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雲南導遊詞 >

雲南傣族園的導遊詞(通用20篇)

雲南傣族園的導遊詞(通用20篇)

雲南傣族園的導遊詞 篇1

位於雲南省西雙版納橄欖壩,景區內有我國保存最完好的五個傣族自然村寨,佔地面積3.36平方公里,預計投資1.5億元人民幣,分三期完成。第一期投資4200萬元,已完成土地徵用,道路修建,旅遊購物區地下水管、電線的埋設等基礎設施建設,建成了旅遊景區大門樓、迎賓廣場、老景區的包裝、村寨旅遊線路、江邊活動區、旅遊購物區、燒烤場、潑水廣場、大型露天劇場 。已於99年8月1日開門迎客。編輯本段主要景點西雙版納傣族園

雲南傣族園的導遊詞(通用20篇)

迎賓廣場:對遊客進入傣族園進行傣家禮儀歡迎。

曼鬆滿古佛寺:有1400多年的歷史,是西雙版納最古老的佛寺之一,主要向遊客展示佛教文化活動,如賧佛、頌經、拜佛等活動。

傣家村寨參觀:主要向旅客展示傣家民居、庭院風光,體驗傣家生活習俗,感受做一天傣家人的生 活樂趣。

江邊活動區:村民大規模的節慶活動區,用於放高升、燃發孔明燈、鬥雞等民俗活動。 趕擺購物區:賣傣家燒烤、織綿、民間工藝品、傣包、木雕藝術品等,品茗版納名茶的茶道欣賞,品嚐傣家特色的風味餐廳。

潑水廣場:景區主要活動區,每天舉行上100人專業潑水隊伍的大型露天劇場。

園內傣族自然村:大型潑水活動,讓遊客直接參與,體驗天天潑水節的樂趣,感受傣家潑水節的熱烈場面。

露天劇場:以歌舞的形式真實準確地反映傣族傳統文化精粹,再現傣王招親的歷史淵源,反映傣家生活習俗,100餘名演員,規模宏大,場面壯觀。

雲南傣族園的導遊詞 篇2

西雙版納橄欖壩,被人們譽為孔雀般美麗的地方。坐落在橄欖壩瀾滄江畔的西雙版納傣族園,是傣家人心目中的“勐巴拉納西”-遠古的神奇王國。

村寨的竹樓掩映在綠樹花叢中。每一座村寨,都是一座精巧的花園;每一棟竹樓,都託着一個綠色的夢。在熱情的陽光下,它的每一棵椰子樹都舒展着碩大的葉柄,在寶藍的碧空裏婆婆成一幅剪影;它的每一棵檳榔樹都挺立着筆直的軀幹,意想成為一位位哨兵忠誠的形象,靜靜地守護在竹樓旁;它的每一棵柚子樹都墜滿圓圓的碩果,在小道旁頻頻地向遊人點頭;它的每一叢香蕉樹都扇動着肥碩的綠葉,煽起一陣陣香甜的詩風……

傣族園裏最煽情的活動項目要數潑水了。人們把西雙版納傣族人民的潑水節被稱為“東方狂歡節”。潑水節僅限於每年傣歷新年,但在傣族園裏人們可以不受季節時間限制,可以感受到“天天潑水節”的狂歡。

我想:是啊,世界上有哪個民族像傣族一樣熱愛水?世界上有哪個民族像傣族一樣崇拜水?傣家人呱呱墜地之後,受到的是水的洗禮;勞作之後,在水裏嬉戲讓水消除疲勞,把“水”當做歡呼的語言……水的節日,水的禮花和水的祝福,匯成了對水的全部禮讚。

雲南傣族園的導遊詞 篇3

位於雲南省西雙版納橄欖壩,景區內有我國保存最完好的五個傣族自然村寨,佔地面積3.36平方公里,預計投資1.5億元人民幣,分三期完成。第一期投資4200萬元,已完成土地徵用,道路修建,旅遊購物區地下水管、電線的埋設等基礎設施建設,建成了旅遊景區大門樓、迎賓廣場、老景區的包裝、村寨旅遊線路、江邊活動區、旅遊購物區、燒烤場、潑水廣場、大型露天劇場 。已於99年8月1日開門迎客。編輯本段主要景點西雙版納傣族園

迎賓廣場:對遊客進入傣族園進行傣家禮儀歡迎。

曼鬆滿古佛寺:有1400多年的歷史,是西雙版納最古老的佛寺之一,主要向遊客展示佛教文化活動,如賧佛、頌經、拜佛等活動。

傣家村寨參觀:主要向旅客展示傣家民居、庭院風光,體驗傣家生活習俗,感受做一天傣家人的生 活樂趣。

江邊活動區:村民大規模的節慶活動區,用於放高升、燃發孔明燈、鬥雞等民俗活動。 趕擺購物區:賣傣家燒烤、織綿、民間工藝品、傣包、木雕藝術品等,品茗版納名茶的茶道欣賞,品嚐傣家特色的風味餐廳。

潑水廣場:景區主要活動區,每天舉行上100人專業潑水隊伍的大型露天劇場。

園內傣族自然村:大型潑水活動,讓遊客直接參與,體驗天天潑水節的樂趣,感受傣家潑水節的熱烈場面。

露天劇場:以歌舞的形式真實準確地反映傣族傳統文化精粹,再現傣王招親的歷史淵源,反映傣家生活習俗,100餘名演員,規模宏大,場面壯觀。

雲南傣族園的導遊詞 篇4

西雙版納在雲南省的南部,面積約2萬平方公里,聚居着10多個民族,其中以傣族人口最多,是傣族自治州。作為一個風景旅遊勝地,西雙版納是很有特色的。這裏居住的少數民族,基本上都還保留着各自特有的文化和生活習俗。人們在這裏可以看到傣族、布朗族的彩色繽紛的頭飾和統裙,他們居住的竹樓,吃的竹筒飯.每年4月中旬,是傣族人民的新年佳節--潑水節。節日期間,無論在竹樓、村寨裏,還是在街道、公路上,也不論男女老少,過路行人,到處都是熱鬧的潑水活動,他們有的端着臉盆,有的提着水桶,互相用手潑水,每個人都是水淋淋的。按當地的習俗,這意味着用水沖洗掉身上的污垢,消除災難,得到幸福。在過潑水節的日子裏,人們還盡情地唱歌、跳舞,飲酒歡宴。去西雙版納參加潑水節,已成了一個十分吸引人的旅遊節目。傣族竹樓,是一種竹木結構的空中樓閣。面積相當大,整個樓閣用幾十根大木柱支撐着,地板用竹片輔砌。樓下四面敞開,不住人,只是堆放雜物和養牲畜。樓上住人。房頂蓋着很薄的小平瓦,其形狀很像古代人戴的帽子,據當地人説,這是孔明帽,説是當年孔明層教會當地人種水稻,當地人為了紀念他,便把竹樓的房頂設計成孔明的帽子那樣. 可以欣賞到熱帶雨林的景緻之外,您還可以領略到奇木異草的風姿,如跳舞草、含羞草、望天樹、桫欏樹、箭毒木、鐵力木、王蓮、旅人蕉、神祕果(樹)、四數木大板根……還可以觀賞到“魚趕擺”的場面,可以碰到開屏的孔雀,可與野象合張影……

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時間在每年4月中旬,即傣歷正月。潑水節是傣歷新年。節日一般持續三至十天,第一天傣語叫"麥日",與農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語叫"惱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網瑪"(意為歲首),人們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節日清晨,全村男女老幼盛裝到佛寺賧佛,並在寺院中堆沙造塔。塔尖耍插上幾枝纏着花布、彩紙的竹校。人們圍塔而坐,聆聽佛爺唸經和講解歷史傳説,青年男女成羣結隊上山採摘野花做花房。中午,婦女們各挑一擔清水潑到佛像身上為佛洗塵。接着,男女老少提着水桶,端着臉盆,互相潑灑,互相祝福,認為這樣可以消災除病,平安吉祥。成千上萬的人隨着優美的傣族音樂翩翩起舞,邊跳邊呼喊"水!水!水產,喊聲動地,鼓鑼之聲響徹雲霄,場面十分壯觀。潑水節期間,傣族青年喜歡到林間空地丟包做遊戲。花包用漂亮的花啊縫抨,內裝棉紙、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綴以五條花穗,是愛情的信物。先是無目的的拋來擲去,後漸漸有了固定的目標,等姑娘有意識的讓小夥子接不着輸了以後,小夥子便將準備好的禮物送給妨娘,雙雙離開眾人到僻靜處談情説愛去了。潑水節還要舉行划龍舟比賽,成千上萬的中外遊客聚集到瀾滄江邊,觀看一組組披紅掛綠的龍舟競賽,傣家兒女在"瞠瞠瞠"的茫鑼聲中和"嗨!嗨!嗨!"的哨子聲中,劈波斬浪,奮勇向前,為節日增添了許多緊張歡樂的氣氛。

放高升和孔明燈是傣族地區特有的活動。人們在節前就搭好高高的高升架,屆時將自制的土火箭點燃,它一邊噴出白煙,一邊"嗖 嗖 嗖 "的尖嘯着飛上藍天,引得人們舉目張望,不時發出喝采聲,高升飛得越高越遠的寨子,人也覺得更光彩、更吉祥,優勝者還將獲獎。入夜,人們又在廣場空地上,將燈燭點燃,放到自制的大"汽球"內,利用空氣的浮力,把一盞盞"孔明燈"放飛上天。一一盞盞明亮的孔明燈在漆黑的夜晚越飛越高,越飛越遠。人們以此來紀念古代的聖賢孔明。

放河船、跳象腳鼓舞、孔雀舞,鬥雞等,也是潑水節的活動內容。近幾年,還增加了民俗考察,經貿洽談等內容,使得潑水節的活動更加豐富多采。潑水節的活動在西雙版納州和德宏州同時舉行,兩地均可從昆明乘飛機直達。

關於潑水節的來歷,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説:很早以前,傣族地區有個法力無邊的魔王,他無惡不作,人民不堪其苦。他先後霸佔了六個姑娘,後來又強佔了人間最美麗的公主楠棕布,七個姑娘受盡凌辱,伺機報仇。聰明的七姑娘在酒宴上把魔王灌醉,從他口中瞭解到他的致命弱點。一天晚上魔王醉後昏睡,楠棕布按照魔王所説,拔下一根魔王的頭髮勒到魔王的脖子上,魔王的頭立刻掉到地上。但從魔頭上滴下來的血卻變成了熊熊大火,並迅速漫延到人間。楠棕布趕忙抱起魔頭,地上的火也就熄滅了。一放下,火又重燒起來。於是七個姑娘輪流抱着魔王的頭,其他的人則用清水朝她身上澆潑,一直堅持了九百九十九天,才把大火撲滅,鄉親們從此又過上了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人們為了紀念這七位姑娘;於是在每年撲滅邪火這天互相潑水,以洗去一年的疲勞和污穢,相互恭喜祝福,迎接新春來臨,從而形成了潑水節.

雲南傣族園的導遊詞 篇5

各位遊客朋友,歡迎來到着名的傣族聚居區,橄欖壩,我就是大家今天行程的導遊,今天我將帶領大家遊覽頗具少數民族特色的着名旅遊景區——西雙版納傣族園,希望我能讓大家滿意。

傣族園並不就是一個人造的景區,而就是在原來的曼將、曼春滿、曼聽、曼乍、曼噶5個保存最完好的傣族自然村寨組成的基礎上,興建的人與自然文景區。景區面積339公頃,南臨瀾滄江,北依龍得湖。這5個村寨現有居民326户1536人,他們世世代代都就是以農耕為業,創造和傳承了燦爛的本民族優秀文化。在這裏可以充分了解傣族悠久的歷史文化,接觸神祕的南傳上座部佛教文化、可以體驗濃郁的傣家生活習俗,觀賞傳統的手工藝製作、民間歌舞等多姿多彩的文化藝術,也可以盡情去參與到歡樂的潑水節中。

曼將寨

我們參觀的第一個村寨叫曼將。傣語曼,即寨子之意;將,就是指篾圈或篾套,專用於搬抬大石頭,曼將即“篾套寨”。大家看這些原滋原味的傣家竹樓就就是傳統的傣族民居,屬於幹欄式建築,分上下兩層,下層用於堆放雜物、停放車輛和關牲口,上層就是住人的。從前這兒還就是一片森林,常有野獸出沒,住在樓上可以防止野獸侵犯,並且可以防潮防震。

現在,我帶大家去傣家參觀做客,大家注意,進屋之前要脱鞋;傣家人行禮之後,各位要在胸前雙掌合十,微微彎腰,答禮致謝。

大家看着樓梯,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就是房東地位的象徵,級數越多地位越高,土司家的樓梯一般在9級以上。樓上分為三個部分:陽台、客廳、和卧室。客廳和廚房就是一個大的通間,這根柱子就是吉祥柱,據説摸一下可以帶來好運!柱子加工成多面體,就是為了防止毒蛇順着柱子爬入房內。和客廳一牆之隔的就就是卧室,這就是不允許外人蔘觀的。因為傣族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相信人有靈魂,一家人的靈魂就關在卧室裏,如果外人打開了門,就驚動了靈魂。進入卧室有兩扇門,靠裏面的門就是供老年人出入的,靠樓梯的門就是供年輕人出入的。卧室裏面就是一個通間,傣家人隔帳不隔牆,代表全家人的心永遠相通,沒有隔閡,只就是以顏色來區分:老年人用黑色蚊帳,新婚夫婦用紅色蚊帳,年輕人用白色蚊帳。卧室裏有根大柱就是昇天柱,平時家裏人不得隨便靠在上面,也不能掛雜物,只有當家中的老人死後才能將遺體靠在這根柱旁沐浴、更衣,讓死者的靈魂通過木柱昇天。

傣家人以“男善建築,女善耕織”而聞名。各位現在看到這紡車和織機就是傣族婦女用來織錦的,織出的錦叫“傣錦”,在歷史上就是中國名錦之一,史稱“五彩娑羅布”。傣家的織錦歷史悠久,就是國務院公佈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史料記載,唐代時傣族先民就用攀枝花紡紗織布。傣家的女孩長到12歲時就開始學習織布繡花,她們織出來的圖案可分為幾何圖形和花草樹木圖案,造型抽象、誇張、變形,十分神祕,尤其象徵吉祥和睦的圖案更加美妙。如織五顏六色的筒裙就是為了紀念祖先,織成孔雀圖案象徵吉祥,織成大象圖案象徵五穀豐登。

曼春滿

一般傣族村寨的寨與寨之間,只有一條馬路和一道門就能隔開了。我們現在出了這道門,過了這條馬路,就屬於第二個村寨了,這個村寨叫做曼春滿。

春滿的意思就是花沁園,曼春滿就就是花沁園寨。西雙版納的傣族全民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村村有佛寺,寺寺有佛緣。待會參觀佛寺時大家要注意一些禁忌,不該説的話不要亂説;拜佛一定要誠心。不能摸和尚的頭和袈裟,不能拍打和尚的肩和身子,不能在佛像面前指手畫腳,不能隨意敲打佛鼓、鋩鑼和其他樂器。

好了,大家現在看到的佛寺就就是曼春滿佛寺,它始建於隋文帝開皇三年。1400多年來,佛寺經過了很多次修復、重建。這裏就是橄欖壩的中心佛地,每逢重大的佛教活動日,壩子裏的信徒和各個佛寺的和尚都要前往朝拜,佛寺裏的建築修復都就是靠村民和虔誠的信徒捐錢捐物來完成。

佛寺中間的這四根很粗的圓柱,有200多年的歷史。大門裏面的兩座佛台,專門用來擺放施捨給飛禽的食物,以示佛家的博恩。金塔就是佛寺的標誌,對着金塔的樓閣稱為誦經閣,就是和尚傳授經文的地方,其他人員都不得出入。誦經閣四角的地上有幾個半截入土的金粉石,起標誌作用,表示金粉石以內為禁區,除佛爺、和尚以外,人們不得踏入。

佛寺大殿中較高的台階叫僧侶台,就是佛滴水轉運、栓錢祝福的地方。寺廟內的高大塑像就是佛教裏有重要意義,在佛像背後有一顆高大古老的聖樹——菩提樹。菩提樹在佛教裏有重要的意義,當初釋迦牟尼就就是在菩提樹下成佛的。佛寺內懸掛的長白布條,就是傣家人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的象徵。佛像左邊的畫廊就是曼春滿佛寺着名的20幅壁畫,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講述的就是“召爹米轉世”和“釋迦牟尼的故事”,生動地展示了傣族先民的生產、生活情景以及對佛的形象化理解和敬仰。

大家看,佛寺前的三顆棕樹就就是用來製作貝葉經的貝葉棕,這種樹能活六十年左右,一生只開一次花,花就是乳白色的,花兒開放後就意味着將枯死。貝葉經就是傣族園內7項國家級非文化遺產之一。傣文字就是拼音文字,由42個字母組成,傣族的文字都就是刻寫在貝葉上的,用貝葉記載傣族的史詩、佛經、諺語、傳説等,傣族的史詩、佛經、諺語、傳説等都就是靠這一片片的貝葉流傳至今。據説曾經流傳過的傣族書籍有84000部,550部敍事長詩,現收集到的有3000餘冊。這對於一個總人口只有100多萬的少數民族來説,無疑就是一座引以為驕傲的豐碑。貝葉經可以保存上千年的歷史,時間越久,字跡越清晰,一直流傳至今。各位看到的這兩位刻貝葉經的老人就是佛寺裏還俗的老佛爺。傣文字就是傳男不傳女的,男子一生中要過一段脱離家庭的宗教生活,在他們七八歲的時候,就要到佛寺裏當和尚學習貝葉經。

路邊這一片奇形怪狀的樹林就就是有名的鐵力木林。鐵力木俗稱“黑心樹”,就是傣家人的柴薪林。每隔兩年,傣家人將樹枝砍下做柴薪,這些樹來年還會在發芽、抽枝。傣族種植柴薪林就是值得稱讚的,有了柴薪林,既可以方便取柴,又可以減少對森林的砍伐。

曼乍寨

我們的下一站就是曼乍寨,即廚師寨,因為這個寨子過去就是專門為土司衙門培養做飯菜的人而得名。村口的四棵古老的菩提樹,就就是傣家人的神樹,樹下草坪就是深受歡迎的綠色舞台,五個寨子的村民在農閒時分,都要在此聚一聚,自得其樂地表演民族藝術,既就是演員,又就是觀眾。

大家請注意聽,這就是贊哈為你們獻歌。傣語“贊哈”就是歌手的意思,贊哈調較為固定,歌詞即興編成。傣家人賀新房和舉辦婚禮時,都要請贊哈唱歌。她現在唱的大意就是:歡迎遠方的貴客來到傣族園,你們的光臨,就是我們傣家的榮幸,希望各位朋友在這裏玩得開心愉快,祝各位朋友旅途平安。

大家看這位波濤吹奏的管樂叫做“必”,也就就是竹笛。“必”這種樂器村村寨寨都有,男女老少皆知。它就是贊哈演唱時必不可少的一種樂器,沒有“必”,贊哈開不了口。老人們説:“歌聲離開了必,就像菜裏面沒有鹽巴。”再看那邊兩個傣族男子握着拳頭,蹬着腿,莫不就是在表演武術?原來這就是他們在表演傣族民間舞蹈——拳舞。傣族民間舞的特點就是:以膝部柔美的起伏,身體和手臂豐富多彩的三道彎造型,柔中帶剛的動作韻律,小腿的敏捷運用,加上提氣、收腹、挺胸和頭部、眼神的巧妙配合,使它具有濃郁而獨特的民族風格。在這裏,民間藝人還給大家表演葫蘆絲演奏、紋身舞、象腳鼓等節目。

曼聽寨

傣族民間舞蹈豐富多彩,等一會到了歌舞劇場,我們可以盡情欣賞。現在請大家坐上電瓶車前往曼聽寨參觀。

曼聽譯成漢語就是宮廷花園寨的意思,全寨有88户,426人。曼聽寺內的釋迦牟尼塑像為橄欖壩之最,院內富麗堂皇的誦經閣為一位泰國華僑捐資修建。離白塔不遠處有一口不同尋常的井——那就就是公主井。據説,興建白塔時,曾得到老撾公主南波罕的資助,公主親自到曼聽觀察,並挖掘了這口水井。只可惜她的生命太過於短暫,白塔剛建造完畢,她也悄悄地告別了人世。村民們非常懷念這位美麗而善良的公主,每逢月兒圓時,村民們都走近公主井,傳説從水裏可以看見公主洗臉、梳頭、照鏡子。

公主井旁邊有一處奇觀,那就就是塔包樹。這棵菩提樹與靜靜流淌的瀾滄江緊緊相望,它與塔相融相依,形成塔包樹奇觀,傣族村民一直把它視為神聖之樹。其實這種景觀屬於一種植物寄生現象,它就是先有塔,後有樹。據説有一位泰國老佛爺曾在曼聽講經,倍受村民崇敬,在他圓寂後,傣家村民為了紀念他,就在此修了一坐塔。數年以後,塔的中間長出了一棵被傣家人視為神樹的菩提樹。據傣家老人説,這種景觀就是一隻小鳥惹的禍,因為它吃了菩提樹的果子後,沒有經過消化,把糞便排到了塔頂上,於就是就形成了獨有的一種自然景觀。菩提樹就是一種榕樹,它的根系比較發達,現在正由內向外曼延,如果數年以後,大家還有機會再來的話,説不定看到的就就是樹包塔了。

勐巴拉納西劇場與潑水廣場

看完園內風物,請大家隨我到勐巴拉納西劇場,這就是雲南省旅遊景區最大的露天劇場。在這裏,大家可以一邊休息,一邊觀賞大型的傣家歌舞表演。豐富的傣族民間舞蹈孔雀舞、蠟條舞、長甲舞、魚舞、刀舞、棍舞、拳舞等,都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着名的傣族舞蹈家刀美蘭和楊麗萍,就就是從西雙版納這塊土地上展翅高飛的金孔雀。

看完表演,我們在下午的時候可以在傣族園親身體驗東方狂歡節——潑水節。潑水廣場就是景區主要活動區,中心雕像的名稱叫做《王子出征》,講述的就是傣家王子為了傣族人民的和平,騎着大象出征,虔誠的和尚、傣家人民為他祈禱祝福,小卜哨們潑灑清水為他祈求平安,期盼他早日歸來。

傣族就是一個愛水的民族,潑水節就就是東方的狂歡節,它就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通常要過三天。第一天相當於除夕,一般舉行賽龍舟、放高升、丟包;第二天主要開展堆沙、鬥雞;第三天也就就是最隆重的“浴佛”,以及大家相互潑水祝福。每年四月中旬,這裏都就是傣族人民舉行傣歷新年的潑水狂歡場地之一。在傣族園我們還可以不受季節時間的限制,隨時都能感受“天天潑水節”的歡樂氣氛。每天都有一百多名傣家哨哆哩與遊客們共享潑水狂歡的喜慶,接受傣家小卜哨的美好祝福。

延伸閲讀:潑水節的來歷

可能很多朋友只知道有傣族潑水節這個節日,卻不知道其來歷。關於潑水節的來歷,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説:很早以前,傣族地區有個法力無邊的魔王,他無惡不作,人民不堪其苦。他先後霸佔了六個姑娘,後來又強佔了人間最美麗的公主楠棕布,七個姑娘受盡,伺機報仇。聰明的七姑娘在酒宴上把魔王灌醉,從他口中瞭解到他的致命弱點。一天晚上魔王醉後昏睡,楠棕布按照魔王所説,拔下一根魔王的頭髮勒到魔王的脖子上,魔王的頭立刻掉到地上。但從魔頭上滴下來的血卻變成了熊熊大火,並迅速漫延到人間。楠棕布趕忙抱起魔頭,地上的火也就熄滅了。一放下,火又重燒起來。於就是七個姑娘輪流抱着魔王的頭,其他的人則用清水朝她身上澆潑,一直堅持了九百九十九天,才把大火撲滅,鄉親們從此又過上了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人們為了紀念這七位姑娘;於就是在每年撲滅邪火這天互相潑水,以洗去一年的疲勞和污穢,相互恭喜祝福,迎接新春來臨,從而形成了潑水節.

傣家人説:“潑透一身,幸福一生!”一盆盆傣家人的聖水,可以洗去心中所有的煩勞和雜念,帶來了無窮的歡樂,留下了對傣族文化的深刻體驗。各位朋友如果有興趣親身體驗這項特有的活動,就請到服裝出租處去租一套潑水的服裝。在這裏,你喜歡潑誰就潑誰,拋卻雜念,盡情感受這傣家獨有的風情氛圍。

關於傣族園的景點信息我就為大家介紹這麼多,現在大家就是不就是對傣族這個少數民族有了更多的瞭解呢?接下來的時間,我們就盡情去觀賞當地的歌舞表演,然後參與到潑水節的狂歡中吧。

雲南傣族園的導遊詞 篇6

現在我們就進入曼乍,意為“廚師寨”,這個寨子因為過去是專門為土司衙門培養做飯菜的人而得名。傣家人農閒時分,常常自得其樂的表演民族舞蹈,大家既是演員又是觀眾。請聽,現在正是贊哈為大家獻歌,贊哈在傣語裏是歌手的意思,贊哈調較穩定,歌詞是即興的,她現在唱的大意是:歡迎遠方的客人來的傣族園,希望各位朋友玩的開心,旅途平安。現在奏的管樂叫做“必”,也就是竹笛,是贊哈演唱是必不可少的一種樂器。

各位請看,那邊表演的是傣族民間舞蹈,拳舞。傣族民間舞蹈的特點是:以膝部柔美起伏,身體和手臂的三道彎造型,小腿的敏捷運用,加上眼神的巧妙配合,使它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在這裏,你還可以欣賞到葫蘆絲表演和紋身舞等節目。

接下來請大家和我坐上電瓶車前往第四個村寨,曼聽。曼聽的意思是種花人居住的寨子,另一種説法“聽”是停留的意思。曼聽大白塔建於唐朝,它的造型像一個串起來的葫蘆。寺內釋迦牟尼佛像為橄欖壩之最,院內的誦經閣是一位泰國華僑捐資修建的。離白塔不遠處有一口井,這就是公主井。相傳,修建白塔時,曾得到老撾公主的資助,公主親自到曼聽視察,很快挖掘了這口水井,可惜公主的生命太短暫,大白塔剛建好,她就離開了人世。公主井旁有一奇觀,就是塔包樹,這其實就是一棵菩提樹長在塔裏面,是一種植物寄生現象,先有塔,後有樹,傣族的村民一直把它視為神聖之樹。

雲南傣族園的導遊詞 篇7

各位遊客大家好!這裏啊就是傣族人的家鄉,西雙版納。我們沿瀾滄江順流而下來到傣族園。

傣族是西雙版納的主體民族。這裏歷史悠久,文化豐富多彩。大家看,傣族的住宅呢,通常都是每户一個竹樓,竹林環繞,翠竹掩映,環境是多麼優美啊,我們一定都喜歡住在這種地方。好,現在啊,就請大家跟我一同進入熱帶雨林吧!

朋友們,大家看,那邊的傣族兄弟姐妹們是多麼快樂啊,今天啊正值我們傣族最熱鬧的的潑水節,讓我們一起融入這歡樂的海洋吧!活動結束之後呢,我會帶大家去品嚐菠蘿飯,裏面是紫糯米的,酸酸甜甜,還有竹筒飯,帶有竹子的清香,非常好吃。飯後呢大家早點休息,明天我們將去和西雙版納接壤的緬甸。

雲南傣族園的導遊詞 篇8

各位遊客大家好!這裏啊就是傣族人的家鄉,西雙版納。我們沿瀾滄江順流而下來到傣族園。

傣族是西雙版納的主體民族。這裏歷史悠久,文化豐富多彩。大家看,傣族的住宅呢,通常都是每户一個竹樓,竹林環繞,翠竹掩映,環境是多麼優美啊,我們一定都喜歡住在這種地方。好,現在啊,就請大家跟我一同進入熱帶雨林吧!

朋友們,大家看,那邊的傣族兄弟姐妹們是多麼快樂啊,今天啊正值我們傣族最熱鬧的的潑水節,讓我們一起融入這歡樂的海洋吧!活動結束之後呢,我會帶大家去品嚐菠蘿飯,裏面是紫糯米的,酸酸甜甜,還有竹筒飯,帶有竹子的清香,非常好吃。飯後呢大家早點休息,明天我們將去和西雙版納接壤的緬甸。

雲南傣族園的導遊詞 篇9

各位朋友:

大家好,今天我們將要前往西雙版納著名的傣族聚集區,橄欖壩,去參觀西雙版納傣族園。

西雙版納傣族園,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於一體的風景區,屬國家4A級景區。傣族園並不完全是一個人造景區,而是在原來5個保存較好的傣族村寨,曼將、曼春滿、曼聽、曼乍、曼嘎的基礎上建成的。景區面積336公頃,南傍瀾滄江,北依龍得湖,在這裏你可以瞭解傣族的歷史文化和南傳上座部佛教文化,也可以體驗傣家的生活習俗,還可以觀賞傳統手工藝製作、民間歌舞等文化藝術。 各位朋友,我們參觀的第一個村寨叫曼將。在傣語中,曼是寨子之意,將是指篾圈或篾套,專用來搬石頭的,曼將即“篾套寨”。

傣族的傳統民居就是傣家竹樓,屬於幹欄式建築,分上下兩層,下層用於堆放雜物、停放車輛和關牲口,上層用來居住,這兒以前常有野獸出入,住在樓上不但可以防止野獸侵犯,還可以防潮防震。現在我就帶大家去傣家做客,在新中國建立之前,竹樓的樓梯級數越多代表房東地位越高,土司家的樓梯一般在9級以上。大家請注意,進屋之前要拖鞋,傣家的樓上可分為三個部分,陽台、客廳和卧室。陽台上放着裝水的器皿,專供家人洗澡用;客廳裏這根吉祥柱,據説摸一下可以帶來好運,和客廳一牆之隔的就是卧室,卧室是不準外人進入的,因為傣族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相信人有靈魂,一家人的靈魂就關在卧室內,如果外人進了卧室,就會驚動了靈魂。

傣家人向來“男善建築,女善耕織”,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個紡車和織機就是傣族婦女用來織錦的,織出的就叫“傣錦”,在歷史上中國名錦之一,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傣家人世代用紡車紡成線,織成布,她們織出來的圖案可分為幾何圖形、花草樹木圖案和象徵吉祥如意的飛禽走獸圖案,不同的圖案有不同的象徵意義,如五顏六色的筒裙是為了紀念祖先,孔雀圖案象徵吉祥,大象圖案象徵五穀豐登。

一般傣族村寨的寨與寨之間,只有一條馬路和一道門就能隔開,我們現在出了這道門,過了這條馬路,就是第二個村寨了,這個村寨叫做曼春滿,春滿的意思是花蕊園,曼春滿就是花蕊園寨。

我們在曼春滿重點參觀的是曼春滿佛寺,它距今已有千年,曼春滿佛寺是橄欖壩的中心佛地,重大的佛教活動日,壩子裏的信徒和各個佛寺裏的和尚都要來此朝拜。

佛寺大門裏面的兩座供台,專門用來擺放施捨給飛禽的食物,以示佛教的恩德。金塔是佛寺的標誌,金塔對面的閣樓稱為誦經閣,是和尚傳授經文的地方,其他人不準出入。寺內高大塑像是佛主釋迦牟尼,在佛像後面有一棵菩提樹,菩提樹在佛教裏意義重大,當年釋迦牟尼就是在菩提樹下成佛的。佛像左邊的曼春滿佛寺著名的20幅壁畫,講述“召爹米轉世”和“釋迦牟尼的故事”,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其中靠右的一幅講述“勐罕來歷”,勐,指“地方”,罕,指“捲起”,即捲起來的壩子。傳説,佛主釋迦牟尼到這個地方來傳教時,當地的讓人們用白布鋪地迎接,因為路太長而白布不夠用,人們就將白布鋪了又卷,捲了又鋪直到曼春滿,釋迦牟尼感動至極,賜名勐罕。佛寺內還懸掛着長白布條,是傣家人用來祈求來年風調雨順。

下面我們參觀一下傣家的貝葉經。貝葉經是傣族園內七項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傣族的文字都是刻在貝葉經上的,用貝葉來記載傣族的詩經、傳説等。

貝葉經可保存上千年,時間越長,字跡越清晰,一直流傳至今。

現在我們就進入曼乍,意為“廚師寨”,這個寨子因為過去是專門為土司衙門培養做飯菜的人而得名。傣家人農閒時分,常常自得其樂的表演民族舞蹈,大家既是演員又是觀眾。請聽,現在正是贊哈為大家獻歌,贊哈在傣語裏是歌手的意思,贊哈調較穩定,歌詞是即興的,她現在唱的大意是:歡迎遠方的客人來的傣族園,希望各位朋友玩的開心,旅途平安。現在奏的管樂叫做“必”,也就是竹笛,是贊哈演唱是必不可少的一種樂器。

各位請看,那邊表演的是傣族民間舞蹈,拳舞。傣族民間舞蹈的特點是:以膝部柔美起伏,身體和手臂的三道彎造型,小腿的敏捷運用,加上眼神的巧妙配合,使它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在這裏,你還可以欣賞到葫蘆絲表演和紋身舞等節目。

接下來請大家和我坐上電瓶車前往第四個村寨,曼聽。曼聽的意思是種花人居住的寨子,另一種説法“聽”是停留的意思。曼聽大白塔建於唐朝,它的造型像一個串起來的葫蘆。寺內釋迦牟尼佛像為橄欖壩之最,院內的誦經閣是一位泰國華僑捐資修建的。離白塔不遠處有一口井,這就是公主井。相傳,修建白塔時,曾得到老撾公主的資助,公主親自到曼聽視察,很快挖掘了這口水井,可惜公主的生命太短暫,大白塔剛建好,她就離開了人世。公主井旁有一奇觀,就是塔包樹,這其實就是一棵菩提樹長在塔裏面,是一種植物寄生現象,先有塔,後有樹,傣族的村民一直把它視為神聖之樹。

旁邊這棵古樹叫“將軍樹”,在樹上栓一根紅線,可保佑您一生平安。

各位朋友,遊覽完曼聽後,我給大家的講解就結束了,接下來的時間留給各位自由參觀,你們可以去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區看傣族園內的七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可以去孟巴拉納西劇場觀看精彩的歌舞表演,還可以去潑水廣場參加潑水節。今天和大家的相伴非常開心,在講解中有很多做的不到位的地方,謝謝大家的理解和支持,希望大家接下來有一個愉快的旅程。

雲南傣族園的導遊詞 篇10

雲南把金孔雀作為自己的象徵。而這金孔雀的故鄉,就在彩雲之南的最南端——西雙版納這個傣族之鄉,被譽為“植物王國”和“動物王國”。

西雙版納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民族文化、民族風情、熱帶雨林、觀賞植物、野生動物等自然和人文景觀融為一體。主要景點有勤侖熱帶植物園、曼飛龍白塔、景真八角亭、野象谷、綠石林、版納民族風情園、打洛獨樹成林、橄欖壩傣族村寨、基諾山寨、宣慰司街遺址。

美麗的西雙版納給人的印象猶如一幅幅優美的畫卷;茂密的原始生林中,野象悠然漫步,孔雀和白鷳鳥在林中飛翔;修飾的美輪美奐的田園上,鳳尾竹姿影婆娑、檳榔樹亭亭玉立、大青樹氣根仃地如林……掩映這傣家的竹樓、露出緬寺佛塔的金頂;傣家婦女婀娜的身姿,沐浴在夕陽染紅的瀾滄江邊,像一羣羣孔雀在水中嬉戲……

雲南傣族園的導遊詞 篇11

雲南把金孔雀作為自己的象徵。而這金孔雀的故鄉,就在彩雲之南的最南端——西雙版納這個傣族之鄉,被譽為“植物王國”和“動物王國”。

西雙版納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民族文化、民族風情、熱帶雨林、觀賞植物、野生動物等自然和人文景觀融為一體。主要景點有勤侖熱帶植物園、曼飛龍白塔、景真八角亭、野象谷、綠石林、版納民族風情園、打洛獨樹成林、橄欖壩傣族村寨、基諾山寨、宣慰司街遺址。

美麗的西雙版納給人的印象猶如一幅幅優美的畫卷;茂密的原始生林中,野象悠然漫步,孔雀和白鷳鳥在林中飛翔;修飾的美輪美奐的田園上,鳳尾竹姿影婆娑、檳榔樹亭亭玉立、大青樹氣根仃地如林……掩映這傣家的竹樓、露出緬寺佛塔的金頂;傣家婦女婀娜的身姿,沐浴在夕陽染紅的瀾滄江邊,像一羣羣孔雀在水中嬉戲……

雲南傣族園的導遊詞 篇12

位於雲南省西雙版納橄欖壩,景區內有我國保存最完好的五個傣族自然村寨,佔地面積3.36平方公里,預計投資1.5億元人民幣,分三期完成。第一期投資4200萬元,已完成土地徵用,道路修建,旅遊購物區地下水管、電線的埋設等基礎設施建設,建成了旅遊景區大門樓、迎賓廣場、老景區的包裝、村寨旅遊線路、江邊活動區、旅遊購物區、燒烤場、潑水廣場、大型露天劇場 。已於99年8月1日開門迎客。編輯本段主要景點西雙版納傣族園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迎賓廣場:對遊客進入傣族園進行傣家禮儀歡迎。   曼鬆滿古佛寺:有1400多年的歷史,是西雙版納最古老的佛寺之一,主要向遊客展示佛教文化活動,如賧佛、頌經、拜佛等活動。   傣家村寨參觀:主要向旅客展示傣家民居、庭院風光,體驗傣家生活習俗,感受做一天傣家人的生 活樂趣。

江邊活動區:村民大規模的節慶活動區,用於放高升、燃發孔明燈、鬥雞等民俗活動。 趕擺購物區:賣傣家燒烤、織綿、民間工藝品、傣包、木雕藝術品等,品茗版納名茶的茶道欣賞,品嚐傣家特色的風味餐廳。   潑水廣場:景區主要活動區,每天舉行上100人專業潑水隊伍的大型露天劇場。   園內傣族自然村:大型潑水活動,讓遊客直接參與,體驗天天潑水節的樂趣,感受傣家潑水節的熱烈場面。   露天劇場:以歌舞的形式真實準確地反映傣族傳統文化精粹,再現傣王招親的歷史淵源,反映傣家生活習俗,100餘名演員,規模宏大,場面壯觀。

雲南傣族園的導遊詞 篇13

西雙版納在雲南省的南部,面積約2萬平方公里,聚居着10多個民族,其中以傣族人口最多,是傣族自治州。作為一個風景旅遊勝地,西雙版納是很有特色的。這裏居住的少數民族,基本上都還保留着各自特有的文化和生活習俗。人們在這裏可以看到傣族、布朗族的彩色繽紛的頭飾和統裙,他們居住的竹樓,吃的竹筒飯.每年4月中旬,是傣族人民的新年佳節--潑水節。節日期間,無論在竹樓、村寨裏,還是在街道、公路上,也不論男女老少,過路行人,到處都是熱鬧的潑水活動,他們有的端着臉盆,有的提着水桶,互相用手潑水,每個人都是水淋淋的。按當地的習俗,這意味着用水沖洗掉身上的污垢,消除災難,得到幸福。在過潑水節的日子裏,人們還盡情地唱歌、跳舞,飲酒歡宴。去西雙版納參加潑水節,已成了一個十分吸引人的旅遊節目。傣族竹樓,是一種竹木結構的空中樓閣。面積相當大,整個樓閣用幾十根大木柱支撐着,地板用竹片輔砌。樓下四面敞開,不住人,只是堆放雜物和養牲畜。樓上住人。房頂蓋着很薄的小平瓦,其形狀很像古代人戴的帽子,據當地人説,這是孔明帽,説是當年孔明層教會當地人種水稻,當地人為了紀念他,便把竹樓的房頂設計成孔明的帽子那樣. 可以欣賞到熱帶雨林的景緻之外,您還可以領略到奇木異草的風姿,如跳舞草、含羞草、望天樹、桫欏樹、箭毒木、鐵力木、王蓮、旅人蕉、神祕果(樹)、四數木大板根……還可以觀賞到“魚趕擺”的場面,可以碰到開屏的孔雀,可與野象合張影……

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時間在每年4月中旬,即傣歷正月。潑水節是傣歷新年。節日一般持續三至十天,第一天傣語叫"麥日",與農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語叫"惱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網瑪"(意為歲首),人們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節日清晨,全村男女老幼盛裝到佛寺賧佛,並在寺院中堆沙造塔。塔尖耍插上幾枝纏着花布、彩紙的竹校。人們圍塔而坐,聆聽佛爺唸經和講解歷史傳説,青年男女成羣結隊上山採摘野花做花房。中午,婦女們各挑一擔清水潑到佛像身上為佛洗塵。接着,男女老少提着水桶,端着臉盆,互相潑灑,互相祝福,認為這樣可以消災除病,平安吉祥。成千上萬的人隨着優美的傣族音樂翩翩起舞,邊跳邊呼喊"水!水!水產,喊聲動地,鼓鑼之聲響徹雲霄,場面十分壯觀。潑水節期間,傣族青年喜歡到林間空地丟包做遊戲。花包用漂亮的花啊縫抨,內裝棉紙、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綴以五條花穗,是愛情的信物。先是無目的的拋來擲去,後漸漸有了固定的目標,等姑娘有意識的讓小夥子接不着輸了以後,小夥子便將準備好的禮物送給妨娘,雙雙離開眾人到僻靜處談情説愛去了。潑水節還要舉行划龍舟比賽,成千上萬的中外遊客聚集到瀾滄江邊,觀看一組組披紅掛綠的龍舟競賽,傣家兒女在"瞠瞠瞠"的茫鑼聲中和"嗨!嗨!嗨!"的哨子聲中,劈波斬浪,奮勇向前,為節日增添了許多緊張歡樂的氣氛。

放高升和孔明燈是傣族地區特有的活動。人們在節前就搭好高高的高升架,屆時將自制的土火箭點燃,它一邊噴出白煙,一邊"嗖 嗖 嗖 "的尖嘯着飛上藍天,引得人們舉目張望,不時發出喝采聲,高升飛得越高越遠的寨子,人也覺得更光彩、更吉祥,優勝者還將獲獎。入夜,人們又在廣場空地上,將燈燭點燃,放到自制的大"汽球"內,利用空氣的浮力,把一盞盞"孔明燈"放飛上天。一一盞盞明亮的孔明燈在漆黑的夜晚越飛越高,越飛越遠。人們以此來紀念古代的聖賢孔明。

放河船、跳象腳鼓舞、孔雀舞,鬥雞等,也是潑水節的活動內容。近幾年,還增加了民俗考察,經貿洽談等內容,使得潑水節的活動更加豐富多采。潑水節的活動在西雙版納州和德宏州同時舉行,兩地均可從昆明乘飛機直達。

關於潑水節的來歷,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説:很早以前,傣族地區有個法力無邊的魔王,他無惡不作,人民不堪其苦。他先後霸佔了六個姑娘,後來又強佔了人間最美麗的公主楠棕布,七個姑娘受盡凌辱,伺機報仇。聰明的七姑娘在酒宴上把魔王灌醉,從他口中瞭解到他的致命弱點。一天晚上魔王醉後昏睡,楠棕布按照魔王所説,拔下一根魔王的頭髮勒到魔王的脖子上,魔王的頭立刻掉到地上。但從魔頭上滴下來的血卻變成了熊熊大火,並迅速漫延到人間。楠棕布趕忙抱起魔頭,地上的火也就熄滅了。一放下,火又重燒起來。於是七個姑娘輪流抱着魔王的頭,其他的人則用清水朝她身上澆潑,一直堅持了九百九十九天,才把大火撲滅,鄉親們從此又過上了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人們為了紀念這七位姑娘;於是在每年撲滅邪火這天互相潑水,以洗去一年的疲勞和污穢,相互恭喜祝福,迎接新春來臨,從而形成了潑水節.

雲南傣族園的導遊詞 篇14

各位遊客朋友,歡迎來到着名的傣族聚居區,橄欖壩,我是大家今天行程的導遊,今天我將帶領大家遊覽頗具少數民族特色的着名旅遊景區——西雙版納傣族園,希望我能讓大家滿意。

傣族園並不是一個人造的景區,而是在原來的曼將、曼春滿、曼聽、曼乍、曼噶5個保存最完好的傣族自然村寨組成的基礎上,興建的人與自然文景區。景區面積339公頃,南臨瀾滄江,北依龍得湖。這5個村寨現有居民326户1536人,他們世世代代都是以農耕為業,創造和傳承了燦爛的本民族優秀文化。在這裏可以充分了解傣族悠久的歷史文化,接觸神祕的南傳上座部佛教文化、可以體驗濃郁的傣家生活習俗,觀賞傳統的手工藝製作、民間歌舞等多姿多彩的文化藝術,也可以盡情去參與到歡樂的潑水節中。

曼將寨

我們參觀的第一個村寨叫曼將。傣語曼,即寨子之意;將,是指篾圈或篾套,專用於搬抬大石頭,曼將即“篾套寨”。大家看這些原滋原味的傣家竹樓就是傳統的傣族民居,屬於幹欄式建築,分上下兩層,下層用於堆放雜物、停放車輛和關牲口,上層是住人的。從前這兒還是一片森林,常有野獸出沒,住在樓上可以防止野獸侵犯,並且可以防潮防震。

現在,我帶大家去傣家參觀做客,大家注意,進屋之前要脱鞋;傣家人行禮之後,各位要在胸前雙掌合十,微微彎腰,答禮致謝。

大家看着樓梯,在新中國成立之前是房東地位的象徵,級數越多地位越高,土司家的樓梯一般在9級以上。樓上分為三個部分:陽台、客廳、和卧室。客廳和廚房是一個大的通間,這根柱子是吉祥柱,據説摸一下可以帶來好運!柱子加工成多面體,是為了防止毒蛇順着柱子爬入房內。和客廳一牆之隔的就是卧室,這是不允許外人蔘觀的。因為傣族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相信人有靈魂,一家人的靈魂就關在卧室裏,如果外人打開了門,就驚動了靈魂。進入卧室有兩扇門,靠裏面的門是供老年人出入的,靠樓梯的門是供年輕人出入的。卧室裏面是一個通間,傣家人隔帳不隔牆,代表全家人的心永遠相通,沒有隔閡,只是以顏色來區分:老年人用黑色蚊帳,新婚夫婦用紅色蚊帳,年輕人用白色蚊帳。卧室裏有根大柱是昇天柱,平時家裏人不得隨便靠在上面,也不能掛雜物,只有當家中的老人死後才能將遺體靠在這根柱旁沐浴、更衣,讓死者的靈魂通過木柱昇天。

傣家人以“男善建築,女善耕織”而聞名。各位現在看到這紡車和織機是傣族婦女用來織錦的,織出的錦叫“傣錦”,在歷史上是中國名錦之一,史稱“五彩娑羅布”。傣家的織錦歷史悠久,是國務院公佈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史料記載,唐代時傣族先民就用攀枝花紡紗織布。傣家的女孩長到12歲時就開始學習織布繡花,她們織出來的圖案可分為幾何圖形和花草樹木圖案,造型抽象、誇張、變形,十分神祕,尤其象徵吉祥和睦的圖案更加美妙。如織五顏六色的筒裙是為了紀念祖先,織成孔雀圖案象徵吉祥,織成大象圖案象徵五穀豐登。

曼春滿

一般傣族村寨的寨與寨之間,只有一條馬路和一道門就能隔開了。我們現在出了這道門,過了這條馬路,就屬於第二個村寨了,這個村寨叫做曼春滿。

春滿的意思是花沁園,曼春滿就是花沁園寨。西雙版納的傣族全民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村村有佛寺,寺寺有佛緣。待會參觀佛寺時大家要注意一些禁忌,不該説的話不要亂説;拜佛一定要誠心。不能摸和尚的頭和袈裟,不能拍打和尚的肩和身子,不能在佛像面前指手畫腳,不能隨意敲打佛鼓、鋩鑼和其他樂器。

好了,大家現在看到的佛寺就是曼春滿佛寺,它始建於隋文帝開皇三年。1400多年來,佛寺經過了很多次修復、重建。這裏是橄欖壩的中心佛地,每逢重大的佛教活動日,壩子裏的信徒和各個佛寺的和尚都要前往朝拜,佛寺裏的建築修復都是靠村民和虔誠的信徒捐錢捐物來完成。

佛寺中間的這四根很粗的圓柱,有200多年的歷史。大門裏面的兩座佛台,專門用來擺放施捨給飛禽的食物,以示佛家的博恩。金塔是佛寺的標誌,對着金塔的樓閣稱為誦經閣,是和尚傳授經文的地方,其他人員都不得出入。誦經閣四角的地上有幾個半截入土的金粉石,起標誌作用,表示金粉石以內為禁區,除佛爺、和尚以外,人們不得踏入。

佛寺大殿中較高的台階叫僧侶台,是佛滴水轉運、栓錢祝福的地方。寺廟內的高大塑像是佛教裏有重要意義,在佛像背後有一顆高大古老的聖樹——菩提樹。菩提樹在佛教裏有重要的意義,當初釋迦牟尼就是在菩提樹下成佛的。佛寺內懸掛的長白布條,是傣家人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的象徵。佛像左邊的畫廊是曼春滿佛寺着名的20幅壁畫,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講述的是“召爹米轉世”和“釋迦牟尼的故事”,生動地展示了傣族先民的生產、生活情景以及對佛的形象化理解和敬仰。

大家看,佛寺前的三顆棕樹就是用來製作貝葉經的貝葉棕,這種樹能活六十年左右,一生只開一次花,花是乳白色的,花兒開放後就意味着將枯死。貝葉經是傣族園內7項國家級非文化遺產之一。傣文字是拼音文字,由42個字母組成,傣族的文字都是刻寫在貝葉上的,用貝葉記載傣族的史詩、佛經、諺語、傳説等,傣族的史詩、佛經、諺語、傳説等都是靠這一片片的貝葉流傳至今。據説曾經流傳過的傣族書籍有84000部,550部敍事長詩,現收集到的有3000餘冊。這對於一個總人口只有100多萬的少數民族來説,無疑是一座引以為驕傲的豐碑。貝葉經可以保存上千年的歷史,時間越久,字跡越清晰,一直流傳至今。各位看到的這兩位刻貝葉經的老人是佛寺裏還俗的老佛爺。傣文字是傳男不傳女的,男子一生中要過一段脱離家庭的宗教生活,在他們七八歲的時候,就要到佛寺裏當和尚學習貝葉經。

路邊這一片奇形怪狀的樹林就是有名的鐵力木林。鐵力木俗稱“黑心樹”,是傣家人的柴薪林。每隔兩年,傣家人將樹枝砍下做柴薪,這些樹來年還會在發芽、抽枝。傣族種植柴薪林是值得稱讚的,有了柴薪林,既可以方便取柴,又可以減少對森林的砍伐。

曼乍寨

我們的下一站是曼乍寨,即廚師寨,因為這個寨子過去是專門為土司衙門培養做飯菜的人而得名。村口的四棵古老的菩提樹,就是傣家人的神樹,樹下草坪是深受歡迎的綠色舞台,五個寨子的村民在農閒時分,都要在此聚一聚,自得其樂地表演民族藝術,既是演員,又是觀眾。

大家請注意聽,這是贊哈為你們獻歌。傣語“贊哈”是歌手的意思,贊哈調較為固定,歌詞即興編成。傣家人賀新房和舉辦婚禮時,都要請贊哈唱歌。她現在唱的大意是:歡迎遠方的貴客來到傣族園,你們的光臨,是我們傣家的榮幸,希望各位朋友在這裏玩得開心愉快,祝各位朋友旅途平安。

大家看這位波濤吹奏的管樂叫做“必”,也就是竹笛。“必”這種樂器村村寨寨都有,男女老少皆知。它是贊哈演唱時必不可少的一種樂器,沒有“必”,贊哈開不了口。老人們説:“歌聲離開了必,就像菜裏面沒有鹽巴。”再看那邊兩個傣族男子握着拳頭,蹬着腿,莫不是在表演武術?原來這是他們在表演傣族民間舞蹈——拳舞。傣族民間舞的特點是:以膝部柔美的起伏,身體和手臂豐富多彩的三道彎造型,柔中帶剛的動作韻律,小腿的敏捷運用,加上提氣、收腹、挺胸和頭部、眼神的巧妙配合,使它具有濃郁而獨特的民族風格。在這裏,民間藝人還給大家表演葫蘆絲演奏、紋身舞、象腳鼓等節目。

曼聽寨

傣族民間舞蹈豐富多彩,等一會到了歌舞劇場,我們可以盡情欣賞。現在請大家坐上電瓶車前往曼聽寨參觀。

曼聽譯成漢語是宮廷花園寨的意思,全寨有88户,426人。曼聽寺內的釋迦牟尼塑像為橄欖壩之最,院內富麗堂皇的誦經閣為一位泰國華僑捐資修建。離白塔不遠處有一口不同尋常的井——那就是公主井。據説,興建白塔時,曾得到老撾公主南波罕的資助,公主親自到曼聽觀察,並挖掘了這口水井。只可惜她的生命太過於短暫,白塔剛建造完畢,她也悄悄地告別了人世。村民們非常懷念這位美麗而善良的公主,每逢月兒圓時,村民們都走近公主井,傳説從水裏可以看見公主洗臉、梳頭、照鏡子。

公主井旁邊有一處奇觀,那就是塔包樹。這棵菩提樹與靜靜流淌的瀾滄江緊緊相望,它與塔相融相依,形成塔包樹奇觀,傣族村民一直把它視為神聖之樹。其實這種景觀屬於一種植物寄生現象,它是先有塔,後有樹。據説有一位泰國老佛爺曾在曼聽講經,倍受村民崇敬,在他圓寂後,傣家村民為了紀念他,就在此修了一坐塔。數年以後,塔的中間長出了一棵被傣家人視為神樹的菩提樹。據傣家老人説,這種景觀是一隻小鳥惹的禍,因為它吃了菩提樹的果子後,沒有經過消化,把糞便排到了塔頂上,於是就形成了獨有的一種自然景觀。菩提樹是一種榕樹,它的根系比較發達,現在正由內向外曼延,如果數年以後,大家還有機會再來的話,説不定看到的就是樹包塔了。

勐巴拉納西劇場與潑水廣場

看完園內風物,請大家隨我到勐巴拉納西劇場,這是雲南省旅遊景區最大的露天劇場。在這裏,大家可以一邊休息,一邊觀賞大型的傣家歌舞表演。豐富的傣族民間舞蹈孔雀舞、蠟條舞、長甲舞、魚舞、刀舞、棍舞、拳舞等,都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着名的傣族舞蹈家刀美蘭和楊麗萍,就是從西雙版納這塊土地上展翅高飛的金孔雀。

看完表演,我們在下午的時候可以在傣族園親身體驗東方狂歡節——潑水節。潑水廣場是景區主要活動區,中心雕像的名稱叫做《王子出征》,講述的是傣家王子為了傣族人民的和平,騎着大象出征,虔誠的和尚、傣家人民為他祈禱祝福,小卜哨們潑灑清水為他祈求平安,期盼他早日歸來。

傣族是一個愛水的民族,潑水節就是東方的狂歡節,它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通常要過三天。第一天相當於除夕,一般舉行賽龍舟、放高升、丟包;第二天主要開展堆沙、鬥雞;第三天也就是最隆重的“浴佛”,以及大家相互潑水祝福。每年四月中旬,這裏都是傣族人民舉行傣歷新年的潑水狂歡場地之一。在傣族園我們還可以不受季節時間的限制,隨時都能感受“天天潑水節”的歡樂氣氛。每天都有一百多名傣家哨哆哩與遊客們共享潑水狂歡的喜慶,接受傣家小卜哨的美好祝福。

延伸閲讀:潑水節的來歷

可能很多朋友只知道有傣族潑水節這個節日,卻不知道其來歷。關於潑水節的來歷,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説:很早以前,傣族地區有個法力無邊的魔王,他無惡不作,人民不堪其苦。他先後霸佔了六個姑娘,後來又強佔了人間最美麗的公主楠棕布,七個姑娘受盡凌辱,伺機報仇。聰明的七姑娘在酒宴上把魔王灌醉,從他口中瞭解到他的致命弱點。一天晚上魔王醉後昏睡,楠棕布按照魔王所説,拔下一根魔王的頭髮勒到魔王的脖子上,魔王的頭立刻掉到地上。但從魔頭上滴下來的血卻變成了熊熊大火,並迅速漫延到人間。楠棕布趕忙抱起魔頭,地上的火也就熄滅了。一放下,火又重燒起來。於是七個姑娘輪流抱着魔王的頭,其他的人則用清水朝她身上澆潑,一直堅持了九百九十九天,才把大火撲滅,鄉親們從此又過上了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人們為了紀念這七位姑娘;於是在每年撲滅邪火這天互相潑水,以洗去一年的疲勞和污穢,相互恭喜祝福,迎接新春來臨,從而形成了潑水節.

傣家人説:“潑透一身,幸福一生!”一盆盆傣家人的聖水,可以洗去心中所有的煩勞和雜念,帶來了無窮的歡樂,留下了對傣族文化的深刻體驗。各位朋友如果有興趣親身體驗這項特有的活動,就請到服裝出租處去租一套潑水的服裝。在這裏,你喜歡潑誰就潑誰,拋卻雜念,盡情感受這傣家獨有的風情氛圍。

關於傣族園的景點信息我就為大家介紹這麼多,現在大家是不是對傣族這個少數民族有了更多的瞭解呢?接下來的時間,我們就盡情去觀賞當地的歌舞表演,然後參與到潑水節的狂歡中吧。

雲南傣族園的導遊詞 篇15

各位遊客朋友,歡迎來到着名的傣族聚居區,橄欖壩,我是大家今天行程的導遊,今天我將帶領大家遊覽頗具少數民族特色的着名旅遊景區——西雙版納傣族園,希望我能讓大家滿意。

傣族園並不是一個人造的景區,而是在原來的曼將、曼春滿、曼聽、曼乍、曼噶5個保存最完好的傣族自然村寨組成的基礎上,興建的人與自然文景區。景區面積339公頃,南臨瀾滄江,北依龍得湖。這5個村寨現有居民326户1536人,他們世世代代都是以農耕為業,創造和傳承了燦爛的本民族優秀文化。在這裏可以充分了解傣族悠久的歷史文化,接觸神祕的南傳上座部佛教文化、可以體驗濃郁的傣家生活習俗,觀賞傳統的手工藝製作、民間歌舞等多姿多彩的文化藝術,也可以盡情去參與到歡樂的潑水節中。

曼將寨

我們參觀的第一個村寨叫曼將。傣語曼,即寨子之意;將,是指篾圈或篾套,專用於搬抬大石頭,曼將即“篾套寨”。大家看這些原滋原味的傣家竹樓就是傳統的傣族民居,屬於幹欄式建築,分上下兩層,下層用於堆放雜物、停放車輛和關牲口,上層是住人的。從前這兒還是一片森林,常有野獸出沒,住在樓上可以防止野獸侵犯,並且可以防潮防震。

現在,我帶大家去傣家參觀做客,大家注意,進屋之前要脱鞋;傣家人行禮之後,各位要在胸前雙掌合十,微微彎腰,答禮致謝。

大家看着樓梯,在新中國成立之前是房東地位的象徵,級數越多地位越高,土司家的樓梯一般在9級以上。樓上分為三個部分:陽台、客廳、和卧室。客廳和廚房是一個大的通間,這根柱子是吉祥柱,據説摸一下可以帶來好運!柱子加工成多面體,是為了防止毒蛇順着柱子爬入房內。和客廳一牆之隔的就是卧室,這是不允許外人蔘觀的。因為傣族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相信人有靈魂,一家人的靈魂就關在卧室裏,如果外人打開了門,就驚動了靈魂。進入卧室有兩扇門,靠裏面的門是供老年人出入的,靠樓梯的門是供年輕人出入的。卧室裏面是一個通間,傣家人隔帳不隔牆,代表全家人的心永遠相通,沒有隔閡,只是以顏色來區分:老年人用黑色蚊帳,新婚夫婦用紅色蚊帳,年輕人用白色蚊帳。卧室裏有根大柱是昇天柱,平時家裏人不得隨便靠在上面,也不能掛雜物,只有當家中的老人死後才能將遺體靠在這根柱旁沐浴、更衣,讓死者的靈魂通過木柱昇天。

傣家人以“男善建築,女善耕織”而聞名。各位現在看到這紡車和織機是傣族婦女用來織錦的,織出的錦叫“傣錦”,在歷史上是中國名錦之一,史稱“五彩娑羅布”。傣家的織錦歷史悠久,是國務院公佈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史料記載,唐代時傣族先民就用攀枝花紡紗織布。傣家的女孩長到12歲時就開始學習織布繡花,她們織出來的圖案可分為幾何圖形和花草樹木圖案,造型抽象、誇張、變形,十分神祕,尤其象徵吉祥和睦的圖案更加美妙。如織五顏六色的筒裙是為了紀念祖先,織成孔雀圖案象徵吉祥,織成大象圖案象徵五穀豐登。

曼春滿

一般傣族村寨的寨與寨之間,只有一條馬路和一道門就能隔開了。我們現在出了這道門,過了這條馬路,就屬於第二個村寨了,這個村寨叫做曼春滿。

春滿的意思是花沁園,曼春滿就是花沁園寨。西雙版納的傣族全民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村村有佛寺,寺寺有佛緣。待會參觀佛寺時大家要注意一些禁忌,不該説的話不要亂説;拜佛一定要誠心。不能摸和尚的頭和袈裟,不能拍打和尚的肩和身子,不能在佛像面前指手畫腳,不能隨意敲打佛鼓、鋩鑼和其他樂器。

好了,大家現在看到的佛寺就是曼春滿佛寺,它始建於隋文帝開皇三年。1400多年來,佛寺經過了很多次修復、重建。這裏是橄欖壩的中心佛地,每逢重大的佛教活動日,壩子裏的信徒和各個佛寺的和尚都要前往朝拜,佛寺裏的建築修復都是靠村民和虔誠的信徒捐錢捐物來完成。

佛寺中間的這四根很粗的圓柱,有200多年的歷史。大門裏面的兩座佛台,專門用來擺放施捨給飛禽的食物,以示佛家的博恩。金塔是佛寺的標誌,對着金塔的樓閣稱為誦經閣,是和尚傳授經文的地方,其他人員都不得出入。誦經閣四角的地上有幾個半截入土的金粉石,起標誌作用,表示金粉石以內為禁區,除佛爺、和尚以外,人們不得踏入。

佛寺大殿中較高的台階叫僧侶台,是佛滴水轉運、栓錢祝福的地方。寺廟內的高大塑像是佛教裏有重要意義,在佛像背後有一顆高大古老的聖樹——菩提樹。菩提樹在佛教裏有重要的意義,當初釋迦牟尼就是在菩提樹下成佛的。佛寺內懸掛的長白布條,是傣家人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的象徵。佛像左邊的畫廊是曼春滿佛寺着名的20幅壁畫,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講述的是“召爹米轉世”和“釋迦牟尼的故事”,生動地展示了傣族先民的生產、生活情景以及對佛的形象化理解和敬仰。

大家看,佛寺前的三顆棕樹就是用來製作貝葉經的貝葉棕,這種樹能活六十年左右,一生只開一次花,花是乳白色的,花兒開放後就意味着將枯死。貝葉經是傣族園內7項國家級非文化遺產之一。傣文字是拼音文字,由42個字母組成,傣族的文字都是刻寫在貝葉上的,用貝葉記載傣族的史詩、佛經、諺語、傳説等,傣族的史詩、佛經、諺語、傳説等都是靠這一片片的貝葉流傳至今。據説曾經流傳過的傣族書籍有84000部,550部敍事長詩,現收集到的有3000餘冊。這對於一個總人口只有100多萬的少數民族來説,無疑是一座引以為驕傲的豐碑。貝葉經可以保存上千年的歷史,時間越久,字跡越清晰,一直流傳至今。各位看到的這兩位刻貝葉經的老人是佛寺裏還俗的老佛爺。傣文字是傳男不傳女的,男子一生中要過一段脱離家庭的宗教生活,在他們七八歲的時候,就要到佛寺裏當和尚學習貝葉經。

路邊這一片奇形怪狀的樹林就是有名的鐵力木林。鐵力木俗稱“黑心樹”,是傣家人的柴薪林。每隔兩年,傣家人將樹枝砍下做柴薪,這些樹來年還會在發芽、抽枝。傣族種植柴薪林是值得稱讚的,有了柴薪林,既可以方便取柴,又可以減少對森林的砍伐。

曼乍寨

我們的下一站是曼乍寨,即廚師寨,因為這個寨子過去是專門為土司衙門培養做飯菜的人而得名。村口的四棵古老的菩提樹,就是傣家人的神樹,樹下草坪是深受歡迎的綠色舞台,五個寨子的村民在農閒時分,都要在此聚一聚,自得其樂地表演民族藝術,既是演員,又是觀眾。

大家請注意聽,這是贊哈為你們獻歌。傣語“贊哈”是歌手的意思,贊哈調較為固定,歌詞即興編成。傣家人賀新房和舉辦婚禮時,都要請贊哈唱歌。她現在唱的大意是:歡迎遠方的貴客來到傣族園,你們的光臨,是我們傣家的榮幸,希望各位朋友在這裏玩得開心愉快,祝各位朋友旅途平安。

大家看這位波濤吹奏的管樂叫做“必”,也就是竹笛。“必”這種樂器村村寨寨都有,男女老少皆知。它是贊哈演唱時必不可少的一種樂器,沒有“必”,贊哈開不了口。老人們説:“歌聲離開了必,就像菜裏面沒有鹽巴。”再看那邊兩個傣族男子握着拳頭,蹬着腿,莫不是在表演武術?原來這是他們在表演傣族民間舞蹈——拳舞。傣族民間舞的特點是:以膝部柔美的起伏,身體和手臂豐富多彩的三道彎造型,柔中帶剛的動作韻律,小腿的敏捷運用,加上提氣、收腹、挺胸和頭部、眼神的巧妙配合,使它具有濃郁而獨特的民族風格。在這裏,民間藝人還給大家表演葫蘆絲演奏、紋身舞、象腳鼓等節目。

曼聽寨

傣族民間舞蹈豐富多彩,等一會到了歌舞劇場,我們可以盡情欣賞。現在請大家坐上電瓶車前往曼聽寨參觀。

曼聽譯成漢語是宮廷花園寨的意思,全寨有88户,426人。曼聽寺內的釋迦牟尼塑像為橄欖壩之最,院內富麗堂皇的誦經閣為一位泰國華僑捐資修建。離白塔不遠處有一口不同尋常的井——那就是公主井。據説,興建白塔時,曾得到老撾公主南波罕的資助,公主親自到曼聽觀察,並挖掘了這口水井。只可惜她的生命太過於短暫,白塔剛建造完畢,她也悄悄地告別了人世。村民們非常懷念這位美麗而善良的公主,每逢月兒圓時,村民們都走近公主井,傳説從水裏可以看見公主洗臉、梳頭、照鏡子。

公主井旁邊有一處奇觀,那就是塔包樹。這棵菩提樹與靜靜流淌的瀾滄江緊緊相望,它與塔相融相依,形成塔包樹奇觀,傣族村民一直把它視為神聖之樹。其實這種景觀屬於一種植物寄生現象,它是先有塔,後有樹。據説有一位泰國老佛爺曾在曼聽講經,倍受村民崇敬,在他圓寂後,傣家村民為了紀念他,就在此修了一坐塔。數年以後,塔的中間長出了一棵被傣家人視為神樹的菩提樹。據傣家老人説,這種景觀是一隻小鳥惹的禍,因為它吃了菩提樹的果子後,沒有經過消化,把糞便排到了塔頂上,於是就形成了獨有的一種自然景觀。菩提樹是一種榕樹,它的根系比較發達,現在正由內向外曼延,如果數年以後,大家還有機會再來的話,説不定看到的就是樹包塔了。

勐巴拉納西劇場與潑水廣場

看完園內風物,請大家隨我到勐巴拉納西劇場,這是雲南省旅遊景區最大的露天劇場。在這裏,大家可以一邊休息,一邊觀賞大型的傣家歌舞表演。豐富的傣族民間舞蹈孔雀舞、蠟條舞、長甲舞、魚舞、刀舞、棍舞、拳舞等,都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着名的傣族舞蹈家刀美蘭和楊麗萍,就是從西雙版納這塊土地上展翅高飛的金孔雀。

看完表演,我們在下午的時候可以在傣族園親身體驗東方狂歡節——潑水節。潑水廣場是景區主要活動區,中心雕像的名稱叫做《王子出征》,講述的是傣家王子為了傣族人民的和平,騎着大象出征,虔誠的和尚、傣家人民為他祈禱祝福,小卜哨們潑灑清水為他祈求平安,期盼他早日歸來。

傣族是一個愛水的民族,潑水節就是東方的狂歡節,它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通常要過三天。第一天相當於除夕,一般舉行賽龍舟、放高升、丟包;第二天主要開展堆沙、鬥雞;第三天也就是最隆重的“浴佛”,以及大家相互潑水祝福。每年四月中旬,這裏都是傣族人民舉行傣歷新年的潑水狂歡場地之一。在傣族園我們還可以不受季節時間的限制,隨時都能感受“天天潑水節”的歡樂氣氛。每天都有一百多名傣家哨哆哩與遊客們共享潑水狂歡的喜慶,接受傣家小卜哨的美好祝福。

雲南傣族園的導遊詞 篇16

各位朋友:

大家好,今天我們將要前往西雙版納著名的傣族聚集區,橄欖壩,去參觀西雙版納傣族園。

西雙版納傣族園,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於一體的風景區,屬國家4A級景區。傣族園並不完全是一個人造景區,而是在原來5個保存較好的傣族村寨,曼將、曼春滿、曼聽、曼乍、曼嘎的基礎上建成的。景區面積336公頃,南傍瀾滄江,北依龍得湖,在這裏你可以瞭解傣族的歷史文化和南傳上座部佛教文化,也可以體驗傣家的生活習俗,還可以觀賞傳統手工藝製作、民間歌舞等文化藝術。各位朋友,我們參觀的第一個村寨叫曼將。在傣語中,曼是寨子之意,將是指篾圈或篾套,專用來搬石頭的,曼將即“篾套寨”。

傣族的傳統民居就是傣家竹樓,屬於幹欄式建築,分上下兩層,下層用於堆放雜物、停放車輛和關牲口,上層用來居住,這兒以前常有野獸出入,住在樓上不但可以防止野獸侵犯,還可以防潮防震。現在我就帶大家去傣家做客,在新中國建立之前,竹樓的樓梯級數越多代表房東地位越高,土司家的樓梯一般在9級以上。大家請注意,進屋之前要拖鞋,傣家的樓上可分為三個部分,陽台、客廳和卧室。陽台上放着裝水的器皿,專供家人洗澡用;客廳裏這根吉祥柱,據説摸一下可以帶來好運,和客廳一牆之隔的就是卧室,卧室是不準外人進入的,因為傣族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相信人有靈魂,一家人的靈魂就關在卧室內,如果外人進了卧室,就會驚動了靈魂。

傣家人向來“男善建築,女善耕織”,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個紡車和織機就是傣族婦女用來織錦的,織出的就叫“傣錦”,在歷史上中國名錦之一,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傣家人世代用紡車紡成線,織成布,她們織出來的圖案可分為幾何圖形、花草樹木圖案和象徵吉祥如意的飛禽走獸圖案,不同的圖案有不同的象徵意義,如五顏六色的筒裙是為了紀念祖先,孔雀圖案象徵吉祥,大象圖案象徵五穀豐登。

雲南傣族園的導遊詞 篇17

各位遊客朋友,歡迎來到着名的傣族聚居區,橄欖壩,我是大家今天行程的導遊,今天我將帶領大家遊覽頗具少數民族特色的着名旅遊景區——西雙版納傣族園,希望我能讓大家滿意。

傣族園並不是一個人造的景區,而是在原來的曼將、曼春滿、曼聽、曼乍、曼噶5個保存最完好的傣族自然村寨組成的基礎上,興建的人與自然文景區。景區面積339公頃,南臨瀾滄江,北依龍得湖。這5個村寨現有居民326户1536人,他們世世代代都是以農耕為業,創造和傳承了燦爛的本民族優秀文化。在這裏可以充分了解傣族悠久的歷史文化,接觸神祕的南傳上座部佛教文化、可以體驗濃郁的傣家生活習俗,觀賞傳統的手工藝製作、民間歌舞等多姿多彩的文化藝術,也可以盡情去參與到歡樂的潑水節中。

曼將寨

我們參觀的第一個村寨叫曼將。傣語曼,即寨子之意;將,是指篾圈或篾套,專用於搬抬大石頭,曼將即“篾套寨”。大家看這些原滋原味的傣家竹樓就是傳統的傣族民居,屬於幹欄式建築,分上下兩層,下層用於堆放雜物、停放車輛和關牲口,上層是住人的。從前這兒還是一片森林,常有野獸出沒,住在樓上可以防止野獸侵犯,並且可以防潮防震。

現在,我帶大家去傣家參觀做客,大家注意,進屋之前要脱鞋;傣家人行禮之後,各位要在胸前雙掌合十,微微彎腰,答禮致謝。

大家看着樓梯,在新中國成立之前是房東地位的象徵,級數越多地位越高,土司家的樓梯一般在9級以上。樓上分為三個部分:陽台、客廳、和卧室。客廳和廚房是一個大的通間,這根柱子是吉祥柱,據説摸一下可以帶來好運!柱子加工成多面體,是為了防止毒蛇順着柱子爬入房內。和客廳一牆之隔的就是卧室,這是不允許外人蔘觀的。因為傣族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相信人有靈魂,一家人的靈魂就關在卧室裏,如果外人打開了門,就驚動了靈魂。進入卧室有兩扇門,靠裏面的門是供老年人出入的,靠樓梯的門是供年輕人出入的。卧室裏面是一個通間,傣家人隔帳不隔牆,代表全家人的心永遠相通,沒有隔閡,只是以顏色來區分:老年人用黑色蚊帳,新婚夫婦用紅色蚊帳,年輕人用白色蚊帳。卧室裏有根大柱是昇天柱,平時家裏人不得隨便靠在上面,也不能掛雜物,只有當家中的老人死後才能將遺體靠在這根柱旁沐浴、更衣,讓死者的靈魂通過木柱昇天。

傣家人以“男善建築,女善耕織”而聞名。各位現在看到這紡車和織機是傣族婦女用來織錦的,織出的錦叫“傣錦”,在歷史上是中國名錦之一,史稱“五彩娑羅布”。傣家的織錦歷史悠久,是國務院公佈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史料記載,唐代時傣族先民就用攀枝花紡紗織布。傣家的女孩長到12歲時就開始學習織布繡花,她們織出來的圖案可分為幾何圖形和花草樹木圖案,造型抽象、誇張、變形,十分神祕,尤其象徵吉祥和睦的圖案更加美妙。如織五顏六色的筒裙是為了紀念祖先,織成孔雀圖案象徵吉祥,織成大象圖案象徵五穀豐登。

曼春滿

一般傣族村寨的寨與寨之間,只有一條馬路和一道門就能隔開了。我們現在出了這道門,過了這條馬路,就屬於第二個村寨了,這個村寨叫做曼春滿。

春滿的意思是花沁園,曼春滿就是花沁園寨。西雙版納的傣族全民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村村有佛寺,寺寺有佛緣。待會參觀佛寺時大家要注意一些禁忌,不該説的話不要亂説;拜佛一定要誠心。不能摸和尚的頭和袈裟,不能拍打和尚的肩和身子,不能在佛像面前指手畫腳,不能隨意敲打佛鼓、鋩鑼和其他樂器。

好了,大家現在看到的佛寺就是曼春滿佛寺,它始建於隋文帝開皇三年。1400多年來,佛寺經過了很多次修復、重建。這裏是橄欖壩的中心佛地,每逢重大的佛教活動日,壩子裏的信徒和各個佛寺的和尚都要前往朝拜,佛寺裏的建築修復都是靠村民和虔誠的信徒捐錢捐物來完成。

佛寺中間的這四根很粗的圓柱,有200多年的歷史。大門裏面的兩座佛台,專門用來擺放施捨給飛禽的食物,以示佛家的博恩。金塔是佛寺的標誌,對着金塔的樓閣稱為誦經閣,是和尚傳授經文的地方,其他人員都不得出入。誦經閣四角的地上有幾個半截入土的金粉石,起標誌作用,表示金粉石以內為禁區,除佛爺、和尚以外,人們不得踏入。

佛寺大殿中較高的台階叫僧侶台,是佛滴水轉運、栓錢祝福的地方。寺廟內的高大塑像是佛教裏有重要意義,在佛像背後有一顆高大古老的聖樹——菩提樹。菩提樹在佛教裏有重要的意義,當初釋迦牟尼就是在菩提樹下成佛的。佛寺內懸掛的長白布條,是傣家人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的象徵。佛像左邊的畫廊是曼春滿佛寺着名的20幅壁畫,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講述的是“召爹米轉世”和“釋迦牟尼的故事”,生動地展示了傣族先民的生產、生活情景以及對佛的形象化理解和敬仰。

大家看,佛寺前的三顆棕樹就是用來製作貝葉經的貝葉棕,這種樹能活六十年左右,一生只開一次花,花是乳白色的,花兒開放後就意味着將枯死。貝葉經是傣族園內7項國家級非文化遺產之一。傣文字是拼音文字,由42個字母組成,傣族的文字都是刻寫在貝葉上的,用貝葉記載傣族的史詩、佛經、諺語、傳説等,傣族的史詩、佛經、諺語、傳説等都是靠這一片片的貝葉流傳至今。據説曾經流傳過的傣族書籍有84000部,550部敍事長詩,現收集到的有3000餘冊。這對於一個總人口只有100多萬的少數民族來説,無疑是一座引以為驕傲的豐碑。貝葉經可以保存上千年的歷史,時間越久,字跡越清晰,一直流傳至今。各位看到的這兩位刻貝葉經的老人是佛寺裏還俗的老佛爺。傣文字是傳男不傳女的,男子一生中要過一段脱離家庭的宗教生活,在他們七八歲的時候,就要到佛寺裏當和尚學習貝葉經。

路邊這一片奇形怪狀的樹林就是有名的鐵力木林。鐵力木俗稱“黑心樹”,是傣家人的柴薪林。每隔兩年,傣家人將樹枝砍下做柴薪,這些樹來年還會在發芽、抽枝。傣族種植柴薪林是值得稱讚的,有了柴薪林,既可以方便取柴,又可以減少對森林的砍伐。

曼乍寨

我們的下一站是曼乍寨,即廚師寨,因為這個寨子過去是專門為土司衙門培養做飯菜的人而得名。村口的四棵古老的菩提樹,就是傣家人的神樹,樹下草坪是深受歡迎的綠色舞台,五個寨子的村民在農閒時分,都要在此聚一聚,自得其樂地表演民族藝術,既是演員,又是觀眾。

大家請注意聽,這是贊哈為你們獻歌。傣語“贊哈”是歌手的意思,贊哈調較為固定,歌詞即興編成。傣家人賀新房和舉辦婚禮時,都要請贊哈唱歌。她現在唱的大意是:歡迎遠方的貴客來到傣族園,你們的光臨,是我們傣家的榮幸,希望各位朋友在這裏玩得開心愉快,祝各位朋友旅途平安。

大家看這位波濤吹奏的管樂叫做“必”,也就是竹笛。“必”這種樂器村村寨寨都有,男女老少皆知。它是贊哈演唱時必不可少的一種樂器,沒有“必”,贊哈開不了口。老人們説:“歌聲離開了必,就像菜裏面沒有鹽巴。”再看那邊兩個傣族男子握着拳頭,蹬着腿,莫不是在表演武術?原來這是他們在表演傣族民間舞蹈——拳舞。傣族民間舞的特點是:以膝部柔美的起伏,身體和手臂豐富多彩的三道彎造型,柔中帶剛的動作韻律,小腿的敏捷運用,加上提氣、收腹、挺胸和頭部、眼神的巧妙配合,使它具有濃郁而獨特的民族風格。在這裏,民間藝人還給大家表演葫蘆絲演奏、紋身舞、象腳鼓等節目。

曼聽寨

傣族民間舞蹈豐富多彩,等一會到了歌舞劇場,我們可以盡情欣賞。現在請大家坐上電瓶車前往曼聽寨參觀。

曼聽譯成漢語是宮廷花園寨的意思,全寨有88户,426人。曼聽寺內的釋迦牟尼塑像為橄欖壩之最,院內富麗堂皇的誦經閣為一位泰國華僑捐資修建。離白塔不遠處有一口不同尋常的井——那就是公主井。據説,興建白塔時,曾得到老撾公主南波罕的資助,公主親自到曼聽觀察,並挖掘了這口水井。只可惜她的生命太過於短暫,白塔剛建造完畢,她也悄悄地告別了人世。村民們非常懷念這位美麗而善良的公主,每逢月兒圓時,村民們都走近公主井,傳説從水裏可以看見公主洗臉、梳頭、照鏡子。

公主井旁邊有一處奇觀,那就是塔包樹。這棵菩提樹與靜靜流淌的瀾滄江緊緊相望,它與塔相融相依,形成塔包樹奇觀,傣族村民一直把它視為神聖之樹。其實這種景觀屬於一種植物寄生現象,它是先有塔,後有樹。據説有一位泰國老佛爺曾在曼聽講經,倍受村民崇敬,在他圓寂後,傣家村民為了紀念他,就在此修了一坐塔。數年以後,塔的中間長出了一棵被傣家人視為神樹的菩提樹。據傣家老人説,這種景觀是一隻小鳥惹的禍,因為它吃了菩提樹的果子後,沒有經過消化,把糞便排到了塔頂上,於是就形成了獨有的一種自然景觀。菩提樹是一種榕樹,它的根系比較發達,現在正由內向外曼延,如果數年以後,大家還有機會再來的話,説不定看到的就是樹包塔了。

勐巴拉納西劇場與潑水廣場

看完園內風物,請大家隨我到勐巴拉納西劇場,這是雲南省旅遊景區最大的露天劇場。在這裏,大家可以一邊休息,一邊觀賞大型的傣家歌舞表演。豐富的傣族民間舞蹈孔雀舞、蠟條舞、長甲舞、魚舞、刀舞、棍舞、拳舞等,都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着名的傣族舞蹈家刀美蘭和楊麗萍,就是從西雙版納這塊土地上展翅高飛的金孔雀。

看完表演,我們在下午的時候可以在傣族園親身體驗東方狂歡節——潑水節。潑水廣場是景區主要活動區,中心雕像的名稱叫做《王子出征》,講述的是傣家王子為了傣族人民的和平,騎着大象出征,虔誠的和尚、傣家人民為他祈禱祝福,小卜哨們潑灑清水為他祈求平安,期盼他早日歸來。

傣族是一個愛水的民族,潑水節就是東方的狂歡節,它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通常要過三天。第一天相當於除夕,一般舉行賽龍舟、放高升、丟包;第二天主要開展堆沙、鬥雞;第三天也就是最隆重的“浴佛”,以及大家相互潑水祝福。每年四月中旬,這裏都是傣族人民舉行傣歷新年的潑水狂歡場地之一。在傣族園我們還可以不受季節時間的限制,隨時都能感受“天天潑水節”的歡樂氣氛。每天都有一百多名傣家哨哆哩與遊客們共享潑水狂歡的喜慶,接受傣家小卜哨的美好祝福。

延伸閲讀:潑水節的來歷

可能很多朋友只知道有傣族潑水節這個節日,卻不知道其來歷。關於潑水節的來歷,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説:很早以前,傣族地區有個法力無邊的魔王,他無惡不作,人民不堪其苦。他先後霸佔了六個姑娘,後來又強佔了人間最美麗的公主楠棕布,七個姑娘受盡凌辱,伺機報仇。聰明的七姑娘在酒宴上把魔王灌醉,從他口中瞭解到他的致命弱點。一天晚上魔王醉後昏睡,楠棕布按照魔王所説,拔下一根魔王的頭髮勒到魔王的脖子上,魔王的頭立刻掉到地上。但從魔頭上滴下來的血卻變成了熊熊大火,並迅速漫延到人間。楠棕布趕忙抱起魔頭,地上的火也就熄滅了。一放下,火又重燒起來。於是七個姑娘輪流抱着魔王的頭,其他的人則用清水朝她身上澆潑,一直堅持了九百九十九天,才把大火撲滅,鄉親們從此又過上了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人們為了紀念這七位姑娘;於是在每年撲滅邪火這天互相潑水,以洗去一年的疲勞和污穢,相互恭喜祝福,迎接新春來臨,從而形成了潑水節.

傣家人説:“潑透一身,幸福一生!”一盆盆傣家人的聖水,可以洗去心中所有的煩勞和雜念,帶來了無窮的歡樂,留下了對傣族文化的深刻體驗。各位朋友如果有興趣親身體驗這項特有的活動,就請到服裝出租處去租一套潑水的服裝。在這裏,你喜歡潑誰就潑誰,拋卻雜念,盡情感受這傣家獨有的風情氛圍。

關於傣族園的景點信息我就為大家介紹這麼多,現在大家是不是對傣族這個少數民族有了更多的瞭解呢?接下來的時間,我們就盡情去觀賞當地的歌舞表演,然後參與到潑水節的狂歡中吧。

雲南傣族園的導遊詞 篇18

各位遊客朋友,歡迎來到着名的傣族聚居區,橄欖壩,我是大家今天行程的導遊,今天我將帶領大家遊覽頗具少數民族特色的着名旅遊景區——西雙版納傣族園,希望我能讓大家滿意。

傣族園並不是一個人造的景區,而是在原來的曼將、曼春滿、曼聽、曼乍、曼噶5個保存最完好的傣族自然村寨組成的基礎上,興建的人與自然文景區。景區面積339公頃,南臨瀾滄江,北依龍得湖。這5個村寨現有居民326户1536人,他們世世代代都是以農耕為業,創造和傳承了燦爛的本民族優秀文化。在這裏可以充分了解傣族悠久的歷史文化,接觸神祕的南傳上座部佛教文化、可以體驗濃郁的傣家生活習俗,觀賞傳統的手工藝製作、民間歌舞等多姿多彩的文化藝術,也可以盡情去參與到歡樂的潑水節中。

曼將寨

我們參觀的第一個村寨叫曼將。傣語曼,即寨子之意;將,是指篾圈或篾套,專用於搬抬大石頭,曼將即“篾套寨”。大家看這些原滋原味的傣家竹樓就是傳統的傣族民居,屬於幹欄式建築,分上下兩層,下層用於堆放雜物、停放車輛和關牲口,上層是住人的。從前這兒還是一片森林,常有野獸出沒,住在樓上可以防止野獸侵犯,並且可以防潮防震。

現在,我帶大家去傣家參觀做客,大家注意,進屋之前要脱鞋;傣家人行禮之後,各位要在胸前雙掌合十,微微彎腰,答禮致謝。

大家看着樓梯,在新中國成立之前是房東地位的象徵,級數越多地位越高,土司家的樓梯一般在9級以上。樓上分為三個部分:陽台、客廳、和卧室。客廳和廚房是一個大的通間,這根柱子是吉祥柱,據説摸一下可以帶來好運!柱子加工成多面體,是為了防止毒蛇順着柱子爬入房內。和客廳一牆之隔的就是卧室,這是不允許外人蔘觀的。因為傣族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相信人有靈魂,一家人的靈魂就關在卧室裏,如果外人打開了門,就驚動了靈魂。進入卧室有兩扇門,靠裏面的門是供老年人出入的,靠樓梯的門是供年輕人出入的。卧室裏面是一個通間,傣家人隔帳不隔牆,代表全家人的心永遠相通,沒有隔閡,只是以顏色來區分:老年人用黑色蚊帳,新婚夫婦用紅色蚊帳,年輕人用白色蚊帳。卧室裏有根大柱是昇天柱,平時家裏人不得隨便靠在上面,也不能掛雜物,只有當家中的老人死後才能將遺體靠在這根柱旁沐浴、更衣,讓死者的靈魂通過木柱昇天。

傣家人以“男善建築,女善耕織”而聞名。各位現在看到這紡車和織機是傣族婦女用來織錦的,織出的錦叫“傣錦”,在歷史上是中國名錦之一,史稱“五彩娑羅布”。傣家的織錦歷史悠久,是國務院公佈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史料記載,唐代時傣族先民就用攀枝花紡紗織布。傣家的女孩長到12歲時就開始學習織布繡花,她們織出來的圖案可分為幾何圖形和花草樹木圖案,造型抽象、誇張、變形,十分神祕,尤其象徵吉祥和睦的圖案更加美妙。如織五顏六色的筒裙是為了紀念祖先,織成孔雀圖案象徵吉祥,織成大象圖案象徵五穀豐登。

曼春滿

一般傣族村寨的寨與寨之間,只有一條馬路和一道門就能隔開了。我們現在出了這道門,過了這條馬路,就屬於第二個村寨了,這個村寨叫做曼春滿。

春滿的意思是花沁園,曼春滿就是花沁園寨。西雙版納的傣族全民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村村有佛寺,寺寺有佛緣。待會參觀佛寺時大家要注意一些禁忌,不該説的話不要亂説;拜佛一定要誠心。不能摸和尚的頭和袈裟,不能拍打和尚的肩和身子,不能在佛像面前指手畫腳,不能隨意敲打佛鼓、鋩鑼和其他樂器。

好了,大家現在看到的佛寺就是曼春滿佛寺,它始建於隋文帝開皇三年。1400多年來,佛寺經過了很多次修復、重建。這裏是橄欖壩的中心佛地,每逢重大的佛教活動日,壩子裏的信徒和各個佛寺的和尚都要前往朝拜,佛寺裏的建築修復都是靠村民和虔誠的信徒捐錢捐物來完成。

佛寺中間的這四根很粗的圓柱,有200多年的歷史。大門裏面的兩座佛台,專門用來擺放施捨給飛禽的食物,以示佛家的博恩。金塔是佛寺的標誌,對着金塔的樓閣稱為誦經閣,是和尚傳授經文的地方,其他人員都不得出入。誦經閣四角的地上有幾個半截入土的金粉石,起標誌作用,表示金粉石以內為禁區,除佛爺、和尚以外,人們不得踏入。

佛寺大殿中較高的台階叫僧侶台,是佛滴水轉運、栓錢祝福的地方。寺廟內的高大塑像是佛教裏有重要意義,在佛像背後有一顆高大古老的聖樹——菩提樹。菩提樹在佛教裏有重要的意義,當初釋迦牟尼就是在菩提樹下成佛的。佛寺內懸掛的長白布條,是傣家人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的象徵。佛像左邊的畫廊是曼春滿佛寺着名的20幅壁畫,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講述的是“召爹米轉世”和“釋迦牟尼的故事”,生動地展示了傣族先民的生產、生活情景以及對佛的形象化理解和敬仰。

大家看,佛寺前的三顆棕樹就是用來製作貝葉經的貝葉棕,這種樹能活六十年左右,一生只開一次花,花是乳白色的,花兒開放後就意味着將枯死。貝葉經是傣族園內7項國家級非文化遺產之一。傣文字是拼音文字,由42個字母組成,傣族的文字都是刻寫在貝葉上的,用貝葉記載傣族的史詩、佛經、諺語、傳説等,傣族的史詩、佛經、諺語、傳説等都是靠這一片片的貝葉流傳至今。據説曾經流傳過的傣族書籍有84000部,550部敍事長詩,現收集到的有3000餘冊。這對於一個總人口只有100多萬的少數民族來説,無疑是一座引以為驕傲的豐碑。貝葉經可以保存上千年的歷史,時間越久,字跡越清晰,一直流傳至今。各位看到的這兩位刻貝葉經的老人是佛寺裏還俗的老佛爺。傣文字是傳男不傳女的,男子一生中要過一段脱離家庭的宗教生活,在他們七八歲的時候,就要到佛寺裏當和尚學習貝葉經。

路邊這一片奇形怪狀的樹林就是有名的鐵力木林。鐵力木俗稱“黑心樹”,是傣家人的柴薪林。每隔兩年,傣家人將樹枝砍下做柴薪,這些樹來年還會在發芽、抽枝。傣族種植柴薪林是值得稱讚的,有了柴薪林,既可以方便取柴,又可以減少對森林的砍伐。

曼乍寨

我們的下一站是曼乍寨,即廚師寨,因為這個寨子過去是專門為土司衙門培養做飯菜的人而得名。村口的四棵古老的菩提樹,就是傣家人的神樹,樹下草坪是深受歡迎的綠色舞台,五個寨子的村民在農閒時分,都要在此聚一聚,自得其樂地表演民族藝術,既是演員,又是觀眾。

大家請注意聽,這是贊哈為你們獻歌。傣語“贊哈”是歌手的意思,贊哈調較為固定,歌詞即興編成。傣家人賀新房和舉辦婚禮時,都要請贊哈唱歌。她現在唱的大意是:歡迎遠方的貴客來到傣族園,你們的光臨,是我們傣家的榮幸,希望各位朋友在這裏玩得開心愉快,祝各位朋友旅途平安。

大家看這位波濤吹奏的管樂叫做“必”,也就是竹笛。“必”這種樂器村村寨寨都有,男女老少皆知。它是贊哈演唱時必不可少的一種樂器,沒有“必”,贊哈開不了口。老人們説:“歌聲離開了必,就像菜裏面沒有鹽巴。”再看那邊兩個傣族男子握着拳頭,蹬着腿,莫不是在表演武術?原來這是他們在表演傣族民間舞蹈——拳舞。傣族民間舞的特點是:以膝部柔美的起伏,身體和手臂豐富多彩的三道彎造型,柔中帶剛的動作韻律,小腿的敏捷運用,加上提氣、收腹、挺胸和頭部、眼神的巧妙配合,使它具有濃郁而獨特的民族風格。在這裏,民間藝人還給大家表演葫蘆絲演奏、紋身舞、象腳鼓等節目。

曼聽寨

傣族民間舞蹈豐富多彩,等一會到了歌舞劇場,我們可以盡情欣賞。現在請大家坐上電瓶車前往曼聽寨參觀。

曼聽譯成漢語是宮廷花園寨的意思,全寨有88户,426人。曼聽寺內的釋迦牟尼塑像為橄欖壩之最,院內富麗堂皇的誦經閣為一位泰國華僑捐資修建。離白塔不遠處有一口不同尋常的井——那就是公主井。據説,興建白塔時,曾得到老撾公主南波罕的資助,公主親自到曼聽觀察,並挖掘了這口水井。只可惜她的生命太過於短暫,白塔剛建造完畢,她也悄悄地告別了人世。村民們非常懷念這位美麗而善良的公主,每逢月兒圓時,村民們都走近公主井,傳説從水裏可以看見公主洗臉、梳頭、照鏡子。

公主井旁邊有一處奇觀,那就是塔包樹。這棵菩提樹與靜靜流淌的瀾滄江緊緊相望,它與塔相融相依,形成塔包樹奇觀,傣族村民一直把它視為神聖之樹。其實這種景觀屬於一種植物寄生現象,它是先有塔,後有樹。據説有一位泰國老佛爺曾在曼聽講經,倍受村民崇敬,在他圓寂後,傣家村民為了紀念他,就在此修了一坐塔。數年以後,塔的中間長出了一棵被傣家人視為神樹的菩提樹。據傣家老人説,這種景觀是一隻小鳥惹的禍,因為它吃了菩提樹的果子後,沒有經過消化,把糞便排到了塔頂上,於是就形成了獨有的一種自然景觀。菩提樹是一種榕樹,它的根系比較發達,現在正由內向外曼延,如果數年以後,大家還有機會再來的話,説不定看到的就是樹包塔了。

勐巴拉納西劇場與潑水廣場

看完園內風物,請大家隨我到勐巴拉納西劇場,這是雲南省旅遊景區最大的露天劇場。在這裏,大家可以一邊休息,一邊觀賞大型的傣家歌舞表演。豐富的傣族民間舞蹈孔雀舞、蠟條舞、長甲舞、魚舞、刀舞、棍舞、拳舞等,都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着名的傣族舞蹈家刀美蘭和楊麗萍,就是從西雙版納這塊土地上展翅高飛的金孔雀。

看完表演,我們在下午的時候可以在傣族園親身體驗東方狂歡節——潑水節。潑水廣場是景區主要活動區,中心雕像的名稱叫做《王子出征》,講述的是傣家王子為了傣族人民的和平,騎着大象出征,虔誠的和尚、傣家人民為他祈禱祝福,小卜哨們潑灑清水為他祈求平安,期盼他早日歸來。

傣族是一個愛水的民族,潑水節就是東方的狂歡節,它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通常要過三天。第一天相當於除夕,一般舉行賽龍舟、放高升、丟包;第二天主要開展堆沙、鬥雞;第三天也就是最隆重的“浴佛”,以及大家相互潑水祝福。每年四月中旬,這裏都是傣族人民舉行傣歷新年的潑水狂歡場地之一。在傣族園我們還可以不受季節時間的限制,隨時都能感受“天天潑水節”的歡樂氣氛。每天都有一百多名傣家哨哆哩與遊客們共享潑水狂歡的喜慶,接受傣家小卜哨的美好祝福。

雲南傣族園的導遊詞 篇19

各位遊客朋友,歡迎來到着名的傣族聚居區,橄欖壩,我就是大家今天行程的導遊,今天我將帶領大家遊覽頗具少數民族特色的着名旅遊景區——西雙版納傣族園,希望我能讓大家滿意。

傣族園並不就是一個人造的景區,而就是在原來的曼將、曼春滿、曼聽、曼乍、曼噶5個保存最完好的傣族自然村寨組成的基礎上,興建的人與自然文景區。景區面積339公頃,南臨瀾滄江,北依龍得湖。這5個村寨現有居民326户1536人,他們世世代代都就是以農耕為業,創造和傳承了燦爛的本民族優秀文化。在這裏可以充分了解傣族悠久的歷史文化,接觸神祕的南傳上座部佛教文化、可以體驗濃郁的傣家生活習俗,觀賞傳統的手工藝製作、民間歌舞等多姿多彩的文化藝術,也可以盡情去參與到歡樂的潑水節中。

我們參觀的第一個村寨叫曼將。傣語曼,即寨子之意;將,就是指篾圈或篾套,專用於搬抬大石頭,曼將即“篾套寨”。大家看這些原滋原味的傣家竹樓就就是傳統的傣族民居,屬於幹欄式建築,分上下兩層,下層用於堆放雜物、停放車輛和關牲口,上層就是住人的。從前這兒還就是一片森林,常有野獸出沒,住在樓上可以防止野獸侵犯,並且可以防潮防震。

現在,我帶大家去傣家參觀做客,大家注意,進屋之前要脱鞋;傣家人行禮之後,各位要在胸前雙掌合十,微微彎腰,答禮致謝。

雲南傣族園的導遊詞 篇20

各位遊客朋友,歡迎來到着名的傣族聚居區,橄欖壩,我是大家今天行程的導遊,今天我將帶領大家遊覽頗具少數民族特色的着名旅遊景區——西雙版納傣族園,希望我能讓大家滿意。

傣族園並不是一個人造的景區,而是在原來的曼將、曼春滿、曼聽、曼乍、曼噶5個保存最完好的傣族自然村寨組成的基礎上,興建的人與自然文景區。景區面積339公頃,南臨瀾滄江,北依龍得湖。這5個村寨現有居民326户1536人,他們世世代代都是以農耕為業,創造和傳承了燦爛的本民族優秀文化。在這裏可以充分了解傣族悠久的歷史文化,接觸神祕的南傳上座部佛教文化、可以體驗濃郁的傣家生活習俗,觀賞傳統的手工藝製作、民間歌舞等多姿多彩的文化藝術,也可以盡情去參與到歡樂的潑水節中。

曼將寨

我們參觀的第一個村寨叫曼將。傣語曼,即寨子之意;將,是指篾圈或篾套,專用於搬抬大石頭,曼將即“篾套寨”。大家看這些原滋原味的傣家竹樓就是傳統的傣族民居,屬於幹欄式建築,分上下兩層,下層用於堆放雜物、停放車輛和關牲口,上層是住人的。從前這兒還是一片森林,常有野獸出沒,住在樓上可以防止野獸侵犯,並且可以防潮防震。

現在,我帶大家去傣家參觀做客,大家注意,進屋之前要脱鞋;傣家人行禮之後,各位要在胸前雙掌合十,微微彎腰,答禮致謝。

大家看着樓梯,在新中國成立之前是房東地位的象徵,級數越多地位越高,土司家的樓梯一般在9級以上。樓上分為三個部分:陽台、客廳、和卧室。客廳和廚房是一個大的通間,這根柱子是吉祥柱,據説摸一下可以帶來好運!柱子加工成多面體,是為了防止毒蛇順着柱子爬入房內。和客廳一牆之隔的就是卧室,這是不允許外人蔘觀的。因為傣族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相信人有靈魂,一家人的靈魂就關在卧室裏,如果外人打開了門,就驚動了靈魂。進入卧室有兩扇門,靠裏面的門是供老年人出入的,靠樓梯的門是供年輕人出入的。卧室裏面是一個通間,傣家人隔帳不隔牆,代表全家人的心永遠相通,沒有隔閡,只是以顏色來區分:老年人用黑色蚊帳,新婚夫婦用紅色蚊帳,年輕人用白色蚊帳。卧室裏有根大柱是昇天柱,平時家裏人不得隨便靠在上面,也不能掛雜物,只有當家中的老人死後才能將遺體靠在這根柱旁沐浴、更衣,讓死者的靈魂通過木柱昇天。

傣家人以“男善建築,女善耕織”而聞名。各位現在看到這紡車和織機是傣族婦女用來織錦的,織出的錦叫“傣錦”,在歷史上是中國名錦之一,史稱“五彩娑羅布”。傣家的織錦歷史悠久,是國務院公佈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史料記載,唐代時傣族先民就用攀枝花紡紗織布。傣家的女孩長到12歲時就開始學習織布繡花,她們織出來的圖案可分為幾何圖形和花草樹木圖案,造型抽象、誇張、變形,十分神祕,尤其象徵吉祥和睦的圖案更加美妙。如織五顏六色的筒裙是為了紀念祖先,織成孔雀圖案象徵吉祥,織成大象圖案象徵五穀豐登。

曼春滿

一般傣族村寨的寨與寨之間,只有一條馬路和一道門就能隔開了。我們現在出了這道門,過了這條馬路,就屬於第二個村寨了,這個村寨叫做曼春滿。

春滿的意思是花沁園,曼春滿就是花沁園寨。西雙版納的傣族全民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村村有佛寺,寺寺有佛緣。待會參觀佛寺時大家要注意一些禁忌,不該説的話不要亂説;拜佛一定要誠心。不能摸和尚的頭和袈裟,不能拍打和尚的肩和身子,不能在佛像面前指手畫腳,不能隨意敲打佛鼓、鋩鑼和其他樂器。

好了,大家現在看到的佛寺就是曼春滿佛寺,它始建於隋文帝開皇三年。1400多年來,佛寺經過了很多次修復、重建。這裏是橄欖壩的中心佛地,每逢重大的佛教活動日,壩子裏的信徒和各個佛寺的和尚都要前往朝拜,佛寺裏的建築修復都是靠村民和虔誠的信徒捐錢捐物來完成。

佛寺中間的這四根很粗的圓柱,有200多年的歷史。大門裏面的兩座佛台,專門用來擺放施捨給飛禽的食物,以示佛家的博恩。金塔是佛寺的標誌,對着金塔的樓閣稱為誦經閣,是和尚傳授經文的地方,其他人員都不得出入。誦經閣四角的地上有幾個半截入土的金粉石,起標誌作用,表示金粉石以內為禁區,除佛爺、和尚以外,人們不得踏入。

佛寺大殿中較高的台階叫僧侶台,是佛滴水轉運、栓錢祝福的地方。寺廟內的高大塑像是佛教裏有重要意義,在佛像背後有一顆高大古老的聖樹——菩提樹。菩提樹在佛教裏有重要的意義,當初釋迦牟尼就是在菩提樹下成佛的。佛寺內懸掛的長白布條,是傣家人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的象徵。佛像左邊的畫廊是曼春滿佛寺着名的20幅壁畫,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講述的是“召爹米轉世”和“釋迦牟尼的故事”,生動地展示了傣族先民的生產、生活情景以及對佛的形象化理解和敬仰。

大家看,佛寺前的三顆棕樹就是用來製作貝葉經的貝葉棕,這種樹能活六十年左右,一生只開一次花,花是乳白色的,花兒開放後就意味着將枯死。貝葉經是傣族園內7項國家級非文化遺產之一。傣文字是拼音文字,由42個字母組成,傣族的文字都是刻寫在貝葉上的,用貝葉記載傣族的史詩、佛經、諺語、傳説等,傣族的史詩、佛經、諺語、傳説等都是靠這一片片的貝葉流傳至今。據説曾經流傳過的傣族書籍有84000部,550部敍事長詩,現收集到的有3000餘冊。這對於一個總人口只有100多萬的少數民族來説,無疑是一座引以為驕傲的豐碑。貝葉經可以保存上千年的歷史,時間越久,字跡越清晰,一直流傳至今。各位看到的這兩位刻貝葉經的老人是佛寺裏還俗的老佛爺。傣文字是傳男不傳女的,男子一生中要過一段脱離家庭的宗教生活,在他們七八歲的時候,就要到佛寺裏當和尚學習貝葉經。

路邊這一片奇形怪狀的樹林就是有名的鐵力木林。鐵力木俗稱“黑心樹”,是傣家人的柴薪林。每隔兩年,傣家人將樹枝砍下做柴薪,這些樹來年還會在發芽、抽枝。傣族種植柴薪林是值得稱讚的,有了柴薪林,既可以方便取柴,又可以減少對森林的砍伐。

曼乍寨

我們的下一站是曼乍寨,即廚師寨,因為這個寨子過去是專門為土司衙門培養做飯菜的人而得名。村口的四棵古老的菩提樹,就是傣家人的神樹,樹下草坪是深受歡迎的綠色舞台,五個寨子的村民在農閒時分,都要在此聚一聚,自得其樂地表演民族藝術,既是演員,又是觀眾。

大家請注意聽,這是贊哈為你們獻歌。傣語“贊哈”是歌手的意思,贊哈調較為固定,歌詞即興編成。傣家人賀新房和舉辦婚禮時,都要請贊哈唱歌。她現在唱的大意是:歡迎遠方的貴客來到傣族園,你們的光臨,是我們傣家的榮幸,希望各位朋友在這裏玩得開心愉快,祝各位朋友旅途平安。

大家看這位波濤吹奏的管樂叫做“必”,也就是竹笛。“必”這種樂器村村寨寨都有,男女老少皆知。它是贊哈演唱時必不可少的一種樂器,沒有“必”,贊哈開不了口。老人們説:“歌聲離開了必,就像菜裏面沒有鹽巴。”再看那邊兩個傣族男子握着拳頭,蹬着腿,莫不是在表演武術?原來這是他們在表演傣族民間舞蹈——拳舞。傣族民間舞的特點是:以膝部柔美的起伏,身體和手臂豐富多彩的三道彎造型,柔中帶剛的動作韻律,小腿的敏捷運用,加上提氣、收腹、挺胸和頭部、眼神的巧妙配合,使它具有濃郁而獨特的民族風格。在這裏,民間藝人還給大家表演葫蘆絲演奏、紋身舞、象腳鼓等節目。

曼聽寨

傣族民間舞蹈豐富多彩,等一會到了歌舞劇場,我們可以盡情欣賞。現在請大家坐上電瓶車前往曼聽寨參觀。

曼聽譯成漢語是宮廷花園寨的意思,全寨有88户,426人。曼聽寺內的釋迦牟尼塑像為橄欖壩之最,院內富麗堂皇的誦經閣為一位泰國華僑捐資修建。離白塔不遠處有一口不同尋常的井——那就是公主井。據説,興建白塔時,曾得到老撾公主南波罕的資助,公主親自到曼聽觀察,並挖掘了這口水井。只可惜她的生命太過於短暫,白塔剛建造完畢,她也悄悄地告別了人世。村民們非常懷念這位美麗而善良的公主,每逢月兒圓時,村民們都走近公主井,傳説從水裏可以看見公主洗臉、梳頭、照鏡子。

公主井旁邊有一處奇觀,那就是塔包樹。這棵菩提樹與靜靜流淌的瀾滄江緊緊相望,它與塔相融相依,形成塔包樹奇觀,傣族村民一直把它視為神聖之樹。其實這種景觀屬於一種植物寄生現象,它是先有塔,後有樹。據説有一位泰國老佛爺曾在曼聽講經,倍受村民崇敬,在他圓寂後,傣家村民為了紀念他,就在此修了一坐塔。數年以後,塔的中間長出了一棵被傣家人視為神樹的菩提樹。據傣家老人説,這種景觀是一隻小鳥惹的禍,因為它吃了菩提樹的果子後,沒有經過消化,把糞便排到了塔頂上,於是就形成了獨有的一種自然景觀。菩提樹是一種榕樹,它的根系比較發達,現在正由內向外曼延,如果數年以後,大家還有機會再來的話,説不定看到的就是樹包塔了。

勐巴拉納西劇場與潑水廣場

看完園內風物,請大家隨我到勐巴拉納西劇場,這是雲南省旅遊景區最大的露天劇場。在這裏,大家可以一邊休息,一邊觀賞大型的傣家歌舞表演。豐富的傣族民間舞蹈孔雀舞、蠟條舞、長甲舞、魚舞、刀舞、棍舞、拳舞等,都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着名的傣族舞蹈家刀美蘭和楊麗萍,就是從西雙版納這塊土地上展翅高飛的金孔雀。

看完表演,我們在下午的時候可以在傣族園親身體驗東方狂歡節——潑水節。潑水廣場是景區主要活動區,中心雕像的名稱叫做《王子出征》,講述的是傣家王子為了傣族人民的和平,騎着大象出征,虔誠的和尚、傣家人民為他祈禱祝福,小卜哨們潑灑清水為他祈求平安,期盼他早日歸來。

傣族是一個愛水的民族,潑水節就是東方的狂歡節,它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通常要過三天。第一天相當於除夕,一般舉行賽龍舟、放高升、丟包;第二天主要開展堆沙、鬥雞;第三天也就是最隆重的“浴佛”,以及大家相互潑水祝福。每年四月中旬,這裏都是傣族人民舉行傣歷新年的潑水狂歡場地之一。在傣族園我們還可以不受季節時間的限制,隨時都能感受“天天潑水節”的歡樂氣氛。每天都有一百多名傣家哨哆哩與遊客們共享潑水狂歡的喜慶,接受傣家小卜哨的美好祝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yunnan/e0rlp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