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浙江導遊詞 >

普陀山慧濟寺導遊詞(精選17篇)

普陀山慧濟寺導遊詞(精選17篇)

普陀山慧濟寺導遊詞 篇1

慧濟寺俗稱佛頂山寺,初建於明代,全寺佔地20畝,建築面積3300平方米,坐落於普陀山佛頂山上,普陀山以"海天佛國"享譽海內外,在古今中外的文化交流中發揮出了重要作用。該寺因山制宜,佈局包括天王殿後,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樓、玉皇殿、方丈室等俱在同一條平行線上,與左右廂房相擁,頗有浙東園林建築風格,為其他禪林所少見。

普陀山慧濟寺導遊詞(精選17篇)

慧濟寺位於普陀山佛頂山上,為普陀山三大寺之一。原有石亭、供石佛。明朝(1368-1574年)僧人圓慧初創。清光緒三十三年(1920xx年)僧人德化請得《大藏經》。慧濟寺位於普陀山佛頂山上,為普陀山三大寺之一。原有石亭、供石佛。

俗稱佛頂山寺,初建於明代,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庵為寺。光緒時又大加建,並經朝廷批准請得 藏經及儀仗,欽賜景藍龍缽、御製玉印等。從此,一切規制與普濟、法雨鼎峙。全寺建築別具一格,依山就勢,橫向排列,殿堂寬敞壯麗,整座寺院深藏於森林之中,以幽靜稱絕。大雄寶殿蓋彩色琉璃瓦,陽光之下光芒四射,形成"佛光普照"奇景,煞是壯觀。

全寺佔地20畝,建築面積3300平方米,天王殿傍山而建,與普陀山其他寺院不同,主殿大雄寶殿供奉釋迦牟尼,兩邊由阿難與迦葉侍之,大殿兩廂各有10尊塑像,是傳説中的"二十諸天",後兩側供奉千手觀音木雕像。寺內還保存有御印三枚,分別為明萬曆年間銅印,清乾隆六年(1795)金印,嘉慶元年(1796)玉印。普陀山以"海天佛國"享譽海內外,在古今中外的文化交流中發揮出了重要作用。

普陀山慧濟寺導遊詞 篇2

慧濟寺位於普陀山最高處佛頂山上,又稱佛頂山寺,普陀山三大寺之一。這裏最著名的是觀音堂裏的註生娘娘,據説是全山最靈的送子觀音。另外,由於地處山頂,寺廟前的一塊平台是觀賞日出日落的好地方。

慧濟寺建築別具一格,依山而建,橫向排列,殿堂寬敞壯麗,寺院深藏於森林之中,以幽靜著稱。整座寺廟內有4座殿、7座堂、5座閣樓以及庫房等,共145間。該寺佈局因山制宜,天王殿後,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樓、玉皇殿、方丈室等都在同一條平行線上,與左右廂房相擁,頗有浙東園林建築風味。

如果你體力好可以選擇徒步登山,沿着黃牆夾道的嵌有蓮花的石板道上步行上來,一路可以看到很多虔誠的信徒在那裏三拜九叩,口中唸唸有詞。當然你也可以選擇索道上山,建議可以只買單程上山的車票,因為下山的路較輕鬆,沿着香雲路一路走下來就是法雨寺,沿途還能看到“海天佛國”的巨大巖石,天氣好的時候能看到雲霧環繞山腰。

遊覽慧濟寺,你可以在蓮花池、“佛頂頂佛”牆、“同登彼岸”石碑等幾個小景觀處拍照留念,其他就屬大雄寶殿和觀音殿香火最為旺盛。與普陀山其它寺院不同,主殿大雄寶殿,供奉的是釋迦牟尼佛像,兩邊侍立弟子阿難與迦葉。大殿兩廂各塑有10尊塑像,是佛教傳説中的“二十諸天”。大雄寶殿屋頂全用不同顏色的琉璃瓦蓋成,如果是坐纜車上山,在陽光下聽説還能看到“佛光普照”的綺麗景觀。

在大雄寶殿的左手邊就是觀音堂,堂內彙集了根據歷代畫家所繪觀音像而鐫的石刻觀音,是普陀山宗教藝術的精華之一。當然這裏也是很多來普陀山求子的人必拜之地,聽説拜一拜一般隔年一定會有孩子。在這裏燒香心要誠,三注香足以,可以多帶點零錢捐一些香火錢。殿內嚴禁喧譁、吸煙、拍攝及點香燭。如果願望實現了建議如果有時間的話還是來還願。

拜完了佛可以去慧濟寺後門看一看“普陀鵝耳櫪”,這棵樹是200多年前由緬甸僧人到普陀山朝拜時帶來的,目前列為國家二級樹種,也是很多遊客會來觀賞的景觀。

由於普陀山景區內售賣的食品價格都很高,因此建議自帶一些飲料和麪包,或者你也可以選擇在寺廟內吃齋飯,一般午飯時間為10:30-11:00左右,到達寺廟之後可以先去齋堂門口購買餐券,花十幾塊錢吃一頓齋飯,經濟實惠,別有一種風味。

普陀山慧濟寺導遊詞 篇3

慧濟寺位於普陀山佛頂山上,為普陀山三大寺之一。慧濟寺深藏於林屏之中,遊人到達山頂,還見不到寺院蹤影,進入一條間嵌蓮花石板的通道,兩道黃牆夾路曲繞,行不多時,猛有金光閃耀,一座琉璃瓦頂的大寺院出現在眼前。

解放初,僧善餘等居之。“文革”期間,被拆去禪堂700餘平方米,殿宇荒蕪,佛像被毀,寺由部隊進駐。1979年10月,駐軍騰退。198O年開始,由本山佛協集資全面修復,重塑佛像。1988年新建觀音殿,1989年10月舉行佛像開光典禮。1991年觀音殿鐫刻歷代名畫觀音聖像123幀,1992年建漢白玉蓮花池。1993年6月翻建大悲閣;10月,大修西廂樓。1994年12月新建發電間等附屬用房。1995年IO月新建梅檀閣,拆建齋堂。裝修8間樓為新穎賓客樓。1997年重建閲藏樓5間。1998年,監院戒忍發起鏨刻西院壁間釋迦佛應化事蹟浮雕32幀,雕琢山門口龍宮。

整個寺院深藏於森林之中,幽靜稱絕,登高四望,遠山近礁,環列奔趨。寺宇依山勢而建,殿閣樓堂,雕樑畫棟,佈局別緻,周圍古木異卉眾多。植物學家鍾觀光1930年於後門左側發現“鵝耳櫪”一株,定名“普陀鵝耳櫪”,為世界珍稀樹種。寺後坡下還有一種僅見於浙江的珍稀樹種新姜子術。1983年慧濟寺被國務院列為首批對外開放的全國重點寺廟之一。由此向南走,有一條往法雨禪寺的山路。途中可以看到許多石刻,但有些已模糊不清了。刻在雲扶巖上的“海天佛國”這四個大字比較有名,傳説是出自明代抗倭名將侯繼高的手筆。

慧濟寺又稱佛頂山寺。早先是一石亭,明代初建慧濟庵,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擴庵為寺,光緒三十三年(1907)又經大力擴建,遂成普陀第三巨剎。1984年重新修復後,規制更加恢宏。現佔地1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6649平方米。

該寺佈局為其它禪林所少見,天王殿後,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樓、玉皇殿、方丈室等均在一條平行線上,頗具浙東園林建築風格。

大雄寶殿

與普陀山其它寺院不同,主殿大雄寶殿,供奉的是釋迦牟尼佛像,兩邊侍立弟子阿難與迦葉。大殿兩廂各塑有10尊塑像,是佛教傳説中的“二十諸天”,後兩側供觀音及千手觀音木雕像。大雄寶殿屋頂全用天藍、淡綠、鵝黃、紫紅等色琉璃瓦蓋成,在陽光下映出萬道彩虹,形成“佛光普照”的綺麗景觀。

觀音殿

新建1989年,殿內彙集了根據唐、宋、元、明、清以來歷代畫家所繪觀音像而鐫的石刻觀音,共123尊,是普陀山宗教藝術的精華之一。

普陀山慧濟寺導遊詞 篇4

我們現在來到的是普陀山的第一大寺--普濟寺。普濟寺又名前寺。它的前身是有名的不肯去

觀音院。宋嘉定七年,皇帝御書圓通寶殿匾額,把這裏定為專供觀音的寺院。後來這裏多次被毀,到了明神宗萬曆三十三年,朝廷派太監張千擴建寶陀觀音寺,並賜額護國永壽普陀禪寺,寺院規模宏大,一時甲於東南。康熙三十八年,賜額普濟羣靈,到了雍正年間,基本形成了現在的規模,如今的普濟寺,共有十殿、十二樓、七堂、七軒等共231間。   普濟寺前有一個高約20米的石牌坊,四柱三門,柱上橫眉雕刻有精緻的雲綾和石葫蘆。坊內北側,樹有一塊石牌,寫着文武官員軍民人等到此下馬。據傳這是皇帝下達的聖旨,過去官吏到此,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以示對觀音菩薩的崇敬。

石牌坊後是一個約15畝的蓮池,名叫海印池,也叫放生池,建於明朝。海印是指佛的智慧能像大海一樣,印現一切之法,而放生,則是與佛教的慈悲、不殺生等教義融合,進而發展成為的一種普遍的佛事活動。

海印池上有三座橋,走過中間的一座,您便可以來到御碑亭,它建於雍正年間,御碑的碑文上記載了普陀山的歷史,碑額上雕龍栩栩如生,書法遒勁剛健,可謂雙絕。當然,要是您感興趣的話,還可以到東面的觀自在菩薩牆看看,相傳觀音菩薩除了有大慈大悲的心腸外,還有廣大的智慧可以看清世間萬物,所以有時被稱作觀世音,指她能聽到人民的疾苦聲音,有時又被稱為觀自在,是指她體察世間萬物的能力。

當您來到寺前肯定會奇怪的問:寺廟的正門關着,怎麼進去呢?這裏還有一個故事。相傳乾隆皇帝夜遊普陀山竟然忘了回去,當他返回到普濟寺的時候寺院大門已經關了,他要求開門卻遭到了拒絕。把門的小和尚説:國有國法,寺有寺規,乾隆沒有辦法只能從東山門進入寺內。乾隆回宮後對此極為惱怒,下了聖旨:從今以後,此門不能開。這也就延續到了現在,只有在國家元首、寺院菩薩開光或者方丈第一次進門時才能打開,平時的遊客們就只能從旁邊的側門進入了。

經過供奉着彌勒佛的天王殿,我們便可來到普濟寺中供奉觀音菩薩的主殿--大圓通殿。殿堂面寬七間進六間,宏大巍峨,可容數千人,有百人共進不覺寬,千人共登不覺擠的説法,於是也被稱為活大殿。走進大殿,可以看到正中供奉的一座毗盧觀音像,高約九米,頭戴毗盧天冠,天冠上有阿彌陀佛像,眉慈目善,慈祥含笑,身邊還站立着善財和龍女,神態天真活潑。

在中國 ,觀音菩薩可謂家喻户曉,婦孺皆知。據佛經記載,遇到危難時只要唸誦其名號,菩薩就能聽到,並前往拯救解脱,所以叫做觀世音。唐時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略去「世」字,簡稱「觀音」,沿用至今。對大多數老百姓來説,不一定知道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佛,但卻很少有人不知道觀音菩薩,觀音實際上已成為民間佛教乃至整個民間宗教信仰的核心人物。

而我們眼前的這座觀音殿為什麼叫做圓通殿呢?其實啊,正是因為觀音只要聽到苦難的呼救聲,便能眼觀,表示耳根通,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通。於是圓通便成為了觀音的代名詞,其意是不偏倚,無阻礙,圓滿通達。

毗盧觀音兩旁還各塑有16尊不同服飾和形態的觀音菩薩,稱為觀音三十二應身,這些都是觀音以不同身份教化世人的現身説法形象。三十二應身觀音只能以整體形式供奉,不能單獨出現,加上中間供奉的觀音佛身,這種塑法也正是觀音道場的獨特之處。

主殿兩邊還各有一個配殿,東配殿供奉文殊菩薩,西配殿供奉普賢菩薩,另外在法堂中還建有地藏殿,供奉地藏菩薩。

遊覽完普濟寺的大小殿堂,您還可以到位於其東南的多寶塔看看。多寶塔建於元朝,是由普陀山僧人從江 南帶回的太湖石堆砌而成,取《法華經》中的多寶佛塔之義定名。塔的外觀樸拙,穩重端莊,不像中國傳統的塔玲瓏小巧,每層塔的四面都雕有佛龕,裏邊供奉着全跏趺坐式佛像,屬於古代蒙古族統治者信仰的佛教密宗造型,極富元代風格。據考

察,這樣的塔在中國只有兩座,另一座在洛陽 龍門石窟 ,所以它也有很高的文物價值。

多寶塔東面,就是普陀山著名的海濱浴場百步沙,這裏沙質純淨、灘形優美,浪花連綿不絕,時間充裕的話你不妨前去感受一番。

普陀山慧濟寺導遊詞 篇5

普陀山是舟山羣島1390個島嶼中的一個小島面積12.93平方公里,與舟山羣島的沈家門隔海相望。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素有海天佛國、南海聖境之稱。全島面積12.5平方公里,形似蒼龍卧海。20xx年5月8日,舟山市普陀山風景名勝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渺間。普陀山以其神奇、神聖、神祕,成為馳譽中外的旅遊勝地。

普陀山是全國著名的觀音道常其宗教活動可溯於秦,從山上原始道教、到仙人煉丹遺蹟隨處可覓。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有梵僧來謁潮音洞,感應觀音化身,為説妙法,靈蹟始著。唐鹹通四年(公元863年),日僧慧鍔大師從五台山請觀音像乘船歸國,舟至蓮花洋,觸礁,以為觀音不肯東渡,乃留聖像於潮音洞側供奉,遂有不肯去觀音。後經歷代興建,寺院林立。鼎盛時期,全山共有3大寺、88庵、128茅蓬,4000餘僧侶,史稱震旦第一佛國。每年農曆二月十九觀音誕辰日、六月十九觀音得道日、九月十九觀音出家日,四方信眾聚緣佛國,普陀山燭火輝煌、香煙燎繞;誦經禮佛,通宵達旦,其盛況令人歎為觀止。每逢佛事,時有天象顯祥,信眾求拜,靈驗屢現 。綿延千餘年的佛事活動,使普陀山這方鍾靈毓秀之淨土,積澱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藴。觀音大士結緣四海,有句俗語叫:人人阿彌陀,户户觀世音,觀音信仰已被學者稱為半個亞洲的信仰。

普陀山四面環海,風光旖旎,幽幻獨特,被譽為第一人間清淨地。山石林木、寺塔崖刻、梵音濤聲,皆充滿佛國神祕色彩。島上樹木豐茂,古樟遍野,鳥語花香,素有海島植物園之稱。全山共有百年以上樹木66種、1221株。不僅有千年古樟,還有我國特有的珍稀瀕危物種、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的普陀鵝耳櫪。島四周金沙綿亙、白浪環繞,漁帆競發,青峯翠巒、銀濤金沙環繞着大批古剎精舍,構成了一幅幅絢麗多姿的畫卷。巖壑奇秀,磐陀石、二龜聽法石、心字石、梵音洞、潮音洞、朝陽洞各呈奇姿,引人入勝。普陀十二景,或險峻、或幽幻、或奇特,給人以無限遐想。不少名勝古蹟,都與觀音結下了不解之緣,流傳着美妙動人的傳説。

主要景點有三大寺:普濟禪寺、法雨禪寺、慧濟禪寺。普陀山的標誌南海觀音大銅像、紫竹林,還有以自然景觀和寺廟相結合的西天景區。每到夏日來臨,來普避暑的遊客紛紛聚集到浙江省第一個海濱浴場一百步沙,使普陀山又增加了一道亮麗的景觀。

普陀山慧濟寺導遊詞 篇6

普陀山是全國最著名最靈異的觀音道場,佛教聖地,寺院無論大小,都供奉觀音大士。可以説是“觀音之鄉”了。每逢農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分別是觀音菩薩誕辰、出家、得道三大香會期,全山人山人海,寺院香煙繚繞,一派海天佛國景象。

普陀山是東海舟山羣島中的一個小島,南北狹長,面積約12.5平方公里。島上風光旖旎,洞幽巖奇,古剎琳宮,雲霧繚繞。普陀山與九華山、峨嵋山、五台山合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而且又以山、水二美著稱的名山,普陀山這座海山,充分顯示着海和山的大自然之美,山海相連,顯得更加秀麗雄偉。

普陀山素有“海天佛國”、“南海聖境”之稱,同時也是著名的海島風景旅遊勝地。

普陀山普陀山位於舟山羣島東部海域,與世界著名漁港沈家門隔海相望,在浙江省舟山島東側,屬於舟山市。浙江沿海漁民早就來此捕魚,最早寺廟建於858年,由日僧慧鍔主持其事。現有普濟寺、法雨寺、盤陀庵、靈石庵等寺廟和潮音洞、梵音洞等名勝。

普陀山四面環海,風光旖旎,幽幻獨特,被譽為“第一人間清淨地”。山石林木、寺塔崖刻、梵音濤聲,皆充滿佛國神祕色彩。島上樹木豐茂,古樟遍野,鳥語花香,素有“海島植物園”之稱。全山共有66種百年以上的樹木1221株。除千年古樟,還有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我國特有的珍稀瀕危物種普陀鵝耳櫪。島四周金沙綿亙、白浪環繞,漁帆競發,青峯翠巒、銀濤金沙環繞着大批古剎精舍,構成了一幅幅絢麗多姿的畫卷。巖壑奇秀,磐陀石、二龜聽法石、心字石、梵音洞、潮音洞、朝陽洞等。大多名勝古蹟,都與觀音結下了不解之緣,流傳着美妙動人的傳説。它們各呈奇姿,引人入勝。普陀十二景,或險峻、或幽幻、或奇特,給人以無限遐想。

普陀山慧濟寺導遊詞 篇7

出歷史名城錦州西北行十餘里,有一座羣峯險壑逶迤伴繞,飛泉雲岫橫生妙境的名山勝地。這就是聲震遼海、譽播京華的關外第一佛山——錦州北普陀山。

北普陀山開山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底藴深邃豐厚。迄唐武德元年即已肇建諸端寺剎,晨鐘暮鼓梵音法號經年裊渺,祥雲喜雨龍光清嵐百代氤氲,故世人皆以南印度普陀珞珈山北院稱之。至遼代,又因讓國皇帝耶律倍長居此山,經大德高僧德韶奏請遼太后,正式定名北普陀山而聞名天下。其中尤以名貫燕雲十六州的“石堂鬆雪、楓林旭日、蒼山觀海、紅石卧龍、滴水觀音、泓池澄暉、烽台夕照”等景觀而著稱於世。明清兩代,更以遼西“第一洞天”馳名海內,為佛、道兩教高僧、宗師及信眾朝拜之聖地。

北普陀山擁有奇特壯觀的山巒;千姿百態的峯石;翠柏菩提掩映的山泉;古樹懸掛的峭壁。名峯、古剎、摩崖移步即景,佳景天成。春可聽鶯啼鳥語,夏可聞蟬鳴桑林,秋可睹櫨紅霜染,冬可觀石堂鬆雪。四時景緻,異彩繽紛,勝如巧笑顧盼焉。九大景區共有五十多處景觀,其雲、石、水、洞、林、花、魚、鳥渾然一體,雄、險、奇、幽、動、靜、美、妙交相生輝。實為洞天福地,人間勝境。國家AAA級風景名勝區,遼寧五十佳景之大觀。

普陀山慧濟寺導遊詞 篇8

普陀山位於浙江省舟山市,是舟山羣島中的一個小島,面積約為12.5平方公里,由於其景點較為分散,所以我們建議您乘坐景區觀光專線車遊覽。在我們為您推薦的這條一日的遊覽線路中,除了有普陀山三大寺,即慧濟寺、法雨寺、普濟寺和不肯去觀音院、南海觀音銅立像等著名景點,還包括了一處聽濤聲、看浪潮、戲海沙的遊玩勝地百步灘,相信一定能讓您愉快地暢遊這座海上仙山。

親愛的朋友,現在您來到的就是普陀山的最高處佛頂山了。這裏又叫做菩薩頂,是信徒們頂禮膜拜的聖地,此外,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有時在這兒還可以欣賞到罕見的海市蜃樓和佛光景象,所以歷來也有不上佛頂,等於未到普陀山的説法。

佛頂山上的慧濟寺是普陀山最高的寺院,它雄踞山巔,倚天面海,仙雲繚繞,風光壯闊,但因為建於山谷之間,佔地面積有限,所以慧濟寺的佈局便以天王殿和大雄寶殿為短軸線,向兩側作不完全對稱地展開,左右殿堂、鐘樓、廂房等建築,均以遊廊相接,加之中間的天井,便組成多個院落。尤其是東院新建的漢白玉荷花池,雕欄玉砌,水亭曲橋,別有一番江南園林的風味。 慧濟寺的主殿大雄寶殿中,供奉着佛祖釋迦牟尼和他的兩位弟子阿難與迦葉。在主殿中供奉佛祖,與普陀山中其他寺院主殿供奉觀音菩薩不同。原來啊,在山頂供奉佛祖而不是觀音菩薩,暗示了佛祖至高無上的地位,即使在觀音菩薩的道場,也是不能例外的。大殿兩側的廂房裏,塑有二十諸天,簡單點講呢,他們是佛教的護法神。佛教認為,佛陀濟世傳播佛法之時,如果沒有得力的護法人,則會佛道隕落,所以佛國中才有許多的護法天神存在。他們都具有非凡的神通能力.可以幫助佛陀傳法,也可以震懾那些危害佛法的人。但是佛教的護法神可不僅僅是這二十諸天,而是一支龐大的隊伍,這支隊伍的名字叫做天龍八部,代表了八支部隊,其中天部和龍部是最為重要的,而我們面前的二十諸天,就屬於天部。

為了表示這些護法天神對佛祖的尊敬,他們的姿態都是往前傾斜15度的,除了普陀山慧濟寺以外,塑有這二十諸天的寺廟還有杭州的靈隱寺、北京大慧寺、以及大同的華嚴寺等。 當然,作為觀音菩薩道場普陀山的三大寺廟之一,慧濟寺也有專門供奉觀音菩薩的殿堂,叫做觀音殿,與其他寺廟的觀音殿不同,這兒除了供奉有一尊2.7米高的觀音菩薩像以外,四壁還鑲嵌着總共100多尊線刻觀音像,彙集了唐、宋、元、明、清五朝名家的繪畫傑作,這些珍貴的觀音寶像石刻,也是慧濟寺重要的文物珍品。 慧濟寺後門,有一株普陀鵝耳櫪,據説它最早是古代一位緬甸僧人來普陀山朝拜時帶來的,樹高13米多,從地表處開始分兩叉,往上分叉均一分為二,很有規則,並且雌雄同株,每年五月開花,十月中旬果子成熟。但因為其繁殖率極低,在其原產地緬甸早已絕跡,屬世所稀有。因此它也就成了普陀的象徵,成了佛界的菩提。要是您對普陀山的其它珍貴植物感興趣的話,不妨再到寺後坡下的新姜子木看看,這是一種僅見於浙江的珍稀樹種,被譽為佛光樹,每當春季農曆二月十九觀音誕辰之日,它的嫩梢枝葉上就披上金黃色的絨毛,在陽光裏熠熠閃光,好像一個報春的使者,為海天佛國增光添彩。

從慧濟寺出來,您還可以站在海拔300多米的佛頂山上遠眺壯闊的海景,要是天氣晴朗的話,可以看到舟山羣島中大大小小的島嶼像一朵朵蓮花般點綴在中國東海之中,在這些羣島中,最著名的就是不遠處的洛迦山。您看,洛迦山的形狀像不像一尊慈眉善目的觀音菩薩安詳地躺在海面之上呢?要是仔細辨認的話,還可以分辨出她的頭、頸、胸、足等等,所以它也被人們稱為睡觀音或海上卧佛。

據説,觀音當年就是在洛迦山修煉得道後,飄洋過海來到普陀山開闢了道場,所以不少前來普陀山的虔誠信徒都會乘船去洛迦山朝拜一番。 好了,佛頂山慧濟寺就為您介紹到這裏,如果您往南步行下山前往法雨寺的話,途中可以欣賞到不少石刻,其中刻在一塊巨巖之上的海天佛國四個大字最為有名,傳説是出自明代抗倭名將侯繼高的手筆,已經成為了普陀山的一大代表性景觀,有興趣的話您不妨去拍照留念。 我們現在來到的是普陀山的第一大寺普濟寺。普濟寺又名前寺。它的前身是有名的不肯去觀音院。宋嘉定七年,皇帝御書圓通寶殿匾額,把這裏定為專供觀音的寺院。後來這裏多次被毀,到了明神宗萬曆三十三年,朝廷派太監張千擴建寶陀觀音寺,並賜額護國永壽普陀禪寺,寺院規模宏大,一時甲於東南。康熙三十八年,賜額普濟羣靈,到了雍正年間,基本形成了現在的規模,如今的普濟寺,共有十殿、十二樓、七堂、七軒等共231間。普濟寺前有一個高約20米的石牌坊,四柱三門,柱上橫眉雕刻有精緻的雲綾和石葫蘆。坊內北側,樹有一塊石牌,寫着文武官員軍民人等到此下馬。據傳這是皇帝下達的聖旨,過去官吏到此,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以示對觀音菩薩的崇敬。 石牌坊後是一個約15畝的蓮池,名叫海印池,也叫放生池,建於明朝。海印是指佛的智慧能像大海一樣,印現一切之法,而放生,則是與佛教的慈悲、不殺生等教義融合,進而發展成為的一種普遍的佛事活動。海印池上有三座橋,走過中間的一座,您便可以來到御碑亭,它建於雍正年間,御碑的碑文上記載了普陀山的歷史,碑額上雕龍栩栩如生,書法遒勁剛健,可謂雙絕。當然,要是您感興趣的話,還可以到東面的觀自在菩薩牆看看,相傳觀音菩薩除了有大慈大悲的心腸外,還有廣大的智慧可以看清世間萬物,所以有時被稱作觀世音,指她能聽到人民的疾苦聲音,有時又被稱為觀自在,是指她體察世間萬物的能力。

當您來到寺前肯定會奇怪的問:寺廟的正門關着,怎麼進去呢?這裏還有一個故事。相傳乾隆皇帝夜遊普陀山竟然忘了回去,當他返回到普濟寺的時候寺院大門已經關了,他要求開門卻遭到了拒絕。把門的小和尚説:國有國法,寺有寺規,乾隆沒有辦法只能從東山門進入寺內。乾隆回宮後對此極為惱怒,下了聖旨:從今以後,此門不能開。這也就延續到了現在,只有在國家元首、寺院菩薩開光或者方丈第一次進門時才能打開,平時的遊客們就只能從旁邊的側門進入了。 經過供奉着彌勒佛的天王殿,我們便可來到普濟寺中供奉觀音菩薩的主殿大圓通殿。殿堂面寬七間進六間,宏大巍峨,可容數千人,有百人共進不覺寬,千人共登不覺擠的説法,於是也被稱為活大殿。走進大殿,可以看到正中供奉的一座毗盧觀音像,高約九米,頭戴毗盧天冠,天冠上有阿彌陀佛像,眉慈目善,慈祥含笑,身邊還站立着善財和龍女,神態天真活潑。 在中國,觀音菩薩可謂家喻户曉,婦孺皆知。據佛經記載,遇到危難時只要唸誦其名號,菩薩就能聽到,並前往拯救解脱,所以叫做觀世音。唐時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略去「世」字,簡稱「觀音」,沿用至今。對大多數老百姓來説,不一定知道佛教的創始人釋迎牟尼佛,但卻很少有人不知道觀音菩薩,觀音實際上已成為民間佛教乃至整個民間宗教信仰的核心人物。 而我們眼前的這座觀音殿為什麼叫做圓通殿呢?其實啊,正是因為觀音只要聽到苦難的呼救聲,便能眼觀,表示耳根通,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通。於是圓通便成為了觀音的代名詞,其意是不偏倚,無阻礙,圓滿通達。

毗盧觀音兩旁還各塑有16尊不同服飾和形態的觀音菩薩,稱為觀音三十二應身,這些都是觀音以不同身份教化世人的現身説法形象。三十二應身觀音只能以整體形式供奉,不能單獨出現,加上中間供奉的觀音佛身,這種塑法也正是觀音道場的獨特之處。 主殿兩邊還各有一個配殿,東配殿供奉文殊菩薩,西配殿供奉普賢菩薩,另外在法堂中還建有地藏殿,供奉地藏菩薩。遊覽完普濟寺的大小殿堂,您還可以到位於其東南的多寶塔看看。多寶塔建於元朝,是由普陀山僧人從江南帶回的太湖石堆砌而成,取《法華經》中的多寶佛塔之義定名。塔的外觀樸拙,穩重端莊,不像中國傳統的塔玲瓏小巧,每層塔的四面都雕有佛龕,裏邊供奉着全跏趺坐式佛像,屬於古代蒙古族統治者信仰的佛教密宗造型,極富元代風格。據考察,這樣的塔在中國只有兩座,另一座在洛陽龍門石窟,所以它也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多寶塔東面,就是普陀山著名的海濱浴場百步沙,這裏沙質純淨、灘形優美,浪花連綿不絕,時間充裕的話你不妨前去感受一番。 法雨寺是普陀山的第二大寺,因為其位於第一大寺普濟寺的山後,所以又叫做後寺。佛家認為,佛法滋潤眾生,就好像雨水澤被萬物,於是有了法雨的説法。法雨寺最初建於明朝萬曆年間,經歷多次劫難,到康熙三十八年的時候,皇帝御書賜額天華法雨,因此定名為法雨禪寺,雍正皇帝時又進行了大規模的擴修,法雨寺也就因其殿堂樓閣規模宏大,雕樑畫棟,而成為了東南名剎。 遠觀法雨寺,您會發現,在建築佈局上,它採用了依山取勢、分羣遞升的方法,幾座殿堂在台基上逐級升高,氣勢不凡。整個寺院用天藍、淡綠、鵝黃、紫紅等色的琉璃瓦蓋頂,在陽光的照射下映射出萬道彩光,形成佛光普照的奇麗景象,遠遠望去,更是給人空中宮闕之感。清末康有為曾寫下錦屏臨海浪,法雨飛天花來刻畫法雨寺的山海勝景。

想要走進法雨寺的佛堂,首先得經過寺前的蓮池,它面積約1800平方米,為清朝光緒十八年建造,這裏所產的蓮子,歷史上曾經作為貢品,由杭州織造府進貢給朝廷。蓮池上有一座單孔石拱橋,叫做海會橋,海會的意思是指諸佛菩薩聚會在一起,其德行之深、數量之多就像廣闊深邃的大海一樣。海會橋將池塘分割為東西兩潭,兩側欄板的雙面浮雕上有各種戲劇故事、飛禽走獸等圖案50多幅,雕刻精緻,為普陀山石刻中的精品。 走過蓮池,我們首先來看看九龍照牆,這是1987年新建的一個景點,這面九龍壁高兩米,全長12米,下盤為須彌座,四邊及頂端飛檐翹角,上部的石樑、石瓦間雕有十七條造型各異的小龍,而中間石板上的九條青龍昂首舞爪,爭搶龍珠、栩栩如生。乍一看去,它好像是由一整塊青石雕刻而成,但要是您足夠仔細的話,會發現,它竟然是用60塊70釐米見方的優質青石精雕細刻拼接而成,拼接處嚴絲合縫,不露痕跡,不得不讓人讚歎其工藝的精湛。 欣賞完九龍壁,我們經天王殿到法雨寺的第二層玉佛殿參觀。它的得名,是由於當初這裏供奉着一尊清朝末年從緬甸請來的白玉釋迦牟尼像,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現在供奉的這尊佛像,是1985年從北京永樂宮請來的。玉佛殿後面的月台欄杆上,刻有二十四孝圖,是雍正年間雕刻而成的,圖中的24位孝子,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體現了中華民族敬老養老的傳統美德,也是佛教與儒家學説融為一體的見證。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法雨寺最著名的九龍寶殿。據《普陀山志》記載,康熙三十八年三月,皇帝南巡到了杭州,接見法雨寺的主持,並且下發了拆金陵舊殿以賜的聖旨,於是從南京明朝宮殿中拆下12萬張琉璃瓦送到普陀山,建成了頗具皇家氣派的九龍殿。

九龍殿中無樑無釘,堪稱古建築的一絕。而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九龍藻井,這可是明代留存下來的文物,抬頭往上,可以看到藻井下懸着一顆大珠球,一龍盤頂,四周有八龍環八柱,就像是要來搶奪這顆寶珠,構成了九龍戲珠的圖案,形態逼真、巧奪天工。據説這九龍藻井還有防火的作用,因為龍能吐水,而藻井的形狀是可以將水聚集起來的,所以要是供奉的香火不慎點燃了佛前的經幡,殿上的九龍就會吐水滅火,因此,這九龍藻井就成了普陀山的鎮山之寶。 殿中供奉着10米高的毗盧觀音像,所以這裏又稱九龍觀音殿。觀音像兩側還供奉有十八位苦行中的羅漢像,而在殿內另一邊還有一副場面壯觀的《海島觀音圖》。畫面正中,慈目善眉的觀音菩薩站在一條龐大的鰲魚背上,一手拿着淨瓶,一手拿着楊柳枝向外揮灑,菩薩手中的淨水瓶和楊柳枝,原本是普灑法雨、弘揚佛法的意思,後來演變為多種含義。人們認為,楊柳枝可以消災除病,淨瓶中的甘露隨楊柳枝灑遍大千世界,暗喻着慈悲的觀音用淨水來普渡眾生脱離苦海,到達彼岸的極樂世界。這幅畫中還有天庭、龍宮等建築,整個畫面佈局合理、人物眾多、惟妙惟肖,感興趣的話您不妨仔細看看。

普陀山慧濟寺導遊詞 篇9

親愛的各位遊客:

我們來到的地方是著名的普陀山。普陀山是著名的觀音道場,與五台山、峨眉山、九華山併成為佛教四大名山。它位於浙江省東部,擁有“海佛天國”“南海聖境”之稱。大家在遊覽的時候不要亂扔垃圾喲!

我們現在來到的是普陀山的第一大寺――普濟寺。它的前身是有名的“不肯去觀音院”,嘿嘿,名字是不是很奇怪呢?但是,當您來到寺前肯定會奇怪地問:“寺廟的大門關着,是怎麼回事呢?”這裏就有一個故事:乾隆皇帝裝作平民來普陀山遊玩,晚上想進普濟寺,要求把門的小和尚打開門,小和尚拒絕,他説:“國有國法,寺有寺規。”乾隆沒辦法,自豪從旁邊的側門進去。回宮以後,乾隆下了聖旨:從今以後,普濟寺的大門不能打開。就持續到了現在,只有國家領導來才能打開。

遊客們,現在我們來到了法雨寺,法雨寺是普陀山的第二大寺。進入法雨寺,就可以看到九龍壁,九龍壁是用六七十塊優質青石組成的,是一個了不得的工藝。

各位遊客們,普陀山之旅結束了,希望大家能喜歡。

普陀山慧濟寺導遊詞 篇10

普陀山位於錢塘江口、舟山羣島東南部海域,系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景區包括普陀山、洛迦山、朱家尖,總面積41.95平方公里。其中普陀山本島12.5平方公里,最高峯佛頂山海拔292米。既有悠久的佛教文化,又有豐富的海島風光,古人稱之為“海天佛國”、“人間第一清靜境”。 普陀山大海懷抱,金沙綿亙,景色優美,氣候宜人。著名景點如潮音洞、梵音洞、朝陽洞、磐陀石、二龜聽法石、百步沙、千步沙、普濟寺、法雨寺、慧濟寺、南海觀音、大乘庵等。 改革開放以來,普陀山管理局帶領全山人民艱苦奮鬥,創建了國家級文明山、安全山、衞生山。內外交通便捷,旅遊環境良好。本島日舒適接待量為1萬人次。每年的農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是觀音香會、朝聖盛典,海內外香遊客摩肩接踵、蜂擁而之。

震旦第一佛國:普陀山是世界聞名的觀音道場、佛教聖地,其宗教活動可追溯於秦。至唐朝,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促進了普陀山觀音道場的形成,並迅速成為漢傳佛教中心,傳至東南亞及日、韓等國。至清末,全山已形成3大寺、88禪院、128茅蓬,僧眾數千。“山當曲處皆藏寺,路欲窮時又逢僧”,史稱“震旦第一佛國”。山上每逢佛事,四方信眾聚緣佛國,時有天象顯祥,信眾求拜,靈驗屢現。綿延千餘年的佛事活動,使普陀山這方鍾靈毓秀之淨土,積澱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藴。“人人阿彌陀,户户觀世音”,觀音信仰被世人稱為“半個亞洲的信仰”。

人間第一清淨地:普陀山四面環海,風光旖旎,幽幻獨特,自古被譽為“人間第一清淨地”。山上金沙、奇石、洞壑、潮音、幻景渾然一體,形成山海兼勝、水天一色的獨特景觀。景區四季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年平均氣温在20℃左右,年降水量為1100毫米左右。潮漲潮落,島上常年空氣清新,質量優級世所罕見,富含負氧離子,彷彿天然的“大氧吧”。森林覆蓋率達80%,古樹名木繁多,香花異草遍野,尤以普陀鵝耳櫪為世界獨存,屬珍稀瀕危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山上有國家二級以上動物30多種,是野生動物的天然樂園。

普陀山慧濟寺導遊詞 篇11

各位遊客朋友,大家好!“以山而兼湖之勝,則推西湖;以山而兼海之勝,當推普陀。”現在我們來到的就是素有"海天佛國"、"南海聖境"之稱的普陀山了。 普陀山是著名的觀音道場,與五台山、峨眉山、九華山並稱為佛教四大名山。普陀山的佛教歷史悠久,作為觀音道場初創於唐代。唐太宗年間,有印度僧人來山禮佛,傳説在潮音洞目睹觀音現身。唐鹹通四年,日本僧人慧鍔大師從五台山請觀音像乘船歸國,乘船行至普陀山附近的蓮花洋時,因為風浪所阻,觸礁,以為觀音不肯東渡,於是便在潮音洞上岸,建"不肯去觀音院",成為普陀佛教開山之起始。宋元兩代,普陀山佛教發展很快。公元967,趙匡胤派太監王貴來普陀山進香,並賜錦幡,首次開創朝廷到普陀進香。公元1080,朝廷賜予銀兩建寶陀觀音寺(即今前寺)。當時,日韓等國來華經商、朝貢者,也開始慕名登山禮佛,普陀山漸有名氣。公元1131年,寶陀觀音寺住持真歇禪師奏請朝廷的允許,易律為禪,山上700多漁户全部遷出,普陀山於是變成了佛教淨土。公元1214,朝廷賜錢修建圓通殿,並指定普陀山為專供觀音的道場。

元大德三年(公元1299)六月,敕封寶陀觀音寺住持一山為妙慈弘濟大師,帶着國書到日本去弘揚佛教,與日本通好,從此,普陀山知名度日益遠播。清朝康熙皇帝賜“普濟羣靈”額於前寺和“天花法雨”額於後寺,“普濟禪寺”、“法雨禪寺”各由此而得。清末至抗日戰爭前夕,是普陀山佛教發展史上的全盛時期。 每年農曆二月十九觀音誕辰日、六月十九觀音得道日、九月十九觀音出家日,四方信眾聚緣佛國,普陀山香煙燎繞、燭火輝煌;誦經禮佛,通宵達旦,其盛況令人歎為觀止。每逢佛事,信眾求拜,時有天象顯祥,更增添了普陀山的神奇、神聖、神祕的色彩。綿延千餘年的佛事活動,使普陀山這方鍾靈毓秀之淨土,積澱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藴。觀音大士結緣四海,"人人阿彌陀,户户觀世音",觀音信仰已被學者稱為"半個亞洲的信仰。"

普陀山四面環海,風光旖旎,作為四大佛教名山中唯一坐落於海上的佛教勝地,被譽為"第一人間清淨地"。除了充滿佛國神祕色彩的寺塔摩崖、山石林木以外,島上林木豐茂、鳥語花香,不僅有樹齡近千年的古樟樹,還有我國特有的普陀鵝耳櫪。而島四周白浪環繞、漁帆競發,銀濤金沙環繞着青翠的峯巒、幽靜的古剎精舍,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姿的畫卷。

“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渺間”。普陀山以其觀音道場的神聖地位,以及優美的自然風景,成為馳譽中外的旅遊勝地。相信您也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踏上這次朝聖之旅了,現在就請帶上我們精心為您打造的普陀山遊覽攻略,以及景點導遊詞,隨我一同走進這海天佛國吧。我的講解到此結束,謝謝。

普陀山慧濟寺導遊詞 篇12

各位遊客朋友,大家好!“以山而兼湖之勝,則推西湖;以山而兼海之勝,當推普陀。”現在我們來到的就是素有"海天佛國"、"南海聖境"之稱的普陀山了。 普陀山是著名的觀音道場,與五台山、峨眉山、九華山並稱為佛教四大名山。普陀山的佛教歷史悠久,作為觀音道場初創於唐代。唐太宗年間,有印度僧人來山禮佛,傳説在潮音洞目睹觀音現身。唐鹹通四年,日本僧人慧鍔大師從五台山請觀音像乘船歸國,乘船行至普陀山附近的蓮花洋時,因為風浪所阻,觸礁,以為觀音不肯東渡,於是便在潮音洞上岸,建"不肯去觀音院",成為普陀佛教開山之起始。宋元兩代,普陀山佛教發展很快。公元967,趙匡胤派太監王貴來普陀山進香,並賜錦幡,首次開創朝廷到普陀進香。公元1080,朝廷賜予銀兩建寶陀觀音寺(即今前寺)。當時,日韓等國來華經商、朝貢者,也開始慕名登山禮佛,普陀山漸有名氣。公元1131年,寶陀觀音寺住持真歇禪師奏請朝廷的允許,易律為禪,山上700多漁户全部遷出,普陀山於是變成了佛教淨土。公元1214,朝廷賜錢修建圓通殿,並指定普陀山為專供觀音的道場。

元大德三年(公元1299)六月,敕封寶陀觀音寺住持一山為妙慈弘濟大師,帶着國書到日本去弘揚佛教,與日本通好,從此,普陀山知名度日益遠播。清朝康熙皇帝賜“普濟羣靈”額於前寺和“天花法雨”額於後寺,“普濟禪寺”、“法雨禪寺”各由此而得。清末至抗日戰爭前夕,是普陀山佛教發展史上的全盛時期。 每年農曆二月十九觀音誕辰日、六月十九觀音得道日、九月十九觀音出家日,四方信眾聚緣佛國,普陀山香煙燎繞、燭火輝煌;誦經禮佛,通宵達旦,其盛況令人歎為觀止。每逢佛事,信眾求拜,時有天象顯祥,更增添了普陀山的神奇、神聖、神祕的色彩。綿延千餘年的佛事活動,使普陀山這方鍾靈毓秀之淨土,積澱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藴。觀音大士結緣四海,"人人阿彌陀,户户觀世音",觀音信仰已被學者稱為"半個亞洲的信仰。"

普陀山四面環海,風光旖旎,作為四大佛教名山中唯一坐落於海上的佛教勝地,被譽為"第一人間清淨地"。除了充滿佛國神祕色彩的寺塔摩崖、山石林木以外,島上林木豐茂、鳥語花香,不僅有樹齡近千年的古樟樹,還有我國特有的普陀鵝耳櫪。而島四周白浪環繞、漁帆競發,銀濤金沙環繞着青翠的峯巒、幽靜的古剎精舍,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姿的畫卷。

“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渺間”。普陀山以其觀音道場的神聖地位,以及優美的自然風景,成為馳譽中外的旅遊勝地。相信您也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踏上這次朝聖之旅了,現在就請帶上我們精心為您打造的普陀山遊覽攻略,以及景點導遊詞,隨我一同走進這海天佛國吧。我的講解到此結束,謝謝。

普陀山慧濟寺導遊詞 篇13

普陀山是著名的觀音道場,與五台山、峨眉山、九華山並稱為佛教四大名山。它位於浙江省東部,是舟山羣島中的一個小島,全島面積12.5平方公里,形似蒼龍卧海,素有"海天佛國"、"南海聖境"之稱。唐鹹通年間,日本僧人慧鍔大師從五台山請觀音像乘船歸國,乘船行至普陀山附近的蓮花洋時,因為風浪所阻,觸礁,以為觀音不肯東渡,於是便在潮音洞上岸,建"不肯去觀音院",成為普陀佛教開山之起始。後歷代皇帝撥幣累建,全盛時期,曾有3大寺,88庵院,128茅蓬,僧尼達4000餘人。

每年農曆二月十九觀音誕辰日、六月十九觀音得道日、九月十九觀音出家日,四方信眾聚緣佛國,普陀山香煙燎繞、燭火輝煌;誦經禮佛,通宵達旦,其盛況令人歎為觀止。每逢佛事,信眾求拜,時有天象顯祥,更增添了普陀山的神奇、神聖、神祕的色彩。綿延千餘年的佛事活動,使普陀山這方鍾靈毓秀之淨土,積澱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藴。觀音大士結緣四海,"人人阿彌陀,户户觀世音",觀音信仰已被學者稱為"半個亞洲的信仰。"

有人曾經對普陀山的美景作出這樣的評價:"以山而兼湖之勝,則推西湖;以山而兼海之勝,當推普陀。"普陀山四面環海,風光旖旎,作為四大佛教名山中唯一坐落於海上的佛教勝地,被譽為"第一人間清淨地"。除了充滿佛國神祕色彩的.寺塔摩崖、山石林木以外,島上林木豐茂、鳥語花香,不僅有樹齡近千年的古樟樹,還有我國特有的普陀鵝耳櫪。而島四周白浪環繞、漁帆競發,銀濤金沙環繞着青翠的峯巒、幽靜的古剎精舍,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姿的畫卷。

"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渺間"。普陀山以其觀音道場的神聖地位,以及優美的自然風景,成為馳譽中外的旅遊勝地。相信您也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踏上這次朝聖之旅了,現在就請帶上我們精心為您打造的普陀山遊覽攻略,以及景點導遊詞,隨我一同走進這海天佛國吧。

普陀山慧濟寺導遊詞 篇14

法雨寺是普陀山的第二大寺,因為其位於第一大寺普濟寺的山後,所以又叫做後寺。佛家認為,佛法滋潤眾生,就好像雨水澤被萬物,於是有了法雨的説法。法雨寺最初建於明朝萬曆年間,經歷多次劫難,到康熙三十八年的時候,皇帝御書賜額天華法雨,因此定名為法雨禪寺,雍正皇帝時又進行了大規模的擴修,法雨寺也就因其殿堂樓閣規模宏大,雕樑畫棟,而成為了東南名剎。

遠觀法雨寺,您會發現,在建築佈局上,它採用了依山取勢、分羣遞升的方法,幾座殿堂在台基上逐級升高,氣勢不凡。整個寺院用天藍、淡綠、鵝黃、紫紅等色的琉璃瓦蓋頂,在陽光的照射下映射出萬道彩光,形成佛光普照的奇麗景象,遠遠望去,更是給人空中宮闕之感。清末康有為曾寫下錦屏臨海浪,法雨飛天花來刻畫法雨寺的山海勝景。

想要走進法雨寺的佛堂,首先得經過寺前的蓮池,它面積約1800平方米,為清朝光緒十八年建造,這裏所產的蓮子,歷史上曾經作為貢品,由杭州織造府進貢給朝廷。蓮池上有一座單孔石拱橋,叫做海會橋,海會的意思是指諸佛菩薩聚會在一起,其德行之深、數量之多就像廣闊深邃的大海一樣。海會橋將池塘分割為東西兩潭,兩側欄板的雙面浮雕上有各種戲劇故事、飛禽走獸等圖案50多幅,雕刻精緻,為普陀山石刻中的精品。

走過蓮池,我們首先來看看九龍照牆,這是1987年新建的一個景點,這面九龍壁高兩米,全長12米,下盤為須彌座,四邊及頂端飛檐翹角,上部的石樑、石瓦間雕有十七條造型各異的小龍,而中間石板上的九條青龍昂首舞爪,爭搶龍珠、栩栩如生。乍一看去,它好像是由一整塊青石雕刻而成,但要是您足夠仔細的話,會發現,它竟然是用60塊70釐米見方的優質青石精雕細刻拼接而成,拼接處嚴絲合縫,不露痕跡,不得不讓人讚歎其工藝的精湛。

欣賞完九龍壁,我們經天王殿到法雨寺的第二層--玉佛殿參觀,它的得名,是由於當初這裏供奉着一尊清朝末年從緬甸請來的白玉釋迦牟尼像,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現在供奉的這尊佛像,是1985年從北京永樂宮請來的。玉佛殿後面的月台欄杆上,刻有二十四孝圖,是雍正年間雕刻而成的,圖中的24位孝子,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體現了中華民族敬老養老的傳統美德,也是佛教與儒家學説融為一體的見證。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法雨寺最著名的九龍寶殿。據《普陀山志》記載,康熙三十八年三月,皇帝南巡到了杭州,接見法雨寺的主持,並且下發了拆金陵舊殿以賜的聖旨,於是從南京 明朝宮殿中拆下12萬張琉璃瓦送到普陀山,建成了頗具皇家氣派的九龍殿。

九龍殿中無樑無釘,堪稱古建築的一絕。而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九龍藻井,這可是明代留存下來的文物,抬頭往上,可以看到藻井下懸着一顆大珠球,一龍盤頂,四周有八龍環八柱,就像是要來搶奪這顆寶珠,構成了九龍戲珠的圖案,形態逼真、巧奪天工。據説這九龍藻井還有防火的作用,因為龍能吐水,而藻井的形狀是可以將水起來的,所以要是供奉的香火不慎點燃了佛前的經幡,殿上的九龍就會吐水滅火,因此,這九龍藻井就成了普陀山的鎮山之寶。

殿中供奉着10米高的毗盧觀音像,所以這裏又稱九龍觀音殿。觀音像兩側還供奉有十八位苦行中的羅漢像,而在殿內另一邊還有一副場面壯觀的《海島觀音圖》。畫面正中,慈目善眉的觀音菩薩站在一條龐大的鰲魚背上,一手拿着淨瓶,一手拿着楊柳枝向外揮灑,菩薩手中的淨水瓶和楊柳枝,原本是普灑法雨、弘揚佛法的意思,後來演變為多種含義。人們認為,楊柳枝可以消災除病,淨瓶中的甘露隨楊柳枝灑遍大千世界,暗喻着慈悲的觀音用淨水來普渡眾生脱離苦海,到達彼岸的極樂世界。這幅畫中還有天庭、龍宮等建築,整個畫面佈局合理、人物眾多、惟妙惟肖,感興趣的話您不妨仔細看看。

普陀山慧濟寺導遊詞 篇15

親愛的朋友,現在您來到的就是普陀山的最高處--佛頂山了。這裏又叫做菩薩頂,是信徒們頂禮膜拜的聖地,此外,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有時在這兒還可以欣賞到罕見的海市蜃樓和佛光景象,所以歷來也有不上佛頂,等於未到普陀山的説法。

佛頂山上的慧濟寺是普陀山最高的寺院,它雄踞山巔,倚天面海,仙雲繚繞,風光壯闊,但因為建於山谷之間,佔地面積有限,所以慧濟寺的佈局便以天王殿和大雄寶殿為短軸線,向兩側作不完全對稱地展開,左右殿堂、鐘樓、廂房等建築,均以遊廊相接,加之中間的天井,便組成多個院落。尤其是東院新建的漢白玉荷花池,雕欄玉砌,水亭曲橋,別有一番江南園林的風味。

慧濟寺的主殿--大雄寶殿中,供奉着佛祖釋迦牟尼和他的兩位弟子阿難與迦葉。在主殿中供奉佛祖,與普陀山中其他寺院主殿供奉觀音菩薩不同。原來啊,在山頂供奉佛祖而不是觀音菩薩,暗示了佛祖至高無上的地位,即使在觀音菩薩的道場,也是不能例外的。大殿兩側的廂房裏,塑有二十諸天,簡單點講呢,他們是佛教的護法神。佛教認為,佛陀濟世傳播佛法之時,如果沒有得力的護法人,則會佛道隕落,所以佛國中才有許多的護法天神存在。他們都具有非凡的神通能力.可以幫助佛陀傳法,也可以震懾那些危害佛法的人。但是佛教的護法神可不僅僅是這二十諸天,而是一支龐大的隊伍,這支隊伍的名字叫做天龍八部,代表了八支部隊,其中天部和龍部是最為重要的,而我們面前的二十諸天,就屬於天部。為了表示這些護法天神對佛祖的尊敬,他們的姿態都是往前傾斜15度的,除了普陀山慧濟寺以外,塑有這二十諸天的寺廟還有杭州 的靈隱寺、北京 大慧寺、以及大同 的華嚴寺等。

當然,作為觀音菩薩道場普陀山的三大寺廟之一,慧濟寺也有專門供奉觀音菩薩的殿堂,叫做觀音殿,與其他寺廟的觀音殿不同,這兒除了供奉有一尊2.7米高的觀音菩薩像以外,四壁還鑲嵌着總共100多尊線刻觀音像,彙集了唐、宋、元、明、清五朝名家的繪畫傑作,這些珍貴的觀音寶像石刻,也是慧濟寺重要的文物珍品。

慧濟寺後門,有一株普陀鵝耳櫪,據説它最早是古代一位緬甸 僧人來普陀山朝拜時帶來的,樹高13米多,從地表處開始分兩叉,往上分叉均一分為二,很有規則,並且雌雄同株,每年五月開花,十月中旬果子成熟。但因為其繁殖率極低,在其原產地緬甸早已絕跡,屬世所稀有。因此它也就成了普陀的象徵,成了佛界的菩提。

要是您對普陀山的其它珍貴植物感興趣的話,不妨再到寺後坡下的新姜子木看看,這是一種僅見於浙江的珍稀樹種,被譽為佛光樹,每當春季農曆二月十九觀音誕辰之日,它的嫩梢枝葉上就披上金黃色的絨毛,在陽光裏熠熠閃光,好像一個報春的使者,為海天佛國增光添彩。

從慧濟寺出來,您還可以站在海拔300多米的佛頂山上遠眺壯闊的海景,要是天氣晴朗的話,可以看到舟山羣島中大大小小的島嶼像一朵朵蓮花般點綴在中國東海 之中,在這些羣島中,最著名的就是不遠處的洛迦山。您看,洛迦山的形狀像不像一尊慈眉善目的觀音菩薩安詳地躺在海面之上呢?要是仔細辨認的話,還可以分辨出她的頭、頸、胸、足等等,所以它也被人們稱為睡觀音或海上卧佛。據説,觀音當年就是在洛迦山修煉得道後,飄洋過海來到普陀山開闢了道場,所以不少前來普陀山的虔誠信徒都會乘船去洛迦山朝拜一番。

好了,佛頂山慧濟寺就為您介紹到這裏,如果您往南步行下山前往法雨寺的話,途中可以欣賞到不少石刻,其中刻在一塊巨巖之上的海天佛國四個大字最為有名,傳説是出自明代抗倭名將侯繼高的手筆,已經成為了普陀山的一大代表性景觀,有興趣的話您不妨去拍照留念。

普陀山慧濟寺導遊詞 篇16

我們現在來到的是普陀山的第一大寺--普濟寺。普濟寺又名前寺。它的前身是有名的不肯去觀音院。宋嘉定七年,皇帝御書圓通寶殿匾額,把這裏定為專供觀音的寺院。後來這裏多次被毀,到了明神宗萬曆三十三年,朝廷派太監張千擴建寶陀觀音寺,並賜額護國永壽普陀禪寺,寺院規模宏大,一時甲於東南。康熙三十八年,賜額普濟羣靈,到了雍正年間,基本形成了現在的規模,如今的普濟寺,共有十殿、十二樓、七堂、七軒等共231間。

普濟寺前有一個高約20米的石牌坊,四柱三門,柱上橫眉雕刻有精緻的雲綾和石葫蘆。坊內北側,樹有一塊石牌,寫着文武官員軍民人等到此下馬。據傳這是皇帝下達的聖旨,過去官吏到此,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以示對觀音菩薩的崇敬。

石牌坊後是一個約15畝的蓮池,名叫海印池,也叫放生池,建於明朝。海印是指佛的智慧能像大海一樣,印現一切之法,而放生,則是與佛教的慈悲、不殺生等教義融合,進而發展成為的一種普遍的佛事活動。

海印池上有三座橋,走過中間的一座,您便可以來到御碑亭,它建於雍正年間,御碑的碑文上記載了普陀山的歷史,碑額上雕龍栩栩如生,書法遒勁剛健,可謂雙絕。當然,要是您感興趣的話,還可以到東面的觀自在菩薩牆看看,相傳觀音菩薩除了有大慈大悲的心腸外,還有廣大的智慧可以看清世間萬物,所以有時被稱作觀世音,指她能聽到人民的疾苦聲音,有時又被稱為觀自在,是指她體察世間萬物的能力。

當您來到寺前肯定會奇怪的問:寺廟的正門關着,怎麼進去呢?這裏還有一個故事。相傳乾隆皇帝夜遊普陀山竟然忘了回去,當他返回到普濟寺的時候寺院大門已經關了,他要求開門卻遭到了拒絕。把門的小和尚説:國有國法,寺有寺規,乾隆沒有辦法只能從東山門進入寺內。乾隆回宮後對此極為惱怒,下了聖旨:從今以後,此門不能開。這也就延續到了現在,只有在國家元首、寺院菩薩開光或者方丈第一次進門時才能打開,平時的遊客們就只能從旁邊的側門進入了。

經過供奉着彌勒佛的天王殿,我們便可來到普濟寺中供奉觀音菩薩的主殿--大圓通殿。殿堂面寬七間進六間,宏大巍峨,可容數千人,有百人共進不覺寬,千人共登不覺擠的説法,於是也被稱為活大殿。走進大殿,可以看到正中供奉的一座毗盧觀音像,高約九米,頭戴毗盧天冠,天冠上有阿彌陀佛像,眉慈目善,慈祥含笑,身邊還站立着善財和龍女,神態天真活潑。

在中國 ,觀音菩薩可謂家喻户曉,婦孺皆知。據佛經記載,遇到危難時只要唸誦其名號,菩薩就能聽到,並前往拯救解脱,所以叫做觀世音。唐時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略去「世」字,簡稱「觀音」,沿用至今。對大多數老百姓來説,不一定知道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佛,但卻很少有人不知道觀音菩薩,觀音實際上已成為民間佛教乃至整個民間宗教信仰的核心人物。

而我們眼前的這座觀音殿為什麼叫做圓通殿呢?其實啊,正是因為觀音只要聽到苦難的呼救聲,便能眼觀,表示耳根通,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通。於是圓通便成為了觀音的代名詞,其意是不偏倚,無阻礙,圓滿通達。

毗盧觀音兩旁還各塑有16尊不同服飾和形態的觀音菩薩,稱為觀音三十二應身,這些都是觀音以不同身份教化世人的現身説法形象。三十二應身觀音只能以整體形式供奉,不能單獨出現,加上中間供奉的觀音佛身,這種塑法也正是觀音道場的獨特之處。

主殿兩邊還各有一個配殿,東配殿供奉文殊菩薩,西配殿供奉普賢菩薩,另外在法堂中還建有地藏殿,供奉地藏菩薩。

遊覽完普濟寺的大小殿堂,您還可以到位於其東南的多寶塔看看。多寶塔建於元朝,是由普陀山僧人從江 南帶回的太湖石堆砌而成,取《法華經》中的多寶佛塔之義定名。塔的外觀樸拙,穩重端莊,不像中國傳統的塔玲瓏小巧,每層塔的四面都雕有佛龕,裏邊供奉着全跏趺坐式佛像,屬於古代蒙古族統治者信仰的佛教密宗造型,極富元代風格。據考察,這樣的塔在中國只有兩座,另一座在洛陽 龍門石窟 ,所以它也有很高的文物價值。

多寶塔東面,就是普陀山著名的海濱浴場百步沙,這裏沙質純淨、灘形優美,浪花連綿不絕,時間充裕的話你不妨前去感受一番。

普陀山慧濟寺導遊詞 篇17

紫竹林在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山東南部的梅檀嶺下。山中巖石呈紫紅色,剖視可見柏樹葉、竹葉狀花紋、因稱紫竹石。後人也在此栽有紫竹。五代後梁貞明二年。日僧慧鍔從五台山請得觀音像,歸國途中在此遇風受阻,在此建"不肯去觀音院"於紫竹林中。觀音院前有潮音洞。紫竹林旁有光明池,南有觀音眺,對岸可見洛迦山島。

據歷代山志記載,後梁貞明二年(公元920_年),日僧慧鍔從五台山奉觀音像回國,船經普陀洋麪受阻,以為菩薩不願東去,便靠岸留下佛像,由張姓居民供奉,稱為"不肯去觀音院",是為普陀開山供佛之始。

相傳普陀山,山上有一個蛇王,率領它的子孫,盤據在這個山上,大有'此山是我開,此樹是我栽'之勢,甚麼人也不敢來侵犯它的地盤。有一次觀世音菩薩變成一個老比丘,來向蛇王借山開道場,以廣度娑婆世界的迷昧眾生,蛇王為了要保持自己的權益起見,執意不肯。它説:'這是我子孫萬代帝王之業的根據地,怎麼可以隨便借給你和尚開道場,度化眾生呢?'菩薩見蛇王蠻不講理,也就不客氣的説道:'你有甚麼能為可以大膽的拒絕我不借呢?'蛇王見菩薩問他有何本領佔據不借,它説:'我能現出原形來,圍繞此山三匝。'菩薩笑而不信的説:'你真能現原形繞三轉的話,我就不向你借山;如果沒有本領,不能繞山三匝,那時又怎麼説呢?'蛇王慨然的説:'這是我平常繞慣了的,那裏有不能的道理?假使我圍不到時,我一定把山借給你開道場!'菩薩説:'一言為定,不可失信。'蛇王挺起胸脯來説:'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説罷搖身一變,現出原形來是一條千年怪蟒,又粗又長,慢慢的開始圍山,菩薩這時也運用神通妙法,把這座山慢慢的放大;蛇王圍圍圍,菩薩的山也放放放,結果一匝還沒有到,蛇頭和蛇尾都連接不到。菩薩見蛇王無能為力了,笑著對它説道:'現在你不能圍繞三匝,還有甚麼話説?山該借與我開道場了!'蛇王無可奈何的説:'今天不知倒了甚麼運,每次我都能圍三匝,今天怎麼一轉都圍不上?借是可以借給你,不過你也顯一點神通給我看看,才能使我甘心認輸!'菩薩説:'那很容易!我手一指,這個地上的一塊石頭上馬上能夠現出紫竹來!'説罷用手一指,忽然那塊白石上就現出無數的紫竹來,據説就是那塊紫竹石。後來有許多朝山進香的男女們,都攜帶小紫竹石子,帶回去做紀念品,這就是普陀山紫竹林的由來和出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zhejiang/wegy8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