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節日慶典 >春節 >

春節大年七年級至初七習俗(通用16篇)

春節大年七年級至初七習俗(通用16篇)

春節大年七年級至初七習俗 篇1

吃素面線:在中國台灣地區,大年初七稱為“七元”,也就是人的生日,所以這一天要吃素面線。華人慶生日,多有吃麪線的習慣,長長的面線就是代表富貴長壽,所以,初七吃麪線,也含自己慶祝生日的意義。

春節大年七年級至初七習俗(通用16篇)

補天穿:説是人日多陰,好像天穿了洞,要幫它補一補,以免大雨成災。於是以年糕祭神,叫做補天。

吃七菜羹:大年初七“人日”,人人過生日,要以七種蔬菜,煮成七菜羹,也就是將七種蔬菜,煮成雜菜湯,在農業社會,大家都祈望吃了七菜羹,來年大豐收。人日吃了“七菜羹”,也代表新年已告一段落,明天初八應該重新打起精神,開始努力工作了。

春節大年七年級至初七習俗 篇2

正式開業:商店酒樓才正式開張營業,而且要大放鞭炮。

送窮鬼: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節日積存的垃圾扔出去,這叫送窮鬼。

挹肥:初六是馬日,古稱挹肥,人們在這一天才真正開始工作或做生意。而自進入正月以來,一直到初五皆不能打掃,廁所中的糞便累積,於是這一天做一大掃除,並祭拜廁所神明,將平日污穢的廁所清掃乾淨。所以稱為“挹肥”(但現今之人家多使用新式的衞浴設備,故已無此俗)。這一天也表示舊時農民於此日開始下田,準備春耕。

春節大年七年級至初七習俗 篇3

送窮:正月初五“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這一天各家用紙造婦人,稱為“掃晴娘”,“五窮婦”,“五窮娘”,身背紙袋,將屋內穢土掃到袋內,送門外燃炮炸之。這一習俗又稱為“送窮土”,“送窮媳婦出門”。民間廣泛流行的送窮習俗,反映了我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祭財神: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財神。民間傳説,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

開市:舊俗春節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七年級起關門,而在正月初五開市。俗以正月初五為財神聖日,認為選擇這一天開市必將招財進寶。

路頭神:路頭神是吳地所信奉的一位財神。俗以是日為他的生日,祭曬迎接,頗為壯觀。路頭又稱“五路神”。俗以為接路頭,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別靈驗,因此叫“搶路頭”。

春節大年七年級至初七習俗 篇4

回孃家:出嫁的女兒會帶着丈夫及兒女回孃家拜年。這一天,回孃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孃家的小孩,並且在孃家吃午飯。

祭財神:北方在正月八年級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實際上是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號,這天均大舉祭祀活動,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今年要發大財。

春節大年七年級至初七習俗 篇5

迎神接神:年初四是諸神由天界重臨人間之時。有“送神早,接神遲”之説,所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遲。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齊備,還要焚香點燭燒金衣。老闆若想將某人“炒魷魚”,此日就不請他來拜神。從七年級到初四,商店閉門歇業,婦女不用針線。

春節大年七年級至初七習俗 篇6

拜年: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七年級,晚輩起牀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開門炮仗:春節早晨,開門炮仗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春節大年七年級至初七習俗 篇7

餓鬼日:到了大年九年級,舊習稱為“餓鬼日”,這天忌探親訪友,不過這個習俗早已過時,因為隨着時代的進步,人們難得春節共聚過年,對此已經淡化許多。

赤狗日:年九年級又稱赤狗日,是一個不吉利的日子,赤狗是熛怒之神,遇之則有凶事。所以老一輩的居民,在這天足不出户,留在家中,以免遇上凶煞。

穀子生日:民間以為正月九年級位穀子生日,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飯。以為如有犯者,會導致穀物減產。

小年朝:即天慶節。宋代宮廷節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傳有天書下降人間,真宗下詔書,定正月九年級日為天慶節,官員等休假五日。後來稱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相同。

燒門神紙:舊時九年級日夜把年節時的松柏枝及節期所掛門神門箋等一併焚化,以示年已過完,又要開始營生。俗諺有“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

春節大年七年級至初七習俗 篇8

新的一年來了,朋友們都換上了新衣服脱下舊衣服。在人們的一天天盼望中,新年終於到了,人們開始忙碌起來。買煙花爆竹的小攤子出來做生意了;買糖果點心的出來做生意了;買福字對聯的也出來做生意了。大家紛紛上街購置年貨,大街小巷一片沸騰的景象。

這天晚上,是不是會有幾户人家把煙花點燃放上天去;有時還有幾個調皮的小孩也來湊熱鬧,手裏拿着小鞭炮,往地上扔去,還的大地疼得畢畢剝剝的叫着。各家各户把燈打開了,有的人家在看電視,有的人家再吃團圓飯;我和爸爸媽媽在一起説説笑話,講講故事,看看電視,我的腦海中頓時浮現出了一首古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在熱鬧的爆竹聲中,送走了難忘的舊年;温暖的春風,給笑容滿面的人們送來了新年。我們又長了一歲。家家户户敞開門窗,讓大年七年級的氣息吹進屋裏。在這爆竹聲中,我又大了一歲,我因該更加懂事,媽媽和爸爸在我的身上下了那麼多功夫,我要好好讀書,絕不辜負爸爸媽媽對我的期望。我一定會好好讀書來回報爸爸媽媽對我的關懷和對我的期望。祝:大家新年快樂!

春節大年七年級至初七習俗 篇9

歷史上的潮州真是一個奇怪的地方,方圓不過百里,人口不過十萬,卻籠罩着釅釅的獨特民俗,其中最為特殊的是當地的語言、戲劇和飲食習慣。這麼一個小小的地方,其知名度,影響力,在當代中國,實在找不出第二個地方能和她比。潮州話、功夫茶、牛肉丸、潮劇…誰人莫知?話歸正傳。

每年的正月七年級到十五,是潮州人傳統過節的時間,住在城裏的人春節就是春節,元宵就是元宵,春節拜年,元宵鬧花燈,春節是重點,元宵鬧花燈雖也鬧出“元宵燈下看佳人”的<陳三五娘>這齣戲,而真正的元宵節,卻遠沒城外的好玩、熱鬧,城外的,春節照例也要祭祖,走家過户串門拜年,但簡單多了,真正鬧起來的,是元宵節。

潮州城外,一條村是一個姓,一條村裏的人,十幾二十代前,往往都是同一個老祖宗,於是,在元宵節祭祖,就成了全村人的共同節日。每條村都有自家的祠堂,供奉自家的列祖列宗,年前,村裏主事的“老大”就要燒香放炮請示祖宗,用抽籌的辦法,抽某一天出來過節,抽中的時間不一定就是正月十五,可能是十六,也可能是十七、十八…

住城裏人的多數是從城外來的,俺家爺爺就是。所以,俺家的祖宗木雕像現在還高高端坐在城外某地的祠裏。過元宵的日子,凡是子孫後代通通要趕回自家的村裏,此時整條村人頭湧湧,喜氣洋洋,吉時一到,女人都全閃進裏屋,男丁全部集中到祠堂門口的曬穀場,人不分老幼,不分級別,只認各家各户的輩分序列,照例由“老大”先上三根兒臂粗細的香,接着三通炮響,黑鴉鴉的老幼男丁全都就地跪倒磕頭,全村頓時一片寂靜,緊接着鼓樂齊鳴,大吹大擂,每八個壯丁抬一乘轎子,列祖列宗的十幾座木雕像各安坐一乘,從祠堂魚貫而出,形成一支大隊伍,此時全村鞭炮齊鳴,硝煙滾滾,女人們也可以出來了看熱鬧了,安坐轎裏的“大老爺們”由鑼鼓開道,沿着村道,緩緩繞得一圈。

這一天,也是全村數千人人團聚的一天。很久沒見面的親戚一家家串門聊天,互送紅包,喝功夫茶,抽煙,吃炒?條,還吃各種“紅桃?”、糯米?…那種親情,那種熱乎,真是沒得談,誰讓大家都是親戚呢!

一般的遊街是上午一趟,晚上又來一趟,晚上的更熱鬧,又是點篝火,煙火也搬出來放了,接着是唱大戲,請來的潮劇團,在祠堂的對面搭台,演的是通宵戲,風雨無阻地演,全村老少幾乎都在曬穀場過完這一天。

“以家族為單位,高度團結”是潮州人固有的習俗,當年小日本殺到潮州,大家早都逃到鄉下,留了一座空城給他們,小日本到鄉下找吃的,結果是大吃苦頭,最後一步也不敢踏出城門外。

改革開放之初,被禁了近三十年的祭祖活動苗頭重現,窩囊了幾十年的農民早就想抬祖宗出來遊街出來沖沖晦氣,拾回本家當年的榮耀。嚇得當時的地方官員團團轉,先是到鄉里懇求大家別搞,禁不住只好捉人,把“鄉里老大”一個個逮起來,誰知各村祖宗留下的的規矩是倒一個就必須有人頂上,乍捉也捉不完,最後出損招,把祠堂裏的木像全沒收,哈哈,你猜那些農民兄弟乍辦?記當時他們是找個木頭刻個牌又端出來…

住在鄉下的大多早婚,俺七八歲時第一次參加這類迷信活動,當時一邊收紅包,一邊是很多親戚對着俺喊“老舅新年好”。現在要是回去,可能都可以做“祖舅公”了。

春節大年七年級至初七習俗 篇10

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

泡茶時要置入兩隻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

年夜飯中,除要吃象徵全家團圓的魚丸、肉丸和寓有"食雞起家"之意的雞肉,以及表示"年壽長久"的韭菜,還有各種極富地方風味的油炸食品、湯圓、年糕,特別是吃"烏龜豆沙年糕"(一種用刻有烏龜形狀的木模壓制而成、內包豆沙餡子的年糕),則有益壽延年之意(中國台灣)。

湖北團風人春節第一餐喝雞湯,象徵清泰平安"。其中,主要勞動力還要吃雞爪,寄意新年抓財",有希望的後生"要吃雞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飛,當家人則吃雞骨頭,有出人頭地"之意。秭歸人第一餐吃袖炸的白蒿,取其諧音百好"以圖吉利。荊州、沙市一帶,第-餐要吃雞蛋,意謂實實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二個煮得很嫩,可透過蛋白見蛋黃的荷包蛋",意即銀包金,金纏銀,得金得銀"。

春節大年七年級至初七習俗 篇11

每年春節,家家户户都要貼春聯、吃年夜飯,可我家有一個一成不變的“習俗”——朋友聚會。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個“習俗”吧。

一般,春節前天,我們家就會大掃除,準備迎接客人。當天,就會有我爸的同事和他們的一家三口前來“赴會”。大人們一起聊天、看電視,孩子們在一邊玩玩具、下棋。從早到晚,家裏都是熱熱鬧鬧的。

令我記憶最深刻的是今年的春節。那天,有五户人家來到我們家裏,這時已是11點多,我們該吃飯了。我走到餐桌旁一看,哇!這麼多好吃的,有黃瓜、雞爪子、糖醋排骨、青菜、胡蘿蔔、紅燒魚……饞的我口水直流,立刻抓起一隻雞爪子吃了起來。今天的午餐真豐盛!

下午兩點,大人們圍在桌邊打起了牌,孩子們就在茶几上下軍棋。第一盤,我和曹宇軒下。對方是個新手,盲目進攻,上來就被我用“炸彈”炸掉了“司令”,兩個“炸彈”全部用再炸“排長”和“連長”上,不一會兒就輸了。我贏了,有些驕傲。下一個對手是沒事做看棋的張亞軍叔叔。結果對方攻勢洶洶,防守也固若金湯,我“艱苦奮戰”了好久,還是輸了。真是驕兵必敗啊!

我們一直玩到晚上11點才送走客人,這次春節真好,既讓我大飽口福又得到啟示,真開心!

現在,你瞭解我家的春節“習俗”了嗎?

春節大年七年級至初七習俗 篇12

春節習俗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爆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説。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户户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拜年新年的七年級,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晚上,就剩下自己家的人了。在看春節聯歡晚會之前,是我最期待的時候:收壓歲錢。恭喜發財,紅包拿來!舅舅一個,外公一個,外婆一個……我滿載而歸,手中十幾個大紅包。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説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牀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倒貼“福”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

春節大年七年級至初七習俗 篇13

過年啦!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習俗,並且都各具特色。今年我有幸回趟老家重慶過年,就讓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土家族的春節習俗吧。

除夕的中午,我見奶奶煮了好多飯,就好奇的上前去詢問:為什麼要煮這麼多飯,我們一頓也吃不了呀?奶奶回答道:“今天要多煮一些,大年七年級可不能再煮新鮮飯。因為土家族人很少吃魚,所以就要多煮飯,這也叫‘年年有餘’吧。”

除夕的下午,爺爺和爸爸一起貼對聯,我也過去湊熱鬧。東看看,西瞧瞧。這時爸爸問我:“你知道我們為什麼要貼對聯嗎?”我回答:“知道一點點,喜慶唄。”“也對吧,對聯是為了表達人們祈求新年福運的美好心願。現在我們貼好了對聯,就不能往外扔東西了,連垃圾也不能扔,一直要到大年八年級才可以扔東西。這樣就表示把財圈在家裏了。”爸爸接着説。

除夕的傍晚,由家裏的最長者帶領全家去“拜山祭祖”。在先輩的墳前點上紅燭和香,擺上祭品,以表對先輩的懷念。這也是對他們的尊敬。

這些就是我瞭解的土家人的春節習俗,你覺得有趣吧。

春節大年七年級至初七習俗 篇14

在我老家福建,每年春節人民都要組織參加舞龍節目;舞龍可好看了。聽爸爸説:舞龍是當地人過春節時傳統文化活動,通過舞龍活動來表達對今年豐收的期盼。今天是農曆元月初六,是20xx年春節舞龍活動的第一天,家家户户都提前做好一節龍身及一個龍珠。晚飯後大人們扛着點着燭火的龍身、龍身接在龍頭後面,小朋友們舉着龍珠到村委廣場集合,一節節連起來;有100多節可漂亮了,比電視裏的龍還漂亮。鞭炮打起、轟天炮轟起、龍頭走起,一條像是活起來的龍在空中飛起來,小朋友們拿着龍珠跑在前面,圍着村子走一遍,龍經過誰家,誰家就於鞭炮和煙花來迎接今年的好運的到來。

跑完全村回到村委廣場,我拿着龍珠等待分龍糕,説是吃了龍糕今年就有好運,可我更沉浸在舞龍的興奮中,期盼下一次舞龍時我還能參加。

春節大年七年級至初七習俗 篇15

春節就是農曆新年,是華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

春節降臨,萬象更新,象徵着一年的開始;標誌着人生的另一個起點。

春節之所以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節日,是因為通過這個節日的慶祝儀式,能加強家庭聯繫與親情。諸如吃團圓飯、向親友拜年送禮等等,這些習俗都在提醒人們,家庭在社會中的中心地位。世界各地凡有華人聚居的地方,無不隆重而熱烈的慶祝這個節日。春節的慶祝活動,從農曆正月七年級開始到農曆正月十五,一連15天。

古代帝王繼位,為了顯示“天子”的權威,往往自立曆法,因此歷代元旦月日都不一致。漢武帝繼位,決定重修曆法,使之統一。今日我們所採用的歷法是漢武帝以後,經過多個朝代修定的。

歷代皇室慶祝“春節”的場面往往反映出那個朝代的強盛、穩定與繁榮,國家越富強,慶祝儀式就越隆重。

為了接待親戚朋友上門拜年,家家户户都在節日前把住家裏裏外外,打掃得乾乾淨淨。一些家庭還在門上貼上春聯,寫上吉祥聯語,祈求好運,年年豐收。

春聯在我國華人社會已逐漸簡化了。今天我們還可以看到人們把象徵吉利的“春”“福”等單字當作裝飾品掛在門上或牆上,有者還特意把這些單字倒貼,那是因為“倒”與“到”諧音,表示“春到”、“福到”的意思。如:爆竹聲聲三羊開泰羊羣來鞭炮陣陣萬馬齊喑馬兒過。

春節大年七年級至初七習俗 篇16

過年了!過年了!家家户户忙着貼春聯,剃頭髮,做年夜飯,放鞭炮……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規矩”太多了!有些習俗還很怪,弄得我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無奈之下,我準備去問正在貼春聯的爸爸。

“貼錯了,貼錯了!”我看見爸爸將“福”字倒着貼,焦急地喊起來。“沒貼錯!”爸爸不緊不慢地回答。“那為什麼要倒着貼?”我疑惑不解。爸爸解釋道:“將‘福’字倒着貼是一種習俗,‘福’倒貼説明‘福’倒(到)了!”“哦,原來是這樣!那過年還有什麼習俗和規矩呢?”我又發出疑問。爸爸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給我講解起來。

原來,過年還有一種放鞭炮的習俗,來源於“年獸”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隻“年獸”,長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躍出海面到處作惡。有一年一個老人用放炮,穿紅衣,貼紅春聯的方法驅趕走“年獸”,這才得以平靜,此後這個方法就流傳開來,直至今日。

聽完爸爸的講解,我這才恍然大悟。我又問爸爸:“為什麼理髮要趕在二十七呢?”“哦,民間有一條俗語,叫‘二十七,剃精細,二十八,剃傻瓜!”“原來是這樣!”

我又發問:“那為什麼要大掃除呢?”爸爸説:“大掃除是為了掃除一年的晦氣!這是好兆頭!”“那為什麼送禮全送橘子啊?”我又不懂了。“這是因為啊,橘子的‘橘’字與‘桔’意思相同,而‘桔’和‘吉’又很相近,大家在新春佳節用橘子相互饋贈求個大吉大利!”“原來如此!”爸爸又説:“還有‘接財神’這一習俗。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在財神生日到來的前一天的晚上,各家各户辦酒席,為財神爺過生日。”我這才全明白。

今天我知道了很多過年習俗的知識,不過我覺得太迷信了!但這又彷彿是一種樂趣,只要快樂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

同學們,我對“年”的習俗收穫很大,可我不知你們的收穫,若有更新奇的,快來告訴我吧!我先在這裏祝你們新年快樂,萬事如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eri/chunjie/rp7l6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