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節日慶典 >春節 >

最奇葩的過年習俗

最奇葩的過年習俗

你今年新年是在自己的家鄉過麼?如果你異國他鄉的話,那麼你真的可要好好的看看世界上奇葩過年的習俗了。在異國他鄉過年,離不開學習當地的過年的習俗。

最奇葩的過年習俗

1. 阿根廷

要穿粉紅色的內褲過新年,這樣新的一年的你才有愛喲!好吧,這麼性感,那我大概能猜到,有多少有愛的人是在翻雲覆雨中跨年的。

2. 澳大利亞

人們抄起家裏的鍋碗瓢鵬敲敲打打在街上游行慶祝跨年。這一定是抄我大中華傳統的,我們在幾百年前就有人深夜敲鑼打鼓報時!

3. 巴西

跨年的時候要穿白色的衣服,這樣可以嚇走妖魔鬼怪噢!巴西騷年真是天真可愛,穿着白衣服不一定是天使,還有可能是偷奸被抓包,裹着牀單跑出街的小騷貨。

4. 還是巴西

要在海浪上大跳 7 次,而且是要一週 7 天,每天 1 次分開跳。我想這絕壁是海灘度假區搞出來的謠言,就像白色情人節那樣。

5. 大英帝國

必看 Jools Holland 主持的 Hootenanny ,儘管它真他媽無聊透頂浪費生命。好吧,我承認我大中華也有這樣的節目,比如那個什麼……

6. 智利

要在午夜跨年的時候吃一大勺子扁豆,寓意新的一年有工作有鈔票。這畫面有點詭異,我想起小時候聽説午夜點個蠟燭對着鏡子削蘋果能看到祖先…… 哇!

7. 哥倫比亞

拉着你的拉桿箱繞着你住的小區走一圈,寓意新的一年可以到處去旅行。終於給我找到比我還愛旅行的人!

8. 厄瓜多爾

要把一個布偶活活燒掉,這樣就能燒掉過往迎接新春了!厄族男人要打扮成寡婦的樣子,祈求“不要燒死我老公啊”,然後跪在街邊乞討。嘖嘖嘖,好好的一個過年,玩太大了吧。

9. 薩爾瓦多(巴西)

打一隻雞蛋放在碗裏,然後放在窗台上過夜,第二天早上再把它吃掉,隨便你怎麼吃,這樣你的財富就可以一直跟隨你了。那如果投毒案發生在薩爾瓦多的跨年夜,我想應該找不出兇手。

10. 芬蘭

要把一些金屬熔掉,然後放進冷水裏面,以此寓意自己能有更多的財富。我把我媽的嫁粧熔掉放進冷水裏面,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11. 危地馬拉

12點的時候你要搞到 12 個硬幣,然後背對你的房子拋到身後,這樣新的一年就會很有錢啦。有人去危地馬拉買房嗎?危地馬拉買房子還是要買高層的,窗户安全點。

12. 荷蘭

跨年的時候要吃一種叫做 oliebollen 的東西,就是油炸的麪糰,上面灑些糖粉。這一定也是抄襲我大中華的,炸麪糰這東西能做得比我們好吃?!

13. 菲律賓

跨年的時候要把家裏全部的燈都打開,包括壁櫥啦櫃子裏的燈,以驅趕惡魔。看吧看吧,小菲,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

14. 波多黎各

要在跨年鐘聲響起的那一刻,把家裏的鍋碗瓢鵬都裝滿水然後往門前潑出去。原來除了泰國,波多黎各也有潑水節耶。

哥們,這裏沒説往自己身上淋啊

15. 俄羅斯

把你的願望寫在小紙條上,點着它,然後丟進香檳杯裏,並在12點01分之前一飲而盡。好想去俄羅斯把自己灌醉呀!順便把我家的牛給賣了,換盧布買輛小貨車。

16. 蘇格蘭

要在跨年鐘聲響起的那一刻,開始玩過家家,搶做親朋好友家第一個跨門人!跨門的時候可別兩手空空,要帶些小禮物,硬幣、麪包、煙、煤、威士忌燈,分別寓意財富、食物、香味、温暖、喜悦。

17. 西班牙

跨年的鐘聲每響一聲,你就要吃一顆葡萄。你不要以為很簡單,要 12 顆葡萄全部按時吃完,是很艱難的,不信試試。

18. 土耳其

把石榴從陽台扔到街上去。扔出去的石榴爆得越開,就寓意着新的一年越富有。應該換成仍西瓜,那就富貴了。

19. 委內瑞拉

跨年要穿黃色內褲,寓意有好運氣。親,吃香蕉嗎?

20. 中國

要戴頭盔去廣場倒數過年喲!

一年始末,你做好過年回家的準備了嗎?或者説你也是眾多異國他鄉的遊子之一呢?那麼這些當地的過年的習俗你學會了嗎?

京族“哈節

節日時段

哈節的日期各地不同,巫頭在農曆六月初十舉行,歷時3時

節日來源

哈是京語譯音,含有歌、請神聽歌的意思。關於哈節有不少民間傳説,其中一個説是古代有位歌仙,來到京族三島,以傳歌為名,動員羣眾起來反抗封建壓迫。她的歌聲感動了許多羣眾。後人為了紀念她,建立了哈亭,定期在哈亭唱歌傳歌,漸成節俗。

慶祝方式

各村的哈亭是節日活動的中心。哈亭雕樑畫棟,飛檐高頂,亭內分左右偏殿和正殿。正殿內設有過去京家信奉的諸神神座。偏殿內設有坐位,聽歌與宴飲時要按長幼次序入座。

節日活動歷時3 日,通宵達旦,歌舞不息。周圍各族羣眾亦來共同歡慶,一派昇平喜慶景象。唱哈的主角有三人,男歌手一人,稱哈哥,專司撫琴伴奏,兩位女歌手是哈妹,一個持兩塊竹板,另一個拿一個竹梆,擊節伴奏,輪流演唱。歌的內容有民間傳説、哲理佳話、愛情故事等。鑼鼓聲中,常有妙齡少女登台獻舞。其中最有特色的是頭頂天燈舞。只見少女頭頂瓷碗,碗上迭盤,盤子裏點燃蠟燭,兩手端着酒杯,也各有蠟燭一根。載歌載舞時,三根蠟燭閃閃不滅,若是羣舞,一片燭光閃爍,煞是好看。

哈尼族苦扎扎節

節日時段

農曆六月二十四日

節日來源

苦扎扎節,也叫六月年,在每年農曆6月中旬舉行,是紅河哈尼族人民盛大的傳統節日,猶如漢族過春節一樣熱鬧隆重。屆時,哈尼山寨到處興高采烈,熱氣騰騰。人們穿上五彩繽紛的節日盛裝,成羣結隊的相聚到磨秋場,打磨秋戲耍娛樂,歡度節日。

按照哈尼人的規矩,磨秋杆必須是黑夜砍好後,小夥子們在黎明前扛回來。他們一路唱着山歌,把用堅硬結實的木頭做成的秋杆抬到寨邊的秋場,將一根木頭栽進土裏,頂端削細當軸心,然後再把長長的橫杆從中間鑿凹,架在上面。兩邊的橫杆長短要一樣,還要削得滑溜溜的,以免劃傷手。下午,穿着絢麗服裝的哈尼人摩肩接踵的聚到了磨秋場,按照哈尼人尊老敬長的傳統習慣,先由幾個德高望重的老者開秋,他們象徵性的甩了幾圈以後,一對對、一雙雙的小夥子們、姑娘們輪流上去轉。打磨秋是一項哈尼人充滿情趣的體育活動,它要求磨秋兩邊的人數要對等,騎坐的人用腳蹬地面,時而飛速旋轉,時而升降起伏,反覆轉動,悠悠盪盪。甩秋人的速度越來越快,圍觀的人也顯得更加開心,人羣不時發出哦嗬嗬,哦嗬嗬的呼喊聲,為其加油助興,氣氛十分熱烈。那些藝高膽大,身手不凡的小夥子,往往成了姑娘們愛慕的對象。

夕陽西下,磨秋場上響起了一排清脆的槍聲,通知人們前來唱歌跳舞,那些躲到樹林裏談情説愛的青年男女成雙成對的聚攏來了,老人和孩子也聚攏來了。老人們圍坐在場上喝酒取樂,孩子們追逐戲耍,青年人則圍成圈子,跳起了扇子舞、竹棍舞、樂作舞。鑼鼓聲、琴絃聲、歡呼聲交織在一起,在羣山間迴盪,一個不眠的狂歡之夜開始了。

慶祝方式

打鞦韆、摔交、歌舞

祭灶節

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民間稱為過小年,是祭祀灶君的節日。

祭灶的風俗,由來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經成了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記述春秋時孔丘言行的《論語》中,就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的話。先秦時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 五祀為祀灶、門、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説為門、井、户、灶、中雷;或説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時要設立神主,用豐盛的酒食作為祭品。要陳列鼎俎,設置籩豆,迎屍等等。帶有很明顯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跡。

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説。後來又衍生出許多説法。中國道教興盛之後,曾借《經説》之論,將灶神説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時辰,善知人間之事。每月朔旦,記人造諸善惡及其功德,錄其輕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書。後來就發展成了既有灶君爺爺,又有灶君奶奶之説。在不同的地區裏,灶君夫婦又由不同的人選來充當,同時伴隨着當地流行的民間傳説故事。

古人祭灶的日期,歷來説法不一,有正月、四月、五月、八月、十二月等等。在我國封建社會裏,諸教並存,神靈之數高達萬千之多,民間習慣一概敬之。可能是為了簡化統一,易記易行的緣故,把灶君每月上天稟報一次的説法,演化成了每年上天一次。並且把時間固定在臘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這一天,也就成了傳統的祭灶節日。

山西境內,絕大部分地區是臘月二十三日祭灶。只有榆社、文水、黎城、陽城等少數地方是臘月二十四日祭灶。

灶君神像,貼在鍋灶旁邊正對風匣的牆上。兩邊配聯多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聯也有寫成回宮降吉祥的。中間是灶君夫婦神像,神像旁邊往往畫兩匹馬作為坐騎。祭灶時要陳設供品,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晉北地區習慣用餳,是麻糖的初級品,特粘,現在統稱麻糖。有二十三,吃餳板的民諺。糖、餳之類食品既甜又粘。取意灶君顧了吃,顧不了説話,上天后嘴被餳粘住,免生是非。供品中還要擺上幾顆雞蛋,是給狐狸、黃鼠狼之類的零食。據説它們都是灶君的部下,不能不打點一下。祭灶時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別要為灶君坐騎撒馬料,要從灶台前一直撒到廚房門外。這些儀程完了以後,就要將灶君神像拿下來燒掉。等到除夕時再設新神像。

古俗有女不祭灶的説法,祭灶往往是男人們的事情。近代卻多數由家庭主婦來充當祭灶的角色。

民間傳説,灶君爺上天專門告人間罪惡,一旦被告,大罪要減壽三百天,小罪要減壽一百天。在《太上感應篇》裏,又有司命隨其輕重,奪其紀算的記述。司命即指灶君,算為一百天,紀指十二年。在這裏,重罪判罰又增加到減壽十二年了。所以在祭灶時,要打點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貴手。

在晉北地區流傳着臘月二十三、灶君爺爺您上天,嘴裏吃了糖餳板,玉皇面前免開言,回到咱家過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的民歌,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

祭灶節,民間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多吃糕和蕎麪。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鍋倒的説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粘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

過了二十三,民間認為諸神上了天,百無禁忌。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為趕亂婚。直至年底,舉行結婚典禮的特別多。民謠有歲晏鄉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燈前姊妹私相語,守歲今年是洞房的説法。

過了二十三,離春節只剩下六、七天了,過年的準備工作顯得更加熱烈了。要徹底打掃室內,俗稱掃家,清理箱、櫃、炕蓆底下的塵土,粉刷牆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貼年畫等等。

晉東南地區民間流傳着兩首歌謠,其一是 二十三,打發老爺上了天;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蒸糰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錫器;二十八,漚邋遢;二十九,洗腳手;三十日,門神、一齊貼。體現了時間緊迫和準備工作的緊張。

其二是一首童謠:二十三,祭罷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過五,六天,大年就來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點點兩聲炮。五子登科乒乓響,起火升得比天高。反映了兒童盼望過年的歡躍心理。

在所有準備工作中,剪貼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動。內容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戲牡丹,獅子滾繡球,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餘),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等等。也有各種戲劇故事,民俗有大登殿,二度梅,三娘教於四進土,五女拜壽六月雪,七月七日天河配,八仙慶壽九件衣的説法,體現了民間對戲劇故事的偏愛。有新媳婦的人家,新媳婦要帶上自己剪制的各種窗花,回婆家糊窗户,左鄰右舍還要前來觀賞。

臘月二十三後,家家户户要蒸花饃。大體上分為敬神和走親戚用的兩種類型。前者莊重,後者花梢。特別要製做一個大棗山,以備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這往往是民間女性一展靈巧手藝的大好機會,一個花饃,就是一件手工藝品。

土家族“八月八”嗩吶節

尚寨位於貴州省鎮遠縣城北部48公里,北通石阡温泉,南有省級名勝風景漂流區高掛河。尚寨既是民族鄉,又是森林之鄉、桂花之鄉,土家風情在這裏得到充分展示。每年農曆八月初八,是鎮遠尚寨土家族隆重的嗩吶節。嗩吶及其吹奏曲,是土家族人民世代相傳的樂器與曲調,尚寨土家族人都有吹嗩吶的習 嗩吶節土家青年表演上刀梯

慣和技巧,這裏寨寨有嗩吶,人人會吹奏嗩吶,尚寨被稱為嗩吶之鄉。嗩吶調有72種。在立新房、住新房、結新房、給老人祝願等喜慶場合,普遍吹《大紅花》等曲調。曲調輕鬆活潑。尚寨現有嗩吶500餘支,每5户1支。嗩吶節上賽曲調、賽技巧、賽花樣一人吹一支,一人吹兩支,有一人吹三支;有抱腰式、閃腰式、滾地式;還有獨腳吹、旋轉吹、半蹲吹等,別有一番情趣,觀賽者人山人海。

土家人為什麼愛吹嗩吶?據傳説土家人居住深山老林,老弱婦幼常被老虎一類野獸咬死咬傷,為改變被動挨咬局面,一老漢用鐵皮製成長8米、直徑28釐米的圓筒形防獸武器,形似望遠鏡。隨着時間的推移,為攜帶方便,逐步改小,最後演變成現在的嗩吶。

二月二苗寨祭橋節

農曆二月二,黔東南州很多少數民族都有祭橋的習俗。祭橋分為架橋和敬橋二種。架橋又分為兩種情況:一是主家無子。無子的人家架橋目的就是保佑上天送孩子來。二是主家有子。有子的人家就祈求上天保佑孩子除病消災,健康成長。架橋方式也很多。有的人架石橋,有的人架木橋,還有的人興架石凳(俗稱坐橋)。架石橋或木橋的多為求子,一般在節前就請人備好石料,請巫師占卜擇地,只等二月二動工。開工前,有的苗寨還要請巫師燒香燭紙錢,用麻線、揹帶、蜘蛛、魚、蛋、酒和幾尺紅布,進行祭祀儀式,方能動工。橋架好後還要由巫師剪符唸咒,貼於橋兩側,多數還興橋頭用石塊壘一土地廟,意為土地神守橋。

架石凳橋多為孩子瘦弱多病的人家所為。這類架橋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架橋,而是在水井邊、大樹腳、山坳口休息處,用石塊搭成橋(這類橋禁別人踩),供人休息。架橋者也把此石橋視為孩子們的橋,意為給孩子架個橋,保他平安成長,除病驅災。

農曆二月二這天,孩子們尤其高興。因為小孩子們這一天都得到特別優待:不必打豬草、砍柴和放牛,也不幹其它活兒,還能得到紅蛋,吃上好飯菜。這天即使犯了過錯,會得到大人的諒解,免遭打罵。

祭橋通常要在節前備好雞、鴨蛋、泡糯米,準備敬橋。沒有孩子的人家,則準備架橋求子。

節日清晨,各家起早蒸糯米飯、煮蛋。蛋煮熟後,染成紅色、綠色或其它色,用精心編織的網套裝上紅蛋,給幼小的孩子們吊在胸前,其餘的蛋同魚肉酒放進竹籃。早飯前後,人們帶上香燭紙錢,領着孩子們去敬橋。來到橋旁,在橋頭燃香點燭燒紙,擺上魚、肉、蛋、酒等

貢品,口唸敬橋詞,求其保佑孩子。之後,敬橋者在橋旁共享祭品,此時若有人路過碰見,主人須邀其同享祭品,不能吝嗇,怕橋神怪罪敬橋不虔誠。若是此人有事不能停留,主人家就要勸其飲兩杯酒,並送糯米飯、肉或紅蛋,讓其帶走,以示誠意。

然而,三穗縣寨頭的苗族村寨,則把祭橋作為了一種節日集會來舉行。從八年級至初六結束,這期間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有吹笙跳舞、對歌、鬥鳥、剪紙比賽、工藝品展示、賽籃球等活動。二月二這天,他們認為是好日子,通常還有好幾對年輕人在這天舉行婚禮。但他們還是把祭橋作為重頭戲。八年級清晨,全寨12房族的男女老少穿着盛裝,抬着豬、拿着鴨或雞來到位於寨頭東北面的一座叫也霧山腳下的一座橋上宰殺,把鮮血淋在橋上,然後把糯米粑、雞蛋、鴨蛋、米酒等貢品擺上,點燃香燭紙錢,燃放鞭炮。接着在橋下的大田中各自架起鍋灶,把殺死的豬、雞、鴨進行烹調。以此同時年青的男子就開始吹蘆笙,姑娘們就合着蘆笙的節奏跳起舞來。烹調好後,擺上酒菜,開始吃喝划拳、鬧酒、唱酒歌。因為是12個房族,加上房族中的親朋好友,人多的時候竟達萬人。

架橋敬橋的興起,還有這樣一個傳説。説是苗族中有對夫婦,男的叫垢包,女的叫務扁,夫婦倆勤勞忠厚,吃穿不愁,就是無兒無女。一天,一隻喜鵲落在門前樹上叫個不停。垢包和務扁就問喜鵲:喜鵲,喜鵲,你這麼高興,知不知我夫婦的苦愁啊?喜鵲回答説:垢包、務扁啊,你們只要給我縫件白色短袖襖,讓我穿上擋擋太陽光,我就告訴你們怎樣才會有娃崽。垢包和務扁説:喜鵲啊,只要能有娃崽,莫説縫件短袖襖,就是一百件,我們也心甘情願。於是,務扁找出自己織的土布,給喜鵲縫了一件白短袖襖。喜鵲穿上非常高興,再也不脱。為答謝垢包和務扁夫婦,喜鵲就説:娃崽從天上來到凡間,路上常常遇到溪河,因腿短過不來。你們只要二月二到溪邊小河邊去搭橋,娃崽就會到你們家來。

垢包和務扁照喜鵲講的話去搭了橋,果然生了個兒子。為了紀念搭橋生崽,到了第二年搭橋的那天,就去橋邊敬橋。別人很想仿效這夫婦搭橋得了兒子,也在二月初去搭橋。以後得了兒子又敬橋。人人仿效,成了習俗。

其實,農曆二月二在我國古代很早就作為春社節。《禮記 月令》載:仲春之月擇元日,命人社。元日,是一個吉利的天干日,《左傳》襄公七年記:夏四月,三卜郊,不從,乃免牲。孟獻子曰:吾乃今而後知有卜筮。夫郊祀后稷,以祈農事也。是故啟蟄而郊,郊而後耕。今既耕而卜郊,宜其不從也。春秋時,魯國用的是周曆,周曆的夏四月即是夏曆(農曆)的春二月。啟蟄是指冬蟄之蟲春季破土而出。《夏小正》曰:正月啟蟄。啟蟄而郊,意思是在正月冬蟲出土後舉行郊天之禮.郊天之禮指祭祀上帝。由於周人的始祖是后稷,所以在郊天時要以後稷陪亨。《孝經》雲: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公羊傳》宣公三年記:郊則曷為必祭稷?王者必以其祖配。后稷被神化為神農後,啟蟄而郊便以祀后稷、祈農事為主要內容、並與傳統的二月祭土神活動複合在一起了。先秦時期的社神不止一個,且分等級,國、邑、鄉各有各自的社神,王者所立的社為大社,諸侯立的社曰國社、侯社,大夫以下立的社曰置社。最基層的組織稱為裏,由二十五家組成,裏亦稱為社,是最小的祭祀單位。《古今圖書集成》引雲南《嵩明州志》雲:二月初旬,以雞豕祭先農,鼓樂迎道。祭畢,則老幼男婦,羣聚而飲福酒,此即古祈年之禮。事實上,遠古時期,春社之時是氏族內部或相鄰氏族間的春季狂歡節,其間曾經盛行的羣交、雜交、縱慾行為,多同氏族統治者重視人口增殖,壯大氏族集團實力的願望相關聯。俗話説龍不抬頭不下雨,龍抬頭正是下雨的徵兆,從下雨聯想到天地交泰、致中和是合乎邏輯的。天地交泰,雲興雨作是萬物育焉的必要條件,因而二月二便成為祈子的日子了。從二月二的祈子行為,似可看出遠古狂歡節的變型樣式延續下來的痕跡。

標籤: 奇葩 習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eri/chunjie/8kde8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