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節日慶典 >重陽節 >

九九重陽節寄語:祝老年人健康長壽

九九重陽節寄語:祝老年人健康長壽

老人節老人寄語

九九重陽節寄語:祝老年人健康長壽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也是個老人大國,是個老齡化發展很快的國家;現在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已經超過了1.3億,佔全國人口的10%以上,佔了世界老年人的五分之一。所以尊老、愛老、敬老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提倡尊老、愛老、敬老也是社會現實的需要。這不但是個家庭問題,也是個社會問題。所以應該進一步倡導尊老、敬老的傳統文化,發展老齡事業,營造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良好氛圍,以適應中國人口老齡化社會的發展。

尊老、愛老、敬老是個雙方面的問題,對於社會、對於政府和家庭,對於年輕的一代來説,要作好尊老、愛老、敬老,使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學、老有所為;快快樂樂,歡度晚年。這也是我們國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的方面。

對於老年人來説,也有個“自尊、自愛、自立”的問題。

我是個已經在跨越八十歲門檻的老人了,我是怎麼樣在度過晚年的?

早年工作的時候,勤勤懇懇作事,一輩子正正直直做人。所以“勤勤懇懇作事,正正直直做人”,這是我的一條信念。遵紀守法,兩袖清風,一生坦坦然然。工作時,給周圍的同志作出樣子,在家裏給晚輩們起表率作用。有不同的見解,相互商討、研究和疏導,不以長輩自居,強加於人。兒子們都長大成人,走向社會,可以説幾十年,從來沒有聽到家庭裏的叫罵和爭吵。我和老伴結婚五十四年了,恩恩愛愛過了一輩子,從來沒有紅過臉,動過手。“家和萬事興”麼,我們都年近八十歲了,身體還比較健康,不能説這不是一條重要的原因,這是其一。

其二,我的第二條重要的信念,就是認為自己“能勞動是最大的幸福”。現在兒子們國內的國內,國外的國外,都另過了;家裏就是我們倆老人,吃得粗茶淡飯,生活有條有理,家裏窗明几淨。晚輩們勸解我們請個家政服務員來幫忙,我們堅持一切自理。因為我們堅信勞動有利於健康,“能勞動是最大的幸福”。

其三,是“生命在於運動”,這是條客觀真理。年輕時在校學習,跑過馬拉松,獲得三級運動員紀念章,還通過了“勞衞制”。年老了一直堅持適度的運動,就是現在也每天從不間斷。

其四,我和老伴都離開工作崗位二十多年了。我們的另外一條信念,就是人老了,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但是思想不能“老”,思想上要與時俱進,永遠保持青春。根據自己的情況,就是要“生命不息,戰鬥不止”。在全國轟轟烈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時候,自己覺得總不能袖手旁觀,總不能一天天無所事事,也應該發揮點餘熱,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添磚加瓦。我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作的。我選擇了在《人民網》上寫評論的“工作”,歌頌光明,鞭撻黑暗,為社會主義祖國唱戰歌。自己給自己壓擔子,天天忙忙碌碌,不覺辛苦只覺甜。

這就是我對晚年人生的態度和對待老年人需要“自尊、自愛、自立”的理解。

今天是重陽節,也是敬老節,把我的這些感慨作為寄語,願世界和平安寧,祖國繁榮昌盛,家家生活幸福!祝老年人健康長壽!

老人節晚輩的祝福:

九月初八早上,手機短信傳來了好友提醒,問明天重陽節了,有什麼安排,這才發現,重陽節這麼快就到了。

農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又因為在我國古代,六為陰數,九是陽數,因此,重九就叫“重陽”。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據説,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後來這一習俗慢慢在民間流傳開來,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曆史。

重陽節最有名的詩句,當數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濃濃的鄉愁,在這首詩中表露無疑,同時也説明,歷史上,重陽節這一天,人們習慣登高望遠,思念故鄉和親人,1989年,我國將重陽節這一天定為“老人節”,意在弘揚中華民族尊老、愛老、敬老的傳統美德,因此越來越多的人也開始把重陽當成了中國人自己的“父母節”。雖然這個節日遠沒有西方的“父親節”、“母親節”來得熱鬧,甚至有很多人在忙碌的工作中忽略了這一天,但是我們中國傳統的文化,一些很精華的東西不能丟。

尊老、愛幼一直是我們的良好傳統,只是紛繁的生活,匆忙的腳步,影響到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在外奔波的兒女們更是覺得不能長久在父母身邊盡孝實在是件非常遺憾的事情。

寄語朋友們,無論你身在何方,不要忘了家中的父母,一個電話,一句輕輕的問侯,或者一份小小的禮物,都能讓父母幸福很久、很久。

孝順父母,不在於賺到多少錢,給他們什麼樣的物質享受,父母們更在意的是生活中,細節上的關注與關懷。前進的步伐再匆忙,都別忘記了抽一點點的時間給父母,讓他們感受到兒女們的愛。

藉此文祝願天下所有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幸福平安,健康長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eri/chongyang/v9zvk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