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山西導遊詞 >

山西崇福寺導遊詞範文(通用18篇)

山西崇福寺導遊詞範文(通用18篇)

山西崇福寺導遊詞範文 篇1

位於市區東北隅紅梅新村北側,1985年10月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泉州佛教三大叢林之一。宋初,泉州地方官陳洪進有女為尼,於鬆灣古地建寺,名千佛庵,太平興國年間(976~984年)賜名崇勝,元祐六年(1091年)改名崇福。歷代幾經興廢,至清乾隆間重建,後又衰敗荒蕪,近代住持妙月和尚赴菲律賓募資重修,大雄寶殿、天王殿、法堂、庫房、齋堂全部恢復,並增建鐘樓、鼓樓、祖堂、報恩堂、客堂、涼亭等。“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雄寶殿被工廠佔為車間而倖存,其餘大部受到破壞。大雄寶殿面寬五開間22.30米,六進深23.00米,佔地513平方米,重檐歇山頂抬樑柱穿鬥式磚木結構,檐前有四根八角形明刻龍柱,部分保存北宋木結構形式。

山西崇福寺導遊詞範文(通用18篇)

應庚塔在大雄寶殿以東側院的北面。

重建的天王殿,面寬五開間18.50米,四進深14.20米,高8.60米,重檐歇山式抬樑柱木結構,檐前正中有四根八角形龍柱,為明刻原物,白色花崗巖雕成。

“三寶”之一——應庚塔

應庚塔建於北宋·乾德初,位於藏經閣北側。傳説此塔有“應利欹斜”之靈,斜向何方,該方便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故名“應庚”。

應庚塔清·道光《晉江縣誌·卷12·古蹟志坊宅附·城中古蹟·崇福寺石塔》:

“崇福寺石塔,世傳是塔關城廢興。歷宋、元、明變遷之時,輒欹側若墮,平治則正。

國初(清初)·戊子(順治五年,1648年)、己丑(順治六年,1649年),閩海波傾,洞塔頗傾斜。有士人避地江南者,遇異僧因談及居里所在。僧問:‘崇福寺塔猶存否?’士人以頗傾斜對。僧曰:‘寺塔未圮,泉不應兵燹也,當速返居之。’

甲寅(康熙十三年,1674年)後,塔乃周正,復生朴樹於基座。

今根柢盤繞,再無傾側之患。”

應庚塔高四丈,廣二丈,八角七層,花崗巖石質實心樓閣式,每面雕刻佛像,略有傾斜,但歷久不坍,是泉州最早的石塔, 比開元寺東西塔還早。

其七級細長外形比例,除與近期開元寺出土的小石塔相似外,同閩南遺存的其他宋代石塔風格迥異,屬於福州、閩東一帶做法。

歷千年滄桑,越來越斜,20xx 年拆卸扶正重修。

“三寶”之二——千人鼎

據記載,千人鼎高可六尺,直徑五尺,厚八分,傳説能供千人飯食。惜已損壞許久。

“三寶”之三——大洪鐘

“崇福晚鐘”為古泉州八景之一。

崇福寺歷史上曾以“大洪鐘”聞名遐邇,北宋·至道(995—997年)年間曾因此一度改名“洪鐘寺”。

清·道光《晉江縣誌·金石志》載:“巨鍾,在郡北崇福寺,以鐵為之,晨夕所敲,聲聞二十餘里。相傳宋時物也。”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69·寺觀志·城中寺觀·崇福寺》載:“寺有巨鍾,明時寺廢,為南安僧所得,康熙間復歸。”

現存的大洪鐘懸於鐘樓,鑄於明初·洪武二十年(1387年)崇福寺修復後,由住持和尚警凡募化資金鑄造。鐘面中部鑄有《心經》全文、楞嚴神咒;鐘上部鑄“明·洪武二十年七月温州(平陽)黃寶起、陳顯六造。”

大洪鐘高六尺,圓徑三尺八寸,重八百公斤,用純銅1600餘斤鑄成。銅質清純,鐘聲洪亮,相傳可傳十里至洛陽橋,泉郡諸寺巨鍾,無出其右者。

山西崇福寺導遊詞範文 篇2

歡迎大家來到這裏,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崇福寺始建於唐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55年)的金代建築,規模可觀,氣魄宏大,是國務院批准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正殿用減柱法建築,乃國內孤例,堪稱一絕,彌陀殿為全國金代最大建築之一。

崇福寺坐落在朔城區東大街 ,門前有石獅一對 ,自山門由南向北有金剛殿、鐘樓、鼓樓、千佛閣、文殊殿、地藏殿、大雄段、彌陀殿和觀音殿,佔地23400平方米,前後5重院落,佈列適當、主次分明,是一座規模完整、宏偉壯麗的古代建築。崇福寺乃鄯陽古剎,藏經閣始建於唐高宗麟德二年(公元 665年,明代重修後更名為千佛閣),契丹時,其地為林太師府署。遼統和間復為增會,這可能是隋、唐“舍宅為寺”的遺風,因名林衙寺,金天德年間(公元1149——1153年)賜額崇福禪寺。現寺內彌陀殿、觀音殿為金建 ,山門為清建,其餘為明建。彌陀殿為寺內主殿,建於金皇統年間( 公元1141——1149年),由開國侯翟昭度負責施工,殿宇正檐下懸掛的“彌陀殿”豎匾,為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原物。

彌陀殿建於 2米多高的台基上,通高21米,冠於全寺,是全國現存較大的金代建築。建築面寬7間,進深4間入椽。殿前有寬敞的月台,後與觀音殿月台相連。單檐九脊歇山式。殿內樑架結構具有獨到之處,隨着殿內金柱的減少,主體結構與其他建築不同。彌陀殿櫺窗也很精緻,鏤刻透心圖案紋樣達15種之多,有三角紋、古錢紋、桃白球紋等,這些圖案不僅是優秀的藝術佳作,而且對研究金代建築裝飾具有很高的價值。殿內中央磚砌佛壇上置三尊主像,中為彌陀佛,左為觀音菩薩,右為大勢至菩薩,稱“西方三聖”。主像兩側脅侍菩薩表情恭謙。別具神態。兩大天王怒目猙獰,似在護法守職。主像背光為編條泥壁,圖案呈草葉紋,邊沿是焰光。中間背光浮壁13尊伎樂天,姿態各異,栩栩如生。殿內四壁滿繪壁畫,10軀高大佛像結趺而坐,端莊慈祥,分佈於東西山牆和後牆。

壁畫上方為飛天,翱翔於五彩祥雲之間。西盡間繪有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立姿,變化身,18面,千手,掌心各繪一眼,手中各擎一件法器,星辰日月,龍樓寶盤,刀戈劍戟,琴棋書畫等應有盡有,千變萬化。下左為婆藪仙,神情自若,老態龍鍾,下右方為吉祥天,神情安詳,持重彬彬。東盡間分上下兩層,繪三佛三菩薩,後壁門榻上繪16寶觀。整個壁畫莊重宏偉,氣勢奪人,畫工精細,設色以硃紅、石綠為主,色彩絢麗,壁畫與佛像交相輝映,大殿更加金碧輝煌。殿外九脊全為瓦條砌壘,殿頂上筒阪布瓦覆蓋,綠色琉璃和脊飾剪邊。兩個高大邸吻矗立正脊之上,正脊中間置有瓦樓一座,將軍居中,神志昂揚。戧獸、垂獸巨口獠牙,氣勢威武。整個彌陀殿集建築 、壁畫 、塑像 、背光 、琉璃、櫺窗、匾額等於一體,雖經歷代風雨寒暑,至今仍光澤燦爛。

觀音殿是僅次於彌陀殿的金代建築,其樑架結構最富有獨創性。為“四椽伏對乳伏用三柱”。殿內前槽金柱全部減去,後槽金柱置在佛壇兩側,使殿內前部更加寬廣。因省去前槽金柱,四椽伏跨度加大到 10 米,所以為減輕其負荷,在樑上和平梁前端施較大的人字叉手,把殿前槽上部載荷傳遞到前檐和後檐柱上。這種神奇的建造能力,充分反映了古代建築匠師的才能技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了保護文物古蹟,1953年對觀音殿進行了整修,1986年又撥款對彌陀殿進行落架大修。崇福寺 ,以其古樸巍峨的雄姿 ,再現於朔州大地。

在朔州崇福寺,珍藏着一座展示我國北朝佛教藝術成就的珍貴文物棗北魏石塔。塔高2.5米,平面呈方形,因在塔剎、塔身和基座上雕有小佛像1349尊,故而也被稱為千佛石塔。石塔的塔身是九層樓閣,樓閣四面皆雕有斗拱和塔檐,周圍空間則佈滿小佛坐像,最下層每面中間都雕有一龕,龕內雕有一尊較大的主佛和左右脅侍佛兩尊,龕的外部是五排坐佛。佛像大小不等,神態各異。整座佛像塔設計巧妙,工藝精湛,把中國古建藝術和印度佛塔藝術融為一體,創造了我國現存最早的樓閣式佛塔,令人驚歎叫絕。

但讓人痛惜的是,這件備受世人矚目的藝術珍品,因世事變遷,飽受風霜,在半個多世紀前身首分離,不能合璧。目前,塔殺只能以一級藏品保存於崇福寺內,塔身則被台北國立博物館收藏。

這座千佛石塔塔剎和塔身的分離,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千佛石塔建造於北魏天安元年(公元446年),是獻文帝拓跋弘宮中的小官曹天度為了祈求國家太平,耗盡全家資產,在平城(今大同市)所造。建塔的人把天下太平的美好祝願寄託在千佛石塔上,但石塔的命運卻與這個願望大相徑庭。1937年,中華大地陰去密佈,血雨腥風,日寇入侵,國土淪喪。保存在朔州崇福寺的千佛石塔也未能逃此劫難。當時,日本出版的《藝術美術全集》中收錄了千佛塔的全部資料。資料證實,當石塔在劫運日本裝箱時,朔縣城內一位愛國者,在敵人的嚴密監視下,冒着生命危險將塔剎暗自藏回家中。全國解放後,這位愛國志士把塔剎獻給國家,交回崇福寺,而塔身歸初被陳列在日本東京博物館。1945年,中國人民歷經8年的浴血奮戰,取得了抗日戰爭勝利,千佛石塔的塔身又回到了祖國的懷抱,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將其存放在南京博物館,爾後又運往中國台灣,在台北國立博物館棲居。

塔剎高57釐米,中間是兩層樓閣,在每層的四化個轉角處都刻有一個負重交腳菩薩。樓閣上部雕有九道相輪及摩尼寶珠。經過無數的風雨滄桑,寶剎雖已殘痕累累,然而其細膩精巧、匠心獨具的藝術風采仍然熠熠生輝。每當人們在崇福寺欣賞千佛石塔塔剎的時候,總有一種遺憾,總要發出這樣的感歎:千佛石塔何日才能身首合一呢。

石塔身分兩地的這種狀況,多年來備受仁人志士的熱切關注。1979年,奧地利格拉茨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弗蘭茨先應我國文化部邀請來華訪問,將其所著的《中國塔及堵波》一書贈予中國歷史博物館,著名考古學家史樹青先生髮現該書中收錄的千佛石塔是崇福寺之物,史先生著文予介紹和考證。1995年台北國立博物館典藏組主任黃永川先生給崇福寺來函稱:“貴寺收藏‘曹天度造九層塔’一件,該件石塔為日本抗戰期間擄掠,勝利後歸還我國。該件石塔之塔頂據悉尚存貴寺,可謂大幸。現階段雖未能璧合,但該塔之價值不會因頂身分離而遜色。”歷史為我們製造了冬天的殘酷,也給我們講述着春天的故事。隨着我們社會主義祖的繁榮昌盛,隨着鄧小平同志“一國兩制”政策的貫徹落實,香港、澳門已順利回到祖國的懷抱,大陸和中國台灣的統一已經為時不遠。我們堅信,當海峽兩岸骨肉團聚之時,也是千佛石塔身首合璧之日,歷經滄桑、精美絕倫的千佛石塔必將載着歷史賦予它的深刻含義完美地重新矗立在愛它、盼它的故土之上。

山西崇福寺導遊詞範文 篇3

歡迎大家來到這裏,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崇福寺位於鯉城區崇福路,曾一度易名為崇勝寺。崇福寺是泉州少林寺廢后傳授少林武功的又一寺院。重修後大雄寶殿的風格保持明代規制,寺中有大鐘,鑄於明初,聲音宏亮,“崇福晚鐘”為泉州八景之一。

崇福寺方圓約15畝,寺分三個殿堂,規制風格獨特,前為彌勒殿,奉祀彌勒佛,旁有四天王,高約兩丈,雄偉魁梧。前殿左側為善慶樓,右側為福祿閣。正中即為大雄寶殿,後殿供奉千手觀音,佛像雕塑精美。左右又築鐘鼓樓對稱。殿堂巍峨宏敞,檐角高翹,斗拱宏大,畫棟雕樑,魁偉堂皇,在古代木結構建築中,可稱精緻罕見。大殿橫匾“戒香普薰”,乃弘一大師墨寶,實堪寶貴。

崇福寺擁有“三寶”,一為晉代所建的“應庚塔”,七層四丈,上有浮雕,雖略有傾斜,但歷久不坍。據傳該塔有“應利欹斜”之靈,斜向何方,便可使該方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二為“巨鼎”,高達六尺,直徑五尺,俗稱“千人鼎”;三為鐘樓所懸“巨鍾”,該鐘乃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用純銅1600多斤鑄造而成。鍾高八尺,周身澆鑄楞嚴神咒。鐘聲洪亮,據傳鑄鐘之時,師傅臨行交代,必須待他走過洛陽江後才可以試敲,但徒弟性急,師傅走後不久,便忍不住試敲一下,果然洪亮無比,但卻未能遠達洛陽江。雖然如此,但鐘聲之洪亮,泉郡諸寺巨鍾,無出其右者,由此該寺曾一度名為“洪鐘寺”。

山西崇福寺導遊詞範文 篇4

在山西呂梁山中的黃河邊上,坐落着一座古鎮,這座古鎮的名字叫磧口。

歷史上的磧口,依傍着黃河的滔滔巨浪把自己的聲名推向下游,遊向四方。在黃河浪濤中,久久漂流着磧口的名字———這一坐落於山西臨縣邊緣的古渡口。

説它是古渡口,因它與古鎮同樣出名。這古鎮與黃河對岸的陝西吳堡縣相對望,千年長相守,成為一雙互補的伴侶,成為一對互相依託的搭檔,成為兩個互相呼應的知音。黃河的浪濤把兩地捆縛在一起,聯繫在一起,而它們互相溝通的橋樑便是渡船。兩岸人來人往,都靠着渡船的擺渡。船,這種古老的運載工具,如今又加上了發動機。所以,船在黃河中行駛,便響起了雄壯的充滿節奏感的馬達聲。隨着馬達聲的由遠而近,便會有一羣一夥的人從陝西過來,來趕磧口的集市。

磧,在當地人的説法裏是指黃河上因地形的起伏而形成的一段一段的激流淺灘。黃河的河水在這淺灘上浪花飛濺發出巨大的聲響,激起雪噴般的浪花,成為一道景觀。難怪當地一些小夥子們、老船工們常常組成隊伍,頭上扎着白毛巾去衝磧。這在當地是一種壯舉,一種冒險的衝刺,一種鍛鍊意志的極大挑戰……

這磧口確是有些古韻的。古老的民居,成為當地第一景觀。這裏的明代、清代民居,構築成一條條街道,這些街道又矗立在黃河邊。民居,依地形斜坡狀組合排列。街巷裏,古老的黃河卵石鋪成了街面。而那些古老的磚瓦構築成了房舍,飄逸着一種古韻。房屋已斑駁失修,雖不致殘破,但卻風骨奇峻。有些當年曾是店鋪的高牆大院,展示着這歷史上商埠的痕跡。一條條青石,一排排大甕,一個個油簍子,一座座飲馬槽,充分讓人們感受着這裏歷史的輝煌與商業氛圍的濃郁。

古街上,自然有不同凡響的陳列。燒餅鋪子散發出濃郁的餅香。現打、現烤、現賣,熱騰騰、香噴噴,確實誘人。更引人的是這街面上的條編,這些,只不過是日常生活的用具而已,城裏人都是很難看到的。而那些鮮亮的銅器,發着黃燦燦的光韻,則更是分外耀眼了。各種銅製品,與磧口的古韻非常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五龍廟,是古鎮祈雨的宙宇。它氣勢不凡地踞於黃河邊的高處,俯瞰黃河,居高臨下,發出一種威嚴來。歷史上,當地人的祈雨都在這裏進行。原來,面對黃河水卻依然未能擺脱乾旱,於是,五龍廟便常常處於香火鼎盛的狀態。

沿湫水河,上行不到兩華里,轉到磧口背後,有一個三面環山,一面臨河的小村莊,因它是在湫水河的轉彎處故稱西灣村。

西灣是單姓村,村裏都姓陳,從村子的佈局和房屋的結構上看,西灣村過去的人絕不是普通靠種田吃飯的人,它的氣度,它的規模,它曾經有過的繁榮,絕非黃河沿岸的普通小村莊。

磧口的夜雖然安靜,卻也燈火闌珊。紅燈懸於街畔,把古鎮的夜照耀得那麼安謐,祥和,充滿詩意,又讓人浮想聯翩。到那放河燈的日子,依然是燈。黃河的夜流裏,水面浮着成千上萬用蠟燭點燃的河燈。紅紅的燈,從磧口上方的黃河邊緣放入黃河,這些燈搖搖擺擺,從黃河上順流而下。夜幕裏的河燈,放着柔和而又誘人的紅光,在暗夜中靜靜地向下遊飄去,這又給古鎮增添了詩意,古韻……

山西崇福寺導遊詞範文 篇5

在五嶽中,恆山屬於最容易被忽略掉的。我十分喜歡讀金庸小説,要不是《笑傲江湖》描繪的恆山美景深深吸引我,我絕不會注意到它。一次偶然的機會來到山西大同,我突然對恆山生髮出好奇心,心想:何不前去遊覽一翻呢?

峯迴路轉,南出渾源縣城八里,便是恆山。爸爸説:“遊恆山必遊懸空寺。”我們順着人流來到懸空寺腳下。我原以為懸空寺這個名字只是一個美麗的比喻,沒想到懸空寺真是懸在空中。我抬頭一望,只見一個建築羣紅綠相映,玲瓏剔透,像是一幅彩畫貼在石壁上,又像無形的線把幾座小房系在半空。進得寺門,我的心不由得緊張起來。懸空寺南北像一條長龍,東西像一條窄窄的衣帶。樓梯又陡又窄,僅容一人。我心想,如果一個大胖子上來,懸空寺會不會坍塌呢?當然,我的擔心是多餘的,懸空寺至今已經1400多年,歷經風吹雨打,戰火紛飛,依然結結實實,我不得不佩服祖先的聰明和偉大。懸空寺是中國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廟,裏面的每一尊塑像都栩栩如生,儘管看不懂,但我能感覺到這裏一定是傳統文化的精髓了。

遊覽完懸空寺就以為恆山的美景盡收眼底,那就大錯特錯了。其實,這才剛剛開始。我們小心翼翼地走下懸空寺,繼續往山上爬去。走進高大、莊嚴、雄偉的崇靈門,便是傾斜40多度的103級台階,陡階兩面分別是青龍殿和白虎殿,迎面就是恆山的主殿——恆宗殿,該殿是明弘治十四年修建的,規模十分宏偉。大殿的西邊有一個樣子像古磬的大青石,如果你向它扔一塊石頭,它會發出像公雞鳴叫一樣的聲音,這一景觀被稱為“金雞報曉”。從大殿向東看,在翠壁丹崖處,有許多白石,遠遠望去,像羊在雲下吃草,十分有趣,這處景觀名叫“玉羊遊雲”。這兩處景觀合稱“金雞玉羊”。

游完橫宗殿,就離恆山的主峯——天峯嶺不遠了。我想:“那裏一定是最美的風景了。”不知道為什麼,本已軟綿綿的身體突然一下子充滿了力量。我幾乎以跑的速度,把一個個遊客甩在了後面,終於到達了峯頂。峯頂有一塊石碑,上面刻有“北嶽恆山頂,海拔20__。1米”幾個遒勁的大字。“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此時的恆山,空氣清澈,在湛藍的天空背景下,遠方的蒼青色的羣山像起伏的波浪連綿不絕,蜿蜒山間的公路像一條飄帶隨風擺動。在羣山環抱處有一塊凹地,星星點點的民居散落其間,就像棋盤上黑白相間的棋子。

我被恆山的美景和獨特的文化深深地折服了。站在天峯嶺上,我又想到了金庸小説描繪的江湖,在那裏,真正的武林高手是低調的。或許正是因為低調,才使得恆山在五嶽中獨樹一幟。

山西崇福寺導遊詞範文 篇6

在中國眾多的寺廟中,山西恆山的懸空寺稱得上是奇妙的建築。一般寺廟都建在平地上,但這座懸空寺卻是名副其實,建在懸崖峭壁上,懸在半空之中。 其設計思想真絕,其建築藝術真高。

懸空寺位於山西省渾源縣,是在懸崖上鑿洞,插入木樑,寺的一部分建築就架在這一根根木樑之上,另一部分則利用突出的巖石作為它的基礎。遊人在遠處見不到這些木樑,卻見到不少細木斜頂住寺的底層。遊人會想:這些顫顫悠悠的木柱能頂得住這樣一座寺廟嗎?當人們仔細觀察,發現承受重量的除了木柱外,還有那些插入巖石的巨大木樑後,對古代匠師的智慧,不得不由衷地發出感歎和敬佩了。懸空寺始建於北魏後期,距今約1420xx年。歷代都重修,但原來的結構都沒有改變。

前人介紹懸空寺,概括為:“面對恆山,背倚翠屏;上載危巖,下臨深谷; 鑿石為基,就巖起屋;結構驚險,造型奇特。”

進寺後,有樓梯可攀登上樓,這裏並不顯得多麼驚險,但當你在樓上,沿着緊貼在崖壁的通道,由南往北走,通過一條棧道,走到北邊的那座三層三檐的樓閣時,就會發現這裏地勢已相當高。往上望,“上載危巖”;往下看,“下臨深谷”,腳下的樓板又有晃動的感覺,真是驚心動魄,驚險之至。 建在崖壁上的殿堂進深都較小,殿內的塑像形體也相對縮小,但比例適度,表情豐富,很有藝術價值。寺中共有殿堂40餘處,都是木結構,其位置部署,對稱中有變化,分散中有聯絡。遊人們在廊欄間行走,如如迷宮,甚至會找不到出路。這正是其建築構思的一個特色,既不呆板,又不零亂,給人以曲折玄妙之感。

在寺的棧道石壁上,刻有“公輸天巧”四個大字,讚賞懸空寺的建造技藝。公輸就是魯班,也叫公輸班,春秋戰國時代人,被認為是建築工匠的祖師爺。這四個字是説,這座建築物簡直是魯班那樣巧奪天工的匠師所為。

當地有一句形容此寺驚險的民謠:“懸空寺,半山高,三根馬尾空中吊。”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他的遊記中將懸空寺稱為天下巨觀,並對整個寺廟建築、部署作了極高的評價。

山西崇福寺導遊詞範文 篇7

歡迎大家來到這裏,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古邑萬泉的解店鎮,即今萬榮縣城所在地,有東嶽廟,其中的飛雲樓,構築精巧,巍峨壯觀。 東嶽廟,即泰山神廟,是祭掃東嶽泰山之神的地方、供奉的是東嶽大帝“黃飛虎”。現今,東嶽大帝的塑像已廢,唯廟內建築多保存完好。廟為座北向南,南北長212米,東西寬50米,面積約萬餘平方米。中軸線上現存的建築有飛雲樓、午門、獻殿、香亭、正殿和閻王殿,兩側為東西廊。

關於廟的創建年代有幾種説法,其中一種據廟內乾隆年間《重修飛雲樓碑記》載:“萬邑治之北十五里許有鎮,解店,鎮之東隅,古有東嶽神廟,不知創始何年,載入邑志,自唐貞觀年間分邑置郡名為份陰,即有此廟。”説明廟最遲應在唐貞觀年間建成。

另當地民間流傳:隋朝末年,羣雄並起,李世民起兵晉陽,東征西討,開創了大唐天下。孰料,唐高祖武德二年(619),王行本據薄州反叛,呂崇茂雄踞夏縣,李世民遂帶兵平叛,履冰渡河。直逼龍門關。途經汾陰縣(即萬榮縣),在張甕、解店、左城三地屯營紮寨,構成犄角陣勢。之後,為作紀念,李世民在上述三個屯兵處各建東嶽廟一座。同時,在解店、張甕兩地各建樂樓一幢。以壯觀瞻。後來,其他兩處廟、摟均已毀壞,惟解店東嶽廟經歷代修建,保存較好。

山西崇福寺導遊詞範文 篇8

大家好!我是本次旅行的導遊員,叫我趙導就行,今天,我將帶領大家去人民公園遊玩,希望能和大家度過一段快樂的時光。

現在馬上就要到人民公園了,請大家不要着急,耐心地坐好。人民公園是忻州較大的公園,那裏風景優美,景色宜人,是人們散步、遊玩、健身的好地方。

好了,現在我們到了人民公園的東門,大家看,眼前這座金碧輝煌,高大雄偉的雕塑是不是很美呀!它可是忻州人民團結的象徵,它代表着忻州人民團結友愛,一起用勤勞的雙手美化着自己的家鄉。

大家跟隨着我的腳步,走過這用鵝卵石鋪成的小路,去看看假山吧!

這座假山可高了,比一座5層樓房還要高呢,看!這就是假山,我沒騙你們吧!

大家注意到山頂上那座古色古香的八角小亭了嗎?現在我們就登上去看看!

“呼——呼——”爬累了吧?不過沒關係,馬上就到山頂了。到了山頂,咱們就到小亭下休息會。

終於到山頂了,大家找個位置先坐下。看!從這裏向下望,前面的湖上不斷有遊船輕輕地劃過;左邊的長廊也很美,紅漆的欄杆,綠漆的柱子,柱子上還有精美的繪畫。

好,下了假山,咱們看看人工湖吧!

看!湖水多像一面鏡子,又多像一塊碧玉,清澈的湖水連水底的石頭都清晰可見。如果乘着小船在湖面上劃一圈,真有“魚在水中游,人在畫中行”的感覺。下面可以親自坐船體驗一下,半個小時之後,咱們再在這裏集合。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小朋友們最喜歡的遊樂場,這裏有可怕的“鬼谷城”,有趣的“旋轉木馬”,還有驚險刺激的“摩天輪”……給大家一個小時的時間去玩吧!

太陽就要落山了,這次的遊玩也就要結束了,讓我們再回首看一眼美麗的人民公園吧,真希望你能把這裏介紹給更多的人!

山西崇福寺導遊詞範文 篇9

皇城相府(國家AAAA景區),皇城相府(又稱午亭山村)總面積3.6萬平方米,是清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加三級、《康熙字典》總閲官、康熙皇帝35年經筵講師陳廷敬的故居。其建築依山就勢,隨形生變,官宅民居,鱗次櫛比,是一組別具特色的明清城堡式官宅建築羣。“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皇城相府不僅是一幅古代“自然山水畫”、更是一座具有強烈人文精神的東方古城堡。

皇城相府是國家AAAA-景區,皇城相府自20xx年起開始創建國家5A景區,歷經3年,投資2.8億元,從旅遊交通遊覽、旅遊安全、衞生、郵電服務、旅遊購物、綜合管理、資源與環境保護等8個方面進行全面建設和升級,順利通過國家級評審驗收,繼雲岡石窟、五台山之後,成為我省第3家AAAA-景區。20xx年1月14日,國家旅遊局在京為舉行AAAA-景區授牌儀式,20xx年2月22日皇城相府生態文化旅遊區5-景區正式掛牌。

皇城,枕山臨水,依山而築,城牆雄偉,雉堞林立,官宅民居,鱗次櫛比,樸實典型,錯落有致,是一組別具特色的古代建築羣。

明清兩代,皇城科甲鼎盛,人才輩出,述作繁盛,冠蓋如林。祖居這裏的陳氏皇城相府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家族更是明、清時期享有盛譽的文化巨族,從明孝宗到清乾隆(公元1520xx年--1760年)間的260年中,共出現了41位貢生,19位舉人,並有9人中進士,6人入翰林,享有"德積一門九進士,恩榮三世六翰林"之美譽。在此期間,38人走上仕途,奔赴大半個中國為官,足跡遍及14個省、市,且多政績顯赫,百姓稱頌,致仕去官時民為立祠。

在陳氏家族鼎盛期的康熙年間,居官者達16人之多,出現了"父翰林、子翰林、父子翰林;兄翰林、弟翰林、兄弟翰林",父子同編一典《康熙字典》的盛況,堪稱北方第一文化巨族。在皇城,無論是踽踽而行,還是駐足瞻觀,那濃郁的歷史氣息無時無處不浸入心脾。清代初葉,就在這一方厚土上,產生了著名的政治家、文化家、理學家、詩人陳廷敬。在陳廷敬的故居,留下了總面積近4萬平方米的建築羣,當地人稱之為“皇城相府”。

地理環境

皇城相府位於山西省東南部的晉城市北留鎮境內,東與河南省焦作市毗 皇城相府

鄰,南與古都洛陽接壤,西與山西省的臨汾市、侯馬市相交,北與山西省長治市緊連,目前亞洲最大的坑口火力發電站——陽城電廠近在咫尺,通訊網絡覆蓋全村、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晉陽高速公路擦肩而過,交通條件便利。

皇城村居住着234户,680餘口人家,耕種着480畝土地,全村總面積1.7平方公里。地下有豐富的、得天獨厚的煤炭資源,地上有清代康熙皇帝的老師,《康熙字典》總閲官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陳廷敬故里“皇城相府”。改革開放以來,先後創辦了煤炭開採,輕工、農副產品加工,旅遊服務等多種產業。皇城相府20xx年被山西省政府確定為新十大旅遊景點之一。目前,皇城相府每日遊人如織,絡繹不絕。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巍然城堡,雉堞林立;舊院古宅,錯落典雅。綺麗的自然風光同返樸的人文景緻交相輝映,構成了皇城獨具魅力的風采。

皇城相府已成為太行山上一朵絢麗的奇葩,黃河流域一顆璀璨的明珠。

山西崇福寺導遊詞範文 篇10

這是中國清朝康熙大帝的老師、《康熙字典》的總裁官、文淵閣大學士光祿大夫陳廷敬的故居,位於山西省陽城縣北留鎮皇城村,枕山臨水、城牆雄偉、雉堞林立,房屋則樸實典雅、錯落有致,是一座別具特色的城堡式建築羣。

建築羣分內城、外城兩部分,有院落16座,房屋640間,總面積36580平方米。內城始建於明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有大型院落八座,為明代建築風格。尤其是七層百尺河山樓及附屬建築107間藏兵洞,是明代建築中的珍品,也顯示出古老古堡風格。

外城完工於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建有前堂後寢、左右內府、書院、花園、閨樓、管家院、望河亭等,佈局講究、雕刻精美。康熙御賜的“午亭山村”匾額及對聯“春歸喬木濃蔭茂,秋到黃花晚節香”至今保存完好。

整個皇城相府的建築特徵是:依山就勢、隨形生變、層樓疊院、錯落有致、古樸莊嚴、渾厚堅固。在河山樓內還有井、碾、磨,並有暗道直通城外,聚甲藏弩、護城保莊、抵禦外侵。

皇城相府的禮制建築,也給中華民族留下了一筆豐厚而值得研究的歷史文化遺產。外城城門外有高達8米的御書樓,康熙帝御賜的“午亭山村”石刻匾額及對聯“春歸喬木濃蔭茂,秋到黃花晚節香”至今保存完好。 外城內有大小石牌坊兩座,銘刻着“德積一門九進士、恩榮三世六翰林”之功德。同時,保存完整的康熙帝在陳廷敬病重期間和病故後親賜的御碑,表達了康熙對陳庭敬的敬重,是對陳廷敬生榮死貴的最好記錄。這裏,御碑之多、御書之富、保留之完整,為國內少見。

專家介紹,整座建築反映了明末社會狀態及清初政治面貌和宗教信仰,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和研究價值。

陳家從陳廷敬的祖父起興盛五代,敗落後,故居陸續住進了1000多户村民。自1998年5月以來,當地政府將村民遷出,並籌資20__萬元對建築羣進行了修繕。同時,有關部門根據史書記載恢復了一些已經坍塌毀壞的建築,並對環境進行了整治。皇城村已先後成功地舉辦了“名相陳廷敬暨皇城古建學研討會”、“皇城相府首屆文化藝術旅遊節”。

皇城相府不僅遊客、考古學者雲集,還被一些影視劇組看中。在這裏開拍了《我認識的鬼子兵》和《康熙帝國》兩部電視劇。

山西崇福寺導遊詞範文 篇11

五台山位於山西省東北部五台縣境內。五台山方圓約300公里,因五峯如五根擎天大柱,拔地崛起,巍然矗立,峯頂平坦如台,故名五台。又因山上氣候多寒,盛夏仍不知炎暑,故又別稱清涼山。

五台山是馳名中外的佛教勝地,是文殊菩薩的道場,而五台山又以其建寺歷史之悠久和規模之宏大,而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在日本、印度、斯里蘭卡、緬甸、尼泊爾等國享有盛名。五台山寺廟始建於漢明帝,唐代因“文殊信仰”的繁盛,寺院多達360多處。清代,隨着喇嘛宗教傳入五台山,出現了各具特色的青、黃二廟。五台山五座台頂合圍的地區,稱為台內,其外圍則稱台外。

現五台山寺廟尚存43處,其中台內37處,台外6處。五台山眾多的佛寺皆聚集在台內台懷鎮。這裏寺廟林立,殿宇鱗次櫛比,聖景聖蹟薈萃一處,其中顯通寺、塔院寺、殊像寺、羅寺和菩薩頂被稱為五台山五大禪處。

台外的寺廟比較分散,其中以南禪寺、佛光寺最著名。五台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所以這裏眾多寺廟的正殿都以供奉文殊菩薩為主。文殊菩薩是釋迦牟尼的左脅侍,關於他的來歷,説法很多,而最流行的説法是他出身於舍衞國的婆羅門家庭,因有慈愛之心,後隨釋迦牟尼佛出家,成為佛的大弟子,幫助佛化導芸芸眾生。他在諸大菩薩中智慧辯才第一,故專司佛的智慧,有“大智文殊”的尊號。文殊的坐騎為一青獅,表示智慧威猛。他手持寶劍,表示智慧鋭利。文殊菩薩因智慧第一,所以被推為眾菩薩之首,後因對觀音信仰流傳,逐漸被取而代之。

山西崇福寺導遊詞範文 篇12

我的家鄉在山西省,那裏的景色迷人,山拔地而起、連綿不斷、層起彼伏,讓人記憶猶新,一去不想復返。

山西省還有許多旅遊景點,九龍壁就是其中一個:九龍壁是影壁的一種。即建築物大門外正對大門以作屏障的牆壁,俗稱照牆、照壁。影壁是由“隱避”演變而成。門內為“隱”、門外為“避”,以後就慣稱影壁。

那裏一年四季無比涼爽,這裏的雜貨店從沒賣過空調和電扇,夏天睡覺還得蓋被子。清晨起來,空氣清新,從東望去,連綿不斷的山隱隱約約的可以看到它的美。

山西省的土特產品種類繁多。杏花村汾酒是我國古老的歷史名酒,色如水晶美玉,清香純正,味美無窮,暢銷國內外;山西省老陳醋甜綿酸香,不僅調味上佳,還可消食、美容、殺菌;沁州黃小米形如珍珠,是皇家貢品;平遙牛肉色、香、味俱全;清徐葡萄,汾陽核桃,柳林木棗、呂梁地區沙棘和交城梨棗和駿棗。太原頭腦等土產名吃也是風味各異、回味無窮。此外還有六味齋醬肉、雙合成糕點、推光漆器、晉祠大米,隰縣金梨等。

這就是我的家鄉,我最愛的山西省。啊!我愛它。愛它的美,它的好。

山西崇福寺導遊詞範文 篇13

小雁塔建於唐景虎年間(707—709),是唐代著名佛教寺院獻福寺的佛塔,位於大薦福寺內。薦福寺的原址在唐長安城的開化訪,創建於公元684年,原名獻福寺,建於唐睿宗文明元年,是唐高宗生日,宗室皇族為他“獻福”而建造的。唐代高僧義淨曾居此譯經。她曾是唐太宗的女兒香橙公主的住宅,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立為大獻福寺,武則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稱大薦福寺。

唐中宗再次登基後,在開化坊南面的安仁坊西北角修建了寺塔,塔園大門向北開,正好與薦福寺門隔街相望。後薦福寺搬到了塔院中,塔寺和一,也就是今天的小雁塔所在地。這座密檐式磚塔略呈梭形,原高十五層,現餘十三層,高43.38米,共 15級,現存13級,其平面呈正方形,底邊各長11.56米,每層迭澀出檐,南北兩面各開一門。底層南北各有券門,上部各層南北有券窗。底層南北券門的青石門相。門框上佈滿精美的唐代線刻,尤其門媚上的天人供養圖像,藝術價值很高。塔身從下面而上,每一層都依次收縮,愈上則愈細,整體輪廓呈自然圓和的卷剎曲線,顯得格外英姿颯爽。塔底南門入口的石質弓形門上,刻有陰文蔓草花紋和天人供養的圖像,與大雁塔的門楣相同。但因年久及保護不善,已殘缺不全,模糊不清。

小雁塔建於唐景虎年間,塔形似大雁塔,因塔身小,故稱“小雁塔”,比大雁塔年小55歲,小雁塔在一千二百多年漫長的歲月裏,經受了風雨的侵蝕和70餘次地震考驗,歷史上曾經歷過三次離合,這種現象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迄今未得到十分令人滿意的解釋。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陝西地震,據民間傳説,塔身裂縫從上到下寬約尺餘,第一次自裂自合,可是過了幾十年,又一次大地震,竟使原來的裂口“神合”了。在小雁塔門楣刻石上有記敍:“明成化末,長安地震,塔自頂至足,中裂尺許,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見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其後又有兩次這樣的現象發生。一個磚塔經過6次地震不倒塌,反而自然複合起來,確是一件奇事。

相關典故:

雁塔晨鐘:薦福寺的鐘樓懸有一口金明昌三年(1192年)鑄造的大鐵鐘,高3.5米,口徑2.5米,周長7.6米,重10噸。它原是武功崇教禪院故物,後來流失沉落河底。清康熙年間,有農婦在河畔搗衣,忽然聽見石中發出金屬聲響。人們掘開石頭,重新發現這口巨鍾,於是移入西安薦福寺。清代每天清晨敲鐘,聲聞數十里,鐘聲嘹亮,塔影秀麗,“雁塔晨鐘”遂成 “關中八景”之一。清代詩人朱集義題詩寫道:“噌弘初破曉來霜,落月遲遲滿大荒。枕上一聲殘夢醒,千秋勝蹟總蒼茫。”這就是著名的長安八景之一“雁塔晨鐘”的生動寫照。

義淨法師: 如同慈恩寺與玄奘關係密切一樣,薦福寺則使人想起唐代另 一位高僧義淨。義淨也曾遊學印度多年,不過,他由海路自廣州離開中國。公元671年,義淨隻身搭乘波斯商船出國,先到印尼 蘇門答臘,後轉抵印度,也在佛學中心那爛陀寺留學11年,又遊 學印度各地,經歷30餘國,於武則天證聖元年(695年)回到祖 國,帶回梵文經典400餘部。義淨回到長安後,在薦福寺主持怫經譯場,共譯經56部,230卷,是玄奘之後在佛經翻譯上取得成 就最大者。他還將途經海道諸國和所聞赴印度求法高僧的情況,撰 成《南海寄歸內法傳》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是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史的珍貴資料。

山西崇福寺導遊詞範文 篇14

晉祠,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位於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處的懸甕山麓。晉祠原為紀念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武王次子、晉國開國侯而建。創建年代已不可考。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就有關於晉祠的記載,可見當時已經頗為出名了。

晉祠現已稱為一個有着幾十座古建築的中國古典園林的遊覽勝地。這裏殿宇、亭台、樓閣、小橋、古樹互相映襯,山環水繞,文物薈萃,古木參天,是一處風景十分優美的古建園林,被譽為山西的“小江南”,馳名中外。晉祠的文物古蹟很多,比較著名的有:聖母殿、侍女像、魚沼飛樑、難老泉等。

侍女像

聖母殿是晉祠的主體建築。殿內,除聖母居中端坐外,旁有42尊侍女像。她們有的灑掃,有的梳粧,有的奉飲食,有的侍起居,還有音樂歌舞,文印翰墨等,各有所司。儘管她們職務不同,但都長期禁錮在宮廷之中, 其哀怨、愠怒、厭倦和抑壓之情,在她們的面部都有着細膩生動的刻劃。在我國古代泥藝術中是比較罕見的作品。

奉聖寺

全稱十方奉聖禪寺,在晉祠的最南部。這裏曾是唐代大將尉遲敬德的別墅,有掛甲樹仍立於院中。奉聖寺北有舍利塔,高38米,為七級八角形,每層四面有門,並繞以琉璃勾欄,可供憑倚,登塔遠望,晉祠全景盡收眼底。村莊、田野一覽無遺。

金人台

古稱蓮花台。在晉祠中軸線會仙樓正西。因台上四隅各鑄鐵人一尊,亦稱鐵太尉。台正方形,四周砌欄杆,正中設琉璃瓦小焚帛爐樓,高約4米。

四隅金人以西南隅為最佳,其胸前有“北宋紹聖四年鑄”銘文,西北隅鐵人為次年所鑄,頭為明永樂二十一年補造;東南隅為北宋元祐四年鑄造,東北隅為1920xx年補鑄。據《太原縣誌》載,祠為晉水源頭,故鎮以金神,為防水患。

魚沼飛樑

在晉祠聖母殿前,北宋時與聖母殿同建。魚沼為水三泉之一,沼上架橋曰“飛樑”,亦稱“板橋”,其結構為水中立小八角石柱三十四根,柱礎為寶裝蓮花,石柱之上置斗拱,樑枋,襯托橋面,東西平坦連接聖母殿與獻殿,南北兩翼下斜至岸邊。

平面呈十字型,四周有勾欄圍護可憑依。形制特殊,橋東月台上有鐵獅一對,神態勇猛,造型逼真,鑄於北宋政和八年(1120xx年)。

難老泉

出自懸甕山下的斷巖層,素有“晉陽第一泉”之譽,與侍女像、齊年柏並稱“晉祠三絕”。因它晶瑩澄澈,暢流不斷,人們便以“難老”名之,泉水常年保持在17℃,灌溉着附近數萬畝稻田。

李白、范仲淹等大詩人都曾寫過讚美難老泉的詩。難老泉上有水母樓,是晉源神祠。祠內,水母端莊秀麗,據甕而坐,她束髮未竟,神態自若。

齊年柏

晉祠的參天古樹也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周柏,又名“齊年柏”,相傳為西周時所植,由於年代久遠,樹身已向南傾斜約40度,但仍充滿了生機。

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在幾百年以前,就曾以“地靈草木得餘潤,鬱郁古柏含蒼煙”的詩句來歌頌它的古老、蒼勁;刻於周柏旁的明末書畫家傅山先生的題詞“晉源之柏第一章”,更加渲染和烘托了它頑強的生命力。

獻 殿

在晉祠內魚沼飛樑之前。原為祭祀聖母,供獻禮品的場所。金在定八年(1168年)創建,經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修葺。

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單檐歇山頂,琉璃雕花脊,樑架為徹上露明造,斗拱簡潔,出檐深遠,前後當心間闢門,其餘各間在檻牆之上安置櫺柵欄,外觀酷似涼亭,但整體結構輕巧穩固。

《晉祠之鉻並序》碑

在晉祠貞觀寶翰亭內, 是貞觀二十年 (646)唐太宗李世民撰並書寫的。碑高1.95米,寬1.2米,厚0.27米,全碑1203字,書法骨格雄健,筆力奇逸,含有王羲之書法之神韻,是書法藝術中的珍品,可謂行書楷模。

山西崇福寺導遊詞範文 篇15

現在初步探明並對遊人開放的有5個洞廳,總面積4000多平方米,遊線總長四華里,主要景觀有150多處,非常罕見的絕景有六處,洞內常年恆温170C。根據洞廳的景觀造型特點,專家們把五個洞廳起名為“人間”、“天堂”、“迷宮”、“地府”和“龍宮”。您一定對這些名稱感興趣吧?就讓我們一起做一次科學的探索,做一次美的享受吧!

各位朋友,現在展現在我們眼前的就是第一個洞廳。因洞內比較寬敞明亮,又有“小西湖”、“萬家燈火”等美景,所以我們又叫它“人間洞廳”。洞廳南北長70米,寬35米,高18米。是誰用無窮的魔力掏空了這麼大的一個洞廳呢?請抬頭向上看,洞頂這條南北向斷裂破碎帶十分明顯,千百萬年前,這裏處在地下潛水面以下,含有二氧化碳的地下水,沿着這個斷裂破碎帶溶蝕,天長日久,就溶蝕成這麼大的“空間”。地殼抬升,地下水面下降,就露出了洞廳。

洞廳形成以後,洞頂含碳酸鈣的滴水,發生鈣華結晶沉澱,形成眾多奇妙的造型景觀,裝飾了洞廳。

請看,這叫石筍,如果超過三米就叫石塔。上面下垂的叫石鐘乳。上面的石鐘乳與下邊的石筍對應着生長,聯成一體,就叫石柱。這是洞中最多最常見的溶洞景觀。山上的水,從洞頂裂隙中滴出,由於水中二氧化碳釋放,產生鈣華沉澱,掛在洞頂的就成了乳頭狀的石鐘乳,滴下來的含鈣的水珠沉澱,天長日久,就形成了石筍。你看那個石筍很象古代打仗用的鞭,我們就引用楚漢戰爭的故事,取名叫“霸王鞭”。這裏石鐘乳和石筍對接住了,成了“石柱”。

請往上看,那長短不齊,色澤各異的叫“銀針倒掛”,這是正在發育的石鐘乳。再請大家向上看,那些象絲瓜瓤一樣的毛針狀的沉澱物,地質學上叫“網狀捲曲石”,在我國其它溶洞中非常罕見,所以稱這是崆山白雲洞的第一絕。它是如何形成的呢?地質學家説法不一,但多數認為,“網狀捲曲石”是在毛細水流作用下,首先形成毛狀、針狀的沉積,由於洞中濕度、氣流變化的影響,微小晶體的沉積固結速度各異,導致晶體間孔隙方位的變化,這些毛針狀的沉積物無定向地捲曲生長,就形成了捲曲石。

朋友們,請看這象不象一隻石化的白色鸚鵡?

請看這一簇簇象菜花一樣的鈣華沉積,我們習慣上叫“石花”,在地貌學上大一點的叫“石疙瘩”,小一點的叫“石珍珠”、“石萄萄”,都是按其形狀命的名。它是由石壁上的凝結水,匯聚成許多線狀水流,遇巖面凹凸不平處,就沉澱成菜花狀或葡萄狀鈣華。這種石花在洞,中很多,隨處可見;它們在洞中開放了成千上萬年,今天我們才有幸一睹它們的芳容。

這裏象是懸空寺。我們現在到了第一洞廳的中央,你看,這是白雲洞中最大的石柱,它頂天立地,高8.5米,周長4.3米,據地質學家考證,這樣的石柱52019年也長不了一毫米,大家可算一下它的壽命有多長。有人説,它象天安門前的華表;有人説,它象一棵萬年不老鬆。依我説呢,它更似一位歷盡滄桑的時間老人,它是我們崆山白雲洞悠久歷史的見證人。它默默地屹立在那裏,向人們訴説着遙遠的過去,又在昭示着美好的未來。

請看,石柱北面有幾個小型的石筍,它們有什麼特點呢?噢!原來它的頂部都有一個小坑,因那幾個石筍頂部含泥質較多,石質鬆軟,洞頂水滴下來,在石筍頂部擊撞成小坑,象朝天開口笑,又象古代“油燈”,因此我們叫它“萬家燈火”。等我們游完“龍宮”後,還要回到那裏,朋友們看看是否那樣。

朋友們請看,那個怪石象不象一條大金魚?它欲到湖中游水,背上還馱着一隻金蟾,我們稱之為“金蟾戲金魚”。遠處那塊怪石,象不象濟公和尚那頂帽子。

我們現在站到了西湖“斷橋”之上。這個“西湖”是人間洞廳的一個水池。由於池底粘土已把一些裂隙堵塞,故常年有水。湖中這三個石筍,雖然高度還沒有超過3米(前邊已介紹過),但在形成過程 中,由於各個階段的氣候不同,沉澱了一層一層的鈣華,外形如塔,又立於池中,故取西湖中“三潭印月”之意,叫“三塔映月”。湖邊那些石筍、怪石,哪個象西湖邊的“保俶塔”?哪個象“六合塔”?請朋友們自己命名。在這裏還有三個一模一樣的石塔,請大家充分發揮想象力找一找(水中的塔影)。那邊兩個相依偎的一對石筍,有人説是許仙和白娘子在相會,我們不要驚動人家,請繼續往前走。

山西崇福寺導遊詞範文 篇16

五台山位於山西省東北部五台縣境內。五台山方圓約300公里,因五峯如五根擎天大柱,拔地崛起,巍然矗立,峯頂平坦如台,故名五台。又因山上氣候多寒,盛夏仍不知炎暑,故又別稱清涼山。

五台山是馳名中外的佛教勝地,是文殊菩薩的道場,而五台山又以其建寺歷史之悠久和規模之宏大,而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在日本、印度、斯里蘭卡、緬甸、尼泊爾等國享有盛名。五台山寺廟始建於漢明帝,唐代因“文殊信仰”的繁盛,寺院多達360多處。清代,出現了各具特色的青、黃二廟。五台山五座台頂合圍的地區,稱為台內,其外圍則稱台外。

現五台山寺廟尚存43處,其中台內37處,台外6處。五台山眾多的佛寺皆聚集在台內台懷鎮。這裏寺廟林立,殿宇鱗次櫛比,聖景聖蹟薈萃一處,其中顯通寺、塔院寺、殊像寺、羅寺和菩薩頂被稱為五台山五大禪處。

台外的寺廟比較分散,其中以南禪寺、佛光寺最著名。五台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所以這裏眾多寺廟的正殿都以供奉文殊菩薩為主。文殊菩薩是釋迦牟尼的左脅侍,關於他的來歷,説法很多,而最流行的説法是他出身於舍衞國的婆羅門家庭,因有慈愛之心,後隨釋迦牟尼佛出家,成為佛的大弟子,幫助佛化導芸芸眾生。他在諸大菩薩中智慧辯才第一,故專司佛的智慧,有“大智文殊”的尊號。文殊的坐騎為一青獅,表示智慧威猛。他手持寶劍,表示智慧鋭利。文殊菩薩因智慧第一,所以被推為眾菩薩之首,後因對觀音信仰流傳,逐漸被取而代之。

山西會考導遊詞3

各位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

山西省,簡稱“晉”,位於華北太行山以西,故名。山西古為幷州地,春秋時為晉國,戰國屬趙,魏等國地。元屬中書省山西道,清為山西省。全省面積15.6萬平方公里,人口3幹多萬,有漢、回、蒙、滿民族,省會太原。

山西地處黃河流域的中於地帶,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和燦爛文化的主要發祥地。早在遠古時代,中華民族祖先就在此勞作、生息和繁衍。相傳,華夏民族的開山始祖黃帝、炎帝曾於此活動;中國史前的.三位偉人堯、舜、禹也都先後在山西建都立業。山西名勝古蹟甚多,現有國家級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上千處,石窟、佛寺及藝術雕刻遍佈全省,遼金以前的地上木構建築佔全國的72%以上,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9處,居全國首位。全國僅有的四座唐代木構建築。其中有3座在山西,總之,山西有“中國古代文化藝術寶庫”之稱。經過多年的開發建設,大同雲岡石窟、應縣木塔、五台山風景名勝區、恆山風景名勝區、晉祠風景名勝區、平遙古城、晉商大院文化旅遊區、關帝廟、永樂宮、普救寺等旅遊資源的產品已蜚聲海內外。特別是平遙古城、雲風石窟,已先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山西不僅文物古蹟多,自然風光也十分壯美。山西境內有國家級和省級風景名勝區11個,其中國家級的有五台山、恆山、壺口、北武當山、五老峯等5個;國家級與省級的自然保護區11個;國家級和省級森林公園27個。黃河流經山西965公里,在壺口、龍門、孟門等河段形成了獨特的景觀,成為中外遊客嚮往的去處。近年來陵川王蟒嶺、錫崖溝、壺關太行大峽谷、寧武蘆芽山、黎城黃崖洞、介休綿山、盂縣藏山、陽城蟒河、沁水歷山等得到初步開發;同時,各地興辦旅遊的積極性高漲,旅遊資源的開發全面開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目前,山西省對外開放的主要旅遊區有大同、五台山、太原、臨汾、運城、晉東南,全省僅年接待5萬人以上的旅遊景區、景點就達100多處。改革開放20年來,山西旅遊業發展的基礎條件已有很大的改善,省內道路暢通,通訊便利,環境衞生髮生了深刻變化,接待服務條件可以滿足需求。

在新的世紀,山西經精心策劃包裝,推出了三大旅遊區,即,以大同雲岡石窟、佛教勝地五台山為主的晉北佛教文化旅遊區;以平遙古城和喬家、渠家、王家、曹家等四大院為主的晉中晉商民俗文化旅遊區;以黃河壺口瀑布、運城解州關帝廟為主的晉南黃河根祖文化旅遊區。

山西崇福寺導遊詞範文 篇17

懸空寺以西為正,大門朝南,整個建築由南向北擴建而成,越往北走地勢相對越高越狹窄。寺院由三部分組成,每部分都有一座三層式的樓閣,內設懸梯連接。第一部分是一個標準的寺院佈局,由於建於懸崖峭壁之間,所以將一個平面的寺院佈局立體化了。第一層是禪堂;第二層是大雄寶殿的兩個配殿,為比肩式樓閣。真正體現“懸”的地方是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

兩座樓之間飛架懸空棧道連接,半插飛樑為基,巧借巖石暗託。插入巖石裏的橫樑使用當地產鐵杉,事先用桐油浸過,起到防蟲防腐作用。之前先將木楔置於洞內,後將橫樑插入,因石洞口小肚大,外邊用力越大里邊咬合就越緊,這樣固定的橫樑就把壓力傳到了巖石上。在橫樑的下面用木柱支撐,這些木柱長短不一,有的着力,有的則虛設,甚至可以晃動,根本不受力,懸空寺像這樣形似虛設、可以晃動的支柱有十多根。當然,這些虛柱不僅僅是作為裝飾用的,一般情況下並不吃力,一旦承重壓力增大,就起到一柱頂千斤的作用,從而使懸空寺形成一座似虛而實、似危而安、危中見俏的奇特建築

懸空寺的選址充分顯示出它的合理性,沒有花費巨大的勞力去改造地貌,而是因地制宜,巧妙地利用峭壁的凹凸部分依勢造殿,顯示出各殿閣的主次錯落和強烈的節奏感。寺廟建築半藏絕壁之中,上有巨崖掩護,兩旁又有突出的石壁遮擋,下雨時雨水順崖而下,正好滴在寺廟前檐流入峽谷,避開了雨水對殿宇的侵蝕;山風吹來兩旁突出的石壁減緩了風勢,減少了對寺廟的威脅。另外,對面高聳的恆山主峯天峯嶺遮擋太陽,相對縮短了寺廟的光照時間,就是日照時間最長的夏至時節,每天也只有三四個小時。這些因素是懸空寺巍然屹立1500多年,仍然保持原有風采的重要原因。

山西崇福寺導遊詞範文 篇18

蘇三監獄位於洪洞縣城內,監獄始建於明代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是國內唯一一處保存完整的明代縣衙監獄。曾毀,1984年按原狀修復。監獄佔地600多平方米。相傳,戲劇名作《玉堂春》中的主角原型蘇三就曾囚禁於此。

《玉堂春》劇中描寫了明朝年間,北京有個名妓叫玉堂春,真名蘇三。她天生麗質,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一個偶然的機會,使她同貴公子王景隆結識,兩情投意合,立下山盟海誓,一個非王景隆不嫁,一個非玉堂春不娶。這王景隆初與蘇三結識時,有好幾萬兩銀子,經不住老鴇連敲帶榨,沒有一年時間就都折騰光了。老鴇認錢不認人。一看王景隆已榨不出油水來,就把他趕出妓院,不許他再和玉堂春見面。玉堂春心裏只有王公子一個人,景隆一走, 任憑老鴇軟硬兼施,誓不接客。老鴇無法,只好偷偷地將玉堂春賣給山西省洪洞縣的大商人沈洪為小妾。

沈洪的大老婆皮氏,即刁又潑,水性揚花,暗中和一個叫趙昂的監生勾勾搭搭,兩人一心想做長久夫妻。

這一日,皮氏得知沈洪買回個小老婆,就和趙昂商量了一條毒計。在沈洪回家的當天晚上,她在給沈洪做的麪條裏下毒藥,將沈洪毒死。然後惡人先告狀,嫁禍於蘇三。趙昂又花了幾千兩銀子,買通了洪洞縣官。所以,這個贓官不問青紅皂白,就給蘇三定了死罪,關在死囚牢裏,只等擇日開刀問斬。

再説王景隆被趕出妓院後,幾經輾轉回到家中,發憤讀書,後來赴京趕考,一舉金榜題名。王景隆心裏也一直惦着蘇三,他在北京打聽到蘇三已被賣到洪洞與人為妾,所以想到山西當官。巧得很,皇上委派他為八府巡按,讓他前往山西巡視。王景隆按捺不住心頭的喜悦,第一站就到了平陽府(今臨汾市),他化裝來到洪洞,通過四處私訪終於掌握了蘇三冤案的內情。他來洪洞縣衙,詢問蘇三案情,當那個贓官知道來人是新上任的八府巡按時,只好説出實情。王景隆立即另派官員複審此案,將皮氏和趙昂判了死罪,洪洞知縣也被撤職查辦。王景隆歡歡喜喜和蘇三成了親。

現存的蘇三監獄原建於明代,共有兩道門,牆高獄深,分普通牢房和死囚牢房,兩組建築相連為一體。普通牢房12間,禁房2間,獄神龕一座。死囚牢處於後院,門頭額有虎頭牌,內有瓦房與窟洞房,蘇三就曾被關押在窟房內。院內有井一眼,人稱其為“蘇三井”,水井旁有洗衣石槽。院內圍牆高厚堅實。門窗狹小網鐵絲,陰森可怖。

蘇三監獄院外新建了陳列室,蘇三有關冤案的豐富實物資料陳列於此。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shanxi/ggxyr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