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山東導遊詞 >

蓬萊閣的導遊詞範文(精選12篇)

蓬萊閣的導遊詞範文(精選12篇)

蓬萊閣的導遊詞範文 篇1

蓬萊閣風景優美,歷只悠久,不去豈不是留下了一大大遺憾,所以今天,在我弟弟生日的這一天,大家一起去遊覽了美不勝收的蓬萊閣。

蓬萊閣的導遊詞範文(精選12篇)

蓬萊閣流傳着一個優美的神話故事,它是八個神仙漂洋過海的起點,八個神仙是:鐵枴李、呂洞賓、韓湘子、荷仙姑、藍彩荷、張國老、曹國舅、漢鍾離,他們每個人都有一樣法寶,比如,鐵枴李揹着葫蘆,荷仙姑拿着荷花,藍彩荷提着藍子,他們就是用自已的法寶各顯神通,漂洋過海的。

我們登上蓬萊閣山頂,眼前果然是人間的世外桃源,我從來沒見過這第美的地方,一條條漁船劃過海面,一隻只海歐飛在天空,一會抓只魚,一會抓只蝦,我簡直被這美景陶醉了。

蓬萊閣真是名不虛傳呀,這是我第二次來,我還會來第三次的,等着我,蓬-萊-閣!

蓬萊閣的導遊詞範文 篇2

煙台蓬萊閣導遊詞各位團友,大家好,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紹的是蓬萊閣。提起蓬萊閣,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海市蜃樓。海市,本是一種大氣光學折射、反射現象。但在古代,人們無法解釋其成因,便生出許多奇妙的幻想和美麗的傳説。據説秦始皇東巡來到蓬萊,見到海市,誤認為那時海上的三座仙山:蓬萊、方丈、瀛洲。於是派方士徐福帶三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尋訪長生不老藥。以後的多位封建帝王也曾登臨眺望過神山。漢武帝多次尋求蓬萊仙境不得,只好將丹崖山叫做蓬萊,聊以自 -慰。這也是蓬萊名稱的由來。當然,海市的神祕、朦朧、飄渺,也確如仙境一般。歷代文人更是把海市渲染得異常神奇。同時八仙過海的傳説也為它抹上一層仙氣。傳説八仙去給王母娘娘拜壽途中,在蓬萊閣上喝醉了酒,為顯示自己的本領,相約都不乘船,而以自己的法器做渡海工具。鐵枴李乘葫蘆,漢鍾離坐扇子,張果老坐紙驢,呂洞賓踏寶劍,曹國舅站雲板,韓湘子乘洞簫,何仙姑坐荷花,藍采和則坐在花籃中,飄洋過海。“八仙過海,各顯其能”的典故即源於此。在山腳下,還有八仙出海時留下的腳櫻這些文章和故事的流傳,使蓬萊閣“人間仙境”的美名到處流傳。古往今來,蓬萊仙境引起人們無限的憧憬和幻想。今天我們就去仙境看一看吧。

蓬萊閣建築面積為32800平方米,分佈在丹崖山上。閣建於北宋嘉祐6年(1061年),當時的郡守朱處約看到這裏山勢雄偉,風光秀麗,便修建高閣以供遊覽。至今已有900多年曆史了。明萬曆2019年(1589年),山東巡撫李戴又在附近增修了一批建築物,統稱為蓬萊閣。清朝嘉慶24年(1819年),再一次擴建,形成現有規模。解放後,經過多次修繕,古老的建築既保持了原有的風韻又煥發了盎然生機。整個建築以高閣為主,從山巔到山腳分中東西三個院落,上中下三個層次,依山構成。主要有蓬萊閣、三清殿、呂祖殿、天后宮、彌陀寺等六組建築組成。100多間樓閣殿宇,參差錯落。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天后宮,其中供奉的是海神娘娘。海神娘娘原名叫林默,是福建莆田湄州人,當地人稱她“媽祖”,因而天后宮又叫媽祖廟。林默生於北宋 960年3月23日,死於987年9月9日,終身未嫁。她經常在海上解救遇害船隻,因而極受漁民愛戴。她自幼喜歡佛法,並得高人指點,據説極通靈性。有關她的傳説很多,説她出生之日,屋內紅光滿堂,香氣四溢,而且到滿月都未有哭聲,所以起名為默。她16歲時村中鬧瘟疫,而她算出病源在井中,後來人們果然在井中發現病死的老鼠。更為神奇的是説有一次她父兄出海打魚,而她在家中織布時突然神情大變,似昏睡過去。醒來後告訴她母親説父兄在海上遇險,哥哥已死,父親無恙。果然不久其父歸來,説海難中似乎有神仙相救才得以脱險。第二天,林默竟然在茫茫大海中找到哥哥的屍體。在她27歲那年的九月初九,她一人登上湄州的最高峯,突然仙樂齊鳴,彩雲飛舞,人就登天而去。

林默死後,歷代疆吏大臣説她能降魔伏妖,破敵免災,並能在海上狂風中為漁船指引方向,法力無邊,請皇帝對她進行加封。在這種神化之下,祭祀她的廟宇越來越多,使之成為海上漁民的保護神。歷代君王為了鞏固海防,對她的封號也步步升級,直封到天后。

蓬萊天后宮是我國北方最大的天后廟宇之一。大家看在天后塑像旁邊作陪神的站官中竟然有四海龍王,這是十分少見的。究其原因,據説北宋以前海神是四海龍王,但因為他們長的醜陋,又喜怒無常,漁人都不喜歡他們。北宋宣和4年(1122年)皇帝派大臣出使高麗,在海上遇到大風,危難之中救他們的是一位女神而非龍王,因而回朝時奏明皇上,首次加封女神為“順濟夫人”,慢慢取代了龍王的地位。後來隨歷代加封,女神的管轄範圍越來越大,四海龍王都要聽她調遣,在民間還有天妃降伏東海龍王的故事,再加上民間八仙的傳説中龍王也是以反面角色出現的,於是四海龍王在蓬萊便成了站官的。現在,漁民對天后仍然十分敬仰,因而天后宮香火一直十分旺盛。

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座高閣就是蓬萊閣了。它高踞丹崖山頂,丹崖山雖不高,但面臨大海,海闊烘托出山的氣勢,使蓬萊閣氣勢恢宏。其他建築圍繞着它,又成眾星捧月之勢,使它分外壯觀。它與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並稱為全國四大名樓。

蓬萊閣是一座雙層木結構閣樓建築,有鮮明的中國古典建築藝術特色。正廳高懸一塊金字牌匾,上有清代著名書法家鐵保手書的“蓬萊閣”三個雄渾大字,筆力遒勁,閣上原有“九萬青天登梯得路,三千碧海破浪乘風”楹聯,道盡高閣的氣勢。閣上有一圈明廊,大家可以憑欄遠眺,時有海霧飄來,使人有騰雲駕霧,超凡出世的感覺。這便是蓬萊十大仙景之一的“仙閣凌空”。《老殘遊記》第一回中就生動描寫了這一景觀:“這閣造得畫棟飛雲,珠簾卷雨,十分壯麗。西邊看城中人家,煙雨萬户;東面看海上波濤,崢嶸萬里。”閣底有十六根大紅楹柱環列,顯得氣勢非凡。閣內設置精緻,佈滿宋、明、清三朝的石刻碑文。東西兩壁懸掛着董必武和葉劍英元帥的題詩,閣後壁嵌有“碧海清風”、“海不揚波”、“環海境清”大型題字刻石三方,十分珍貴,更為古閣增添了光彩。

蓬萊閣後有一避風亭,它比蓬萊閣建造稍晚,是明代正德8年由知府嚴泰增建的。此亭建造角度十分科學,既烘托了主閣,又別有情趣。避風亭坐南朝北,既高又面向大海,然而任憑室外狂風大作,亭內門户大開,卻靜謐無風。在亭內擦一根火柴,火焰會紋絲不動。這時你如取一張紙條,在護牆外側一撒手,紙條會盤旋而上,越亭而過,不能不令人叫絕

蓬萊閣的導遊詞範文 篇3

各位遊客:

大家好!歡迎您來到蓬萊閣觀光旅遊。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參觀,我很高興,望各位能在這裏度過美好時光。

從東而來,這是“人間仙境”的大匾,是蘇東坡的手跡。這裏是隱仙洞。相傳這裏是呂洞賓精心修煉的山洞。

這兒是天橋。能從瞭望口瞭望大海。現在我們所處於戚繼光雕像範圍內。戚繼光是著名的大將軍,蓬萊是他的故里。他死後,人們為了紀念他,便在此處雕刻了他的雕像。

現在我們在古船博物館。這兒有着古代較好的船模。很久以前,人們就懂得了造船。

此刻我們來到了避風亭,這兒很神奇。即使外面大風猛烈,亭裏卻依舊燭火旺盛。雖然它表面看起來很奇異,可其中也有科學道理。因為亭內無窗,空氣不能對流,就形成了這種景象。

這兒是八仙殿,殿裏充盈着神祕。八仙有呂洞賓,張果老,荷仙姑------他們為我們創造了一個美好的神話。

主體建築蓬萊閣為雙層歇山並繞以迴廊,上懸書法家鐵保手書的匾額,給人渾重而不失亮麗的感覺。這裏自古就是名人學士的雅集之地。

蓬萊,是有靈氣的地方。今天感謝大家前來遊賞。祝你們事業發達,學業有成!歡迎各位下一次再來旅遊!

蓬萊閣的導遊詞範文 篇4

在山東煙台,有一座美麗的蓬萊閣,俗稱蓬萊仙境。為什麼稱它為仙境呢?因為每年的秋冬季節的早晨,那裏經常會被乳白色的濃霧籠罩着,四周的景色隱隱約約,像進入仙境一樣的美。

去年暑假媽媽決定帶我去青島大連旅遊,其中一天就是去我朝思暮想的蓬萊閣,我高興地一蹦三尺高。

第三天,我們坐船到了煙台,去看我向往已久的蓬萊閣。雖然是夏天,看不到那着名的霧景,但還是有很多人慕名而去。

隨着人流進入景區後,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八仙過海橋,傳説八仙就是在這裏昇天的。橋頭上有一隻巨大的石龜,欄杆上還有八仙的石像呢!帥氣的呂洞賓,美麗的何仙姑,拄着枴杖的鐵枴李——過了橋之後就是月老祠。月老祠的香火還挺旺盛的,那些單身男女和他們的父母都是虔誠的拜了又拜,期望能找到如意的另一半。我也湊了個熱鬧,拜了拜,媽媽被我弄得哭笑不得。

穿過一條長長的走廊,就可以看見一個圓形的湖,湖心上有一座閣樓,就是着名的蓬萊閣,也稱為八仙閣。我們進去一看,裏面都是呂洞賓·何仙姑等八仙的塑像,惟妙惟肖。還有他們成仙的過程介紹,導遊講的聲嘶力竭,我聽得糊里糊塗。

當然,這裏最着名的還是海市蜃樓,有影像記錄的就出現過好幾次。共同點就是在海平面上突然出現一些建築·山體,甚至還有動物,就跟真的一樣。讓人懷疑是不是海上另有一座城市。這種現象會持續一至兩個小時,然後就會慢慢變淡,直至消失。

蓬萊閣一年四季景色誘人,是一個擁有眾多美麗傳説和歷史回憶的地方。

蓬萊閣的導遊詞範文 篇5

蓬萊閣依山傍海,秀麗宜人,不愧為一個人人稱道的旅遊勝地。

今年十一假期,我和爸爸媽媽去蓬萊閣遊玩。我們驅車三小時,終於來到了朝思暮想的“人間仙境”——蓬萊閣。

一進景區,我就被這迷人的景色吸引住了:一片鬱鬱葱葱的樹林把連綿起伏的山巒覆蓋,樹上長滿了綠瑩瑩的果子,很多都叫不出名字,讓人垂涎三尺。

古老的城牆,精美別緻的小橋,伴着潺潺的流水,組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別有一番情趣。

我邊欣賞着沿途的美景,邊纏着爸爸給我講述八仙過海的傳説。美麗的傳説是這樣的,從前,鐵枴李建議八仙都過一次海,只能用寶物和法力,不能乘船,八仙們紛紛叫好。他們來到大海邊,各用各的法寶過海,不巧半路遇到了蝦兵蟹將,將藍采和捉去,其他七仙奮勇殺敵,最後救出了藍采和,真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他們最終成功過海。

蓬萊閣不僅有動人的傳説,這裏的景觀也異常美麗 。一走到黃海和渤海交界處,頓時眼前一亮,我被這水天一色的美驚得目瞪口呆,彷彿進入了童話世界,。只見兩海交界處界線分明,好似一個綢帶把整個海洋分隔開來,一半是黃的,一半是藍的,並向遠方延伸,好一個“人間仙境”!遊客們紛紛改:在此拍照,那一層層被海風捲起的浪花,像一個個孩子唱着跳着撲向岸邊,迎接四面八方前來遊覽的人羣,人來潮湧,這裏變成了一個歡樂的海洋!我想:“魚兒們生活在五彩繽紛的海洋裏一定十分幸福,説不定改:美人魚公主還在海底自由自在改:地遊動呢!

參觀完蓬萊閣,望着眼前即將告別的“人間仙境”,我久久不忍離去。直到返回賓館,八仙各顯神通過海的情景依然改:浮現在我的腦海中,我在心裏默默地祈禱,希望偉大的祖國江山壯美,國家日益昌盛!

蓬萊閣的導遊詞範文 篇6

在蓬萊,元宵佳節是傳統遊閣的日子。這天上午,薄霧籠罩着大地,正是遊覽蓬萊閣的好機會。我隨着潮水般的人流向風景別緻的蓬萊閣走去。遊蓬萊閣,首先必須經過古登州水城。水城沿丹崖絕壁銜海向南築起,由小海、城牆、炮台、空心台、碼頭、燈塔等部分組成,結構嚴密,氣勢雄偉,是我國現存的著名古海軍基地之一,也是我國古代海上運輸的樞紐和對外交通的重要口岸。現在還可以看到許多貨船、漁船在這裏進進出出,這裏仍是一個重要碼頭。

站在水城小海仙橋上,翹首北望:飛閣流丹在蒼松翠柏中隱現,那便是馳名中外的蓬萊仙閣了。蓬萊閣並非只有一閣,而是一個古建築羣,主要有呂祖殿、三清殿、蓬萊閣、天后閣、彌陀寺等六個建築單位。主建築“蓬萊閣”面南背海居中,被這些大大小小別具風格的樓、殿、亭、閣所簇擁,猶如眾星捧月一般。整個建築佈局得當,渾然一體,層層迭迭,錯落有致、充分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高度的建築藝術和無窮的智慧。按《蓬萊閣導遊圖》,我們首先來到了西廂。西廂珍存着許多古人妙手的石刻水墨畫,筆法純熟,精美動人,別具風彩。石刻內容就是廣為傳頌的“蓬萊十大仙景”。這十幅石畫,風格不一,各具千秋,而其中最奇的莫過於“神仙現市”了。“神仙現市”也就是海市蜃樓。自古及今,多少人渴望見到這個人間勝最。從蓬萊閣上那許多前人刻石的詩詞就可以看出人們的這種心情。在這眾多的詩詞中,多數是題海市蜃樓的,其中最著名的要算蘇東坡的《海市》詩了,幵頭幾句寫逍:東方二海空復空,羣仙出沒空明中,蕩搖浮世生萬象,豈有貝闕藏珠宮?”可見海市是怎樣的迷人了。

今天登上蓬萊閣,真想見到那虛無縹緲的奇景。可惜我們來的不是時候。一般春天,雨後,刮東風,才有海市,現在正值數九寒天,豈不空想?儘管我從來沒有見過海市,仍它常使我神往,遐想萬千。穿過西廂,沿石階而上,即可登臨主閣。主閣結構精巧,裝飾華麗。丹窗朱户.飛檐列瓦,雕樑畫棟,色彩絢爛,具有中國古典建築藝術特色。閣內高懸一塊金色橫匾,上有清代著名書法家鐵保親自手書的“蓬萊閣”三個雄渾大字。東西兩壁懸掛着葉劍英、董必武同志的題詩,更為古閣增添了光彩。主閣西側,有避風亭,它髙踞山巔,面臨大海,.然而不管是什麼風,都難吹入亭內。儘管當時北風吹得正緊,然而亭內卻紋風不動,燭火不驚。主閣東側是卧碑亭,裏面有一大型刻石側卧地上,這就是有名的卧碑,碑的一面刻楷書《登州海市》,一面刻行草《題吳道子畫後》。亭內牆壁上還嵌有古代書法名人的手跡刻石。

卧碑亭東側是賓日樓。這裏是看海上日出的地方。觀瀾亭位於蓬萊閣最東端,足踏丹崖,俯視大海,前面毫無遮攔。當我們來到這裏時,已經霧收宇朗。極目眺望,只見碧波萬頃,水天一色,長山列島象一條巨龍,橫卧在渤海咽喉。我們遊覽的最後一站是仙人橋。它坐落在蓬萊閣左下側,連通“仙人洞”,結構精美,造型奇特,它是神話中八仙入海的地方。蓬萊閣不愧為“仙閣”,它逛鑲嵌在山東半島的一顆閃閃發光的明珠。

蓬萊閣的導遊詞範文 篇7

各位朋友:

現在我們將進入的是蓬萊閣名勝景區,遊覽時間是一個半小時左右。在遊覽過程中,我將竭誠為您服務,並很願意回答您所提出的問題。希望我們共同合作,度過這美好愉快的時光。

首先為大家介紹一下蓬萊閣景區的基本情況。

蓬萊閣景區是以丹崖山為中心、蓬萊水城和田橫山為兩翼的,融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於一體的名勝風景區。景區面積為10平方公里。蓬萊閣古建築羣始建於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經過了宋、明、清三代不斷的擴建和改建。整個建築羣建築面積為18900平方米,佔地面積為32800平方米,分為六個建築單體,共有100多間,整個古建築羣樓台殿閣分佈得宜,寺廟園林交相輝映,古樸典雅,獨有千秋,成為名揚中外的遊覽勝地。1982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蓬萊是古代登州府署所在地,管轄着九個縣一個州,是當時中國東方的門户。久負盛名的登州古港,是中國古代北方重要的對外貿 易口岸和軍港,與我國東南沿海的泉州、明州(寧波)和揚州,並稱為中國四大通商口岸,並且是我國目前保存得最完好的古代海軍基地。蓬萊依山傍海,所以又以“山海名邦”著稱於世,山光水色堪稱一絕。

蓬萊的魅力不僅在於它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和蒼茫豪放的山海風光,而且在於它有着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説。

在我們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神話中,有兩個很重要的系統。一個是崑崙神話系統,一個是蓬萊神話系統。崑崙神話系統發源於西部高原地區,它那瑰麗的故事傳到東方以後,與浩瀚的大海這一自然條件結合起來,形成了蓬萊神話系統。

蓬萊也就自然成為中國東方神話的策源地。《山海經》和《封禪書》中,都把蓬萊、方丈、瀛洲三座神山描繪得活靈活現,於是便引得齊威王、燕昭王派出探險家到海中尋求神山,秦始皇東巡求藥、漢武帝御駕訪仙。據史籍記載,蓬萊城北海面常出現海市,散而成氣,聚而成形,虛無縹緲,變幻莫測。那些好事的方士便以海市的虛幻神奇,演繹出海上三神山的傳説,惟妙惟肖地描繪出一個令世人嚮往的神仙世界,更為蓬萊平添了幾分神采。

後來八仙過海的故事也加盟 到這裏,就更加生動迷人了,被稱為“人間仙境”也就名副其實。我們剛才進入的是“人間蓬萊”坊,為四柱沖天式單檐彩繪坊,額題“人間蓬萊”四個鎏金大字,為蘇東坡手跡。內外兩邊柱子上分別鐫刻的書畫名家劉海粟題的“神奇壯觀蓬萊閣,氣勢雄峻丹崖山”和費新我題寫的“丹崖瓊閣步履逍遙,碧海仙槎心神飛躍”楹聯,昭示此牌樓為仙境之門,遊人入門即可做神仙之遊。

彌陀寺:彌陀寺始建於唐代,是蓬萊閣景區內唯一的佛教寺廟。這裏曾是香火極盛的佛教傳播基地。但是到了唐代,武宗李炎鑑於佛教盛行造成建寺廟佔耕地過多,出家當和尚和尼姑的人也越來越多的狀況嚴重影響了國家賦役來源,與國家利益發生尖鋭衝突,發動了禁佛運動。佛教歷史上共發生過四次法難,即滅佛。唐武宗的法難稱“會昌法難”,時間不長,因為武宗在位一共才六年。他勒令在全國範圍內拆毀佛教大寺近5000座,拆除小寺40000多座,還俗佛教徒26萬多人。就這樣,使佛教受到嚴重打擊。彌陀寺也不能倖免,雖然沒有遭到拆除之災,也一度僧尼還俗,門庭冷落。

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佛教名僧憨山德清(明末四大禪僧之一)來山東嶗山傳教,含辛茹苦十二年,終於實現了他儒、釋、道三教合一、各宗並進、禪淨雙修的思想。由於當時代表了佛教革新的先進思想,在嶗山以及膠東地區的佛教界影響很深,他的弟子遍佈各地。這時,蓬萊閣內的彌陀寺香火復盛,漸漸擴建成今天的規模。

彌陀,是號稱西方三聖之一的阿彌陀佛的簡稱(西方三聖指的是阿彌陀佛、觀世音、大勢至)。彌陀寺,是供奉阿彌陀佛的寺廟。

這裏是彌陀寺前殿,東邊是密跡金剛,西邊是那羅延金剛,兩位金剛各手持寶杵,成為護衞寺院的第一道防線。

這裏是祖師殿(西廂),中間主尊為慧遠法師。他的右側為劉遺民、恆伊,左邊為陶淵明、慧然。

慧遠,是古山西雁門樓煩人(今山西原平),俗姓賈,生於公元334年。他自幼聰穎過人,博覽六經、《老子》、《莊子》。由於厭倦當時戰亂年代,他無心仕途,便和弟弟慧持投到名僧道安門下。他從21歲開始,跟隨道安師父20xx年。44歲時奉道安之命帶着十來個弟子南行,經過廬山時,被廬山秀麗風光所迷,便決定留在廬山接收徒弟,共修佛業。

慧遠在江州刺史恆伊的資助下,在廬山的西林寺東面建起東林寺,東林寺的選址和建起,構成宗教建築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的園林,體現了中國寺廟園林的雛形,在中國佛教史上留下燦爛的一頁。後來慧遠在東林寺創立淨土宗,東林寺就成為淨土宗祖庭,慧遠成為淨土宗一代祖師。為紀念江州刺史恆伊功德,將他塑在慧遠的身旁。公元420xx年,慧遠邀集劉遺民、慧然等123 人建齋立誓,建立了中國佛教最早的結社--白蓮社。白蓮社的成立,標誌着中國佛教淨土法門的興起。劉遺民、慧然功不可沒,被塑在慧遠左右。

東林寺的前面有一條小溪,名叫虎溪。慧遠專心修行,足不出户,所以送客的時候從來不過虎溪橋。如果過了虎溪橋,神虎便會大聲吼叫,提醒慧遠。一次他送陶淵明和劉遺民,邊談邊走,不知不覺便過了虎溪,神虎便吼叫不止,三人相視大笑。這一則文苑佳話,被稱為“虎溪三笑”,流傳到現在。

這裏是關公殿(東廂),中間主尊為關公。關公,是我國東漢末年西蜀名將,官拜前將軍、漢壽亭侯爵位。宋代以後,統治者為鞏固政權需要,大力宣揚關羽的“忠義”,關羽地位不斷提高。特別是元末著名小説《三國演義》問世以後,關羽名聲大震,由王升為帝,由帝升為大帝,成為華夏諸神中的一員,併為之修建關帝廟,獨立道觀。

關公怎麼會到了佛寺裏,成為佛界神明?相傳南朝高僧智者大師(智)在當陽玉泉寺居住時,當地鄉民反映:關公遇害,心懷憤恨,常於悽風苦雨之時顯靈大呼“還我頭來!”。智者大師敬仰關公為一代名將,仁義至極,因此設壇超度關公,並對關公靈位説法,關公聞法後,願作佛弟子。智者大師念關公已入佛門,就將其塑在佛寺伽藍殿中。自此,關公成為釋、道、儒三教都敬奉的神明。旁邊供奉的是關公手下的幾員大將,分別是關平、王甫、周倉和趙累。

關公進入佛寺的原因還有一説:南朝陳與隋朝時的高僧智是中國天台宗四祖。南朝陳後主贈名智為“海慧菩薩”。陳亡後,隋朝煬帝為智 受“菩薩戒”,並尊他為“智者大師”。關公本是道教的神,而關公被佛教神化是源於《佛祖統記》卷六《智者傳》:天台宗智在湖北當陽玉泉山建精舍,曾“見二人威儀如王,長者美髯而豐厚,少者冠帽而秀髮”。自通姓名,乃關羽、關平父子,請於近山建寺,把關公列為伽藍神之一。如現在杭州的靈隱寺,就在十八伽藍神旁塑關公像供奉。玉泉山,原名覆舟山。因山有泉窟,玉泉流其中,至隋朝智居此後,改名玉泉山。

現在我們一起參觀一下彌陀寺的正殿,裏面供奉的是西方三聖和十八羅漢。正中供奉的是阿彌陀佛。其左協侍為觀世音菩薩,右協侍為大勢至菩薩。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他能夠接引唸佛的人前往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又稱“接引佛”,為淨土宗敬奉的主要對象。傳説阿彌陀佛過去是一位國王,喜歡聽佛講經説法,所以放棄了王位,出家修行,法號“法藏”。他在佛前發下四十八願,其中一個大願就是:將來他成佛後,凡信奉他並讀誦他的名號的人,命終之時,佛就前往,接引其去西方極樂世界。後來,他經歷無數劫難,終於實現誓願,成為阿彌陀佛,號“無量壽佛”,他所在的世界為西方淨土極樂世界。您看他右手下垂,左手當胸,執一蓮台表示“弘揚佛法,度盡世間眾生苦”。據專門敍述阿彌陀佛及西方極樂世界的漢譯佛經《無量壽經》記載,阿彌陀佛在極樂淨土中,高站於蓮台上,左右分別有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為協侍,構成“西方三聖”的組像。阿彌陀佛胸前有一“ ”(萬)字,這是古印度宗教的吉祥標誌,象徵太陽與火,在佛教中用來表示佛的智慧與慈悲無限。

觀世音,是以慈悲救苦為本願的菩薩,又稱觀自在菩薩、觀音聲菩薩、窺音菩薩,略稱觀音菩薩,別稱救世菩薩、蓮華手菩薩、圓通大士。凡是遇難的人唸叨他的名字,他就會順着聲音來救助,所以被稱為觀世音菩薩。

大勢至菩薩,之所以稱為“大勢至”,據説,在他出行的時候十方土地都為之震動,所以得名。他是一位以智慧之光普照一切的菩薩,但是他的名氣卻遠不及觀世音,儘管大勢至菩薩在中國受到冷落,但在日本卻受到廣泛崇拜。日本佛教中,有觀世音和大勢至接引善人靈魂送歸淨土的説法。所以在公元1192--1333年這一時期,隨着佛教淨土學和淨土真言的傳播,日本對大勢至的信仰頗為流行。他手拿蓮花,意為“淨土”。

旁邊供奉的是十八羅漢,是佛的一羣高足弟子。羅漢是梵文阿羅漢的簡稱。和尚經修行,取得正果後,便可以成為羅漢。他們是奉佛主之命到世間拯救眾生的,常住世間不涅(不進行生死輪迴)。中國佛教中經常提到的有十六羅漢、十八羅漢、以及五百羅漢等等。羅漢原來指的是原始的小乘佛教所達到的最高成就。據説,一個佛教徒修行,可能達到高低不同的四種成就,每種成就就叫一個果位。這四種果位是: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有點類似現在的學位,阿羅漢果就好像今天的最高學位,修成這個果位的和尚,就算是功成名就了,永遠也不會再投胎轉世遭受生死輪迴之苦了。得到此果的人就稱為阿羅漢。

“蓬kǔn”圓形牆門:這個“ kǔn”字指的是宮中的小路。蓬萊既然是一處仙界,這裏的“蓬”二字便毫無疑問指的是仙宮中的路了。裏面的門額上書有“勝境”二字。

萬民感德碑亭:這是萬民感德碑亭。清朝康熙皇帝曾降旨普免田賦一年,登州官吏以百姓感恩的名義,建起了這座碑亭。原碑早已毀壞,只剩下碑座,這座石碑是1995年重立的。碑亭為木石結構,式樣為八角十六柱,拱頂飛檐式。

丹崖仙境坊:俗話説“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丹崖山並不高,但是因為它有了仙人的傳説和仙境的美稱,便名揚天下了。道教的求仙、尋仙和修仙,從一開始就與海中的神山聯繫着。方士們很早就從事着去三神山——蓬萊、方丈、瀛洲覓取不死之藥的活動,並且慫恿帝王也去從事這類活動,三神山傳説的擴展,又引出了十洲三島的仙境。在凡界人間,被稱為道教勝地的主要有“三山、五嶽、洞天、福地”,我們現在所處的地方,就是道教勝地中的三山之一——蓬萊。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丹崖仙境坊,原來叫“丹崖勝境坊”,是木質結構。清光緒末年被毀壞,民國初年修復後,改名“丹崖仙境坊”,後又被毀壞,這是1981年下半年修復的。“丹崖仙境”四個字,是董必武副主席1964年來蓬萊閣時題寫的。因為蓬萊閣坐落在丹崖山上,這裏的石頭是紅褐色的,所以稱為“丹崖”。丹崖山古稱蓬萊島。自從有了三神山的傳説,在我們漢語的詞彙中,“蓬萊”二字便成了仙境的代名詞。蓬萊閣是建造在仙島丹崖之上的,所以便成了仙境的象徵。這個牌坊是蓬萊閣上標誌性比較強的一個建築物,大家可以在此攝影 留念。…等國家領導人都曾在這裏留過影。

文山李啟垣在蓬萊閣上留下一副楹聯寫道:“眼前滄海難為水,身到蓬萊即是仙”。“神仙”二字是蓬萊有別於其它旅遊 勝地的主要特色,也是蓬萊旅遊叫得響的品牌,神仙的超脱與逍遙,自然是很具有魅力的。要做神仙之遊,非蓬萊莫屬。

顯靈門:進入仙境自然有神仙顯靈,現在大家看到的就是顯靈門。顯靈門是天后宮的宮門。天后宮裏供奉的是海神娘娘,過去漁民最崇敬的就是海神娘娘,常來這裏祈禱海神娘娘保佑出海平安無事。

蓬萊閣的導遊詞範文 篇8

各位遊客:

大家好!歡迎您來到蓬萊閣觀光旅遊。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參觀,我很高興,望各位能在這裏度過美好時光。

從東而來,這是“人間仙境”的大匾,是蘇東坡的手跡。這裏是隱仙洞。相傳這裏是呂洞賓精心修煉的山洞。

這兒是天橋。能從瞭望口瞭望大海。現在我們所處於戚繼光雕像範圍內。戚繼光是著名的大將軍,蓬萊是他的故里。他死後,人們為了紀念他,便在此處雕刻了他的雕像。

現在我們在古船博物館。這兒有着古代較好的船模。很久以前,人們就懂得了造船。

此刻我們來到了避風亭,這兒很神奇。即使外面大風猛烈,亭裏卻依舊燭火旺盛。雖然它表面看起來很奇異,可其中也有科學道理。因為亭內無窗,空氣不能對流,就形成了這種景象。

這兒是八仙殿,殿裏充盈着神祕。八仙有呂洞賓,張果老,荷仙姑------他們為我們創造了一個美好的神話。

主體建築蓬萊閣為雙層歇山並繞以迴廊,上懸書法家鐵保手書的匾額,給人渾重而不失亮麗的感覺。這裏自古就是名人學士的雅集之地。

蓬萊,是有靈氣的地方。今天感謝大家前來遊賞。祝你們事業發達,學業有成!歡迎各位下一次再來旅遊!

蓬萊閣的導遊詞範文 篇9

遊客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各位來到蓬萊閣景區參觀遊覽。

首先為大家介紹一下蓬萊閣景區的基本情況。

蓬萊閣古建築羣始建於唐代,原來只有彌陀寺和龍王宮,後來在北宋嘉佑六年即公元1061年,登州知府朱處約來到這裏,看到這裏風光秀美,景色宜人,便將龍王廟西遷,建立了蓬萊閣。

經過宋,明,清三代擴建,形成現在的規模。

蓬萊閣景區總面積32800平方米,建築面積18900平方米。

景區內層樓修閣凌空而起,蒼山翠柏掩映期間;山下碧波萬頃,煙波浩淼,素有“人間仙境”之稱。

1982年,蓬萊閣與蓬萊水城一起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xx年成為我國首批5a級景區。

我們進入蓬萊閣景區的正門,首先看到的是“人間蓬萊”坊,這是四柱沖天式單檐彩繪坊,額題“人間蓬萊”四個鎏金大字,是集蘇東坡的手跡。

內外兩邊柱子上分別鐫刻的書畫家劉海粟題的“神奇壯觀蓬萊閣,氣勢雄峻丹崖山”和費新我題寫的“丹崖瓊閣步履逍遙,碧海仙槎心神飛躍”楹聯,昭示此牌樓為仙境之門,遊人入門即可做神仙之遊。

好,朋友們跟着我往上走,我們現在來到的就是蓬萊閣內唯一的佛教建築“彌陀寺”。

彌陀寺始建於唐代,彌陀是阿彌陀佛的簡稱,為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

這裏是彌陀寺的前殿,右邊的是密跡金剛,左邊的是那羅延金剛,兩位金剛各手持寶杵,成為護衞寺院的第一道防線。

我們接下來參觀一下彌陀寺的正殿,這裏面供奉的是西方三聖和十八羅漢。

正中間的就是阿彌陀佛,其左協侍為觀世音菩薩,右協侍為大勢至菩薩。

阿彌陀佛的胸前有一“萬”字符,這是古印度宗教的吉祥標誌,象徵太陽與火,在佛教中用來表示佛的智慧與慈悲無限。

阿彌陀佛是主宰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他能夠接引唸佛的人前往西方極樂世界,又叫“接引佛”。

觀世音,是以慈悲救苦為本願的菩薩,凡是遇難的人唸叨他的名字,他就會順着聲音來救助,所以被稱為觀世音菩薩。

大勢至菩薩,之所以稱為“大勢至”,據説,在他出行的時候十方土地都為之震動,所以得名。

旁邊供奉的是十八羅漢,是佛的一羣高足弟子。

在和尚之上,菩薩之下。

他們是奉佛祖的之命到世間拯救眾生的,常住世間不涅磐(不進行生死輪迴)。

出了彌陀寺拾級而上,這座牌坊叫做丹崖仙境坊,這四個字是董必武副主席1964年來蓬萊時題寫的。

這是邁入仙境的第二道牌坊。

我們現在就來到了牌坊下面了,俗話説得好:牌坊下面站一站,無災無難保平安。

仙境裏面走一走,一生多福又多壽。

進入仙境自然就有神仙顯靈,前面就是顯靈門了。

顯靈門是天后宮的宮門。

為了有最佳的遊覽線路,我們從這裏先往西走,到龍王宮去參觀一下。

龍王宮是蓬萊閣建築羣中最西端的一個單體,供奉的就是傳説中四海龍王之首的東海王敖廣。

古時候,漁民們駕一葉小舟行使在風浪裏,安全得不到保障,自然就容易把福禍安寧和神靈聯繫起來,於是這籠罩着仙氣的丹崖山就被漁民派上了用場。

唐代,漁民們便在丹崖極頂建起了龍王廟,北宋嘉佑六年,登州太守朱處約見這裏山高水闊,景緻秀美,便把龍王宮西遷到現在的地方,在龍王宮原址建起了巍峨壯觀的蓬萊閣。

現在來到的就是龍王宮的前殿,裏面供奉的是龍王的兩位守門大將,東為定海將軍,西為靖海將軍,一定一靜寓意着海面風平浪靜,保佑漁民平安出海。

好,我們繼續往前走,就來到了龍王宮的正殿。

中間端坐的就是東海龍王敖廣。

他身邊站的是八位判官。

我們先看東邊的四位。

第一位是巡海夜叉,他負責夜間海上的巡邏,相當於現在的海上110。

第二位是千里眼,顧名思義,他一眼能望到千里之外。

後面的兩位就是我們熟悉的雷公和電母了。

左邊的四位第一位叫做趕魚郎,他負責把海中的魚趕到一起供漁民捕獲,所以深受漁民的喜歡。

第二位是順風耳,和對面的千里眼是兄弟,你可不要説龍王的壞話,否則他可是會聽見的。

下面的就是風婆婆了,她手裏拿的風口袋,只要把手鬆一鬆便會狂風四起。

最後一位就是雨神。

八位判官分工明確,各負其責,聽命於龍王的調遣。

這裏是龍王辦公的地方,後面便是他休息的地方了。

後殿過去有龍王的木雕象和龍王出行的步輦、儀仗,那是人們為了求雨所設的。

古時候人們遇上酷旱,便到這裏頂禮膜拜,然後頭戴柳條帽高呼“求大雨”“求大雨”,抬着龍王的雕像走街串巷,走到哪兒兩邊住户都要端水潑灑,討個吉利。

如縷求不應,便把龍王爺抬到烈日下暴曬。

當龍王大汗淋漓時,他就會興雲佈雨了。

這也是龍王臉黑的原因。

經過子孫殿,接下來我們遊覽天后宮。

天后宮是蓬萊閣建築羣中規模最大的建築單體,始建於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0xx年),佔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

首先我們看一下戲樓,每年正月十六為天后宮廟會,在這裏會有戲曲演出為天后祝壽。

這上面的“觀止矣”匾額,即“歎為觀止”,意思是看了這裏的戲,別處的戲就不需要再看了。

戲樓兩側各有紅褐色巨石三尊,兩兩相對,象三台星座。

乾隆年間,時任山東學政、大書法家阮元命名此石為三台石,並刻石嵌在天后宮前殿外牆上。

後來知府張酋認為六尊巨石排列形狀像極了八卦之一的坤卦,因此又稱為坤爻石。

這六尊巨石,是開山建閣時留下來作為裝點的,和山體連在一起。

古人認為:天為乾,地為坤,男為乾,女為坤,所以這個名字也昭示着天后宮裏供奉的是一位女性海神。

我們先來看看前殿的兩位門神,一是嘉應,一是嘉佑,是保護天后的神將,傳説他們都是天后在莆田湄洲降伏的妖怪。

院內有一棵唐槐,已經有一千多年曆史了,雖然樹幹已經中空,依然枝繁葉茂。

相傳當年八仙中的鐵枴李與呂洞賓在這裏下棋,烈日當頭,為了遮蔭,鐵枴李從他那寶葫蘆裏取出一粒樹種,撒在地下,霎時間長出了這棵大樹,於是濃廕庇日,涼風習習,好不逍遙。

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天后宮失火,燒燬宮觀30餘間,近在咫尺的這棵唐槐卻安然無恙,實在是令人稱奇!這個樹還有個特點就是它的發芽和落葉都比別的樹晚一個月。

我們往前走,進天后宮的正殿。

蓬萊閣的天后宮是我國北方最大的天后宮廟宇。

天后在南方稱為媽祖,歷史上確有其人,姓林,名默。

傳説林默出生時,紅光滿室,異氣飄香。

林默生下後,直到滿月都不哭不笑,默默無聲,於是她的父親就給她起名“默”。

林默只活到了28歲並且終身未嫁,所以她的雕像用格子格了起來,意味着沒出閣。

傳説林默二十八歲時候,有一天在海上搭救遇險的船隻,不幸被桅杆擊中了頭部,落水而亡。

後來人們都説:“人行善事,死後為神”,認為她是昇天為神了,專門到海上搭救遇險的船隻去了。

她死後不久,奉祀她的宮廟就應運而生,皇帝的封號步步升級,元代被封為天妃,康熙、乾隆年間被封為天后。

天后身邊站的是四位侍女,東西兩側是八名站官,其中有四位是四海龍王,其餘的西邊第一個手持印盒是玉印官,掌管官印,相當於現在的辦公室主任。

第二位手持環海司命,是為海神娘娘發佈命令的。

東邊的兩位一個手持聖旨,下達天帝旨意,一個手持萬法歸宗,如果海中的魚鼈蝦蟹興風作浪,他都記到這上面,屬於哪個海的,就交給哪兒海龍王處置。

後殿是天后的卧室,門上的匾額“福賜丹崖”,是我國著名的書法家費新我題寫的,意味天后娘娘把福氣賜給每一位來到丹崖山上的人。

寢室裏有東西兩個廂房,因為天后娘娘有個習慣,雙日睡東,單日睡西。

朋友們可以看看天后娘娘的牀有什麼特點,對了,那就是又長又窄,取得是長壽之意。

二樓也是娘娘的梳洗裝扮的地方,因為在古代未出閣女子家的閨房外人不得輕易入內,所以二樓就不對外開放了。

另外,在這個寢宮的院落裏,有一個極特別的地方,那就是東西廂房的屋檐下藏着四句詩。

大家不妨找找看。

這是清朝乾隆時登州知府陳葆光寫的一首詩的前四句:“直上蓬萊閣,人間第一樓。

雲海千里目,海島四時秋。

”想那古代,承建者在磚坯上一一雕刻,而後入窯燒製成磚,再運到這裏分別砌於四處檐下,兩兩相對,文序不亂,其獨特之匠心,由此可見一斑。

遊覽完天后宮,現在我們就要登上蓬萊閣的主閣了。

我們從這邊上去叫做“登閣求仙”,身到蓬萊及神仙嘛。

我説過了蓬萊閣始建於北宋嘉佑六年,至今已有千年的歷史了。

與岳陽樓,黃鶴樓,滕王閣並稱為中國四大名樓。

(正門上方懸掛的“蓬萊閣”橫匾,為清代書法家鐵保的手跡。

)蓬萊閣主閣高踞赭紅色的丹崖山頂端,以大海藍天為襯托,以田橫峻嶺為屏障,北望長山列島,南臨刀魚水寨,登上高閣,確有超凡脱俗之感。

海山有霧的時候,讓人感覺仙氣繚繞。

憑欄遠眺,各位可以看到,如今的蓬萊古城高樓迭起,廣廈林立,已經成為一座現代化的海濱風景旅遊城市。

西面的這座山叫田橫山,那裏是渤黃兩海分界線的南端起點。

對面就是長山列島,是由大小32個島嶼組成的,距蓬萊8海里。

我們進來看一下八仙,傳説他們就是因為喝醉酒了才從這裏乘坐各自的寶器漂洋過海的。

從右往左看,這是八仙中最醜的鐵枴李,也是八仙中年代最久遠、資歷最深的一位,他的寶器就是前面的葫蘆,裏面裝的是靈丹妙藥,能治百病,不過現在看來只是對內傷有效,要不他怎麼還治不好自己的腿呢?接下來的白鬚老翁就是年紀最大的張果老,他的寶器是漁鼓(一種樂器)和紙驢。

民間有張果老倒騎驢的傳説。

他為什麼要倒騎毛驢呢?有這樣四句話可以作答:訪過多少人,不如這老漢,不是倒騎驢,萬事回頭看。

告誡人們做事要謹慎,凡事三思而後行。

他旁邊的何仙姑是唯一的一位女仙,她的寶器是手中的荷花。

八仙之首,便是端坐在中間的呂洞賓了,他的寶器是身後揹着的寶劍。

長相最為帥氣的是韓湘子,據説是韓愈的侄子,他的寶器是手中的洞簫。

那個袒胸露乳的是漢鍾離,漢朝人,複姓鍾離,故得名。

曹國舅的寶器是雲板。

趴在凳子上的是年紀最小的藍彩和,成仙的時候只有14歲,所以他不勝酒力先醉了,他的法器就是身邊的花籃。

八仙過海究竟去了那兒裏?説法不一,有的説是去給王母娘娘拜壽了,有的是説東渡日本了,不管怎樣,神仙都是逍遙自在的,想去哪兒就去哪兒。

蓬萊閣二樓長度為13.75米,進深8.55米,四面繞以迴廊,木柵格扶欄,東、西、北三面木屏風,北側開窗,供遊人憑欄觀海。

南門外額書“碧海春融”,內額書“神州勝景”。

閣外北側正中懸掛清代書法名家鐵保手書的“蓬萊閣”匾額,字體雄健渾厚,歷經浩劫得以倖免,十分珍貴。

西壁懸掛董必武1964年遊覽蓬萊閣時的題詩“來遊此地恰當時,海國秋風暑氣吹;沒有仙人有仙境,蓬萊閣上好題詩。

”另有葉劍英元帥1960年的題聯“蓬萊士女勤勞動,繁榮生活即神仙。

蓬萊閣的導遊詞範文 篇10

遊客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各位來到蓬萊閣景區參觀遊覽。

首先為大家介紹一下蓬萊閣景區的基本情況。

蓬萊閣古建築羣始建於唐代,原來只有彌陀寺和龍王宮,後來在北宋嘉佑六年即公元1061年,登州知府朱處約來到這裏,看到這裏風光秀美,景色宜人,便將龍王廟西遷,建立了蓬萊閣。

經過宋,明,清三代擴建,形成現在的規模。

蓬萊閣景區總面積32800平方米,建築面積18900平方米。

景區內層樓修閣凌空而起,蒼山翠柏掩映期間;山下碧波萬頃,煙波浩淼,素有“人間仙境”之稱。

1982年,蓬萊閣與蓬萊水城一起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xx年成為我國首批5a級景區。

我們進入蓬萊閣景區的正門,首先看到的是“人間蓬萊”坊,這是四柱沖天式單檐彩繪坊,額題“人間蓬萊”四個鎏金大字,是集蘇東坡的手跡。

內外兩邊柱子上分別鐫刻的書畫家劉海粟題的“神奇壯觀蓬萊閣,氣勢雄峻丹崖山”和費新我題寫的“丹崖瓊閣步履逍遙,碧海仙槎心神飛躍”楹聯,昭示此牌樓為仙境之門,遊人入門即可做神仙之遊。

好,朋友們跟着我往上走,我們現在來到的就是蓬萊閣內唯一的佛教建築“彌陀寺”。

彌陀寺始建於唐代,彌陀是阿彌陀佛的簡稱,為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

這裏是彌陀寺的前殿,右邊的是密跡金剛,左邊的是那羅延金剛,兩位金剛各手持寶杵,成為護衞寺院的第一道防線。

我們接下來參觀一下彌陀寺的正殿,這裏面供奉的是西方三聖和十八羅漢。

正中間的就是阿彌陀佛,其左協侍為觀世音菩薩,右協侍為大勢至菩薩。

阿彌陀佛的胸前有一“萬”字符,這是古印度宗教的吉祥標誌,象徵太陽與火,在佛教中用來表示佛的智慧與慈悲無限。

阿彌陀佛是主宰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他能夠接引唸佛的人前往西方極樂世界,又叫“接引佛”。

觀世音,是以慈悲救苦為本願的菩薩,凡是遇難的人唸叨他的名字,他就會順着聲音來救助,所以被稱為觀世音菩薩。

大勢至菩薩,之所以稱為“大勢至”,據説,在他出行的時候十方土地都為之震動,所以得名。

旁邊供奉的是十八羅漢,是佛的一羣高足弟子。

在和尚之上,菩薩之下。

他們是奉佛祖的之命到世間拯救眾生的,常住世間不涅磐(不進行生死輪迴)。

出了彌陀寺拾級而上,這座牌坊叫做丹崖仙境坊,這四個字是董必武副主席1964年來蓬萊時題寫的。

這是邁入仙境的第二道牌坊。

我們現在就來到了牌坊下面了,俗話説得好:牌坊下面站一站,無災無難保平安。

仙境裏面走一走,一生多福又多壽。

進入仙境自然就有神仙顯靈,前面就是顯靈門了。

顯靈門是天后宮的宮門。

為了有最佳的遊覽線路,我們從這裏先往西走,到龍王宮去參觀一下。

龍王宮是蓬萊閣建築羣中最西端的一個單體,供奉的就是傳説中四海龍王之首的東海王敖廣。

古時候,漁民們駕一葉小舟行使在風浪裏,安全得不到保障,自然就容易把福禍安寧和神靈聯繫起來,於是這籠罩着仙氣的丹崖山就被漁民派上了用場。

唐代,漁民們便在丹崖極頂建起了龍王廟,北宋嘉佑六年,登州太守朱處約見這裏山高水闊,景緻秀美,便把龍王宮西遷到現在的地方,在龍王宮原址建起了巍峨壯觀的蓬萊閣。

現在來到的就是龍王宮的前殿,裏面供奉的是龍王的兩位守門大將,東為定海將軍,西為靖海將軍,一定一靜寓意着海面風平浪靜,保佑漁民平安出海。

好,我們繼續往前走,就來到了龍王宮的正殿。

中間端坐的就是東海龍王敖廣。

他身邊站的是八位判官。

我們先看東邊的四位。

第一位是巡海夜叉,他負責夜間海上的巡邏,相當於現在的海上110。

第二位是千里眼,顧名思義,他一眼能望到千里之外。

後面的兩位就是我們熟悉的雷公和電母了。

左邊的四位第一位叫做趕魚郎,他負責把海中的魚趕到一起供漁民捕獲,所以深受漁民的喜歡。

第二位是順風耳,和對面的千里眼是兄弟,你可不要説龍王的壞話,否則他可是會聽見的。

下面的就是風婆婆了,她手裏拿的風口袋,只要把手鬆一鬆便會狂風四起。

最後一位就是雨神。

八位判官分工明確,各負其責,聽命於龍王的調遣。

這裏是龍王辦公的地方,後面便是他休息的地方了。

後殿過去有龍王的木雕象和龍王出行的步輦、儀仗,那是人們為了求雨所設的。

古時候人們遇上酷旱,便到這裏頂禮膜拜,然後頭戴柳條帽高呼“求大雨”“求大雨”,抬着龍王的雕像走街串巷,走到哪兒兩邊住户都要端水潑灑,討個吉利。

如縷求不應,便把龍王爺抬到烈日下暴曬。

當龍王大汗淋漓時,他就會興雲佈雨了。

這也是龍王臉黑的原因。

經過子孫殿,接下來我們遊覽天后宮。

天后宮是蓬萊閣建築羣中規模最大的建築單體,始建於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0xx年),佔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

首先我們看一下戲樓,每年正月十六為天后宮廟會,在這裏會有戲曲演出為天后祝壽。

這上面的“觀止矣”匾額,即“歎為觀止”,意思是看了這裏的戲,別處的戲就不需要再看了。

戲樓兩側各有紅褐色巨石三尊,兩兩相對,象三台星座。

乾隆年間,時任山東學政、大書法家阮元命名此石為三台石,並刻石嵌在天后宮前殿外牆上。

後來知府張酋認為六尊巨石排列形狀像極了八卦之一的坤卦,因此又稱為坤爻石。

這六尊巨石,是開山建閣時留下來作為裝點的,和山體連在一起。

古人認為:天為乾,地為坤,男為乾,女為坤,所以這個名字也昭示着天后宮裏供奉的是一位女性海神。

我們先來看看前殿的兩位門神,一是嘉應,一是嘉佑,是保護天后的神將,傳説他們都是天后在莆田湄洲降伏的妖怪。

院內有一棵唐槐,已經有一千多年曆史了,雖然樹幹已經中空,依然枝繁葉茂。

相傳當年八仙中的鐵枴李與呂洞賓在這裏下棋,烈日當頭,為了遮蔭,鐵枴李從他那寶葫蘆裏取出一粒樹種,撒在地下,霎時間長出了這棵大樹,於是濃廕庇日,涼風習習,好不逍遙。

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天后宮失火,燒燬宮觀30餘間,近在咫尺的這棵唐槐卻安然無恙,實在是令人稱奇!這個樹還有個特點就是它的發芽和落葉都比別的樹晚一個月。

我們往前走,進天后宮的正殿。

蓬萊閣的天后宮是我國北方最大的天后宮廟宇。

天后在南方稱為媽祖,歷史上確有其人,姓林,名默。

傳説林默出生時,紅光滿室,異氣飄香。

林默生下後,直到滿月都不哭不笑,默默無聲,於是她的父親就給她起名“默”。

林默只活到了28歲並且終身未嫁,所以她的雕像用格子格了起來,意味着沒出閣。

傳説林默二十八歲時候,有一天在海上搭救遇險的船隻,不幸被桅杆擊中了頭部,落水而亡。

後來人們都説:“人行善事,死後為神”,認為她是昇天為神了,專門到海上搭救遇險的船隻去了。

她死後不久,奉祀她的宮廟就應運而生,皇帝的封號步步升級,元代被封為天妃,康熙、乾隆年間被封為天后。

天后身邊站的是四位侍女,東西兩側是八名站官,其中有四位是四海龍王,其餘的西邊第一個手持印盒是玉印官,掌管官印,相當於現在的辦公室主任。

第二位手持環海司命,是為海神娘娘發佈命令的。

東邊的兩位一個手持聖旨,下達天帝旨意,一個手持萬法歸宗,如果海中的魚鼈蝦蟹興風作浪,他都記到這上面,屬於哪個海的,就交給哪兒海龍王處置。

後殿是天后的卧室,門上的匾額“福賜丹崖”,是我國著名的書法家費新我題寫的,意味天后娘娘把福氣賜給每一位來到丹崖山上的人。

寢室裏有東西兩個廂房,因為天后娘娘有個習慣,雙日睡東,單日睡西。

朋友們可以看看天后娘娘的牀有什麼特點,對了,那就是又長又窄,取得是長壽之意。

二樓也是娘娘的梳洗裝扮的地方,因為在古代未出閣女子家的閨房外人不得輕易入內,所以二樓就不對外開放了。

另外,在這個寢宮的院落裏,有一個極特別的地方,那就是東西廂房的屋檐下藏着四句詩。

大家不妨找找看。

這是清朝乾隆時登州知府陳葆光寫的一首詩的前四句:“直上蓬萊閣,人間第一樓。

雲海千里目,海島四時秋。

”想那古代,承建者在磚坯上一一雕刻,而後入窯燒製成磚,再運到這裏分別砌於四處檐下,兩兩相對,文序不亂,其獨特之匠心,由此可見一斑。

遊覽完天后宮,現在我們就要登上蓬萊閣的主閣了。

我們從這邊上去叫做“登閣求仙”,身到蓬萊及神仙嘛。

我説過了蓬萊閣始建於北宋嘉佑六年,至今已有千年的歷史了。

與岳陽樓,黃鶴樓,滕王閣並稱為中國四大名樓。

(正門上方懸掛的“蓬萊閣”橫匾,為清代書法家鐵保的手跡。

)蓬萊閣主閣高踞赭紅色的丹崖山頂端,以大海藍天為襯托,以田橫峻嶺為屏障,北望長山列島,南臨刀魚水寨,登上高閣,確有超凡脱俗之感。

海山有霧的時候,讓人感覺仙氣繚繞。

憑欄遠眺,各位可以看到,如今的蓬萊古城高樓迭起,廣廈林立,已經成為一座現代化的海濱風景旅遊城市。

西面的這座山叫田橫山,那裏是渤黃兩海分界線的南端起點。

對面就是長山列島,是由大小32個島嶼組成的,距蓬萊8海里。

我們進來看一下八仙,傳説他們就是因為喝醉酒了才從這裏乘坐各自的寶器漂洋過海的。

從右往左看,這是八仙中最醜的鐵枴李,也是八仙中年代最久遠、資歷最深的一位,他的寶器就是前面的葫蘆,裏面裝的是靈丹妙藥,能治百病,不過現在看來只是對內傷有效,要不他怎麼還治不好自己的腿呢?接下來的白鬚老翁就是年紀最大的張果老,他的寶器是漁鼓(一種樂器)和紙驢。

民間有張果老倒騎驢的傳説。

他為什麼要倒騎毛驢呢?有這樣四句話可以作答:訪過多少人,不如這老漢,不是倒騎驢,萬事回頭看。

告誡人們做事要謹慎,凡事三思而後行。

他旁邊的何仙姑是唯一的一位女仙,她的寶器是手中的荷花。

八仙之首,便是端坐在中間的呂洞賓了,他的寶器是身後揹着的寶劍。

長相最為帥氣的是韓湘子,據説是韓愈的侄子,他的寶器是手中的洞簫。

那個袒胸露乳的是漢鍾離,漢朝人,複姓鍾離,故得名。

曹國舅的寶器是雲板。

趴在凳子上的是年紀最小的藍彩和,成仙的時候只有14歲,所以他不勝酒力先醉了,他的法器就是身邊的花籃。

八仙過海究竟去了那兒裏?説法不一,有的説是去給王母娘娘拜壽了,有的是説東渡日本了,不管怎樣,神仙都是逍遙自在的,想去哪兒就去哪兒。

蓬萊閣二樓長度為13.75米,進深8.55米,四面繞以迴廊,木柵格扶欄,東、西、北三面木屏風,北側開窗,供遊人憑欄觀海。

南門外額書“碧海春融”,內額書“神州勝景”。

閣外北側正中懸掛清代書法名家鐵保手書的“蓬萊閣”匾額,字體雄健渾厚,歷經浩劫得以倖免,十分珍貴。

西壁懸掛董必武1964年遊覽蓬萊閣時的題詩“來遊此地恰當時,海國秋風暑氣吹;沒有仙人有仙境,蓬萊閣上好題詩。

”另有葉劍英元帥1960年的題聯“蓬萊士女勤勞動,繁榮生活即神仙。

蓬萊閣的導遊詞範文 篇11

各位團友,大家好,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紹的是蓬萊閣。提起蓬萊閣,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海市蜃樓。海市,本是一種大氣光學折射、反射現象。但在古代,人們無法解釋其成因,便生出許多奇妙的幻想和美麗的傳説。據説秦始皇東巡來到蓬萊,見到海市,誤認為那時海上的三座仙山:蓬萊、方丈、瀛洲。於是派方士徐福帶三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尋訪長生不老藥。以後的多位封建帝王也曾登臨眺望過神山。漢武帝多次尋求蓬萊仙境不得,只好將丹崖山叫做蓬萊,聊以自-慰。這也是蓬萊名稱的由來。當然,海市的神祕、朦朧、飄渺,也確如仙境一般。歷代文人更是把海市渲染得異常神奇。同時八仙過海的傳説也為它抹上一層仙氣。傳説八仙去給王母娘娘拜壽途中,在蓬萊閣上喝醉了酒,為顯示自己的本領,相約都不乘船,而以自己的法器做渡海工具。鐵枴李乘葫蘆,漢鍾離坐扇子,張果老坐紙驢,呂洞賓踏寶劍,曹國舅站雲板,韓湘子乘洞簫,何仙姑坐荷花,藍采和則坐在花籃中,飄洋過海。“八仙過海,各顯其能”的典故即源於此。在山腳下,還有八仙出海時留下的腳櫻這些文章和故事的流傳,使蓬萊閣“人間仙境”的美名到處流傳。古往今來,蓬萊仙境引起人們無限的憧憬和幻想。今天我們就去仙境看一看吧。

煙台蓬萊閣建築面積為32800平方米,分佈在丹崖山上。閣建於北宋嘉祐6年(1061年),當時的郡守朱處約看到這裏山勢雄偉,風光秀麗,便修建高閣以供遊覽。至今已有900多年曆史了。明萬曆20xx年(1589年),山東巡撫李戴又在附近增修了一批建築物,統稱為蓬萊閣。清朝嘉慶20xx年(1820xx年),再一次擴建,形成現有規模。解放後,經過多次修繕,古老的建築既保持了原有的風韻又煥發了盎然生機。整個建築以高閣為主,從山巔到山腳分中東西三個院落,上中下三個層次,依山構成。主要有蓬萊閣、三清殿、呂祖殿、天后宮、彌陀寺等六組建築組成。100多間樓閣殿宇,參差錯落。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天后宮,其中供奉的是海神娘娘。海神娘娘原名叫林默,是福建莆田湄州人,當地人稱她“媽祖”,因而天后宮又叫媽祖廟。林默生於北宋960年3月23日,死於987年9月9日,終身未嫁。她經常在海上解救遇害船隻,因而極受漁民愛戴。她自幼喜歡佛法,並得高人指點,據説極通靈性。有關她的傳説很多,説她出生之日,屋內紅光滿堂,香氣四溢,而且到滿月都未有哭聲,所以起名為默。她16歲時村中鬧瘟疫,而她算出病源在井中,後來人們果然在井中發現病死的老鼠。更為神奇的是説有一次她父兄出海打魚,而她在家中織布時突然神情大變,似昏睡過去。醒來後告訴她母親説父兄在海上遇險,哥哥已死,父親無恙。果然不久其父歸來,説海難中似乎有神仙相救才得以脱險。第二天,林默竟然在茫茫大海中找到哥哥的屍體。在她27歲那年的九月初九,她一人登上湄州的最高峯,突然仙樂齊鳴,彩雲飛舞,人就登天而去。

林默死後,歷代疆吏大臣説她能降魔伏妖,破敵免災,並能在海上狂風中為漁船指引方向,法力無邊,請皇帝對她進行加封。在這種神化之下,祭祀她的廟宇越來越多,使之成為海上漁民的保護神。歷代君王為了鞏固海防,對她的封號也步步升級,直封到天后。

蓬萊閣天后宮是我國北方最大的天后廟宇之一。大家看在天后塑像旁邊作陪神的站官中竟然有四海龍王,這是十分少見的。究其原因,據説北宋以前海神是四海龍王,但因為他們長的醜陋,又喜怒無常,漁人都不喜歡他們。北宋宣和4年(1120xx年)皇帝派大臣出使高麗,在海上遇到大風,危難之中救他們的是一位女神而非龍王,因而回朝時奏明皇上,首次加封女神為“順濟夫人”,慢慢取代了龍王的地位。後來隨歷代加封,女神的管轄範圍越來越大,四海龍王都要聽她調遣,在民間還有天妃降伏東海龍王的故事,再加上民間八仙的傳説中龍王也是以反面角色出現的,於是四海龍王在蓬萊便成了站官的。現在,漁民對天后仍然十分敬仰,因而天后宮香火一直十分旺盛。

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座高閣就是蓬萊閣了。它高踞丹崖山頂,丹崖山雖不高,但面臨大海,海闊烘托出山的氣勢,使蓬萊閣氣勢恢宏。其他建築圍繞着它,又成眾星捧月之勢,使它分外壯觀。它與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並稱為全國四大名樓。

蓬萊閣是一座雙層木結構閣樓建築,有鮮明的中國古典建築藝術特色。正廳高懸一塊金字牌匾,上有清代著名書法家鐵保手書的“蓬萊閣”三個雄渾大字,筆力遒勁,閣上原有“九萬青天登梯得路,三千碧海破浪乘風”楹聯,道盡高閣的氣勢。閣上有一圈明廊,大家可以憑欄遠眺,時有海霧飄來,使人有騰雲駕霧,超凡出世的感覺。這便是蓬萊十大仙景之一的“仙閣凌空”。《老殘遊記》第一回中就生動描寫了這一景觀:“這閣造得畫棟飛雲,珠簾卷雨,十分壯麗。西邊看城中人家,煙雨萬户;東面看海上波濤,崢嶸萬里。”閣底有十六根大紅楹柱環列,顯得氣勢非凡。閣內設置精緻,佈滿宋、明、清三朝的石刻碑文。東西兩壁懸掛着董必武和葉劍英元帥的題詩,閣後壁嵌有“碧海清風”、“海不揚波”、“環海境清”大型題字刻石三方,十分珍貴,更為古閣增添了光彩。

蓬萊閣後有一避風亭,它比蓬萊閣建造稍晚,是明代正德8年由知府嚴泰增建的。此亭建造角度十分科學,既烘托了主閣,又別有情趣。避風亭坐南朝北,既高又面向大海,然而任憑室外狂風大作,亭內門户大開,卻靜謐無風。在亭內擦一根火柴,火焰會紋絲不動。這時你如取一張紙條,在護牆外側一撒手,紙條會盤旋而上,越亭而過,不得不令人叫絕。

關於八仙過海的故事,我想大家都聽説過。其實八仙過海最早指的是八人逃難。據説當年在丹崖山上的那座房子是用來關押犯人的,但是它有一個很奇怪的規定,那就是每天關押的犯人不得超過一百個,有一天不知道為了什麼原因多出來八個人,於是看守的獄長就下令把多出來這八個人扔到大海里,任他們自生自滅,我們都知道每個人都有求生的本領,這八個人用盡自己所有的力氣拼命游到了對面的小島上生存了下來,這八個人中只有一個是女的,後來被藝術化了就變成了八仙過海。其實蓬萊這裏有很多關於八仙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八仙中有一個人非常的出名,那麼你可不可以説出這個人的名字呢?好,那麼我給大家一點小小的提示,我們經常説的一句歇後語曾經用到過他,對,就是呂洞賓,那麼大家可以説出這句歇後語嗎?對,就是“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這句歇後語大家都知道了,那麼有沒有人知道這句 歇後語的來歷呢?其實這句歇後語的來歷和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有關,苟杳指的是一個人的名字,“苟”是苟且偷生的“苟”,“杳”是杳無音信的“杳”,相傳呂洞賓未成仙之前,家中很有錢,而苟杳家裏卻很窮,呂洞賓看到苟杳這個人很有上進心,就和他結拜為兄弟,讓他 住到自己家裏,並供他讀書,希望他以後能有個出頭之日。有一天,呂洞賓家裏來了一個姓林的客人,看到苟杳一表人才,讀書又用功,便對呂洞賓説想把自己的妹妹許配給苟杳。呂洞賓怕這樣會誤了苟杳的前途,就委婉的拒絕了。沒想到苟杳早就聽説這家小姐年輕貌美,於是 就要求呂洞賓答應這門親事,呂洞賓實在是沒辦法就説:我答應你和這家小姐成親可以,但是你要答應我一個條件,那就是:成親之後的前三個晚上必須讓新娘子和我一起過。苟杳怎麼也沒想到呂洞賓會提出這樣的條件,俗話説:朋友妻,不可欺,何況我們情同手足,但是他又 一想,我吃人家的,住人家的,就連成親要用的錢都是人家給的,唉!沒辦法啊!於是,苟杳就很不開心的答應了。從這以後,呂洞賓就開始籌辦苟杳的婚禮,轉眼間就到了苟杳和林家小姐成親的這一天,拜完天地之後新娘子就被送回了新房,新娘子坐在牀上等新郎來掀紅蓋頭, 但是左等右等都不見新郎有所行動,於是她就偷偷的打開紅蓋頭來看,結果她看到呂洞賓坐在燈下讀書,古代的女孩子非常害羞,根本就不好意思問,於是她就自己先睡了。第二、第三天都是這樣度過的。很快到了第四天,輪到苟杳入洞房了,於是他就喝了一點點酒壯了壯膽, 迫不及待的推開了新房的門,但當他推開新房的門時,他奇怪的發現新娘子坐在牀上哭,這時新娘子聽到有人開門,以為是呂洞賓進來了,頭也沒有抬就邊哭邊説:“郎君為什麼要這樣對我,成親了三個晚上也不來同牀,是不是不喜歡我,如果不喜歡我那為什麼要和我成親呢?” 苟杳聽完之後覺得非常奇怪,咦,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新娘子一看沒有反應,就抬起頭來一看,奇怪怎麼變了一個人?於是苟杳就把整件事的經過説了一遍,兩夫妻想來想去,最後終於明白了:原來呂洞賓是用這種辦法提醒苟杳,即使結了婚也不要放棄讀書。於是苟杳兩夫妻就 暗暗下定決心,如果有朝一日自己有了出頭之日,一定要好好的報答呂洞賓。從此以後,苟杳讀書比以前更努力了,終於在這一年金榜題名,他被派去遠方做當地的地方官,於是,兩家就依依不捨的拜別了。轉眼幾年過去了,忽然有一天,呂洞賓家裏就遭受了天災,一場無名的大 火把呂洞賓家裏燒了個精光。他們只好在臨時搭蓋的草房裏生活,呂洞賓忽然想起了在遠方做官的苟杳,就想:不如向苟杳借點錢,重建家園。於是,他就告別妻子去找苟杳幫忙。當他見到苟杳的時候就把自己家裏發生的事情告訴了苟杳,並問苟杳可不可以借點錢給他,重建家 園。沒想到,苟杳説:“兄長,我們好久都沒見面了,不如這樣吧,你先在我家裏住下,至於借錢的事情,我們以後慢慢商量。”呂洞賓聽苟杳這樣説也沒有辦法,只好在他家裏住下了。轉眼半個月過去了,呂洞賓在苟杳家裏吃得好,住得也好,但是就不見苟杳提借錢的事,他 就想:可能苟杳已經忘記了當年我對他的恩情,根本不想借錢給我,唉!不要強人所難。於是,他就留了封信給苟杳,不辭而別了。當他很失望地回到自己家的時候,他很奇怪的發現,原來片瓦不留的地方蓋起了三座新房。他就想,這是誰這麼不講道理在我家的地方蓋房子?於 是,他就很生氣的推開了新房的大門。但,當他推開大門之後,更奇怪的事情發生了:他看到,大廳正中放了一口棺材,而自己的老婆就跪在旁邊哭的很傷心。他就走過去拍了拍他老婆的肩膀,説:“娘子,這是怎麼一回事?”他老婆回頭一看,嚇了一大跳,説:“你是人是鬼? ”呂洞賓就説:“我好好的,你為什麼這麼問?”過了好一會他老婆才鎮定下來,發現原來真的是她自己的丈夫。於是,就説:“事情是這個樣子的,你走了不久,就來了一批官兵,什麼話也沒有説就幫我們蓋起了這三座新房,我以為是苟杳兄弟派人來的,但是,就在今天早上 他們又送來了這口棺材,説你在苟杳兄弟家裏病死了,所以,我才在這裏哭的這麼傷心。”呂洞賓一聽就不明白了,苟杳葫蘆裏賣的到底是什麼藥?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呢?於是,他就和妻子打開棺材的蓋子,結果一看裏面全都是金銀財寶,另外還有一封信。呂洞賓打開一看,裏 面有一首詩:苟杳不是負心郎,送上金銀加蓋房,你讓我妻守空房,我讓你妻哭斷腸!看完之後他終於明白了:原來苟杳是用這種方法報復他當年讓他老婆守了三晚空房。從此以後兩家的關係就更好了。後來就有了這句歇後語:苟杳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

蓬萊閣的導遊詞範文 篇12

遊客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各位來到蓬萊閣景區參觀遊覽。

首先為大家介紹一下蓬萊閣景區的基本情況。

蓬萊閣古建築羣始建於唐代,原來只有彌陀寺和龍王宮,後來在北宋嘉佑六年即公元1061年,登州知府朱處約來到這裏,看到這裏風光秀美,景色宜人,便將龍王廟西遷,建立了蓬萊閣。

經過宋,明,清三代擴建,形成現在的規模。

蓬萊閣景區總面積32800平方米,建築面積18900平方米。

景區內層樓修閣凌空而起,蒼山翠柏掩映期間;山下碧波萬頃,煙波浩淼,素有“人間仙境”之稱。

1982年,蓬萊閣與蓬萊水城一起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xx年成為我國首批5a級景區。

我們進入蓬萊閣景區的正門,首先看到的是“人間蓬萊”坊,這是四柱沖天式單檐彩繪坊,額題“人間蓬萊”四個鎏金大字,是集蘇東坡的手跡。

內外兩邊柱子上分別鐫刻的書畫家劉海粟題的“神奇壯觀蓬萊閣,氣勢雄峻丹崖山”和費新我題寫的“丹崖瓊閣步履逍遙,碧海仙槎心神飛躍”楹聯,昭示此牌樓為仙境之門,遊人入門即可做神仙之遊。

好,朋友們跟着我往上走,我們現在來到的就是蓬萊閣內唯一的佛教建築“彌陀寺”。

彌陀寺始建於唐代,彌陀是阿彌陀佛的簡稱,為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

這裏是彌陀寺的前殿,右邊的是密跡金剛,左邊的是那羅延金剛,兩位金剛各手持寶杵,成為護衞寺院的第一道防線。

我們接下來參觀一下彌陀寺的正殿,這裏面供奉的是西方三聖和十八羅漢。

正中間的就是阿彌陀佛,其左協侍為觀世音菩薩,右協侍為大勢至菩薩。

阿彌陀佛的胸前有一“萬”字符,這是古印度宗教的吉祥標誌,象徵太陽與火,在佛教中用來表示佛的智慧與慈悲無限。

阿彌陀佛是主宰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他能夠接引唸佛的人前往西方極樂世界,又叫“接引佛”。

觀世音,是以慈悲救苦為本願的菩薩,凡是遇難的人唸叨他的名字,他就會順着聲音來救助,所以被稱為觀世音菩薩。

大勢至菩薩,之所以稱為“大勢至”,據説,在他出行的時候十方土地都為之震動,所以得名。

旁邊供奉的是十八羅漢,是佛的一羣高足弟子。

在和尚之上,菩薩之下。

他們是奉佛祖的之命到世間拯救眾生的,常住世間不涅磐(不進行生死輪迴)。

出了彌陀寺拾級而上,這座牌坊叫做丹崖仙境坊,這四個字是董必武副主席1964年來蓬萊時題寫的。

這是邁入仙境的第二道牌坊。

我們現在就來到了牌坊下面了,俗話説得好:牌坊下面站一站,無災無難保平安。

仙境裏面走一走,一生多福又多壽。

進入仙境自然就有神仙顯靈,前面就是顯靈門了。

顯靈門是天后宮的宮門。

為了有最佳的遊覽線路,我們從這裏先往西走,到龍王宮去參觀一下。

龍王宮是蓬萊閣建築羣中最西端的一個單體,供奉的就是傳説中四海龍王之首的東海王敖廣。

古時候,漁民們駕一葉小舟行使在風浪裏,安全得不到保障,自然就容易把福禍安寧和神靈聯繫起來,於是這籠罩着仙氣的丹崖山就被漁民派上了用場。

唐代,漁民們便在丹崖極頂建起了龍王廟,北宋嘉佑六年,登州太守朱處約見這裏山高水闊,景緻秀美,便把龍王宮西遷到現在的地方,在龍王宮原址建起了巍峨壯觀的蓬萊閣。

現在來到的就是龍王宮的前殿,裏面供奉的是龍王的兩位守門大將,東為定海將軍,西為靖海將軍,一定一靜寓意着海面風平浪靜,保佑漁民平安出海。

好,我們繼續往前走,就來到了龍王宮的正殿。

中間端坐的就是東海龍王敖廣。

他身邊站的是八位判官。

我們先看東邊的四位。

第一位是巡海夜叉,他負責夜間海上的巡邏,相當於現在的海上110。

第二位是千里眼,顧名思義,他一眼能望到千里之外。

後面的兩位就是我們熟悉的雷公和電母了。

左邊的四位第一位叫做趕魚郎,他負責把海中的魚趕到一起供漁民捕獲,所以深受漁民的喜歡。

第二位是順風耳,和對面的千里眼是兄弟,你可不要説龍王的壞話,否則他可是會聽見的。

下面的就是風婆婆了,她手裏拿的風口袋,只要把手鬆一鬆便會狂風四起。

最後一位就是雨神。

八位判官分工明確,各負其責,聽命於龍王的調遣。

這裏是龍王辦公的地方,後面便是他休息的地方了。

後殿過去有龍王的木雕象和龍王出行的步輦、儀仗,那是人們為了求雨所設的。

古時候人們遇上酷旱,便到這裏頂禮膜拜,然後頭戴柳條帽高呼“求大雨”“求大雨”,抬着龍王的雕像走街串巷,走到哪兒兩邊住户都要端水潑灑,討個吉利。

如縷求不應,便把龍王爺抬到烈日下暴曬。

當龍王大汗淋漓時,他就會興雲佈雨了。

這也是龍王臉黑的原因。

經過子孫殿,接下來我們遊覽天后宮。

天后宮是蓬萊閣建築羣中規模最大的建築單體,始建於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0xx年),佔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

首先我們看一下戲樓,每年正月十六為天后宮廟會,在這裏會有戲曲演出為天后祝壽。

這上面的“觀止矣”匾額,即“歎為觀止”,意思是看了這裏的戲,別處的戲就不需要再看了。

戲樓兩側各有紅褐色巨石三尊,兩兩相對,象三台星座。

乾隆年間,時任山東學政、大書法家阮元命名此石為三台石,並刻石嵌在天后宮前殿外牆上。

後來知府張酋認為六尊巨石排列形狀像極了八卦之一的坤卦,因此又稱為坤爻石。

這六尊巨石,是開山建閣時留下來作為裝點的,和山體連在一起。

古人認為:天為乾,地為坤,男為乾,女為坤,所以這個名字也昭示着天后宮裏供奉的是一位女性海神。

我們先來看看前殿的兩位門神,一是嘉應,一是嘉佑,是保護天后的神將,傳説他們都是天后在莆田湄洲降伏的妖怪。

院內有一棵唐槐,已經有一千多年曆史了,雖然樹幹已經中空,依然枝繁葉茂。

相傳當年八仙中的鐵枴李與呂洞賓在這裏下棋,烈日當頭,為了遮蔭,鐵枴李從他那寶葫蘆裏取出一粒樹種,撒在地下,霎時間長出了這棵大樹,於是濃廕庇日,涼風習習,好不逍遙。

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天后宮失火,燒燬宮觀30餘間,近在咫尺的這棵唐槐卻安然無恙,實在是令人稱奇!這個樹還有個特點就是它的發芽和落葉都比別的樹晚一個月。

我們往前走,進天后宮的正殿。

蓬萊閣的天后宮是我國北方最大的天后宮廟宇。

天后在南方稱為媽祖,歷史上確有其人,姓林,名默。

傳説林默出生時,紅光滿室,異氣飄香。

林默生下後,直到滿月都不哭不笑,默默無聲,於是她的父親就給她起名“默”。

林默只活到了28歲並且終身未嫁,所以她的雕像用格子格了起來,意味着沒出閣。

傳説林默二十八歲時候,有一天在海上搭救遇險的船隻,不幸被桅杆擊中了頭部,落水而亡。

後來人們都説:“人行善事,死後為神”,認為她是昇天為神了,專門到海上搭救遇險的船隻去了。

她死後不久,奉祀她的宮廟就應運而生,皇帝的封號步步升級,元代被封為天妃,康熙、乾隆年間被封為天后。

天后身邊站的是四位侍女,東西兩側是八名站官,其中有四位是四海龍王,其餘的西邊第一個手持印盒是玉印官,掌管官印,相當於現在的辦公室主任。

第二位手持環海司命,是為海神娘娘發佈命令的。

東邊的兩位一個手持聖旨,下達天帝旨意,一個手持萬法歸宗,如果海中的魚鼈蝦蟹興風作浪,他都記到這上面,屬於哪個海的,就交給哪兒海龍王處置。

後殿是天后的卧室,門上的匾額“福賜丹崖”,是我國著名的書法家費新我題寫的,意味天后娘娘把福氣賜給每一位來到丹崖山上的人。

寢室裏有東西兩個廂房,因為天后娘娘有個習慣,雙日睡東,單日睡西。

朋友們可以看看天后娘娘的牀有什麼特點,對了,那就是又長又窄,取得是長壽之意。

二樓也是娘娘的梳洗裝扮的地方,因為在古代未出閣女子家的閨房外人不得輕易入內,所以二樓就不對外開放了。

另外,在這個寢宮的院落裏,有一個極特別的地方,那就是東西廂房的屋檐下藏着四句詩。

大家不妨找找看。

這是清朝乾隆時登州知府陳葆光寫的一首詩的前四句:“直上蓬萊閣,人間第一樓。

雲海千里目,海島四時秋。

”想那古代,承建者在磚坯上一一雕刻,而後入窯燒製成磚,再運到這裏分別砌於四處檐下,兩兩相對,文序不亂,其獨特之匠心,由此可見一斑。

遊覽完天后宮,現在我們就要登上蓬萊閣的主閣了。

我們從這邊上去叫做“登閣求仙”,身到蓬萊及神仙嘛。

我説過了蓬萊閣始建於北宋嘉佑六年,至今已有千年的歷史了。

與岳陽樓,黃鶴樓,滕王閣並稱為中國四大名樓。

(正門上方懸掛的“蓬萊閣”橫匾,為清代書法家鐵保的手跡。

)蓬萊閣主閣高踞赭紅色的丹崖山頂端,以大海藍天為襯托,以田橫峻嶺為屏障,北望長山列島,南臨刀魚水寨,登上高閣,確有超凡脱俗之感。

海山有霧的時候,讓人感覺仙氣繚繞。

憑欄遠眺,各位可以看到,如今的蓬萊古城高樓迭起,廣廈林立,已經成為一座現代化的海濱風景旅遊城市。

西面的這座山叫田橫山,那裏是渤黃兩海分界線的南端起點。

對面就是長山列島,是由大小32個島嶼組成的,距蓬萊8海里。

我們進來看一下八仙,傳説他們就是因為喝醉酒了才從這裏乘坐各自的寶器漂洋過海的。

從右往左看,這是八仙中最醜的鐵枴李,也是八仙中年代最久遠、資歷最深的一位,他的寶器就是前面的葫蘆,裏面裝的是靈丹妙藥,能治百病,不過現在看來只是對內傷有效,要不他怎麼還治不好自己的腿呢?接下來的白鬚老翁就是年紀最大的張果老,他的寶器是漁鼓(一種樂器)和紙驢。

民間有張果老倒騎驢的傳説。

他為什麼要倒騎毛驢呢?有這樣四句話可以作答:訪過多少人,不如這老漢,不是倒騎驢,萬事回頭看。

告誡人們做事要謹慎,凡事三思而後行。

他旁邊的何仙姑是唯一的一位女仙,她的寶器是手中的荷花。

八仙之首,便是端坐在中間的呂洞賓了,他的寶器是身後揹着的寶劍。

長相最為帥氣的是韓湘子,據説是韓愈的侄子,他的寶器是手中的洞簫。

那個袒胸露乳的是漢鍾離,漢朝人,複姓鍾離,故得名。

曹國舅的寶器是雲板。

趴在凳子上的是年紀最小的藍彩和,成仙的時候只有14歲,所以他不勝酒力先醉了,他的法器就是身邊的花籃。

八仙過海究竟去了那兒裏?説法不一,有的説是去給王母娘娘拜壽了,有的是説東渡日本了,不管怎樣,神仙都是逍遙自在的,想去哪兒就去哪兒。

蓬萊閣二樓長度為13.75米,進深8.55米,四面繞以迴廊,木柵格扶欄,東、西、北三面木屏風,北側開窗,供遊人憑欄觀海。

南門外額書“碧海春融”,內額書“神州勝景”。

閣外北側正中懸掛清代書法名家鐵保手書的“蓬萊閣”匾額,字體雄健渾厚,歷經浩劫得以倖免,十分珍貴。

西壁懸掛董必武1964年遊覽蓬萊閣時的題詩“來遊此地恰當時,海國秋風暑氣吹;沒有仙人有仙境,蓬萊閣上好題詩。

”另有葉劍英元帥1960年的題聯“蓬萊士女勤勞動,繁榮生活即神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shandong/deev3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