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導遊詞精選 >

秦始皇兵馬俑的導遊詞(通用13篇)

秦始皇兵馬俑的導遊詞(通用13篇)

秦始皇兵馬俑的導遊詞 篇1

今天,我們將參觀舉世聞名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秦兵馬俑博物館位於西安市以東35公里處。法國總統希拉剋曾留言説過:“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蹟,秦兵馬俑的發現,可以説是第八大奇蹟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秦始皇陵兵馬俑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一下被稱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

秦始皇兵馬俑的導遊詞(通用13篇)

秦始皇於公元前259年生於趙國國都邯鄲。13歲繼承了王位。22歲舉行加冕禮親政並平息了嫪毐呂不韋的叛亂。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用10年的時間滅亡了東方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達500多年各諸侯國割據稱雄的混亂局面,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王朝——秦。為封建社會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的迅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秦始皇認為自己“功高三皇,德過五帝”於是各取一字稱皇帝,並希望子孫千世萬世,於是自稱始皇帝。為了鞏固統一,加強統治,他建立了以自己為中心的三公九卿官僚制度,以郡縣制取代分封制,同一法律、文字、貨幣和度量衡,統一車軌,修馳道;統一思想,焚書坑儒;北擊匈奴築長城,南平百越修靈渠,這一系列的措施,對後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公元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出巡中,暴病死於河北沙丘,同年葬於臨潼驪山的陵墓之中。

秦始皇帝陵南靠驪山,背面與渭水相鄰。驪山風景如畫,綠樹成蔭。現在我們就來到了秦始皇陵,我們看到的這個巨大的封土堆,就是秦陵了。

秦兵馬俑博物館是我國最大的遺址性專題博物館。展出的文物距今約20xx多年的秦兵馬俑和銅車馬。秦俑坑是1974年時,由西楊村的幾個農民在抗旱打井時意外發現的。考古學家根據發現時間的先後,把它們編為一、二、三號坑。秦兵俑出土後,以其嚴密的軍事組織,雄偉壯觀的氣勢,精美的雕刻藝術,深厚的文化內涵征服了世界,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1987年12月秦始皇兵馬俑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總面積為2萬平方米。有陶俑、陶馬8000多件。是一座龐大的地下軍陣,也是一座重要的古代藝術寶庫。秦俑坑是秦軍的縮影,它生動的再現了當時秦國兵強馬壯的威武場面。李白在詩中描寫的“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即時對秦軍的氣勢作了生動的描寫。

我們現在來到的就是一號坑,它是三個俑坑中面積最大的一個。它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5米,面積14260平方米,相當於兩個足球場的面積。一號坑是由步兵和車兵組成的軍陣。所謂軍陣就是部隊在作戰或駐守時的一種排隊的方式。一號坑是以長方陣的排列方式,由前鋒、主體、側翼、後衞四部分組成。我們現在所看到面東而立的就是前鋒部隊。它一共是3排,每排70件,共210件。南、北、西端各有一排面外而立的武士俑是側翼和後衞,他們是為了防止敵人旁敲側擊和從背後偷襲。中間有38路面東而立的縱隊,是由步兵和騎兵組成,構成了整個軍陣的主體。參觀到這裏,可能就有人要問了,他是怎樣製作的呢?我們説親用的製作可以用四句話來形容:“模塑結合、分段製作、入窯燒製、出窯彩繪。”他們是以泥土為原料,模塑結合,再輔以推,捏、刮、刻等技法。温度一般在950—1050攝氏度之間。

三號坑位於一號坑以北25米處。面積為520平方米,平面呈凹字形,是三個俑坑中面積最小的一個。共出土四馬、一車和68個陶俑。三號坑陶俑的排列形式是面向內相向夾道式排列。在三號坑中只發現了一種無刃兵器——銅殳。銅殳(shu)是一種用於儀仗的兵器。根據專家推測,這裏可能是整個地下軍隊的指揮部。三號坑主要由車馬房、南北廂房組成。車馬房位於俑坑的中部,面對坑道的東門,這樣便於車馬進入。而北廂房位於俑坑的北部。在北廂房內發現禱戰廳。南廂房位於俑坑的南部,它從東向西依次排列着廊坊、俑道、正廳和偏房。它們都有武士俑分立於兩邊,其中以正廳的警衞最多。這裏可能是召開軍事會議的場所。這一點也就完全證實了三號坑是一個地下軍隊的指揮部——軍幕。秦俑坑當中既有“決勝於千里之外”的強大軍陣,又有“運籌於帷幄之中”的將領,可見當時思慮嚴密,佈局嚴謹了。而且戰車通身彩繪配上華蓋,車上的成員頭戴單卷尾長冠,應該是級別較高的指揮車了。

在一號坑以北20米處,是秦始皇兵馬俑的二號坑。它的平面呈曲尺形,面積為6000多平方米,是由步兵、騎兵、車兵和混合兵種組成的軍陣。他一共由四個小的單元構成。第一個小陣是弩兵陣,其中約160個鎧甲俑做跪射狀,170個鎧甲俑作立射狀。臨陣時,可輪番射擊敵人難以靠近:第二個小陣是車兵陣,共有戰車64乘,武士俑192件;第三個小陣是由戰車、車兵、步兵、騎兵混編的縱陣。這四個單元可以有機的構成一個大的軍陣,也可以分開成四個獨立的小的軍陣。它能攻能守,反應迅速,自我保護力強,可以説是當時世界上反應最快速的一支部隊。

在二號坑中出土了大量的陶俑,其中有將軍俑、跪射俑、騎兵俑等。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就是一個從二號坑中出土的將軍俑。將軍在軍隊中具有特殊的身份,所以他處處顯得與眾不同。將軍俑頭戴雙卷鶡尾長冠,冠帶在頸下結繩並下垂胸前。將軍俑所戴的冠叫“鶡冠”。據説鶡是一種性情勇猛、善斗的鳥。將軍俑身穿雙重戰袍,戰袍外面的鎧甲形制特殊。雙肩及前後胸共有8個綵綢紮成的花結,象徵我們現在所説的軍工章。他腳蹬翹尖靴,雙手相疊置於腹前,顯得儒雅穩健,氣度不凡。他手指前方,彷彿正在指揮千軍萬馬如何作戰。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個跪射俑,身穿戰袍,外披鎧甲,頭頂左側挽一發髻,腳登方口齊頭翹尖履,左腿蹲曲,右膝着地,上體微向左側轉,雙手在身體右側一上一下作握弓狀,表現出一個持弓的單兵操練動作。

現在展示在各位面前的就是秦兵馬俑坑中出土的最引人注目的一把青銅劍了。“青銅”就是銅和錫的合金,因顏色青灰而得名。這把青銅劍已歷經了20xx多年,但是表面並沒有生鏽,至今仍然是鋒利無比。在它剛剛出土時,專家們曾經用它一次劃透了20張紙。經過鑑定,發現它表面有鉻鹽氧化層。它採用了鉻鹽氧化技術。鉻鹽氧化技術有兩種:一種是電子鍍鉻,在20世紀30年代由德國人發明。另一種是化學鍍鉻,在我國兩千多年前就已經發明出來了,這一點實在是令人歎服!

下面我將要帶領大家前去欣賞的是被譽為“奇中之奇,寶中之寶的秦陵彩繪銅車馬。

如果説秦俑坑是大中顯武的話,那麼銅車馬展廳就是小裏透文了。前面的一號車為“高車”。總重為1061公斤。後面的這輛為“鞍車”總重1241公斤。

我們再來看一下二號車上的華蓋。華蓋最厚處為4毫米,最薄處為2毫米。銅車馬採用了鑄造、鑲嵌、焊接子母扣連接而成的。最為廣泛的是子母扣連接,也就是我們今天所採用的手錶鏈的連接方法。像馬龍頭就是由一節金管,一節銀管,採用子母扣連接而成的,裝飾的是纓絡,採用了青銅拔絲法。他們是迄今為止考古史上發現的形體最大、構造最複雜、製造最精美、駕系關係最完整的銅車馬被譽為“青銅器之冠”。

我的講解就到這裏結束了,希望我有限的講解內給大家帶來無限的收穫和快樂!

秦始皇兵馬俑的導遊詞 篇2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遊,大家可以叫我小樑。今天由我負責向大家介紹我國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東約5000米處的秦兵馬俑。它南依驪山,北依渭水,地勢險峻,環境優美,是秦始皇的陪葬坑。陪葬品眾多,是一座豐富的地下文物寶庫。接下來,我們一起進入館內參觀。

歡迎大家來到秦兵馬俑館內參觀。兵馬俑三個俑坑,最大的是一號坑。三個俑坑面積有20190平方米多,相當於50個籃球場。坑內兵馬俑近8000多個,一行行,一列列,排成一個整齊的長方形軍陣,真像秦始皇當年統帥的一支南征北戰,所向披靡的大軍。

大家猜這位頭戴着鶡冠,身披鎧甲,手持寶劍,挺着胸,威風凜凜的俑是誰?A武士俑B騎兵俑C將軍俑。你們猜出來了嗎?什麼,猜不出來!我告訴答案吧,是C將軍俑。

哈哈,接下來,我説一下騎兵俑。他的頭戴圓形小帽,身着緊袖,下穿緊口被足蹬、長筒馬靴,披掛短小的鎧甲,顯得簡單而靈活。

武士俑平均身高1米8左右,一個個體格健壯,體型勻稱。身穿戰袍,披掛鎧甲,腳登前端向上翹起的戰靴,手持兵器,整裝待發。

好了,今天的遊覽接近尾聲了,願你們這次參觀秦兵馬俑的經歷成為生活中一段美好的記憶。

秦始皇兵馬俑的導遊詞 篇3

各位遊客大家好:

今天,我們將參觀舉世聞名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秦兵馬俑博物館位於西安市以東35公里處。法國總統希拉剋曾留言説過:“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蹟,秦兵馬俑的發現,可以説是第八大奇蹟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秦始皇陵兵馬俑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一下被稱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

秦始皇於公元前259年生於趙國國都邯鄲。13歲繼承了王位。22歲舉行加冕禮親政並平息了嫪毐呂不韋的叛亂。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用10年的時間滅亡了東方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達500多年各諸侯國割據稱雄的`混亂局面,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王朝——秦。為封建社會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的迅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秦始皇認為自己“功高三皇,德過五帝”於是各取一字稱皇帝,並希望子孫千世萬世,於是自稱始皇帝。為了鞏固統一,加強統治,他建立了以自己為中心的三公九卿官僚制度,以郡縣制取代分封制,同一法律、文字、貨幣和度量衡,統一車軌,修馳道;統一思想,焚書坑儒;北擊匈奴築長城,南平百越修靈渠,這一系列的措施,對後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公元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出巡中,暴病死於河北沙丘,同年葬於臨潼驪山的陵墓之中。

秦始皇帝陵南靠驪山,背面與渭水相鄰。驪山風景如畫,綠樹成蔭。現在我們就來到了秦始皇陵,我們看到的這個巨大的封土堆,就是秦陵了。

秦兵馬俑博物館是我國最大的遺址性專題博物館。展出的文物距今約20__多年的秦兵馬俑和銅車馬。秦俑坑是1974年時,由西楊村的幾個農民在抗旱打井時意外發現的。考古學家根據發現時間的先後,把它們編為一、二、三號坑。秦兵俑出土後,以其嚴密的軍事組織,雄偉壯觀的氣勢,精美的雕刻藝術,深厚的文化內涵征服了世界,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1987年12月秦始皇兵馬俑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總面積為2萬平方米。有陶俑、陶馬8000多件。是一座龐大的地下軍陣,也是一座重要的古代藝術寶庫。秦俑坑是秦軍的縮影,它生動的再現了當時秦國兵強馬壯的威武場面。李白在詩中描寫的“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即時對秦軍的氣勢作了生動的描寫。

我們現在來到的就是一號坑,它是三個俑坑中面積最大的一個。它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5米,面積14260平方米,相當於兩個足球場的面積。一號坑是由步兵和車兵組成的軍陣。所謂軍陣就是部隊在作戰或駐守時的一種排隊的方式。一號坑是以長方陣的排列方式,由前鋒、主體、側翼、後衞四部分組成。我們現在所看到面東而立的就是前鋒部隊。它一共是3排,每排70件,共210件。南、北、西端各有一排面外而立的武士俑是側翼和後衞,他們是為了防止敵人旁敲側擊和從背後偷襲。中間有38路面東而立的縱隊,是由步兵和騎兵組成,構成了整個軍陣的主體。參觀到這裏,可能就有人要問了,他是怎樣製作的呢?我們説親用的製作可以用四句話來形容:“模塑結合、分段製作、入窯燒製、出窯彩繪。”他們是以泥土為原料,模塑結合,再輔以推,捏、刮、刻等技法。温度一般在950—1050攝氏度之間。

三號坑位於一號坑以北25米處。面積為520平方米,平面呈凹字形,是三個俑坑中面積最小的一個。共出土四馬、一車和68個陶俑。三號坑陶俑的排列形式是面向內相向夾道式排列。在三號坑中只發現了一種無刃兵器——銅殳。銅殳(shu)是一種用於儀仗的兵器。根據專家推測,這裏可能是整個地下軍隊的指揮部。三號坑主要由車馬房、南北廂房組成。車馬房位於俑坑的中部,面對坑道的東門,這樣便於車馬進入。而北廂房位於俑坑的北部。在北廂房內發現禱戰廳。南廂房位於俑坑的南部,它從東向西依次排列着廊坊、俑道、正廳和偏房。它們都有武士俑分立於兩邊,其中以正廳的警衞最多。這裏可能是召開軍事會議的場所。這一點也就完全證實了三號坑是一個地下軍隊的指揮部——軍幕。秦俑坑當中既有“決勝於千里之外”的強大軍陣,又有“運籌於帷幄之中”的將領,可見當時思慮嚴密,佈局嚴謹了。而且戰車通身彩繪配上華蓋,車上的成員頭戴單卷尾長冠,應該是級別較高的指揮車了。

在一號坑以北20米處,是秦始皇兵馬俑的二號坑。它的平面呈曲尺形,面積為6000多平方米,是由步兵、騎兵、車兵和混合兵種組成的軍陣。他一共由四個小的單元構成.第一個小陣是弩兵陣,其中約160個鎧甲俑做跪射狀,170個鎧甲俑作立射狀。臨陣時,可輪番射擊敵人難以靠近:第二個小陣是車兵陣,共有戰車64乘,武士俑192件;第三個小陣是由戰車、車兵、步兵、騎兵混編的縱陣。這四個單元可以有機的構成一個大的軍陣,也可以分開成四個獨立的小的軍陣。它能攻能守,反應迅速,自我保護力強,可以説是當時世界上反應最快速的一支部隊。

在二號坑中出土了大量的陶俑,其中有將軍俑、跪射俑、騎兵俑等。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就是一個從二號坑中出土的將軍俑。將軍在軍隊中具有特殊的身份,所以他處處顯得與眾不同。將軍俑頭戴雙卷鶡尾長冠,冠帶在頸下結繩並下垂胸前。將軍俑所戴的冠叫“鶡冠”。據説鶡是一種性情勇猛、善斗的鳥。將軍俑身穿雙重戰袍,戰袍外面的鎧甲形制特殊。雙肩及前後胸共有8個綵綢紮成的花結,象徵我們現在所説的軍工章。他腳蹬翹尖靴,雙手相疊置於腹前,顯得儒雅穩健,氣度不凡。他手指前方,彷彿正在指揮千軍萬馬如何作戰。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個跪射俑,身穿戰袍,外披鎧甲,頭頂左側挽一發髻,腳登方口齊頭翹尖履,左腿蹲曲,右膝着地,上體微向左側轉,雙手在身體右側一上一下作握弓狀,表現出一個持弓的單兵操練動作。

現在展示在各位面前的就是秦兵馬俑坑中出土的最引人注目的一把青銅劍了。“青銅”就是銅和錫的合金,因顏色青灰而得名。這把青銅劍已歷經了20__多年,但是表面並沒有生鏽,至今仍然是鋒利無比。在它剛剛出土時,專家們曾經用它一次劃透了20張紙。經過鑑定,發現它表面有鉻鹽氧化層。它採用了鉻鹽氧化技術。鉻鹽氧化技術有兩種:一種是電子鍍鉻,在20世紀30年代由德國人發明。另一種是化學鍍鉻,在我國兩千多年前就已經發明出來了,這一點實在是令人歎服!

下面我將要帶領大家前去欣賞的是被譽為“奇中之奇,寶中之寶的秦陵彩繪銅車馬。

如果説秦俑坑是大中顯武的話,那麼銅車馬展廳就是小裏透文了。前面的一號車為“高車”。 總重為1061公斤。後面的這輛為“鞍車”總重1241公斤。

我們再來看一下二號車上的華蓋。華蓋最厚處為4毫米,最薄處為2毫米。銅車馬採用了鑄造、鑲嵌、焊接子母扣連接而成的。最為廣泛的是子母扣連接,也就是我們今天所採用的手錶鏈的連接方法。像馬龍頭就是由一節金管,一節銀管,採用子母扣連接而成的,裝飾的是纓絡,採用了青銅拔絲法。他們是迄今為止考古史上發現的形體最大、構造最複雜、製造最精美、駕系關係最完整的銅車馬被譽為“青銅器之冠”。

我的講解就到這裏結束了,希望我有限的講解內給大家帶來無限的收穫和快樂!

秦始皇兵馬俑的導遊詞 篇4

遊客們大家好,我是這次帶你們去參觀氣勢雄偉的秦兵馬俑的導遊,我姓丁,大家可以叫我丁導遊。

秦兵馬俑是在西安的臨潼出土 ,它舉世無雙,規模宏大,差不多有五十個籃球場那麼大。

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

將軍桶身材魁梧,頭戴鶡冠,身披鎧甲,手握寶劍,昂首挺胸,那神態自若的樣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經沙場,重任在肩。

騎兵俑上身着短甲,下身着緊口褲,足登長靴,右手執韁繩,左手持弓箭,好像隨時要上馬衝殺。

每個兵馬俑都是極為精美的藝術品,它神態各異,有的緊握雙拳,好像在聽號角,待命出征;有的凝視遠方,好象在思念親人……走近它們身旁,幾乎能感到呼吸聲。

我的講解完了,請大家去慢慢“品味”吧!

秦始皇兵馬俑的導遊詞 篇5

尊敬的女士們、先生們:

今天,我們將參觀秦兵馬俑博物館,

秦始皇兵馬俑導遊詞。秦兵馬俑博物館位於酉安市東35公里處,從喜來登酒店坐車到那裏大約需要50分鐘時間。自秦兵馬俑博物館於1979年10月1日開館至今,已有為效眾多國家的黨政首腦都參觀過這個博物館,更有數以百萬計的中外遊客不遠幹裏來參觀這個人類奇蹟。法國總統希拉剋曾留言説過:“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蹟,秦兵馬俑的發現,可以説是第八大奇蹟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美國前副總統蒙代爾也説;“這是真正的奇蹟。全世界人民都應該到這裏看一看。”從這些高度凝練的話語中,我們不難看出秦俑的歷史價值及藝術價值。下面,我想把秦始皇這位成就一代偉業的歷史巨人介紹給諸位,以便使大家能對秦始皇兵馬俑和與之相關的歷史有一個較詳盡的瞭解。

談秦兵馬俑,必須先介紹一下面贏政。公元前259年,一代偉人贏政誕生了。13歲時,其父死後.他繼承了王位。按照泰國慣例.國王在22歲舉行過“加冕禮”以後,才可以親自執政。當時.秦國的大權仍攀握在太后、相國呂不韋、宦官謬癟(160 6i)手中。特別是螺貞.手握大權,炙手可熱,他見宛改逐漸長大,便陰謀叛亂.奪取政權。公元前238年,22歲的贏政去故都雍城納新年宮舉行加冕禮。謬酉在從霸年宮回咸陽的路上埋下伏兵,準備將贏政殺死。當贏政察覺此事後,憑優勢兵力訂敗鑼盔,將其生擒並車裂致死。贏政親致以後.以呂不韋放縱嫁亮為名,放逐日不韋。呂不韋后來飲毒灑自斃。這樣,贏政順利地消滅了政權內部的兩大敵對勢力,鞏固了自身的地位。

為了進一步鞏固君主權力,贏政選用了一批精明強幹酌文臣武將,如掌握軍事的尉繚,攀管國歐的李斯。接着,贏政制定了遠交近攻、離間外敵、各個擊破的戰賂方針,開始統一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達500多年各諸侯國割據稱雄的混亂局面。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在不到io年的時間裏,泰國滅亡了6國,終於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為封建社會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的迅速發展奠定了基矗這又一次顯示了贏政的維才大賂。

贏政稱自己為始皇帝.因為他希望他的子孫後代能把他所創立的政權幹代萬代傳下去。為此.他整頓了官僚制度。第一.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吏全由他親自任免;第二,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第三.秦始皇還統一了法律、文字、貨幣、度量衡等。這些措施極大地推動了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

另外,他還徵用勞役,廣修馳道,使各地交通便利,以利經濟文化的交流。他將戰國時期秦、趙、燕三國修築的長城連在一起後.又加以擴展,形成了西起甘肅臨挑,東到遼東因石的萬里長城,有效地遏制tjb方遊牧部族對案朝的騷擾。

中國皇帝大都為自己營造巨大而豪華的陵墓。在這一點上,案始皇也不例外。在他13歲剛即位時,就下令為其修建陵墓。這座原高120米.周長2019多米的巨大陵丘、雖經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現在仍有76米之高,g長400多米之大.案始皇把都城威陽微縮於自己的陵園內,其佈局幾乎完全相同。陵園內城西北部為獻殿建築區,陵東北部窪地是用以祭記的養魚池,陵園外城西北角是石料加工場.陵西外城之外是一個大墳常據史書記載,秦朝全國總人口約2019萬,壯丁不過700萬,而築陵時,壯丁最多達70萬,可見工程之浩大。

案始皇的陵寢如同一座龐大的地下宮殿,真可謂是一座地下“福地天堂”。墓室屋頂有天文星宿圖,t是由各種均餡生輝的珠寶構成的,下邊有五嶽、九州以及由機械驅動水銀構成的江河湖海。另外,還沒有讓百官朝拜案始皇的大廳。為防止盜威,每座墓門上都安有自動發射的弓箭。整個陵墓可以説是一個金碧輝煌,固若金湯的地下王官。案始皇把生前所享受的一切也搬到了地下.供他在另一個世界繼續享用。他連那些為他伴駕b不曾生育的宮女,以及辛勤修建地下陵寢的工匠們都不放過.下令在他人殆時,將這些人統統活埋,為的是不讓宮女外嫁他人,不讓陵寢內的祕密泄露。

現在,我們面對的是秦俑館一號坑,坑裏就是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秦兵馬俑。面對威武整肅的龐大軍陣,你們的腦子裏一定會閃現如下問題:這些秦傭是怎麼發現的?為什麼他們的相貌各異?為什麼要製作這些俑?1、2、3號坑裏共有多少俑等等。好,現在我就一一回答大家的這些問題。

這些俑是1974年3月西楊村農民們在打井的過程中發現的。據村裏的老人講.早在明朝,就有人在這裏發現了秦俑。有一天,住在村裏的難民在村外空地上訂了一口井,井水清澈,甚是喜人,可是第二天他們卻發現井底的水不見了。他們中膽大的腰繫繩子,下去查看。不一會兒.井裏傳來驚叫聲,上面的人暖緊把井裏的人拉上來。這人説,他看見一個站立着的、身穿盔甲的怪物.伸手要抓他。聽者都非常害怕,想趕快用土回填那口井。但他們最終決定報告文物部門。

經過考古專家們的勘探、鑑定.秦捅館內的t、2、3號坑被確認為案始皇稜的陪葬坑。從1974年到1979年,經過5年的艱苦努力,在1號坑遺址上矗立起一座氣勢宏偉、結構科學的建築物。這就是1979年10月對國內外遊客開放的素兵馬俑1號坑。3號坑在1989年9月27日——世界旅遊日對外開放。現在,在2號坑的遺址上,一座大理石建築又落成了,它於1994年11月開始接待遊客。從此,3個俑坑全都被保護在建築物裏,不再經受風吹日曬雨淋。在供遊人觀看、懷古的同時,考古工作者們還在這裏繼續發掘整理兵馬俑。

秦始皇兵馬俑的導遊詞 篇6

各位遊客,大家好!

我是你們的超級導遊鄭雪杉,你們就叫我小鄭吧。今天咱們的目的地是秦兵馬俑博物館,Let——s go!

好了,這裏就是秦兵馬俑一號坑了。它東西長320米,南北寬62米,總面積達16000多平方米,裏面有兵馬俑達6000多個,為三個坑中最大的一個了。它們相當於現在的步兵大隊,做為打仗的大部隊使用,兵力相當於現在的一個軍。怎麼樣,一號坑夠大的吧?你們一定還沒有玩夠,想去其他兩個坑玩玩吧?當然可以,咱們現在就走!

這是二號坑,裏面有兵馬俑1000餘個。主要裝備戰車或戰馬,是第二大的一個坑。它相當於現代的機器化部隊,兵力等於一個團。有的遊客問:“這個是什麼兵馬俑啊,我不認識。”有的問:“那個是什麼呀,怎麼和這個長的不一樣呢?”彆着急,這個叫武士俑,一般手持短刀或長矛,是比較普通的兵馬俑。那個叫騎兵俑,一般使用弓箭來當作武器。三號坑裏有將軍俑,咱們快去吧!

三號坑是最小的,裏面只有800多兵馬俑,戰車僅一輛。相當於二個營的兵力,作為指揮所使用。對,這個就是將軍俑。它一般手持寶劍,指揮全軍。它在一二號搞比較罕見,只有三號坑多一點。

好了,現在咱們秦兵馬俑一日遊已經快要進行一半了,現在請您隨意遊玩,沒有我的事了。注意不要走出遊覽區喲!祝你們旅途愉快!bye——bye!

秦始皇兵馬俑的導遊詞 篇7

大家好,我是穆導遊。今天我就帶領大家來到我國工程浩大氣魄宏偉的秦兵馬俑吧。兵馬俑是在我國西安臨潼出土,它自出土以來舉世無雙,是享有世界的歷史珍貴文物,兵馬俑現已挖出三個傭坑,面積20xx0平方千米。是現在50個籃球場那麼大,坑裏也有八千多個兵馬俑。

三個傭坑中一號坑中最大,面積是14260平方米;坑內也有六千多個兵馬俑,如果你站在高處向下看一看的話,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齊,站成了一隻巨大的方隊,真是像秦始皇嬴政當年統帥的一支大軍。兵馬俑類型眾多,有將軍傭、武士俑、騎士俑、陶馬,將軍傭身材魁梧,頭戴土黃色歇冠身披鎧曱,手握寶劍,武士俑的平均身高是1.8米,體格健壯,體形勻稱。

它們身上穿着戰袍,身上披着鎧曱,腳登戰靴,手持長槍。騎士俑上身穿短甲,下身着緊褲,足登長靴,右手拿韁繩,左手執弓箭,陶馬和真馬大小一般,一匹匹馬的體形健壯,肌肉鉋滿,腿腳靈麗,騰空而起,真是像一匹匹真戰馬在奔騰。兵馬俑的景色, 我説也説不完,希望您慢慢遊賞,請注意保護我們的文物秦兵馬俑,千萬 不要亂寫亂畫哦。

秦始皇兵馬俑的導遊詞 篇8

今天我們將參觀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秦兵馬俑位於西安市東35公里處,它於1979年10月1日開始對外開放的。已有眾多國家的黨政首腦參觀過這個博物館,更有數百萬計的中外遊客不遠千里來參觀過這個博物館。法國總理希拉剋曾留言説過:“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蹟,秦兵馬俑的發現可以説是第八大奇蹟了,不看金字塔不算到過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美國前副總統蒙代爾也説:“這是真正的奇蹟,全世界人民都應該到這裏看一看”。從這些高度凝練的話語中我們不難看出秦俑的歷史地位及藝術價值。下面我想把秦始皇這位成就一代偉業的歷史巨人介紹給諸位,以便使大家能對秦始皇兵馬俑和與之相關的歷史有一個詳盡的瞭解。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姓嬴名政,公元前259年出生於戰國末期趙國都城邯鄲。公元前246年年僅13歲的嬴政繼承了秦國的王位,22歲的秦王嬴政開始掌握國家政權,之後三年的時間裏,他消滅了嫪毐和呂不韋兩大敵對勢力。並結束了太后干預朝政的局面。為統一中國掃清了內部障礙。秦王嬴政重用了一批文臣武將,採取了遠交近攻的戰略方針,先後滅掉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大諸侯國,並於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終於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秦帝國。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長達500年割據爭雄,大國爭霸的戰亂局面。

秦王嬴政認為自己“德過三皇,功過五帝”,因此自稱始皇帝,希望秦國自始能傳至千秋萬代。為了統一政權,建立了一整套自上而下的中央集權制新制度。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吏全由他親自任免。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統一了法律,文字,貨幣,度量衡等。這些措施極大的推動了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另外他還徵用勞役廣修馳道,使各地交通便利,以利經濟文化交流。他將戰國時秦趙燕三國修築的長城連在一起後,又加以擴展,形成了西起甘肅臨挑東到遼東因石而成的萬里長城!有效的遏制北方遊牧民族對秦朝的騷擾。

中國帝王大多為自己營造巨大而豪華的陵墓。這座原高115米、周長20xx多米的巨大陵丘,雖經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現在仍有76米之高。具史書記載秦朝全國總人口約20xx萬,壯丁不過700萬,而築陵時壯丁最多達70萬,可見工程之浩大。

現在我們面對的秦俑館1號坑,坑裏就是號稱“世界八大奇蹟”的秦兵馬俑。面對威武整肅的龐大軍隊,你們腦子裏一定會閃現許多問題,這些秦俑是怎麼發現的?為什麼相貌各異?為什麼要製作這些俑?好,現在我就一一回答大家的這些問題。

這些俑是1947年3月西楊村農民在打井的過程中發現的,據村裏的老人講,有一天,住在村裏的人在村外空地上打了口井,井水清澈甚是喜人,可是第二天井裏的水就不見了,他們中膽大的腰繫繩子下去查看,不一會井裏傳來尖叫聲,上面的人趕緊把人拉上來,這人説他看見了一個站立着身穿鎧甲的怪物,伸手要抓他,聽者都非常害怕,但最終向文物部門報告。

兵馬俑規模宏大。已發掘的三個俑坑,總面積達19120平方米,足有兩個半足球場那麼大,坑內有兵馬俑近8000個。在三個俑坑中,一號坑最大,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總面積有14260平方米,坑裏的兵馬俑也最多,共有6000個左右。一號坑上面,現在已蓋起了一座巨大的拱形大廳。走進大廳,人們無不為兵馬俑的恢宏氣勢和高潮的製作工藝所折服。站在高處鳥瞰,坑裏的兵俑,馬俑相間,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齊,排成了一個巨大的長方形軍陣,看上去真像是秦始皇當年統率的一支南征北戰,所向披靡的大軍。

各位朋友請看1號坑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面積14260平方米,這是一個由步兵、車兵組成的長方形軍陣。按已出土的陶俑、陶馬的排列密度推算,1號坑可出土6000多件兵馬俑,俑坑最東端站立的三排武士是軍陣的前鋒,由204名免冠束髮、身穿戰袍的弓努手組成,南北兩側分別向南北的武士,組成軍陣的側翼。俑坑的尾端還有一列面西的武士,組成軍陣的後衞。中間38路向東的縱隊是秦軍的主體,由身批鎧甲的步兵護衞着45輛戰車組成,他們手握兵器威風凜凜、嚴陣以待。

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

將軍俑身材魁梧,頭戴金冠,身披鎧甲,手握寶劍,昂首挺胸,站在隊伍前列,像是在指揮身後的軍吏和士兵行進。那神態自若的樣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經沙場,肩負重任的高級將領。

武士俑高1.8米,體格健壯,體態勻稱,身上穿着戰袍,套着鎧甲,腳上蹬着前端向上翹起的戰靴,頭髮大多挽成了偏向右側的髮髻。它們有的握着銅戈,有的擎着利劍,有的拿着盾牌。個個目光炯炯,雙脣緊閉,神態嚴峻,好像一場大戰就在眼前。

騎兵俑上身着短甲,下身着緊口褲,足蹬長筒馬靴,右手執韁繩,左手持弓箭,隨時準備上馬衝殺。

弓孥手個個張弓搭箭,兩眼盯着前方,或立或跪,隨時準備將利箭射出去。

馬俑和真馬一般大小,一匹匹形體健壯,肌肉豐滿。那躍躍欲試的樣子,好像一聲令下,就會撒開四蹄,騰空而起,踏上征程。

每一件兵馬俑都是極為精美的藝術珍品。仔細端詳,它們神態各異:有的微微頷首,若有所思,好像在考慮如何相互配合,戰勝敵手:有的眼如銅鈴,神態莊重,好像在暗下決心,誓為秦國同天下做殊死搏鬥:有的緊握雙拳,勇武幹練,好像隨時準備出征:有的凝視遠方,好像在思念家鄉的親人……走進它們的身旁,似乎還能聽到輕細的呼吸聲。

秦兵馬俑惟妙惟肖地模擬軍陣的排列,生動的再現了秦軍雄兵百萬,戰車千乘的宏偉氣勢,形象得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強大力量和英雄氣概,這是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2號坑面積6000平方米,可出土陶製兵馬俑1300多件,木製戰車89輛,是一個由車兵、步兵、騎兵、努兵聯合組成的曲尺形軍陣,努兵位於整個軍陣的東部前沿,駟馬戰車方陣在軍陣南端,中部為戰車和徒兵俑,北部是戰車和騎兵,二號俑坑中四個方陣有機組合成一個大型軍陣,這就是兵書上所説的“方、圓、曲、直、鋭”五種陣中的曲型陣。

現在我們來到了3號坑,它的面積最小隻有520平方米,共出土陶俑108件,1輛四乘戰車,坑內的武士是圍繞四周牆壁兩兩相對排列,手捏儀衞兵器銅殳,大多數考古專家從這個坑裏武士俑的排列方式和手中握的兵器,以及它距秦陵的位置來看,3號坑是整個軍陣的指揮部,這些俑相貌各異,有的沉穩剛健,有的英勇果敢,有的慈善含笑,可謂徐徐如生精神各異!因為它是根據秦始皇御林軍中的將士製作的。因此在八千“地下御林軍”中是絕對找不出兩個相貌和體形完全一樣的俑的。他們各個氣度不凡,最重的有300多斤,輕的也有100斤,身高從1.7~1.9米。如果大家仔細觀察,不難發現他們哪些是陝西人,哪些是四川人,哪些來自甘肅東部,這從他們的鬍鬚梳理方式和長相可以看出。

大家現在看到的這輛青銅車馬,前面的叫高車後面的叫安車。它們製作精美裝飾華麗,以黑色為主調,剛發現時,這兩稱車馬破損嚴重,尤其是供奉秦始皇靈魂稱坐的安車,已破碎成1500多片,經考古工作者修復後,現在看上去完好如初,兩稱車的車馬人都是仿製真車真馬真人,按比例縮小二分之一製成的。僅安車上金銀飾制就達1720件重達7公斤,兩乘銅車馬採用了鑄造、鑲嵌、焊接、鉚接、子母扣連接等十幾種工藝。銅車馬上使用最廣泛的連接方法是子母扣連接,也就是我們今天所使用戰車手鍊的連接方法,像馬籠頭就是由一節金管,一節銀管,採用子母扣榫卯連接而成,裝飾的纓絡採用青銅拔絲法,青銅絲的直徑只有0.1~0.5mm,更精湛的是車上的蓬蓋,它是橢圓形的,面積2.3平方米,出土時已碎成199塊,專家們在修復時發現,蓬蓋上沒有焊縫,也沒有煅打的痕跡,説明是一次鑄造而成,而且澆鑄的相當均勻,最薄的地方為1mm最後的地方也僅有4mm,它是迄今為止考古世上發現的體形最大結構最複雜,架構關係最完整的一組典型的古代單轅雙軛車,被譽為“青銅之冠”。銅車馬不僅給人藝術享受,更重要的是他們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科學價值。

英雄一世創立無數偉績的秦始皇——嬴政,早已去世20xx多年,但是他的偉績,以及現存的兵馬俑留給人們的思考是什麼呢?或者説,我們能從上述的事績中吸取些什麼呢?我想,敢創歷史先河,為國家統一不懼死亡的但是和勇氣是我們應該學習和效仿的,一代偉人嬴政掃六國而擋天下的非凡氣度和魄力仍失為我們今天克服前進路上障礙的巨大動力。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想要富強沒有這種氣魄怎麼行!

秦始皇兵馬俑的導遊詞 篇9

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歷史文明的秦始皇兵馬俑參觀,希望在我的引導下大家玩得開心。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並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蹟”。兵馬俑多用陶冶結合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蓋一層細泥進行加工刻劃加彩,有的是先燒後接,有的是先接再燒,火候均勻、色澤單純、硬度很高。俑坑佈局合理,結構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 米架起一道東西向的承重牆,兵馬俑排列在牆間空檔的過洞中。秦陵內共有3 個兵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

我們先進入一號兵馬俑坑,此坑面積最大,兵馬俑數量最多。你們看排在最前面的是將軍俑,他們頭戴金盔、身披鐵甲、手握兵器,每個將軍都神態自若,沉着冷靜的指揮戰爭;後面的武士俑個個體型健壯、昂首挺胸、精神抖擻;最後面的是騎兵俑,他們身穿戰甲,左手持弓箭,右手拉韁繩,個個威武健壯,他們所騎得陶馬,肌肉豐滿,毛色鮮亮,兩耳豎立,雙目圓睜,張鼻嘶鳴,躍躍欲試, 和騎兵俑相搭配真可謂兵強馬壯了。

不知各位是否注意到兵馬俑的表情,你們看這些兵馬俑們眉頭緊皺,目光鋭利,好像在考慮戰術,如何打敗勁敵;那些兵馬俑們仰視天空,彷彿在對天發誓,若為統一中國而戰,情願獻出寶貴生命;還有這些兵馬俑們,好像在遙望家鄉……

秦兵馬俑形象的表達了秦始皇嬴政時期,親自統帥的大軍,戰無不勝、所向披靡,請大家慢慢感受,謝謝合作!

秦始皇兵馬俑的導遊詞 篇10

現在請大家跟隨我的步伐,我們一起前往一號坑吧。面對這龐大軍陣,我想大家腦子裏邊一定都會有這樣的疑問吧。這些埋在土裏數千年的兵馬俑是怎麼發現的。1974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西亞潘上劃了一個圈。這話怎麼説呢,這個故事就要慈寧宮1974年的那個春天説起了。在位於秦始皇陵東側的西楊村裏,因春旱缺水,西楊村人決定打幾口井,最後視察地形在西崖畔上劃了一個大圓圈,決定在此打井。那天一位村民挖着挖着,看到土裏出現了幾片瓦人碎片,感到好奇之下就繼續挖,結果又挖着挖着挖出了一個陶俑頭和馬屁股。當時那位村民和他的小夥伴兒們可被驚呆了,有一些有文化的村民感到事情不對,立即聯想到三裏之外的秦始皇陵,便立即給縣文化館打了電話。誰能料到這個大圓圈圈住的不是水源,而是秦始皇的浩大軍陣,圈出了一個世界奇蹟。所以兵馬俑就是這麼被發現的。

咱們來看看兵馬俑的前三排,站的整整齊齊,他們雖然站在部隊的前邊,但是不戴頭盔,不穿盔甲,驍勇善戰,專家分析,前三排是前鋒,他們在古代叫前鋒,在現代叫敢死隊,再時髦點就叫炮灰。跟起後的呢一共是38路車兵、鎧甲兵組成的主體軍陣。大家在這兒看不見戰車了,坑道里邊兒的戰車都是木頭做的,20xx多年了我們只能看到戰車留下的一道道遺蹟,所以咱們現在看馬的後邊全是空的。另外咱們還會發現馬後邊有幾個個子高一點兒戴着帽子的,那就是當官兒的,千軍萬馬中怎樣才能當官呢,其實很簡單。殺的敵人多,立的戰績多就能當官。在冷兵器時代,你想要殺人多,首先就要求身材高大魁梧,想我這樣的身材進去兩三秒就不見了。那麼怎麼看誰的官兒大呢?從3個方面。第一,帽子越高越精緻官越大。第二,將軍肚越大的官越大。第三,鞋尖翹的越高的官越大,趾高氣昂可能就是從這兒來的。

好了,咱們就先講到這兒,大家可以去拍拍照,半個小時後我再給大夥説説當年楚霸王項羽焚燒兵馬俑的故事。

秦始皇兵馬俑的導遊詞 篇11

尊敬的女士們、先生們:

今天,我們將參觀秦兵馬俑博物館,

秦始皇兵馬俑導遊詞。秦兵馬俑博物館位於酉安市東35公里處,從喜來登酒店坐車到那裏大約需要50分鐘時間。自秦兵馬俑博物館於1979年10月1日開館至今,已有為效眾多國家的黨政首腦都參觀過這個博物館,更有數以百萬計的中外遊客不遠幹裏來參觀這個人類奇蹟。法國總統希拉剋曾留言説過:“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蹟,秦兵馬俑的發現,可以説是第八大奇蹟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美國前副總統蒙代爾也説;“這是真正的奇蹟。全世界人民都應該到這裏看一看。”從這些高度凝練的話語中,我們不難看出秦俑的歷史價值及藝術價值。下面,我想把秦始皇這位成就一代偉業的歷史巨人介紹給諸位,以便使大家能對秦始皇兵馬俑和與之相關的歷史有一個較詳盡的瞭解。

談秦兵馬俑,必須先介紹一下面贏政。公元前259年,一代偉人贏政誕生了。13歲時,其父死後.他繼承了王位。按照泰國慣例.國王在22歲舉行過“加冕禮”以後,才可以親自執政。當時.秦國的大權仍攀握在太后、相國呂不韋、宦官謬癟(160 6i)手中。特別是螺貞.手握大權,炙手可熱,他見宛改逐漸長大,便陰謀叛亂.奪取政權。公元前238年,22歲的贏政去故都雍城納新年宮舉行加冕禮。謬酉在從霸年宮回咸陽的路上埋下伏兵,準備將贏政殺死。當贏政察覺此事後,憑優勢兵力訂敗鑼盔,將其生擒並車裂致死。贏政親致以後.以呂不韋放縱嫁亮為名,放逐日不韋。呂不韋后來飲毒灑自斃。這樣,贏政順利地消滅了政權內部的兩大敵對勢力,鞏固了自身的地位。

為了進一步鞏固君主權力,贏政選用了一批精明強幹酌文臣武將,如掌握軍事的尉繚,攀管國歐的李斯。接着,贏政制定了遠交近攻、離間外敵、各個擊破的戰賂方針,開始統一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達500多年各諸侯國割據稱雄的混亂局面。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在不到io年的時間裏,泰國滅亡了6國,終於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為封建社會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的迅速發展奠定了基矗這又一次顯示了贏政的維才大賂。

贏政稱自己為始皇帝.因為他希望他的子孫後代能把他所創立的政權幹代萬代傳下去。為此.他整頓了官僚制度。第一.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吏全由他親自任免;第二,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第三.秦始皇還統一了法律、文字、貨幣、度量衡等。這些措施極大地推動了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

導遊詞《秦始皇兵馬俑導遊詞》。另外,他還徵用勞役,廣修馳道,使各地交通便利,以利經濟文化的交流。他將戰國時期秦、趙、燕三國修築的長城連在一起後.又加以擴展,形成了西起甘肅臨挑,東到遼東因石的萬里長城,有效地遏制tjb方遊牧部族對案朝的騷擾。

中國皇帝大都為自己營造巨大而豪華的陵墓。在這一點上,案始皇也不例外。在他13歲剛即位時,就下令為其修建陵墓。這座原高120米.周長2019多米的巨大陵丘、雖經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現在仍有76米之高,g長400多米之大.案始皇把都城威陽微縮於自己的陵園內,其佈局幾乎完全相同。陵園內城西北部為獻殿建築區,陵東北部窪地是用以祭記的養魚池,陵園外城西北角是石料加工場.陵西外城之外是一個大墳常據史書記載,秦朝全國總人口約2019萬,壯丁不過700萬,而築陵時,壯丁最多達70萬,可見工程之浩大。

案始皇的陵寢如同一座龐大的地下宮殿,真可謂是一座地下“福地天堂”。墓室屋頂有天文星宿圖,t是由各種均餡生輝的珠寶構成的,下邊有五嶽、九州以及由機械驅動水銀構成的江河湖海。另外,還沒有讓百官朝拜案始皇的大廳。為防止盜威,每座墓門上都安有自動發射的弓箭。整個陵墓可以説是一個金碧輝煌,固若金湯的地下王官。案始皇把生前所享受的一切也搬到了地下.供他在另一個世界繼續享用。他連那些為他伴駕b不曾生育的宮女,以及辛勤修建地下陵寢的工匠們都不放過.下令在他人殆時,將這些人統統活埋,為的是不讓宮女外嫁他人,不讓陵寢內的祕密泄露。

現在,我們面對的是秦俑館一號坑,坑裏就是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秦兵馬俑。面對威武整肅的龐大軍陣,你們的腦子裏一定會閃現如下問題:這些秦傭是怎麼發現的?為什麼他們的相貌各異?為什麼要製作這些俑?1、2、3號坑裏共有多少俑等等。好,現在我就一一回答大家的這些問題。

這些俑是1974年3月西楊村農民們在打井的過程中發現的。據村裏的老人講.早在明朝,就有人在這裏發現了秦俑。有一天,住在村裏的難民在村外空地上訂了一口井,井水清澈,甚是喜人,可是第二天他們卻發現井底的水不見了。他們中膽大的腰繫繩子,下去查看。不一會兒.井裏傳來驚叫聲,上面的人暖緊把井裏的人拉上來。這人説,他看見一個站立着的、身穿盔甲的怪物.伸手要抓他。聽者都非常害怕,想趕快用土回填那口井。但他們最終決定報告文物部門。

經過考古專家們的勘探、鑑定.秦捅館內的t、2、3號坑被確認為案始皇稜的陪葬坑。從1974年到1979年,經過5年的艱苦努力,在1號坑遺址上矗立起一座氣勢宏偉、結構科學的建築物。這就是1979年10月對國內外遊客開放的素兵馬俑1號坑。3號坑在1989年9月27日——世界旅遊日對外開放。現在,在2號坑的遺址上,一座大理石建築又落成了,它於1994年11月開始接待遊客。從此,3個俑坑全都被保護在建築物裏,不再經受風吹日曬雨淋。在供遊人觀看、懷古的同時,考古工作者們還在這裏繼續發掘整理兵馬俑。

秦始皇兵馬俑的導遊詞 篇12

暑假裏,我和父母一同去西安參觀了舉世聞名的兵馬俑。那天是個萬里無雲、陽光明媚的日子,我們來到展館,門口的隊伍就像一條長龍,靜靜的等待着進博物館目睹“世界第八大奇蹟”。走進大門放眼望去,無數的兵馬俑都端端正正的站在一個很深的大土坑裏,彷彿在迎接觀光的遊客。走近一點才發現兵馬俑中有的完整無缺,有的缺了一隻胳膊,還有的連頭也沒有,可能是出土時弄壞了吧。

然後,我們聽到那些工作人員説,如此規模的隨葬人俑在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有極高的文物價值與考古價值。目前已發掘了三號坑的全部和一號坑、二號坑的一小部分,四號坑是未建成就廢棄的空坑。據發掘部分可知,三個坑中一號坑最大,坑深五米,面積14260平方米是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面闊九間、四周環繞回廊、四邊各有五個門道的地下大廳。二號坑呈曲尺形,面積6000平方米,分成各自獨立又互有聯繫的四個部分。三號坑呈凹字形,面積約520平方米,是三個廂房相通的建築。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是建立在兵馬俑坑原址上的遺址性博物館。兵馬俑已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1987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將秦始皇陵(包括兵馬俑坑)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它不僅是中國人民、也是全人類的一份珍貴文化財富。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的建立和發展,曾歷經坎坷和艱辛,凝聚着許多人的心血和汗水。土坑裏面埋藏着和真人、真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馬個個栩栩如生,簡直像一個模子刻出來的,真可以以假亂真了。這時我的心裏又產生了和管理人員一樣的感受,古代人民真聰明,絕不比現代人差。

我又認真地參觀起來,這是我才發現,這些兵馬俑不僅栩栩如生,而且形態各異,變化多端。瞧,這些兵馬俑排列有序,隊形整齊,組成前鋒、左右兩翼及中部車與步兵排成主陣的龐大陣容。出土兵器多是實用的青銅兵器,個別的為鐵器。咦,這個目視前方,抬頭挺胸,那個抬起手臂,指着前方,好像在眺望遠方。突然,我又發現一個歌妓俑,一張笑嘻嘻的臉龐掛在身體上,它左手高舉,右手向後擺,單腳立地,另一隻腳抬了起來,做出一副能歌善舞的樣子。這時,一隻“野馬”進入了我的視線,它看上去“英俊瀟灑”,額頭半黑半白,四隻腳穩穩地站立在地上,噢,原來是兵馬俑中的馬俑。接着,我還看到胖胖的兵俑,還有瘦兵俑,看得我眼花繚亂,金星直圍着我的頭轉。哦,我明白了,原來陶俑的雕塑是根據不同身分、不同年齡來設計的,面容神態各異。陶馬形象準確生動,比例適度,體現出靜中寓動的藝術效果。秦兵馬俑的發現,對研究秦代軍隊編制,武器裝備、作戰方式以及後吏服飾、雕塑藝術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

看到這裏,我迫不及待把相機拿出來,給兵馬俑照張相。而管理人員阻止了我,指了指牆上懸掛的醒目提示告訴我們這裏不能照相,説:“相片是一種化學東西,在兵馬俑跟前照相的話容易引起兵馬俑的化學反應,令兵馬俑褪色。”媽媽説:“對啊,8年前我來過這裏,這裏的兵馬俑以前是彩色的,也是不允許照相的,而且光線很暗,那是為了保護兵馬俑上的色彩,現在的人富裕了,差不多每家每户都有照相機了,來到這裏的人都不聽工作人員的阻止,堅持照相,所以現在的兵馬俑都全成土色了,已經沒有以前的光澤了。”

這次參觀,我真是大開眼界,讓我不由得想到古代勞動人民是多麼的聰明啊,他們用智慧和心血凝結成這無數的、工人蔘觀的、流芳百世的“兵馬俑”!這些勞動人民可真讓人欽佩啊!

秦始皇兵馬俑的導遊詞 篇13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坐落在距西安37千米的臨潼縣城東,南倚驪山,北臨渭水,氣勢宏偉,是全國重點的文物保護單位。

1974年,在秦始皇帝陵東發現三個大型陪葬的兵馬俑坑,並相繼進行發掘和建館保護。三個坑成品字形,總面積22780平方米,坑內置放與真人馬一般大小的陶俑陶馬共約7400餘件。三個坑分別定名為一、二、三號兵馬俑坑。一號坑最大,坑深5米,面積14260平方米,坑內有6000餘陶人陶馬,井然有序地排列成環形方陣。坑東端有三列橫排武士俑,手執弓弩類遠射兵器,似為前鋒部隊,其後是6000鎧甲俑組成的主體部隊,手執矛、戈戟等長兵器,同35乘駟馬戰車在11個過洞裏排列成38路縱隊。南北兩翼的後衞部隊。

二號兵馬俑坑平面呈曲尺形,面積6000平方米,是一坐西朝東,由騎兵、步兵、弩兵和戰車混合編組的大型軍陣。大致可分為弩兵俑方陣,駟馬戰車方陣,車步、騎兵俑混合長方陣,騎兵俑方陣四個相對獨立的單元。共有陶俑陶馬1300餘件,戰車80多輛,並有大量金屬兵器。

三號兵馬俑坑平面呈凹字形,面積約520平方米,它與一、二號坑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似為統師三軍的指揮部,出土68個陶俑和4 馬1 車。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上是中國最大的古代軍事博物館。俑陣經發掘對外開放後便轟動世界。1978年,前法國總理希拉剋參觀後説:"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蹟,秦俑的發現,可以説是八大奇蹟了。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國。"從此秦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兵馬俑多用陶冶結合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蓋一層細泥進行加工刻劃加彩,有的是先燒後接,有的是先接再燒。其實當年的兵馬俑各個都有鮮豔和諧的彩繪。我們發掘過程中發現有的陶俑剛出土時局部還保留着鮮豔的顏色,出土後由於空氣乾燥,顏色就慢慢地脱落了。現在能看到的只是殘留的彩繪痕跡。兵馬俑的車兵、步兵、騎兵列成各種陣勢。整體風格渾厚、健美、洗練。如果仔細觀察,臉型、髮型、體態、神韻均有差異:陶馬有的雙耳豎立,有的張嘴嘶鳴,有的閉嘴靜立。所有這些秦始皇兵馬俑都富有感染人的藝術魅力。

秦始皇兵馬俑(一説為宣太后)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俑坑佈局合理,結構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東西向的承重牆,兵馬俑排列在牆間空檔的過洞中。秦陵內共有3個兵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秦始皇一號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門道。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身高1.7米左右,最高的1.9米。陶馬高1.5米左右,身長2米左右,戰車與實用車的大小一樣。人、馬車和軍陣是通過寫實手法的藝術再現。秦俑大部分手執青銅兵器,有弓、弩、箭鏃、鈹、矛、戈、殳、劍、彎刀和鉞。青銅兵器因經過防鏽處理,埋在地下兩千多年,至今仍然光亮鋒利如新,它們是當時的實戰武器,身穿甲片細密的鎧甲,胸前有綵線挽成的結穗。軍吏頭戴長冠,數量比武將多。秦俑的臉型、胖瘦、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齡有差異。

統一六國之後秦國實行全國徵兵制,兵源來自全國各地,這恐怕是他們在臉型、表情、年齡上有差別的主要原因。工匠們用寫實的藝術手法把它們表現得十分逼真,在這個龐大的秦俑羣體中包容着許多顯然不同的個體,使整個羣體更顯得活躍、真實、富有生氣。縱觀這千百個將士俑,其雕塑藝術成就完全達到了一種藝術美的高度。無論是千百個形神兼備的官兵形象,還是那一匹匹躍躍欲試的戰馬塑造都不是機械的模仿,而是着力顯現它們“內在的生氣、情感靈魂、風骨和精神。”絕大部分陶俑形象都充滿了個性特徵,顯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氣。俑坑發現種類齊全,數量空前的青銅兵器極大地豐富了秦兵器研究的領域,其中長鈹,金鈎等都是兵器考古史上的首次發現。兵器鑄造的標準化工藝、兵器表面防腐處理技術的發現和研究填補了古代科技史研究的空白。而秦俑的設計者為了再現20__年前的秦軍“奮擊百萬”氣吞山河的磅礴氣勢,他們不僅僅在於追求單個陶俑的形體高大,而且是精心設計了一個由8000餘件形體高大的俑羣構成一組規模龐大的軍陣體系。右側為一個巨大的方陣,左前方為一個大型疏陣,左後方則是指揮部。那數千名手執兵器的武士,數百匹曳車的戰馬,一列列、一行行,構成規模宏偉、氣勢磅礴的陣容。有的頭挽髮髻,身穿戰袍,足登短靴,手持弓弩,似為衝鋒陷陣的鋭士;有的免盔束髮,身穿戰袍,外披鎧甲,手持弓弩,揹負銅鏃,似為機智善射的弓箭手;有的頭戴軟帽,穿袍着甲,足登方口淺履,手持長鈹,似為短兵相接的甲士。

還有身穿胡服,外着鎧甲,頭帶軟帽,足登短靴,一手牽馬一手提弓的騎士;有頭帶長冠,兩臂前伸,雙手握髻,技術熟練的御手;有頭戴長冠,穿戰袍,着長甲,手執無鈎的下級指揮官;有頭戴鶡冠,身着彩色魚鱗甲,雙手扶劍,氣度非凡的將軍。這栩栩如生的千百個官兵形象,尤其在神態、個性的刻畫方面,顯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氣。如將軍俑的形象:身材魁梧,身着雙重短褐,外披彩色魚鱗甲,頭帶雙卷尾長冠,昂首挺胸,巍然佇立,有非凡的神態和威嚴的魅力。一般戰士的神態:有的嘴脣努起胡角反捲,內心似聚結着怒氣;有的立眉圓眼,眉間的肌肉擰成疙瘩,似有超人的大勇;有的濃眉大眼,闊口厚脣,性格憨厚純樸;有的舒眉秀眼,頭微低垂,性格文雅;有的側目凝神,機警敏鋭;有的昂首靜思,有的低首若有所思,兩者雖然得刻畫一個“思”字,由於表現手法不同,前者給人的印象是氣宇軒昂略帶傲氣,後者沉靜文雅。秦俑表現的是古代軍事題材,它既沒有選擇兩方交戰、將士廝殺的戰爭場面,也沒有選擇將士修整屯兵防守的場面。而是捕捉了將士披甲,直兵列陣地,嚴陣以待的臨陣場面。儘管我在這個井然有序的靜態軍陣營,藝術家們在單個陶俑的雕塑上,還是力求“偶動與靜之中”。使那一件件披甲之鋭的武士俑昂眉張目,肅然佇立,神態堅定而勇敢,他們好似整裝待發,又好似處於臨戰狀態,還有那一件件駕車的御手俑,雙臂前伸,緊握髻繩,目視前方,待命而發;那一匹匹曳車的陶馬,兩耳豎立,雙目圓睜,張鼻嘶鳴,躍躍欲試;那一件件騎士俑,右手牽馬,左手提弓,機警的立於馬前,一旦令下,就將馳騁疆場。正是由這千百個充滿生氣、神態各異的陶俑構成整體靜態的軍陣地,達到了一種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靜極則生動,愈靜則愈動”。惟有這種靜態的軍陣才能使人們感到軍陣巨大威懾力的深淺莫測。這樣恢宏的陣列,宏偉的構圖,空前絕後,無與倫比。

秦始皇二號俑坑呈曲尺形,位於一號坑的東北側和三號坑的東側,東西長96米,南北寬為84米,總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坑內建築與一號坑相同,但佈陣更為複雜,兵種更為齊全,是3個坑中最為壯觀的軍陣。它是由騎兵、戰車和步兵(包括弩兵)組成的多兵種特殊部隊。二號坑建有1.7萬平方米的陳列大廳,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現代化遺址陳列廳。二號坑有陶俑陶馬1300多件,戰車80餘輛,青銅兵器數萬件,其中將軍俑、鞍馬俑、跪姿射俑為首次發現。二號坑東、西兩端各有4個斜坡門道,北邊有2個斜坡門道,俑坑坐西面東,正門在東邊。坑內佈局分為4個單元。第一單元,位於俑坑東端,四周長廊有立式弩兵俑60個,陣心由八路面東的160個蹲跪式弩兵俑組成。弩兵採取陣中張陣的編列,立、跪起伏輪番射擊,以彌弩張緩慢之虞。第二個單元,位於俑坑的右側,由64乘戰車組成方陣(車系木質,僅留遺蹟)。每列8乘,共有8列。車前駕有真馬大小的陶馬4匹。每車後一字排列兵俑3個,中為御手拉馬轡,另兩個分別立於車左和車右,手持長柄兵器。第三單元,位於中部,由19輛戰車,264個步兵俑和8個騎士俑組成長方形陣,共分3列。每匹馬前立騎士俑一個,一手牽馬韁,一手作拉弓狀。每乘車後除三名車士外,還配有8~36個步兵俑。第四單元,位於軍陣左側,108個騎士俑和180匹陶鞍馬俑排成11列橫隊,組成長方形騎兵陣。其中第1、3列為戰車6輛。每匹馬前,立胡服騎士俑一個,右手牽馬,左手拉弓。而俑坑內的108件騎兵俑是我國考古史上首次發現的數量眾多的古代騎兵的形象資料。在服飾裝束及高度等方面都是嚴格模擬古代騎兵的戰時形象。與步兵、車兵俑顯然不同。它頭戴圓形小帽,帽子兩側帶扣系在頜下,身着緊袖、交領右衽雙襟掩於胸前的上衣,下穿緊口連襠長褲,足磴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鎧甲,肩上無披膊,手上無護手甲。衣服具有短小輕巧的特色,鎧甲顯得簡單而靈活。騎兵俑特殊的裝束也與騎兵的戰術特點密切相關。

秦始皇三號俑坑位於一號兵馬俑坑西端北側,與二號兵馬俑坑東西相對,南距一號坑25米,東距二號坑120米,面積約為520平方米,呈凹字形,門前有一乘戰車,內有武士俑68個。從3號坑的佈局看,似為總指揮部,統帥左、右、中三軍。三號俑坑號的陶俑大部分沒有頭,陶馬馬頭也同樣殘缺不全,甚至有的殘破陶片坑內也不見蹤影。由此不難看出,三號俑坑曾遭受過嚴重的人為破壞。三號俑坑對於古代軍事史的研究有着特別重要的意義。春秋戰國之前的戰爭,指揮將領往往要身先士卒,衝鋒陷陣,所以他們常常要位於卒伍之前。春秋戰國時期隨着戰爭規模的增大,作戰方式的變化,指揮者的位置開始移至中軍。秦代戰爭將指揮部從中軍中獨立出來,這是軍事戰術發展的一大進步。指揮部獨立出來研究制訂嚴密的作戰方案,更重要的是指揮將領的人身安全有了進一步的保證。這是古代軍事戰術發展成熟的重要標誌。三號秦坑是世界考古史上發現時代最早的軍事指揮部的形象資料。建築結構,陶俑排列,兵器配備,出土文物都有一定的特色。它提供了研究古代指揮部形制、卜佔及出戰儀式,命將制度及依仗服的服飾、裝備等問題的珍貴資料。

大凡參觀過兵馬俑的人們,對於少數陶俑臉部殘留的彩繪或許還記憶猶新。其實當年的兵馬俑各個都有鮮豔和諧的彩繪。陶俑的戰袍上繪有硃紅、桔紅、白、粉綠、綠、紫等色。褲子繪有藍、紫、粉紫、粉綠、硃紅等色。甲片多為黑褐色,甲組和連甲帶多為硃紅。同時也有一部分甲組、連甲帶繪成紫色。陶俑的顏面及手、腳面顏色均為粉紅色,表現出肌肉的質感。特別是面部的彩繪尤為精彩,白眼角,黑眼珠,甚至連眼睛的瞳孔也彩繪的活靈活現。陶俑的髮髻、鬍鬚和眉毛均為黑色。整體色彩顯得絢麗而和諧。同時陶俑的彩繪還注重色調的對比。從個體看,有的上着綠色長襦,下穿綠色短褲。再從整體來看,如探方20戰車後的一排陶俑,第一個身着紅袍第二個身着綠袍,第三個身着紫袍,第四個身着白袍。不同色彩的服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加增強了藝術感染力。陶馬也同樣有鮮豔而和諧的彩繪。如探方20出土的一組陶馬,其局部仍然保留着鮮豔的色彩。四匹馬似為白蹄棗紅馬,但是在局部用色方面又有明顯的區別。如馬軀體部分為棗紅色,前體腔及肚皮部位分綠色,生殖器則繪為黑色。馬腿表面也是棗紅色,內面異為粉綠色,蹄為白色。馬前腿內側的兩個小夜眼(俗稱)也繪為白色。馬頭部的顏色更是精心彩繪,兩腮及眼睛以下部位為白色,鼻樑棗紅色,鼻孔為粉紅色,嘴脣下部亦為棗紅色,舌胎則為粉紅色,牙齒又繪為白色,馬鬃、馬尾均為黑色。總之,陶馬的色彩既逼真又豔麗,使之靜態中的陶馬形象更為生動,更具有藝術魅力。

秦俑彩繪主要有紅、綠、藍、黃、紫、褐、白、黑八種顏色。如果再加上深淺濃淡不同的顏色,如硃紅、粉紅、棗紅色、中黃、粉紫、粉綠等,其顏色就不下十幾種了。化驗表明這些顏色均為礦物質。紅色由辰砂、鉛丹、赭石製成。綠色為孔雀石,藍色蔚藍銅礦,紫色為鉛丹與藍銅礦合成,褐色為褐鐵礦,白色為鉛白和高嶺土,黑色為無定形炭。這些礦物質都是中國傳統繪畫的主要顏料。秦俑運用瞭如此豐富的礦物顏料,表明20__多年前我國勞動人民已能大量生產和廣泛使用這些顏料。這不僅在彩繪藝術史上,而且在世界科技史上都有着重要意義。秦俑彩繪技術也有許多獨到之處。一般在彩繪之前對陶俑表面先進行處理。由於陶俑是沒有釉的素陶,具有較多的毛細孔,表面不能滑潤。而彩繪則要求毛細孔不易太多,也不能太少,表面不易太滑,也不能太澀。為了達到這一要求,陶俑在燒造之前表面似用極細的泥均勻塗抹,並加以壓光,減少了毛孔,又提高了光潔度,同時在陶俑燒造之後,似進行了”"化學”"”"物理”"處理。從陶俑陶片斷面觀察,也證明了陶俑燒造之前表面曾用細泥塗抹,有的部位不只塗抹一次,陶俑表面還塗有一層薄薄的類似以膠質的物質,表面塗膠減少了陶俑兩者緊密地粘接起來,使之彩繪不易脱落。彩繪技法則是根據不同部位採取不同的方法。一般陶俑的顏面、手、腳面部分先用一層赭石打底,再繪一層白色,再繪一層粉紅色,儘量使色調與人體膚色接近。而袍、短褲、鞋等處的彩繪則是採取平塗一種顏色,只是在衣袖與袖口、甲片與連甲帶之間運用不同的色調作對比,更顯示出甲衣的質感。有些鬍鬚、眼眉的處理,則是用黑色繪成一道道細細的毛髮。總之,彩繪工序複雜,手法多樣,着色講究,充分顯示了彩繪的層次和質感,使雕塑與彩繪達到相得益彰的藝術效果。其中有些彩繪技法為漢代所繼承。陶俑、陶馬彩繪嚴格模擬實物,但在色調的掌握上以暖色為主,很少使用冷色。紅、藍、綠等色調的使用,巧妙地表現出秦軍威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jingxuan/wlx4j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