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讀後感 >高中生讀後感 >

高中讀孔子《論語》讀後感1000字以上作文(精選5篇)

高中讀孔子《論語》讀後感1000字以上作文(精選5篇)

高中讀孔子《論語》讀後感1000字以上作文 篇1

世界上的真理永遠是最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就好像春天永遠要播種,秋天要收穫1樣。《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只是它把你內心深處的良知給激活了。

高中讀孔子《論語》讀後感1000字以上作文(精選5篇)

兩千5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被學生片片段段記錄下來。這些以課堂筆記為主的記錄由他的學生編纂,後來記成了《論語》。

我們會覺得,《論語》好像沒有很嚴密的邏輯性,很多是就事論事,裏面也很少有長篇大論的文字,幾乎每1則語錄都很簡短。其實,無言也是1種教育。

我們都説孔子是聖人,聖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動能力,最具人格魅力的人。孔聖人帶給我們的是1種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這樣的人1定是從我們的生活裏面自然而然地生長出來,而不是從天而降的。

西方不同,中國哲學系崇尚的是1種莊嚴、理性和敦厚之美。《論語》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這樣1種審美理想的化身。

在孔夫子這個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內心傳導出來的飽和力量。只有當天地之氣凝聚在1個人心中的時候,它才能夠如此強大。這是1種力量,我們如果學會了提取鍛造這種力量,我們就能夠獲得孔夫子那樣的心胸。我們看到孔夫子的態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內心卻10分莊嚴。因為其中有1種力量——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1個特別講信念的人。

宋代開國宰相趙普也曾經説過自己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古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對《論語》的推崇與敬仰。

子曰:“天何言哉?4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孔子對他的學生説:“你看,蒼天在上,靜穆無言,而4季在輪轉,萬物滋生,天而要説話嗎?”《論語》的終極傳遞就是1種態度,是1種樸素的、温暖的生活態度。孔夫子正是以此來影響他的弟子。

大家知道,儒家理論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東西,除了“恕”字以外,還有1個字就是“仁”。

孔子的學生樊遲曾經問過孔子什麼叫仁?孔子只回答他兩個字:“愛人”。愛別人就叫仁。樊遲又問什麼叫智?孔子説:“知人”。瞭解別人,就是智。

關愛別人,就是仁,瞭解別人,就是智。就是這麼簡單。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

道不遠人,讓我們在聖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

高中讀孔子《論語》讀後感1000字以上作文 篇2

孔子主張仁愛。

“愛人”就是對一切人的尊重和愛敬之情,把人當作是具有平等人格的人而對待,即”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顏淵》),“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子路》)。

“仁”字在上古時代已出現,意為二人以上的人與人之間親密友善的關係。孔子繼承了仁的基本並作了重要發展,明確指出仁的基本精神是愛。“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比如馬廄失火,孔子退朝回來,曰:“‘傷人乎?’不問馬。但是孔子的仁愛與基督教的博愛、墨家的兼愛又有區別,不是不分親疏遠近、一律平等的愛,而是有等差的愛,要遵循親親、尊尊的原則。親親、尊尊是西周宗法社會的原則,其本質就是禮。禮是血緣法則、道德法則和階級法則的綜合體。人的行為不僅要遵守仁,也要符合禮。

孔子關於仁的思想,已內在地包容了中國古代社會的血緣關係和階級關係。仁學包含了道德上的人格平等和尊嚴等內容,這一點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一命題中表現的很明顯。他既承認人是目的,且承認人在道德上是平等的,人人都有道德上的尊嚴。這裏並無貴賤、高下之分,只有君子、小人之分。而這同當代社會的人權思想有着共同的契合點。孔子對子夏説,“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就是從道德實踐上説的,並不是從地位或職業上説的。

孔子還要求統治者的行為要端正,“政者,正也。子率而正,孰敢不正”。

為官者道德的高低是政治好壞的決定性因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其次,選拔官吏要以道德為標準,孔子認為,如果有道德的人的職位在沒有道德的人的上面,那麼人民就會信服;如果沒有道德的人的職位反而在有道德的人的上面,則民不服。再次,他主張推行教化,反對統治者的殺戮政策,“子欲善而民善,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意思是説就像草隨風動一樣,為官者的言行影響着老百姓,以此要求統治者發揮身教作用,引導天下風氣向善。“愛人”表現在政治上便是“博施於民而能濟眾”(《雍也》),採取合乎民情的便宜措施以促進生產,使人民富足。

孔子還非常挑食。

顏色難看,不吃;氣味難聞,不吃;烹調得不好,不吃;不合時令,不吃;切割得不好,不吃;沒有合適的醬,不吃。我想,現在最挑食的小孩,恐怕也只有他的三分之一罷了!

讀完《論語》,我不僅對孔子的敬佩更進一步,而且更多了一種親近感。孔子並非什麼高不可攀的“至聖”,他也是一個有優點、有缺點的普通人。他似乎從書上一躍而下,成為我的一個好朋友。

高中讀孔子《論語》讀後感1000字以上作文 篇3

話外音:老師,如果一個人很貧賤,但他不諂媚;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驕傲,您説這怎麼樣啊?

嗯,還可以,但是最高的境界在於一個人能夠安於貧賤,並且能夠樂在其中。

他的學生,還是那個子貢曾經問過他,子貢説:老是啊,貧而不諂,富而不驕,何如?如果一個人很貧賤,但他不諂媚;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驕傲,您説這怎麼樣啊?逼着老是説這好啊,老師也很寬和,子曰:可也,老師説還可以,但是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老師説: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老師説:最高的那個境界就是一個人安於貧賤,不僅不諂媚求人而且沒有抱怨,他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歡樂仍然不能從他的生命中被剝奪。大家想想,這是一個多高的驕傲啊,一個人在貧賤之中還能保持着把他的日子過得覺得很有尊嚴,有他自己的快樂。其實這説的就是象陶淵明那樣的隱士。

話外音:孔夫子教導他的學生們要安貧樂道,但是現代社會競爭如此激烈,每個人都在努力發展着自己的事業,收入的多少似乎就成為了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標誌,安貧樂道在現代人眼中頗有些不思進取的意味,那麼我們在這樣一個社會環境中應該如何為人呢?能不能有一個很簡單的、在我們現代社會中也能起作用的為人之道呢?其實,兩千多年前孔子的學生就提出過類似的問題,希望有一個字就可以受用一生,這個字是什麼?孔子又是如何回答的呢?

這就是孔夫子他跟學生在交流中,學生非要苛刻的問他。子貢,老是這個子貢“刁難”他的老師,説:老師您就跟我説,這一輩子,您就告訴我一個字,我就可以終身受益。問他老師説: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您告訴我一個字,讓我一輩子就遵守它。你説什麼教育能縮成一個字,老師呢也能説出來,老師還特寬和,商量的口氣説:豈恕乎,就是寬恕的恕。他説,如果有這麼個字,那這個字就是“恕”字。然後老師又為這個“恕”字加上了八個字的解釋,這八個字我一説大家人人都知道,其實這是聖人説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什麼叫忠恕,什麼叫寬容,就是你自個兒覺得不想幹的事,你就彆強迫別人幹。你一輩子做到這一點就夠了,就這一個經驗夠你活一輩子。這就是老師告訴他學生的話。所以什麼叫半部論語治天下,有時候學幾個字就夠你一輩子用了,所以真正聖人不會説讓你去背《千字文》,記住那麼多你才能活明白,記住一個字有時候就夠了,就是寬容一點。所以他的學生曾子也曾經説過:夫而已矣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説我老師這一輩子,真正的道理也就是忠恕而已。就是這麼簡單,但是寬容有時候多不容易啊,我們這個社會上,現在有多少事情,就是事情已經過去了,但是在你的心頭過不去。我們每個人的心靈困頓,有多少都是自我的折磨,有多少時候是一個事情過去了以後我們老在那裏想,覺得這個事情深深的傷害了我,然後我就不斷地在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傷害,總想着説這麼可惡的事我怎麼能原諒他呢,我每天早上醒來想的都是復仇。

其實當你一次一次玩味這個痛苦的時候你被折磨得就太深了。佛家有一個有意思的小故事:一個小和尚一個老和尚,兩個人出去下山化緣。走着走着到了河邊,這個小和尚因為剛入道,什麼事情都必恭必敬看着他師父,一看那有個姑娘要過河,他師父就過去問她,説姑娘你想過河呀,那你過來我把你背過去吧,就背過去了。小和尚就瞠目結舌看着,然後被過去就放下了,姑娘謝謝老和尚,他師父領着他接着走。這個小和尚也不敢問,説我師父怎麼這樣呢,走啊走啊走了20裏地,覺得太憋得慌了,終於就問了,説師父啊我們是出家人,你怎麼能揹着那個姑娘過河呢。他師父就淡淡地告訴他:你看我把她背過河就把她放下了,你背了她20裏地還沒放下。這個道理其實和孔夫子教給大家的一樣,就是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一點,其實給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闊天空。有什麼事老擱在心裏放不下,所以上面叫仁者不憂呢,就是讓你的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就像我們客觀的生活中,你説一個人要是遭遇事業呀婚變呀,朋友背叛哪親然離去哪,這些事情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遇到,他對你算大事還是小事,這個沒有客觀標準。這就像説一寸長的口子算是一個大傷還是小傷呢。如果在一個嬌滴滴的小姑娘身上那肯定是個大傷,她能邪乎一星期,她老疼老上藥老看着;如果是一粗粗邋邋大小夥子不小心踢球碰破了,他可能從傷到傷好一直就不知道,這也是個傷口就完了所以其實我們的內心究竟是一個嬌滴滴的小姑娘還是一個粗粗邋邋大小夥子,這件事情靠我們的修煉就能做到。這就是孔夫子的意義,他告訴你你可以做得到,無非是自己不願意的事情不要去強加別人,自己快樂的事情自己就更多做一點。能夠在這個社會上更多地去幫助別人。

高中讀孔子《論語》讀後感1000字以上作文 篇4

從前,我之所以讀一本書是因為它來到了我的手邊,而書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氣或分幾天讀完它。後來,知道了有公共圖書館這等讀書的好地方,我也懶得去翻書目卡片,只是在開放閲覽室書架上隨手抓一本我能讀得進去的書。再後來,通過網絡,也約略知道近來新出的哪幾本書是值得一讀的,可我也往往只關注自己感興趣的,偶爾在瀏覽的網頁上碰到一兩本好書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時間和心情靜下心來看,相逢或相違全憑運氣。所以,我讀《論語》也只是因為選了《中西經典選讀》這門課,於是從圖書館借了這本書。

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於《論語》。像“父母在,不遠遊。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祕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説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羣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説;“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説是盡到孝了。”這裏講了什麼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污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温“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説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説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着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就説我們班上的吧。在這個近80人的班集體裏,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着豐富的養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高中讀孔子《論語》讀後感1000字以上作文 篇5

話外音:老師,如果一個人很貧賤,但他不諂媚;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驕傲,您説這怎麼樣啊?

嗯,還可以,但是最高的境界在於一個人能夠安於貧賤,並且能夠樂在其中。

他的學生,還是那個子貢曾經問過他,子貢説:老是啊,貧而不諂,富而不驕,何如?如果一個人很貧賤,但他不諂媚;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驕傲,您説這怎麼樣啊?逼着老是説這好啊,老師也很寬和,子曰:可也,老師説還可以,但是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老師説: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老師説:最高的那個境界就是一個人安於貧賤,不僅不諂媚求人而且沒有抱怨,他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歡樂仍然不能從他的生命中被剝奪。大家想想,這是一個多高的驕傲啊,一個人在貧賤之中還能保持着把他的日子過得覺得很有尊嚴,有他自己的快樂。其實這説的就是象陶淵明那樣的隱士。

話外音:孔夫子教導他的學生們要安貧樂道,但是現代社會競爭如此激烈,每個人都在努力發展着自己的事業,收入的多少似乎就成為了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標誌,安貧樂道在現代人眼中頗有些不思進取的意味,那麼我們在這樣一個社會環境中應該如何為人呢?能不能有一個很簡單的、在我們現代社會中也能起作用的為人之道呢?其實,兩千多年前孔子的學生就提出過類似的問題,希望有一個字就可以受用一生,這個字是什麼?孔子又是如何回答的呢?

這就是孔夫子他跟學生在交流中,學生非要苛刻的問他。子貢,老是這個子貢“刁難”他的老師,説:老師您就跟我説,這一輩子,您就告訴我一個字,我就可以終身受益。問他老師説: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您告訴我一個字,讓我一輩子就遵守它。你説什麼教育能縮成一個字,老師呢也能説出來,老師還特寬和,商量的口氣説:豈恕乎,就是寬恕的恕。他説,如果有這麼個字,那這個字就是“恕”字。然後老師又為這個“恕”字加上了八個字的解釋,這八個字我一説大家人人都知道,其實這是聖人説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什麼叫忠恕,什麼叫寬容,就是你自個兒覺得不想幹的事,你就彆強迫別人幹。你一輩子做到這一點就夠了,就這一個經驗夠你活一輩子。這就是老師告訴他學生的話。所以什麼叫半部論語治天下,有時候學幾個字就夠你一輩子用了,所以真正聖人不會説讓你去背《千字文》,記住那麼多你才能活明白,記住一個字有時候就夠了,就是寬容一點。所以他的學生曾子也曾經説過:夫而已矣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説我老師這一輩子,真正的道理也就是忠恕而已。就是這麼簡單,但是寬容有時候多不容易啊,我們這個社會上,現在有多少事情,就是事情已經過去了,但是在你的心頭過不去。我們每個人的心靈困頓,有多少都是自我的折磨,有多少時候是一個事情過去了以後我們老在那裏想,覺得這個事情深深的傷害了我,然後我就不斷地在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傷害,總想着説這麼可惡的事我怎麼能原諒他呢,我每天早上醒來想的都是復仇。

其實當你一次一次玩味這個痛苦的時候你被折磨得就太深了。佛家有一個有意思的小故事:一個小和尚一個老和尚,兩個人出去下山化緣。走着走着到了河邊,這個小和尚因為剛入道,什麼事情都必恭必敬看着他師父,一看那有個姑娘要過河,他師父就過去問她,説姑娘你想過河呀,那你過來我把你背過去吧,就背過去了。小和尚就瞠目結舌看着,然後被過去就放下了,姑娘謝謝老和尚,他師父領着他接着走。這個小和尚也不敢問,説我師父怎麼這樣呢,走啊走啊走了20裏地,覺得太憋得慌了,終於就問了,説師父啊我們是出家人,你怎麼能揹着那個姑娘過河呢。他師父就淡淡地告訴他:你看我把她背過河就把她放下了,你背了她20裏地還沒放下。這個道理其實和孔夫子教給大家的一樣,就是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一點,其實給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闊天空。有什麼事老擱在心裏放不下,所以上面叫仁者不憂呢,就是讓你的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就像我們客觀的生活中,你説一個人要是遭遇事業呀婚變呀,朋友背叛哪親然離去哪,這些事情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遇到,他對你算大事還是小事,這個沒有客觀標準。這就像説一寸長的口子算是一個大傷還是小傷呢。如果在一個嬌滴滴的小姑娘身上那肯定是個大傷,她能邪乎一星期,她老疼老上藥老看着;如果是一粗粗邋邋大小夥子不小心踢球碰破了,他可能從傷到傷好一直就不知道,這也是個傷口就完了所以其實我們的內心究竟是一個嬌滴滴的小姑娘還是一個粗粗邋邋大小夥子,這件事情靠我們的修煉就能做到。這就是孔夫子的意義,他告訴你你可以做得到,無非是自己不願意的事情不要去強加別人,自己快樂的事情自己就更多做一點。能夠在這個社會上更多地去幫助別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uhougan/gaozhong/gglen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