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山西導遊詞 >

2022年山西導遊詞(通用13篇)

2022年山西導遊詞(通用13篇)

2022年山西導遊詞 篇1

山西平遙古城1997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22年山西導遊詞(通用13篇)

位於山西的平遙古城,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曆史的文化名城,是中國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也是目前我國唯一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古縣城。平遙舊稱“古陶”,明朝初年,為防禦外族南擾,始建城牆,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零年)在舊牆垣基礎上重築擴修,並全面包磚。以後景德、正德、嘉靖、隆慶和萬曆各代進行過十次在的補修和修葺,更新城樓,增設敵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一七零三年)因皇帝西巡路經平遙,而築了四面大城樓,使城池更加壯觀。平遙城牆總周長6163米,牆高約12米,把面積約2.25平方公里的平遙縣城一隔為兩個風格迥異的世界。城牆以內街道、鋪面、市樓保留明清形制;城牆以外稱新城。這是一座古代與現代建築各成一體、交相輝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

平遙古城始建於公元前820xx年~前782年間的周宣王時期,為西周大將尹吉甫駐軍於此而建。自公元前220xx年,秦朝政府實行“郡縣制”以來,平遙城一直是縣治所在地,延續至今。平遙古城歷盡滄桑、幾經變遷,成為國內現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時期中國古代縣城的原型。 現在看到的古城,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進行擴建後的模樣。擴建後的平遙城規模宏大雄偉,城周長6.4公里,是山西也是中國現存歷史較早、規模最大的一座縣城城牆。

鳥瞰平遙古城,更令人稱奇道絕。這個呈平面方形的城牆,形如龜狀,城門六座,南北各一,東西各二。城池南門為0,門外兩眼水井象徵龜的雙目。北城門為龜尾,是全城的最低處,城內所有積水都要經此流出。城池東西四座甕城,雙雙相對,上西門、下西門、上東門的甕城城門均向南開,形似龜爪前伸,唯下東門甕城的外城門徑直向東開,據説是造城時恐怕烏龜爬走,將其左腿拉直,拴在距城二十里的麓台上。這個看似虛妄的傳説,閃射出古人對烏龜的極其崇拜之情。烏龜乃長生之物,在古人心目中自然如同神靈一樣聖潔。它凝示着希冀借龜神之力,使平遙古城堅如磐石,金湯永固,安然無恙,永世長存的深刻含義。 城牆上還有72個觀敵樓,牆頂外側有垛口3千個,傳説它是孔子3千弟子、72賢人的象徵。

迄今為止,古城的城牆、街道、民居、店鋪、廟宇等建築仍然基本完好,原來的形式和格局大體未動,它們同屬平遙古城現存歷史文物的有機組成部分。

這座堅實完整的磚石城池,數百年來在軍事防禦和防洪擋險等方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城內街道、古建衙門、市樓、商店、民居等還保留原有的明代形制。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平遙古城素有“中國古建築的薈萃和寶庫”之稱,文物古蹟保存之多、品位之高實為國內所罕見。其中有始建於西周,擴建於明洪武3年(1370年),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的國內保存最完整的擊城牆;有始建於北漢天會七年(963年)被列入我國第三位的現存最珍貴的木結構建築鎮國寺萬佛殿。殿內的五代彩塑堪稱珍品,是研究中國早期彩塑的樣本;有始建於北齊武平二年(571年)、被譽為“中國古代彩塑藝術寶庫”,現存宋元明清彩塑2052尊的雙林寺;有中國宋金時期文廟的罕見實物——文廟大成殿;有中國金融上的開山鼻祖,被譽為“天下第一號”、“匯通天下”的“日升昌”票號;有始建於唐顯慶二年,國內古建築中罕見的“懸樑吊柱”奇特結構清虛觀。觀內20餘尊木雕神像是研究中國古代木雕造像藝術和道教發展的稀有之物;有遍佈古城內外1000通碑刻及年代不一、形式多樣、色彩續紛的各種琉璃實物。同時,平遙古城是中國古代民居建築的薈萃中心之一。古城內現存4000處古、近代民居建築中,有400餘處典型地體現着中國古、近代北方民居建築的風格和特點。

平遙古城歷史悠久,文物古蹟眾多。它完整地體現了17至19世紀的歷史面貌,為明清建築藝術的歷史博物館。其古建築及文物古蹟,在數量和品位上均屬國內罕見,對研究中國古代城市變遷、城市建築、人類居住形式和傳統文化的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特派專家田中淡考察平遙古城時欣然題詞“平遙古城甲天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平遙古城的評價是:“平遙古城是中國漢民族城市在明清時期的傑出範例,平遙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徵,而且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

2022年山西導遊詞 篇2

解州古稱解樑,是三國蜀漢名將關羽的故鄉,位於運城市西南15公里的解州鎮,鎮西有全國現存最大的關帝廟,俗稱解州關帝廟,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解州關帝廟創建於隋開皇九年(589),宋朝大中祥符七年(1014)重建,嗣後屢建屢毀,現存建築為清康熙四十一年(1072)大火之後,歷時十載而重建的。廟以東西向街道為界,分南北兩大部分,總佔地面積約 66600餘平方米。街南稱結義園,由結義坊、君子亭、三義閣、蓮花池、假山等建築組成。殘存高2米的結義碑1通,白描陰刻人物,桃花吐豔,竹枝扶疏,構思奇巧,刻技頗高,系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言如泗主持刻建的。園內桃林繁茂,千枝萬朵,頗有“三結義”的桃園風趣。街北是正廟,座北朝南,仿宮殿式佈局,佔地面積18570平方米,橫線上分中、東、西三院,中院是主體,主軸線上又分前院和後宮兩部分。前院依次是照壁、端門、雉門、午門、山海鍾靈坊、御書樓和崇寧殿。兩側是鐘鼓樓、“大義參天”坊、“精忠貫日”坊、追風伯祠。後宮以“氣肅千秋”坊、春秋樓為中心,左右有刀樓、印樓對稱而立。東院有崇聖祠、三清殿、祝公祠、葆元宮、饗聖宮和東花園。西院有長壽宮、永壽宮、餘慶宮、歆聖宮、道正司、匯善司和西花園以及前庭的“萬代瞻仰”坊、“威震華夏”坊。全廟共有殿宇百餘間,主次分明,佈局嚴謹。殿閣嵯峨,氣勢雄偉;屋宇高低參差,前後有序;牌樓高高聳立,斗拱密密排列,建築間既自成格局,又和諧統一,佈局十分得體。庭院間古柏參天,藤蘿滿樹,草坪如氈,花香迷人,使磅礴的關帝廟氤氲着濃烈的生活氣息。

遊人從義勇門或忠武門入前庭,穿過“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端門,東西鐘鼓樓巍巍聳立,迎面三座高大的單檐歇山頂廟門,中門是專供帝王進出的門,叫“雉門”,東面的“文經門”是文職官員行走的,西側的是“武緯門”,是甲胄之士通行的。雉門門樓上嵌豎匾,書金字“關帝廟”三字。雉門後部的台階上是戲台,鋪上台板即可演戲,是一座雙昂捲棚歇山頂建築,下是橫匾“全部春秋”,與上、下場門的“演古”、“證今”相映成趣。

前行有午門.是一座面闊五間,單檐廡殿頂、石雕迴廊的廳式建築。周圍有石欄杆,欄板正反兩面浮雕各類圖案、人物 144幅,洋洋大觀,頗有童趣。廳內南有周倉、廖化畫像,軒昂威武。北面左右兩側,彩繪着關羽戎馬一生的主要經歷,起於桃園三結義,止於水淹七軍,只是沒有走麥城這個情節,在全國關廟壁畫中都按此進行,據説這是因忌諱關羽自高自大而被殺,終於造成蜀國的覆滅而隱去的。穿過午門,經“山海鍾靈”坊、御書樓,便是關帝廟主體建築崇寧殿。

北宋崇寧三年(1104),徽宗趙佶封關羽為“崇寧真君”,故名崇寧殿。殿前蒼松翠柏,鬱鬱葱葱,配以石華表一對,焚表塔兩座,鐵旗杆一雙,月台寬敞,勾欄曲折,使人頓生敬佩之感。殿面闊七間,進深六間,重檐歇山式琉璃殿頂,檐下施雙昂五踩斗拱,額枋雕刻富麗。殿週迴廊置雕龍石柱26根,皤龍姿態各異,個個鬚眉畢張,活靈活現。下施欄杆石柱52根。砌欄板50塊,刻浮雕 200方,蔚為壯觀。大殿明間懸橫匾“神勇”二字,清乾隆帝手書。檐下有“萬世人極”匾,是咸豐皇帝所寫。下列青龍偃月刀三把,重 300斤,門口還有銅香案一座,鐵鶴一雙,以示威嚴。殿內木雕神龕玲瓏精巧,內塑帝王裝關羽坐像,勇猛剛毅,神態端莊肅穆。龕外雕樑畫棟,儀仗倚列,木雕雲龍金柱,自下盤繞至頂,猙獰怒目,兩首相交,以示關羽的英雄氣概。龕上有康熙手書“義炳乾坤”橫匾一方,更增崇寧殿莊嚴肅穆的氣氛。

穿崇寧殿而出,入後宮南門,就進入寢宮,過花圃,有“氣肅千秋”坊,是中軸線上最高大的木牌坊。東側有印樓,裏邊放着“漢壽亭侯”玉印模型,西側是刀樓,裏面列青龍偃月刀模型。雙樓對峙,系方形三層的十字歇山頂建築。院裏植有翠竹一片,風動影搖,珊珊可愛。又有《漢夫子風雨竹》碑刻,以竹隱詩,詩曰“莫嫌孤葉淡,經久不凋零。多謝東君意,丹青獨留名”。傳説出自關羽的手筆。

後宮後部,是關帝廟扛鼎之作的春秋樓,掩映在參天古樹和名花異卉之間,巍然屹立,大氣磅礴。樓內有關羽讀《春秋》像,故名。《春秋》又名《麟經》,故又名麟經閣。創建於明萬曆年間,現存建築為清同治九年(187O)重修的。寬七間,進深六間,二層三檐歇山式建築,高33米。上下兩層皆施迴廊,四周勾欄相依,可供憑欄遠眺。檐下木雕龍鳳、流雲、花卉、人物、走獸等圖案,雕工精湛,剔透有致。樓頂彩色琉璃覆蓋,光澤奪目。樓內東西兩側,各有樓梯36級,可供上下。第一層上,有木製隔扇108面,圖案古樸,工藝奇特,傳説是象徵歷史上山西 108個縣。世傳春秋樓有三絕:建築結構奇巧別緻,上層迴廊的廊柱,矗立在下層垂蓮柱上,垂柱懸空,內設搭牽挑承,給人以懸空之感謂之一絕;進入二層樓,有神龕暖閣,正中有關羽側身夜觀《春秋》像,閣子板壁上,正楷刻寫着全部《春秋》,謂之二絕;據説樓當項,正好對着北斗七星的位置,謂之三絕。

關帝廟除古建築外,還有琉璃影壁、石頭牌坊、萬斤銅鐘、鐵鑄香爐、石雕飾品、木刻器具以及各代石刻23塊,各朝題詩題匾60餘幅,還有其他的零散文物,都是值得一觀的藝術精品。 關帝廟,自古就是遊覽勝地,又是全國最大的祭掃關帝的場所,遊人信士絡繹不絕,香火旺盛。如今經過多次修葺、彩繪,關帝廟更加壯麗輝煌。

2022年山西導遊詞 篇3

閻錫山舊居始建於1931年前後,陸陸續續,時建時停,一直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前夕,才建成現在這樣的規模(因抗戰爆發,一些工程尚未完全峻工)。在此期間,先後建成了都督府、得一樓(又名昌春樓)、上將軍府、二老太爺府、穿心院、新南院、東花園、西花園以及子明慈幼院,大小共二十七個院落,近千間房屋(現存七百餘間),總佔地面積33000多平方米。

這裏最為恢弘的是東西花園。從石溝街往南一拐彎兒,一條九米寬五十米長的大巷裏,有一座頗為闊綽的東門廳,就是東花園。這個門廳當年曾懸掛着一塊巨大的門匾,上書“文沱草廬”四個遒勁的顏體大字。所謂“文沱”,即文山沱水。

進了大門,是東花園的一院。這是閻居里最大的一個院子,四面均建廳堂,中間是花壇、假山和噴水池(假山、噴水池已毀,與在原假山處建一影壁,正面鐫刻有當年孫中山先生書贈閻錫山的“博愛”二字手跡),周圍則是用條石、鵝卵石和青磚鋪漫雕砌成的帶有裝飾圖案的車馬環行便道。在這個院子的東北角,還有一個噴水池,直徑丈餘,全部用青石雕砌而成,四周圍欄上均刻有花卉、人物,欄杆頂部蹲有姿態各異的小石獅。自來水通過中間一根高達四米的盤龍石柱(整塊巨石雕成),讓頂部蓮花座上一隻維妙維肖的頑皮小石猴尿出來,與建在院子中心的噴水池、假山相映成趣。可惜這些石雕在中亦遭到不同程度損壞。(這個院子據説為閻錫山的副官、衞兵等人居住辦公的地方)。

穿過一院東廳中間的過道,便是東花園的二院。這個院子比一院面積要小一些,但建築上豪華莊重得多。栩栩如生的石雕、磚雕、木雕以及明柱、鼓墩、飛檐、斗拱,層層疊疊、刻刻縷縷,均為典型的晚清宮殿式的建築風格(據傳,此院建好後,閻父書堂,繼母陳秀卿即在此院正廳小住)。

閻錫山舊居的建築還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是以東為上,每個院子的東房都高出其他方位的房屋。這主要是因為有河邊鎮東那座不大不小的文山,它既是鎮上的風水與象徵,又是鄉民們的倚靠與榮耀,所謂“背靠文山,而對沱河”或者叫“文山鍾秀,沱水環流”,均寄託着人們的一種美好願望,表達了他們的一種滿足與自得。

瞭解了當地這種建築上的習俗,就不難理解二院東大廳為何會建得那麼巍峨壯觀了,這座大廳分上下兩層,正面大廳是當年閻氏家族議事和接待賓客、舉行宴會的場所。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十七日閻錫山的父親閻書堂病逝,靈堂就設在這裏,整整一個月的祭奠活動,滿院金人銀馬、雪山素海,終日香火燎繞,笙管長鳴,十分排場。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的代表、山西省政府主席徐永昌,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的代表、軍政部長何應欽都來此致祭盡哀。我們從現在遺存的一些歷史照片和大量的文獻資料上,可以看到閻府當年的赫赫威勢。通過東大廳一側的過道,便是東花園的三院了。它比起前兩個院要小得多。但就建築藝術而言,卻更是精雕細鏤,格外的考究。不説其它,單説四面廳堂的底基,均由青石雕縷成蓮花狀石基(即須彌座),可見其是多麼地不惜錢財工本,經求至善至美。在正廳門楣處,現在還依稀能辯出“當仁堂”三個磚雕大字,這大概是取天降大任於斯人,吾當仁不讓之意,主人躊躇滿志之態溢於言表。

在東花園三院正廳的後面,還有一個比較隱祕的偏小院,也是閻錫山經常居信辦公的地方。據説,他每次乘車從外面回來,不需要經過外面的大院,即可將汽車停在後面的車道上,人可以從旁門進來,直接進入這個小院的正房歇息。如果有人求見,他亦無需繞到外面,而是沿着小院流金溢彩的迥廊轉到前面正廳(即當仁堂),便可會客辦公。他父親治喪期間,他就住在這個院子裏。另外還有一個傳説,講的是馮玉祥在馮閻倒蔣之前,也就是一九二九年十月至一九三○年二月被閻錫山軟禁在五台建安村(閻錫山嶽父村)期間,曾來這個小院住過,經初步考證,可能是傳説。

在三吉院的偏東南方向,現在聳立着一座三層大樓,底層是十分寬敞的三眼窯洞和一條通樓上的石通道,上面兩層由青磚砌成。樓頂方磚平鋪,可供遊人登高眺望,近山遠水,一覽無餘。但從這座樓的用材、風格來看卻有點不倫不類。經考證,這座樓的樓頂過去跟周圍的建築物一樣,也是插飛挑檐、通瓦板結構,人是上不到樓頂的。當年閻錫山也曾在上面住過。一九三七年九月日本侵略者進犯山西,兩個月後太原淪陷,河邊閻錫山舊居也駐紮了一批日本軍隊,使這座大樓遭到了嚴重破壞。現存樓房的上兩層,是解放後由設在這裏的忻州地區療養院重建的。據當地老百姓講,過去這樓叫“紅樓”,又叫“七星樓”。

在東花園的對面,是西花園。比起東花園,西花園的規模要小得多,破壞也較為嚴重。據説,這裏原本是閻錫山的二公子閻志寬(20歲夭亡,其妻趙繡錦、子樹楹、又樹榕現均僑居美國)結婚用的。現存建築除南窯和建在西側的雙層電影放映廳還算保存完整外,其餘均已逐年毀了。其中較為有價值的西花園門廳和東廳竟然毀於一九八二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正式頒佈的前幾個月,不得不令人扼腕歎惜。

遊客來到東花園南窯外壁,三院大樓外壁,每每駐足忘返。原來這些地方依然完好保存着十八幅閻府家訓石刻,其內容或談交友持家,或言善德治學,均為閻錫山言論。人們奇怪這些遺蹟為何能躲過十年浩劫而保留至今天?原來這些石刻在前就有人用泥灰抹平了,中上面寫滿了領袖語錄,自然無人敢造次了。就這樣,這些石刻就奇蹟般地留存下來了。

縱觀閻錫山舊居這組氣勢恢宏堂皇,格局變幻譎奇的近代建築羣,它不僅是研究閻氏家族繁衍興衰的珍貴實物,也是閻錫山本人在政治仕途上升降浮沉的歷史遺蹟。同時它又以鮮明的民間民俗色彩和中西結合的建築藝術風格顯示了其獨特的文化價值與美學價值,其中尢以一組組精湛絕倫的石雕、磚雕、木雕而使中外遊人流連忘返。遍佈各主要建築物下面的地道、地下室又將這座舊居罩上了一塊神奇詭祕的面紗。1988年秋,山西省有關部門在這裏籌建民俗博物館,陸續建起了民間刺繡、剪紙、雕刻、編結、競技、繪畫、紡織、造紙、飲食、服飾、民居、信仰以及元宵民俗一條街等90餘個展室,生動地反映了清末民初獨特豐厚的民俗文化和異彩紛呈的民間藝術。另外,這裏還特邀享譽天下的天津“泥人張”雕塑研究所的工藝師們精心雕刻了朱德、蔣介石、宋美齡、馮玉祥、閻錫山、邵力子、閻慧卿(五姑娘)等一批歷史名人的蠟像,形象地再現了當年在這座樓高院深、洞奇徑幽的古宅裏所發生的一幕幕歷史話劇。

2022年山西導遊詞 篇4

大家好。

我國曆史文化名城平遙就要到了,右前方那高聳的磚牆就是我國現存較為完整的四座古城池之一平遏城。1997年12月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通過決議,將我國雲南省麗江古城、山西省平迢古城和江蘇省蘇州古典園林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現在大家可以觀賞一下古城的遠景和比較完整的外觀。

平遙古城,歷史悠久。據載:西周時期周宣工為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曾派兵北伐薩猶,並修建了京陵城。京陵城就建在今平遠縣城東北約7公里的京陵襯,京陵二字作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這可以説是平遙建城的開端,也是現在乎迢城的前身。從那時起,至今已有2800年左右歷史了。

現在這座平送城始建於何時,歷史上沒有明確記載。大約在北魏太武帝朽跋燕時,為避名諱,將原來的平陶縣改為乎迢縣.並把縣治從別處遷到這裏。建城時間應該是這以後的事。在濕長的歷史歲月中.這裏曾有過她的繁華,也曾多次道受戰火的破壞。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城牆,是明代洪武三年,即1370年把原來的土城牆加高加厚加磚擴建而成的,明清以來雖曾數次維修,但風格未變。

平遙古城內古建築保存很多,像文廟大成殿、清虛觀、市樓、城隆廟、武廟戲台等。就是街道民居.也基本保存明清時代風貌。漫步街頭,還會看到各種古色古香的院門、院埔、秸雕細刻的古建築裝飾,甚至還能看到門前的接馬石樁、下馬石等,一派古城風貌。平遏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名人輩出。是敢於不顧"滿門抄斬"的恐嚇、秉筆直書的若名晉代史學家孫盛、以"映雪讀書"流傳千古的孫康等古代名人,當代已故中科院歷史研究所所長侯外廬、已故語言研究所副所長侯秸一、已歇中國文學研究會會長王瑤、着名畫家李苟、着名歌唱家郎蘭英等都出生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平適古城不愧為歷史文化名城。

2022年山西導遊詞 篇5

永樂宮位於芮城縣城北龍泉村,又名純陽宮。永樂宮是以壁畫聞名天下,是中國現存壁西藝術的瑰寶,可與敦煌壁畫媲美。永樂宮是中國道教三大祖庭之一,是為奉祀中國古代道教“八洞神仙”之一呂洞賓而建。永樂宮始建於元代定宗貴由二年 (1247),竣工於元代至正十八年(1358),施工期長達110多年。

原名叫“大純陽萬壽宮”,因原建在芮城縣永樂鎮,俗稱“永樂宮”。由於黃河三門峽工程興建,永樂宮地處淹沒區內, 所以從1959年起,歷經6年,將永樂宮全部遷移到芮城縣城北,這是世界文物史上一大奇蹟。永樂宮規模宏大,佔地127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為86880平方米。永樂宮的建築特點是將宮門、龍虎殿、三清殿、純陽殿、重陽殿等五座建築物,自南向北依次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東西兩面不設配殿和附屬建築物,而是用圍牆圍成一個狹長的中心院落,並將三清、純陽、重陽三座主要殿宇集中在後半部,建在台基上。其他建築在中心院落以外,另建一道圍牆,主次有序,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建築風格。

在永樂宮參觀,主要觀看四座大殿內的精美壁畫。壁畫總面積達960多平方米。除一小部分為明、清補畫外,其餘絕大多數都是元朝的作品,繼承了唐宋繪畫遺風,堪稱壁畫典範。龍虎殿又稱無極門,原為永樂宮大門。殿內壁畫內容為神荼、鬱壘、神將、神吏、城隍、土地等,手持劍戟等器,橫眉怒目。雖略有殘損,但原作氣魄尚存。

三清殿又稱無極殿,是供“太清、玉清、上清元始天尊”的神堂,為永樂宮的主殿。殿內四壁,滿布壁畫,面積達430平方米,畫面上共有286個人物,所繪人物身高2米以上,場面極為壯麗。這些人物,按對稱儀仗形式排列。在這繁雜場面裏,我們可以看到286個“天神”朝拜元始天尊的道教禮儀。此圖稱為“朝元圖”。

純陽殿內壁畫描述了呂洞賓從誕生起至“得道成仙”和“普渡眾生遊戲人間”的神話連環畫故事。殿內“鍾、呂談道圖”是一幅極為珍貴、人物描寫極為成功的壁畫。殿內有一幅畫,是畫呂洞賓為一個無錢求醫老婦人的兒子治病,病治好後分文不取,老人感激不盡的情景。

從畫中我們可以看到,元朝以前人民的生活習俗及社會風貌。重陽殿又稱“七真殿”;是供奉道教全真派首領王重陽及其弟子“七真人”的殿宇。殿內繪有用連環畫形式描述王重陽從降生到得道度化“七真人”成道的故事的壁畫報。

2022年山西導遊詞 篇6

太原是我國最著名的歷史名城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與全國任何一個城市相比,包括著名的古都,北京·西安·蘇州·杭州·開封·洛陽在內,毫不遜色。

太原,是一座據有2520_年的歷史文化名城,目前在全國來説,連續不斷地傳承2520_年曆史的古城微乎其微,在世界上也是少數。它的長處就在於它的人文美和歷史美!名都自古是幷州!

太原的名勝古蹟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晉祠·雙塔寺·崇善寺·蒙山·崛圍山等等。

晉祠始建於北魏,晉水主要源頭由此流出,常年不息,水温17度清澈見底。祠內有著名的周柏·隋槐還有長流不息的難老泉和著名的宋塑仕女像被譽為“晉祠三絕”。

雙塔寺:是由宣文塔跟文峯塔組成,創建於明萬曆年,宣文塔是奉供佛舍利子·藏經書·供佛門弟子瞻仰,頂禮膜拜的宗教聖地。共十三層,總高54.78米。文峯塔實施封建社會地方士紳為補輔該地的缺陷,振興地區文化的一種帶有迷信色彩的標誌性建築。也是十三層,總高54.76米。

2022年山西導遊詞 篇7

靈空山亦名九頂山。在山西沁源縣城西北30公里處的五龍川鄉,是一處風景名勝區。為太嶽山支脈,方園20平方公里。山上松林密佈,遠望千峯迭翠,古木參天,四周峭壁如削,山澗幽深,清泉潺潺。靈空山中心處三座孤峯突起,如倒置的三隻鼎足。峯下,兩條深谷由西、北而來,相交匯合,向東南而去。深谷匯交處,形成一個巨大的空谷,如巨窟石井,宛若神工鬼斧開鑿。靈空山的樹,稱雄山西,冠蓋華北,不僅樹木種類繁多,花草遍地,中草藥近百種,素有“四十里林子不見天”之説。而且出名的大樹都各具名堂典故。國內最為珍貴的“油松之王”九杆旗立於山顛、一基出土、派生九枝,棵棵筆直,高達40多米。除九杆旗外,這裏還有八樹並列的“八大金剛”,陰陽相錯的“哼哈二將”,一根三莖的“一爐香”、三兄次弟的“三大王”、崖畔獨秀的“招手奇鬆”及“一佛三菩薩”等珍奇古鬆。各具形態令人驚歎。它們都是別處極難尋覓到的原始大樹,賦予靈空山一種原始氣質蒼勁虯曲的自然美。

山上寺院、茅庵、仙橋、巒橋、東鐘樓等建築,經歷代修繕,至今尚存,總體佈局錯落有致,建築頗為壯觀。聖壽寺,坐落在懸崖腰畔,半掩半露,頗有韻味。據<<沁源縣誌>>等記載,唐懿宗第四子李侃於乾符六年(公元879年)避黃巢起義到此,削髮為僧,死後諡封先師菩薩。唐景福二年建先師禪院,宋端拱二年賜額“聖壽寺”,相沿至今。由於歷代的增補修繕,聖壽寺的現存殿宇經不是唐代原建築了。但其規模之大,建造之巧,仍然是一處較有價值的寺廟建築羣。 茅庵建於寺東崖畔石洞之中,曲階而上,步步登高,庵中地淨塵絕。這裏是遊者最感興趣的地方,它凌空高建,半掩半露,入庵小坐,頓覺神清氣爽。

寺院山門對面懸崖壁立,枯樹青藤倒掛,一道幽谷橫在寺院前沿,相距數丈,古人在寺院左右修建了仙、巒二橋,勾通南北,貫連三山。仙橋“仙”在其險,下臨數十丈深的峽谷,底寬上窄、峽端僅隔三尺多,一條一尺多寬的石條拱懸其上。相傳,從前仙橋腳下對峙的懸崖相距甚遠,溝內風景迷人。靈空山住着位五龍王,其母見此處景美,常來賞玩。後來她與山廟中的老和尚相識,彼此就在這裏對弈。五龍王對此十分不滿,一天趁其母與和尚下棋之際,運用法力將靈空山上的第一川、韓洪川、貓尾川、水洞川、五龍川等五川的河水聚攏而來,企圖淹死其母。其母聽到水聲,抬頭見洪水已洶湧而來,忙取頭帕一蘸,便將洪水吸盡。所以現今五道川水貴如油。五龍王一計不成又生一計,將相隔千尺的兩座高山迅猛擠來。其母取下頭上金簪向空—揚,金簪立刻化作現在仙橋底下的巨大石條頂住兩山。其母見兒子如此殘毒,一把抓住龍身扯得四分五裂。龍頭、龍背、龍尾均化為山丘之石,成為靈空山一處處名勝。仙橋絕壁下一塊石頭上至今還留有棋盤的痕跡。過仙橋向聖壽寺走,必經一座木構“巒橋”。橋為單拱,橋上建丹柱棚式長廓三間,寬兩米多,雕龍繪風。橋基用14根40釐米粗的圓木構成橋樑,不要一釘一鉚,橋結構十分科學簡單,卻雅觀堅實,遠望如一牙兒蝕月。顯示了我國古代高超的建築藝術,是我國現存古橋珍品。巒橋、仙橋飛跨一線天上,成為絕景。跨過巒橋,穿林海沿小路東行,再過仙橋,就到了東峯腳下。 從山腳到峯頂的東鐘樓,要攀援陡峭曲折、宛如飄帶的“十八盤”。人言“不上十八盤,未到靈空山”。由於日久天長,巖石風化,路址更遷,至今山路已變成整30盤、555個台階。登盤觀山、盤盤有景,景景各異,一盤勝似一盤,一景強似一景。登上盤頂,隱約可見沁水南奔。聳立於峯頂的東鐘樓,亭閣由四根丹柱支立,飛檐翹角,古色古香。中樑懸一口大鐘,撞之轟鳴,聲震四方,餘音不絕。

東鐘樓以南,是蒼黃色的“捨身崖”,如切如削。再向南,山巒之中有一四面峭壁的孤峯,峯頂樹木葱蘢,據説那是李太子初到時結廬的地方,名叫“唐山寨”。還有蓋海洞,仙人洞,五龍池,石門,龍尾等20多處景觀,山幽水清,雲霞繚繞,為天然勝景。古人張震寫有一首《遊靈空山》詩讚道:“闊步靈空上絕巔,始知名勝不虛傳。奇峯路險才通鳥,古寺雲深別有天。户外松風濤處處,窗中溪雨霧綿綿。鬚眉前後真如畫,看到濃時萬慮捐。”石燦東在《靈空滴翠》中也描繪了“圖畫天然列眼中”的靈空山:“一色濃徐新水墨,四周環繞翠屏風。末雲競落當階雨,不霽何來跨澗虹。”這些詩篇毫不誇張地寫出了靈空山的神奇與壯美。每到秋日,紅葉滿山,又為靈空山增添了一份宜人的色彩。

2022年山西導遊詞 篇8

朔縣屬於雁門郡,馬邑縣。馬邑故址是兩漢時期北方的軍事重鎮,漢王朝派駐重兵扼守,抗擊匈奴的進擾。因為漢代盛行原葬,所以兩漢僅400年間,在這平沙莽莽的邊陲,遺留下大批的戍邊官吏、士兵和平民的墓葬。朔陽漢墓羣之大,分佈之廣,保存之完整是全國少見的。

從1983年3月組織朔縣漢墓羣的發掘,對研究漢代社會、經濟、文化具有重要的價值,同時對墓葬、器物的分期斷代提供了重要依據。在平朔露天煤礦生活區就有漢墓800多座,年代是從西漢初到東漢末的400年間。從墓葬的開制看,有堅穴墓、洞室墓、磚室墓、木槨墓等不同形制的墓葬。墓有方形和長方形兩種,均有墓道;木槨墓,槨室由槨蓋、槨壁、鋪地板、墊木組成。從這些墓葬形制的發展中,可窺視到漢代社會的逐漸進步。

在漢墓挖掘過程中,發現了許多極有價值的現象。在一個墓穴中,土壁上完整保留着當年挖墓人的足窩和一道道的鎬痕。在一個墓穴的陶罐裏,竟然發現了一隻漢代老鼠。至今肢體保存完好。從墓葬形制和隨葬器物看,這裏漢墓中的主人不是當年戰死沙場的將士,而是屯居邊塞正常死亡的軍民。從出土印章看,基本屬於王、秦兩大家族。這些墓大多為一棺一槨,仰身直肢。

但也有罕見的現象:一座母子合葬墓,墓中有一大一小兩具骨骸,媽媽摟着孩子,相依為命,其情悲傷,催人淚下。倆人是同死的?先後死的?還有一座夫妻合葬墓,棺內有兩副骨架,側身曲肢,緊緊摟抱,女屍頭枕在男屍的胳膊上,男屍緊摟女屍於懷中,真可謂至死不分離。“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啊!另一個小小墓穴中,有一對骨骸被反縛着手,首體分離,跪卧於土穴之中。他們是戰俘,還是奴隸?是被殺,還是被活埋?還有一座墓穴中,有兩架肢體,一架躺在棺內,另一架在棺外作爬行狀。這些奇特怪異的骨骸和葬法,給考古工作者提出了一道新課題。

這批漢墓的出土文物相當豐富。在已經發掘的隨葬器物中有陶器、漆器、玉器、銅器、鉛器等。其中有一組銅質伎人鎮,造型粗獷、線條簡練,形態各異,還有一件直徑為18釐米的百乳鏡,銅質佳、製作精、乳釘聚於鏡面,似浩字繁星,是漢鏡中的珍品。銅質的四神薰爐和龜鶴博山爐,一個製作精細,一個刻工精細,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也是珍貴的文物。還有漢武帝、宣帝、文帝、新莽及東漢等時期的各式錢幣。此外還出土大量兵器,這證明雁朔地區確實是個大動干戈、兵家爭奪的古戰場。

2022年山西導遊詞 篇9

這兒有山有水,有花有草,有樹有河。這兒有名勝古蹟,也有秀麗風景,更有奇珍異寶。這兒是美麗的。每年春天,這裏盛開着潔白而清純的杏花,這裏的杏花聞名天下,名揚四海。杏花風韻天成,純潔無暇,也正像這裏的人一樣。這兒是雄偉的。遠處,黛色的青山綿延起伏,高高聳立,直衝雲霄。好似一個個高大雄偉的戰士一般,守衞着祖國的邊疆。這兒是古老的。這裏有着許多聞名遐邇的名勝古蹟。比如:雲岡石窟、平遙古城、喬家大院。這些都是中國的`文化遺產,更是不可缺少的旅遊景點。這些文化遺產有着古老的氣息,如果你來這裏觀光的話,就好像穿越到了古代一般,感受一下古代的氣息。這兒是純樸的。就像這裏的人一樣,如白雲般純潔,像黃土般樸素。你不要看不起他們老土,這裏的人雖然老土,但是,他們的心地卻是如此的善良,他們的靈魂又是別樣的純樸。

這裏是名人誕生的地方。着名詩人白居易、王維,便是在這裏誕生的。大家對白居易和王維這兩位大詩人一定不陌生吧?他們的詩句優美而充滿文雅氣息,可謂的經典。還有《三國演義》中的關雲長、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武則天、四大美女中,擁有閉月羞花之貌的貂蟬,這些人都是誕生在這裏的。原來,這裏不但是中國文化遺產的寶庫,也是名人聚集的聖地啊!這裏的特產豐富多彩。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有的特產,這裏也不例外。要問這裏有什麼特產,那可多了!這裏有:甜蜜蜜的杏脯、時酸時甜的大紅杏、調味佳品陳醋、黃燦燦的小米、美味的刀削麪等等,這裏的特產有很多很多,説也説不完。聽到這裏,大家肯定心動了吧,一定很想知道這是什麼地方吧?那我就會驕傲的告訴你:這裏,便是我的家鄉——魅力山西。

2022年山西導遊詞 篇10

古大槐樹,又稱洪洞大槐樹,位於洪洞縣城西北二公里的賈村西側的大槐樹公園內,這裏洪洞雖然沒有什麼宏偉的建築,但是不論嚴寒的冬天,還是酷熱的炎夏,遊客絡繹不絕,有的賦詩題詞,抒發“飲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盤桓眷戀,久久不肯離去。

元朝末年,元政府連年對外用兵,對內實行民族壓迫,加之黃淮流域水災不斷,饑荒頻仍,終於激起連綿十餘年的紅巾軍起義。元政府予以殘暴的鎮壓,爭域奪地的殊死之戰時有發生,兩淮、山東、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戰亂的創傷未及醫治,明初“靖難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魯、豫、皖諸地深受其害,幾成無人之地。在元末戰亂時,蒙古地主武裝察罕貼木兒父子統治的“表裏山河”——山西,卻是另外一種景象,相對顯得安定,風調雨順,連年豐收,較之於相鄰諸省,山西經濟繁榮,人丁興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難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區。明朝滅亡元朝後為了鞏固新政權和發展經濟,從洪武初年至永樂十五年,五十餘年間組織了八次大規模的移民活動。

晉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處,而洪洞又是當時晉南最大,人口最多的縣。據記載,明朝時在洪洞城北二華里的賈村西側有一座廣濟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眾很多,香客不絕。寺旁有一棵“樹身數圍,蔭遮數畝’”的漢槐,車馬大道從樹蔭下通過。汾河灘上的老鷂在樹上構窩築巢,星羅棋佈,甚為壯觀。明朝政府在廣濟寺設局駐員集中辦理移民,大槐樹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時節,槐葉凋落,老鴉窩顯得十分醒目。移民們臨行之時,凝眸高大的古槐,棲息在樹杈間的老鷂不斷地發出聲聲哀鳴,令別離故土的移民潸然淚下,頻頻回首,不忍離去,最後只能看見大槐樹上的老鶴窩。為此,大槐樹和老鶴窩就成為移民惜別家鄉的標誌。“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里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鴰窩。”這首民謠數百年來在我國許多地區廣為流傳。

明初從山西洪洞等地遷出的移民主要分佈在河南、河北、山東、北京、安徽、江蘇、湖北等地,少部分遷往陝西、甘肅、寧夏地區。從山西遷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後又轉遷到雲南、四川、貴州、新疆及東北諸省。如此長時間大範圍有組織的大規模遷徙,在我國曆史上是罕見的,而將一方之民散移各地,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墾荒振興農業的政策,雖然其目的是鞏固封建王朝的統治,但客觀上緩和了社會矛盾,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農業生產逐步得到恢復,邊防鞏固,社會安定。

民國二年,宦遊山東的賈村人景大啟告老還鄉後,集資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來的古大槐樹處,亭雖不大,但雕樑畫棟,飛檐斗拱,精巧玲瓏。亭中豎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樹處”五個隸體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簡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側,建有茶室三間,以備尋根遊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題字為“飲水思源”。碑南二十餘米處建有牌坊一座,橫額雕刻着“譽延嘉樹”,另一面刻有“蔭庇羣生”。八十年代初,洪洞縣政府重修並擴建了大槐樹公園。

在這裏還流傳着一些有關遷徙的故事。辛亥革命後,袁世凱命山西巡撫張錫鑾率盧永祥第三鎮兵進攻山西革命軍,所到之處肆意搶掠。到洪洞後,士兵來到古大槐樹處,紛紛下馬羅拜,互相傳言:“回到大槐樹老家了。”不但沒搶掠,而且將財物供施於大槐樹下。大槐樹“御災抗患”之功為人們所稱道。

傳説當年移民時,官兵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為記。至今凡大槐樹移民後裔的小趾甲都是復形(兩瓣)。“誰是古槐遷來人,脱履小趾驗甲形。”你若有興趣,不妨自我查看。

2022年山西導遊詞 篇11

在遊覽完黃山白雲風景區,從西海的排雲亭往前,下一段雲梯般的石階,穿一段隧道,過一段懸於半空中的棧道,便來到西海峽谷中,這裏就是黃山的“夢幻景區”。西海峽谷風景區全長3200米,由登山步道、橋樑、隧洞、棧道和觀光纜車等組成。一期工程已建成開放。等到工程全部竣工,該景區將與白雲景區接通,可通向黃山西大門釣橋庵,也可實現西海景區——白雲景區——天海——光明頂——西海景區的循環,大大提高了黃山風景區的環境容量。

西海大峽谷融峯林景觀、峽谷奇觀於一體,以奇秀、清幽見長。這裏的峯林地貌不同於天都、蓮花那樣雄偉高聳的“錐狀峯林”,也有別於光明頂那樣的“脊狀峯林”,而是皺褶遍佈的“陡懸破碎狀峯林”。這裏的峯、樹比它處小巧靈秀,給人以袖珍的感覺。這裏草木繁多,綠意盎然。仰視羅列的奇峯,“仙女”們翹首天外,在繡花、在彈琴,山谷中迴盪的悠然風聲似她們綿軟甜美的歌聲。從這裏看“飛來石”,少了“飛”的感覺,猶如一口沉穩的大鐘。

2022年山西導遊詞 篇12

歡迎大家來太原旅遊!在遊覽太原的景點名勝之前,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今天的太原和歷史上的太 原。

太原作為山西省省會,是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中心和交通樞紐。太原市位於山西中部,轄3縣1市6區,總面積約7000平方公里,其中城區168平方公里;總人口約280萬,其中市區人口160多萬。太原東、西、北三面環山,黃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由北而南穿城流過,把市區劈為兩半。而5座風格迥異的大橋又將東西兩岸緊緊連在一起。市內高樓商廈比肩聳立,綠地公園散落有致,草坪樹帶隨街延伸,盡顯壯觀的現代都市氣派。順便告訴大家,太原的街道極為規範,凡南北走向皆稱路,如建設路、五一路、幷州路、解放路、平陽路、新建路、桃園路、濱河路;凡東西走向均叫街,如迎澤大街、府東府西街、雙塔東西街、勝利街、西礦街、學府街。使行人倍感方便,斷無迷失方向之憂。城週四郊,綠野平疇河渠交錯,地肥水美物產豐饒。清徐葡萄、晉祠大米、老陳醋都是四海享譽的名產。晉祠、天龍山、崛圍咽山等景觀雄奇壯麗,各具風采。因此,古來就有“錦繡太原城”的美譽。

太原是一座具有2400多年曆史的古城。傳説太原這塊地方屬於堯帝的子孫所受封的唐國,所以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其弟姬虞於唐,便稱唐叔虞。到唐叔虞的兒子這一代,改國號為晉。但當時晉國的中心在今天的晉南冀城一帶,直到公元前6世紀初晉國的勢力才擴展到太原一帶。太原古稱晉陽,奠基於春秋末期。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初,晉國卿趙簡子的家臣董安於和尹擇在晉水之北築城,取名晉陽,其位置約當今天太原市晉源鎮的古城營村。趙氏家族以晉陽為據點積蓄勢力,奠定霸業。

公元前453年,掌握晉國大權的智伯聯合韓、魏攻打趙襄子。趙憑藉晉陽高城深池固守,使智氏難以得手。智伯急中生智,發現晉水從龍山那邊流來繞城而過,便想出水攻之計,遂掘渠引晉水欲灌晉陽,這便是晉桐智伯渠的來歷。趙襄子用脣亡齒寒的道理説服韓、魏,裏應外合,共滅智氏,瓜分其地。至此,晉國之地悉為趙、韓、魏三卿所佔,史稱“三家分晉”,因有“三晉”之説。到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認趙、韓、魏三者的諸侯國地位,成為戰國七雄中的三強,而趙國的都城就是晉陽。晉陽作為趙國首都歷17年,公元前386年趙遷都河北邯鄲。但趙氏在晉陽的基業已逾百年。

戰國後期,秦國屢敗趙國,隨之在晉陽一帶置太原郡,治所設在晉陽。需要説明的是,太原本義為廣闊的平原,戰國之前泛指汾河流域的平原地帶,秦置太原郡之後,太原作為行政名稱固定下來。從此,太原即指古之晉陽,晉陽亦指今之太原,二者通用。

漢朝太原為北方重鎮,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在晉陽置幷州刺使部,統領太原、上黨等六郡。從此太原又稱幷州。幷州之名可能源於太原位於東西兩道山脈之間,兩山平行謂之並。

西晉末年,幷州刺使劉琨為了防禦匈奴的侵襲,擴築晉陽城,使之成為城牆高13米,周長14公里的大城市。東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大亂,太原先後被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交替攻佔。直到公元396年,北魏40萬大軍攻人晉陽,復置太原郡,古城才得到較長時間的休養生息,並且成為北魏南下河南、東出河北的重要基地。

北魏權臣高歡於532年在太原設大丞相府,並營造了規模宏大的晉陽宮,太原被稱為“別都”。高歡之子高洋取代北魏建北齊後,雖定都於郵城(河北臨漳),但對其發跡之地太原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在27年間建起大明宮,興修12院,其輝煌壯麗程度遠遠超過首都郵城。高洋還在太原西山鑿佛龕、雕佛像、建佛寺,在晉水源頭修魚沼飛樑。太原面貌為之一新。

太原的黃金時代是隋唐兩朝。隋場帝楊廣在即位前被封晉王,視太原為“發樣之地”,稱帝后在太原大興土木。先在北齊晉陽宮外築起高13米、周3.5公里的新城,後又在新城西邊築起高13米、周4公里的倉城,接着又建造了第二座晉陽宮。在此同時,隋場帝還徵調數十萬民工開山築路,修成由太原到京師長安和寧武管涔山避暑行轅汾陽宮的兩條馳道,太原的交通更加方便。

隋朝短暫,很快被唐朝取代。而興唐的李淵父子便是從太原開基立業的。唐高祖李淵曾長期任隋朝的山西河東撫尉使、太原留守等職。唐太宗李世民的青年時期也是在太原度過,被人稱為“太原公子”。在隋末天下大亂之際,李淵父子於公元617年誓師晉陽,當年11月便攻人長安,建立唐王朝。太原這段特殊歷史使它擁有僅次於長安的重要地位。先被定為“北都”,後又改名“北京”,最後又恢復為“北都”。太原城也隨之大大擴展。據新舊《唐書》記載,唐代晉陽已經成為橫跨汾河兩岸、由三座城池聯接組成的大都市。西城在汾水西岸,也稱府城或州城,高13米,周長21公里,內裏包括宮城、大明城、新城、倉城四座小城,把北齊和隋代的宮殿全部囊括進來。東城在汾河東岸,為貞觀名臣李副主持修築。因東城內井水苦澀,難以飲用,又修築了引水工程“晉渠”,將晉水從西城外架槽引入東城。東西兩城之間,跨汾河又有一座“跨水聯諜”的中城,把東西兩城連為一體,故又稱“連城”,是則天武后時幷州長史崔神慶主持興建。晉陽三城,雖各有城池,又渾然一體,共有城門24道,進退攻守彼此呼應,互為依託,風格獨特。

唐末五代天下由治而亂,名城晉陽也幾易其主。先是後唐的“西京”,隨後繼為後晉、後漢、北漢的“國都”,這裏的動靜治亂直接影響到北國與中原。從北齊高洋父子,隋朝楊廣,唐朝李淵父子,到五代三主(後唐李存勖、後晉石敬塘、後漢劉知遠)及北漢的劉祟,這一個個所謂“真龍天子”都是從太原起家奪取天下。太原可以説是藏“龍”卧“虎”之地,故又有“龍城”之稱。  晉陽城易守難攻。宋王朝建立已數十年,但晉陽仍在北漢劉氏手中,直到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第二代天子宋太宗趙光義“御駕親征”,圍城攻打近半年,北漢主劉繼元出城投降,宋朝才算攻取晉陽。宋太宗一則仇視晉陽軍民的頑強抵抗,二則懼怕別人再踞晉陽成“龍”,便下令焚燬晉陽城,並引汾水、晉水淹灌廢墟,進而使歷時1400多年的晉陽古城毀於水火。流離失所的城中百姓紛紛外遷,其中不少人移居汾河東岸的唐明鎮。

太原畢竟是北方戰略要地,毀掉舊城之後必須再建新城。公元982年,焚灌晉陽後不到三年,宋朝大將潘美便奉旨擴展唐明鎮,築起周圍10多裏的土城,這便是現在太原城區雛型,太原由此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宋朝統治者避諱“晉陽”、“太原”舊名,便在這座擴大後的土城設置了陽曲縣,從此太原又有“陽曲”之稱。需要説明的是,趙光義為斬斷“龍脈”,杜絕太原再出真龍天子與其爭奪江山,就把太原的街道大都設計成“丁”字形,取“釘”之諧音,以釘死龍脈。如今太原仍有一些丁字街口。新建的太原發展很快,到宋代中期,太原又成為一座商貿發達、風光秀麗的北方名城,被譽為“錦繡太原城”。

宋朝後期及金元兩代,北方又是亂世,太原城又遭戰火之劫。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漳的北伐軍進入太原時,這裏已是一座人煙罕見的空城了。洪武三年(公元1371年),明太祖朱元漳封他的三兒子朱棡為晉王,坐鎮全國九邊重鎮之首的太原,經略北邊防務。朱棡命永平侯謝成擴建城池,謝成在宋城基礎上向東南北三面擴展,建成周12公里、高12米的磚城,城上建4座角樓、8座門樓、92座敵樓。至今太原許多地名仍沿用當時城門名,如大南門、小東門、大北門、旱西門等。   清代以太原為山西省會。民國時期始設太原市(1927年)。到1949年解放前夕,太原城區面積為30平方公里,人口20餘萬。解放後近半個世紀,太原得到了長足發展,成為擁有160萬市民的大都市,而且是全國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在祖國的現代化建設中發揮着越來越大的作用。

太原作為北方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重鎮,歷史上名家輩出。春秋時代有著名建築家董安於,行俠好義的豫讓;魏晉時期有史學家王沈、王助,文學家孫綽;唐代有著名詩人王之渙、王翰、王昌齡、白居易;宋代有書畫家米芾;金代名詩人李汾,元代戲曲家喬吉,明代文學家羅貫中,清代著名學者傅青主、閻若琚等,均對中華文化的繁榮作出了貢獻。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太原積澱了豐富的文化遺產,保存至今的如晉祠古建築羣,天龍山及龍山石窟雕像,祟善寺、雙塔寺、淨因寺、多福寺、文廟、純陽宮等,均具有很高的欣賞和研究價值,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個理想的旅遊場景,讓我們逐一加以品味。

2022年山西導遊詞 篇13

龐泉溝風景區是國家自然保護區,位於交城縣城西北一百公里的關帝山腹部。是以褐馬雞及華北落葉松、雲杉次生林為主的森林生態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是關帝山國家森林公園的主體部分,也是黃土高原上難得的一片綠洲。

保護區南北長15公里,東西寬14.5公里,總面積達14430.5公頃,森林覆蓋率達74%,區內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温在三到四度,相對濕度為60%,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八百毫米左右。

區內峯巒疊嶂,林木參天,溪水潺潺,有植物60餘科500餘種,其中藥材達200種以上,也是珍禽異獸棲息繁殖的良好場所。鳥類有15目40科150餘種,獸類6目11科80餘種,兩棲爬行類10餘種,昆蟲上千種,菌類50餘種。其中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褐馬雞,二級保護動物金錢豹、黑顴、金雕等。是人們避暑、療養、旅遊、度假的良好場所。

孝文山海拔2830米,是關帝山主峯,也是保護區內最高山峯,以華北落葉松著稱全國。登峯遠眺,一覽眾山小,翠綠盪漾,雲霧縹緲,令人心曠神怡。東側為海拔2670米的雲頂山,山頂草甸平坦、遼闊,黎明觀日出,更令人感慨萬分,留戀忘返。尤為壯觀的是夏日“天門瑞氣”,雨後乍晴,茂密的森林中水氣蒸騰,在林海上空飄蕩的氣團被夕陽斜照,與青翠欲滴的山林反光相映成輝,五顏六色,嵐氣瀰漫。

在交城與方山的分水嶺上有一六角攢尖亭屹立,黃琉璃瓦作,莊重典雅,檐下懸有“文源晚翠”橫匾。站在亭中放眼觀望,松濤滾滾,青山相疊,位於西北方向的“筆架山”形象逼真,山勢險峻,怪石嶙峋,滿山青松清秀挺拔,別有風趣。

山腳下大沙溝內水聲轟鳴,一股清泉從陡巖懸石上飛流直下而為文源,被樹葉撕碎的光斑照耀在瀑布上璀璨耀眼,瞬息萬變。掬一口飲之甜潤涼爽,飄飄欲仙。不遠處三株巨鬆一字排開,頂天立地,形似寶塔昂然屹立,樹梢的松球隨風搖動,恰似塔上懸掛的風鈴,俗稱“古樹寶塔”,與“龍泉飛瀑”相映成趣,風景迷人。

還有“雄獅夕照”、“鳳凰視塔”等數十個自然景觀和人文景點,使你驚歎大自然是何等的博大精深和奧妙無窮。遊人紛至沓來,在龐泉溝自然保護區進行科學考察和旅遊觀光,獲益匪淺。

標籤: 導遊詞 通用 山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shanxi/6jeyr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