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講話稿 >科教文衞講話稿 >

教授發言致辭(通用11篇)

教授發言致辭(通用11篇)

教授發言致辭 篇1

親愛的同學們,老師們,親友們,來賓們:

教授發言致辭(通用11篇)

今天是一個難忘的日子。3000多名同學順利完成本科學業,即將踏上人生的新徵程。作為校長,我和大家一樣感到十分激動,在此,向你們和你們的家人表示最熱烈的祝賀!向悉心指導你們的老師表示最衷心的感謝!

20x年,意氣風發的你們來到清華園,開始與新百年的清華共同成長。20x年,學校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校園創客空間iCenter,今天在學校各類創新創業教育平台上,活躍着500多個創新創業團隊。我校學生超算團隊在20x年首次包攬三大國際超算競賽冠軍,在今年已經結束的兩項國際超算賽事中,我校都成功衞冕。在座的李北辰、馮冠宇、謝磊、劉家昌四位同學都是今年的團隊成員。在此,讓我們把掌聲送給所有積極參與校園創新創業活動的同學們!

20x年,我校制定並實施了清華歷史上第一個全球戰略,着力培養具備全球勝任力的拔尖創新人才。你們共同見證了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西雅圖全球創新學院、蘇世民書院、米蘭中意設計創新基地的建立與亞洲大學聯盟的啟動,你們中超過60%的同學有海外訪學交流的經歷。20x年,學校全面實施大類招生和大類培養,大力推進通識教育課程建設,持續增設第二學位和輔修專業,為同學們的自主成長提供了更大的空間。清華新百年的美好畫卷正徐徐展開。

“ 一番新風景,為君開設。”清華園不斷呈現新氣象、展現新面貌。但在我眼中,成長中的你們才是清華園中最美的景色。我也知道,在過往的四年中,你們有過迷惘和糾結,但這樣的時刻或許正是你們在不斷求索和尋找意義的道路上邁出的又一步。人總在不停改變,我很欣慰你們都在清華園中成就了更好的自己,相信你們未來的人生會充滿更多的奇蹟和更多的精彩。

今天是你們人生中一個特別有意義的日子。但是,很多時候意義並不是自然呈現的,我國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説:“意義發生於自覺及瞭解。”在當今這個無限創新的時代裏,快速變化的世界、日趨激烈的競爭催促着每一個人前進的腳步,人們總是去熱情擁抱變化,但經常忘記了追問意義何在。須臾不離的手機和互聯網時代爆炸的信息,讓生活變得饒有趣味、快捷便利的同時,也使許多原本重要的意義和價值越發支離破碎。我想告訴大家,在這個世界上,意義總是存在的。但是,意義需要我們持續去追尋和挖掘。希望大家在今後的生活中努力追尋意義,努力成就有價值的人生。

要從對自我的深入瞭解中去追尋意義,做內心想做的事情。只有通過深入瞭解,才能觸及事物的本質、感受到更為深刻的意義。意義來源於對自我的認識,深入地瞭解自己,總結過往,未來才會有堅定的方向。來自新聞學院的李亞東同學,本科期間曾到非洲六個國家深入採訪,並創辦了一本在非洲發行的中文雜誌,非洲也逐漸成為他內心割捨不下的地方。畢業後,他毅然決定前往非洲從事文化傳播工作。我相信,他的選擇來源於對自我的深入認識,所以他邁向未來的步伐必然堅定。我希望,你們在思考和實踐中不斷認識自我,書寫有意義的人生。

要以長遠的眼光去追尋意義,選擇有價值的事業。意義是和目標緊密相關的。對意義的追尋,不能僅僅從自身需求和功利目標出發,而是要回應社會對我們的期盼,做有長遠價值的事情。對意義的深入追問會強化理性的行為,對意義認識程度的差異反映了一個人境界的高低。被譽為“大師之師”的葉企孫先生一生致力於教育事業,培養了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50多位院士,1999年國家表彰的23位“兩彈一星”元勛中有十位是他的學生。我想告訴你們,120x年前,葉企孫學長和你們一樣,也從這裏畢業。被稱為“中國天眼之父”的南仁東先生,長期從事射電天體物理與射電天文技術研究,用20x年的時間打造了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我也想告訴你們,50年前,南仁東學長和你們一樣,也從這裏畢業。兩位學長用一生去追求他們選擇的事業,實現了人生的價值。我希望你們能夠摒棄短期的功利性目標,選擇與國家、民族和人類命運緊密結合的事業,擔負起歷史和時代賦予的使命。

要用“大我”的情懷去追尋意義,引領人生不斷邁上新的高度。個體的意義往往因為投入整體而得到放大和提升。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但真正有意義的人生一定屬於更大的整體。季羨林先生説:“如果人生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於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後的責任感。”在21世紀即將到來之時,馬克思被英國廣播公司評為“千年第一思想家”。他17歲時在中學畢業論文裏就寫下了這樣的話語:“如果一個人只為自己勞動,他也許能夠成為著名的學者、偉大的哲人、卓越的詩人,然而他永遠不能成為完美的、真正偉大的人物。”馬克思正是以這種為“人類而工作”的情懷,實現了對以往哲學家的超越,給我們留下了最有價值、最具影響力的精神財富。我希望你們始終保持強烈的責任感,自覺將個人的發展融入到人類文明進步的洪流之中,在廣闊天地裏獲得更大的人生意義。

同學們,人類對意義的追尋永遠不會停息,追尋意義是人類自身的價值所在。我希望你們無論身處何時何地,無論境遇是好是壞,永遠不要放棄追尋意義的努力。希望你們堅守內心的價值標準,投身熱愛的事業,葆有“大我”的情懷,在追尋中讓生命不斷煥發出新的光彩。我相信,隨着對意義追尋的深入,你們對意義的感受會越發強烈,生命也會變得更加豐滿和強大。意義,值得你們用一生去追尋。

今天是一個讓人眷戀的日子。我希望你們記住,清華永遠是你們温暖的家。歡迎你們隨時回家!

教授發言致辭 篇2

同學們,上午好!

今天是大家的畢業典禮,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大家的成人禮。

作為老師,很榮幸能跟你們一起見證這個時刻。每年的這個時候,我想都是我們老師特別高興的時候,因為有了朋友圈,所以每年的畢業時刻,都會在瞬間傳遍全世界,我們上傳的畢業照片都會得到很多很多朋友的點贊,是真心的、欣賞的點贊。

每年都會畢業一批新的學生,4年的時間,4年的成長。在這個過程當中,有的同學很順利,從學業到工作一馬平川,也有的同學不那麼順利,現在可能還面臨着就業或繼續學習的兩難。

但無論順利與否,我希望大家都能勇敢地面對這樣的成長過程。把時間、眼光放長遠一些,放在一生當中,因為決定你成功或幸福與否的往往不是你經歷了什麼、獲得了什麼,而是你最終的心態如何。

認識自己:身家15億與月薪5000塊的區別

認識你自己,這是蘇格拉底的名言,這是在學習知識之外我最希望大家能思考的。每個人都是不同而又獨特的,學習或者工作只是一個手段,只是在幫你找到你內心那個最強大的、你最喜歡的自己,幫助你誠實地面對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並持續努力向前。

在去年,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兩個大學的同班同學,參加畢業20週年聚會,一個身家15億,另一個月薪5000塊,他們的差別為什麼這麼大?原因是什麼?

月薪5000塊的同學在學校的時候智商要比身家15億的同學高,考試分數也比他高。但在面對每一項具體的事情當中,考試成績差的同學總是兢兢業業地去完成,留意、處理好每一個細節,而月薪5000塊同學則是被動、馬虎地對待,佈置完一個工作,他只是不知做什麼,不多加思考。

這樣的工作態度就決定了20x年之後的同學差距:一個是15億身家一個是月薪5000塊。在這裏不是想説15億跟5000塊的差別,而是想説:態度決定一切,細節決定一切。

幾個月之前,我們學院5年前畢業的一位同學的父親,非常自豪也非常感激地給我打了一個電話,説他的女兒現被挖到北京去工作,年薪70萬。聽到這個,我為這位父親感到高興,也為旅遊學院能培養出這樣的學生感到很自豪。

我想説,薪水不決定一切,但薪水確實體現了一個人的工作價值,也表現了這個人在社會上的作用。畢業生當中,我們有很多非常出色的同學,她只是其中的一個。

做最好的自己:細節、專注、奉獻

做最好的自己——意味着你要不斷地挑戰自己,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不懼怕困難與失敗,也絕不固步自封。

我經常接到,包括現在,來自全國各地大學生的郵件,有本科生也有碩士生,有的是想問問題,有的想報考研究生。一位同學説:“看了你的東西才知道你挺有名的,所以想來讀你的研究生”,或者給我一個所謂的稱號云云······有不少同學沒有基本的溝通技能,連自我介紹都沒有。凡是沒有落款的郵件,我可能回過,但大部分都會扔進垃圾箱。

我説這件事的意思是,這樣一件小事就會把一個可能的機會給斷送了。在移動互聯網、社交媒體如此發達的今天,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節奏會越來越快,如果沒有謙虛的態度和慎重的考量,不注意細節,想獲得別人的關注和認可幾乎是不可能的。大家一定要明白:細節是你們在將來工作當中要格外注意的事情。

在學校裏,老師能教會大家許多知識和學習思考的方式,但現實的生活將會教給大家更多。我們努力設想的成功與認同,在現實工作生活中很有可能被挫折、失敗和不理解所代替。書本的知識是老師教的,而人生的課程是需要自己去自學完成的,其中的一課,就是要學會面對人生中的失敗與挫折。

《哈利波特》的作者羅琳女士在回憶自己的經歷時説,當她一無所有的時候,她開始剝離那些外在的她並不需要的東西,不再偽裝自己,而把精力放在她認為最重要的事情上。大家知道,她最終寫出了全世界最暢銷的小説,成了比英國女王財富還多的一位女性。最重要的一件事是,當她覺得自己不再需要偽裝,不需要去做更多的事的時候,她集中精力在一樣事情上。

只要我們集中精力在一件事情上,總會成功。成功從來不是速成品,而是在歷經人生的滄桑之後,依然能夠更好地生活、工作和生存。

我常常對我的研究生講,不要將希望建立在另一個希望之上,今天我也將這句話送給你們。當你們面對困難想放棄,寄希望於下一件事時,想想這句話:不要將希望建立在另一個希望之上。

認識自己,並不意味着要把自己侷限在自己的小世界裏,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歷史使命,我們生活在物質空前充裕的時代(起碼在大都市是這樣子),但許多人卻在精神上迷失了。我們中的很多人似乎喪失了人生的目的感和意義感,似乎羞於再談奉獻精神和時代使命。

我們學習知識是為了什麼?似乎只是為了讓我們生活得更好,有更多的錢,買更大的房子。如果知識只是這個樣子,那我覺得那是狹隘的知識。知識不僅包括具體學科的知識和技能,也包括我們建立起一個知識或者做學問,包括做人做事的基本精神和價值。

一個沒有職業追求和社會關懷的人是不完全也不完整的。實際上,我很想在今天的畢業典禮上,宣佈廣州長隆集團董事長蘇志剛先生答應捐給學院一千萬資助之事,但我更想給大家説説蘇先生這個人。

我認識蘇志剛先生很多年,聽過他在一個公開場合演講,他説他就是一個農民,看過他的簡歷,他確實就是番禺地地道道的農民。從賣豬肉、開酒樓,到做酒店,再到做了一個野生動物園,到今天,做出了一箇中國著名民營企業,甚至可以跟國企的大旅遊企業一塊比,我覺得它是最優秀的企業,沒有之一。

為什麼?因為到今天為止,其它旅遊企業大都是在靠經營房地產獲取利潤來補貼,或者説以發展旅遊作為理由去要求政府配套更多得地產項目才能賺錢,長隆到現在為止,在幾乎沒有地產項目的情況下已經成為世界著名的以主題公園為主業的旅遊集團了。所以,我説蘇先生是一個既有職業追求又有社會關懷的人。

在這個價值不斷重構和逐漸多元的社會,我依然選擇相信,我們以前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所堅持的科學、理性、真理、正義、良知和奉獻仍然會是這個時代的主流,而且會隨着整個社會的理性迴歸,而被更多人所接受。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把個體的追求與整個社會的利益和更廣的世界相連接,這樣才能不斷提升和超越自己。

請記住:你們是這個時代的精英

“認識你的時代,帶領你的時代。”我將老國學者錢穆先生的這兩句話送給你們。

認識你的時代,請多讀中外歷史。入學的時候,我作為院長,建議你們一個月讀一本課外書。四年能讀多少?大家知道——是48本。

48本書真不多,今天大家吃飯的時候,如果你們要給我敬酒,告訴我説:“院長,我做到了,大學四年我讀了48本書”,那我一定痛痛快快的跟你喝一杯!請你們多讀中外歷史,多讀古今中外優秀學者的著作,少讀手機中的短信,少讀那些快餐式的知識(讀完以後你以為你都懂了,實際收穫甚少!)。

認識你的時代,請多思考,多觀察,不要人云亦云,不要玩物喪志。

帶領你的時代,請記住你們是這個社會的精英。

在80年代,我畢業的時候老師説這個話,我們會真覺得自己是社會的精英;今天説這個,你們可能會不相信,但你們依然是!你們是精英,因為你們年輕,因為你們受到了中國最好的高等教育。

帶領你的時代,你們責無旁貸。

最後,我想跟大家説,在座的每一位同學,在我們老師的心裏,都是無比尊貴的。你們即將踏上人生新的征程,任重而道遠,但一定要有信心,從這裏走出去,每一步成長的腳印,都將是你們的財富,都將是值得紀念的。

最後,感謝熱情的家長們前來參加畢業典禮。祝賀家長們!你們培養的孩子馬上就要步入社會了,他們已經成長,你們二十多年的辛勤付出已經得到了回報。

教授發言致辭 篇3

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首先,我衷心祝賀同學們畢業。雖然我也畢業於清華,不過你們能把施一公稱為院友,而我,只能稱他為校友。

十天前,生命科學的饒毅教授到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做畢業典禮演講。我感謝王宏偉院長邀請經濟學的我來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做畢業典禮講話,給了我一個機會,讓我能夠聽到在清華比在北大更熱烈的掌聲。

更重要的是,他也讓我可以來展現清華與北大的各自風格:饒毅的講話,我很難超過他的詩意;我的講話,只能志在勝出邏輯。不過,我的講話長度一定會超過他講的3分鐘。

科學的目的是追求真理,而大學是探索真理的地方

生命科學是自然科學,經濟學管理學是社會科學,兩者都是科學,必然有共同性。科學的目的是為了追求真理,而大學是探索真理的地方。

經管學院與生命學院,一個位於校園東南,一個位於校園西北,在清華園裏面,都是有趣故事比較多的學院。我們兩個學院都很年輕。在我入學進校時,清華園裏不但沒有這兩個學院,甚至連經管系和生物系都沒有。

如今,這兩個學院都已桃李滿天下。我和施一公教授先後在美國大學執教多年後回國。兩個清華本科畢業生回到母校,分別擔任經濟管理學院和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這在工科傳統見長的清華,成為文科和理科建設的一道特殊風景線,應該就是你們説的“C位出道”吧。

我們兩個學院都鋭意改革,遙相呼應,尤其在教師人事制度改革上,都成為學校的試點學院,在清華教育體制改革歷史上留下痕跡。

我的生命科學知識十分有限,我念中學那時候,物理課叫做“工業基礎”,化學課叫做“農業基礎”,生物課叫做“生理衞生”。今年是我走進清華,成為1977級本科生的40週年。我當時讀的是數學專業,沒有上過一門生物學課。我現在的一點點生命科學知識是被饒毅教授科普的,所以如果講錯了,也是北大教授的問題。

我從他那裏知道了,在19世紀,一個神父在修道院裏種豌豆,成為了遺傳學的開山鼻祖。在20世紀,一個博士生和一個博士後,在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寫了一篇不到1000個英文單詞的論文,用的還是別人的實驗數據,做出了生命科學在過去一個世紀中最偉大的發現。

別小看這點科普,它對我在經管學院推動教育改革富有啟迪。這個學期,我推動邀請了你們學院的楊揚老師,為經管學院本科一年級學生新開設“生命科學簡史”課,深受同學歡迎。我去聽過她的課。那次她講免疫,不僅講了從接種牛痘到發現青黴素的歷史,還講了疫苗引發的副作用,副作引起的疫苗抵制,抵制造成疾病的死灰復燃,以及由此產生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和倫理道德問題。

在21世紀此類問題會越來越多,值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學習探討。除這門課外,這學期經管學院還新開設了“物理學簡史”課。三天後是經管學院的畢業典禮,我邀請了物理學家潘建偉教授做畢業典禮演講。這些都是經管學院通識教育的重要範例。

學科融合是雙向的。生命學院也有一些同學,到經管學院學習經濟學或管理學本科第二學位,參加清華x-lab的創意創新創業活動。其中有的同學選擇了經濟、金融或管理作為下一步的發展方向,但更多同學還是繼續留在生命科學學科領域探索。

在這學期的“院長下午茶”第二學位專場上,我就遇到你們本科畢業生中的一位,他在學習經濟學第二學位金融方向後,繼續堅定地準備去美國攻讀生命科學博士。所以,一公教授,對於兩個學院之間的“競爭”,你不必太焦慮。

科學家批判性思維的基因是共同的

無論是什麼學科,追求真理的學者必須具備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能力。

批判性(critical)不是批判(criticism),批判性思維是以提出疑問為起點,以獲取證據、分析推理為過程,以提出有説服力的、有創造性的解答為結果。對這個結果又會提出新的疑問,導致新的發現。這就是科學探索的邏輯,而科學家的批判性思維,則是促成科學發現的基因。

在生命科學領域,你們都熟知,在沃森和克里克探索DNA結構的同時,比他們資深多的鮑林率先提出過DNA的三螺旋結構。可是,這兩個年輕人敢於挑戰權威,最終發現了雙螺旋而非三螺旋才是DNA的真實結構。沃森在後來的自傳中大讚他本科就讀的芝加哥大學鼓勵批判性思維的氛圍對他的影響。

在經濟學領域,去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芝加哥大學的塞勒教授,他對傳統經濟學中人的理性假設提出疑問,並結合心理學研究了在“有限理性”條件下,人的行為如何系統地影響個人決策以及市場,獲得了在傳統假設下無法得出的結果。

他對人的理性假説的挑戰,在經濟學上是離經叛道的,以至於一些經濟學家至今都無法接受。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科學發現的邏輯是共同的,科學家的批判性思維的基因也是共同的。

我們要善於提出疑問,並創造性地解答疑問

這些年來,經管學院致力於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每年這個時候,我都會問經管學院本科畢業生們一個問題:四年中經管學院的哪門課對你們影響最大?我聽到最多的回答是“批判性思維與道德推理”。這門課是經管學院在九年前開始推動通識教育時開設的一門課,英文名稱是“CriticalThinking and Moral Reasoning”,同學們把它簡稱為“CTMR”。

現在,CTMR成為了經管學院的一張名片,以至於經管學生會下意識地問:你對這個問題CTMR過了嗎?在這門課上,同學們學習經典著作,辯論熱點問題,從提出疑問到收集證據,從邏輯推理到考察其他可能的解釋。

這個批判性思維的過程,與你們在實驗室裏的研究過程是一致的。CT(計算機斷層掃描)和MR(核磁共振成像)都是你們常用來做生命科學研究的物質檢驗工具,而CTMR則是經管學生用來探討社會科學問題的思維檢驗工具。巧合的是,施一公教授每年在生命學院都開設“生命科學的邏輯與思維”這門課,真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經管學院和生命學院有着共同的改革理念,也有着相通的改革實踐。大學改革的追求,是為了成為一個偉大的大學。一個偉大的大學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大學中的學者具有探索真理的基因。

這個基因,就是批判性思維,就是善於提出疑問,並創造性地解答疑問。正是這個基因,成就了大學的價值。所以,批判性思維,是學者的基因,是大學的價值。

基因和價值,生命科學和經濟學,在我看來是如此連接的。這是我,一個在東西方的七所大學連續學習和工作40年的學長的感悟,一個經濟學學者與生命科學畢業生的分享。

謝謝大家。

教授發言致辭 篇4

各位同學、各位領導:

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興許校長給我這麼崇高的榮譽,談一談我在北大的體會。

可以説,北大是改變了我一生的地方,是我提升了自己的地方,是讓我從一個農村孩子最後走向了世界的地方。毫不誇張地説,沒有北大,肯定就沒有我的今天。北大給我留下了一連串美好的回憶,大概也留下了一連串的痛苦。正是在美好和痛苦中間,在挫折、掙扎和進步中間,我最後找到了自我,開始為自己、為家庭、為社會做一點事情。

學生生活是非常美好的,有很多美好的回憶。我還記得我們班有一個男生,每天都在女生的宿舍樓下拉小提琴,希望能夠引起女生的注意,結果後來被女生扔了水瓶子。我還記得我自己為了吸引女生的注意,每到寒假和暑假都幫着女生扛包。後來我發現那個女生有男朋友,我就問她為什麼還要讓我扛包,她説為了讓男朋友休息一下。

我也記得剛進北大的時候我不會講普通話,全班同學第一次開班會的時候互相介紹,我站起來自我介紹了一番,結果我們的班長站起來跟我説:“俞敏洪,你能不能不講日語?”我後來用了整整一年時間,拿着收音機在北大的樹林中模仿廣播台的播音,但是到今天普通話還依然講得不好。

人的進步可能是一輩子的事情。在北大也許是我們生活的一個開始,而不是結束。有很多事情特別讓人感動。

人的一生是奮鬥的一生,但是有的人一生過得很偉大,有的人一生過得很平庸。如果我們有一個偉大的理想,有一顆善良的心,我們一定能把很多瑣碎的日子堆砌起來,變成一個偉大的生命。但是如果你每天庸庸碌碌,沒有理想,從此停止進步,那未來你一輩子的日子堆積起來將永遠是一堆瑣碎。我希望所有的同學能把自己每天平凡的日子堆砌成偉大的人生。

教授發言致辭 篇5

龍應台這麼説過:時間是一隻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間,已物換星移。在座的同學們,有的我曾經做過你們的班導,有的曾經上過我的憲法課,聽過我的講座。有的是我的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有的過去與我從無交集,但從今天開始,你們知道了我、認識了我。幾年前,我目迎你們跨進法學院之門,今天我將目睹你們光榮加冕,也許過幾天后我將目送你們奔赴遠方。真是歲月滄桑,百感交集。

人生猶如一場世界盃之旅,你們今天畢業相當於小組出線。對於長週期、高成本培養的法律人來説,我不知這樣的比喻是否恰當?博士相當於取得小組頭名、碩士相當於以第2名出線,學士相當於以第三名出線。儘管大學已一再擴張,儘管知識改變命運差不多淪為YY式的自娛,但你們相對於那些沒有機會跨進大學校門當然更談不上著名法學院之門的同齡人來説,你們不是悲摧的世界盃看客,你們起碼有創造奇蹟、抒寫精彩的願景。

我的人生世界盃如此開始,我是幸運的六八式,出生在六十年代、學在八十年代。我有過飢寒的童年,經歷過意識形態高企的少年,但畢竟享受了完整的學歷教育,有了因為分配工作不擔心就業而輕鬆自主的讀書生活,經過氤氲理想主義氛圍的歲月,伴隨市場經濟的成長而成長。而你們被培優剝奪了童年歲月、被考研考證搶走了讀書時光;被就業的焦慮、拼爹拼孃的現實固化了思維,消磨了個性,但你們豐衣足食,見識廣泛。

足球或者人生的世界盃當然不是都能闖進決賽、半決賽,甚至在八分之一、四分之一對壘時就淘汰,但這無礙我們享受過程的快樂。桑巴狂舞、異國情調、球迷狂呼、草坪奔跑甚至裁判誤判,都是這過程美麗的一部分。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到了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卻裝飾了被人的夢。人生不可能永遠是結果取向,否則那該有多麼的乏味和無賴。

不是每一隻隊伍都能成為冠軍,也不是每一位球員都能成為托起大力神杯,都能成為最佳運動員、最佳守門員、最佳射手,但我們依然充滿嚮往,我們接受失敗,但依然尊崇成功。法律人的世界盃與足球人的世界盃一樣應當共享如下元素:尊重規則、服膺權威、團隊合作、守護底線。

生逢一個社會急劇變革的年代,又直面一個法治發展的關鍵時期。當你們這些年輕的法律人即將展開世界盃之旅時,你們面對艱難要敢於擔當,你們要準備篳路藍縷披荊斬棘,你們要自由思考獨立表達。你們要守護公平踐行正義。你們面對危險可以沉默,但不要嘲笑那些勇敢而熱情的人,不要習慣了黑暗就去為黑暗辯護。對強權我們也許不能正面對抗,但我們至少應該可以防守反擊;對不當的利益誘惑我們要保證法律人的氣節,永不越位;寧可卑微如塵土,也不要扭曲如蛆蟲。法律人儘管是天生的保守派,但只要我們恪守法律的良知,那便能象曾經使用無鋒戰術的西班牙最終亦能奪得人生的世界盃。

中國足球的世界盃要從娃娃抓起,中國法律人的世界盃要從你們做起!

足球人,且踢且珍惜,法律人,且做且期待!

謝謝你們,祝福你們!

教授發言致辭 篇6

親愛的同學們,大家上午好!

非常榮幸作為教師代表,在今天這樣一個熱烈、莊重、喜慶的開學典禮上,歡迎你們來到美麗的燕園,開啟新的生活篇章。

北大一直是中國最優秀學者成長的沃土,是莘莘學子心中的學術殿堂,是無數校友的精神家園。你們憑藉自己的聰慧和勤奮,通過大考,來到北大,從這裏眺望世界、走向未來。我和我的同事們,要向你們表示最熱烈的祝賀!

同學們,從幼兒園到國小;從中學到大學;從大學到研究生,你們“按部就班”地走到了今天,應當説非常幸運。要知道,我這一代人在我曾經歷過的那個青年時代,沒有你們的這份幸運,這個世界上,還有許多青年人沒有你們的這份幸運,所以,你們應當對你們得到的這份幸運格外珍惜。作為一名年齡比你們長,閲歷也比你們更加豐富一些的人,今天,我想就“珍惜”給你們一些建議:

請珍惜當下

做好每天的事情,而不要給自己太多懈怠、拖延的理由。“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人生真的就是一場馬拉松,每一個到達終點的人,都是從第一步開始、從每一步積累的。

我希望你們能珍惜當下、認真做好手頭的每一件事情,並且,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儘量做到極致和卓越。養成這樣的習慣,將會讓你終身受益。

請珍惜他人

在大千世界裏,在芸芸眾生中,我們能走到一起,真的就是一種緣分。因此,要學會珍惜彼此:珍惜師生情;珍惜同學情;珍惜朋友情,不要把從別人,甚至你的父母那裏得到的一切看做“理所當然”,而要心存感激,常思回報。

當然,這種珍惜是對真的、美的、善的情感的尊重和顧惜,是在無關重大是非原則問題時表現出來的寬厚和寬容。而如果觸了底線,絕對不要遷就和縱容。

請珍惜自己,特別是你的健康

不要因為年輕就肆意透支你的身體。

有一句格言説:“有兩種東西喪失之後才會發現它的價值——青春和健康”。但青春逝去,未見得活力不在、睿智不在、優雅不在;而失去健康,即使青春猶在,年輕於你何用?財富於你何用?時間於你何用?

我特別贊同瑞士心理學家亞美路對健康的洞見:“健康是一種自由——在一切自由中首屈一指”。你可以像“瀟灑走一回”那首歌中唱到的那樣“我用青春賭明天”,但同學們,千萬不要“用健康賭明天”。我希望你們一定平衡好學習和鍛鍊身體的關係,做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青年人。

請珍惜你內心的渴望,而不要忽視它、壓抑它、甚至掐滅它

做自己喜歡的、擅長的事情,而不要人云亦云、心浮氣躁;不要去跟別人攀比,做最好的自己足矣。當然,選擇自己心之所屬並堅守,有時可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你將會有更多的淡定和從容,更多的積澱和突破,更多的喜悦和快樂。

最後,請珍惜我們這個偉大的時代

40多年前,當我還是一名上山下鄉知青的時候,我絕對想不到,有一天自己能夠進入大學讀書,更別説攻讀博士學位、出國學習、當上北京大學的教授。我常常想,我是幸運的,因為,我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時代,這個時代給予了我們每個人以機會。

始於上世紀70年代末的改革,讓中國在不到40年的時間裏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提高,我們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越來越近。但是,任何一個美好的時代,都不是憑空而來的,它是萬千建設者們,篳路藍縷、艱苦奮鬥創造出來的。

同學們,我們一定要珍惜這個偉大的時代,而最好的珍惜,就是為這個時代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在今年7月份經濟學院舉行的畢業典禮上,中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在致辭中引用一位戰鬥機飛行員的話:“我最大的遺憾就是隻能為祖國犧牲一次”,讓所有在場的人熱淚盈眶。這種攝人心魄的愛國主義宣言,也正是百餘年來,與國家前途命運緊密相連的,我們北大人的情懷!

最後,再次祝賀你們!歡迎你們!

教授發言致辭 篇7

清華經管學院20x屆畢業班的同學們,老師們,朋友們:

下午好!

非常榮幸受錢穎一院長的邀請,來參加今天的畢業典禮,向同學們表示祝賀!榮幸之餘,我也誠惶誠恐,因為本人從事的是物理研究,並不懂經濟管理,今天到底應該説些什麼呢?後來我想,中國科大的很多畢業生,原本是物理、數學專業的,轉行經濟、金融後都很成功,這給了我不小的信心;而且,由於偶然的原因,我研究過Black-Scholes期權定價模型,發現裏面用到了類似分子布朗運動的Ito積分。當時我覺得這個模型很妙,大膽斷言這一工作應該得諾貝爾獎,果不其然。既然自然科學與經濟、金融有如此緊密的聯繫,我又覺得自己的鑑賞力還不錯,所以今天我大膽地來到這裏,希望同大家交流和分享一下自己人生的感悟,談一談科學的價值。

説到科學的價值,我並不想介紹一些艱深的原理,告訴你某個定理、定律多麼厲害。在我看來,科學的首要價值,對於個人而言,在於它是賴以達到內心寧靜的最可靠途徑。為什麼這麼説?內心寧靜的最大敵人,其實就是恐懼和憂慮。人為什麼會感到恐懼、憂慮?皆源於未知,找不到自己的歸宿。所以人始以來,我們就一直在追問“我們從哪裏來?到哪裏去?”我的童年是在農村度過的。我仍然記得,一個晚上我母親帶我到鄰村去看電影,看完電影回來的路上,天特別黑。我很害怕,因為傳説這條路上有鬼,會出來抓人。我母親就給我講,不用害怕,人死了會重新去投胎,哪怕萬一被鬼給抓了,也沒什麼關係。我當時感到特別安慰,哦,原來是這樣子,人是可以永生的!

其實,在科學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前,對於宇宙起源、人類歸宿等大問題,我們只能在宗教的範疇來解決。有一段時間,我特別希望搞清楚,為什麼會得到如此廣泛的喜愛和接受,尤其在西方;我專門去讀了《聖經》,並沒有真正搞明白。後來,偶然看了一本書,美國作家房龍寫的《聖經的故事》,我開始明白了。當時的社會分“奴隸”、“平民”和“貴族”等幾個階層,奴隸就是奴隸,平民就是平民,貴族就是貴族。於是,奴隸就以為因為自己是奴隸,永遠不如貴族,被欺壓是命中註定的。可是,《聖經》卻告訴你:其實我們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不管你是貧賤富貴,黑人白人,我們都是兄弟,都是上帝的子民,宇宙萬物和人類都是由上帝創造的!這樣一來,你就會覺得我們在這個世界上並不是孤零零的,這個世界是有秩序的,有上帝在關懷着我們;而且,因為信奉上帝,人死後還可以進入天堂,你心裏就會感到特別的平和安寧。正因為此,愛因斯坦在少年時代深深地信仰宗教。但在他12歲那年,他的這種信仰突然中止了,由於讀了通俗的科學書籍,他很快明白《聖經》裏的故事有許多不可能是真實的。

隨着科學的發展,到了上個世紀,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誕生,終於從現實上而不僅僅是從精神上解釋了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當然也包括我們人類。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告訴我們,在大概一百幾十億年前,由於量子漲落,一個“奇點”發生了爆炸,“炸”出了時間、空間和構成萬物的基本粒子。最初宇宙中只有氫和氦兩種元素,在引力的作用下聚集在一起,形成了第一代恆星。恆星在核聚變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碳、氧、鐵等各種更重的元素;當核聚變的原料耗盡後,恆星由於抵抗不了引力而坍塌,發生劇烈的爆炸,這一過程中形成了重金屬元素。有這些重元素才有了能夠形成行星和生命的物質,最終在大約45億年前形成了地球,又通過億萬年的進化才有了我們人類。所以在座諸位身上的每一個原子,都是來源於許多億年前某顆恆星的爆炸。那麼,大家是否覺得,宇宙演化出人類這樣的智慧生命已是殊為不易,而芸芸眾生之中大家又能相遇,該是多麼大的緣分!所以,愛護這個世界,珍惜你身邊的人和事,這也是科學能夠告訴我們的。

我們現在可以體會到,在宇宙面前,人類確實是非常的渺小;但人類又是偉大的,以人類脆弱的個體,居然還可以仰望星空,去窺探宇宙的奧祕。有人認為,科學的價值體現在現實世界,它可以讓我們生活得更好,但對於精神的啟示,就不如宗教了。但是我覺得並非如此。面對浩瀚的宇宙,人們自當心存敬畏;但人類又並非僅僅只能敬畏。在自然界的規律面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不會因為你地位的高低和財富的多寡而改變;而自然界的規律更是可以被理解和掌握的,認識自然、改造自然,正是人類作為萬物之靈的標誌。這種自豪感,是宗教所不能給予的。所以,愛因斯坦在放棄了宗教的天堂後,又找到了另一個“天堂”,他説:“在我們身外有一個巨大的世界,它離開我們人類而獨立存在,它在我們面前是一個永恆的謎。對這個世界的凝視深思,就像得到解放一樣吸引着我們。通向這個天堂的道路,並不像通向宗教天堂那樣舒坦和誘人,但它已經證明是可以信賴的。”

同樣,大家終於能夠明白,科學已經使人類登上了萬物之靈的頂峯,所以人降生在這個世上,總要做點什麼,讓這個世界更加美好;但又不能強求,自然的規律無法改變,再怎麼強求,人類對於自然界而言仍然是渺小的。其實回想起來,我自己一路走來,確實是有意無意地在踐行這樣的原則。我小的時候,生活在一個非常和睦的家庭,父母的感情非常融洽。我至今仍然記得,一個夏天的晚上,一家人圍坐在一盞小小的煤油燈旁,父親給我釋講《聊齋》的故事,母親在一旁傾聽,一幅温馨的場景。在這種温馨的環境下,父母對我的要求也很寬容。我喜歡放學後把作業帶到山上去寫,父母也不會把我抓回家去。高中畢業後考大學,我記得當時有過猶豫,本來我是可以保送到一所著名大學學習經濟管理的——我曾有機會成為大家的同行,當然這樣的話就不知道是否還有機會被錢院長邀請來到這裏了——但我又非常喜歡物理,在跟我父母親散步的時候我説,我想報考物理專業,又怕學物理養不活家人。我父母説,沒關係,我們都有退休工資,按照你自己的興趣來就可以了。所以那時候我忽然發現,排除了功利的想法,抉擇其實很簡單,只要遵從自己的內心就好。

後來我到歐洲留學,接着又繼續在歐洲搞合作研究。有一年春天,我在奧地利維也納的實驗做完了,本該儘快趕到德國海德堡去籌建自己的實驗室,可我很留戀在多瑙河邊採摘薺菜的那一份愜意,擔心到海德堡就再也採不了薺菜了,於是就在維也納多待了一段時間。結果,在海德堡的實驗計劃被延後了,後續的一個重要實驗被別人先做了出來。當時,我感到有些懊惱,尤其是後來我發現在海德堡的內卡河邊其實也有薺菜。但是,我很快就釋然了:工作是做不完的,這個實驗未能如願,下個實驗再努力就是了,沒有必要給自己施加那麼大壓力,相對悠閒一點,回到實驗室的效率反而會更高。我非常喜歡德國哲學家叔本華的一句話:人可以做他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想要的。科學研究其實正是如此,你費了大把力氣,可能什麼也發現不了;有的猜想可能一輩子都驗證不了;也有可能像我剛剛講的那樣,努力了半天,結果被別人捷足先登了,但是探索和努力的過程本身,已經是科學帶來的最大樂趣.

我想説的是,從容不迫的環境,其實是更加重要的。現在中國的學生,真的很辛苦,但是辛苦的目的是什麼呢?不應該把求知變成了解難題、考高分,上好學校也不應該僅僅為了以後能夠找一個好工作。這種外在的、功利的氛圍,會讓青少年變得越來越現實,難以靜下心去鑽研。

有一次,我到阿爾卑斯山脈的一個大峽谷去旅行,在當地鄉村碰到一位80多歲、坐輪椅的老太太。她瞭解到我是從事量子隱形傳態研究的時候,脱口而出:“我知道你的研究工作,我讀過你們在《自然》上發表的論文,我盡力了,但是沒看懂。”一個坐輪椅的老太太,可能生活都無法自理,但仍然保持着對科學的興趣,這樣一種文化氛圍真是滋生大師、滋生深層次發現的極好土壤。

説了這麼多,我想表達的科學或教育的價值,其實早在將近120x年前梁啟超先生就已經告訴我們了。他説,為什麼要上大學?他認為,教育應分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憂,意育要教到人不懼。那麼我們現在來看,其實科學正是達到不惑、不憂、不懼的最好方法。

以上我講的是科學對於個人的價值。接下來,我想談一談科學對於社會的價值。大家也許會説,“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早就知道的。但我想説的是,科學對於社會的價值,可能更重要地是在觀念的變革上。

大家知道,人類物質文明的迅速發展始於近代,大約是在16世紀。那麼近代以前的漫長歲月裏,為什麼發展這麼緩慢呢?雖然這涉及到多個因素,但觀念的束縛無疑是相當重要的原因:面對自然界不敢甚至不願去探究其背後的根源,反而認為一切都是上天的意志。近代以來的科學發現逐漸改變了這一切,尤其是1687年牛頓發表了鉅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將一切力學規律都統一為一個簡單的公式F=ma,再結合萬有引力定律,人們忽然發現,原來神聖星辰的運行,居然都是可以計算的!觀念的改變帶來的是思想的解放,思想的解放帶來了生產力的解放,直接導致了以蒸汽機為代表的第一次產業變革,而英國在這次變革中成為了世界的頭號強國。

後來到了19世紀,在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效應等的基礎上,麥克斯維爾在1864年建立了電動力學,將一切光、電、磁的現象都統一為一個方程組。至此,人們能夠親身體會到的絕大多數現象都可以得到科學的解釋,科學終於戰勝了迷信,而隨之而來的,是以電力技術為代表的第二次產業變革,德國和美國在這次變革中相繼成為世界強國。

那麼,經典物理學已經如此的成功了,是不是一切問題都可以解釋了呢?其實經典物理學自身就藴含着一個巨大的哲學困境,只要學習了高中物理就可以想到,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思考過。牛頓力學告訴我們,只要確定了粒子的初始狀態,按照力學的方程一算,所有粒子未來的運動狀態原則上都是可以精確預言的。那麼,構成世界甚至人類本身的原子、分子,它們在未來的運動狀態,是否也是早已預知的呢?一切事件,包括今天的典禮,都是在宇宙大爆炸時就已經確定好的嗎?這種觀念上的衝擊顯然是巨大的:原來就算科學已經如此發達,人們努力了半天,結果還是回到宿命論。所以當時就有幾位科學家自殺了,説我不相信宿命,我今天就要自己決定一下命運。當然,後來的科學發現表明,其實他們完全沒必要自殺,人一定擁有主觀能動性,如同霍金所説:即使是相信一切都是上天註定的人,在過馬路時也會左右看,以免被車撞到。

那麼如何打破這種機械決定論?這還要歸功於量子力學。在日常生活中,一隻貓要麼是“活”,要麼是“死”,只能是這兩種狀態之一。而在在量子力學所描述的微觀世界裏,這隻貓不僅可以處於“活”或“死”兩種狀態之一,還可以同時處於“活”和“死”的疊加狀態。量子疊加告訴我們,一隻貓到底是“活”還是“死”原理上無法預先得知,而是依賴於通過何種方式去觀察它。更確切地説,量子客體的狀態會被測量所影響,因此量子力學立即帶來了一種革命性的觀念:觀測者的行為可以影響體系的演化!這種更加積極的觀念,終於使人們意識到,微觀粒子的運動規律完全不同於經典物體,人們大可不必糾結於是否是決定論了;而對像電子這樣的微觀粒子規律的深入認識,最終催生了現代信息技術,導致了第三次產業變革,在這個過程中,日本抓住了機會成為了工業強國。

遺憾的是,由於歷史的原因,這三次產業變革,我們國家都沒有佔到先機。我1996年在中國科大理論物理專業碩士畢業,在系統地學習了量子力學的理論之後,非常希望能夠在實驗上加以驗證。但在當時,我國在這個領域的基礎比較薄弱,尤其在實驗條件上相比發達國家差距很大,所以我選擇了出國留學。

我在德國工作時,我家樓下有個賣菜的鋪子,大概只有二十幾個平米。平時,我們買菜做飯都很方便,但是有一天忽然發現那個店鋪關了門,告示上寫着店主去旅遊度假三週。在中國,我們印象中的菜農,應該是過着每天勞碌奔波的辛苦生活,但就是這樣一個很普通的德國菜農,他每年卻可以兩次雷打不動去度假,我覺得這就是因為,在德國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已經真正地惠及大眾了。所以我就想着,一定要把科學技術搞好,有一天能讓我們國家的所有勞動者,也過上這樣的生活。

很幸運,我回國開展工作時,正趕上了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隨着工作的推進,國家對量子信息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也可以有較大強度的支持;我們也不負所托,終於在量子通信領域實現了國際領先。最近大家也一定很關注,美國在限制對我國的芯片出口,影響很大。回過頭來看我們在量子通信領域的發展歷程,之所以能夠做到領先,是因為在整個領域起步的階段、暫時還看不到實用價值的階段,我們就趕上了世界的先進水平,一步步積累下來,到今天量子通信已經進入了實用化階段,如果別人再想要限制我們,就很難了。

但是,我們也決不可以一直樂觀下去。美國作為當今最發達的科技強國,有一套非常完備的促進創新的體制,尤其是經濟金融和科學技術的結合方面,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鑑之處。就拿我們這個領域來説,企業的參與程度其實也非常高。像谷歌、IBM、微軟、Intel這些巨頭,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開展量子計算研發。通用量子計算機的實現還比較遙遠,我估計也許需要20到30年。這樣一來,我國的金融界和企業界對量子計算的熱情,就大不如美國。我國現在的形勢其實是很嚴峻的,因為在西方,資本一旦介入前沿研究,對創新活力的釋放要遠遠超過我們這樣主要依靠國家經費支持的模式。幾年前,我打算將一位在美國留學的校友引進回來,開展超導量子計算的研發。本來一切都談妥了,到了最後時刻他接到了谷歌的錄用通知,年薪是我們能為他提供薪水的近7倍。所以在這裏我特別呼籲,在座的諸位,今後都有可能成為國家經濟金融領域的決策者和管理者,抑或是成功的商界精英;雖然大家並不直接從事科學研究,但通過經濟金融的手段對科學進行支持,特別是對基礎科學,於國於民都將是長期的福祉。

最後,我願意引用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康普頓的一句話:“科學賜予人類的最大禮物,是相信真理的力量。”大家之中,有的即將走出校園,面對更加精彩也更加複雜的社會,也有的將繼續深造。願這種力量能為大家帶來樂觀的心態、堅持的毅力,還有敏鋭的眼光。再次祝賀大家順利完成學業,邁向更加寬廣的天地!

教授發言致辭 篇8

親愛的同學們:

今天,你們畢業了!這是一個收穫成功、分享喜悦的時刻。在你們帶着光榮與夢想離開校園之際,我代表學校,向圓滿完成學業的畢業生同學們,表示最熱烈的祝賀和最美好的期盼!

人一生中,大學時代無疑是最美好的片段。多年以後,這裏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將成為你記憶中最熟悉的場景。這是因為,大學已經改變了你的一生,這種改變可以是以知識、技能的賦予而外在顯現的,更重要的是以精神、文化的傳承而潛移默化的。前者留在你們的成績單上,後者流淌在你們的血脈中。或許,大學教育並不能改變你們物質上的生存狀態,但在理念和精神上,在應對一切問題的價值觀和方法論上,我相信你們一定己經學有初成。

在我心目中,廣東金融學院是一棵大樹,師生之間同氣連枝。多年前的9月,你們走進校園恰如滿樹燦爛的花兒;而此時此刻,這棵大樹已是累累果實掛滿枝頭。大樹知道果實終究會離自已遠去,這並不值得感傷,因為果實裏包含的種子意味看開枝散葉,意味看傳承創新。你們,畢業生,是廣東金融學院新的生命,因為唯有你們,攜帶着廣金基因,經獨立成長而成參天巨木,綿延匯聚而成一片森林。

話雖如此,但終究捨不得你們。作為教員,我視你們為值得永遠教導的學生;作為師長,我視你們為值得永遠呵護的孩子。但是終於,我不得不説,未來的路要靠你們自已走了二在放手之際,為師之本能驅使我不得不再度叮囑。

一請存聖賢立德之心。各位或許會説,我們離聖賢很遠,如此高深的命題我們把握不了;豈不知《孟子》有云:“人皆可以為堯舜。“我以兩個歷史典故加以説明一一思想家陽明先生王守仁曾貶謫於萬山叢中、蛇蟲遍地的貴州龍場驛,於極端困頓窮苦之際豁然開朗:縱孔孟復生,能比自已更樂觀更有效地應對此一清此景嗎?故我與聖賢無二。經此一悟,王陽明在學問上以心學開明清一代學術風氣,在工作上治經濟、定叛亂成為國家柱石,是中國兩千年以來罕見的實現“內聖外王”之奇才。另一個例子,明朝大學者羅近溪被學生問到販夫走卒是否也可以是堯舜,恰好一個小憧奉茶入室,其回答是,小童端茶,目不斜視、不潑不灑,即使孔子端茶也不過如此。上述一個高大上、一個極平凡的兩個例子告訴我們,存聖賢之心不是遙不可及、不接地氣的口號,止於至善,即是聖賢。一方面,自己能不能在最艱苦、最困難的清況下做到盡善盡美;另一方面,能不能在一切清況下,瞪大眼睛發現、尊重並學習別人的長處。“性由天生,德以已成”。儘管各位的天性各有不同,假如你們能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做到.凡事盡善而為,不輕視自已;遇人擇善而習,不小看別人,則必有所成。這是為人之道。

二請用知行合一之法。你們大學畢業了,一種可以理解的迫切心情是施展自已的滿腹才學;而一個即將面臨的困惑是很可能所學並無所用。這就需要知行合一之法。很多人把知行合一當做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其實遠非如此簡單:理論會落後或超前於實踐。王陽明的《傳習錄》説:“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當你們走上工作崗位,會發現很多事做不來,只是未知;或者很多事自已很有把握做好,結果差強人意,仍然是未知。怎麼辦?唯有學而知之,融會貫通。大學只是交給你們一套學習的方法論,請你們把不斷學習當作自已的基本素養,日後在紛繁複雜的社會現實、一日千里的技術變革、層出不窮的知識創新面前,才能擁有胸中自有百萬兵的底氣。這是做事之道。

三請養捨我其誰之氣。人才是國家根本,青年是民族未來,兒女是家庭希望。你們是我們中國的人才,也是一個個家庭的希望。文憑是你們作為人才的背書,但這僅僅是背書,其作用是告訴別人你具備了相對完整的知識結構,不過象一台有一定容量、已經預裝了操作系統的硬盤而已。此時還缺了一項一一以價值觀為內在核心,以勇氣和韌性為外在表現的軟件二這需要你們自己在未來的工作和生活中為自已背書,誰也替代不了。就國家和民族而言,你們是甲午年畢業的大學生,不言而喻,120年前的甲午年是我們國家歷史上的重大轉折點。隨看全球化和後工業化時代的來臨,國家間的竟爭進入無硝煙時代,經濟竟爭進入腦力時代。這需要依靠你們。就家庭而言,你們承載着父母的期望和自身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二這仍然需要依靠你們二作為財經類大學畢業生,你們作為一個整體勢必奮鬥於中國經濟的最前沿,作為每一個個體又將面臨日益嚴酷的人力資源竟爭,其闖難免會有得意和失意。此時,請相信自已,能以一介布衣之身貢獻於國家和民族之偉大復興;也請相信自已,能以一已專業之長擔當起作為子女乃至未來成為父母的家庭責任。捨我其誰呢?故《孟子》有云:“吾養吾浩然之氣”。所謂浩然正氣,無非指家國一體、既恢弘大氣且婉約柔致的赤子情懷。這是安身立命之道。

時光靜好,似水流年。人生際遇把我們聯繫在一起,從此心手相連。需要告訴大家的是,今天是我最後一次作畢業典禮致辭,是我作為廣東金融學院院長給同學們上的最後一課。臨別之際,此情依依。

讓我們一起衷心祝福我們的大學:

雲山蒼蒼,珠水泱泱,廣金之風,山高水長。

謝謝大家!

教授發言致辭 篇9

各位同學,下午好!

非常榮幸能夠接受學院指派的這個艱鉅的任務,代表老師們和大家交流一下此刻的心情。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畢業典禮是一場通過儀式。代表着你們從人生的一個階段進入另一個階段。通過儀式上照例會有一些象徵磨難的符號幫大家憶苦思甜,教師代表講話應該就屬於這個種性質文化表演。為了減少你們的痛苦,我會盡量快一點。

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週期,教師這個職業,從秋季開學為起點,以夏季畢業時為終點,周而復始。剛送走你們,馬上就要開始招收明年的學生,9月迎來新的學生——你們中的不少人並沒有真正離開,過兩個多月又會在開學典禮上再見。對於教師來説,迎來送往已經成為日常工作,心裏很難再有什麼波瀾。不過當看到畢業生們穿着學位服在校園各個角落、帶着燦爛的笑容精益求精地尋找一個完美的拍攝角度時,總讓我們也能分享到青春的氣息——即使面對不確定的未來,依然樂觀開朗,充滿希望。

儘管不是我的風格,照慣例,作為曾經的老師在這個場合總還要裝作不放心的樣子談點囑託和希望。

一百多年前,無視周圍人的勸告,獨自去瓦爾登湖畔生活的梭羅寫道:“我在這個星球上生活了差不多三十年,從我的長者那裏,我還沒有聽到過一點有價值的忠言,或者哪怕是誠摯的忠言。……這裏是生活,生活的大部分是我沒有嘗試過的實驗;他們嘗試過了,但對我來説卻毫無用處。如果我有任何我認為有價值的經歷,我敢斷定,我的導師們從來不曾談及。”

這段話我經常拿來警示自己。因此,我在這裏不打算再談專業和職業道德方面的內容,這些教師該説的話,在課堂上已經説得夠多了。過去新聞學院的畢業生多數是要從事新聞工作的,但是今天整個信息環境和傳媒業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新聞學院的畢業生裏,不從事新聞生產的人,甚至主要工作是防止記者“搗亂”的人已經超過了當記者的人。與此同時,新聞工作本身也在發生革命,傳統的新聞生產與傳播模式正面臨挑戰。你們正在經歷的是前人未曾經歷過的傳播環境。在這種情況之下,一個教師還能夠給你們什麼建議呢?

梭羅在剛才那段話裏提到了一個在變動不居的世界中最可貴的精神——獨立思考。教師的產品有兩個:只有幾個人會看的論文和活蹦亂跳的學生。我常常在思考:學生究竟從我的課堂學到了什麼?當然佈置的文獻自然是最終也沒有看完。那些人名和理論恐怕課程結束後也被忘光了。

然而如果你真正認真閲讀這些研究,相信你能夠體會什麼是不畏權威,成一家之言。如果通過這些知識的學習,大家能夠潛移默化建立起獨立思考的習慣,那我們就交出了一個合格的“產品”。不過,這個產品還需要接受實踐的檢驗。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並不等於擁有運用這種能力的勇氣,在這樣一個並不理想的大環境下,個人常常勢單力薄。希望你們在喪失勇氣時,能想到大學課堂上得到的這些經驗。多讀好書,勤于思考,從大處着眼,超越局部得失,敢於嘗試,另闢蹊徑。我想這也許是大學能夠給你留下的最好的紀念品,也是你和大學精神保持聯繫的最佳途徑。

希望你們走出校園後依然如此。去年有個報紙的評論員點評了中國各大高校新聞系畢業生的氣質,引起不少爭議,也給他的自媒體帶來了可觀的點擊量。他給人大新聞學院學生的評語還算客氣:“專業、深刻、嚴謹而無趣”。前面三個詞大家笑納了,“無趣”估計很多人難以接受。最近這位新聞人在新的“妄議”中對“無趣”做了補充説明,説“嚴謹而無趣”是一個好品質,它是輕佻浮躁的反義詞。如果他對人大新聞的同學們多一點了解,相信他會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

我看到的是人大新聞學院學生的興趣太多,有的甚至耽誤了學業。儘管作為老師我們的職責是告誡學生以學業為重,不過大部分老師內心是欣賞這種學生的。荷蘭學者赫伊津哈説,人只有在遊戲中,才能成為真正的人。人類大部分創造都是遊戲精神的產物。遊戲中的人擺脱了世俗的功利目的,追求自我實現,這種心態在今天是稀缺品。如今的世界為個人的遊戲與趣味提供了廣闊的施展空間,就像莊子所説的無用之用方為大用,給自己的興趣留出時間,玩出水平,甚至把它作為你的事業。可以嚴謹,但永遠不要無趣。

今天新聞學院的人才培養已經日益多元,僅僅強調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已經不能涵蓋所有就業去向的要求,但是從新聞學院走出來的學生應該具有的基本素質是正義感,這就是塗光晉老師在今年的“最後一課”裏説的:“今後無論你身處何方,身居何職,要做一個有良知、有責任感的社會公民”。正義感不僅是對遙遠的地方發生的不正義事件的憤怒,更重要的是對自己身邊的不正義有所行動,包括敢於對插隊的人説一聲“請排隊”。

説是離開,其實不少同學並未走遠。走出校門的同學,希望你們經常回來看看。這裏有中國最好的新聞傳播教育資源,歡迎你們回來繼續深造,總結你們的實踐經驗與思考;如果你們的錢多到花不完,歡迎回來捐給你的師弟師妹;如果沒有繼續求學的打算也沒有花不完的錢,也可以回來參加讀書會,參加學院為大家安排的同學聚會,找老師聊聊天,我可以請你喝咖啡,中午還有北區三層教師餐廳的自助餐。總之,人大新聞學院的大門永遠向你們敞開。

我可能説得太多了。今天是你們的日子,經過這個儀式,你們就正式畢業。從這裏出去,你們的身份就變成了學士、碩士和博士,我代表教師向你們表示祝賀!接下來就看你們的了。

教授發言致辭 篇10

x屆的同學們:

今天是你們喜慶的日子,是你們的x禮,是你們人生的一個新的開端。你們將披戴上一副莊重的桂冠和禮袍,那表示你們成為了“學士”。在中國傳統的語言中,成為“士”,那就是獲得了一種與眾不同的身份。“學以居位曰士”,“以才智用者謂之士”。士有各種,而“學士”,就是以學問和才智獲得“士”的資格,受人尊重的人。所以,我衷心地祝賀你們,祝賀你們十幾年求學終成正果!昨天,我兒子通過博士答辯,完成學業,也與你們一樣,在這個畢業季走出校園,走向社會。我對他的擔憂與期望,也就是對你們的擔憂與期望。我是他的父親,也是你們的叢大大。

你們今天畢業走出校門,明天就是社會大學的開學典禮。人生就是一次次的畢業與開學,但是,只有這次畢業與開學是人生最重要的轉折點。與今後的漫長旅程相比,你以前的學習生活只是學步而已;與即將開場的人生大戲相比,此前的學習生活只是序幕而已。你們即將進入的這個社會,是一個豐富而精彩的人生舞台,你們將在那裏實現自己的價值,享受你們的人生。但同時,它也是一個險惡的江湖,污濁的泥潭。這江湖深不可測,遠非你們所能想像。你從此闖蕩江湖,就像你當初學步一樣。這江湖重新塑造你們的力量,你們可能還沒有足夠的估計。你如今要義無返顧地闖進去了,卻不知道它意味着什麼。

這些天,懷着幾分激動幾分惆悵的你們,都在憧憬着自己燦爛的未來,美好的人生。你們聽到的,都是美好的祝福和高調的期待與囑託。但作為家長,作為老師,作為你們的叢大大,我卻懷着幾分忐忑,只能講些適合大多數同學的低調的臨別贈言。先秦時代有一個思想家楊朱,有感於人生歧路重重,歧路之中還有歧路,人很容易迷失,於是放聲大哭。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也曾面對歧路,大哭而返。

人生多歧路,這是人的宿命。如果嚴肅對待人生,不得不一次次面對歧路面前的困惑與焦慮。人生就是無數的選擇。從人生終極目標的選擇,大的發展方向的規劃,直到日常生活中每一個細節的選擇、邁出每一步的選擇。你的選擇構成你的一生。正確的一生,還是錯誤的一生。以往,家長、社會、學校幾乎為你規劃了一切。從今以後,你要獨立選擇你的生活道路。人生之路只能一個人走下來,沒有依傍,沒有導師。哪怕你一直在隨大流,那也是你的選擇。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曾在80年代的中國風行一時,如今很少有人關注他了。但他有一句話還是需要提起的,“人是自我選擇的”。人選擇成為自己所是的,並且要對自己的選擇負全部責任。在這世界上,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你在這個世界上的價值,就在於你與眾不同。所以,每個人首要的選擇,是應該成為你自己。

不要別人做夢你也跟着做夢,被別人忽悠着做夢,做與別人同樣的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要選擇成為你自己,意味着不斷地超越自己。你需要不斷地反思自己,拷問自己,為自己樹立至高的標準,追求最高的境界。

在這個畢業季,同學們聽到最多的祝願就是成功、幸福,但沒有正確的價值準則,成功就可能是一劑毒藥;而幸福如果抽空了公共意藴,就不應該是政管人的追求。因為我們政管人屬公,我們是天生的社會政治動物。我們的人生與這個社會的命運息息相關。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運。你們這代人有過一個安寧的童年和青少年時代,但你們的未來可能面對着中國社會的重大變革。你們如果關注社會動態,就能看到天邊在積聚着烏雲,就能聽到烏雲中醖釀的風暴。敏鋭的人都能看到,風雲變幻,暗潮湧動,前途莫測。

最近北大一位教授在畢業典禮上致詞時向同學們提出幾個嚴肅的問題:本拉登到底是恐怖主義分子,還是神聖的殉道者?金日成究竟是流氓還是政治家?斯諾登究竟是叛國者還是人權衞士?人們都知道這位教授的答案。你們該如何回答這幾個問題呢?在我看來,如果在第三個問題上有所困惑尚可原諒,但前兩個問題竟然還是問題,這本身就是令人擔憂的大問題。面對可能到來的社會大變局,你將如何選擇?當你做出選擇的時候,你是不是一個明白人?龍應台女士在《大江大海——1949》裏,記錄了無數人在那一刻的選擇:走還是不走?走,是一輩子;不走,也是一輩子。無數人的悲劇就從那一刻所做出的選擇開始。

國家走了一段彎路,對你來説,就是毀了一生。面對一些小人物被命運所裹挾的無奈處境,龍應台感慨地説:“一滴水,怎麼會知道洪流的方向呢?”但我想,你們是政法大學的畢業生,是政管院畢業的學士,你們應該比普通人更有能力識別洪流的走向。人們感歎,一片漂零的樹葉,無法阻擋洶湧而來的大潮。但即使是一片樹葉,你是否有過掙扎?你向哪個方向掙扎?如果中國再來一次義和團或紅衞兵運動,如果重慶模式成為中國模式,你們能不能清醒地説不?如何你沒有這個見識或勇氣,能不能至少做個無害的逍遙派?

面對滾滾而來的濁流,如果你不能總是抗爭,你是否可以選擇偶爾抗爭;如果你不敢積極的抗爭,你還可以選擇消極地抗爭;如果你不能勇敢地表達,你可以選擇含蓄地表達; 如果你也不敢含蓄地表達,你可以選擇沉默。如果你沒有選擇沉默而是選擇了配合,但你還可以把調門放低一些。在你主動的或被迫地幹着壞事時,能不能內心裏還殘留一點不安和負罪感?這一點兒不安或負罪感,仍是人性未泯的標記。即使你不去抗爭,但對其他抗爭者,要懷着幾分敬重,即使沒有這份敬重,也不要在背後放冷箭,使絆子,助紂為虐。我希望,你們在大潮襲來時,選擇站在理性一邊,文明一邊,選擇站在人民一邊。

當你們走出校園的時候,你們面對着一個特殊的社會。這個社會,已經是一個高效率的大染缸。當年,墨子看見人家染布,白的進去,五顏六色的出來。他哭了。你們應該理解,我們今天看着尚有幾分天真純潔的你們,走進這個大染缸時的心情。告別母校,意味着告別了純淨的生活,投入滾滾紅塵,滔滔江湖。以後你們一次次受傷時,會念起母校,不管在這裏經歷過多少不快,這已經算是一方淨土。面對着這樣的社會環境,你能不能做到舉世皆醉,惟我獨醒;舉世混濁,惟我獨清?我對此不抱多大希望,我自己也做不到。如果堅持那樣的處世準則,也只好隨着屈原投入汩羅江。但佛教的一個處世原則卻可以給我們一些指引:那就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既有隨緣,也有不變。不變是原則,隨緣是通融。我想這應該是大多數人能夠實踐的準則。

有一句據説是哲學家黑格爾的話在中國廣為流行,“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它成為人們犬儒主義處世哲學的圭臬,成為自己懦弱性格或投機行為的擋剪牌。其實黑格爾雖然謹小慎微,但還不至於這樣猥瑣。黑格爾的意思是説:現實的不等於現存的,在現存的事務中,只有符合理性的部分才是現實的。雖然這仍然有為現實辯護與妥協的傾向,但它畢竟還是有底線的,即,只接受現實中符合客觀理性的內容。

即使你必然受到污染,甚至不得不有所墮落,你是部分地墮落還是整體地墮落?盡情地墮落還是在抗拒中墮落?不情願地墮落還是享受着墮落?

有人説,我不可能墮落,你先不要這樣説,人都是在渾然不覺中墮落的。據我的觀察,當一個學生負疚地對你説,老師,我現在每天的工作就是犯罪,這是畢業不到5年的學生;待他畢業十年以後,當你跟他説,小子,你現在每天干的事就是犯罪,他會表現出反感甚至憤怒,罵你老迂腐。畢業十年以後再見到你們的時候,我不希望你們挺着大腹便便的身軀,掛着一副被酒色漚得浮腫的面龐,張口即出的是權力拜物教與金錢拜物教的信條。在個人生活領域,我希望你們選擇健康向上的人生,選擇做一個有良知的文明人。

當然,坦率地告訴你們冷酷的現實,並不是讓你們應該選擇消極和放棄。人們常説,我們雖然長着黑色眼睛,卻用它尋找光明。沒有光明和希望,那是不可能繼續下去的絕望的人生。我們需要在出世的精神境界與入世的生存智慧間達成一個平衡。我們需要了解人性的全部缺陷,同時也要努力發現人性的崇高;儘管這個現實的世界多有黑暗,但我們敞開精神世界迎接陽光;雖然我們能夠直麪人生的暗淡,但仍然保持着對美好生活的激情與嚮往;這個社會經常令人沮喪,但我們不該放棄希望;雖然自知改變不了這個世界,但我們的努力依然頑強!

你內心的一片淨土只屬於你,只要你守護着它,任何外部力量都無法進入。曾有一位西方人面對放棄的忠告時説,我不是要改變世界,我只是不想改變自己。也就是説,“你不能決定明天的太陽幾點升起,但你能決定幾點鐘起牀。”同學們,在向你們告別的時候,作為老師,我對你們有十分的感激,也有幾分的不安。我們是在“西方文明通論”的課堂上相識相處的。這門課是面向全校同學的,但政管院的同學給了我特別的理解、關愛和支持,我也把你們當作我的嫡系。但是,我的學術水平還不能滿足你們求知的渴望,四年中對你們或有忽視,或未盡職,沒有滿足同學們要我參加一些課外活動的要求,更沒有與同學們經常在校園小聚暢談,爬山游泳,登野長城,賞蟒山紅葉。望着你們,不免有一種愧疚襲上心頭。我本來可以做得更多,做得更好。你們的離開,留給我的,是無法彌補的遺憾!

同學們,你們就要遠走高飛了。今天,我們注視着你們離開的背影,而追隨着你們腳步的,是我們永久的牽掛!不論你們是聰明乖巧,還是魯鈍耿直,不論你們是否高富帥和白富美,你們都是我們的學生。我們關注你們的成功,關注你們的幸福,更關注你們是否走在正路上。

願上蒼眷顧你們!再見了,同學們!

教授發言致辭 篇11

尊敬的各位老師,各位家長,各位來賓,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下午好!

每年的畢業季,我們的心情就像這六月的天氣,有欣喜、有牽掛、也有感傷和不捨。既為我們的學子羽翼已經豐滿即將飛向藍天而高興,又不忍看到大家離開母校、離開你們熟悉的這片土地。此時此刻請允許我代表學校向同學們表示最由衷的祝賀,祝賀你們,畢業了!

四年前你們來到這裏,作為南京大學仙林校區的第一批學生,你們既享有“先驅者”的榮耀,又肩負“創業者”的艱辛。記得當時也是在這裏我們初次見面,我向大家提出了三點希望,希望你們傳承南大精神、移植校園文化、學會主動學習。今天,我要欣慰地告訴大家,你們用實際行動交出了令人滿意的答卷!四年來,你們見證了母校的變化,確立了個人的發展方向,做好了為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做出貢獻的準備;四年來,你們承受了新校區發展初期的種.種困難和不便,與仙林校區同甘共苦、和衷共濟,給予了母校信任、包容和支持;四年來,你們刻苦鑽研,安心學習,在教室、圖書館和實驗室裏,留下了孜孜不倦、不斷求索的身影;四年來,你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三三制”本科教學改革中,學會思考、學會選擇、學會生活,成為改革的先行者和實踐者;四年來,你們創造出了獨特而又多元的校園文化,《蔣公的面子》、校慶紀念學分報告會、高雅藝術進校園、社團學子的“百團大戰”,尤其是在小百合校長信箱上關於“藍鯨大學”、“南哪兒大學”的討論,讓我感受到你們獨特的青春激情和真摯的愛校情感。謝謝你們,陪伴母校度過了一段特殊的發展時期。

臨近畢業我一直在思考,本屆畢業生留給母校的最讓人難忘的特點是什麼?有一天我突然明白了是“善良”。善是古今中外的永恆話題,無數前輩先賢為之弘揚宣傳。她是人類文化的精髓,使我們從矇昧無知走向文明智慧;她是人類獨特的標誌,使我們從物競天擇中成為萬物之靈;她是人類生存的法則,使我們從善待生命、善待自然中獲得永生。華夏5020__年的燦爛文明,更孕育了善的啟迪:“人之初,性本善”,是一種人性評定,中華民族求真向善的光輝歷史從這裏誕生,並不斷積澱拓展;“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是一種行為規範,中華民族與善同居的文明進程從這裏開啟,並不斷創造輝煌;“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是一種道德品質,中華民族樂善好施的獨特魅力從這裏彰顯,並不斷髮揚光大。“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則是一種文化使命,中國現代大學的人文底藴和泱泱之風從這裏找到源頭,並不斷傳承弘揚。

在我的眼裏,四年來在各位同學身上集中表現了“善”的光輝。你們在小百合上為新校區發展建言獻策,小至停車位、休息椅,大到節約能源、校區規劃,這是對母校的善;每年教師節,你們將鮮花送給老師,始終感念師恩,回饋關懷,這是對師長的善;同學有危重病情,你們自發捐款,學有餘力的同學通過“雨露課堂”對學習有困難的同學進行幫扶,這是對同學的善;你們為宿管員大叔開歡送會,對“饅頭哥”真誠感激,在網上讚揚“東哥”、“紅姐”,這是對工友的善;你們在面對南海爭端和釣魚(yu)島事件中,表現出來的愛國熱情和理性態度,是對祖國的善;你們頂着烈日深入農村、廠礦進行社會實踐,踴躍報名亞運會、亞青會擔任志願者,這是對社會的善;平時,你們堅持不懈地前往聾啞人學校、自閉症兒童中心開展助人活動,雅安地震後,你們第一時間排起募捐長龍,這是對人民的善;你們愛護花草樹木,精心呵護校園裏的流浪動物,這是對自然的善。你們展現出來的理解包容、感恩奉獻、責任擔當的品質和情懷,都是對“善”的最好詮釋。

回顧南京大學110多年的辦學歷史,其實“善”的精神一直植根於南京大學的文化基因和道德傳統中,一直流淌在我們每一個南大人的血液中。

——這種精神就是“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愛國精神。

——這種精神就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科學精神。

——這種精神就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人文精神。

——這種精神就是“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的奮鬥精神。

——這種精神就是“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的奉獻精神。

——這些精神就是“誠樸雄偉,勵學敦行”的南大精神!

我們看到,無論是“五四運動”的積極聲援,還是“五二〇”愛國運動的肇始發端,無論是問鼎中國最高科學桂冠,還是真理標準討論的第一聲吶喊,無論是璨若星空的科學巨擘、文壇俊彥,還是默默無聞、紮根基層的業務骨幹,他們對“善”的追求和堅守始終不變。1970年畢業於氣象系的王同歌校友,32年如一日,紮根在蘇北燕尾港一個條件極其艱苦的海邊氣象小站,風雨無阻地預報海上天氣狀況,被當地的漁民稱為“保護神”。1981年畢業於物理系的劉茹校友,投筆從戎,連續28年紮根部隊基層,面對外界物質誘惑依然堅守內心的精神高地,了多項軍隊裝備保障重大技術難題,成為全軍的巾幗英雄。上個月,百合十大的一篇帖子:“一個貧困生的成長經歷”讓我久久難以釋懷:我們的同學面對困境,沒有怨天尤人、自暴自棄,反而心存感激、充滿夢想,這不正是“善”在一代又一代南大人身上的傳承嗎?

同學們,“善”的精神已經深深地烙在我們所有南大人的內心深處,在你們即將走出校園、步入社會,即將從南大學子變成南大校友的時刻,我還想像四年前那樣給同學們提三點期望。

第一,期望你們“立善志,堅定信念”。“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善良就象一粒飽滿的種子,若在我們心中生根發芽,將會成為我們內心強大、不斷前行的精神食糧。邁出校門的你們,即將面臨人生的多重選擇,此時更要堅定自己的內心信念,不迷失、不盲從、不懈怠、不焦躁,朝着自己的志向,勤勉奮鬥。“立善志者得善果”。今天在心中立下的善志,必定能收穫美好的未來。

第二,期望你們“興善業,頂天立地”。今天的畢業生要把個人的成長進步融入到推動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的時代洪流中去,要矢志不移地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懈奮鬥。我們南大人就應當成為各行各業的拔尖創新人才和領軍人物。南大人身上的“善”不僅是善良,還應是一種責任與擔當。無論是高居廟堂,還是身處茅廬,無論是做科研,還是當村官,服務社會、回饋社會、奉獻社會都是南大人永恆不變的承諾和誓言。即將踏上人生新徵程的你們,肩負着百年南大的深情重託,更揹負着實現中國夢的重大使命。“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願你們以青春的激情投身各行各業,勇擔社會責任,匡正社會秩序,不辱歷史使命,做實實在在的善事,興轟轟烈烈的善業。

第三,期望你們“求善德,一生平安”。立德,自古為“三不朽”之首。莫言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曾飽含深情地回憶母親對他追求善良、培養同情心的諄諄教誨,在他看來,正是善良的品德,幫助他鑄就了事業的豐碑。道德境界的提升是人類永不休止的追求。我希望你們銘記“誠樸雄偉,勵學敦行”的校訓,秉承“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傳統,不斷提升意志品質,完善人格修養,在紛繁複雜的社會熔爐中,做到:不為世俗所累,不為功名牽絆,追求生命本真、堅守道德底線、守望心靈家園。在激烈競爭的人生旅途中,如果你真正能夠將善言善行融化在血液中、落實在行動上,變成你的性格,變成一種不假思索的“下意識”行為習慣,你就擁有了一種化解各種複雜矛盾的利器,一種高超的人生智慧和力量。

同學們,勇敢地去追求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吧!祝願你們在含苞欲放的青春中,創造不朽的業績,在充滿未知的世界裏,書寫新一代南大校友的人生華章。祝願你們,未來如意、愛情美滿、事業順達、生活幸福,一路與善同行,好人一生平安!

常回家看看!

謝謝大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anghua/kejiao/wgz4x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