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遼寧導遊詞 >

遼寧著名景點導遊詞

遼寧著名景點導遊詞

遼寧省是中國重要的重工業基地,是全國工業門類最為齊全的省份。今天本站小編為大家帶來遼寧著名景點導遊詞

遼寧著名景點導遊詞
遼寧著名景點導遊詞篇1

今天我們要去的地方就是號稱山海關外第一剎的"清風寺",它是全省境內保存比較完整的明代建築羣之一,清風寺以古樸、典雅、優美、神奇而著稱,在遼南一帶很有名氣,1988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瞭解清風寺首先要了解首山,因為清風寺位於遼陽西南15華里的首山南麓半山腰處。首山系千山之首,千朵蓮花山的第一山,高176.1米,東西走向,長5華里。首山以其地處咽喉要道,地理位置重要,地勢險要而成為遼東戰事中的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著名的司馬懿討伐公孫淵之戰、唐貞觀十九年,唐太宗東征高勾麗曾駐軍於此、發生在上世紀初的日俄戰爭及解放戰爭時的遼陽保衞戰皆發生於此。首山還是歷朝歷代帝王將相、名人騷客的駐足之處,著名的有唐太宗李世民、清朝康熙、乾隆、禺頁顥,還有歷史名人王爾烈、樑半農等,文人墨客、帝王將相為首山憑添了諸多詩文和神奇。

您瞧:首山,從正南方向看過去恰如一個橫卧沉睡的仙子,東首是額際,蜿蜒部分是下垂的長髮,額下眉眼鼻脣分明可見,主峯如高聳的豐乳。往西是一道斜坎的樑,好像是一隻手扶着腹部,腕下就是古剎清風寺了。如果登上山頂極目遠望北方,古城遼陽盡收眼底,高高白塔矗立其中。向南觀看近處是新興的遼陽縣城,遠處就是遼寧的第三大城市--鞍山了。

歷史上首山曾是樹木繁茂,遮天蔽日。據史料記載,首山原名大香山,山上長滿高蒿,芬芳異常。山西坡下森林茂密景色奇觀、氣候宜人,清風古剎、首山樵唱、文殊寺與觀音閣、首山墩台、勒石記功、首山斗、將軍定石、首山擎月共稱為"首山八景"。其中以"首山樵唱"最為著名,成為明代遼陽八景中的第六景,傳聞有仙人樵於首山,"夜聞歌聲,曲終不見",可見林木之茂盛。首山南有溝壑數條,湧泉飛瀑,水資源極其豐富。(明時,遼陽八景為:望京傑樓、廣佑雄圖、太水環帶、千山屏列、香巖佛夢、首山樵唱、首峯泉瀑、陀洞懸珠。隨着時代變革,江山易主,遼陽八景亦有新稱。到了清代,遼陽八景為:華表仙樁、龍王夜渡、神燈孤照、白塔晚晴、魁閣凌霄、雙橋卧虹、松柏琴聲、首山樵唱。)

而今這些歷史美景在數次戰爭的洗禮後已不復存在了,剩下的是戰火焚燒後的禿山、裸露的巖石,還有就是對落後就要捱打的屈辱的追憶及以對曾經美好山林的嚮往。

走進清風寺,讓我們一起領略一下這裏的古建築風格,聆聽"清風八寶"的傳説,尋覓龍的影子,暢遊三國,感受佛教的博大精深吧。

清風寺的碑文上記載"茲寺也不知創自何年、訪其斷碣殘碑迄唐宋元明而遞新。"有史料記載為建於明代隆慶五年(1571年),至今已有432年的歷史了,清代曾經多次維修和擴建,其正殿和配殿仍保持明代風格。正殿為歇山式建築,是省內現存明代殿宇建築的典型代表。

遼寧著名景點導遊詞篇2

遼寧省博物館是我國著名的歷史藝術性博物館之一。位於瀋陽市中心和平區十緯路二十六號。館舍原為奉系軍閥熱河都統湯玉麟官邸,“9、18”事變後,偽滿政府在此設立“國立博物館奉天分館”。1948年11月2日,瀋陽解放。經東北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東北博物館,於1949年7月7日開放,1959年改名為遼寧省博物館。

遼博館藏文物名天下,其中以書畫特別是晉唐宋元書畫、歷代絲繡,東北地區考古發現,特別是遼瓷,古地圖與歷代貨幣、甲骨、青銅器、碑誌較為著名。館藏書法精品有樸實秀碭的傳世珍寶晉人書《曹娥詩辭》,剛勁挺秀的唐歐陽詢《夢奠帖》及其早年作品《行書千字文》,歐氏真跡堪稱廖若晨星,歷年為書家之典範。另外,還有已成為傳世孤本的唐武則天時弘文館鈎填的《王羲之一門書翰》和唐狂草派創始人張旭《古詩四帖》等,以及兩宋時期皇帝趙佶、趙構、趙昚祖孫三代流傳下來的真跡。其中徽宗趙佶《草書千字文》,高宗趙構《書曹植洛神賦卷》兩幅作品,處帝王之尊,頗具神韻。大詩人陸游八十歲時的《自書詩帖》爐火純青,草法蒼勁豪邁,堪稱詩書雙壁。

繪畫精品有中唐開元年間周昉之《簪花仕女圖》,其筆下仕女“曲眉豐肌,豔麗多姿”,使人不僅能從中領略其高超的藝術水平,也深刻地體味到了唐貞觀年間上層貴族們的生活情趣;五代南唐名家姜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圖》,“林木陰森山巒起伏,官員待渡,意境幽遠”。顯現出中國畫的絕佳境地,被稱為劃時代之傑作,宋徽宋摹;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通過對虢國夫人等貴婦人遊春的描述,顯露楊貴妃家族驕奢,圖中精巧構思,精美的筆法,為後世留下了稀有的瑰寶。

至於館藏之元、明、清書畫更是風格各異,流派紛呈。這些藝術珍品中的一部分是愛新覺羅·溥儀,這位清朝末代皇帝從北京攜至長春,於偽滿州國垮台時散佚,而後輾轉得歸遼博收藏。

刻絲又名緙絲,是一種通經斷緯,正反面紋樣相同的藝術織作。遼博收藏的北宋《紫鸞鵲譜》、南宋名家朱克柔運絲如筆的刻絲力作《牡丹圖》、《山茶圖》等品藝高雅,堪稱世界奇技。

館內藏品中尤為富於地方特色的還有遼代瓷器,它們大多出自墓葬之中,遼瓷源中原制瓷工藝,又保持了本民族的獨特風格,形制依契丹族習俗,適應遊獵騎牧生活,有雞冠壺、鳳首瓶、長頸瓶、三彩海棠式盤、碟等。可謂豐富多彩。至於遼代帝陵出土的遼聖、興、道宗三代帝、後哀冊,有漢文和契丹文兩種,鐫刻精細,保存完整,為海內僅存珍寶。

館藏青銅器亦頗為豐富,既有考古發掘品,又有傳世佳品,遼寧出土的青銅器中,禮器多同於中原而兵器,用器則頗具地方特色,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在古地圖類藏品中有明朝的萬曆年間李應試本刻本利瑪竇繪製的《兩儀玄覽圖》,由八幅組成通屏世界地圖,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科學成果,明、清兩朝得以據此進一步認識世界。

遼博非常重視陳列展覽,《遼寧歷史文物專題陳列》以中國通史為經,以地方歷史為緯,依遼寧地區重要考古資料為據,採取重點文物專題組合的形式,以突出遼寧地方特色為宗旨。以舊石器時代的營口金牛山人,新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以及商周至秦漢以後各時期以漢族為主體,包括匈奴、鮮卑、高麗、契丹、女真等諸民族的文化遺存為內容,構成一個具有鮮明地方特點和豐富多采的古代文化陳列體系,得到了專家學者及廣大觀眾的欣賞和好評。

遼寧著名景點導遊詞篇3

鴨綠江大橋其實有兩座,相隔不足百米。第一座橋於1920xx年5月動工,1920xx年10月竣工,由當時的日本朝鮮總督府鐵道局所建,始為鐵路橋,十二孔,長944.2米,寬11米,從中方數第四孔為開閉樑,可旋轉90度,便於往來船隻航行。第二座橋始建於1937年4月,1943年啟用,距第一座橋上游不足百米。1950年11月——1951年2月,經美國飛機多次轟炸,第一座橋毀為廢橋,只剩下半截,朝鮮一側只留下光禿禿的幾個橋墩。

第二座橋也就是我們經常説的鴨綠江大橋還在使用中,是聯繫中朝兩國的紐帶。這座橋於一九三七年開工建設,一九四三年交付使用。大橋上行鐵路,下行公路。當時公路橋面鋪設木板,一九七七年換鋪水泥板後就再沒有修過。多年沒有大修過的鴨綠江大橋鋼樑已鏽蝕斑斑,路面破損多達三百餘處,有的橋面板移位、斷裂,致使大橋承重能力減弱。

鴨綠江大橋全長九百四十六點二米,其中中方橋長五百六十九點九米。新聞報道中説,這次大橋橋面大修工程投資二百多萬元人民幣,由瀋陽鐵路局投資,瀋陽鐵路局丹東工務段承建。工程每週四四時至週日二十三時閉關晝夜施工,其餘時間正常通關。這一工程將於今年十月下旬完工。這次修整後,大橋橋面的承重能力將由原來的十噸提升至二十噸。

在大橋維修的時候,週一至週三只允許旅遊和貿易車輛往來,而週四至週日封閉公路路段,鐵路運輸正常不變。

隨着大橋的竣工和朝鮮旅遊的恢復,為了滿足遊客的需要,丹東市政府和丹東邊檢站報請公安部批准,允許遊客步行上橋進入朝鮮境內。

公安部批覆:允許徒步過橋旅遊,但必須保證遊客人身安全和大橋安全。同時規定:遊客不準在橋上拍照留影,只准並排排隊行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liaoning/elk3j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