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節日慶典 >重陽節 >

關於重陽的古詩(精選19篇)

關於重陽的古詩(精選19篇)

關於重陽的古詩 篇1

摘星樓九日登臨明代:姜塘

關於重陽的古詩(精選19篇)

重陽佳節意休休,與客攜壺共上樓。

滿目山河增感慨,一時風景寄遨遊。

武公不但歌淇澳,賢女猶能唁衞侯。

更有三仁忠與孝,高名千古出人頭。

摘星樓:樓名。傳説為商紂王所建,極高峻。又名妲已台。在河南省淇縣(朝歌)城西北隅,高十三米,面積為1500米平方米的土台。相傳殷紂王在上建一摘星樓而名。所謂摘星樓,言其極高,站在上邊能伸手摘下星星。後為紀念比干被紂王摘心而改為摘心台。

休休:悠閒的樣子。

攜壺:指行醫。傳説東漢費長房見一老翁掛着一把壺在賣藥,賣好藥後就跳進壺裏。第二天,費去拜訪他,和他一起入壺,但見房屋華麗,酒菜豐盛。費於是向他學道。事見《後漢書·方術傳下·費長房》。後以“攜壺”指行醫。清侯方域《贈武林陳文學》詩:“遠志分明為採藥,攜壺不盡是逃名。”

後四句:憶朝歌名人:不但有被《詩經·淇奧》歌詠的衞武公;還有作《載馳》一詩,詩中載有“唁衞侯”情節的“賢女”許穆夫人。更有既忠又孝,被孔子贊為“三仁”的比干、箕子、微子。

關於重陽的古詩 篇2

摘星樓九日登臨明代:姜塘

重陽佳節意休休,與客攜壺共上樓。

滿目山河增感慨,一時風景寄遨遊。

武公不但歌淇澳,賢女猶能唁衞侯。

更有三仁忠與孝,高名千古出人頭。

摘星樓:樓名。傳説為商紂王所建,極高峻。又名妲已台。在河南省淇縣(朝歌)城西北隅,高十三米,面積為1500米平方米的土台。相傳殷紂王在上建一摘星樓而名。所謂摘星樓,言其極高,站在上邊能伸手摘下星星。後為紀念比干被紂王摘心而改為摘心台。

休休:悠閒的樣子。

攜壺:指行醫。傳説東漢費長房見一老翁掛着一把壺在賣藥,賣好藥後就跳進壺裏。第二天,費去拜訪他,和他一起入壺,但見房屋華麗,酒菜豐盛。費於是向他學道。事見《後漢書·方術傳下·費長房》。後以“攜壺”指行醫。清侯方域《贈武林陳文學》詩:“遠志分明為採藥,攜壺不盡是逃名。”

後四句:憶朝歌名人:不但有被《詩經·淇奧》歌詠的衞武公;還有作《載馳》一詩,詩中載有“唁衞侯”情節的“賢女”許穆夫人。更有既忠又孝,被孔子贊為“三仁”的比干、箕子、微子。

關於重陽的古詩 篇3

九日黃樓作宋代:蘇軾

去年重陽不可説,南城夜半千漚發。

水穿城下作雷鳴,泥滿城頭飛雨滑。

黃花白酒無人問,日暮歸來洗靴襪。

豈知還復有今年,把盞對花容一呷。

莫嫌酒薄紅粉陋,終勝泥中事鍬鍤。

黃樓新成壁未乾,清河已落霜初殺。

朝來白露如細雨,南山不見千尋剎。

樓前便作海茫茫,樓下空聞櫓鴉軋。

薄寒中人老可畏,熱酒澆腸氣先壓。

煙消日出見漁村,遠水鱗鱗山齾齾。

詩人猛士雜龍虎,楚舞吳歌亂鵝鴨。

一杯相屬君勿辭,此境何殊泛清霅。

①此詩作於元豐元年黃樓新成以後。作者追述去年今日的水災;欣喜今日的佳節。

②去年重陽,作者曾預料他的友好來共度佳節,來客既為水所阻,主人亦忙於與水斗爭,故云不可説,即無從説起的意思。

③漚,積水。千漚,極言其水勢之大。

④黃,菊花。過重陽節要賞菊喝酒,這裏以“黃花白酒”代表過重陽節。

⑤紅粉,疑指在座侑酒的歌妓。

⑥這裏是説高剎為白霧迷漫着,瞧不見。

⑦薄寒中(讀zhòng)人,是説人中了寒氣。

⑧齾齾(音yà),齒缺不齊,這裏形容山峯參差。

⑨霅(zhá),水名,即流入太湖的霅溪。末句實作者回憶、設想江南之詞。

關於重陽的古詩 篇4

和張燕公湘中九日登高唐代:陰行先

重陽初啟節,無射正飛灰。寂寞風蟬至,連翩霜雁來。

山棠紅葉下,岸菊紫花開。今日桓公座,多愧孟嘉才。

陰行先這一首有名的五排,其妙處在於,詩人以雄勁的筆觸,描寫和張燕公湘中九日登高的藝術概括。他通過對於時間和空間的意匠經營,以及把寫景、敍事、抒情與議論緊密結合,在詩裏熔鑄了豐富複雜的思想感情,使詩的意境雄渾深遠,既激動人心,又耐人尋味。

關於重陽的古詩 篇5

九日閒居·並序魏晉:陶淵明

餘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

世短意常多,斯人樂久生。

日月依辰至,舉俗愛其名。

露悽暄風息,氣澈天象明。

往燕無遺影,來雁有餘聲。

酒能祛百慮,菊解制頹齡。

如何蓬廬士,空視時運傾!

塵爵恥虛罍,寒華徒自榮。

斂襟獨閒謠,緬焉起深情。

棲遲固多娛,淹留豈無成。

據《宋書·陶潛傳》載,陶淵明歸隱後閒居家中,某年九月九日重陽節,宅邊的菊花正開,然因家貧無酒,遂在菊花叢中坐了很久,正在惆悵感傷之際,忽然做江州刺史的王宏派人送來了酒,淵明也不推辭,開懷暢飲,飲則醉,醉則歸,不拘禮儀,頹然自放,表現了他不受拘束,純任自然的天性。這首詩根據其小序中所説的情形來看,與此詩中所敍之事略同,考王宏為江州刺史始於公元420xx年(義熙十四年),時淵明已過五十五歲,可見此詩是他的晚年所作。

重陽節自古有飲菊花酒的習俗,據説如此可以延年益壽,《西京雜記》雲:“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然而這一年的重九,在淵明的宅邊,雖然有一叢叢顏色各異的菊花,然苦於無錢沽酒,只能空食菊花。古人視菊為一種高雅而有氣節的花卉,因她開在眾芳凋落的秋天,故屈原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話,這裏所説的“九華”也就是指菊花,詩人有菊無酒,遂產生出無限感慨。

“世短意常多”四句,以議論領起,解釋了重九之名,並提出感歎人生的主題。意謂人生在世,不過如白駒過隙,正由於其為極暫短的一瞬,故人們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煩憂顧慮,也導致了人們企慕長壽永生的祈求。一年一度的重陽佳節按着時序的推移又來到了,人們之所以喜愛這個以“九”命名的節日,因為“九”與“久”諧音,所以對它的喜愛正體現了對長生的渴求。這裏“舉俗愛其名”與小序中的“愛重九之名”一致。“世短意常多”一句煉意極精,前人以為是古詩“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兩句的濃縮,體現了淵明駕馭語言的本領(宋李公煥《箋註陶淵明集》卷二)。

“露悽暄風息”至“寒華徒自榮”十句寫景抒情,感歎自己有菊無酒,空負良辰美景。露水悽清,暖風已止,秋高氣爽,天象清明,飛去的燕子沒有留下蹤影,北來的大雁還有聲聲餘響。詩人説:據説酒能祛除心中的種種煩惱,菊花能令人制止衰老,而為何我這隱居的貧士只能讓重陽佳節白白地過去!酒器中空空如也,積滿灰塵,而秋菊卻在籬邊空自開放。這裏描寫了一幅天朗氣清的深秋景象,與詩人自己貧寒潦倒的處境正成鮮明對照,自然景象的美好反襯出詩人心緒的寥落,大好的時光在白白消逝,盛開的菊花也徒自爭豔,詩人於是感慨系之。

“斂襟獨閒謠”即寫詩人的感歎,他整斂衣襟,獨自閒吟,而思緒遼遠,感慨遙深。想自己遊息于山林固然有不少歡樂,但留滯人世不能就一無所成。詩人在這裏不僅感歎人生的短暫,而且對人生的價值重新作了審視,詩中關於“深情”的內容並沒有加以明確説明,只是隱隱約約地點出了作者悲從中來的原因不僅僅是為了無酒可飲,而更大的悲痛隱藏在心中,這就是詩人對人生的思考與對自身價值的探求。故清代延君壽《老生常談》中説:“《九日閒居》一首,上面平平敍下,至末幅‘斂襟獨閒謠,緬焉起深情’,忽作一折筆以頓挫之,以下二句‘棲遲固多娛,淹留豈無成’,以一意作兩層收束,開後人無數法門。”就指出了此詩結尾的意藴。全詩一氣直下,其主旨似在表明人生短促而自己又不能及時行樂,空負秋光的悲歎,然忽又説“淹留豈無成”,更翻出一層意思,所以延氏説是“一意兩層收束”。

因為此詩結語的含蓄,似有不盡之意在於言外,因而歷來解此詩者就以為淵明在此中暗寓了他對晉宋易代的悲憤,藉此表示了對前朝的留戀,並有志於恢復王室之事。“空視時運傾”一句中也繫有感於時事的傾覆,“塵爵”二句則表達了願安於時命,自保貞心的願望,最後所謂的“淹留豈無成”,即暗指自己所以羈留人間是由於還抱着復國的希望,等待一展宏圖的機會這種説法自然也不無道理,自來論陶詩的人也曾指出過淵明並非渾身是靜穆,而是一個頗有感時傷世之情的人,龔自珍就説他:“莫信詩人竟平淡,二分《樑甫》一分《騷》”(《己亥雜詩》)就指出了這種特徵。考此詩序中所謂“寄懷”,詩中所謂“深情”,都似乎確有所寄託,以此推斷,可能此詩確有寓意。魯迅評陶潛説:“於朝政還是留心,也不能忘掉‘死’,這是他詩文中時時提起的。”(《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此詩即體現了他對政治和生命兩方面的認識。

此詩以説理與寫景與抒情融合在一起,體現了陶詩自然流走的特點,其中某些句子凝練而新異,可見淵明鑄詞造句的手段,如“世短意常多”、“日月依辰至”及“酒能祛百慮,菊解制頹齡”等雖為敍述語,然遒勁新巧,詞簡意豐,同時無雕飾斧鑿之痕,這正是陶詩的難以企及處。

關於重陽的古詩 篇6

大有·九日宋代:潘希白

戲馬台前,採花籬下,問歲華、還是重九。恰歸來、南山翠色依舊。簾櫳昨夜聽風雨,都不似、登臨時候。一片宋玉情懷,十分衞郎清瘦。

紅萸佩、空對酒。砧杆動微寒,暗欺羅袖。秋已無多,早是敗荷衰柳。強整帽檐欹側,曾經向、天涯搔首。幾回憶,故國蓴鱸,霜前雁後。

古老的戲馬台前,在竹籬下采菊釀酒,歲月流逝,我問今天是什麼時節,才知又是重九。我正好歸來,南山一片蒼翠依舊,昨夜在窗下聽着風雨交加,都不像登臨的時候。我像宋玉一樣因悲秋而愁苦,又像衞玠一般為憂時而清瘦。

我佩戴了紅色的茱萸草,空對着美酒,砧杵驚動微寒,暗暗侵逼衣袖。秋天已沒有多少時候,早已是滿目的殘荷衰柳。我勉強整理一下傾斜的帽檐,向着遠方連連搔首。我多少次憶念起故鄉的風物。蓴菜和鱸魚的味道最美時,是在霜凍之前,鴻雁歸去之後。

關於重陽的古詩 篇7

重九日廣陵道中

【唐】羅隱

秋山抱病何處登,前時韋曲今廣陵。廣陵大醉不解悶,

韋曲舊遊堪拊膺。佳節縱饒隨分過,流年無奈得人憎。

卻驅羸馬向前去,牢落路岐非所能。

關於重陽的古詩 篇8

蝶戀花·九日和吳見山韻宋代:吳文英

明月枝頭香滿路。幾日西風,落盡花如雨。倒照秦眉天鏡古。秋明白鷺雙飛處。

自摘霜葱宜薦俎。可惜重陽,不把黃花與。帽墮笑憑纖手取。清歌莫送秋聲去。

“明月”三句,敍秋景。“枝頭香”,指桂花。此言明月照桂樹,花香飄滿路。詞人見了眼前之景,忽然想起:如果接連颳起幾天西風,那末樹上的桂子將要被風吹得滿地皆是。“花如雨”,指桂花落如雨點一樣,此是類比。“倒映”兩句,九日即景之詞。言重九夜月亮像秦鏡般高懸天空,秋高氣爽,水邊的白鷺受到月光的驚動,雙雙沖霄飛去。上片即景和韻。

“自摘”三句,述過節。言詞人從自家菜園中摘來了比較乾淨、新鮮的青葱,適宜於作為重陽祭祀用的菜餚,裝盆上供。詞人説:只可惜已到了重陽節,我還沒有搞到幾盆應時的菊花啊!“帽墮”句,化用杜甫《九日藍田崔氏莊》詩“羞將短髮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意境。兩句言詞人九日隨俗登高,被山風吹落了帽子,他就笑着請同行佳人代他正冠。他登上高處,清歌一闋,更覺得碧天高遠而空曠,但他希望,歌聲不要隨着秋聲的離去而隨之消失。此祝辭也。“清歌莫送秋聲去”,是詞人的衷心希望,因為秋天是萬物收穫的佳節,所以他不希望匆匆送走“秋聲”。下片詞人着重闡發自己對“秋聲”的感受。

關於重陽的古詩 篇9

重陽

【唐】高適

節物驚心兩鬢華,東籬空繞未開花。百年將半仕三已,

五畝就荒天一涯。豈有白衣來剝啄,一從烏帽自欹斜。

真成獨坐空搔首,門柳蕭蕭噪暮鴉。

關於重陽的古詩 篇10

九日落星山登高

【唐】徐鉉

秋暮天高稻穟成,落星山上會諸賓。黃花泛酒依流俗,

白髮滿頭思古人。巖影晚看雲出岫,湖光遙見客垂綸。

風煙不改年長度,終待林泉老此身。

關於重陽的古詩 篇11

鷓鴣天·九日悲秋不到心宋代:晏幾道

九日悲秋不到心。鳳城歌管有新音。鳳凋碧柳愁眉淡,露染黃花笑靨深。

初見雁,已聞砧。綺羅叢裏勝登臨。須教月户纖纖玉,細捧霞觴灩灩金。

北宋徽宗崇寧。大觀間,即公元十二世紀之初的某一年的重陽節前,當時的權相蔡京派人請小晏填寫新詞,作為應節歌唱之用,小晏於是欣然為作此篇。

作為重九的應節之作,小晏這首詞是很特別的,他把悲秋、登高、懷人等等傳統的題材和寫法統統拋卻,一反常情,説柳葉落實愁眉淡了,黃花開是笑靨深了,而且大肆渲染歌舞酒宴的豪華享樂氣氛,簡直把重陽寫成了一個歡樂的節日。這一特點很值得玩味的。王灼説小晏作此詞“無一語及蔡者”,意思是説作者沒有藉機攀附權貴,是對作者的讚賞。然而,王灼似乎看得淺了。仔細品味起來,小晏非但沒有阿諛蔡京,這種一反常規的寫法,未嘗不是對蔡京的諷刺:“九日悲秋不到心”,別人都悲秋,那是因為很多不如意,你蔡京位極人臣,百事順遂,悲秋怎會到你的心上:“綺羅叢裏勝登臨”,別人都去登高以避災祈福,你蔡京大富大貴,哪裏用的着這一套,偎紅倚翠,飲酒享樂就是了!從這個角度來讀這首詞,不是很有意味嗎?

關於重陽的古詩 篇12

九月九日贈崔使君善為

【唐】王績

野人迷節候,端坐隔塵埃。忽見黃花吐,方知素節回。

映巖千段發,臨浦萬株開。香氣徒盈把,無人送酒來。

關於重陽的古詩 篇13

和張燕公湘中九日登高唐代:陰行先

重陽初啟節,無射正飛灰。寂寞風蟬至,連翩霜雁來。

山棠紅葉下,岸菊紫花開。今日桓公座,多愧孟嘉才。

陰行先這一首有名的五排,其妙處在於,詩人以雄勁的筆觸,描寫和張燕公湘中九日登高的藝術概括。他通過對於時間和空間的意匠經營,以及把寫景、敍事、抒情與議論緊密結合,在詩裏熔鑄了豐富複雜的思想感情,使詩的意境雄渾深遠,既激動人心,又耐人尋味。

關於重陽的古詩 篇14

九日雨中

【唐】徐鉉

茱萸房重雨霏微,去國逢秋此恨稀。目極暫登台上望,

心遙長向夢中歸。荃蘪路遠愁霜早,兄弟鄉遙羨雁飛。

唯有多情一枝菊,滿杯顏色自依依。

關於重陽的古詩 篇15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屠應制

【唐】宋之問

鳳剎侵雲半,虹旌倚日邊。散花多寶塔,張樂布金田。

時菊芳仙醖,秋蘭動睿篇。香街稍欲晚,清蹕扈歸天。

關於重陽的古詩 篇16

重陽日有作

【唐】杜荀鶴

一為重陽上古台,亂時誰見菊花開。偷撏白髮真堪笑,

牢鎖黃金實可哀。是個少年皆老去,爭知荒冢不榮來。

大家拍手高聲唱,日未沈山且莫回。

關於重陽的古詩 篇17

九日置酒宋代:宋祁

秋晚佳晨重物華,高台覆帳駐鳴笳。

遨歡任落風前帽,促飲爭吹酒上花。

溪態澄明初雨畢,日痕清淡不成霞。

白頭太守真愚甚,滿插茱萸望辟邪。

近人陳衍説:“九日登高,不作感慨語,似只有此詩。”(《宋詩精華錄》)評價得很好。

詩的首聯破題。起句點明節令,音調高揚。絢麗的物華,宜人的秋色,令詩人為之神馳。一個“重”字流露出詩人流連光景之意,領起全詩。同樣寫秋晨,則“雲物悽清拂曙流,漢家宮闕動高秋”(趙嘏《長安秋望》),有送目傷秋之愁;“白雁南飛天欲霜,蕭蕭風雨又重陽”(魯淵《重九》),則有去國懷鄉之思。而宋祁此句,不作愁語,氣局一新。這也是詩人境遇氣質使然。

次句由“重”字引出。“高台覆帳駐鳴茄”,氣派十足。又是“高台”,又是“覆帳”,又是“鳴茄”,其場面之闊綽,氣氛之熱烈,歷歷如繪。這決非庶民之登高,而是富貴人賞秋的情景。詩人少年得志,一生顯達,歷任知制誥、工部尚書、翰林學士承旨,晚年知成都府,該詩中有“白首太守”之句,應是晚年在成都所作。

頷聯承上,寫佳日興會,形象鮮明。出句與對句分寫登高與飲酒兩個場面。“遨歡”、“促飲”二語,道出了高朋滿座、觥籌交錯的盛況。“任落風前帽”一句活用典故。《晉書·孟嘉傳》:“孟嘉為桓温參軍,九日遊龍山,風至,吹嘉帽,温命孫盛為文嘲之。”古人把此事作為風流美事,杜甫曾反其意而用之:“羞將短髮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九日藍田崔氏莊》)甚為宋人所激賞。宋祁又反杜詩之意。一用“羞”,一用“住”;一沉鬱,一灑脱。顯示心境不同,詩境亦不同。“爭吹酒上花”,意謂爭飲菊花酒。重陽節登山飲菊花酒是自古以來的傳統雅事。“任落”、“爭吹”兩詞相反相成。詩人興會淋漓之狀畢現。

關於重陽的古詩 篇18

蜀中九日 / 九日登高唐代: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譯文

在重陽節這天登高回望故鄉,身處他鄉,設席送朋友離開,舉杯之際,分外愁。

心中已經厭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種愁苦,我想北歸不得,鴻雁為何還要從北方來。

註釋

九月九日:指重陽節。

望鄉台:古代出徵或流落在外鄉的人,往往登高或登土台,眺望家鄉,這種台稱為望鄉台。

他席:別人的酒席。這裏指為友人送行的酒席。

他鄉:異鄉。

南中:南方,這裏指四川一帶。

那:為何。

詩歌開頭就承題,“九月九日望鄉台”,點明瞭時間是重陽節,地點是玄武山,此處將玄武山比作望鄉台,以此來表達鄉愁,思鄉之情倍增。“他席他鄉送客杯”,點明瞭詩人當時是在異鄉的別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倍感淒涼。詩歌的前兩句就勾勒出了一個易讓人傷感的環境,正逢重陽佳節,又是客中送客,自然容易勾起濃郁的鄉愁,於是就很自然地引起了下兩句對鴻雁看似無理之問:“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北雁南飛本是自然現象,而王勃偏將自己的思鄉之情加在它身上,怪罪鴻雁,我想北歸不得,你卻奈何非要從北方飛來,平添我北歸不能的愁思。這一問雖然毫無道理,卻在強烈的對比中烘托了真摯的感情,將思鄉的愁緒推向了高峯。這兩句是這首詩中的名句,前人在評價這兩句詩時説:“讀之,初似常語,久而自知其妙。”的確,這一問雖貌似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實際上卻是詩人用心良苦、匠心獨具之處。詩人將其懷鄉之情融入對自然景物的描繪之中,借無情之景來抒發自己內心深沉的情感,開啟了唐人絕句寓情於景的先河。

這首詩的抒情手法亦變化多端,第一句用“望鄉台”一詞突出了詩人鄉心之切;第二句以客中送客更突出了在異鄉的孤獨感;第三句直抒胸中之苦,感情強烈;第四句卻委婉別緻,借景抒情,以鴻雁的不知南中之苦來反襯自己的思鄉之情,這樣反覆地抒發更是突出了鄉愁之濃烈。語言簡潔亦是這首詩較大的特色,用了近似日常的口語,如“他席他鄉”,“那從北地來”,顯得淺近親切,這也是這首詩流傳廣泛的原因之一。

初唐時絕句發展緩慢,其表現方式大體上沿襲漢魏和南朝傳統。而王勃的這首詩僅以四句來寫鄉思,卻將鄉愁抒發得淋漓盡致,突破了唐初宮廷絕句多借詠物寓幹進之意的小格局;詩人在詩中還有意吸收了歌行的句調,以虛詞遞進的句式做結語,對絕句的發展起着重大作用。

關於重陽的古詩 篇19

於長安歸還揚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賦韻 / 長安九日詩南北朝:江總

心逐南雲逝,形隨北雁來。

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

九月九日,勉強登高,卻無人送酒同歡,遙想故園的菊花,大概在戰場旁,寂寞地開放吧。

江總,南朝陳詩人。陳亡,入長安,仕於隋,後辭官南歸,這首詩寫於南歸途中。從詩的第三句中“籬下菊”的用典可知,詩人在表達對故鄉的懷想和思舊之情的同時,流露出了歸隱田園的情懷。

到了重陽,文人墨客,則常常詩思泉湧,情感難抑。南陳詩人江總的《於長安歸還揚州九月九日行微山亭賦韻》和唐代詩人岑參的《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就是兩首著名的重陽佳作。

江總在陳時,官至尚書令,到晚年,陳滅於隋,從此鬱鬱寡歡。詩人在回揚州途中經山東微縣微山亭所詠的這首重陽小詩,就在強烈的故鄉之念中,流露出亡國的隱痛。

流雲南逝,大雁南歸;後兩句言所想之境:故鄉籬菊,花事何如?但實景虛象,絕非隨意拈來,而是精心擇用。這樣,故土之眷盡在這眼前、遠處的景物之中;亡國之恨,則全藴於景點構成的圖畫裏。

標籤: 古詩 重陽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eri/chongyang/e0med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