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方案 >活動方案 >

信息技術提升工程2.0實施方案範文(精選21篇)

信息技術提升工程2.0實施方案範文(精選21篇)

信息技術提升工程2.0實施方案範文 篇1

教師信息素養是推進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保證,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是新時代高素質教師的核心素養。x年至x年,我省按照教育部的總體部署,組織實施了首輪中國小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通過工程的實施,中國小教師信息技術教學應用的意識明顯增強,信息技術教學應用能力初步具備,信息素養初步形成,部分教師在應用信息技術改變教育教學、優化課堂等方面進行的嘗試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隨着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等為代表的新興技術的出現,信息化教學創新能力不足,鄉村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薄弱,各級信息技術教學應用支持服務體系不夠健全等問題日益突出。為切實增強我省中國小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適應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要求,根據教育部和我省有關會議及文件精神,結合工作實際,特制定本方案。

信息技術提升工程2.0實施方案範文(精選21篇)

一、指導思想

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決策部署,按照教育部印發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x年)》及xx省委省政府印發的《教育現代化2035》總體部署,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x年)》,教育部《關於實施全國中國小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見》、xx省《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x年)》、xx省教育廳《落實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指導意見》等文件要求,通過組織實施新一輪中國小教師(含幼兒園、普通中國小,下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推動中國小教育教學信息化的發展,促進教育信息化有力支撐我省教育現代化。

二、目標任務

到x年,全面構建適合我省中國小教師信息技術教學應用創新發展的新機制,打造信息化教學應用支持服務體系,開展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每人5年不少於50學時,其中實踐應用學時不少於50%),推動教師主動適應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變革,積極有效開展教育教學,基本實現“校長信息化領導力、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訓團隊信息化指導能力顯著提升,全面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發展”(簡稱“三提升一全面”)的總體發展目標。

三、基本思路

一是統籌規劃,頂層設計。圍繞工程實施總體目標任務,以教師全員培訓為核心,深入開展調查研究,統籌設計好能力提升工程2.0實施的各個環節和內容,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健全組織管理機構,完善管理體制機制,明確目標,夯實責任,通過紮實有效的工作,調動教師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教育教學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教育教學改革和教育信息化的有效推進奠定基礎。做好“xx省中國小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監管服務平台”的建設,為能力提升工程實施提供保障。

二是建強隊伍,保障全員。調動電教、教研、師訓等各部門力量,組建工程培訓團隊,打造“過得硬、靠得住、推得動”的信息化教育教學應用支持服務隊伍。遴選培訓資源豐富,專家隊伍業務能力強,教師教學信息化培訓基礎好,管理團隊認真負責的高等學校、教科研機構和教師培訓機構,採取集中培訓的方式,圍繞信息化教育教學和能力提升工程的組織實施開展工程培訓團隊培訓。建立有效的工作機制,發揮團隊協作的力量,確保工程實施各環節、各內容緊密銜接,有力保障教師全員培訓的質量。

三是以校為本,整校推進。結合我省中國小教師信息技術應用實際,圍繞基本實現“三提升一全面”的總體發展目標,構建“以校為本、基於課堂、應用驅動、注重創新、精準測評”的教師信息素養髮展新模式;探索骨幹引領、學科聯動、教師選學、整校推進的應用能力提升新路徑;形成校有規劃、組有計劃、師有清單的整校推進新機制。建立試點先行、以點帶面、分批跟進、注重實效的示範帶動體系,保證推進有示範引領,實施有經驗借鑑。

四是測評並舉,推動應用。結合教育部校本應用考核有關要求,制定出台符合我省實際的校本應用考核指導意見,指導縣區學校組織開展校本應用考核,督促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用信息技術。依託xx省中國小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監管服務平台,建立監管評估工作機制,細化工作流程,強化工作措施,發揮團隊上下聯動作用,加強對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各培訓團隊、各中國小的監督檢查力度,保障工程實施效益的高效發揮。

五是傾斜鄉村,鼓勵創新。以國家級貧困縣鄉村學校為重點,整合資源,重點扶持,因地制宜開展貧困地區鄉村教師信息化教學示範培訓,提高鄉村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推動鄉村教育現代化。面向信息化教學應用基礎較好的中國小校和學科骨幹教師,開展智能化教育領航名校長和名師培訓,打造智能化教育領航團隊。指導有條件的縣區和學校開展跨學科教學能力提升培訓,打造一批基於信息技術開展跨學科教學的骨幹教師和示範學校,推動信息化教學創新發展。

四、主要措施

(一)開展學校管理團隊信息化領導力提升行動

鼓勵各級各類學校試行首席信息官(CIO)制度,確保信息技術應用與學校各領域發展緊密結合;組建由校長領銜的學校信息化管理團隊,在示範培訓的基礎上,逐級逐年推進面向所有學校的管理團隊信息化領導力提升專項培訓。依據《中國小校長信息化領導力標準(試行)》,將學校信息化發展規劃的制訂與落實作為培訓主線,指導管理團隊結合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目標,形成學校信息化發展規劃,推進數字校園、智慧學校建設,探索教育、教學、教研、管理、評價等領域的創新發展,確定相應的信息化教學研修主題及教師培訓計劃。支持學校管理團隊落實信息化發展規劃,組織教師開展信息技術教學應用培訓,有效提升管理團隊領導全校教師應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創新的能力。

(二)開展培訓團隊指導能力提升行動

發揮各級電教、教研、師訓以及高等學校、教科研機構、教師培訓機構等專家的作用,選拔一線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突出的學科骨幹教師,專兼結合,建強省、市、縣三級工程實施培訓團隊。依據中省有關文件精神,面向各級工程實施培訓團隊進行一輪信息化教育教學及工程組織實施等為主要內容的培訓,學習工程實施先進地區的經驗,切實提升團隊規劃制定、組織教研、指導校本研修、開展校本應用考核等能力。指導學校選拔一線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突出的學科教師,建強培訓骨幹隊伍;採用專題研修、分類培訓與學習共同體建設等模式,開展培訓骨幹隊伍專項培訓,推動教師開展應用信息技術促進學科教育教學的研究,探索基於“互聯網+”的教研組織形式,提高學校骨幹團隊應用信息技術進行培訓設計、管理、評價以及指導學科教師信息化教學等的能力。

(三)開展教師全員應用能力提升行動

在學校管理團隊完成培訓,明確整校推進能力提升目標任務的基礎上,以學校為單位申報研修主題和培訓需求,在縣級工程實施培訓團隊指導下,採取校本研修、區域教研、教師選學等多種方式,將集中培訓、網絡研修與實踐應用相結合,以學科信息化教學為重點,整校推進開展教師信息技術應用培訓。依據學校信息化發展規劃,組建“骨幹引領、學科聯動、團隊互助、整體提升”的研修共同體,以《中國小教師信息技術校本應用考核規範》提出的教師信息技術應用三種環境下的四項能力為導向,開展信息技術應用案例研討、課堂實錄分析等專題研修活動,推進相關教學設備和學科軟件應用;推動教師應用網絡學習空間、教師工作坊、研修社區等,利用線上資源,結合線下研討,打造“技術創新課堂”,提高應用信息技術進行學情分析、教學設計、學法指導和學業評價等的能力,破解教育教學重難點問題,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助力學校教學創新。

(四)開展信息化教學幫扶行動

結合我省教育脱貧攻堅任務,根據省內深度貧困地區鄉村學校實際需求,多層次、多學科、多方式開展名師網絡課堂和遠程協同教研相結合的“雙師教學”模式教師培訓改革,加強鄉村教師信息化培訓精準幫扶工作。鼓勵城鄉之間校際合作,發揮國家級、省級教學成果獎、中國小教師信息技術應用創新實驗區及示範校等的引領作用,通過優質學校與鄉村學校“結對子”、建立“雙師工作坊”等方式,利用專遞課堂、同步課堂、名師課堂、名校網絡課堂等,採取教師模仿名師網絡錄像,或者名師網絡錄像與當地教師輔導結合等模式開展教學。鼓勵合作校教師組成協同教研共同體,通過網絡研修加強集體備課、研課、交流,遠程授課教師對鄉村教師進行長期陪伴式培訓,定向幫扶鄉村教師提高專業水平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助力貧困、邊遠地區教學點及鄉村學校開齊國家課程,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延長能力提升工程各承訓機構教師培訓平台向鄉村學校教師開放的時間,助力貧困地區鄉村學校教師提高教育教學信息化應用能力。

(五)開展信息化教學領航隊伍培養行動

遴選高等學校、教科研機構、教師培訓機構、企業等組建高水平培訓團體,開展信息技術支持的跨學科教學培訓,打造一批基於信息技術開展跨學科教學的骨幹教師,推動信息化教育教學創新,全面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積極發掘中國小基於信息技術支持的跨學科教學優秀示範案例,形成本地教師跨學科教學能力提升培訓資源,建設一批省級跨學科教學示範校。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為基礎,依託各類智能設備及網絡,開展智慧教育創新研究;重點面向學校信息化基礎較好的中國小校長和學科專業骨幹教師開展引領性信息化教學研修,推動教育理念與模式、教學內容與方法的變革創新,優化課程教學結構,積累一批可操作、易推廣的先進經驗與優秀案例;開展人工智能助推教育領導力和教育教學能力示範培訓,幫助參訓校長、教師形成智能化教育意識,掌握智能化教育工具,提升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的能力。

(六)開展教師培訓資源建設行動

以信息化教學方法創新、精準指導學生個性化發展為重點,依據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和實際應用水平,統籌做好教師信息素養培訓資源建設。圍繞教育部20__年印發的《中國小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試行)》和中國小教師信息技術校本應用考核能力點,遴選培訓機構優質資源,引進信息技術教學應用慕課資源。依託xx省中國小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監管服務平台,建立優質培訓資源遴選機制,引入本省優秀教學案例,吸收本週期優秀生成性資源。向一線教師開放資源,推送能力提升相關資源,為教師自主學習提供必要的條件。鼓勵學校、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逐步建立適合學校和教師自身發展需求的、涵蓋信息化教育教學理念、信息素養、學科教學軟件等方面的信息化教育教學資源庫。

(七)開展信息技術校本應用考核行動

根據教育部《中國小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試行)》和《中國小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校本應用考核規範》,制定出台《xx省中國小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應用考核指導意見》,指導市縣以促進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為目的,以教師在多媒體教學環境、混合式教學環境和智慧教學環境下的教學應用能力評價等為主要內容,制訂校本應用考核實施細則。校本應用考核由縣區統一安排組織,採取教師組內互評、學校骨幹複評、縣級專家團隊審核認定、省市專家團隊抽查的方式進行。教師在參加完不少於25學時的線上培訓任務後,依據學校研修目標和教研組研修任務,至少選擇2個能力點作為線下實踐活動主要內容,通過研課、磨課、授課、評課等環節,最終將線下實踐內容轉化為成果提交到校本應用考核系統;校本應用考核結果以教師具有多媒體教學環境、混合式教學環境和智慧教學環境下的學情分析、教學設計、學法指導、學業評價的能力呈現;考核結果在教師教學評比、專家團隊遴選、教學名師評選等活動中作為重要依據,並且作為x年以後教師資格定期註冊主要指標之一,並列入學校管理團隊信息化領導力評估、學校信息化教學應用評估指標體系中。

(八)開展工程實施效益提升行動

開展信息技術教學應用案例、工程實施案例評選活動,每年由各市向省級推薦參訓教師總數1%的教學應用優秀案例和工程實施典型案例,由省教育廳組織專家進行評審。開展工程實施整校推進示範校、示範縣區評選活動,通過能力提升工程2.0監管服務平台彙總各校、各縣區培訓數據,結合信息技術教學應用案例和工程實施管理案例評選結果、以及實地評估檢查等綜合評定。通過設立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專項課題的形式,調動教師學習研究的積極性,激發教師應用信息技術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每年定期組織全省工程培訓團隊、中國小教師赴工程實施管理案例評選優秀縣區、學校進行現場學習,交流經驗。

五、工程保障

(一)加強領導。省教育廳成立能力提升工程實施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教師工作處,負責能力提升工程的統籌規劃與管理,制訂能力提升工程規劃方案,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實施精細化管理,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納入教師培訓必修學分,建立推動學校與教師主動應用信息技術的相關制度,健全完善教育系統網絡安全制度體系。執行辦公室設在省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負責工程組織實施的具體工作。各市教育行政部門負責本地區能力提升工程的組織管理,統籌規劃好本市各縣區教師全員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整校推進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做好本區域能力提升工程的監管評估,推動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明確專門機構具體負責工程的組織實施和業務聯繫工作。

(二)明晰職責。縣級教育行政部門是本地能力提升工程組織管理的責任主體,要完善制度、健全機制,調動電教、教研、師訓等部門力量,科學統籌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項目,有效遴選學員,打造本地工程培訓團隊和整校推進示範校,構建示範帶動輻射體系。中國小校是提升教師全員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關鍵節點,校長是第一責任人,要制訂本校信息化發展目標和規劃,並組織開展信息化教學校本研修和校本應用考核,落實教師全員培訓任務,切實提高學校信息化教育教學水平。

(三)落實經費。省級充分利用“國培計劃”等項目,做好省市縣三級工程培訓團隊培訓和整校提升示範性培訓,20__年完成省市縣三級工程培訓團隊培訓和214所省級試點學校的整校推進任務,為全面推動能力提升工程實施打好基礎;支持56個國家級貧困縣區完成能力提升工程任務,20__年,完成貧困縣轄區學校總數30%學校(1874所)的整校推進,20__年和x年各完成貧困縣轄區學校總數35%學校(2186所)的`整校推進。地市及區縣要建立經費分擔機制,將教育經費向能力提升工程傾斜,全力保障教師全員培訓,支持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典型培育和經驗推廣;積極爭取社會力量支持中國小校信息化建設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建立多元化籌資渠道,鼓勵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與企業和社會機構合作,參與中國小教育信息化建設及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培訓。20__至x年,各市分別完成轄區內20%、50%、30%學校的整校推進任務;省市嚴格按照任務分解開展整校推進工作,各市年度推進計劃和完成情況報省教育廳備案。中國小校要統籌整合多方資源,為本校教師學習和應用信息技術提供良好條件。

(四)監管評估。省教育廳將加強對各市縣能力提升工程實施情況的監測、督導,定期彙總各地各校整校推進情況,並進行公佈。通過招標遴選前組織專家對各培訓機構的資質、資源、上年度的任務完成情況進行審核,培訓過程中,組織專家到縣區、學校對機構專家力量、課程設置、資源提供等進行檢查;培訓結束後,結合調查問卷、各級培訓團隊實地檢查及各縣區優秀課例參評情況等對培訓機構培訓服務能力進行綜合評估。中國小校制定的學校信息化發展規劃由區縣工程實施培訓團隊進行審核,在教師全員培訓、線下研修、校本應用考核過程中,由區縣培訓團隊全程進行監管和督導。省、市培訓團隊根據各縣區工作安排,在培訓期間每縣區抽查3—5所學校檢查學校全員培訓的組織實施情況。檢查發現的問題通過現場、書面等形式作以反饋。必要時進行復查,確保培訓質量。各市教育行政部門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做好能力提升工程實施規劃及整校推進的時間表、路線圖,規劃方案和年度工作計劃總結報省教育廳審核;各縣能力提升工程規劃方案和工作計劃總結報市級教育行政部門審核,報省教育廳備案。縣區級教育行政部門要結合學校信息化發展規劃和自我測評,對學校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作進行過程督導和質量評估,並將評估結果納入學校辦學水平評估和校長考評的指標體系。

信息技術提升工程2.0實施方案範文 篇2

按照教育部印發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總體部署,結合x市教育局《x市中國小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培訓實施方案》,結合我校實際情況,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貫徹教育部《關於實施全國中國小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見》、黑龍江省教育廳《落實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指導意見》等文件要求,通過組織實施x市第一中學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2.0工程,推動我校中國小教育教學信息化深入發展,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質量。

二、目標任務

到x年,構建以校為本、基於課堂、應用驅動、注重創新、精準測評的教師信息素養髮展新機制,開展全校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全員培訓(每人不少於50學時,其中實踐應用學時不少於50%),基本實現“校長信息化領導力、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訓團隊信息化指導能力,顯著提升,全面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發展”(簡稱“三提升一全面”)的總體發展目標。

第一階段x年6月啟動階段。

第二階段x年9月——x年7月推進階段

第三階段x年9月——x年7月考核階段

第四階段x年下半年驗收階段

三、組織機構及其職責分工

1、組織機構

為確保能力提升工程的順利實施,我校成立了x市第一中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工程2.0工作領導小組

組長:校長書記

副組長:教學副校長教務主任副主任教研主任副主任

成員:學年及其他各部門負責人

2、職責分工

教務處負責工程的統籌規劃與管理協調,制定能力提升工程規劃方案及工程實施過程中的業務管理與支持服務等具體工作;教研處負責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工作校本研修、教師信息化教學培訓等指導工作,探索基於“互聯網+”的教研組織工作;信息技術中心負責培訓工作,網站設置等技術支持;其他部門具體實施。

四、實施路徑

(一)健全工程管理機構。健全組織機構,完善管理機制,圍繞工程實施總體目標任務,以教師全員培訓為核心,統籌設計好能力提升工程2.0實施的各個環節和內容。

(二)組建骨幹培訓團隊。積極配合各方力量,同時選拔一線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突出的學科骨幹教師,建強校級培訓團隊;採取集中培訓方式實施團隊培訓,同時建立有效工作機制,有力保障教師全員培訓的質量。

(三)有序實施整校推進。分年度實施整校推進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x年6月,啟動提升工程2.0工作,至x年完成整校推進及考核任務。

(四)測評教師應用能力。按照“省市統籌、學校自主、全員參與”的實施路徑,結合省、市工程2.0校本應用考核規範,組織開展校本應用考核,實現對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精準測評。

五、主要措施

(一)開展學校管理團隊信息化領導力提升行動。學校是提升教師全員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關鍵節點,由校領導擔任組長,組建由校長領銜的學校信息化管理團隊;採取集中培訓和網絡研修相結合的混合式培訓方式,開展管理團隊信息化領導力提升專項培訓,着重提升學校信息化發展規劃能力、混合式校本研修設計與組織實施能力、指導學校教師開展信息化教學能力和校本應用考核能力;指導管理團隊結合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目標,形成學校信息化發展規劃,推進數字校園、智慧學校建設,探索教育、教學、教研、管理、評價等領域的創新發展。

(二)開展培訓團隊指導能力提升行動。學習先進地區的經驗,提升團隊規劃制定、組織教研、指導校本研修、開展校本應用考核等能力;指導學校選拔一些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突出的學科教師,採用專題研修、分類培訓與學習共同體建設等模式,開展培訓骨幹隊伍專項培訓;探索基於“互聯網+”的教研組織形式,推動教師開展應用信息技術促進學科教育教學的研究,提高學科教師信息化教學等的能力。

(三)開展教師全員應用能力提升行動。整校推進開展教師信息技術應用培訓。採取校本研修、區域教研、教師選學等多種方式,將集中培訓、網絡研修與實踐應用相結合,組建“骨幹引領、學科聯動、團隊互助、整體提升”的研修共同體;開展信息技術應用案例研討、課堂實錄分析等專題研修活動,推進相關教學設備和學科軟件應用;推動教師應用網絡學習空間、教師工作坊、研修社區等,利用線上資源,結合線下研討,打造“技術創新課堂”,提高應用信息技術進行學情分析、教學設計、學法指導和學業評價等能力。

(四)開展工程實施效益提升行動。開展信息技術教學應用案例、工程實施案例評選活動,每年逐級上報,最終向x市推薦教學應用優秀案例和工程實施典型案例;開展工程實施整校推進示範校評選活動,通過能力提升工程2.0監管服務平台彙總各校培訓數據,結合信息技術教學應用案例和工程實施管理案例評選結果、以及實地評估檢查等綜合評定;通過設立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專項課題的形式,激發教師應用信息技術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六、工程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我校成立中國小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工程2.0工作領導小組,制訂能力提升工程規劃方案,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實施精細化管理,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納入教師培訓必修學分,建立推動學校與教師主動應用信息技術的相關制度,健全完善教育系統網絡安全制度體系。

(二)明確職責任務。我校將完善制度、健全機制,整合各方力量,科學統籌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項目,有效遴選學員,打造市級工程培訓團隊和整校推進示範校,構建示範帶動輻射體系;中國小校是提升教師全員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關鍵節點,制訂本校信息化發展目標和規劃,並組織開展信息化教學校本研修和校本應用考核,落實教師全員培訓任務,切實提高學校信息化教育教學水平。

(三)做好監管評估。我校制定的學校信息化發展規劃由市級工程實施培訓團隊進行審核,在教師全員培訓、線下研修、校本應用考核過程中,由市級培訓團隊全程進行監管和督導。

總之,信息技術2.0工程關係到教育長遠發展大計,我校認真實施,提前準備,精準落實,推動中國小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提升。

信息技術提升工程2.0實施方案範文 篇3

一、巧妙運用電教媒體創設相應的情境

教學實踐證明: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以使各種感官、大腦處於最活躍的狀態,能夠最佳地接收教學信息,能使學生自覺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貫注地投入學習活動,能使學生在繁重、緊張的學習過程中抑制疲勞,產生愉快的情緒,提高學習效果。巧妙地應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課堂教學,利用圖形、聲音和文字等一體化的多媒體教學,會給學生一種耳目一新之感,使表現的內容更充實,更形象生動,更具吸引力。能使學生腦、眼、耳、手、口等多種器官同時接受刺激,從而激發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激發起學生強烈的學習熱情。如我在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時,如果不渲染特定的課堂氛圍,學生是不容易進入課文意境中去的。當我第二次教授該文時,製作CAI課件導入新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首先運用課件出示背景圖——高山、大地、森林、河流、周總理遺像、畫外配音朗讀詩歌(《周總理,你在哪裏》),然後在哀樂聲中引出課題,將學生帶入課文所創設的令人悲痛的意境中,他們受情境感染,撥動了相應的情感琴絃,思想深處與作者產生了共鳴。可見,巧妙運用電教媒體創設相應的情境,使學生更容易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調,為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優化課堂設計,激發學習動力。

在課堂設計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從各個方向去解決問題,用多種方法來解決同一個問題,防止思維的絕對化和僵硬化。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產生大量疑問,不受固定模式約束的能力,還要鼓勵學生學會大膽猜想、判斷,並將其猜想作為邏輯推理的一種形式和發展學生創造力的一種重要手段,幫助學生克服思維定式。

同時,培養能力、領會思想方法重在“滲透”和“潛移默化”,不應該把方法當作知識向學生灌輸。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講清思路,理清來龍去脈,在不知不覺中滲透處理問題的基本方法,舉一反三,開闊思路,增加完成類似“問題”的能力,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儘可以多地產生學習遷移。

三、應用信息技術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非信息技術教師可以培養學生利用網絡獲取信息的能力。課前,我們可以佈置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課外作業給學生,讓學生根據教材內容,上網查找有關的資料。同學們在上網查找的過程中常常遇到一些問題,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使他們更容易掌握上網收集信息的基本技能,如怎樣輸入合適的關鍵字查找、哪些網站是我們常用的網站、怎樣利用“收藏夾”更方便點擊到常用的網站等等。通過課外實踐,結合課堂討論,其他學科與信息技術二者互相促進,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四、應用信息技術啟發學生的思維

學生思維發展的基本特點是,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但這種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與感性經驗相聯繫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認知心理學家也指出:“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是寓於知識發展之中的。新舊知識間的連接,是激發學生思維發展的起始點。

新舊知識間對比、遷移、轉化,學生抓住思維的轉折點。是學生的思維轉化點。抓住思維過程中的起始點和轉折點,是推動學生思維的重點”在教學中,把遠程教育網、互聯網下載的以及製作的所需知識間的連接點、舊知識向新知識的轉變過程的資源生動形象地展現給學生,不僅給學生一個馳騁想象的空間,而且能夠激發學生好奇心、學習興趣,推動學生思維不斷向前發展。如有位國小數學老師在教學“數射線”時,設計了小熊跳遠的動畫情節,優美的音樂、可愛的動畫中,小熊從一個點上,一小格一小格地向前跳,同時在小熊的下方演示出一條條射出標數字的、有箭頭的線。整個動畫過程,教師無須費力解説,學生自己動腦,馬上就説出了數射線的特點。

五、運用信息技術可以優化教學過程

如傳統的英語教學方式,老師在一堂課中要在黑板上密密麻麻地書寫各種單詞、重點對話、句式,教學起來相當的煩瑣、費力、耗時。而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教師在課前將一些文字材料製作成電子文件,在教學中展示出來,就節省了課堂板書的時間。既清楚又規範,圖文並茂,又開闊了學生視野,擴大了課堂信息容量,從而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輕輕鬆鬆學到更多的知識,由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學習的參與者。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發現、展示、交流等形式,獲取知識,形成自己觀點。因此,信息技術背景下的英語學習不僅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促進知識積極內化,而且為開展自主式英語學習提供了足夠空間。避免了人手書寫的誤導,還留出更多的課堂時間給學生操練,優化了課堂教學,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總之,非信息技術教師只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來優化自己的課堂才能出現個性十足的魅力課堂,我們的教育天地才會萬紫千紅、生機盎然,我們的課堂也才一定會成為教師充分展現個性魅力、學生個性張揚的舞台。

信息技術提升工程2.0實施方案範文 篇4

一.活動時間、地點:

20xx年10月22日階梯教室301

二.晚會名稱:

秀我在春暉

三.活動主題:

展現自我,放飛夢想

四.活動目的:

為更好地宣傳‘中醫養生保健協會的嶄新形象,推進社團文藝活動的發展,豐富課餘生活,最主要的是展示‘中醫養生保健協會全體社員的才藝,讓所有的社員有一個展示自己的平台,展現自己的個性,讓彼此相互瞭解,增進社員對文學社的熱愛之情。

五.晚會節目內容:

①朗誦類:

②歌舞類:

③樂器類

④其他類

2.互動遊戲:2個,每個用時15分鐘,共30分鐘

1)搶板凳

2)春暉知識競答(題目由策劃部出,並保密)

備註:每個節目所有時間包括主持辭的時間,整個晚會約兩個半小時。

六.工作人員安排

主持人:殷婕、丁俐、黃菁菁、徐天星

記者團、宣傳部:負責活動的動態跟蹤以及活動海報的製作和張貼。

網絡部:負責晚會所需歌曲的下載。

策劃部:負責會場的裝扮設計以及晚會的所需用品的佈置。

撰稿團、編輯部:負責配合策劃部的會場安排工作

辦公室:維持現場的紀律。

影視團:負責晚會的節目以及配合主持人的遊戲互動的工作。

七.活動所需物品及設備

音響:2個麥克風:4個擴音器:最少6個

話劇所需場景牌:十一個(場景一:江邊小路場景二:九江職業大學場景三:宿舍場景四:校園內場景五:中醫養生保健協會辦公室場景六:社員大會會場場景七:小路邊場景八:回寢室的路上

場景九:八里湖場景十:寢室大門口場景十一:秀我在春暉晚會現場)

備註:除以上物品外,其他會場裝扮所需物品以及互動遊戲所需物品、獎品由策劃部策劃,其他部門配合策劃部的工作安排。

八.活動流程

1.晚上7點整(可適當推遲十分鐘)由四個主持人進場,開場白後,宣佈晚會開始。

2.晚上7點10分以朗誦為第一個節目,激勵社員對中醫養生保健協會的熱愛,青春的頌歌。

3.晚會正式開始,主持人自行串詞,為時2小時.

4.全體社員合唱《朋友》,以結束晚會。

晚會結束後中醫養生保健協會主要負責人留下,清理會場。

望各個部門全力配合,預祝本次晚會舉辦成功!

信息技術提升工程2.0實施方案範文 篇5

—、實施目標

通過對區域骨幹培訓團隊、學校信息化管理團隊、學校信息化骨幹教師團隊的專項培訓,全面完成我區中國小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每人不少於50學時(其中線上課程不少於20學時,實踐應用不少於30學時)的全員培訓任務。建立協同培訓機制和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考核機制,構建“實踐、實證、實效”的適應學校發展需求的整校推進混合式研修新模式,提升管理團隊的信息化領導力,培訓團隊的信息技術應用指導能力和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全面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的創新發展。

二、主要任務

建強區級研訓團隊;

以校為本,整校推進,開展教師全員培訓,提升信息化教學能力。

三、參培對象

全區中國小、幼兒園教師(含所有普通中國小校、幼兒園、中職學校、特教學校以及社區治理和社事局等具有教師資格證的教師序列人員和行政管理幹部)。

四、考核認證

(一)合格認定

測評結果由20課時線上網絡課程培訓和30學時線下校本實踐應用(其中能力點實踐應用認證材料15學時,參加能力點的校本教研10學時,完成綜合應用能力點課堂實錄5學時)兩個板塊構成,認定等級分為優秀、合格和不合格。

(二)證書打印

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統一制定合格證書。

五、研修階段安排

培訓採取“集中面授+管理實踐”的混合模式。

第一階段:20xx年1—4月,XX新區中國小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項目管理辦公室(簡稱項目辦)組織專家對學校信息化團隊進行政策解讀與理念更新。

第二階段:20xx年4—8月,新區“項目辦”對試點校參培教師情況進行摸排,審核“整校推進”方案,進行全體管理員培訓。

第三階段:20xx年9—12月,基於試點經驗總結,組織學校教師(人數約為全區教師總數的60%)參與培訓,初步形成區域精品應用成果。

第四階段:20__年3—6月,組織餘下學校教師開始進行項目實施,完成合格認定,形成可推廣應用成果。

第五階段:20__年6—12月,對全區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提升2.0工程進行全面總結,打印證書,梳理各校優秀教學案例、課堂實錄、個性化學科教學模式等實踐應用成果。

六、保障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職責分工;

2、加大經費預算,確保經費投入;

3、開展督導評估,營造良好氛圍。

信息技術提升工程2.0實施方案範文 篇6

在這個寒冷而又温濕的季節裏,我有幸參加了培訓學習,這無疑是在我的教育教學成長上添上一道亮麗的彩虹。為了能讓本次培訓學習起到真正的實效,真正讓自己獲得一定的長進,我以在培訓期間制定了一套自我研修方案。

一、指導思想

通過專家的講解引領,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促使自己向專業化方向發展。

二、研修目標

1、轉變固有的教育觀念,與新時期的教育觀念保持一致。

2、提高自己對信息技術應用在生物教學中應用的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

3、能結合有關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針對生物教學不斷反思和總結,提高自身的專業發展能力。

三、研修方式及內容

1、積極學習

珍惜這次培訓提升機會,認真遵守培訓能力提升工程的各項要求,每天擠出時間上網學習,專心聽講,認真聆聽專家報告,並做好必要的記錄。無論專家報告何種風格,都堅持在最快的是時間內調整思路,融入專家講解思路,內化成自身的知識,彌補自己專業知識的不足。

2、聆聽請教

對講解中不明白問題和教學中的困惑,及時上網查詢並向同行請教,努力向尋求專家幫助解決。積極參與研修班的各項研討活動,努力向各位學員交流學習,拿出自己的問題請教各位學員,與各位學員共同探討。

3、反思提升

每天結合自己在培訓學習中的`感受寫出學習心得、研修日誌,發表在班級培訓平台上,與各位學員共同交流探討不斷提升自己的信息技術在生物教學中應用能力。

4、學以致用

爭取通過學習,在研修結束後寫出研修學習的體會和收穫。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恰到好處地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提高課堂效率,培養髮展學生能力,激發學生興趣,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合理運用信息技術,能使傳統與現代教學媒體互相滲透,彌補傳統教學手段的不足。

有老師説,好學才能博學,博學才能讓教學生動有意義。一個教師的認知背景是怎樣的,他的學生的能力就是怎樣的。作為一名教師,只有不斷學習,更新自己的認知背景,才能得到學生的喜歡。俗話説,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必須要有一桶水,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做一名新型的,符合時代要求的教師。希望能得到導師的指導,助我成長!

信息技術提升工程2.0實施方案範文 篇7

為了提高我校全體教師的教育應用能力和水平,加快學校教育現代化的進程,加速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步伐,按照《教育部關於實施全國中國小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見》(教師[2]13號)文件對教師應用能力提升的要求,和《教育部關於大力加強中國小教師培訓工作的意見》、《江蘇省義務教育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20xx年修訂)》以及吳江市教育局關於開展《吳江區20xx年中國小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種子骨幹教師培訓班”和校本培訓的函》等文件的相關要求,結合學校教育裝備情況和教師隊伍實際,制定我校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校本培訓實施方案如下:

一、指導思想

以學科建設信息化、教師自主學習信息化、教育管理信息化為目標,推進信息技術與中國小教育的整合,進一步提高教師信息技術素養,為教育技術培訓打下堅實基礎。充分利用現有技術設施設備,使全體教師應用網絡和多媒體技術的水平再上一個新台階。

二、領導小組

全校教師信息技術培訓在校長的領導下,由信息技術教師具體負責組織實施,各科室協調配合。

組長:

副組長:

組員:

三、培訓對象

學校全體任課教師

四、培訓內容

微課程的設計、微課程製作工具培訓(ppt、Camtasia Studio)

五、培訓方式

培訓以校本培訓為主,採取學校集中培訓和教師個人分散學習相結合、網上交流和定期研討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六、培訓時間與地點

時間:學校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校本培訓自20xx年10月開始,20xx年11月結束。主要利用課餘時間安排進行集中培訓,其餘時間學員分散學習。

地點:亨通樓四樓報告廳、電腦房

七、培訓原則

集中培訓,分散學習,互幫互助,提高成效。

八、培訓成果

在培訓結束後,每名教師完成培訓學習任務:具體要求為40週歲以下教師提供微課程成果,40週歲以上教師則提供微課程成果、PPT課件成果或其它應用信息技術的成果(三選一)。11月中旬把成果交董永飛老師。

信息技術提升工程2.0實施方案範文 篇8

很榮幸能成為“國培計劃”—XX中國小(幼兒園)鄉村教師工作坊坊員遠程培訓國小數學班中的一員,參加本次教師工作坊研修將進行不少於50學時的混合式培訓,內容包括兩個方面:內容包括研修目標、研修主題、實施步驟,預期研修成果等。為認真完成本階段的研修任務,特制定以下研修計劃:

一、指導思想

遵照教研工作計劃,以學校的教學教研工作為指導,立足課堂、革新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為重點,堅持科學育人,紮實有序地開展數學教學研修工作,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全面提高個人素養,努力服務於教研教學工作而努力。

二、研修目標

1、通過培訓,學習先進的研究方法,形成良好的研究意識

2、轉變教育觀念,提高認識。

3、積極實踐課改的新理念,新思路,圍繞“有效性高效課堂教學”開展課堂教學研究活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4、促進專業化發展,提高教學研究能力。

三、研修要求:

1、積極完成日常教學類中研修日誌、我的教學故事、教學案例、我來當坊主等內容的發佈。

2、積極參與研修活動:包括學科活動、工作坊活動、協作組活動,進行課程學習、視頻答疑、主題研討點評、資源上傳、研修作業成果、自由討論區發帖回帖等。

四、研修措施

1、認真聽取專家教授的講座,踏踏實實地學習理論知識。

2、積極參與班級研討活動,在活動中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在探討中提高自己的知識素養。

3、鑽研教學專著,努力學習與新課程相關的理論知識,並做好讀書筆記,寫下讀後思

4、通過教師個人自學,網絡學習的方法及時瞭解最前沿的教改信息,擴展自己知識視野,不斷更新教育教學理念,豐富教育教學理論,提升理論水平和教學教研水平。

5、認真撰寫教育教學心得體會,爭取有質有量充分利用網絡手段,觀摩名家教學,撰寫讀書筆記、教學思,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手段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創設情景,提高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總之,通過這次“國培”研修學習,我相信自己在自身素質、教育教學理論和教育教學方法上會有許許多多的收穫,會為我以後的教育教學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以期達到從“經驗型”教師向“科研型”教師轉變的目標。

信息技術提升工程2.0實施方案範文 篇9

通過此次培訓我感觸很深,同時也學到了不少,當今社會,全球化進一步加快,作為未來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教師,必須掌握好信息技術這門基礎工具,如何使學生計算機教學真正體現基礎性、趣味性、應用性和理論性,落實國小計算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開闊學生視野、打開學生思路,幫助學生提高智力、發展能力,成為計算機教師研修的新課題,對此,我談幾點自己的想法與體會: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

計算機課程具有靈活性、實踐性、綜合設計性較強的特點,在教學中,我們應該結合教材,大膽進行教學設計,注重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在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的基礎上,加強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同層次學生的探索和創新慾望不同,在教學中利用新舊知識的聯繫,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並設計一系列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在進行課程綜合設計時,教師要充分挖掘培養與訓練創新能力方面的內容,提出恰當的計算機綜合設計課題,這些課題應滿足如下要求:一要有適當難度;二要在教和學方面富有探索性;三要能培養與訓練學生的創新能力。在綜合設計中要啟發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使學生逐步養成獨立獲取知識和創造性地運用知識的習慣。

二、以學生為中心,合理組織學習。

上好本課程,教師的組織引導起關鍵作用,為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可以根據學生素質情況進行分組,通常每小組安排有一兩名接受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單獨輔導這部分素質較好的學生,他們接受速度快,然後由他們再去指導他們小組的同學學習,學生中有部分計算機基礎較好的同學也可以選出作為班級輔導員,多給學生相互討論的機會與時間,同時多教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將生活實踐與信息技術教育結合起來。

信息技術教育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基礎的理論知識,更要提高學生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將學生在生活與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與計算機信息技術教育結合起來,通過信息技術來解決學生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比如説:黑板報設計,我們就以此為學習內容,讓學生通過電腦來設計黑板報,學生要實現製作一張漂亮的黑板報版面,就需要掌握word文字輸入與設置、排版,還需要學會到網上去查找、下載圖片等信息,這樣學生不僅可以在信息課上可以學習信息技術的知識,而且在遇到出黑板報的時候,也可以學習信息技術,這就把信息技術教育溶入到學生平時的生活,使信息技術教育日常化,激發學生學好信息技術的興趣,豐富學生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從而將實現信息技術教育與其他學科與校本課程的整合,更好地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

總之,如何上好信息技術課是擺在我們每一位信息技術教師面前的一個難題和嚴峻挑戰,但是隻要我們每個人都能勤于思考,刻苦鑽研,並把我們好的思路、想法貢獻出來,供大家一同來學習和探討,我相信通過此次培訓我們一定可以找到一種高效、快捷的方式,使我們的信息技術課成為學生最喜愛的課程之一。

信息技術提升工程2.0實施方案範文 篇10

將推送技術用於快遞行業,即快遞信息的推送技術,能主動根據用户需求和興趣將最新的信息分門別類地傳送到相應的用户設備中;能在用户最初設定好規則後,系統便自動記住用户的使用喜好,不需要用户多次提交請求而主動將信息傳遞給使用者;能整合不同平台的信息,將這些信息彙總到同一信息頻道中為用户提供服務;能大大增強信息的傳遞效率,真正達到了通過用户需求來驅動。從而主動、個性、集成、高效地改善及改變快遞行業現狀,為快遞行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本文旨在設計一種基於推送技術的快遞信息服務系統,其具體通信過程如下:裝有GPRS的移動終端檢測到快遞信息,然後移動終端自動連入GPRS網絡,將快遞反饋信息通過GSM模塊發送給控制端單片機,單片機解析收到的快遞信息,然後再發給GSM模塊,從而將快遞信息上傳至網絡監控中心。同時,網絡監控中心也可以向移動終端發佈信息,高效智能地完成快遞服務。

1 系統設計原則

在系統的設計需求和原則下,對系統各個組成部分進行方案的選擇、優缺點比較和最終的定型,最後設計出整個系統的方案。快遞信息系統能夠組成獨立的網絡,同時它本身也是快遞網絡的一個節點,因此可以提供許多相應的服務。從智能角度看,快遞信息推送系統是一個充滿生機的平台。從服務對象來看,快遞信息服務系統涵蓋用户、快遞、社會的和諧統一,可以完成美好的快遞體驗。快遞信息系統包括兩方面,即推送與智能反饋。如圖1所示,推送技術能夠向客户機傳送數據而無需其發出請求,具有主動性、高效性、個性化的特點。新興智能快遞推送必定是未來的發展趨勢,為用户提供更加豐富多彩的服務與體驗。智能反饋部分客户端通過GSM模塊反饋給控制端。

在快遞信息需求推動下,設計應滿足以下原則:

(1)整個方案需要考慮成本因素,採用低成本的硬件設備來實現複雜的系統功能,以實現未來產品化方向的發展。

(2)必須保證數據的傳輸可靠,否則在實際應用中會給用户帶來出行、娛樂等不便。

(3)信息的傳輸需要時時通知用户,因此要求通過2G/3G等通訊手段保證實時的網絡連接,並且網絡連接的穩定性和帶寬可以保證。

(4)需要滿足安全性和可擴展性,從硬件上來講主要是硬件接口的可擴展性;軟件方面來説主要是應用程序的兼容性和系統接口的開放性。

2 硬件系統設計與實現

本系統的硬件結構圖如圖2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設計主要採用無線模塊來實現控制端到客户端的信息推送,同時還需要將客户端通過GSM模塊反饋到控制端。本設計選用SIM900A來作為GSM部分,SIM900A是一款專為中國大陸和印度市場設計的工頻GSM/GPRS模塊,工作頻段為:EGSM 900 MHz和DCS1 800 MHz。其GPRS數據特性為:數據下行傳輸最大為85.6 Kb/s,上行傳輸最大為42.8 Kb/s。本設計中,SIM900A主要負責數據的連接上網,用單片機將數據通過串口發送給SIM900A,SIM900A再上傳至網絡。單片機部分選用Msp430F169單片機,也是一款低功耗的產品。具有2個USART接口,也支持SPI、I2C等接口,滿足系統所有的設計需求。在本設計中,單片機負責協調各模塊間數據的收發,以及數據在各模塊之間相互傳輸。顯示屏選用的是LCD12864,這是一款漢字、數字和字符都可以顯示的顯示屏。主要方便直觀查看。

根據以上的設計需求與原則來搭建快遞信息服務系統。首先,用手機和2G/3G模塊相互能傳送信息,之後,2G/3G模塊的信息能夠被單片機採集並處理,單片機處理2G/3G模塊的信息之後能夠傳送給無線傳感器網絡,最後無線傳感器網絡再對終端的快遞信息進行反饋操作。由設計方案得到如圖3所示的控制系統結構,它主要由無線傳感器網絡、單片機主控模塊、LCD顯示模塊、2G/3G模塊、手機和鍵盤輸入模塊共6個模塊組成。

3 軟件系統設計與實現

程序的合成部分主要是GSM推送與反饋程序的合成,原因是通過MSP430單片機對SIM900A無線模塊的控制並與控制端形成反饋。終端的SIM信息只需要負責將反饋信息通過無線推送技術推送給MSP430單片機即可,反饋信息的解析仍是由單片機完成,而GSM的程序本來就是MSP430單片機控制的,所以最終的系統程序需要整合的只有GSM推送與反饋程序。信息顯示方面,即需要顯示GSM檢測的運營商信息,同時也要顯示GSM客户終端反饋的信息,通過設計一個定時器,每隔5 s進行刷屏操作,更新顯示內容,這樣就能顯示各自的信息。初始化之後,先判斷GSM模塊是否正常工作,通過檢測判斷其是否找到運營商,找到後在12864顯示屏上顯示,MSP430單片機通過SIM900無線模塊推送快遞信息,之後再次詢問是否有客户反饋指令;如果有客户反饋指令時,進行顯示和命令操作。系統程序在IAR編譯環境下運行,將產生的txt文件下載到MSP430單片機。 GSM遠程監控部分採用MSP430F169單片機編寫,當用電腦串口助手或者單片機控制GSM時,我們不僅需要能夠成功發送正確的AT指令格式,同時,我們也必須要知道基站給GSM回饋的數據。GSM程序流程圖如圖4所示,流程的開始是串口、時鐘等初始化,之後等待檢測到運營商,只有檢測到後才開始進行短信發送的設置,接下來,等待接收到短信的命令,只有接收到短信或者有按鍵觸發才會進行相應操作,否則一直在死循環找那個等待。GSM程序在IAR編譯環境中編譯,然後生成txt文件下載到MSP430單片機中即可。

信息技術提升工程2.0實施方案範文 篇11

信息技術課堂教學開展的比較規範,特別是近幾年評價方式的改變,更為信息技術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作為總結性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期末考試一直沒有引起大家的足夠重視,許多學校沒有具體的考試模式,也不組織考試,或隨便考,給個分就行。這不利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也無法促進教師到課堂教學的思考與改革。進而形成了下面的問題:

(1)學校無法評估信息技術教師的教學質量,只注重是否開足課時。

(2)信息技術教師上課隨意性大,對是否達到了教學目標不重視,課堂教學效果差。

(3)學生對信息技術課不重視,學習沒目標、沒動力,信息技術成了休息課、聊天課。並且,信息技術教材的內容,現在正逐步擺脱零起點,如果我們不能保質、保量地完成國小信息技術的教學任務,就無法實現國小、國中的正常銜接。而“以考促管、以考促教、以考促學”是綜合提高信息技術的教學和學習水平的有效途徑。

一、指導思想:

《中國小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國小信息技術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學習、使用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所以,信息技術考試不僅要考查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考查學生的能力,包括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協作能力等。考試也不僅僅是作為給學生總結性評定的手段,還是學生再學習再提高的過程,是發揮學生創造潛能的過程,是促進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改變教育觀念的過程。

二、考試內容與時間:

考試內容根據每學期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的要求確定。考試試題應包括三部分。

技能測試(30分):是為考查學生的鍵盤輸入能力;

基礎題(30分):重在考查學生的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用一個半成品的作品出示任務,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完成任務。在完成任務的基礎上,學生如能對作品進行再加工、創作,可有不超過10分的加分。

作品考試(40分):重在考查學生的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創新能力,是開放性、長作業形式的試題,學生自選主題,蒐集資料完成作品。此部分考試,教師可提前一個星期或一個月的時間將作品的要求和評價標準告訴學生。

説明:基礎題和作品考試題,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任選一項完成。

考試時間安排在語、數考試前1-2個周,在網絡機房內隨堂測試。

三、考試前準備

信息技術以開放性的上機考試為主,力爭為學生創設一個寬鬆的、開放的考試環境,以讓學生有創新和張揚個性的空間。

1.出示考題和評價標準

出題時間至少在考前一星期,這樣便於教師向全體學生公佈考試內容、形式、要求、評分標準,讓學生作好考前準備。對於學習過程中,已完成自創作品,並且質量較高的學生,宣佈通知(學期初應和學生達成協議),學生將作品上交。這也有利於考試時,單人單機的實現。出題形式可以有以下兩種:

(1)本校教師依據教學目標要求、結合本校的實際,自主命題。

(2)信息技術教師提前將試題(並附評價表)上傳交流,可以自主選擇。

2.師生準備

教師應保證網絡的正常運行。另外,考慮到有的學生課外不具備上網的條件,教師可給學生準備充足的素材,以便於學生選擇性使用,保證考試任務的完成。

四、考場管理

1.考場組織

考試以上機實踐的形式進行,要求單人單機,以面向全體學生。考試採取開卷的方式,在考試中,學生可以事先自己準備資料、可以查看參考書和筆記,也可以相互討論,但必須獨立完成,作品不能相同。

2.考試過程

技能測試:時間一般為5分鐘,可以利用金山打字通等軟件。

基礎題:教師可通過網絡教室將試題和素材分發給學生,學生可邊閲讀試題邊完成任務。

作品考試:學生已基本完成的作品,修改後上交。

五、評價標準與方法

基本題的任務要明確,讓學生的操作有的放矢。評價時,只要關注任務完成的結果,至於學生的具體操作方法,不作具體要求。

作品考試:對學生作品的內容和形式僅作原則性的要求,教師在評價的過程中,要充分關注學生的軟件應用能力、創新能力和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自選主題、蒐集資料並完成的作品,不能以完美要求學生,以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六、評價結果的應用:

1.用於學生的學期總評

期末考試成績是學期總評成績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期總評=期末考試+作業完成+平時上課表現。

2.用於學校對教師教學的評價

教師將學生作品和考試成績上交學校,學校可組織教研組和相關教師隨機抽取學生的作品和成績,以考查教師教學任務的完成情況。另外,學校也可隨着考試的進行,對每位老師的任課班級進行抽考。

組織合理有效的國小信息技術考試,不僅能促進教師教學能力和自身素質的提高,而且通過組織考試,給了學生充分發揮自己個人特長的餘地,學生的創造潛能被充分地展示出來,能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信息技術提升工程2.0實施方案範文 篇12

通過對信息技術、學習方式轉變和師德故事的自主學習,進一步對“打造高效課堂,構建新型師生關係”校本課程進行研修。

研修目標

1、通過學習信息技術實現對“打造高效課堂,構建新型師生關係”校本研究的技術支持。

2、通過研讀學習方式的轉變案例,實現對“打造高效課堂,構建新型師生關係”校本研究的理論支撐。

3、通過對身邊師德故事的學習以及自我的反思實現對“打造高效課堂,構建新型師生關係”校本研究的情感支撐。

學習內容

1、學習信息技術知識,主要學習Word文檔的編輯、圖片的編輯、視頻的編輯、Flash模板的製作、微電影的製作。

2、研讀學習方式轉變的案例,主要學習合作探究學習、小組學習、課外學習。

3、學習身邊的師德故事,主要學習媒體宣傳的'典型的師德故事以及學校真實發生的師德故事。

實施計劃

1、每天按要求學習網絡國培課程

2、積極參加坊內探究活動,討論分析校本研修課題。

3、按時記錄自主學習心得做好積累。

4、寫一篇論文對研修成果進行總結,分享成果

預期成果

1、自覺轉變教學方式,增強對教師職業的自我情感認識。

2、能夠掌握打造高效課堂,構建新型師生關係的基本策略。

3、寫一篇研修成果論文。

信息技術提升工程2.0實施方案範文 篇13

1、 教師導讀

設置教學重點、難點、目標,提出學習任務、學習問題,指導分組,提供部分網站、網址、文本。以一組為例:

王喆、王 皕:落實"浥"、"進"的音、義;查王維其它的作品及賞析、評論。

顏力、傅倩雯:查王維的生平及邊塞詩派、田園派;查柳的有關生物知識。

嚴倩、葉好秋:查王維的畫及《陽關三疊》音樂;查"陽關"、"渭城"的歷史、地理方面的相關知識。

學生自主學習,分頭找資源(從網上、光盤上、詞典等文本上),設計相應的測試試題,製成個人網頁。

2、相互交流、討論(不能夠解決的問題留在記事本上,求助老師、專家、網友或作為研究性課題留待日後解決)。同時,反饋、完善,提出新的問題,提供新的文本、電子資源。

3、以網頁形式建立以《渭城曲》為主線的綜合性資源庫課案課件-超文本。包括課文導讀、有關資料、自主測試、拓展學習、大綜合、研究性課題、電子路徑七大塊。

4、資源放入相應的知識結構圖中,構建語文資源庫及王維資源庫、邊塞派資源庫等。

信息技術實驗班的學習特點和辦學意圖

上述《渭城曲》的網絡教學過程,是我校開設信息技術實驗班的一次教學活動實錄。

《渭城曲》的教學過程,體現了信息技術實驗班學習的五個特點:

1、自主的學習;協作的學習;

2、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以電腦為工具開展交互式的學習

3、提出問題,搜尋材料,解決問題,開展研究性的學習;

4、注意各學科知識的整合。

通過以上五種途徑,培養學生的五大素質:

1、自主能力;

2、協作能力;

3、信息素養;

4、研究能力;

5、綜合素質。

這正是我校舉辦信息技術實驗班的意圖。

信息技術實驗班開辦的必要性

1、e時代的到來要求我們培養學生的網絡素養。

21世紀是信息化、網絡化時代。面對網絡時代的到來,信息素養的培養正在引起世界各國越來越廣泛的重視,並逐漸加入從國小到大學的教育目標與評價體系之中,成為評價人才綜合素質的一項重要指標。

2、大學聯考大綜合的方向要求我們培養學生的大綜合素質。

大學聯考已經開展了"理化生"、"史地政"小綜合的考試,正在向大綜合的方向發展。"大綜合"的理念,與技術、知識和通訊的大爆炸相適應,一場學習的革命也是一場考試的革命。一個人不可能也沒必要把每一個學科的知識系統地基、詳盡地學習掌握。人們更多的是以問題或課題為主線,運用相關的知識理論綜合的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3、《學習的革命》告訴我們,終身學習成為必要。而自主學習、協作學習、研究性學習又是終身學習的必要方式,也是終身學習的重要內容。

信息技術實驗班理論依據

1、基於建構主義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與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有本質上的區別,集中體現在學與教的轉變上:學生由被動的接受知識轉變為知識的主動構建者,成為課堂的主體;學生以課本為綱,進行自主學習,課本不再是學生學習的唯一內容; 師生充分互動,成為學習的合作者,媒體的作用由教師傳授知識的演示工具轉變為創建情景、協作學習、會話交流的認知工具。

2、依據實驗心理學家特瑞赤拉(TrEicher)做過的兩個著名心理實驗。

根據這兩個實驗,教學應該儘量大限度的讓學生通過視覺的學習,獲取更多的信息;通過討論交流,獲得最持久的記憶效果。

3、人們偏愛的學習方式主要有三種,教學應同時滿足多種學生的要求,最大限度減少學習方式偏差對學習效率的負影響。

實驗班的構建

包括學生、老師、學習空間、課程四個方面。

1、學生的構建

96人,分成2個班,每班8個小組,每小組6人,每人一部電腦,以圓桌式圍坐,以利相互討論,協作學習。

信息技術實驗班學生的構建,充分考慮到自主、協作。學生自願報名,自願參加電腦夏令營活動。本身就是對學生研究性學習、大綜合素質、信息素養的檢驗和培養。

2、老師的構建

先在全校開展有關網絡知識的講座,學習有關理論,介紹學校信息技術實驗班的構想。再由老師自願報名,組成教師網絡興趣小組,開展進一步的培訓學習。

老師的組成,我們同樣注意到了信息素養這一點,特別強調了反主導式、反填鴨式教學,提倡自主式、協作式、研究式、大綜合式的學習,從而保證實驗班在新的教學環境中學習。

3、學習空間的構建

信息技術實驗班的主要教學都在多功能網絡教室。

配備具有現代意義的多功能網絡教室(附圖),將液晶投影儀、實物展台、VCD等設備製作成多媒體小車,兩間教室共用,教室的功能將由純網絡教室→多媒體網絡教室→多功能網絡教室轉化。在教室中設置圖書角(文本、電子圖書),教室以小組討論的形式佈局:6人一小組,一人一部電腦,一小組圍成一個圓,總共有8張圓桌坐48人,學生不再統一面向黑板。這種佈局具有跨時間、空間的意義,便於學生小組討論、協作學習,學生將真正體驗到以"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為主、交互式學習(網絡畫板、聯機討論、電子郵件)為輔的學習樂趣。

4、課程構建

㈠信息技術實驗班的課程由校本教材、課外活動兩部分組成。校本教材的建立是課程構建的重點。

我校網絡環境下的校本教材由傳統的文本教材和全新的電子校本教材組成。在信息技術實驗班的初期,決不排斥傳統的文本教材,而且保持與文本教材即課本的對應。

㈡電子校本教材,利用網絡更快更好地獲取更多的信息資源,用計算機作為認知和加工信息的工具,以網頁的形式將信息組織和管理製作成超文本(文本和圖形、圖像、聲音等其他媒體信息)。主要由電子教材、課程資源庫兩部分組成。

①網絡環境下的電子教材,包含教學多媒體素材如文本、影像、圖片、課件、錄音等、網絡資源表、自制視頻庫、優秀的學生作品、學生自建資源庫等內容。

②課程資源庫,是網絡環境下的校本教材的核心。以學生為主體的課程資源庫(含課件庫)包括學科式、問題式兩種課件資源:A課程資源庫要求以單科為主線,其餘學科為發散點或支撐點共同組成學科式綜合性課件;B以研究問題為主線相關學科為發散點或支撐點共同組成問題式綜合性課件。以上兩種合稱為主線式綜合性課件。所有資源(含課件)以網狀結構互相關聯。另外,還有各學科的知識結構圖(即知識結構樹)。

換個角度説,課程資源庫由教師電子教案、學生超文本資源庫兩部分組成,我們可以分別稱之為教件、學件。

同樣,其他學科的知識樹由相應學科的教師指導構建。值得提醒的是,這些學科的知識樹與學科式綜合性課件、問題式綜合性課件三方面組成一個豐富的資源庫----超文本資源庫,以網絡的形式提供給學生,較之傳統的知識樹、資料、筆記,何止天壤之別。這是網絡的優勢,這一切將極大的改變學生的素質,特別是自主能力、協作能力、研究能力、綜合素質、信息素養。

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5大素質

1、教師的備課決定了學生素質的培養

教師備課,要求各學科組織信息化教學資源庫。每個學習單元至少安排兩種信息源,教案由信息源和知識結構圖組成,按搜索流程圖編寫;信息技術實驗班採取集體備課制,目的是打通各學科知識間的界限。主線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寫出知識結構圖,標明知識要點及難點,同時制定大綜合的內容,指出與其它學科的關係,讓學生用各學科的知識幫助解決。

這種備課方式,決定了學生要開展自主學習、大綜合的學習,必然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綜合能力。

2、學習過程必然培養學生良好的德育素質

由於信息技術實驗班的班級構建及教學與普通班不同,每一個學生都是帶着任務和興趣進行自主、自立的學習,每個學生都很專注,除討論外他們需要安靜的環境,長此以往將在課堂上形成了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組織紀律性自然得到了加強。因而,學生的自主能力得到培養。

信息技術實驗班的學生在學習Word、PowerPoint、電腦美術、電腦音樂、收發e-mail、網上瀏覽、網上查詢資料、網上討論、製作網頁、參加讀書活動、寫讀書心得並做成網頁等等的學習活動中,信息素養得到了提高。學習的自覺性增強,拓寬知識面,思維方式更加開闊,想象力和創造力得到盡情發揮,處理問題更有條理、有目的。可見,學生的信息素養、多種能力得到培養。

由於整合課網頁的學習和製作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識,特別是音樂、美術在其它學科中的應用,使學生的眼界更加開闊,審美層次提高。這是學生信息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

教學過程中,教師只要給學生布置任務、提供資源素材和資源路徑;隨着學生知識與能力的不斷增長,學生資源庫中的材料將要求學生在網上或在其它地方自己搜尋完成,而教師只提供方法,不再提供材料,課程資源庫特別是超文本資源庫的建立工作將全部由學生自己完成或由小組協作完成。這一切必然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協作能力、信息素養、研究能力、綜合能力這五方面的素質。

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課程資源庫(課件庫),課程資源庫要求以單科為主線,其餘學科為發散點或支撐點共同組成綜合性課件。各學科每月至少完成一次綜合課、安排綜合課的公佈以及對綜合課的評價,讓每一個學習小組在評價其它小組工作的過程中全面掌握資源庫中的知識,落實"自主學習、協作學習"的核心思想,落實信息化、大綜合的思想。

信息技術教育是未來5至10年內逐步推廣的先進的教改方向,是不可逆轉的教育發展潮流。

總之,我們的信息技術實驗班對傳統教育的觀念、手段、形式和內容都提出了最富衝擊的挑戰,我們的實驗將培養學生自主能力、協作能力、研究能力、綜合素質、信息素養5大方面的素質,切實實施素質教育,適應信息時代的需要。

信息技術提升工程2.0實施方案範文 篇14

一、參與範圍

學校全體具備專業技術職稱的在編教師。

二、研修時間

20xx年7月1日—————20xx年5月30日

三、學時限額

總80學時(72學時合格)

四、考核內容及學時分配

本年度校本研修總學時的設計為80學時,其中閲讀40學時,主題研修30學時,教育電影10學時。以學期為單位,分兩次進行考核,每學期40學時。

1、閲讀(每學年40學時,每學期20學時)

本學年的閲讀分為教育教學理論專著類的“專業類閲讀”和提升教師綜合素養的“人文類閲讀”兩方面。

(1)專業類閲讀(每學年20學時,每學期10學時):

本學年閲讀書目為《靜悄悄的革命》。要求每位教師在“濟源名師成長工作室”下“《靜悄悄的革命》閲讀交流平台”上,註明單位、姓名進行跟帖交流。每次交流內容不少於500字,計1學時。每學期至少跟帖10次。

(2)人文類閲讀(20學時,每學期10學時):

為了有序、有效的引導教師閲讀活動,本年度的人文類相關閲讀內容由教師在“濟源名師成長工作室”中的推薦書目中自由選定。讀後在“濟源名師成長工作室”的“某某作品閲讀分享平台”上,註明單位,姓名進行跟帖,發表不低於500字的閲讀感悟,每次記2學時,每學期至少跟帖5次。

2、主題研修(每學年30學時,每學期15學時)

主題研修是教師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我校主要包括:

(1)聽課活動,保證每週至少聽一節課。完成任務者,一學期計10學時。

(2)每學期開展2次以師德為主題的研修學習,參加一次記5學時,遲到扣1學時,未到扣5學時,一學期計10學時。

(3)學校每學期開學辦班,認真參與按5學時計入考核。遲到一次扣0.5學時,曠會一次扣1學時。

(4)如果上述有不足的可以通過參與課題研究、外出聽課學習等活動進行彌補,但是必須提交相應的材料。

3、教育電影(每學年10學時,每學期5學時)

為了讓我校教師更好地認識和思考“教育是什麼”的本源性問題,為了拓展教師培訓的途徑,本學年,我校將組織教師觀看“濟源名師成長工作室”中推薦的《地球上的星星》、《放牛班的春天》、《三傻大鬧寶萊塢》、《熱血教師》、《橫空出世》五部反應教育題材的優秀影片。要求教師每次觀看後寫出觀後感受,上傳到“濟源名師成長工作室”中建立的“教育電影觀感交流平台”上,每發表一篇不少於500字的觀影感悟,記2學時。

信息技術提升工程2.0實施方案範文 篇15

為強化我區教育信息化建設,提升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水平,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打造一支高素質的信息技術教師隊伍,根據“習區20xx—20xx學年課堂教學達標評優活動實施方案”要求,決定舉行20xx-20xx習區信息技術課堂教學達標活動。

一、活動報名:

凡年齡三十五週歲以下,教齡一年以上未參加過區級達標活動的信息技術教師,或雖參加了上一輪次活動但未達標的教師,均應參加本輪次的達標活動;在上一輪次活動中已達標但未取得市級評優資格的教師和雖已取得市級評優資格但成績不理想的教師可自願參加本輪次活動。

二、達標內容:

(一)調研聽課:本次達標活動將結合每年一次的信息技術下校調研聽課活動,到報名教師所在學校聽課調研。

(二)筆試。筆試為閉卷考試,內容均為學科教育教學知識,包括x教育局核心工作的學科具體化實施、學科專業知識、教學設計等。主要內容如下:

1、對本區教學核心工作(如:課標解讀、課程綱要、目標設置、有效教學、作業建設、綠色指標評價體系等)的學科具體化實施方法、策略的考查。

2、對學科教學的價值取向和特有思想方法及學科能力要求的考查。

3、對學科不同階段的銜接教學(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知識體系等)的考查。

4、對學科知識框架的把握和理解,對課程標準、教材以及相關知識內容的認識和理解的考查。

5、對教材中重難點知識、重難點實驗、重難點問題的準確把握和理解的考查。

6、對學科評價方式(如:命題)的方向、思路的理解和把握的考查。

7、對學科相關知識的綜合分析運用能力的考查。

8、教學設計的方法、原則和實際能力。教學設計部分佔50分,以任教學段教材中的某一課、某一章節、某一課時或某一單元的教學內容為素材,考查教學設計能力。

教學設計應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程序和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板書設計、作業設計等幾項內容。具體要求如下:

教學目標明確、具體、可操作性強,符合課標要求、學科特點和學生實際,三維目標要自然融合;能圍繞教學目標精選教學內容,並體現對教材和課標的準確理解,重點、難點、關鍵點把握準確,學科知識嚴謹科學,能聯繫生產、生活和學生實際並整合相關課程資源;有清晰的教學思路、規範的教學程序和合理的課堂結構,教學環節環環相扣,有序遞進,過渡自然,時間安排合理,各環節教學策略設計合理(準備活動、信息呈現、學生參與、效果檢測、反饋矯正),體現新課程理念和調節教學思想;能根據教學目標、結合教學內容選擇靈活多變、富有創新的教學方法。板書設計應重點突出、主次分明,體現教學思路和主幹內容,文通辭達、結構美觀、字跡工整;作業設計應緊扣教學內容、難度層次遞進,符合減負增效要求。

(三)教學基本功考核。學科教學基本功的考核內容包括説課(50分)、教學技能(50分)。分值為100分,根據考核成績確定等次,分為不合格、合格、良好。具體要求及考核辦法因學科而異,由區教研室各學科教研員安排實施。

(四)、結果評定及獎懲。筆試成績不合格的教師,不再參加基本功考核。基本功考核成績為合格以上的教師,確定為區級達標教師;根據基本功考核成績,按照一定的比例,由高到低確定區級優質課一、二等獎;獲區級優質課一等獎者取得參加市級評優的資格。未達標的教師和已達標但未取得參加市級評優資格的教師,可申請參加下一輪次的達標活動。

三、具體安排

1、20xx年12月4日前,各單位上報課堂達標教師名單

2、20xx年2月,調研聽課3、20xx年3月中下旬,達標教師進行筆試。

4、20xx年4月至5月,組織達標教師基本功考核。

信息技術提升工程2.0實施方案範文 篇16

為了全面推進學校教育、教學及管理的信息化建設,進一步提升廣大師生的信息素養和駕御信息技術的能力,提高學校教育信息化的應用水平和效能,錘鍊學校信息化辦學特色, 在全體教職員工的共同努力下,爭取學校信息化工作有新的跨越,特制定學校信息化建設發展規劃:

一、指導思想

學校信息化的一個重要領域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儘管課堂教學存在着一些與生俱來的不足與缺陷。但是,就目前而言,課堂教學,或者説有意義的接受學習仍然是學校教學活動的主要方式,學生通過學校的正規課程的學習獲得必要的知識和能力是學生髮展的主渠道,因此我們將積極探索學校正規課程與信息技術有效整合的作用,同時也將研究學生活動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新領域。

二、主要任務

1、改善校園信息化環境,重點在網絡的管理與維護。加強班級多媒體設備的管理與使用;辦公室計算機、打印機的使用,培養教師對信息化設備的規範使用及信息化的意識,逐步提升校園信息化環境。

2、建立一個學校的教育資源平台,把現網站的教育、教學、科研資源重建整理,逐步充實教學資源。

3、及時更新學校數網站。改善目前學校網站信息更新慢的狀況,嘗試在年級和學科中培養一批老師及學生在統一協調指導下,對網站相關模塊的信息更新,加快更新頻率。

4、建設校長管理平台,通過相應的管理模塊,實現學校各管理部門利用網站後台管理,及時發佈、更新學校各類管理信息。

5、充分發揮網絡優勢,完善教師網站“我的空間”,建設具有校本特色的網上交流平台,提高教育效益。

6、加強對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進行教育教學的研究,探索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有效整合,創建學習環境和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作用的學習方式。

三、基本目標

1、加大硬件投入,完善校園網站,更新添置辦公設備。

2、加強軟件建設。豐富改進學校主頁並定期更新,使學校網站形成較為豐富,具有自身特色。

3、加強應用,服務教學。發揮信息技術在學校管理中的作用,加快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開展網絡環境下學生自主學習的實踐研究,提高學生的數字化技能。

四、網絡管理

1、 加強對校園網絡管理工作,完善規章制度。

2、學校經常對師生加強網絡安全教育,確保校園網網絡運行高效、有序。

五、繼續加強校園網絡的管理與維護,更新學校現有網站

學校網站經過幾年的積累,取得了很好的展示自我的效果,但在一些方面也存在着問題。本學期將進一步在學校網站如何做深,以及特色平台如何進一步完善等方面,聽取意見,進行修改。

六、協助學校各部門開展與信息技術整合的各項活動,推進學校信息化進程

協助各部門開展具有部門特色,適合學生個性發展的整合活動。學校各部門的任何活動,其實都是部門間相互協作的一個過程,絕對不是獨立的分支,任何一個活動都涉及到學校的方方面面。一次成功的活動,其實就是學校各部門間相互默契配合的體現。信息室在整個活動中應該積極地參謀,指導部門負責人合理選用信息技術,充分恰當體現學校的信息技術特色,全面推進學校的信息化進程。

信息技術提升工程2.0實施方案範文 篇17

一、指導思想

依據《株洲市中國小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株洲市攸縣江橋街道鴨塘鋪中心國小整校推進實施方案》和教研組具體情況,特制定本組本研修方案。

二、研修主題

根據精準的學情分析,進行更科學有效的的教學設計。

三、研修目標

根據學校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工程2。0整體推進的規劃,本學期深入和完善以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為核心的校本研修工作,立足學科特徵,聚焦課堂,依託教研活動,改進教師教學行為,提高教師信息化教學水平,切實研究、解決信息技術與信息學科教學深入融合中出現的.新問題和新情況,全面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四、工作安排

1、所有成員完成前沿課程的學習,20xx年11月3號前。(蔡楊帆、歐陽芹、譚子愷、單志明、徐嘯劍各自完成。)

2、完成信息技術支持的教研系列課程,20xx年11月6號前完成。(蔡楊帆負責)

3、制定方案:提交— —份學科信息化教學的研修活動計劃:依據學校整校推進實施方案,結合教研組內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現狀,設計完成本教研組的信息化教學研修計劃,20xx年11月8日前完成。(蔡楊帆負責)

4、完成一份信息化融合示範案例:完成一份信息技術與學科應用實踐的示範指導案例(基於本學科選擇的能力點),20xx年11月8日前完成。(蔡楊帆負責)

5、所有成員完成在線測評,完成能力點的選擇。坊主協助本組成員完成在線測評,完成能力點的選擇,20xx年11月8前完成。

6、完成相關能力點的系列課程,上傳作業,20xx年11月13號前完成。

7、基於本組能力點的選擇,發佈校本研修任務。20xx年11月15號完成。(蔡楊帆負責)

8、所有老師完成校本研修任務,20xx年11月27號完成。

9、提交校本研修成果:提交本學科校本研修當中的整體研修成果。20xx年11月30號完成。(蔡楊帆負責)

五、研修任務

網絡研修:11月1日開始,學校組織教師參加中國教師研修網的研修。

(1)技術學習:進行信息技術培訓和應用實踐,掌握相關技能工具(希沃白板、希沃授課助手)、利用教師研修網學習在線教學策略,能熟練使用1—3種信息技術相關工具開展教學活動;

(2)協同備課:以備課組為單位,利用貝殼網等資源空間進行在線集體備課,確定一兩個應用突破口完成教學設計。例如9月份參與湖南省在線集體備課大賽。

(3)應用實踐:每位青年教師利用多種技術手段,創新教學方式,融合學科特徵,進行信息化教學研討課。

(4)創新教學成果:基於教學改革、融合信息技術的新型教與學模式,如項目式學習、翻轉課堂、創客教育和跨學科融合教學研修等。

信息技術提升工程2.0實施方案範文 篇18

為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精神,以及國務院關於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面向全校師生宣傳信息文化和創新文化,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推動學生課外科技創新和創業活動蓬勃發展,經研究決定,在全校開展第四屆“信息技術文化節”活動,現就活動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指導思想

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科技文化活動,展現當代大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增強學生科技創新的意識,培養實際應用技能,提高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倡導科技文化創業,譜寫當代大學生青春華章,營造有利於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氛圍,打造我校科技文化活動品牌,推動校園文化事業蓬勃發展。

二、活動主題

擁抱大數據 雲享新時代

三、活動時間

20xx年11月3日-20xx年12月8日

四、參與對象

xx科技學院全體師生

五、組織領導

本屆信息技術文化節由教務處主辦,信息工程學院承辦,宣傳部、校團委、研究生處、學生處、招生就業處、網絡信息中心等單位協辦。成立xx科技學院第四屆信息技術文化節組委會,組委會辦公室設在信息工程學院。

六、活動內容

1.信息技術文化節開幕式

2.信息技術圖片展及校園DV展播

3.義務維修計算機

4.信息技術系列講座

5.創意創新創業與就業大賽

6.信息技術文化節閉幕式及頒獎晚會

具體安排見附件。

七、活動要求

1.主辦單位、承辦單位和協辦單位要認真做好組織和協調工作,確保信息技術文化節各項活動圓滿成功。

2.各學院要高度重視,把信息技術文化節活動作為改善學風建設的重要措施,精心組織,認真參加。要充分利用網站、宣傳欄、電子大屏幕、主題班會等多種載體和形式加強對信息技術文化節的宣傳,努力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信息技術提升工程2.0實施方案範文 篇19

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起點自我分析

根據《廣東省中國小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測評指南》,發現我的信息技術水平處於中等水平,雖然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也能夠熟練使用基礎的信息化工具,但是一旦遇到未接觸的內容,還是無法應對,所以,我認識到我在信息技術的應用上,還需要有很大距離的提升。

存在的問題:信息技術領域觸及面比較小,只侷限於經常使用的一些功能和軟件的應用,而面對深層次的信息技術能力還有待提升。

希望能夠通過學習,掌握更多的信息技術理論和知識,將信息技術更好地利用到教育教學工作中去,提高工作效率。

制定能力提升目標,闡明目標能力點及其達標後的效果。

一、G4基於數據分析的學情診斷

解決學生個性化學習的問題平台能對學生在在線學習平台的使用情況,包括各科目、章節的點擊情況等,相同資源的不同展現形式的點擊情況等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從而瞭解學生的實際學習興趣、方向、習慣等。平台能根據學生在論壇和課堂的表現對其進行分類和分 級,並根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習題、測驗、實驗等的完成情況,總結他們的學習弱點,使其瞭解自己和別人的差距在哪裏,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從而推薦相關課程,以激勵學生髮表有價值和有趣的觀點,促進交流,提高學習效率。

二、B5基於數據的個別化指導

個別化學習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學生的興趣出發,提供給學生進行高效學習,獲得適合學生自己的學習方法,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使得學生獲得相映的發展。因此,個別化學習活動能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主性。

三、G7智慧教育背景下教研活動組織或參與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研組承擔着實施新課程、研充新教學、組織新教研培養新教師、生成新文化的新使命教研組是實施校本課程、開展校本教研、進行校本研修的“真組織”

研修內容及方式

一、研修方式

1.網絡研修,加強業務進修,主動關心國內外及周圍教育信息和專業理論,每週至少抽出三個小時,通過多種途徑,如上網絡平台閲讀與教學相關的刊物、學習多媒體技術、觀課磨課、聽講座等,汲取學科的新知識、新技能。

2.教學實踐.利用手段編助教學,充分利用網絡優發,積極參與在線研討。在多媒體教學環境中,合理利用軟件、數宇教育資源,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自己的課堂效率。利用網絡教學平台,有效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活動,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綜合能力。

3.科組教研。積極參與學校科組的線上線下教研活動。參與集體備課、教學實踐、觀看評課、專題研討、課題研究、課例開發等活動。積極參加教育科研能力研修,樹立教研科研意識,把研修和教育科研緊密結合,今年至少撰寫一籍教學論文或者教學設計,積極參加市教育系統組織的教科研成果徵集活。

二、具體措施

1.每天花至少1小時登陸網絡研修平台,認真完成所選能力點的各項任務及作業。

2.認真聆聽觀摩示範課例,做好筆記,並把理論運用於實踐,提高自己業務水平。

3.多與同行研討交流,取長補短,不斷總結和反思,力爭讓信息技術更好

4.多閲談信息技術方面的書籍,掌握教學中常用軟件的操作流程和方法,提升自己的應用能力水平。

總之,我決心不斷學習,不斷更新,豐富自己的文化積澱,充盈自己的底氣,增強自己的理論底蕸,提高教育教學能力,結合教學實際,努力學習,並學以致用。

信息技術提升工程2.0實施方案範文 篇20

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起點自我分析:

1、在教學的過程中,我經常應用到多媒體教學,用的最多的是課件,對於課件的製作比較精通,但課件大多數是從網上搜索再加以修改。現在教學上要求用希沃大屏一體機,還不能做到得心應手。

2、結合診斷測評與自身的實情況

我認為我在信息技術方面還有以下幾方面需要提高:

(1)希沃大屏一體機的應用能力。

(2)課件製作精美的能力。

(3)信息加工的能力。

(4)信息利用的能力。

我希望通過此次學習能讓我真正學會運用一些高級處理軟件,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能力提升目標:

1、通過此次培訓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提高自己對信息技術教育的瞭解。理解信息技術對改進課堂教學的作用,具有主動運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的意識。

2、通過培訓提升自己對信息技術應用在教學中應用的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並利用信息研修目標、技術教育構建有效課堂,提高教學質量。

3、瞭解多媒體教學環境的類型與功能,熟練操作常用設備。瞭解與教學相關的通用軟件及學科軟件的功能及特點,並能熟練應用。

4、能結合有關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針對國小科學課堂不斷反思和總結,提高自身的專業發展能力。

5、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數字教育資源,掌握加工、製作和管理數字教育資源的工具與方法。通過培訓,學習如何製作高質量的微課。

6、通過培訓,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和職業素養。通過理論聯繫實際,在信息化環境下不斷更新自己教學理念,並在平時的教學中注重應用信息技術教學能力,充分利用學校的良好教學條件,掌握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力,提高教育質量。

研修內容及方式:

一、xx月

xx日-xx月xx日研修主題為網絡技術的提高,目的為提高數字教育資源獲取與評價能力。能做到視頻的下載、網頁資料的截取、屏幕的錄製等技能

二、xx月

日-xx月xx日

研修主題為技術支持下的學情分析研討.

掌握學情分析一些主要的技術支持如採用問卷星等軟件實現問卷調查(主要調查學習經驗、知識儲備、學習能力、學習風格以及學習條件等)或者思維導圖(用於複習中檢查學生的知識框架)等,用微信、QQ等實現問卷分享。

三、xx月xx日-xx月xx日

研修主題為技術支持下的課堂導入研討。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通過多種導語設計,使學生的認知活動和情感體驗迅速融入到國小數學教學中,引領學生進入情境,使學生由苦學變為樂學。我經常運用創設情境導入、藉助媒體導入。運用信息技術導入給我們的課堂增加了色彩。

四、xx月xx日-xx月xx日

主題為多技術融合教學的方法與策略開展教研與實踐,信息技術與教學模式融合策略隨着技術的發展,尤其是信息技術的進步,使得我們的生產。

生活模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於教育教學也產生了諸多影響。不斷地基於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探究信息技術與教學模式的融合,能夠有效地提升教學的有效性,促進教學模式的改革發展。

信息技術提升工程2.0實施方案範文 篇21

一、整體目標

通過一年的各種形式的專題研修,使研修班成員達到:

1.熱愛信息技術教育,具有較高的政治素養、信息技術素養、強烈的事業心,高度的責任感和高尚的師德修養。

2.具備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和人才觀;具有開拓創新精神、團結合作意識和教改實踐能力。

3.具有較高的教學業務水平,較強課堂教學設計能力,提升説課、上課、評課基本功,初步形成具有鮮明個性特徵的教育教學風格。能在校內外獨立開展課外活動,並在教學改革實踐中能發揮示範作用。

4.掌握信息技術教育教學方法,具有一定開展教學研究的能力,能夠撰寫具有一定價值的教學論文和開展各種形式的課題研究。

5.瞭解國內外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的成果,有開闊的科學文化視野,豐富紮實的本學科專業知識和合理的知識結構。

二、活動主題

以“關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學生”為指導思想。藉助市級課題《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分層評價策略的研究》開展研修活動。

三、活動原則

集中研討和網上交流相結合;研訓並重;突出教學實踐環節,強調研修內容的針對性、實效性、示範性和可拓展性等。

四、參加學員

全區各國中推薦的1至2名的信息技術教師。

五、研修時間

研修活動時間自20xx年3月至20xx年3月。每月一次全區活動,一至二次片級活動。“請進來、走出去”的活動安排在每月的全區活動時間段。

六、研修內容

1、理論學習

採用專家講座、觀看優秀教學實踐視頻資源、自學、學員交流等形式,內容安排有:現代教育理念、創新與教學心理、教師師德修養、教育科研方法、教育教學管理、分層教學與評價,等等。

2、教學實踐(主要為實踐、研討和點評)

(1)案例研討

選擇市、區教師的典型課堂教學案例、教學論文等開展研討、學習與點評。

(2)學員實踐

研修班學員定期開設研究課、示範課,安排區中心組成員和研修班學員一起點評。學員所開設的研究課、示範課,按區級公開課的材料發放區級開課證明。

彙編每次研修活動過程性材料(如教學案例、教學反思、典型點評等)上傳教育信息網資源平台供全區交流。

3、課題研究

結合《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學生分層評價策略的研究》這一課題,參加課題組所組織的一系列活動,課題組負責人進行專題講座等,以教科研帶動研修班成員的成長。研修班成員獨立申請市、區級個人課題,能夠積極開展研究。

4、論文撰寫

研修班學員要在區教育博客中申請個人空間並申請加入到信息技術博客圈,平時能借助區教育博客書寫教學敍事、教學感悟等,記錄下每次活動教學點滴和反思等。每學年能認真總結教學經驗,積極撰寫至少一篇教育教學論文,積極參加每年度的省、市、區級教育學會(教研部門)論文評比,優秀論文由區教研室推薦發表等。

5、課外輔導

研修班學員應能積極主動在校內開展興趣小組活動,將課外輔導活動常態化,逐步提高學生信息技術水平,提升參加各項省市區競賽活動的質量。各位學員要根據各校具體情況,有目的選擇相應類別活動內容。研修班將安排專題培訓。

6、技術交流

對於研修班學員在平時教學和工作中遇到的技術問題,可以在六合信息技術羣中進行討論。對於需要集中培訓的技術問題,研修班安排時間邀請骨幹教師開設講座。

七、保障機制

1.研修班由區教育局教研室和現代教育技術中心組織與管理,下設班委會,班委會成員:

班主任:吳克春

班長:許有慶

班委會:劉林和、宋建年、郭玉榮、趙晗、黃建年

2.為便於研修活動的開展,研修班學員將分東西片兩個小組。

南片:橫樑、玉帶、龍袍、瓜埠、新篁、東溝、雄州、龍池、新集、勵志、實驗

北片:馬集、馬鞍、竹鎮、程橋、治山、金牛湖

南片班委會負責:劉林和、趙晗、黃建年

北片班委會負責:許有慶、郭玉榮、宋建年

3.研修班班委會應積極、主動工作,提研修工作思路和想法,組織開展各項活動,每次活動要做好照片、錄像、講座稿、開課教學設計和素材等活動資料的整理,以便交流、反饋和總結。

4.為確保研修班活動的順利實施,每次活動區教研室在月工作安排中統一公佈和下發,並通知相關學校和教師。安排上研究課的教師要主動與上課地點學校教師聯繫確定上課課題,提前準備教學設計,並及時與所在片的班委會老師交流,同時班委會老師也要主動與開課教師聯繫,優化教學設計,以便共同成長。如若涉及調課等事宜,請各位研修班成員自行打印後呈報學校,務必履行請假手續後方可參加活動。此外,研修班班委還將以郵件、短信以及QQ羣消息的方式通知各位學員。

5.研修班學員應認真參加每次的集中研訓活動,認真完成研修班的各項要求,具體要求完成狀況由研修班班委負責落實檢查督促等,並反饋到學員所在學校,望各位學員配合。

6.研修班學員原則上必須參加每次活動。如遇特殊情況需履行請假手續。

八、具體安排(20xx年4月-20xx年7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fangan/huodong/qz0n0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