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山東導遊詞 >

三孔導遊詞(精選20篇)

三孔導遊詞(精選20篇)

三孔導遊詞 篇1

尊敬的各位遊客:

三孔導遊詞(精選20篇)

大家好!歡迎來到聖地曲阜!我是你們的導遊陳柯潤,大家叫我小陳就可以了。今天,就由我來帶領你們遊覽中外聞名的三孔:孔府、孔廟、孔林。孔子有句名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我有幸擔任導遊,十分高興!我將盡力為大家服好務,如有不足之處,請指出來,我一定儘量改正!

進入孔府的大門,由此向後分為三路,東路建有一貫堂、慕思堂等;西路是孔府當年接待貴賓和讀書習禮的地方,有忠恕堂、安懷堂、花廳等; 中路大部分都是孔府的主要建築,前半部分是官衙,後半部分是內宅。

孔廟本是孔氏家庭的家廟,廟內有孔子親手栽種的檜樹,主要建築是大成殿,殿前有著名的九龍柱和杏壇,後因為孔子受到尊崇,許多封建帝王都到這裏來祭祀孔子,現在,我們濟寧市政府舉辦的一年一度的“國際孔子文化節”也都是在這裏揭開序幕。

孔林是孔子家裏的專用墓地,也是世界上歷時最久、規模最大的家庭墓地,佔地3000多畝。林中有數百種樹木10萬多株,在萬木掩映之中,碑石林立,石像成羣,十分壯觀!

好啦,現在開始自由活動三個小時,大家可以自由參觀一下,也可以做遊戲、購物等,但必須保證衞生,不能亂扔垃圾。

參觀三孔的活動至此結束,謝謝大家對我工作的支持!期待大家的再次光臨!

三孔導遊詞 篇2

不知道您讀沒讀過《論語》,那上面開篇有一句話叫“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那麼我就以孔子的這句名言,熱烈地歡迎您來孔子的故鄉山東曲阜參觀遊覽。下面,就由我陪同各位遊覽並進行導遊服務,非常感謝您的合作,並衷心地希望您對我的工作多提出批評意見。

在來山東曲阜之前,許多朋友可能已對山東曲阜和孔子有了不少的瞭解,但也有的朋友知道的並不十分詳細,現在,我就在進入景點之前,先把山東曲阜和孔子的情況簡要介紹一下。

山東曲阜位於中國山東省西南部,現有人中62萬其中城區人口10萬,面積約890平方公里。“山東曲阜”二字始見於《爾雅》一書,東漢應邵解釋説:魯城中有阜,委曲長七八里,故名“山東曲阜”。宋真宗大中祥符5年,也就是公元1012年,為了紀念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出生在山東曲阜,曾一度改名“仙源”縣,金太宗天會7年(公元1129年),又複名山東曲阜,沿用至今。山東曲阜是一個小城,然而,山東曲阜又是一座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古城,在這片神聖而又古老的土地上,中國遠古傳説中的三皇五帝,竟有四人在這裏留下了蹤跡。據《史記》、《帝王世紀》等史書記載:“黃帝生於壽丘”,“少昊自窮桑登帝位,稱都山東曲阜,崩葬雲陽山”,現在山東曲阜城東8裏,仍留下座金字塔式的墳墓--少昊陵。中國有句俗話説道“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我們是不是可以理解為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從這裏,從黃河中下游向中原,向黃土高原遷徙的過程,而我們的母親之河,黃河、長江,從黃土高原之上奔騰而下,一瀉千里,最後匯入大海呢!中國還有句古話叫“江南出才子,江北出聖人”,實際上,江北的聖人幾乎全出自山東曲阜。在中國封建時代,受到皇帝賜封的聖人一共有6位,他們分別為至聖孔子、亞聖孟子、復聖顏子、述聖子思、宗聖曾子、元聖周公,頭4位都出生在山東曲阜,後兩位一位是孔子的弟子,一位是封地在山東曲阜,周公的後世33代曾在魯國為國君,至今山東稱魯,即起於此。現在山東曲阜地上地下文物眾多,文化燦爛,有國家級文物古蹟4處,省級11處,市級100餘處。1982年山東曲阜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1994年山東曲阜“三孔”被聯合國正式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由於山東曲阜對東方文化的重要貢獻,不少人稱山東曲阜為世界三大聖城之一:“東方的麥加”。在這裏,您不得不沉思,也不能不感奮,因為這裏深扎着中華民族的根,深扎着中國傳統文化的根。

各位朋友,在中國,在東方這片有着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土地上,你也許讀不懂青銅器上的銘文,也許不理解人頭獸身表現什麼,象徵什麼。但是,當你走進中國人民的生活,行走在中華民族繁衍生息、勞動創造的古老土地上,你就能感受到、接觸到中國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流露出來的儒家文化的氣息,你便能由此體驗到中國人民與其他民族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風土人情和理想道德的差異。無論你從哪個角度,哪個層次去探究中華民族的個性與品格,都不難發現儒家文化的基因,在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中,儒家文化幾乎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代名詞。而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就是孔子。

孔子,春秋時代魯國人,也就是山東曲阜人,名丘,字仲尼,生於公元前551年,死於公元前479年,享年73歲。孔子3歲時,父親叔梁紇去世,16歲時,母親顏徵在去世,少年孔子成了孤兒,開始了他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中獨自謀生、學習和奮鬥的一生。

孔子少年發奮自學,勤而好問,青年時代便掌握了參與貴族政治必須熟悉的禮、樂、射、御、書、數六藝,進而掌握了《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的內容,為創立儒家文化奠定了基礎。

孔子30歲設學授徒,開始了漫長的教育生涯,他首開中國私人講學、面向民眾,提倡“有教無類”之風,成為中國第一位,也是世界上第一位偉大的教育家。

孔子51歲時,才做了中都縣令,後來曾在魯攝相事,然而時間不長,他便辭了官,離開魯國開始了他長達14年的周遊列國之行。

孔子在68歲時回到魯國,他把幾乎全部精力放在了教學和文獻整理上,一直到死。孔子的一生是顛沛流離,飽經憂患的一生,是艱苦卓絕、激勵奮發的一生,是春風化雨,培育英才的一生,是著書立説,濟時救世的一生。如今,他的軀體雖已灰飛煙滅,但他的思想,卻潛入每個東方人的心靈,他熔鑄了中華民族的個性和品格,隨着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孔子還將引導着人類,跨向21世紀。

山東曲阜的文物古蹟和旅遊景點很多,大部分與孔子和孔子文化有關。現在我們所在的位置是山東曲阜明故城的正南門外,城門的北面是被稱為中國三大古建築羣之一的孔廟。城門的正上方有“萬仞宮牆”4個大字。“仞”是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約等於8尺。據説,有人稱讚孔子的弟子子貢很有學問,子貢聽説以後,就説:“人的學問好比宮牆,我的學問只有牆頭這麼高,人們一看便會看見牆內的一切,而我的老師孔子的這道牆有數仞,不找到它的門是不能看到牆內宗廟之美麗、房舍的多種多樣”。後人為表達對孔子的敬仰,明代胡纘宗就寫了“萬仞宮牆”4個字鑲在城門上,清代乾隆皇帝為了顯示自己對孔子的崇拜,又把胡碑取下,換上了自己寫的“萬仞宮牆”4個大字。這就是“萬仞宮牆”的來歷。

孔廟是後人為祭祀孔子而修建的廟宇,始建於孔子死後第2年。面積有327.5畝,仿皇宮之制,分九進院落,左右對稱排列,整個建築羣共有五殿、一閣、一罈、兩廡、兩堂、17座碑亭、54座門坊共466間,南北長約1公里。孔廟恢宏壯麗,面積之大,歷史之久,保存之完整,是世界建築史上的唯一孤例。

孔廟大門東牆外面有“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的碑刻,過去,任何官員至此,武官要下馬,文官要下轎,以表示對孔子的尊重。

孔廟的第一座石坊叫“金聲玉振坊”。孟子對孔子曾有過這樣的評價,他説:“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玉振”表示奏樂的全過程,以擊鐘開始,以擊磐告終,比喻孔子的思想集古聖先賢之大成。石坊上面蓮花寶座上各刻有一個獨角怪獸稱“辟邪”,也叫“朝天吼”,這是封建社會王爵府第才可使用的飾物。

孔廟第一道門叫“櫺星門”。“櫺星”又名天田星,古人祭天,先要祭櫺星。“櫺星門”三個字為乾隆所書。“太和元氣”坊同“金聲玉振”坊差不多,題字為明代山東巡撫曾銑手書,讚頌孔子思想如同天地生育萬物。此院東西各有一座腰門,東邊上書“德侔天地一樣大,他的學説古今來説都是最好的”。這座門叫“聖時門”,由此住裏,有博大精深、深不可測之感。“聖時”二字,取《孟子.萬章下》,“孔子,聖之時者也”句,意思是説,在聖人之中,孔子是最適合時代者。

過聖時門迎面小石橋,叫“璧水橋”,橋兩側偏南各有一座門,東門叫“快睹門”,是先睹為快的意思,西門叫“仰高門”讚頌孔子的學問十分高深。我們進入的大門,稱“弘道門”,這三個字取自《論語.衞星公》“人能弘道”的句子,以此來讚頌孔子闡發了堯舜湯和文武周公之“道”。這道門也是明朝洪武十年(1377年)時孔廟的大門。再往後是“大中門”,大中門是宋朝時期孔廟的大門,原名叫“宮和門”,字的意思與孔子中庸之道的主張有關,由此門向南望去,一方面可以看到孔廟的歷史沿革,一方面也可以看到孔廟的不斷擴大,這些建築既有清代建築,也有明代建築,還有宋代建築,它們建的時代不同,工匠不同,但都互相配合,相得益彰,構成一體。看孔廟建築,同時可以看到一部分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史。

這塊碑立於明成化四年(1468年),因此也叫“成化碑”,它為明憲宗朱見深所立,碑高6米,寬2米多。這塊碑的特點是書法精湛,著稱於世,並且碑文用論辯形式寫成,在極力推崇孔子方面,可以説是之最。大家請看右上角,那上面寫道:“聯惟孔子之道,有天下者一日不可無焉”,又説:“孔子之道在天下,如布帛粟菽,民生日用不可暫缺”。這碑下面的動物不是烏龜,叫_是龍的兒子,特別能負重,所以用來馱碑,有句話講“龍生九子不成龍”,在孔廟內,龍和龍的9個兒子,你都可以看到,當地的老百姓常來這裏撫摸這_他們説:“摸摸_頭,一輩子不犯愁,摸摸__一輩子不生病”。

我們面前的這座木結構建築名叫“奎文閣”,原是孔廟的藏書樓。“奎星”為二十八星宿之一,有星十六顆,“屈曲相鈎,似文字之畫”,後來人們把它演化為文官之首,封建帝王把孔子比作天上的奎星,所以孔子又稱“歷代文官主”。這座樓閣高23.35米,闊30.1米,深17.62米,三重飛檐,四層斗拱,構造堅固而且合理,康熙年間山東曲阜曾有過一次大地震,“人間房屋傾者九,存者一”,而奎文閣卻傲然屹立,安然無恙,由此可見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築藝術。

我們現在進入孔廟的第六進院落,展現在大家面前的是13座碑亭,南邊8座,北邊5座。亭內保存着唐、宋、元、明、清各代石碑共55幢,碑文多為皇帝對孔子的追諡加封、拜廟親祭、整修廟宇的紀錄,用漢文、八思巴文、滿文等刻成。此排中間的這座碑,重約65噸,採自北京的西山,在當時,將如此重量的石碑從千里之外,跋山涉水,運至山東曲阜,不能不説是一個奇蹟。此院東、西各有一門,是孔廟第三道腰門,為“東華門、西華門”。

我們現在進入大成門,“大成門”是指今天下之大成,這一排共有5門並列,最西邊為啟聖門,是供奉孔子父母的地方,中路大成門,又有“金聲門、玉振門”相佐,中路為孔廟最中心的地方,東為承聖門,原為孔子故居。

大家知道,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我們認為,孔子首先是個教育家,他是中國第一位老師,封建皇帝封他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應當説,他是全人類的老師,是名符其實的“人類靈魂工程師”。我們面前的“杏壇”,相傳是當年孔子設壇講學的地方,金代建亭作以紀念,著名文人党懷英書“杏壇”二字。壇側有棵杏樹,為後人所栽,每當初春時節,紅花綻開,綠葉搖曳。所以乾隆皇帝來朝拜時,曾賦詩讚之,詩曰:重來又值秈開時,幾樹東風簇絳枝,豈是人間凡卉比,文明終古共春熙。

矗立在我們面前的大殿就是名揚天下的“大成殿”,它是中國的“三大殿”之一,與北京故宮的“太和殿”,泰山岱廟的“天貺殿”齊名,其雄偉壯麗有過之而無不及。殿高24.8米,闊45.78米,深24.8米,雕樑畫棟,金壁輝煌,特別是周圍28根石柱,為世界文化瑰寶,均以整石雕刻而成,前面10根為深浮雕,每柱二龍戲珠,盤繞升騰,栩栩如生,刀法剛勁有力,各具變化。過去皇帝來了,都是將此柱用黃布圍裹。他們若看見恐怕也會自慚不如。兩側及後廊的龍柱為淺浮雕,每柱72條龍,總共1296條。大成殿內供奉着孔子塑像,兩側為四配,東西是復聖顏回、述聖孔及,西面是宗聖曾參和亞聖孟子。再外是12哲。每年9月26日、9月28日,我們都在這裏舉行盛大的國際孔子文化節和孔子誕辰紀念儀式,表演大型祭孔樂舞和“簫韶樂舞”,舉行豐富多彩的文化、旅遊活動,歡迎各位到時光臨。 三孔導遊詞【5】

山東曲阜是孔子的故鄉,山東曲阜的孔廟、孔府、孔林是我國曆代紀念孔子的聖地,統稱“三孔”。孔夫子生前在此開壇授學,首創儒家文化,而其子孫後代也在此生活繁衍,傳承着孔子的文化思想。1994年,“三孔”被聯合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山東曲阜“三孔”中的孔廟、孔府都坐落在市中心,孔林則位於城北。孔廟是國內最大的祭祀孔子的廟宇,它是在孔子的故居上改建而成的,可謂全世界孔廟的始祖;孔府曾是數百年來孔子嫡系長期居住的地方,它的規模在國內僅次於故宮;孔林則是孔子及其家族後裔的墓地。

孔廟,公元前478年始建,後不斷擴建,至今成為一處佔地327公頃(1公頃=10^4平方米)的古建築羣,包括三殿、一閣、一罈、三祠、兩廡、兩堂、兩齋、十七亭與五十四門坊,氣勢宏偉、巨碑林立,堪稱宮殿之城。

孔府,建於宋代,是孔子嫡系子孫居住之地,西與孔廟毗鄰,佔地約16公頃,共有九進院落,有廳、堂、樓、軒463間,舊稱“衍聖公府”。

孔林,亦稱“至聖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專用墓地,林牆周長7千米,內有古樹2萬多株,是一處古老的人造園林。

三孔導遊詞 篇3

山東曲阜是孔子的故鄉,山東曲阜的孔廟、孔府、孔林是我國曆代紀念孔子的聖地,統稱“三孔”。孔夫子生前在此開壇授學,首創儒家文化,而其子孫後代也在此生活繁衍,傳承着孔子的文化思想。1994年,“三孔”被聯合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山東曲阜“三孔”中的孔廟、孔府都坐落在市中心,孔林則位於城北。孔廟是國內最大的祭祀孔子的廟宇,它是在孔子的故居上改建而成的,可謂全世界孔廟的始祖;孔府曾是數百年來孔子嫡系長期居住的地方,它的規模在國內僅次於故宮;孔林則是孔子及其家族後裔的墓地。

孔廟,公元前478年始建,後不斷擴建,至今成為一處佔地327公頃(1公頃=10^4平方米)的古建築羣,包括三殿、一閣、一罈、三祠、兩廡、兩堂、兩齋、十七亭與五十四門坊,氣勢宏偉、巨碑林立,堪稱宮殿之城。

孔府,建於宋代,是孔子嫡系子孫居住之地,西與孔廟毗鄰,佔地約16公頃,共有九進院落,有廳、堂、樓、軒463間,舊稱“衍聖公府”。

孔林,亦稱“至聖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專用墓地,林牆周長7千米,內有古樹2萬多株,是一處古老的人造園林。

三孔導遊詞 篇4

各位朋友,在中國,在東方這片有着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土地上,你也許讀不懂青銅器上的銘文,也許不理解人頭獸身表現什麼,象徵什麼。但是,當你走進中國人民的生活,行走在中華民族繁衍生息、勞動創造的古老土地上,你就能感受到、接觸到中國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流露出來的儒家文化的氣息,你便能由此體驗到中國人民與其他民族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風土人情和理想道德的差異。無論你從哪個角度,哪個層次去探究中華民族的個性與品格,都不難發現儒家文化的基因,在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中,儒家文化幾乎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代名詞。而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就是孔子。

孔子,春秋時代魯國人,也就是曲阜人,名丘,字仲尼,生於公元前551年,死於公元前479年,享年73歲。孔子3歲時,父親叔梁紇去世,16歲時,母親顏徵在去世,少年孔子成了孤兒,開始了他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中獨自謀生、學習和奮鬥的一生。

孔子少年發奮自學,勤而好問,青年時代便掌握了參與貴族政治必須熟悉的禮、樂、射、御、書、數六藝,進而掌握了《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的內容,為創立儒家文化奠定了基礎。

孔子30歲設學授徒,開始了漫長的教育生涯,他首開中國私人講學、面向民眾,提倡“有教無類”之風,成為中國第一位,也是世界上第一位偉大的教育家。

孔子51歲時,才做了中都縣令,後來曾在魯攝相事,然而時間不長,他便辭了官,離開魯國開始了他長達20xx年的周遊列國之行。

孔子在68歲時回到魯國,他把幾乎全部精力放在了教學和文獻整理上,一直到死。孔子的一生是顛沛流離,飽經憂患的一生,是艱苦卓絕、激勵奮發的一生,是春風化雨,培育英才的一生,是著書立説,濟時救世的一生。如今,他的軀體雖已灰飛煙滅,但他的思想,卻潛入每個東方人的心靈,他熔鑄了中華民族的個性和品格,隨着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孔子還將引導着人類,跨向21世紀。

曲阜的文物古蹟和旅遊景點很多,大部分與孔子和孔子文化有關。現在我們所在的位置是曲阜明故城的正南門外,城門的北面是被稱為中國三大古建築羣之一的孔廟。城門的正上方有“萬仞宮牆”4個大字。“仞”是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約等於8尺。據説,有人稱讚孔子的弟子子貢很有學問,子貢聽説以後,就説:“人的學問好比宮牆,我的學問只有牆頭這麼高,人們一看便會看見牆內的一切,而我的老師孔子的這道牆有數仞,不找到它的門是不能看到牆內宗廟之美麗、房舍的多種多樣”。後人為表達對孔子的敬仰,明代胡纘宗就寫了“萬仞宮牆”4個字鑲在城門上,清代乾隆皇帝為了顯示自己對孔子的崇拜,又把胡碑取下,換上了自己寫的“萬仞宮牆”4個大字。這就是“萬仞宮牆”的來歷。

孔廟是後人為祭祀孔子而修建的廟宇,始建於孔子死後第2年。面積有327.5畝,仿皇宮之制,分九進院落,左右對稱排列,整個建築羣共有五殿、一閣、一罈、兩廡、兩堂、17座碑亭、54座門坊共466間,南北長約1公里。孔廟恢宏壯麗,面積之大,歷史之久,保存之完整,是世界建築史上的唯一孤例。

三孔導遊詞 篇5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我叫某某某。今天,由我來帶領你們遊覽“三孔”:孔府·孔廟·孔林。孔子有句名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我有幸擔任導遊,十分高興。我將盡力為大家服務,不足之處,請批評改正。 在參觀三孔之前,請允許我介紹一下曲阜。曲阜地處魯中小區和魯西南平原的交界處。大詩人李白曾描寫曲阜:“笑誇故人指絕境,山光水色青如蘭”。

現在我們參觀孔廟。孔廟位於曲阜城中心,是古代人們為了幾年孔子生前的偉大思想寬闊的精神品質所建的一座韻味十足的建築。前後九進院落,佔地327.5畝,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建築466間,54座門坊;加之廟內1700餘株古樹,一個個直衝雲天,聽説當時誰敢砍倒一棵,就會以殺頭處理。每一棵樹,每一個門的名字都含有孔子“仁”的思想。

孔府與孔廟毗鄰,是孔子嫡系長子長孫居住的府第,三路佈局,九進院落,共有建築463間,加上後花園,共佔地240畝。孔府,也稱“衍聖公府”。“衍聖”的意思是説“聖道”、“聖裔”能繁衍接續, 進入孔府大門,由此向後孔府分為三路,東路建有一貫堂、慕恩堂、孔氏家廟等;西路是孔府當年接待貴賓和讀書習禮的地方,有紅萼軒、忠恕堂、安懷堂、花廳等;中路是孔府的主體建築,前半部為官衙,後半部為內宅。

孔林,是孔子家庭的專用墓地,也是世界上延時最久、規模最大的家庭墓地。佔地三千多畝。周圍垣牆高3米,厚1.5米,長14.5華里。林內有各種樹木10萬多株,數百種植物。在萬木掩映之中,碑石林立,石像成羣,十分壯觀。 現在自由活動3小時,可以自行遊覽“三孔”,也可以進行遊戲、野餐等活動,但必須保證衞生。 參觀“三孔”到此結束了!

三孔導遊詞 篇6

不知道您讀沒讀過《論語》,那上面開篇有一句話叫“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那麼我就以孔子的這句名言,熱烈地歡迎您來孔子的故鄉山東曲阜參觀遊覽。下面,就由我陪同各位遊覽並進行導遊服務,非常感謝您的合作,並衷心地希望您對我的工作多提出批評意見。

在來山東曲阜之前,許多朋友可能已對山東曲阜和孔子有了不少的瞭解,但也有的朋友知道的並不十分詳細,現在,我就在進入景點之前,先把山東曲阜和孔子的情況簡要介紹一下。

山東曲阜位於中國山東省西南部,現有人中62萬其中城區人口10萬,面積約890平方公里。“山東曲阜”二字始見於《爾雅》一書,東漢應邵解釋説:魯城中有阜,委曲長七八里,故名“山東曲阜”。宋真宗大中祥符5年,也就是公元1012年,為了紀念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出生在山東曲阜,曾一度改名“仙源”縣,金太宗天會7年(公元1129年),又複名山東曲阜,沿用至今。山東曲阜是一個小城,然而,山東曲阜又是一座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古城,在這片神聖而又古老的土地上,中國遠古傳説中的三皇五帝,竟有四人在這裏留下了蹤跡。據《史記》、《帝王世紀》等史書記載:“黃帝生於壽丘”,“少昊自窮桑登帝位,稱都山東曲阜,崩葬雲陽山”,現在山東曲阜城東8裏,仍留下座金字塔式的墳墓--少昊陵。中國有句俗話説道“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我們是不是可以理解為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從這裏,從黃河中下游向中原,向黃土高原遷徙的過程,而我們的母親之河,黃河、長江,從黃土高原之上奔騰而下,一瀉千里,最後匯入大海呢!中國還有句古話叫“江南出才子,江北出聖人”,實際上,江北的聖人幾乎全出自山東曲阜。在中國封建時代,受到皇帝賜封的聖人一共有6位,他們分別為至聖孔子、亞聖孟子、復聖顏子、述聖子思、宗聖曾子、元聖周公,頭4位都出生在山東曲阜,後兩位一位是孔子的弟子,一位是封地在山東曲阜,周公的後世33代曾在魯國為國君,至今山東稱魯,即起於此。現在山東曲阜地上地下文物眾多,文化燦爛,有國家級文物古蹟4處,省級11處,市級100餘處。1982年山東曲阜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1994年山東曲阜“三孔”被聯合國正式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由於山東曲阜對東方文化的重要貢獻,不少人稱山東曲阜為世界三大聖城之一:“東方的麥加”。在這裏,您不得不沉思,也不能不感奮,因為這裏深扎着中華民族的根,深扎着中國傳統文化的根。

各位朋友,在中國,在東方這片有着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土地上,你也許讀不懂青銅器上的銘文,也許不理解人頭獸身表現什麼,象徵什麼。但是,當你走進中國人民的生活,行走在中華民族繁衍生息、勞動創造的古老土地上,你就能感受到、接觸到中國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流露出來的儒家文化的氣息,你便能由此體驗到中國人民與其他民族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風土人情和理想道德的差異。無論你從哪個角度,哪個層次去探究中華民族的個性與品格,都不難發現儒家文化的基因,在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中,儒家文化幾乎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代名詞。而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就是孔子。

孔子,春秋時代魯國人,也就是山東曲阜人,名丘,字仲尼,生於公元前551年,死於公元前479年,享年73歲。孔子3歲時,父親叔梁紇去世,16歲時,母親顏徵在去世,少年孔子成了孤兒,開始了他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中獨自謀生、學習和奮鬥的一生。

孔子少年發奮自學,勤而好問,青年時代便掌握了參與貴族政治必須熟悉的禮、樂、射、御、書、數六藝,進而掌握了《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的內容,為創立儒家文化奠定了基礎。

孔子30歲設學授徒,開始了漫長的教育生涯,他首開中國私人講學、面向民眾,提倡“有教無類”之風,成為中國第一位,也是世界上第一位偉大的教育家。

孔子51歲時,才做了中都縣令,後來曾在魯攝相事,然而時間不長,他便辭了官,離開魯國開始了他長達14年的周遊列國之行。

孔子在68歲時回到魯國,他把幾乎全部精力放在了教學和文獻整理上,一直到死。孔子的一生是顛沛流離,飽經憂患的一生,是艱苦卓絕、激勵奮發的一生,是春風化雨,培育英才的一生,是著書立説,濟時救世的一生。如今,他的軀體雖已灰飛煙滅,但他的思想,卻潛入每個東方人的心靈,他熔鑄了中華民族的個性和品格,隨着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孔子還將引導着人類,跨向21世紀。

山東曲阜的文物古蹟和旅遊景點很多,大部分與孔子和孔子文化有關。現在我們所在的位置是山東曲阜明故城的正南門外,城門的北面是被稱為中國三大古建築羣之一的孔廟。城門的正上方有“萬仞宮牆”4個大字。“仞”是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約等於8尺。據説,有人稱讚孔子的弟子子貢很有學問,子貢聽説以後,就説:“人的學問好比宮牆,我的學問只有牆頭這麼高,人們一看便會看見牆內的一切,而我的老師孔子的這道牆有數仞,不找到它的門是不能看到牆內宗廟之美麗、房舍的多種多樣”。後人為表達對孔子的敬仰,明代胡纘宗就寫了“萬仞宮牆”4個字鑲在城門上,清代乾隆皇帝為了顯示自己對孔子的崇拜,又把胡碑取下,換上了自己寫的“萬仞宮牆”4個大字。這就是“萬仞宮牆”的來歷。

孔廟是後人為祭祀孔子而修建的廟宇,始建於孔子死後第2年。面積有327.5畝,仿皇宮之制,分九進院落,左右對稱排列,整個建築羣共有五殿、一閣、一罈、兩廡、兩堂、17座碑亭、54座門坊共466間,南北長約1公里。孔廟恢宏壯麗,面積之大,歷史之久,保存之完整,是世界建築史上的唯一孤例。

孔廟大門東牆外面有“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的碑刻,過去,任何官員至此,武官要下馬,文官要下轎,以表示對孔子的尊重。

孔廟的第一座石坊叫“金聲玉振坊”。孟子對孔子曾有過這樣的評價,他説:“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玉振”表示奏樂的全過程,以擊鐘開始,以擊磐告終,比喻孔子的思想集古聖先賢之大成。石坊上面蓮花寶座上各刻有一個獨角怪獸稱“辟邪”,也叫“朝天吼”,這是封建社會王爵府第才可使用的飾物。

孔廟第一道門叫“櫺星門”。“櫺星”又名天田星,古人祭天,先要祭櫺星。“櫺星門”三個字為乾隆所書。“太和元氣”坊同“金聲玉振”坊差不多,題字為明代山東巡撫曾銑手書,讚頌孔子思想如同天地生育萬物。此院東西各有一座腰門,東邊上書“德侔天地一樣大,他的學説古今來説都是最好的”。這座門叫“聖時門”,由此住裏,有博大精深、深不可測之感。“聖時”二字,取《孟子.萬章下》,“孔子,聖之時者也”句,意思是説,在聖人之中,孔子是最適合時代者。

過聖時門迎面小石橋,叫“璧水橋”,橋兩側偏南各有一座門,東門叫“快睹門”,是先睹為快的意思,西門叫“仰高門”讚頌孔子的學問十分高深。我們進入的大門,稱“弘道門”,這三個字取自《論語.衞星公》“人能弘道”的句子,以此來讚頌孔子闡發了堯舜湯和文武周公之“道”。這道門也是明朝洪武十年(1377年)時孔廟的大門。再往後是“大中門”,大中門是宋朝時期孔廟的大門,原名叫“宮和門”,字的意思與孔子中庸之道的主張有關,由此門向南望去,一方面可以看到孔廟的歷史沿革,一方面也可以看到孔廟的不斷擴大,這些建築既有清代建築,也有明代建築,還有宋代建築,它們建的時代不同,工匠不同,但都互相配合,相得益彰,構成一體。看孔廟建築,同時可以看到一部分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史。

這塊碑立於明成化四年(1468年),因此也叫“成化碑”,它為明憲宗朱見深所立,碑高6米,寬2米多。這塊碑的特點是書法精湛,著稱於世,並且碑文用論辯形式寫成,在極力推崇孔子方面,可以説是之最。大家請看右上角,那上面寫道:“聯惟孔子之道,有天下者一日不可無焉”,又説:“孔子之道在天下,如布帛粟菽,民生日用不可暫缺”。這碑下面的動物不是烏龜,叫*,是龍的兒子,特別能負重,所以用來馱碑,有句話講“龍生九子不成龍”,在孔廟內,龍和龍的9個兒子,你都可以看到,當地的老百姓常來這裏撫摸這*,他們説:“摸摸*的頭,一輩子不犯愁,摸摸*的*,一輩子不生病”。

我們面前的這座木結構建築名叫“奎文閣”,原是孔廟的藏書樓。“奎星”為二十八星宿之一,有星十六顆,“屈曲相鈎,似文字之畫”,後來人們把它演化為文官之首,封建帝王把孔子比作天上的奎星,所以孔子又稱“歷代文官主”。這座樓閣高23.35米,闊30.1米,深17.62米,三重飛檐,四層斗拱,構造堅固而且合理,康熙年間山東曲阜曾有過一次大地震,“人間房屋傾者九,存者一”,而奎文閣卻傲然屹立,安然無恙,由此可見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築藝術。

我們現在進入孔廟的第六進院落,展現在大家面前的是13座碑亭,南邊8座,北邊5座。亭內保存着唐、宋、元、明、清各代石碑共55幢,碑文多為皇帝對孔子的追諡加封、拜廟親祭、整修廟宇的紀錄,用漢文、八思巴文、滿文等刻成。此排中間的這座碑,重約65噸,採自北京的西山,在當時,將如此重量的石碑從千里之外,跋山涉水,運至山東曲阜,不能不説是一個奇蹟。此院東、西各有一門,是孔廟第三道腰門,為“東華門、西華門”。

我們現在進入大成門,“大成門”是指今天下之大成,這一排共有5門並列,最西邊為啟聖門,是供奉孔子父母的地方,中路大成門,又有“金聲門、玉振門”相佐,中路為孔廟最中心的地方,東為承聖門,原為孔子故居。

大家知道,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我們認為,孔子首先是個教育家,他是中國第一位老師,封建皇帝封他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應當説,他是全人類的老師,是名符其實的“人類靈魂工程師”。我們面前的“杏壇”,相傳是當年孔子設壇講學的地方,金代建亭作以紀念,著名文人党懷英書“杏壇”二字。壇側有棵杏樹,為後人所栽,每當初春時節,紅花綻開,綠葉搖曳。所以乾隆皇帝來朝拜時,曾賦詩讚之,詩曰:重來又值秈開時,幾樹東風簇絳枝,豈是人間凡卉比,文明終古共春熙。

矗立在我們面前的大殿就是名揚天下的“大成殿”,它是中國的“三大殿”之一,與北京故宮的“太和殿”,泰山岱廟的“天貺殿”齊名,其雄偉壯麗有過之而無不及。殿高24.8米,闊45.78米,深24.8米,雕樑畫棟,金壁輝煌,特別是周圍28根石柱,為世界文化瑰寶,均以整石雕刻而成,前面10根為深浮雕,每柱二龍戲珠,盤繞升騰,栩栩如生,刀法剛勁有力,各具變化。過去皇帝來了,都是將此柱用黃布圍裹。他們若看見恐怕也會自慚不如。兩側及後廊的龍柱為淺浮雕,每柱72條龍,總共1296條。大成殿內供奉着孔子塑像,兩側為四配,東西是復聖顏回、述聖孔及,西面是宗聖曾參和亞聖孟子。再外是12哲。每年9月26日、9月28日,我們都在這裏舉行盛大的國際孔子文化節和孔子誕辰紀念儀式,表演大型祭孔樂舞和“簫韶樂舞”,舉行豐富多彩的文化、旅遊活動,歡迎各位到時光臨。

三孔導遊詞 篇7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我們現在將要遊覽的是古代藝術的博物館——岱廟。

岱廟,舊稱“東嶽廟”,又叫泰廟,主祀“東嶽泰山之神”,也是古代帝王來泰山封禪告祭時居住和舉行大典的地方。

岱廟創建歷史悠久,西漢史料始有“秦即作疇,漢亦起宮”的記載。唐開遠十三年(公元720xx年)增修宋祥符二年(公元1020xx年)又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後經金、元、明、清歷代拓修,逐漸形成了規模宏大的建築羣。

岱廟位於泰安市城區北部,恰在南起舊泰城南門,北的岱頂南天門中軸線上。南北長405.7米,東西寬236.7米,呈長方形,面積為9.6萬平方米。岱廟的建築,採用了中國古代縱橫雙方擴展的形式,總體佈局以南北為縱軸線,劃分為東、中西三軸。東軸前後設漢柏院、東御座、花園;西軸前後有唐槐院、環詠亭院、雨花道院;中軸前後建有正陽門、配天門、仁安門、天貺殿、後寢宮、厚載門。主體建築宋天貺殿位於岱廟內後半部,高踞台基之上,其他建築則設在中心院落之外,彼此獨立,又有內在聯繫。這種建築佈局是按照宗教的需要和宮城的格局構思設計的,形成分區鮮明,主次有序,莊嚴古樸的獨特風格,並通過建築空間的變幻,在莊重、肅穆和幽深、雅樸的相互滲透中相映成趣,完整一體。廟中巍峨的殿宇與高入雲端的南天門遙相呼應,給人以置身泰山之中的優美感。

岱廟城堞高築,周長三華里,高三丈,四周8個門,向南開的5個,中為正陽門,左為東掖門,再左名仰高門;右為西掖門,再右名見大門;向東的名青陽門,也叫東華門;向西的名素景門,也叫西華門;向北的名魯瞻門,也叫厚載門。每個城門上皆有城樓,岱廟的四隅分別建有巽、艮、乾、刊角樓,整座建築雄偉壯觀,氣勢磅礴,猶如一座帝王的宮闕。

岱廟,是泰山文物最集中的地方。這裏保存了琳琅滿目的歷代帝王祭祀泰山神的祭器、供品、工藝品,也有閃爍着華夏文明光華的泰山出土文物和革命歷史文物,並保存了大量的泰山典籍和道經。更為珍貴的是還有184塊歷代碑刻和48塊漢畫像石,成為我國繼西安、曲阜之後的第三座碑林。

岱廟,又是一座賞心悦目的古典園林。虯龍蟠旋的古柏,遮天蔽日的銀杏,玲瓏精美的盆景,爭奇鬥豔的花卉,又為古樸典雅的亭、台、樓、閣增添了萬種風情的媚態。岱廟,一年四季景色如畫,吸引了眾多的中外遊客。

莊嚴、雄偉的岱廟,殿宇輝煌,文物薈萃。這裏的每一處建築都體現着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風采,每一件文物都反映了泰山的文明發展。漫步在這藝術的世界裏,抬眼望到的,舉手觸到的都是民族的瑰寶,無不使觀者動力容,令遊人感慨。巍巍岱廟,是一座熔建築、園林、雕刻、繪畫和祖國傳統於一體的古代藝術博物館。

現在,我們到的這個地方叫“遙參亭”。它位於泰安市區的中部,通天街的北首,座落在岱廟正陽門外,是岱廟的前庭,為進入岱廟的初階。古代帝王每逢來泰山舉行祭典時,先要在這裏舉行簡單的參拜儀式,以表示對泰山神的虔誠。因此,古時又稱“草參亭”。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山東參政呂經升任副都御史,臨行前改為“遙參亭”,一直延用至今。遙參亭門外的遙參坊是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創建,至今完好無損。另有旗杆高豎,左右鐵獅蹲列。坊南的“雙龍池”,清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開建,方石壘砌,引王母池之水,環繞岱廟注入池中。因池內西北、東南角各有一個進出水的石雕龍頭而得名。池南是通天街,使人一進入泰城南門就置身於神祕、莊嚴的“登天”氣氛之中。池北側的華板上刻有“龍躍天池”四字。1992年又在池外圍以漢白玉雕花石欄,周長63米,以保護文物。石欄內東側立有清代石碑二通,北側立有“濟南五卅慘案紀念碑”,西北側有古槐一株,相傳為唐代所植,至今枝葉繁茂,青翠欲滴。雙龍池周圍為一小廣場,四周古建築林立,形成一幅優美的圖畫。

遙參亭為過亭式院落,東西寬52米,南北長66.2米,總面積3442.4平方米。正殿五間,建在院中心長方形台基上面,寬10.8米,進深7.75米,通高7.9米,為四柱五樑、九脊單檐歇山式,黃瓦蓋頂。清代曾祀碧霞元君。兩側為東西配殿各中間。

遙參亭是一組獨立的建築,但與岱廟在內涵上又是統一的,由於它的存在,把岱廟神祕而莊嚴的氣氛烘托得更加濃厚。這種既獨立又統一的建築風格,不僅在五嶽中獨樹一幟,在中國現存古建築中也是不多見的。遙參亭在唐代曾叫“遙參門”,民間曾有“參拜泰山神,先拜遙參門”之説。當您遊覽岱廟時,也應首先從遙參亭開始。

穿過遙參亭,迎面而立的“岱廟坊”是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山東布政使施天裔創建。坊高12米,寬9.8米,深3米,為四柱三門式。坊起三架,重樑四柱通體浮雕。四柱前後流通墩上雕有8個石獅,姿態各異;重樑四柱刻有“丹鳳朝陽”、“二龍戲珠”、“羣鶴鬧蓮”、“天馬行空”等20餘組形象逼真的祥禽瑞獸和各式花卉紋樣。整座石坊造型別致,刻鏤透細不凡,為清代石雕藝術中之珍品。坊柱南北兩面都刻有楹聯,南面為施天裔所題“竣極於天,贊化體亢生萬物;帝出乎震,赫聲濯靈鎮東方”。北面是清山東巡撫、兵部侍郎趙祥星題的“為眾嶽之統宗,萬國是瞻巍巍乎德何可尚;摻羣靈之總攝,九州待命蕩蕩乎功孰於京?”。兩副楹聯扣人心絃,先聲奪人,把泰山的崇高地位和泰山神的顯赫聲威做了高度概括,使人未進岱廟便生敬仰之情。

出岱廟坊,迎面看到的高大寬闊的“正陽門”,是進入岱廟的正門,兩扇硃紅大門,象徵着岱廟的尊嚴,古時候只有帝王才能從此門進入。歲月的磋砣,到解放前夕,正陽門已是裂痕斑斑,門上方的城樓也俱被歷史的風雨吹打得煙消雲散。現在的正陽門是1985年按照宋代建築風格重新修建的。門高8.6米,上面的城樓高11米,共五間,為九脊單檐歇山頂,24根四方明柱,四周鑲嵌條櫺隔,上覆黃琉璃瓦,檐下斗拱出三越四,雅烏墨小點金彩繪,額方金龍飛舞,遠遠望去翹檐翼然,翩翩欲飛。

三孔導遊詞 篇8

千年禮樂歸東魯,萬古衣冠拜素王”曲阜之所以享譽全球,是與孔子的名字緊密相連的。孔子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中國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在兩千多年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儒家文化逐漸成為中國的正統文化,並影響到東亞和東南亞各國,成為整個東方文化的基石。曲阜的孔府、孔廟、孔林,統稱“三孔”,是中國曆代紀念孔子,推崇儒學的表徵,以豐厚的文化積澱、悠久歷史、宏大規模、豐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學藝術價值而著稱。因其在中國歷史和世界東方文化中的顯著地位,被世人尊崇為世界三大聖城之一。

孔府本名衍聖公府。位於孔廟東側,為孔子嫡長孫的衙署。漢高祖劉邦以太牢之禮祭孔子墓並封孔子九世孫世為奉祀君,代表國家祭祀孔子。後歷代不斷加封,至宋代封為衍聖公。明洪武十年建立獨立的衍聖公府。現有樓、廳、堂480餘間,前為官衙,後為內宅。府內存有著名的孔檔案和大量文物。

孔府有“天下第一家”之稱,是孔子嫡系長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國封建社會官衙與內宅合一的典型建築。孔子死後,子孫後代世代居廟旁看管孔子遺物,到北宋末期,孔氏後裔住宅擴大到數十間,到金代,孔子後裔一直是孔廟東邊,隨着孔子後世官位的升遷和爵位的提高,孔府建築不斷擴大,至宋、明、清達到現在規模。現在孔府佔地約7.4公頃,有古建築480間,分前後九進院落,中、東、西三路佈局。

孔府大門,為間五檁懸山式建築,匾書“聖府二字”,為明朝嚴嵩所書。門兩邊有對聯一幅“與國鹹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其中“富”字上面少一點,寓“富貴無頭”,“章”字一豎通到上面立字,寓“文章通天”,此聯概括出千百年來“聖人家”的氣派。

孔府仿照封建王朝的六部而設六廳,在二門以內兩側,分別為管勾廳、百户廳、典籍廳、司樂廳、知印廳、掌書廳、公共管理孔府事務。明代建築,共五間深三間,寬敞大方,為當年宣讀聖旨、接見官員、審理重大案件之處。

孔府佔地240畝,共有廳、堂、樓、房463間。九進庭院,三路佈局:東路 即東學,建一貫堂、慕恩堂、孔氏家廟及作坊等;西路即西學,有紅萼軒、忠恕堂、安懷堂及花廳等;孔府的主體部分在中路,前為官 衙,有三堂六廳,後為內宅,有前上房、前後堂樓、配樓、後六間等,最後為花園。

三孔導遊詞 篇9

山東,中國古老文化的發祥地之一,這片偉大的土地不僅有名山大川、碧波萬頃,而且在漫長的文明歷史發展過程中孕育了非常燦爛的文明。山東的名勝古蹟、山水風光舉不勝舉。

各位遊客、各位先生、小姐,一路辛苦了,歡迎您來孔廟。

尊敬的遊客朋友,女士們,先生們,你們好!歡迎各位來到孔子的家鄉曲阜參觀遊覽,同時也感謝您選擇我作為您此次遊覽的嚮導。我是曲阜旅行社的導遊員張某,大家可以叫我小張或者張導。孔子有句名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下面就讓我懷着結識新朋友的欣喜心情,為大家提供導遊服務。

孔廟是祭祀孔子的禮制廟宇。孔子是我國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據記載,孔子生而首上圩頂,似尼丘山之形,故因名丘,字仲尼。

孔子在一生艱辛探索的社會實踐中,深入瞭解和認識了當時社會,逐步創立了儒家思想的基本體系,成為當時著名的政治理論家、教育家、思想家。他創立的儒學思想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都有着很大的影響。孔子死後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魯哀公將孔子生前所居之堂改做“壽堂”,房屋三間,裏面陳列着孔子使用過的“衣、冠、琴、車、書”,“因以為廟,歲時奉祀”,即每年按時祭祀。儘管當時孔子已是相當知名的學術大師,但儒家還只是一個學派,孔子的地位不高,所以最初的孔廟也僅僅是孔子的故居。漢代以後,孔子及儒學地位逐漸提高。

據記載,從公元220xx年到解放前,孔廟先後重修擴建七十多次:歷經兩千餘年的歷代重修擴充,便得曲阜孔廟形成了規模宏大的古代建築羣。共佔地約14萬平方米,殿堂閣廡466間,門坊54座,碑亭17座。規模之大,與北京故宮、承德避暑山莊並稱為全國三大古建築羣。

孔廟的總體佈局是由孔子當年的故居長期發展而來的,至今已有二千四百餘年的歷史。孔廟建築發展追求的建築效果是通過建築羣整體所造成的環境去烘托孔子的豐功偉績和儒學聖教的高深博大來完成的。因此,孔廟建築的藝術表現力首先是它的總體佈局及建築序列的完整性;其次是它的個體建築的處理及每道院落的格局,每個殿、堂、樓、門、亭都充分顯示出了各自的重要作用;第三是個體建築的細微方面,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築家們在設計和施工方面的無與倫比的建築藝術成就。在整體建築方面,孔廟採用古代傳統的宮庭式建築形式。但它經過歷史上的多次重修擴建,每當重修擴建的時候,它必然要受到前代孔廟建築形制、規模等因素限制,然而,孔廟的建築羣體最終成功地利用了先代遺產,既體現了歷史遺產的延續,又保持了它的總體的完整性。這種獨特的建築形制是由多種因素促成的。首先,孔廟是孔子故宅擴建而成的,它保存了許多有關孔子的古蹟,如故宅井、詩禮堂、魯壁、金絲堂以及為紀念孔子講學建造的杏壇等;其次是王者宗廟因素,如門戟之制,前殿後寢之制等;第三是宮庭因素,如天子五門之制,王城角樓之制,東、西華門等;第四是宗族家廟因素,如啟聖殿、崇聖祠、家廟等;第五是祭祀因素,在孔廟被祭祀者除孔子、四配、十二哲外,還有先賢先儒、祖先等總數達二百餘人,這樣為容納大批的從祀者神位,就須得設立廊廡,由此便形成了廊廡院落。除以上幾個因素外,還突出地表現了孔子的聖人地位及孔孟之道的神聖性,如泮池、璧水、牌坊等,並以書樓象徵孔子在學術方面的偉大成就。孔廟成功地運用了傳統的庭院組合與環境烘托相結合的表現手法,達到了渲染孔子在學術上、教育上的卓越貢獻和在古代社會中崇高地位的目的,是中國古代建築羣中別具一格的建築形制。

孔廟內現有古樹一千二百餘棵,與宏偉的建築羣相互輝映,特別是夏季,上千只鷺鳥居住在古木之上,形成了孔廟又一獨特的景觀,鷺鳥已被曲阜市定為市鳥。

萬仞宮牆

金聲玉振坊

金聲玉振坊建於明代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金聲玉振”四字為明代學者胡纘宗手跡,坊上有平面淺雕雲龍戲珠,柱頂各設圓雕“辟邪”一隻,俗稱“朝天吼”,坊後有一座單孔石橋,上設龍陛,名曰“泮水橋”,橋下泮水原上游接古泮池,下游流經明城正南門西水門入護城河。此橋建於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

“金聲玉振”四字出自《孟子·萬章下》,孟子説:“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意思是説孔子集聖賢之大成,始終而一。“金聲”原意是指我國古代樂器“鍾”發出的聲音,“玉振”原意是指我國古代樂器“磬”發出的聲音,在古代奏樂時以擊“鍾”為始,擊“磬”為終,金聲玉振的原意為一首完善的樂曲。孟子將孔子思想比喻為一首完美無缺的樂曲,在這裏借用孟子語意,是説孔子思想完美無缺,集古聖賢之大成,以達到絕頂的意思。

櫺星門

櫺星門建於明代永樂十三年(公元1420xx年),原為木質結構,清代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衍聖公孔昭煥重修孔廟時,換成石柱鐵樑。四根石柱頂端為四大天將,中間平梁上是火焰寶珠,以象徵此門由天將守衞而成為參天立地的天門。

櫺星,即天田星,最早見於史料的有漢高祖命祀靈星,凡祭天先祭靈星,古人認為靈星“主得士之慶”,專門管官的星。宋仁宗天聖六年(公元1020xx年),築郊台外垣置靈星門,即在祭天之台的外牆置靈星門,形如窗櫺,故曰“櫺”。孔廟設櫺星門,意為祀孔如祀天,此見於宋《景定建康志》、《金陵新志》所記。另外,孔廟有碑記:置櫺星門“取其疏通之意,以納天下士”,無論任何地方,只要設有櫺星門,那麼它的門扇一定是由櫺子結構而成,因此有疏通之意,孔廟取此意,以招引天下的文人學士都來學於此。

櫺星門外東西兩側,各有一幢下馬碑,上刻“官員人等至此下馬”,在封建社會,所有來曲阜祭孔的官員,無論職位高低,來到孔廟前見到此碑,須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以示對孔子的尊崇之意。此碑始立於金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現僅存東面一幢。

太和元氣坊

太和元氣坊建於明代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全為石質結構。“太和元氣”四字為當時山東巡撫曾銑手書。

“太和”指天地、日月、陰陽會合之氣,“元氣”原意為形成世界的原始物質,後來,一些唯物主義者將“金、木、水、火、土”這五行稱為“原氣”,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由五行構成。在這裏,“元氣”為天地、日月、陰陽會合之氣,是生長萬物的根本。“太和元氣”也就是説孔子思想體現了整個人類思想最精華、最高貴的一面,如同天地生育萬物一般,能使人類思想到達一種至高無上的境地。

太和元氣坊後為“至聖廟”坊,原名為“宣聖廟”坊,始建年代未查到記載,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20xx年)的廟圖上已有“宣聖廟”坊。清雍正七年(公元1720xx年)改“宣聖廟”為“至聖廟”。此坊為漢白玉石質。“至”即至高無上的意思。

“德侔天地、道冠古今”意思是説孔子對人類做出的貢獻如天地一樣大,孔子思想是空前絕後,無論古今還是將來,都是至高無上的。

聖時門

聖時門原為孔廟正門,建於明代永樂十三年(公元1420xx年),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擴建,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清世宗賜名為“聖時門”。此門建於高台之上,前後御道上各有浮雕雲龍戲珠石陛,系明代雕刻。“聖時門”三字為清高宗乾隆手書。

“聖時”二字出自《孟子·萬章下》,孟子將中國古代的四位聖人做了比較後指出:“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認為伯夷反對武王滅紂,不食周粟而死,為聖之清者;伊尹,幫助湯滅夏桀,湯死後輔佐外丙,仲壬死後立湯孫太甲即位,因太甲破壞湯法,被伊尹放逐,三年後太甲悔過,又被伊尹接回復位,孟子稱伊尹為聖之任者;柳下惠是春秋時期魯國大夫,他曾三次被貶黜而仍留任,人問他為什麼不離開,他回答説:“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後來,齊攻魯,他派人到齊勸説退兵,沒用一兵一卒,就退了齊軍,所以孟子説他是聖之和者。通過比較,孟子認為孔子是聖之時者,終始而一的聖人,是最適合時代的聖人,無論任何一個時期,任何一個朝代,孔子思想都應成為正統思想。

璧水橋

進來聖時門,豁然洞開,很大的方形庭院內,古木參天,芳草如茵,東西對稱各有一腰門,對面三架拱橋掩跨璧水,半掩着弘道大門,加之石制盆景上綴,使人心曠神怡,無不動情,頓覺進入了“神”的境界。崇聖者仰之彌高,觀覽者先睹為快。與此情此景相連接,東邊腰門曰“快睹”,西邊腰門曰“仰高”。“快睹”寓先睹為快之意,“仰高”則出自《論語·子罕》。“仰之彌高,鑽之彌堅”意説孔子之道高深不可測,抬頭向上看,越看越高,學習孔子的思想學説,一旦入進門來,才感到裏面的東西學無止境。此二門建於明代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過去只有皇帝祭祀才可走正門,一般人只能從仰高門進廟。

前面一水橫穿,三橋縱跨,環水有雕刻石欄,因水“壅繞如璧”取名“璧水”。北京天安門前有金水,這裏設“璧水”意為孔子廟宇與皇宮等同,三橋因而得名璧水橋。始建於明代永樂十三年(公元1420xx年),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增添石欄,河身砌有河底,原河上為小牆,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將小牆改為石欄杆。

弘道門

弘道門始建於明代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原門三間,當時是孔廟的正門。明弘治年間重修孔廟時,改建為五間。清代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雍正皇帝欽定為“弘道門”,後由乾隆皇帝題寫“弘道”二字豎匾立於門額。

弘道門下現有石碑兩幢,東碑是元代刻成的“曲阜縣歷代沿革志”,記載了曲阜在元代以前的歷史沿革概況,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西碑是元代“處士王先生墓誌銘”,頗有書法價值。二碑原立於曲阜城東舊縣村,1964年移入孔廟。

大中門

大中門是宋代孔廟的正門,始建於宋代,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重修。“大中門”三字匾額系清高宗乾隆手書。

大中門兩側各有綠瓦拐角樓一座,各三間,平面作曲尺形,建在方形高台之上,這兩個角樓與孔廟後面東西兩角樓形成的矩形輪廓,即是元代孔廟的輪廓。孔廟內的主要建築物都在此輪廓之內。角樓建於元至順二年(公元1331年)。孔廟設角樓是仿照宮庭皇城角樓之制而建成的,意使孔廟像皇宮一樣威嚴。

同文門始建於宋代,原為三間,明代成化年間擴為五間。清康熙年間名曰“參同門”,清雍正七年(公元1720xx年)改為同文門。此門是一獨門,左右無牆。以前中國傳統的宮殿式建築,在主體建築之前常有小型建築作為屏障,以表示莊嚴,同文門就擔當着奎文閣的屏障作用。“同文門”三字為清高宗乾隆手書。

奎文閣

奎文閣原名藏書樓,始建於宋代,重檐五間,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改為三檐,賜名“奎文閣”。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20xx年)改為七間,清高宗乾隆皇帝題寫閣匾。

奎文閣東西闊30.1米,南北深17.62米,高23.35米,三重飛檐,四層斗拱,檐下八根八稜石柱,內部結構為層疊式木架,閣兩層,中間夾暗層,原上屋藏御賜經書,暗層藏印板,下層藏御香帛。

“奎”,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傳説為西方白虎之首,共有16顆星,“屈曲相鈎,似文字之畫”,《孝經》上講“奎主文章”,後人進一步將奎星説成是“文官之首”。所以,金章宗為讚頌孔子是天下文官主,將原藏書樓命名為“奎文閣”。

奎文閣自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20xx年)擴建以來,經歷了幾百年風風雨雨和上百次地震,在西面碑亭內有塊碑記載了清代康熙年間一次大地震,“人間房屋傾者九,存者一”,即説百分之九十的房屋倒塌,而奎文閣安然無恙。到本世紀八十年代初,奎文閣因歷年久遠,加之多年失修,有些木質糟朽,閣上方扭斜,於是由國家文物局主持,組織古建築專家聯合擬出修復方案,撥款120餘萬元,比原定工期提前一年將奎文閣重新整修。整修完的奎文閣,完全保持了原有的規格和風貌。

奎文閣廊下東、西各有一幢石碑,東為《奎文閣賦》,由明代著名詩人李東陽撰文,著名書法家喬宗書寫。西為《奎文閣重置書籍記》,記載了明正德六年(公元1520xx年)劉六、劉七率農民起義軍攻佔曲阜、佔領孔廟,“秣馬於庭,污書於池”,將奎文閣藏書“焚燬殆盡”以後,皇帝“又命禮部頒御書以賜”的情況。清代奎文閣中的藏書又有增添,清晚期將藏書移入孔府保存。

奎文閣內現為孔子聖蹟圖陳列。孔子聖蹟圖現存三套,一是明代聖蹟圖繪畫,二是明代雕刻聖蹟圖木板,三是明萬曆年間的聖蹟圖石刻。這裏陳列的系明木板聖蹟圖印本。聖蹟圖全套120幅,描繪了孔子一生主要活動。

十三碑亭

過奎文閣便是十三碑亭院,院內有十三座碑亭,保存了唐、宋、金、元、明、清及民國時期所設立碑刻57塊,南排中間兩座碑亭系元代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和元大德六年(公元1320xx年)建的;次外兩座系金代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所建,其它均為清代建築。按孔廟的建築發展,清代碑亭應建在大中門前,清皇帝為了顯示自己,將碑擁擠在各碑亭之前,故在此院內出現了雙檐穿插交錯的擁擠現象。因此有人説這種建築結構犬牙交錯,兩角相頂,巨檐相交,是古建築學上所講的“勾心鬥角”,“勾心鬥角”見於《阿房宮賦》,至於其建築結構是什麼樣子,已無法確知。

十三碑亭內碑文的內容均為歷代帝王、大臣們修廟、祭廟、告廟之類的記錄。從書法上看,真草隸篆、座座不同,其中有蒙古文、滿文與漢文對照石碑,通過十三碑亭可窺見出歷代建築技術的發展變化。

大成門

大成門在宋代初年叫儀門。宋崇寧三年(公元1120xx年)因大成殿得名大成門。原門三間,明弘治十二年和清雍正二年兩次着火後重修,清世宗雍正題匾。此門用黃瓦、彩繪斗拱,前後各用四根石柱擎檐,前後中央四根深雕雲龍蟠柱,其餘四根為淺雕花紋,前後台階中有浮雕龍陛,均為明代中期雕刻。此處並五門,將孔廟分成三路,東為承聖門,院內為奉祀孔子上五代祖先的地方。西為啟聖門,內奉祀孔子父母。中路三門並立,東西各有掖門,東為金聲門,西為玉振門,中路為祭祀孔子夫婦及歷代先賢先儒的地方。

先師手植檜

大成門裏東側有一石欄,欄內有一棵檜樹,相傳為孔子親手所植。

此樹最早記載見於唐人封演所著《封氏聞見記》:“兗州曲阜文宣王廟內並殿西、南,各有柏葉鬆身之樹,各高五、六丈,枯槁已久,相傳夫子手植,永嘉三年其樹枯死”。手植檜樹原有三株,於晉懷帝永嘉三年(公元320xx年)枯死。隋大業十三年(公元620xx年)復生,唐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又枯;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再生,金貞佑二年(公元1220xx年)毀於兵火。到此,相傳原孔子手植檜樹絕跡。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由三氏學堂教授張 將原東廡廢墟上發出的檜樹苗移栽於此地,即為第四代手植檜。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孔廟着火,此樹被燒死,僅存樹身;清雍正二年(公元1720xx年)再次着火,燒燬樹身,僅存下約半米高的樹樁。樹樁一直保存到“文革”前,“文革”初期被鋸掉樹樁,現石欄內尚保留有第四代樹的樹根。現在挺挺高聳的檜樹是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復生的再生檜。因此,如果算孔子親植,那麼正好是第五代樹。現手植檜高大勁撥,圍有二人合抱,枝冠似傘,樹身似銅,高達十五、六米,樹頭向南傾斜,不知為什麼,清代復生的手植檜樹的形狀竟和明代萬曆年間的聖蹟圖石刻上原手植檜的形狀幾乎完全一致。有人認為這個與地理位置有關係,不知能否解釋清了。仔細想來,似乎有些道理。

先師手植樹歷來受到重視,“此檜日茂則孔氏日興”,將它和孔氏子孫的命運聯繫在一起。宋代米元章(米芾)將手植檜與封建統治者的命運聯繫在一起,有詩為證:“矯龍怪,挺雄質,二千年,敵金石,糾治亂,如一昔”。

樹東立有一碑《先師手植檜》,此碑立於明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20xx年),字體酣暢,渾厚有力,是明代楊光訓手書。

杏壇

宋代以前孔廟內並沒有杏壇。現杏壇的位置是宋代以前孔廟的正殿。宋天禧二年(公元1020xx年),孔子第四十五代孫孔道輔監修孔廟,將正殿擴建,位置後移。為紀念孔子講學,在原正殿舊址“除地為壇,環植以杏”,即築一個土台,周圍植杏樹,名曰“杏壇”。金代在壇上建亭,元世祖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重修,明穆宗隆慶三年(公元1569年)重建。

杏壇是紀念孔子講學的地方,最早記載見於《莊子·漁父篇》,“孔子游乎緇帷之林,坐休乎杏壇之上,弟子習書,孔子絃歌鼓琴”。至於原來沒有杏壇,或者説有杏壇在什麼地方已無法考證了。一般來説《莊子》上面的記載是比較可信的,但《莊子》下篇一般認為是偽作,而《漁父篇》出自《莊子》下篇。因此,對於原杏壇的記載真偽難辨,尚不得考證。

杏壇內現有石碑兩幢,背東面西一碑為金承安三年(公元1198年)文人党懷英篆書“杏壇”二字,由孔子五十一代孫孔元措立石於亭內的,面南一碑為清高宗乾隆手書的《杏壇贊》,寫道:“重來又值燦開時,幾樹東風簇絳枝,豈是人間凡卉比,文明終古共春熙”。

大成殿

大成殿是孔廟的主體建築,是祭祀孔子的中心場所。宋崇寧三年(公元1120xx年)據《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語意,詔名文宣王殿曰“大成”。讚頌孔子思想空前絕後,完美不缺,集古聖賢之大成。

大成殿始建於宋天禧二年(公元1020xx年)。現在看到的大成殿是清雍正時期火後重建的。大成殿闊九間,深五間,主殿高24.8米、闊45.69米、深24.85米,重檐九脊,黃瓦飛甍,斗拱交錯、雕樑畫棟。四周有迴廊,頂端檐吻足有一人之高,前檐下為十根浮透雕水磨大石柱,柱高5.98米,直徑0.81米,每柱二龍對翔,盤繞升騰,中刻寶珠,四繞雲焰,下飾蓮花石座。從底到上全部雕刻深邃,雲龍騰起如飛,神態各異,遠而望之,祥雲之中蛟龍盤旋飛舞,使人無不感到驚訝萬分。大成殿兩側迴廊和後面迴廊下的18根石柱為八稜八面柱,上有淺雕雲龍戲珠,每一面為九龍戲珠,每根柱上就有72條龍。

殿下有雙層台基,前有高二米的大露台,東西寬約45米,南北35米,南有兩層大型浮雕龍陛,四周圍以雙層石欄,石欄下東西南三面共突出24個石雕螭首。雙層石欄設計規整古雅,有複道四通。大露台是祭祀孔子時舞蹈奏樂的地方。整個大成殿氣勢雄偉,結構整齊,規模宏大,突兀凌空,金箔貼裹,羣龍競飛,具有明顯的東方建築特色。與北京故宮太和殿、泰安岱廟裏宋天貺殿並稱為東方三大殿。

大殿內有9座大型神龕,17座塑像。中間一座是孔子,孔子像坐高3.35米,頭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鎮圭。孔子在歷史上被尊為文宣王后曾經有過爭論,唐玄宗開元十七年(公元739年)追諡孔子為“文宣王”,著王者之服,但此“王”並不確切,因為“王”有君王和侯王區分,有人認為應屬君王之“王”,也有人認為應屬侯王之“王”。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20xx年)“加冕九族,服九章,從上公制”。因此看來,宋以前“文宣王”之“王”應屬侯王之“王”,以後隨着孔子地位進一步升高而被確認為君王之“王”。所以孔子身着的服裝是十二章西周的王服(天子之制)。

孔子兩側神龕內為四配,東位面西的復聖顏回和述聖孔伋,西位面東的是宗聖曾參和亞聖孟軻。四配塑像坐高2.6米,身穿九章公服,手執躬圭,如古代上公禮制。其後還有“十二哲”塑像。

大成殿內除17座塑像外,還有10方巨匾(有的還未復原),正中是康熙皇帝手書的“萬世師表”,光緒皇帝的“斯文在茲”,兩側是咸豐和道光的,南面是乾隆皇帝的“時中立極”等,門外正中“生民未有”是雍正皇帝的手書。

寢殿

大成殿後是寢殿。寢殿,是祭祀孔子夫人的地方。孔子夫人是春秋末期宋國人,複姓亓官,十九歲嫁給孔子,先孔子七年去世。關於亓官氏的情況典籍中記載較少,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20xx年),真宗趙恆追封孔子夫人“鄆國夫人”,元代至順三年(公元1332年),被加封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夫人”,明嘉靖八年(公元1520xx年)孔子改稱為“至聖先師”,她也改稱為“至聖先師夫人”。最初魯哀公立廟時,亓官氏即同孔子一起被祭祀,唐代開始有寢殿專祠,早期曾有過亓官氏的塑像,後改為畫像,清雍正年間火後重建時,改為木製牌位,上寫“至聖先師夫人神位”,上罩木刻神龕,龕前有供桌。寢殿的建築年代與大成殿同。周圍石柱上的雕刻圖案是鳳凰牡丹。

東西兩廡

玉虹樓法帖

東西兩廡北部現陳列玉虹樓法帖。玉虹樓法帖是孔子第六十八代孫、衍聖公孔傳鐸的第五子孔繼涑整理刻成的。孔繼涑(公元1727——公元1794),字體實,一字信夫,號谷園,別號薛谷居士。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舉人,候補中書,工書,是當時刑部尚書著名書法家張照的女婿。求學於張照,一生從事書法藝術研究,名重當時,與樑同書齊名,並稱南樑北孔。玉虹樓是他的書房號,所以他所整理摹刻的法帖稱為“玉虹樓法帖”。玉虹樓石刻共584塊,拓印裝裱成101冊,故又稱“百一帖”。整個玉虹樓法帖雕刻精益求精,由孔繼涑獨家刻成,是我國珍貴的書法珍品,具有很高的鑑賞和研究價值。

聖蹟殿

孔廟的最後一座殿是聖蹟殿。聖蹟殿造型古雅,建於明代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由巡按御史何光主持建造的。他蒐集了有關孔子的畫像和文獻資料,交由吳郡畫工章草補充繪畫並刻成石刻,這就是我國最早的完整石刻連環畫——“聖蹟之圖”。聖蹟殿是專門為存放《聖蹟圖》而建造的。《聖蹟圖》每幅高38釐米,寬60釐米,文圖並茂,共120幅,描繪了孔子一生的主要活動。

故宅門

故宅門裏是當年孔子的故居原址。雖不引人注目,但卻是孔廟中最古老的地方。最初的孔廟就在這裏。裏面御贊碑亭一間,據説是孔子生前所居之堂的位置。

孔子家住闕里,故宅門所對的街道即是闕里街,闕指石闕。漢代在此街南首建有石闕兩個,元代擴修孔廟時移入孔廟,“裏”是指鄉里即村莊或街道,因石闕得名闕里。

遊客朋友們,孔廟的遊覽到此結束了,感謝各位在講解中對我的支持和幫助,如果講解過程中有什麼不足之處,請多多批評指正,歡迎大家再次光臨孔廟,再次光臨曲阜,謝謝大家!

三孔導遊詞 篇10

Shandong, one of the birthplaces of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is a greatland with not only famous mountains and rivers, but also splendid civilizationin the long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There are numerous places of interest andscenic spots in Shandong.

Dear tourists, ladies and gentlemen, you have worked hard all the way.Welcome to the Confucius Temple.

Dear tourist friends, ladies and gentlemen, welcome to Qufu, Confucius'hometown, and thank you for choosing me as your guide. I'm Zhang, a tour guideof __ travel agency in Qufu. You can call me Xiao Zhang or Zhang Dao. Confuciushas a famous saying: "it's a pleasure to have friends from afar." Now let mefeel happy to meet new friends and provide you with tour guide service.

Confucius Temple is a ritual temple for Confucius. Confucius is a famousthinker and educator at the end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in China, and isrespected as the founder of the Confucian school. According to records,Confucius was born on the top of the polder, like the shape of Niqiu mountain,so because of the name Qiu, the word Zhongni.

In his life of hard exploration of social practice, Confucius deeplyunderstood and understood the society at that time, gradually established thebasic system of Confucianism, and became a famous political theorist, educatorand thinker at that time. The Confucianism he founded has a great influence inthe history of China and even the world. In the second year after Confucius died(478 BC), Duke AI of Lu changed the hall where Confucius lived to "longevityhall". There were three houses, which displayed "clothes, crowns, Qin, Che, Shu"used by Confucius, and "because they thought they were temples, they wereworshipped when they were old", that is, they offered sacrifices on time everyyear. Although Confucius was a well-known academic master at that time,Confucianism was only a school, and Confucius was not in a high position, so theoriginal Confucius Temple was only the former residence of Confucius. After theHan Dynasty, the status of Confucius and Confucianism gradually improved.

According to records, from 220 A.D. to the time before liberation, theConfucius Temple was rebuilt and expanded for more than 70 times. After morethan 20__ years of reconstruction and expansion, the Confucius Temple in Qufuformed a large-scale ancient architectural complex. It covers an area of about140000 square meters, including 466 halls, pavilions, 54 gates and 17 stelepavilions. With its large scale, the Palace Museum and Chengde Mountain Resortare known as the three major ancient architectural complexes in China.

The overall layout of Confucius Temple is a long-term development ofConfucius' former residence, which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2400 years. Thearchitectural effect pursu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Confucius Temple is achievedthrough the environment created by the whole building complex to set off thegreat achievements of Confucius and the profound and extensive of Confucianismand Taoism. Therefore,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of Confucius temple architectureis firstly the integrity of its overall layout and architectural sequence;secondly, the treatment of its individual buildings and the pattern of eachcourtyard, and each hall, hall, building, door and pavilion fully shows theirrespective important role; The third is the subtle aspects of individualarchitecture, which fully reflects the unparalleled artistic achievements ofChinese ancient architects in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In the aspect of overallarchitecture, Confucius Temple adopts the ancient traditional palace stylearchitecture. However, it has been rebuilt and expanded for many times inhistory. When it is rebuilt and expanded, it is bound to be limited by theshape, scale and other factors of the previous Confucian temple. However, thearchitectural group of the Confucian temple finally successfully utilized theheritage of the previous generation, which not only reflects the continuation ofthe historical heritage, but also maintains its overall integrity. This uniquearchitectural form is caused by many factors. First of all, the Confucius Templeis an extension of the former residence of Confucius, which preserves manyhistorical sites related to Confucius, such as the old house well, poetry hall,Lubi, Jinsi hall, and the apricot altar built to commemorate Confucius'lectures; second, the Royal ancestral temple factors, such as the halberdsystem, the front hall and the back bedroom system; third, the palace factors,such as the five gate system of the emperor, the turret system of the RoyalCity, the East and West Huamen, etc; The fourth is the factors of clan andfamily temples, such as Qisheng temple, Chongsheng temple, family temple, etc.;the fifth is the factors of sacrifice. In addition to Confucius, Sipei andtwelve philosophers, there are also sages, Confucians and ancestors, with atotal number of more than 200 people. In order to accommodate a large number ofworshippers, it is necessary to set up veranda, thus forming veranda courtyard.In addition to the above factors, it also highlights the sage status ofConfucius and the sanctity of Confucius and Mencius, such as panchi, Bishui,memorial archway and so on, and symbolizes Confucius' great academicachievements with the book building. Confucius Temple has successfully used thetraditional combination of courtyard and environment, and achieved the purposeof rendering Confucius'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in academic and education andhis lofty position in ancient society. It is a unique architectural form in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al complex.

There are more than 1200 ancient trees in the Confucius Temple, whichreflect each other with the magnificent buildings. Especially in summer,thousands of egrets live on the ancient trees, forming another unique landscapeof the Confucius Temple. Egrets have been designated as city birds by QufuCity.

Wanren palace wall

Jin Sheng Yu Zhen Fang

Jinshengyuzhen square was built in 1538, the 17th year of Jiajing reign ofMing Dynasty. The four characters of "jinshengyuzhen" are written by Huzuanzong, a scholar of Ming Dynasty. On the square, there is a light carvedcloud dragon playing with pearls. On the top of each column, there is a roundcarving "ward off evil spirits", commonly known as "chaotianhou". Behind thesquare, there is a single hole stone bridge, on which there is a dragon, named"Panshui bridge". Under the bridge, the upstream of panshuiyuan is connectedwith gupanchi, and the downstream flows through the South Gate of Ming CityXishuimen enters the moat. The bridge was built in the 16th year of the reign ofEmperor Kangxi of the Qing Dynasty (1677 AD).

The four characters of "Jin Sheng Yu Zhen" come from "Mencius · Wan ZhangXia", Mencius said: "Confucius is called jidacheng. He who has achieved greatsuccess has a golden voice and a jade. The first is the sound of gold, and thelast is the sound of jade. " It means that Confucius is a master of sages andsages.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Jin Sheng" refers to the sound of "Zhong", anancient musical instrument in China.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Yu Zhen" refers tothe sound of "Qing", an ancient musical instrument in China. Mencius comparesConfucius' thought to a perfect music. Here, to borrow Mencius' meaning, itmeans that Confucius' thought is perfect and integrates the achievements ofancient sages to reach the top.

Lattice star gate

Lingxing gate was built in the 13th year of Yongle (AD 1415) of MingDynasty. It was originally made of wood. In the 19th year of Qianlong (AD 1754)of Qing Dynasty, it was replaced by stone pillars and iron beams when KongZhaohuan rebuilt the Confucius Temple. On the top of the four pillars are thefour generals, and on the middle beam are the fire pearls, which symbolizes thatthe gate is guarded by the generals and becomes a towering gate.

Lingxing, namely Tiantian star, was first seen in the historical data ofthe Han Emperor Gaozu's order to worship Lingxing. The ancients believed thatLingxing was a star that "the LORD was honored by the scholars" and wasspecially in charge of officials. In the sixth year of emperor Renzong of SongDynasty (A.D. 1028), a Lingxing gate was built on the outer wall of theplatform, which was like a window lattice. There is a gate in the ConfuciusTemple, which means to worship Confucius as heaven. This can be seen in therecords of JINGDING Jiankang and Jinling Xinzhi of Song Dynasty. In addition,there is a inscription in the Confucius Temple: the Lingxing gate is set up to"dredge it to accommodate the corporal". Wherever there is a Lingxing gate, itsdoor leaf must be made of lattice structure, so it has the meaning of dredge.The Confucius temple takes this meaning to attract scholars from all over theworld to study here.

In feudal society, all the officials who came to Qufu to offer sacrificesto Confucius, regardless of their positions, had to get off the sedan chair anddismount the military officials to show their respect for Confucius. Thismonument was first erected in the second year of the reign of emperor Mingchangof Jin Dynasty (1191 AD), and now only one is left in the East.

Taihe Yuanqi square

Taihe Yuanqi square was built in the 23rd year of Jiajing in the MingDynasty (1544 A.D.), which is of stone structure. "Taihe Yuanqi" was written bythe governor of Shandong at that time.

"Taihe" refers to the combination of heaven and earth, sun and moon, andYin and Yang. "Yuanqi" originally means the original material that forms theworld. Later, some materialists called the five elements "Yuanqi" as "gold,wood, water, fire and earth". Everything in the world is composed of fiveelements. Here, "Yuanqi" is the combination of heaven and earth, sun and moon,and Yin and Yang, which is the basis for the growth of all things. "Taihe Qi"means that Confucius thought embodies the essence and the most noble aspect ofhuman thought. It can make human thought reach a supreme position as theuniverse produces everything.

After Yuanqi square of Taihe, there was the "Zhisheng Temple" square,formerly known as the "Xuansheng Temple" square. There was no record of itsfounding date. There was a "Xuansheng Temple" square on the temple map in the16th year of Hongzhi of Ming Dynasty (AD 1503). In 1729 ad, Xuansheng temple waschanged to Zhisheng temple. This square is white marble. "Zhi" meanssupreme.

"Demou heaven and earth, Daoguan ancient and modern" means that Confuciuscontributed as much to mankind as heaven and earth. Confucius thought isunprecedented, and is supreme in both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and in thefuture.

Holy time gate

Shengshimen, originally the main gate of Confucius Temple, was built in the13th year of Yongle (AD 1415) of Ming Dynasty, expanded in the 12th year ofHongzhi (AD 1499), and named "shengshimen" by Emperor Shizong of Qing Dynasty inthe 8th year of Yongzheng (AD 1730). The gate is built on a high platform, andthere are reliefs on the front and rear Royal Roads respectively. It is carvedin the Ming Dynasty. "Shengshimen" was written by Emperor Gaozong of QingDynasty.

The word "Shengshi" comes from Mencius. After comparing four ancientChinese sages, Mencius pointed out: "Boyi is the sage of Qing Dynasty; Yiyin isthe sage of Ren Dynasty; liuxiahui is the sage of harmony; Confucius is the sageof time". Yi Yin helped Tang exterminate Xia Jie, assisted Wai Bing after Tangdied, and established Tang sun Tai Jia to ascend the throne after Zhong Rendied. Because Tai Jia destroyed Tang FA, he was banished by Yi Yin. Three yearslater, Tai Jia repented and Yi Yin took him back. Mencius called Yi Yin thesage; Liu Xiahui was a senior official of the state of Lu in the spring andAutumn period. He had been demoted three times and remained in office. Whenasked why he didn't leave, he replied, "how can we go straight and serve people?Why should we go to our parents' country if we do wrong?" later, when Qiattacked Lu, he sent people to Qi to persuade him to withdraw. Without a singlesoldier, he withdrew from Qi's army, so Mencius said that he was the Holy One.By comparison, Mencius believes that Confucius is the sage of the time, the sageof the whole time, is the most suitable sage of the times, no matter in anyperiod, any dynasty, Confucius thought should become orthodox thought.

Bishui Bridge

When you enter the Shengshi gate, it suddenly opens. In the large squarecourtyard, there are towering ancient trees, fragrant grass, symmetrical Eastand West, each with a waist gate. The three arch bridges on the opposite sidecover the Bishui, and half cover the Hongdao gate. In addition, the stone bonsaiis decorated on it. It makes people relaxed and happy, and they are all moved.They suddenly feel that they have entered the realm of "God". Those who worshipthe saints will look up to the top, and those who watch will see it first.Connected with this situation, the east side of the waist gate is called "quickview", and the west side of the waist gate is called "Yang Gao". "Kuai Kan"means seeing first, while "Yanggao" comes from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Zihan. It means that Confucius' way is high and unfathomable. Looking up, thehigher you look, the higher you study Confucius' thoughts and theories. Once youenter the door, you will feel that there is no end to what you learn. These twogates were built in the 12th year of Hongzhi in Ming Dynasty (1499 AD). In thepast, only the emperor could go through the main gate for sacrifice, and mostpeople could only enter the temple through the Yanggao gate.

In front of a water across, three bridges longitudinal span, ring water hascarved stone column, because the water "around such as Bi" named "Bi water".There is Jinshui in front of Tiananmen Gate in Beijing, where Bishui meansConfucius Temple is the same as the Imperial Palace, so the third bridge isnamed Bishui bridge. It was first built in the 13th year of Yongle (AD 1415) ofMing Dynasty. In the 12th year of Hongzhi of Ming Dynasty (AD 1499), stonerailings were added. The river body was built with a river bottom. The originalriver was built with small walls. In the 16th year of Kangxi of Qing Dynasty (AD1677), the small walls were changed into stone railings.

Hongdaomen

Hongdaomen was built in 1377, the 10th year of Hongwu in Ming Dynasty. Itwas the main gate of Confucius Temple at that time. When the Confucius Templewas rebuilt in Hongzhi period of Ming Dynasty, it was rebuilt into five rooms.In the eighth year of Yongzheng (1730 A.D.), Emperor Yongzheng designated it as"Hongdao gate". Later, Emperor Qianlong inscribed the word "Hongdao" and erecteda plaque on the gate.

There are two stone steles under hongdaomen. The East stele is the "historyof Qufu county" carved in Yuan Dynasty, which records the history of Qufu beforeYuan Dynasty and has high historical value. Xibei is the epitaph of Mr. ChushiWang in Yuan Dynasty, which is of great calligraphy value. The two steles wereoriginally erected in Jiuxian village in the east of Qufu City and moved to theConfucius Temple in 1964.

Da Zhong men

Dazhongmen is the main gate of Confucius Temple in Song Dynasty. It wasbuilt in Song Dynasty and rebuilt in 1499. The three character plaque of"dazhongmen" was written by Emperor Gaozong of Qing Dynasty.

There are three green tile corner buildings on both sides of the Dazhonggate. The two corner buildings are built on the square high platform in theshape of a curved ruler. The rectangular outline formed by the two cornerbuildings and the East and west corner buildings behind the Confucius Temple isthe outline of the Confucius Temple in the yuan Dynasty. The main buildings inthe Confucius Temple are within this outline. The turret was built in 1331 A.D.in the second year of the Yuan Dynasty. The corner tower of Confucius Temple ismodeled on the corner tower of Imperial City, which means that Confucius Templeis as majestic as imperial palace.

Tongwenmen was built in Song Dynasty. It was originally three rooms, andexpanded to five rooms in Chenghua period of Ming Dynasty. It was called"shentongmen" in the reign of Emperor Kangxi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changed totongwenmen in the seventh year of Yongzheng of the Qing Dynasty (1729 AD). Thisdoor is a single door, no wall on the left and right. In the past, intraditional Chinese palace style architecture, small buildings were often usedas barriers before the main building to show solemnity. Tongwen gate acted as abarrier for Kuiwen Pavilion. "Tongwenmen" was written by Emperor Gaozong of QingDynasty.

Kuiwen Pavilion

Kuiwenge, formerly known as the library, was built in the Song Dynasty withfive double eaves. In the sixth year of jinmingchang (AD 1195), it was changedinto three eaves and was named "kuiwenge". In the 17th year of Hongzhi in MingDynasty (1504 AD), it was changed into seven rooms. Emperor Qianlong of Gaozongof Qing Dynasty inscribed a plaque on the pavilion.

Kuiwen Pavilion is 30.1 meters wide from east to west, 17.62 meters deepfrom north to south, and 23.35 meters high. It has triple cornices, four layersof brackets, and eight octagonal stone columns under the eaves. The internalstructure is a laminated wooden frame, with two layers of Pavilion and a darklayer in the middle.

Kui, the name of the star. One of the 28 sleepers. It is said that it isthe head of the white tiger in the west, with a total of 16 stars, "buckled andhooked, like a painting of words". In the book of filial piety, it is said that"the article of Kui master", and later generations further described Kui star as"the head of civil servants". Therefore, in order to praise Confucius as a civilservant, Jin Zhangzong named the original library Kuiwen Pavilion.

Kuiwen pavilion has experienced hundreds of years of ups and downs andhundreds of earthquakes since it was expanded in 1504. In the West Pavilion,there is a tablet recording a major earthquake in the Kangxi period of QingDynasty, "nine houses in the world, one in the world". That is to say, 90% ofthe houses collapsed and Kuiwen pavilion was safe and sound. By the early 1980s,Kuiwen Pavilion had been in disrepair for many years. Some of the wood wasrotten and the top of the pavilion was twisted.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State Administr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experts on ancient buildings wereorganized to work out a restoration plan. More than 1.2 million yuan wasallocated to renovate Kuiwen Pavilion one year ahead of the original schedule.The renovated Kuiwen pavilion has completely maintained its originalspecifications and style.

There are two stone tablets in the East and west of kuiwenge corridor.Kuiwenge Fu in the East is written by Li Dongyang, a famous poet in MingDynasty, and Qiao Zong, a famous calligrapher. In the west is kuiwenge resetbooks record, which records that in 1511, Liu Liu and Liu Qi led the peasantuprising army to capture Qufu and occupy the Confucius Temple. After they burnedkuiwenge's books, the emperor ordered the Ministry of rites to issue imperialbook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collection of books in Kuiwen pavilion wasmoved to Confucius' residence for preservation.

Kuiwen Pavilion is now on display with the pictures of Confucius' holyrelics

三孔導遊詞 篇11

尊敬的各位來賓:

你們好!我受旅遊、接待部門的委託,對光臨名城曲阜參觀遊覽的各位佳賓表示熱烈地歡迎。我有幸為大家導遊陪同參觀,非常高興,這是咱們共同頎賞學習的好機會。看後請留下寶貴意見。

首先,向大家簡要介紹一下曲阜的歷史、文物概況。

歷史文化名城曲阜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獻整理家、世之聖人孔子的家鄉,亞聖孟子的故里,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的誕生地,炎帝的首都,商殷故國,魯國首都。三皇五帝有四位在這裏生息勞作,有5000多年的歷史。地下有豐富的寶藏,地上有眾多的文物。現有文物112處,其中有聯合國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3處,全國保護的4處,省級12處,其他為地市級保護的。

重中之重有“三孔兩廟一陵”、“三山二林一寺”。孔廟、孔府、孔林,俗稱“三孔”,有祭祀中國元聖周公的廟宇,有祭祀孔子第一大弟子復聖顏回的廟,俗稱“兩廟”;“一陵”是黃帝誕生地--壽丘少昊陵;“三山”;孔子出生地尼山、漢墓羣九龍山、小泰山--九仙山(又稱九山)。二林是:世界教育孩子最好的母親孟母林,孔子父母埋葬地樑公林;“一寺”是李白、杜甫作詩、答對、分手處,著名文人孔尚任隱居處國家園林“石門寺”。

我們現在看孔廟。

孔廟,又稱至聖廟,是祭祀孔子及其夫人亓官氏和七十二賢人的地方。孔廟同北京的故宮、河北承德市避暑山莊並稱中國的三大古建築羣。專家對孔廟講了四名話:建築時間最久遠、最宏大、保存最完整、東方建築特色最突出。從孔廟可看出兩個問題:一是孔子對中國乃至東方文化的巨大貢獻;二是中國在歷史上就有能工巧匠。

孔廟始建於公元前478年,孔子去世的第二年建廟。在孔子故居建廟堂三間,陳列孔子的衣、車、書等,“歲時奉祀”。歷代皇帝對孔廟都有擴建,計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數百次達到現在的規模。孔廟仿皇宮建築之制,分三路佈局,九過院落,共有房屋466間,門亭54座,東西相對貫穿在一條中軸線上,有碑碣近千塊,佔地327.5畝,長達兩華里又150公尺。現在看到的孔廟是明弘治年間的規模。解放後國家多次撥款維修保護。我國首批公佈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12月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成為聯合國保護的文物單位,孔廟建築時間之久遠,規模之宏大,保存之完整實屬世之罕見。

神道。“萬仞宮牆”前古柏蒼勁的這段路為“神道”。重要的廟宇前都有專開的尊敬靈通之道,稱“神道”。

萬仞宮牆。這道門是曲阜明城正南門,也是孔廟的第一道門,上懸“萬仞宮牆”四個大字,系清乾隆皇帝的御筆。它來源於孔子得意弟子子貢。魯國大會諸侯時,有人提出子貢的學問博大精深,可與孔子相提並論,子貢在場,馬上站起來説,我可不敢與俺老師孔子比,人的學問好比一堵牆,我這道牆只有一仞之高,俺老師的牆有數仞之多。就是説,我的學問等於一肩膀頭子高,一目瞭然沒什麼深奧的;孔子的學問有我數倍之多,經過詳細的研究,全面的探討,才能瞭解他的全部,入了門以後,才能看到宗廟之美,在門外頭你是看不到的。後人為了形容孔子的學問高深,從夫子之牆數仞,到“百仞”、“千仞”到明代皇帝封孔子為“天下文官主,歷代帝王師”,封孔子學問有“萬仞”,讚頌孔子學問有一萬個八尺,往上看,看不到頂,亦説此牆深壁高壘非常堅固。這四個字原為明欽差所寫,乾隆為表示他對孔子的重視,親書“萬仞宮牆”換上了他的御筆。

金聲玉振坊。此坊建於明代,為表達孔子學問精湛而完美,如同奏樂的全過程,自始至終完整無缺。古樂是以敲鐘開始,鍾起“始條理也”,是擊磬告終,“玉振”為磬落的聲音,稱“終條理也”,讚揚孔子的學問是集先賢先聖之大成,所以稱“金聲而玉振也”,“金聲”鐘的聲音,始,“玉振”磬的聲音,終。這也是辦事要“有始有終”成語的來源。“金聲玉振”是明代大書法家胡纘宗題定的。

“二柏擔一孔”。過玉振坊這個單孔的石拱橋,東西各有一棵古柏,所以人稱“二柏擔一孔”。這橋名曰:“泮水橋”與行宮旁泮水池的水相通,因之演義為“盼水”。過去讀孔孟之書,考上高等學府叫“入盼”,做官的盼高升,做買賣盼發財,過日子盼興旺。

下馬碑。廟牆外東西各立一塊石碑,公元1191年專立的下馬碑,下轎碑。西邊的碑早毀壞,東邊這塊碑上寫“官員人等至此下馬”。過去文武官員、庶民百姓從此路過下轎下馬徒步而行,以示對孔子、孔廟的尊敬。

櫺星門。明代所建,公元1754年重修,由木製改鐵石的。“櫺星門”系乾隆御筆。相傳天上星系“有二十八宿”,其中,有個掌管文化的星叫“櫺星”,又名“文曲星”、“天振星”,把孔子與天上管文化的星聯繫起來,説文化方面他是最高的,如過去祭天,要先祭“文曲星”,有尊孔如尊天的説法。

太和元氣坊。這坊是明代公元1544年所建,極贊孔子的思想,主張如同“太空宇宙能哺育萬物。天地之合,四方之合,陰陽之合”,稱“太和”之氣是最基本的東西,宇宙之太和,人間之元氣。“太和元氣”系山東巡撫曾銑手書。

至聖廟坊。明代所建“至聖廟坊”,是漢白玉的,上飾火焰寶珠。

德侔天地,道冠古今。這道院的東西對襯各建一處很奇特的牌坊,木製角稜環繞,千頭萬續,下有八個怪獸,叫“天龍神獅”,相傳它威嚴靈感,可驅除邪惡,匡扶正義。東邊牌坊上書:“德侔天地”,説孔子的思想主張給人類的好處如同天高地厚,功德能同天地相比。西邊的牌坊上書“道冠古今”,贊孔子思想、辦法古今都是蓋世之冠。

聖時門。三門並列,四道台皆同上,中央盤龍。此門命名來源於孟子,對古代四位聖人伯夷、伊尹、柳下惠、孔子,孟子把四聖人的聖蹟歸納為四句話: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聖時”極贊孔子思想主張經久不衰,是適合時代的聖人。皇帝來曲阜朝孔要行“三跪九叩大禮”,走聖時門;歷代“衍聖公”出生時打開“聖時門”,除這兩種情況外,此門不輕易開啟。都走快覩門、仰高門。

快覩門,取先睹為快之意。就是説孔子的學問“五經四書”,誰先學誰先有文化,誰先學誰先有知識,爭相學習,以先見到先讀為快樂。

仰高門。根據顏回讚揚孔子的一段話命名的。顏回説,夫子之道,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贊孔子學問向上看不到頂,叫“彌高”,學起來文言文很難懂,叫“彌堅”,高不是高不可攀,經過努力是完全可以學到的。顏回説“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説我以禮。”俺老師循循善誘,教我以文化,施我以禮節。

漢石人。仰高門裏亭子裏有兩位歷史價值很高的漢石人,一位是“亭長”,(漢代地方小官),一位府門之卒,都是魯王墓前守衞的。石人被歷代金石學家所重視,對研究漢代服裝和文字有重要價值。

金水橋,這道橋,同故宮前的橋同名,稱金水橋,又叫碧水橋,三孔排列,綠水盪漾。

弘道門。過金水橋是明代皇帝欽定的“弘道門”,取“論語”中“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之意。孔子是個普通文人,為什麼成為聖人?贊孔子總結了先賢先聖的經驗,尤其弘揚了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道。“人能弘道,説人能指揮創造一切,非道弘人,並不是一切指揮人,這是讚揚人的主觀能動性。”弘道門下有兩塊石碑,東邊的四稜碑是“曲阜歷代沿革志”記載了曲阜沿革變遷的歷史,元代所立,史料價值很高,西邊的是“處士先生墓誌”,具有很高的書法價值。

大中門。大中門是宋代孔廟的大門,稱“中和門”,意為用孔子的思想處理問題都可迎刃而解。明代擴建廟改稱“大中門”,贊孔子的學問是集人類知識之大成,中,取“中庸”之意,“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不偏,庸不易。離開中者,就不是正道,成了邪道、歪門。就是説不左不右,公平正道,向前為中庸。大中門東西兩頭有角樓兩座是守衞孔廟用的。

同文門,四大名牌,孔廟圖。進入大中門裏左右有四塊大碑。西邊的明弘治碑,講的綱常倫理。弘治碑右側有明代才子湖南長沙李東陽繪製的“孔廟圖”價值很高。

成化碑,是明代成化皇帝朱見深所立。有兩個情況引起歷代大家名人的注意。一是成化碑正楷字寫的好、規範化、標準化,精湛引人,字體筆法有“著稱於世”的評語;二是對孔子評價最高,歷代皇帝對孔子都有評説,評價最高的是成化皇帝,他把孔子的思想、辦法比作吃飯、穿衣、花錢,一天也離不開,有了孔子的道理和辦法,就能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地盡其力,不然就亂套啦。説有孔子之道則有天下,沒孔子之道則無天下,反孔子之道則失天下。如碑文稱:“朕唯孔子之道,天下一日不可無焉,有孔子之道則綱常正而倫理明,萬物各得其所矣...,孔子之道之在天下如布帛粟菽,民生日用不可暫缺,...天生孔子縱之為聖,生之安行仁義中正,師道興起,從遊三千,往聖是繼。”

同文門。取“人同心”字同文之意。是説同心協力,團結一致才能幹好事業;文字要統一,有統一的文字才能記載歷史傳播經驗,隨意造字就會亂套。同文門是奎文閣前的重要屏障。

奎文閣,原為藏書樓,是收藏御賜書籍的地方。建於宋天禧二年(公元1020xx年),金章宗重修時改為“奎文閣”。這座獨特雄偉的建築,完全是木質結構,在中國樓的建設上稱孤例。經過幾次地震,奎文閣沒有震毀。清康熙5年地震“十間房子倒者有九,存者有一,奎文閣巍然不動”。明代吏部尚書李東陽專寫了“奎文閣賦”,贊奎文閣的建築研究價值。就是廊下東頭這塊碑。

樓閣前這東西兩院稱:“齋宿”,是祭祀人員齋戒、沐浴的地方。東院是衍聖公齋宿所,清康熙、乾隆祭孔時都在東齋宿盥洗。西院是從祭人員的齋宿。孔子七十一代孫孔昭薰將廟內宋、元、明、清五朝代拜孔廟碑130多塊集中鑲嵌在院牆上,故西齋宿又稱碑院。

十三碑亭。這是孔廟的第六進院落,亭內立有55塊碑,是唐、宋、金、元、明、清等朝代所立,其內容都是皇帝、欽差拜孔、對孔子的追諡、評價,歷次修孔廟的記載,有漢、滿、蒙、八思巴文等文字。南八北五,所以稱十三碑亭,因為都是經皇帝批准立的碑,因此又叫御碑亭。東起前排第三、六兩個亭子是金代所建,是我國現存不可多見的建築。凡是用贔屭馱的碑都稱“御碑”。“贔屭”是吉祥物,傳説龍王有九子,它是第8子,它愛“文”,善於負重,石碑有文字而沉重適合其特點,形象應為龍頭、龜身、鷹腿、蛇尾。

東起北邊這第三個亭子是康熙皇帝立的碑。北京西山採的石頭經大運河,經濟南又運到這裏。專家計算這幢碑13萬斤重,從濟寧沿途潑水凍了,在冰上滑過來的,有時一天只走卧牛之地。曲阜本有好石頭不用,要從北京運來,以示皇帝對孔子的重視。這院東南、西南各有一片碑碣都是王公大臣們修廟、拜孔的記載,書法價值很高。

這個院東西對襯各有一門,東為“毓粹門”,西是“觀德門”。俗稱東華門、西華門。

孔廟由這裏起分為三路佈局,這一道五門,中為“大成門”,左邊是“金聲門”,右邊是“玉振門”,再往西為“啟聖門”,再往東為“承聖門”。大成門的建築結構是“犬牙交錯,勾心鬥角”。中間插進為“勾心”,左右四角尖端相頂為“鬥角”。大成門三字系雍正皇帝的御筆。贊孔子是集先聖先賢之大成,達到了至高無上的境界。

先師手植檜。大成門裏左邊這棵挺拔蒼勁的檜樹,是孔夫子手植的。據記載:孔子在這裏裁過三棵檜樹,金貞佑二年(公元1220xx年)毀於兵火,樹枯而又發新枝,曾“三枯三榮”,有“檜樹日茂孔氏日興”的説法。明萬曆年間才子楊光訓題寫了“先師手植檜”五個大字。

兩廡長廊。這兩側的對等兩排房子,共80間,稱“東西廡”,是供奉七十二賢人的地方。孔子號稱弟子三千,身通六藝文武全才的七十二人,供奉在東西廡。歷代帝王都有封的配享先賢。如董仲舒、韓愈、王明陽、諸葛亮、寇準、岳飛等等。到民國年間已封到156名。最後一位先賢是梁啟超先生。原有塑像,牌位,後一律改為木製牌位。東西廡現在陳列的是收集的宋代以前的中貴石刻。周公訓子、蝙蝠行醫等,最為珍貴的國寶有漢魏朝碑刻22塊,書法價值特高的“禮器碑”、“乙瑛碑”、“史晨碑”、張猛龍碑“、米芾碑”等都是罕見的珍品。西廡陳列了100多塊“漢畫石刻”,都是久負盛名的藝術珍品,是研究漢、魏等歷史社會生活難得的珍貴資料。東廡北端陳列着584塊石刻,是孔子六十九代孫孔繼涑寫的玉虹樓法貼。

杏壇。這是為紀念孔子講學建的。孔子當初是在土台上大杏樹下給弟子們講學。宋代公元1020xx年,孔子45代孔道輔監修孔廟時,將正殿後移擴建,在正殿舊址建亭,環植以杏,名曰“杏壇”。杏壇二字,是金代著名文人党懷英篆書。亭內有乾隆皇帝御筆“杏壇贊”,這是他第一次來曲阜寫的。乾隆題寫的匾、對聯、條幅等在曲阜有50多處。

大成殿。這是孔廟的主殿,它和北京的故宮太和殿、泰安岱廟天貺殿並稱東方三大建築,又稱東方三大殿。價值高歷史長的是大成殿。殿高24.8米,闊45.7米,深24.89米。四周環有28根用整個石頭雕成的龍柱,工藝精湛,造詣很深。尤其殿前廊10株深浮雕的滾龍柱實為世之罕見,10棵柱子20 條龍,上下對翔,升騰盤繞戲一顆珠子,神態各異,無一雷同,越看越有動意,躍然石上栩栩如生。這是徽州工匠的傑作。皇帝來曲阜朝孔時,孔家都用黃綾把龍柱裹起來,不讓皇帝直接看到龍柱,因為超過了金鑾殿,怕皇帝不高興,加以責怪。其餘18根柱是八稜的淺浮雕龍柱,一個稜面刻九條龍,每根柱子八個稜,八九 72條龍共計雕刻1296條龍。這是罕見的石刻藝術瑰寶。總覽大成殿雄偉壯觀。

五聖十二先哲。大成殿內供奉着17尊像。

五大聖人。至聖孔子,意為聖人中的聖人,至高無上。孔夫子在中央,頭戴十二旒之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持震圭,威嚴肅穆,使人肅然起敬。兩側為四配:東邊是復聖顏子,述聖子思;西邊是宗聖曾子,亞聖孟子。東頭六位,西頭六位,稱十二先哲,有子貢、子路、冉求等11位孔子的弟子,有一位是宋朝朱熹,著名理學家,五經四書解釋的好,被封為先哲。“生民未有”的匾,是孟子贊孔子,説“生民未有盛於孔子也”。有人類以來,還沒有全面超過孔子的人,所以叫“生民未有”。“萬世師表”是康熙題寫,封孔子為“萬世皇帝之師,千古人類之表,皇帝的老師,做人的表率。”“斯文在茲”是光緒寫的,意為天下的文化都在這裏。

寢殿。供奉孔子夫人亓官氏的專殿。是孔廟第三大建築。亓官氏宋國人(河南商丘),19歲嫁孔子,後生子孔鯉,賢妻良母,早孔子7年去世,被封“至聖先師夫人”,同孔子一樣享受祭祀。寢殿周圍28根石柱上雕鳳凰,每條柱子刻鳳凰72只,同龍的數量一樣,叫龍鳳呈祥。

聖蹟殿。以石刻連環畫的形式記載了孔子的事蹟。有120塊文圖並茂的石刻,是孔子後代同明代巡撫御史何出光主持修建的。由吳郡著名畫工章草繪畫刻石,鑲在殿內牆上。是我國第一部人、文兼有的完整的連環畫。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殿正面“萬世師表”為康熙御筆,正中孔子大司冠像是唐代大畫家吳道子畫的。殿東頭是康熙朝孔的御碑,西頭有晉代名畫家顧愷之畫的孔子行教像,習稱“夫子小影”最接近孔子的面貌特徵。還有宋代大家米芾的贊孔子的小篆:“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子以前既無孔子,孔子以後更無孔子,孔子孔子大哉孔子”。明確的説,孔子偉大啊!無與倫比,空前絕後!

孔廟西路是祭禮孔子父母的地方。其父叔梁紇,母顏徵在,皇帝封為啟聖王和啟聖王夫人,建有啟聖王殿、寢殿、金絲堂等建築。

孔廟的東路,前後兩部分,前院是孔子故宅,有“孔宅故井”,孔子九代孫孔鮒藏書的地方名“魯壁”,現在看到的經書,立頭功的應為“魯壁”。為紀念孔子教育其子讀書建了“詩禮堂”,孔子説“不學詩無以言,不字禮無以立”,意為不學詩不會講話,不學禮不懂得如何立身事。詩禮堂內有著名雕刻家石可先生刻制的仿漢畫石刻“聖蹟圖”。後院是崇聖祠、五代祠,祭祀孔子上五代祖先的祠堂。

各位先生,孔廟似歷史的、知識的學堂,因時間有限,咱們只看了主要的,我是厄要介紹的。孔子是聖人,也是偉大的旅遊家,周遊列國20xx年,宣傳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學問,收集了寶貴的資料。有關聖人的遺蹟很多,很值得一看。我們相處時間雖短,可友誼長存,盼望各位有機會再來曲阜觀光,我們一定很好地服務。

孔廟就看到這裏,謝謝大家的合作,歡迎您再來。

三孔導遊詞 篇12

孔廟、孔林、孔府位於中國北部山東省的曲阜市,又被合稱為“三孔”。 “三孔”是包括孔子及其後裔的宗廟,墓地和宅邸在內,總佔地面積約3500餘畝,擁有近千間建築的龐大建築羣。

孔廟位於曲阜市南門內,是奉祀孔子的廟宇。曲阜孔廟是祭祀孔子的本廟,是分佈在中國、朝鮮、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美國等國家20xx多座孔子廟的先河和範本,據稱孔廟始建於公元前478年,最初僅“廟屋三間”,後來經過歷代的不斷興建,發展成為擁有各種建築100餘座,460餘間,佔地面積約95000平方米的龐大建築羣。孔廟是中國現存規模僅次於故宮的古建築羣,堪稱中國古代大型祠廟建築的典範。

孔廟的總體設計是非常成功的。前為神道,兩側栽植檜柏,創造出莊嚴肅穆 的氣氛,培養謁廟者崇敬的情緒;廟的主體貫串在一條中軸線上,左有對稱,佈局嚴謹。前後九進院落,前三進是引導性庭院,只有一些尺度較小的門坊,院內 遍植成行的松柏,濃廕庇日,創造出使人清心滌唸的環境,而高聳挺拔的蒼檜古柏間闢出一條幽深的甬道,既使人感到孔廟歷史的悠久,又烘托了孔于思想的深 奧。座座門坊高揭的額匾,極力讚頌孔子的功績,給人以強烈的印象,使人敬仰之情不覺油然而生。第四進以後庭院,建築雄偉,黃瓦、紅牆、綠樹,交相輝映, 既喻示出孔于思想的博大高深,也喻示了孔子的豐功偉績,而供奉儒家賢達的東 西兩民,分別長166米,又喻示了儒家思想的源遠流長。

孔廟共有建築100餘座460餘間,古建面積約16000平方米。主要建築有金 元碑亭、明代奎文閣、杏壇、德佯天地坊等、清代重建的大成殿、寢殿等。金牌亭大木做法具有不少宋式特點,斗栱疏朗,瓜子栱、令栱、慢拱長度依次遞增,六鋪作裏跳減二鋪,柱頭鋪作與補間鋪作外觀相同等。正殿庭採用廊廡圍繞的組合方式是宋金時期常用的封閉式祠廟形制少見的遺例。大成殿、寢殿、奎文閹、杏壇、大成門等建築採用木石混合結構,也是比較少見的形式。斗栱佈置和細部做法靈活,根據需要,每間平身科多少不一,疏密不一,栱長不一,甚至為了彌補視覺上的空缺感,將廂栱、萬栱、瓜栱加長,使同一建築物相鄰兩間斗栱的栱長不一,同一柱頭科兩邊栱長懸殊,這是孔廟建築的獨特做法。

孔廟保存漢代以來歷代碑刻1044塊,有封建皇帝追諡、加封、祭祀孔子和修 建孔廟的記錄,也有帝王將相、文人學士謁廟的詩文題記,文字有漢文、蒙文、八思巴文、滿文,書體有真草隸篆,是研究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的珍貴史料。碑刻中有漢碑和漢代刻字二十餘塊,是中國保存漢代碑刻最多的地方。乙瑛碑、禮器碑、孔器碑、史晨碑是漢隸的代表作,張猛龍碑、賈使君碑是魏體的楷模。此外還有孫師範、米芾、党懷英、趙孟 、張起巖、李東陽、董其昌、翁方鋼等人的法書,元好問、郭子敬等人的題名,孔繼涑五百八十四石的大型書法叢帖玉虹樓法帖等。孔廟碑刻是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寶庫。

孔廟著名的石刻藝術品有漢畫像石、明清雕鐫石柱和明刻聖蹟圖等。漢畫像石有90餘塊,題材豐富廣泛,既有人們社會生活的記錄,也有歷史故事、神話傳説的反映。雕刻技法多樣,有線刻、有浮雕,線刻有減地,有剔地,有素地,有線地;浮雕有深有淺,有光面,有糙面。風格或嚴謹精細,或豪放粗獷,線條流暢,造型優美。明清雕鎊石柱共七十四根,其中減地平鐫五十六根,高浮雕十八根。減地平鐫圖案多為小幅雲龍、鳳凰牡丹,清雍正七年刻,崇聖祠刻牡丹、石榴、荷花等花卉,構圖優美,是明弘治十七年的遺物。石雕的精品是浮雕龍柱;大成毆前檐十柱,每柱高達六米,最為高大,崇聖祠二柱龍姿矯健,雲形活潑,水平最高。另外聖時門、大成門、大成殿的淺浮雕雲龍石陛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聖蹟因為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據孔廟宋金木刻增補而成,由曲阜儒學生員毛鳳翼匯校、揚州楊芝作畫、蘇州石工章草上石,共一百二十幅,形象地反映了孔子一生的行跡,是我國較早的大型連環畫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兩千多年來,曲阜孔廟旋毀旋修,從未廢棄,在國家的保護下,由孔於的一座私人住宅發展成為規模形制與帝王宮殿相埒的龐大建築羣,延時之久,記載之豐,可以説是人類建築史上的孤例。

孔林又稱“至聖林”,位於曲阜城北1公里,是孔子及其後裔的家族墓地,前後延續使用了約2520xx年,共計有孔氏子孫墓十餘萬座。孔林佔地約2平方公里,林門以長達1266米的神道與北城門相連,神道平直如矢,兩側檜柏夾侍,莊嚴肅穆。進入大林門,高大的圍牆將大林門與二林門之間圍成一個封閉的縱深空間,挺拔的檜柏,夾峙的紅牆間闢出一條狹長的甫道,將人的視線引向高聳的二門城樓。過二林門,古木森森—,芳草如茵,流水潺潺,竟是一片天然野趣,使人精神為之一爽。折而向西,過洙水橋;沿軸線前行,登墓門,穿甬道,過享殿,入墓園,一代偉人長眠在抔土之中。使人倍感親切,低迴徘徊,不忍離去。孔林面積200萬平方米,林內墓冢累累,碑碣如林,石儀成羣,古木參天。有孔子以來歷代子孫墓葬十餘萬座,除漢碑移入孔廟外,地面上還有宋、金、元、明、清、民國等時代墓碑和謁陵題記刻石等4000餘塊,保存着宋、明、清各代石人、石馬、石羊、石獅、望柱、供桌和神道坊等石儀近千件。為表彰儒家思想、滿足祭祀需要,還建有門、坊、享殿、碑亭等六十餘座明清建築。孔林埋葬孔子長孫已至第七十六代,旁系子孫已至七十八代,從周至今,全無間斷。延續時間之久,墓葬數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做為一個家族墓地,在世界上是沒有先例的,它是儒家思想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裏所居統治地位的產物。孔林豐富的地上文物,對於研究我國墓葬制度的沿革,對於研究我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風俗、書法、藝術等都具有很高的價值。

孔府 又稱“衍聖公府”,位於曲阜東華門大街1號孔廟的東側,是孔子嫡長孫居住的府第。孔府始建於宋金時期(公元12~13世紀),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建府於今址。孔府是典型的封建貴族地主莊園,佔地面積約4.9萬平方米,有各類樓房廳堂共480餘間。孔府是孔子嫡孫的官署,孔子嫡孫一向以“禮門義路家規矩”相標榜,格守詩禮傳家的祖訓;建築也受到儒家禮儀的制約,留下儒家宗法制度與倫理觀念的烙印。孔府沿用中國傳統的前堂後寢制度,前堂部分有官衙、東學、西學,供處理公務、會客之用,是對外活動的場所,後寢部分有內宅、花廳、一貫堂、是家族生活的場所。建築功能分區明確、排列井然有序。建築羣設計遵循禮教與宗法原則,把一系列使用功能不同的建築物有主次、有次序地進行排列。建築羣中貫軸線,左右對稱,成三路佈局。中路為孔氏宗子衍聖公所後,東路一貫堂為次子所居,居中為尊。體現了宗子的尊貴地位和宗子與非宗子等級與地位的差別。中路官衙、內宅界限分明,體現了男女授受不親,內處有別。軸線上。正房與廂房,中門與邊門,體現了主人與下人的尊卑差別。建築物的名字也打着儒家思想的印記,“一貫堂”、“忠恕堂”、“安懷堂”等既讚揚孔子的忠怨思想和使人安樂的政治理想,又顯示孔子嫡孫努力仿效的決心,“東學”、“西學”,既讚揚孔子創學設教的功績,又表明孔子嫡孫繼承詩禮傳家、好學重教傳統的態度。

孔廟、孔林、孔府建築羣凝聚了歷代建築的精華,極具建築藝術之美。同時在建築的佈局、規劃和裝飾等方面,也反映出的儒家思想的精髓。它們不僅是名聞天下、內涵豐富的文化類遺產,同時還擁有大量有價值的自然遺產。“三孔”內生長的17000餘株古樹名木不僅見證了“三孔”的發展歷史,同時也是研究古代物候學、氣候學和生態學的寶貴素材。

三孔導遊詞 篇13

昨天剛游完了三孔,今天我來到了馳名中外、如雷貫耳的五嶽之首——泰山。 登泰山前,我還不熟悉泰山,於是就問以前爬過泰山的舅媽,舅媽介紹説:“泰山以‘拔地通天之姿,擎天捧日之勢 ’,魁梧的屹立在齊魯大地上,海撥一千五百四十五米,被稱為“五嶽之首。”聽完介紹,我心裏萬分激動,恨不得現在就已經在泰山山頂上了,這樣我便可以眺望腳下的雲霧,一覽眾山小了。 我們來到泰山腳下,遠遠望去,半山腰有許多登山者,他們一步一步地往上爬:有的人扶着欄杆費力地向上爬;有的人拿着枴杖,艱難地挪動着腳步;還有的人爬一會兒歇一會兒,邊走邊喘大氣……路旁種滿了參天大樹,葱葱郁郁,蒼翠挺拔。只見遠處的羣山,連綿起伏;白雲自由自在地飄浮着,周圍到處是聳峙的峯巒,險峻的崖壁。

我們先坐車在盤曲的山路上行駛了30分鐘左右來到,就到達了“泰山索道”。我們下了車,坐上了索道。一路上,我們看到了滿山遍野的樹木和鮮花,有紅的、黃的、藍的……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格外鮮豔。纜車底下,一道瀑布從山上流到下面的小潭裏,小潭裏的水不深,清澈見底,還可以看見潭底有一層細沙呢! 下了纜車,就是“南天門”走近一看,這個“南天門”,氣勢磅礴。最上面鑲着三個金色的大字:“南天門”左右是一副藍底金色的對聯。南天門下面的石階是十八盆,是登山路上最險的一段。從下往上看,像是一條陡直的“天梯”。我們拍完照片,穿過南天門繼續往前走,來到了一塊刻着“泰山”幾字的巨石前。在那裏可以感覺到此山的氣勢蓬勃,使人流連忘返。 休息了一會兒後,我們向着玉皇頂出發。走着走着,就來到了兩塊高大的石碑前。這兩塊石碑各高十幾米,寬幾米。一塊寫着許多著名人物為泰山的題詞。

另一塊記錄了歷代皇帝的豐功偉績,題目叫做“天地同攸”。於是,我走到兩塊石頭擺了個pose。再往前走就是玉皇頂了, 玉皇頂上有個玉皇廟,廟前是那塊刻着“五嶽獨尊”的石頭,字是紅色的,深刻有力,給人一種豪邁、有力的感覺。 游完玉皇廟, 我們按照原路返回,乘坐纜車下山了。 在回賓館的路上,我不得不感歎到,原來人間也有這麼美妙的景色啊,有句古詩説得好:“此曲只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我看應該改成:“此景只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看啊!”我真是不虛此行啊!

三孔導遊詞 篇14

各位遊客,你們好!今天,由我來帶領大家去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故鄉。我叫艾席文,大家叫我小艾就可以了。如果我有不知之處,請多指教。

孔廟是著名的“三勝”(孔廟、孔林、孔府|)之一,位於山東省曲阜西南部,是後人用來供奉孔子的地方。孔廟佔地200多畝,坐落在曲阜城內,其建築規模宏大。

進入孔廟大門,首先我們看到的是弘道門,它建於明朝337年。往前走就是大中門,大中門是讚揚孔子的思想不偏不歪,不上不下,正中的意思。從大中門左拐,有一個高約4米,寬約1米得石碑,也建於明代,這個傳話碑,他有兩個特點,一是上面的內容全是用正楷書寫的;二是讓人最難忘的是碑下面的一個贔屓,叫四不像,因為它有龜殼、虎頭、蛇尾,鷹爪。

孔廟的主體建築為大成殿,這座大殿是我國現在巨大的古建築之一,這個殿最引人注目的前面十根柱子,柱子上都雕刻着兩條飛龍,飛騰於彩雲之中,兩龍之間有一寶珠,所以叫做“二龍戲珠”。

現在,我們解散,兩小時後我們在大中門集和,大家可以自由遊玩了,不過,要注意衞生和安全。

三孔導遊詞 篇15

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我叫任一銘,是你們的導遊。今天,由我來帶領你們遊覽“三孔”:孔府·孔廟·孔林。

聖人孔子有句名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我有幸擔任導遊,十分高興。我將盡力為大家服務,不足之處,請批評改正。

在參觀三孔之前,請允許我介紹一下曲阜。曲阜地處魯中小區和魯西南平原的交界處。大詩人李白曾描寫曲阜:“笑誇故人指絕境,山光水色青如蘭”。現在我們參觀孔廟。孔廟位於曲阜城中心,是古代人們為了幾年聖人孔子生前的偉大思想寬闊的精神品質所建的一座韻味十足的建築。前後九進院落,佔地327.5畝,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建築466間,54座門坊;加之廟內1700餘株古樹,一個個直衝雲天,聽説當時誰敢砍倒一棵,就會以殺頭處理。每一棵樹,每一個門的名字都含有聖人孔子“仁”的思想。

孔府與孔廟毗鄰,是聖人孔子嫡系長子長孫居住的府第,三路佈局,九進院落,共有建築463間,加上後花園,共佔地240畝。孔府,也稱“衍聖公府”。“衍聖”的意思是説“聖道”、“聖裔”能繁衍接續,

進入孔府大門,由此向後孔府分為三路,東路建有一貫堂、慕恩堂、孔氏家廟等;西路是孔府當年接待貴賓和讀書習禮的地方,有紅萼軒、忠恕堂、安懷堂、花廳等;中路是孔府的主體建築,前半部為官衙,後半部為內宅。

孔林,是聖人孔子家庭的專用墓地,也是世界上延時最久、規模最大的家庭墓地。佔地三千多畝。周圍垣牆高3米,厚1.5米,長14.5華里。林內有各種樹木10萬多株,數百種植物。在萬木掩映之中,碑石林立,石像成羣,十分壯觀。

現在自由活動3小時,可以自行遊覽“三孔”,也可以進行遊戲、野餐等活動,但必須保證衞生。

參觀“三孔”到此結束了,

三孔導遊詞 篇16

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歡迎來到孔子的故鄉——曲阜。我姓趙,是此次行程的導遊,我將陪同各位遊覽孔廟、孔府和孔林。

首先,我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孔子的生平。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誕生於曲阜尼山。春秋末期,他在魯都闕里聚徒講學,傳授“六世”(禮、樂、射、御、書、數),並在實踐中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論。

現在我們前往孔廟。孔廟是後人為祭祀孔子而修建的廟宇,始建於孔子死後第2年。面積有327.5畝,仿皇宮之制,分九進院落,左右對稱排列,南北長約1公里。孔廟大門東牆外面有“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的碑刻,過去,任何官員至此,武官要下馬,文官要下轎,以表示對孔子的尊重。

孔府即“衍聖公府”,孔府與孔廟毗鄰,是孔子嫡系長子長孫居住的府第,三路佈局,九進院落,共有建築463間,加上後花園,共佔地240畝。

孔林,是孔子及其家庭的專用墓地,也是世界上延時最久、規模最大的家庭墓地,位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佔地三千餘畝。

孔子創立的儒學及儒家思想,統治和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每一箇中國人都應該到曲阜來尋找歷史,曲阜歡迎你的到來!

三孔導遊詞 篇17

女士們、先生們:你們好! 歡迎來到曲阜。曲阜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故鄉,全國首批公佈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孔子有句名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今天,我有幸為各位擔任導遊,十分高興。我將盡力為大家提供滿意的服務,不足之處,請批評指正。 曲阜概況 在參觀“三孔”之前,請允許我把曲阜概況介紹一下: 曲阜地處魯中山區和魯西南平原的交界處,北依泰山,南引嶧山,東連沂蒙羣山,西俯千疇平原。地勢東高西低,境內泗河、沂河等河流均自東向西流淌,自古就有“聖人門前倒流水”之説。物產豐富,景色宜人。大詩人李白曾描寫曲阜:“笑誇故人指絕境,山光水色青如蘭”。

曲阜歷史悠久,早在五六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裏繁衍生息,創造了人類早期的文明。不少古籍中,還有炎帝、少吳徙都於曲阜,黃帝生於壽丘(曲阜城東8裏處),舜於壽丘作什器的記載。可見,中國遠古時代最有影響的三皇五帝中就有四人在曲阜留下了蹤跡。儘管這是傳説,但也並不是毫無根據的。從境內保存下來的 20餘處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中仍可見到我們的祖先征服自然的遺蹟。

“曲阜”一名最早見於禮記>>。東漢應劭解釋説:“魯城東有阜,委曲長七八里,故名曲阜。”商代前期,曲阜名奄,是商王朝的重要屬國。周代自“封周公於曲阜”800餘年,曲阜為魯國都城,是當時我國一個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春秋時期,孔子首創私人講學之風,“弟子三千,賢者七十有二”遍及全國各地,又成了當時的教育中心。魯國是曲阜歷史上的黃金時期,以“禮儀之邦”著稱於世,故山東省現仍沿用“魯”作為簡稱。公元前 249年,楚滅魯,置魯縣,秦代屬薛郡,西漢時為魯國都,魏晉南北朝時為魯郡治。隋開皇十六年(596年),首定曲阜為縣名。宋代改稱仙源縣,金代恢復曲阜縣名至今。

1986年撤縣制,始稱曲阜市。現面積為890平方公里,人口60餘萬。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給曲阜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蹟,主要的有110餘處,其中孔廟、孔府、孔林及魯國故城遺址被列為全國首批公佈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另有11處列為全省重要文物保護單位。“三孔”還於1994年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新中國建立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曲阜的文物古蹟十分關注,國家先後撥款3000多萬元對“三孔”進行了全面修茸。近年來,為了大力發展旅遊事業,曲阜又相繼開發建設了孔子六藝城、論語碑苑、魯國盛世華夏文化城等一批新的旅遊景點,形成人文與自然景觀,新老景點渾然一體,相映生輝的旅遊資源新格局,成為中外遊人嚮往的文化旅遊勝地。 孔廟的第一座石坊叫“金聲玉振坊”。孟子對孔子曾有過這樣的評價,他説:“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玉振”表示奏樂的全過程,以擊鐘開始,以擊磐告終,比喻孔子的思想集古聖先賢之大成。石坊上面蓮花寶座上各刻有一個獨角怪獸稱“辟邪”,也叫“朝天吼”,這是封建社會王爵府第才可使用的飾物。

孔廟第一道門叫“櫺星門”。“櫺星”又名天田星,古人祭天,先要祭櫺星。“櫺星門”三個字為乾隆所書。“太和元氣”坊同“金聲玉振”坊差不多,題字為明代山東巡撫曾銑手書,讚頌孔子思想如同天地生育萬物。此院東西各有一座腰門,東邊上書“德侔天地一樣大,他的學説古今來説都是最好的”。這座門叫“聖時門”,由此住裏,有博大精深、深不可測之感。“聖時”二字,取<<孟子.萬章下>>,“孔子,聖之時者也”句,意思是説,在聖人之中,孔子是最適合時代者。

過聖時門迎面小石橋,叫“璧水橋”,橋兩側偏南各有一座門,東門叫“快睹門”,是先睹為快的意思,西門叫“仰高門”讚頌孔子的學問十分高深。我們進入的大門,稱“弘道門”,這三個字取自<<論語.衞星公>>“人能弘道”的句子,以此來讚頌孔子闡發了堯舜湯和文武周公之“道”。這道門也是明朝洪武十年(1377年)時孔廟的大門。再往後是“大中門”,大中門是宋朝時期孔廟的大門,原名叫“宮和門”,字的意思與孔子中庸之道的主張有關,由此門向南望去,一方面可以看到孔廟的歷史沿革,一方面也可以看到孔廟的不斷擴大,這些建築既有清代建築,也有明代建築,還有宋代建築,它們建的時代不同,工匠不同,但都互相配合,相得益彰,構成一體。看孔廟建築,同時可以看到一部分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史。

這塊碑立於明成化四年(1468年),因此也叫“成化碑”,它為明憲宗朱見深所立,碑高6米,寬2米多。這塊碑的特點是書法精湛,著稱於世,並且碑文用論辯形式寫成,在極力推崇孔子方面,可以説是之最。大家請看右上角,那上面寫道:“聯惟孔子之道,有天下者一日不可無焉”,又説:“孔子之道在天下,如布帛粟菽,民生日用不可暫缺”。這碑下面的動物不是烏龜,叫,是龍的兒子,特別能負重,所以用來馱碑,有句話講“龍生九子不成龍”,在孔廟內,龍和龍的9個兒子,你都可以看到,當地的老百姓常來這裏撫摸這,他們説:“摸摸的頭,一輩子不犯愁,摸摸的腚,一輩子不生病”。 我們面前的這座木結構建築名叫“奎文閣”,原是孔廟的藏書樓。“奎星”為二十八星宿之一,有星十六顆,“屈曲相鈎,似文字之畫”,後來人們把它演化為文官之首,封建帝王把孔子比作天上的奎星,所以孔子又稱“歷代文官主”。這座樓閣高23.35米,闊30.1米,深17.62米,三重飛檐,四層斗拱,構造堅固而且合理,康熙年間曲阜曾有過一次大地震,“人間房屋傾者九,存者一”,而奎文閣卻傲然屹立,安然無恙,由此可見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築藝術。

我們現在進入孔廟的第六進院落,展現在大家面前的是13座碑亭,南邊8座,北邊5座。亭內保存着唐、宋、元、明、清各代石碑共55幢,碑文多為皇帝對孔子的追諡加封、拜廟親祭、整修廟宇的紀錄,用漢文、八思巴文、滿文等刻成。此排中間的這座碑,重約65噸,採自北京的西山,在當時,將如此重量的石碑從千里之外,跋山涉水,運至曲阜,不能不説是一個奇蹟。此院東、西各有一門,是孔廟第三道腰門,為“東華門、西華門”。

我們現在進入大成門,“大成門”是指今天下之大成,這一排共有5門並列,最西邊為啟聖門,是供奉孔子父母的地方,中路大成門,又有“金聲門、玉振門”相佐,中路為孔廟最中心的地方,東為承聖門,原為孔子故居。

大家知道,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我們認為,孔子首先是個教育家,他是中國第一位老師,封建皇帝封他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應當説,他是全人類的老師,是名符其實的“人類靈魂工程師”。我們面前的“杏壇”,相傳是當年孔子設壇講學的地方,金代建亭作以紀念,著名文人党懷英書“杏壇”二字。壇側有棵杏樹,為後人所栽,每當初春時節,紅花綻開,綠葉搖曳。所以乾隆皇帝來朝拜時,曾賦詩讚之,詩曰:重來又值秈開時,幾樹東風簇絳枝,豈是人間凡卉比,文明終古共春熙。

矗立在我們面前的大殿就是名揚天下的“大成殿”,它是中國的“三大殿”之一,與北京故宮的“太和殿”,泰山岱廟的“天貺殿”齊名,其雄偉壯麗有過之而無不及。殿高24.8米,闊45.78米,深24.8米,雕樑畫棟,金壁輝煌,特別是周圍28根石柱,為世界文化瑰寶,均以整石雕刻而成,前面10根為深浮雕,每柱二龍戲珠,盤繞升騰,栩栩如生,刀法剛勁有力,各具變化。過去皇帝來了,都是將此柱用黃布圍裹。他們若看見恐怕也會自慚不如。兩側及後廊的龍柱為淺浮雕,每柱72條龍,總共1296條。大成殿內供奉着孔子塑像,兩側為四配,東西是復聖顏回、述聖孔及,西面是宗聖曾參和亞聖孟子。再外是12哲。每年9月26日、9月28日,我們都在這裏舉行盛大的國際孔子文化節和孔子誕辰紀念儀式,表演大型祭孔樂舞和“簫韶樂舞”,舉行豐富多彩的文化、旅遊活動,歡迎各位到時光臨。

大成殿兩側的綠瓦長廊叫兩半島,共有80間房屋,是後世供奉先賢先儒的地方,在唐朝受供奉的只有20餘人,到了民國多達156人,這些配享原為畫像,金時改為塑像,明代改為木製牌位,文革期間被拆掉。現在兩廊中主要存放漢畫像石刻和著名古碑。最珍貴的是漢魏六朝石刻22塊,如“五鳳”“禮器”“乙瑛”“孔廟”“史晨”“張猛龍”碑等,都為國家級石碑,被視為書法藝術的極品,價值連城的瑰寶。最北面的兩廡中,珍藏着584塊石碑,叫“玉虹樓”法貼,是孔子68代孫孔繼涑收集了歷代著名書法家的手跡慕刻而成,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寢殿是供奉孔子夫人亓官氏的專祠。聖蹟殿是明萬曆年間,根據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編繪刻石的連環畫,共有120幅。這是我國第一部有完整人物故事的連環畫。

我們現在的位置是孔廟東路,這裏當年為孔子故宅,這口水井為“孔子故宅井”,是當年孔子飲水之井,後人稱為“聖水”。亭內的碑有乾隆“飲水拜師”和“故宅井贊”,乾隆8次來曲阜,竟有他5次題字。後面這座紅色牆壁叫“魯壁”,在秦始皇焚書坑儒時,孔子9世孫孔鮒把<<論語>>等經典藏在此壁內,牆壁倒塌後被人發現,孔子經典方才留傳於世。 這座殿堂叫“詩禮堂”,是當年孔子教兒子學詩學禮的地方,堂前有兩棵宋代銀杏樹,當初孔府曾用這棵樹的果實做菜,名叫“詩禮銀杏”大家在品嚐孔府菜時,千萬不要忘了點這道菜,因為此菜的出處就在這個地方。

孔廟是一個巨大的文化博物館,我們匆匆看一次,只可窺見一斑。不能觀其全貌,尤其是不能會其神韻,那就留待各位以後再來時細細品味吧。下面我們參觀孔府。

孔府即“衍聖公府”,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孔府大門與孔廟僅一牆之隔。孔府共佔地240畝,有廳、堂、樓、房463間,在路佈局,九進院落,東路為“東學”,西路為“西學”供遊人遊覽的主要是中路。

“衍聖公”是北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宋仁宗賜給孔子46代孫孔宗願的封號,這一封號子孫相繼,整整襲封了32代,歷時880多年。遠在這封號之前,自西漢以後,歷代封建王朝就給予孔子後代眾多封賜,漢代曾封孔子後代為“奉禮君”“關內候”,魏晉南北朝又封“宗聖候、崇聖大夫”;唐朝封“文宣公”;宋代封“衍聖公”,到民國孔子77代孔德成時,改稱“奉禮官”。“衍聖公”是我國封建社會享有特權的大貴族,被稱為“天下第一家”,在明代,不僅班列羣官之上,還特許在紫禁城騎馬等。孔子的嫡系長支大多住在孔府,一直到1948年孔子77代孫孔德成離開曲阜,遷至中國台灣。

孔府大門上方高懸藍底金字“聖府”二字。有趣的是門兩邊這幅對聯:上聯是“與國鹹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富”字缺上面一“點”,寓“富不到頂”,下聯為“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章”字一豎直通“立字”,寓“文章通天”。“與國鹹休”“同天並老”,這是多大的氣派!

孔府二門裏,這座獨具風格的門叫“恩賜重光門”,過去只有帝王大典、迎接“聖旨”時,此門才在13聲炮聲中徐徐啟開,此門又稱“儀門”或“塞門”。過去,一般官宦人家是不允許建的,只有封爵的邦君才能有其殊榮。

這個院子兩側的廳房,各掛有一個牌子,是孔府仿照建王朝六部而設的六廳,即管色廳、百户廳、典籍廳、司樂廳、知印廳、掌書廳。

孔府“大堂”,是“衍聖公”宣讀聖旨、接見官員、審理重大案件,舉行重大儀式的地方。正中太師椅上,披鋪斑斕虎皮,長桌上置文房四寶、印章令箭,兩旁擺滿各種兵器、更鼓、雲牌、龍旗、官銜木牌,象徵着孔府的種種特權,甚是威嚴。

二堂,也叫後廳,是當年衍聖公會見四品以上官員的地方,裏面的石碑和牌匾是清朝光緒、慈祥太后等封賜給衍聖公及夫人的。二堂東邊為啟事廳,為正四品官,負責上傳下達,西邊為伴官廳,為正七品,據説,過去官員赴京朝拜天子,一般只允許一主兩伴,而只有“衍聖公”可以一主四伴。

三堂,也叫退廳,也是衍聖公私設公堂,處理家庭內部事務的場所。以上三個大堂,層層疊進,很是森嚴,足顯出孔府的聖威和顯赫。

三堂過後,我們進入“內宅”,在過去,內宅絕對不許擅入,有皇帝賜給的虎尾棍、燕翅鏜、金頭玉棍,由十幾人輪流把守,有不遵令入內者,“打死勿論”。內宅門西邊這個水槽叫石流,過去挑水夫不得進入內宅,只把水倒進石流,淌入內宅。

內宅門的內壁上畫着一個形似麒麟的動物,叫“貪”,是傳説中的貪婪之獸,能吞下金銀財寶,你看它連八仙的寶物都吃掉了,還要去吃太陽。據説當年“衍聖公”出門時,都要駐足觀看此畫,並有人喊“過貪門”,以戒要清正廉潔,不要貪髒枉法。這對於我們現在的官員和“公僕”們,是不是也有借鑑和啟發呢?

這是前上房,有正廳7間,是孔府主人接待至親和朋友的地方,當年孔府戲班在此演戲,東側間有乾隆皇帝送給孔府的荊根牀,桌上有同治皇帝聖旨原件,中間是404件滿漢全席餐具,菜多達196道,可想孔府菜之豐盛。西里間,為衍聖公籤閲文件之處。

前堂樓是七間二層樓閣,富麗堂皇,室內陳設佈置,全為當年原貌,內有珍奇書畫墨寶、古玩衣冠,裏套間為孔子後代孔令貽夫人陶氏卧室,這是孔德成先生的生母,至今尚有她的照片,她原是孔府丫環,後被納妾,生下孔德成,但被陶氏害死。西套間是孔令貽另一夫人豐氏的卧室,此人一生無聲無息,27歲就死去了。  這個院子是後堂樓,各有配樓三間,後堂樓是孔德成先生當年結婚的地方,堂中陳列着當年結婚的用品和名人贈送的禮品和題字。孔德成結婚時,正值西安事變期間,本來蔣介石先生要親自參加婚禮,但遭到抗日將領張學良、楊虎成的逮捕,自然,他也就不能參加這最後一代衍聖公的隆重婚禮了。

我們現在參觀孔府後花園,它建於明弘治20xx年(公元1520xx年),由吏部尚書太子太傅,也是孔子62代孫衍聖公孔聞韶的親家李東陽設計監工建造的,到了明嘉靖年間,太子太傅、吏部尚書、當朝權臣嚴嵩又助修建,嚴嵩的孫女嫁給了孔子64代衍聖公孔尚賢為一品夫人。到了清代,乾隆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72代衍聖公孔憲培,又為修建孔府花園大動土木,經過前後三次大修,花園成了現在的規模,面積比北京故宮的花園還要大些。這裏面有各種奇花異草,古樹名石如“五柏抱槐”“太湖石假山”等,請各位隨意觀賞一下。

孔府存有大量無比珍貴的文物,尤其是十餘萬卷孔府檔案,更是稀世文物,為了保護這些文物,在李瑞環同志特此下,撥款修建了孔府檔案館,現在,這些文物和檔案得到了很好的保存。

各位朋友,剛才我們看了祭祀孔子的廟宇,看了孔子後代居住的府第孔府,下邊我們參觀埋葬孔子以及孔子後代的基地孔林。 孔 林 孔林,是孔子及其家庭的專用墓地,也是世界上延時最久、規模最大的家庭墓地,位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佔地三千餘畝,周圍垣牆高3米,厚1.5米,長 14.5華里。在這裏既可考春秋之葬,證秦漢之墓,又可研究我國曆代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和喪葬風俗的演變歷史。孔林也是目前我國最大的人造園林。相傳孔子死後,“弟子各以四方奇木來植,故多異樹”。林內有各種樹木10萬多株,數百種植物。在萬木掩映之中,碑石林立,石像成羣,除一批著名的漢碑移入孔廟保護外,林內尚有唐、宋、金、元、明、清各代石碑3600多塊,又稱得上名副其實的碑林。過去墓地的“風水”,被孔子的後代視作“命根子”。例如,清光緒三十年(1920xx年),勘測津浦鐵路時,原計劃經過曲阜,離孔林西牆很近。當時的衍聖公孔令貽得此消息十分着急,向朝廷連遞幾件呈文,説鐵路將“震動聖墓”,“破壞聖脈”,使祖宗靈魂不得安寧。結果鐵路到曲阜拐了個大彎,向西南繞行。如果沒有這檔子事,現在人們坐火車到曲阜遊覽,就不用先到兗州下車,然後改乘汽車了。 大門孔林大門始建於明代,清代重修

。進入孔林大門是一條長約1華里的甬道,迎面高大的門樓叫“觀樓”,俗稱“二林門”。此門原是古魯國城北門。大門到二門這一段,是孔林前突出的部分,類似古代城市建築的月城。 孔尚任墓位於孔林東北隅,墓碑上書“奉直大夫户部廣東清吏司員外郎東塘先生之墓”,即是孔尚任墓。孔尚任(1648--1720xx年),字聘之,號東塘,自稱雲亭山人,是孔子第六十四代孫,我國清初著名劇作家,其代表作是桃花扇>>。他出生書香門弟,因屢試不第,中年隱居曲阜石門山。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皇帝來曲阜祭孔時,他被孔府推薦為引駕官,並給皇帝講經,深得褒獎,破格提升為國子監博士。赴京任職期間曾到淮楊一帶治河,通過弔古跡,訪隱士,蒐集野史逸聞,對南明王朝的覆滅經過有了深切的感受。回京後曾任户部主事,員外郎等職。

公餘致力於戲曲創作。1699年,崑曲名劇桃花扇>>傳奇脱稿。王公顯貴爭相傳抄,戲班競相演唱,一時轟動京城。該劇以名士候方域與名妓李香君的愛情故事為主線,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南明王朝滅亡的歷史。次年孔尚任卻被罷官回鄉,死後葬於此。他一生著述甚豐,另有詩文《石門山集》、《湖海集》、《岸堂文集》等。 於氏坊位於孔林北側,是孔子七十二代孫、衍聖公孔憲培與其妻於氏之墓。於氏原是清乾隆皇帝的女兒,那麼為什麼改姓於又嫁到孔府的呢?這裏還有段小故事。據説乾隆的女兒臉上有塊黑痣,相術説,這塊痣主災,破災的唯一辦法是將她嫁給一個有福的人。朝裏大臣們議論,天下只有孔聖人的後代最有福。但是當時是滿族統治,按規定滿漢不能通婚。於是有人給皇帝出主意將女兒認漢族大臣、户部尚書于敏忠為義父,這樣以於家的名義嫁到孔府。於氏死後,孔府為其立了這座“鸞音褒德”牌坊。 洙水橋孔林二門內有一條東西橫穿的小河,名曰:“洙水河”,因流經孔子墓前,與“聖脈”攸關,故被後世譽為“靈源無窮,宜與天地共長久”的“聖水”。

洙水本是古代的一條河流,與泗水並稱為“洙泗”,後來成為孟子發祥地的代稱。古洙水早已湮沒。河上有橋三座,左右皆為平橋,中間的一座拱橋在孔子墓前,名曰:“洙水橋”。 孔子墓甬道洙水橋北迎面綠瓦三楹的高台大門,叫“檔墓門”。過此門即是孔子墓甬道。甬道有四對巨型石雕,名曰:華表、文豹、角端、翁仲。華表又稱“望柱”,是進“天門”的標誌。文豹形象似豹,腋下噴火,温順善良。角端傳説日行一萬八千里,通四方語言,明外方幽遠之事。文豹、角端都是想象中的怪獸。翁仲,傳説為秦代驍將,威震邊塞,後為對稱,雕文、武兩像,用以守墓。甬道盡頭大殿是祭祀孔子設香壇的享殿。解放戰爭時,朱德總司令曾在此召開過軍事會議,所以又成為革命歷史文物。 孔子墓享殿之後紅色的牆院內就是孔子及其兒、孫三代的墓地。

孔子墓似一隆起的馬背,稱“馬鬣封”,是一種特殊尊貴的築墓形式。墓前石碑篆刻“大成至聖文宣王墓” 是明正統八年(1443年)黃養正書。孔子於公元前479年去世,當時魯國國君稱他為“尼父”。這是有別於封號的最尊貴的稱號。孔子有封號始於公元元年,漢平帝追封孔子為公爵,稱“褒成宣尼公”。此後帝王紛紛給孔子封號,至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唐玄宗李隆基給孔子諡號“文宣”,始稱“文宣王”。到元武帝於大德十一年(1020xx年)加封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後又稱“至聖先師”、“大成至聖先師”等等。歷代王朝都為孔子的封號選擇了最高的讚譽之詞,可見孔子思想學説,對歷代統治是何等重要。

孔子墓東為其子孔鯉墓,南為其孫孔伋墓。這種墓葬佈局為“攜子抱孫”以示人衍興旺。 孔鯉墓 孔子的兒子孔鯉,一生無大作為,年50歲先孔子去世。但因系“聖人”之 子,故被宋徽宗封為“泗水侯”。 子貢廬墓處孔子墓西三間房屋為子貢廬墓處。子貢,複姓端木,名賜,字子貢,是孔子得意門生之一,也是孔子弟子中善於經商的學生。孔子死後,眾弟子為孔子守墓三年,相訣而去,獨子貢在此又守三年。後人為紀念此事,建屋三間,立碑一座,題為“子貢廬墓處”。

孔伋墓孔子的孫子孔(前483--前420xx年),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家,孔子在世時,孔伋尚年幼。孔子死後,孔伋拜曾子為師。曾子,姓曾,名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繼承了孔子學説的真諦,並傳授給孔伋。曾子著有大學>>等書。據記載論語> >也是以曾子的教學講義為藍本,由他的門人弟子編輯而成。孔伋潛心研究孔子學説,著成中庸>>一書。孔伋的學生又把孔子思想學説傳給孟子,孟子上承孔子之學,著成孟子>>一書。以上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古稱“四書”,是儒學經典著作。由此可見孔伋是儒家思想學派承上啟下的關鍵人物。

歷史進入到當代,孔子和他創立的儒家思想學説並未與時俱去。長期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內的孔子研究空前活躍,國際上也出現了一股“儒學研究熱”,以探討和重新評價孔子和儒學的當代社會價值。由此我們相信,它必定推動曲阜旅遊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帶來空前的繁榮。

“三孔”的遊覽就到這裏,我再把其他一些主要景點和其它方面簡要的介紹一下。

曲阜的景點很多,多與孔子有關,可以更加增添您的感性認識,更多地瞭解孔子和孔子文化。孔子六藝城座落在曲阜城南,是最近興建的一座大型旅遊景觀,佔地200畝,投資5000餘萬元,它以孔子禮、樂、射、御、書、數為主線,讓您在參與中、在娛樂中領會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在這裏面您可以欣賞到盡善盡美的古樂舞,看到全國最大的青銅塑像,看到全世界最大的一部論語,可以乘坐古牛車遊列國,是曲阜繼“三孔”以後的又一重要旅遊景點。“論語碑苑”是反映孔子<<論語>>內容的園林建築,山水亭榭,曲徑通幽,品味很高;尼山孔廟,在曲阜城東南25公里,是孔子的出生地,山清水秀,古蹟眾多;顏廟,是祭祀孔子弟子顏子的大型古建築羣,出孔府後門再往東30米即到;出顏廟再向東一里路,即到了紀念週公的大型古建築周公廟,那裏有眾多的古樹和魯國故城遺址;出曲阜城向東6裏,就是軒轅黃帝的出生地壽丘,在那裏您可以看到為紀念黃帝而立的全世界最大的巨碑“宣和碑”“慶壽碑”,可以看到中國金字塔式的陵墓“少昊陵”;您如果要了解古代魯國的風俗人情,可以參觀一下魯國盛世華夏文化城。在曲城北的石門山,是國家級森林公園,林木茂盛,景點眾多,也是孔尚任隱居寫<<桃花扇>>,以及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生平最後一次宴別之處。在曲阜城南20公里,就是孟子的家鄉,有其規模比三孔稍小些的孟廟、孟府、孟林、孟母林、有岱南奇觀嶧山。向北60公里,就是五嶽之首,被稱為中華之魂的泰山,向西90公里,就可以看到水泊梁山的遺址和風光。

曲阜交通便利,104、327兩條國道從曲阜城交叉通過,曲阜距濟南國際機場150公里,距濟寧機場60公里,距兗州火車站15公里。

各位朋友如需購物,有不少有特色的旅遊產品供大家挑選,著名的孔府家酒、孔府香油、孔府黑芝麻板、孔子拓片、尼山硯、儒家經典著作等都很有紀念意義。

曲阜擁有一批星級賓館給各位提供良好的服務和食宿條件,三星級的闕里賓舍座落在孔廟、孔府一側,環境優雅,功能齊全;杏壇賓館是二星級飯店,座落在六藝城附近,富麗堂皇;貴賓樓也是二星級飯店,與曲阜汽車站僅一路之隔;座落在市中心的三孔大酒店、孔府飯店、曲阜大酒店,也都有較好的硬件設施和上乘的服務,各賓館都有富有特色的孔府菜供您享用。

曲阜是信義之鄉,禮儀之邦,濃郁的風土人情,熱情好客的人民,古樸的小城風貌都會使您留戀忘返。

三孔導遊詞 篇18

歡迎來到曲阜。曲阜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故鄉,全國首批公佈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孔子有句名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今天,我有幸為各位擔任導遊,十分高興。我將盡力為大家提供滿意的服務,不足之處,請批評指正。

曲阜概況 在參觀“三孔”之前,請允許我把曲阜概況介紹一下:

曲阜地處魯中山區和魯西南平原的交界處,北依泰山,南引嶧山,東連沂蒙羣山,西俯千疇平原。地勢東高西低,境內泗河、沂河等河流均自東向西流淌,自古就有“聖人門前倒流水”之説。物產豐富,景色宜人。大詩人李白曾描寫曲阜:“笑誇故人指絕境,山光水色青如蘭”。

曲阜歷史悠久,早在五六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裏繁衍生息,創造了人類早期的文明。不少古籍中,還有炎帝、少吳徙都於曲阜,黃帝生於壽丘(曲阜城東8裏處),舜於壽丘作什器的記載。可見,中國遠古時代最有影響的三皇五帝中就有四人在曲阜留下了蹤跡。儘管這是傳説,但也並不是毫無根據的。從境內保存下來的20餘處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中仍可見到我們的祖先征服自然的遺蹟。“曲阜”一名最早見於禮記>>。東漢應劭解釋説:“魯城東有阜,委曲長七八里,故名曲阜。”商代前期,曲阜名奄,是商王朝的重要屬國。周代自“封周公於曲阜”800餘年,曲阜為魯國都城,是當時我國一個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春秋時期,孔子首創私人講學之風,“弟子三千,賢者七十有二”遍及全國各地,又成了當時的教育中心。魯國是曲阜歷史上的黃金時期,以“禮儀之邦”著稱於世,故山東省現仍沿用“魯”作為簡稱。公元前249年,楚滅魯,置魯縣,秦代屬薛郡,西漢時為魯國都,魏晉南北朝時為魯郡治。隋開皇十六年(596年),首定曲阜為縣名。宋代改稱仙源縣,金代恢復曲阜縣名至今。1986年撤縣制,始稱曲阜市。現面積為890平方公里,人口60餘萬。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給曲阜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蹟,主要的有110餘處,其中孔廟、孔府、孔林及魯國故城遺址被列為全國首批公佈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另有11處列為全省重要文物保護單位。“三孔”還於1994年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新中國建立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曲阜的文物古蹟十分關注,國家先後撥款3000多萬元對“三孔”進行了全面修茸。近年來,為了大力發展旅遊事業,曲阜又相繼開發建設了孔子六藝城、論語碑苑、魯國盛世華夏文化城等一批新的旅遊景點,形成人文與自然景觀,新老景點渾然一體,相映生輝的旅遊資源新格局,成為中外遊人嚮往的文化旅遊勝地。

孔廟的第一座石坊叫“金聲玉振坊”。孟子對孔子曾有過這樣的評價,他説:“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玉振”表示奏樂的全過程,以擊鐘開始,以擊磐告終,比喻孔子的思想集古聖先賢之大成。石坊上面蓮花寶座上各刻有一個獨角怪獸稱“辟邪”,也叫“朝天吼”,這是封建社會王爵府第才可使用的飾物。

孔廟第一道門叫“櫺星門”。“櫺星”又名天田星,古人祭天,先要祭櫺星。“櫺星門”三個字為乾隆所書。“太和元氣”坊同“金聲玉振”坊差不多,題字為明代山東巡撫曾銑手書,讚頌孔子思想如同天地生育萬物。此院東西各有一座腰門,東邊上書“德侔天地一樣大,他的學説古今來説都是最好的”。這座門叫“聖時門”,由此住裏,有博大精深、深不可測之感。“聖時”二字,取<<孟子.萬章下>>,“孔子,聖之時者也”句,意思是説,在聖人之中,孔子是最適合時代者。

過聖時門迎面小石橋,叫“璧水橋”,橋兩側偏南各有一座門,東門叫“快睹門”,是先睹為快的意思,西門叫“仰高門”讚頌孔子的學問十分高深。我們進入的大門,稱“弘道門”,這三個字取自<<論語.衞星公>>“人能弘道”的句子,以此來讚頌孔子闡發了堯舜湯和文武周公之“道”。這道門也是明朝洪武十年(1377年)時孔廟的大門。再往後是“大中門”,大中門是宋朝時期孔廟的大門,原名叫“宮和門”,字的意思與孔子中庸之道的主張有關,由此門向南望去,一方面可以看到孔廟的歷史沿革,一方面也可以看到孔廟的不斷擴大,這些建築既有清代建築,也有明代建築,還有宋代建築,它們建的時代不同,工匠不同,但都互相配合,相得益彰,構成一體。看孔廟建築,同時可以看到一部分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史。

這塊碑立於明成化四年(1468年),因此也叫“成化碑”,它為明憲宗朱見深所立,碑高6米,寬2米多。這塊碑的特點是書法精湛,著稱於世,並且碑文用論辯形式寫成,在極力推崇孔子方面,可以説是之最。大家請看右上角,那上面寫道:“聯惟孔子之道,有天下者一日不可無焉”,又説:“孔子之道在天下,如布帛粟菽,民生日用不可暫缺”。這碑下面的動物不是烏龜,叫,是龍的兒子,特別能負重,所以用來馱碑,有句話講“龍生九子不成龍”,在孔廟內,龍和龍的9個兒子,你都可以看到,當地的老百姓常來這裏撫摸這,他們説:“摸摸的頭,一輩子不犯愁,摸摸的腚,一輩子不生病”。

我們面前的這座木結構建築名叫“奎文閣”,原是孔廟的藏書樓。“奎星”為二十八星宿之一,有星十六顆,“屈曲相鈎,似文字之畫”,後來人們把它演化為文官之首,封建帝王把孔子比作天上的奎星,所以孔子又稱“歷代文官主”。這座樓閣高23.35米,闊30.1米,深17.62米,三重飛檐,四層斗拱,構造堅固而且合理,康熙年間曲阜曾有過一次大地震,“人間房屋傾者九,存者一”,而奎文閣卻傲然屹立,安然無恙,由此可見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築藝術。

我們現在進入孔廟的第六進院落,展現在大家面前的是13座碑亭,南邊8座,北邊5座。亭內保存着唐、宋、元、明、清各代石碑共55幢,碑文多為皇帝對孔子的追諡加封、拜廟親祭、整修廟宇的紀錄,用漢文、八思巴文、滿文等刻成。此排中間的這座碑,重約65噸,採自北京的西山,在當時,將如此重量的石碑從千里之外,跋山涉水,運至曲阜,不能不説是一個奇蹟。此院東、西各有一門,是孔廟第三道腰門,為“東華門、西華門”。

我們現在進入大成門,“大成門”是指今天下之大成,這一排共有5門並列,最西邊為啟聖門,是供奉孔子父母的地方,中路大成門,又有“金聲門、玉振門”相佐,中路為孔廟最中心的地方,東為承聖門,原為孔子故居。

大家知道,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我們認為,孔子首先是個教育家,他是中國第一位老師,封建皇帝封他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應當説,他是全人類的老師,是名符其實的“人類靈魂工程師”。我們面前的“杏壇”,相傳是當年孔子設壇講學的地方,金代建亭作以紀念,著名文人党懷英書“杏壇”二字。壇側有棵杏樹,為後人所栽,每當初春時節,紅花綻開,綠葉搖曳。所以乾隆皇帝來朝拜時,曾賦詩讚之,詩曰:重來又值秈開時,幾樹東風簇絳枝,豈是人間凡卉比,文明終古共春熙。

矗立在我們面前的大殿就是名揚天下的“大成殿”,它是中國的“三大殿”之一,與北京故宮的“太和殿”,泰山岱廟的“天貺殿”齊名,其雄偉壯麗有過之而無不及。殿高24.8米,闊45.78米,深24.8米,雕樑畫棟,金壁輝煌,特別是周圍28根石柱,為世界文化瑰寶,均以整石雕刻而成,前面10根為深浮雕,每柱二龍戲珠,盤繞升騰,栩栩如生,刀法剛勁有力,各具變化。過去皇帝來了,都是將此柱用黃布圍裹。他們若看見恐怕也會自慚不如。兩側及後廊的龍柱為淺浮雕,每柱72條龍,總共1296條。大成殿內供奉着孔子塑像,兩側為四配,東西是復聖顏回、述聖孔及,西面是宗聖曾參和亞聖孟子。再外是12哲。每年9月26日、9月28日,我們都在這裏舉行盛大的國際孔子文化節和孔子誕辰紀念儀式,表演大型祭孔樂舞和“簫韶樂舞”,舉行豐富多彩的文化、旅遊活動,歡迎各位到時光臨。

大成殿兩側的綠瓦長廊叫兩半島,共有80間房屋,是後世供奉先賢先儒的地方,在唐朝受供奉的只有20餘人,到了民國多達156人,這些配享原為畫像,金時改為塑像,明代改為木製牌位,期間被拆掉。現在兩廊中主要存放漢畫像石刻和著名古碑。最珍貴的是漢魏六朝石刻22塊,如“五鳳”“禮器”“乙瑛”“孔廟”“史晨”“張猛龍”碑等,都為國家級石碑,被視為書法藝術的極品,價值連城的瑰寶。最北面的兩廡中,珍藏着584塊石碑,叫“玉虹樓”法貼,是孔子68代孫孔繼涑收集了歷代著名書法家的手跡慕刻而成,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寢殿是供奉孔子夫人亓官氏的專祠。聖蹟殿是明萬曆年間,根據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編繪刻石的連環畫,共有120幅。這是我國第一部有完整人物故事的連環畫。

我們現在的位置是孔廟東路,這裏當年為孔子故宅,這口水井為“孔子故宅井”,是當年孔子飲水之井,後人稱為“聖水”。亭內的碑有乾隆“飲水拜師”和“故宅井贊”,乾隆8次來曲阜,竟有他5次題字。後面這座紅色牆壁叫“魯壁”,在秦始皇焚書坑儒時,孔子9世孫孔鮒把<<論語>>等經典藏在此壁內,牆壁倒塌後被人發現,孔子經典方才留傳於世。

這座殿堂叫“詩禮堂”,是當年孔子教兒子學詩學禮的地方,堂前有兩棵宋代銀杏樹,當初孔府曾用這棵樹的果實做菜,名叫“詩禮銀杏”大家在品嚐孔府菜時,千萬不要忘了點這道菜,因為此菜的出處就在這個地方。

孔廟是一個巨大的文化博物館,我們匆匆看一次,只可窺見一斑。不能觀其全貌,尤其是不能會其神韻,那就留待各位以後再來時細細品味吧。下面我們參觀孔府。

孔府即“衍聖公府”,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孔府大門與孔廟僅一牆之隔。孔府共佔地240畝,有廳、堂、樓、房463間,在路佈局,九進院落,東路為“東學”,西路為“西學”供遊人遊覽的主要是中路。

“衍聖公”是北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宋仁宗賜給孔子46代孫孔宗願的封號,這一封號子孫相繼,整整襲封了32代,歷時880多年。遠在這封號之前,自西漢以後,歷代封建王朝就給予孔子後代眾多封賜,漢代曾封孔子後代為“奉禮君”“關內候”,魏晉南北朝又封“宗聖候、崇聖大夫”;唐朝封“文宣公”;宋代封“衍聖公”,到民國孔子77代孔德成時,改稱“奉禮官”。“衍聖公”是我國封建社會享有特權的大貴族,被稱為“天下第一家”,在明代,不僅班列羣官之上,還特許在紫禁城騎馬等。孔子的嫡系長支大多住在孔府,一直到1948年孔子77代孫孔德成離開曲阜,遷至中國台灣。

孔府大門上方高懸藍底金字“聖府”二字。有趣的是門兩邊這幅對聯:上聯是“與國鹹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富”字缺上面一“點”,寓“富不到頂”,下聯為“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章”字一豎直通“立字”,寓“文章通天”。“與國鹹休”“同天並老”,這是多大的氣派!

孔府二門裏,這座獨具風格的門叫“恩賜重光門”,過去只有帝王大典、迎接“聖旨”時,此門才在13聲炮聲中徐徐啟開,此門又稱“儀門”或“塞門”。過去,一般官宦人家是不允許建的,只有封爵的邦君才能有其殊榮。

這個院子兩側的廳房,各掛有一個牌子,是孔府仿照建王朝六部而設的六廳,即管色廳、百户廳、典籍廳、司樂廳、知印廳、掌書廳。

孔府“大堂”,是“衍聖公”宣讀聖旨、接見官員、審理重大案件,舉行重大儀式的地方。正中太師椅上,披鋪斑斕虎皮,長桌上置文房四寶、印章令箭,兩旁擺滿各種兵器、更鼓、雲牌、龍旗、官銜木牌,象徵着孔府的種.種特權,甚是威嚴。

二堂,也叫後廳,是當年衍聖公會見四品以上官員的地方,裏面的石碑和牌匾是清朝光緒、慈祥太后等封賜給衍聖公及夫人的。二堂東邊為啟事廳,為正四品官,負責上傳下達,西邊為伴官廳,為正七品,據説,過去官員赴京朝拜天子,一般只允許一主兩伴,而只有“衍聖公”可以一主四伴。

三堂,也叫退廳,也是衍聖公私設公堂,處理家庭內部事務的場所。以上三個大堂,層層疊進,很是森嚴,足顯出孔府的聖威和顯赫。

三堂過後,我們進入“內宅”,在過去,內宅絕對不許擅入,有皇帝賜給的虎尾棍、燕翅鏜、金頭玉棍,由十幾人輪流把守,有不遵令入內者,“打死勿論”。內宅門西邊這個水槽叫石流,過去挑水夫不得進入內宅,只把水倒進石流,淌入內宅。

內宅門的內壁上畫着一個形似麒麟的動物,叫“貪”,是傳説中的貪婪之獸,能吞下金銀財寶,你看它連八仙的寶物都吃掉了,還要去吃太陽。據説當年“衍聖公”出門時,都要駐足觀看此畫,並有人喊“過貪門”,以戒要清正廉潔,不要貪髒枉法。這對於我們現在的官員和“公僕”們,是不是也有借鑑和啟發呢?

這是前上房,有正廳7間,是孔府主人接待至親和朋友的地方,當年孔府戲班在此演戲,東側間有乾隆皇帝送給孔府的荊根牀,桌上有同治皇帝聖旨原件,中間是404件滿漢全席餐具,菜多達196道,可想孔府菜之豐盛。西里間,為衍聖公籤閲文件之處。

前堂樓是七間二層樓閣,富麗堂皇,室內陳設佈置,全為當年原貌,內有珍奇書畫墨寶、古玩衣冠,裏套間為孔子後代孔令貽夫人陶氏卧室,這是孔德成先生的生母,至今尚有她的照片,她原是孔府丫環,後被納妾,生下孔德成,但被陶氏害死。西套間是孔令貽另一夫人豐氏的卧室,此人一生無聲無息,27歲就死去了。

這個院子是後堂樓,各有配樓三間,後堂樓是孔德成先生當年結婚的地方,堂中陳列着當年結婚的用品和名人贈送的禮品和題字。孔德成結婚時,正值西安事變期間,本來蔣介石先生要親自參加婚禮,但遭到抗日將領張學良、楊虎成的逮捕,自然,他也就不能參加這最後一代衍聖公的隆重婚禮了。

我們現在參觀孔府後花園,它建於明弘治16年(公元1503年),由吏部尚書太子太傅,也是孔子62代孫衍聖公孔聞韶的親家李東陽設計監工建造的,到了明嘉靖年間,太子太傅、吏部尚書、當朝權臣嚴嵩又助修建,嚴嵩的孫女嫁給了孔子64代衍聖公孔尚賢為一品夫人。到了清代,乾隆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72代衍聖公孔憲培,又為修建孔府花園大動土木,經過前後三次大修,花園成了現在的規模,面積比北京故宮的花園還要大些。這裏面有各種奇花異草,古樹名石如“五柏抱槐”“太湖石假山”等,請各位隨意觀賞一下。

孔府存有大量無比珍貴的文物,尤其是十餘萬卷孔府檔案,更是稀世文物,為了保護這些文物,在李瑞環同志特此下,撥款修建了孔府檔案館,現在,這些文物和檔案得到了很好的保存。

三孔導遊詞 篇19

曲阜明故城始建於明朝,為護衞孔廟而建。明故城內分佈着孔廟、孔府、顏廟以及歷代孔宅府第、古泮池乾隆行宮等文物古蹟,集中體現了魯國古都曲阜古老的城市風貌和深厚的文化古韻。上世紀70年代末,曲阜明故城城牆大部分被拆除。

孔府,本名衍聖公府,位於曲阜城中孔廟東側,是孔子嫡氏孫居住的府第。衍聖公是北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宋仁宗賜給孔子46代孫孔宗願的封號,這一封號子孫相繼,整整承襲了32代,歷時880年。

衍聖公是中國封建社會享有特權的大貴族,宋代時相當於八品官,元代提升為三品,明初是一品文官,後又“班列文官之首”,清代還特許在紫禁城騎馬,在御道上行走。

孔府佔地240畝,共有廳、堂、樓、房463間。九進庭院,三路佈局:東路 即東學,建一貫堂、慕恩堂、孔氏家廟及作坊等;西路即西學,有紅萼軒、忠恕堂、安懷堂及花廳等;孔府的主體部分在中路,前為官 衙,有三堂六廳,後為內宅,有前上房、前後堂樓、配樓、後六間等,最後為花園。

孔林本稱至聖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 孔子死後,弟子們把他葬於魯城北泗水之上,那時還是“墓而不墳”(無高土隆起)。到了秦漢時期,雖將墳高築,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幾家守林人後來隨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規模越來越大。東漢桓帝永壽三年(公元157年),魯相韓勅修孔墓,在墓前造神門 一間,在 東南又造齋宿一間,以吳初等若干户供孔墓灑掃,當時的孔林“地不過一 頃”。到南北朝高齊時,才植樹600株。宋代宣和年間,又在孔子墓前修造石儀。進入元文宗至順二年(公元1331年),孔思凱主修了林牆,構築了林門。明洪武十年(公元1684年)將孔林擴為3000畝的規模。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大修孔林,耗帑銀25300兩重修了各種門坊,並派專官守衞。據統計,自漢以來,歷代對孔林重修、增修過13次,增植樹株5次,擴充林地3次。整個孔林周圍垣牆長達7.25公里,牆高3米多,厚約5米,總面積為2平方公里,比曲阜城要大得多 孔林作為一處氏族墓地,20xx多年來葬埋從未間斷。在這裏既可考春秋之葬、證秦漢之墓,又可研究我國曆代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和喪葬風俗的演 變。1961年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墓古千年在,林深五月寒”,孔林內現已有樹10萬多株。相傳孔子死後,“弟子各以四方奇木來植,故多異樹,魯人世世代代無能名者”,時至今日孔林內的一些樹株人們仍叫不出它們的名字。其中柏、檜、柞、榆、槐、楷、樸、楓、楊、柳、檀雒離、女貞、五味、櫻花等各類大樹,盤根錯節,枝繁葉茂;野菊、半夏、柴胡、太子參、靈芝等數百種植物,也依時爭榮。孔林不愧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園。“斷碑深樹裏,無路可尋看”。在萬木掩映的孔林中,碑石如林,石儀成羣,除一批著名的漢碑移入孔廟 外,林內尚有李東陽、嚴嵩、翁方鋼、何紹基、康有為等明清書法名家親筆題寫的墓碑。因此,孔林又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碑林。

孔廟、孔府、孔林在山東曲阜市,是中國唯一規模最大的集祭祀孔子嫡系後裔的府邸和孔子及其子孫墓地於一起的建築羣,孔子(公元前551~前420xx年)是中國儒家學説的創始人。他在死後的第二年,他的住宅被改成孔廟,每年祭祀 。漢代以後歷代皇帝都提倡尊孔讀經,對孔子也不斷追諡加封,同時擴大他的祠廟,孔廟的規模也越修越大。

規整的建築,藝術的寶庫

現存孔廟佔地327.5畝,建築物466間,前後有九進院落,縱向軸線貫穿整座建築,左右對稱,佈局嚴謹,氣勢宏偉。前三進院落佈置導向性建築物,如門或牌坊。第四進院有一座三重檐的高閣奎文閣,其中藏有歷代皇帝賞賜的圖書。第七進院落中有“杏壇”,據説是孔子生前講學處。孔廟的主殿大成殿高31.89米,寬54米,進深34米。廊下有28根龍古柱,沒根石柱都用整塊石材雕成。前廊下的十根石柱用深浮雕的手法雕成雙龍對舞,襯以雲朵,山石、濤波,造型優美生動,是罕見的藝術瑰寶。孔廟中還存有大量的碑刻及畫像磚,是研究中國古代書法和文化藝術的寶貴資料。

孔府是衙宅合一,園宅結合的範例

孔廟的東側是孔府,是孔子嫡長孫世襲的府第。始建於宋代,經歷代不斷擴建,形成現在的規模。佔地200餘畝,有房舍480餘間。官衙和住宅建在一起,是一座典型的封建貴族莊園,衙 署大堂用於接受皇帝頒發的聖旨,或處理家族內事務。孔府後院有一座花園,幽雅清新,佈局別具匠心,可稱園林佳作,也是園宅結合的範例。孔府藏有大量的歷史檔案、傳世文物,歷代服飾和用具等,都及其珍貴。

孔林是延續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家族墓地

孔林又稱至聖林,在曲阜城北門外,佔地3000畝,周圍磚砌林牆長達14裏,是孔子和他的後代子孫們的家族墓地。孔林內柏檜夾道,進入孔林要經過1200米的墓道,然後穿過石牌坊、石橋、甬道、到達孔子墓前。孔子的墳墓封土高6米,墓東是孔子之子孔鯉和他的孫子孔伋 的墳墓。在孔林中,有的墓前還存有石雕的華表、石人、石獸。這些都是依照墓中人當時-爵位的品級設置的,整個孔林延用2520xx年,內有墳冢 十餘萬座。其延續時間之久,模葬之多,保存之完好,舉世罕見。

三孔導遊詞 篇20

In the southwest of Shandong Province, there is a county-level city withone fifth of the population surnamed Kong. It is Qufu, which has a long historyof more than 5000 years.

The reason why Qufu is famous all over the worl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name of Confucius. Confucius is one of the greatest philosophers in the worldand the founder of Chinese Confucianism. In the long history of more than 20__years, Confucian culture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orthodox culture of China, andhas influenced the countries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and has become thecornerstone of the whole oriental culture.

Qufu's Confucius Mansion, Confucius Temple and Confucius forest,collectively referred to as "three Confucius", is a symbol of China's history ofcommemorating Confucius and advocating Confucianism. It is famous for its richcultural heritage, long history, grand scale, rich cultural relics collectionand scientific and artistic value. Because of its prominent position in Chinesehistory and oriental culture, it is listed as a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byUNESCO and honored as one of the three holy cities in the world.

標籤: 三孔 導遊詞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shandong/zklv7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