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導遊詞精選 >

太和殿的導遊詞(精選14篇)

太和殿的導遊詞(精選14篇)

太和殿的導遊詞 篇1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位於紫禁城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明永樂十八年建成,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初名為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改為太和殿。今天所見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重建後的形制。

太和殿的導遊詞(精選14篇)

太和殿頂與眾多宮殿頂上的裝飾不同,最明顯的地方就是殿頂的正脊和垂脊上的裝飾,不僅使用了黃彩琉璃瓦製作的裝飾物,而且殿頂的垂脊獸是唯一十樣俱全的。“金鑾殿”正脊上的裝飾物,名叫“鴟吻”,是用13塊中空的黃彩琉璃瓦件拼成的,它是傳説中“龍生九子”中的一位“龍子”,傳説是由於這一龍子能噴浪成雨,所以將它裝飾在屋頂的正脊兩端,取鎮火之意。

除殿頂上的一條正脊外,在兩層重檐上,各有四條垂脊,每一條垂脊上均有仙人和形象各異的走獸裝飾;八條垂脊上,共有88個仙人走獸的裝飾。但每條垂脊上的裝飾物都是一樣的。宮殿垂脊獸的裝飾,是有嚴格等級區別的,只有“金鑾殿”頂上垂脊獸十樣俱全。“中和殿”及“保和殿”則只有九樣,其他宮殿的垂脊上雖然也有走獸,但是都要按級別遞減。

太和殿是紫禁城內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建築物,建築規制之高,裝飾手法之精,堪列中國古代建築之首。它金壁輝煌,殿宇莊嚴,也的確擔當得起人們對它的景仰與嚮往。那恢宏的氣勢與偉大的建築結構,充分顯示了帝王的尊嚴與建造者的聰明才智。

太和殿的導遊詞 篇2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為漢族宮殿建築之精華,東方三大殿之一。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位於北京紫禁城(故宮)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明永樂十八年(1420xx年)建成,稱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建成後屢遭焚燬,多次重建,今殿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後的形制。

太和殿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xx年)建成,稱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屢遭焚燬,多次重建。上承重檐廡殿頂,下坐3層漢白玉台階,採用金龍和璽彩畫,屋頂仙人走獸多達11件,開間11間,均採用最高形制。為中國現存最大木構架建築之一,太和殿匾額"建極綏猷"匾,為乾隆皇帝的御筆,現存的牌匾為複製品。原件在袁世凱稱帝時被換下,已佚。

最大的宮殿: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故宮內最大的宮殿。明代時,它名為奉天殿、皇極殿;到了清代改稱為太和殿。它經歷過三次火災和一次兵災,現在可見的是清朝所建的宮殿。太和殿面積為二千三百七十七平方米;從地面到脊吻的起架最高,達三十五點五米。

最高等級的殿宇形式:五脊四坡廡殿頂,黃瓦重檐;樑楣彩畫用的是金龍"和璽彩畫";就連角檐垂脊上仙人身後的小獸數量也最多,用了十個。殿內頂棚全是金龍圖案的井口天花,正中有口銜寶珠的浮雕蟠龍藻井。

萬龍競舞的磅礴氣勢:殿的中央設楠木鏤空透雕龍紋的金漆基台,上設九龍金漆寶座,寶座背後有雕龍金漆屏風;寶座兩側又有六根貼金盤龍大柱,東側三根金柱的龍首向西朝着寶座張望,西側三根金柱的龍首向東朝着寶座張望,使整個大殿萬龍競舞,從而營造出捍衞寶座的氣氛。

七十二根大柱:太和殿面闊十一間,進深五間,共有七十二根大柱支撐其全部重量,其中頂樑大柱最粗最高,直徑為一米零六,高為十二米七零。明代用的是楠木,採自川、廣、雲、貴等地;清代重建後,用的是松木,採自東北三省的深山之中。

四千七百一十八塊金磚:太和殿內地面共鋪二尺見方的大金磚四千七百一十八塊。但是金磚並不是用黃金製成,而是在蘇州特製的磚。其表面為淡黑、油潤、光亮、不澀不滑。蘇州一帶土質好,燒工精,燒成之後達到"敲之有聲,斷之無孔"的程度,方可使用。

登基大典之地:明清兩朝共有24個皇帝在這裏登基,宣佈即位詔書。

朝賀之處:皇帝每逢生日也即萬壽節、冊立皇后、以及元旦、冬至等節日,還有派將出徵、賜安和金殿傳臚之時,都要在這裏舉行大典或儀式,接受文武白官的朝賀。

看過"

太和殿的導遊詞 篇3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位於紫禁城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明永樂十八年建成,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初名為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改為太和殿。今天所見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重建後的形制。

太和殿頂與眾多宮殿頂上的裝飾不同,最明顯的地方就是殿頂的正脊和垂脊上的裝飾,不僅使用了黃彩琉璃瓦製作的裝飾物,而且殿頂的垂脊獸是唯一十樣俱全的。“金鑾殿”正脊上的裝飾物,名叫“鴟吻”,是用13塊中空的黃彩琉璃瓦件拼成的,它是傳説中“龍生九子”中的一位“龍子”,傳説是由於這一龍子能噴浪成雨,所以將它裝飾在屋頂的正脊兩端,取鎮火之意。除殿頂上的一條正脊外,在兩層重檐上,各有四條垂脊,每一條垂脊上均有仙人和形象各異的走獸裝飾;八條垂脊上,共有88個仙人走獸的裝飾。但每條垂脊上的裝飾物都是一樣的。宮殿垂脊獸的裝飾,是有嚴格等級區別的,只有“金鑾殿”頂上垂脊獸十樣俱全。“中和殿”及“保和殿”則只有九樣,其他宮殿的垂脊上雖然也有走獸,但是都要按級別遞減。

太和殿是紫禁城內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建築物,建築規制之高,裝飾手法之精,堪列中國古代建築之首。它金壁輝煌,殿宇莊嚴,也的確擔當得起人們對它的景仰與嚮往。那恢宏的氣勢與偉大的建築結構,充分顯示了帝王的尊嚴與建造者的聰明才智。

太和殿的導遊詞 篇4

太和殿是“東方三大殿”之一,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俗稱“金鑾殿”。位於北京紫禁城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明永樂十八年(1420xx年)建成,稱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建成後屢遭焚燬,多次重建,今殿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後的形制。

太和殿是整個宮城的建築主體和核心空間,上承重檐廡殿頂,下坐3層漢白玉台基,採用金龍和璽彩畫,屋頂仙人走獸達11件,開間11間,均採用最高形制。為中國現存最大的-木構架建築之一,殿前設有廣場,可容納上萬人朝拜慶賀,整個宮殿氣勢恢宏。太和殿匾額“建極綏猷”匾,為乾隆皇帝御筆,現存的牌匾為複製品。

1420xx年(永樂十四年),明成祖頒詔遷都北京,下令仿照南京皇宮營建北京宮殿。1420xx年(永樂十八年),北京宮殿竣工。次年發生大火,前三殿被焚燬。

1440年(正統五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宮。1459年(天順三年),營建西苑。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門、文武樓、午門全部被焚燬,至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  

1597年(萬曆二十五年),紫禁城大火,焚燬前三殿、後三宮。復建工程直至1620xx年(天啟七年)完工。

1644年(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朝滅亡。李自成向陝西撤退前焚燬紫禁城,僅武英殿,建極殿,英華殿,南薰殿,四周角樓和皇極門未焚,其餘建築全部被毀。同年清順治帝至北京。此後歷時20xx年,將中路建築基本修復。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開始重建紫禁城其餘被毀部分建築,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1735年(雍正十三年),清高宗(乾隆帝)即位,此後六十年間對紫禁城進行大規模增建和改建。

1820xx年(嘉慶十八年),天理教教徒林清率起義軍攻打紫禁城。1920xx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1920xx年,武昌起義爆發,清帝退位。但按照與民國簽訂的優撫條件,仍然居住於紫禁城內。1920xx年,建福宮發生火災。

太和殿歷經歲月的打磨,漸漸殘破不堪,有些構件已經腐爛,起不到支撐大殿的作用,並且樑上的彩畫也褪色嚴重,因此從20xx年開始“封閉式”大修。經過2年的大修,直到20xx年7月中旬,太和殿重新出現在遊客的眼中。大修後的太和殿金碧輝煌,美輪美奐。

現在很多人認為太和殿平時是用於上朝的,其實不是。

太和殿其實是用來舉行各種典禮的場所,實際使用次數很少,明清皇帝上朝的地方主要在太和門、乾清門、乾清宮、還有養心殿的,並不是平時所説的太和殿。明清兩朝24個皇帝都在太和殿舉行盛大典禮,如皇帝登極即位、皇帝大婚、冊立皇后、命將出徵,此外每年萬壽節、元旦、冬至三大節,皇帝在此接受文武-的朝賀,並向王公大臣賜宴。清初,還曾在太和殿舉行新進士的殿試,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開始,改在保和殿舉行,“傳臚”仍在太和殿舉行。關於皇帝上朝的地點,其實不在太和殿,縱觀明清,皇帝一般都是在太和門、乾清門上朝,稱御門聽政,而當有比較緊急或重要的事情時,皇帝則在乾清宮召見大臣,晚清時期慈禧太后垂簾聽政,上朝的地點也因此變為養心殿。

太和殿是紫禁城內,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建築物。它面闊十一間,進深五間,建築面積2377平方米,高26.92米,連同台基通高35.05米,為紫禁城內規模最大的殿宇。殿前有寬闊的平台,稱為丹陛,俗稱月台。月台上陳設日晷、嘉量各一,銅龜、銅鶴各一對,銅鼎18座。龜、鶴為長壽的象徵。日晷是古代的計時器,嘉量是古代的標準量器,二者都是皇權的象徵。

太和殿的導遊詞 篇5

故宮太和殿位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民間俗稱"金鑾殿”,是故宮外廷三大殿中最大的一座,也是故宮中最高大的建築太和殿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明清兩朝24個皇帝都在太和殿舉行盛大典禮,如皇帝登極即位、皇帝大婚、冊立皇后、命將出徵,此外每年萬壽節、元旦、冬至三大節,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員的朝賀,並向王公大臣賜宴。

太和殿有着悠久的歷史,是典型的古典建築,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xx年)建成,現所見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後的形制。

太和殿外部結構既威嚴雄壯,又堅固耐用。太和殿面闊11間, 進深5間,殿高35. 05米,面積2377平方米,共55間,72根大柱,建築面積2377.00㎡,高26.92m,連同台基通高35.05m,為紫禁城內規模最大的殿宇。

太和殿檐角安放騎鳳仙人、鴟(吃)吻、獅子、天馬等10個走獸,數量之多為現存古建築中所僅見,顯示了其至高無上的重要地位。在中國古建築的岔脊上都裝飾有一些小獸, 這些小獸數量及排列有着嚴格規定,在其它古建築上(中和殿、保和殿、天安門等)最多使用九個走獸,其它殿上的小獸按級遞減。古人把建築裝飾上這些走獸,使古建築更加雄偉壯觀,富麗堂皇,充滿藝術魅力。同時象徵着消災滅禍,逢凶化吉,還含有剪除邪惡、主持公道之意。

太和殿前有寬闊的平台,稱為丹陛,俗稱月台。月台上陳設日晷、嘉量各一,銅龜、銅鶴各一對,銅鼎18座。龜、鶴為長壽的象徵。日晷是古代的計時器,嘉量是古代的標準量器,二者都是皇權的象徵。殿下為高8.13m的三層漢白玉石雕基座,周圍環以欄杆。欄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龍頭,每逢雨季,可呈現千龍吐水的奇觀。

太和殿的內部裝飾也十分豪華。檐下施以密集的斗栱,室內外樑枋上飾以級別最高的和璽彩畫。門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紋,下部浮雕雲龍圖案,接榫處安有鐫刻龍紋的鎏金銅葉。殿內金磚鋪地(因而又名金鑾殿)(金磚是因其打造時所需的錢很多,因而得名)。太和殿內地面共鋪二尺見方的大金磚四千七百一十八塊。太和殿共有七十二根大柱支撐其全部重量,其中頂樑大柱最粗最高,直徑為一米零六,高為十二米七零。太和殿匾額“建極綏猷”匾,為乾隆皇帝御筆。

關於皇帝上朝的地點,其實不在太和殿,縱觀明清,皇帝一般都是在太和門、乾清門上朝,稱御門聽政,而當有比較緊急或重要的事情時,皇帝則在乾清宮召見大臣,晚清時期慈禧太后垂簾聽政,上朝的地點也因此變為養心殿。

太和殿是紫禁城內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建築物,建築規制之高,裝飾手法之精,堪列中國古代建築之首。

太和殿的導遊詞 篇6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為漢族宮殿建築之精華,東方三大殿之一。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位於北京紫禁城(故宮)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稱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建成後屢遭焚燬,多次重建,今殿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後的形制。

太和殿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稱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屢遭焚燬,多次重建。上承重檐廡殿頂,下坐3層漢白玉台階,採用金龍和璽彩畫,屋頂仙人走獸多達11件,開間11間,均採用最高形制。為中國現存最大木構架建築之一,太和殿匾額"建極綏猷"匾,為乾隆皇帝的御筆,現存的牌匾為複製品。原件在袁世凱稱帝時被換下,已佚。

太和殿是紫禁城內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建築物。它面闊十一間, 進深五間,長64米,寬37米,建築面積2377.00㎡,高26.92m,連同台基通高35.05m,為紫禁城內規模最龐大也是最。殿前有寬闊的平台,稱為丹陛,俗稱月台。月台上陳設日晷、嘉量各一,銅龜、銅鶴各一對,銅鼎18座。龜、鶴為長壽的象徵。日晷是古代的計時器,嘉量是古代的標準量器,二者都是皇權的象徵。殿下為高8.13m的三層漢白玉石雕基座,周圍環以欄杆。欄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龍頭,每逢雨季,可呈現千龍吐水的奇觀。

其建築規制之高,裝飾手法之精,堪列中國古代建築之首。而太和殿之上為建築形式最高的重檐廡殿頂,屋脊兩端安有高3.40m、重約4300kɡ的大吻,在中國古建築的岔脊上,都裝飾有一些小獸, 這些小獸排列有着嚴格的規定,按照建築等級的高低而有數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宮太和殿上的裝飾(共有10個),這在中國宮殿建築史上是獨一無二的。顯示了至高無上的重要地位。第一個飾物是一個騎鳳仙人,相傳原是南朝齊明王,後修道昇仙。仙人之後是十個小獸: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狎魚、獬豸、鬥牛、行什。在其它古建築上一般最多使用九個走獸。這裏有嚴格的等級界限,只有金鑾寶殿(太和殿)才能十樣齊全。中和殿是七個、保和殿是九個。其它殿上的小獸按級遞減。天安門上也只是九個小獸。

太和殿的導遊詞 篇7

故宮太和殿,俗稱“金鑾殿”,位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南北中軸線的顯要位置,殿高35. 05米,面積2377平方米,共55間,72根大柱,是故宮中最高大的建築。是故宮外廷三大殿中最大的一座,也是故宮中最高大的建築,。太和殿也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是典型的古典建築。

太和殿的內部及外部構造是中華民族古老智慧的結晶,在這裏,除了奇異的雕樑畫棟、獨特的設計佈局以及令人目不暇接的稀世珍寶外,她的堅固程度也令人歎為觀止。自太和殿建成以來,遭遇過多次大地震,她依然像一位堅強的巨人傲然屹立,絲毫不受影響。

太和殿前有寬闊的平台,俗稱月台。月台上陳設日晷、嘉量各一,銅龜、銅鶴各一對,銅鼎18座。日晷是古代的計時器,嘉量是古代的標準量器,二者都是皇權的象徵。殿前的雙龍戲珠御路石,其珠為吉祥如意珠,雙龍之中,一個代表天帝,另一個代表帝王;殿下有三層漢白玉石雕基座,周圍環以欄杆。欄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龍頭,每逢雨季,可呈現千龍吐水的奇觀。

殿內更是金碧輝煌、美輪美奐。室內外樑枋上飾以級別最高的和璽彩畫。門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紋,下部浮雕雲龍圖案,接榫處安有鐫刻龍紋的鎏金銅葉。殿內金磚鋪地,七十二根罕見楠木大柱支撐整個大殿。太和殿的明間設九龍金漆寶座,寶座兩側排列6根瀝粉貼金雲龍圖案的巨柱,所貼金箔採用深淺兩種顏色,使圖案突出鮮明。寶座前兩側有四對陳設:寶象、甪端、仙鶴和香亭。

太和殿不愧是故宮第一殿,更是中華民族的珍寶。

太和殿的導遊詞 篇8

俗稱“金鑾殿”,位於中國北京紫禁城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明永樂十八年(1420xx年)建成,稱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自建成後屢遭焚燬,又多次重建,今天所見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後的形制。太和殿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

太和殿面闊十一間, 進深五間,建築面積2377.00㎡,高26.92m,連同台基通高35.05m,為紫禁城內規模最大的殿宇。其上為重檐廡殿頂,屋脊兩端安有高3.40m、重約4300kɡ的大吻。檐角安放10個走獸,數量之多為現存古建築中所僅見。太和殿共有七十二根大柱支撐其全部重量,其中頂樑大柱最粗最高,直徑為一米零六,高為十二米七零。明代用的是楠木,採自川、廣、雲、貴等地;清代重建後,用的是松木,採自東北三省的深山之中。點擊返回故宮專題

太和殿是紫禁城內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建築物,建築規制之高,裝飾手法之精,堪列中國古代建築之首。

太和殿是舉行大典的地方,明清兩代皇帝登極、宣佈即位詔書,皇帝大婚,冊立皇后,命將出徵,每年元旦、冬至、萬壽(皇帝生日)等節日都要在此受百官的朝賀及賜宴。 明清兩朝24個皇帝都在太和殿舉行盛大典禮,如皇帝登極即位、皇帝大婚、冊立皇后、命將出徵,此外每年萬壽節、元旦、冬至三大節,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員的朝賀,並向王公大臣賜宴。清初,還曾在太和殿舉行新進士的殿試,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始,改在保和殿舉行,“傳臚”仍在太和殿舉行。

太和殿的導遊詞 篇9

故宮太和殿,俗稱“金鑾殿”,位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南北中軸線的顯要位置,殿高35. 05米,面積2377平方米,共55間,72根大柱,是故宮中最高大的建築。是故宮外廷三大殿中最大的一座,也是故宮中最高大的建築,。太和殿也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是典型的古典建築。

太和殿的內部及外部構造是中華民族古老智慧的結晶,在這裏,除了奇異的雕樑畫棟、獨特的設計佈局以及令人目不暇接的稀世珍寶外,她的堅固程度也令人歎為觀止。自太和殿建成以來,遭遇過多次大地震,她依然像一位堅強的巨人傲然屹立,絲毫不受影響。

太和殿前有寬闊的平台,俗稱月台。月台上陳設日晷、嘉量各一,銅龜、銅鶴各一對,銅鼎18座。日晷是古代的計時器,嘉量是古代的標準量器,二者都是皇權的象徵。殿前的雙龍戲珠御路石,其珠為吉祥如意珠,雙龍之中,一個代表天帝,另一個代表帝王;殿下有三層漢白玉石雕基座,周圍環以欄杆。欄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龍頭,每逢雨季,可呈現千龍吐水的奇觀。

殿內更是金碧輝煌、美輪美奐。室內外樑枋上飾以級別最高的和璽彩畫。門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紋,下部浮雕雲龍圖案,接榫處安有鐫刻龍紋的鎏金銅葉。殿內金磚鋪地,七十二根罕見楠木大柱支撐整個大殿。太和殿的明間設九龍金漆寶座,寶座兩側排列6根瀝粉貼金雲龍圖案的巨柱,所貼金箔採用深淺兩種顏色,使圖案突出鮮明。寶座前兩側有四對陳設:寶象、甪端、仙鶴和香亭。

太和殿不愧是故宮第一殿,更是中華民族的珍寶。

太和殿的導遊詞 篇10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位於紫禁城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明永樂十八年建成,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初名為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改為太和殿。今天所見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重建後的形制。

太和殿頂與眾多宮殿頂上的裝飾不同,最明顯的地方就是殿頂的正脊和垂脊上的裝飾,不僅使用了黃彩琉璃瓦製作的裝飾物,而且殿頂的垂脊獸是唯一十樣俱全的。“金鑾殿”正脊上的裝飾物,名叫“鴟吻”,是用13塊中空的黃彩琉璃瓦件拼成的,它是傳説中“龍生九子”中的一位“龍子”,傳説是由於這一龍子能噴浪成雨,所以將它裝飾在屋頂的正脊兩端,取鎮火之意。

除殿頂上的一條正脊外,在兩層重檐上,各有四條垂脊,每一條垂脊上均有仙人和形象各異的走獸裝飾;八條垂脊上,共有88個仙人走獸的裝飾。但每條垂脊上的裝飾物都是一樣的。宮殿垂脊獸的裝飾,是有嚴格等級區別的,只有“金鑾殿”頂上垂脊獸十樣俱全。“中和殿”及“保和殿”則只有九樣,其他宮殿的垂脊上雖然也有走獸,但是都要按級別遞減。

太和殿是紫禁城內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建築物,建築規制之高,裝飾手法之精,堪列中國古代建築之首。它金壁輝煌,殿宇莊嚴,也的確擔當得起人們對它的景仰與嚮往。那恢宏的氣勢與偉大的建築結構,充分顯示了帝王的尊嚴與建造者的聰明才智。

太和殿的導遊詞 篇11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為漢族宮殿建築之精華,東方三大殿之一。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位於北京紫禁城(故宮)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明永樂十八年(1420xx年)建成,稱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建成後屢遭焚燬,多次重建,今殿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後的形制。

太和殿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xx年)建成,稱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屢遭焚燬,多次重建。上承重檐廡殿頂,下坐3層漢白玉台階,採用金龍和璽彩畫,屋頂仙人走獸多達11件,開間11間,均採用最高形制。為中國現存最大木構架建築之一,太和殿匾額"建極綏猷"匾,為乾隆皇帝的御筆,現存的牌匾為複製品。原件在袁世凱稱帝時被換下,已佚。

太和殿是紫禁城內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建築物。它面闊十一間, 進深五間,長64米,寬37米,建築面積2377.00㎡,高26.92m,連同台基通高35.05m,為紫禁城內規模最龐大也是最。殿前有寬闊的平台,稱為丹陛,俗稱月台。月台上陳設日晷、嘉量各一,銅龜、銅鶴各一對,銅鼎18座。龜、鶴為長壽的象徵。日晷是古代的計時器,嘉量是古代的標準量器,二者都是皇權的象徵。殿下為高8.13m的三層漢白玉石雕基座,周圍環以欄杆。欄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龍頭,每逢雨季,可呈現千龍吐水的奇觀。

其建築規制之高,裝飾手法之精,堪列中國古代建築之首。而太和殿之上為建築形式最高的重檐廡殿頂,屋脊兩端安有高3.40m、重約4300kɡ的大吻,在中國古建築的岔脊上,都裝飾有一些小獸, 這些小獸排列有着嚴格的規定,按照建築等級的高低而有數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宮太和殿上的裝飾(共有10個),這在中國宮殿建築史上是獨一無二的。顯示了至高無上的重要地位。第一個飾物是一個騎鳳仙人,相傳原是南朝齊明王,後修道昇仙。仙人之後是十個小獸: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狎魚、獬豸、鬥牛、行什。在其它古建築上一般最多使用九個走獸。這裏有嚴格的等級界限,只有金鑾寶殿(太和殿)才能十樣齊全。中和殿是七個、保和殿是九個。其它殿上的小獸按級遞減。天安門上也只是九個小獸。  

太和殿的導遊詞 篇12

故宮太和殿位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故宮南北中軸線的顯要位置,是故宮外廷三大殿中最大的一座,也是故宮中最大的宮殿,民間俗稱“金鑾殿”。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xx年),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殿高35. 05米,面積2377平方米,共55間,72根大柱,是故宮中最高大的建築。太和殿是舉行大典的地方,明清兩代皇帝登基、宣佈即位詔書,皇帝大婚,冊立皇后,命將出徵,每年元旦、冬至、萬壽(皇帝生日)等節日都要在此受百官的朝賀及賜宴。

故宮太和殿位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故宮南北中軸線的顯要位置,是故宮外廷三大殿中最大的一座,也是故宮中最大的宮殿,民間俗稱“金鑾殿”。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xx年),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殿高35. 05米,面積2377平方米,共55間,72根大柱,是故宮中最高大的建築。太和殿是舉行大典的地方,明清兩代皇帝登基、宣佈即位詔書,皇帝大婚,冊立皇后,命將出徵,每年元旦、冬至、萬壽(皇帝生日)等節日都要在此受百官的朝賀及賜宴。

太和殿的導遊詞 篇13

請大家快跟我來,這就是故宮的入口,也就是午門,最中間的一個門是皇帝走的,它左右兩邊的門是朝廷官員走的,最邊上的兩個門是地方官僚、學士以及百姓走的。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太和殿,大家可以看到藍色金字的大匾,上面刻着“太和殿”三個字。太和殿是故宮的一個較大的殿,太和殿、中和殿以及保和殿都是從清朝“改名換姓”來的,具有很大的歷史價值,不乏古味。大家可以看見中和殿和太和殿的通道欄杆上有好些石頭雕刻的小獅子,你們知道這是幹什麼用的嗎?告訴你們吧,是用來排水的。雨流到城牆頂上的低窪處,流進地上的小孔,經過管道的疏導,就能運到排水口處。其實中和殿和太和殿的整體結構差不多,只不過小了點。

現在出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保和殿,誰知道它是幹什麼的?哦,這位外國遊客真聰明,連中國的名勝古蹟都瞭解的清清楚楚。對了,這就是皇帝用來朝拜神靈的地方,門口的丹頂鶴和大香爐也是幹這個用的。説到這裏,我要提兩個小問題:丹頂鶴是用什麼鑄成的,大香爐又是用什麼做成的,請大家好好思考一下。好了,我就不再賣關子了,丹頂鶴是用鐵鑄成的,而大香爐則是用銅做成的。大家可千萬不要摸它們,本來它們就已經老化了,您要是再動它們,它們就會被損壞了。

好,今天對於故宮三大殿的解説就到這裏,明天我接着給大家介紹故宮的其他地方。

太和殿的導遊詞 篇14

太和殿面闊11間, 進深5間,建築面積2377.00㎡,高26.92m,連同台基通高28m,為紫禁城內規模最大的殿宇。其上為重檐廡殿頂,屋脊兩端安有高3.40m、重約4300kɡ的大吻。檐角安放10個走獸,數量之多為現存古建築中所僅見。太和殿的裝飾十分豪華。檐下施以密集的斗栱,室內外樑枋上飾以和璽彩畫。門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紋,下部浮雕雲龍圖案,接榫處安有鐫刻龍紋的鎏金銅葉。殿內金磚鋪地,明間設寶座,寶座兩側排列6根直徑1.00m的瀝粉貼金雲龍圖案的巨柱,所貼金箔採用深淺兩種顏色,使圖案突出鮮明。寶座前兩側有四對陳設:寶象、甪(音錄)端、仙鶴和香亭。寶象象徵國家的安定和政權的鞏固;甪端是傳説中的吉祥動物;仙鶴象徵長壽;香亭寓意江山穩固。寶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傘蓋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卧的巨龍,龍頭下探,口銜寶珠。

殿內金色的九龍寶座和屏風安置在高約2米的金色台基之上,並置於六根盤龍金柱之間,以突出帝王唯我獨尊之地位。九龍寶座用楠木雕龍、髹金而成,“須彌座”式,為皇帝的御座。九條龍,昂首矯軀,大有躍然騰空之勢,極為精美生動。

一對寶象,用銅胎琺琅鑲嵌寶石製成。象徵着有高大威嚴,穩如泰山之勢。據神話傳説,寶象能通四夷之語,身馱寶瓶,內盛五穀或吉祥之物,可帶來農業豐收和社會太平。所以含有五穀豐登,吉慶有餘,或太平景象之意。

軒轅鏡裝設於殿頂天花板的中部,是個飾有蟠龍”藻文”的井形建築,稱為藻井。在藻井“明鏡”部位中央,有一浮雕蟠龍,口銜一球(銅胎中空,外塗水銀),此球即為軒轅鏡。據傳説,它是由中國遠古時代的軒轅氏黃帝制造的,為中國最早的鏡子(實為清室所制)。懸球與藻井中的蟠龍聯繫一起,構成“游龍戲珠”的美妙形式。軒轅鏡懸掛於帝王御座的上方,以表明中國的歷代皇帝都是軒轅氏的後裔子孫,是黃帝的正統繼承人。

地上所鋪稱為金磚,其實是殿內所鋪方磚,共計4718塊,產自蘇州等到地。據説此磚成坯,需燒製八個月,更難的要用各種柴草燒煉136天,再用桐油浸泡百日方可成品。產品需“敲之有聲,斷之無孔”才可採用。此磚表面淡黑、油潤、不澀不滑,具有堅固耐磨、越磨真越亮等特點。

關於這個金漆寶座還有一段曲折的歷史。1920xx年,袁世凱復闢帝制,要在太和殿舉行登基大典。他不希望自己的“洪憲王朝”像滿清末代王朝那樣敗落,不想承襲已顛覆的清王朝的舊制,於是,他將太和殿整修了一番,並用一把特地趕製的頗具西洋特色的高背大椅替換了金鑾寶座。這個西洋大椅椅背很高,座面卻很矮。據説是因為袁世凱腿短,卻又要顯示帝王氣派,才如此設計。椅背上,還用白緞繡上“中華帝國”的國徽。但無論材料還是工藝,它顯然都無法同金鑾寶座相提並論,並且和金碧輝煌的太和殿極不相稱。特別是那個椅背因年久漸漸破裂後,人們發現裏面竟然塞着稻草。

時隔多年,根據文物原狀陳列的歷史性原則,1947年,故宮做出決定:撤下袁世凱的“龍椅”,換回原來的金鑾寶座。但是,由於袁世凱當年將金鑾寶座移出後隨意置放在一間庫房內,許多年過去了,當時誰都不知道金鑾寶座置身何處。直到1959年,朱家溍先生從一張1920xx年的老照片上看到了太和殿內景的陳設原狀,朱先生以照片為依據,按圖索驥,最終在一處存放破舊傢俱和木料的庫房中發現了這個舉世珍寶。故宮博物院的專家們通力合作,用了934天,終於將其修葺一新,使其重回我們的視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jingxuan/onmpj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