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講話稿 >思想宣傳講話稿 >

科學認識新時代思想的思想宣傳5篇精選

科學認識新時代思想的思想宣傳5篇精選

【導語】:當代青年是同新時代共同前進的一代,既擁有廣闊發展空間,也承載着偉大時代使命。那麼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是關於科學認識新時代思想的思想宣傳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科學認識新時代思想的思想宣傳5篇精選

【科學認識新時代思想】一

xxx在博鰲亞洲論壇20xx年年會開幕式講話中明確提出要“加快融合發展”。融合發展是社會發展重要規律之一。黨的十九大宣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完成新時代使命,融合發展將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一)

黨的xx大以來,已經形成了融合發展思想和政策的完整體系。

黨的xx大是新時代的開端。從那時起,以xxx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融合發展思想提到新高度,並據此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是融合發展的綱領,“五位一體”總體佈局是融合發展的任務。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是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戰略。建立京津冀城市羣、建設雄安新區、抓好長江經濟帶,籌建粵港澳大灣區,是實現城市和區域融合發展的創舉。轉型發展、創新驅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倡“互聯網+”,是促進融合發展的舉措。“一帶一路”倡議是促成相關各國融合發展的“中國方案”。“人類命運共同體”遠大目標,是以融合發展構建世界新秩序的“中國智慧”。

進入新時代,黨中央在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各個層次制定的戰略、策略、方針、政策,無不貫穿着融合發展的重要思想並基本形成了完整的體系。這是反映新時代基本特徵,適應新時代基本要求之必然。

(二)

新時代,“體系”建設突出,要求更加重視融合發展。

我國經過“站起來”“富起來”,進入了“強起來”的新時代,衡量強弱的根本標準在於體系優劣。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必須從重視“個體”轉向更加重視“體系”。微觀、中觀、宏觀事實都説明了這個問題。

微觀層次。比如“三聚氰胺”風波,看似產品質量問題,實質是管理體系問題。

中觀層次。20xx年,我國光伏產品遭到歐美反傾銷,發生嚴重危機。產品質量沒問題,“兩頭在外”的產業體系有問題,人家不買你的產品,就沒辦法了。

宏觀層次。最近美國政府禁止向我國中興公司出口芯片,該公司遭遇極大困難。看似微觀或中觀問題,實質是宏觀問題。它反映的是國民經濟體系的一個重要缺陷,核心技術比較薄弱。

體系是由多要素、多環節、多側面、多層次、多主體構成的,體系建設必須用融合發展思路去解決。

(三)

新時代,實現“創新驅動發展”,要靠融合發展思想指導。

科技創新三種方式,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都離不開融合。集成創新是把各種成果融合起來,消化吸收再創新是把已有成果和自己改進融合起來,原始創新雖然不是融合現成成果,但也必須融合各種條件和要素。所有科技創新都是融合的產物。

除了科技創新,還有體制創新、政策創新、產業創新、模式創新。科技創新必須和這些方面的創新融合起來,才能應用化、市場化。中國芯片產業落後,有科技問題,也有體制問題。本國企業不用本國芯片,怎麼發展?説到底是個“產學研”融合問題。

融合支撐創新,融合本身就是一種創新。近年來,跨業融合有很大的發展。有的農村,實行一產二產三產融合,農業成為“觀光農業”,農村成了“農家樂”旅遊地,加工業傳承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的地方推廣“光伏農業”“光伏漁業”,產業融合既擴大了新能源應用,又提高了農業生產水平。“軍民融合”更是偉大的融合創新。它保障了我國軍力發展適應新形勢要求,又促進經濟發展,避免“軍備競賽”。

創新和融合的互動,才是偉力之源。

(四)

新時代,面對“不平衡”“不充分”,必須用融合發展妥善處理各類主體之間的矛盾。

我國有兩大“不平衡”,城市和農村之間的不平衡,東部和西部之間的不平衡。

怎樣解決城鄉“不平衡”?在實施“新型城鎮化”同時又提出“城鄉一體化”,體現了融合發展的思想。城鄉從兩個方向融合。過去40年,主要是農村勞動力向城市流動,和城市的資本、技術、市場、管理等要素實現融合。這個偉大融合,造就眾多城市的崛起和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如今,這個融合還在繼續,但流動方向開始發生變化,鄉村振興戰略將使更多的城市經濟要素,資本、技術、產業、管理等等,走向農村,和農村的土地、資源、文化、勞動力實現融合。這是又一次偉大融合。雙向融合,必將托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為解決區域不平衡問題,本世紀初提出了“西部大開發”。實施這個戰略,不是孤立地向西部多投錢,多擺項目,而是靠“東中西一體化”。於是有了西氣東輸、西電東送,東西聯通,互相帶動。新疆塔克拉瑪干大油田,核心技術由中央負責,而後勤系統則由地方負責,被稱為“融合經濟”。

城市羣是城市融合。北京城市建設遇到的問題,只靠自己解決不了。xxxxx就京津冀一體化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核心問題就是要把各自發展轉變為融合發展。

(五)

新時代,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必須堅定地推進融合發展原則。

世界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世界經濟發展,也出現了“逆全球化”傾向。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正是以融合發展的思維和政策,維護其健康發展。中國堅持和遵循“平等、合作,互補、互利,共創、共贏”12字原則。平等合作,是融合發展的基礎,互補互利,是融合發展的優勢,共創共贏是融合發展的落實。

20xx年,xxxxx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是融合發展的方案。把過去從本國角度提出的“引進來”“走出去”融合起來,並提高到主體融合。xxxxx説,“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沿線國家的合唱”。通過共商、共建、共享,建立“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命運共同體。現在已經獲得了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積極支持和參與。這是把融合發展用於國際關係上的一次重大而成功的飛躍。

(六)

新時代,科學技術和互聯網的發展,為融合發展開闢了廣闊前景。

互聯網帶來的新事物層出不窮,也引起熱烈的討論。有人好用“顛覆”這個詞。其實,顛覆是表象,融合是主流。互聯網促進了三個方面的深度融合。

第一方面,促進了虛實融合。信息和實體從來是相聯的。互聯網出現,信息側發生了質的飛躍,但並不能取代實體的存在和作用,只是改變了虛實融合的方式和深度,從以實為主導向以虛為主導變化。互聯網上的網站,只在信息圈子裏打轉的,發展遇到了瓶頸,而虛實融合的網站,則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第二個方面,促進了規模和多樣融合。互聯網時代,有人強調個性化、多樣化、小批量的趨勢,忽略了規模的重要性。其實,任何時代,經濟規模都是重要的,今天只是由過去的集中規模轉向分散規模。至於大數據、雲計算,更是靠規模滿足多樣的要求。

第三個方面,促進了多類主體的融合。互聯網時代,多主體共生的“複合生命體”迅猛發展起來了,不同類型的眾多主體藉助和依靠一個平台共創共贏。

上述三個方面融合,為創新開闢了廣闊天地。

(七)

新時代,面對融合發展新形勢,需要加強相關學術研究。

“融合發展”至少有以下幾條規律。

第一,所有經濟活動都是經濟要素融合活動。經濟要素擴展和經濟要素融合,促進了人類社會發展。今天,經濟要素得到了空前的擴展,有基礎性要素、槓桿性要素、主體性要素。要素越多,越需要融合。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就是為了更好地進行要素融合。

第二,要素融合是分層次的,有宏觀、中觀、微觀之分。宏觀融合,主要是整體考量進行的融合,重點是把握需求和供給的匹配。中觀融合,主要是產業和區域的融合,重點是把握縱向和橫向的關聯。微觀融合,主要是企業層次上的融合。重點是把握效率和效益。宏觀融合、中觀融合造就環境,融合的決戰在企業。

第三,在各種融合中,要特別注意主體融合。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所有的經濟要素並不是孤立地自由存在,它們總是被一定的主體所擁有、佔有、管轄和支配。要不要融合,怎樣融合,相關主體説了算。主體融合會降低要素融合的成本,提高要素融合的效應和效益,並形成一個穩定的融合格局。主體融合有多種方式。

第四,在融合發展中,各類主體都會受到制約。一是認識制約。決策者的眼光起關鍵性作用。喬布斯發現了手機能夠和互聯網融合,於是發明了智能蘋果手機。依文公司董事長夏華髮現了我國苗族傳統服飾和現代服裝業可以融合,於是把我國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向世界。二是制度制約。國內融合,要受到國內製度的制約,國際融合,要受到國際法和相關國制度的制約。三是利益制約。融合發展的核心是利益融合,融合必須能夠創造更高價值,價值必須能夠在市場上實現,相關主體必須能夠利益共享。克服利益制約,關鍵是找到恰當的商業模式。四是條件制約。“共同利益”不等於“同等利益”。每個主體只能根據自己的條件做利益考量。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缺少資金和技術,但有大量勞動力,儘管有“微笑曲線”的説法,但“來料加工”“三來一補”等方式對我們還是有利的。如今條件變了,就不能永遠停留在垂直分工的底層。

第五,體系、規劃、政策、模式、協調,是實現融合發展的關鍵環節。用體系思維,定總體目標,做局部定性、定量。做好頂層設計,不僅要考慮體系的完整性,而且要考慮現實條件、實施的可操作性、推進的步驟。制定相應政策。政策是市場和政府的結合部。提倡模式創新。找到匹配的模式,就是成功了一半。

實現融合發展的基本方法是協調。“共同利益區”是協調的基礎。第一個環節是溝通,通過信息交流,達到彼此充分了解,避免誤判。第二個環節是商量,商量就是求同,求得共同認識,確認可以共同做的事情。第三個環節是妥協,妥協就是存異。雙方讓步,保留分歧。

(八)

實現融合發展是一個艱鉅複雜的過程。

融合發展要受到現實條件的制約,又要在市場經濟形態中進行,這就帶來它的複雜性。今日世界之格局正處在深刻變化中,充滿了各種矛盾和分歧,這就帶來了它的艱鉅性。

以中美關係而論,“修昔底德陷阱”之説,可做警示,不是“宿命”。中國是社會主義大國,黨的xx大以來,以xxx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更把“和平發展”建立在融合發展理論和政策之上,強調中國發展和他國發展互為機遇。xxx訪美時特別説,“寬廣的太平洋有足夠空間容納中美兩個大國”。

當然,我們必須認識到,用融合發展的和煦之風,掃除霸權主義、冷戰思維的霧霾,是艱鉅複雜並具有相當風險的事情,對此我們必須有足夠的準備、定力和信心。

(九)

綜合以上八個方面得出的結論是:融合發展思想是根據新時代的歷史特點提出的完整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發展觀在新時代的創新,必將有效地指導國內發展、國內外融通發展的各項工作,切實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需要我們深入領會,認真貫徹。

【科學認識新時代思想】二

xxx同志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週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馬克思給我們留下的最有價值、最具影響力的精神財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學理論——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人民的理論、實踐的理論、不斷髮展的開放的理論,因而也是最徹底的理論、最能説服人的理論。積極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努力展現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是對馬克思的最好紀念,也是我們的歷史使命。

馬克思主義真理力量之所在

作為馬克思的親密戰友,恩格斯這樣評價這位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鬥爭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樣滿腔熱情、堅韌不拔和卓有成效地進行鬥爭”“以某種方式參加推翻資本主義社會及其所建立的國家制度的事業,參加賴有他才第一次意識到本身地位和要求,意識到本身解放條件的現代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這實際上就是他畢生的使命”。220xx年來,作為革命家和思想家的馬克思從未離開這個世界,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作為科學理論和遠大理想一直在發生影響。

作為革命家,馬克思為無產階級解放事業所作出的最偉大貢獻,就在於他第一次使無產階級“意識到本身地位和要求”、意識到“本身解放條件”,從而為無產階級解放事業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指明瞭一條現實可行的道路。對馬克思的思想貢獻,恩格斯這樣評價:“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不僅如此,“馬克思還發現了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它所產生的資產階級社會的特殊的運動規律”。發現人類歷史發展規律和現代資本主義的特殊運動規律,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説的馬克思的“兩大發現”。

馬克思在與恩格斯合著的《共產黨宣言》中明確闡述了他們所從事的革命的本質,這就是:“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作為從事“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的革命家,馬克思為自己提出的歷史任務包括實踐和理論兩個方面:在實踐方面,共產黨人是各國工人政黨中最堅決的、始終起推動作用的部分;在理論方面,他們勝過其餘無產階級羣眾的地方在於,他們瞭解無產階級運動的條件、進程和一般結果。馬克思對於自己所從事的革命的理論自覺,向我們展現了革命家和思想家的內在一致性:作為革命家,他自覺地擔當“各國工人政黨中最堅決的、始終推動運動前進的部分”;作為思想家,他自覺地承擔為“無產階級運動的條件、進程和一般結果”作出理論論證的歷史任務。馬克思將自己的全部思想歸結為關於“無產階級運動的條件、進程和一般結果”的理論。這鮮明而深刻地表明,馬克思主義就是關於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學説,從包含着“新世界觀萌芽”的《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到凝結着馬克思畢生心血的理論鉅著《資本論》,無不圍繞這一中心課題而展開。

一種理論具有怎樣的意義和價值,從根本上説,取決於它所揭示的規律對於人類生存和發展具有怎樣的意義和價值。對於整個人類來説,最為重大和最為艱鉅的理論問題,莫過於揭示人類自身的發展規律;對於現代人類來説,最為重大和最為艱鉅的理論問題,莫過於揭示現代資本主義的運動規律。以馬克思的“兩大發現”為實質內容的馬克思主義,不僅使人類自覺到自身的發展規律,而且使人類自覺到“現實的歷史”即資本主義的運動規律,從而為人類解放指明瞭現實道路,為人類文明形態變革提供了偉大的社會理想。這是作為最偉大的思想家的馬克思為人類提供的最偉大的思想,也是以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之所在。

馬克思主義生命力之所在

馬克思主義是真理,這不是自封的,也不是一句空洞的套話,更不是一種狹隘的宗派主義。xxx同志指出:“在人類思想史上,就科學性、真理性、影響力、傳播面而言,沒有一種思想理論能達到馬克思主義的高度,也沒有一種學説能像馬克思主義那樣對世界產生了如此巨大的影響。這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巨大真理威力和強大生命力,表明馬克思主義對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推動社會進步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在於它實事求是的理論力量、改變世界的實踐力量和與時俱進的生命活力。

在馬克思的墓碑上,鐫刻着他的一句名言:“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馬克思在社會有機體眾多因素的交互作用中,在社會形態曲折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在社會意識相對獨立的歷史更替中,肯定生產力的最終決定作用,並從這個“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中找到了最現實的批判力量,闡明瞭“無產階級作為社會主義社會創造者的世界歷史作用”,從而使社會主義學説由空想變為科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猶如壯麗的日出,為人類洞察和把握自身發展規律提供了最強大的思想武器,也為人類爭取和實現自身解放和全面發展提供了最堅實的理論支撐。這深刻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真理力量與道義力量的統一。迄今為止,還沒有任何一種理論能像馬克思主義這樣深刻地揭示了人類歷史發展規律,有力地推動了人類歷史發展進程,深刻地改變了人類的命運。

馬克思主義的現實力量在於,它賦予人民羣眾的歷史創造活動以理想和信念,賦予社會主義運動以最堅實的理論支撐,賦予人類文明形態變革以最真實的道路指引。離開馬克思主義,現代人類就無法形成真實的社會理想和合理的價值追求,就無法選擇正確的發展道路和創建人類文明新形態,就會失去凝聚共識和走向未來的理論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就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力量、實踐力量和生命活力在當代世界最有説服力的生動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都奠基於對我們所堅守的馬克思主義的自信。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使中國這個古老的東方大國創造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發展奇蹟。馬克思主義的命運早已同中國共產黨的命運、中國人民的命運、中華民族的命運緊緊連在一起,它的科學性和真理性在中國得到了充分檢驗,它的人民性和實踐性在中國得到了充分貫徹,它的開放性和時代性在中國得到了充分彰顯。

理論是思想中的現實。用現實活化理論,用理論照亮現實,是馬克思主義生命力之所在。恩格斯説:“我們的理論是發展着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並機械地加以重複的教條”。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在於,它不是一個僵化的、封閉的理論體系,而是一個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它集中地體現了時代的精神、世界的潮流和創新的實踐,它引導人類以新的文明形態去破解自身發展進程中的難題。歷史發展表明,人類社會每一次重大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重大發展,都離不開哲學社會科學的知識變革和思想先導。只有聆聽時代的聲音,迴應時代的呼喚,認真研究解決重大而緊迫的問題,才能真正把握住歷史脈絡、找到發展規律,推動理論創新。與人民羣眾共命運,與時代變革同進步,與創新實踐同發展,我們就會在馬克思主義真理光芒的照耀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不斷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

馬克思主義理論自信之所在

xxx同志指出,今天,我們紀念馬克思,是為了向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致敬,也是為了宣示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的堅定信念。信念是人類特有的精神現象,是人們為理想而獻身的精神力量。理想信念需要堅實的理論支撐。掌握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展現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要求我們不僅讀馬克思主義經典、悟馬克思主義原理,而且使之成為一種生活習慣、一種精神追求,用經典涵養正氣、淬鍊思想、昇華境界、指導實踐。

任何重大理論問題都源於重大現實問題,任何重大現實問題都藴含重大理論問題。讀馬克思主義經典,悟馬克思主義原理,根本目的是回答重大現實問題。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生了深刻變革,置身這一歷史鉅變之中的中國人更有資格、更有能力揭示這其中所藴含的歷史經驗和發展規律,為發展馬克思主義作出中國的原創性貢獻。在改革開放40年的今天,究竟如何理解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xxx同志一再強調:“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這裏的四個“不是”,既明確反駁了以“母版”“模板”“再版”“翻版”的眼光看待當代中國偉大社會變革的錯誤論調,又深刻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創造性和艱鉅性,充分彰顯了堅定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的理論自覺和理論自信。

理想因其遠大而成為理想,信念因其堅定而成為信念。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馬克思不僅發現了人類歷史發展規律和現代資本主義運動規律,而且以這“兩大發現”為理論根基提出了“人類解放”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偉大社會理想,並且“目標始終如一”地“為全人類而工作”。俄國詩人普希金説,“跟隨偉大人物的思想,是一門最引人入勝的科學”;美國詩人朗費羅説,“偉人的生平昭示我們,我們也能夠生活得高尚”。我們所要跟隨的偉人思想,莫過於馬克思關於“人類解放”的思想;我們所要效仿的偉人生活,莫過於馬克思的“為全人類而工作”的人生。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不斷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激發思想活力、啟迪哲理智慧、滋養浩然之氣,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不斷提煉出有學理性的新理論、概括出有規律性的新實踐,我們就一定能夠不斷開闢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新境界。

【科學認識新時代思想】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關鍵在堅持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xxxxx黨建思想,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不斷提高黨的建設質量。

xxxxx黨建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黨建學説發展的最新成果,是新時代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的行動指南。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xxxxx黨建思想,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不斷提高黨的建設質量。

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是xxxxx黨建思想的靈魂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是xxxxx黨建思想的靈魂,也是xxxxx黨建思想的重要價值取向和重要建設目標。

強調全面從嚴治黨的核心是加強黨的領導。黨的領導不僅是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全面領導,而且也包括對黨的自身建設的領導,特別是黨對全面從嚴治黨的領導,指出全面從嚴治黨的核心是加強黨的領導,明確各級黨的組織對管黨治黨的責任,強調各級黨組織主要負責人的第一政績是黨的建設,第一責任也是黨的建設。

重申並強調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指出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體現,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根本保證。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在國家治理體系的大棋局中,黨中央是坐鎮中軍帳的“帥”。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強調堅持黨的領導,首先要堅持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特別是自覺維護xxxxx在黨中央和全黨的核心地位。這是全黨的最高政治原則和根本政治規矩。要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xxx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其次是強調堅持和保證黨的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地位。完善堅持黨的領導的體制機制。提高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確保黨始終能夠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再次是強調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需要不斷增強黨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

強調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強調提升政治能力的保證是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必須把黨的政治建設放在黨的建設的首位,必須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這與xxxxx反覆強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必須旗幟鮮明講政治是相因應的。政治是科學,政治這門科學最大的規律是人心向背,即“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因此,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能夠為提升黨的政治能力提供強大動力和道義支持。

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是xxxxx黨建思想最新成果

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是xxxxx黨建思想的集中體現,也是全黨集體智慧的集中體現。包含了五個方面重要內容。

第一,回答解決了一個重大課題,即繼續領導中國人民堅持和發展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一個什麼樣的黨、怎麼建設好這樣一個馬克思主義執政黨,以及如何長期管好治好這樣一個黨。這是在我們黨確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之後,在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方面首先需要廓清的重大時代課題。

第二,強調了一個重大政治原則,即新時代黨的建設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必須堅持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

第三,明確了一個新時代黨的建設的目標,即新時代要把黨建設成為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人民衷心擁護、勇於自我革命、經得起各種風浪考驗、朝氣蓬勃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

第四,確立了一條黨的建設的主線和黨的建設總體佈局。即新時代黨的建設必須以加強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為主線。必須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以堅定理想信念為根基,以調動全黨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着力點,全面推進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把制度建設貫穿其中,深入推進反腐敗鬥爭,不斷提高黨的建設質量。

第五,作出八個方面戰略部署。一是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二是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三是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幹部隊伍。這是黨的組織建設中關於幹部隊伍建設的新要求。四是加強基層組織建設。五是持之以恆正風肅紀。六是奪取反腐敗鬥爭壓倒性勝利。七是健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八是全面增強執政本領。新時代黨的建設的總要求,把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落地生根,變成全黨可以貫徹執行的黨建行動。

全面從嚴治黨是xxxxx黨建思想的鮮明主題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關鍵在堅持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因此,中國的事情要辦好首先中國共產黨的事情要辦好。如果管黨不力、治黨不嚴,黨遲早會失去執政資格,不可避免被歷史淘汰。黨要管黨,才能管好黨;全面從嚴治黨,才能治好黨。全面從嚴治黨的核心是加強黨的領導。全面從嚴治黨的關鍵在嚴,要害在治。

全面從嚴治黨必須首先從黨內政治生活嚴起。一是必須旗幟鮮明講政治。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必須首先從講政治説起。講政治,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要求,是我們黨補鈣壯骨、強身健體的根本保證,是我們黨培養自我革命勇氣、增強自我淨化能力、提高排毒殺菌政治免疫力的根本途徑。二是在新時代黨的建設中,必須堅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黨的政治建設是黨的根本性建設。黨的政治建設為講政治和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提供基礎,首要任務是維護黨中央權威,保證黨的團結和集中統一領導。三是要嚴格執行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第一,抓思想從嚴,補足精神之“鈣”。思想建設是黨的基礎性建設。要用理想信念和黨性教育固本培元、補鈣壯骨。第二,抓紀律從嚴,把紀律挺在前面。加強紀律建設是全面從嚴治黨的治本之策。要把紀律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紀嚴於法、紀在法前,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是黨最根本、最重要的紀律。遵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是遵守黨的全部紀律的基礎。嚴明黨的組織紀律,增強組織紀律性。“四個服從”是黨最基本的組織原則,也是最基本的組織紀律。第三,抓治吏從嚴,堅持新時代好乾部標準。堅持正確用人導向,以“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於擔當、清正廉潔”為新時代好乾部標準。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破解“四唯”難題。堅持嚴管與愛護結合、激勵與約束並重。第四,抓作風從嚴,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黨的作風是黨的形象,關係人心向背,關係生死存亡。作風建設的核心問題是保持黨同人民羣眾的血肉聯繫。要着力從思想上正本清源。特別提出抓作風建設,首先要從中央政治局做起。率先垂範、以上率下、身體力行,形成“頭雁效應”。強調必須健全改進作風常態化長效機制,以好的黨風帶動民風社風。第五,抓反腐從嚴,堅持以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堅持有腐必反、除惡務盡,堅持懲治這一手不放鬆。堅持零容忍態度不變、猛藥去痾決心不減、刮骨療毒勇氣不泄、嚴厲懲治尺度不鬆。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把強化黨內監督作為黨的建設重要基礎性工程。加強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設,夯實廉潔從政的思想道德基礎,築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道德防線。

依規治黨是xxxxx黨建思想的重大創新

制度治黨的意義在於以制度化、程序化、具體化方式治理黨內政治生活,保證黨的先進性與純潔性。這條制度治黨新路的核心是堅定不移推進以黨章為根本遵循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治黨,這是xxxxx黨建思想的重大創新。強調新時代加強黨的建設必須堅持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緊密結合。從嚴治黨靠教育,也靠制度,二者一柔一剛,要同向發力、同時發力。強調加強黨內法規制度建設是全面從嚴治黨的長遠之策、根本之策。堅持依法治國與制度治黨、依規治黨統籌推進、一體建設。堅持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快補齊黨建方面的法規制度短板。力爭到建黨100週年時形成比較完善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強調抓好黨內法規制度的落實。發揮領導幹部帶頭示範作用,加強監督檢查和追責問責,注重以良好的黨內政治文化提升法規制度的執行力影響力。

黨內法規制度體系是以黨章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為核心,以準則、條例等中央黨內法規為主幹,由各領域各層級黨內法規制度組成的有機統一整體。要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按照“規範主體、規範行為、規範監督”相統籌相協調原則,完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即在黨章之下分為黨的組織法規制度、黨的領導法規制度、黨的自身建設法規制度、黨的監督保障法規制度四大板塊。黨的xx大以來,黨中央全力推進依規治黨和依法治國,取得了黨內法規制度建設的重大成就和寶貴經驗,對於通過全面從嚴治黨來保證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具有深遠意義。

【科學認識新時代思想】四

經過40年改革探索,我國成功實現了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進入世界前列,推動我國國際地位實現前所未有的提升,黨的面貌、國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軍隊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中華民族正以嶄新姿態屹立於世界的東方。在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回望波瀾壯闊的改革歷程,至少可以得出三條重要的基本經驗。

堅持黨對改革開放的領導,確保社會主義方向不動搖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中國共產黨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40年改革開放實踐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只有始終堅持黨對改革開放的領導,才能確保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方向,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

堅持黨對改革開放的領導,最根本的是始終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改革開放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團結帶領人民進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xxx同志深刻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是黨和人民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指導黨和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堅持黨對改革開放的領導,我們就能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保持政治定力,堅持實幹興邦,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新的歷史高度。

堅持黨對改革開放的領導,就要帶領人民逐步實現共同富裕。什麼是社會主義?鄧小平同志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堅持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製度,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施行免除農業税、免除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等一系列舉措,為逐步走向共同富裕打下了堅實基礎,人民生活從改革開放之初的温飽不足發展到總體小康,即將實現全面小康。黨的xx大以來,以xxx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定不移帶領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取得了歷史性成就。xxx同志指出,要堅持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黨的xx大以來,城鄉居民收入增速超過經濟增速,中等收入羣體持續擴大,居民收入差距和區域、城鄉差距趨於縮小;脱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6800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脱貧,貧困發生率由10.2%下降到3.1%。黨的十九大報告更是明確提出,到203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到本世紀中葉,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

堅持生產力標準,充分尊重人民首創精神

早在1984年10月,《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就明確指出,全黨同志在進行改革的過程中,應該緊緊把握住馬克思主義的這個基本觀點,把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生產力作為檢驗一切改革得失成敗的最主要標準。上世紀90年代,鄧小平同志進一步指出,要把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判斷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標準。這“三個有利於”的判斷標準把發展生產力、增強綜合國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者有機結合起來,是對生產力標準的深化和發展。

堅持生產力標準,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要依靠億萬人民的主體力量和創新精神。我國推進改革開放是一個嶄新課題,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沒有現成答案,在現實中也沒有現成經驗。要勝利推進改革開放這場新的偉大革命,只有在黨的領導下充分尊重人民首創精神、鼓勵人民羣眾進行開創性探索才能取得成功。無論是大包乾、發展鄉鎮企業、搞活國有企業、發展非公有制經濟,還是建設經濟特區、擴大對外開放等,都來源於人民羣眾的實踐創造。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強調:“尊重羣眾首創精神,重視羣眾切身利益。及時總結羣眾創造出來的實踐經驗,尊重羣眾意願,把羣眾的積極性引導好、保護好、發揮好。”

xxx同志深刻指出,改革開放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必須堅持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堅持在黨的領導下推進。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發展,改革開放中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產生和發展,改革開放每一個方面經驗的創造和積累,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實踐和智慧。黨的xx大以來,在推進改革開放的實踐中,我們黨高度尊重人民首創精神,通過提出和貫徹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帶領人民前進,壓茬拓展改革廣度和深度,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改革呈現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的局面,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主要領域改革主體框架基本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全社會發展活力和創新活力明顯增強。

堅持改革發展穩定的有機統一,正確處理好三者關係

改革、發展、穩定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三個重要支點。40年來改革開放之所以順利推進,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我們黨在實踐探索中正確處理三者關係,把改革作為動力,把發展作為目的,把穩定作為前提,始終堅持改革發展穩定的有機統一,確保社會安定團結、和諧穩定。

xxx同志高度重視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強調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他指出,穩定是改革發展的前提,必須堅持改革發展穩定的統一;要堅持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係的結合點。只有社會穩定,改革發展才能不斷推進;只有改革發展不斷推進,社會穩定才能具有堅實基礎。黨的xx大以來,我們黨不斷增強改革措施、發展措施、穩定措施的協調性,把握好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關係,既着力解決關係羣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又着力引導羣眾正確處理各種利益關係、理性合法表達利益訴求,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營造安定團結的社會氛圍。

無論改革發展還是穩定,都是為了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我們黨注意讓改革的紅利被人民羣眾所共享、發展的成果公平惠及廣大人民羣眾,因而我國社會穩定具有堅實的民意基礎。黨的xx大以來,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以xxx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人民立場,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虛心向人民學習,傾聽人民呼聲,汲取人民智慧,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準確把握改革發展穩定的平衡點,準確把握近期目標和長期發展的平衡點,準確把握改革發展的着力點,準確把握經濟社會發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結合點,堅持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着力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讓全體中國人民和中華兒女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共享幸福和榮光。

40年改革開放的實踐表明,改革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穩定是改革發展的前提。只有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係的結合點,才能通過改革發展確保社會和諧穩定,確保在實現共同富裕上不斷邁出新步伐。放眼全球,政局動盪、社會動亂讓許多國家失去發展機遇,人民陷入痛苦和災難。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之所以能順利推進,正是得益於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

【科學認識新時代思想】五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人民用雙手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史詩。當我們隆重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回頭看看走過的足跡、創造的輝煌,重要的不僅是為已經取得的成就歡慶和自豪,更要把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貫通起來,用權威觀點引領官兵對改革開放的再認識、再理解,從而進一步深化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及其“軍事篇”的理解和把握,強化“四個意識”、堅定“三個維護”,不斷激發廣大官兵擁護改革、支持改革、投身改革的熱情。從今天起,本版開始刊發相關理論文章,供讀者學習參考。

xxx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週年大會上強調: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這幾個定位,明確了改革開放的重大時代價值和深遠歷史意義。我們要深刻領悟、全面把握這些科學論斷,切實增強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堅定不移走改革開放這條正確之路、強國之路、富民之路。

改革開放促進了黨和人民思想上的大解放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思想上的任何解放,都不可能超越時空和歷史階段而存在,都是人類一定歷史階段的認識昇華,都要受到當時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科技等方面發展水平的制約,都是立足於這些時代條件的實踐的反映。正如恩格斯所説:“我們只能在我們時代的條件下去認識,而且這些條件達到什麼程度,我們才能認識到什麼程度。”改革開放本身是黨和人民在走過一段封閉僵化老路之後的一次偉大變革,同時又在為不斷實現思想大解放創造了新的實踐基礎和時代條件。

xx深刻指出:“沒有思想大解放,就不會有改革大突破。”改革開放40年波瀾壯闊的偉大曆程,同時也是黨和人民不斷打破思想枷鎖、推進思想解放的歷史進程。改革開放實踐的深化和思想上的解放相生相成、互促互進,形成“解放思想和改革開放相互激盪、觀念創新和實踐探索相互促進”的時代洪流。改革開放實踐的深化推動時代條件的發展,為思想的解放和理論的創新提供基礎條件;思想的解放和理論的創新為改革開放提供科學指導,推動實踐的進一步深化。如此良性循環和遞進昇華,譜寫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接續推進的恢宏篇章。40年來,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深深植根於中國改革發展的大地,使馬克思主義這棵常青樹在時代的高度不斷生長新的理論碩果,使黨的理論高地矗立起一座又一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時代高峯。

改革開放沒有窮期,思想解放永無止境。進入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實踐和新的時代條件,為進一步豐富發展黨的理論創造了新的契機。我們要立足新時代的歷史方位,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基礎上推進新時代的思想大解放,把堅持實踐第一性與不斷總結昇華實踐經驗統一起來,把堅持人民主體性與不斷凝聚薈萃羣眾智慧力量統一起來,把堅持歷史進步性與不斷借鑑吸納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統一起來,不斷豐富發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使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煥發出更加耀眼的真理光芒。

改革開放驅動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和民族復興

我們黨強調,“改革開放始終是推動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這個動力,根源於改革開放對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巨大作用。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是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掌握先進科技和管理方式的人對生產力起着核心作用。改革開放通過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的改革創新,加快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步伐,破除一切妨礙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極大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同時也使作為歷史主體的人民迸發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偉力,從而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不竭動力。

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就是黨和人民用改革開放驅動強國復興的生動教科書。40年來,黨和人民全面突破既有思維定勢、利益格局,聚力革除沉痾積弊、陳規陋習,敢啃硬骨頭、勇闖火焰山,極大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推動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天,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中國人民生活從短缺走向充裕、從貧困走向小康。總體來看,黨和人民推動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偉大實踐,使中國大踏步趕上了時代,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新時代黨和人民全面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全方位、開創性歷史成就,發生深層次、根本性歷史變革,中華民族迎來了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xx指出:“中國40年改革開放給人們提供了許多彌足珍貴的啟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振興,就必須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具體到今天的中國而言,就是要在新時代實現高質量發展。當前,國家由大向強的“關鍵一躍”還面臨不少壓力和阻力,制約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是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我們要繼續通過深化改革開放釋放動力和活力、化解壓力和阻力,大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加快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政績考核,推動我國在實現高質量發展上不斷取得新進展。

改革開放贏得了中國道路和制度的比較優勢

我們的改革開放,不是對社會主義制度的改弦易轍,而是在黨的領導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毋庸置疑,社會主義制度是比資本主義制度更先進的制度,但誕生還不到一百年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與“成年時期”的資本主義制度贏得比較優勢,必須也只能不斷改革。通過改革革除體制機制上的頑瘴痼疾,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使其在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上比資本主義制度更有效率,更能彰顯特有的制度優勢。

40年來,我們黨在領導和推動改革開放的實踐中,既毫不動搖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同時又不把我們的社會主義等同於老祖宗設想的從發達資本主義過渡而來的社會主義,而是走自己的路,探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40年來,黨和人民上下求索、鋭意進取,既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又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既“摸着石頭過河”又加強頂層設計,特別是把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確立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並堅定不移向着這個總目標勇毅篤行,我們不僅走出了一條不同於西方國家的成功發展道路,而且形成了一套不同於西方國家的成功制度體系。

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們的一些具體制度機制還有薄弱環節,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還有不少需要改進的地方。要把堅定製度自信與不斷深化改革統一起來,“無論改什麼、改到哪一步,都要堅持黨的領導,確保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確保黨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同時又看到制度優勢需要與時俱進,不斷通過改革創新推進制度體系的完善和發展。要把堅持獨立自主與吸納人類文明統一起來,把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作為治國理政的根本,堅決抵制西方三權分立、多黨輪流執政那一套,同時又以海納百川的氣度廣泛吸收借鑑當代人類社會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用以實現制度體系和治理體系的自我改進和自我完善。

改革開放實現了中國夢與世界夢的交相輝映

中國的改革開放,既是中國自身的第二次革命,又是中國融入世界的戰略之舉,搭建起中國和世界對接的橋樑,推進中華文明和人類文明的相融相通。我們通過改革開放,吸納百家優長、兼集八方精義,使中國夢更加出彩;我們也通過改革開放,讓“中國特色”驚豔世界,把“中國紅利”回饋世界,使中國夢不僅造福中國人民,而且惠及世界人民。

改革開放40年,是中國人民始終敞開胸襟、擁抱世界的40年,是中國和世界共同發展進步的40年,是中國夢和世界夢相互成就的40年。40年來,我們堅持以寬廣眼界觀察世界、以主動姿態面對世界、以積極態度學習瞭解世界,大膽吸收和借鑑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有益成果,並結合我國實際加以消化、吸收、再創新,不斷地充實、豐富、提高自己。同時,我們秉持“中國夢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夢”的理念,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我們在對外開放中展現大國擔當,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到共建“一帶一路”,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和國際金融危機作出重大貢獻,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促進了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

當前,世界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全球化發展進入新階段,西方發達國家民粹主義、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有所抬頭,“逆全球化”寒流湧動。開放還是封閉,前進還是後退,人類面臨着新的重大抉擇。xx以大國領袖的責任擔當,深刻洞察人類前途命運,指出“世界已經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推進互聯互通、加快融合發展成為促進共同繁榮發展的必然選擇”,提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倡議。我們要堅持走開放融通、互利共贏之路,以世界眼光互通有無、博採眾長,反對一切形式的保護主義,打破阻礙人類交往的文化壁壘和精神隔閡,堅定不移引領經濟全球化進程,促進和而不同、兼收幷蓄的文明交流,讓各種文明和諧共存,同放異彩。

標籤: 科學認識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anghua/sixiang/y63xz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