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讀後感 >讀後感 >

《捨得,捨不得》讀後感:順其自然,順勢而為

《捨得,捨不得》讀後感:順其自然,順勢而為

編者按:《捨得,捨不得》是蔣勛先生的一本書。在生活中,得亦坦然,不得亦泰然,做事就要順其自然,順勢而為,快樂人生。

《捨得,捨不得》讀後感:順其自然,順勢而為

近來,我在一檔書評節目中,聽到有朋友推薦蔣勛先生20xx年的書《捨得,捨不得,帶着〈金剛經〉去旅行》,只是聽到兩方印的故事,就真真喜歡上,立刻網上訂購了書,閲讀,尤其喜歡蔣勛先生所寫的兩方印“捨得”、“捨不得”的故事。

我真真記憶深刻的是這樣的一句尋常的文字:“以後書畫引首,我常用‘捨得’這一方印,‘捨不得’,卻沒有用過一次。”為何?兩方印,為何只用“捨得”,從來不用“捨不得”蔣勛先生在序言中也給出了自己的解釋,他寫道:“我們如此眷戀,放不了手;青春歲月,歡愛温暖,許許多多捨不得,原來,都必須捨得;捨不得,終究只是妄想而已。無論甘心,或者不甘心,無論多麼捨不得,我們最終都要學會捨得。”

捨得,捨不得。反覆品味這兩個中文詞語,會覺得,別有深意。我自己還多了一層理解是,發心是舍,舍是一種施予的動作,有兩種結局,得或者不得。好像我們的人生,拼命努力爭取過,未必都能得到我們想要的一切,比如感情,比如事業,比如健康。你夢中的姑娘,可能牽着別人的手;你想要的位置,可能別人輕易就拿去;你追求的健康,可能因為一次意外事故而戛然而止。得亦坦然,不得亦泰然,才是佛教《金剛經》裏的智慧吧。因為,無論是得,還是不得;人這一生,都要轟轟烈烈,為了初心的目標去經歷一番,才是不枉此生吧。

跳出三維世界裏的愛恨情仇,如果,我們能站在一個更高的維度去看,從內心去觀,就能理解佛教中所説的“煩惱即菩提”的正念。時間的煩惱,其實都是修心路上的菩提之花,超越這些煩惱,直面這些煩惱,解決這些煩惱,不就是得了智慧嗎?而能直面和渡更大的煩惱,不就是佛教中説的大智慧嗎?而大智慧,大大智慧,直到智慧之尊,達到般若的境地,不就是修行到更高的維度看世界了嗎?

更高的維度有什麼用呢?前幾天看蔡志忠談生命觀,他特別談到什麼樣的人能爬到喜馬拉雅山的山頂。需要裝備好嗎?需要。需要身體好嗎?需要。但是,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蔡志忠先生用一句話解釋“你相信嗎?登上喜馬拉雅山頂那一個人,他不是體力最好的,他是死都要登上去的那個人。”這個談的不是體力,而是信念。信念才是決定一個人的高度的支撐,你知道你要做什麼,然後拼勁全力,這個就是信念,其實更是一種精神。這種精神,還有一種神祕的力量,他能時時呵護你,保佑你,讓你甚至免於一些天災人禍,因為混沌宇宙知道你在這時間還有未完成之事,你自己也為了自己的目標,保護好自己的實力,這是智慧,也充滿玄妙,也許你覺得是玄學,但是,科學是什麼呢?科學,很多時候,是在解釋很多神祕的玄學的事件。

中醫講,一個人的精氣神的重要性。中醫講一個人的氣場。有些人雖然身型是瘦的,但是,你覺得他就是有一種強大的氣場,這是一種旺盛的生命力;有些人身型雖然是壯大的,但是,你覺得和他在一起沒有安全感,這就是生命力的不夠旺盛的表現。修煉精氣神的方式很多。中國人有兩個方法,我非常喜歡。一個是太極,一個是書法。太極是修煉身體的律動和氣脈,書法也是。很多人不理解,覺得書法,不過是寫字,和氣功有什麼聯繫呢?我記得,以前採訪黃石的書法名家樊嫁生老師的時候,他説過的一句話,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説:“寫書法,需要凝神定氣,需要站如鬆,行如弓,手眼身法步,一個也不能少。”所以,你發現了嗎?書法家,一般都長壽,因為他們的起筆落筆,都是氣脈的流動,都是修煉精氣神。懂得書法欣賞的人,也能長壽,你坐下來,然後觀察,比如看蘇東坡的《寒食帖》,跟着每個字走,只看筆觸,體會那些筆畫是順流直下,那些筆畫是停頓的,體會那些轉折的地方是怎樣的氣脈流轉,你就能走進蘇東坡當年寫字的心境之中,你的氣脈也在跟着大家一起流動。蘇東坡寫十分鐘,你就能看十分鐘。旋即,你能體會到蘇東坡寫完《寒食帖》後落筆的酣暢淋漓。

其實氣脈的修煉,生活中比比皆是。庖丁解牛是,百步穿楊是,賣油郎穿銅錢是,安心泡茶是,靜心打掃也是。氣脈修煉,才能讓我們痛快享受全然定神努力的過程。現代人太浮躁了,連安心吃一頓飯都很難,不是分心看電視,就是分心打電腦,或者是勸酒勸醉為止的喧囂酒局,而在廟宇,最先修煉的,也許是從止語吃一頓飯開始。

氣脈修煉有何好處呢,因為氣脈是帶我們登上喜馬拉雅山頂的力量。在山頂的人,俯瞰世界,一定會有不一樣的所得,也能練就孟子所説的“浩然之氣”。在山頂的時候,回望來時路上的疲憊辛苦,不都是坦蕩坦然嗎?我自己有個經驗是,人在少年的時候,是有這種氣的,我兒子10歲之前,每次登山,必然要登到山頂,有一次,我體力不支,不願意爬山了,他大哭起來,然後,執意讓父親帶他繼續攀登,必然是到了山頂,才滿意而歸。這是少年非常珍貴的一種氣脈,做家長更多應該鼓勵陪伴,而不是打擊孩子。這樣的精氣神伴隨少年成為一個青年,也能養成更多的堅韌個性。

《金剛經》裏有句話是“不驚、不怖、不畏”,其實還是修煉人在面對世事變化時候的一顆心,如何修煉一顆心,萬物有靈,啟發頓悟之機緣不同,所以,如果有時間,大家可以多讀原文,各自參悟自己的心得吧。

作者:李潔

公眾號: 故鄉讀書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uhougan/duhou/lnqg3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