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內蒙古導遊詞 >

麥新紀念館導遊詞範文(精選20篇)

麥新紀念館導遊詞範文(精選20篇)

麥新紀念館導遊詞範文 篇1

麥新紀念館位於開魯鎮白塔公園園內,建於1978年。革命音樂家麥新是中國新音樂運動的先驅者之一,是著名的抗日戰歌《大刀進行曲》作者,全國著名的革命烈士之一。1946年3月至1947年6月,麥新受黨的委派從革命聖地延安到哲裏木盟開魯縣工作,任縣委委員,縣委宣傳部部長兼縣委組織部部長1947年6月6日到五區傳達縣委指示途中,遭土匪伏擊而壯烈犧牲。開魯縣政府於1978年在開魯鎮修建了麥新紀念館。

麥新烈士在全國具有很高的政治影響和革命威望。麥新一生當中創作近百首戰鬥性很強的的革命歌曲,他創作的《大刀進行曲》唱響大江南北。抗戰時期許許多多中華優秀兒女、熱血青年就是唱着《大刀進行曲》投入到的抗擊日本帝國主義戰鬥中,用青春和熱血贏得了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

建國後,麥新烈士和他的《大刀進行曲》做為一面鮮豔的革命旗幟,在人們心中鑄立了不朽的豐碑。麥新英雄事蹟被收錄到遼瀋戰役紀念館、上海龍華烈士紀念館和《內蒙古革命史畫冊》中;《辭海》中有“麥新”詞條;麥新的生前好友、許多著名人士唱着《大刀進行曲》從全國各地來到開魯追憶麥新,許多旅居海外華人回國後都要到麥新烈士墓前歌唱《大刀進行曲》,以表達愛國之情,報國之心;據説,國內許多遊客在新加坡旅遊時經常聽到當地華人演唱《大刀進行曲》,麥新出生地上海為紀念麥新烈士建有開魯路。到目前,社會各界已召開幾十次麥新文化研討會,近千萬全國各地羣眾來開魯悼念麥新烈士。

為了紀念麥新烈士,歷屆黨委、政府做了很多工作。1947年8月26日哲裏木盟開魯縣縣長張日新簽發縣政府105號通令,將麥新犧牲時開闢工作的雙合興鎮與萬發永村分別命名為麥新鎮與麥新村。1971年在麥新鎮建設“麥新烈士陵園”,並修建麥新烈士紀念碑。1978年在開魯縣修建兩棟麥新烈士紀念館,1982年在麥新紀念館陳列麥新革命事蹟遺物和各界人士為紀念麥新的文稿。新中國成立之初,開魯縣人民政府在麥新犧牲所在地開始興建麥新烈士陵園,1982年對陵園進行擴建,1987年又做了重修,中國音協主席呂驥為麥新烈士墓題寫碑字。在麥新犧牲35週年、50週年和55週年紀念日,舉行了大型的紀念活動。國家很多領導和知名人士多次撰寫文章紀念麥新。《人民日報》1982年6月4日發表題為《紀念優秀革命音樂家麥新犧牲35週年》文章,民政部門專門組織編輯出版了《人民歌手麥新》和《麥新烈士研究文獻集成》,20xx年4月著名詩人原中宣部副部長兼文化部代部長賀敬之為麥新紀念館提寫館名。

現在麥新紀念館、麥新烈士陵園和麥牲犧地已開發成紅色旅遊景區,20xx年4月13日,“通遼市紅色旅遊啟動儀式”就在這裏舉行。這裏正在吸引國內外大批遊人前來參觀瀏覽,重走英雄路,感受《大刀進行曲》中抗日將士的雄魂壯志,重温麥新烈士為革命不怕犧牲的英雄情懷。“五億黎元唱大刀,神州新麥浪滔滔,雄資已杳雄音在,戰鼓如潮天漢高”今天麥新烈士雖然已離我們而去了,但是他的革命精神還需要我們去傳遞,去發揚。麥新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種精神的傳遞,更重要的是給予我們一種力量,一種奮發向上的力量,激勵我們勇敢前進!

麥新紀念館導遊詞範文 篇2

各位朋友,在開魯,提起 “老麥”這個名字,大家都特熟悉。老麥,他是誰呢?給大家唱一句就知道了:“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這首歌是誰作的?猜到了嗎?對了,他就是麥新。麥新紀念館是內蒙古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麥新是中國現代音樂的先驅、著名抗日歌曲《大刀進行曲》的作者。他原名孫默心,1920xx年12月5日出生於上海市。1945年8月,麥新隨陳毅赴華東、上海等地工作,後又轉赴東北。

1946年2月下旬,麥新隨中共阜新地委到達內蒙古哲裏木盟(1999年改為通遼市),不久就任中共開魯縣委委員、城關區委書記。1947年2月,開魯第二次解放,麥新任中共開魯縣委宣傳部長、組織部長等職,指導全縣工作。同時,他還深入到情況複雜、鬥爭激烈的五區(雙合興)一帶,帶領羣眾搞清算鬥爭,組織春耕生產,培養髮展一批農村黨員。

他生活儉樸,與羣眾同甘共苦,深受羣眾讚揚。老麥生性耿直,為人直爽。老麥在開魯若不是他那南方人口音,從裝束上看,誰也不會相信這是延安派來的幹部。冬天的時候,穿個破羊皮襖,在老百姓的土炕上,夏季在田邊地頭上,和貧苦羣眾打成一片。他見貧農肖大娘的小兒子沒有衣穿,就把自己的一件上衣給孩子穿上。他經常幫助羣眾家挑水、掃院子,見啥活都幫助幹。在他犧牲的前幾天,還幫助老貧農郭萬才家脱坯、壘牆,給農户劉大娘挑了一缸水,並把身上僅有的一點兒零錢給了劉大娘。在開魯縣工作期間,麥新配合羣眾工作創作《農會會歌》、《翻身五更》、《咱們的游擊隊》等十幾首歌曲。他還經常親自教唱革命歌曲。

1947年6月6日上午,麥新在四區參加完縣委會議後,帶領通訊員趙明貴、王振江回五區,準備立即傳達縣委會議精神。當他們行至劉祥營子以南的蘆家段時,突然遭到大股匪徒襲擊。麥新臨危不懼,一面應戰,一面命令一名通訊員火速帶着黨的文件突圍,並和一名通訊員掩護,阻擊敵人。通訊員不幸中彈倒下,麥新就一個人繼續牽制敵人。接着,他也中彈失去了知覺。敵人衝上來,將麥新團團圍住,用槍托、皮鞭毒打,鮮血染紅了大地。麥新從昏迷中醒來,兩眼含着怒火,大罵匪徒,視死如歸。麥新遇難的噩耗傳來,開魯人民萬分悲痛。中共開魯縣委、縣政府舉行隆重的追悼大會,並將五區命名為“麥新區”、萬發永村改為“麥新村”,表示對麥新烈士的永遠懷念。為了紀念老麥,開魯人民還建立了麥新紀念館。現在它已經成為內蒙古自治區重點紅色旅遊景區。20xx年4月13日,通遼市紅色旅遊啟動儀式就是在那裏舉行的。今天我們就要到那裏參觀遊覽。麥新紀念館是一座園林式紀念館,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開魯鎮內東南角,距通遼市區80公里。20xx年10月,以麥新同志戰鬥犧牲在科爾沁草原上的英雄事蹟創作而成的電影《鐵血北疆曲》就進入了緊張的拍攝,不久,各位朋友將在銀幕上看到一個真實的、鮮活的英雄麥新。

〔至景區門前〕這就是麥新紀念館景區了。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高高聳立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它的北邊就是紀念館。該館建築面積4000多平方米,館內珍藏有麥新烈土遺象、遺物、事蹟文獻、史料及各級領導紀念麥新烈土題詞,紀念碑上的字是中國原青協主席呂驥為麥新烈土墓題寫的,館名是由原中宣部副部長兼文化部部長賀敬之題寫的。請大家跟我到館內參觀。

〔途中至白塔旁〕此覆缽古塔是通遼市迄今保存下來的最完好的古代建築,1962年內蒙古人民政府專項撥款維修。維修時在塔心中取出一批經卷,可惜流失無存了。還有很多白塔文物流落全國各地。這座白塔,20xx年被定為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關於這座白塔的始建年代,後人考究很多,眾説紛紜。

〔結束語〕好了,大家隨我看這個園林的整體佈局,白塔和紀念碑中間是麥新烈土紀念館。塔與碑對峙而立,相互交映,記載着開魯源遠流長的歷史;紀念館莊嚴肅穆,是英雄們不朽業績的證明。目前這裏已成為人們追憶革命歷史、振奮民族精神的課堂。有關部門還經常利用節假日組織學生來此參觀學習,以此來鼓勵他們不忘先烈,奮發圖強。下邊請大家進館內仔細參觀有關麥新烈士的珍貴圖文資料,並聆聽講解員講述。

麥新紀念館導遊詞範文 篇3

麥新紀念館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內蒙古自治區重點紅色旅遊景區。位於通遼市開魯縣開魯鎮內東南角,距通遼市政府所在地科爾沁區84公里,由303省道可達。

革命音樂家麥新是中國新音樂運動的先驅者之一,是著名的抗日戰歌《大刀進行曲》作者,1947年6月6日麥新在執行任務途中遭匪徒襲擊壯烈犧牲,是全國著名的革命烈士之一,麥新紀念館建築面積4000多平方米,館內珍藏有麥新烈士遺象,遺物事蹟文獻,史料及各級領導紀念麥新烈士題詞,中國原青協主席呂驥為麥新烈士墓題寫碑字,原中宣部副部長兼文化部部長賀敬之為麥新紀念館題寫館名。

麥新紀念館是一座園林式紀念館,一座元代佛塔矗立在園內,勁秀挺拔,頗為壯觀,是開魯大地的標誌。園內樹木繁花,環繞着一座高高聳立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白塔和紀念碑中間是麥新烈士紀念館,塔與碑對峙而立,相互交映,記載着開魯源遠流長的歷史,紀念館莊嚴肅穆,是英雄們不朽業績的證明。目前已成為人們追憶革命歷史、振奮民族精神的課堂。

麥新紀念館導遊詞範文 篇4

八怪紀念館位於揚州金農故居西方寺內。揚州八怪紀念館是宣傳和弘揚揚州八怪藝術成就的專業紀念館。展廳中陳列有“八怪”書畫,供遊客品賞。另闢金農寄居室復原陳列,展現“八怪”書畫創作生活的歷史氛圍。風景名勝揚州八怪紀念館是揚州獨具特色的旅遊景點。優美的園林景觀與深厚的文化底藴交相輝映。

紀念館佔地4452平方米。現存古建築明代的楠木大殿,今闢為主展廳,展示十八世紀揚州的風土人情,便利的交通,繁榮的經濟……“八怪”因此孕育而生。東西廊房及珍品陳列廳,陳列有"八怪"書畫及揚州書畫家代表作,供遊客品賞。還有金農寄居室復原陳列,展現“八怪”書畫創作生活的歷史氛圍。館內保存有千年古樹,增設了假山水池,綠草如茵,潔淨清幽,是揚州獨具特色的參觀遊覽景點。 揚州八怪紀念館是宣揚和弘揚揚州八怪藝術成就的專業紀念館。

揚州八怪紀念館東鄰揚州繁華的文昌商業圈,西接著名的揚州蜀岡風景區,是利用“揚州八怪”之一金農曾寄居的西方寺古建築羣而建。720xx年前的楠木大殿,現為揚州八怪紀念館主展廳,集中展示揚州八怪的成因及藝術成就;東西廊房陳列有揚州八怪書畫,表現每位書畫家的個性創作;金農寄居的方丈室恢復原貌,展現金農晚年創作生活的情境;精品陳列室陳列“揚州八怪”傳人李亞如的畫作精品;近六十幅的“揚州八怪”書畫刻石,再現中國傳統碑刻的神韻。“千年銀杏”、“鶴池窺冰”、“蓮池映月”和“竹泉幽境”等。最佳旅遊時間揚州八怪紀念館四季皆宜旅遊。揚州地處江淮平原南端,受季風環流影響明顯,四季分明,氣候温和,自然條件優越。年平均氣温為14.8℃,與同緯度地區相比,冬冷夏熱較為突出。

最冷月為1月,月平均氣温1.8℃;最熱月為7月,月平均氣温為27.5℃。全年無霜期平均220天。歷史文化“揚州八怪”是清代活躍在揚州畫壇上的一批具有創新精神的畫家,以其立意新.構圖新,技法新的藝術作品開創了一代新畫風,為中國書畫藝術發展立下了不朽的功業。

麥新紀念館導遊詞範文 篇5

嘉興革命烈士陵園,亦名“英雄園”,位於嘉興市南湖區南湖風景區南溪園。陵園始建於1969年,原址為市區三塔路,是為紀念在解放嘉興戰鬥中英勇獻身的革命先烈而建。1996年遷至南湖景區南溪園內,以後經整體改造,於20xx年竣工對外開放。遷到南溪園後,佔地面積2萬多平方米,投資600多萬元,建有紀念碑、英雄廣場、烈士墓區、陳列館等。入口道路寬10米,採用花崗石塊鋪設,入口處立有一塊黃石,上刻“英雄園”毛體大字,周圍為休憩花壇,花壇兩側種有龍柏。紀念碑位於英雄廣場北側,高7米,寬12.5米,底座兩側寬3.5米,整個碑體重400噸,由66塊花崗巖組成,碑座四面是嘉興革命和建設時期的重大事件背景浮雕。英雄廣場成C型,中間是音樂噴泉。廣場北側與紀念碑對應處,是用大理石貼面砌築,用金箔鐫刻的烈士英名錄照壁。

烈士墓區安葬有革命烈士55位,每位烈士的墓邊植有一棵小柏樹,以志紀念。四周用花崗石砌成花壇,種上地龍柏。正前方配置了一塊用紅色花崗巖製作的藝術化英烈碑,用箔金鐫刻烈士的名字,墓區前有一小型祭掃廣場。園區西側為革命歷史史料陳列館,展示了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至社會主義建設7個不同時期的革命先烈事蹟和嘉興地方革命史,以及384位烈士的英名錄。園區周邊均為開放式,以利廣大羣眾瞻仰參觀。多年來,這裏已成為廣大羣眾特別是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國防教育的重要基地,是嘉興市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窗口。

麥新紀念館導遊詞範文 篇6

西安事變紀念館,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建國路69號(原金家巷1號張學良公館內)。1982年,國務院將這裏闢為西安事變舊址,並建立西安事變紀念館,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原張學良公館建於1932年,為東西排列三座三層磚木結構西式樓房,四周築砌青磚圍牆,大門開在北牆正中。東樓是機關樓,中樓是客廳、會議室,西樓是張學良居室。1936年12月12日,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逮捕了消極抗日蔣介石,爆發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事變發生後,中國共產黨主張和平解決,以粉碎日本帝國主義和國民黨親日派的陰謀,促成國共合作,團結抗日。12月17日,周恩來受中共中央委託,率領中共代表團赴西安同張、楊協商,與蔣介石談判,迫使他接受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實現了由內戰到抗戰的轉變,促進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和發展。

周恩來、葉劍英等到西安後,即住在張公館的東樓,在中樓與張學良、楊虎城會談,並和二人與南京政府代表宋子文等談判。止園是楊虎城公館所在地,位於西安市北大街青年路北側。建於1933年,主樓為傳統宮殿式建築。西安事變前夕,張、楊在這裏密商發動兵諫,周恩來也曾親臨止園商談,促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在中國西安發動兵諫,逼迫蔣介石抗日的事件。1935年,中國共產黨發佈《八一宣言》,提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全國人民的抗日運動進入新的高潮,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更加不得人心。在西北擔負剿共任務的東北軍與西北軍厭惡內戰,力主抗敵,在全國抗日運動高潮的推動下和中國共產黨抗日統一戰線政策的影響下,兩軍領導人張學良、楊虎城等開始與共產黨及紅軍發生聯繫,初步奠定了三方團結抗日的政治基礎。

蔣介石於1936年12月4日飛抵西安,要挾張學良、楊虎城:如不加緊“剿共”,即將張學良、楊虎城兩部分別調往安徽、福建,由中央軍進駐西北。張學良、楊虎城力勸蔣介石聯共抗日,蔣加以拒絕。兩位愛國將領遂毅然決定實行兵諫。12月12日凌晨,張學良的衞隊進抵蔣介石駐地臨潼華清池,與蔣的衞隊交火。蔣聞槍聲,倉皇越後牆逃走,爬上山坡隱蔽,被張學良的衞隊搜索發現後捕獲。同時楊虎城部下將留居城中的蔣介石高級黨、政、軍官員陳誠等10餘人拘押。張學良、楊虎城於12日當即宣佈取消“西北剿匪總部”,成立抗日聯軍西北臨時軍事委員會,張學良、楊虎城分任正、副委員長。通電全國提出改組南京國民政府,停止內戰,釋放救國會領袖及一切政治犯,開放民眾愛國運動,保障人民集會、結社自由,實行孫中山遺囑,召集救國會議等8項主張。同時致電中共中央,要求派代表到西安共商團結抗日大計。西安事變發生後,南京國民政府中以何應欽為首的親日派主張進攻西安,藉機擴大事態,奪取蔣介石的統治權力,進一步與日本妥協。英、美帝國主義及親英、美的宋子文、孔祥熙則希望事變和平解決,以維護蔣介石的統治地位和英、美在華利益。宋子文、宋美齡委託英籍顧問端納飛西安探視情況。16日,何應欽就任“討逆軍”總司令,並相應作了軍事部署,派飛機轟炸西安臨近地區。

中共中央分析了國內外形勢,確定了和平解決事變的方針。17日,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共代表團到達西安,與張學良、楊虎城懇切會談,並接見各方人士,堅決主張和平解決這次事變。22日,宋子文、宋美齡飛抵西安開始與張學良、楊虎城及中共代表會談。24日,達成了改組國民黨與國民政府、驅逐親日派、容納抗日分子、釋放上海愛國領袖、釋放一切政治犯、保障人民權利、聯共抗日等項協議。周恩來曾會見蔣介石,蔣表示以人格擔保,履行上述協議。25日下午,張學良護送蔣介石飛離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推動了國共兩黨再次合作,實現團結抗日,中國由此實現了從國內戰爭到全國抗戰的偉大轉變。但蔣介石後來背信棄義,使張學良遭長期監禁,楊虎城慘遭殺害。

麥新紀念館導遊詞範文 篇7

今天我參觀了西安事變紀念館,中國歷史長河中,有許許多多的事變。所謂事變,從字義上看是事物發生的變化,一般則指突然發生的重大的政治、軍事性變故①。中國古代史上,有唐太宗李世民的玄武門事變登王位,宋太祖趙匡胤的陳橋驛兵變龍袍加身。

進入中國近現代,我們看到的是“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西安事變”、“皖南事變”等等。縱觀這些事變,有的是爭奪封建社會的權力頂峯—皇位;有的是對受到不公平對待或對現狀的不滿;有的是反動派的陰謀的表現;有的是一個國家遭受到外敵侵略的開始。而有一個我認為是至關重要的事變,而這個事變不是爭奪最高權力、也不是要發動非正義的侵略戰爭,更不是為了個人的陰謀,而是要捍衞民族的尊嚴。這就是當時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的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或稱雙十二事變。這場逼蔣抗日的事變之後,中國停止了內戰,中國開始形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國人民的抗日熱情開始高漲。,使國共達成了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熱情。這就是我對整個“西安事變”的個人看法。我認為它是一次很特殊的、很感人的事變。張學良少帥也曾經説過如果不是民族危難,他可能會成為一名醫生,也由衷地敬佩少帥與楊虎城將軍在民族大義面前的無私。

歷史書中有關西安事變的文字十分少,西安事變也非考試重點,因此我對於西安事變的認知也僅停留於張楊二人之名。

通過這次參觀西安事變博物館之後,對西安事變的整個經過有了一個詳細,深入的瞭解,對於西安事變當事人張學良將軍的精神世界也有些許認識。從這次事變中我對張學良愛國主義感到欽佩。當國家的安全受到威脅,人民的生活不能保證時,他能夠站在整個民族的立場上,可以不計較個人的得失,甚至生命,和其他將領聯合起來,發動兵諫。他個人也是十分有擔當,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張學良就因為這次事件而被蔣介石常年囚禁。從1946年到1990年,張學良一直被囚禁在台灣各市縣,過着長年軟禁生活,直至晚年張學良才全面恢復了人身自由。後來張學良又去了美國,並在夏威夷定居。

在展廳中有這樣的話“犧牲自己的一切所有”,包括犧牲自己的生命、家庭、財產,權利、地位、榮譽等,這句話使我得以窺見張公強大精神世界之一隅。他確實犧牲自己的榮譽,甚至尊嚴,為中華民族換來另一條道路。他的愛國主義是堅定的,他的付出也是悲壯的。今天的我們不需要面對這樣的可以説是殘酷的選擇,張公之犧牲精神讓我從靈魂深處顫慄與歎服。

麥新紀念館導遊詞範文 篇8

九一八紀念館位於瀋陽東北部,柳條湖立交橋西北,西靠長大鐵路,博物館主體本身就是一座歷史紀念建築物,它以殘歷碑的形象展現在人們面前。

在一部巨大石雕枱曆上密佈着千瘡百孔的彈痕,隱約可見無數個骷髏,象徵着千萬個不泯的冤魂在吶喊和呼號。右面的一頁銘刻着中國人民永遠難忘的最悲痛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農曆辛未年八月初七日。左面的一頁鐫刻着“九·一八”事變的史實:“夜十時許,日軍自爆南滿鐵路柳條湖路段,反誣中國軍隊所為,遂攻佔北大營。我東北軍將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國難降臨,人民奮起抗爭。”從殘歷碑正面拱形門進入一樓正廳,迎面黑色大理石上刻有“勿忘國恥”四個大字,在字的上方嵌有一面殘月形時鐘,其時針指着10時20分,這是日本侵略軍發起進攻北大營的時刻。

管內二至三樓為“九·一八”事變歷史陳列。

“九·一八”事變炸彈碑位於于洪區陵東鄉柳條湖望花立交橋北側。碑西側為長大鐵路,東為公路,向北就是當年的北大營。在鐵路東側,原日本關東軍曾樹立木製標牌,豎書“昭和六年九月十八日支那兵線路爆破地點”字樣,1938年日本又重建了這個炸彈形水泥紀念物,上面為炸彈尾翼形碑身高5米,下面基座為梯形平台,上鑲嵌橫書“爆破地點”四字。並在北大營內建立了戰績紀念館和戰績紀念碑。從日本關東軍在柳條湖鐵路爆破地點到攻佔中國軍隊駐地——北大營,這就是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我國所製造的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現場。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經過長期策劃和周密預謀的重大侵華事件,是對我國發動大規模武裝侵略的開始。1931年9月18日夜10時20分,日本關東軍將其所侵佔的“南滿鐵路”柳條湖附近一段路軌自行炸燬,反誣中國軍隊所為,隨即以此為藉口,向北大營駐軍和瀋陽城發動突然襲擊。中國駐軍在蔣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下,撤至關內。至1932年3月間,遼、吉、黑,熱四省全境淪陷,成為日本帝國主義血腥統治的殖民地,直至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東北地區淪陷了20xx年。當年,日本帝國主義為了炫耀他們的所謂“赫赫戰功”,建立了這個炸彈型水泥紀念碑。如今,它已成了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華戰爭的歷史罪證。

解放後,瀋陽人民已將該碑推倒,仍陳列在原址。1985年2月,此碑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看過瀋陽918紀念館導遊詞的人還看了:

2.瀋陽九一八紀念館導遊詞

3.八一起義紀念館導遊詞

4.烏蘭夫紀念館導遊詞

麥新紀念館導遊詞範文 篇9

葉劍英紀念園位於梅縣雁洋鎮虎形村,佔地482畝,於20xx年5月5日在原有葉劍英元帥故居和紀念館的基礎上進行整合、擴建與充實,現已擴展為四大功能區:人文景區、紀念景區、生態林區、旅遊休閒服務區,並增建公園、廣場、湖池、橋廊等新景物。

新紀念館依山而建,高三層,外觀呈幾何構造,氣勢恢弘,極具現代化氣息,融美觀和實用於一體,共分為四個展廳,除原有圖片、銅像等實物展示外,新增場景再現、視頻展示、油畫作品等表現手法,便於人們參觀和了解歷史事件。第二展廳中高10米、面積90平方米的巨型浮雕,題為“大地回春”,表現的是粉碎“四人幫”後舉國上下和人們歡悦之狀。第三展廳中有《頂樑柱》浮雕,表現了葉劍英元帥的偉岸英姿,令人肅然起敬。通過大量圖片、實物、藝術品的展示,集中而生動地展現出葉劍英元帥偉大光輝和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

葉劍英紀念園按國家4A級旅遊區標準建造,融弘揚偉人風範、愛國主義教育、展示客家傳統文化和生態旅遊於一體,成為廣東省規模最大、內涵豐富、特色鮮明的紅色旅遊景區。

麥新紀念館導遊詞範文 篇10

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紀念館,館名由原來根據地的領導人之一肖克將軍題寫,又稱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委軍區紀念館,位於張家界市中心,解放路41號。是中宣部確定的“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並已進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申報行列。

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始自1933年冬,迄於1936年春,以湖南的大庸(今張家界永定區),桑植、龍山、永順為中心,革命活動區域達31個縣市,人口達200多萬人,是紅軍三大主力之一—紅二方面軍創立的最大的根據地,也是中國紅軍長征以後在江南最後、最大的根據地,而這快根據地正式全面形成的標誌則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湘鄂川省委、省革委、省軍委在大庸相繼成立(後移址永順、龍山)。

1934年11月24日,任弼時、賀龍等率領紅二、六軍團(後稱紅二方面軍)一舉解放大庸,11月26日,根據中共中央電示,湘鄂川黔省委、省軍區在此成立,任弼時任省委書記,賀龍、關嚮應、肖克、王震、張子意為委員。與此同時。蔣介石在中央紅軍長征前進的方向,設置了四道封鎖線,調集了40萬兵力,前堵後追,妄圖一舉“消滅”我中共中央及中央紅軍。

在這種嚴峻形勢下,賀龍和任弼時等領導人認為:兩軍目前最緊迫的戰略任務,就是積極行動,以策應中央紅軍轉移。,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委、省軍區決定繼續發起“湘西攻勢”,紅二、六軍團7000多將士12月5日由大庸南下,進擊沅陵、桃源、常德,直接威脅在湘南防阻我中央紅軍的湘敵北側。

在不到兩個月的攻勢中,我軍將士前赴後繼、浴血奮戰,進一步推廣了新的根據地,牽制了敵正規軍及地方保安團共約30萬兵力,有力地策應了中央紅軍的突圍長征。在,湘鄂川黔省“三委”的領導下,根據地軍民團結一心,積極建立紅色政權,組織地方武裝,擴招紅軍,打土豪分田地,系統批判夏曦長達四年的:“左傾”路線錯誤,成功組織反“圍剿”戰鬥,創造了許多以少勝多的戰役。迅速發展壯大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成為了刺入國民黨反動派“心臟”的一把“利劍”,沉重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和地方封建勢力,為中華民族解放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麥新紀念館導遊詞範文 篇11

各位來賓大家好,首先歡迎來到南昌八一起義平江紀念館參觀。很高興我能夠擔任此次講解工作。

進入館區內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一座反映出當年南昌起義將士“堅定信念、不屈不撓、勇於開拓、敢為人先”的八一精神的大型銅雕。這座銅雕是為紀念建軍八十週年,中國人民總部贈送給我館的。 銅雕右側是著名的南昌起義總指揮部舊址。待會兒我們會進去參觀。在大家正前方的陳列大樓,是為紀念建軍八十週年新擴建的。大樓外觀是由槍的造型、八一字體組成的長城圖案和印有五星圖案的裝飾玻璃方框構成,顯得大氣、莊嚴、肅穆。進入大樓我們首先來到的是序廳,在這大家可以看到——正中間的一座圓雕:圓雕的底座是一些崩裂的石塊,其中的一塊上鐫刻着1927.8.1的字樣。在圓雕中崩裂這些石塊的——是一支衝破地面緊扣着漢陽造扳機有力的手。它象徵着:“中國黨衝破白色恐怖的重重阻撓,1920xx年8月1日的南昌起義打響了第一槍。”圓雕的上方繪有藍天白雲、背景則是我們熟悉的中國人民軍旗。它寓意着:“開闢中國革命的新天地,升起了人民軍隊的第一面軍旗。”軍旗兩旁牆壁上環繞着一組反映南昌起義歷程的浮雕,浮雕分四個部分——左側兩塊是:起義部隊浴血奮戰、南昌民眾奮力支前、右側兩塊是:南昌軍民歡慶勝利,起義部隊南下轉戰井岡山會師。現在就請大家隨我進入第一展廳。

南昌起義的歷史背景是在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敗的形勢下爆發的。1920xx年初,為了和北洋軍閥的統治,國共兩黨第一次建立了統一戰線。同年5月,孫中山先生在廣州黃埔創立了陸軍軍官學校,即黃埔軍校,為革命培養了大批軍事骨幹。周恩來同志當時曾在軍校擔任過部主任一職。參與創辦黃埔軍校,使中國黨人開始懂得軍事的重要。1920xx年7月,北伐戰爭在“打倒列強,除軍閥”的雄壯口號中正式開始。在不到一年時間內,就迅速佔領了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廣大地區,形成了大革命的高潮。 北伐戰爭的節節勝利和工農運動的蓬勃發展,極大地動搖了、封建軍閥勢力在中國的統治,也引起了右派的恐慌。1920xx年3月6日,指使其爪牙殺害了贛州總工會委員長、黨員陳贊賢。這也是開始發起的第一起慘案。4月12日,在上海悍然發動了“四.一二”。7月15日,汪精衞在武漢公開叛變革命,宣佈分共。隨後,蔣汪合流,在“寧可錯殺一千,不使一人漏網”的口號下,瘋狂黨員和革命羣眾,成千上萬的革命者倒在了血泊之中,轟轟烈烈的第一次大革命慘遭失敗。(藝術品雕塑《危難中奮起》)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座藝術品雕塑是《危難中奮起》。面對右派背叛革命的嚴峻形勢,黨人、左派和革命羣眾開始奮起抗爭。著名左派人士鄧演達憤然發表宣言,毅然辭去了他在內擔任的一切職務。宋慶齡以國民執行委員的身份發表聲明,強烈譴責的背叛行徑,毅然宣佈同中山先生事業的叛徒徹底決裂。

這一時期,江西省地方黨組織做了很多工作,領導全省人民多次開展聲勢浩大的反蔣鬥爭,工農運動一度蓬勃發展。為在南昌舉行武裝起義奠定了羣眾基礎。大革命失敗的慘痛教訓,使中國黨人認識到武裝鬥爭的極端重要性。為了挽救革命,經過充分醖釀,審時度勢,決定“在南昌舉行”。為了挽救革命,7月12日,根據國際的指示,改組,陳獨秀停職,由張國燾、李、周恩來、李立三、張太雷組成臨時常務委員會。

麥新紀念館導遊詞範文 篇12

西安事變紀念館,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建國路69號(原金家巷1號張學良公館內)。1982年,國務院將這裏闢為西安事變舊址,並建立西安事變紀念館,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原張學良公館建於1932年,為東西排列三座三層磚木結構西式樓房,四周築砌青磚圍牆,大門開在北牆正中。東樓是機關樓,中樓是客廳、會議室,西樓是張學良居室。1936年12月12日,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逮捕了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蔣介石,爆發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事變發生後,中國共產黨主張和平解決,以粉碎日本帝國主義和國民黨親日派的陰謀,促成國共合作,團結抗日。12月17日,周恩來受中共中央委託,率領中共代表團赴西安同張、楊協商,與蔣介石談判,迫使他接受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實現了由內戰到抗戰的轉變,促進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和發展。

周恩來、葉劍英等到西安後,即住在張公館的東樓,在中樓與張學良、楊虎城會談,並和二人與南京政府代表宋子文等談判。止園是楊虎城公館所在地,位於西安市北大街青年路北側。建於1933年,主樓為傳統宮殿式建築。西安事變前夕,張、楊在這裏密商發動兵諫,周恩來也曾親臨止園商談,促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在中國西安發動兵諫,逼迫蔣介石抗日的事件。1935年,中國共產黨發佈《八一宣言》,提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全國人民的抗日運動進入新的高潮,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更加不得人心。在西北擔負剿共任務的東北軍與西北軍厭惡內戰,力主抗敵,在全國抗日運動高潮的推動下和中國共產黨抗日統一戰線政策的影響下,兩軍領導人張學良、楊虎城等開始與共產黨及紅軍發生聯繫,初步奠定了三方團結抗日的政治基礎。

蔣介石於1936年12月4日飛抵西安,要挾張學良、楊虎城:如不加緊“剿共”,即將張學良、楊虎城兩部分別調往安徽、福建,由中央軍進駐西北。張學良、楊虎城力勸蔣介石聯共抗日,蔣加以拒絕。兩位愛國將領遂毅然決定實行兵諫。12月12日凌晨,張學良的衞隊進抵蔣介石駐地臨潼華清池,與蔣的衞隊交火。蔣聞槍聲,倉皇越後牆逃走,爬上山坡隱蔽,被張學良的衞隊搜索發現後捕獲。同時楊虎城部下將留居城中的蔣介石高級黨、政、軍官員陳誠等10餘人拘押。張學良、楊虎城於12日當即宣佈取消“西北剿匪總部”,成立抗日聯軍西北臨時軍事委員會,張學良、楊虎城分任正、副委員長。通電全國提出改組南京國民政府,停止內戰,釋放救國會領袖及一切政治犯,開放民眾愛國運動,保障人民集會、結社自由,實行孫中山遺囑,召集救國會議等8項主張。同時致電中共中央,要求派代表到西安共商團結抗日大計。西安事變發生後,南京國民政府中以何應欽為首的親日派主張進攻西安,藉機擴大事態,奪取蔣介石的統治權力,進一步與日本妥協。英、美帝國主義及親英、美的宋子文、孔祥熙則希望事變和平解決,以維護蔣介石的統治地位和英、美在華利益。宋子文、宋美齡委託英籍顧問端納飛西安探視情況。16日,何應欽就任“討逆軍”總司令,並相應作了軍事部署,派飛機轟炸西安臨近地區。

中共中央分析了國內外形勢,確定了和平解決事變的方針。17日,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共代表團到達西安,與張學良、楊虎城懇切會談,並接見各方人士,堅決主張和平解決這次事變。22日,宋子文、宋美齡飛抵西安開始與張學良、楊虎城及中共代表會談。24日,達成了改組國民黨與國民政府、驅逐親日派、容納抗日分子、釋放上海愛國領袖、釋放一切政治犯、保障人民權利、聯共抗日等項協議。周恩來曾會見蔣介石,蔣表示以人格擔保,履行上述協議。25日下午,張學良護送蔣介石飛離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推動了國共兩黨再次合作,實現團結抗日,中國由此實現了從國內戰爭到全國抗戰的偉大轉變。但蔣介石後來背信棄義,使張學良遭長期監禁,楊虎城慘遭殺害。

麥新紀念館導遊詞範文 篇13

九一八紀念館館內收藏的九一八事變爆發前後近1000幅珍貴歷史照片文獻資料及700餘件歷史文物,分7個部分,展示了東北人民從淪為亡國奴走向抗戰勝利的歷史。

博物館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殘歷碑”,整個建築高十八米,寬三十米,厚十一米,用混凝土鑄成,花崗巖貼面,呈立體枱曆狀,兩邊對稱。巨大石雕枱曆上密佈着千瘡百孔的彈痕,隱約可見無數個骷髏,象徵着千萬個不泯的冤魂在吶喊和呼號。右面的一頁銘刻着中國人民永遠難忘的最悲痛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農曆辛未年八月初七日。左面的一頁鐫刻着“九一八”事變的史實:“夜十時許,日軍自爆南滿鐵路柳條湖路段,反誣中國軍隊所為,遂攻佔北大營。我東北軍將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國難降臨,人民奮起抗爭。”整個建築莊嚴肅穆,風格獨特,既有現代化特點,又不失民族風格,讓每個參觀的人都回浮想聯翩,記住那個“國恥日”。

在“殘歷碑”的前面有一座警世鐘,懸掛在三角形的支架上。鏽跡斑斑的鐘身上鑄造着醒目的銘文:“勿忘國恥”。

警世鐘的旁邊,倒放着一座“九一八”事變柳條湖爆破地點碑,是一九三八年日本侵略者修建的。此碑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由基座、碑身、碑頂三部分組成。基座成梯形,碑身為方錐形,與碑座銜接處為正方形,碑頂為炸彈尾翼形,三翼間距為七十六釐米,埋深為二百六十釐米(俗稱“炸彈碑”)。這塊碑既無碑誌,也無銘文,碑身高七米,下面梯形基座,上書“爆破地點”。這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罪證。

與之相反,在“殘歷碑”廣場的一側,見到了另一個石碑,黑色大理石碑面上鐫刻着“反霸權、反戰爭、反侵略”醒目的大字,是日本友人組織的“侵華歷史傳講會”在“九一八”事變六十週年時建立的。它告誡後人“反對霸權、消滅戰爭”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聲。

院內還有瀋陽魯迅美術學院雕刻系創作的兩件雕刻作品,一為《國難》,鑲嵌在博物館南面的牆上,雕塑藉中國傳統書法藝術,再現了九一八事變後,國土失守,山河破碎,東北錦繡河山慘遭日寇蹂躪,生靈塗炭,黑土地區在流血呻吟。雕塑用四十六噸青銅澆鑄,國難之恥,永世銘記。另一件為《奮起》,鑲嵌在博物館的東面牆上,雕塑共分四個部分,分別再現了東北義勇軍奮起抗日,英勇殺敵;愛國學生走出書齋,點燃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燎原之火;億萬軍民用血肉壘起新的長城;中國人民最終贏得抗日戰爭勝利等場面,總體表現中華民族抗爭、昂揚、勝利的精神。在展覽大廳前的廣場上高高地聳立着一座抗日戰爭勝利紀念碑,碑體由三塊倒立的梯形柱組成,直插雲天。

麥新紀念館導遊詞範文 篇14

九一八紀念館館內收藏的九一八事變爆發前後近1000幅珍貴歷史照片文獻資料及700餘件歷史文物,分7個部分,展示了東北人民從淪為亡國奴走向抗戰勝利的歷史。

博物館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殘歷碑”,整個建築高十八米,寬三十米,厚十一米,用混凝土鑄成,花崗巖貼面,呈立體枱曆狀,兩邊對稱。巨大石雕枱曆上密佈着千瘡百孔的彈痕,隱約可見無數個骷髏,象徵着千萬個不泯的冤魂在吶喊和呼號。右面的一頁銘刻着中國人民永遠難忘的最悲痛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農曆辛未年八月初七日。左面的一頁鐫刻着“九一八”事變的史實:“夜十時許,日軍自爆南滿鐵路柳條湖路段,反誣中國軍隊所為,遂攻佔北大營。我東北軍將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國難降臨,人民奮起抗爭。”整個建築莊嚴肅穆,風格獨特,既有現代化特點,又不失民族風格,讓每個參觀的人都回浮想聯翩,記住那個“國恥日”。

在“殘歷碑”的前面有一座警世鐘,懸掛在三角形的支架上。鏽跡斑斑的鐘身上鑄造着醒目的銘文:“勿忘國恥”。

警世鐘的旁邊,倒放着一座“九一八”事變柳條湖爆破地點碑,是一九三八年日本侵略者修建的。此碑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由基座、碑身、碑頂三部分組成。基座成梯形,碑身為方錐形,與碑座銜接處為正方形,碑頂為炸彈尾翼形,三翼間距為七十六釐米,埋深為二百六十釐米(俗稱“炸彈碑”)。這塊碑既無碑誌,也無銘文,碑身高七米,下面梯形基座,上書“爆破地點”。這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罪證。

與之相反,在“殘歷碑”廣場的一側,見到了另一個石碑,黑色大理石碑面上鐫刻着“反霸權、反戰爭、反侵略”醒目的大字,是日本友人組織的“侵華歷史傳講會”在“九一八”事變六十週年時建立的。它告誡後人“反對霸權、消滅戰爭”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聲。

院內還有瀋陽魯迅美術學院雕刻系創作的兩件雕刻作品,一為《國難》,鑲嵌在博物館南面的牆上,雕塑藉中國傳統書法藝術,再現了九一八事變後,國土失守,山河破碎,東北錦繡河山慘遭日寇蹂躪,生靈塗炭,黑土地區在流血呻吟。雕塑用四十六噸青銅澆鑄,國難之恥,永世銘記。另一件為《奮起》,鑲嵌在博物館的東面牆上,雕塑共分四個部分,分別再現了東北義勇軍奮起抗日,英勇殺敵;愛國學生走出書齋,點燃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燎原之火;億萬軍民用血肉壘起新的長城;中國人民最終贏得抗日戰爭勝利等場面,總體表現中華民族抗爭、昂揚、勝利的精神。在展覽大廳前的廣場上高高地聳立着一座抗日戰爭勝利紀念碑,碑體由三塊倒立的梯形柱組成,直插雲天。

麥新紀念館導遊詞範文 篇15

百團大戰紀念館(碑)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位於陽泉市西南5公里的獅腦山頂峯,海拔1160米,基地總規劃面積23平方公里,目前已開發面積1.32平方公里。該基地是聞名中外的百團大戰主戰場之一。

百團大戰爆發於1940年,是抗日戰爭期間八路軍在華北地區主動發起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略性進攻戰役。此次戰役的勝利堪稱游擊戰爭 史上的偉大創舉,它不僅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而且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也有重要意義。陽泉地處正太鐵路中段,橫跨晉察冀和晉冀魯豫兩大 敵後抗日根據地。獅腦山位於陽泉市區西南部,地勢險要,山勢陡峭,為扼制陽泉之咽喉,著名的獅腦山爭奪戰就發生在這裏。

百團大戰紀念館(碑)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以百團大戰為主的綜合性森林公園。1987年6月30日,中共陽泉市委、陽泉市人民政府報經山西省委、省政府批准,在獅腦山上建起了百團大戰紀念碑。紀念碑坐北朝南,從低到高,由主碑、3座副碑、1座大型圓雕、2座題字碑、4座峯火台、227公尺“長城”組成,整個建築羣佔地25畝。1995年落成了百團大戰紀念館,1997年百團大戰紀念館(碑)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首批“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 20xx年陽泉市委、市政府啟動了獅腦山公園改擴建工程。完善了公園環園主幹道硬化,並在百團大戰紀念碑主碑以西約400米位置新建建築面積為3232平方米的百團大戰紀念館。

新館外部形體設計以“基石”為核心設計理念,暗喻中國領導的人民軍隊為了全中國人民的幸福生活拋頭顱、灑熱血,為抗日戰爭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正如堅不可摧的基石,托起了中華民族的威武不屈的脊樑。內部空間處理採用“用建築內部空間來講述百團大戰故事”的思路,按照戰役過程分別設置有“集結”、“破襲”、“勝利”三大展廳,充分體現出百團大戰不同階段的特點。館內分上下兩層,一層展出珍貴照片200餘幅、實物900餘件及電子講解、檔案史料等大量文史資料。二層充分運用聲光電、全景畫及大型沙石模型等手段展現出獅腦山上我軍那場頑強的鏖戰場景。基地年接待遊客20餘萬人次,是全省乃至整個華北地區對廣大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和理想信念的教育基地。

麥新紀念館導遊詞範文 篇16

九一八紀念館位於瀋陽東北部,柳條湖立交橋西北,西靠長大鐵路,博物館主體本身就是一座歷史紀念建築物,它以殘歷碑的形象展現在人們面前。

在一部巨大石雕枱曆上密佈着千瘡百孔的彈痕,隱約可見無數個骷髏,象徵着千萬個不泯的冤魂在吶喊和呼號。右面的一頁銘刻着中國人民永遠難忘的最悲痛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農曆辛未年八月初七日。左面的一頁鐫刻着“九·一八”事變的史實:“夜十時許,日軍自爆南滿鐵路柳條湖路段,反誣中國軍隊所為,遂攻佔北大營。我東北軍將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國難降臨,人民奮起抗爭。”從殘歷碑正面拱形門進入一樓正廳,迎面黑色大理石上刻有“勿忘國恥”四個大字,在字的上方嵌有一面殘月形時鐘,其時針指着10時20分,這是日本侵略軍發起進攻北大營的時刻。

管內二至三樓為“九·一八”事變歷史陳列。

“九·一八”事變炸彈碑位於于洪區陵東鄉柳條湖望花立交橋北側。碑西側為長大鐵路,東為公路,向北就是當年的北大營。在鐵路東側,原日本關東軍曾樹立木製標牌,豎書“昭和六年九月十八日支那兵線路爆破地點”字樣,1938年日本又重建了這個炸彈形水泥紀念物,上面為炸彈尾翼形碑身高5米,下面基座為梯形平台,上鑲嵌橫書“爆破地點”四字。並在北大營內建立了戰績紀念館和戰績紀念碑。從日本關東軍在柳條湖鐵路爆破地點到攻佔中國軍隊駐地——北大營,這就是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我國所製造的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現場。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經過長期策劃和周密預謀的重大侵華事件,是對我國發動大規模武裝侵略的開始。1931年9月18日夜10時20分,日本關東軍將其所侵佔的“南滿鐵路”柳條湖附近一段路軌自行炸燬,反誣中國軍隊所為,隨即以此為藉口,向北大營駐軍和瀋陽城發動突然襲擊。中國駐軍在蔣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下,撤至關內。至1932年3月間,遼、吉、黑,熱四省全境淪陷,成為日本帝國主義血腥統治的殖民地,直至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東北地區淪陷了14年。當年,日本帝國主義為了炫耀他們的所謂“赫赫戰功”,建立了這個炸彈型水泥紀念碑。如今,它已成了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華戰爭的歷史罪證。

解放後,瀋陽人民已將該碑推倒,仍陳列在原址。1985年2月,此碑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麥新紀念館導遊詞範文 篇17

九一八紀念館位於瀋陽市大東區的柳條湖橋,就是八十年前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的發生地。為紀念這一重大的歷史事件,在這裏修建了一座“殘歷碑”,1999年又擴建成“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高大的“殘歷碑”映入眼簾。用花崗巖築成的“殘歷碑”是一本翻開的枱曆,時間凝聚在1931年9月18日。

1931年發生在瀋陽的九一八事變,是日本政府長期以來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結果,是它企圖變中國為其獨佔殖民地而採取的嚴重步驟。從九一八事變開始的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完全是在精心策劃下發動的。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關東軍鐵路守備隊柳條湖分遣隊以巡視鐵路為名,在距離東北軍駐地北大營800米處的柳條湖(今博物館坐落處)炸燬了南滿鐵路的一段路軌,然後誣稱中國軍隊所為,並以此為藉口向中國軍隊的駐地北大營發動突然襲擊,製造了蓄謀已久的九一八事變。19日5時50分日軍佔領整個北大營。同時,日軍也開始向瀋陽城區進擊。6時30分佔領瀋陽內城,然後,日軍又向東北軍東大營進攻,東北軍不戰而退,12時許,日軍佔領東大營,一天之間瀋陽全面陷落。由於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在短短4個月內,日軍又相繼佔據了遼、吉、黑,整個東北百萬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淪為日本的佔領地。3000萬同胞陷於日寇鐵蹄的蹂躪之下,成為亡國奴。這塊黑土地無盡的寶藏被掠奪,中國失掉了當時佔全國產量79%的鐵、93%的石油、41%的鐵路及無數森林資源。

為了真實記錄這段充滿屈辱的歷史,喚醒人們的良知,激勵中華兒女以史為鑑,居安思危,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瀋陽市委、市政府先後兩次修建、擴建九一八歷史博物館。該館位於瀋陽市大東區望花南街46號,是紀念碑和陳列館相結合的建築。博物館前方為一幾何形廣場,四周為不規則的綠色草坪所圍繞,從空中俯視,恰似一幅巨大的中國東北地圖。1999年8月,為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題寫了館名,並寫下了“勿忘九一八”5個大字。博物館擴建過程中,在短短的3個月的時間裏,社會各界及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捐款、捐物人數達366萬多人次。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前紀念碑又稱“殘歷碑”。是一座巨型石雕,外形為翻開的枱曆狀。整個建築高18米、寬30米、厚11米,兩邊對稱。在殘歷碑右面刻有“1931年9月18日農曆辛未年八月七日”等字。殘歷碑的左面刻有:“夜十時許,日軍自爆南滿鐵路柳條湖路段,反誣中國軍隊所為,遂進攻北大營,東北軍將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國難降臨,人民奮起抗爭。”左面巨大的石雕枱曆上密佈着千瘡百孔的彈痕,隱約可見無數個骷髏,如同千萬個不死之魂在吶喊,講述着東北人民在日本帝國主義鐵蹄下充滿血淚的生活和不斷奮起抗爭的歷史,在陳列館附近還有“九一八事變炸彈碑”,是1938年日本帝國主義為炫耀他們在南滿鐵路製造“柳條湖”事件而建的彈形碑。

麥新紀念館導遊詞範文 篇18

南湖革命紀念館,為了紀念"一大"在南湖勝利閉幕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和管理好"一大"嘉興南湖會址,1959 年,在黨中央和浙江省委的直接關懷下,南湖革命紀念館成立了。建館之初,館址設在湖心島。

黨和國家領導人非常關心紀念館,或親臨視察,或題詩、題詞、題字,為革命紀念地的南湖增添了新的光輝。1990年6月,中共嘉興市委、市政府在全市範圍內開展"我為南湖增光輝"活動,通過這一活動,三百多萬南湖兒女湧躍捐資320多萬元,建造南湖革命紀念館新館舍。1991年七一前夕,一座中國共產黨黨徽造型的紀念館在南湖東岸拔地而起。南湖革命紀念館新館佔地面積3800 平方米,建築面積1980平方米。紀念館的正門上方鑲嵌着鄧小平題寫的"南湖革命紀念館"七個金光熠熠的大字,主樓頂部矗立着天圓地方的建築標誌,隱喻着中國共產黨的豐功偉績如天地日月永垂於世。

紀念館內有兩個展廳。二樓的展廳基本陳列《中共一大史料陳列》。着重陳列了中國共產黨成立的詳盡過程。一樓的展廳輔助陳列《黨和國家領導人對南湖的關懷》,展示了四十多位副總 理級以上的中央領導同志視察南湖的照片或為紀念館題字手跡。館內還適時地舉辦臨時展覽。 南湖革命紀念館1994年先後被浙江省委和嘉興市委命名為"浙江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嘉興市"紅色教育長廊"(第一站)。1997年6月被中共中央宣傳部確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成為向廣大人民羣眾特別是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

是為紀念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嘉興南湖閉幕而建造的一座紀念性建築。為了紀念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舉行這一重大歷史事件,1959年嘉興市籌建南湖革命紀念館,不僅仿製了南湖畫舫停泊於煙雨樓前,還在湖心島建立了南湖革命紀念館,在煙雨樓大廳內開闢中共“一大”史料陳列。1991年7月,在湖濱又建成了一座由鄧小平題寫館名的南湖革命紀念館新館。南湖革命紀念館是中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

南湖革命紀念館位於浙江省嘉興市南湖路,是為紀念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浙江嘉興南湖勝利閉幕這一重大歷史事件而修建的。1985年,鄧小平題寫了館名,現館為1991年建成的新館。該館的基本陳列為“中共一大史料陳列”,系統地介紹了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人民為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而不斷探索、抗爭以及中國工人階級的壯大、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共產主義小組的建立直至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這一歷史史實。其中,着重介紹了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過程。此外,還有“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黨和國家領導人對南湖的關懷”兩個輔助陳列。

浙江嘉興南湖及遊船(仿製),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祕密召開,後因受到法租界巡捕的干擾而轉移到嘉興南湖的一艘遊船上繼續進行。“一大”在南湖的續會上審議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和第一個決議,選舉產生了黨的第一屆中央局領導機構,莊嚴宣告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麥新紀念館導遊詞範文 篇19

周恩來、葉劍英等到西安後,即住在張公館的東樓,在中樓與張學良、楊虎城會談,並和二人與南京政府代表宋子文等談判。止園是楊虎城公館所在地,位於西安市北大街青年路北側。建於1933年,主樓為傳統宮殿式建築。西安事變前夕,張、楊在這裏密商發動兵諫,周恩來也曾親臨止園商談,促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在中國西安發動兵諫,逼迫蔣介石抗日的事件。1935年,中國共產黨發佈《八一宣言》,提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全國人民的抗日運動進入新的高潮,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更加不得人心。在西北擔負剿共任務的東北軍與西北軍厭惡內戰,力主抗敵,在全國抗日運動高潮的推動下和中國共產黨抗日統一戰線政策的影響下,兩軍領導人張學良、楊虎城等開始與共產黨及紅軍發生聯繫,初步奠定了三方團結抗日的政治基礎。

蔣介石於1936年12月4日飛抵西安,要挾張學良、楊虎城:如不加緊“剿共”,即將張學良、楊虎城兩部分別調往安徽、福建,由中央軍進駐西北。張學良、楊虎城力勸蔣介石聯共抗日,蔣加以拒絕。兩位愛國將領遂毅然決定實行兵諫。12月12日凌晨,張學良的衞隊進抵蔣介石駐地臨潼華清池,與蔣的衞隊交火。蔣聞槍聲,倉皇越後牆逃走,爬上山坡隱蔽,被張學良的衞隊搜索發現後捕獲。同時楊虎城部下將留居城中的蔣介石高級黨、政、軍官員陳誠等10餘人拘押。

張學良、楊虎城於12日當即宣佈取消“西北剿匪總部”,成立抗日聯軍西北臨時軍事委員會,張學良、楊虎城分任正、副委員長。通電全國提出改組南京國民政府,停止內戰,釋放救國會領袖及一切政治犯,開放民眾愛國運動,保障人民集會、結社自由,實行孫中山遺囑,召集救國會議等8項主張。同時致電中共中央,要求派代表到西安共商團結抗日大計。西安事變發生後,南京國民政府中以何應欽為首的親日派主張進攻西安,藉機擴大事態,奪取蔣介石的統治權力,進一步與日本妥協。英、美帝國主義及親英、美的宋子文、孔祥熙則希望事變和平解決,以維護蔣介石的統治地位和英、美在華利益。宋子文、宋美齡委託英籍顧問端納飛西安探視情況。16日,何應欽就任“討逆軍”總司令,並相應作了軍事部署,派飛機轟炸西安臨近地區。 中共中央分析了國內外形勢,確定了和平解決事變的方針。17日,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共代表團到達西安,與張學良、楊虎城懇切會談,並接見各方人士,堅決主張和平解決這次事變。22日,宋子文、宋美齡飛抵西安開始與張學良、楊虎城及中共代表會談。24日,達成了改組國民黨與國民政府、驅逐親日派、容納抗日分子、釋放上海愛國領袖、釋放一切政治犯、保障人民權利、聯共抗日等項協議。周恩來曾會見蔣介石,蔣表示以人格擔保,履行上述協議。

25日下午,張學良 護送蔣介石飛離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推動了國共兩黨再次合作,實現團結抗日,中國由此實現了從國內戰爭到全國抗戰的偉大轉變。但蔣介石後來背信棄義,使張 學 良遭長期監禁,楊虎城慘遭殺害。

麥新紀念館導遊詞範文 篇20

歡迎各位來賓到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紀念館參觀。這裏原系民國7年(公元1920xx年)芬蘭牧士建的天主堂,3棟共15間木結構平房,四周有磚牆環護。1934年11月24日,中國工農紅軍二、六軍團在任弼時、賀龍、蕭克、王震等領導下,一舉解放大庸縣城,於26日成立臨時省委,12月1日在天主堂內成立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員會,領導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31個縣的反圍剿鬥爭,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和地方封建勢力,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在中國人民革命鬥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為緬懷先烈功績,弘揚革命精神,中共張家界市永定區委和區政府於91年夏發動募捐修復湘鄂川黔省委、省軍區、省革命委員會舊址,並新建紀念館,於1993年12月26日落成開館。

紀念館佔地面積2800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1600平方米。東頭是三堵矮牆圍着的一棟木平房,三間小屋曾住過任弼時、賀龍、蕭克,黑漆桌上的桐油燈作證,一代英傑曾在這裏徹夜運籌。西頭是可容納200餘人的省委禮堂,當時省委擴大會和省直各部門的會議均在此召開,現已闢為將軍館,166位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留下英雄足跡的新中國將帥的照片掛滿牆壁。紀念館大門左右,一字排開11間辦公室,當年3大機關13個直屬部門均在此辦公。庭院正中是根據我國著名雕塑家潘鶴的作品《艱苦歲月》鑿制而成的一尊雙人石像,小紅軍抱着高過頭頂的步槍,依偎在橫吹短笛的老紅軍膝頭,似在入神地傾聽。雕像後面是紀念館主樓,內設三個展室,陳列着223幅大型圖片和100多件革命文物,再現了根據地的光輝鬥爭史,反映了根據地軍民艱苦卓絕的革命歷程和高尚情操。蕭克將軍為紀念館題寫了館名。

第一部分 湘鄂川黔邊根據地的初創

193年11月,由於王明“左”傾路線錯誤和敵人的大舉進攻,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全部喪失,紅三軍在湘鄂西中央分局夏曦、賀龍、關嚮應的領導下不得不轉戰鄂川邊。

12月19日,湘鄂西中央分局聽湖北咸豐大村召開會議,決定“創建湘鄂川黔邊新蘇區”。此後,紅三軍在湘鄂川黔邊轉戰,尋找立足點。

1934年5月,紅三軍西渡烏江,進入貴州。6月19日,湘鄂西中央分局在貴州沿河楓香溪召開會議,決定在黔東創建根據地。7月21日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成立。黔東根據地的建立,為紅二、六軍團會師和湘鄂川黔根據地的形成創造了條件。

第二部分 湘鄂川黔邊根據地的全面形成

1934年10月,紅六軍團經過艱苦轉戰,進入黔東,24日,與紅三軍在印江木利會師。會師後紅三軍恢復紅二軍團番號,兩軍團聯合行動,由賀龍、任弼時、關嚮應統一指揮。

紅二、六軍團會師後,為了策應中央紅軍長征與建立湘鄂川黔邊根據地,決定發動湘西攻勢。

1934年10月28日,紅二、六軍團從四川南腰出發,向湘西挺進。11月7日,攻克永順縣城,湘敵何鍵急令湘西軍閥陳渠珍派兵堵剿,陳糾集三個旅,約一萬人的兵力向永順撲來。紅軍決定採取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作戰方針,主動放棄永順縣城,退至城北90裏的十萬坪地區設伏。16日黃昏,尾追之敵進入伏擊圈,我軍奮起痛擊,殲、俘敵3000餘人。我軍乘勝追擊,24日佔領大庸、桑植。12月7日,進擊沅陵,17日包圍常德,攻下桃源。

由於湘西攻勢的勝利,促進了新區工作的發展,紅二、六軍團控制了永順、大庸、桑植的大部和龍山、保靖、桃源、慈利、常德等縣的一部,並佔有大庸、桑植、永順等縣城,開闢了湘鄂川黔邊根據地。

第三部分 根據地省委的成立並領導人民開展革命鬥爭

1934年11月26日,奉中共中央電示,在大庸成立了中共湘鄂川黔省委,任弼時為省委書記,賀龍、關嚮應、夏曦、王震、蕭克及張子意、劉士傑(後叛變)、周玉珠為省委委員,同時成立省軍區,賀龍為軍區司令員,任弼時為政委。還成立了省革命委員會,賀龍為主席,夏曦、朱長清為副主席。至此,以大庸為中心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正式形成。

蘇區省委成立之後,即着手領導開展建黨建政、土地革命和擴紅等項工作,同時還進行了必要的經濟、文化教育、衞生等方面的建設,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推動了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

第四部分 反圍剿的激烈戰鬥

湘鄂川黔根據地的建立和發展,特別是紅軍的主動出擊,給國民黨政府造成了新的威脅,蔣介石驚恐萬分,下令調集湘鄂兩省的軍隊,集中了11個師又4個旅,共40多個團,約11萬人的兵力,編成6個縱隊,在地方保安團的配合下,對根據地發動“圍剿”。

針對敵人的瘋狂進攻,我根據地軍民,同仇敵愾,嚴陣以待。1935年1月,敵軍向根據地進攻,我紅軍主力班師大庸休整。2月上旬,紅軍在慈利設防正面阻擊郭汝棟縱隊失利,在大庸被李覺部乘機侵佔。紅軍回師在大庸後坪雞公埡設伏再打李覺部縱隊失利,郭汝棟縱隊乘機佔領桑植。兩個月的反“圍剿”作戰,由於對指示的“實行運動戰,選擇敵人弱點,在運動中各個擊破之”的作戰方針理解不深,而是從正面迎擊敵人,以至一再受挫,根據地不斷縮小,紅軍處境日益困難,二、六軍團領導決定向北轉移。4月12日,紅軍從塔卧、龍家寨向北撤退。這時,鄂軍第五十八師第一七二旅進駐陳家河與我軍遭遇,該敵貪功冒進,孤軍深入,紅軍抓住戰機,於14日予以全殲。敵師部和第一七上旅慌忙逃竄。次日紅軍又在桃子溪地區,將南逃之敵第五十八師師部和第一七四旅全殲,乘勝收復了桑植縣城。紅二、六軍團因形勢二轉,決定放棄北撤計劃,仍留原地堅持鬥爭。4月下旬紅軍主力東進,攻佔江埡,紅軍主力又西雲湖北,在咸豐忠堡殲敵第四十一師,活捉敵縱隊司令兼師長張振漢。8月3日,紅軍設伏於板栗園殲敵八十五師師部和兩個團,擊斃敵師長謝彬。8月8日在芭蕉坨一舉擊潰陶廣縱隊10個團。至此,湘鄂敵軍被迫轉入防禦,敵軍對湘鄂川黔根據地的“圍剿”遂以失敗告終。8月下旬,紅二、六軍團主動出擊,先後佔領石門、澧州、津市、臨澧等縣城,根據地和紅軍進一步擴大。1935年9月,湘鄂川黔根據地中心區域和游擊區已擴大到東至洞庭湖西岸,西至四川酉陽,西北至湖北咸豐、恩施,南至沅陵,北至鶴峯,加上黔東和鄂川邊兩個游擊區,人口約200萬。紅二、六軍團發展到4個師12個團,約2萬人。

第五部分 勝利實現戰略轉移

我紅二、六軍團的節節勝利,宣告了蔣介石利用湘鄂兩省敵軍“圍剿”紅軍的計劃已經失敗。蔣介石氣急敗壞,以更加狠毒的手段佈置新的“圍剿”,於1935年10月8日,下令成立宜昌行轅,派陳誠任行轅參謀長,代行他的職權,以便統一指揮。宜昌行轅所轄兵力,達22個師又5個旅,130個團,20餘萬人,加上地方保安團隊,共約30萬之眾。

當時,我紅二、六軍團主力雖然有了很大發展,但是總兵力也只有兩萬多人。在敵我力量相當懸殊的情況下,為了保存革命力量,省委和軍委分會決定退出根據地,採取聲東擊西戰術,直插湘中,突破敵人的圍攻線後,再轉移至敵人力量較薄弱的湘黔邊,爭取在貴州的石阡、鎮遠、黃平地區創建新的根據地。1935年11月19日,紅二、六軍團分別在桑植劉家坪和瑞塔鋪舉行了紅軍突圍誓師大會,除留湘鄂川黔特委和紅十八師堅持根據地的鬥爭,牽制敵人之外,主力部隊於當晚開始了突圍行動。經過一個多月的轉戰,我紅二、六軍團於1936年1月進入貴州。留守在湘鄂川黔根據地的湘鄂川黔特委和紅十八師,經過浴血奮戰,完成了掩護主力轉移的任務後,也突破重圍,於1月9日到貴州江口與六軍團主力會合。一月下旬,二、六軍主力繼續西征,二月初,佔領了黔西、大定、畢節地區,併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川滇黔省革命委員會”。從此,結束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光輝歷史。

第六部分 先烈們的豐碑永存

在創建、發展、扞衞根據地和突圍轉戰鬥爭中,我紅二、六軍團指戰員捨生忘死,前仆後繼與敵人浴血奮戰,寫下了可歌可泣的動人篇章。紅軍撤離根據地後,國民黨反動派捲土重來,對革命力量進行瘋狂鎮壓。面對敵人的血腥屠殺,我革命幹部、羣眾英勇頑強、寧死不屈,表現出對革命事業的無比忠貞,其英名永垂青史,風範長勵後人。犧牲在湘鄂川黔邊根據地的部隊團級、地方縣級的幹部烈士就有53名,這就是他們的英名錄(介紹圖片)。

第七部分 老區大庸在中央領導和革命前輩關懷下的巨大變化

60多年過去了,昔日蘇區省府大庸,自新中國成立到黨的十一屆三全會以來,舊貌換新顏,尤其是開發旅遊,張家界奇山異水大放光彩,使這裏發展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央領導頻頻蒞臨視察,革命前輩紛紛故地重遊,表達了對老革命根據地人民的無限深情和建設事業的密切關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neimeng/6rqj6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