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講話稿 >思想宣傳講話稿 >

勇於自我革命思想宣傳範文(通用3篇)

勇於自我革命思想宣傳範文(通用3篇)

勇於自我革命思想宣傳範文 篇1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重要論斷,把堅定文化自信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生存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講得非常清楚。文化自信源於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源於中華優秀文化的豐厚滋養,源於對人類文明的吸收借鑑和人民羣眾的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根基和動力,是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時代體現,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精神指引。這就要求我們在新時代更加堅定文化自信,處理好科學與價值、主導與多樣、本土與外來、批判與包容四對關係,從而為提升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供強有力的引領和支撐。

勇於自我革命思想宣傳範文(通用3篇)

1.科學與價值的關係

科學性也即真理性,是指人們按世界的本來面目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從真理。這個過程要求人們充分發揮認知理性,運用科學的方法揭示客觀事物的內在規律,獲得科學性的認識。價值性即人類必須按照自己的內在尺度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適合人的生存和發展的需要。

馬克思指出:“理論只要説服人,就能掌握羣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説服人。”什麼樣的理論才是徹底的呢?説到底是科學的理論。科學是衡量一種文化是否先進的根本標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所以能永葆活力,是因為我們的文化建設一直堅持高舉馬克思主義這面旗幟。正是因為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中華文化注入了先進的思想內涵,中國人民獲得了科學的思想武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只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文化建設,才能有效引領各種社會思潮,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同時,價值導向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靈魂所在,如果缺乏了價值屬性,這樣的文化就只能是空洞的理論堆積,完全失去了生命力和意義。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科學與價值之間存在內在關聯。一方面,兩者是有區別的,科學回答的是文化內容的真假問題,價值回答的是文化的導向與評價問題。另一方面,科學與價值又有機統一,不可分離。科學是價值的基礎,價值內含於人類的科學認知活動中,人類的認知活動不可避免地包含了價值的評判。因此,在推進文化建設過程中,一定要把科學原則和價值原則統一起來,既要闡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內在邏輯聯繫,又要明晰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文化的先進性,從而使人們更加堅定文化自信。

2.主導與多樣的關係

任何社會、任何國家的任何一個時期的文化,都是多元一體、多樣共生的,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必須強化主導、壯大主流。主流文化構成一個社會思想文化的中樞和支柱,它是引導人們行動的風向標,是支撐社會的穩定器。在我國,主流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馬克思主義是構成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鮮明底色”,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價值性是支撐文化自信的強大基礎。其中,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是主導性的。這也強調了主流文化只能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不能搞主流文化多樣性,否則整個文化體系就會陷於羣龍無首的混亂狀態。

隨着經濟全球化和信息革命化,不同國家之間的頻繁交流和互動成為常態,各種文化羣體之間的相互影響不可避免,因而,越來越多的個人或羣體的價值觀念呈現出多樣性的趨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將文化多樣性定義為各羣體和社會藉以表現其文化的多種不同形式。可以説,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徵之一。尤其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西方的文化擴張、文化入侵更加隱蔽,意圖削弱我們民族和國家主流文化的凝聚力和影響力。因此,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我們都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毫不含糊,毫不動搖。但同時,堅定文化自信也要明確,堅持主流文化的主導性與承認、尊重文化的多樣性和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是有機統一的。

對於文化的主導與多樣之間的關係,我們應該辯證地看。主流文化對於多樣性的文化具有引領、整合功能,而多樣性的文化對於主流文化則具有促進、補充和完善作用。一方面,只有貫徹“雙百”方針,保證多樣文化平等地自由地展開爭鳴交鋒,才能激發創造精神,拓展文化視野,繁榮和興盛主流文化。另一方面,只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才能保證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始終沿着正確的政治方向前進,避免思想文化上的混亂。總之,處理好主導與多樣的關係,也就是要處理好“一”與“多”的關係,要堅持以“一”導“多”,以“一”帶“多”,並最終在多元中立主導、在多樣中謀共識,從而不斷鞏固和壯大社會主義主流文化。

3.本土與外來的關係

文化的本土與外來的關係,也即是文化的民族性與世界性之間的關係。文化的本土特質是文化活力之源,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不僅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也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獨特貢獻。要推進文化建設,堅定文化自信,就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化、本土化特質,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有生命力。但本土化不是民族保守主義、排外主義或夜郎自大,更不是謀求民族文化霸權,而是兼容幷包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長,以自己民族的形式加以改造,使中國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始終具有中華民族的特色,有中國氣派、中國風格。

當代中國文化自信最核心的是基於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最本原的是基於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認同,最根本的是基於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積極追求。中華五千年的燦爛文化沒有割裂傳統,沒有忘記本來,它是從歷史的深處走出來的,根植於中華文化的豐腴沃土,深刻地呈現出中華民族的優質基因,凸顯着民族特性。同時,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開放不僅意味着向歷史開放,向實踐開放,也包括向其他國家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和價值觀念吸收了人類文明的積極成果,反映了不同文明所承載的共同價值,因此,以積極的態度對待一切外來優秀文化成果,是推動中華文化繁榮興盛的必然要求。

為此,我們必須處理好中華優秀文化的本土與外來的關係。一方面,應堅定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信心,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其煥發出更強大的生命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藴含的豐富的思想、精神和道德理念歷久彌新,仍然對現代道德治理、國家治理、全球治理等提供着經驗借鑑和智慧啟迪。比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以和為貴的處世哲學,天下大同的高遠追求,修身養性的道德型塑等。另一方面,應該對世界優秀文明成果進行吸收借鑑。“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人類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鑑而豐富。毛澤東同志曾強調文化建設既要堅持“古為今用”,又要堅持“洋為中用”。文化自信本質上是應該兼收幷蓄的,自美其美、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與共都是文化自信的顯著表現。正如所指出的,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貢獻,沒有高低之別,更無優劣之分。文明之間要對話,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

4.批判與包容的關係

在哲學的意義上,批判是一種否定。沒有否定,就不可能有舊事物向新事物的轉化。但馬克思主義的批判不是一般意義的批判,而是一種辯證的批判,即在否定中有肯定,在批判中有包容,在變革中有繼承。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批判是先進文化誕生的助推器。但否定如果不包含着肯定,事物就失去了進一步發展的可能,新事物只有吸取、保留和改造舊事物中的積極因素,才能獲得自己生存發展的基礎。因此,文化建設的批判,要擯棄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擯棄虛無主義的歷史觀,堅持否定與肯定、批判性與包容性、繼承性與創新性的辯證統一。

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華優秀文化,本身具有批判性的特質。正如馬克思曾經宣稱的那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説,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考察人類文明史,我們會發現,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文化越具有包容性和整合力,它就越豐富強大,歷久彌新。世界上曾出現了多種燦爛的文明,然而僅中華文明奔騰不息,從未間斷,迄今仍然迸發着旺盛的生命力,歸因於中華文明能夠兼收幷蓄,熔鑄各家,具有強大的包容性和整合力。

歷史是一面鏡子。面對今天的經濟全球化浪潮,面對各國文化交流交融交鋒的態勢,要處理好批判與包容的關係,就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積極吸收和借鑑外來優秀文化成果的有益成分,着力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也是新時代堅定文化自信,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遵循。

勇於自我革命思想宣傳範文 篇2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描繪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麗藍圖,開啟了新時代農村改革發展的新徵程。辦好農村的事情,實現新時代鄉村振興,關鍵在黨,關鍵在黨建引領。當前,只有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打造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動力引擎,才能確保鄉村振興戰略真正在農村落地生根,把鄉村振興的美麗藍圖變成新時代農村改革發展的現實圖景。

1.確保黨對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堅強領導

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堅持黨的領導,是實現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根本保障。實現新時代鄉村振興,必須增強各級黨組織的政治領導力,着力發揮黨的政治優勢,把黨的全面領導落實到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中,切實把黨實現鄉村振興的主張變成全體黨員幹部和羣眾推動實現鄉村振興的實際行動。

黨管農村工作是我們黨的一個優良傳統。確保黨對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堅強領導,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黨管農村的原則。新時代堅持黨管農村原則,就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把實現鄉村振興作為全黨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動,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在幹部配備上優先考慮,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確保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完善黨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機制。要完善黨領導農村工作體制機制,就必須健全黨委統一領導、政府負責、黨委農村工作部門統籌協調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確保《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xx-20xx年)》落實到位。必須建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責任制,確保黨政一把手是第一責任人,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真正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在優先位置,堅持工業農業一起抓、城市農村一起抓,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原則體現到各個方面。各部門要按照職責,加強工作指導,強化資源要素支持和制度供給,做好協同配合,形成鄉村振興工作合力。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羣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鬥堡壘。確保黨對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堅強領導,就必須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作用,使農村基層黨組織切實擔負起鄉村振興宣傳者、貫徹者、領導者、動員者、推動者的作用,確保黨的意志、黨的聲音、黨的要求及時到達基層一線,轉化為黨員、羣眾的行動和力量。

2.鍛造新時代鄉村振興的組織力量

黨的力量來自組織,組織能使力量倍增。實現新時代鄉村振興,必須提升黨的組織覆蓋力,推動黨的組織有效嵌入農村各類社會基層組織,使黨的工作有效覆蓋農村社會各類羣體,把農村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優勢、組織功能、組織力量充分發揮出來,把廣大農村基層黨員和領導幹部的思想、行動、力量和智慧凝聚起來,齊心協力投身鄉村振興。

確保有效覆蓋是鍛造新時代農村黨組織力量的前提。要按照“黨員走到哪裏,黨組織就建設到哪裏”的原則,不斷擴大農村基層黨建工作的覆蓋面,把黨的組織機構延伸到各個領域、各個行業,進一步加大黨組織和黨的工作在農村各個層面的覆蓋密度,形成條塊結合、覆蓋各方的基層黨建工作新格局,切實做到哪裏有羣眾哪裏就有黨的工作,哪裏有黨員哪裏就有黨的組織,哪裏有黨的組織哪裏就有黨組織作用的充分發揮。要按照有利於加強黨的領導、有利於開展黨的組織生活、有利於黨員教育管理監督、有利於密切聯繫羣眾的原則,將支部建在產業鏈上或是專業協會中,也可在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中建立黨組織。

提升黨建質量是鍛造新時代農村黨組織力量的關鍵。針對部分農村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的問題,要認真落實基層黨建工作責任制,持續做、反覆抓,真正把每一個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教育黨員的學校、團結羣眾的核心、攻堅克難的堡壘。要嚴肅黨組織生活,把黨的組織生活作為查找和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落實“三會一課”、組織生活會、民主評議黨員等基本制度,增強組織生活的政治性、時代性、原則性、戰鬥性。要按照擴大黨員參與面、提高實效性的原則,不斷創新適合時代要求和體現農村特色的基層黨組織活動方式,使黨組織活動更好地融入中心工作、融入黨員需求、融入羣眾關切,構建同心同德推進鄉村振興的良好氛圍。

有效發揮農村黨員幹部隊伍作用是鍛造新時代農村黨組織力量的重要目標。要實施農村帶頭人隊伍整體優化提升行動,選優配強基層黨組織書記,注重從農村致富能手、大中專畢業生、返鄉創業者、轉業退伍軍人等羣體中發現、培養優秀人才,把真正想幹事、能幹事、幹成事的優秀黨員選拔到基層黨組織帶頭人崗位上來。通過建立健全相關管理、關愛、監督、考核激勵機制,充分調動農村黨組織帶頭人幹事創業激情,使其成為羣眾的“主心骨”和“貼心人”,帶領羣眾齊心協力、共同奮鬥。要積極搭建平台,廣泛開展黨員設崗定責、依崗承諾等活動,積極引導廣大黨員切實發揮好先鋒模範作用,通過他們走前頭、作表率,帶着羣眾幹、做給羣眾看,團結帶領廣大羣眾全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3.夯實新時代鄉村振興的羣眾基礎

人民羣眾是真正的英雄,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發展前進的動力。動員羣眾,引導羣眾,團結羣眾,凝聚羣眾,是我們黨做好各項工作的法寶。實現新時代鄉村振興,必須強化黨的羣眾凝聚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羣眾路線貫徹到鄉村振興之中,把黨關於鄉村振興的正確主張變成農民羣眾的自覺行動,組織引領羣眾聽黨話、跟黨走,依靠農民羣眾創造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歷史偉業。

實現新時代鄉村振興,絕不能讓農民成為旁觀者,而應讓農民成為主力軍,成為主要受益者。堅持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地位,既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體現,也是由鄉村的獨特屬性和農業農村發展實際需要所決定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説到底,關鍵在人;要通過富裕農民、提高農民、扶持農民,讓農業經營有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在推進鄉村振興中,各級黨組織應充分尊重農民意願,提高農民綜合素質,促進農民全面發展,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緊緊依靠億萬農民實現新時代鄉村振興。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實現新時代鄉村振興,維護農民羣眾切身利益是根本,實現農民羣眾生活富裕是關鍵。要始終把維護農民羣眾根本利益、促進農民共同富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根據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新特點,按照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的要求,着力補齊民生社會事業短板,多為農民羣眾辦實事、解難事、做好事,不斷讓人民羣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各級黨組織要始終把農民羣眾的利益訴求放在心中,不斷提升服務農民羣眾的能力,讓羣眾能夠感覺到組織的魅力和力量,感到勞動有幹頭、生活有盼頭、前程有奔頭,真正享受到美好生活。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要動員廣大農民羣眾參與到新時代鄉村振興中來,還必須不折不扣落實黨的各項惠農政策。黨的xx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出台了一系列惠農政策,為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創造了有利條件。但這些政策在一些地區還沒有真正落實到位,一些地方農民仍存在就醫難、養老難、子女上學難、補貼補償到手難等問題。正如所指出:“人民羣眾什麼方面感覺不幸福、不快樂、不滿意,我們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各級黨組織要圍繞鄉村振興過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辦,一年接着一年幹。要以紮實的作風,打好農村精準扶貧等攻堅戰,確保黨的各項惠農政策不折不扣地在農村落地生根,結出豐碩的果實。

4.優化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治理格局

鄉村振興,治理有效是基礎。要實現新時代鄉村振興,必須切實提升黨的社會號召力,發揮黨的強大社會動員能力,推動農村社會治理創新,建立健全符合國情域情、體現時代特徵、規範有序、充滿活力的鄉村社會治理機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社會治理新格局,確保政府、社會、市場協同發力,從而最廣泛、最有效地動員社會力量來實現鄉村振興的目標。

鄉村自治是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和農村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鄉村治理的主要方式與關鍵手段。優化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治理格局,必須深化鄉村自治實踐,加強農村羣眾性自治組織建設,依託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村民議事會、村民理事會、村民監事會等,形成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多層次基層協商格局。

法治是健全鄉村治理體系的保證。只有加快推進鄉村治理法治化,才能為鄉村振興提供一個良好社會秩序和穩定社會環境。優化新時代鄉村振興治理格局,必須以推進鄉村法治建設為保障,加快涉農立法速度,提高立法質量,完善鄉村法律服務體系,加強農村司法所、法律服務所、人民調解組織建設,強化法律在維護農民權益、規範市場運行、農業支持保護、生態環境治理、化解農村社會矛盾等方面的權威地位。着力增強基層幹部法治觀念、法治為民意識,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並通過加大農村普法力度提高農民法治素養,引導廣大農民增強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意識。

厲行德治,通過道德評價從內心情感約束人們行為,是我國傳統鄉村治理的有效經驗。優化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治理格局,必須以提升鄉村德治水平為基礎,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道德規範融入鄉規民約,外化為人們的行為自覺。注重樹立宣傳新鄉賢的典型,用榜樣的力量引導村民崇德向善。大力提倡推廣移風易俗,營造風清氣正的淳樸鄉風。

總之,農村要發展,黨建是關鍵。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加強黨建引領、提升組織力至關重要。我們必須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農村黨的建設,發揮黨的強大力量,不斷提高黨在農村的政治領導力、組織覆蓋力、羣眾凝聚力和社會號召力,打造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動力引擎,從而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

勇於自我革命思想宣傳範文 篇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着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與此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以下簡稱“中國製度”)也在不斷完善和發展,日益強起來。中國製度為什麼能強起來?因為它具有強大的學習吸收能力和自我變革能力,能夠在學習吸收、自我變革中實現自我完善和發展。

中國製度之所以能強起來,首先得益於它具有強大的學習吸收能力。中國製度根植於我國曆史和現實,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是符合當代中國實際的先進制度。同時,中國製度是一個開放的、發展的體系。它以廣闊的國際視野、開放包容的態度看待人類創造的優秀制度文明成果,廣泛吸收世界各國制度的有益因素。縱觀中國製度走向強起來的歷程,其中許多重要內容,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社會治理體系、現代企業制度等,都是通過學習借鑑其他國家的經驗和做法而逐步發展起來的。當然,這種學習吸收絕不是簡單照搬,而是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創造性地加以運用和發展。這樣,中國製度既廣泛吸收各國制度的優點和長處,又牢牢立足於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因而能夠適應中國發展的實際和需要。應當説,正是因為具備極強的學習吸收能力,中國製度才得以逐步強起來,才能在經濟上實現持續快速發展,在政治上實現比資本主義國家更高更切實的民主,穩步構建更為和諧美好的社會。

中國製度強大的自我變革能力,是其能強起來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指出,中國的改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可以將改革與制度的關係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通過改革不斷破除阻礙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弊端,從這個意義上講,改革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二是通過改革建立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新體制機制,從這個意義上講,改革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中國製度的強大自我變革能力、自我發展能力,源自於中國共產黨人對體制機制改革的深刻認識、高度自覺和執着堅守。改革開放後特別是黨的xx大以來,我國發展取得的舉世矚目成就證明,改革讓中國製度大踏步趕上時代,讓中國製度永不停滯、永不僵化、充滿生機活力;改革能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有力推動社會發展進步;改革賦予中國製度以根本動力,使其在自我變革中不斷髮展完善。概言之,是改革確保中國製度與客觀實際相適應,並隨着客觀實際的變化而發展,從而成為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向前發展的強大力量和有力保障。40年的改革開放史,也是中國製度不斷自我變革的歷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不斷鞏固和發揮的歷史。事實證明,根據客觀實際的發展變化,對現有制度不斷進行改革完善,已成為中國製度的鮮明特徵,也是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由弱變強的制度優勢所在。

當前,我國正處在由大向強轉變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中國製度正在走向強起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堅持全面深化改革、不斷擴大對外開放,着眼於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繼續推進中國製度自我完善和發展,努力實現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實現這一目標,既要對我國依靠制度優勢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充滿自信,又要清醒認識到目前一些制度機制還存在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前進道路上還有不少問題和挑戰。例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亟須解決,自主創新能力亟待增強,產業結構需要加快調整升級,等等。這些問題和挑戰也是我們改革的動力。強調,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幹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可以説,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而深化。在解決問題、應對挑戰中全面深化改革,關鍵是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總目標,勇於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讓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讓發展更有質量,讓治理更有水平,讓人民更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這樣,中國製度就會越來越強,人民生活就會越來越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anghua/sixiang/ewqvw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