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四川導遊詞 >

四川都江堰景點導遊詞(精選3篇)

四川都江堰景點導遊詞(精選3篇)

四川都江堰景點導遊詞 篇1

歡迎各位來到都江堰市遊覽。現在我們的車正經過寬敞平直的幸福大道轉上玉壘山公路,去參觀聞名中外的都江堰景區。

四川都江堰景點導遊詞(精選3篇)

大家從成都來,都看到沿途縱橫交錯的河渠,奔湧着盈盈清水,流淌進遠近碧綠的田疇,那就是都江古堰的灌渠。兩千多年以來,古堰把滔滔東瀉的岷江水引到廣袤的成都平原,造就出“天府之國”的富饒和美麗。

在此以前,由於成都平原的地勢是西北高,東南低,從高山連綿的鬆茂峽谷中洶湧而下的浩蕩岷江,一到漲水季節,總是順地勢四下漫流,常常給平原生息的遠古生靈帶來可怕的洪澇災難。後來經過距今大約三千年前的鼈靈治水,才使這片土地初步得到平安。鼈靈的巨大功績,使蜀王杜宇把王位讓給了他,成為開明王朝的第一位蜀王。

而真正把岷江引進平原,締造了“益州天府”的大功臣,則是公元前三世紀的蜀郡太守李冰。是他帶領人民羣眾建造了舉世無雙的都江堰工程,非常科學地實現了導江、防洪、引流灌溉的一系列功效。其後,由於都江堰水利受到歷代統治者的重視,設置專門的官員管理,前後有不少為政高明的管理者,又在管理和維護中不斷地將積累的經驗變成規範性的典章制度,使都江堰歷經兩千多年一直髮揮着巨大的水利功能。因此,説都江堰是孕育出四川天府的第一奇功,閃射出中華民族智慧之光的典範,是毫不誇張的。新中國成立以來,都江堰可説是古堰逢春,灌溉面積已由建國時的200萬畝擴展到1000多萬畝。都江堰能有此千古長效的偉大功能的奧祕所在。

二王廟座落於玉壘山麓,是紀念都江堰修建者李冰父子的廟宇。這座廟宇原是紀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南北朝時遷“望帝祠”於郫縣後,為表達對李冰父子功德的崇敬之意,後來這裏就被更名為“崇德廟”;宋朝,由於李冰父子相繼被救封為王,便改崇德廟為“王廟”;到了清代,才正式定名為“二王廟”。

二王廟的建築有五大特點:一是佔地少,僅10072平方米;二是建築密度高,達到60%;三是不強調中軸對稱,這與大多數中國古建築的基本特點相悖;四是上下高差大,有63米;五是規模宏大,佈局嚴謹,令人賞心悦目,這五大建築特點我們將邊參觀邊體味。

伏龍觀就建在離堆上,因“二郎擒孽龍”的神話而得名。伏龍觀的前身名叫“範賢館”,始建於公元4世紀,是紀念成漢時(公元302—347年)青城山天師道首領、天地太師西山侯——範長生而建。因範長生被人稱為“範賢”,這館因之而命名為“範賢館”,五代十國時,李冰先後受封為“大安王”和“應聖靈感王”,在此修李公祠。又因宋代民間傳説的二郎伏龍,最後定名“伏龍觀”。

走上四十二級台階後,便可見右方的一碑“離堆”。抬頭看右前方的山頭,那便是玉壘山,李冰當時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時,首先開玉壘山,引水灌田,便使玉壘山的主峯和我們腳下的這塊山丘分隔開了,形成了一個孤立的小山堆,這便是離堆的由來。左側並排立着11塊石碑,依次為“神禹峋嶁碑”,“道都符碑”和“佛教梵文碑”,意在藉助儒、釋、道三教的神力以鎮水,通稱“鎮水碑”。也有説鎮水碑不是鎮水,而是鎮壓下面的孽龍的。孽龍若沒有上面碑的神力鎮壓,便又會興風作浪。

伏龍觀前殿,供奉的是李冰神像。神像是東漢末年(168年)石刻像,像高2.9米,重4.5噸。於1974年修建外江江閘才從河牀中撈出來。因石像卧在江中,胸前文字清晰可見。中間有文:“故蜀郡李府君諱冰”,兩袖有文:“建寧元年閏月戊申朔二十五日都水尹龍、長陳壹造三神石人鎮水萬世焉”這段文字表明,此石刻像雕刻時間是東漢靈帝建寧元年(168年)閏三月二十五日,迄今已有1800多年了。

都水是東漢郡府管理水利的行政部門。是郡太守府的椽史,他代表郡太守常住都水官府。旁邊這尊缺頭人像大概就是當時的都水,由於岷江中上游沙石含量大,頭給撞毀了。他沒有頭,卻依舊把當時的治水工具“鍤”握得緊緊的,足以證明他治水的決心與信心。在那時,官員們腰間的綬帶分別代表他們官位的大小,他腰間綬帶並不長,反映了他在當時的官位並不大。據推測,他的官位相當於現在都江堰管理局局長。前殿的另一側,陳列着都江堰市出土的漢墓石刻,其中有石俑(有趣的是,他手中所持的工具也是“鍤”)、石馬(個頭矮壯矯健的川馬)以及石刻水塘。眼前的石人石馬是漢代仿李冰治水時留下的文物雕鑿成的。古書記載,造石俑放入內江江心,在淘灘的時候,以石人(馬)為標準,低不過足踝,高不過肩,以保證岷江江水既造福於民、灌溉良田,又避免水量過大造成成都平原水災。當然,在後來以卧鐵代替石人石馬,石人石馬便成古蹟了。

石刻水塘展現了建都江堰後,農田自流灌溉的繁榮景象和莊園主的生活。要請大家注意的是石刻水塘之間的凹槽,這些凹槽中間是一些閘,這些閘用於控制田間進水量,如實反映了都江堰的“自流灌溉”,是與水利相關的漢代石刻藝術瑰寶。沿着天井的石階進入中殿,原名鐵佛殿,現為文物陳列室,展示有關李冰修建都江堰的文物、文獻和中外嘉賓在伏龍觀的留影和題詞。

後殿原名玉皇殿。殿四周均有迴廊,視野開闊,移步換景,山光水色令人陶醉。左側開闊處有一亭子,名“觀瀾亭”,在這裏可見內外江奔騰呼嘯,腳下的離堆此時更顯出“中流砥柱”的氣勢。

離堆是當年李冰在此處開鑿的一個引水口。早在20_多年前的秦國,還沒有火藥,而且鐵器的使用也較落後,這玉壘山又屬子母巖(礫巖沉積巖),結構十分堅固,要人工開鑿缺口確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人們的智慧是無窮的。於是想到了用“火攻”的方法,先用柴火焚燒巖石,使之熾熱,然後澆水醋。鑿去一層,再燒一層,如此反覆進行,終於在八年後,開了—個寬20M、高40M、長80M的缺口,這口子使玉壘山分出了離堆,也建成了寶瓶口。據傳,在開鑿寶瓶口時,李冰不僅身先士卒,奮勇當先,同時李冰的女兒“冰兒”也為之英勇獻身。當寶瓶口還差最後一層巖牆就可打開時,每人都知道開這層巖牆的人便必死無疑。“冰兒”卻毅然要求去,寶瓶口鑿開了,可“冰兒”卻被滾滾的江流吞食了,人們説她死後羽化成仙,神靈便附在玉壘山上,從遠處便可見“冰兒”安祥地仰卧在玉壘山,日日夜夜地守護着這千年古堰。

現在,我們原路走出伏龍觀,去參觀都江堰文物陳列館,裏面關於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大量史料,將加深你對古堰的認識。陳列館關於青城山等地的資料,會使你對都江堰市豐富的旅遊資源有一個比較完整的瞭解。

四川都江堰景點導遊詞 篇2

世界文化遺產地——都江堰景區位於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都江堰市城西,距四川省會成都市僅30分鐘車程,雙流國際機場58公里,交通十分便捷。景區地處內陸亞熱帶地區,年平均氣温15.2℃,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環境優美,氣候宜人,水質、空氣都達到國際標準,全年均適宜旅遊。

景區面積為220公頃,核心遊覽面積120公頃,是由離堆古園、都江堰渠首工程、二王廟、玉壘山、鬆茂古道等20多個重要景點串聯成的旅遊環線。獨特的地理條件和生態環境造就了都江堰山、水、城、林、堰、橋融為一體的獨特風光,具有極強的觀賞性、生態性、特色性。

〔清溪園〕由於園中的美景是以清澈的岷江水為主線來串綴,因此稱它為清溪園。清溪園佔地約8000平方米,園林建築風格取材於川西民居,造園手法以水生景,清泉在岷江特有的各色卵石的映襯下,凸顯出濃濃的野趣。透過照壁的漏框,我們可以看見覽秀亭屹於小山之上,山間溪流潺潺而下,使畫面具有很強的立體感,同時也使這裏成為整個園林的組景中心,我們眼前的這些盆景,有全國罕見的上千年的樹樁盆景,也有再現巴山蜀水幽、險、雄、秀自然風貌的山水盆景。

園中最著名的樹叫紫薇佛掌,紫薇樹在民間一直是吉祥的象徵。看它象不象如來佛祖的手掌,它歷經滄桑,閲盡世間萬象,是一件活的文物。您向它祈禱或許會帶給你好運。這就是園內鎮園三寶之一的紫薇花瓶,已經有1320_年的歷史了。請看瓶口與瓶底是合攏的,而瓶身是鏤空的。每年的6~10月滿樹盛開的紫薇如同插在一個鏤空的花瓶裏,栩栩如生,堪稱盆景藝術中的珍品,在《中國花經》中有專門介紹。

石刻水塘展現了建都江堰後,農田自流灌溉的繁榮景象和莊園主的生活。石刻水塘之間的凹槽,這些凹槽中間刻有水閘,其作用是控制田間進水量,如實反映了都江堰的“自流灌溉”,是與水利相關的漢代石刻藝術瑰寶。沿着天井的石階進入中殿,中殿原名鐵佛殿,現為文陳列室,這裏展示的是有關李冰修建都江堰的文物、文獻和中外嘉賓在伏龍觀的留影和題詞。後殿原名玉皇殿。殿四周均有迴廊,視野開闊,移步換景,山光水色令人陶醉。左側開闊處有一亭子,名“觀瀾亭”,在這裏可見內外江奔騰呼嘯,腳下的離堆此時更顯出“中流砥柱”的氣勢。

〔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不僅是中國水利工程技術的偉大奇蹟,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它的最偉大之處,乃是建堰2260多年仍經久不衰,而且發揮着越來越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造福人類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和諧統一,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僅存的一項偉大的“生態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堪稱中華文明劃時代的里程碑。

公元前256年,秦蜀郡守李冰率民眾歷盡艱辛建成了舉世聞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至此,被洪水長久肆虐、蜀人幾為魚的川西澤國搖身一變,成為沃野千里、遍地桑麻、滿目稻麥的“天府之國”。

都江堰是世界公認的歷史最悠久的無壩引水工程,它是中華民族勤勞智慧的象徵。都江堰水利工程造就的天府之國,成為秦統一中國強大的後方戰略基地和大糧倉,它無可置疑地推進和加速了華夏文明的進程。

造福萬代的都江堰是一個龐大的水利系統工程。在兩千多年漫長的歲月中,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政權如何更迭,都江堰都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維修。它的水利網絡逐漸擴大,目前已覆蓋四川省36個縣的1000多萬畝良田,並向成都等數十座城市提供工業和生活用水,成為成都平原和川東北數千萬人的生命之源。

世界上最偉大的無壩引水工程都江堰,除了它下游密如蛛網極其龐大的灌溉水網河渠系統外,其主體部份為渠首三大工程: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和寶瓶引水口。魚嘴分水堤,因形似魚嘴而得名。分水堤位於渠首頂端,修築在岷江彎道的中部,迎着古老的波濤,巧妙地將一條岷江剖為內外二江。內江是人工河,外江是岷江的天然河道,內江主要作用灌溉,外江則肩負着泄洪的重任。水流平緩的枯水期岷江六成水沿凹岸流入內江,外江佔四成,水流湍急的洪水期,六成水在凸岸的反作用務下衝入外江,這就是治水三字經中所説的“分四六,平潦旱”。由此可見魚嘴修建時的科學選址是何等奇妙。魚嘴分水堤因長期面對洪水巨大的衝擊力,所以修築十分堅固,且世代維修,後人不敢有絲毫懈怠。

在沒有現代化工具的兩千多年前,李冰率眾人燒水澆巖石,用人工艱難地將一座山斷開,形成了一個窄窄的進水口,進水口因形似瓶頸而得名“寶瓶口”。江面在這裏由70米驟減為28米,滔滔江水經窄窄的進水口湧入寬闊的內江,逐漸形成密如蛛網的水系,灌溉着川西平原千里沃野。它是都江堰系統工程的關鍵環節之一。寶瓶口是內江水進入成都平原的咽喉,猶如瓶口一樣,嚴格控制着進入成都平原的江水流量。這種穩定的進水量,對成都平原的農田灌溉,抗旱防洪,生活用水等都產生了特大效益。20_多年前的李冰能利用岷江和玉壘山的山形水勢,設計出這樣妙絕古今的水利樞紐工程。

四川都江堰景點導遊詞 篇3

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來到都江堰景區。都江堰位於都江堰市西側的岷江上,距離成都約56km。在遊覽前,我先交代一下注意事項:在遊覽時,請大家保管好自己隨身物品。同時,請大家愛護景區環境,緊跟團隊,避免走失。我們今天的遊覽路線是從秦堰樓下去,依次參觀二王廟、安瀾索橋、魚嘴、飛沙堰、寶瓶口、離堆,最後在大門口集合。整個行程大約需要兩個小時。現在請跟隨我的腳步,進入景區遊覽。

都江堰修建於公元前256年的秦昭王時期,是蜀首相李冰父子率領民眾修建的。花費了大約20_年,才修建完成。距今天已經有20_多年的歷史了。是世界上年代最久遠,依然發揮巨大功效的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水利工程。難怪餘秋雨先生會説“我以為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了”。而這激動人心的工程是由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大主體工程組成的。接下來,我就一一為大家解讀三大工程是怎麼發揮其巨大作用的。隨着我手指的方向看去,這就是都江堰的第一大工程——魚嘴。它形如魚的嘴巴,因此得名為魚嘴。現在我們站在魚嘴的壩口,看岷江洶湧而來,經魚嘴一分為兩股,即內江和外江。外江繼續擔任主河牀的作用,內江為都江堰新建的引水渠。李冰特別將內江河牀的深度修的低於外江三尺三,又將外江河牀的寬度修的寬於內江河牀九丈九。加上這裏是一個彎道,在春耕水流量小的時候,主流就有約六成的水進入內江,保證了成都平原的灌溉用水。洪水季節,流量急增,水位大幅提高,水勢受河道彎曲的制約明顯減少,再由於外江一側江面較寬,內江一側江面較窄,內江的流量會自動低於外江,進水約四成,這樣又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程度平原的防洪難題。這種功用便是都江堰三字經中所説的“分四六,平旱澇”。

另外,魚嘴還具有一定的排沙排石功能。岷江落差很大,上有水流湍急,所以,有大量的沙石順流而下,根據彎道環流遠理,江水在彎道產生的旋流,會將下層的沙石捲到水流的上層,大部分便自動被帶入外江。魚嘴正是出於“正面去水”“側面排沙”的理想位置。所以80%的沙石從這裏排走,大大減少了內江淤塞之害,我們不得不佩服李冰選址的準確。我們現在看到的魚嘴已經是鋼筋混凝土建築,那麼在從前是用什麼材料建成的呢?在從前它可是用土石作基,用卵石竹籠護堤。人們就地取材,把川西的竹子,編成長長的竹籠橫放在壩邊,在裏面塞滿河邊衝擊的的卵石,一籠接一籠,一層接一層,築成了堅固耐衝又不積水的堤壩。這種方法簡易而效果極好。5.12大地震後,魚嘴出現了多處裂縫,到如今魚嘴上被修復的痕跡還清晰可見,它也因為裂縫而成為大家最關心的景點。

總的來説,魚嘴可以用一個巧字來形容,位置選的巧,分水分的巧,排沙排石排的巧。當然,僅有魚嘴是不夠的,三大工程是相互依存,共為體系的。那接下來,我們就去參觀下一處工程——飛沙堰泄洪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sichuan/vz7vp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