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讀後感 >讀書筆記 >

《俄狄浦斯王》讀書筆記3000字

《俄狄浦斯王》讀書筆記3000字

《俄狄浦斯王》讀書筆記3000字

《俄狄浦斯王》讀書筆記3000字

初讀完《俄狄浦斯王》我簡直被震住了,捧着書呆坐了好久。也許是我才疏學淺,在中國的劇作中,我還從來沒有遇見過如此震撼人心的悲劇作品。那早就知道卻依然為之扼腕的情節,那不可避免卻是那麼理所當然的命運,那淋漓生動而又引人深思的語言……所有的光環似乎都聚在了一起,這不得不讓我看了一遍又一遍,而每多看一遍就又多感慨一分。

一、《俄狄浦斯王》的情節與性格

《俄狄浦斯王》是亞里士多德非常欣賞的一個悲劇典範,所以先就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來談談《俄》劇的情節和性格。

通讀該劇很容易看出,這是一出典型的古希臘鎖閉式結構悲劇,它從故事的危機寫起,即從忒拜城遭受災難、人民乞求俄狄浦斯王的救助寫起,略去了前情,即災難發生的原因,通過倒敍的方式,一步步揭開謎底。這就體現出了閉鎖式結構的特點,同時也是這一結構的最大優點:集中。閉鎖式結構嚴格遵守一天時間、一個地點和一條情節的規定。《俄》劇本就是“三一律”的完美體現,全劇情節發生在一天時間內,地點始終在忒拜王宮前院,情節是俄狄浦斯發現自己的身世祕密。雖説只有一條情節,但並不等於算是簡單情節,相反,《俄》劇的情節正是亞里士多德最欣賞的複雜情節。什麼是複雜情節?就是指情節中包含有突轉和發現,它們是“悲劇中的兩個最能打動人心的成分”,即該劇的第三場和第四場中的“突轉”和“發現”。

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指出,“突轉”“指行動的發展從一個方向轉至相反的方向……此種轉變必須符合可然或必然的原則”。《俄》第三場,報信人的到來本是為了通報波呂玻斯國王的死訊,打消俄狄浦斯害怕弒父娶母預言應驗的心理,讓他高興,不料在道出他的身世後卻引出了截然相反的結果,這就是突轉。而“發現”是“指從不知到知的轉變,即使置身於順達之境或敗逆之境中的人物認識到對方原來是自己的親人或仇敵”。劇中的“發現”在報信人到來後,王后伊俄卡斯忒發現了俄狄浦斯是自己的親生兒子,隨後俄狄浦斯也從“拉伊俄斯的僕人"口中知道了自己是拉伊俄斯與伊俄卡斯忒的兒子,一切真相大白。在這裏,“突轉”與“發現”不僅都具備了,而且幾乎同時發生,根據亞里士多德的編劇理論,這是最好不過的方式。

除了情節,亞里士多德認為性格的重要性佔第二位,用他的原話説,就是:“情節是悲劇的根本……性格的重要性佔第二位。”“人物不是為了表現性格才行動,而是為了行動才需要性格的配合。”由此可見,事件,即情節是悲劇的目的,但沒有性格,悲劇卻可能依然成立。很多人並不完全同意亞里士多德的觀點,説是性格產生了情節,是性格決定了情節的走向。他們設想,如果俄狄浦斯是另外一種性格的人,整出悲劇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了。如果他不是性格衝動,他就不會在前往忒拜城的途中殺死個素不相識的老人(他的親生父親);如果他不是愛民如子,他就不會追查兇手以求得天神對忒拜的寬恕;如果他不是倔強而執着,勇敢而坦蕩,他就不會堅持不懈地追查下去,連最具體的細節都不放過……種種如果看來的確是可以減輕悲劇甚至是可以阻止這場悲劇,但是我想説,無論這個中心人物的性格如何,這一場命運的悲劇註定要不可避免得發生。悲劇的色彩可能因為性格的不同而或濃或淡,但戲劇作為一種文學形式,它要表現的就是一種狀況的極端,一種力量的極限,一種命運的極至。這一悲劇的命運放在別人身上也許是沒有這麼樣的悲劇效果,,但放在俄狄浦斯身上卻是收到了它該有的效果,悲得讓人扼腕悲歎,悲得讓人愈覺對命運的束手無錯,而這正是作者的意圖,悲劇的要求。所以從這一點來看,亞里士多德説的“行動需要性格的配合”並不是不無道理的。

二、《俄狄浦斯王》的人與命運的抗爭

這部劇最讓人慨歎的就是其中表現出的不可逆的命運。俄狄浦斯的一生,無論是起是伏,是榮是辱,是歸去或是離開,甚至就是出生,總有揮之不去的命運相隨。俄狄浦斯在一切真相大白之前,無疑是忒拜人心目中“全能的主上”、“最高貴的人”。壯年時期的王者,其生命閃耀着神般高尚而耀眼的光芒。在對一個陌生人正當防衞之後,他一語道破斯芬克斯的謎語,拯救了忒拜城邦,接着被感激的人們擁戴為王,娶城邦孀婦王后為妻,並育有兩個強壯的男孩子和兩個高尚的女兒。這是“仁慈的幸運的寵兒”所擁有的美滿幸福的生活,是每一個忒拜居民都用羨慕的眼光注視的好運。可是,當阿波羅關幹拉依俄斯的古老的預言被揭開謎底後,出現誰也沒有想到的結果:防衞實際上是弒父,由幹榮譽而得到的婚姻成為了亂倫!俄狄浦斯從神壇上轟然倒下,從前擁有的幸福和一切令人豔羨的好運支離破碎,如同肥皂泡般破滅殆盡。一切都不過是在不可逆轉的命運操控之下,人的幻覺而己。

在那為人所無法洞悉的命運將主人公沿着冥冥之中早己註定的軌道推進時,人的一切努力或者抗爭都成為徒勞。人在面對這種必然趨勢時,是渺小而無力的。生命也因此成為一種幻覺:無論是歡樂還是悲哀,功勛或者罪惡,都不過是曇花一現。但是,我們也不能因此認為,《俄狄浦斯王》的全部價值都在於表現生命的幻覺,抗爭的徒勞。如果這樣認為,那將是對《俄狄浦斯王》價值的誤解和低估。《俄狄浦斯王》所隱含的更深意義和更高價值還在於表現了抗爭的意義。正是俄狄浦斯對命運的抗爭,才使他成為英雄而不是逆來順受的奴隸;正是俄狄浦斯對命運的抗爭,才使《俄狄浦斯王》成為光照千秋的悲劇典範而不是過眼煙雲的鬧劇。

俄狄浦斯的“抗爭”,不是盲目與自私的,而是自覺和負責任的。如果説,他開始的“抗爭”——逃離科林斯,避免“殺父娶母”,還多少帶有為“自我”色彩的話,那麼,後來的“抗爭”——找出殺死拉伊俄斯的兇手,則更多地是一種拯救臣民的社會責任感。當查明罪犯就是自己時,卻毫不猶豫地給予自己最嚴厲的懲罰——刺瞎雙眼井放逐到荒野。最後的抗爭,不僅昇華了俄狄浦斯的個人境界,而昇華了悲劇的崇高精神。《俄狄浦斯王》讓我們看到:人的意志和命運的抗爭時所放射出的光芒又是多麼熾熱和耀眼,那種義無反顧又是怎樣的崇高和悲壯。

三、“人”和斯芬克斯之謎

蘇格拉底被譽為希臘的第一位聖人,他的一句名言就是:“認識你自己。”蘇格拉底的問題正是當時希臘人所共同關注的問題,這在《俄狄浦斯王》就有很明顯的體現。

劇中的“斯芬克斯之謎”給人印象也頗深。讓—皮埃爾?威爾南在他的《〈俄狄浦斯王〉謎語結構的雙重含義和“逆轉”模式》説,“《俄狄浦斯王》不僅在題材上圍繞着一個謎語展開,而且,從它的序幕、展開、結局來看,它本身就是以謎語的形式構成的。”的確,而這個謎語的謎底最簡單又最複雜,就是一個“人”字。這是悲劇的核心,是悲劇的謎之魂。所有關於兇手之謎、俄狄浦斯之謎,都在這裏匯合。設立此一謎語的是人面獅身女妖斯芬克斯,過路人凡是猜不出謎底的都要被她吞掉,這個可怕的謎語不知己經斷送了多少無辜的生靈。神話的這個耐人尋味的情節好像在暗示我們:世間最大的奧祕就是人。人類只有不惜以自身為代價,前仆後繼地執着追尋,方才有望最終揭開這一奧祕。這一切均在表明,斯芬克斯之謎底掩蓋着真正的疑問:即人又是什麼?

如果我們將謎語內容和俄狄浦斯的一生遭遇以及先知預言他將“用手杖探着路前進”聯繫起來考察的話,便可發現,謎語首先暗指的正是俄狄浦斯本人,而這一點正契合俄狄浦斯名字的含義和不幸的遭遇。俄狄浦斯出生不到三大,即被父親釘住雙腳腳跟,被拋棄,又被救,遂被解開被釘之雙腳,他這時仍是嬰兒,是“早晨”,所以他是“四隻腳”。後來,長大成人,直至當了國王,他確實是兩隻腳走路。最終他用伊俄卡斯忒的金別針刺瞎了雙眼,被驅逐出忒拜,重新流浪,終於靠手杖探路,所以是謎語中所謂的三條腿走路。

再看作品主人公的名字。俄狄浦斯,希臘文原意是“腳腫的人”,其中還暗含有另一層意義,即“懂得關於腳的謎語的人”。而斯芬克斯所出的謎語恰恰就是一個“關於腳的謎語”,這顯然不是巧合與偶然。他的名字具有一種謎語式的對立結構,體現着俄狄浦斯兩種截然不同的身份:他既是忒拜城的王子,又是一個棄嬰;他既是科任託斯王國的養子,又是遭人辱罵的冒名兒子;他的家是兩座王宮,但是,他被迫去四處漂流;他聰明無比,猜中了斯芬克斯之謎,可是他愚蠢至極,不知道自己的真實身份;他是拯救忒拜人民出苦海的英明國王,又是殺父娶母的雙重罪人,引來更大的災厄……俄狄浦斯這種謎一般對立的品格構成了人類及其本質的雙重象徵。

俄狄浦斯的悲劇也可以説是整個人類的悲劇——整個人類在認識自身問題上的無奈與悲哀,同時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悲劇。確實,人類不是一種可以描述或下定義的存在,他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一個一直也沒有解開其雙重含義的謎。也就是説,斯芬克斯之謎永遠不會出現真正的謎底,“人又是什麼”永遠不會存在明確的答案,而這沒有謎底的謎語卻正是一個永恆的誘惑。

《俄狄浦斯王》讀書筆記3000字

如果説俄狄浦斯這樣一位智勇雙全的英雄最終被命運捉弄的結局足以讓我們唏噓不已,心中產生無限的惋惜和同情,那麼索福克勒斯或者説帕索里尼的《俄狄浦斯王》中對人類必定自食惡果難逃悲慘命運的暗喻,引發的是我們更為深沉的思考和發自內心的恐懼。

《俄狄浦斯王》是希臘三大悲劇家之一的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是他劇中最具作震撼力的一部。也是希臘命運劇的代表。《俄狄浦斯王》講述了是希臘神話中忒拜(thebe)的王子俄狄浦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弒父淫母,真相大白後自挖雙眼行乞滌罪的故事。索福克勒斯通過這個故事,似乎想告訴人們命運固然是不可戰勝的,但是俄狄浦斯並不是消極地等待,而是展開英勇的鬥爭,他的品德,他那種完全不顧自己痛苦的行動,他那種不惜任何代價去尋求真相的決心,本身就是可歌可泣的。可以説,這是一曲人與命運作殊死鬥爭的悲歌。在這個層面上確實有他的進步性,但是從劇我們似乎仍能感覺到命運的不可抗拒性,俄狄浦斯越是偉大,越是無畏的與命運的抗爭,他最終的失敗就越慘烈,命運也就越神聖不可違抗,對一個英雄來説命運都是如此容不得絲毫逆行,那對我們尋常百姓來説呢?其中充分反映了古希臘人強烈的命運觀,索福克勒斯的進步在我眼中可以理解為對人與命運抗爭的讚美,也可以理解為人們意識上的緊箍咒,無形中告訴人們這個世界上沒有逆天改命一説

説的《俄狄浦斯王》就不得不提到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和代表者弗洛伊德,不得不提起他所提出的“俄狄浦斯情節”即“戀母情節”,弗洛伊德認為“俄狄浦斯情節”是各種心理症的本源。由於嬰兒時代和童年早期的環境狀況,每個孩子都渴望從與自己異性的父親或母親身上得到慾望的滿足,而怨恨與他同性的父親或母親。原始的社會和文明的社會都有反對亂倫的原理禁忌,每個人都知道這個禁忌;因此這些渴望在暗中被感覺到,卻一生永遠地埋藏在潛意識深處。有時候,潛意識壓抑的俄狄普斯情結突破潛意識的封鎖,溜到意識裏來以偽裝的形式表現在我們的生活裏。例如:某個男人與一個年紀大他許多的女人結婚,一個女孩為了某種原因殺害了她的母親。有的人畏懼婚姻,有的人又表現出太過分想結婚(或離婚)。這些例子都是社會提供給我們的表現形式。“俄狄普斯”情結想其他精神分析理論元素一樣,暗示着一般人有極為原始的感覺存在身上。對多數人而言,這種存在觀念對於他們的道德背景簡直是一種侮辱,他們很不容易接受這種感覺。即使有人只是稍微暗示到“亂倫”這兩個字,他們馬上就會產生很強烈的厭惡。正是在這種厭惡導致的罪惡感下俄狄浦斯的母親兼妻子約卡斯塔上吊自殺,悲憤不已的俄狄浦斯,則刺瞎了自己的雙眼。

其實俄狄浦斯的故事本身就有一個悲劇性的開始,因為這個世界上畢竟沒有無因的懲罰,俄狄浦斯的父母拉伊奧斯和約卡斯塔本身就是表兄妹的關係,就是他們這種血親間的亂倫導致了上天的懲罰,俄狄浦斯只是上天懲罰拉伊奧斯和約卡斯塔的工具,可以説俄狄浦斯無意識的亂倫悲劇的源起是其父母有意識的亂倫鬧劇。意大利著名導演帕索里尼在改編這部電影時去掉了這一點,或許説沒有在電影中點明。因為這個偉大導演想要傳達給人們更為重要的一個觀點,一個索福克勒斯想不到的觀點,那就是俄狄浦斯的悲劇不僅是他一個人的,也不是隻屬於希臘人的,而屬於全人類

於是我們在帕索里尼的《俄狄浦斯王》中看到了時空的轉換,有發生在現代的開頭和結尾,通過巧妙的用鏡和中段的古代故事連接在一起,導演想通過這種獨具匠心的安排傳達給我們一個訊息,俄狄浦斯不僅過去會發生,現在也會發生,甚至將來乃至永遠都會發生,俄狄浦斯已經不不再單單是一個英雄的悲劇或者是某種人類潛意識中的情節,而是整個人類都會遇到的困境,一種“俄狄浦斯困境”,我們人類一手締造了現代文明,卻為了眼前的利益,破壞着生態環境,相互殺戮和掠奪,生活的質量每況愈下,到處都是人們的哭泣和絕望的吶喊,最終這一切可怕行徑導致的惡果反作用人類自身,使人類陷入了一個往復的怪圈,正如俄狄浦斯一般,一切悲劇的源頭都是由上一代的不倫導致,最終陷入了不倫的俄狄浦斯嚐到苦果,父母拉伊奧斯和約卡斯塔也遭到了最為悲慘的下場,冥冥之中人類走上一條暗合宗教原罪説的道路,我們揹負着罪惡來的世間,為的就是贖罪,為的就是償還,為的就是製造新的原罪者,我們真的該相信命運這一説麼?也許命運本身就是我們自己為自己安排,就像片中的俄狄浦斯,他因為別人言語的干擾就懷疑自己的出生,他自以為是的逃離命運時卻還是將去向留給命運決定,他的驕傲和衝動讓他錯殺了自己的父親,從養母那裏影響來的戀母情節讓他不禁享受與生母約卡斯塔的婚姻,他的暴躁惹怒了好心的先知,使自己不僅成了一個罪人還成了人們的笑柄,他確實與命運做過頑強的抗爭,但前提是他已經相信了命運,也正是因為相信才會逃避,可以説他在鬥爭前就已經認輸了,假如這些都沒發生,我想俄狄浦斯一定可以成為赫拉克勒斯一般的英雄,但那只是假設,畢竟一些都不可避免的發生了,我們也是,如果我們沒有被自己內心的慾望控制,我們的世界將會是一個沒有破壞,沒有戰爭,沒有疾病的樂園,但是我們確實被控制了,不論怎麼樣的補救工作都是在認可物慾的前提下進行的,最後我們仍難以避免自掘墳墓,作繭自縛的悲慘結局。

從索福克勒斯到弗洛多德再到帕索里尼,幾千年的時光流逝而去,可是俄狄浦斯的悲劇不但沒有被人淡忘,反而不斷被人們提起,變成我們每個人自己真實的故事,俄狄浦斯的悲劇由一個人的悲劇變成一羣人的悲劇,最後再變成人的悲劇,這本身的就是一個悲劇,面對這個悲劇我們何去何從,是在命運前無所事事的坐以待斃?還是在與命運的鬥爭中鬱鬱而終?我想,這確實值得我們好好的思考一番……..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uhougan/biji/vlvgn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