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導遊詞精選 >

秦始王兵馬俑導遊詞

秦始王兵馬俑導遊詞

兵馬俑導遊詞(一)

秦始王兵馬俑導遊詞

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歷史文明的秦始皇兵馬俑參觀,希望在我的引導下大家玩得開心。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1987 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並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蹟”。兵馬俑多用陶冶結合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蓋一層細泥進行加工刻劃加彩,有的是先燒後接,有的是先接再燒,火候均勻、色澤單純、硬度很高。俑坑佈局合理,結構奇特,在深5 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 米架起一道東西向的承重牆,兵馬俑排列在牆間空檔的過洞中。秦陵內共有3 個兵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

我們先進入一號兵馬俑坑,此坑面積最大,兵馬俑數量最多。你們看排在最前面的是將軍俑,他們頭戴金盔、身披鐵甲、手握兵器,每個將軍都神態自若,沉着冷靜的指揮戰爭;後面的武士俑個個體型健壯、昂首挺胸、精神抖擻;最後面的是騎兵俑,他們身穿戰甲,左手持弓箭,右手拉韁繩,個個威武健壯,他們所騎得陶馬,肌肉豐滿,毛色鮮亮, 兩耳豎立,雙目圓睜,張鼻嘶鳴,躍躍欲試, 和騎兵俑相搭配真可謂兵強馬壯了。

不知各位是否注意到兵馬俑的表情,你們看這些兵馬俑們眉頭緊皺,目光鋭利,好像在考慮戰術,如何打敗勁敵;那些兵馬俑們仰視天空,彷彿在對天發誓,若為統一中國而戰,情願獻出寶貴生命;還有這些兵馬俑們,好像在遙望家鄉……

秦兵馬俑形象的表達了秦始皇嬴政時期,親自統帥的大軍,戰無不勝、所向披靡,請大家慢慢感受,謝謝合作!

兵馬俑導遊詞(二)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

很榮幸能為大家服務。今天我將帶領大家參觀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秦俑博物館是一個專題性的博物館,是我國封建社會第一位皇帝-秦始皇陵墓的一個陪葬坑。

在參觀秦俑博物館之前,我先向大家簡單介紹一下秦始皇。秦始皇姓贏名政,他“奮六世之餘烈”,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王朝-秦王朝。他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過五帝,並且希望自己的子孫後代世襲,所以自稱“始皇帝”。為了鞏固政權,他建立了以皇帝為中心的三公九卿官僚制度,統一國家的法律、貨幣、度、量、衡和文字,以郡縣制取代了分封制。在統一全國之後,對內發展農業,對外發展經濟,並且採取遠交近攻政策,使國力不斷強盛。同時為了抵禦匈奴的侵擾,還修築了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正所謂“人無完人,金無赤金”,秦始皇雖然勤於政務,但是為了統一思想,他“焚書坑儒”,為了享樂,曾募集70萬刑徒修建“覆壓三百餘里”的阿房宮,給人民造成了沉重的負擔。公元前2XX年,在出巡途中,秦始皇暴病死於河北沙丘,終年50歲,死後葬驪山腳下的陵墓之中。

中國皇帝大都為自己營造巨大而豪華的陵墓。秦始皇也不例外。他在13歲即位時,就下令為自己修建陵墓。秦始皇陵墓南靠驪山,北面與渭水相鄰。驪山風景如畫、綠樹成蔭,據史書記載:“驪山山南多美玉,山北多黃金”,秦始皇正是貪其美名而葬在這裏的。在中國古代,帝王陵墓在建設上都遵循:“雖死猶生”的思想,而秦始皇陵就是依照當時的秦咸陽宮的規模修建的。那麼秦陵地宮的內部到底埋藏多少奇珍異寶呢?據《史記》記載:秦陵“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徒藏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史記只對秦陵內部做了大概的描述,陵內的實況,我們只能等到陵墓發掘的那一天了,相信到時候一定會引起全世界考古界的轟動。

1974年3月,臨潼縣西楊村村民楊志發在距離秦始皇陵東1.5公里的地方打井時,意外地發現了許多陶人碎片,經考古工作者探測,這是一個長方形的兵馬俑坑。1976年通過鑽探,在此坑的北側20米和25米處分別又發現了兩處兵馬俑坑。按照它們發現的時間定名為兵馬俑一、二、三號坑。三個坑的總面積為20780平方米。這一發現震驚中外,為了妥善保護這些罕見的、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文物,在遺址上修建了秦兵馬俑博物館。1978年9月法國前總理希拉剋參觀兵馬俑後留言:“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蹟,秦俑的發現可以説是第八大奇蹟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這段話廣為流傳,現在“世界第八大奇蹟”已成為秦俑的代名詞,這裏被列為中國十大名勝之一,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為世界文化遺產。

秦俑坑是秦軍的縮影,它生動地再現了當時秦國兵強馬壯的威武場面,李白在詩中描寫的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 生動地描述了秦軍的氣勢!

我們現在來到的就是一號坑,它是整個軍陣的主體,也是三個俑坑中面積最大的一個。它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5米,面積14260平方米。為坑道式土木建築結構,東西兩端各有斜坡門道5個,坑道內有10個2.5米寬的夯土隔牆,把整個俑坑分為中間9條直通道、四周迴旋相同的坑道。隔牆上架着粗大的橫樑,再鋪蘆蓆、細泥和填土,底部以青磚墁鋪。一號坑按實戰軍陣排列,為步兵和戰車組成的一個長方形的軍陣,由前鋒、主體、側翼、後衞四部分組成。我們現在看到的面東而立的就是前鋒部隊,南北西端各有一排面外側立的武士俑是側翼和後衞,他們是為了防止敵人旁敲側擊和從背後偷襲。中間有38路面東而立的縱隊,這就是主體部分。從這裏也體現了古代軍陣佈陣的一個重要原則“前鋒必鋭,整體必宏”。也就是説把一個軍陣比喻成一把劍,如果一個軍陣沒有精鋭的前鋒,那麼這個軍陣就像是一把無鋒的劍,便失去了殺傷力,可見前鋒部隊的重要了。

一號坑以北20米,就是秦始皇兵馬俑的二號坑了。平面呈曲尺形,面積為6000平方米。是由步兵、騎兵、車兵、弩兵共同組成的軍陣,由4個小陣組成,這四個單元有機聯繫構成一個大陣,又可以分開構成四個獨立的小陣,能攻能守,自我保護能力強,反應迅速,可以説是世界上反應最快速的一支部隊。二號坑的四個單元中有三個單元配有車兵,戰車佔到整個軍陣面積的半數以上,證明在秦代車兵仍為作戰的主要兵種。

三號坑在一號坑以北25米,面積520平方米,平面呈凹字形,是三個俑坑中面積最小的一個。僅出土了4馬1車和68個陶俑。這些陶俑的排列形式與一、二號坑完全不同。一、二號坑是按實戰軍陣排列的,而三號坑則是面向內相向夾道式排列;三號坑武士俑所持兵器也與一、二號坑內武士不同。一、二號坑中陶俑所持兵器有遠射程的弓弩,近距離格鬥的矛、戈、劍等,而三號坑內只發現了一種無刃兵器銅殳。銅殳在秦代是一種專門用於儀仗的兵器。在北廂房內還發現了殘鹿角一件、動物朽骨一堆,可能是專供戰前占卜或禱告活動的場所。通觀三號坑整個佈局,應該是整個地下軍陣的指揮部-軍幕。

秦俑坑當中既有“決勝於千里之外”的強大軍陣,又有“運籌於帷幄之中”的將領,可見其思慮嚴密,佈局嚴謹了。秦俑坑不僅是一座不朽的藝術寶庫,而且還是一座巨大的秦代武器庫,出土的兵器,都雄辯地説明了:在XX年前,中國的冶煉金屬工藝以及技術標準化的管理水平就已經是世界第一流的了。好了,那麼秦俑坑我們就先參觀到這裏,下面我將帶領大家參觀銅車馬展廳。

如果説秦俑坑是大中顯武的話,那麼銅車馬展廳就是小裏透文了。前者把我們帶入兵戈相交的戰場,而後者則使我們感受到了舒適的宮廷生活。他們雖然都是秦陵的陪葬物,但是卻從不同的側面反映出那個時代的歷史文化。1980年12月,在秦始皇陵西側20米處,發掘出土了兩乘大型彩繪的銅車馬。按照當時發現的順序,他們分別被編為一號和二號銅車馬,當時他們都被埋在7米深的坑裏,外面用一個木槨裝着。據考證,這兩乘車的體積均為真車真馬的二分之一,它們處處都依照真人、真車、真馬製造。當年秦始皇五次巡遊天下時,這兩乘車就是車隊中的兩乘。兩乘車都是駟馬單轅,呈前後縱向排列,前面的一號車叫“高車”,也叫“立車”,趕車的御官和乘車人都站在車上。二號車叫“安車”,亦稱“輼輬車”,分為前御室和後乘室,兩室之間隔以車牆。御官坐在前御室,主人坐在後乘室。乘室前面和左右兩側各有一個車窗,後面留門。門窗都可以靈活啟閉,窗上的小孔可以調節空氣,從中外望。車上有橢圓形傘狀車蓋,而這圓形的華蓋和方形的車廂,也體現了古人“天圓地方”的思想。此車通體施以白色為底色的彩繪,顯得華麗富貴,可能是供秦始皇的嬪妃乘坐的。一號車上配備有弓弩、劍、盾牌,駕車者帶有官帽,説明這輛車是用來開道和保護後面二號車安全的,所以也叫立車。

據史料記載,秦始皇的車隊共有“九九八十一”輛車,而秦始皇乘坐的並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種安車,而是由六匹馬駕轅的一輛純金的馬車。它很可能也被作為秦始皇陵的一個陪葬品埋在了秦陵附近。説不定到不久的將來金車也會被發現。希望到時候各位能夠再來一睹皇家車隊的迷人風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jingxuan/xjy64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