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山東導遊詞 >

關於山東的導遊詞800字

關於山東的導遊詞800字

旅遊去哪裏?下面是小編整理整合的關於山東的一些導遊詞,看完説不定迷上了山東哦。歡迎閲讀借鑑。

關於山東的導遊詞800字

秦淮河導遊詞

各位遊客。在昨天的遊程中,我為大家安排遊覽了中山陵、明孝陵、靈谷寺,總統府舊址等名勝古蹟。今天,我將帶大家到秦淮河、夫子廟去遊覽。秦淮河旅遊區,位於南京老城區城南,從市區出發,坐汽車約需20分鐘才能到達。它是一個以夫子廟為中心,集遊覽、購物、品嚐風味於一體,展示古城風貌和民族風情的旅遊地。

【秦淮河的由來和歷史變遷】

秦淮河,是一條曾對古城南京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起過重要作用的河流。相傳秦淮河是秦始皇下令開鑿的一條人工運河。秦始皇東巡會稽,經過南京時,為方便船隻行駛,曾下令開鑿方山,使淮水與長江溝通,因而這段河道得名“秦淮河”。但據地質考察證明,秦淮河是一條歷史悠久的天然河流,當時這條古老的河流確是曾從方山經過,但由於地理變遷,河流改道,逐漸形成了現在的河道。歷史上的秦淮河,河道寬綽。自五代吳王楊行密在長幹橋一帶築石頭城以後,河道開始變窄,並被分隔成內、外“秦淮”。內秦淮河由東水關人城,經夫子廟,再由水西門南的西水關出城與外秦淮河匯合。河流全長10公里,這就是古往今來令無數文人墨客為之讚美傾倒、尋跡訪蹤的“十里秦淮”了。唐朝大詩人李白、劉禹錫、杜牧等都曾為她寫下詩篇,孔尚任的《桃花扇》和吳敬樣的《儒林外史》中,也都對“十里秦淮”有過生動的描寫。

古老的秦淮河與流經南京城北的長江相比,顯得十分渺小,但是它與南京城的誕生、發展,以及南京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有着極其密切的關係。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這裏已有人類繁衍生息。迄今為止,沿河兩岸發現的原始村落遺蹟多達五六十處。六朝和明初封建朝廷一直把它作為都城的一道天然屏障和皇宮所需的天然通道。東吳孫權定都建業(南京)後,曾在秦淮河兩岸作“柵塘”,既可禦敵,又可防洪。從六朝時起,夫子廟一帶的秦淮河兩岸已是居民密集、市井相連的繁華之地,秦淮河充當了南京地區對外貿易的主要航道,河中舟船穿梭,一派繁榮。據説,舊時的秦淮河兩岸歌樓酒肆林立,河房水閣爭奇鬥豔,遊艇畫防燈火通明,富豪貴族在這裏過着尋歡作樂、紙醉金迷的生活,勞動人民,特別是廣大婦女卻是以淚洗面,飽嘗了人間的辛酸。那時南京的妓女大多集中在秦淮河兩岸。清代戲劇家孔尚任在《桃花扇》中描寫的不畏權貴的名妓李香君,她就居住在秦淮河南岸的文德橋畔。

美麗的秦淮河曾流淌過蠻荒時代的寂寞,六朝以來的繁華和奢靡,舊社會的污垢和勞動人民的血淚,甚至還溶有南京大屠殺的血腥。然而,今天的秦淮河,經過了歷史的沉澱和人民的改造,已散發着健康文明的馨香,展現了清澈動人的風姿。它是南京歷史的見證,難怪人們慣於把“秦淮”當作南京的代名詞。

【秦淮畫舫—伴池—夫子廟照壁—廟前廣場—櫺星門】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來到了秦淮河畔,河中的畫防都是仿照明代建築風格製造的,船頭掛有大紅綵球和紅燈籠。每當元宵節南京人習慣來這裏遊玩賞燈。這種風氣在明代就已盛行,據説明朝建都後,朱元津微服巡察京城。當他來到秦淮河畔,看到兩岸綠樹成蔭,河水清澈,亭台樓閣,風景宜人,隨口説了句:“惜河中缺遊船。”皇帝開了金口,左右就連夜差人趕造畫舫,以博取皇帝歡心。從此,秦淮畫訪成了這裏的一大特色。尤其到了中秋佳節時分,更是河上水燈萬盞齊放,兩岸龍燈飛舞,歌聲、鼓聲、歡聲、笑聲,連綿不絕,通宵達旦,真可謂“秦淮燈火甲天下”。難怪南京有“家家走橋,人人看燈”的民諺。

我們眼前的這段秦淮河,自宋以後就成了夫子廟(孔廟)成泮池,又稱月牙他。古時候皇帝講學的學宮叫辟雍,諸侯講學成學宮叫泮宮,夫子廟的學宮相當於諸侯講學的地方,所以這池稱“泮池”。泮池上一般建有三座石橋,按等級而論,縣官、學官走中間一座,秀才走兩邊的橋。相傳古時候有位秀才誤上中橋,有犯上作亂之罪,進退兩難,只好自己跳進了泮池。

再請各位看河對岸的一段硃紅色石磚牆,這就是夫子廟的照壁。照壁建於明萬曆三年(歷澤年),長達110米,為全們照壁之冠。各位遊客:這座夫子廟始建於東晉成帝鹹康三年(337年),當時成帝採納了王導的建議:“治國以培育人才為重”,決定立大學於秦淮河畔。原來只建有學宮,孔廟是宋仁宗景拍元年(1034年)在學富基礎上擴建而成的。所以夫子廟是一個由文教中心演變而成的繁華鬧市,它包括夫子廟、學宮和貢院三大主要建築羣,其範圍南臨秦淮河北岸,北抵建康路東端,東起姚家巷,西止四福巷,規模龐大。夫子廟雖屢遭破壞,但各代都加以興修擴建,到清末民初,其樓閣、殿宇的結構和佈局堪稱東南之冠。現在的夫子廟建築,~部分是清代末年重建的,一部分是近幾年重建的。請大家回頭看,這座樓閣式建築,叫做奎星閣,它初建於清乾隆年間。這座臨街傍水的建築曾兩次被毀,1985年重建。

現在我們來到了清代開闢的廟前廣場,廣場東西兩端豎有兩塊碑,高有一丈許,上面刻有滿漢兩種文字“文武大臣至此下馬”,表示對聖人孔子的崇敬。左側的這座六角重檐亭子叫“聚星亭”,“聚星”取羣星集中,人才薈萃之意。建於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也曾幾經興廢,到清同治八年(1869年)才由江寧鄉賢朱芙峯等人籌資重建。這是一座在日軍炮火中惟一倖存的清代建築,可惜在1968年被當作“四舊”拆除,1983年又得以重建,恢復了原來的風貌。廣場正中的這座牌坊,叫“天下文樞坊”。請大家繼續隨我往前走。這座門叫櫺星門,這是孔廟的廟門。據傳榻星是天上主管教化的星宿,他得人方便高興。門是石結構的,六柱三門,建於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後來被毀,又於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不過,現在所見到的極星門是1983年再次重建的。極星門東西兩側便是東市、西市。

棲霞山導遊詞

棲霞山位於南京城東北22公里,又名攝山,南朝時山中建有“棲霞精舍”,因此得名。棲霞山有三峯,主峯三茅峯海撥286米,又名鳳翔峯;東北一山,形若卧龍,名為龍山;西北一山,狀如伏虎,名稱虎山。棲霞山古蹟名勝很多,她的深秋紅葉,特別是20xx年發現的“東飛天”石窟,成為蜚聲海內外的旅遊勝地。棲霞山沒有鐘山高峻,但清幽怡靜,風景迷人,名勝古蹟,遍佈諸峯,被譽為“金陵第一名秀山”。尤其是深秋的棲霞,楓林如火,漫山紅遍,宛如一幅美麗的畫卷,素有“春牛首,秋棲霞”之説.

棲霞山馳名江南,因為不僅有一座棲霞寺,更有南朝石刻千佛巖和隋朝名構舍利塔,還因為它山深林茂,泉清石峻,景色令人陶醉,被譽為“金陵第一明秀山”,民間素有“春牛首、秋棲霞”。山西側稱楓嶺,有成片的楓樹,深秋的棲霞,紅葉如火,登高遠望,甚為壯觀,景色十分迷人。

棲霞山風景區的第一景是明鏡湖,有“彩虹明鏡”碑立於湖邊,它位於棲霞寺大門西面,面積約3000平方米,是清乾隆年間興建的,湖中有湖心亭,並有九曲橋與岸相連,造型精巧,向東有月牙池,向前就來到棲霞寺大門。

棲霞寺座落在棲霞山中峯西麓。南齊永明元年(483年),隱士明僧紹舍宅為寺,稱"棲霞精舍",後成為江南佛教三論宗的發祥地。 棲霞寺是南京地區最大的佛寺,現有山門、天王殿、毗盧殿、藏經樓、鑑真紀念堂等主體建築。

棲霞寺座落在棲霞山中峯西麓。南齊永明元年(483年),隱士明僧紹舍宅為寺,稱“棲霞精舍”,後成為江南佛教三論宗的發祥地。),唐代時稱功德寺,增建了殿宇40餘間,規模很大,與山東長清的靈巖寺、湖北荊山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國清寺並稱天下四大叢林。清咸豐年間毀於火災。清光緒三十四年(1920xx年)重建,現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毗盧殿、攝翠樓、藏經樓等,為南京地區最大的寺廟。

千佛巖在鳳翔峯西南麓。聞名遐邇的“東飛天”就在中102號佛龕中。南齊永明七年(489年),明僧紹之子與智度禪師合作開鑿三聖像以紀念明僧紹。樑大同六年(540年)三聖像佛龕上出現佛光,驚動齊樑貴族,於是紛紛前來鑿石造像,從南朝齊永明二年至樑天監十年(484-520xx年)逐漸開鑿而成。又據傳,棲霞寺創建人僧紹曾夢見西巖壁上有如來佛光,於是立志在此鑿造佛像。

他病故後,其子在南齊永明二年(484年)開始與僧智度禪師在西壁上鑿佛龕,鐫刻了三尊佛像,這三佛合稱“西方三聖”,該殿也稱“三聖殿”。所有佛像或五六尊一龕,或七八尊一室。佛像始有515尊,分鑿於294個佛龕中,望之如峯房鴿舍,號稱千佛崖。

後來,唐、宋、元、明各代相繼在紗帽峯都有開鑿,連南朝在內,共有700尊。佛像大者高數丈,小者僅盈尺。其中“大佛閣”為開鑿時間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石窟,鑿於南齊永明七年(公元489年),正中無量壽佛坐像高達12米。

20xx年南京旅遊界要説有什麼大事恐怕只有棲霞山發現“東飛天”,各大媒體更是抓住這一熱點進行大量報道,學術界也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使“東敦煌”、“東飛天”蜚聲海內外,很多人慕名而來。“東飛天”位於中102號佛龕中。

這個洞龕非常小,共有5座佛像,洞頂的兩組飛天為橙色,線條清晰可辨,中間佛像頭頂的火焰隱約可見。雖然僅有這麼兩對飛天,但這是我國所發現的最東部的“敦煌遺蹟”。最近又傳來消息稱在千佛巖旁的舍利塔上又發現了飛天浮雕,其所用技法和人物線條皆與敦煌相似,據有關報道稱,這一發現進一步豐富了"東敦煌"的文化內容。

舍利塔始建於隋仁壽元年(620xx年),始為木塔,後毀於唐武宗會昌年間。現存之塔系南唐時高越、林仁肇建造。從棲霞寺南側圍牆外山路向東行不遠,就可看到舍利塔,該塔用白石砌成,五層八面,高約18米。塔外壁上刻有浮雕,形象姿態生動傳神。

塔基上刻着釋迦牟尼出家修道的故事,依次是托胎、誕生、出遊、苦行、坐禪、説法、降魔、涅般。該塔為五級八面密檐式石塔,高18.04米。塔基上浮雕釋迦八相圖和海石榴、魚、龍、鳳、花卉等圖案;塔身刻有高浮雕天王像、普賢騎象圖和文殊菩薩像,像上還刻有“匠人徐知謙”等題名。

塔檐下雕飛天、樂天、供養人等像。第二層以上每面都刻兩個圓拱形龕,均內雕一酋跏趺坐佛,共計64尊,雕刻精細,甚為生動。全塔造型典雅、秀美,雕刻細膩、精湛,裝飾華麗,為佛教藝術在江南的代表作,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1988年舍利塔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棲霞山還有若干自然奇觀,饒有情趣。如棲霞寺東北,平山頭的南坡上有一處青灰巖石,表面呈波浪狀,人稱“迭浪巖”,十分罕見。此外還有“青鋒劍”、“天開巖”、“一線天”等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觀。

南朝石刻

體現南京南朝古都神韻的藝術瑰寶——南朝陵墓石刻,在江蘇省內共有32處,其中南京地區有19處,分佈在江寧、棲霞等處,其年代最早始於南朝劉宋,距今約1520xx年,19處陵墓石刻中,帝陵共3處,另有失考墓7處。

這些陵墓大多取坐北朝南方向,石刻距陵墓約千米左右,一般都包括鎮墓神獸、神道石柱、神道碑等幾種。鎮墓神獸分雙角天祿、獨角麒麟與無角辟邪三種,形態基本相似,均體形高大,昂首挺胸,口張齒露,目含兇光,腹部兩側刻有雙翼,四足前後交錯,神態威猛莊嚴。天祿與麒麟僅限用於帝陵,辟邪則專用於王侯墓前。

雲龍山導遊詞

(東坡石牀)大家看這塊石頭,這就是傳説中赫赫有名的東坡石牀。蘇東坡酷愛旅遊,又喜歡喝酒,但酒量不大,常常幾杯酒下肚,就醉了。“醉中走上黃茅岡”,便是其中的一次。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九月十七日,蘇東坡和他的好友在張天驥處飲酒作詩。此時,正值蘇東坡率領徐州軍民取得抗洪勝利不久,心情舒暢,不覺就多喝了兩杯。酒後忽起遊興,就約幾個朋友一起登雲龍山。醉意朦朧的蘇東坡走到岡頭時,就不勝酒力,只好仰卧在一塊較為平整巨石上休息。路人瞧見,禁不住拍手大笑:太守醉了!此情此景,激發了蘇東坡的詩興。他出口成章,吟詩一首:

醉中走上黃茅岡

滿岡亂石如羣羊

岡頭醉倒石作牀

仰看白雲天茫茫

歌聲落谷秋風長

路人舉首東南望

拍手大笑使君狂

這石頭,於是就成了蘇東坡在徐州的一處遺蹟。

東坡石牀長3.3米,寬1.3米,其貌不揚,但因為有了這個傳説,而變得不平凡起來。

大家看看蘇軾的雕像,端着酒杯,望天而坐,盡顯豪邁之氣。

愛旅遊的人能長壽。蘇軾那個年代,人的平均壽命只有30多歲, 蘇軾體弱多病,又屢遭貶官,但最終還是活到66歲,當時也算是長壽了,這很大程度上歸結於他對旅遊的熱愛。希望大家工作之餘,能多出來走走,大李在這裏祝各位健康長壽。

標籤: 導遊詞 山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shandong/0okwy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