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浙江導遊詞 >

麗水靈山寺導遊詞(通用5篇)

麗水靈山寺導遊詞(通用5篇)

麗水靈山寺導遊詞 篇1

靈山寺位於麗水城郊,甌江支流好溪下游的靈山風景區,8 路公交車直達,交通便利。靈山寺建在半山處,背靠靈山,面向甌江,空氣清新,風景優美。

麗水靈山寺導遊詞(通用5篇)

驅車沿着麗水的麗陽街,從家出發,行約十五分鐘便到了麗水的千年古剎——靈山禪寺(靈山寺)!其實,還未行至寺腳,沿路所設的賣香火小攤販便提前向我們預告:“離靈山寺這個香火鼎旺之地不遠啦!”呵呵,因而,此地並不是個難找之地,有名着呢!市區的8路公交車所顯示的終點站——“靈山寺”,更是像一塊活動的廣告牌,天天在街上打靈山這張“旅遊名片”!靈山寺自然和其他的寺廟一樣,是依山而建的,這山便是那靈山。

山本該給人一種“穩”“重”之感,一個“靈”字便令這山頓時變得“有活力”起來,要説這靈山,其他還有另外一個名字——“馬頭山”,至於為什麼我便不知了,或許整個山型長的像匹馬吧?呵呵,喔,它原稱還叫“靈鷲山”!

整座靈山並不高,也就191米的“小海拔”,所以登山不是件費力的事,相反置身於中的青山綠水,古木蒼天,幽靜極致,倒是一個靜心、靜身、養心、養身的好去處。

靈山禪寺的背面正中央為“裝點關山”四字,當時還認了老半天,覺着看着像“吳”、又有點像“靈”。現一查,確定乃“關”字,而且此字句,居然始於咱的毛主席《薩蠻·大柏地》一詩——“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關山”即江山的意思,這裏當然指的是優美的靈山啦!

麗水靈山寺導遊詞 篇2

靈山寺,位於浙江省麗水城郊,甌江支流好溪下游的靈山風景區,8 路公交車直達,交通便利。靈山寺建在半山處,背靠靈山,面向甌江,空氣清新,風景優美。

靈山寺具有悠久的歷史,曾多次修繕或改名。據《明一統志》記載:靈山寺,為五代時建,舊名靈鷲。清道光版《麗水縣誌》稱:靈鷲寺,始建之年無考,有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重刊宋淳熙四年(1177)碑。現據相關史料考證,它始建於東晉大興三年(320,即漢光九年級年),北周建德三年(574)因大火焚燬,唐朝貞觀六年(633)重建靈鷲寺,定名為靈鷲禪寺。宋太祖趙匡胤建隆二年(961),僧人,剡州丹城人祝生修繕了寺宇並新建觀音堂,將靈鷲禪寺改為祝生寺。祝生,剡州丹城人,事得我國南朝的名僧僧佑,勤業兵法,精於儒學。南唐升元中得舉人,官婺州節度使,不從委壓之旨,逃隱處州靈鷲禪寺,曾遭到御林軍不斷的追捕,十分危及之時,-剃染出家,才得生安寧。後逐漸趨持平靜,就勤學三論,從中悟出佛理,頓生禪心,並樂意將傳經送佛作為自己的事業。建隆二年(961),被眾僧賀舉為寺主,淳化三年(992)圓寂,年壽七十三。

靈山,亦名馬頭山,原名靈鷲山,位於市區東北部,距市區約十公里。山不高,海拔約191米,青山環抱,層巒疊翠,山色幽致,好溪之水環其前。清道光《麗水縣誌》記載 “靈鷲山,在縣東二十里,與鵓鴣山相對,好溪環其前,層崿峙雲,重陰被水,霜旦晴初,尤極幽致。中有靈鷲禪院。宋紹聖中,郡守劉涇建溪雨亭其上,山南有元祝梅所墓碑”。這裏交通便利,330國道二線從靈山南北山麓夾繞,城區8路公交車可直達。

靈山南側山麓的現為蓮都區巖泉街道辦事處所轄的堰頭村,有我市著名的始建於唐代的好溪堰,村因處於好溪堰的源頭而得名。唐宣宗大中年間(847-860年),括州刺史山東臨淄人段成式主持創建了好溪堰。好溪原名為惡溪,人們為紀念造福於民的段成式,將惡溪改稱為好溪,並一直流傳至今。現在靈山東南隅建有一段公亭,就是為紀念唐宣宗大中年間處州刺史段成式而建。

明萬曆間,詩人曾友顏(祖籍生平不詳)用詩《靈鷲山八景》讚美了靈鷲山的優美景色,八景分別是溪雨亭、留雲塢、落泉渠、半月池、突星崗、九曲嶺、五方坪、紅鞋巖。溪雨亭,是北宋處州太守劉涇在靈鷲山所建,留有詩詞一首。劉涇,字巨濟,號前溪,簡州安陽(屬四川)人,北宋熙寧六年(1073)進士,紹聖三年(1096)任處州太守。

麗水靈山寺導遊詞 篇3

靈山寺具有悠久的歷史,曾多次修繕或改名。據《明一統志》記載:靈山寺,為五代時建,舊名靈鷲。清道光版《麗水縣誌》稱:靈鷲寺,始建之年無考,有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重刊宋淳熙四年(1177)碑。現據相關史料考證,它始建於東晉大興三年(320,即漢光九年級年),北周建德三年(574)因大火焚燬,唐朝貞觀六年(633)重建靈鷲寺,定名為靈鷲禪寺。宋太祖趙匡胤建隆二年(961),僧人,剡州丹城人祝生修繕了寺宇並新建觀音堂,將靈鷲禪寺改為祝生寺。祝生,剡州丹城人,事得我國南朝的名僧僧佑,勤業兵法,精於儒學。南唐升元中得舉人,官婺州節度使,不從委壓之旨,逃隱處州靈鷲禪寺,曾遭到御林軍不斷的追捕,十分危及之時,被迫剃染出家,才得生安寧。後逐漸趨持平靜,就勤學三論,從中悟出佛理,頓生禪心,並樂意將傳經送佛作為自己的事業。建隆二年(961),被眾僧賀舉為寺主,淳化三年(992)圓寂,年壽七十三。

靈山,亦名馬頭山,原名靈鷲山,位於市區東北部,距市區約十公里。山不高,海拔約191米,青山環抱,層巒疊翠,山色幽致,好溪之水環其前。清道光《麗水縣誌》記載 “靈鷲山,在縣東二十里,與鵓鴣山相對,好溪環其前,層崿峙雲,重陰被水,霜旦晴初,尤極幽致。中有靈鷲禪院。宋紹聖中,郡守劉涇建溪雨亭其上,山南有元祝梅所墓碑”。這裏交通便利,330國道二線從靈山南北山麓夾繞,城區8路公交車可直達。

靈山南側山麓的現為蓮都區巖泉街道辦事處所轄的堰頭村,有我市著名的始建於唐代的好溪堰,村因處於好溪堰的源頭而得名。唐宣宗大中年間(847-860年),括州刺史山東臨淄人段成式主持創建了好溪堰。好溪原名為惡溪,人們為紀念造福於民的段成式,將惡溪改稱為好溪,並一直流傳至今。現在靈山東南隅建有一段公亭,就是為紀念唐宣宗大中年間處州刺史段成式而建。

麗水靈山寺導遊詞 篇4

靈山風景區地處太行山東麓,距豫北淇縣城西北 10公里,遊覽面積10平方公里,《封神演義》第一章寫的殷紂王降香女媧宮,就在靈山。

靈山寺坐落於羣山環抱之中,峯巒拱翠,龍虎二山保駕,靈山、饅頭山前後呼應,晝似蓮花怒放,夜如眾星捧月。山巖嵯峨,曲溪清泉,峯迴路轉,步移景遷,綠樹紅花,百鳥歡歌,亭閣相映,景色優美,可謂“靈山抱妙寺,神泉滌心埃”。

據明代《淇縣誌》記載,靈山寺創建於樑普通年間(公元 520)年,由曾任昭統寺大統、綱領全國僧尼40年的高僧、朝歌人法上始創。唐開元年間重修,是淇縣創建最早的寺院之一。寺以靈山為主,故名靈山寺。

唐、宋時期是靈山寺鼎盛時期。這期間寺院所轄面積近 35公頃,高僧200餘人,古磬陣陣,木魚聲聲,遊客雲集,香火旺盛。靈山寺名聲遠揚,驚動朝廷,唐高宗永徽六年(公元655年),曾召見寺院長老法如到長安垂詢佛事。明代山東副使裴騫專程從山東來遊靈山寺,並寫有《遊靈山寺記》一篇、詩三首傳世,明代主事李繼先隱退湯陰,聞靈山古剎水石甚佳,專程來遊。他感慨地寫道:“今寺唯靈山吾不厭之,而有言張之,何耶?是以其地之盛而自為可奇也耶。”明代縣令于慧曾把靈山寺概括為靈山十景:一曰危巖少進,二曰羣峯聳翠,三曰列柿流丹,四曰一徑蓬壺,五曰半巖風雨,六曰九天鳴佩,七曰巨崖走蛟,八雙劍橫秋,九曰東海龍吟,十曰西山虎嘯。景景如詩如畫,繪聲繪色,淋漓盡致。

靈山寺自然景觀優美,人文景觀迷人。堪稱華夏奇觀,天下一絕的女媧峯就在靈山寺。靈山寺虎山山峯前有一座 70多米高的女媧峯,頭挽髮髻,面慈目祥,身着舒袖褒衣,雙肘曲於胸前,莊嚴肅穆,回眸大地,恰似在觀覽人間的真善美和假醜惡,又若為芸芸眾生默默祈禱,真乃天開地設,鬼斧神工。

女媧何以在此仙棲?相傳,當年女媧摶黃土造人,並煉五彩石補天,折斷鰲足支撐四極,治平洪水,殺死猛獸,使天下百姓得以安居。爾後,她來到靈山修真,與天下人共頤晚年。一日,殷紂王到此降香,祈國泰民安,目睹女媧尊容,頓生歹意,在女媧宮前留下淫詩。女媧見後怒不可遏,離開行宮,跑到南山山巔,面對蒼天大地長歎:“我創造人類,同此涼熱,誰知紂王不行正道,競敢羞辱於我,是可忍,孰不可忍!”時值今日,女媧仍矗立於此,目視人間,因此,世人就把此峯叫作女媧峯。

與女媧峯正對的建築是女媧宮,人們為祭祀她,在此修建了女媧娘娘廟。據明以來的《淇縣誌》記載,女媧宮歷代皆有修復,現在的女媧宮是近年來修復的。此宮面闊三楹,雄偉壯觀。宮內奉彩塑女媧巨像。女媧是上古一位神通廣大的女神,被世人尊稱為創世神,始祖師,保護神。農曆三月十五日,是女媧娘娘的聖誕日,她往火雲宮朝駕伏羲、炎帝、軒轅三聖而回,看見粉壁上紂王題寫的詩句,柳眉倒豎,即遣蘇妲己毀其江山 。

女媧創建了婚姻制度,她嫌用捏土造人太慢,便把男子和女子們配合起來,讓人們懂得“造人”的方法,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傳宗接代,繁衍下去。因此,這位中國的第一位媒人,被後世尊奉為媒師,那些結了婚而沒兒女的,紛紛到此求子。

孕育峯是大自然賜給靈山寺的又一絕妙之作,相連的兩個山頭,酷似一個睡美人,秀髮飄飄,神態安恬,隆起的腹部孕育着古城朝歌古往今來的文明,有詩讚曰:“從未見過孕育姿,獨有靈山佔風流。枕山卧霧語是花,面風對雨情為柳。靜中懷抱日月星,夢裏總思人間秋,誰言萬孕無果?分娩紅日照九州。”

在靈山山腰處有一個天然石窟,高 8米,深30米,洞內鐘乳石形成數尊栩栩如生的佛像貼於崖壁,非常神祕,別有洞天,故名古佛洞。相傳,此洞是靈山寺大佛修煉成真處。入洞口的山壁上有一高約2米的大型天然佛像,面目慈祥,兩耳垂肩,體態豐滿,形象逼真。由於洞口狹窄,入洞時必須貼佛心而過,故曰:“佛心有我,我心有佛,佛心人心,心心相印。”因此人稱此佛為相心佛。古佛洞口鐫一則迴文聯,耐人尋味:“靈山寺山靈,古佛洞佛古”。此洞窄長,曲徑奧妙,靈氣幽幽,宛如迷宮,令人神往。貼壁擠身進洞,洞內涼氣襲人,清爽異常,奧妙無窮。仰卧下滑而出,頓覺身心爽快。民諺曰:“每逢到靈山,必鑽古佛洞,若問因何故?健身又去病。”“鑽鑽佛爺洞,一輩子不生病。”所以遊客無不進洞領略其妙。

據明代《淇縣誌》載,淇縣有八大景:“淇園竹翠、勝水流清、鹿台朝雲、鉅橋夜月,紂窩灘聲,朝歌野色,青巖仙境,靈山龍泉。”其中靈山獨佔兩景即“勝水流清”、“靈山龍泉”。靈山山奇水秀,山壑石隙中,淙淙叮叮,泉湧不息,古人謂之勝水流清。

靈山龍泉説的是靈山黑龍潭,位於寺院的西北側 500米處。這裏奇峯幽谷,山勢挺拔,泉湧澗飛,碧波盪漾,景色宜人。千百年來,文人騷客紛到沓來,滿眼畫意,滿腹詩情,留下許多華彩詩篇、摩崖石刻。明代御史孫徵蘭在壁立萬仞處留下詩云:“山卓碧雲插漢,泉滃綠玉飛花,三仁六七賢聖,靈傑千古同嘉。”據載,在明代以前,這裏就建有龍王廟。廟下有三洞,洞口鑿有龍頭,泉水由此流出,聲音湍急,山谷迴應,宛如龍吟。

靈山寺後有一河流,名曰玉帶河。河水甘冽爽口,浸人心脾,耐人回味。玉帶河自靈山黑龍潭突溢而出,繞千年古剎而過,河水潺潺,叮咚作響,猶如琴絃暢鳴或浪拍石崖濤聲如嘯,呈現出瞬息萬變的天然畫卷。玉帶河流至大聖峯前,形成一個湖泊,名曰白龍潭。湖水清澈,是人們泛舟、垂釣的理想去處。

從寺院沿羊腸小道西行,過鵲橋渡,穿梨樹坡,拾階而上便來到了觀音洞。此洞位於懸崖峭壁上,深 9米,高丈餘,內奉觀音座像。雕工精細,惟妙惟肖。前來求點迷津者絡繹不絕。

據明《淇縣誌》記載:“龍王廟,旱禱輒靈。”清《淇縣輿地圖説》雲:“靈山下有靈山寺,創於樑普通,修於盛唐開元。”遼金期間,寺院擴大,高僧眾多,木魚聲聲,靈氣幽幽,遊客雲集,香火鼎盛。傳説,靈山寺名聲遠揚,驚動天宇。仙女紛紛下凡到靈山寺聆聽木魚聲,觀看人間景,時值今日,仙女窕的身軀仍嵌隱在崖壁上,時隱時現,妙趣橫生。謂之“仙女嵌壁”。

壁立萬仞的大聖峯巔,有一天然孫悟空坐像,遠遠望去孫悟空的金身,一對火眼金睛炯炯有神,一對垂肩的耳朵藴寓着大福大貴,身穿金衣,頭戴金冠,威風凜凜,令人敬畏。他的髮髻、眉骨、胸腹、脖頸以及下肢輪廓清晰可見。整個外貌比例協調,惟妙惟肖,渾然天成,世人看後,無不驚歎大自然造化之神奇。據傳,孫悟空離開花果山水簾洞,雲遊四海,遠涉天涯,尋找靈台方寸山,訪拜佛、仙、神聖,求長生不老妙法。一天,他經過古城朝歌,得知城西有一靈山寺,是佛教聖地,並建有煉石補天,造化人類的女媧行宮。心想,靈山不就是靈台方寸山嗎?人類始祖女媧在此?何不前去。於是,他來到靈山寺,未入寺院就聽到木魚聲聲,佛經喃喃,喜得抓耳撓腮,眉開眼笑,高興之餘,轉念一想,佛門靜土,須得整衣端冠,恭敬有禮方是。他不敢進前,於是坐在山巔,聆聽佛經,謂之“悟空聆經”。

靈山寺歷史悠久,集秀麗的山水,古老的人文景觀和神奇的傳説於一體,欣賞性、娛樂性很強,到靈山旅遊,能夠使您心曠神怡,百愁俱消。靈山還盛產各種野菜,這些野菜營養豐富,味道鮮美,遊玩過後,坐在石凳上,吃上一席豐盛的野菜宴,別有一番情趣。

麗水靈山寺導遊詞 篇5

靈山寺

靈山寺始建於北魏孝文帝延興四年(公元474年),為中原四大古寺之一。靈山寺自古香火繁盛,高僧輩出。千百年來,“靈山三奇” ——“廟門東開、僧尼同寺、帶髮修行”在佛教界獨樹一幟。

唐建寧公主出家的故事

唐玄宗元年,劉太后病重,眾多御醫束手無策,全宮上下猶如黑雲蘢罩般,這可急壞了唐玄宗以及年幼的小公主建寧,正在這時,一位叫位普安的僧人請求面聖,並道他有方法能醫好劉太后的病。唐玄宗一聽,急忙宣他進殿。普安大師向皇帝行過禮後,道:“我知道有個寺院非常的靈驗,它就是霸山廟,需要太后的家人親自降香許願,方能靈驗,不知殿下意下如何”,唐玄宗聽完,又是高興又是無奈,自己身為一國之君怎能前往,這時在一旁的小公主建寧站了出來,説她願意為皇奶奶祈福。隨後便跟着普安大師遠去,經過了三天三夜,終於到達了靈山寺,只見寺院周圍鬱郁鬱葱葱,在羣山環抱之中,景色煞是迷人。隨步進入寺內,只見香煙繚繞,好一派佛門靜謐。建寧燃過三柱高香之後,虔誠向佛祖許願,並許下“如若她皇奶奶真的病體痊癒,她願捨身出家於靈山寺”。就是建寧許下願望的第七天時,劉太后的病果然稍有起色,經過太醫的熙心照料,鬥個月後果真病體安康。唐玄宗龍顏大悦,特批白銀三萬八千兩重修霸山廟,降旨將靈山尊封為國廟,普安僧人也晉升為靈山寺主持法師。而公主也帶着她曾許下的誓言,前往靈山寺出家。

朱元璋三上靈山

靈山寺門上方懸着的刻有“聖壽禪寺”字樣的石質橫匾是明太祖朱元璋來靈山寺降香所賜.朱元璋為什麼要來靈山寺降香?這還得從頭説起。

元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夏的一天,天氣異常火熱,靈山小和尚陳大用下山買米回來,在離寺不遠的獅象口見一處地遊方小和尚飢餓炎熱昏倒在路旁,就將其揹回寺院。這遊方小和尚不是別人,就是後來成為明朝開國皇帝的朱元璋。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濠州鍾離縣(今安徽鳳陽縣東北)太平鄉孤莊村人,兄弟姊妹八人,他最小,故小名“重八”。朱元璋十七歲歲那年(公元1344年)春,淮南大旱,繼而瘟疫流行,朱元璋的一家人死的死,散的散。無奈之下,朱元璋只好在家鄉的皇覺寺裏當了和尚,哪知皇覺寺也很快斷了糧,只當了五十二和尚的他也被迫出去做遊方僧,他在河南、淮西(今信陽)地區雲遊,當一日乞討至靈山寺腳下的時候,最終因體力不支,昏倒在地,被陳大用所救,這一天是農曆三月七年級,便是朱元璋第一次上靈山。

朱元璋在靈山寺裏住下後,幫寺裏挑水、掃地、打柴、種茶、什麼活都幹,而且聰明果斷,和尚們都很喜歡他。

當時靈山一帶,白蓮教已有很大影響,陳大用等好幾位靈山寺僧都參加了白蓮教。白蓮教是明教的一個派系,因此朱元璋和陳大用有共同的思想和信仰。陳大用比朱元璋大幾歲,文化也比朱元璋高。他經常像大哥一樣關心朱元璋,並教朱元璋學習文化知識,和他一起縱論天下大事,兩人親如兄弟。在他的幫助下,文化知識日益豐富,思想日趨成熟,立志要幹出一番大事業!他以靈山為據點,四處宣傳明教教義,傳播反元思想。此時的朱元璋已脱下僧衣投入潦州郭子興軍中。

因朱元璋有勇有謀,很快由一名士卒升為元帥。公元1351年秋,在轉戰江淮時,又是農曆三月七年級,朱元璋吃了敗仗。幸好,這兒離靈山不遠,他便隻身逃往靈山寺。因他一身戎裝,和尚們看他雖似曾相識,卻不敢貿然相認,只得問他姓甚名誰。此時朱元璋哪敢透露真名實姓,只得在寺廟的牆上題詩一首:

戰罷江南百萬兵,

腰間寶劍血猶腥。

山僧不識英雄主,

只管叨叨問姓名。

而已料到朱元璋有此一劫的陳大用隨即將朱璋引向原大雄寶殿後一口井中(聖井,又名“潛龍井”,曾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二次上靈山避難之井,後被朱元璋御封為聖井,此井深5米,直徑約2尺。井水清澈,向下看銀光閃閃,波光灩灩),並用事先打通好的竹管讓他含在口中,用於呼吸,躲過元兵搜捕,倖免一場劫難。這是朱元璋第二次上靈山。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今南京)登上皇帝寶座。朱元璋不忘靈山寺眾僧培育與救命之恩,於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3月1日親臨靈山寺降香。靈山寺眾僧受寵若驚。封主持僧陳大用為“金碧峯禪師”,隨駕入京,參議朝政,賜靈山寺“半副鑾駕”,御筆題下“聖壽禪寺”四個大字。這就是朱元障第三次上靈山。後人把每年三月七年級作為靈山廟會。每逢這天,前來敬香者如同潮水。後人在此塑這尊朱元璋像,紀念他三上靈山寺的故事。 如今,在朱元璋聖像背後一片湖水上,修建了一座橋(名福渡橋)長200米,寬 2.0米,整橋毛竹構造。福者富貴,橋為渡,渡可渡人。渡人即自渡,上善若水、厚德載物,充分體現佛家精神和道家思想。橋中竹亭為重檐八角,上書“重八亭”三字,取明太祖朱元璋俗家小名重八之意。寓意福渡渡人,渡而得福,捷足(結竹)先登,成就大業。

靈山三奇

在我國,廟宇一般門朝正南,而靈山寺為什麼是山門朝東呢?據相傳,唐朝以前,寺內只有三層殿,也是山門朝南而開,後唐明皇之女人寺為尼時,地狹廟窄,朝廷擴建廟宇時,依山就勢所為,就把寺門建得朝東了。寺門東開被譽為靈山三奇之一。另有二奇是蓄髮修行和僧尼同誦。出家人多為光頭,而靈山寺僧則不然。這是因為,北京西山臨濟寺十九世撣師來靈山任主持時,老僧潛心修行足不出户,頭髮長了也不剃,佛門稱之“恨頭僧”,老僧圓寂時,滿頭長髮,故而他的徒子徒孫都有了蓄髮的習慣。到了近年,寺院內提倡削髮,除個別僧尼外都剃了光頭,而在寺內偏殿供奉的一位靈山寺近代高僧釋大慧大師的法像,可以看得出,他當時在靈山寺出家就是帶髮修行。靈山舊有七寺三庵,原本分開誦經,後因戰亂,特別是文革的一場浩劫,唯有靈山寺倖存,故而僧尼同寺誦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zhejiang/pkyzg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