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節日慶典 >重陽節 >

關於九九重陽節的古詩(精選18篇)

關於九九重陽節的古詩(精選18篇)

關於九九重陽節的古詩 篇1

次韻李節推九日登南山宋代:陳師道

平林廣野騎台荒,山寺鐘鳴報夕陽。

人事自生今日意,寒花只作去年香。

巾欹更覺霜侵鬢,語妙何妨石作腸。

落木無邊江不盡,此身此日更須忙。

這首詩是重陽登高即景抒懷之作。1089年(元祐四年),作者在徐州任州學教授,詩即作於此時。

詩的開頭兩句寫景:“平林廣野騎台荒,山寺鐘鳴報夕陽。”廣闊的原野上,遠處平林漠漠,戲馬台一帶已經荒涼了。山寺裏送來晚鐘的聲音,彷彿報知人們,已到夕陽快要下山的時候。詩句中點明瞭季節、地點和時間,語意閒雅。第三四兩句抒情:“人事自生今日意,寒花只作去年香。”時節易得,又是一年的重陽。每逢佳節,人們便有思親之感;而菊花卻依舊開放,還是和去年一樣,送來陣陣的寒香。寒花,指菊花。詩句中含有“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唐代劉希夷《代悲白頭翁》)的感慨。自然的規律,總是如此。

五六兩句,記節日清遊的情況:“巾欹更覺霜侵鬢,語妙何妨石作腸。”頭巾被風吹得歪斜了,詩人更覺得清霜已侵上了鬢髮。詩歌的語言佳妙,也有“清便富麗”的高致,就像宋廣平寫《梅花賦》,措詞婉媚,並不礙其鐵石心腸一樣。這兩句寫的是登高賦詩,妙在隱而不露。結尾兩句:“落木無邊江不盡,此身此日更須性。”抒發遊賞以後的感想。“落木”句用杜甫《登高》詩“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匯滾滾來”句意,寫傍晚登覽所見的遠近景象。“此身”句感歎節物如此可念,登臨清賞的機會正不應放棄,而此日此身,還須忙於世務,很難得有時間,這又是十分可惜的。

陳師道作詩多學杜甫,這首也是學杜甫有得之作,瘦勁渾厚。三四兩句語淡而有高致。

關於九九重陽節的古詩 篇2

九日置酒宋代:宋祁

秋晚佳晨重物華,高台覆帳駐鳴笳。

遨歡任落風前帽,促飲爭吹酒上花。

溪態澄明初雨畢,日痕清淡不成霞。

白頭太守真愚甚,滿插茱萸望辟邪。

近人陳衍説:“九日登高,不作感慨語,似只有此詩。”(《宋詩精華錄》)評價得很好。

詩的首聯破題。起句點明節令,音調高揚。絢麗的物華,宜人的秋色,令詩人為之神馳。一個“重”字流露出詩人流連光景之意,領起全詩。同樣寫秋晨,則“雲物悽清拂曙流,漢家宮闕動高秋”(趙嘏《長安秋望》),有送目傷秋之愁;“白雁南飛天欲霜,蕭蕭風雨又重陽”(魯淵《重九》),則有去國懷鄉之思。而宋祁此句,不作愁語,氣局一新。這也是詩人境遇氣質使然。

次句由“重”字引出。“高台覆帳駐鳴茄”,氣派十足。又是“高台”,又是“覆帳”,又是“鳴茄”,其場面之闊綽,氣氛之熱烈,歷歷如繪。這決非庶民之登高,而是富貴人賞秋的情景。詩人少年得志,一生顯達,歷任知制誥、工部尚書、翰林學士承旨,晚年知成都府,該詩中有“白首太守”之句,應是晚年在成都所作。

頷聯承上,寫佳日興會,形象鮮明。出句與對句分寫登高與飲酒兩個場面。“遨歡”、“促飲”二語,道出了高朋滿座、觥籌交錯的盛況。“任落風前帽”一句活用典故。《晉書·孟嘉傳》:“孟嘉為桓温參軍,九日遊龍山,風至,吹嘉帽,温命孫盛為文嘲之。”古人把此事作為風流美事,杜甫曾反其意而用之:“羞將短髮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九日藍田崔氏莊》)甚為宋人所激賞。宋祁又反杜詩之意。一用“羞”,一用“住”;一沉鬱,一灑脱。顯示心境不同,詩境亦不同。“爭吹酒上花”,意謂爭飲菊花酒。重陽節登山飲菊花酒是自古以來的傳統雅事。“任落”、“爭吹”兩詞相反相成。詩人興會淋漓之狀畢現。

關於九九重陽節的古詩 篇3

九日閒居·並序魏晉:陶淵明

餘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

世短意常多,斯人樂久生。

日月依辰至,舉俗愛其名。

露悽暄風息,氣澈天象明。

往燕無遺影,來雁有餘聲。

酒能祛百慮,菊解制頹齡。

如何蓬廬士,空視時運傾!

塵爵恥虛罍,寒華徒自榮。

斂襟獨閒謠,緬焉起深情。

棲遲固多娛,淹留豈無成。

據《宋書·陶潛傳》載,陶淵明歸隱後閒居家中,某年九月九日重陽節,宅邊的菊花正開,然因家貧無酒,遂在菊花叢中坐了很久,正在惆悵感傷之際,忽然做江州刺史的王宏派人送來了酒,淵明也不推辭,開懷暢飲,飲則醉,醉則歸,不拘禮儀,頹然自放,表現了他不受拘束,純任自然的天性。這首詩根據其小序中所説的情形來看,與此詩中所敍之事略同,考王宏為江州刺史始於公元420xx年(義熙十四年),時淵明已過五十五歲,可見此詩是他的晚年所作。

重陽節自古有飲菊花酒的習俗,據説如此可以延年益壽,《西京雜記》雲:“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然而這一年的重九,在淵明的宅邊,雖然有一叢叢顏色各異的菊花,然苦於無錢沽酒,只能空食菊花。古人視菊為一種高雅而有氣節的花卉,因她開在眾芳凋落的秋天,故屈原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話,這裏所説的“九華”也就是指菊花,詩人有菊無酒,遂產生出無限感慨。

“世短意常多”四句,以議論領起,解釋了重九之名,並提出感歎人生的主題。意謂人生在世,不過如白駒過隙,正由於其為極暫短的一瞬,故人們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煩憂顧慮,也導致了人們企慕長壽永生的祈求。一年一度的重陽佳節按着時序的推移又來到了,人們之所以喜愛這個以“九”命名的節日,因為“九”與“久”諧音,所以對它的喜愛正體現了對長生的渴求。這裏“舉俗愛其名”與小序中的“愛重九之名”一致。“世短意常多”一句煉意極精,前人以為是古詩“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兩句的濃縮,體現了淵明駕馭語言的本領(宋李公煥《箋註陶淵明集》卷二)。

“露悽暄風息”至“寒華徒自榮”十句寫景抒情,感歎自己有菊無酒,空負良辰美景。露水悽清,暖風已止,秋高氣爽,天象清明,飛去的燕子沒有留下蹤影,北來的大雁還有聲聲餘響。詩人説:據説酒能祛除心中的種種煩惱,菊花能令人制止衰老,而為何我這隱居的貧士只能讓重陽佳節白白地過去!酒器中空空如也,積滿灰塵,而秋菊卻在籬邊空自開放。這裏描寫了一幅天朗氣清的深秋景象,與詩人自己貧寒潦倒的處境正成鮮明對照,自然景象的美好反襯出詩人心緒的寥落,大好的時光在白白消逝,盛開的菊花也徒自爭豔,詩人於是感慨系之。

“斂襟獨閒謠”即寫詩人的感歎,他整斂衣襟,獨自閒吟,而思緒遼遠,感慨遙深。想自己遊息于山林固然有不少歡樂,但留滯人世不能就一無所成。詩人在這裏不僅感歎人生的短暫,而且對人生的價值重新作了審視,詩中關於“深情”的內容並沒有加以明確説明,只是隱隱約約地點出了作者悲從中來的原因不僅僅是為了無酒可飲,而更大的悲痛隱藏在心中,這就是詩人對人生的思考與對自身價值的探求。故清代延君壽《老生常談》中説:“《九日閒居》一首,上面平平敍下,至末幅‘斂襟獨閒謠,緬焉起深情’,忽作一折筆以頓挫之,以下二句‘棲遲固多娛,淹留豈無成’,以一意作兩層收束,開後人無數法門。”就指出了此詩結尾的意藴。全詩一氣直下,其主旨似在表明人生短促而自己又不能及時行樂,空負秋光的悲歎,然忽又説“淹留豈無成”,更翻出一層意思,所以延氏説是“一意兩層收束”。

關於九九重陽節的古詩 篇4

出自現代詩人毛澤東的《採桑子·重陽》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賞析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宛如一山飛峙,起勢突兀。在這兩句中,從近處看,前句是虛,後句是實;前句泛論人生天道,後句帶出重陽入題。從遠處看,前句是主,後句是賓;前句中“天難老”三字是綱,籠罩全篇,後句只是進一步申説。於此,必須弄清楚以下三點:首先,“人生易老”只是與“天難老”對比着説,絲毫不含有消極感傷的意味。古

詞中傷春怨秋,嗟貧歎老,這種作品是太多了。但在這裏,卻完全是另一種思想感情,這裏着重説的是“天難老”。其次,“天難老”是説宇宙間一切事物在不斷地發展變化,生生不已,光景常新。“天”就是片段,“難老”就是指發展變化的過程無窮無盡。這三個字簡直就是辯證唯物主義宇宙觀的詩的説明,必須注意。再次,明白了“天難老”的涵義,也就明白了“人生易老”的説法,不但不是慨歎人命朝露,而且恰恰相反,在這裏是説正由於“人生易老”,所以必須把有限的生命獻給無限壯麗的革命事業,以有涯積為無涯,儘可能多地發些光和熱,但這又何妨?天是難老的呀。這意義是豐富的,這情緒是昂揚的。它揭示出不朽的歷史發展規律,它體現了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象格言一樣精警,真是耐人尋味。在這壯大,它是由“歲歲重陽”這一自然現象或客觀現實生髮出來,是通過具體感性而顯現的抽象理念。所以,前主後賓,後句是前句的申説,卻不意味着後句較之前句不重要;因為,從另一角度着眼,便又看到:前虛後實,詩意乃是由“歲歲重陽”逗起的,“人生易老天難老”,則是昇華,兩句是有機合成的精金,缺一不可。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歲歲年年,都有重陽,重陽是過不完的。古人每逢重陽,也往往作詩填詞,大約不外花酒空愁,一片蕭瑟,滿懷岑寂。只有毛澤東此詞不達意,意趣橫生,戛然獨造。假如説“今又重陽”,猶略似“日月依辰至”;而“戰地黃花分外香”,那就橫掃千古了。為什麼“戰地”的“黃花”會“分外香”呢?戰地播種着英雄的頭顱,灌溉着烈士的鮮血,在炮火連天中野菊挺立開放,綻黃吐芳,使人看了怎能不感到格外美麗,怎能不感到加倍喜悦?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緊承上片意,寫景,寫的是真實感受。自是秋風勁厲,不似春光嫵媚。但卻絕對不是“春華落盡,滿懷蕭瑟”。假如説在這兩句中,於秋風春光,尚無所軒輊;那麼,緊接着寫道:“勝似春光,廖廓江天萬里霜”,這就於秋風春光,已有所抑揚了。為什麼“勝似春光”?春天裏哪能有這天高氣爽、江淨波平的既鮮明又絢麗的寥廓景象呢?“寥廓江天萬里霜”,這可同杜甫的“天宇清霜淨,公堂宿霧披”,大不相同。同是秋霜,杜甫聯想到的是“公堂”,毛澤東聯想到的是“春光”。而以秋比春,所作出的審美評價,顯然根據不全然在於春與秋的自然屬性,關鍵還是在詩人的戰鬥性格更喜歡勁厲,不接近嫵媚。因而在這種借景抒情之中,自然便有了寓意,有了寄託。“秋風勁”使人聯想到如花似錦的和平生活。於是“勝似春光”,便是合乎邏輯的推論了。“江天”句則預示了革命前途的光明,表現了勝利信心的堅定。這些寓意和寄託,都是在寫景言情中的“言外意”,“味外味”,其妙處是“味在鹹酸之外”。不得把詩的形象看作某種概念的象徵,這比那種託物言志的手法又高一籌,是真正的詩意與精深的哲理的統一,是濃郁的詩意中放射出的巨大哲理光輝。它首先給人以強烈的美感享受,並從而又給人以剛毅的意志的鼓舞和智慧的理性的啟發。這是詩的最高的意境。

關於九九重陽節的古詩 篇5

淵明歸去來,不與世相逐。

為無杯中物,遂偶本州牧。

因招白衣人,笑酌黃花菊。

我來不得意,虛過重陽時。

題輿何俊發,遂結城南期。

築土按響山,俯臨宛水湄。

胡人叫玉笛,越女彈霜絲。

自作英王胄,斯樂不可窺。

赤鯉湧琴高,白龜道馮夷。

靈仙如彷彿,奠酹遙相知。

古來登高人,今復幾人在。

滄洲違宿諾,明日猶可待。

連山似驚波,合沓出溟海。

揚袂揮四座,酩酊安所知。

齊歌送清揚,起舞亂參差。

賓隨落葉散,帽逐秋風吹。

別後登此台,願言長相思。

關於九九重陽節的古詩 篇6

採桑子·九日清代:納蘭性德

深秋絕塞誰相憶,木葉蕭蕭。鄉路迢迢。六曲屏山和夢遙。 佳時倍惜風光別,不為登高。只覺魂銷。南雁歸時更寂寥。

譯文

深秋時分,在這遙遠的邊塞,有誰能記得我?樹葉發出蕭蕭的聲響。返鄉之路千里迢迢。家和夢一樣遙不可及。重陽佳節,故園風光正好,離愁倍增。不願登高遠望。只覺心中悲傷不已。當鴻雁南歸之際,將更加冷落淒涼。

註釋

①九日。即農曆九月九日,是為重陽節。逢此日,古人要登高飲菊花酒,插茱萸,與親人團聚。

②絕塞:極遙遠之邊塞。

③木葉:木葉即為樹葉,在古典詩歌中特指落葉。屈原《九歌》中“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④蕭:風聲;草木搖落聲。《楚辭·九懷·蓄英》:“秋風兮蕭蕭。”;杜甫《登高》詩:“無邊落木蕭蕭下。”

⑤迢迢(tiáo):形容遙遠。

⑥六曲句:六曲屏山,曲折之屏風。因屏風曲折若重山疊嶂,或謂屏風上繪有山水圖畫等,故稱“屏山”。此處代指家園。這句是説,故鄉那麼遙遠,只有在夢中才能見到她。

⑦登高:重陽有登高之俗。

⑧魂銷:極度悲傷

關於九九重陽節的古詩 篇7

摘星樓九日登臨明代:姜塘

重陽佳節意休休,與客攜壺共上樓。

滿目山河增感慨,一時風景寄遨遊。

武公不但歌淇澳,賢女猶能唁衞侯。

更有三仁忠與孝,高名千古出人頭。

摘星樓:樓名。傳説為商紂王所建,極高峻。又名妲已台。在河南省淇縣(朝歌)城西北隅,高十三米,面積為1500米平方米的土台。相傳殷紂王在上建一摘星樓而名。所謂摘星樓,言其極高,站在上邊能伸手摘下星星。後為紀念比干被紂王摘心而改為摘心台。

休休:悠閒的樣子。

攜壺:指行醫。傳説東漢費長房見一老翁掛着一把壺在賣藥,賣好藥後就跳進壺裏。第二天,費去拜訪他,和他一起入壺,但見房屋華麗,酒菜豐盛。費於是向他學道。事見《後漢書·方術傳下·費長房》。後以“攜壺”指行醫。清侯方域《贈武林陳文學》詩:“遠志分明為採藥,攜壺不盡是逃名。”

後四句:憶朝歌名人:不但有被《詩經·淇奧》歌詠的衞武公;還有作《載馳》一詩,詩中載有“唁衞侯”情節的“賢女”許穆夫人。更有既忠又孝,被孔子贊為“三仁”的比干、箕子、微子。

關於九九重陽節的古詩 篇8

1. 日月常懸忠烈膽,風塵障卻奸邪目。——宋江《滿江紅·喜遇重陽》

2. 中心願,平虜保民安國。——宋江《滿江紅·喜遇重陽》

3.霜降水痕收,淺碧鱗鱗露遠洲。酒力漸消風力軟,颼颼,破帽多情卻戀頭。佳節若為梧酬,但把清尊斷送秋。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蘇軾《南鄉子·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

4. 九月九日望遙空,秋水秋天生夕風。——《九日登玄武山旅眺》

5. 只座上、已無老兵。——姚雲文《紫萸香慢·近重陽》

6. 愁不肯、與詩平。——姚雲文《紫萸香慢·近重陽》

7. 安得誅雲師,疇能補天漏。——杜甫《九日寄岑參》

8. 初見雁,已聞砧。——晏幾道《鷓鴣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9. 重陽過後,西風漸緊,庭樹葉紛紛。——晏殊《少年遊·重陽過後》

10. 玉燭降寒露,我皇歌古風。重陽德澤展,萬國歡娛同。——《奉和聖制重陽日即事》

11. 簾櫳昨夜聽風雨,都不似、登臨時候。——潘希白《大有·九日》

12. 不見白衣來送酒,但令黃菊自開花。——《重陽日酬李觀》

13. 握手經年別,驚心九日霜。——妙信《九日酬諸子》

14.中秋才過,又是重陽到。露乍冷,寒將報。綠香催渚芰,黃密攢庭草。人未老,藍橋謾促霜砧搗。照影蘭缸暈,破户銀蟾小。樽在眼,從誰倒。強鋪同處被,愁卸歡時帽。須信道,狂心未歇情難老。——李之儀《千秋歲》

15. 紫萸一枝傳賜,夢誰到、漢家陵。——姚雲文《紫萸香慢·近重陽》

關於九九重陽節的古詩 篇9

蜀中九日 / 九日登高唐代: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譯文

在重陽節這天登高回望故鄉,身處他鄉,設席送朋友離開,舉杯之際,分外愁。

心中已經厭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種愁苦,我想北歸不得,鴻雁為何還要從北方來。

註釋

九月九日:指重陽節。

望鄉台:古代出徵或流落在外鄉的人,往往登高或登土台,眺望家鄉,這種台稱為望鄉台。

他席:別人的酒席。這裏指為友人送行的酒席。

他鄉:異鄉。

南中:南方,這裏指四川一帶。

那:為何。

詩歌開頭就承題,“九月九日望鄉台”,點明瞭時間是重陽節,地點是玄武山,此處將玄武山比作望鄉台,以此來表達鄉愁,思鄉之情倍增。“他席他鄉送客杯”,點明瞭詩人當時是在異鄉的別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倍感淒涼。詩歌的前兩句就勾勒出了一個易讓人傷感的環境,正逢重陽佳節,又是客中送客,自然容易勾起濃郁的鄉愁,於是就很自然地引起了下兩句對鴻雁看似無理之問:“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北雁南飛本是自然現象,而王勃偏將自己的思鄉之情加在它身上,怪罪鴻雁,我想北歸不得,你卻奈何非要從北方飛來,平添我北歸不能的愁思。這一問雖然毫無道理,卻在強烈的對比中烘托了真摯的感情,將思鄉的愁緒推向了高峯。這兩句是這首詩中的名句,前人在評價這兩句詩時説:“讀之,初似常語,久而自知其妙。”的確,這一問雖貌似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實際上卻是詩人用心良苦、匠心獨具之處。詩人將其懷鄉之情融入對自然景物的描繪之中,借無情之景來抒發自己內心深沉的情感,開啟了唐人絕句寓情於景的先河。

這首詩的抒情手法亦變化多端,第一句用“望鄉台”一詞突出了詩人鄉心之切;第二句以客中送客更突出了在異鄉的孤獨感;第三句直抒胸中之苦,感情強烈;第四句卻委婉別緻,借景抒情,以鴻雁的不知南中之苦來反襯自己的思鄉之情,這樣反覆地抒發更是突出了鄉愁之濃烈。語言簡潔亦是這首詩較大的特色,用了近似日常的口語,如“他席他鄉”,“那從北地來”,顯得淺近親切,這也是這首詩流傳廣泛的原因之一。

初唐時絕句發展緩慢,其表現方式大體上沿襲漢魏和南朝傳統。而王勃的這首詩僅以四句來寫鄉思,卻將鄉愁抒發得淋漓盡致,突破了唐初宮廷絕句多借詠物寓幹進之意的小格局;詩人在詩中還有意吸收了歌行的句調,以虛詞遞進的句式做結語,對絕句的發展起着重大作用。

關於九九重陽節的古詩 篇10

西夏重陽明代:王遜

作縣幾時同志苦,投荒萬里倍情真。

功名炊黍尋常夢,怪事書空感激人。

擊柝徒吟胡地月,屯田也食漢渠春。

艱難薄俗猶多事,漂泊南冠愧此身。

①這首詩選自《宣德寧夏志》(《弘治寧夏新志》《嘉靖寧夏新志》亦收錄此詩)。

②功名炊黍尋常夢:用典。傳説盧生在邯鄲旅店中,晝寢入夢,歷盡富貴榮華。及醒,主人炊黃粱未熟。事見唐沈既濟《枕中記》。後遂用作典故,以“炊黍”比喻虛幻的夢境。黍,此處指黃粱。

③柝:舊時巡夜者擊以報更的木梆。

④漢渠:指流經寧夏平原的漢延渠。

⑤薄俗:輕薄的習俗,壞風氣。

⑥南冠:楚國在南方,因此稱楚冠為南冠。後泛指南方人之冠。本指被俘的楚國囚犯,後來把南冠作為遠使或羈囚的代稱。

關於九九重陽節的古詩 篇11

九日黃樓作宋代:蘇軾

去年重陽不可説,南城夜半千漚發。

水穿城下作雷鳴,泥滿城頭飛雨滑。

黃花白酒無人問,日暮歸來洗靴襪。

豈知還復有今年,把盞對花容一呷。

莫嫌酒薄紅粉陋,終勝泥中事鍬鍤。

黃樓新成壁未乾,清河已落霜初殺。

朝來白露如細雨,南山不見千尋剎。

樓前便作海茫茫,樓下空聞櫓鴉軋。

薄寒中人老可畏,熱酒澆腸氣先壓。

煙消日出見漁村,遠水鱗鱗山齾齾。

詩人猛士雜龍虎,楚舞吳歌亂鵝鴨。

一杯相屬君勿辭,此境何殊泛清霅。

①此詩作於元豐元年黃樓新成以後。作者追述去年今日的水災;欣喜今日的佳節。

②去年重陽,作者曾預料他的友好來共度佳節,來客既為水所阻,主人亦忙於與水斗爭,故云不可説,即無從説起的意思。

③漚,積水。千漚,極言其水勢之大。

④黃,菊花。過重陽節要賞菊喝酒,這裏以“黃花白酒”代表過重陽節。

⑤紅粉,疑指在座侑酒的歌妓。

⑥這裏是説高剎為白霧迷漫着,瞧不見。

⑦薄寒中(讀zhòng)人,是説人中了寒氣。

⑧齾齾(音yà),齒缺不齊,這裏形容山峯參差。

⑨霅(zhá),水名,即流入太湖的霅溪。末句實作者回憶、設想江南之詞。

關於九九重陽節的古詩 篇12

九日酬諸子清代:妙信

不負東籬約,攜尊過草堂。

遠天連樹杪,高月薄衣裳。

握手經年別,驚心九日霜。

諸君才絕世,獨步許誰強。

①東籬約:指到東籬下去觀賞菊花。典出東晉陶淵明詩“採菊東籬下”。尊:本指酒杯,這裏還含其他酒具。草堂:指作者隱修的寺庵,以其簡陋而稱。

②樹杪:樹梢。高月句:謂月亮升得很高,天氣很清涼,身上的衣服顯得單薄了。

③經年:常年。九日霜:指農曆九月初九,已至深秋,已是降霜的季節。

④絕世:冠絕當代,舉世無雙。獨步:獨一無二,一時無兩。常用以比喻傑出人材。

關於九九重陽節的古詩 篇13

1. 重九開秋節,得一動宸儀。——韋安石《奉和九日幸臨渭亭登高應制得枝字》

2. 佳節久從愁裏過,壯心偶傍醉中來。——蘇洵《九日和韓魏公》

3. 時節是重陽,菊花牽恨長。——徐燦《菩薩蠻·秋閨》

4. 是節東籬菊,紛披為誰秀。——杜甫《九日寄岑參》

5. 近重陽、偏多風雨,絕憐此日暄明。——姚雲文《紫萸香慢·近重陽》

6. 池館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會重陽。——韓琦《九日水閣》

7. 喜遇重陽,更佳釀今朝新熟。——宋江《滿江紅·喜遇重陽》

8. 香醪欲醉茱萸節,壯志還為出塞歌。——石茂華《九月九日登長城關》

9. 疏籬下、試覓重陽,醉擘青露菊。——吳文英《一寸金·秋感》

10. 采采黃金花,何由滿衣袖。——杜甫《九日寄岑參》

11. 九日黃花酒,登高會昔聞。——岑參《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12.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孟浩然《秋登蘭山寄張五》

13. 九日悲秋不到心。鳳城歌管有新音。——晏幾道《鷓鴣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14. 轅門菊酒生豪興,雁塞風雲愜壯遊。——王瓊《九日登花馬池城》

15. 霜風漸欲作重陽,熠熠溪邊野菊香。——蘇軾《捕蝗至浮雲嶺山行疲苶有懷子由弟二首·其二》

關於九九重陽節的古詩 篇14

九月十日即事唐代: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在唐宋時代,九月十日被稱為“小重陽”,詩人從這一角度入手,説菊花在大小重陽兩天內連續遇到人們的登高、宴飲,兩次遭到採擷,所以有“太苦”的抱怨之言。作者以醉澆愁,朦朧中,彷彿看到菊花也在嘲笑他這個朝廷“逐臣”,他痛苦地發問:菊花為什麼要遭到“兩重陽”的重創?對於賞菊的人們來説,重陽節的歡樂情緒言猶未盡,所以九月十日還要繼續宴飲;但菊花作為一種生命的個體,卻要忍受兩遭採擷之苦。詩人以其極為敏感、幽微的靈秀之心,站在菊花的立場上,發現了這一詩意的空間。實際上,詩人是借菊花之苦來寄託自己內心的極度苦悶。借歎菊花,而感慨自己被饞離京、流放夜郎的坎坷與不幸,正見其愁懷難以排解。此詩語雖平淡,內涵卻十分深沉。主要表現了作者一生屢遭挫敗和打擊,而在節日裏所引發的憂傷情緒。

關於九九重陽節的古詩 篇15

紫萸香慢·近重陽宋代:姚雲文

近重陽偏多風雨,絕憐此日暄明。問秋香濃未,待攜客、出西城。正自羈懷多感,怕荒台高處,更不勝情。向尊前,又憶漉酒插花人。只座上、已無老兵。

悽清,淺醉還醒,愁不肯,與詩評。記長楸走馬,雕弓笮柳,前事休評。紫萸一枝傳賜,夢誰到、漢家陵。盡烏紗便隨風去,要天知道,華髮如此星星,歌罷涕零。

偏偏是臨近重陽風雨越多,今日如此温暖明麗特別叫人愛惜。試問秋花的芳香是否濃郁?我欲攜同朋友走出西城遊歷。我正自飄泊羈旅,滿懷着無限愁緒,就怕登上荒台的高處,更是難以承受悲慼。面對着酒宴,又將濾酒、插花的友人回憶,只是座席上已沒有昔日的舊侶。

我感到悲楚悽清,微酒入腸淺醉又醒。積鬱的愁情,比詩篇抒寫的更加沉重。記得沿着楸樹茂盛的大道乘馬奔行,手持雕弓,施展百步穿楊的技能,這些往事休再論評。重陽節朝廷傳賜下一枝紫萸,有誰的夢魂曾到故國園陵?任憑着烏紗帽隨風吹去,要讓老天知道,斑白的華髮已如此叢生,我感慨長歌呵涕淚交進。

關於九九重陽節的古詩 篇16

風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

菊花辟惡酒,湯餅茱萸香。

雲入授衣假,風吹閒宇涼。

主人盡歡意,林景晝微茫。

清切晚砧動,東西歸鳥行。

淹留悵為別,日醉秋雲光。

關於九九重陽節的古詩 篇17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唐代:岑參

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

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

譯文

九月九日重陽佳節,我勉強登上高處遠眺,然而在這戰亂的行軍途中,沒有誰能送酒來。我心情沉重地遙望我的故鄉長安,那菊花大概傍在這戰場零星的開放了。

註釋

①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陽節。

②強:勉強。

③登高:重陽節有登高賞菊飲酒以避災禍的風俗。

④憐:可憐。

⑤傍:靠近、接近。

關於九九重陽節的古詩 篇18

是日驚秋老,相望各一涯。

離懷消濁酒,愁眼見黃花。

天地存肝膽,江山閲鬢華。

多蒙千里訊,逐客已無家。

譯文:

重陽節這一天突然發現已經到了晚秋時節,不免心驚,你我天各一方,只能遙相矚望。

離別思念的情懷唯有靠濁酒排遣,憂愁中滿目都是叢生的菊花。

我且把自己這一腔報國的忠肝義膽留存給蒼天大地,讓故國的江山見證我斑白的鬢角吧。

多多承蒙你千里之外的關懷詢問,我是一個亡國之人,如同被放逐一樣,已經無家可歸。

作者:顧炎武(1613~1682年),明末清初的傑出思想家、愛國學者。初名絳,字寧人,號亭林,曾自署蔣山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eri/chongyang/mj4dk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