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讀後感 >國中生讀後感 >

讀後感作文700字:讀《喧譁與騷動》有感

讀後感作文700字:讀《喧譁與騷動》有感

讀後感作文700字:讀喧譁與騷動有感

讀後感作文700字:讀《喧譁與騷動》有感

初讀《喧譁與騷動》,感覺很陌生,甚至有些吃力,故事竟然可以這樣組織的。後來才知道這種寫法叫做“意識流”。總體感覺好混亂,好糊塗啊,完全沒有章法,各種片斷,好像都莫名其妙的交織在一起。如果沒有譯者大量的註解,完全看地不知所云,但説實話,即使看了下面的註解,還是不太清楚福克納到底在這本書中要表達什麼思想。我想,也許正如這題目的來源莎士比亞里的《麥克白》裏説的那句話,“人生如痴人説夢,充滿着喧譁與騷動,沒有任何意義。”這本説,也是“痴人”福克納的夢靨囈語,沒有什麼意義吧。我人生沒意義,你還得活下去;讀完一本書,即使沒什麼想法,也還得寫讀後感。

同一部小説,有人對作者的藝術技法條分縷析;有人從時代背景及作者的祖宗八代解構故事誕生的必然因素;有人像杜撰明星八卦一樣猜測人物的原型及可能的含沙射影;還有人拿它與別的小説做一番可有可無的比較。這幾者,當屬於職業評論家之流。而我讀小説,僅限於故事本身和語言文字。如同欣賞美人,不宜用手持手術刀的醫生的眼光;欣賞美景,不宜用科學家解釋眼睛成像的方法。那我就把自己從開始到結束,談談這本書的一些感受。。

小説的故事發生在美國南方傑弗生鎮上的康普生家,描寫了康普生家族的沒落史。這是一個曾經顯赫一時的望族,祖上出過一位州長、一位將軍。家中原來廣有田地,黑奴成羣。如今只剩下一幢破敗的宅子,黑傭人也只剩下老婆婆迪爾西和她的外孫勒斯特了。一家之長康普生先生於19xx年病逝。他在世時算是一個律師,但從不見他接洽業務。他整天醉醺醺,嘮嘮叨叨地發些憤世嫉俗的空論,把悲觀失望的情緒傳染給大兒子昆丁。康普生太太自私冷酷,無病呻吟。她總感到自己受氣吃虧,實際上是她在拖累、折磨全家人。她時時不忘南方大家閨秀的身份,以致她僅僅成了一種“身份”的化身,而完全不具有作為母親和妻子應有的温情,家中沒有一個人能從她那裏得到愛與温暖。女兒凱蒂可以説是全書的中心。家族的衰落和家庭中的頹敗、冷漠氣氛,使她從一個“南方淑女”變成了輕佻放蕩的女人。凱蒂的淪落給他家庭,給她的三兄弟造成裏毀滅性的影響。

第一部分是從班吉的角度來寫的,班吉是凱蒂的小弟弟,他是個先天性白痴。一九二八年,他三十三歲了,但是智力水平只相當於一個三歲的小孩。他沒有思維能力,腦子裏只有感覺和印象,而且還分不清它們的先後,過去的事與當前的事都一起湧現在他的腦海裏。所以,在他的敍事當中,常常是混亂的,敍事到一件事的時候,又會因為當中的一些事物,聯想起另一件事。如果沒有譯者的註解,我還真不知道他在講什麼事。但我還好奇,譯者又是怎麼知道班吉講的就是那件事,我即使聯繫上下文也看不出。看來,我的智力水平真的是很低啊。但通過班吉的講敍,我還是可以瞭解到,班吉對姐姐凱蒂有很深的感情。

第二部分是從康普生家族的長子昆丁的角度來敍事的。他是一個哈佛高材生,但他能上哈佛是因為家裏買了一塊很大的地的緣故,也就是説,他能進哈佛,並不是因為他的智商,而是金錢。剛開始看這部分的時候,還有點納悶,昆丁雖沒有高智商,但他的腦子應該比班吉好很多吧。為什麼他的講敍也這麼不正常嗎?後來,看了一些評論,知道昆丁在講這段的時候,精神也處於極度的亢奮之中,因為他在考慮自殺的事情。想想也對,一個要自殺的人,他的精神也正常不到哪裏去。從他的講敍中,我發現昆丁其實很善良,他給一個吉普賽女孩食物吃,又送她回家。後來雖然被她家人誤以為是昆丁要拐賣這個小女孩,但他也沒有為他的這些善行辯解幾句。他也非常的愛他的妹妹,凱蒂失身後,他也要決定跟她的男人決鬥。雖然他跟那個男人最終沒有決鬥,但他因為由於對那個男人因對凱蒂的侮辱的憤恨而產生的勇氣,還是很容易看出他對凱蒂非常的在乎。但我不明白,他在乎凱蒂的到底是她本身呢?還是她的貞潔?如果真的愛凱蒂,應該在凱蒂失身後,更加的關心、安慰她。而不是選擇自殺,在地獄裏與她相遇。也許,這就是一個要選擇自殺的人的邏輯吧,看完這本書後,雖然不太明白其中的一些意思,但還是有點慶幸:我之所以看不懂,是因為我是一個正常的人,一個正常人的邏輯要明白曉得一個非正常人的思維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但寫到這裏,我又有點疑問,那些“瘋子”的思維,有誰能真正懂的呢?難道是他們的同類人嗎,但“瘋子”本身都已經喪失或混淆了思辨的能力了,又怎麼曉得別人的想法呢?所以我很好奇。福克納當初寫這本書的時候,到底是想寫給誰看的?

第三部分是從傑生的角度來敍述的。傑生應該可以説是康普生家族裏面比較正常的一個人,因為他既不是白痴,又沒有自殺的念頭,更沒有一些放蕩的行為。但他既生為康普家的人,無論康普生太太怎麼説傑生好,他還是繼承了家普生家我認為一些共性的思維特點:瘋顛的,非正常的,瘋狂的。傑生的“瘋”我覺得是因為他的自私自利、貪婪無情所造成的。這點在現實中也還是可以找到例子的,有些人為了追求金錢、地位,確實會導致精神失常。通過傑生的講敍,我發現傑生絕對是惡的代表。他阻擾姐姐凱蒂對她女兒急切的想念之情,並且還利用這點來給自己生利。別説他跟凱蒂是親兄妹了,即使他跟凱蒂沒有任何的血緣關係,一個常人也絕不會做出這樣的事的。但就傑生的這樣一個人,作為康普生家族的權威康普生太太還不對地誇傑生好。從這裏也可以看出康普生家族沒落的必然性。

福克納有一個信念,或者更恰當地説有一個希望:每個人遲早都會接受應得的懲罰。而自我犧牲不僅隨之帶來個人的幸福,而且也增加了全人類的善行。這樣我們可以更進一步的加深對這部經典意識流之作的理解,也更進一步理解美國作家威廉.福克納。從《喧譁與騷動》中,我們可以看到福克納對生活與歷史的高度的認識、概括能力。儘管他的作品顯得撲朔迷離,有時也的確如痴人説夢,但是實際上還是通過一箇舊家庭的分崩離析和趨於死亡,真實地呈現了美國南方歷史性變化的一個側面。我們可以看到,舊南方的確不可挽回地崩潰了,它的經濟基礎早已垮台,它的殘存的上層建築也搖搖欲墜。凱蒂的墮落,意味着南方道德法規的破產。班吉四肢發達,卻沒有思想的能力,昆丁思想複雜,偏偏喪失了行動的能力。另一個兄弟傑生眼睛裏只看到錢,他乾脆拋棄了舊的價值標準。但是他的新的,也即是資產者們的價值標準,在作者筆下,又何嘗有什麼新興、向上的色彩呢?聯繫福克納別的更明確譴責“斯諾普斯主義”的作品,我們完全有理由認為:《暄譁與騷動》不僅提供了一幅南方地主家庭解體的圖景,在一定程度上,也包含有對資本主義價值標準的批判。

雖然這部經典的意識流作品讀起來較為晦澀,結構複雜,寓意較深,是對我們讀者耐心的較大考驗,但其繁複的小説結構和多變的敍述手法讓人驚歎,具有無與倫比的藝術魅力。最讓人難忘的,當然還是小説的語言。有一些詩一樣跳動的語句,片面誇大了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徵,而恰如其分的烘托了當時的氣氛,表達了複雜了心情,或者突出了某種細膩的感官感受。有些語句簡直讓人拍案叫絕。班吉明是個痴兒,但是嗅覺十分靈敏;昆丁想自殺,所以十分亢奮。小説的這兩個部分,這種讓我眼睛一亮的語句尤其多。

長久以來,我痴迷於這種美辭妙句,就像一般的女性喜歡外形別緻色彩豔麗的衣服和擺設,也像書法家痴迷於文字自身的形體。深層的原因,可能是我個人缺少遣詞造句的才情。這種缺乏,就像一個只知道穿配發的制服的人,不懂得各式各樣的其它衣服中的流行元素和搭配技巧。好的小説,經常隨手翻幾頁,總不會讓人失望,總能發現一些妙極了的描寫和陌生化的詩一樣的詞句。相逢莫如偶遇,此次偶遇,發現了一片天,一掃初窺時的迷茫並獲益匪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uhougan/chuzhong/3909l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