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導遊詞精選 >

嶗山太清宮導遊詞(精選7篇)

嶗山太清宮導遊詞(精選7篇)

嶗山太清宮導遊詞 篇1

太清風景遊覽區位於嶗山風景名勝區的東南部,從青島市區沿湛流乾路東行40公里即可到達。景區是以著名廟殿太清宮來命名的,簡稱太清景區。景區坐落在寶珠山下,寶珠山的7座山峯從東北、西三面環抱着這一臨海谷地,形成了特殊的地理環境。寶珠山的主峯稱為“老君峯”,它的左邊依次是“桃園峯”、“望海峯”、“東華峯”;右邊依次是“重陽峯”、“螺桃蜂”、“西王峯”。這7座山峯擋住了來自北方的冷空氣。南面海灣。

嶗山太清宮導遊詞(精選7篇)

名為“太清灣”,又有暖濕氣流不時從海上送來,使這裏形成了亞熱帶氣候環境,所以人們稱這裏是“嶗山小江南”。從傳統的風水學分析,這的確是一塊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在嶗山眾多的道教廟殿當中,太清宮是有記載的最早的嶗山道教祖庭。太清宮從初創到現在已經歷了兩幹多年的歷史,幾乎每朝每代都進行過修茸,至今其建築風格還一直保留着宋代建築的典型風格,這在國內的各宗教建築中,也是極少有的。因此又可以説,太清景區是嶗山景區中展現道教文化的代表景區。太清宮佔地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廟宇主體分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三大部分;另有關岳祠和東西客堂、坤道院等附屬設施,共有房間150多間。特殊的地理、氣候條件和悠久的道教文化為各種植物提供了食好的生存環境。

這裏又是中國古代園林的一大分支?寺廟園林在嶗山最早形成風格體系的地方。遊人可以看到這裏不僅生長着暖温帶植物,而且長有大量的亞熱帶植物,如茂密的竹林、青翠的茶園、棕櫚、廣玉蘭。紅糖等。更可貴的是這裏生長着大量的古樹,是整個嶗山風景區內古樹名木分佈密度最大、數量最多的地方。

嶗山太清宮導遊詞 篇2

歡迎大家來到這裏,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嶗山太清宮又稱下清宮,在嶗山東南蟠桃峯下、嶗山灣畔。宋太祖為華蓋真人劉若拙建道場於此。

太清宮現存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三院。宮中奇花異卉,四時不絕。耐冬花開,紅豔如火,蒲松齡《聊齋志異·香玉》篇所寫紅衣女子絳雪,幻為宮中耐冬化身。漢柏、唐榆、宋銀杏均歷經風霜,至今仍柯幹嵯峨,蓊鬱葱翠。凌霄花盤繞漢柏而上,蜿蜒如龍蛇,名曰“古柏盤龍”。三清殿前碧水一泓,宮中道士名之為神水泉,大旱之年亦不涸竭。

三皇殿內壁嵌元世祖忽必烈護教文碑及成吉思汗所頒金虎符文。宮後巨石有康有為題刻。宮東道旁有一巨石,高達丈餘,上刻“波海蔘天”四大字,下有“始皇帝二十八年遊於此山”小字一行。每當月夜,天風海濤,空明一片,嶗山勝景“太清水月”即此。

嶗山太清宮導遊詞 篇3

各位遊客:

大家好,我們的汽車現在已經進入了嶗山的風景區內,從這到我們今天要參觀遊覽的太清宮景區還有20多分鐘的車程,接下來小蔣利用這段時間給大家先就嶗山做一下簡單的介紹,

嶗山位於山東半島東南部,嶗山的主峯名為“巨峯”,又稱“嶗頂”,海拔1132.7米,是我國18000海岸線上唯一的一座高度在千米以上的山峯,因而嶗山又被稱為“近海名山”。嶗山有"海上名山第一”, “神仙窟宅”“靈異之府”。之美稱,同時,嶗山也是我國著名的道教名山。1982被評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xx年,又被國家旅遊局評為4A級旅遊景區。

那麼我們今天要參觀遊覽的太清宮呢,他是屬於嶗山南線上的一個著名景點,同時也是嶗山內規模最大的一座道觀。嶗山太清宮它始建於西漢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其創始人是江西才子張廉夫,當張廉夫年從終南山雲遊嶗山,在此修建了一所廟,稱“三官廟”,又建起了“三清殿”,兩殿合成“太清宮”。唐朝末年,道士李哲玄來到嶗山,續建了“三皇殿”。到了宋朝時期,道士劉若拙又重修了太清宮,從此太清宮就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規模。後又經過了丘處機、張三丰的發揚光大,到了今天才聞名天下。

好了,説着呢我們現在已經來到了太清宮門前,我們待會呢會從東門進,西門出,全程不走回頭路,由於正值旅遊旺季景區大,遊人多,所以,請大家待會互相提醒,跟着小蔣,以防走散。

大家注意一下哈,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太清宮的正門前,首先大家看到的是太清牌坊,又稱牌樓,其高8米,寬16米,由底座、立柱、額枋、字板四部分組成,為四柱三門式。

他呢建於1997年,上面寫着“嶗山太清宮”五個大字,

繼續前行,我們現在來到了太清宮的正門。此正門與20xx年4月建成,20xx年5月1日正式開放。山門內兩側供奉着道教的四大護法天師:三眼靈光馬靈耀、黑虎玄壇趙公明、威靈瘟元帥温瓊和南宋名將岳飛。走進山門,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兩側的鐘樓和鼓樓。在我國古代有晨鐘暮鼓之説,其目的呢是警示眾道士勤修苦練,不可虛度光陰。我們繼續往前走,大家可以看懂啊在道路的左右兩邊呢有兩座雄偉的建築,他們分別是元辰閣和元君閣。元辰閣正中供奉的是鬥姆元君,元君閣供奉碧霞元君。我們再往前走,好了我們現在已經穿過太清宮的第二個正門——儀門,來到了三官殿的正門前,三官殿主要供奉的是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大帝,也就是我們的三位祖先堯、舜、禹。相傳堯敬天愛民,上應天象,風調雨順,被人尊為“天官”。舜在位時,民風高尚,地不生災,被譽為“地官”。大禹呢繼承了父業,三過家門而不入,治理了水患,理所當然地被尊稱為“水官”。

走出三官殿,我們會看到一塊大石頭,上面雕刻着“逢仙橋”三個字。相傳宋代的道長劉若拙除夕迎神,在這裏遇到了一位白鬚飄飄的老翁,於是他走上前來與老翁交談。正想問其姓名時,老翁卻不見了,只在雪地上留下了兩個腳印。於是劉若拙認為自己遇到了仙人,所以就將此橋稱為“逢仙橋”。過了逢仙橋我們就已經來到了山上,我們首先會看到的是康有為石刻,上面還有丘祖殿、文昌閣、財神殿。由於時間有限呢我們就不上去了。好了,大家現在呢跟着我往左拐,此時大家會看到這裏有一顆彎彎曲曲的榆樹,因為它是唐朝道長李哲玄親手栽植的,所以呢稱之為“唐榆”,又因為它樹幹盤曲,形狀似龍頭,又被稱為“龍頭榆”。

參觀完龍頭榆,我們再往前走,現在我們來到的這個大殿就是太清宮三大殿的主殿三清殿。三清殿是道教供奉主神“三清“的地方,正殿內供奉的是三清真神。中間的這位是玉清----元始天尊,他手持元珠,象徵洪元;右邊的這位是上清----靈寶天尊,他懷抱如意,象徵混元,左邊這位是太清----道德天尊,也就是老子,他手持寶扇,象徵太初。三清是道教的最高境界,這三位天尊也是道教信奉的三位最高尊神。

在三清殿的外側,大家看到的這尊神像是鎮壇王靈官。在他的東西有兩個配殿,東配殿內供奉的是“東華帝君”。西殿供奉的是西王母。

走出三清殿向右拐,我們看到的這個殿堂叫關岳祠,這裏供奉的是漢代關羽和宋代忠將岳飛。自古以來炎黃子孫就崇尚“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

繼續前行,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泉就是嶗山四大名泉之一的“神水泉”。傳説大旱三年泉水不涸,大澇三年不溢。

好了,現在接下來呢我們前往三皇殿,進入三皇殿院內,首先我們看到的是一顆近7米高、0.6米粗的耐冬,它的樹齡呢有600多年了,這棵樹呢也就是《聊齋志異》“香玉篇”中“絳雪”的化身。再看走邊這株,是由耐冬嫁接的重瓣白花茶,是嶗山稀有的茶花品種。

在這兩顆樹的前面大家看到的這座建築就是三皇殿了。走入殿內,大家看到中間手裏擎着太極圖的就是天皇,也就是伏羲氏;旁邊那個手捻稻菽的是地皇神農氏;另一邊手握笏板的是人皇軒轅氏。關於這三位老祖先的傳説很多,如伏羲制八卦、神農嘗百草、軒轅黃帝做兵器、造舟車等,他們都被尊為開創華夏文明的先祖。在正殿的屋檐下大家可以看到此處有兩塊碑刻。東邊是成吉思汗赦諭丘處機的護教文,西邊是成吉思汗頒給丘處機的金虎符文,他們至今已有780年的歷史了,是嶗山廟宇現存碑記中最古老的兩塊,有很高的歷史文獻價值。

走出三皇殿,我們看到的是一顆高大的樹木,這是一顆檜柏樹,是由漢代的才子張廉夫親手栽植。樹上寄生了一顆凌霄樹,像龍一樣纏在樹幹上,這一奇景被稱為“漢柏凌霄”。在這棵樹的北面的第一個樹杈上還有一顆小樹,經鑑定是一顆刺楸。這一奇蹟被稱為“三樹一體”。

好了各位遊客我們的遊覽到此先告一段落,現在有30分鐘的自由瀏覽時間,大家可以去海印寺遺址看看,遊覽完畢後我們在太清牌坊前集合。

嶗山太清宮導遊詞 篇4

太清宮位於山東青島東50裏嶗山老君峯下、嶗山海灣之畔,是嶗山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一處道教殿堂,迄今已有2100多年曆史。嶗山地處海濱,巖幽谷深,素有“神窟仙宅”之説。嶗山方圓百里,宮觀星羅棋佈,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説,其中以太清宮最負盛名。據記載,漢時有江西瑞州府張廉夫棄官來嶗山修道,築茅庵一所,供奉三官大帝,名“三官廟”。唐天佑元年(公元904年),道士李哲玄來此修建殿宇,供奉三皇神像,名“三皇庵”,後稱“太清宮”。金章宗明昌年間,全真道士丘處機、劉長生等曾在此弘闡全真道。劉長生在此創全真隨山派,信眾甚多,太清宮便成為道教全真隨山派之祖庭。

太清宮俗稱下宮。“峯抱三方列,潮迎一面來”,位於嶗山南麓,太清灣北岸寶珠山之老君峯下。三面環山,大海當前,局勢之雄,當推嶗山第一。據元代大學士張起巖《聚仙宮碑》記載,宮建於宋代初年。又據《太清宮志》記載,西漢建元元年(前140年),張廉夫曾在此處創三官庵。唐天祐元年(904年),道士李哲玄又在今三皇殿處建三皇庵。宋建隆元年(960年),道人劉若拙被敕封為“華蓋真人”,奉敕回嶗山修建道院,公元980年前後在此處創建太清宮。

金泰和八年(1208年),邱處機到嶗山,在太清宮談玄傳道,名聲大噪。全真道北七真之一的劉處玄於金明昌六年(1195年)到嶗山太清宮講授經典,太清宮道眾從此歸宗,併成為道教北七真隨山派的祖庭。嗣後,許多著名道士聞名而來,如徐復陽、張三丰、齊本守等都曾在太清宮棲居修道。明萬曆十七年,發生了一起僧道相互爭奪太清宮廟址的公案。官司一直打到朝廷,歷時十餘年,終以道士勝訴而告終。現太清宮前有“海印寺遺址”鐫碑記載:“明萬曆十三年憨山大師建海印寺於宮前,二十八年降旨毀寺復宮。”

明代萬曆十三年至二十八年(1585~1600年)間,太清宮舊道院曾傾圮。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又重新確定太清宮的“四至”:東至張仙塔,西至八水河,南至大海,北至分水河。現在的太清宮大體是這一時期重建的,但分為三院三殿則是天啟二年(1622年)道人趙復會重修時所為。此次重修,確定了三官、三清、三皇各殿為三院的格局,在三官殿東側有一處兩進的堂院,是清代翰林尹琳基修建的“翰林院”,現為太清宮的客堂。三院都有圍牆,各立山門,並有便門相通,共147間殿宇,加上道舍、客房共計240間,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佔地面積3萬平方米。後又增建元辰閣、元君閣、祖師殿、鐘樓、鼓樓等殿堂。

嶗山太清宮導遊詞 篇5

各位遊客:

大家好,我們的汽車現在已經進入了嶗山的風景區內,從這到我們今天要參觀遊覽的太清宮景區還有20多分鐘的車程,接下來小蔣利用這段時間給大家先就嶗山做一下簡單的介紹,

嶗山位於山東半島東南部,嶗山的主峯名為“巨峯”,又稱“嶗頂”,海拔1132.7米,是我國18000海岸線上唯一的一座高度在千米以上的山峯,因而嶗山又被稱為“近海名山”。嶗山有"海上名山第一”, “神仙窟宅”“靈異之府”。之美稱,同時,嶗山也是我國著名的道教名山。1982被評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19年,又被國家旅遊局評為4A級旅遊景區。

那麼我們今天要參觀遊覽的太清宮呢,他是屬於嶗山南線上的一個著名景點,同時也是嶗山內規模最大的一座道觀。嶗山太清宮它始建於西漢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其創始人是江西才子張廉夫,當張廉夫年從終南山雲遊嶗山,在此修建了一所廟,稱“三官廟”,又建起了“三清殿”,兩殿合成“太清宮”。唐朝末年,道士李哲玄來到嶗山,續建了“三皇殿”。到了宋朝時期,道士劉若拙又重修了太清宮,從此太清宮就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規模。後又經過了丘處機、張三丰的發揚光大,到了今天才聞名天下。

好了,説着呢我們現在已經來到了太清宮門前,我們待會呢會從東門進,西門出,全程不走回頭路,由於正值旅遊旺季景區大,遊人多,所以,請大家待會互相提醒,跟着小蔣,以防走散。

大家注意一下哈,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太清宮的正門前,首先大家看到的是太清牌坊,又稱牌樓,其高8米,寬16米,由底座、立柱、額枋、字板四部分組成,為四柱三門式。

他呢建於1997年,上面寫着“嶗山太清宮”五個大字,

繼續前行,我們現在來到了太清宮的正門。此正門與2019年4月建成,2019年5月1日正式開放。山門內兩側供奉着道教的四大護法天師:三眼靈光馬靈耀、黑虎玄壇趙公明、威靈瘟元帥温瓊和南宋名將岳飛。走進山門,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兩側的鐘樓和鼓樓。在我國古代有晨鐘暮鼓之説,其目的呢是警示眾道士勤修苦練,不可虛度光陰。我們繼續往前走,大家可以看懂啊在道路的左右兩邊呢有兩座雄偉的建築,他們分別是元辰閣和元君閣。元辰閣正中供奉的是鬥姆元君,元君閣供奉碧霞元君。我們再往前走,好了我們現在已經穿過太清宮的第二個正門——儀門,來到了三官殿的正門前,三官殿主要供奉的是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大帝,也就是我們的三位祖先堯、舜、禹。相傳堯敬天愛民,上應天象,風調雨順,被人尊為“天官”。舜在位時,民風高尚,地不生災,被譽為“地官”。大禹呢繼承了父業,三過家門而不入,治理了水患,理所當然地被尊稱為“水官”。走出三官殿,我們會看到一塊大石頭,上面雕刻着“逢仙橋”三個字。相傳宋代的道長劉若拙除夕迎神,在這裏遇到了一位白鬚飄飄的老翁,於是他走上前來與老翁交談。正想問其姓名時,老翁卻不見了,只在雪地上留下了兩個腳印。於是劉若拙認為自己遇到了仙人,所以就將此橋稱為“逢仙橋”。過了逢仙橋我們就已經來到了山上,我們首先會看到的是康有為石刻,上面還有丘祖殿、文昌閣、財神殿。由於時間有限呢我們就不上去了。好了,大家現在呢跟着我往左拐,此時大家會看到這裏有一顆彎彎曲曲的榆樹,因為它是唐朝道長李哲玄親手栽植的,所以呢稱之為“唐榆”,又因為它樹幹盤曲,形狀似龍頭,又被稱為“龍頭榆”。

參觀完龍頭榆,我們再往前走,現在我們來到的這個大殿就是太清宮三大殿的主殿三清殿。三清殿是道教供奉主神“三清“的地方,正殿內供奉的是三清真神。中間的這位是玉清----元始天尊,他手持元珠,象徵洪元;右邊的這位是上清----靈寶天尊,他懷抱如意,象徵混元,左邊這位是太清----道德天尊,也就是老子,他手持寶扇,象徵太初。三清是道教的最高境界,這三位天尊也是道教信奉的三位最高尊神。

在三清殿的外側,大家看到的這尊神像是鎮壇王靈官。在他的東西有兩個配殿,東配殿內供奉的是“東華帝君”。西殿供奉的是西王母。

走出三清殿向右拐,我們看到的這個殿堂叫關岳祠,這裏供奉的是漢代關羽和宋代忠將岳飛。自古以來炎黃子孫就崇尚“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

繼續前行,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泉就是嶗山四大名泉之一的“神水泉”。傳説大旱三年泉水不涸,大澇三年不溢。

好了,現在接下來呢我們前往三皇殿,進入三皇殿院內,首先我們看到的是一顆近7米高、0.6米粗的耐冬,它的樹齡呢有600多年了,這棵樹呢也就是《聊齋志異》“香玉篇”中“絳雪”的化身。再看走邊這株,是由耐冬嫁接的重瓣白花茶,是嶗山稀有的茶花品種。

在這兩顆樹的前面大家看到的這座建築就是三皇殿了。走入殿內,大家看到中間手裏擎着太極圖的就是,也就是伏羲氏;旁邊那個手捻稻菽的是地皇神農氏;另一邊手握笏板的是人皇軒轅氏。關於這三位老祖先的傳説很多,如伏羲制八卦、神農嘗百草、軒轅黃帝做兵器、造舟車等,他們都被尊為開創華夏文明的先祖。在正殿的屋檐下大家可以看到此處有兩塊碑刻。東邊是成吉思汗赦諭丘處機的護教文,西邊是成吉思汗頒給丘處機的金虎符文,他們至今已有780年的歷史了,是嶗山廟宇現存碑記中最古老的兩塊,有很高的歷史文獻價值。

走出三皇殿,我們看到的是一顆高大的樹木,這是一顆檜柏樹,是由漢代的才子張廉夫親手栽植。樹上寄生了一顆凌霄樹,像龍一樣纏在樹幹上,這一奇景被稱為“漢柏凌霄”。在這棵樹的北面的第一個樹杈上還有一顆小樹,經鑑定是一顆刺楸。這一奇蹟被稱為“三樹一體”。

好了各位遊客我們的遊覽到此先告一段落,現在有30分鐘的自由瀏覽時間,大家可以去海印寺遺址看看,遊覽完畢後我們在太清牌坊前集合。

嶗山太清宮導遊詞 篇6

太清宮位於山東青島東50裏嶗山老君峯下、嶗山海灣之畔,是嶗山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一處道教殿堂,迄今已有2100多年曆史。嶗山地處海濱,巖幽谷深,素有“神窟仙宅”之説。嶗山方圓百里,宮觀星羅棋佈,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説,其中以太清宮最負盛名。據記載,漢時有江西瑞州府張廉夫棄官來嶗山修道,築茅庵一所,供奉三官大帝,名“三官廟”。唐天佑元年(公元920xx年),道士李哲玄來此修建殿宇,供奉三皇神像,名“三皇庵”,後稱“太清宮”。金章宗明昌年間,全真道士丘處機、劉長生等曾在此弘闡全真道。劉長生在此創全真隨山派,信眾甚多,太清宮便成為道教全真隨山派之祖庭。

太清宮 俗稱下宮。“峯抱三方列,潮迎一面來”,位於嶗山南麓,太清灣北岸寶珠山之老君峯下。三面環山,大海當前,局勢之雄,當推嶗山第一。據元代大學士張起巖《聚仙宮碑》記載,宮建於宋代初年。又據《太清宮志》記載,西漢建元元年(前140年),張廉夫曾在此處創三官庵。唐天祐元年(920xx年),道士李哲玄又在今三皇殿處建三皇庵。宋建隆元年(960年),道人劉若拙被敕封為“華蓋真人”,奉敕回嶗山修建道院,公元980年前後在此處創建太清宮。

金泰和八年(1220xx年),邱處機到嶗山,在太清宮談玄傳道,名聲大噪。全真道北七真之一的劉處玄於金明昌六年(1195年)到嶗山太清宮講授經典,太清宮道眾從此歸宗,併成為道教北七真隨山派的祖庭。嗣後,許多著名道士聞名而來,如徐復陽、張三丰、齊本守等都曾在太清宮棲居修道。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發生了一起僧道相互爭奪太清宮廟址的公案。官司一直打到朝廷,歷時十餘年,終以道士勝訴而告終。現太清宮前有“海印寺遺址”鐫碑記載:“明萬曆十三年憨山大師建海印寺於宮前,二十八年降旨毀寺復宮。”

明代萬曆十三年至二十八年(1585~1620xx年)間,太清宮舊道院曾傾圮。萬曆三十一年(1620xx年),又重新確定太清宮的“四至”:東至張仙塔,西至八水河,南至大海,北至分水河。現在的太清宮大體是這一時期重建的,但分為三院三殿則是天啟二年(1620xx年)道人趙復會重修時所為。此次重修,確定了三官、三清、三皇各殿為三院的格局,在三官殿東側有一處兩進的堂院,是清代翰林尹琳基修建的“翰林院”,現為太清宮的客堂。三院都有圍牆,各立山門,並有便門相通,共147間殿宇,加上道舍、客房共計240間,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佔地面積3萬平方米。後又增建元辰閣、元君閣、祖師殿、鐘樓、鼓樓等殿堂。1989年,對三清殿、東華帝君殿和西王母殿進行了修繕,重塑神像47尊。

嶗山太清宮導遊詞 篇7

嶗山自古有神窟仙宅之説,相傳鼎盛時期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而今可數者有十七處,最著名的就是太清宮。太清宮建於西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再建廟宇,供奉三清神像,名曰“太清宮”,這就是太清宮的由來,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唐朝末年,李哲玄東遊嶗山,又擴建殿房,供奉三皇神像,這時太清宮已初具規模。五代十國時期,道人劉若拙遊至嶗山,對太清宮進行一次大規模的修繕。南宋慶元元年(公元1195年),邱處機從昆化山來嶗山講道。從此嶗山道教,包括太清宮名揚天下,天下道眾多慕名而來,有的在此隱居潛修,有的在此著書立説,如張三丰、徐復陽等均在此修過道。

太清宮佔地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為2500平方米。廟宇共分三個院落,各立山門。三官殿供奉“天官”、“地官”、“水官”三神像;三清殿供奉“道德尊”“元始天尊”、“靈寶天尊”;三皇殿供奉“伏羲”、“神農”、“軒轅”三帝。三清殿前碧水一泓,宮中道士名之為神水泉,泉水清冽甘美,大旱不涸,大澇不溢,是嶗山第一名泉。三皇殿內壁嵌元世祖忽必烈護教文碑及成吉思汗所頒金虎符文。宮後巨石有康有為題刻。宮東道旁有一巨石,高達丈餘,上刻“波海蔘天”四大字,下有“始皇帝二十八年遊於此山”小字一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jingxuan/x0drr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