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導遊詞精選 >

青州駝山導遊詞

青州駝山導遊詞

各位團友:

青州駝山導遊詞

大家好。我是大家今天的導遊小劉,首先,歡迎大家來到青州佛教文化的典型代表景區—駝山。駝山位於青州市西南五公里,與雲門山東西相望,因山形似駝,故稱“駝山”。主峯海拔 408米,為古青州八景之一,被稱為"駝嶺千尋"。屬於沂蒙山支脈。駝山之所以引人注目,聞名遐邇,不僅僅因為他有陡峭的山峯,古老的松柏以及盤桓而上的“天梯”,更重要的是這裏有眾多的佛教文化遺址—中國東部保存最大最完整的石窟造像羣,天下一絕的青州巨佛等價值極高的文物古蹟。現在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現在我們來到了拜佛台,在這裏你將會看到一座奇妙而神祕的巨佛。拜佛台史觀佛的最佳角度。您往東南方向看,就會看到這座有九個山頭組成,全長2600米的巨佛頭像。這是公元552年至576年間,也就是南北朝時期,藉助山勢雕鑿而成。佛像直鼻薄脣、神采飄逸、惟妙惟肖,令人稱奇道絕。這座山體巨佛,是上世紀90年代偶然發現的。當時青州市書畫家丁伕力和妻子、兒女到山上玩的時候無意中拍了一張照片,後來沖洗出來之後又無意中發現酷似一尊仰面的巨佛,自此之後巨佛才能公諸於世,當時這張照片出現在人民日報上。在1996年,青州市政府邀請全國知名的十幾位考古專家,對巨佛進行專題論證,比較一致認為“青州巨佛是在人面形山體景觀基礎上,經過修整而成的珍貴遺存。他充分體現了自然造化與人類智慧的完美結合。

山前石壁上刻的“駝山”這兩個大字,是明朝正德年間喬宇題寫的。喬羽,山西樂平人。

您或許會問了,這座山為什麼叫“駝山”呢?在明朝嘉靖年間《青州府志》中説,“因它山形似駝,故名駝山。”它綿延數裏,疊翠千尋,山頂上雙峯對峙,猶如一匹俯卧的駱駝,又稱“駝嶺千尋”。近來又有人考證,駝山多佛教石窟,為“佛陀”之山。“陀”音通“駝”,因此,駝山就是“佛山”的意思,這是駝山名稱源由的另一説。

前面的六角涼亭是觀雲亭,它正好建在半山腰上,我們過去休息一下。觀雲亭的“雲”字語意雙關,一是指站在此亭之上可以遠望雲門山,雲門山的亭台樓閣掩映在雲霧之中,由此可品味“雲門仙境”的奇妙。另一點是我們朝山谷中望去,陰晴四時,各有情趣。明代謝肇之遊玩至此,寫下了“不厭駝山路,千峯到翠屏,天連海樹黑,日落岱雲青”的詩句讚美駝山。

從這裏再往前去就是東天門,在這條路上,不僅只有千年的古樹在向您訴説駝山的古老歷史,山上的魚類化石會把您帶進另外一個年代,滄海桑田,在駝山上的這些魚類化石上得到了印證,百米高山,這裏曾經也是一片滄海。

走到駝山的東天門了,這裏平坦開闊,四周古柏掩映。駝山是佛道兩家共處一山,集佛、道兩家於一身,既有佛教的精華,又有道教之遺風。。上面是道教遺址,側路是佛教遺址。從這裏向北是淨海池,淨海池池水澄清見底,四季充盈,大旱之年從不枯竭。池水平明如鏡,根本看不到有泉水外湧,但是池子卻四季盈溢,怎麼汲用也不見少,這就是志書上多有記載的龍湫了。我們先到佛教遺址看一看。 駝山正所謂:“石窟萬載華夏之光,駝嶺千尋古州勝景”。駝山以她古老的傳説與美麗的風光吸引着中外遊客。駝山主峯東南懸崖聳空,峭壁崢嶸,夏秋季節常有云霧繚繞,映入眼前的是兩條百米多長的巨龍雲遊山間,龍頭相對,二龍戲珠,龍下紅牆,形成一道山頂屏障,護住有名的駝山摩崖石窟造像羣,這是中國東部最大的造像羣。

石窟是古代一種在巖石上開鑿進一段距離之後而鑿成的寺廟建築,裏面有佛像或佛教故事的壁畫和石刻等;而摩崖則是將文字、佛像直接刻在山崖上。駝山上共有石窟5座,摩崖1處,大小造像638尊。最大的通高7米有餘(帶像座),最小的尚不足10釐米。造形精美奇特,雕工流暢細膩。造像題材多為西方的三聖像,即阿彌陀佛和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其次是千佛像、力士像、飛天像及較小的供養人像等。這些造像,其雋美的女性形象和奇異的服飾,常使前往考察的專家和觀光遊客讚歎不已,流連忘返。駝山造像羣開鑿於北周至中唐我國佛教興盛時期,特別是隋朝時期的佛雕造像,雕刻技藝精湛,保存完好,是我國其他佛教造像羣中少有的精品。駝山摩崖石窟造像羣是山東省內最大的摩崖石窟造像羣,是研究我國古代雕塑、繪畫藝術和佛教發展史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駝山摩崖石窟造像羣1988年1月3日被定為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

我們由東向西,先看第一窟,這是駝山石窟中最具審美趣味的作品。

(一)、他經過了兩次開鑿。第一次是在唐朝初期。不久便遭破壞。原來的兩罪護法天,頭部完全破毀。北壁菩薩的頭部也被破除。主佛像的被毀程度也就更為嚴重。到了武則天統治時期,由於佛事的興盛,青州密教在原來石窟的基礎上,又把進深向內推進了160釐米,重新造出了主佛像和肋侍菩薩。他的衣料薄似煙羅,袈裟緊貼身體,衣紋清晰流暢。

造像者還為佛像戴上了精美的項圈。項圈分為內外四層。最外一層由大片的蓮瓣狀的金箔組成。裸露的右臂上,還帶有一隻金質臂釧。

武則天在沒有做皇帝之前,有一個法明和尚向他進獻了一部《大雲經》,其中説,武則天是西天彌勒佛下凡,應主皇權。武則天見了之後非常高興,下令全國都建大雲寺,都讀大雲經。此時,青州雲門寺,也改為大雲寺。第二年,也就是690年,武則天稱帝,還把年號改為天授,意思是,他的皇位是上天授予的。

此後不久,這裏就雕刻出了武則天的形象。

(二)、武則天形象的主佛像身後,一左一右侍立着釋伽牟尼的兩位弟子,伽葉(she)與阿難。

伽葉位於主佛左側,他頭戴僧帽,穿腋下開襟的緊身袈裟,兩手屈於胸前,右手拎着一串佛珠。

伽葉面部肌肉瘦削,頸部的喉管與筋絡,清晰可見。胸前的三條肋骨,在衣領的開口處,明顯的暴露着,觸目驚心的瘦。由此表現了伽葉的遲暮高齡和飽經風霜。

(三)這一窟的菩薩像亭亭玉立,不再是莊嚴神聖,而是嬌媚俏麗,是武則天時期風行一時的美女形象,至今已有一千二百餘年。頸下佩飾着極為複雜的纓絡項圈,手臂佩釧,上身袒露,頭梳螺旋式髮髻,手持一朵鮮花,腰間裹一襪肚,肩上的佩帛飄然下垂,下身如蟬翼般的長裙緊貼肢體,勾勒出女性所獨有的優美曲線,恰似出水芙蓉,被許多前來觀賞的藝術家稱為“東方維納斯”。

這一窟的造像題材十分豐富,您看,有共同託舉寶塔的飛天、護法天中的另一類造像—怪獸(在駝山造像中,只有這一窟中有)、供養人像等,在這裏,有一處題記,是青州刺史尹思忠在長安二年的題記,(702)年,也就是武則天正式稱帝的第XX年。為我們提供了造像的準確時間。

第二窟是典型的隋雕佛像代表作,且造像保存得極為完整。中間阿彌陀佛,面目清秀,嘴角上翹,似在微笑,身着袈裟,上有用赭石色繪出的方格。兩邊雕有菩薩像,雕刻別緻。菩薩頭戴高冠,冠上雕刻極為複雜的花紋和化佛寶瓶,冠兩旁有較大的如翅,如翅上有兩條下垂的飄帶,頸部配有連珠狀的項鍊和極為精緻的纓絡,寬闊的裙帶下垂至腳面,微笑的面孔,亭亭玉立的身材,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穿戴衣着多為直線線條,刀法流暢,是隋朝最流行的雕刻刀法。這兩尊菩薩當初裝飾得極為華麗,千年的日曬風吹,當時彩繪的顏色仍保留清晰。

門邊兩位力士,赤裸上身,屈臂收腹,怒目圓睜,手舉兵器,是力量的象徵。尤為奇特的是,在北邊石壁下方,有一個西方弟子雕像,頭戴瓜皮小帽,身穿翻領長袍,腰扎皮帶,足蹬尖頭皮靴,波斯人的相貌雕刻的生動形象,此為青州石窟造像一絕。這説明,早在1300多年前就有波斯人在青州居住了。

我們來到了第三窟,這是千佛寺中最大的一窟。開鑿於隋代,有一佛二菩薩和341尊千佛像,主佛像高455釐米,基座高140釐米。是中國隋代第一大佛。

正面主佛像,以蓮花坐坐於金剛座,雙膝幾乎與窟門同寬。我們如由窟門外向內看去,看到的是主佛像和環繞它的千佛像。千佛像玲瓏剔透,主佛像碩大無朋。視覺上的強烈對比,襯托得主佛像,分外雄偉、莊嚴、氣魄宏大。更具魅力的是,兩尊肋侍菩薩,還不是隱藏於左右石壁之後,而是分別露出身體的一側。這種若隱若現的藝術效果,吸引人們走進主佛像,急於看清菩薩的全貌。當人們走進時,就站到了主佛像的雙腿之下,這時便愈加感到大佛的氣勢磅礴。這屬於當時的一種造像手法。

彎彎的雙眉,纖細修長。月牙似的雙目,似睜若合。鼻樑修長,鼻翼豐滿。雙脣微張,下頜突圓。圓大的耳輪,垂於腮頰兩側。威嚴莊重的神態中,流露着智慧與善良的笑意,讓人感到和悦可親。

佛像的手印很重要。手印又叫“印契”。它象徵佛的內在智慧與公德。您看,他右手是屈肘伸掌、手心向外、五指向上的手印,這種手印叫“施無畏印”。表示佛救濟眾生的大慈心願,能使眾生安心,無所畏懼。左手是手心向上置於左膝,成禪定印。

兩側的觀世音、大勢至兩位菩薩,身材窈窕,目如飛風,頭戴化佛高冠,冠徑小於頭徑,面目略微清瘦,頸部沒有橫線,項鍊呈箭頭狀,寬大的外袍,肥肥的袖子,直拖到地面,下襬整齊,很少有變化,並且上身過長,肩寬,比例嚴重失調。最為特別的是,觀世音菩薩垂下的右臂,長度過於超常。臂彎還未伸直,手指已到小腿,倘若伸直,只怕要觸及腳背了。這位“長臂觀音”,其實是密教千手觀音的過渡。因此也就彌足珍貴。

駝山第四窟內主佛像以善伽跌坐的姿勢,坐於與佛窟同寬的金剛座上。雙腳踩地。這一窟遭到嚴重破壞,我們看到兩側菩薩像中細緻的纓絡聯接在其胸前一個獸頭形的飾物上,然後向下分別垂到腿部。我們從胸前獸頭形的環飾來看,這一窟造像是隋朝時開鑿。

在主佛像右上方這一小龕中,有一對夫妻的供養人像。形制十分小巧,丈夫跪於左肋侍菩薩的左下方,雙手合十。妻子跪於右肋侍菩薩的右下方,雙手託有供養品。(供養人像是佛教造像的一個種類。他刻畫的是,對建寺或開窟提供淨財、善財的人。)

駝山上有一處摩崖造像,是由隋代至唐代初年,分組雕成的,共有七組、15尊像。整體方位,正對巨佛。

最南面一窟,鑿於北齊,是與巨佛同時開鑿的。

在駝山與雲門山的石窟造像中,只有這一窟的朝向特殊,他沒有面對巨佛。頭像後面石壁上,刻有大型的橢圓形光背。這尊佛像光背的中間位置,圍繞佛像頭部,刻有一週蓮花瓣。蓮花是佛家的法物。蓮花的運用,帶有讚美和供養的意思。在光背中刻製出蓮花,還有一層意思,就佛光的形象化表現。駝山的主佛像中,光背中刻蓮花的,唯有這一處。

這一窟的形制十分小巧,雕刻時,窟內容不下許多人,所以他需用的工作量反而很大,他與巨佛同時完工。

駝山上的五座石窟和一處摩崖,我們都已經看過了,這些石窟造像跨度五百年,展現了不同時期的不同風格,藝術特點和追求,既表現出佛教哲理內涵的大千世界,又可謂是雕塑藝術的一幅歷史畫卷。駝山石窟,經過了1400餘年的滄桑,至今仍保存完整。咱們中國的石窟造像,殘損的原因除去歷史上的三武一宗滅佛、最重要的就是佛、道相爭。駝山石窟除在元朝被道教略有破壞外,文革期間並沒有損壞。居住在山下的王家莊村民,文革時,自動持槍上山日夜巡邏,保護造像,才使駝山石窟造像在文革中安然無恙。他們都是保護國寶的功臣。

我們在這裏可看到一處題記,君吐凌雲氣 子射飛霞光 德平嶽戌年九月句中的“德”字用的是異體字。對聯正對巨佛,是描繪巨佛的。句中的“君”和“子”,是對人的尊稱,這裏指巨佛。巨佛頭像仰面朝天,雙脣或開或合,極有“君吐凌雲氣”之感。上午陽光斜照巨佛時,由於山脊對光線的折射,常使巨佛面部出現光波,這就是“子射飛霞光”的原意。這落款中的德平嶽是元代的一位道人。這是他看到巨佛後,以道家的思想評價巨佛。這是一位德行很高的道士。他認同密教的教規,沒有寫明它是為巨佛題的詞。這一年是元仁宗延佑五年,也就是1318 年。

好了,我們再去山頂看看道教盛行時的遺址---昊天宮。我們現在所走的這段路,非常陡峭,有點攀登泰山十八盤的感覺。所以,古時候稱這裏為雲梯。駝山的山頂是整座山上最涼快的地方。沿山頂林蔭路便到“南天門”。在此觀展仰佛,情景大不相同,邊走邊看,仰佛的嘴巴由開而合,甚為奇觀。一路走來,透過旁邊的松林向山谷中望去,只見霧氣瀰漫湧動,而我們彷彿是處於汪洋大海之中的一葉小島上,一眼望去,沒有邊際。耳邊風聲松濤就像是海浪拍擊海岸的聲音。我們已經來到了道教仙境。穿越石門,前面就有天河 。天河之水天上來,冬春雪水盈滿,夏秋雨水流淌,玲瓏秀美的天橋橫架在天河之上。天橋欄杆上有“雲漢斜傾三寶地,虹橋幾近九重天”。道出天橋之高欲接雲天。

前面就是昊天宮了,“昊天宮”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掛於門楣正中。昊天宮以它的眾多碑刻而知名。雖歷經多年的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至今尚有120餘方,被稱為青州駝山碑林。這些碑刻,多數是善男信女拜敬道祖所獻,但也有歷代朝廷官府所立的碑記,記錄了昊天宮的歷史變遷和昔日輝煌。其中,最為重要的是歷史名人胡宗憲所立《重修昊天宮記》、元代的《大元降御香記》等碑。駝山碑林是研究歷史的重要資料,也是駝山的重要文化景觀。我們待會就一一地去看這些碑。

“昊天宮”門外有碑亭兩座,碑柱上書:“靈威赫福有報”、 “善惡必報天心自古無私”。教人嫉惡如仇,行善樂施;“拔苔扶石遙遙人帶曉風來”。説的是山高路險人們一手拽住青草,一手攀援山石而登山時的辛苦和來到山頂清風送爽的愜意心情。

碑亭東邊有一巨大石池,相傳遠古時代有天上五龍下界在此戲水,為作紀念,後人稱此池為“五龍池”,並將“五龍池”三字刻在池沿下。

昊天宮,南北長約一百五十米,東西約一百米,是一組規模宏大的古代建築羣。它分為七寶閣、玉皇殿、戲樓、東西配殿和廊房等,共計殿、堂、樓、房等五十多間。 “昊天宮”宮門宏偉高大,門上之樓如同城樓,登臨北望,宮外松柏茂密,東西羣山逶迤。放眼南望,松濤起伏中南天門金頂碧瓦,極目遠眺,遠山近峯逶迤重疊,雲霧繚繞,二龍山遙遙相望,玲瓏山近在咫尺,巍蔚壯觀。現正殿為慈航殿,供有慈航道人。

昊天宮在歷史上多次修葺,後多數建築毀於戰火。1986年政府出資對大門等部分建築進行了修復,使昊天宮舊貌又現。如今,這裏成了善男信女進香拜佛的最佳去處。

院內南側,有兩眼深池,名日天泉。池邊聳立着的一塊石碑上,鏤刻着明朝青州知府杜思撰寫的天泉兩個大字。這是當時青州知府杜思遊駝山來到這裏,視之清澈透明,飲之甘甜如飴,遂立碑紀念。

杜思,明朝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進士,曾任青州知府十餘年,在任期間為官清廉,愛護百姓,政績斐然。

東面的聚仙樓,傳説是神仙相聚的場所

玉皇殿為宮內主體建築,木石結構,雕樑畫柱,殿內塑有玉皇大帝神像。

元重建昊天宮碑

這方碑刻與降御香碑均為元代所立,相距65年。這是孟道和等人於大元至元二十七年又一次重修昊天宮時立碑。碑文共573字。

再往後就是“七寶閣”,建於元代,系石質雙拱閣樓式建築,上下兩層,數間樓閣全部無樑,結構奇特,建築藝術別具一格,是全國罕見的全石無樑建築。順治丙甲孟夏時十九日立的石匾“七寶閣”鑲嵌在底層的門上方。二層為三清觀,觀內供有老子、原始天尊、通天教主塑像。“七寶閣”是駝山的制高點,順石階攀登而上北望青州城一覽無遺,南陽湖如一片明鏡在陽光下閃閃放光。再觀駝嶺數峯,綿延起伏,偶有白雲從山中穿過,更有神駝奔行在雲霧之中的壯觀! “七寶閣”下的老虎洞遊人罕到,儘管烈日炎炎,洞內卻涼爽宜人。

標籤: 導遊詞 駝山 青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jingxuan/v9e34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