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導遊詞精選 >

桃源洞導遊詞十篇

桃源洞導遊詞十篇

桃源洞導遊詞 篇1

各位遠道而來的朋友:

桃源洞導遊詞十篇

一路辛苦了,歡迎你們!我來自三明市明運旅行社,姓張名紅鷹,紅色的紅,雄鷹的鷹,與中國知名品牌大紅鷹”同名,很榮幸能為各位服務,希望我的服務也能像大紅鷹”一樣在大家心目中留下美好而難忘的印象。為我們駕車的師傅姓馬,單聽他的姓就可以放心了,所謂老馬識途,輕車熟路,平平安安,有他為我們保駕護航,大家可以輕輕鬆鬆的跟我一起遊覽。在旅途中,您如果有什麼疑問和要求,請隨時提出來,我們將會盡全力為您服務,爭取讓各位慕名而來,滿意而歸!

今天我們所遊覽的桃源洞就座落在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永安境內。這是一座歷史悠久、風光秀麗的城市,全市總面積2942平方公里,人口31.4萬,是八閩大地上一顆璀燦的明珠。永安置縣於明景泰三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在抗戰時期曾作為福建省的臨時省會長達7年半之久,一度成為東南政治名城。1984年經國務院批准永安撤縣立市,在旅遊業蓬勃發展的今天,永安又於20__年被評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從市中心到桃源洞還有9公里的路程,在這10分鐘的時間裏,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景區的情況:桃源洞風景區總面積28.78平方公里,由桃源洞、百丈巖、修竹灣、葛裏和木並櫚潭五大景區組成。因為古時山上長滿了木並櫚樹,歷史上又稱為木並櫚山。據有關記載,在唐朝時,這裏就有寺廟存在了。南宋時期,著名的當朝宰相李綱與左正言鄧肅曾在此地隱居,讀書。明朝萬曆年間,1605年的時候,安砂人兩郡司馬陳源湛因為官場失意,萌發了隱居的念頭,就捐錢修建了18處的樓台亭閣,取世外桃源、別有洞天”之意而取名桃源洞。1630年,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和地理學家徐霞客聽説在福建有一處世外桃源的勝景,很有陶淵明所寫的《桃花源記》中的意境,於是不遠千里來到此地遊覽。他也被桃源洞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便在他所著的《徐霞客遊記》中認真地作了記載,從此桃源洞名聞遐邇。

桃源洞導遊詞 篇2

古時桃源洞一帶山上有許多栟櫚樹,所以歷史上又稱為栟櫚山。據有關記載,唐代就有頭陀僧結廬於葛裏,五代後晉時期建有栟櫚寺。明代萬曆年間( 公元1620xx年)當地安砂人兩郡司馬陳源湛捐資建有亭、台、樓、閣十餘處,取“世外桃源”之意改名為桃源洞,並在入口120米高的峭壁上36米高處刻有“桃源洞口”四個大字。南宋宰相李綱和左正言鄧肅曾在此隱居、讀書,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也曾遊覽此地,並都留有詩句。從此桃源洞名聞遐爾。

桃源洞導遊詞 篇3

沿着桃花澗拾階而上,我們來到了一處風水寶地。俗話説,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桃源洞的靈氣就是在我身後的這座觀音大士殿。為什麼當時人們要選擇在這裏修建寺廟呢?其中的奧妙就在我們的正前方。各位請看:前方兩座山峯形成了一個香爐形狀,不遠處的幾株松樹就像是香柱。每當清晨煙霧繚繞的時候,彷彿香火正在燃燒,對着觀音大士千年不絕;近處左右的兩座山峯正是風水學上所説的左青龍右白虎鎮守寶地。這就是為什麼要將寺廟建在這裏的主要原因。

現在我們要走的路比剛才要陡峭得多,不過,走過這一段台階就可以看到桃源洞的精華景點一線天了。有一首歌是這樣唱的:不經歷風雨哪見得彩虹,而一線天就是彩虹,在那等着我們,大家一定要加把勁!

在我眼前的這一條巨大的縫隙,就是被列入上海吉尼斯大世界紀錄的中國一線天。370年前,明朝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來到這裏,就被這一道奇觀所征服。他在驚喜之餘,寫下了這麼一句話:餘所見一線天數處,武夷、黃山、浮蓋,未曾見如此大而逼,遠而整者”。他用大、逼、遠、整這四個字很形象地概括了一線天:大是形容一線天的巖石非常大,一線天的形成是由於地殼運動,造成巖石上升,擠壓出一道縫隙,加上常年的流水沖刷、侵蝕,就逐漸形成我們今天所看到的一線天;逼是指一線天內的兩則距離非常窄,最窄的地方僅容一個人側身而過;遠是指一線天的長度,它長120米,高90米,共有206個台階,走過一線天,就等於上了10層樓,要是有電梯多好,可是這樣就不能完全感受這一讓古人都歎為觀止的天下奇觀了;整是説明它保存得非常完整,在景區內共有這樣的一線天達6處之多,這在國內是很罕見的。在遊覽一線天的時候,請大家一定要從上、下、左、右、前、後不同的角度去觀賞,才能充分地體會這大、逼、遠、整的含義。在登一線天之前,請各位將手機、手錶等貴重的物品收好,以免被兩側的巖石刮壞了,有心臟病和高血壓的朋友,請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不要勉強,以免發生意外。

桃源洞導遊詞 篇4

各位遠道而來的朋友:

一路辛苦了,歡迎你們!我來自三明市明運旅行社,姓張名紅鷹,紅色的紅,雄鷹的鷹,與中國知名品牌大紅鷹”同名,很榮幸能為各位服務,希望我的服務也能像大紅鷹”一樣在大家心目中留下美好而難忘的印象。為我們駕車的師傅姓馬,單聽他的姓就可以放心了,所謂老馬識途,輕車熟路,平平安安,有他為我們保駕護航,大家可以輕輕鬆鬆的跟我一起遊覽。在旅途中,您如果有什麼疑問和要求,請隨時提出來,我們將會盡全力為您服務,爭取讓各位慕名而來,滿意而歸!

今天我們所遊覽的桃源洞就座落在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永安境內。這是一座歷史悠久、風光秀麗的城市,全市總面積2942平方公里,人口31.4萬,是八閩大地上一顆璀燦的明珠。永安置縣於明景泰三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在抗戰時期曾作為福建省的臨時省會長達7年半之久,一度成為東南政治名城。1984年經國務院批准永安撤縣立市,在旅遊業蓬勃發展的今天,永安又於20_年被評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從市中心到桃源洞還有9公里的路程,在這10分鐘的時間裏,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景區的情況:桃源洞風景區總面積28.78平方公里,由桃源洞、百丈巖、修竹灣、葛裏和木並櫚潭五大景區組成。因為古時山上長滿了木並櫚樹,歷史上又稱為木並櫚山。據有關記載,在唐朝時,這裏就有寺廟存在了。南宋時期,著名的當朝宰相李綱與左正言鄧肅曾在此地隱居,讀書。明朝萬曆年間,1620_年的時候,安砂人兩郡司馬陳源湛因為官場失意,萌發了隱居的念頭,就捐錢修建了18處的樓台亭閣,取世外桃源、別有洞天”之意而取名桃源洞。1630年,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和地理學家徐霞客聽説在福建有一處世外桃源的勝景,很有陶淵明所寫的《桃花源記》中的意境,於是不遠千里來到此地遊覽。他也被桃源洞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便在他所著的《徐霞客遊記》中認真地作了記載,從此桃源洞名聞遐邇。

説着,我們已經來到景區了,我們將在這裏遊覽2個半小時,現在8點半,請各位在11點的時候準時在我們現在下車的停車場內上車。我們的車號是12345號,現在請帶好隨身貴重的物品跟着我下車進行遊覽。

各位朋友,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了桃源洞口,在我右手的這一片高達120米的懸崖上面刻着桃源洞口”四個大字。這裏説是洞口,其實是因為兩邊的懸崖對峙,站在我們現在的位置,無論您從哪個角度上看它都像是一個天然的洞口。請各位猜猜看這四個字是刻在多少高度上呢?對了,36米。每個字有2米見方,是陳源湛在1620_年所題寫的。下面還刻着一首名為《桃源洞》的七律詩:

介破巉巖一澗流,探奇乘漲弄扁舟。

懸崖高削千尋玉,幽壑寒生六月秋。

點岫煙雲閒去住,忘機鷗鳥自沉浮。

武陵人遠桃空在,臨眺躊躇意未休。

這首詩概括了桃源洞的景觀特色,描述了這裏氣候宜人,景色優美,花香鳥語,表達了遊人流連忘返的心情。在詩中忘機鷗鳥自沉浮”是一個典故:在海邊的一個善良的小孩,他經常在海邊玩耍,久而久之,海鷗都和他成為朋友,不時地會飛入他的手中一起嬉戲。有一天,孩子的父親知道了這件事情以後,就對孩子説:既然海鷗都不怕你,那麼你明天就去捉幾隻回來。”第二天,孩子來到海邊,奇怪的是,海鷗們似乎察覺到了,只在空中迴旋,而不象往常一樣和他一起玩耍了。這個故事説明了有心機的人,異類對他避而遠之,只有不存心機的人,異類才會與他和平相處。陳源湛將這首詩寫在入口處是有用心的,他希望每一位進入桃源洞的遊客,都要帶着這種心境去遊玩,才能充分地領略到世外桃源的無限魅力。現在就請各位和我一起進入桃源洞,看看是否有古人那種臨眺躊躇意未休的感覺。

在我們身邊流動的這條小溪就是桃源洞的精華景點之一,因兩岸長滿桃花而得名。她就像是桃花仙子不慎遺落在人間的美麗的紗巾,當桃花盛開的時候,春風拂面,將花瓣吹落水中,飄香流紅,美不勝收。

沿着桃花澗拾階而上,我們來到了一處風水寶地。俗話説,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桃源洞的靈氣就是在我身後的這座觀音大士殿。為什麼當時人們要選擇在這裏修建寺廟呢?其中的奧妙就在我們的正前方。各位請看:前方兩座山峯形成了一個香爐形狀,不遠處的幾株松樹就像是香柱。每當清晨煙霧繚繞的時候,彷彿香火正在燃燒,對着觀音大士千年不絕;近處左右的兩座山峯正是風水學上所説的左青龍右白虎鎮守寶地。這就是為什麼要將寺廟建在這裏的主要原因。

現在我們要走的路比剛才要陡峭得多,不過,走過這一段台階就可以看到桃源洞的精華景點一線天了。有一首歌是這樣唱的:不經歷風雨哪見得彩虹,而一線天就是彩虹,在那等着我們,大家一定要加把勁!

在我眼前的這一條巨大的縫隙,就是被列入上海吉尼斯大世界紀錄的中國一線天。370年前,明朝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來到這裏,就被這一道奇觀所征服。他在驚喜之餘,寫下了這麼一句話:餘所見一線天數處,武夷、黃山、浮蓋,未曾見如此大而逼,遠而整者”。他用大、逼、遠、整這四個字很形象地概括了一線天:大是形容一線天的巖石非常大,一線天的形成是由於地殼運動,造成巖石上升,擠壓出一道縫隙,加上常年的流水沖刷、侵蝕,就逐漸形成我們今天所看到的一線天;逼是指一線天內的兩則距離非常窄,最窄的地方僅容一個人側身而過;遠是指一線天的長度,它長120米,高90米,共有206個台階,走過一線天,就等於上了10層樓,要是有電梯多好,可是這樣就不能完全感受這一讓古人都歎為觀止的天下奇觀了;整是説明它保存得非常完整,在景區內共有這樣的一線天達6處之多,這在國內是很罕見的。在遊覽一線天的時候,請大家一定要從上、下、左、右、前、後不同的角度去觀賞,才能充分地體會這大、逼、遠、整的含義。在登一線天之前,請各位將手機、手錶等貴重的物品收好,以免被兩側的巖石刮壞了,有心臟病和高血壓的朋友,請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不要勉強,以免發生意外。

走出一線天,豁然開朗,不知您是否有一種成就感呢?世外桃源不僅有優美的景色,更富有人生哲理,生活不也是這樣嗎?面對種.種挑戰,只要有勇氣,持之以恆,成功永遠都伴您左右。

現在我們所在的位置,是桃源洞景區中最開闊的地方,稱為望象台”。在這兒可以將木並櫚潭的景色盡收眼底:在對岸,修竹灣的竹子青翠欲滴,木並櫚潭裏綠波盪漾。葛裏景區內綠樹成茵,有一處紅房子若隱若現。那是南宋時期,左正言鄧肅的書院。當年他因為不堪忍受朝廷的黑暗辭官回家,在這裏隱居讀書,並邀請被貶到沙縣任職的宋朝宰相李綱來此地散心。李綱在780年就已經留下了木並櫚百里遠沙溪,水石稱為小武夷”的動人詩篇。作為福建邵武人的李綱將桃源洞和家鄉的武夷相提並論,也表達了他思鄉的心情。古人將桃源洞比武夷山,主要是由於兩者同屬于丹霞地貌,什麼是丹霞地貌呢?最簡單來理解,就是在巖石中含鐵質比較多,而鐵在氧氣中逐漸被氧化,呈鐵鏽紅色,很像晚霞的色彩,所以稱之為丹霞。

下山的路已經在眼前,在途中有三道寨門,是在福建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中遺留下來的。當時,沙縣人鄧茂七號稱剷平王”,揭杆起義,結果起義失敗,不幸遇難。他的侄子帶領着剩下的隊伍,退守到這裏,並修建了三道寨門。前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一線天鎮守上山路,後山有三道寨門重重把守,的確是易守難攻,下山時可以認真看一看。

時間過得可真快,轉眼我們就要分手了,很高興能和這麼多的新朋友一起分享生命中愉快的時光。這些日子以來,感謝大家對我們工作給予大力的支持與配合,希望您能留下寶貴的意見。若是您感到滿意,就請告訴您的家人與朋友,福建迷人的風光永遠以微笑迎接八方來客,三明市明運旅行社的導遊大紅鷹”在這裏等着他們。朋友們,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但是,不論我們相隔多遠,我真誠地期待下一次的相聚。請允許我將這首《等我回來,永安》送給各位:永安的紡車一直在轉,從阿婆的童年到我的童年,記憶中永安的棉紗為幾輩人擋住了風寒。永安的水車一直在轉,從寂靜的午後到起風的夜晚,記憶中永安的窗外總是一片秋水藍天。永安的唱片一直在轉,從石林的傳説到酣睡的搖籃,永安兩個字剛一説出口,歲月便化作一縷輕煙,一縷輕煙。永安等我回來,我永遠走不出你的視線,永安等我回來,我會回到生命的原點……”

最後,祝各位前程似錦,閤家幸福,再見!

桃源洞導遊詞 篇5

幾百年來,人們都叫它“姑嫂塔”,為什麼不叫它“萬壽塔”或“關鎖塔”呢?《閩書》中有這樣一段記載:“昔有姑嫂嫁為商人婦,商販海久不至,姑嫂塔而望之,若望夫石,然塔中刻二女像……”

在閩南僑鄉及東南亞華僑聚居地,還流傳着更為傳人的姑嫂塔的故事。傳説很久以前,閩南天旱,莊稼顆粒無收,一位名叫海生的窮人無法繳交財主的田租,被迫離別新婚的妻子和心愛的妹妹,遠走南洋,約定三年後回來還債。窮哥哥往南洋後,姑嫂倆天天登上寶蓋山遠眺大海歸舟,盼望骨內親人回家團聚。轉眼三年已到,窮哥哥乘船回來,姑嫂倆在山上看到哥哥的船已近海岸,誰知忽然颳起狂風下起暴雨,驚濤駭浪把窮哥哥乘坐的大帆船打翻了。窮哥哥葬身大海,姑嫂倆喜盡悲來,縱身跳人大海……人們為了紀念她們,就建起了這座姑嫂塔。

這當然是傳説,但它卻是僑鄉人民過去苦難生活和悲慘遭遇的見證,也是僑鄉人民移民海外歷史的見證。大家知道,石獅市是聞名遐邇的閩南僑鄉和與港台有密切親緣關係的地區。目前,旅居海外的華僑,外籍華人,港澳地區的同胞有30多萬人,僑眷僑屬佔石獅市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石獅市的旅外華僑主要分佈在菲律賓、新加玻、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緬甸、越南、日本、美國、加拿大等國。石獅與中國台灣海峽隔海相望,有着悠久的地緣、血緣關係。祖籍石獅市的台胞有30多萬人,目前居住在石獅的中國台灣籍同胞有二、三百人。

姑嫂塔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據史料記載,正是從那時候起,晉江、石獅一帶的先民大量移居菲律賓。《泉州府志》中載,從宋崇寧元年(1102年)到清朝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這650年中,泉州發生大旱11次,造成了“民多餓死”、“民多遊移”、“種不入土、民相食”等悲慘情景。在那兵荒馬亂,天災人禍的困迫下,鄉民大量遠涉重洋,背井離鄉到菲島謀生。因住番定居國外,故鄉人稱華僑為“番客”,指的是從“番邦”返“唐山”的客人。

時朝著名文人何喬遠在《鏡山全集》中説:(華橋)“皆背離其室家,或十餘年末返者,返則兒子長育至不相識。蓋有新婚之別,娶以數日離者。“這説明了晉江、石獅一代的鄉民出洋謀生的辛酸歷程。

早期鄉民為生活所迫,不得不離鄉背井。不少往菲律賓謀生的人,都有一定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在菲從事生產勞動,與菲人友好相處,共同開發菲島,授以各種技能。菲律賓史學家賽迪博士説:“華人帶來他們祖國的絕好文明、忍耐、勤勞和歷史悠久的民族手藝“。

據有關歷史著作的記載,至少自春秋戰國起,晉江、石獅與中國台灣就已存在血緣關係。由於地理位置的相近,客觀上為早期石獅人移居中國台灣提供了方便。同時,政治上、經濟上的密切聯繫也成為宋元時期石獅人移居中國台灣的重要社會因素。

解放後,特別是六十年代以來,石獅僑屬則大量定居港澳地區或轉往東南亞各國。由於歷史和血緣的關係,生活在境外的右獅華僑,華人後代,港澳台同胞,一向熱愛祖國,熱愛故鄉,在各個不同時期都作出過積極的貢獻。例如《大侖蔡氏宗譜》記載,早在明朝萬曆年間,僑居菲律賓的石獅華僑就有匯款回家“買田蓋屋”的習慣和“借貸親人經營商業”的史實。近代由於華僑的事業有所發展,華僑回鄉投資或捐辦各種行業的日益增多。許多華僑紛紛在石獅投資興辦錢莊,百貨商場、旅社、交通業、房地產業以及為家鄉捐資辦學等。

桃源洞導遊詞 篇6

眼前這座黑壓壓的大巖石山叫寶蓋山,你們看,它凌霄獨立,周圍沒有其它山峯為鄰,看起來是不是顯得特別孤單呢?所以,人們又叫它“大孤山“。明朝一位著名的詩人黃克晦在一首詩中這麼説“亂嶂江邊出,大孤山最孤”。

高踞山頭的那座塔就是我們今天要參觀的“姑嫂塔”。它是一座用花崗巖建造的仿樓閣式的空心石塔。塔共五層,二十一米高,昨天大家參觀的泉州東西塔,東塔高48.27米,西塔高44.06米,雖然姑嫂塔還不足東西塔的一半高,但是它依借山勢,所以顯得特別巍武。

姑嫂塔,又稱“關鎖塔”或“萬壽塔”,它建於南宋紹興年間的公元1131-1162年,迄今已經有800多年的歷史了。它背靠泉州灣,面臨中國台灣海峽,有鎮南疆而控東溟之勢。《泉州府志》上稱它“關鎖水口鎮塔也,高出雲表,登之可望商舶來往”,可見,姑嫂塔真正的作用,是作為航標的。南宋時期,泉州港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港口之一,對外貿易十分繁榮,與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有生意往來。宋朝的吳自牧在《夢溪錄》中説:“若欲船泛外國買賣,則自泉州便可出洋。“為適應海外交通的需要,在位處泉州港口的寶蓋山上建造石塔,作為航標燈塔,其意義無疑是十分重要的。《八閩志》就有這樣的記載:“在永寧裏有石塔甚宏麗,商舶自海遷者,指為抵岸之期。”這裏説的石塔,就是指姑嫂塔。雖然志書記載只有廖廖數字,卻十分明白地指出姑嫂塔在航海上起着指引商船抵岸的重要作用。

現在我們來到姑嫂塔前,大家請看,這塔的第一層西面開了一個拱形門,第二層以上各層有兩個門洞,轉角倚柱體梅花形,頂置護鬥,塔身層層向上縮小,每層迭澀出檐。每一層的塔身外都有圍欄環衞四周;塔的裏面有石階直通塔頂。第二層的門額上刻“萬壽寶塔”四個字。第五層的外壁有一個方形龕,龕裏有石刻二女像,傳説這二女是姑嫂。明代蘇紫溪有詩説:“瓊樹當空出,飛帆帶月遙。二妃環佩響,秋色正蕭蕭。”這首詩就是寫姑嫂塔的。

幾百年來,人們都叫它“姑嫂塔”,為什麼不叫它“萬壽塔”或“關鎖塔”呢?《閩書》中有這樣一段記載:“昔有姑嫂嫁為商人婦,商販海久不至,姑嫂塔而望之,若望夫石,然塔中刻二女像……”

在閩南僑鄉及東南亞華僑聚居地,還流傳着更為傳人的姑嫂塔的故事。傳説很久以前,閩南天旱,莊稼顆粒無收,一位名叫海生的窮人無法繳交財主的田租,被迫離別新婚的妻子和心愛的妹妹,遠走南洋,約定三年後回來還債。窮哥哥往南洋後,姑嫂倆天天登上寶蓋山遠眺大海歸舟,盼望骨內親人回家團聚。轉眼三年已到,窮哥哥乘船回來,姑嫂倆在山上看到哥哥的船已近海岸,誰知忽然颳起狂風下起暴雨,驚濤駭浪把窮哥哥乘坐的大帆船打翻了。窮哥哥葬身大海,姑嫂倆喜盡悲來,縱身跳人大海……人們為了紀念她們,就建起了這座姑嫂塔。

這當然是傳説,但它卻是僑鄉人民過去苦難生活和悲慘遭遇的見證,也是僑鄉人民移民海外歷史的見證。大家知道,石獅市是聞名遐邇的閩南僑鄉和與港台有密切親緣關係的地區。目前,旅居海外的華僑,外籍華人,港澳地區的同胞有30多萬人,僑眷僑屬佔石獅市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石獅市的旅外華僑主要分佈在菲律賓、新加玻、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緬甸、越南、日本、美國、加拿大等國。石獅與中國台灣海峽隔海相望,有着悠久的地緣、血緣關係。祖籍石獅市的台胞有30多萬人,目前居住在石獅的中國台灣籍同胞有二、三百人。

姑嫂塔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據史料記載,正是從那時候起,晉江、石獅一帶的先民大量移居菲律賓。《泉州府志》中載,從宋崇寧元年(1120_年)到清朝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這650年中,泉州發生大旱11次,造成了“民多餓死”、“民多遊移”、“種不入土、民相食”等悲慘情景。在那兵荒馬亂,天災人禍的困迫下,鄉民大量遠涉重洋,背井離鄉到菲島謀生。因住番定居國外,故鄉人稱華僑為“番客”,指的是從“番邦”返“唐山”的客人。

時朝著名文人何喬遠在《鏡山全集》中説:(華橋)“皆背離其室家,或十餘年末返者,返則兒子長育至不相識。蓋有新婚之別,娶以數日離者。“這説明了晉江、石獅一代的鄉民出洋謀生的辛酸歷程。

早期鄉民為生活所迫,不得不離鄉背井。不少往菲律賓謀生的人,都有一定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在菲從事生產勞動,與菲人友好相處,共同開發菲島,授以各種技能。菲律賓史學家賽迪博士説:“華人帶來他們祖國的絕好文明、忍耐、勤勞和歷史悠久的民族手藝“。

據有關歷史著作的記載,至少自春秋戰國起,晉江、石獅與中國台灣就已存在血緣關係。由於地理位置的相近,客觀上為早期石獅人移居中國台灣提供了方便。同時,政治上、經濟上的密切聯繫也成為宋元時期石獅人移居中國台灣的重要社會因素。

解放後,特別是六十年代以來,石獅僑屬則大量定居港澳地區或轉往東南亞各國。由於歷史和血緣的關係,生活在境外的右獅華僑,華人後代,港澳台同胞,一向熱愛祖國,熱愛故鄉,在各個不同時期都作出過積極的貢獻。例如《大侖蔡氏宗譜》記載,早在明朝萬曆年間,僑居菲律賓的石獅華僑就有匯款回家“買田蓋屋”的習慣和“借貸親人經營商業”的史實。近代由於華僑的事業有所發展,華僑回鄉投資或捐辦各種行業的日益增多。許多華僑紛紛在石獅投資興辦錢莊,百貨商場、旅社、交通業、房地產業以及為家鄉捐資辦學等。

桃源洞導遊詞 篇7

眼前這座黑壓壓的大巖石山叫寶蓋山,你們看,它凌霄獨立,周圍沒有其它山峯為鄰,看起來是不是顯得特別孤單呢?所以,人們又叫它“大孤山“。明朝一位著名的詩人黃克晦在一首詩中這麼説“亂嶂江邊出,大孤山最孤”。

高踞山頭的那座塔就是我們今天要參觀的“姑嫂塔”。它是一座用花崗巖建造的仿樓閣式的空心石塔。塔共五層,二十一米高,昨天大家參觀的泉州東西塔,東塔高48.27米,西塔高44.06米,雖然姑嫂塔還不足東西塔的一半高,但是它依借山勢,所以顯得特別巍武。

姑嫂塔,又稱“關鎖塔”或“萬壽塔”,它建於南宋紹興年間的公元1131-1162年,迄今已經有800多年的歷史了。它背靠泉州灣,面臨中國台灣海峽,有鎮南疆而控東溟之勢。《泉州府志》上稱它“關鎖水口鎮塔也,高出雲表,登之可望商舶來往”,可見,姑嫂塔真正的作用,是作為航標的。南宋時期,泉州港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港口之一,對外貿易十分繁榮,與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有生意往來。宋朝的吳自牧在《夢溪錄》中説:“若欲船泛外國買賣,則自泉州便可出洋。“為適應海外交通的需要,在位處泉州港口的寶蓋山上建造石塔,作為航標燈塔,其意義無疑是十分重要的。《八閩志》就有這樣的記載:“在永寧裏有石塔甚宏麗,商舶自海遷者,指為抵岸之期。”這裏説的石塔,就是指姑嫂塔。雖然志書記載只有廖廖數字,卻十分明白地指出姑嫂塔在航海上起着指引商船抵岸的重要作用。

現在我們來到姑嫂塔前,大家請看,這塔的第一層西面開了一個拱形門,第二層以上各層有兩個門洞,轉角倚柱體梅花形,頂置護鬥,塔身層層向上縮小,每層迭澀出檐。每一層的塔身外都有圍欄環衞四周;塔的裏面有石階直通塔頂。第二層的門額上刻“萬壽寶塔”四個字。第五層的外壁有一個方形龕,龕裏有石刻二女像,傳説這二女是姑嫂。明代蘇紫溪有詩説:“瓊樹當空出,飛帆帶月遙。二妃環佩響,秋色正蕭蕭。”這首詩就是寫姑嫂塔的。

桃源洞導遊詞 篇8

説着,我們已經來到景區了,我們將在這裏遊覽2個半小時,現在8點半,請各位在11點的時候準時在我們現在下車的停車場內上車。我們的車號是12345號,現在請帶好隨身貴重的物品跟着我下車進行遊覽。

各位朋友,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了桃源洞口,在我右手的這一片高達120米的懸崖上面刻着桃源洞口”四個大字。這裏説是洞口,其實是因為兩邊的懸崖對峙,站在我們現在的位置,無論您從哪個角度上看它都像是一個天然的洞口。請各位猜猜看這四個字是刻在多少高度上呢?對了,36米。每個字有2米見方,是陳源湛在1605年所題寫的。下面還刻着一首名為《桃源洞》的七律詩:

介破巉巖一澗流,探奇乘漲弄扁舟。

懸崖高削千尋玉,幽壑寒生六月秋。

點岫煙雲閒去住,忘機鷗鳥自沉浮。

武陵人遠桃空在,臨眺躊躇意未休。

這首詩概括了桃源洞的景觀特色,描述了這裏氣候宜人,景色優美,花香鳥語,表達了遊人流連忘返的心情。在詩中忘機鷗鳥自沉浮”是一個典故:在海邊的一個善良的小孩,他經常在海邊玩耍,久而久之,海鷗都和他成為朋友,不時地會飛入他的手中一起嬉戲。有一天,孩子的父親知道了這件事情以後,就對孩子説:既然海鷗都不怕你,那麼你明天就去捉幾隻回來。”第二天,孩子來到海邊,奇怪的是,海鷗們似乎察覺到了,只在空中迴旋,而不象往常一樣和他一起玩耍了。這個故事説明了有心機的人,異類對他避而遠之,只有不存心機的人,異類才會與他和平相處。陳源湛將這首詩寫在入口處是有用心的,他希望每一位進入桃源洞的遊客,都要帶着這種心境去遊玩,才能充分地領略到世外桃源的無限魅力。現在就請各位和我一起進入桃源洞,看看是否有古人那種臨眺躊躇意未休的感覺。

在我們身邊流動的這條小溪就是桃源洞的精華景點之一,因兩岸長滿桃花而得名。她就像是桃花仙子不慎遺落在人間的美麗的紗巾,當桃花盛開的時候,春風拂面,將花瓣吹落水中,飄香流紅,美不勝收。

桃源洞導遊詞 篇9

各位團友,此時我們探訪的是桃源洞,深藏在武夷山中,由於蹬道高坡度大,有時還要穿越洞穴,請大家在行進途中互相關照,注意安全。現在我們正循蒼屏峯與北廊巖之間的松鼠澗旁小徑行進。將至桃源洞口,便有一堆亂石截斷了谷口,小澗驟然消失,只聽見石下錚琮有聲,似乎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然而,只要各位再往前走幾步,就可看到巨石相倚的小洞口。洞極為狹小,僅容一人通過,而且洞中十分黑暗,請大家跟我走好。穿過小洞,小澗奔騰而出。這種“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不知大家體味得如何。跨過橫架在澗上的石橋,幾經曲折,輾轉而入,迎面有一石門,藉着門內射出的一縷幽光,大家是否看清石門兩旁的一副石刻對聯:“喜無樵子復觀弈,怕在漁朗來問津。”相傳這副對聯,是一隱士根據仙凡曾在此對弈,樵子戰敗仙翁的故事而寫的。

進入石門,頓覺豁然開朗,果然是“洞天絕境”。四周羣巒環繞,南有蒼屏峯,北有三仰峯,東有玉版巖,西有天壺峯、北廊巖。當中是幽深的谷地,方圓大約20畝。但見田疇平曠,阡陌縱橫,屋舍儼然,桃園、石池、竹林、流泉,引人入勝。若逢春日來此遊覽,桃花盛開,燦若雲霞,地地道道的陶淵明筆下的武陵桃花源勝景。徐霞客在遊記中曾這樣寫道:“四山環繞,中有平畦曲澗,圍以蒼松翠竹,雞聲人語俱在翠微中。”桃源洞北面有兩幢古老的屋舍,是桃源庵和開源堂舊址,堂內塑有太上老君的神像。屋旁斜倚着的一塊巖石,名金磚石。從巖罅裏湧出的一股山泉,叫金磚泉。清亮的泉水繞過屋舍,注入田間,在爬滿青藤的壽桃石旁,蓄成一口水池。池邊的石盤纖塵不染,正是品茗小憩的雅座。桃源洞西邊這座老君巖雕像,是1996年,由武夷山風景區勝區管委會投資23萬元,福建惠安工匠歷時6個月雕鑿而成,

雕像高16米,寬11米,厚10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老君巖雕座像(堪稱中國之最的泉州老君巖雕像高僅5.1米),堪稱“老子天下第一”。

桃源洞導遊詞 篇10

眼前這座黑壓壓的大巖石山叫寶蓋山,你們看,它凌霄獨立,周圍沒有其它山峯為鄰,看起來是不是顯得特別孤單呢?所以,人們又叫它“大孤山“。明朝一位著名的詩人黃克晦在一首詩中這麼説“亂嶂江邊出,大孤山最孤”。

高踞山頭的那座塔就是我們今天要參觀的“姑嫂塔”。它是一座用花崗巖建造的仿樓閣式的空心石塔。塔共五層,二十一米高,昨天大家參觀的泉州東西塔,東塔高48.27米,西塔高44.06米,雖然姑嫂塔還不足東西塔的一半高,但是它依借山勢,所以顯得特別巍武。

姑嫂塔,又稱“關鎖塔”或“萬壽塔”,它建於南宋紹興年間的公元1131-1162年,迄今已經有800多年的歷史了。它背靠泉州灣,面臨中國台灣海峽,有鎮南疆而控東溟之勢。《泉州府志》上稱它“關鎖水口鎮塔也,高出雲表,登之可望商舶來往”,可見,姑嫂塔真正的作用,是作為航標的。南宋時期,泉州港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港口之一,對外貿易十分繁榮,與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有生意往來。宋朝的吳自牧在《夢溪錄》中説:“若欲船泛外國買賣,則自泉州便可出洋。“為適應海外交通的需要,在位處泉州港口的寶蓋山上建造石塔,作為航標燈塔,其意義無疑是十分重要的。《八閩志》就有這樣的記載:“在永寧裏有石塔甚宏麗,商舶自海遷者,指為抵岸之期。”這裏説的石塔,就是指姑嫂塔。雖然志書記載只有廖廖數字,卻十分明白地指出姑嫂塔在航海上起着指引商船抵岸的重要作用。

現在我們來到姑嫂塔前,大家請看,這塔的第一層西面開了一個拱形門,第二層以上各層有兩個門洞,轉角倚柱體梅花形,頂置護鬥,塔身層層向上縮小,每層迭澀出檐。每一層的塔身外都有圍欄環衞四周;塔的裏面有石階直通塔頂。第二層的門額上刻“萬壽寶塔”四個字。第五層的外壁有一個方形龕,龕裏有石刻二女像,傳説這二女是姑嫂。明代蘇紫溪有詩説:“瓊樹當空出,飛帆帶月遙。二妃環佩響,秋色正蕭蕭。”這首詩就是寫姑嫂塔的。

幾百年來,人們都叫它“姑嫂塔”,為什麼不叫它“萬壽塔”或“關鎖塔”呢?《閩書》中有這樣一段記載:“昔有姑嫂嫁為商人婦,商販海久不至,姑嫂塔而望之,若望夫石,然塔中刻二女像……”

在閩南僑鄉及東南亞華僑聚居地,還流傳着更為傳人的姑嫂塔的故事。傳説很久以前,閩南天旱,莊稼顆粒無收,一位名叫海生的窮人無法繳交財主的田租,被迫離別新婚的妻子和心愛的妹妹,遠走南洋,約定三年後回來還債。窮哥哥往南洋後,姑嫂倆天天登上寶蓋山遠眺大海歸舟,盼望骨內親人回家團聚。轉眼三年已到,窮哥哥乘船回來,姑嫂倆在山上看到哥哥的船已近海岸,誰知忽然颳起狂風下起暴雨,驚濤駭浪把窮哥哥乘坐的大帆船打翻了。窮哥哥葬身大海,姑嫂倆喜盡悲來,縱身跳人大海……人們為了紀念她們,就建起了這座姑嫂塔。

這當然是傳説,但它卻是僑鄉人民過去苦難生活和悲慘遭遇的見證,也是僑鄉人民移民海外歷史的見證。大家知道,石獅市是聞名遐邇的閩南僑鄉和與港台有密切親緣關係的地區。目前,旅居海外的華僑,外籍華人,港澳地區的同胞有30多萬人,僑眷僑屬佔石獅市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石獅市的旅外華僑主要分佈在菲律賓、新加玻、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緬甸、越南、日本、美國、加拿大等國。石獅與中國台灣海峽隔海相望,有着悠久的地緣、血緣關係。祖籍石獅市的台胞有30多萬人,目前居住在石獅的中國台灣籍同胞有二、三百人。

姑嫂塔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據史料記載,正是從那時候起,晉江、石獅一帶的先民大量移居菲律賓。《泉州府志》中載,從宋崇寧元年(1120xx年)到清朝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這650年中,泉州發生大旱11次,造成了“民多餓死”、“民多遊移”、“種不入土、民相食”等悲慘情景。在那兵荒馬亂,天災人禍的困迫下,鄉民大量遠涉重洋,背井離鄉到菲島謀生。因住番定居國外,故鄉人稱華僑為“番客”,指的是從“番邦”返“唐山”的客人。

時朝著名文人何喬遠在《鏡山全集》中説:(華橋)“皆背離其室家,或十餘年末返者,返則兒子長育至不相識。蓋有新婚之別,娶以數日離者。“這説明了晉江、石獅一代的鄉民出洋謀生的辛酸歷程。

早期鄉民為生活所迫,不得不離鄉背井。不少往菲律賓謀生的人,都有一定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在菲從事生產勞動,與菲人友好相處,共同開發菲島,授以各種技能。菲律賓史學家賽迪博士説:“華人帶來他們祖國的絕好文明、忍耐、勤勞和歷史悠久的民族手藝“。

據有關歷史著作的記載,至少自春秋戰國起,晉江、石獅與中國台灣就已存在血緣關係。由於地理位置的相近,客觀上為早期石獅人移居中國台灣提供了方便。同時,政治上、經濟上的密切聯繫也成為宋元時期石獅人移居中國台灣的重要社會因素。

解放後,特別是六十年代以來,石獅僑屬則大量定居港澳地區或轉往東南亞各國。由於歷史和血緣的關係,生活在境外的右獅華僑,華人後代,港澳台同胞,一向熱愛祖國,熱愛故鄉,在各個不同時期都作出過積極的貢獻。例如《大侖蔡氏宗譜》記載,早在明朝萬曆年間,僑居菲律賓的石獅華僑就有匯款回家“買田蓋屋”的習慣和“借貸親人經營商業”的史實。近代由於華僑的事業有所發展,華僑回鄉投資或捐辦各種行業的日益增多。許多華僑紛紛在石獅投資興辦錢莊,百貨商場、旅社、交通業、房地產業以及為家鄉捐資辦學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jingxuan/pz38v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