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讀後感 >讀後感 >

《堂吉訶德》讀後感大綱

《堂吉訶德》讀後感大綱

《堂吉訶德》誕生於16-17世紀的西班牙,這個時期正是文藝復新新舊交替的時代,伴隨着新興資產階級人文思想的產生,社會也呈現出一種新的氣象。此書講述的是一位居住在西班牙拉.曼卻,身體虛弱、年近五十的老單身吉哈諾,整天沉浸於騎士小説,夢想做一個闖蕩天涯,扶困濟危,懲惡揚善的騎士,於是便用破甲駑馬把自己裝扮起來,還給自己換名“堂吉訶德”,以醜陋的牧豬女作為美賽天仙的崇拜貴婦,再聘矮胖的農民桑丘做自己的侍從,三次出門周遊全國,開始冒險之旅,去完成鋤強扶弱的騎士夢想。但結果鬧出不少笑話,幾乎到處碰壁受辱,被打成重傷或被當成瘋子遣送回家,最後以病死做終。

《堂吉訶德》讀後感大綱

從該作品的整體來看,我認為可以算的上是鴻篇鉅製了。整篇小説描寫的人物總共有七百多個,他們有貴族爵士、神父、地主、市民、士兵、農夫、囚犯、強盜、妓女等等。在內容上有宗教觀念對人的脅迫,有下層人民的艱辛與樸實,有公爵階層安逸的生活,有年輕人對愛情的執着和衝動,有不可擺脱的家庭門第觀念,有婚戀不自由所導致的不幸。涉及了政權,經濟,戰爭,宗教,道德,風俗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描寫的生活場面十分廣闊,從貴族的城堡到外省的小客站,從農村到城鎮,從平原到深山,從大陸到森林,展現了一幅完整的社會生活圖卷 。在反映現實的深度和廣度上令人稱奇。從而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説作品具有的史詩性質,貫徹着一種啟蒙思想,映照着西班牙一種焦躁不安的情緒。

首先我想談一下這部作品的藝術特色。從整個小説來看,作家的敍述方式是極富特色的,作品並非簡單地平鋪直敍,而是理想化的情懷穿插着巧妙的敍事。小説中的主人公是堂吉訶德,寫他的各種荒誕離奇的經歷就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方法。是一本穿插在一位顛沛流離的其實真實故事中的虛構小説。小資教父楊少華説過,“説謊的不都是小説家,也可以是政治家、外交家……但不同之處是小説家説謊不受道義上的譴責,莫如説説謊説得越大越高明,小説家越能得到人們的讚賞和好評。”我想塞萬提斯正是巧妙地做到了這一點的,通過栩栩如生的虛構而將真相找到另一場所投以另一光照,堂吉訶德與風車大戰,與羊羣廝殺等等這些的情節固然是虛構的,但這也正是堂吉訶德渴望伸張正義,懲惡揚善,同時也是他深受騎士道精神侵蝕的投射。這一點不可忽視。

再來我想談一下本作的語言特色。由於我看的版本是由楊絳翻譯的,因而讀起來有了中國傳統章回小説的感覺,從該書的章節間的轉換等等可以瞭解到這一點。再者關於這部作品我最喜歡的部分就是西班牙民諺的靈活運用。特別是在桑丘這個任人物的塑造中,妙語連珠一串串迸出,諺語似乎手到擒來,豐富多彩。例如,“運道往往在不幸的地方開個門,讓壞事有個補救”,“對壞人行好事,就是往海里倒水”,“不打算守約的人,訂約的時候不計較困難”,“不幹超人之事,不成出眾之人”“天空的老鷹,不如手裏的麻雀”等等,這些諺語的運用使人物特徵鮮明化,使作品的可讀性增強,又顯具民族色彩,達到了較好的藝術效果。總而言之,作品瀰漫着一種塞萬提斯的風格,然而又似乎沒有風格,毫無矯揉造作,語言流暢。也正是這種“無風格”,使他的作品難以模仿,也難以被超越。

接下來,我想對主要人物性格做一個分析。在當今社會,堂吉訶德儼然已經成為一個標籤式人物,帶着“瘋狂”“執拗”“傻瓜式”的特性,但是如果回到遙遠的十六世紀,真正接近賽萬提斯的文本時,人物面貌的呈現卻是豐盈,有趣,不乏智慧的。

桑丘雖然不是本部作品的第一主角,但毋庸置疑他在小説中的重要位置是不可否認的。小説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桑丘與堂吉訶德之間的對話。雖然他沒頭沒腦,廢話連篇,喜歡就勢發揮,故意玩笑,但不得不説,他的語言部分是本書的一個亮點。他一會兒勸主人不要現實幻想不分,一會又和主人一起相信魔鬼的存在。可愛自然而毫無做作,即使有時候表現得像一個只顧眼前利益的小人,但也卻可見他的真誠。在《堂吉訶德》下半部分,可以説堂吉訶德傾向於相信桑丘了,我不妨相信這是桑丘的個人人格魅力,也是他鮮明的人物特色。

而本小説的主人公堂吉訶德則句句不離騎士道,認為應該“竭心盡力讓大家知道,不恢復崇尚騎士道的盛世,是個大錯”,並相信“自己能使騎士道死灰復燃,比古代更光芒萬丈”。他行為莽撞胡鬧,荒謬絕倫,主觀意識太強,但是其説起話來頭頭是道,談吐文雅,通情達理,而且他的品德是有高尚的一面的。他痛恨“現在這個年頭,懶惰壓倒了勤快,安逸壓倒了勤勞,罪惡壓倒了美德,傲慢壓倒了勇敢,甚至拿槍桿子的也空談而不實行了”,他同情被壓迫的人民,痛恨專制制度,倡導“一切東西都平等”,詛咒他的時代是“萬惡的時代”,從這些方面我們不難看出堂吉訶德內在品德高尚性。但正如一位大家所説,“堂吉訶德的理想在雲端,卻只能在腳下的大地上橫衝直撞。”童話般的理想世界與現實中的不如意之間的衝突是如影隨形的,因此如何作出抉擇就成了關鍵性的問題。是潔身自好明哲保身,還是拍案而起勇於反抗?

這一抉擇讓我想起楊少華在《雞蛋與高牆》中所説的,“假如這裏有堅固的高牆和撞牆破碎的雞蛋,我總站在雞蛋的一邊。無論高牆多麼正確,雞蛋多麼錯誤,我還是站在雞蛋的一邊。”這表現了他願意做一位以良知為標槍的勇士,去射穿限制人們自由的那無形的牆,去歌頌一切精神存在的可能性和豐富性,擁護自由。在物慾橫流,個人主義膨脹的今天,這種精神必然是難能可貴的。堂吉訶德一個人勢單力薄,但他卻選擇了做一隻並不妄自菲薄脆弱的雞蛋,即使只能做一隻雞蛋,他也要砸向那阻礙平等和諧,光明自由的高牆,力量固然有限,但總比做一直縮頭烏龜要來的高尚。即使是“以卵擊石”,我們也有理由相信會有“水滴石穿”的那一天。換一種比喻來説,做一隻“特立獨行的豬”也未嘗不可。你相信和追求公正和和平,不可避免地,會與你所處的未必多推崇公正和和平的社會和環境即世俗價值和觀念拉開距離,但是隻要你能耐得了孤獨,忍得起周圍的冷嘲熱諷,最終成為一隻“特立獨行的豬”也未嘗不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從這個角度最容易讓我聯想到的人物即是方舟子。從XX年創辦第一個中文學術打假網站至今,方舟子的打假生涯已經有十幾年了。作為一個專業打假人士、科普作家,十幾年來他打假無數。可是逾十年之久的打假,假並沒見少反而見多,他自己反而招來一身麻煩。小至來自各界的攻擊和壓力,大則出其不意的人身傷害。當然,堂吉訶德是忠貞地奉行的騎士道,以這種精神的實踐做為自身的人生訴求,而方舟子實則糾正社會的不正之風,沒有“騎士道”這個中介的存在,但是不可否認,他們都有為了堅持正道和真理而進行着誓死般的捍衞。在讀這本小説時,在“英勇的堂吉訶德和威武的鏡子騎士的會面”一節中,隨着小説的娓娓道來,一開始我確實萌生了一種希望,一種“堂吉訶德不再是孤身作戰”的希冀,一種“英雄不再孤獨”的期盼,但最終顯然是以失望告終的。再聯繫方舟子的事件,中國要走的路還很長,在社會的其他方方面面,我們不可否認地説,我們需要更多的方舟子,需要更多的“堂吉訶德”,去戰勝現實中的種種妖魔鬼怪。我們盼望着這麼一天的到來中國社會不再是以一己之力抗拒羣妖亂魔的一天。

我想作者的本意並不僅僅限於把堂吉訶德當成諷刺的對象,而是讓他成為了一個諷刺者。他對桑丘説:“讓他們叫我瘋子吧,我還瘋的不夠,所以的不到他們的讚許。”讓讀者看到喜劇背後的悲情色彩或許才是作者的本意所在。小説的虛構性甚至是一種無厘頭的風格,讓我聯想到了周星馳的電影。周星馳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現象,正如《堂吉訶德》一樣,好的喜劇是可以讓人流淚的。以《唐伯虎點秋香》為例,就是一部展現關於愛情、理想和現實激烈衝突的影片。通過唐伯虎的人生矛盾衝突,似乎可以使我們想起佩索阿所所説的“我是一座橋樑,架在我之所是和我之所願之間。”大概堂吉訶德也願成為一座橋樑,架在他所希冀的和平和諧,公平正義的理想社會和現實之間吧!再從周星馳電影的普遍特點來看,一般觀眾看到的往往是周星馳的嬉戲、調侃與玩世不恭。但是他不經意間觸及的社會和事物的本質,往往讓我們的笑後更加的淒涼。小人物的奮鬥故事似乎是他電影的主題。但是小人物的人性卻是美的,他們有着對人倫情感的追求,其實堂吉訶德何嘗不是一個小人物,有着很多的毛病和缺點,但是卻不甘示弱,勇於冒險和拼搏,堂吉訶德行為的不合理性正是也正是現實世界荒誕不合理性的映射。當然,一個是影視作品,一個人文學作品,比較起來不盡相同,我這裏只想説明,喜劇給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笑料,而應該對其內涵有所領會和感悟。

以上只是我個人對這部作品的淺薄看法,魯迅説過,“看人生因作者而不同,看作品也因讀者而異。”我們看一個具體的人,尤其是文學作品中“來源於生活

卻高於生活“的藝術形象,不能用簡單的公式框架來評價。對於堂吉訶德亦是如此。但無論如何,堂吉訶德在我心目中樹立的仍然是英雄的形象,是敢於“撞高牆的雞蛋”,比起社會上任何畏畏縮縮,只求自身安逸的膽小之徒要高尚許多。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uhougan/duhou/lnqvx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