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山西導遊詞 >

山西旅遊聖地導遊詞(通用16篇)

山西旅遊聖地導遊詞(通用16篇)

山西旅遊聖地導遊詞 篇1

女士們、先生們:

山西旅遊聖地導遊詞(通用16篇)

大家好!前方就是雁門羣山了,我們看到,這座雄偉的大山像一道巨大的屏障隔開了塞內和塞外。大家看:遠處的山脊上長城蜿蜒、烽台聳峙,這就是舉世聞名的雁門關長城,這段長城全長8848米,連接起了廣武口和白草口兩個重要隘口,相當於在兩大隘口間連接起了一道難以逾越的封鎖線,象一條穿越時空的生命線,3000年如一日地維繫着雁門關和中原大地的安危。-

大家請看這邊:那四方形的古城就是雁門關著名的軍事要塞——舊廣武城,這座遼代的古城至今保存完好,已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舊廣武城一起被列入國保文物的還有城外古戰場上的288座封土漢墓羣,這是全國現存最大的漢墓羣,也是世界最大的古代將帥墓羣,無數英勇忠烈的將士長眠在這片遼闊的沙場上,讓人由不得感歎:“黃沙百戰穿金甲,古來征戰幾人回”。

我們看這段長城呈鋸狀攀上了陡峭的山脊,因此被專家稱為鋸齒長城。雁門關長城是山西省明代長城的代表段落。明代的萬里長城分為外長城和內長城,外長城東起山海關,沿着北京、河北的北部和山西、內蒙古的交界處,在偏關縣老牛灣跨過黃河,經陝北、甘肅直到嘉峪關,山西的外長城主要分佈在大同、朔州、忻州3市;而內長城則從北京的箭扣開始,經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平型關、雁門關、寧武關,直到黃河岸邊的偏關丫角山與外長城匯合,內長城分佈在山西的忻州、朔州2市,我們剛才看到的雁門關長城就屬於內長城。除此之外,山西明長城還有沿太行山南下的三邊長城以及沿黃河南下的黃河邊長城,總長度達3500多公里,僅次於內蒙古自治區。山西明長城不僅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也有着極高的參觀價值,大同邊牆五堡、陽高平地長城、偏關老牛灣長城黃河交匯處、偏關樺林堡長城黃河並行處、丫角山內外長城交匯處、雁門關長城已經成為了許多攝影愛好者和户外運動愛好者心目中的聖地,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它們也會成為國內外旅遊者競相光顧的旅遊勝地。

前方就是中國最長的高等級公路隧道——雁門關隧道。車過雁門關隧道,我們的眼前豁然開朗,這裏是全國曆史文化名城——代縣。短短5分鐘,我們已經從塞外駛入了塞內,這在昭君出塞和文姬歸漢那個時代是不可想象的。

山西旅遊聖地導遊詞 篇2

晉商文化遊

太原—晉中—平遙—靈石行程介紹

(與領隊協商後介紹)尊敬的女士們、先生們,晉商文化之旅是一條集中展示以晉商為主的民居建築、民俗風情、商業文化的旅遊線路。其中的山西博物院是目前中國一流的現代化、綜合型大型博物館之一,中國煤炭博物館是我國唯一的國家級煤炭行業博物館,晉祠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園林式祠廟建築羣,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是一座原汁原味的中國漢民族城市在明、清時期的傑出範例,日昇昌票號是現代中國銀行業的“鄉下祖父”,喬家、王家、渠家、曹家、常家等晉商大院,都是一部部鮮活的明清晉商建築、民俗、經貿、生產、生活方面的史書,一處處不可不去的旅遊勝地。整個行程約200多公里,北可與五台山佛教聖地相連,南可與臨汾、運城的尋根覓祖之旅相接,東西可與太行山之旅和黃河文明之旅左右呼應,有着完善配套的接待設施、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是一條頗具山西地方特色的文化旅遊線路。

第一節 太原市

(機場路至龍城大街途中)尊敬的女士們、先生們,太原武宿機場因為東邊有武宿村而得名。武宿村位於太原市與晉中市榆次區中間,地處交通要衝,宋代曾經是兵馬教場,有駐軍巡守而得名。像武宿這樣因為設置軍營而得名的地方,附近還有許多,它們都曾經是宋代設置平晉縣時的兵營(簡介新營村、北營村、馬練營村)。

經過南環高速橋下,我們來到的這段108國道,也叫“太榆路”,連接着太原市區與晉中市榆次區。太原的環城高速公路長86公里,機場右側的高速公路通往北京,全長560公里。它在山西境內分別形成兩段。第一段叫“太舊路”,是指太原到晉冀兩省交界處的舊關,長144公里。第二段叫“太陽路”,是指太原到陽泉市,長124公里(選介太舊路、太舊精神、太陽路、平遙至和順高速公路、太原都市圈、太榆同城化)。

這一條龍城大街寬110米,長7.8公里,東西橫貫太原市的城南區域,既是一條分別通向太原市區中心、機場、晉中市榆次區的快速主幹道,又是一條古城新區建設的中心帶。

龍城大街兩邊的國槐樹是太原市的市樹。太原的公路旁、街道邊、庭院中、公園裏,栽得最多的樹就是國槐。國槐耐乾旱、易成活,葉密蔭濃,非常適宜太原乾燥少雨的氣候。太原栽種國槐歷史悠久,現在仍可見到許多千年古槐。晉祠就可看到飽經滄桑、生機盎然、鬱鬱葱葱的唐槐和隋槐(簡介“黃陵”)。

(市情概況)為什麼這條路叫龍城大街?因為太原譽稱“龍城”。數千年來,太原是殷商時的北唐之地,晉陽古城是戰國時的趙國初都,前秦苻丕時的國都,東魏時的下都,北齊時的霸府別都,大唐的北京北都,後唐的西京北都,後晉、後漢的北京,北漢的國都。之後是元明重鎮,晉商都會,現在是山西省會,中國歷史文化名城。2500多年的歷史文化,使得這座城市至今瀰漫唐風晉韻。

太原於公元前497年建城,因為古城地處晉水之北,中國人向來稱“水北為陽”而名“晉陽”。晉陽在秦稱“太原”,在漢叫“幷州”。“太原”是高大平緩的平原的意思。“幷州”之名,則源於太原“地在兩谷之間”,就是太行、呂梁山脈之間。兩山平行謂之“並”,太原簡稱“並”即由此而來。

“晉”字的來歷,與地理風俗關係很大。從象形角度看,古體“晉”字,特象一個插着弓箭的箭袋。説明遠古時期,生活在這塊高大平緩之地上的人們,習武尚箭之風很盛(見《彀樑傳》),他們也就很自然地把這方黃土叫“晉”。境內的河水叫“晉水”,晉水北邊的城市,就叫“晉陽”了。

晉陽古城遺址就在晉源區的古城營村附近,至今還有數段城牆遺址和三座小城遺址存在。這座古城歷經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南北朝、隋唐、五代,曾經是中國歷史上“襟四塞之要衝,控五原之都邑”,“踞天下之肩背,為河東之根本”的雄藩巨鎮。

尤其隋末太原留守李淵、李世民父子起兵,滅隋興唐得天下。五代十國,太原更是先後湧現出後唐李克用和李存勖父子、後晉石敬瑭、後漢劉知遠、北漢劉崇等所謂的“皇帝”,加之太原西、北有系舟山(又稱“龍首山”)、天龍山、龍山,所以才有了太原是座“龍城”,並且會出“真龍天子”的説法。

正因為太原有“龍城”的稱謂及其歷史影象,也正因為藩鎮跋扈、封建割據的局面多次出現在太原,更因為趙宋皇帝生怕京城之外出現其同類,晉陽古城在宋初遭到了一次滅頂之災。

公元979年即宋太平興國四年,宋太宗趙光義率軍攻滅北漢,奪取晉陽,下令火燒水淹了這座城周21公里長的都市,還把它由府級降到州級,移治榆次,另置平晉縣,才放心地返回了東京汴梁。可是他沒有想到,晉陽古城之毀,從此使得中原失去一大屏障(參閲:叢書1《太原史話》)。

晉陽古城雖然因為備戰而始、兵燹(xiǎn)而終,但其所在地域的戰略地位從未改變。出於抵禦契丹遼國的需要,晉陽被毀3年之後,宋太宗下令在晉陽故城東北15公里,汾河對岸的唐明鎮——今天的太原市中心區,由大將潘美主持修建了規模較小的宋太原城(簡介“丁字街釘龍脈”城建現象、涵義)。

經歷金攻宋、元滅金多次大戰的破壞後,宋太原城在明朝朱元璋第三子朱棡受封晉王后,迎來它的第1次擴建。當時的太原夯土城牆外包城磚,周長12公里,高12米,開有八門,氣勢磅礴,巍峨壯觀,時稱“錦繡太原城。”

現在的太原,轄6區1市4縣,面積6988平方公里,人口424萬,在全國的經濟建設中,仍然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是我國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的中心。世界產量最大的特種鋼生產基地——太原鋼鐵集團公司就在太原。

(濱河東路)前面的祥雲橋,就像一支高擎的火炬。我們現在行駛在汾河東岸的這條路叫“濱河東路”。沿路北行,您會處處感受到太原的鉅變。祥雲橋的得名,恰因大橋開工之日,適逢20__年北京奧運會的“祥雲”火炬在太原傳遞。奧運火炬的傳遞,同時點燃了太原城南新區建設的萬家燈火。新建成的長風文化商務區,已成為太原的城市文化新地標。

路西這條河流就是黃河第二大支流、山西的母親河——汾河。《汾河流水嘩啦啦》這首歌,唱得就是這條河。汾河全長716公里,從北向南,幾乎貫穿山西全省。山西有許多地名都與汾河有關,比如:汾陽、汾西、臨汾、襄汾就連山西最有名的酒也叫“汾酒”。汾河由北而南穿城流過,將太原市區分為東西兩部分,我們習慣稱“河東”、“河西”。太原市的河東是政治、經濟、商業的主要活動中心,河西則以工業區和文化商貿會展區為主。

汾河兩岸,現有10座公路橋樑,交通十分方便。前面就是被譽為“月亮橋”的南中環橋。茫茫夜色之中,彩燈輝映大橋,彷佛一彎新月,好像正從波光粼粼的河面升起。如果從橋兩端看,大橋又如一隻將要展翅高飛的大雁。

這一座躋汾橋被譽為“搖籃橋”,是太原市首座步行景觀橋,直抵長風文化商務區。每逢夜幕降臨、華燈初放,躋汾橋通體透明璀璨,為幷州夜景增添一處“銀虹麗影”,更與長風文化商務區的五彩華燈一起,在汾河兩岸高樓大廈的眾多燈光交相輝映下,不停地變換着被譽為“長風文化島”的美麗夜景

在這一座象徵展示山西和太原文化內涵的“島”上,匯聚着如“飛碟”、似“玉璧”般的中國太原煤炭交易中心;象徵三晉文化藝術、盡顯“山西之門”開放包容氣度的.山西大劇院;體現科技理念、外形好像巨大手風琴的山西科技館;猶如巖石、又彷彿層層書卷的山西省圖書館;頗具“燈籠”造型、俗稱“五個桶”的太原市博物館;靈感來自梯田地貌、極富張力的太原美術館。

這6大地標性、文化性建築,與文化島內的生態路網、內河小橋、綠地、噴泉、雕塑、疊水等,以及汾河公園、山西奧體中心,汾河上的躋汾橋、南中環橋、祥雲橋、長風橋等一起,形成了一處國際性公眾文化大舞台,又環抱成一個市民休憩、遊玩的城市公園,獲得了亞洲人居環境協會和聯合國人居署亞太辦公室聯合頒發的20__亞洲都市文化獎。

這一座長風大橋長570米,中間的綠化帶寬3米,堪稱一座“綠橋”。大橋東西的長風大街,與龍城大街一樣,貫通太原市區,全長4.67公里,寬80米,僅道路兩旁的綠化帶就寬20米。長風大街建成10年來,與其前身是一條坑窪不平的窄巷土路大為不同,沿街南北已經成為太原的一處商業貿易區。

太原市的街道,大部分比較正直、寬闊,方向感強,不是正南正北,就是正東正西,很少有斜向的。許多外地人都開玩笑地説,太原市的街道和太原人一樣。太原市的街名,也起得很有規律。凡是南北方向,都叫做“路”;凡是東西方向,都叫做“街”,十分方便。因此,大家在太原不用擔心迷失方向

我們沿着濱河東路向北行駛,很快就要達到市區中心。大家已經看到,汾河碧波盪漾,兩岸樹木茂盛,綠草茵茵,小徑縱橫,環境宜人。太原市的氣候比較温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晝夜温差較大,最熱的7月份,晚風清爽,可以消去白天的暑氣,是盛夏避暑的好地方。

汾河公園在治理汾河及其兩岸濕地的基礎上建設,目前已有21公里長。今後,隨着城市建設,太原將會呈現“一條碧帶穿城過,百里青山半入城”的美景。現在的濱河公園內,白天,兒童們在這裏嬉戲玩耍;晚上,萬盞華燈齊放,辛勞了一天的人們在這裏漫步休閒,市民們把它譽為“太原外灘”。

濱河東路右側的太原碑林公園,收藏有明、清時期的書法碑石418通,也是一座大型個人書法碑林。其中的北園,又叫“傅山碑林”,收集陳列了明末清初傑出的思想家、醫學家、書畫家傅山先生的真、草、隸、篆、行等書法作品222幅,每一件作品都體現出傅山的人品、學養和人格(簡介傅山,參閲:叢書1《明清啟蒙思想家傅山》)。

在2500多年的城市發展中,太原積澱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原有的城市標誌即雙塔寺的“凌霄雙塔”,牛駝寨的解放紀念碑,均聳立在市區的東大門;古剎崇善寺、文廟、萬壽宮、純陽宮、清真寺、天主堂都地處繁華鬧市;市區中心的督軍府舊貌猶存、神祕誘人;古老的晉祠是中國最大的祠廟式古建園林,天龍山石窟、龍山石窟均被譽為雕塑精品;蒙山大佛是中國最古老的摩崖石刻大佛;郊區的多福寺、淨因寺、竇大夫祠等以及太原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有着較高的文化旅遊價值(參閲:《太原風景名勝志》)。

宋代文學家歐陽修曾經讚美太原“地靈草木得餘潤,鬱郁古柏含蒼煙。幷州自古多豪傑,戰爭五代幾百年。”太原作為北方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重鎮,歷史上名人輩出。春秋時期有著名建築家董安於,行俠好義的豫讓,趙國名將廉頗;魏晉時有史學家王沈、王助,文學家孫綽;唐代有宰相狄仁傑,著名詩人王維、王之渙、王翰、王昌齡、白居易,文學家白行簡;宋代有書畫家米芾(fú),名將楊業、楊延昭、呼延贊;金代著名詩人李汾,元代戲曲家喬吉,明代《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清代著名學者閻若璩等,均對中華文明作出了貢獻(郭利萍供稿,參閲:叢書1《唐代名相狄仁傑》、《祖籍幷州詩豪白居易》)。

山西旅遊聖地導遊詞 篇3

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了懷仁縣境,1100年前,晉王李克用和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在這裏會盟,兩朝太祖易袍換馬、義結金蘭。後來,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遼國,遼太祖取“懷想仁人”之意,將這裏命名為懷仁縣。您如果進入懷仁縣城,就可以看到晉王李克用和遼太祖把臂盟誓的雕像。

“雁門關外野人家,不植桑榆不種麻。百里並無梨棗樹,三春哪得桃杏花。六月雨過山頭雪,狂風遍地起黃沙。説與江南人不信,早穿皮襖午穿紗。”朋友們,我們現在正行駛在遼闊的金沙灘古戰場上,只不過歷史上蒼涼雄渾的景象已經換成了眼前綠色的新裝。透過車窗,映入眼簾的是連片的樹林和茂盛的莊稼。不過,當我們來到金沙灘,仍然會在心中湧起一種莫名的悲涼,當我們的視線穿越1000年的歷史時空,一幕印刻在中華民族記憶深處的大戰就會歷歷出現在眼前,那隆隆的戰鼓聲將楊家將的慷慨悲歌演繹了整整一千年。其實,血戰金沙灘的故事大家已經很熟悉了,從小到大我們從老人嘴裏聽、戲台上看、收音機裏聽、電視機裏看、電影院裏看、書本上面讀,楊家七郎八虎有的戰死、有的被俘、有的出家、有的被害,老令公血濺李陵碑,只有六郎一人大難不死,卻仍然鎮守雁門、為國盡忠,乃至連楊門女將也個個巾幗不讓鬚眉,臨危時刻披掛上陣、血染疆場,真可謂是滿門忠烈、氣壯山河。金沙灘——是楊家將賦予了這三個普通漢字以忠勇愛國、慷慨激昂、凜然正氣的文化內涵;金沙灘,從歷史走到今天,血染的沙場已經變成了美好的家園,然而當我們走過這片熱土,會感到這裏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是那樣的肅穆,正象詩人白樺説的那樣:“鮮血灑在戰場,公道自在人心,思念留在民間,一千年的悲歌從古唱到今”。

其實,在中國歷史上,金沙灘大戰的本來面貌本來並不是這樣的,楊老令公也不是撞李陵碑而死,而是由於作為三軍統帥的潘美和王侁沒有按照原先約定好的計劃協同作戰,導致戰略失利,在金沙灘以南100多裏的神池縣陳家谷被俘後絕食三日而亡。好,前面要到應縣了,除了赫赫有名的大木塔,應縣還是楊家將的生死冤家——遼國蕭太后的故鄉。

山西旅遊聖地導遊詞 篇4

歡迎大家來臨汾旅遊。我是__旅行社的導遊員王曉芊,在這為期三天的堯都之旅中將由我和我們旅行社的資深司機陳師傅共同為大家服務,希望我們的服務能夠給您的旅途提供方便,讓您遊的舒心,玩的放心。

為了方便大家幾天的遊覽活動,我先將臨汾的基本情況給大家做個簡單介紹,方便大家隨後幾天的遊覽活動。臨汾位於山西省東南部,地處黃河中游東岸與太嶽山之間,總面積2.1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400多萬。黃河第二大支流汾河縱穿全市。這裏擁有點燃人類第一支火把的光榮,傳説黃帝時代的倉頡在這裏發明了漢字,中國歷史上第一帝第一都均誕生在這裏。帝堯之都平陽就是現在的臨汾市(堯都區),春秋時期,晉國之都新田就是現在的侯馬市晉文公稱霸中原的基業就在這裏奠定。1953年挖沙時一鏟挖出個丁村,3枚人齒化石的出現填補了中國舊石器時代中期的那部分缺環,中國歷史好象在那時一下子也就完整了。

悠久的歷史,壯麗的山川造就了臨汾市許多著名的旅遊景觀。今天我們將要遊覽的就是號稱天下第一黃色大瀑布的吉縣壺口瀑布。

壺口,作為大禹治水“引山表木”的第一標記早已名垂史冊。她包含着我們先祖自強不息的精神,藴藏着中華民族的豐富智慧,銘刻着古老的黃河文化印記。可以説,壺口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俗話説“不到長城非好漢,不見黃河心不死”,從臨汾出發,經過4個多小時的車程,我們的遊覽車已經駛入壺口景區,大家請拿好自的隨身物品依次下車,注意安全。

進入景區,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我左手方向的十里龍槽,龍槽是大自然的傑作,是滾滾的黃河水千萬年來沖刷切割的結果。由於壺口瀑布終年累月的向下衝擊因而在河牀上留下一道深壕,而且每年都在加長,至今已有10裏之遠,恰似一條匍匐在地的長龍,故名十里龍槽。

下面我們接着往前走,前面就是大家盼望已久的黃河母親的心臟--壺口瀑布了。我想大家都曾從90版的50元人民幣上一睹過了壺口瀑布的風采了,那當各位身臨其境時感覺又是如何呢?剛才在車上有為先生問我為什麼叫做“壺口”瀑布,下面就請大家一邊欣賞瀑布一邊聽我的介紹。

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從高山流向大海,從遠古流到今天,是高高的巴顏喀拉山孕育了她。她向東流經四川、甘肅、寧夏,在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時由於受到了呂梁山脈的阻擋,轉南進入著名的晉陝大峽谷之中,上游數百米的水面當留到下游的'龍王辿時,由於受到河牀走勢的影響,滔滔河水驟然收斂成約50餘米,傾瀉在落差30多米的石槽中,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瀑布,看起來就像從茶壺中往外到水,故形象的稱她為“壺口瀑布”。

由於壺口瀑布的落差之大和水勢之猛,形成了她獨有的四大景觀:水底冒煙、彩橋通天、羣龍戲浪、谷澗起雷。我們大家現在可以看到,水由於慣力跌入幾十米深的深潭中,激起數十米的水霧,這個景觀就是“水底冒煙”。有時天氣好時,遇上太陽光的折射,還會看見一條彩虹橫跨兩岸。

這些壯觀的美景,往往是藝術家、詩人們最愛捕捉的瞬間,偉大詩人李白就在這裏留下了“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的萬丈豪情。

接着往前,大家看到的這段跑道就是香港明星柯受良97年駕汽車飛越黃河時的助跑線。不知大家是否記得在柯受良駕汽車飛躍黃河不久後,在99年我們的黃河娃朱朝暉騎摩托車也同樣從這裏飛過了壺口瀑布的上空。現場10多萬觀眾和通過衞星收看的全世界30多億的觀眾都在第一時間看到了這又一飛躍黃河的壯舉。這挑戰自我,戰勝大自然的壯舉,展現了我們黃河兒子的英勇氣概。

如果大家細看腳下這黃河石岸,就會發現斷斷續續的摩擦痕跡,這就是壺口又一奇景,旱地行船的船道。在我國古代,黃河的商業作用非常巨大。明清時代的商品都是依靠黃河水運南下進行銷售的。但是每每商船到龍王辿時,由於壺口落差大,龍槽窄,水流急,貨船根本無法航行,只得用人力拉縴拖出水面,延山西一側拉過龍槽,再進入河中繼續航行。旱地行船時艄公們唱着船歌,縴夫們喊着號子,推、拉、牽、挽互相呼應,場面極其壯觀。因此,凡到壺口的人都渴望一睹黃河艄公“旱地行船”的絕活,可惜隨着運輸業的發展這個行當已沒什麼傳人了,在古渡的老鎮上只剩下兩位老艄公孤獨地生活在他們集體宿舍一樣的老窯洞裏,任青春同老鎮的繁華一樣漸漸消逝。

山西旅遊聖地導遊詞 篇5

雲岡石窟位於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一公里。現存主要洞窟45個,計1100多個小龕,大小造像 51000餘尊,它是我國規模最大的石窟羣之一,也是世界聞名的藝術寶庫。1961年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雲岡石窟是在北魏中期齊鑿的。北魏經歷了“太武滅佛”、“文成復法”。文成帝和平年間(460——465)雲岡石窟開始大規模營造,到孝明帝正光五年( 524)建成,前後計60多年。初由著名的高僧曇曜主持,“於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現第16至20窟就是“曇曜五窟”。現存洞窟大部分鑿於太和十八年( 494)遷洛前。據《水經注》記載,當時“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鏡,綴日新眺”。

雲岡石窟雕刻在我國三大石窟中以造像氣魄雄偉、內容豐富多彩見稱。最小的佛像 2公分。最大的高達17米,多為神態各異的宗教人物形象。石窟有形制多樣的仿木構建築物,有主題突出的佛傳浮雕,有精雕細刻的裝飾紋樣,還有栩栩如生的樂舞雕刻,生動活潑,琳琅滿目。其雕刻藝術繼承並發展了秦漢雕刻藝術傳統,吸收和融合了佛教藝術的精華,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對後來隋唐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我國藝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國與亞洲國家友好往來、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

雲岡第五、六窟在雲岡石窟羣中部,為孝文帝遷洛前約465——494年開鑿的一組雙窟。廟前有清順治八年(1651)建造的五間四層木樓閣,硃紅柱欄,琉璃瓦頂,頗為壯觀。第五窟開作橢圓形草廬形式,分前後室。後室北壁本尊為釋迦牟尼坐像,高17米,為雲岡最大的佛像,外部經唐代泥塑重裝。窟內滿雕佛龕造像。窟西側刻有兩佛對坐在菩提樹下,頂部浮雕飛天,線條優美。第 6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個連接窟頂的二層方形塔往,高約14米,塔柱上雕有四方佛,上面四角各有一座九層出檐小塔,馱於象背上。窟四壁滿雕佛、菩薩、羅漢、飛天等造像。窟頂有三十三諸天及各種騎乘,令人目不暇接。環繞塔柱四面和東南西三壁的中下部,刻有33幅描寫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道的佛傳故事浮雕,內容連貫,構圖精巧。此窟規模宏偉,雕飾富麗,內容豐富,技法精煉,是雲岡石窟中有代表性的一窟,也是中期造像藝術彙集的大檢閲。

雲岡第七、八窟位於雲岡石窟的中部,為一組雙窟,是雲岡石窟第二期開鑿較早的石窟。七窟前現存的木構建築,是清順治八年(1651)修建。七、八窟平面均為長方形,窟內佈局上下分層,左右分段。七窟後室北壁上層天幕龕的中央,雕一交腳彌勒菩薩像,坐於獅子座上,左右備一倚坐佛像,邊為二脅侍菩薩。內容仍為三世佛,且出現了造像組合。下龕為釋迦、多寶二佛並坐像。壁與窟頂相接處雕一排伎樂人像,各執樂器演奏。東西兩壁對稱開鑿,壁與頂部相接處雕一排千佛。下分四層雕有八個不同的佛龕。南壁鑿有一門一窗,左右兩側各雕四個佛龕。門窗間有六個供養人和伎樂天人像。明窗內雕菩薩和禪定比丘。內拱內雕力上、0天王和飛天。頂部分格雕平棋,中為團蓮,周雕飛天,把整個窟頂裝飾得花團錦簇。第七、八窟與前期窟羣比,在形制、內容、造像構成、題材等方面出現了諸多變化,從中折射出北魏社會變革的洪流。

山西旅遊聖地導遊詞 篇6

隨着時代的變遷,經濟的飛速發展,太原已經變成了一座繁華、熱鬧、富有現代氣息的大都市!美麗的街道上,寬闊的馬路,高聳林立的幢幢樓房。到處都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新十大建築扮靚我們的省城太原,山西大劇院、山西體育中心、太原煤炭中心、山西大醫院、山西科技館、太原美術館、山西博物館……放眼望去,一個個被賦予了使命和生命的建築拔地而起。太原國際機場新航站、太原鐵路客運南站,這些昔日的藍圖構想一步步變為了現實!

中博會召開之際,備受矚目的太原,十大建築整裝待命,這些代表着龍城現代新形象的建築羣向來自五湖四海的嘉賓盛情綻放,展示着古城太原迷人的魅力!每當夜幕降臨,華燈高照,十大建築籠罩在燈的海洋中,無比壯觀、無限美好!

夜晚走在繁華的大街上,路燈亮了起來,河水亮了起來,小橋亮了起來,人的心情也亮了起來。迎澤橋、漪汾橋、火炬橋、祥雲橋、勝利橋、南內環橋……映着汾河的美麗妖嬈。這些橋在霓虹燈的照耀下,變得更加美麗,更加動人。

假如,你站到高處去看我們這座美麗的城市,你就會發現在橋下行駛的汽車像奔流不息的銀河一樣在流淌,每一輛車燈串起來就像一條金色的巨龍在路中搖擺。你看那火炬橋,看上去就像一把在熊熊燃燒的火炬一樣!汾河兩岸風景如畫,百花盛開,遊人置身其中,如在花中走,如在畫中游!

啊!美麗的太原城,是我可愛的家鄉,一座座大橋,一條條街道,把太原裝飾的那麼秀美!請大家都來太原遊玩,我相信所有人都會喜歡太原城這美麗而繁華的都市!

山西旅遊聖地導遊詞 篇7

恆山位於山西渾源縣境內,相傳4020xx年前舜帝北巡至此,見山勢雄偉,遂封為“北嶽”;恆山崛起於桑乾盆地南端,連綿數百里。橫亙寨上,主峯海拔20xx米,山上怪石爭奇,古樹參天,蒼松翠柏之間散佈着殿亭樓台,給雄偉的北嶽增添了不少秀色。古有恆山十八勝景,今尚存朝殿、會仙府、九天宮、懸空寺等十餘處,最為著名的就是懸空寺。懸空寺坐落在金龍口的絕壁上,一組紅綠相映的建築羣,玲瓏剔透,像是一幅彩畫貼大石壁上,又像無形的線把幾座小房子系在半空。正如當地民謠説的“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該寺始建於北魏王朝後期,經金、明、清三代重修,已有1400餘年的歷史。

山門依山勢朝南,全寺大小40間殿宇台閣緊貼巖壁一字排開,南北長如蟠龍,東西窄如衣帶。外觀上高低錯落,參差有致,內部聯繫頗見匠心,有的用棧橋凌空飛渡,有的以暗道相通,有的在石級上攀登而過,有的拱越石壁穿窗入室,有時使人好像已面臨絕境,幾經迴旋,又豁然開朗,別有洞天之感。

全寺建築分為三組。先是三宮殿,這是道教的天地。幾座泥塑像都是烏眉黑顏。衣袖帶風,有一種飄塵出世的無為之意。繼而是三聖殿,這是佛家的世界,佛像豐臂潤面,端坐蓮席,目光微啟。最後是三教殿,這裏集中國文化之大成,中為佛祖釋迦牟尼,右是聖人孔子,左是道祖老子,他們神態各異。竭力表現出所主教宗的雍容大度。

山西旅遊聖地導遊詞 篇8

恆山位於山西渾源縣境內,相傳4020xx年前舜帝北巡至此,見山勢雄偉,遂封為“北嶽”;恆山崛起於桑乾盆地南端,連綿數百里。橫亙寨上,主峯海拔20xx米,山上怪石爭奇,古樹參天,蒼松翠柏之間散佈着殿亭樓台,給雄偉的北嶽增添了不少秀色。古有恆山十八勝景,今尚存朝殿、會仙府、九天宮、懸空寺等十餘處,最為著名的就是懸空寺。懸空寺坐落在金龍口的絕壁上,一組紅綠相映的建築羣,玲瓏剔透,像是一幅彩畫貼大石壁上,又像無形的線把幾座小房子系在半空。正如當地民謠説的“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該寺始建於北魏王朝後期,經金、明、清三代重修,已有1400餘年的歷史。

山門依山勢朝南,全寺大小40間殿宇台閣緊貼巖壁一字排開,南北長如蟠龍,東西窄如衣帶。外觀上高低錯落,參差有致,內部聯繫頗見匠心,有的用棧橋凌空飛渡,有的以暗道相通,有的在石級上攀登而過,有的拱越石壁穿窗入室,有時使人好像已面臨絕境,幾經迴旋,又豁然開朗,別有洞天之感。

全寺建築分為三組。先是三宮殿,這是道教的天地。幾座泥塑像都是烏眉黑顏。衣袖帶風,有一種飄塵出世的無為之意。繼而是三聖殿,這是佛家的世界,佛像豐臂潤面,端坐蓮席,目光微啟。最後是三教殿,這裏集中國文化之大成,中為佛祖釋迦牟尼,右是聖人孔子,左是道祖老子,他們神態各異。竭力表現出所主教宗的雍容大度。

山西旅遊聖地導遊詞 篇9

則天廟位於山西省文水縣城北5公里處的南徐村北面。它西傍呂梁山,東靠文峪河,是一處山青水秀的名勝地。廟於坐北向南,規模不大,中軸線上從北到南有正殿、樂樓、雕像、山門;兩翼建築有偏殿、配殿、碑廊、魚池、迴音亭等30多間殿宇,佔地面積約26000平方米。院內柳樹成蔭,花草遍地,以武則天的特定身份名揚中外,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唐天寶七年(747),唐玄宗詔令州縣在歷代帝王肇跡之處修葺廟宇,文水縣在武周皇帝武則天的故鄉建廟塑像,尊為“則天聖母”廟,後金代重修。清朝初年,被改名為“水母廟”。為何改名?究其原因有兩個:其一,宋代以後至明清統治者對武則天謾罵最甚,故官方把她的把廟改掉以示貶責與除滅;其二,武則天與水有關。南徐村東南有條小河稱為泌水,是從武氏深井自流而成,千百年來澆灌農田數百頃,造福一方。因此,人們把這一井泉稱為神福泉,認為是則天聖母賜給家鄉的福水,所以改武則天廟為水母廟,或稱“則天水母廟”。到宣統元年,才恢復了“則天皇后廟”的名稱。

相傳,則天廟原計劃建於南徐村東南的泌水源頭,正當人們作好地基立起樑架時,一夜大風,把全部木架刮到村子西北。村裏人見此情景驚恐萬狀,知縣看後也百思不得其解。正在疑惑之時,走來一位老翁,他説:“神皇一朝天,修廟該佔乾。”在場人等如夢方醒,於是決定齋戒三日,就地建廟,即則天廟現址。地處南徐村西北,正當乾位。

現存武則天廟正殿為金代皇統五年(1145)的建築,是廟內建築羣的中心,結構規整,手法蒼老: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它用料粗壯,外觀雄偉,柱頭有卷剎,斗拱作雙昂,用料粗大,造型奇特,類似五台山佛光寺的構造。在營造法式上採用減柱造,殿內只有兩根柱子巧妙地用在神龕後側,使大殿顯得寬敞舒適。頂部坡度平緩,出格較大,保存了唐代建築的風格。樑架,斗拱以及檐下門窗,門墩石雕等,全為金代原制。板門上部“金皇統五年”刻字尚存,是殿宇建成年代。正殿內神龕屬宋金時代的構件。前部斗拱製作華美,神龕上方有一條懸塑走龍。它頭小頸細,舉步向前,回頭顧後,造形生動優美,正是武則天以女人身份登基稱帝的典型象徵。在古代八卦中,乾為天,坤為地。推演於家庭中,父為乾,母為坤。武則天稱帝為真龍天子,但她又是個母親,位佔坤地,所以這裏塑的是一條在地上行走的真龍。武則天彩塑像頭戴金色鳳冠,身穿雲紋霞帔,懷抱如意,端坐龕中。寬額廣頤,面目慈祥,一副含蓄的表情,像在與民同樂。則天廟舞台是一座捲棚頂式的明清建築。在舞台內壁上保存了清代後期至民國初年戲劇演出題記71條。他們出自演員之手,字跡潦草,章法也差,但卻真實地反映了晚清到民國初期這一地區戲劇活動的真實面貌。從這些題記中可以知道,當時在山西省中部的汾陽、祁縣、太谷、平遙、清源、文水、介休、孝義8縣中,至少有34個戲劇團體,演出劇目最少有71個。這些題記是研究地方戲劇史的珍貴資料。

舞台南面正對山門的是武則天雕像。該雕像取中年女政治家的身態,不穿袞袍,不戴冕冠,鳳冠與龍釵都是縮小了比例的象徵性頭飾,以顯露其面部與體態美,總高已5米,台高4米,台基邊長9.9米。雕塑台正面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的題字“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時代傑出的女政治家”,已成為武則天廟的獨特的新景點,倍受遊人青睞。

山西旅遊聖地導遊詞 篇10

山西平遙古城1997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位於山西的平遙古城,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曆史的文化名城,是中國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也是目前我國唯一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古縣城。平遙舊稱“古陶”,明朝初年,為防禦外族南擾,始建城牆,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零年)在舊牆垣基礎上重築擴修,並全面包磚。以後景德、正德、嘉靖、隆慶和萬曆各代進行過十次在的補修和修葺,更新城樓,增設敵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一七零三年)因皇帝西巡路經平遙,而築了四面大城樓,使城池更加壯觀。平遙城牆總周長6163米,牆高約12米,把面積約2.25平方公里的平遙縣城一隔為兩個風格迥異的世界。城牆以內街道、鋪面、市樓保留明清形制;城牆以外稱新城。這是一座古代與現代建築各成一體、交相輝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

平遙古城始建於公元前820xx年~前782年間的周宣王時期,為西周大將尹吉甫駐軍於此而建。自公元前220xx年,秦朝政府實行“郡縣制”以來,平遙城一直是縣治所在地,延續至今。平遙古城歷盡滄桑、幾經變遷,成為國內現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時期中國古代縣城的原型。 現在看到的古城,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進行擴建後的模樣。擴建後的平遙城規模宏大雄偉,城周長6.4公里,是山西也是中國現存歷史較早、規模最大的一座縣城城牆。

鳥瞰平遙古城,更令人稱奇道絕。這個呈平面方形的城牆,形如龜狀,城門六座,南北各一,東西各二。城池南門為0,門外兩眼水井象徵龜的雙目。北城門為龜尾,是全城的最低處,城內所有積水都要經此流出。城池東西四座甕城,雙雙相對,上西門、下西門、上東門的甕城城門均向南開,形似龜爪前伸,唯下東門甕城的外城門徑直向東開,據説是造城時恐怕烏龜爬走,將其左腿拉直,拴在距城二十里的麓台上。這個看似虛妄的傳説,閃射出古人對烏龜的極其崇拜之情。烏龜乃長生之物,在古人心目中自然如同神靈一樣聖潔。它凝示着希冀借龜神之力,使平遙古城堅如磐石,金湯永固,安然無恙,永世長存的深刻含義。 城牆上還有72個觀敵樓,牆頂外側有垛口3千個,傳説它是孔子3千弟子、72賢人的象徵。

迄今為止,古城的城牆、街道、民居、店鋪、廟宇等建築仍然基本完好,原來的形式和格局大體未動,它們同屬平遙古城現存歷史文物的有機組成部分。

這座堅實完整的磚石城池,數百年來在軍事防禦和防洪擋險等方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城內街道、古建衙門、市樓、商店、民居等還保留原有的明代形制。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西旅遊聖地導遊詞 篇11

應縣木塔位於山西大同南約70公里。它建在應縣城佛宮寺的山門內,原名佛宮寺釋迦塔,俗稱應縣木塔。

應縣木塔建於遼代清寧二年(1056),它建在4米高的兩層石砌台基上,顧名思義,木塔確是全部用木建成的。木塔通高67.13米,底層直徑為30米,平面為八角形,五層六檐。外觀是五層,但是塔內夾有暗層四級,實為九層。塔內各層,使用了中國傳統的斜撐、樑枋和短柱等建築方法,使整個塔連成一個整體,既堅固,又壯觀。據測,建築該塔實用木材3500立方米以上,重達3000噸左右。

木塔自建造至今已有900多年曆史,長期經受風雨侵蝕,並曾遭受軍閥炮擊以及多次強烈地震,雖有輕微傾斜,仍巍然屹立。實踐證明,它是建築結構與使用功能設計合理以及造型藝術的典範之作,是中國古代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蹟,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遼代是公元十至十二世紀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一個封建王朝,當時為了鞏固封建統治,大力提倡佛教,在山西、河北一帶大興土木,修建佛廟、佛塔。應縣木塔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營造的。塔的底層有一尊11米高的釋迦牟尼金身坐像,保持着遼代的風格。底層的牆壁上還有6幅如來佛畫像以及飛天,色彩鮮豔,神采奕奕,是中國壁畫中的珍品。

木塔的第三層和第五層分別有四方佛和釋迦坐像。過去這裏既是歷代統治者拜佛的場所,又是戰爭時用於觀戰指揮的瞭望台。

木塔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國家曾多次撥出鉅款進行維修和加固。塔內各層之間有木梯相通,塔的四周有平座欄杆。遊人逐級登樓,憑欄遠眺,其樂陶陶。

山西旅遊聖地導遊詞 篇12

各位朋友(領導):

旅途辛苦了!

我是某號導遊員,首先向大家問好!歡迎大家來崆山白雲洞遊覽觀光。

崆山白雲洞發育在白雲山南端的崆山上,所以叫崆山白雲洞。

它是我國北方新發現的大型喀斯特溶洞。據專家考證,五億年前,這裏曾是一片温暖的淺海環境,在海底沉積了石灰巖地層,後來地殼運動,使海洋變成了山丘,由於地下水對石灰巖的溶蝕作用,造就了這個北方罕見的溶洞。

大家請看,這通道的石壁上到處是離奇古怪的花紋,到處是莫名其妙的浮雕。這並不是哪一位抽象派藝術家的傑作,而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藝術珍品。

請看那邊並排的小石柱構成的石柵欄,1988年7月當地四位農民採石時偶然發現此洞,第一位進洞的人,就是從這裏爬進去的。

您瞧,路邊的“垂柳”,迎面的“塔鬆”,它們在歡迎您到“各個洞廳”遊覽。好,請大家往上走。

二、第一洞廳

現在初步探明並對遊人開放的有5個洞廳,總面積4000多平方米,遊線總長四華里,主要景觀有150多處,非常罕見的絕景有六處,洞內常年恆温170C。根據洞廳的景觀造型特點,專家們把五個洞廳起名為“人間”、“天堂”、“迷宮”、“地府”和“龍宮”。您一定對這些名稱感興趣吧?就讓我們一起做一次科學的探索,做一次美的享受吧!

各位朋友,現在展現在我們眼前的就是第一個洞廳。因洞內比較寬敞明亮,又有“小西湖”、“萬家燈火”等美景,所以我們又叫它“人間洞廳”。洞廳南北長70米,寬35米,高18米。是誰用無窮的魔力掏空了這麼大的一個洞廳呢?請抬頭向上看,洞頂這條南北向斷裂破碎帶十分明顯,千百萬年前,這裏處在地下潛水面以下,含有二氧化碳的地下水,沿着這個斷裂破碎帶溶蝕,天長日久,就溶蝕成這麼大的“空間”。地殼抬升,地下水面下降,就露出了洞廳。

洞廳形成以後,洞頂含碳酸鈣的滴水,發生鈣華結晶沉澱,形成眾多奇妙的造型景觀,裝飾了洞廳。

請看,這叫石筍,如果超過三米就叫石塔。上面下垂的叫石鐘乳。上面的石鐘乳與下邊的石筍對應着生長,聯成一體,就叫石柱。這是洞中最多最常見的溶洞景觀。山上的水,從洞頂裂隙中滴出,由於水中二氧化碳釋放,產生鈣華沉澱,掛在洞頂的就成了乳頭狀的石鐘乳,滴下來的含鈣的水珠沉澱,天長日久,就形成了石筍。你看那個石筍很象古代打仗用的鞭,我們就引用楚漢戰爭的故事,取名叫“霸王鞭”。這裏石鐘乳和石筍對接住了,成了“石柱”。

請往上看,那長短不齊,色澤各異的叫“銀針倒掛”,這是正在發育的石鐘乳。再請大家向上看,那些象絲瓜瓤一樣的毛針狀的沉澱物,地質學上叫“網狀捲曲石”,在我國其它溶洞中非常罕見,所以稱這是崆山白雲洞的第一絕。它是如何形成的呢?地質學家説法不一,但多數認為,“網狀捲曲石”是在毛細水流作用下,首先形成毛狀、針狀的沉積,由於洞中濕度、氣流變化的影響,微小晶體的沉積固結速度各異,導致晶體間孔隙方位的變化,這些毛針狀的沉積物無定向地捲曲生長,就形成了捲曲石。

朋友們,請看這象不象一隻石化的白色鸚鵡?

請看這一簇簇象菜花一樣的鈣華沉積,我們習慣上叫“石花”,在地貌學上大一點的叫“石疙瘩”,小一點的叫“石珍珠”、“石萄萄”,都是按其形狀命的名。它是由石壁上的凝結水,匯聚成許多線狀水流,遇巖面凹凸不平處,就沉澱成菜花狀或葡萄狀鈣華。這種石花在洞,中很多,隨處可見;它們在洞中開放了成千上萬年,今天我們才有幸一睹它們的芳容。

山西旅遊聖地導遊詞 篇13

應縣木塔位於山西大同南約70公里。它建在應縣城佛宮寺的山門內,原名佛宮寺釋迦塔,俗稱應縣木塔。

應縣木塔建於遼代清寧二年(1056),它建在4米高的兩層石砌台基上,顧名思義,木塔確是全部用木建成的。木塔通高67.13米,底層直徑為30米,平面為八角形,五層六檐。外觀是五層,但是塔內夾有暗層四級,實為九層。塔內各層,使用了中國傳統的斜撐、樑枋和短柱等建築方法,使整個塔連成一個整體,既堅固,又壯觀。據測,建築該塔實用木材3500立方米以上,重達3000噸左右。

木塔自建造至今已有900多年曆史,長期經受風雨侵蝕,並曾遭受軍閥炮擊以及多次強烈地震,雖有輕微傾斜,仍巍然屹立。實踐證明,它是建築結構與使用功能設計合理以及造型藝術的典範之作,是中國古代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蹟,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遼代是公元十至十二世紀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一個封建王朝,當時為了鞏固封建統治,大力提倡佛教,在山西、河北一帶大興土木,修建佛廟、佛塔。應縣木塔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營造的。塔的底層有一尊11米高的釋迦牟尼金身坐像,保持着遼代的風格。底層的牆壁上還有6幅如來佛畫像以及飛天,色彩鮮豔,神采奕奕,是中國壁畫中的珍品。

木塔的第三層和第五層分別有四方佛和釋迦坐像。過去這裏既是歷代統治者拜佛的場所,又是戰爭時用於觀戰指揮的瞭望台。

木塔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國家曾多次撥出鉅款進行維修和加固。塔內各層之間有木梯相通,塔的四周有平座欄杆。遊人逐級登樓,憑欄遠眺,其樂陶陶。

山西旅遊聖地導遊詞 篇14

古大槐樹,又稱洪洞大槐樹,位於洪洞縣城西北二公里的賈村西側的大槐樹公園內,這裏洪洞雖然沒有什麼宏偉的建築,但是不論嚴寒的冬天,還是酷熱的炎夏,遊客絡繹不絕,有的賦詩題詞,抒發“飲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盤桓眷戀,久久不肯離去。

元朝末年,元政府連年對外用兵,對內實行民族壓迫,加之黃淮流域水災不斷,饑荒頻仍,終於激起連綿十餘年的紅巾軍起義。元政府予以殘暴的鎮壓,爭域奪地的殊死之戰時有發生,兩淮、山東、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戰亂的創傷未及醫治,明初“靖難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魯、豫、皖諸地深受其害,幾成無人之地。在元末戰亂時,蒙古地主武裝察罕貼木兒父子統治的“表裏山河”——山西,卻是另外一種景象,相對顯得安定,風調雨順,連年豐收,較之於相鄰諸省,山西經濟繁榮,人丁興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難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區。明朝滅亡元朝後為了鞏固新政權和發展經濟,從洪武初年至永樂十五年,五十餘年間組織了八次大規模的移民活動。

晉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處,而洪洞又是當時晉南最大,人口最多的縣。據記載,明朝時在洪洞城北二華里的賈村西側有一座廣濟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眾很多,香客不絕。寺旁有一棵“樹身數圍,蔭遮數畝’”的漢槐,車馬大道從樹蔭下通過。汾河灘上的老鷂在樹上構窩築巢,星羅棋佈,甚為壯觀。明朝政府在廣濟寺設局駐員集中辦理移民,大槐樹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時節,槐葉凋落,老鴉窩顯得十分醒目。移民們臨行之時,凝眸高大的古槐,棲息在樹杈間的老鷂不斷地發出聲聲哀鳴,令別離故土的移民潸然淚下,頻頻回首,不忍離去,最後只能看見大槐樹上的老鶴窩。為此,大槐樹和老鶴窩就成為移民惜別家鄉的標誌。“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里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鴰窩。”這首民謠數百年來在我國許多地區廣為流傳。

明初從山西洪洞等地遷出的移民主要分佈在河南、河北、山東、北京、安徽、江蘇、湖北等地,少部分遷往陝西、甘肅、寧夏地區。從山西遷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後又轉遷到雲南、四川、貴州、新疆及東北諸省。如此長時間大範圍有組織的大規模遷徙,在我國曆史上是罕見的,而將一方之民散移各地,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墾荒振興農業的政策,雖然其目的是鞏固封建王朝的統治,但客觀上緩和了社會矛盾,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農業生產逐步得到恢復,邊防鞏固,社會安定。

民國二年,宦遊山東的賈村人景大啟告老還鄉後,集資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來的古大槐樹處,亭雖不大,但雕樑畫棟,飛檐斗拱,精巧玲瓏。亭中豎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樹處”五個隸體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簡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側,建有茶室三間,以備尋根遊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題字為“飲水思源”。碑南二十餘米處建有牌坊一座,橫額雕刻着“譽延嘉樹”,另一面刻有“蔭庇羣生”。八十年代初,洪洞縣政府重修並擴建了大槐樹公園。

在這裏還流傳着一些有關遷徙的故事。辛亥革命後,袁世凱命山西巡撫張錫鑾率盧永祥第三鎮兵進攻山西革命軍,所到之處肆意搶掠。到洪洞後,士兵來到古大槐樹處,紛紛下馬羅拜,互相傳言:“回到大槐樹老家了。”不但沒搶掠,而且將財物供施於大槐樹下。大槐樹“御災抗患”之功為人們所稱道。

山西旅遊聖地導遊詞 篇15

各位遊客:大家好,我是001號導遊員趙曉明。山西省,簡稱“晉”,位於華北太行山以西,故名。山西古為幷州地,春秋時為晉國,戰國屬趙,魏等國地。元屬中書省山西道,清為山西省。全省面積15.6萬平方公里,人口3幹多萬,有漢、回、蒙、滿民族,省會太原。

山西地處黃河流域的中於地帶,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和燦爛文化的主要發祥地。早在遠古時代,中華民族祖先就在此勞作、生息和繁衍。相傳,華夏民族的開山始祖黃帝、炎帝曾於此活動;中國史前的三位偉人堯、舜、禹也都先後在山西建都立業。山西名勝古蹟甚多,現有國家級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上千處,石窟、佛寺及藝術雕刻遍佈全省,遼金以前的地上木構建築佔全國的72%以上,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9處,居全國首位。全國僅有的四座唐代木構建築。其中有3座在山西,總之,山西有“中國古代文化藝術寶庫”之稱。經過多年的開發建設,大同雲岡石窟、應縣木塔、五台山風景名勝區、恆山風景名勝區、晉祠風景名勝區、平遙古城、晉商大院文化旅遊區、關帝廟、永樂宮、普救寺等旅遊資源的產品已蜚聲海內外。特別是平遙古城、雲風石窟,已先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山西不僅文物古蹟多,自然風光也十分壯美。山西境內有國家級和省級風景名勝區11個,其中國家級的有五台山、恆山、壺口、北武當山、五老峯等5個;國家級與省級的自然保護區11個;國家級和省級森林公園27個。黃河流經山西965公里,在壺口、龍門、孟門等河段形成了獨特的景觀,成為中外遊客嚮往的去處。近年來陵川王蟒嶺、錫崖溝、壺關太行大峽谷、寧武蘆芽山、黎城黃崖洞、介休綿山、盂縣藏山、陽城蟒河、沁水歷山等得到初步開發;同時,各地興辦旅遊的積極性高漲,旅遊資源的開發全面開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目前,山西省對外開放的主要旅遊區有大同、五台山、太原、臨汾、運城、晉東南,全省僅年接待5萬人以上的旅遊景區、景點就達100多處。改革開放20年來,山西旅遊業發展的基礎條件已有很大的改善,省內道路暢通,通訊便利,環境衞生髮生了深刻變化,接待服務條件可以滿足需求。

在新的世紀,山西經精心策劃包裝,推出了三大旅遊區,即,以大同雲岡石窟、佛教勝地五台山為主的晉北佛教文化旅遊區;以平遙古城和喬家、渠家、王家、曹家等四大院為主的晉中晉商民俗文化旅遊區;以黃河壺口瀑布、運城解州關帝廟為主的晉南黃河根祖文化旅遊區。

山西旅遊聖地導遊詞 篇16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___旅行社歡迎您參加本次旅遊活動。希望通過我的講解陪伴您這次美好時光。

人云:“不到晉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説:“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參觀晉祠,猶如外國友人到北京未去遊覽紫禁城那樣遺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晉祠看看。晉祠位於山西太原市西南懸甕山麓,是集中國古代祭祀建築、園林、雕塑、壁畫、碑刻藝術為一體的唯一而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世界建築、園林、雕刻藝術中心。位於太原市區西南25公里處的懸甕山麓,為古代晉王祠,始建於北魏,是後人為紀念週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姬虞封於唐,稱唐叔虞。虞子夑繼父位,因臨晉水,改國號為晉。因此,後人習稱晉祠。北魏以後,北齊、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對晉詞重修擴建。

晉祠是具幾十座古建築的中國古典園林遊覽勝地。環境幽雅舒適,風景優美秀麗,素以雄偉的建築羣、高超的塑像藝術聞名於世。遊晉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進行。中,即中軸線,從大門入,自水鏡台起,經會仙橋、金人台、對越坊、獻殿、鐘鼓樓、魚沼飛樑到聖母殿。這是晉祠的主體,建築結構嚴謹,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北部從文昌宮起,有東嶽祠、關帝廟、三清祠、唐叔祠、朝陽洞、待風軒、三台閣、讀書枱和呂祖閣。這一組建築物大部隨地勢自然錯綜排列,以崇摟高閣取勝。南部從勝瀛樓起,有白鶴亭、三聖祠、真趣亭、難老泉亭、水母樓和公輸子祠。這一組樓台計峙,泉流潺繞,頗具江南園林風韻。此外最南部還有十方奉聖禪寺,相傳原為唐代開國大將尉遲恭的別墅。祠北浮屠院內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於隋開皇年間,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間重建,為七級八角形,高30餘米,每層四面有門,飾以琉璃勾欄。登塔遠眺,晉祠全景歷歷在目。晉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勵精圖治,利用晉水,興修農田水利,大力發展農業,使唐國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富足,造成日後八百年的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呈現出一派興旺景象。叔虞死後,後人為紀念他,在其封地之內選擇了這片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兒子燮父繼位後,因境內有晉水流淌,故將國號由“唐”改為“晉”,這也是山西簡稱“晉”的由來,祠堂也改名為“晉王祠”,簡稱“晉祠”。

在漫長的歲月中,晉祠曾經過多次修建和擴建,面貌不斷改觀。南北朝時,文宣帝高洋,推翻東魏,建立了北齊,將晉陽定為別都,於天保年間(公元550——559年)擴建晉祠,“大起樓觀,穿築池塘”。隋開皇年間(公元581—620_年),在祠區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感觀二十年(公元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晉祠,撰寫碑文《晉祠之銘並序》,並又一次進行擴建。宋太宗趙光義於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3年),在晉祠大興土木,修繕竣工時還刻碑記事。宋仁宗趙禎於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為汾東王,併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規模宏大的聖母殿。

自從北宋天聖年間修建了聖母殿和魚沼飛樑後,祠區建築佈局更大為改觀。此後,鑄造鐵人,增建獻殿、鐘樓、鼓樓及水鏡台等,這樣,以聖母殿為主體的中軸線建築物就次第告成。原來居於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邊,退處於次要的位置了。

晉祠最著名的建築為聖母殿,創建於宋代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聖母傳為姬虞之母邑姜。聖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寬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後補塑2尊),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態莊嚴,雍容華貴,鳳冠霞披,是一尊宮廷統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動,情態各異,是研究宋代雕塑藝術和服飾的珍貴資料。

魚沼飛樑,建於宋代,呈十字橋形,如大鵬展翅,位於聖母殿前,形狀典雅大方,造型獨特,是國內現存古橋樑中僅有的一例。

金人台四尊鐵人姿態英武,因鐵為五金之屬,人稱之為“金人台”。西南隅的那尊鐵人,鑄於北宋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態威武,英姿勃勃,氣概不凡,銷明甲亮,閃閃泛光,頗為獨特。據説,一年夏天氣候特別炎熱,身披鐵甲的西南隅的鐵人忍受不了這難熬的痛苦。獨自走到汾河邊,只見汾河滔滔而流,怎麼過河呢,鐵人犯了愁。正在着急,忽見從上游不遠沿岸邊駛下一條小船。鐵人趕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對岸。船家沉吟一陣,方才慢騰騰地説:“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時,再等等有無旁人。”鐵人一焦急,趕忙説道:“你能渡過我一個,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鐵人説:“你能有多重,一隻船不止裝一人,除非你是鐵鑄的。”話一落音,一語道破了鐵人的本相。瞬間,鐵人立在汾河邊,紋絲不動,怎麼這人不説話了?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着一位鐵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晉詞的鐵人。船家不敢怠慢,趕忙找了一些鄉親,把鐵人抬回金人台。聖母勒令手下將領,把鐵人的腳趾上連砍三刀,表示對鐵人不服從戒律的懲罰。今日的鐵人,腳上還留着連砍三刀的印痕。

唐碑亭,即“貞觀寶翰”亭。亭內陳列唐太宗李世民手書碑刻“晉祠之銘並序”。全碑1200多宇,書法行草,骨骼雄健,筆力奇逸含蓄,有王羲之的書法神韻,是書法藝術的珍品。聖母殿右側,是千年古樹“卧龍周柏”。難老泉,俗稱“南海眼”,出自斷巖層,終年湧水,生生不息,北齊時有人據《詩經魯頌》中“永錫難老”之句起名“難老泉”。周柏、難老泉、侍女像譽稱“晉祠三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shanxi/po3ez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