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讀後感 >讀書筆記 >

浮士德讀書筆記3篇大綱

浮士德讀書筆記3篇大綱

本文目錄2019浮士德讀書筆記歌德浮士德的讀書筆記《浮士德》讀書筆記

《浮士德》讀書筆記XX

浮士德讀書筆記3篇大綱

歌德著的《浮士德》,我總算把它看完了,這是我今年讀書計劃的第三本書。看完這本書,我大口大口地喘着氣。這不僅是因為這本書厚得像磚頭一樣,讓人望而生畏,還在於書中有許多我不甚理解的地方。幸虧有郭沫若在翻譯完此書時寫的“‘浮士德’簡論”,讓我稍微有了一點頭緒。現在我就把我的讀後感寫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這部誕生於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初在世界範圍內產生過巨大影響的偉大作品。

《浮士德》的故事情節大致是這樣的:老年歌德在中世紀的書齋中煩悶苦惱,和弟子瓦格訥出外郊遊,遇到一條黑色的尨犬。原來這尨犬是天上降下來的惡魔靡非斯特匪勒斯所變成的,他和上帝打過賭,先做浮士德的僕人,解除浮士德的心中煩悶。如果浮士德感到滿意了,那麼浮士德便不能成為主人,反而為惡魔所有。於是靡非斯特便把黑色外套變成一朵浮雲,載着浮士德和他一起雲遊世界,去完成他精心設計的任務。

他們首先來到了萊普齊市的一家酒店裏,參與了一些無聊大學生的胡鬧。接着被引進“魔女之廚”,嗑了一劑魔湯,於是浮士德便返老還童,變得年青了。接着就是和可憐的瑪甘淚的戀愛,並且生了一個私生子。瑪甘淚把私生子溺死,自己也最終被丟進牢裏。浮士德在經過一段“林窟”的幽居生活,又領略了一次“瓦普幾司之夜”後,終於殺進牢裏,欲救瑪甘淚。瑪甘淚不從,受到審判——死刑。第一部分告一段落。

故事最難解的還是在於第二部分。在現實和虛幻之間,浮士德一覺醒來,來到了一個“風光明媚”的地方,並且感到精神百倍。他去謁見皇帝,皇帝荒淫無恥,一天到晚想着尋歡作樂。皇帝想見古代美人海倫,結果海倫真的來了。在“騎士廳”的表演場合,是海倫和巴黎斯的戀愛。浮士德吃醋,把魔術的鑰匙觸到巴黎斯身上。精靈們都爆炸了,化成了煙霧,浮士德暈倒,失去了自覺。

舞台回到了第一部開篇的中世紀的書齋中,一切的陳設原封不動。在這裏,原先受過靡非斯特訓示的“學生”如今變成了“學士”,如今反而把靡非斯特訓斥了一頓。浮士德的弟子瓦格訥守着中世紀的鍊金術,在那兒製造着“人造人”,公然造出了一個小仔仔何蒙古魯士。但他只能蜷縮在一個玻璃瓶裏,在玻璃瓶裏蜕化不出來。在“古典的瓦普幾司”之夜,何蒙古魯士想蜕變,想發育,“希圖放恣情慾”而把玻璃瓶撞破,閃爍,燃燒,然後變成了一團火焰,消失掉!

浮士德追求海倫,在靡非斯特的誘導下,終於成功,並且生了一個兒子叫歐福良。他是一個“天才兒”,放蕩不羈,追逐“少女”,飛求戰爭,結果是“縱身於空中”,墜地毀滅。海倫也因悲苦而消逝,同時把浮士德帶到了空中。

在空中浮士德和靡非斯特對談,表示他想填海。浮士德因為幫助了那位驕奢淫逸的皇帝,皇帝給了他一帶沿海的地面,讓他去填海,結果填海成功。在填海成功的土地上有一對老夫婦,但浮士德因為不滿他們坐在這老式的小禮拜堂裏,於是便想用新的房子和土地和他們交換,但兩位老人不從。浮士德便讓靡非斯特去把他們趕走,因為態度驕橫把兩位駭死兩位老人。浮士德不免為此“憂愁”,被“憂愁”對着他的眼睛一吹,使得浮士德雙目成盲。在倒下去的那一刻,因為有了開拓疆土的行為,使得他感到了滿足,並且喊出了“你真美呀,請停留一下!”按照契約的規定他不得不為靡非斯特所有,但天界的仙使們卻把浮士德救出。,在天上,遇到了那位瑪甘淚,她要用心把他指導。天上的至尊者是一位光明聖母,歌德在最後喊出了:“永恆之女性,領導我們走。”全劇結束。

這就是《浮士德》大致的故事經過,看完全劇,我不得不為歌德那高超的寫作技法而嘖嘖欽佩。他把現實和虛幻,古代和現代,如此巧妙地摻雜在一起,確實讓人歎而觀之。其次,歌德寫作此劇前後用了整整六十年的時間,從1773年歌德25歲時的“原浮士德”開始寫起,一直到18XX年歌德“浮士德第一部”完成,那時正是青年歌德的“狂飆突進”時期。歌德寫作第二部是在1797年歌德49歲開始寫作的,一直到1831年,也就是歌德逝世前一年時才完成第二部的寫作。從25歲一直到83歲,這部作品伴隨着歌德從青年時代開始一直到壯年、老年時代,這期間的時代跨度,是我不得不歎而觀之的第二個原因。因為有了這部偉大、宏大的作品,才確立了歌德在世界文藝界中的不朽地位。

同時我也對這部作品的翻譯者郭沫若先生懷着深深的敬意。郭老是在1919年中國的“五四”愛國學生運動期間開始翻譯此作品的,那時郭老28歲,當時中國的社會現狀又恰好和歌德的“狂飆突進”運動非常相似,一直到1928年郭老譯完《浮士德》的第一部。再過二十年,也就是在1947年郭老56歲時翻譯完《浮士德》中的第二部。從28歲一直到56歲,時間跨度差不多三十年。翻譯一部作品,前前後後竟然化了差不多三十年的光陰,這是我對郭沫若先生懷着深深敬意的第一個原因。其次,在翻譯這部作品的過程中,為了和原文的意思更加接近,有時為了一、兩行詩句的正確翻譯,竟然要花費郭老大半天的時間,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怪不得郭老在翻譯完此書時會生一場大病。搞翻譯工作的人,其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不是我們一般人能夠想象到的。這也是我對郭老懷着深深敬意的第二個原因。

看完《浮士德》如此恢弘的鉅作,顯然有些地方還有我不甚瞭解的地方。郭老建議會德文的朋友最好是原版的和中文的對照一起來讀。可惜我對德文一竅不通,同時對西方的歷史以及古希臘的神話故事等方面的知識,顯然我掌握得還不是十分豐富。雖然有這麼多的缺陷,但並不妨礙我對這部偉大作品的熱愛,因為這確確實實是一個偉大的人寫出來的一部偉大的作品,再經過郭沫若這樣的文學大家的翻譯,使得我備加珍惜我現在的閲讀時機和動機。我也相信,即使再過幾十年,到了我年老的時候,也會和歌德、郭沫若一樣,隨時翻出這本書,在現實和浪漫中,找到自己的精神支柱。

讓我們懷着朝聖般的熱情,用心體會這部偉大作品帶給我們心靈上的震撼吧!不僅是現在,而且是在將來當我們都年老了的時候。

《浮士德》讀書筆記XX

詩體悲劇《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品,該小説的創作延續了60年之久,凝結了歌德一生的思想結晶和藝術探索的智慧,為德國和世界文學立起了一座豐碑。它與荷馬的史詩《伊利亞特》、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並列為歐洲文學四大名著。《浮士德》憑藉博大精深的思想價值及其鮮明的藝術特徵譜寫了一部靈魂發展史和一部時代精神發展史。《浮士德》是現代哲學的詩,又是詩的現代哲學。它藝術地表達出來的新世界觀、人生觀,是歌德留給後人的寶貴精神遺產。其中的“浮士德精神”更是給人巨大的啟示與力量。

(一)苦難

人活在這個世上,會遇到數不盡的苦難。刀刀説:“在某一天快樂,在某一天憂傷。”張愛玲説:“人生那麼短,苦難那麼長。”可見,世上沒有人可以脱離苦難困難而存在。各家有各家的愁,各家有各家的難題。讀了《浮士德》,深感一部偉大的作品自有其偉大之處。

該作品不但具有鮮明的藝術特徵,而且具有較高的思想價值。於今天“浮士德精神”仍能給我們很多的人生啟示,是跨時空的人類財富。

作品中,魔鬼靡菲斯特與上帝一起,將浮士德作為賭賽的對象,魔鬼認為人類必定墮落,代表着“惡”,與上帝的“善”構成了矛盾的統一體。上帝則認為人類是不斷向上發展的。作為“惡”的代表,魔鬼的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生活中我們誰也不願有他存在,但他又客觀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世上每個事物的存在都有它存在的意義。他與上帝構成矛盾的統一體,在肯定與否定、至善與至惡的矛盾運動中,又推動着浮士德一生不斷前進。靡菲斯特則嘲笑一切,否定人生價值,而浮士德執着地追求真理,肯定實踐的意義。他們二人之間的角色關係,正好辯證地解釋了惡的力量在我們生活中乃至整個人類社會中的作用。苦難既然存在,自然就有其存在的價值。人生而為人,都渴望自己願望都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平安快樂一些。但是光想是不夠的,要付諸行動,而在這條路上肯定會有這樣那樣的阻礙。唐三藏想取得真經,就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運動員想取得佳績,就要經歷自己的不斷鍛鍊與拼搏。要想上個理想的大學,也得要經歷一番寒窗之苦。總之,我們在做一些事,實現一些願望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阻礙。苦難成為了我們每個人生命中不會缺少的元素。

(二)磨難

苦難無人不依,那麼我們該怎樣面對它,解決它呢?托爾斯泰説:“當苦難來訪時,有些人跟着一飛沖天,也有些人因之倒地不起。”你是要做個一飛沖天,尋求真理的勇敢者,還是願成個在困難前畏畏縮縮,自甘墮落的人呢?

伏爾泰説:“不經歷巨大的困難,不會有偉大的事業。”浮士德精神也啟示我們:在困難面前,要不拋棄不放棄自己的信念,積極進取,樂觀向上,儘自己最大的力量爭取成功。不經歷風雨怎會見到雨後絢爛的彩虹,遇到苦難要學會勇敢地面對它,勇敢地接受苦難的磨練,這樣才能成就自己的偉業,就算不成功,那也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最後你會問心無愧地説,這一遭,沒有白來過,我曾真正地活過,奮鬥過。《浮士德》中靡菲斯特説:要有苦難然後才有幸運,愚人們卻全不知情;智者之石如若他們得到,石到手時也會把智者丟掉。這句也真正體現了,苦難對於一個人成功成長的特殊意義。

歌德説過:“痛苦留給的一切,請細加回味!苦難一經過去,苦難就變為甘美。”我國聖賢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無數的先賢都告誡我們苦難於我們人生的重要作用,啟示我們要勇敢接受生活抑或夢想給我們的磨難。磨難之後,必是幸福。《浮士德》的巨大思想價值還體現在,歌德用象徵的手法,通過浮士德幾個階段的追求,對新興資產階級的精神發展歷程作了深刻的回顧和總結。而浮士德的悲劇性,則説明了終極的善是難以窮盡的,而人的追求能力即外在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的精神,充分肯定了現實的實踐意義,反映了人生道路探索的漫長曲折的道路,對自然、社會、人生都體現着鬥爭的智慧。我們試想如果他貪圖享樂,胸無大志,庸碌無為,且執迷其中不能醒悟,那麼他將墜入魔道,走向墮落。

特別欣賞書中浮士德所説的一句話:“我要縱身跳進時代的奔波,我要縱身跳進時代的車輪;苦痛、歡樂、失敗、成功,我都不問,男兒的事業原本要晝夜不停。”雖然浮士德是一個悲劇,但他本質的、主導性的一面是自強不息、發奮進取、永不滿足、積極向上的。從他身上體現出來的這種面對人生的積極態度和積極的進取、追求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三)天堂之路

“誰若不斷努力進取,我們就把他救助。”歌德説過,浮士德得救的祕訣就在這幾行詩裏。浮士德的身上有一種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純潔化,到臨死,他就獲得了上界永恆之愛的拯救。是的,浮士德之所以能夠被拯救,不止是這樣,還因為他不斷行動,不斷追求,不斷克服迷誤,最終走上了正路。他的精神是向上的,這是我們應該學的。還要學習他對學的追求,對學的熱愛,對學的希望。我們要善學,樂學,愛學,做一個積極向上的人。

浮士德的肉體毀滅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一個行動的人,一個上進的人,一個不斷自省並最終走上正途的人,最終會得到救助。這就是浮士德這個形象上所體現出的不斷追求人生真諦的探索精神。

我們每個人在人生追求中都會遇到各種無法逃避的問題,必須選擇,而且不斷追求,自強不息,勇於實踐,使自己免遭沉淪的厄運,實現了人生的價值和理想。

作品中還有些東西,給了我很大的啟示與思考。比如説,文章中學生説,我要欣喜地投入學問,要怎樣才能和學問相親,先生?靡菲斯特説,遠的不必去過問,先看你如何選擇課程?學生:我期望做一個飽學詩書,既想學地理,也想學天文,一面研究人文,一面研究自然。

靡菲斯特答,你的想法很好,不過你過於浪漫。要先學會還原與分類……是呀,有時候我就有類似的困惑,什麼都想了解,什麼都想知道,做一個飽學詩書,無所不知的人。結果忙忙碌碌,最後啥都做不好。我們都是普通人,我們學東西做事情,時間與精力是有限的。不要把一切想得過於美好與浪漫,應該客觀評價自己,正視自己。在學好學生階段要求學習的科學知識外,其他的就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有選擇性地學習,不能好高騖遠,否則最後只會得不償失。在學習的過程中,當遇到難題與疑惑時,我們就要學浮士德一樣,積極進取,自強不息,虛心向智者學習,這才是理性的學習方式,也才會擁有充實快樂的人生。經過一番磨難,一番生活的歷練,不管成功與否,天堂幸福之門就會向你開啟。

閒時讀《報任安書》、《愛玲私語》、《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學學司馬遷、張愛玲、海倫.凱勒、史鐵生、安意如等在逆境中求生的精神……天堂之門也許不存在,但成功幸福之門會向你敞開!

歌德浮士德的讀書筆記2019浮士德讀書筆記(2) | 返回目錄

《浮士德》是一部長達一萬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詩劇,是一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得十分完好的詩劇,全劇沒有首尾連貫的情節,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發展變化為線索。這部不朽的詩劇,以德國民間傳説為題材,以文藝復興以來的德國和歐洲社會為背景,寫一個新興資產階級先進知識分子不滿現實,竭力探索人生意義和社會理想的生活道路。

終於看完了歌德的《浮士德》,心裏有一種莫名的感動。以前雖然接觸過不少外國文學作品,但是認真閲讀完這本鉅著確實是一個相當大的考驗,在閲讀過程中有好幾次想放棄。不僅是因為它的篇幅之長,更重要的是鉅著涉及了廣博的天文地理知識以及神祕的歐洲中世紀神話傳説。離奇的想象,跳躍的思維盡在詩人的筆尖閃爍,努力地跟隨着它的步伐,卻難免力不從心,因此筆者也只能是有感而發,發表一些簡單膚淺的看法。

一、主人公浮士德的形象分析

讀完一部作品,習慣地對裏面的人物進行分析。詩劇主體部分描述了主人公浮士德自強不息、追求真理,經歷了書齋生活、愛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業五個階段。在這些經歷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為不滿現實而不斷探索人生真理、不斷追求的人,他的形象可以説是18世紀德國先進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典型代表,他的探索象徵了從文藝復興到19世紀初3XX年間歐洲資產階級精神發展的歷史。浮士德出場的自述就非常直接地描繪了他當時對所謂的知識的懷疑和否定,“哎,哲學、法學和醫學,遺憾還有神學,我全已努力研究。可到頭來仍是個傻瓜,並未必當初聰明半點。”可是,通過對下文的閲讀,我們知道他的智慧絕不是他所述的,在他所處的年代,他是一個真正的學者,謙虛而又博學。但是,當他的追求和理想渺茫時,年事已高的他仍然有着年輕人的熱情和衝動,復活節的鐘聲把他拉回了死亡線。而且基於對魔鬼的瞭解,我們可以想象和魔鬼打賭是需要多大的勇氣和動力?這絕對是對自我的挑戰,而且也是對當時社會不滿的強烈反抗和對自身精神極度空虛的爆發。

但是,我們説人是一種複雜的動物,它表現在人物性格的多重性上。我們在承認浮士德身上卓越的閃光點的同時,還必須看到他猥瑣消極的一面。也許浮士德的貪婪、墮落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靡非斯托的引誘,但是內因對事物的發展往往是起決定作用的。例如詩劇中瑪格莉特的悲劇就足以説明這一點。從浮士德接近瑪格莉特的動機和過程來講,我總覺得他很大程度上是受情慾驅使的,因為他們兩個在信仰上是截然不同的,而浮士德在回答瑪格莉特時幾乎都用甜言蜜語或者山盟海誓加以逃避的,因此即使他們兩個真的存在愛情,那麼他們的紅地毯也是由金錢鋪墊起來的,他們的感情最多也只是三分熱度,沒有長久的保障。在我們所處的21世紀,夫妻之間因為信仰不同而分道揚鑣的例子也是屢見不鮮的,更何況是在絕對崇拜信仰的時代。整個過程靡非斯托只是充當了浮士德的幫兇,給他創造機會和物質上的支持,浮士德才是善良的瑪格莉特脖子上的套鎖,而且把她越勒越緊,最終走向死亡的不歸路。雖然他為此深深地懺悔,但是也無濟於事。筆者對浮士德和瑪格莉特的愛情存在懷疑態度還隨着海倫的不斷出現而不斷加深,詩劇的第四幕浮士德果然和海倫走到了一起,而且也是如此的如膠似漆,生死相許。很多學者都結合當時歌德所處的時代背景,認為海倫是中世紀古典主義美的化身,浮士德和海倫的結合自然是對古典主義美的追求。確實,詩劇中的浮士德對美有一種獨特的觀察力和崇拜之情。但是如果從故事情節上講,如果他對海倫的愛是忠貞的,那麼因為她而含冤而死的瑪格莉特又當如何解釋呢?究竟是“自古紅顏多薄命”還是“世間男兒多薄情”?除了浮士德的愛情觀值得懷疑外,他也有着資產階級冷酷、冷漠的一面。例如在奧厄爾巴赫地窖酒店的一幕,靡非斯托對窮困潦倒的酒鬼進行奚落和傷害,站在一旁的他對此沒有任何的反應。總之,他身上的點點滴滴都需要我們去發掘。

二、浮士德和魔鬼靡非斯托的關係

在詩劇中,我一直覺得浮士德和靡非斯托之間存在着一種微妙的關係,不僅僅是因為他們之間的賭約,有時候我甚至覺得浮士德就是靡非斯托,而靡非斯托在一些場景就是浮士德的代言。在歌德筆下魔鬼靡非斯托已經有一個歷史性的跨越,他不再是人們觀念中頭腦簡單、四肢發達或者是三頭六臂的怪獸。他擁有着和浮士德一般深淵的知識,他熟諳天文、地理、哲學而且還巧妙地運用心理學,筆者覺得他在一些地方也有浮士德一樣的叛逆和追求。在天堂的序幕中,他也敢於以魔鬼的身份和上帝打賭,而且他作為“惡”的化身和“否定的精靈”,他對各個時期陳舊的、日漸衰亡的“神聖事物”進行了肆無忌憚的褻瀆和辛辣的嘲笑,他詩劇中,筆者感覺他是唯一一個始終保持理性的“人”,而且總是不自覺的對世人居高臨下,嘲笑教會的偽善,嘲笑宮廷的腐敗,嘲笑大學裏的迂腐教條,嘲笑浪漫派死氣沉沉的詩歌……例如在《書齋》一幕中,他總是用一種貌似十分符合邏輯,但實際上是用反瘋的態度對行而上學進行奚落。在第一點中,筆者闡述了浮士德心理的多重性。從某種意義上説,浮士德的內心衝突同時也是他與靡非斯特的矛盾衝突的內在化的體現,而他與靡非斯特的矛盾衝突則同時也是他內心衝突的外在化體現。雖然詩劇只在開頭公開化,魔鬼靡非斯特在後面都充當浮士德的奴僕,但是從閲讀者的角度看,他們之間的矛盾是不言而喻的。內在化也好,外體現也罷,他們之間的關係決非引誘與被引誘那麼簡單。在與靡非斯特這“一切的障礙之父”、惡的化身結為主僕,相伴而行之後,浮士德的前途可謂危機四伏,隨時皆有可能墮落為惡魔的奴隸。但是,不斷追求,自強不息的浮士德不僅免遭沉淪的厄運,而且實現了人生的價值和理想。惡在這裏卻從反面發揮一種“反而常將好事做成”的推動性作用。

三、濃郁的哲學意藴

在詩劇中,筆者時常能看到一些極富哲理性的語句和一些哲學範疇的爭論,例如在關於世界本原的問題上,泰勒斯和普洛透斯的爭論是非常具有典型性的,它也是詩人歌德世界觀的直接反映,它是與當時濃郁的哲學氛圍息息相關的 ,但是對於筆者而言,它大大增加了閲讀難度。但是,一些帶有人生哲理的句子對我們的啟發也是很大的。魔鬼靡非斯特就經常充當着這樣的角色。例如非常經典的 :“理論都是灰色的,生活的金樹長青!”

《浮士德》讀書筆記2019浮士德讀書筆記(3) | 返回目錄

讀了不少書,給我印象最深的,也是我最喜愛的一本書,是歌德的《浮士德》。

《浮士德》是一部悲劇。其悲劇意義不在於從書齋到愛情再到政治和事業的複雜情節,而在於人作為一個無從選擇的生靈,被上帝和魔鬼所控制的近乎宿命式的悲涼。人只是個傀儡而已,繩索一會兒交給上帝,一會兒交給魔鬼。到底控制我們的是上帝還是魔鬼,又有什麼實在意義呢?對於一隻螞蟻來説,死在大象腳下還是人腳下,有什麼分別呢?人理應相信並尊重真理,但是如果真理是像石頭一樣握在誰的手中,那麼它就不再是可敬的;倘若上帝以慈悲的名義佔有我們的靈魂,那麼我們應該向這位頂禮膜拜並接受它施捨的羽翼飛昇天堂,還是牽着魔鬼的手義無返顧地下地獄呢?我想,這也是《浮士德》留給我們的並不難回答的問題。

自由自主的幸福生活是每個人心中的嚮往,《浮士德》也至始至終貫穿並隱約流露這個主題。浮士德與魔鬼簽訂契約,在皇宮荒唐地享樂無一不體現着他的追求。就在浮士德即將長逝的時候,還預言着自由自主的幸福生活,呼喊着:“你真美啊,請停留一下:“浮士德也在預言中得到了滿足。依據契約,浮士德被光明聖母帶上了天堂,好像一位為殺戮而生的將軍被送進了養老院——全世界都為之興奮,而他自己卻活得像個小丑。

每個人都向往自由,渴望幸福,但到達的方式不同。但我們應該堅信只有靠自己的拼搏和努力爭取到的才是最長久也是最彌足珍貴的,其他任何方式所帶來的結果註定是一場悲劇。我想《浮士德》之所以成為傳世不朽的原因也正是如此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uhougan/biji/jgg43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