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導遊詞精選 >

青州雲門山導遊詞

青州雲門山導遊詞

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您來到青州著名風景名勝區——雲門山景區。我是大家的導遊劉x,大家可以叫我小劉。很高興為大家提供導遊服務,同時也希望大家配合我的工作,謝謝大家!

青州雲門山導遊詞

雲門山位於青州城南 2.5公里處,主峯海拔421米,屬於泰沂山脈。山上風景秀麗,氣候宜人,文物古蹟眾多,為國家3a級風景名勝區。可以説雲門山本身就是一幅美麗的歷史畫卷。現在就請您隨我走進雲門山走進這美麗的歷史畫卷。

前面四柱三門的牌坊便是雲門山的山門了,仿古建築,金黃色璃瓦覆頂,匾額上“雲門山”三個大字為原書法協會主席舒同的題寫。

雲門山有近千級的石階直達山頂,整個石階為999級。這些石階修的很科學,每上二三級台階,就有一小段平路,讓您的腿有個緩衝休息的時間,這樣上山下山都不至太累。

觀壽亭是一座兩重檐五重樑的仿古高亭,此處為觀壽的最佳角度,故名“觀壽亭”,毀於47年解放戰爭於84年按照隋朝模式重修。在觀壽亭內有六個石鼓形的凳子,是用青州的特產青剛石製成,上面分別刻有貂禪、西施、李清照、王昭君等美女、才女的形象,雕工細膩,線條流暢。亭子上方繪有八仙、觀音、壽星的圖案。觀壽亭建在登山的必經之路,登山的遊客可以在這裏稍事休息,看看山頂的壽字,登山的勁頭就更大了。而當地的很多老年人經常來雲門山,在這亭子裏打打撲克、下下象棋,談談雲門山的典故,呼吸一下大山的清新空氣,天晚了下山,也算是遊了雲門山了。

離觀壽亭不遠處的小型石制建築為雲門山的山神廟,您可不要因為它小而小瞧它,這裏住的可是雲門山的主人---雲門山山神,客人們來到這裏,先拜一拜主人,也是應該的。俗話説,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自然這廟也不在大,有神則靈。

一路往山上走,路邊好多松樹杈上都放滿了石頭,這與當地的風俗習慣有關係,用我們青州話來講叫“壓松枝”,“松枝”諧音“送子”或“孫子”,老太太門抱孫心切,希望家裏早添人丁,就到山上的送子娘娘跟前求拜,下山時就捎一塊石頭放在樹杈上,這樣就寓意着送子,來年就可以抱孫子,心想事成了,還有人會折一小段松枝,插在耳後或頭髮上,説是“下山戴松枝,回家抱孫子”。這算是表達心願的一種方式吧!

雲門山自古以來就是佛、道共同青睞的一座山峯,山頂有巨大的洞穴,南北貫通,遠望如高懸太空的明鏡,每逢夏秋之季雲霧常穿門洞而過,景色非常壯觀,人們稱此景為“雲門”或“雲門仙境”,雲門山因此而得名,據山頂碑文記載隋朝此山被稱為雲門山。

雲門山上有一段奇特的路稱為龜背石或龜背路,因路面表層上的圖案與形狀特別像龜的貝殼,因此而得以美名。我們來到了“漸入佳境”。這四個字刻在這塊小石壁上,有點信手塗鴉的感覺,這是明朝著名書法家雪蓑在雲門山上的第一處題記。相傳有一次雪蓑酒後登山來到這裏,他看到山下大霧瀰漫,山上卻是春光明媚,一個個山頭像是海上浮出的仙島,他以為自己看到了人間仙境,便寫下了“漸入佳境”四個字,雖似信手拈來,其中卻隱含深意。他的意思是説雲門山的景緻從這兒越來越好了。

從“漸入佳境”再上幾個台階,眼前豁然開朗,平坦的空地上是一個紅牆的院落“望壽閣”。望壽閣屬於佛道兩家的共同遺址。隋唐為鼎盛時期,這裏供有靈光菩薩的塑像,是和尚們的天下。唐以後,道教開始興盛,佛道之爭日顯。到了元朝,忽必烈作了皇帝,道教被定為國教,道士們就把靈光菩薩撤掉,改為道觀,取名“靈官廟”。解放戰爭中毀於戰火。青州市政府非常重視旅遊事業,於84年重修,因為從這裏可以清楚地看見山頂的壽字,於是命名為“望壽閣”.正門遍額上“望壽閣”三個大字是我國原書法協會主席啟功的題記。望壽閣的正殿為四面透窗的高大建築,殿內供奉的是福、祿、壽三星,門楣上的牌匾為三星共照。

東邊廂房裏供奉着泰山老母、送子娘娘、眼光奶奶。實際上我們民間所稱的“泰山老母”就是泰山上的碧霞元君。

西邊廂房供奉的是關公和文武財神。《三國演義》中《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廣為流傳,那位紅臉的美髯公關羽更成為正義的化身,關公成為國家祭祀的高級神詆後,佛道兩家爭相把他拉入自己的教門充當護法,他既是佛教中的護法神伽藍神,同時也是道教的護法神之一。關公供奉在此意寓保平安之意。

財神可分為文財神和武財神兩類。文財神是比干和范蠡。我們此處供的文財神是比干丞相。比干是商紂王的叔父,為人耿直。比干見紂王荒淫失政,暴虐無道,便直言相諫,最後紂王惱羞成怒道:“我聽説聖人的心有七個竅,今天我要看看你的心有幾個竅!”説完,就命人把比干的心給挖了出來。比干被刨心後,走出宮闕,雖然他沒有了心,但是他吃了仙人送的仙丹,並未死去。正因為無心,也就無偏無向,辦事公道。自古道:“無商不奸!”把比干這位公正無私、童叟無欺的正派君子敬為財神,當然人人信服而無異議。

武財神趙公明為道教神明。您來到此處道教聖地,可以誠心的拜一拜,保佑自己與家人平平安安,財源滾滾,在這裏將會使您的心願達成圓滿。

望壽閣建在雲門山最北端,左右及後面三面懸崖,屬雲門山的一處風水寶地。一路行來,無論天氣有多麼炎熱,在此處也可以感到涼風習習的,而且還可以觀賞到四周美麗的景緻。

站在望壽閣向西望去,青州著名佛教文化勝地—駝山盡收眼底。駝山位於青州城西南5公里處,主峯海拔408米,屬於沂山山脈。站在此處,遠望羣山山峯如千匹卧着的駱駝的駝峯。明朝嘉靖年間《青州府志》記載:“因山形似駝,故名駝山”。駝山現為國家重點文物保户單位。位於駝山東南面峭壁上,大小並排着石窟六座,石佛造像638尊,保存非常完整,是山東省保存最完整最大的石窟造像羣,被譽為“齊魯石窟之冠”。駝山之所以聞名遐邇,不僅是因為山上眾多的石佛造像,而且在駝山上可以觀賞到世界上最大的山體巨佛。位於駝山東南面,雲門山的陽坡前面,有一座奇妙的山體巨佛。佛像從髮髻到喉結全長2600米。這尊巨佛形象逼真,造像者藉助山勢,根據登山不同的方位,修鑿出巨佛口型一張一合的變化。在青州當地,有一拜佛、二拜壽之説,其中拜佛,則是到駝山拜謁佛祖,因此駝山還有一個名字為佛山。

北望——青州城的全貌盡收眼底。大禹治水後,全國置九州,即按照當時山川、河流的走向,把全國劃分為九個州,青州就是其中之一。根據中國最古老的地理著作《尚書.禹貢》中記載:“海岱為青州”,海即渤海,岱即泰山,也就是説從渤海之濱到泰山腳下這一大片的青山綠水都為古青州的所在地,按照中國古代盛行的陰陽五行學説記載:青州的地理位置位於最東方,東方屬木,木色為青,所以被稱之為青州,並被譽為“東方第一州”。

眼下被松樹林覆蓋的山,像一隻展翅的鳳凰,此山名為鳳凰山。鳳凰為傳説中的一種很有靈氣神鳥。相傳它要到一個很有靈氣的地方繁衍生息,於是它便不遠萬里飛翔尋找,當它飛到青州時,被雲門山的景緻和靈氣深深吸引了,於是定居下來傳為美談。

東望——天氣晴朗時,您會發現東方有一條潔白的玉帶在輕輕飄浮着,那就是青州母親河——彌河。

“海岱雄風”為原江蘇省書法協會主席武中奇的題記。武中奇,19XX年出生,山東長清人。海:指渤海。岱:泰山。即從渤海之濱到泰山腳下,這一片的綠地為古青州的所在地,以當今的青州為治所是從東晉開始的,此後歷經隋、唐、宋、金、元、明、清等封建王朝,雖建制頻仍,但均為州、府、郡、道、路的治所 ,長達16XX年之久,是山東境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其中在明洪武九年,青州由省級治地降為地級治地。旁邊的竹林圖為我省著名畫家於希寧的作品。

路邊的這塊平坦的大石頭,剛好容納一個人躺在上面,石台上方寫着“蓑老卧豆巖”,您一定會非常奇怪這是什麼意思呢?這處題記是明朝書法家雪蓑的又一處題記。相傳,又一次雪蓑酒後登臨雲門山,走到此處後躺在這塊巖石上睡着了,到了晚上山上忽然下起了大雨,大雨順着巖石流淌下來,淋濕了雪蓑的半邊身子,他一時興起,寫下了“蓑老卧豆巖”的題記,後來,雪蓑和友人來到此處,他人不解,問其含義,雪蓑笑而不答,指指自己的腦袋。友人恍然大悟:“頭”的半邊淋濕了,去掉“頁”字,就剩下“豆”字了。這是雪蓑留給我們後人的一處字謎。(這處題記為郭沫若所釋義)。

“敬神如神在”刻在路邊的石壁上,非常醒目。這是孔子的一句至理名言,後面加上一句“不敬是泥胎”就表達出一個完整的意思。即為“如果你心裏敬信神佛,神就真的存在;如果不信,它也就只是一尊泥胎而已”。信則有,不信則無,可見孔子是最早具有辯證思想的人,是一位大智者。

當我們踏着999級美好的祝願來到壽字跟前,眼前豁然開朗。在山陰石壁上鐫刻着我國古代最大的摩崖巨刻“壽”字。這個字端莊大方,結構嚴謹。通高為7.5米,寬3.7米,僅寸子就2.30米的高度。所以青州當地便有了“人無寸高”的戲語。“壽比南山”這個人們過壽時最美好的祝願即出於此,這在辭海里有名確記載。這個壽字為明朝嘉靖三十九年九月初九,衡王府內掌司冀陽周全所獻書,寓意着“壽比南山”的含義。(即公元1560年所刻,歷經現在已有447年的歷史)。

關於這個壽字在我們青州當地還流傳着一個神奇的説法。那年,衡王過壽,發出告示:誰獻的禮最多最厚,就可以座壽筵的首席首座。一時間,文武百官、豪紳貴族們為了討好衡王,拼命的爭富比貴,獻上自己認為最重的禮物。可是到了壽筵的這一天,將近中午,仍沒有人敢做壽宴的首席首座,因為大家都不敢肯定自己所獻的禮物是否最厚。這時,從門外走來一個穿着破舊的老道士,名為雪蓑。傳説雪蓑為半仙半道之體,有着非凡的能力。只見他大搖大擺,旁若無人的徑直到首座上座了下來,大家都驚歎嫉妒不已,紛紛上前質問雪蓑:“你究竟獻的什麼壽禮,敢做這個位子!?瞧你穿的這副窮酸樣,能獻什麼好東西?”雪蓑不慌不忙的站起來,對大家説:“各位請隨我來!”他帶着大家來到院子裏,抬手往南邊一指,只見南山上出現了一個金光閃閃的大壽字,光芒直逼衡王府。衡王可高興壞了,可又仔細一瞧,壽字下面的寸字少了一點。衡王忙問雪蓑是怎麼一回事,雪蓑説:“你只會以貌取人,不辨賢能,這一點就隨他去吧!”衡王又是再三請求,雪蓑才讓衡王拿來綢團,名文武百官一起磨墨,然後拿起綢團,王磨盤中一蘸,隨手向南扔去,綢團向南飛了五華里,正好補上了這一點。隨着這一點的形成,又是一陣強烈的金光閃耀,耀的眾人眼睛都掙不開了。據説這光向北一直照到了渤海之濱,於是老百姓都説在青州城的北邊便出現了壽光縣。這神奇的現象讓大家驚歎不已,雪蓑也在壽宴上出盡了風頭,讓文武百官羨慕極了。酒足飯飽後,衡王帶領大家浩浩蕩蕩的來到了南山上,一路上還暗自盤算雪蓑用了多少金子才鑄成了這個壽字。可是到了壽字跟前一看,衡王才發現自己上當了,原來這個壽字是用紅泥巴糊在山崖上,外面貼上一層麥秸皮,陽光照在上面一反射,就感覺金光閃閃。衡王惱怒之餘,卻又捨不得這個壽字,便找來了青州最好的石匠,把壽字刻在了山崖上,壽字是留住了,金光卻永遠的消失了。

在壽字西側,一個不被有人注意的僻靜處,有一處價值極高的淺浮雕像非常罕見,那就是金代道士馬丹陽浮雕像。馬丹陽浮雕像高約80釐米,寬約60釐米。凸面高約半釐米,為頭部側面像。雕刻十分細膩,刀法精湛。雕像五官比例適當,面部清瘦,鬍鬚飄拂,表情寧靜,正在凝神東望。其仙風道骨的形象表現得惟妙惟肖。

“神在”兩個大字,是雪蓑在雲門山的又一處題記。這處題記為雲門山的第二大字,字徑約一米,與大壽字相鄰。該字在摩崖上鐫刻而成,筆墨飽滿,架構矯健,古拙渾樸,雄渾生姿,揮灑自如,矯若驚龍,一氣呵成,盡顯狂放流姿之美,可謂神來之筆。遊人往往於不經意間抬首便見二字,悠然之情暢然於心,恰似“敬神如神在”之意。

“雲龍之門”則為軍中書法家李鐸的題記。近年來,在修復雲門山古蹟的同時,先後徵集我國當代書畫家武中奇、舒同、李鐸、高啟雲、於希寧、史進前等名人字畫,精心鐫刻於崖壁之間,為了和山上的古蹟相互區別開來,我們特意把新增題記塗抹成藍色,給古老的雲門山增添了新的生氣。

這個南北貫通的天然大洞為雲門洞,高闊過丈,天然形成。遠望如高懸太空的明鏡近看如拱璧月門,由此雲門山有了一個非常有意境的名字“雲門拱璧”。關於雲門洞的來歷,我們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説,那就是衡王招親的故事。明朝青州衡王有個女兒,才貌出眾,人稱“詠絮公主”。那年公主正值豆蔻年華,許多王孫公子都來攀親,但衡王夫婦愛女如掌上明珠,不願輕易許婚,公主也要自己挑選個品學兼優,有才能的如意郎君。於是她讓父王發出告示:誰能在南山上掛一面能在王府的繡樓就能看清的鏡子,她就嫁給誰,凡年齡在16—25之間的青年都可應試,那些王孫公子、富人子弟聽到這一消息,都爭先置辦銅鏡,有的竟不惜賣掉家產。銅鏡鑄造得如此之大,數十人才能抬到山上,令人懸掛山上,但終因相距太遠,因為沒有太陽光的反射,在王府難以看到,王孫公子、富人子弟紛紛敗下陣來。這時,青州城西南井塘村的一個小石匠説他能辦到,並説十天後來回話。小石匠帶了錘釺、鑿子工具來到雲門山大雲頂底部早已看好的地方早了起來,他不分晝夜,終於在第十天的早上,打出一個南北貫通、高闊過丈的大洞,襯着山前的陽光,從衡王府邸望去,這個洞恰似一個高懸太空的明鏡。小石匠聰明勤勞,堅定不拔的毅力感動了公主,這位“詠絮公主”雖然出身名門,卻心地善良,不重門第之分,她決定嫁給小石匠,衡王夫婦也因有言在先,拗不過女兒,就同意了這門婚事。公主下嫁後不靠婚資過活,與小石匠勤儉持家,至今使村中的一段佳話,而古青州八景之一的“雲門拱璧”就此誕生。

雲門洞北側的兩個池子名曰“二龍池”,聽老年人們將這兩個池子原為泉眼,池子裏水清甘冽,清澈見底,是山頂的兩顆明珠。近年來,水位下降,池子裏多半積攢的雨水,但即使天氣再旱,這兩個池子也沒有幹過,可見山多高水多深是有一定含義的。

雲門山歷史悠久,文化底藴深厚,山上三種文化鼎力,分別為佛家、道家、儒家。穿過雲門洞我們來到了佛教聖地—雲門山石窟造像羣。在雲門山陽坡石壁上大小並排着石窟五座,石佛造像二百七十二尊,它與西邊的駝山石窟造像同組成了青州石窟造像羣,被譽為齊魯石窟之冠。並且在石窟旁邊的崖壁上歷代名人的題記遍佈山崖,可以説雲門上本身就是一幅美麗的歷史畫卷。雲門洞上方“雲門山”三個篆體字,形象地體現出雲門仙境名字的意境。此出題記為明朝正德年間(1506-1521)的官居禮部尚書、太子太保加少保的山西樂平人喬宇的題記。“鬼斧神功、“超塵離夢”、“玄之又玄”分別是雪蓑的題記。 “鬼斧神功”四個字為虞雲門洞南端內側懸崖之上。“超塵離夢”位於雲門洞上。“吐納風雲”為清朝的題刻。 “雲門山大雲寺”這個題記為唐朝所保留下來,據《新唐書》載唐天授元年,青州雲門山雲門寺的發明和尚通過武則天的男寵薛懷義,獻《大雲經》給武則天,説武則天時彌勒佛下凡,應該主皇權,做皇帝,武則天非常高興,詔令全國各地都要刻印學習《大雲經》,各州縣都要建大雲寺,這個時候青州雲門山的雲門寺也就改成了大雲寺,現在這個大雲寺已經蕩然無存了,只留下了這六個大字。

雲門洞上方的三窟石窟造像風格相同,都為一佛、二僧、二菩薩、二天王或二力士像。最西邊的窟中供的是釋迦牟尼像,兩邊有身着甲,手執叉,腳踏魔鬼的天王像,與龍門、莫高窟等石窟羣中所雕的唐天王像,各地唐墓中出土的天王俑完全相同。中間一窟所供的主佛也是釋迦牟尼像,左右兩邊分別有二僧、二菩薩像和上身袒露、肌肉隆起、下着裙、赤腳的唐代力士像,頭上的冠雖然看不清楚,但雙鳥尾卻清晰可見,這些力士像不僅是當時一般武士的形象,而且反映出唐代力士像的特徵。最東邊的石窟內有唐開元十九年益都縣令唐照明的“雲門山功德錄”刻字,由此可知這一窟的開鑿年代,這三窟的造像題材佈置和作風相同,從而也就知道了前兩窟開鑿的時間也在開元前後。這一窟中還有一種特別的造像,佛坐下有益都縣令唐照明和夫人韋氏的像,稱為“供養人像”。即有錢人出錢作功德,把自己或親人的像在石壁上刻出來,所刻的就是供養人像。

繼續往西走,石壁上有一個進深兩米多,沒有佛像的石窟,稱之為葬窟,與遍佈山崖的方形小龕相互關聯,這些小龕稱為“骨灰龕”。在古代,得道的高僧和主持和尚圓寂時在葬窟中坐化,弟子便把他們從葬窟裏抬到空地上焚燒,之後把他們的骨灰放入骨灰龕中,外面鑿一塊與骨灰龕同樣大小的石碑把它蓋住,並把他們的姓氏和籍貫刻在上面。其形式類似於今天的牆壁是公墓,但並不是所有的和尚都可以把骨灰放到這裏,只是寺院的住持才可以,用我們今天的一句話來解釋,不妨這樣認為:有一定級別的人才可以享受這種待遇。因為年代太久了,石碑掉下來,骨灰也隨風而去,只留下這遍佈山崖的石龕向過往的客人講訴着這過往的史實。

這一山石自然裂縫,口如井狀,深不可測,稱為“雲窟”。每逢夏秋之際,常有云霧從窟中泛出,穿雲門洞而過,將山頭包於雲霧當中,所以雲門山的名字由來雲窟功不可沒。相傳在隋朝時,青州有一位財主叫李清,他這年正值六十大壽,卻對朋友們説,什麼金銀財寶都不要,只要每人送他一丈草繩便可。李清把這些草繩連起來,一端綁上一個筐,他手裏拿着一面鑼,坐入筐中,讓家人把他放入窟中,並約好,當家人聽到敲鑼聲後再把他拉上來。可是家人在上面等了一天一夜後也沒有聽到敲鑼聲,於是把筐拉上來,卻發現裏面空無一人,沒有辦法,家人只好回去了。李清究竟去哪裏了呢?原來,李清在窟底敲鑼,上面卻聽不到,李清只好順着窟底往裏走,走了好長一段路,正好看見兩個白鬍子老頭在下棋,他便站在一邊看棋,卻沒發現身邊的樹是一會兒發芽,一會兒長葉,一會兒又枯黃了,俗話説;“窟底一日,世上百年”。李清便在這裏住了下來,老人告誡他,北邊牆上的這扇窗户不能隨便打開。可有一天,李清忍不住把這扇窗户打開了,發現窗外就是家鄉,思鄉之情油然而生,他讓老人把他送出雲窟,可等到回家時,早已是物是人非,好幾代都過去,後人早已不認識他了,李清很傷心,又回到窟底,從此再也沒有出現過。看來李清是得道昇天了。明朝馮夢龍所著《醒世恆言》中有一篇《李道人獨步雲門》,就是根據這個傳説演義而成的。

雲窟旁邊的兩窟為北齊和隋朝開鑿的石窟,主要為西方三聖像:即阿彌陀佛和觀世音、大勢至兩位菩薩。在這一窟中又隋開皇九年(589年)至仁壽二年(6XX年)的十餘處題記,主體造像開鑿於隋朝初年,最後完成於公元589年之前。東邊一窟為中型窟,開鑿於北齊,這一佛龕,在雲門山的造像中形式最大,肋侍菩薩雕刻得最為工細精美。這一龕選擇了石壁前尤為開闊的最佳位置,這是為了接納更多的修行着,來此做法事。這些特點,表明了這一龕在雲門山造像中的重要性。

這一龕東側菩薩的飄帶上,可有一男一女裸體《雙身法身圖》,雙身修法不是“合歡”。密教認為,男是禪定,女是智慧,只有禪定和智慧相結合,才能入大定入佛智。這表明,這一龕是最為規範、規格最高的密教造像。因此可以説,這一龕在雲門山造像中,具有“首席”的意義。

站在此處向南望去,劈山的劈縫清晰可見。旁邊微凸起的山峯,可以形象的看到如一方寶印,而此山就是前面所提到過得寶印山。古時,人們對於五行極為推崇,認為青州即是東方之州,是最早見到太陽時的地方,此處又云霧繚繞,充滿靈氣,並配有“烏紗帽”和“寶印”,於是認為此處為風水寶地,必將會出現非凡之人。公元399年鮮卑人慕容德便多方考證,最後定都青州,建立南燕國。這也是山東境內唯一一處建國都的地區。關於這道劈縫,在當地還有一個神奇的故事。相傳,二郎神跟眾神仙打賭,説他能擔着兩座山追趕太陽,眾神們不相信,於是他一頭挑起劈山,一頭挑着雲門山追趕太陽。當他走到青州的地界時,挑劈山的地方豁口了,無法再挑了,於是就放在了這裏,二郎神怕無法和眾神仙們交待,就從扁擔上拿下一個寨子,隨手在地上畫了一個“十”字做記號,於是在青州雲門山南面有了一個十字村,還有一個寨子村。當二郎神把扁擔抽出來時,雲門山上便出現了雲門洞,這是關於雲門洞的有一個傳説。二郎神繼續往東追趕,忽然覺得鞋子裏有一塊小石頭硌腳,就脱下鞋子來一磕,這塊小石頭滾落地下就形成一座小山,雖説是從鞋子裏磕出來,也不能稱為臭山吧?乾脆,取名香山得了,這就是鄭母鎮香山的來歷了。

雲門山的頂峯稱為“大雲頂”,當我們登天梯來到大雲頂“雲門仙境”盡收眼底,此處碑文為,明朝萬曆壬子年按察司副史平灤公高第立,因明末清初戰亂被損,清順治庚子年,時任青州知府的夏一鳳重建。據史志記載,明朝末期,山頂上原有的碧霞祠、關帝廟、東西閬風亭等建築,在解放前夕被毀。

三皇殿建在雲門山頂峯中部,供奉着人類的三個祖先—伏羲、神農、軒轅,即天皇、地皇、人皇。

迎旭門——元朝古建築風格,為全石無樑拱形建築,這個建築很有代表性。

天仙玉女祠,是為紀念多情的七仙女而建,始建於元朝。原來此處建築為蒙古包式,體現出統治者的皇族建築(忽必烈為蒙古族)。後來,忽必烈崇尚道教,於是下令將此建築改為道士帽形狀,以示對道教的崇敬。

玉皇殿原為元朝古建築,毀於解放戰爭初期,於84年重修。近年來景區又對塑像進行重塑。

《重修雲門山碑記》,該碑位於山頂,採用雲門山青石製作,高265釐米,寬108釐米,厚8釐米,包括碑首兩字,全文554字,字徑3釐米 ,正楷書寫,它做工精細,雖久歷滄桑,至今保存完好。

更為奇特的是在離碑文不遠處,平坦的地面上鐫刻着蒼勁有力的“天池”兩個大字,這處題記刻於嘉靖四十三年。

站在山頂上,遠望西南羣山,您會深切的體會到詩中所説:“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的含義。東西閬風亭分別位於望海峯之上與西邊山崖處,如仙境中隱現的兩道仙門,而此處它卻另有含義。在古代,大家閨秀的繡樓都有東閬門、西閬門,沒有出嫁以前,絕對不能走出這兩個門,只有出嫁那一天,才能走出這兩個門,嫁到夫家去。在雲門山兩端的東西閬風亭,與山頂的天仙玉女祠、玉皇殿遙相對應,而劈山、駝山雄峙雲門山東西,紗帽、寶印圍繞左右,此乃真天庭也,真仙境也!

陳摶石雕像位於雲門山山陰東側的萬春洞內,該洞高1.6米,寬1.2米,深5米。洞內南側有石牀,上有陳摶老人的高浮雕石像一尊,枕書長眠,常睡不醒,安祥悠然,憨厚可掬。傳説陳摶辭官歸隱後,高枕無憂,一覺睡了八百年。所以當地老百姓有諺語:“摸摸陳摶頭,一輩子不發愁,摸摸陳摶腚,一輩子不生病。”至今,石像已被人們摸的周身發亮了。該洞是明朝嘉靖年間衡王府內典膳掌司周全為紀念陳摶老人而鑿,所以當地人稱為陳摶洞。

陳摶睡像石雕前上方有雪蓑的《山居吟》摩崖題刻:

夜宿石牀類洞天,斗笠脱放海東邊。

夜深熟睡白雲起,莫管龍來榻下眠。

此詩字徑9釐米,篆刻細膩,詩中大意是雪蓑生活理想的寫照。

陳摶洞口還有明代姜雲谷的詩刻:

君睡容我醉,我醉學君睡;

醒者徒紛紛,未許同把臂。

北宋年間的青州知府盧士宗曾説:周環眾山,雲門為冠,然此山實不聞天下,乃不得與龍山、虎丘決雄唯可惜也。從他的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在青州的眾山中,雲門山是最美的,可惜雲門山在天下卻沒有名氣,因此不能與洛陽的龍山和蘇州的虎丘來一比高下,真是太可惜了。而今天的雲門山在經歷了一千多年歲月的洗禮之後,仍然屹立在齊魯大地上,展示着它的雄姿。我們常説來美麗的青州做客,不登雲門山,不算青州客,登臨雲門,平步青雲。相信景色秀麗的雲門山會帶給您最美好的記憶,並送給您最真誠的祝願,祝願天下人大壽、高壽、壽比南山!

好了各位,雲門山遊覽到此結束,歡迎您的下次光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jingxuan/p8ldk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