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方案 >策劃方案 >

教師《論語》讀書心得|讀書筆記|讀後感5篇

教師《論語》讀書心得|讀書筆記|讀後感5篇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教師讀《論語》的心得體會怎麼寫呢?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教師《論語》讀書心得範文,歡迎大家來參閲。

教師《論語》讀書心得|讀書筆記|讀後感5篇

教師《論語》讀書心得

要快樂地生活,便要心懷一份無私的“博愛”

許多讀過《論語》的人都認為孔子最看重的東西似乎是“禮”,像如何宴請賓客,如何侍奉國君等等,所有禮節他都一板一眼、嚴謹無差,並認為禮樂是治國安邦之本。但孔子又説:“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所以在孔子意識裏“禮”是在“愛”的根基之上的。其實,不論古今中外,對於任何人來講,愛都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不懂愛的人便不會懂得生活。但今天的孩子,卻很少看到他們對父母的體諒和感激,父母盡最大所能給了孩子一切,卻獨獨忘記教會孩子如何去愛他人、如何讓孩子覺得接受別人的關愛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這就是愛的缺失,也是教育的缺失,存在這種缺失,不僅會讓孩子在今後的集體生活中遇到種種挫折,更重要的是,心中沒有愛的人,無法體會到生活中最高的快樂。因此,真誠的仁愛之心,應該是古今中外教育的永恆中心。心懷博愛,還應在人際交往中保持自己人格和心靈的獨立性。孔子強調:“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就是告訴我們,無論對朋友還是對領導,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掌握好親疏的分寸。不管與人相處的多投合多愉快,也不用強求兩人觀點完全一樣,應該能夠保持內心精神世界的獨立。只有這樣,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進而獲得真正的友情。

要快樂地生活,便要享受一份內心的簡單

何為簡單?我對簡單的理解不是碌碌無為,而是喧囂浮躁的世事中那份少有的寧靜,真正的簡單是寧心靜氣、無悔奉獻後的那份收穫與快樂。

生命的真諦,就在於微笑着面對生活,讓自己快樂,讓別人快樂,是一個人精彩人生的展示。因為,有緣相聚不容易,相聚相守更不容易。做一個快樂簡單的人,要有一份美好的憧憬。不管競爭壓力有多大、不管生活節奏有多快、不管學習過程有多苦,我們心中的美好憧憬不能丟。因為有了憧憬,才會有實現憧憬的願望,有了實現憧憬的願望,才會有實現願望的行動,有了行動就一定會有結果,因為你努力了。做一個快樂簡單的人,要做到“以責任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淡泊自己的名利,想着大家的利益。這樣,我們就會心胸開闊、豁然開朗。做一個快樂簡單的人,還要有戰勝困難和挫折的勇氣。一個人一生中總會遇到一些挫折和失敗。當我們遭遇挫折,感到壓力,產生痛苦、面對無奈時,我們要做的不是頹廢沮喪,而是要反省自己,總結經驗,改變航向,因為這一切都是暫時的,會轉瞬即逝。因為天塌不下來,當感覺天快塌下來的時候,實際上是自己站歪了!孔子認為人生最終的追求,仍然是要歸結到內心的平靜,要能夠體味到平凡生活的幸福,歸根取決於自己的心境。當我們無法改變世界時,可以改變自己的觀念;當我們無法改變事情的結果時,可以改變自己看待結果的心情;當我們無法改變別人的看法時,可以改變自已的想法;當我們無法改變風向時,可以調整風帆的角度。

總之,人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只有戰勝自己,才能戰勝困難;只有改變自己,才可改變世界;只有不忘初心,才會找到生活的真諦與快樂!

教師《論語》讀書筆記

(一)學思結合,温故知新。孔子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闢的言論,他主張“有教無類”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從治學的角度看,他強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認為一個人要增長知識,必須認真學習並進行思考;他提倡“温故而知新”,認為時時温習已經學過的舊知識,由此就能獲取更深的新知識。特別是“學思結合”和“温故知新”已成為人們長期遵循的學習規律。新的課改確立了鮮明的課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學生發展為本”。我們知道教師的一切都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作為學生,要發展首要任務是學習,這其中包含着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學習文化知識,這就離不開“學思結合”;二是學習如何獲得文化知識,這就離不開“温故知新”。只有這樣,才能用所學到的知識去解決面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我個人認為今天課改新理念其實是對《論語》中有價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誘。孔子進行教學活動的特點,是能夠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針對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孔子培養弟子學習興趣的方法,是通過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動的事例,用形象思維的方式去誘導,如用“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喻指節操,教導學生要有忍苦耐勞、不屈不撓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時間一去不復返,意在勉勵弟子們珍惜時間、發奮圖強。這樣的教學方式,受到了弟子們的稱讚,顏回説:“夫子循循然善誘人。”我們通過“校本培訓”,已經確立了新的教育觀。新的教育觀要求教師面向全體學生,同時注重學生個性發展。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根據學生的特點提供個性化教育,讓全體學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發展。這裏提到的個性化教育是與“因材施教”有着密切聯繫的。新的教育觀還要求教師要尊重、理解、寬容每一個學生,要善待學生的錯誤,要用優點融化學生的缺點。現在學生厭學輟學現象嚴重,部分學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觀消極的心態,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要“循循善誘”,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學生燃起希望之火,去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我認為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心靈王國,都有一片自己的情感樂園。所以,作為教師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發現每一個學生的智能強項,扶持它,呵護它,使它成為學生的成長起點。

(三)善於啟發,觸類旁通。孔子特別強調把握時機,進行啟發式教育,實際上“啟發”一詞就來自《論語》。他説“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只有對求知慾強卻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加以點撥,對竭力想要表達自己的看法卻無從表達的人加以引導,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孔子的這一論點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學生積極地思考問題,善於推論,聞一知二,舉一反三。這種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在今天新課改的過程中仍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們知道科學在飛速發展,很多知識都會迅速被淘汰而變得一錢不值。因此,知識本身的獲得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去獲得知識,如何在知識的獲取過程中,開發學生的各種潛能。所以説,現代教學不僅是教給學生知識,更應該教會學生學知識。教師“舉一隅”是教給學生知識,學生能“以三隅反”才算教會學生學知識。要想教會學生學知識,使學生真正把知識學活,就得在舉一反三上下功夫,從而收到以一當十、觸類旁通的效果。

(四)相互切磋,教學相長。孔子在教學法上提倡師生之間相互切磋、共同討論,以收到教學相長的效果。《論語·學而》記載子貢聽了孔子的教導後,領會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道理,孔子非常高興。一部《論語》,實際上就是記載他們師生之間互相討論的問答情況。孔子的教學是民主的。他樂於接受來自學生的批評,對於不肯提意見的學生反而要責怪。顏回是孔子最讚賞的弟子,但顏回對孔子的話句句順從,從來不提意見。因此,孔子責怪説::“回也,非助我也,於吾言無所不説。”意指顏回從來不向他提出不同的意見,這就不能使師生之間收到教學相長的好處,所以説“顏回不是能幫助我的人”。可見,孔子是開明、民主的教育家。今天,我們提倡師生互動,與孔子的教學相長是一脈相承的。教師不僅教,也要在互動中學;學生不僅學,同時也要在互動中教。師生共同對自己和對方的發展成長負責。我們大家都教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課,寫的是孔子與四個學生的一次課堂活動。當年孔子在課堂操作上“以問題為主線,以活動為載體,以體驗為收穫,以情趣為動力”,為我們今天的課改提供了成功的範例。只有師生互動,才能讓師生的創造精神在課堂上得到有效地發揮,課堂也才會有真正的歡樂時光。

(五)聯繫實際,評人評事。孔子評價過的人很多,上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伯夷、叔齊,下至春秋時期的管仲、子產等各類名人,以及他自己的弟子。孔子通過對人的評價,教育學生辨別善惡是非,為弟子們修身養性樹立了理想人格的典範。孔子生活在一個動盪不安的時代,社會新聞很多,作為一個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密切注視和關心時事,隨時表明自己的態度,宣傳自己的主張。孔子在自己的一生中評論過很多人和事。從這些評語中可以看出他審時度勢的胸懷和抱負,並且也反映了他通過實例教育學生的理論聯繫實際的良好學風。理論聯繫實際,是教學的一條根本原則。今天,聯繫實際,評人評事,也是各科教學不可或缺的內容。貫徹理論聯繫實際的教學原則,既能使學生牢固地掌握學到的基礎知識,又能培養學生應用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次課改明確提出要實現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其中就體現了理論聯繫實際的教學原則。在這一教學原則的指導下,“教師既要給學生乾糧,還要給學生獵槍。”

總之,《論語》是一部內涵豐富、思想深刻的書,值得我們認真閲讀、仔細品味。孔子的教育思想是《論語》中最精華的部分,是一份珍貴的遺產。讀後受益無窮。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座標。《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樸素的、温暖的生活態度。大家知道,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賢人。孔夫子正是以這種樸素的、温和的生活態度來影響他的弟子,他的弟子都是一粒種子,把那種生活的態度、生活的智慧廣為傳播。

在閲讀論語的過程中,我更進一步加深了對“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的理解與感悟。 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學習方法。一味的讀書,而不思考,只能被書本牽着鼻子走,就會被書本所累,從而受到書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而只是一味的埋頭苦思而不進行一定的書本知識的積累,進而對知識進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於空想,問題仍然不會得到解決,也就會產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險。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有用的真知。

作為一名教師,只有做到學與思的結合,做一個學習型的教師,反思性的教師,才能不斷進步 。

孔子説:“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子夏説:“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這些都是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重要性。 西方的哲人康德説過“感性無知性則盲,知性無感性則空。”與孔子的這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以説是驚人的一致。可見人類在知識的認知和獲取上,不論地域、種族如何差異,其根本性的原則往往是一致的。學習要聽別人講解,也要自己思考,不要一味聽信別人。 只學習而不動腦筋思考,就會茫然不解;只憑空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不解。

現實生活中有不少人,為了學習而學習,缺少必要的思考,只是一味地學習,大腦卻一片空白,學習只為了追求數量,而不在乎質量,結果那就可想而知了。學習在思考,也在於吸收。 也有不少人,為了思考而思考,缺少必要的學習。只是一味地思考,沒有一定的學習指導,結果思考鑽進了死衚衕,就難免是非不分。 因學習而思考,而感到充實。因思考而學習,而感到明智。可見,學習與思考緊密結合,缺一不可。這些都是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重要性。

教師《論語》讀後感

步入不惑之年的我一直以來都沒有很好的讀過《論語》,之前對《論語》的瞭解,僅僅限於中學課本上學到的“温故而知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瞭解的只是鳳毛麟角。寒假裏通過拜讀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我對《論語》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雖不能説大徹大悟,但也觸動了心靈。

于丹《論語》心得中的道理是樸素的,温暖的。她的解説沒有我想象中的高談闊論,也不像現在的個別學者那樣咬文嚼字,弄一些專業術語、新名詞來嚇唬人以顯示自己的成就。看《論語》心得,彷彿在和一位朋友聊天,所有的道理都被于丹娓娓道來,那樣一種從容謙仰的態度正是儒家所提倡的,所追求的。

于丹《論語》心得這本書中穿插了很多簡短但耐人回味的小故事,令我感觸頗深。老和尚背姑娘過河的故事讓我理解了“仁者不憂”的境界;國王尋找哲學問題答案的故事讓我明白如何做一個仁愛之人;網球明星和女孩買頭花的故事告訴我應該以開闊的心胸去面對生命中的缺憾;茶師為了最有尊嚴的死法求教的故事更讓我看到了心靈勇敢的力量……這樣的小故事于丹還給我們講了很多很多,有些會讓我們受益終身。

于丹在《論語》心得中告訴我們,不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還應該儘自己的能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所謂“予人玫瑰,手有餘香”,給予比獲取更能使我們心中充滿幸福感。

在《論語》中,孔子告訴他的學生應該怎樣去尋找生活中的快樂。這種思想傳承下來,對歷史上許多着名的文人詩人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子貢曾經問老師:“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假如一個人很貧賤,但他不向富人諂媚;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傲氣凌人。這怎麼樣?老師説,這很不錯。但還不夠。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叫做“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更高的境界是,一個人不僅安於貧賤,不僅不諂媚求人,而且他的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歡樂,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他也不會因為富貴而驕奢,他依然是內心快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這是多高的驕傲啊!一個人能夠不被富足的生活蠱惑,又能在貧賤中保持着做人的尊嚴和內心的快樂。這樣一種儒家思想傳承下來,使我們歷史上又出現了很多內心富足的君子。

對於我自身的一些困惑,我也在這本書中找到了答案。小男孩拔釘子的寓言我記憶猶新。在我們這個年齡,常常由於一時衝動而説出一些不經過大腦的話來,傷害了身邊的人還渾然不知。但是現在於丹提醒了我們説話要用腦子,做事要考慮後果。因為就像釘子敲下去,哪怕以後再拔掉,籬笆上也留下了洞,不會復原了。現在我一想起這句話就後怕,好像忽然發現自己做過那麼多留下悔恨的事情,只願今後不會再這樣不謹慎了。以前我在自己受到傷害的時候總是放不下,怨恨一時難以消除。書中有這樣一段話“有很多時候,一件事情本來已經過去了,而我們還是老在那兒想,這麼可惡的事,我怎麼能原諒它呢?然後就在不斷的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傷害。”看了這段話,我明白了為什麼自己會因為一件很久以前的事情而那麼久都不開心,原來是自己放大了傷痛而已。一個“恕”字可以使自己擁有海闊天空,何樂而不為呢?

讀《論語》心得,使我心曠神怡,讓我感受到了《論語》是一碗心靈雞湯,可以加強氣質修養、淨化思想心靈;是一罈千年好酒,醇香甜美;是一股涓涓清泉,看似無味,卻是越品味越濃。

《論語》讀書心得筆記

《論語》的真正含義是告訴我們如何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幸福生活。它教會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得精神上的愉悦,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的座標。

《論語》傳達了一種簡單而熱情的生活態度。孔子有三千弟子,其中有七十二賢人。孔子以這種樸素而温和的生活態度影響着他的弟子。他所有的弟子都是就像一粒種子,傳播着對生命的態度和生命的智慧。

在閲讀《論語》的過程中,我進一步加深了對“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理解。

這句話,可以説是孔子倡導的學習方法。一味地讀書,而不去思考,只能被書牽着鼻子走,會被書本所累,從而被書的外表所迷惑而不得其解。

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但只是一味地埋頭苦思,不進行必要的書本知識積累,那麼對知識進行研究和推敲,也只能是一種幻想,問題得不到解決,會產生更多的疑問和危險。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你才能學到有用的知識。

作為一名教師,只有做到學習與思考的結合,做一名學習型教師,反思性的教師,才能不斷進步。

孔子説:“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子夏説:“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這些都強調了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重要性。

西方哲學家康德説:“感性無知性則盲,知性無感性則空。”。”與孔子的這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能夠説是驚人的一致。可以看出,在認識和獲取知識的過程中,無論地域和種族多麼不同,其基本原則總是相似的。學會聽別人講解,也要自己思考,不要一味地聽別人的。

只學習而不動腦筋思考,就會茫然不解;只憑空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不解。。

邊想邊學,邊感受智慧。可見,學習與思考緊密結合,缺一不可。這些都強調了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重要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fangan/cehua/lvwe3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