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讀後感 >讀書筆記 >

八年級寒假讀書筆記

八年級寒假讀書筆記

八年級寒假讀書筆記——《傷逝》

八年級寒假讀書筆記

子君走了,涓生説:“如果我能夠,我要寫下我的悔恨和悲哀,為子君,為自己。”

“傷逝”,子君的傷,涓生的傷,也勾起了我的傷。

子君愛涓生,是那樣地熱烈,那樣地純真。在那個受舊思想束縛的年代,一個弱女子為了追求自己的愛情,不惜與家人反目。我不知道當她分明堅決地説出:“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又需要多大的勇氣。艱苦的生活,子君沒有半點抱怨,她總是用笑容去遮掩她的不樂。為了她愛的人,她傾注着全力去做飯,日夜的操心,她就這樣終日汗流滿面,短髮都粘在腦額上,兩隻手也粗糙起來。然而最終的最終,她還是沒有得到那份本應屬於她的愛情,子君幾乎付出了全部,然而還是輸給了現實。

涓生愛子君嗎?我想愛吧!愛開始的子君,愛逝去的子君。如果有這樣的女子為你付出全部,愛你多於愛自身,我想你也是愛的。只不過後來經歷了一些事情,某種東西蒙蔽了那份純真的愛吧!生活越來越拮据,油雞們逐漸成為餚饌,阿隨也被送走了,涓生看子君的頹唐,感歎人是多麼容易改變呵!當涓生孤身枯坐,回憶從前,竟覺得大半年來,只為了愛—盲目的愛嗎,—而將別的人生的要義全盤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愛才有所附麗。世界上並非沒有為了奮鬥者而開的活路。如果説子君變了,那涓生必然變了,而且變得更加徹底。愛情與生活,為何硬要這樣聯繫呢?子君沒有錯,涓生沒有錯,只是愛情太過脆弱,輸給了生活。

我同情子君,也為子君感到不值。那樣純真的人兒,只是為了尋求她的愛情,她付出了全部。不管生活多麼困苦,她都竭力地呵護着她的愛人,然而結果是他不愛她了。精神上的打擊要比物質上的打擊更加沉重吧!子君的離開是必然的,她已經沒有任何留下的理由。子君死了,她連惟一的希望都破滅了,生存對她又有何意義,活着對她就是一種精神上的煎熬吧!或許有一天,涓生會明白子君的苦衷吧!他會發現子君沒有變,子君一直都是那麼愛他,子君的付出是那麼地無私,以至於連回報都忽視了。不過,子君等不及涓生的覺醒了,她是那樣地,帶着悔恨,永遠地逝去了。

愛情為何如此脆弱?無辜地被扣上“罪惡”的頭銜。當所有的矛頭指向愛情,我們也只是悲哀地選擇結束。是愛情的錯?還是我們不夠堅持?當愛情遇上現實,愛情就被扼殺了,怪現實太殘酷,還是愛情太脆弱?其實愛情沒有錯,現實也沒有錯,錯的是我們自身,我們總是主觀地把愛情和現實聯繫在一起,為了生活,好像就非要拋棄愛情似的,所以愛情輸給了現實,是那麼地無奈。

得到的總是被當做理所當然,還挑三揀四,為何要等失去後才知道珍惜呢?失去了,再多的悔恨,也是於事無補。得到的就是最好的,得不到的,那本就不屬於你。一個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你一直挑她的小毛病,就不會發現她的優點。如果你努力發現她的好,那麼她的小瑕疵也近乎完美了。

佛説:“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修來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相遇,相識,相知,難道還要相離嗎?一份愛情,的確來之不易,為什麼不能好好珍惜呢?不要用其它的理由去扼殺愛情,愛情真的很脆弱。兩個人在一起,就是要不斷地磨合,學會包容,學會理解。

涓生悔恨了,可是子君不在了。珍惜為你付出的人吧,同時要有顆感恩的心,懂得去回報。愛情就是那麼脆弱,需要雙方的共同的呵護。輸什麼,也不能輸了自己。

八年級寒假讀書筆記——《蛙》

説起來有點兒慚愧,今早讀完的莫言的《蛙》,才是我今年完整看完的第二部書籍。就是這樣一本不算厚的書本,卻也整整看了2個星期有餘。

作為一本“新世紀和諧文學”的代表作,莫言花了大半筆墨描寫了一個高密縣東北鄉的普通婦產科女醫生——我的姑姑的帶有傳奇色彩的人生經歷。而記敍這樣一個鮮為人知的身份,又能微言大義,通過“姑姑”內心的掙扎,反映時代的變革墮落,人內心的矛盾變化,無疑在選題上已經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書本的題目叫《蛙》,如果沒有看過書,光看這個題目,想必是怎麼也不會和婦產科醫生聯繫到一塊兒去的。但莫言取這麼個貌似奇怪的題目顯然有着深刻的寓意,這在作品中也作了充分的闡釋:首先,蛙和“娃”讀音相同,而主人公“姑姑”從一個受人敬重、人見人愛的“送子娘娘”到計劃生育實施後,被無數人唾罵和詛咒的“殺人魔頭”,説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愛恨情仇,都和孩子有關;其次,青蛙和叫聲和孩子的哭聲狠相似,都是“哇哇”的聲音,這讓後期的“姑姑”一聽到蛙聲,想起那些還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殺在子宮裏孩子,立刻變得毛骨悚然,神神叨叨,備受煎熬。就像“姑姑”獨白説的那樣:我的雙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

作品中,“姑姑”性格非常鮮明,一個敢作敢當,雷厲風行的女子。她是一名光榮的黨員,她果敢地執行着國家政策,忠實於黨的方針戰略,甚至為了這一點,犧牲了自己的聲譽,甘心被他人唾罵。“姑姑”強行讓張拳的老婆、讓蝌蚪的妻子王仁美,讓陳鼻的妻子王膽強行去做人流的一幕幕,至今時刻在我的腦海浮現,但“姑姑”顯然不是一個泯滅人性的人,她愛孩子,喜歡自己的事業,事實上,她做這項殘酷的工作,受到的折磨肯定要比尋常人去做多得多。從迎接新生命到扼殺新生命,“姑姑”內心實有不忍,但堅決執行“計劃生育”的信念卻從來都沒有動搖過。

所以,我也時常陷入沉思,“姑姑”到底有沒有錯,她在晚年時的內疚、失眠,罪魁禍首到底是誰。是那些思想愚昧,重男輕女的農村人,是“計劃生育”方針的制定者,還是執着的、不講情面的姑姑本身?還是三者都有一定的成分摻雜其中。而可憐的“姑姑”,卻顯然是錯生了一個時代,成了那個時代國家政策和家族利益衝突對立的代罪羊和犧牲品。沒錯,她的選擇是“反政策”的,但誰又能説政策本身不是呢,誰又能説明知這個政策還懷着僥倖心理偷生的男人女人不是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uhougan/biji/3903e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