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講話稿 >國旗下講話稿 >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精選範文(精選20篇)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精選範文(精選20篇)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精選範文 篇1

俗話講“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良好的家風家訓是一個家庭健康發展的根基,是一個民族文化特性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精選範文(精選20篇)

記得不久前,中央電視台曾做過一個關於家風家訓專題的採訪,被採訪的多位普通百姓,有的説重學懂道,百善孝為先;有的説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還有人講兄弟相親,善待朋友……質樸的話語包涵了深刻的為人之道。這期節目之所以留給我深刻的印象,是因為這些道理父母都曾身體力行地向我傳達過。

我生長在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母親小時家境貧寒,未能上學識字,這成了母親終身的遺憾,所以母親非常重視我們姐弟三人的教育。父母面朝黃土背朝天,辛辛苦苦一輩子,日子卻過得非常拮据,時常要向鄰居熟人借錢來繳納我們姐弟三人的教育費用。我們不忍心父母如此辛苦,曾提出要退學打工改善家境。母親斷然拒絕,用母親的話説就是砸鍋賣鐵也要供我們上學。

記得上國小三年級時,我們全家由山東老家轉來農場,我們姐弟就近入讀分場國小,由於户口沒有遷入本地,剛剛開學就要每人繳納300元的借讀費,那時父母兩人的工資加起來還沒有400元,繳費當天大清早父母顧不上做早飯,急匆匆分頭出去借錢。不知借了多少家,終於趕在我們上課之前將錢湊齊。這樣的情景在我們上學的期間發生過多次。後來我們姐弟先後畢業上班,家境才漸漸寬鬆。回想起那段日子,我們打趣父母,半輩子舉債過活。這段艱難的日子,讓我們懂得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死半縷,恆念物為維艱。也真心感謝當日借錢給我們的好心人。施恩勿念,受恩莫忘。

即使自家日子過得如此艱難,父母仍竭盡全力幫助他人。父親在村上是一名赤腳醫生,母親總説別人開診所掙錢,咱家卻老虧本。父親聽之總是寬容呵呵一笑,都是鄉里鄉親的,不好意思要錢。誰誰家丈夫有病,日子一直不好過;誰誰家小孩肚子痛,一片打蟲藥不值多少錢……總之,十人看病九人免費送醫送藥,年底結賬,自然虧損不少。父親自20歲開診所,近40年來,沒贏過利。也很少能睡囫圇覺,每次半夜有人來看病,父親總是有求必應,急速前往。趕上嚴重時,還要陪送醫院。這些善舉為父親贏得了好人緣。

我家的家風在父母的一舉一動中,在日常的生活中,美好的品質隨着歲月潛入心田,融入血液。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精選範文 篇2

我父親今年87歲,是一名退休幹部。他生活儉樸,從不奢侈,甚至可以説有點吝嗇。比如他每天晚上洗臉後,不換水又接着洗腳,然後用來沖廁所。

父親3歲時,我爺爺就去世了,奶奶一手把他和大伯撫養長大。當時家裏曾祖母還在,生活非常艱難。新中國成立前他在九江讀書,在學校吃食堂,八個人一桌,早晨只有粥吃。下粥的菜只有一小碟泡黃豆。每年寒暑假,他和大伯往返學校都是走路翻山,單程60多裏,渴了就着山裏的小溪喝兩口。

父親一生從事農村工作,深知農民辛苦,糧食來之不易。1950年初他到湖口縣委參加工作時,整個縣委就只有7名幹部,工作非常繁忙。他下鄉土改,到湖口最遠的一個鄉,完全是步行,身上還揹着鋪蓋及一條長槍。早晨從縣城出發,趕到目的地已經天黑了。父親在鄉下蹲點,吃住在老百姓家裏,從不給老鄉添麻煩。老鄉將僅有的一點肉或雞蛋偷偷地藏在他的碗底下,他發現後一定會夾出來,堅決不吃。父親一生廉潔、兩袖清風,從不以權謀私,得到當地百姓的肯定。老鄉們送給他一點東西,他要麼不收,收了必回贈禮物。

父親退休後,他一如既往保持勤儉作風。不捨得浪費一粒米;紙張有空白處便留着寫備忘。勤儉節約,這就是我父親堅守多年,並以之教育後輩的家風!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精選範文 篇3

“我家四口人,個個愛讀書;都是教書匠,人人都寫書。”這四句講的是我家與“書”結緣。如何與書結緣呢?

先從兩個女兒説起。上世紀七十年代國中期,孩提時代的兩個女兒,正是學知識的最佳年齡,卻沒有學上。我的夫人東書蘭,當時是中學英語教師,她很有主見,認為時光如流水,逝去不再來。決定自己來教兩個女兒。我既高興,又擔心:家中沒有學校的氣氛,能學好嗎?時間漫長能堅持嗎?可她説幹就幹起來了。除了教語文、數學之外,還教她們英語口語。利用身邊的場景,看到什麼,教什麼。口語練到一定程度,就教她們認、寫英語單詞。規定每天學習2—3個小時,晚上檢查作業。一年四季不間斷。

這樣堅持在家學習了兩三年,1977年學校復課了,我的兩個女兒也上學了。由於家庭薰陶,耳濡目染,她們都喜歡上了英語,而且與書結了良緣,養成了坐得下來、學得進去的好習慣。所以她們在學校讀書不感到吃力,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後來兩個女兒先後考取了華中師範大學和武漢理工大學英語專業。大女兒以優異的成績留校任教,先後考取了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獨立出版了幾部專著,晉升為正教授、博士生導師。二女兒也以優異的成績留武漢理工大學任教,考取了碩士研究生,現旅居加拿大,仍教授英語。

我的夫人東書蘭,更是與書結厚緣。請看她的《自畫像》:

家父起名東書蘭,

從此與書結厚緣。

苦讀詩書十六載,

欣然選擇教書班;

刻苦鑽研勤執教,

喜得教學兩俱歡。

知識經驗多積累,

晝夜寫書樂不倦。

年老退休無暇日,

義務輔導歌舞團。

教歌教舞教英語,

大家快樂我欣然。

老年大學誠相邀,

甘把餘熱獻講壇!

我也與書有不解之緣。大學畢業後,在縣市黨委辦公室和政府辦公室撰寫公文20xx年,處處不離書。我看到“公文”這門學問有數千年的實踐,尚缺系統的理論,決定棄政從教,投身研究。1985年我辭去政府公職,與夫人一起到大學教書。那幾年我們非常辛苦,熬更守夜,索典尋源,終於有收穫,出版多種專著和主編著作,為“公文學”的系統理論奠定了基礎,受到公文學界的肯定,也遂了我寫書的心願。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精選範文 篇4

父親離開已經11個年頭了,我時時想起父親傳給我“勤勞、儉樸、善良、正直、感恩”的好家風,並常常自檢是否達標,以此來規範自己並言傳身教,讓身為黨員的女兒也能傳承我們的好家風。

父親一字不識,是地地道道的農民,一生過着“面朝黃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每天到田間勞作都忘記三餐時間,常常午後2時多才回家吃午飯,晚上七八點才摸黑回家。一生沒穿過幾件像樣的新衣服,兩塊錢的鴨肉他捨不得一頓吃完,還要留一半下頓吃。鄰居有困難求借,父親總是盡其所能,有求必應,不是借給稻穀就是借給錢,急人家之所急。村裏有些不平事,他路見不平,仗義執言,公正無私,讓人尊重。父親對待長輩彬彬有禮,對遠近親戚和藹可親,對“厝邊頭尾”(注:閩南語,鄰里鄰居)友好和睦;對自己的子女則嚴格要求,要我們勤奮努力,好好做人。

長期的耳濡目染,我秉承“勤勞、儉樸、善良、正直、感恩”的良好家風。工作之餘,我通過自學圓了“記者夢”,長期風裏來雨裏去,走遍潮汕各地,深入民間採訪各行各業的人物風采,先後發表於各大報刊。親戚、朋友、同學等需要幫助的時候,只要我力所能及,都會出手相幫。對朋友真誠,對父母孝順。父親最後的日子我一直陪伴左右。現在只要有時間我就帶母親去逛商場、遊公園,每天上網下載一部潮劇給她看,讓她開心過好每一天。

女兒在我們的管教和影響下,學習勤奮,禮貌待人。女兒從國小到高中畢業,年年被評為“三好生”。現在就讀中南大學文學院,依然刻苦努力,樂於助人,並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一有時間,她就會打電話問候奶奶、外公、外婆,還用在校獲得的獎學金給長輩買衣服、營養品。

如今,身為共產黨員的女兒也傳承着我們的好家風。我們希望,她成為知書達理、有益於社會的人。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精選範文 篇5

工作以來我一直堅持閲讀。我認為讀書有兩點很重要:一是時間分配好把握好,有計劃地讀書;二是讀書要動筆,記下自己的閲讀時間、閲讀體會等,若堅持下來,幾年後就是一座很好的個人精神家園,其間心路歷程也就清晰可見了。

“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作家蔣子龍説得好:“書的作用:移植生命、保持記憶、激發思想、傳播知識、交流信息、表達靈感。”

我在想是什麼原因促使我在工作後20xx年間每天都抽時間讀書?這跟幼時父母的引導有很大關係。父親在農村寫得一手好字,刻章也刻得好,是村裏的農民書法家,他拼命幹活供我們兄弟姐妹上學讀書。母親雖然不識字,但愛聽收音機裏的傳統評書,比如《楊家將》《三國演義》《隋唐演義》《三俠五義》。我也在聽評書中獲得了大量的古代文化、歷史知識,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如天下為公、家國天下、仁義禮智信等等。20xx年7月我參加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懷着到艱苦地方去、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理想,來到雲南省孟連縣進行志願服務。

20xx年開始,我開始陪同幼兒園大班的女兒讀書,我讀,她聽。有時候,她聽着我的讀書聲就入睡了。開始用了大約4個月讀完600多頁《格林童話》,後來接着讀完《伊索寓言》。20xx年開始讀《西遊記》,女兒覺得這本書故事性強,好聽。眾所周知,《西遊記》是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文中多古白話當然還有詩詞。若不預習、不備課,讀起來也有困難,女兒也聽不懂。我每天讀的時候要把這些詩詞、古文翻譯成現代漢語、大白話,這正好考驗我離開大學近20xx年後,專業知識的掌握水平。

20xx年,按照這種方式我又給女兒讀完了《木偶奇遇記》、《十萬個為什麼》的歷史部分、《三字經》、《百家姓》、《弟子規》等啟蒙讀物。

每天晚上,不論家裏有什麼事,不間斷的是睡前我讀故事給女兒聽,我不在時就由妻子讀。女兒也愛上了聽書。

莫言先生説過,用耳朵閲讀。聽故事書,是一種知識的傳遞,親子的交流,也是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精選範文 篇6

父親是村國小的一名老師,當老師已經有30多年了。當初,高中畢業的父親在村裏種地,一邊種地一邊讀書學習,有時還向報刊電台投稿,偶爾會有文章發表。正因這樣,後來村國小缺少老師上課,學校就找到了父親去代課。

村國小離家有幾里路,父親每天拎着他的黑手提包起早貪黑。雖然父親是代課老師,但父親教學十分認真。學校讓他教語文課。父親在課上常常講故事,學生們就喜歡他上課。過去,學校每學期都要進行期中、期末考試,全鄉甚至全縣的各個學校之間還要進行比賽,看哪個學校的學生成績好。父親所代課的那個班級語文成績幾乎年年排在全鄉前三名。因為教學成績突出,父親加入了共產黨,並且轉成了民辦教師。

父親教學的勁頭更大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國家有民辦教師轉成公辦教師的政策,就是説,民辦教師如果教學成績優秀,再通過培訓、考試達到公辦教師的標準的話,可以轉變成公辦教師(正式的公職人員)。為了實現做一名公辦老師的理想,父親刻苦地學習教育教學方面的各種書籍,還到專門的教師培訓學校學習了兩年。最後,經過教育部門的綜合考核,父親所學習的教育學、心理學、普通話等各門課程都達到了規定的標準。父親終於拿到了教師資格證,成了一名公辦教師。

父親更加嚴格要求自己,不僅教學成績一如既往的好,也保持着良好的道德品格。有的家長為了讓自己的孩子有好的學習成績,會給老師送錢送物,希望老師在平時多教育輔導自己的孩子。一些老師見錢眼開,收了禮,或是給學生調個很好的位置,或是單獨地給學生上輔導課。可是父親就不這樣,父親從不收學生家長送的禮。

父親班上有個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孩子就跟爺爺奶奶過。由於孩子在家裏沒有人管教學習成績很不好。有一次,孩子的家長送給父親500塊錢,請父親多照顧他的孩子。父親很是生氣,對送錢的孩子家長説:“孩子的成績不好有多方面的原因,作為一個老師,我肯定會對自己的學生負責,所有的學生都一視同仁。你給我送禮就能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嗎?你們做家長的常年在外,孩子得不到父愛母愛,孩子缺少學習興趣,怎麼能提高學習成績呢?你們把孩子帶在身邊比給我送禮好很多。”在父親的勸説下,這位孩子的母親放棄了打工,回到家裏一心照看孩子飲食起居,孩子的學習成績漸漸地好轉起來。

父親時常幫助班上有困難的學生。班裏有個女學生患有先天性的糖尿病,由於父母離婚母親改嫁,父親又患有肝炎等疾病,導致家裏很貧窮。這個學生天天要自己給自己打胰島素針,經濟上是不小一筆開銷。有一天,父親發現這學生這天沒有打胰島素,就問她怎麼不打針了?學生説沒有了胰島素藥水,家裏沒有錢給她買。父親二話沒説就去了醫院,買來了胰島素讓學生趕緊打針。父親平時還經常買好酒精棉球等消毒物品送給這學生,教她打針要注意衞生預防感染。

父親説:“作為一名教書育人的人,不僅要把知識毫不保留地傳授給學生,更要在學生們面前端正自己的行為樹立良好的形象,這樣才是真正地對學生負責,才能引導學生走好未來的人生路啊。”

父親愛學習愛工作,真誠善良清正廉潔的良好品行深深地影響了我,平時我十分喜歡讀書學習,工作上總是勤勤懇懇。我不羨慕別人有多少財富,我要用自己勤勞的汗水去澆灌幸福的花朵。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精選範文 篇7

我是一個節儉到骨子裏的人。諸葛亮把“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作為“修身”之道;朱子將“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當做“齊家”的訓言;毛澤東以“厲行節約,勤儉建國”為“治國”的經驗。作為出生在物質匱乏年代的農家子弟,我深知“好鋼用在刀刃上,千日打柴不能一日燒”的道理。

在貧困的年代,紅色的高粱米粥,黃色的玉米窩窩頭,用山藥面和榆面(用榆樹根的皮磨製而成)做的黑乎乎的“餄餎面”,還有榆錢、槐花、楊樹葉,這些食物恐怕是90後們聞所未聞的。過年的時候才能吃上幾天白麪饅頭。

勤儉是咱們的傳家寶。如今經濟條件已大大改善,但勤儉之風不能丟。受父輩的影響,我養成了不亂花錢的習慣:不嗜煙酒,很少下館子,衣着簡樸、得體。堅持騎車或者步行上班。途中路過一家菜市場,我可以在擁擠的車輛中自由地穿行。

行文至此,也許您會以為我是一個了無生活情趣,花錢就像割肉的吝嗇鬼、守財奴,那可就大錯特錯了。節儉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節衣縮食”,而是一種不為物質所羈絆的也最為簡約的生活方式。節儉不但不會影響我們的生活質量,反而使我們的生活更温馨、更時尚、更健康。

當別人沉浸於聚會上的狂歡時,我喜歡走進自家的廚房。自制的酸奶、自釀的紅酒,還有親手熬製的山楂醬,每一道用心做的菜,都有家的味道。不但練就了廚藝,為家裏節約了開支,還提升了生活質量。炊煙裊裊,其樂融融。試想,有什麼比一家人團聚在餐桌旁更加温馨呢?

我和妻子常年在健身中心鍛鍊。對於工薪階層而言,或許覺得這有點太奢侈了。公園、廣場在那裏擺着,為什麼要花錢去“買”鍛鍊呢?我卻恰恰認為這也是一種“節儉”。我們每天付出的代價不過是一盒煙錢,卻得到了專業的器材、場地,可以盡情享受運動帶來的健康和快樂。

有時間讀讀書,比用購物、聚餐、搓麻將來填補空虛划算得多。讀書可以開闊眼界、怡養性情,讓你的精神世界更加寧靜、更加充盈。偶有靈感造訪,只管盡情塗鴉。稿費也許微不足道,用來買書還是綽綽有餘的。

節儉、簡單的生活,會真正打開我們的生命,讓我們感到前所未有的富足和快樂!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精選範文 篇8

親愛的老媽:

昨天,孤陋寡聞的我才從花牌上得知,學校花圃裏那種粉的、紫的像小塔一樣的美麗花兒叫魯冰花,於是就想起小時候很喜歡的一首歌——《魯冰花》。魯冰花和康乃馨一樣,是母愛的象徵。今天,接受碩士新生健康教育時,老師讓我們給爸爸媽媽寫一封信,恕我長了這麼大,第一次給您寫下較長篇幅的字句。

從小到大,作為大學教授的您對我很嚴格,鼓勵我做事要堅持。我小時候的夢想是當鋼琴家,上幼兒園的時候就吵着鬧着要您給我買鋼琴,但那時經濟條件不允許,所以直到我上國小三年級的時候才開始學鋼琴。不過上了國小之後,我發現很多東西都是很有意思的,比如作文、數學、美術……於是我便不再想好好學琴了。學琴幾年來,您每次都陪着我到老師家做“旁聽生”。我最感謝我您的就是,很多和我一樣大的學琴的小孩到了國中就半途而廢了,那時我也一直擔心彈琴會不會影響我的學業,尤其是考級。但您一直鼓勵我,既然當初是憑興趣選擇了這條路,就要堅定地走下去。我做到了,所以我深深地感謝您。

您是個很有主見的知性女性,常常教育我要有自己的思想。您不愛化粧也不愛趕時髦,但氣質好是您的學生們公認的,您永遠知道什麼是永恆的美。您燒得一手好菜,家裏裝修也是您一人設計的。我最愛您的地方就是,您充分信任我。上學的時候,我是個和男生女生都打成一片的人,因此經常有男生打電話到我家,問我數學題怎麼做,有時還會到我家和我一起看《足球小子》,玩遊戲“超級瑪麗”,您總是熱情地招待我的同學們,讓我的那幫死黨讚不絕口。有個同事對您説:“你就這麼放心你女兒和男生一起玩啊,我接我女兒的電話時可都要問清楚那男生是誰,家裏什麼情況。”您説:“我相信我的女兒有自己的思考力,我們做家長的應該尊重孩子,你越管制,孩子的反叛性就越強,反而以後孩子處處會和你對着幹。”哈哈,開明的老媽啊!

您很節儉,但您始終認為該花的錢一定得花。我和同學出去旅遊,您説,沒關係,不要怕花這錢,學中文的就應該出去走走,這樣視野才會寬。您勸我別吃那麼一點東西,食堂裏有營養的東西就應該買來吃,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嘛。其實在學習上,您過問得比較少,您對我嘮叨最多的就是“要真誠待人”,我們小院裏的人都很喜歡您,做衞生的大娘、賣黃瓜的大叔都認為您是一個特別容易相處的人。有一次,我們院裏掃地的蘇阿姨剛拖完樓道的地,二樓的一户人家就把垃圾堆在門口,爛菜葉、肉骨頭掉得滿地都是,您看見後就主動幫蘇阿姨打掃。我是個很有個性的人,您常常告訴我,有的時候,在堅持自己正確觀點的情況下,説話不可傷害到別人,如果對方錯了,你也不應該罵人,而應該以理服人。

您對我無微不至的關心,我銘記在心,而最讓我驕傲的是,您言傳身教,樂於助人。一個在愛的陽光下長大的孩子,永遠懂得如何去回報,如何去寬容,雖然她拙於言語和文辭。

祝您永遠幸福健康年輕!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精選範文 篇9

古人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黨員幹部,要作培育良好家風的表率,真正從家庭生活的點滴入手,常“修”家風之“課”,樹起正向的標杆,自覺帶頭樹立良好家風。

堅持從嚴治家。家庭是一個國家和社會的細胞,家風是塑造一個人的人生價值的基石,家庭的薰陶潤物無聲,無時無刻不塑造着一個人的心性品格。一是要定好家規。俗話説:“黨有黨紀,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在全面依法治國、從嚴治黨的語境下,要建立符合黨紀國法和傳統美德的家規,指導家人的言行,約束家人的舉止,守住紀律紅線、法律底線,養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行為習慣,在內部約束上築牢清廉防線。二是要以身作則。家風的好壞,關係着個人的成長、關係着社風的形成。黨員幹部作為家長,無論言行舉止還是性格脾氣,都是子女最鮮活的教材,子女看在眼裏、記在心裏、模仿在行動裏。只有先管好自己,讓自己成為充滿正能量的父母,才能通過言傳身教在子女心裏種下"良性基因",促進子女健康成人成才。作為黨員幹部要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做家人的榜樣,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經常自警、自醒、自律,做表裏如一、言行一致的表率。三是要守住底線。嚴管才是厚愛,對親人的關愛十分必要,但“愛必以其道”。家事不是小事,對黨員幹部來説,在幹好本職工作的同時,應注意抓好家風,對自己的配偶子女,經常進行政治思想與理想信念教育,一旦發現有不良苗頭出現時,要及時制止,給予批評指正;如果家人確實出現了違背黨紀國法的情況時,決不包庇袒護。在生活工作中,時時處處帶頭,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的親屬樹立正確價值觀,讓其在家庭中生根,在親情中昇華。

堅持從儉持家。勤儉持家是一種素養、一種品行,是對家庭幸福的盤算,是傳統美德的延續。一是要清正廉潔。作為黨員幹部一定要過好家庭關和親情關。近年來出現一些典型案例,貪腐“父子兵”、“夫妻店”、“全家腐”,把對家人的親情演變成對權力的濫用,把家當成了權錢交易所,家庭成員或多或少、或深或淺地陷入貪腐之中,結果誤黨、傷國、損民、害己、害家。對黨員幹部來説,家風正則作風正、律己嚴,家風正則坐得穩、行得正。二是要樹德育人。儉以養德,德乃立身之本。家庭是國家、社會和個人之間一層重要結構,是個人德之生長的重要環境空間。家庭教育不僅是孩子成長的搖籃,也是孩子接受的第一課堂。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和我們黨的優良傳統,教育家人特別是子孫後代做事先做人、做人先修德,立志高遠,淡泊名利,慎獨慎微,涵養大德大節於平常處。三是要勤儉節約。“歷覽有國有家之興,皆由克勤克儉所致;其衰也,則反是”。針對當今生活富裕而勤儉節約卻逐漸淡化、浪費奢侈明顯嚴重的情況,把勤儉節約作為興國興家之本,培育節儉意識,形成節儉風尚,積累起人生修養的牢固基石與正確的價值取向,傳承優良傳統、發揚良好家風,做到貧當克儉、富而思儉。

家庭是拒腐防變的重要防線。黨員幹部要廉潔齊家,關鍵要守好家庭這片“廉潔港灣”、當好家中的“廉潔監督員”,時刻警惕“糖衣炮彈”對自身和親人的攻擊,嚴把家庭“廉潔關”,努力作培育良好家風的表率。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精選範文 篇10

我愛讀書,歸功於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

我的父親是鄉村教師,做過30多年鄉村校長。1963年師範畢業後,紮根在鄉村,默默地為家鄉教育事業貢獻着自己的力量。我的母親沒上過幾年學,但是受父親影響,也愛讀書。我們村子農閒時間打牌的風氣很盛,我的父母不打牌,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父母愛讀書的風氣深深地薰陶了我們,影響了我們。

在我印象裏,每年的農閒時節、星期天、寒暑假,一有空,我們全家人就會一個個抱着一本書,興致勃勃地啃讀。父親的書種類比較多,有哲學、教育學、心理學、語文教育、文學名著等,另外還有報紙、雜誌、連環畫等。因為父親的書比較多,所以我們可以“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地選讀。在讀書方面,父親簡直就是一個“雜家”。村子裏喜歡讀書的人,也都到我家借閲。在當時村裏,我家簡直就是一個“文化中心”。

母親讀書沒有明確的功利目的。她只是隨性而讀,尤其是愛讀文學類書籍。她常常把她讀過的《封神演義》《西廂記》《紅樓夢》《聊齋志異》裏的人物故事給我們講。到現在,我都記得母親講起人物故事來總是津津有味,生動活潑。中國古典名著裏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從小就深深地紮根在我們的頭腦。這為我們人生成長樹立了一個辨別善惡美醜的標尺,讓我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以至在人生成長的關鍵時刻不容易誤入歧途。

書成了我的人生良師益友,大大提高了我學習和工作的效率,為我的成長進步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這一良好的家風應該代代相傳下去。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精選範文 篇11

家長是孩子的首任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孩子的成長都有着深遠的影響。

現在的獨生子女一代,很多家長把孩子視為“金寶貝”、“小皇帝”。如果父母什麼都要為孩子包辦代替,事無鉅細,長期不讓自己的孩子動手鍛鍊,做做簡單的家務,容易使孩子對父母形成較為嚴重的依賴性,養成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好逸惡勞等不良生活行為習慣,會導致孩子失去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特別是長大以後,孩子一旦離開了父母,自己難以獨立生存,難以面對社會,更難以面向未來,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極為不利的。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也是一種家風家教。

“柴米油鹽醬醋茶”被人們稱為“開門七件事”。很多家長除了工作外,每天還要反覆地演奏着生活的鍋碗瓢盆交響曲,承擔着繁重的家務。父母總認為自己的孩子主要任務是學習,從來也不想讓孩子動手鍛鍊一下。其實,孩子對於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還是很好奇,很有興趣學習參與的。孩子放學回家,除了完成作業外,如果有時間可以讓孩子做一些家務,學做簡單的飯菜。作為家長,要多鼓勵支持孩子參與家務的行為,有意識地讓孩子動動手、獨立操作。可以從最簡單的蛋炒飯做起,讓孩子體驗到勞動的快樂和收穫。從打掃衞生、生活起居和衣食住行等方面,提高孩子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

營造良好的家風,應從孩子抓起。培養孩子艱苦樸素、勤於動手的習慣,可以讓孩子理解父母的艱辛,使孩子具備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獨立生活能力,促進孩子健康茁壯地成長。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精選範文 篇12

一年前,80多歲一直身體健康、平時還自己洗衣做飯的母親,突然感到胸口疼痛厲害連走路都變得困難,我們趕緊將母親送到了縣裏的醫院,醫生簡單地做了檢查,馬上診斷出母親是患了急性心肌梗死並立即搶救。幾乎未住過醫院的母親,這次一下子住了近一個月。慶幸的是,經過醫生們的全力搶救最終保住了母親的性命。儘管如此,母親在出院的時候,醫生還是再三叮囑,母親是80多歲的老人了,又患的是心肌梗死的重病,時時都有生命的危險,需要我們做子女的精心照應。

果然,母親出院回到家還沒到兩個月,身上就開始出現水腫,稍微一活動就上氣不接下氣。我們兄弟姐妹商量,還是將母親送到縣醫院去治療。親戚和鄰居們卻説,你們的母親都80多歲了,還去看什麼病呢?反正也是治不好了,這不是把錢往水裏扔嗎?我們沒有聽這樣的話,馬上找來了轎車又將母親送到縣裏的醫院。經過醫院的幾天治療,母親身上的水腫漸漸地消了,身體又漸漸地好轉起來。我們兄弟姐妹曾經説過,一定要好好地照應母親,決不能做出對不起母親的事情,決不能做不孝順的事情。因為母親一輩子勤勞辛苦不説,她還是一個克盡孝道的人,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就説母親侍候奶奶的事。

從我記事起,爺爺就不在世上了,奶奶的吃飯住宿都在我們家。那時,奶奶的身體還健康,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也許正因為這,大嬸二嬸經常將奶奶叫去為他們家做事,掃地、做飯、收穀子、曬場樣樣做。奶奶為他們幹完活,就回到我們家吃飯睡覺。

奶奶75歲那年的一天,奶奶給大嬸家揀黃豆,不小心腳下一滑,摔斷了腿。因年齡大了,奶奶從此成了殘疾。大多數時間,奶奶都睡在牀上。這樣,母親肩上的擔子一下子就重了起來,一邊要下地幹活,一邊要照料奶奶。每天,母親做好三餐飯端到奶奶的牀邊,還儘量滿足奶奶的口味。過去大米緊張,母親每次做飯總單獨給奶奶做個米口袋放鍋裏。最不好辦的是大小便了,母親每天要好幾次抱奶奶坐上馬桶,常常累得滿頭是汗。

儘管母親精心照料奶奶,但並沒有感動大嬸二嬸。他們沒給奶奶送過一次好吃的飯菜,反而譏笑母親,説什麼奶奶一年到頭住在我家,幫我家做了很多事,隊裏分給奶奶的糧食都被我們家吃掉了。他們還説奶奶給了我家多少多少錢,奶奶就應該由我們家供養。母親雖然受着很大的委屈,卻從來沒和大嬸二嬸吵過架,生怕傷了奶奶的心。

有一年,我的一位姐姐身患重病住院,母親要去照料姐姐,請求大嬸二嬸將奶奶接到她們家照料幾天,大嬸二嬸都搖頭擺手不願接受。她們還説;“我們家哪有閒飯供給閒人吃呢!”最後,母親差點給大嬸跪下磕頭,再三央求大嬸,大嬸才將大嬸接回家去。大嬸還狠狠地對母親説:“你要快點回來,一回來就將奶奶接回去!”

姐姐住院一個月才轉危為安。母親從醫院回來就去看望奶奶。奶奶一見母親就痛哭流涕,訴説她在大嬸家過了怎樣的日子。奶奶告訴母親最嚴重的一件事是,到大嬸家的第二天,大嬸就感到厭煩了,竟一天沒給她飯吃。奶奶跟大嬸要飯吃,大嬸竟突然抱住她的頭往牆上撞。奶奶邊説邊將撞腫的疙瘩給母親看。母親邊流淚邊説:“從今往後除了我死了,都不會將您送到她們家的!”

從此,奶奶就再也沒去過大嬸二嬸家。奶奶一直在我們家幸福地生活着,活到91歲。奶奶臨死的時候説的最後一句話就是:“我得虧了小三媳婦(父親排行第三)啊!”母親孝敬奶奶的事情在村裏村外傳為佳話。

母親盡心盡力地孝敬奶奶,也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我們。父親去世後,我們就不讓母親再下地勞動了,她吃的糧食、穿的衣服、平時的零花錢都有我們子女供給。平時母親有個頭疼傷風的小毛病,只要有個電話,我們馬上就會來到母親身邊或是買藥或是請醫生到家看病。就説這次,母親一去醫院我們兄弟姐妹就立即行動起來。大哥在縣城工作,那天夜裏大哥接到我的電話馬上就聯繫了縣醫院的急診室。我們的車子一進入縣醫院,我就看到大哥站在急診室門前焦急地左望右看,一看到我們的車子立即奔過來接母親。母親入院搶救後不久,其他的兄弟姐妹也連夜趕到了醫院。大家該出錢的出錢,該出力的出力。二哥是鎮國小的一位老師,平時很少向學校請假,請假還要扣工資,但二哥二話沒説跟別的老師調了課程請了幾天假。而三哥和我在農村種地空閒時間多,既然能有更多的時間照應母親,別人沒有空我們就心甘情願地沒有理由地多花點時間。反正,大家的心都是一致的,就是能把母親的病治好。

母親出院後,因為住自己的家習慣,母親先是還要住原來的家裏,我們兄弟就輪流住到母親的家裏,晚上跟母親睡在一個房間,以便隨時給母親端水、倒大小便。這樣做了有兩個月的時間,母親的身體也漸漸地好轉了一些。因為天天有跑路的勞頓,再加上母親住的房間條件不好,生活設施又不太全,我們都希望母親能搬到我們的家裏居住,那樣照應也更方便些,生活條件也能更好些。在我們的勸説下,母親終於同意了。母親習慣在農村生活,既然不願意到城裏的大哥家居住。經過權衡利弊,母親選擇搬到三哥家。日常生活照應主要由三哥家人負責。其他兄弟願意拿出錢來給三哥家,作為給三哥一家人照應母親的酬勞。如果哪天母親不願意住三哥家了,也可以到其他子女家生活。母親平時看病吃藥以及其他的開支費用,由我們兄弟幾個共同承擔。我們兄弟姐妹還約定,只要大家一有空,不管是誰一定要去看看母親,跟母親聊聊天。

現在,母親的生活正漸漸地平靜了下來,身體雖然沒有也不可能恢復到生病之前那樣的狀態,但也不算太壞。重要的是,母親的精神狀態還真的不錯,生病後容易健忘的記憶力竟然還有了不小程度的恢復。我們的心願就是母親能活一百歲。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精選範文 篇13

父親已經80歲了,仍在老家堅持耕種那幾畝田地,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在地裏忙活,犁地、播種、除草、打藥、施肥、收割……

前些年,為了供應我和弟上學結婚的開銷,父親和母親不分白天黑夜地在地裏倒騰,種煙葉子,種大棚蔬菜,不知流了多少血汗。現在年紀大了,還在耕種。為此,我耐着性子勸他:“爸,現在家裏不缺吃不缺喝,種地賺不了幾個錢,趕緊把它丟下,來學校跟我一塊住吧。可以去逛逛公園,打打牌,跟人家聊聊天。”他卻皺着眉頭説:“俺在鄉里住習慣了,跟地裏的一草一木都有感情,去你那裏閒着沒事做心裏難受。”二弟也多次勸阻他丟下地去城裏生活,可父親不為所動。

國慶節放假,我回老家幫父親收割莊稼。清晨天還沒亮,父親就穿衣起牀去東地裏割豆子去了,等我來到地裏,父親已割了好大一片地。我吃驚地發現父親雙膝跪在地上,每割一把都要大口大口地喘氣,並低下頭使勁咳嗽兩聲,然後又揮舞着鐮刀去割眼前的豆顆。見此情景,我趕緊走到父親的跟前,只見父親灰暗的臉龐上盡是汗珠,我心疼地勸他,別割了,回家歇歇吧。父親一邊割,一邊説:“不要緊,累不壞,乾點活淌點汗,我感覺身體還舒服些呢,電視裏説,運動能降血壓降血脂!”我知道父親脾氣倔,他認為正確的事八頭牛也休想拉回來,只好依從他。我彎下腰使出全身力氣拼命幹起來,不再計較腰痠腿痛,不再害怕手被豆莢扎疼,我只想自己多出些力氣讓父親少勞累一點。

一個星期的勞動轉眼間就過去了,我返回鎮上的中心學校上班。臨走那天清晨,父親依然早早起來,已經幫我收拾好兩尼龍袋子的“勞動果實”,袋子裏面裝的大豆、白菜、紅芋、蘿蔔。他一邊幫我往電瓶車上捆綁,一邊説道:“咱自己地裏種的東西沒農藥殘留,吃了不傷身體;等忙完地裏活,我就去鎮上加工豆油,然後,給你送一桶去。”

夜深人靜的時候,父親在田裏忙碌的身影時常漂浮在我的眼前。我知道我必須繼承他那種吃苦耐默默奉獻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精選範文 篇14

“外公,開蛋碗囉!”10歲的女兒,乖乖地把蒸蛋端到父親的面前,等他拿湯勺挖了一小勺入口,自己才開始自在地吃起蒸蛋來。從小的培養和灌輸,她早已對這一必要的程序諳熟在心。

由年紀最大的長輩開蛋碗,夾第一口好菜,這是我們家自老祖宗傳下來的家風。據父親説,他也不知道傳了多少年多少代,只記得極小的時候爺爺就告誡他:“小孩子不能開蛋碗,否則男的娶不上老婆,女的嫁不出去。”後來他長大懂事一些,明白這只是教育小孩子的一種説辭。但敬老尊長的家風,其實早已在他心中深深紮根。

的確,在那衣食不豐的年代,飢餓是生活的常態,人們對葷腥的渴求更是達到了極致。窮人家裏,能吃上一碗蒸蛋,不啻於一場盛宴。如若孩子不懂得孝道,待得長輩上桌,極有可能已經絲毫不剩了。但在我們這個家族,這種現象從未發生過。因為一代又一代人,都嚴格地遵循着祖上的家訓:長輩沒有上桌,孩子不能搶先吃飯;長輩沒有夾菜,孩子不能伸出筷子;長輩沒有開蛋碗,孩子不能先行舀蛋……這是家風,是對長輩的敬重,更是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優秀傳統。

我仍然記得小時候,家裏窮,物資又匱乏,家裏養的母雞生的蛋都要拿去賣了換錢用。母親只有在農忙時節才會蒸幾個蛋,以犒勞大家辛苦的勞作。往往在清早割稻歸來,我們兄妹早已筋疲力盡、飢腸轆轆,恨不得馬上來一頓饕餮大餐。此時掀開鍋蓋,望見熱氣騰騰的米飯上方,平放着一大盆色澤金黃的蒸蛋,上面還薄薄地鋪着一層碧綠的韭菜葉。那誘人的香味,傳入五臟六腑,令人不能不垂涎欲滴。但是我們都不敢輕舉妄動,因為,還沒開蛋碗呢。

終於等到媽媽把蒸蛋端上桌,猴急的我第一個催促奶奶:“奶奶,快來開蛋碗呀。”這是我從小就知道的規矩,奶奶沒動手,我們就不能開吃。奶奶明白我們的心思,她總是笑模笑樣地走過來,拿起勺子輕輕地舀一點兒,咂咂嘴巴,好像陶醉在世間最美的滋味中。我和哥哥這才像下山的餓虎,你一勺,我一勺地將蛋拌進飯裏,吃得肚兒圓圓。其實,奶奶和父母,都是象徵性地吃一些,更多的,還是讓給我們兄妹吃了。直到最後剩下一丁點,按規矩也要給年紀最小的孩子拌蛋碗。當然了,我是最大的受益人,一直拌了十多年的蛋碗,直到外出唸書。我想其實在我們的家風裏,尊老和愛幼原是相輔相成的。

如今,我們全家早已告別了缺吃少穿的歲月,蒸蛋更是想吃就吃。但是長輩開蛋碗這種傳統仍然一直沿襲下來,直到我的孩子這一輩。我相信,將來它還會繼續傳承下去,因為尊老敬老的家風,永不過時。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精選範文 篇15

母親沒讀過什麼書,但我卻認為她是“滿腹經綸”、“學富五車”,是一本讀不完的百科全書,時時影響着我們。

記得有一次,我從幼兒園回到家,母親疑惑地看着我:“怎麼沒長出鼻子來?”我忙追問,好端端地怎麼會長鼻子呢?於是,母親就給我講了個故事:有個小孩子愛撒謊,每説一次謊,臉上就會長出一個鼻子。最後,他的臉上長滿了鼻子,話不能説了,飯也不能吃,他害怕極了。媽媽告訴他,只要不撒謊,鼻子就會消失。

故事還沒聽完,我就哭着説:“昨天我偷吃了家裏的桔子,我主動承認錯誤,我不要長鼻子。”母親欣慰地笑了。

伴隨着一個個妙趣橫生的童話故事,我成了一名國小生。在母親的鼓勵和督促下,我各門功課都還不錯,唯有作文不盡人意,母親很焦急,跑到縣城書店,給我買了好幾本作文書。母親陪我讀作文、寫作文,一起討論寫作的方法,相互背誦好詞好句,相互打分。經過不懈努力,我們的作文水平都有了明顯的提高。

母親常常教導我們,一定要多讀書、讀好書,在她的影響下,我們都喜愛讀書。一直到現在,年過六旬的她還經常讀書、看報,真是活到老,學到老啊!母親還提議將此規定為我們家的家風之一,得到全家人的積極擁護。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精選範文 篇16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小時候,我常常聽到父親吟誦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父親的目的是要我們知道每一粒糧食來之不易,養成節約糧食的好習慣。父親常常對我們説,他在青平中學讀書的時候,家庭困難,有一次一個親戚送給他三毛錢的鹹魚,他吃了一個星期。父親不但節約糧食,而且事事處處上他都體現出厲行節約的作風。

近年來,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擺設酒席的人越來越多,形形色色五花八門,大紅請柬滿天飛,人們疲於應付。父親一貫以來都反對擺酒席的,他認為那是鋪張浪費。

人生一世,結婚大事。記得堂兄結婚的時候還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婚禮也辦得風風光光,那情景依舊清晰如新。伯父家殺豬宰雞擺了幾十桌酒席,空中飄着誘人的香氣,親朋好友歡聚一堂,鞭炮聲震得驚天動地,好不熱鬧。

我與妻子登記結婚時,已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的事了。因為我是家裏的老大,在鄉鎮機關供職,那時候父親是鎮的主要領導,所以周圍的親朋好友都認為,這麼大的事必須大擺酒席隆重慶賀!已有不少的親友在幫我們擇好佳期了,説哪天哪天是好日子。誰知道,恰恰在這個充滿喜慶時段的一天傍晚,對於是否要擺酒席,父親在徵求我的意見後,温和地點撥迷津:“我們和親友們都不富裕,幹嗎非要打腫臉充胖子?再説,在時間上也安排不過來,不要麻煩大家啦。”父親的開導,我和妻子都樂意接受。就這樣,我們按照客家人的風俗習慣,宰了一個雞,買了兩斤豬肉,回到弘農堂祭拜了祖宗,然後炒了幾個青菜,全家人熱熱鬧鬧地慶賀一番,舉辦了結婚儀式。

“兩朵紅花一線牽,勤勞致富兩相連,只勤不儉無底洞,只儉不勤水無源。”這是客家人世代流傳的一首民歌,在父親勤儉節約思想的教育下,我們精打細算,日子過得有滋有味。父親真的是小氣嗎?不是,他有着一副熱心腸,待人寬厚,對遠親近鄰,都極盡相助,至今依然有許多借出的款項成了呆賬,他卻極少提及。只是父親認為,擺酒席無論於公於私,都是極大的浪費。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兒子考上了大學,雖然不是什麼名牌大學,但也是一件值得親人們驕傲的開心事。正在這時候,妻子接到一個擺大學酒的請柬,她徵詢我們是否為兒子的入學擺酒席。誰知道,正為孫子考上大學舒坦歡笑的父親語重心長地説:“擺酒席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但是作為長輩的我們要作表率,教會孩子勤儉節約。”20xx年,我們家搬進新樓房,當提及擺酒席時,他説,連中央都行文不要擺酒席,你們身為基層幹部,應該執行黨和國家的規定。自然這酒席是擺不成了。

父親以他的實際行動發揚了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深深地影響到我們子孫後代。願這種傳統傳承下去。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精選範文 篇17

我父親今年60多歲了,從20歲時起,他就當上了農村生產隊的隊長。生產隊是上世紀80年代農村最基層的組織。平時,他主要的工作是督促生產隊社員開工,記工分,考勤,分配物質等。每天,他早出晚歸,任勞任怨,卻從來沒有給自己多計一個工分,也沒拿公家一點好處。

他為人正直,喜歡説公道話。不管灣裏哪家發生吵嘴鬧糾紛的事,他都會上前去説理勸架,作調解。很多人遇到難解的事,就會找他説理。他不怕得罪人,哪怕是自己兄弟有錯,他也會幫理不幫親。

父親心地善良,不管是過路的還是討飯的上門來,都必定把自家鍋裏的米飯和菜端上一大碗來給別人吃,哪怕自己還沒有吃。

前幾年,村裏搞建設,鋪路、通電、安裝水管。由於村裏的勞動力都外出打工了,在家的只有一些老人和婦女。對於鋪路通電之事,不但要出工出力,還要出錢。父親召集人力去幫忙出路基、抬水泥、拌泥土、抬電線杆、拉電線,上山下河,跑上跑下,在烈日炎炎的太陽底下,累得腰痠背痛,汗流浹背。我們都説他傻,自己年紀大了就聰明一點,把重活留給別人做嘛!他卻説,如果人人都為自己着想,那怎麼能辦成事?對於搞村建設集資,是最難辦的事,要家家户户找人湊錢。有的人不在家,錢湊不齊,就不能辦事。於是,父親就想盡方法,哪怕自己墊出來也要把這個事辦成。

我們那裏山多樹多,每到冬季或清明時節,由於上山砍柴和祭祖的人多,所以容易引發火災。為了保護人們的財產,父親經常破開嗓門召集人上山撲火救樹苗,每次弄得一身黑灰,鞋子都破了好幾雙。有些人去撲了幾次火,沒有好處,就不願意再去。父親最後花錢給每人買了一雙布鞋,算作鼓勵。

20xx年的時候村裏還每年發幾十元的工資,可沒發兩年,這錢就沒了。據説是村裏想節省這筆開銷。可是父親仍然繼續為村裏的人辦實事做好事。因為受到父親的影響,我也經常幫助別人。當聽到別人衝我微笑地説謝謝的時候,我領會到父親為什麼喜歡做好事了,因為做好事真的能收穫快樂和人生的意義。所以,從那以後,我再也不覺得父親傻了。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精選範文 篇18

我的爺爺是個普通的農民,他沒有什麼文化,只會寫自己的名字。但是,他正直,淳樸,善良。他對我要求非常嚴格,平時教我懂禮節,對人要禮貌,要做個厚道的人。在我幼小的心靈中種下了一顆善良的種子。

有一回天還沒有亮,我因為好奇,與小夥伴到鄰村偷瓜,不料人家在瓜田守着。一個夥伴不小心碰到他腳,把他碰醒了。那人一個鷂子翻身,抄起一根棍子向我們掃來。我們趕緊逃跑,飛也似的逃回家中。爺爺知道後,沒有多説什麼,只提醒我為人要做到“三貴氣”,就是嘴貴氣、手貴氣、腳貴氣。“嘴貴氣”是不隨便吃人家的東西,“手貴氣”是不能亂拿人家東西,“腳貴氣”是不該去的地方不要去。我那時似懂非懂,卻也記下了這幾句話。從這之後,我再沒有跟小夥伴去胡來。

我的父親繼承了我爺爺的好傳統,很樂意幫助人。那時候,村裏無論誰請他幫忙,他都答應,從未猶豫過。他説,能幫到別人是一種快樂。

父親給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請一個乞討的人在我家吃飯。那天,我們正在吃午飯,突然門口出現一個影子,仔細一看,是一個乞丐。父親起身,盛了一碗米給他,還叫他過來跟我們一起吃飯。那乞丐感動地連連説“好人好人”。

父親用他自己的行為感染着我們兄妹幾個,讓我們明白:有愛,就有温暖;有愛,就有希望。

父親的另一個鮮明品質是公正無私。有一次正是生產隊花生收穫的季節,幾個夥伴趁大中午的無人看守,把曬在竹答裏的花生偷抓了好幾把,邀我一起在樹蔭處慢慢消受。不料還是被發現了,處罰的時候本來沒有我的份,但作為生產隊長的父親得知我也吃了,就主動加罰了自己,跟其他家長一樣,扣了一天的工分。我極力申辯,告訴他我根本沒有去偷,是人家給的,而且我壓根就不知道那花生是從生產隊偷來的。但是父親認為,無論怎樣,我總歸是吃了,身為生產隊長,自己不處罰,如何去服人。雖然當時我並不認同他的觀點,但隨着時間的推移,我漸漸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

父親教育我們從來不用打罵的方式,而是温和地跟我們講道理。記得那年夏天的一個傍晚,父親突然把我叫到外面。我不知道有什麼事,心裏很是忐忑。他很平靜地問我,前天下午是不是到水庫洗冷水澡。我聽了心裏咯噔一下,完了,這事還是被他發現了。那是我永生難忘的一個下午,那次洗冷水澡的時候,因為逞能,我游到了水庫中離岸邊較遠的地方,不料突然體力下降,無法游回來,身體不由自主地下沉。要不是同遊的夥伴奮力相救,我恐怕要與這個世界告別了。上了岸後,我還心有餘悸,緊張了很長一段時間。我叮囑夥伴,千萬別把這次洗澡的事説出去。要是被我父親知道了還不知道有什麼暴風雨呢,因為他曾反覆告誡過我,不可以到水庫去洗冷水澡。面對父親的詢問,我小聲地回答了他“是”。我以為接下來是一場狂風暴雨。可是,父親的語氣依然平靜,平靜中滿是慈愛。他不是責備,而是安撫我,叫我以後注意安全。經過這次驚嚇,我哪還敢再去逞能。父親後來打了一碗麪條去感謝那個曾經救我的夥伴。

我的父親是如此平常,他沒有出色的口才,但卻有疼愛兒女的心,温暖着我們的一生。

如今,爺爺和父親都已離去,我已身為人父。我要做一個好傳統的傳承者,讓良好家風一代代傳遞下去。我是一個教育工作者,更是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我有責任,更有義務,把後代培養好,使他走上正確的成長之路。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精選範文 篇19

我的外婆生於1920xx年,享年96歲。

外婆是一個非常能幹又節儉的女人,她常教導我們,做人貴在自立。以外婆為例,她從不願意接受子女的回報。她一個人養大了三個兒子和兩個女兒,老年還去做保姆賺錢。

外婆身上有許多美麗的品質,常常教育我們要做一個善良、正直、孝順的好人。外婆還是一個講故事的高手,她教育我們的方式也很特別,她腦子裏總有許多故事。雖然,外婆沒有讀什麼書,但卻幫你悟出人生中的各種道理。

那些簡單玄幻的故事,在千百次的重複之後,也融入了我的血液。融入的不僅是故事,還有故事中傳遞出的正能量。長大的孩子,會懷念小時候父母親人的督導。好在我喜歡讀書,已經養成廣博的閲讀興趣。外婆對子女的教育是開放式、啟發性的,希望我們自立,靠自己的努力擁有自己的人生。

外婆説的每一句話我都記得,我相信外婆並沒有離開我,一直在我身邊的某一個角落看着我,保護着我。

每次看到書架上的書和照片,我都會感念外婆給我的一切。這些美好的回憶,還有外婆的教誨,會隨着我的足跡而延續、存在,這是我對外婆的懷念。

因為懷念,所以幸福;因為感恩,所以值得。外婆的教誨,一直存在我的心中。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精選範文 篇20

我的母親已故那年,59歲。每每腦海中想起慈祥的眼神、苦口婆心的嘮叨,是一種莫大的內心安慰。送我去縣城第一中學讀書時,説的“與同學相處好,珍惜讀書機會,多識幾個字”的話,至今記憶猶新。

我為有母親的疼愛而幸福,也為有母親的教育而無比欣慰。母親給了我困難面前堅強應對的信心,還有勇往直前的衝勁兒,不甘落後的拼搏精神。母親千叮嚀萬囑咐的“腳踏實地工作”的教誨,時時刻刻敲打着我,給我走入社會的成功意識一步步加註,一點點拓展。

寒窗苦讀忘不了家裏母親佝僂的身影。母親是個農民,靠種菜養活這個家,供我和姐姐讀書。菜賣了、豬換成錢了,自己卻連豬油味兒都沒嚐到,為了我和姐姐讀好書,能成為文化人,她苦了一輩子。

聚在一起的時候,母親不多説話,健康煩惱問完了,總是一個人默默下廚,做好每一頓飯菜。時不時,叫我過來看一下,學一學。母親包粽子、做甜酒等功夫,細膩而快捷,坐在她的旁邊説一些工作、生活上的事,聆聽她和氣的教導。

還記得,母親在送我和姐姐從教的第一天,説了同一句話:“一定要記住,不管做什麼,絕不能多拿一分,一定要老實本分地做事,知道嗎?”有了母親“真誠待人、與人為善和老實工作”的囑咐,讓我20xx年教學生涯,對學生言傳身教點滴於心。

我敬重母親與人為善的胸襟。我和姐姐不到20歲就做了教師,母親總教我謙虛、和氣,叔伯兄弟、鄰里鄰舍要處好關係,給家鄉的親人樹立好形象。

我敬佩母親面對困難永不低頭的堅韌。母親不甘於現狀,種田養殖費心費力,進城做生意從無到有;母親一輩子生活簡樸,勤苦勞作。

母親教給我做人的道理,給了我無價的信念。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anghua/guoqi/meydq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