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讀後感 >讀書筆記 >

《歌德談知錄》讀書筆記高中

《歌德談知錄》讀書筆記高中

歌德,德國著名的思想家,小説家,劇作家,詩人,自然科學家,博物學家,畫家,是德國和歐洲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歌德談知錄》讀書筆記高中

在歌德的心目中,父親是嚴厲的,嚴肅的。歌德的母親用不同於父親的那種温柔體貼的母愛安撫、保護、激勵着歌德,促使他愉快地、始終如一地對學習懷有濃厚的興趣,並竭力培養歌德掌握對於文學的正確理解能力。

歌德小時候,母親常常把他放在自己的膝頭,講述各種各樣有趣的故事給他聽。母親的語言表達能力很強,語彙也十分豐富。歌德常常聽得如醉如痴。也許正是繼承了母親的這種才能,歌德在自己的朋友中間,總是以知曉各種趣味橫生的笑話而著名。歌德成年以後,母親仍是他與之共同探討創作的夥伴。同時,母親還起着激發他創作熱情的作用。對於兒子的作品,母親是凡有必讀,並總能給予恰如其分的評論。歌德深有感觸地説:“從父親那裏,我得到一付強壯的體魄和做一個正直人的人生觀,從母親那兒,則繼承了她樂觀的性格和對於語言的表達能力。”

歌德談話錄被學術界看作研究歌德的必讀作品,有些專家甚至把這本書看作歌德自己的作品,然而這與這本書的作者的想法截然相反,愛克曼眼中的歌德是有不同的形象的,而書中記載的只是愛克曼自己心中的歌德。

對我而言,這本書讀得非常暢快,以至某個週五的晚上,原本打算輕輕鬆鬆看個電影,翻開讀了幾頁就再也停不下來,一口氣讀到了十二點。對於那些企圖寫點什麼的人來説,這些經驗之談太實在太可貴,以至我寫下這些閲讀心得之後,翻開黃燦然的《必要的角度》,看到一篇《歌德的智慧及其他》,不少句子就是我剛剛抄寫下來的,甚至驚異於我們抄寫段落的相似性。以下是閲讀時記下的點滴心得:

1、不要過早醉心於大作品的創作,從描繪日常生活提供的、熟悉的小題材開始,循序漸進,既能隨時享受創作的喜悦,也是成就一個優秀作家的最佳捷徑。這一兩年看了無數半成品長篇,驚異地發現,有那麼多人熱愛寫作,可有那麼多人,或許連一個像樣的千字文章尚且不能寫得有滋有味就操刀長篇,且一寫就是十幾萬,網絡時代的寫作自由隨心卻又失之浮躁。對於大多數沒有天分且喜愛寫點什麼的人來説,嘗試着將每天生活中令你印象深刻、感受深刻的描寫下來就是一個很好的開始了。這一點值得我謹記終生。

2、不要過於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人的精力有限,“把精力集中在有價值的東西上面,把一切對你沒有好處和對你不相宜的東西都拋開”。過於廣泛而未能經過實踐的東西不可能成為自己的東西,“因為我們對自己學習過的東西,歸根到底,只有能在實踐中運用得上的那一部分才記得住。”

3、多閲讀經典作品,文學品味方能起點高,打下牢固的基礎,因為“鑑賞力不是靠觀賞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觀賞最好作品才能培育成的”。在沒有培養堅實地閲讀經典作品就早早從事文藝相關職業,譬如文學刊物編輯、文藝圖書編輯、報紙副刊編輯等,只會讓眼光沉淪於那些二流三流甚至不入流的大量作品,無法提升自身的判斷力,人説“眼高手低”,可連眼界都沒有擴大,接下來的創作將會如何故步自封也就可想而知了。

4、作家通過預感去創作,描繪萬事萬物,如同“世界對於拜倫是通體透明的”,從這一點來説,作家無需成為大哲學家、思想家,卻能擁有獨特的前瞻性,如同卡夫卡的作品預見了二十世紀人類的生存境遇;如同在奧威爾的1984中,極權主義是“通體透明”的。作家的預感來自天生的敏感、領悟力,更有賴後天的勤奮向學。拜倫“做詩就像女人生孩子,她們用不着思想,也不知怎樣就生下來了。”詩人憑預感創作猶如女人憑自身孕育生命。

5、只有“思想的宏偉和情感的豐滿”才能持久觸動讀者的心絃,而這源於作者的人格。“一般來説,作者個人的人格比對他作為藝術家的才能對聽眾要起更大的影響”,是以莎士比亞、雨果、福樓拜、魯迅能抵擋時間的侵蝕成為偉大作家,除了藝術才能,全賴人格。“一個作家的風格是他的內心生活的準確標誌”,所謂文如其人也。

6、愛克曼總是帶着強烈的個人愛憎接觸社會,此種過分“物以類聚”的社會交往其實並不利於對社會的觀察。歌德卻認為“一個人正是要跟那些和自己生性相反的人打交道,才能和他們相處,從而激發自己性格中一切不同的方面使其得到發展完成,很快就感到自己在每個方面都達到成熟”。我之前的人際交往方式就是愛克曼式的,且常常為遭遇自己厭惡的人而痛苦不堪,可多年後追憶起來,那些我不欣賞甚至厭惡的人才讓我真正瞭解了這個世界的大多數是與自己不同的,今後我甚至願意帶着幾分好奇的頑皮看那些與我迥異甚至讓我深惡痛絕的人和事。

歌德是承認天才的,但他也説,若沒有好的技巧,沒有好的題材,天才會被白白浪費掉。

天才永遠只是極少數,絕大多數作家的成功都是靠後天對自身有意識的雕琢和訓練。

僅憑一腔熱情就寫出好作品的作家,幾乎是沒有的。就我所知的作家,無不博覽羣書,勤于思考,經過大量的寫作練習,最終一步一個腳印,百鍊成金。

對於才華的過分倚重,似乎是藝術一貫的偏見。

對於天才的過分神話,似乎是年輕作家自我放棄的最好理由。

天才不是天生就具備寫作的技巧,他只是比普通人描繪思想輪廓的能力稍強一點而已,沒那麼神奇。

而天才之所以成為天才,恰恰是因為他具有熱情,足夠讓他堅持下來的熱情,這才是天才最根本的素質。

魯迅先生曾説:“倘使待到了純熟了才可以動手,那是雖是村婦也不至於這樣蠢。她的孩子學走路,即使跌倒了,她絕不至於叫孩子從此躺在牀上,待到學會了走法再下地面來的。”

音樂、繪畫、雕塑,無一不是需要勤苦練習的藝術,那憑什麼寫作就不是呢?學口語的時候,老師常説,不管詞彙量多匱乏,語法多麼亂七八糟,重要的是膽子大,張口就敢説。如果一切都要等到成熟完美才敢開口説話的話,那永遠也不可能練出好的口語。

寫作亦然。

思考的再多再深刻,如果不記錄下來,也會瞬間消失。不要害怕文字不能準確還原你的思想,當然這在開始絕對是正常的,等寫的多了就會慢慢發現它越來越趨近思想的輪廓,所謂熟極而流就是這樣。

嘗試描述,嘗試將思想的形狀盡你所能的放在紙上,抓住它讓它成型,不要管最後是個什麼樣子,也不要跟任何人比較,只要開始寫就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uhougan/biji/xjl8g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