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節日慶典 >春節 >

有關過年的經典散文:過年了

有關過年的經典散文:過年了

編者按:過年了,在外漂泊一年的人們緊趕慢趕的趕回家,就等着站在故鄉寬敞的舞台上高歌一曲,唱出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唱出對父老鄉親的思念。

有關過年的經典散文:過年了

又要過年了,我的腦海裏總會浮現出小時候過年的情景。這時我就不由自主的重重嚥下一口口水。

七年級早上,我穿着洗得乾乾淨淨的舊衣裳,和媽媽直到除夕夜才趕着做完的新鞋子。不想出門。媽媽看穿了我的心事,一再勸我去找夥伴們玩。她笑呵呵地説;“你看我娃長的白白淨淨的,多水靈!穿啥衣服都好看哩!”。我不情願地出了家門。看到穿着新衣服的夥伴們很是羨慕,就少了平日瘋玩的勁。玩了一陣就回家了。

推開兩扇又舊又小,依稀留着淺藍色痕跡的大門,一股香噴噴的氣味迎面撲來。我立刻興奮起來,連吸幾下鼻子,張口就喊“媽,媽,我回來了。飯熟了嗎?”不等媽媽回答,我已經蹦蹦跳跳地跑進矮小的廚房。透過濃濃的霧氣,就見案板上晾着又長又細的白麪條,一把挨着一把列着隊。灶膛裏的柴火燒得正旺,印得灶台前媽媽的臉紅撲撲的。大鍋裏的水“刺啦刺啦”冒着熱氣。後面小鍋裏的臊子湯散發着撲鼻的香味。

能不香嗎?大肉臊子是餵了一年的豬,臘月底宰殺後炒的。油是自己榨的。葱、蒜苗也是自個地裏長的。用料全是純天然食材。那些年,種地的肥料全是農家肥,長出的糧食蔬菜自然好吃。

鍋裏水開了,先下一小把面。盛在小碗裏,奠給先人。之後才開始給大家下。面熟了,先給爸爸端上一碗,再是我們兄弟姊妹們吃。媽媽總是等全家人吃飽後,最後一個端碗。

撈上一碗剛出鍋的麪條,舀上熱乎乎的臊子湯,再倒點香醋,攪一攪。這幾個動作,也得耐着性子完成。不然口水就噙不住了。撈起一筷子又細又長的面來,“哧溜”捋上一口,那個筋道、那個爽滑。哦!那簡直是人間美味!

過年沒新衣服穿的遺憾,也在噴香的臊子面裏漸漸褪去。

長大後,臊子面吃得多了,做法也多。卻再也品嚐不到小時候吃過的媽媽的味道。

曾今,我想嘗試着做成媽媽味的臊子面。儘管費了不少的心思,姊妹幾個換着做了多次,卻總是不能如願。心裏未免惆悵。

美好總是那麼短暫,卻叫你刻骨銘心。

小時候生活艱難。平時粗茶淡飯,一年中也就能吃上數得着的幾頓臊子面。除非過年,可以美美的吃上幾天。過年吃臊子面,就成了我小時候最渴望的年滋味。

過年了,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玩。

外公家的院子裏,靠牆長着一棵桶口粗,高過房頂很多的黑棗樹。臘月底,外公在黑棗樹上栓了一副結實的鞦韆。這副鞦韆就成了我們兄弟姊妹們快樂的搖籃。

盪鞦韆了。年幼的弟妹,一個個輪流坐在鞦韆板上,雙手抓牢左右的繩子,由大些的孩子在背後推。推一下,蕩一下。再推一下,再蕩一下•••鞦韆來回蕩着,孩子們銀鈴般的笑聲,早已溢出牆院,四處飄散。

幾個年齡大的,不屑於這種玩法。嘗試着兩個人相對着站在鞦韆板上,一齊用力。蹲下後,腳下向前,邊用力邊起立。這種玩法,一般蕩不高。若是一方配合不好,一個或兩個人會掉下鞦韆,狼狽不堪。

最好的玩法是一個人站在鞦韆板上,蹲下後,腳下向前,邊用力邊起身。蹲下時,像待起飛的鴕鳥積蓄力量;起身時,像展翅的鴕鳥飛向藍天。就這樣蹲下,起立。再蹲下,再起立•••鞦韆越蕩越高,耳邊的風‘呼呼’地越吹越響。蕩起的鞦韆,劃出優美的弧線,簡直比得上空中雜技表演。身體隨着鞦韆越飛越高,心裏的緊張也不時遞增。耳邊弟妹們驚訝的喝彩聲,又使我驕傲的停不下來。咬咬牙,繼續蕩。飛啊!飛啊!感覺身體越飛越輕。膽子也愈來愈大。

“看呀!姐姐飛到房頂啦!姐姐飛到房頂啦!”。弟妹們的驚叫聲,驚動了屋裏的大人。我被趕下鞦韆不説,一頓責備在所難免。可那種飛起來的感覺超越了一切。大人的教訓早就飛走了。等到下次,又如法炮製。有次,我差點從高空掉下來。可是下次還是不會收斂。飛的感覺真好啊!

外公早已離開我們。我年少時的快樂,外公的鞦韆就永遠埋在我記憶深處,不時温暖着處在喧囂塵世疲憊時的我。

盪鞦韆,練就了我的膽量,也在我幼小的心裏埋下一顆想飛的種子。

安安靜靜的過完初六,各家各户送走了先人,撤了香案。

正月初七,村裏的鑼鼓聲就整天響起來。過年最熱鬧的一項,幾乎全村人都參與的活動——耍秧歌,拉開了序幕。

就在村裏‘秧歌會’緊鑼密鼓的籌備中,十三晚上,盼望已久的秧歌終於出來了。

説起看秧歌,我和許多小孩子一樣,不喜歡看專是唱腔的主派秧歌。這種腔調高亢悽愴的主派秧歌。出場時,由七八個男人掌着高月燈圍成一圈。裏面三兩個主角,打扮的怪模怪樣,臉上搽脂抹粉,穿戲服扇扇子。叫人一瞧見他們就憋不住地笑。演出者隨着唱腔慢步扭着、胳膊舞着。確切的説,那些或悽婉憂傷、或詼諧幽默,接近生活的唱詞小孩子們聽不懂。也就少了興趣。但那些打打鬧鬧,動作多樣的穿插場次,就成了孩子們的最愛。

開場的一幕是一羣少年騎士的表演。巧手製作的十幾匹白馬惟妙惟肖,精神抖擻。鑲嵌在十幾位少年騎士的前胸後背,真像是騎着馬。騎士們身穿對襟白卦,外罩紅馬甲,手拿紅穗子馬鞭,騎着俊馬唱着歌兒登場。

不由我想李白筆下的遊俠兒“龍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秋霜切玉劍,落日明珠袍。”霸氣、瀟灑氣度不凡。村裏的這羣少年騎士,雖然沒有詩仙筆下的少年遊俠兒氣派,但也不失山裏男兒的一股勇敢、豪爽氣。只見白馬載着他們一路飛奔。忽而變換出各種隊形,齊頭並進;忽而左右穿插、兩兩並頭,像在耳語;時而低着頭、弓着腰像在爬坡;時而揮舞刀搶、時而開弓射箭。像是在表演白馬少年跨馬殺敵的英雄故事。直看的小孩們樂不可支,恨不能自己騎上白馬上場表演。也許那羣白馬少俠,就是小山村的白馬王子吧!

最後一場秧歌——舞獅子,在一陣密集的鑼鼓聲中終於登場了。裝扮的惟妙惟肖的龐然大物——獅子,由兩個大人舞着。一人站立舞獅子頭,一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就在緊鑼密鼓的伴奏下,他們一起活靈活現的演繹着一頭勇猛雄偉獅子的各種動作,或騰空躍起,或向前撲騰;時而登高朝拜,走梅花樁;時而竄桌子,踩滾球。

《後漢書》記載,漢章帝時,月氏國貢獅子。舞獅子起源於三國,南北朝時開始流行,唐朝開始盛行。獅子有辟邪之稱。怪不得舞獅子最後壓陣。原來它是有深意的。這民族文化的根深遠啊!

當然啦,獅子的精彩表演,離不開武功高強的引獅人。他也是這場表演的關鍵人物之一。你看他,着一身傳統武打輕裝,黑衣黑褲,腰扎一條緊身帶。進得場來,雙手抱拳,行過禮。先是表演一套拳腳功夫,算是熱身。接着引領獅子出場。一根齊眉棍在手,就像是孫大聖握着金箍棒。他身輕如燕,引着獅子上下翻飛,一根如意棍左劈右打,舞得呼呼生風。好不威風!一場配合默契的耍獅子表演,贏得全場喝彩聲不斷。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西涼伎》中這樣描寫舞獅子。“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獅作尾,金鍍眼睛銀貼齒,奮迅毛衣襬雙耳,從步流沙來萬里。”多麼生動的舞獅情景。與詩人的描述相比,我們村裏的獅子可是簡樸多了,但它的神韻依然猶在。加之舞獅人精彩的表演,令孩子們看的興奮不已。

新年,就在秧歌的謝幕聲中落幕。

那些美好的記憶,也在我心裏紮下根來。

如今,伴我一起玩耍、打鬧的夥伴們早已四散分開,幾十年難得一見;我的兄弟姊妹們,為了生計也遍佈大江南北,聚少離多。

過年了,在外漂泊一年的人們緊趕慢趕的趕回家,就等着站在故鄉寬敞的舞台上高歌一曲,唱出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唱出對父老鄉親的思念。

如今的故鄉已今非昔比。低矮、破舊的房子早已改換。村民大多住在明亮寬敞的磚頭、水泥房子裏。還沒等到正月十三耍秧歌,村裏的青壯年勞力已經走上打工的旅途。他們依然在各個城市的角角落落裏,品嚐着生活的艱辛與無奈。熱鬧了一陣子的村莊,依舊沉默下來。村裏依舊留下幾個蹣跚的老人住着枴杖歎息!依舊留下留守的孩子茫然孤寂。

故鄉的秧歌,和漸漸蒼老的媽媽一樣,日漸衰落。

又要過年了,不知道今年還會有人耍秧歌嗎?

作者:傘恆書 本名王新華,國小教師

公眾號:東方散文雜誌

標籤: 散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eri/chunjie/zgr87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