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導遊詞精選 >

安嶽石刻千佛寨導遊詞3篇

安嶽石刻千佛寨導遊詞3篇

千佛寨石刻不但內容豐富,雕刻精美,與安嶽其他石刻區相比還有其顯著的特點和風格。下面是本站為大家帶來的安嶽石刻千佛寨導遊詞,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安嶽石刻千佛寨導遊詞3篇
安嶽石刻千佛寨導遊詞1:

重慶直轄後,安嶽成為四川省的"第一石刻大縣",以"古、多、精、美"而著稱的安嶽石刻,有"上承敦煌,下啟大足"之美譽。然而,有着千百年歷史至今更加絢爛多姿的"國之瑰寶",卻無法像敦煌一般氣勢磅礴,聲名遠播;也遠不如大足石刻那樣觀者雲集,人氣興旺。數十年來,她竟如藏在深閨的少女,羞澀而甘於寂寞……。20xx年9月18日,國家文化部正式將安嶽縣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石刻)之鄉"。20xx年5月18日,國家旅遊局又對安嶽石刻申報國家AAA級旅遊區進行了評審。安嶽石刻博大精深的文化藝術內涵和旅遊價值開始閃耀熠熠光輝。

安嶽石刻,盛於唐、五代和北宋、明、清,民間時期為數較少。現存最早造像題記為唐開元十一年(723),最多的是唐代的"開元"(713至741)、"天寶"(742-756)、"鹹通"(860-874)、"天覆"(901-904)和五代的"天成"(926- 930)、"天福"(936-942即敬瑭天福年間)、"廣政"(938-960)及北宋的"端拱"(988-989)、"紹聖"(1094-1098)、"崇寧"(1120-1106)、"大觀"(1107-1110)等。

縣境內有摩巖造像140餘處,有一定規模和文物價值且保存較好的69處,造像10萬軀左右,另有盛唐石刻佛經40萬字,被譽為"我國古代雕刻又一偉大寶庫"。

安嶽石刻以佛教造像為主,也有少數道教造像和儒、釋、道三教合龕造像:多數是摩巖造像,也有單個圓雕造像。龕窟中除雕刻佛、菩薩、羅漢、金仙、供養人、力士、伎樂、飛天、珍禽和各種護-法神外,還雕刻有"經變圖"和古建築圖像,從不同角度反映古代社會和世俗生活風貌。各文物點碑刻題記甚多。這些都為研究古代社會、文化、地方史和宗教的發展變化提供了可靠的物證。

安嶽石刻大量雕造於我國石窟藝術由北向南發展的高峯時期,其藝術風格,或顯秀骨清相、婉雅俊逸的南北朝遺風;或展體態健美、面頤豐滿的唐代風韻;或有雕工精細、瓔珞綴身、裝飾華麗的宋代特色……造型多依山依巖取式,佈局嚴謹巧妙;造像大膽突破宗教儀軌,創造出多姿多彩的藝術形象;有的通過宗教的事蹟具體刻畫出人民羣眾的愛憎和生活情趣,展現人體和人性美。

安嶽石刻藝術的民展大致分為三個時期:第一為盛唐至五代時期。從卧佛院的卧佛和石刻佛經、玄廟觀的道教造像以及菩提寺、圓覺洞後山的造像等,體現出盛唐至五代的雄偉造像風格。第二為兩宋時期。圓覺洞前山、華嚴洞、毗盧洞、茗山寺、淨慧巖等,都是這一時期精雕細琢的雕塑。上述一、二期為安嶽石刻創造、發展時期,它不僅逐漸擺脱了犍陀羅式的影響,獨立創造出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生動的藝術形象,而且繼承了我國北方石窟藝術併為之發展,是安嶽石刻的全盛時期,就其內容來説,也是安嶽石刻藝術的主要部分。第三是南宋以後,包括明、清、民-國各代等,為逐漸衰落時期。三仙洞、獅子巖、老君巖、朝陽洞、朱家經堂、佛洞巖等。均為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其數量不多,摹仿品多,也有不少儒、釋、道三教合龕造像,但遠不及唐、宋雕塑的雄偉、精湛。

離縣城25公里的八廟鄉卧佛溝,在長約一華里的兩邊崖壁上,鑿有139個龕窟,造像1600尊。以釋迦牟尼涅磐圖最為壯觀:這座卧佛長25米,刻在離地面約5米的巖腰,比大足卧佛早成400多年。卧佛頭東腳西,為全國所僅有(卧佛一般都是頭西腳東),這可能是依山取形,既大體符合佛經,又不落窠臼。卧佛頸枕花石枕,大耳垂掛一雙綻花耳環,雙目微閉,臉龐慈祥端莊,顯出坦然神情,令參觀者對佛的美喟然浩歎!卧佛旁有21尊弟-子、菩薩、護-法天神,形象地反映出釋迦牟尼講經涅磐的全過程和當時的氛圍。

離城只3公里的大雲山千佛寨,是一天然崖寨,有105處佛龕,3016尊刻像。經營長達420xx年。其中最吸引人的要數56號窟的菩薩造像,頭戴鏤空花冠,面部豐腴,腹部微挺,腰肢微扭,胸腹蓋瓔珞,氣質高雅,極富動勢和曲線美,流瀉着情愛的雙眼,微微努嘴所流露的微笑,有人把這種神祕的美稱為“東方蒙娜麗莎”。

安嶽石刻千佛寨導遊詞2:

千佛寨位於安嶽縣城西北五華里的大雲山上,是安嶽石刻的重要旅遊景區之一,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裏環山怪石凌空,古木參天,藤蘿掛壁,古為縣城官紳納涼之所,文人讀書之地,被稱為“千佛寨森林公園”。這裏是一個由西向東呈狹長形的天然巖寨,整個造像區長達705米。它得名不完全是因石刻造像多之故,而與所刻的“千佛龕”特別多有關。據統計,在現存105龕3061尊雕像中,刻有千佛的就有8處,其尊數在20xx左右。

千佛寨摩巖造像是安嶽200多處石刻中開創最早的一處,也是造像時代延續最長的一處,從隋朝開皇年間直到民國20xx年的1300多年中,各時代都有不同規模的代表性作品,而以唐開元至南宋的慶元的640多年為該處石刻營建的鼎盛時期。

千佛寨的摩崖造像充分展示了我國石刻藝術各時代的風格和特徵,有很高的歷史、美學研究價值:一是“西方三聖”、“三世佛”等雕塑有明顯的隋代遺風,面部略呈長方形,額部廣闊,高鼻深目,鼻樑隆起通入額部,眼大脣薄,下齶寬大突出,頭部螺結小而矮,衣紋深而稀疏,無華麗纓絡裝飾,線條粗獷,總體給人以古樸莊重之感,實為明顯的隋代遺風,隱約包含着西方犍陀羅雕刻藝術痕跡。二是此處盛唐雕塑所佔數量最多,規模最大,內容也最豐富。從地理位置看又大部集中在南巖。如現在保存完好的21個“釋迦説法龕”,不但龕窟大小形狀基本相同,而且內容也完全一致。正中結跏趺座釋迦牟尼佛,兩邊二弟子二菩薩二力士排列有序,龕的左右及後壁上部均雕刻着一天二龍三夜叉四乾闥婆、五阿修羅、六迦樓羅、七摩喉羅迦、八緊那羅等“天龍八部神將”。這些造像面部都圓潤豐滿,肌膚潤腴,肉感十分強烈,佛頭多着高發髻,穿袒肩袈裟,菩薩頭戴寶冠,有少量纓絡裝飾,衣摺飄逸,線條柔和流暢,佛頭上均飾以華蓋流梳,兩側有菩提樹襯托,顯得十分莊重華麗,具有典型唐代龕窟造像特徵。三是北巖造像多着通肩袈裟,身體修長,挺肚束腰,臂部微向右扭。裝飾華麗,纓絡滿身,線條細膩,衣摺渾重,充分表現出五代和北宋藝術風格。至於明清民國時期的造像相比藝術質量就較差了。

千佛寨石刻不但內容豐富,雕刻精美,與安嶽其他石刻區相比還有其顯著的特點和風格。

千佛寨造像龕以小型、平頂、桃型唐龕為主。龕高、寬一般在1.5米至2米之間,深1米左右,龕楣為桃型、龕沿以六瓣蓮花裝飾,這種龕窟造形明顯不同於安嶽其他石刻區。蓮花,在中國開始作為一種觀賞花卉為人們所喜愛,隨着佛教的傳入,蓮花被賦予聖潔美的屬性。印度更崇尚蓮花,據説,拯救世界的大神毗顯奴,以肚臍中生出梵天,梵天是坐在金色妙寶蓮花上出生的。佛教更與蓮花結下了不解之緣,佛陀出身時就伴有蓮花。在早期的佛教雕刻中,常用一朵蓮花來代表佛陀本人,通常藉助蓮花來形象地喚醒大地蒼生要像蓮花一樣出污泥而不染,才能達到至高無尚的解脱境界,所以該處龕窟外沿以蓮花圖案為飾,與宣傳佛教教義引誘眾生歸依佛法有着密切關係。

千佛寨雕刻內容南巖以“釋迦説法圖”為主,佔21龕,北巖多造站立的佛、菩薩羣像,這一方面可能與時代有關係;唐多造“説法圖”,而五代、宋以至明清多刻站立的五佛、七佛或千手千眼觀音、明王經變故事相等題材。另一方面可能與佛教的宗教有關,唐代禪宗盛行而安嶽西北方面的石窟寺如卧佛院、青竹寺、雲峯寺、寂光寺等多為禪宗著名道場。五代和宋特別是從北宋開始佛教密宗也逐漸影響縣城以北,因而千佛寨五代以後的雕刻內容就不是那麼規範統一了,單是“千手千眼”觀音像就有四處,二佛四菩薩或五菩薩站在一起的也不少。

千佛寨力士雕塑特別多,而且十分精美。據統計現存的各類型力士就有42尊,特別是唐和五代的造像龕外,左右都雕刻有不同風格的力士。力士作為佛教的護法神祇,起着拱衞護法攝服邪念的特殊作用,在不同時期的石窟造像中有着明顯的藝術特徵。千佛寨唐龕外的力士,高一般不超過1米,頭頂着高發髻,臉部為橢圓形,脣薄、鼻翹目深,橫眉怒目平視前方,上身祼露,發達的胸部肌肉分成大小不等的數塊,腹部略突,十分合符人體胸大肌理的解剖原理。腰部以繩作帶緊束腰間,下身着短裙,那有力的雙腿隱約可見,這系我國盛唐時期流行的所謂“褒衣博帶”服飾在佛教造像藝術上的反映。用力的小腿青筋突出,雙腳赤踝作斜八字站立,大有虎視眈眈,躍躍欲試的雄風。顯示出力大無窮,征服一切邪惡的神威。這些精美的力士雕像具有很強的力度感和藝術感,無疑是千佛寨數千雕塑中的珍品。

千佛寨北巖的“藥師佛經變”龕,具有獨特的造像風格和雕刻手法:藥師佛結伽趺坐正中金剛坐上,左右雕有藥師八大菩薩站像。龕後壁上方華蓋飄逸、菩提輝映,兩側二男性飛天對襯,顯得十分莊嚴華麗。藥師佛本名“藥師琉璃光如來”,又有“大醫王佛”、“醫王善逝”等稱號,為東方淨土琉璃國之教主,據《藥師經》載:“以此善根,顧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所聽聞正法。若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時,有八菩薩來示其道路。”這就是藥師佛左右八菩薩的來由。佛座下並排站立藥師十二神將,又稱十二藥叉,為藥師如來的守護神。像高80公分,手執各種法器,擺着不同的姿勢、攥拳怒目,情態十分森嚴,雕刻也頗為精美。更值得注意是此龕的左右二壁上,分別刻有12組淺浮雕小像,高不盈寸,以生動形像的組合畫來展示“九橫死”和“藥師十二誓願”的經變故事內容。這些畫面,形象地勾畫出千百年前的社會風貌和世態人情,是一幅刻在石壁上的歷史畫卷,從雕刻藝術上來看別具一格,全用圓刀作淺浮雕精工細琢而成,造型生動,設計精美,飛禽走獸活靈活現,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是石窟藝術中又一風格之珍品,這樣完整的“藥師經變”摩崖造像,不但在四川其他石窟中未有,而且在中國石窟雕刻中也是絕無僅有的。

安嶽石刻千佛寨導遊詞3:

千佛寨位於安嶽縣城西郊2.5公里的大雲山上,因山頂四周天然形成的巖寨的崖壁上雕刻有大小佛像3千餘尊而得名。四川省人民政府於1956年公佈千佛寨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千佛寨,唐代名“棲巖寺”,清代康熙年間更名“千佛寺”。千佛寺原有殿宇5重,千百年滄桑,幾經興廢,至1974年,一精神病患者又將僅存的大雄寶殿付之一炬。現在這裏沒有了寺廟,只留下了寨崖上那幾千尊造像,故羣眾又稱它為千佛寨。

千佛寨的石刻造像,規模恢宏壯觀,共有造像105龕,大小佛像3061尊,分佈在南北兩巖,整個造像區竟長達705米。據《安嶽縣誌》記載,千佛寨摩崖造像始於隋開皇十三年(公元593年),從石刻題記看,有“開元”、“天寶”,最晚題記為南宋慶元元年(1195年),歷時600餘載。現在的主要造像多為盛唐時期作品,也尚存有少量的明清時代作品。南北兩巖除佛像外,還有摩崖浮圖7座,唐碑3塊,歷代題記26處。浮圖最高的達4.6米,最小的0.8米;最大的龕窟寬6.4米,高6米,深3.3米。

摩崖造像高3-6米的有14尊,1-2米的有250尊,其中最大的釋迦牟尼佛高達6.2米。南巖多為唐代造像,其面部豐盈,高鼻垂耳,袒胸露肌,衣紋疏深,線條流暢,簡潔明快,古樸典雅。尤以56號龕的淨瓶觀音更具典型的盛唐石刻風韻。另外,盛唐密宗造像藥師琉璃佛也屬少見的石刻藝術珍品。北巖有一龕保存完好的《藥師經變相》,藥師佛系唐代密宗造像題材。藥師佛端坐於束腰圓蓮寶座,頭部上端刻有華蓋,身側有菩提樹,左右分刻八大菩薩和九橫死,十二大願,還雕刻有病死、受王法死和被虎、豹、蛇咬死等場面,是其它石刻造像中罕見的珍品。千佛寨還刻有眾多的菩薩、羅漢、金剛、力士、護法神、飛天、供養人以及各種“經變”故事造像,充分表現出天上、人間、地獄的苦樂悲歡,內容十分豐富,雕刻技藝精美。

千佛寨山崖陡峻,林木蒼翠,藤蔓盤繞,路隨山轉。兩峯之間新建的寺廟中,傳出的綿長鐘聲,在大雲山悠悠盪漾;一聲聲經懺的吟唱,在遊人們耳際縈迴。寺廟的四周,長滿了奇花異卉,蓓蕾滿枝,爭妍鬥豔,芳菲醉人。這自然的旖旎風光與古老的石刻藝術相映成趣,使遊人意興盎然,樂而忘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jingxuan/zg0vn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