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導遊詞精選 >

二百字的導遊詞(精選12篇)

二百字的導遊詞(精選12篇)

二百字的導遊詞 篇1

今天我們的旅遊目的地是醫巫閭山,那在行車過程中,我會要向大家作以介紹:醫巫閭山、古稱名山,位於遼寧省北寧市的本西部,自東北向西南走向,長45公里,寬14公里,面積630平方公里,屬陽山山系松嶺山脈,主峯望海峯海拔866.6米,為閭山的最高峯。巖石主要為花崗石所組成。醫巫閭山,古稱甚多,如:扶犁山、無慮山,醫無慮山,義無閭山等等。均系東胡族語音音釋。意為“大山”的意思。閭山原在長城以東屬東胡族統治,在東胡族語言中“依克奧拉”即是“大”的意思,後蒙古族統治東胡族,蒙語:“醫巫閭”也是“大”的意思,所以醫閭山意為“大山”。

二百字的導遊詞(精選12篇)

閭山歷史悠久,舜即位分全國十二州,並各封一山為鎮山,閭山即為幽州之鎮山。《全遼志》則以“醫巫閭山為靈秀最”來讚美它。因此被稱為東北三大名山之首。歷代的封建王對醫術巫閭山皆有封爵,唐玄宗封其為廣寧公:金世宗大定年間封其為廣寧王;元成宗封其為貞德廣寧王;明太祖洪武二年封其為“醫術巫閭之神”,可見歷代帝王對閭山的重視程度。據史料記載,從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起,隋、唐、宋、遼、金、元、明、清歷代朝廷凡遇大典或“天時不順”“地道欠寧”,皇帝親自或派遣官員來閭山告祭。清代帝王對閭山更是推崇倍至,康熙、雍王、乾隆、嘉慶、道光五位皇帝都曾親自到過閭山,焚香祭祀,遍歷勝蹟,至今仍有很多碑刻仍完好地保留在山中。

關天閭山在婁地還有一傳説: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西幸東遊,遊覽了不少名山大川,後又聽説醫巫閭山形秀,風景優美,很想一遊,可遺憾的是閭山遠在幽州北部,道路難行,便想出一個辦法責令方士用“趕山鞭”將閭山跨海趕來,這個方士晝夜兼程來到閭山腳下,舉起趕山鞭,對準閭山,左一鞭,右一鞭,連打了三天三夜,從山頭打到山尾,直打得閭山鮮血淋漓,遍體鱗傷,但仍絲毫未到,為了向秦始皇交差,方士又氣極幾壞地來打山尾,又連打了三天三夜,找得山尾十三個山峯向西南一跳,跳出十二華里,再也趕不動了,趕山鞭打斷了,方士也累死了。閭山每到深秋季節,滿山紅葉夾在蒼松翠柏之中,真如條條鞭痕,令人回味,不可一世的秦始皇都未能如願以償遊覽靈美的醫閭山,而今日各位卻有幸乘車而去,可以説要比皇帝還在幸福、優越。

現在,我們到了閭山的山腳下。首先,我們見到的便是醫巫閭山的山門:閭山的山門採用了懸臂交叉剪影式的奇特新造型,山門由北京清華大學古建的吳煥嘉教授指導,汪克、高林設計,為中國八十年代最高建築藝術之一。四根懸臂立柱再現也著名遼代建築的風格。山門中剪影部分為天津薊縣獨樂寺的剪影。山門底部的八幅壁雕,記敍了從禹舜到明清四、五千年的閭山文明史,下面在為大家介紹一下其中的幾幅壁雕:左側正面第一幅為《舜封醫閭圖》,舜即位於全國十二州,封閭山為幽州之鎮山,畫面中舜身騎青龍,手託日月,遙望祥雲掩映的閭山,正是舜封醫巫閭山的因史記載,右側正面第二幅《屈子吟哦圖》傳説屈原睡夢之中,駕一輛龍車來到閭山,被閭山的秀美山色所陶醉。正在悠然自得之際,忽然驚醒,方知是南柯一夢,畫面通過朝陽、仙山、皇宮、神塔、屈原駕車在雲霧中飛馳和彎月西斜,閭山飄渺,再現了屈原的千古絕唱“朝以軔儀於太合,夕始臨乎於微閭”的意境,左側背面第三幅為《遼帝獰獵圖》,遼代由契丹族建立,共有9位皇帝,歷時220xx年統治,其中5位縣城親自遊覽閭山40於次,並將閭山視為生命的歸宿,畫面是遼帝騎馬射箭,射中蒼鷹,馬前虎鹿飛奔,馬後族旗蔽日,展現了五位遼代帝王來閭山冬季獵虎的情景,右側背面第四幅為《清帝攬勝圖》展增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五位皇帝先後十餘次祭山神,遊覽閭山勝景的史實和盛況。進入山門,我們看見面前的這座塑像,因為北宋為滿族自治共,所以五女洗頭塑像為滿族女子。在當地關於滿族的由來還留傳着一段傳説故事:大家都知道,女真族乃是滿族的前身,傳説長白山天池附近住着姐妹二人,有一天,姐妹倆去沐浴,飛來一隻喜鵲,嘴裏刁羊兩顆紅豆,妹妹吃下扣便懷孕產下一子,便為真族的祖先,從此後子子孫孫不斷繁衍。因為是未婚女子吃仙豆而產子,所以,在滿族女子中非常崇尚貞德,眼前的滿族女子的洗頭塑像是根據乾隆皇帝的聖水盆一詩所塑。看過塑像,經過迎客鬆,我們到達第二道山門,眼前“醫巫閭山”四個大字為乾隆皇帝御筆的臨摹。山門前的兩個站獅是明萬曆年間鎮壓守遼東的李成樑總兵門前的站獅移至此地。兩個站獅聊了威嚴與官位的象徵之外,這對站獅子又成45度角對視,又象徵着和來。進了第二道山門,沿山門而上,我們一央所走的橋為聖水橋上,抬頭遠望,便可見“鷹龜奪寶石”,可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沿石路而上也許務位會發現石塊上有很多或方小坑,規則的排列在山路兩側。這段由山門至道貌岸然隱谷的山路原為滿清時期原的山路,為保持原而沒有改動。因此各位不難猜出這些方形的小坑原來是有來插護欄的;而圓形的小坑是用來插杆的,前面我們右手邊的兩幢高四米。四面各寬1米的石碑為萬人碑,此碑建於清乾隆20xx年,是《重修大觀音閣記》,上刻修廟獻款人的姓名,約八千多人,故稱“萬人碑”,在我們的左手邊一個四角木亭,為觀藝亭,那於清乾隆十九年,亭了對面隔溪相望有一塊長方形巨石,為習武台。據説乾隆皇帝登閭山就坐在觀藝高官厚祿中,隔溪相望習武台上的武術表演。看這了觀藝亭,習武台,各位請與我一起向膠走,我們右手邊兩塊巨大的巖石上,雕有“從善如登”四個大字,為愛新覺羅,慶齡在乾隆34-36年間任廣寧知縣時所書。據説,愛新覺羅,慶齡在任期間非常的公正廉明,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一年廣宋遇大旱,她上書朝廷,並親自到閭山的觀音閣許願,當時觀音閣的主持請她題寫“從善如流”,意為讚揚她做好事猶如流水,而好卻題寫了“從善如登”四個大字,意為:做好事猶登山,雖然道路險陡,身體勞累,但登山長能遠眺,攀登才能達到勝界,寓意深刻。國為愛新覺羅,慶齡也為皇室一員,所以她決定把字要題寫在其祖先曾走過的路旁,以鼓勵後人。前面我們的左手邊建有一亭,為正直亭,此亭為清安寺,清初改為觀音閣。寺廟為方正四合院,寺內有正殿,前殿和東西配殿,均為硬山式小木架結構,正殿為大雄寶殿,內塑有釋迦牟尼,觀世音和地藏王菩薩像,兩側有達摩尊者和伽藍菩薩像,門前有兩棵已500餘年的古柏,稱為鳳凰柏,前殿內塑有彌勒和四大天王,韋馱像。出了觀音閣我們沿山路爬上一零點同坡,就到了望仙亭,望仙高亭為四角琉璃亭,據説遼宋耶律賢遊閭山之時,某日清晨站在此亭向對面的呂公巖上望去,朝陽斜射,雲霧飄渺之中,巖上好似有仙女舞動,故稱此亭為望仙亭,望仙亭的前言有一塊巨大的龜背石,石上修一六角亭,明朝時稱具瞻亭,原為耶律倍讀書觀景亭,後乾隆十九年間改名為曠觀亭,從曠觀亭北上,路彎的兩棵松樹非常奇特,一株近二米粗的松樹,軀幹向前彎曲,另一株小松樹爬在在樹的樹幹上,宛如母親背兒子一樣,故稱母子鬆。過了母子鬆,沿山間小路攀登而上就到了呂公巖,呂公巖幾塊巨石聳立遠望如一朵綻開的蓮花,所以人們又稱之為“蓮花石”,呂公巖上過去有數株的古鬆,每當旭日初昇朝暉斜射時,在望仙亭望呂公巖樹石之影,宛若一個披髮仙女,丰姿綽約,似幻似真,神話傳達室説,仙女每日出時必至聖水盆梳洗,因此,呂公巖又稱“仙人幻影”,乾隆皇帝的聖水盆詩:“將玉女洗頭時”即是指此而言。耶律楚材讀書堂:攀過呂公巖,沿山路而上就到了坐落花流水在讀書堂旁邊的碑廊,碑廊為東北最大的碑廊,於91年修建,92年峻工,廊長93米,建築面積445平方米,廊房內鑲嵌着東晉至宋七個朝代的49位書法家的117幅書帖,219塊碑刻,沿碑廊至讀書堂,殿內的元代臘像館,介紹宰相耶律楚材挑燈夜讀,奮筆疾書,輔佐太祖太宗,功高德厚的一和生。

萬年鬆:沿讀書常石階而下,到了一片寬闊的地帶,抬眼望見的高大的松樹便是萬年鬆,高二十餘米,樹幹圍長4米,據説是耶律倍親手所栽。清乾隆皇帝賜名“雲巢鬆”,並在樹幹上鑲有“雲巢鬆”三字的鐵牌,現已長入樹中,不復得見,此樹古鬆雄姿,千年不衰,因此通稱為“萬年鬆”。

建於1994年,原址處為正直鬆,高十八米,又稱“佛前一柱香”,後在94年5月的一場大雨中倒塌,後來景區用此樹建了這座正直空調機,此外正直亭也另有一個含義。那是我們錦州市的好書記張鳴岐同志,張鳴岐同志調任到我市後在94年7月錦州凌海市水泥廠的洪水中,被子洪水吐沒不幸犧牲,所以些亭的修建也是為了紀念張鳴岐同志。過正直亭,登幾級石階,我們便到了道貌岸然隱谷,道貌岸然隱谷,俗稱“大石棚”,乃天然形成的一個大石洞,石棚東西長43米,南北底寬10米,上寬20多米,可寬納5、6百人,“道隱谷”三字意為道德高尚的人在此隱居。此地相傳乃是遼太子東丹人皇王耶律倍隱居讀書之所。棚內左側為廟殿長工10米,寬5米,殿內塑有釋迦牟尼,觀世間和地藏王菩薩像,十八羅漢像,右側為胡仙,供奉胡二太爺,胡三太奶,從門口的匾額數量看來,這裏還是十分靈驗的,棚頂上還有朝氣隆四年錢學洙題寫的“天然幽谷”四個大字,以及唐代王維詩名“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石刻等等,情景相生,間趣盎然,道谷下有一高1.5米,直徑1米的石盆為聖水盆。現存物為後人所雕刻,據《金史》記載,聖水盆系金太祖破遼時,得奇石而軒之,以為紀念,民間則傳説:聖水盆是很久以前一個金馬駒馱來的,不管把什麼東西放進石盆裏,很快寶盆裏就會長滿,有一年,天旱無雨,山民就快渴死了,一個打柴青年發現在這個寶盆,無意中掉盆裏一滴水,很快就長滿一盆,他喝一口又甜又涼,沁人心脾,精神百倍。他立即找來村民,從寶盆取水做飯,再也不愁吃水了,這一奇聞很快傳到一個貪官的耳中,派來上百倍的官司兵要抬走,可任你有千斤力,寶盆像生根一樣,絲毫未動,貪官司無耐只好在材民的嘻聲中,垂頭喪氣地溜走,而寶盆至今,無論旱澇,總是清水盈盈,永無間斷,後來,乾隆皇帝從盛京祭祖國統一回來路過廣寧,遊粉大發,見此勝景,連聲稱讚:“這真是閭山一寶”!便欣然題寫了“聖水盆”三個大字,餘興未盡,還在旁邊寫了一首七言絕句“垂崖迸水落絲絲,冬不凝冰事匪奇,應為仙家修養法,將臨玉女沅頭時”!這首詩至今仍鑲有石刻保存在大石棚東部山崖下,大石棚看過後,上台階,我們就到達了觀音閣,明代風井:萬年鬆南側有一口寬不到一米,深6.5米的井,井中無水而有風故稱為“風井”。據傳:昔日井中風很大,從井底不斷上冒,若將草帽投入井裏,可被子風吹出井外,實際是井與其一側的桃花洞相通,洞中之風順山洞由井口吹出的緣故,桃花洞高1.5米,寬2米,長數百米,用花崗石條砌成,另一洞口在北部山峯下邊,內裏可通行人道隱谷的瀑布和聖水盆的流水就是從此洞門前一個暖泉中,註解淌下支的。現在並與洞中站已堵塞,不再通風,遊人至此,仍在井口徘徊觀賞,而桃花洞也無人云通行。

望海寺:在萬年鬆東側,為突起的山峯,峯頂修有望台,建於遼代,磚瓦、柱石、遺址尚存,是明和城的一座關隘,故明稱“白雲關”,白雲關由花崗巖石塊砌成,達石門盤旋而進,經“代屏石”,便可登上“觀音洞”,洞內一尊泥塑觀音,稱“望海觀音”。洞前平台,站在台前,可遠望渤海,故清乾隆皇帝將其名為“望海寺”。

老爺閣:由望海寺石階而下,在風井南面平台上有一小廟,沿石階而上可到此地,為關帝廟,又名“老爺閣”,廟系座北朝南的兩間小木架結構建築,兢兢業業瓦頂蓋,而原塑有關羽、周倉、關平和赤兔馬像,現已無存,據説,此廟址原是元工廣寧王耶律楚材幼年讀書之所,老爺閣便是在其遺址上改建的,據只料記載:耶律楚材系遼東丹人皇王耶律倍八世孫,其父耶律履楚材三歲而孤,母親楊氏在閭山桃花洞南部懸崖上建設兩間讀書堂教子讀書,楚材在閭山中刻苦用功,博覽羣書,旁通天文、地理、律歷、書數、元太祖忽必列定燕、聞其名、召見之、任中書令、事無太祖、太宗二十餘年,終年五十五年。

老爺閣西側為南天門,是天然形楊的下山之路東西兩大石壁夾立,如錦屏對峙,沿山路而上,南天門、居高臨下,形勢險要,僅可通行人,沿此路而下,便可回到道隱谷,按原路返回可到山門,南天門東下角,有一摩崖石刻羣,具中以明嘉靖丙戊狀元,翰林修撰用卿,題刻在石匠壁上的“北鎮名山”四個大字最為醒目,沿石階而下,右見路旁陡壁的大平面石上,雕刻着明代山西蒲州人張邦所書“極目天表”四個大字,每字1.4 米見方。路旁空地三座小石塔,埋葬的是大觀音閣廟中三代和尚,沿石階而下,就到達了道隱,再返回山門,各位遊客,我們為期一天的閭山遊就要結束了,十分感謝各位對於我這一天來工作的信任與支持,同時,也希望各位今後能夠繼續參加我社的參觀遊覽活動,如果有緣,宋導仍然願意為您導遊。最後祝醫座的各位遊客心想事成,工作順利!

二百字的導遊詞 篇2

青海湖,是我國第一大內陸湖泊,也是我國最大的鹹水湖。它浩瀚縹緲,波瀾壯闊,是大自然賜與青海高原的一面巨大的寶鏡。

青海湖,古代稱為“西海”,又稱“鮮水”或“鮮海”。藏語叫做“錯温波”,意思是“青色的湖”;蒙古語稱它為“庫庫諾爾”,即“藍色的海洋”。由於青海湖一帶早先屬於卑禾族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漢代也有人稱它為“仙海”。從北魏起才更名為“青海”。

青海湖面積達4456平方公里,環湖周長360多公里,比著名的太湖大一倍還要多。湖面東西長,南北窄,略呈橢圓形。乍看上去,象一片肥大的白楊樹葉。青海湖水平均深約19米多,最大水深為28米,蓄水量達1050億立方米,湖面海拔為3260米,比兩個東嶽泰山還要高。由於這裏地勢高,氣候十分涼爽。即使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日平均氣温也只有15℃左中,是理想的避暑消夏的勝地。

二百字的導遊詞 篇3

大家好!我是南昌市“愛克絲”旅遊公司的一位導遊,我姓張,可以叫我張導遊,我身邊是萬司機,技術一流,大家上了車不用害怕,不會出車禍的,車牌號是贛A74189,請大家記住車牌號!

現在是前往八一公園的蘇圃路上,八一公園清代時為貢院,1932年被稱為湖濱公園,1945年4月3日又被改為介石公園,1950年7月定了這個今名,總面積可是有23.7公頃,陸地面積64公頃。

八一公園裏面有小商店,可以划船乘涼,玩裏面的玩具,還可以畫畫。河旁有很多柳樹,風一吹,柳樹姐姐的頭髮就像甩一下一樣,河中心像北京的頤和園一樣,也有一個小島。島上一片葱綠,許多樹葉飄下來,像綠蜻蜓一樣,許多垂柳的枝垂下來,遊客們划船時要小心,不要被樹枝掛到,八一公園裏也有許多假石,樣子不同,沒有哪兩塊是楨的,石頭中間還有一條小路,八一公園裏還有小的乘涼亭,人們可以在這兒乘涼。

“自由活動1小時”我對大家喊道。大家的有買冰棍吃,有的拍照,有的情人在划船,我給每人發一袋子,不要亂扔食物袋,把食物袋放進袋子裏,很快,時間過去了,我讓大家在大門口集合,數了數人數,哇!不錯,一個人也沒有少嘛!

旅遊八一公園結束了,明天還要去青山湖遊樂園,後天要去南昌寶葫蘆農莊,請大家好好休閒,養好精神,明天才能遊玩,晚安!

二百字的導遊詞 篇4

尊敬的各位遊客:

大家好!首先請允許我代表棗莊旅行社歡迎大家來到“江北水鄉,運河古城”——棗莊觀光旅遊!我是小王,是大家此次棗莊之行的地接導遊員。坐在駕駛座上全神貫注開車的,是我們的司機李師傅,李師傅有着十幾年的旅遊車駕駛經驗,由他為我們開車,交通問題大家完全可以放心。孔老夫子曾經説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李師傅和我會像接待老朋友一樣為大家提供熱情周到的服務,同時也希望能得到您的鼎立配合。在此預祝大家此次棗莊之行能夠乘興而來,滿意而歸。

現在我們乘車前往今天的旅遊目的地“台兒莊古城”,大家一邊欣賞沿途風光,一邊聽我講講棗莊的基本情況。

棗莊市位於山東省最南端,與江蘇省接壤。是魯南經濟帶和淮海經濟區的重要城市,有“江北水鄉·運河古城”之稱。建市於1961年,轄五區一市和一個高新區,總面積4563平方公里,人口383萬。

棗莊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這裏有中國最大的國家級湖泊類濕地——微山湖公園;華夏最長的地震大裂谷——熊耳山國家地質公園;世界上最大的石榴園——十二萬畝的“冠世榴園”;最負盛名的“天下第一崮”——抱犢崮國家森林公園。因此,棗莊被譽為“萬年家園,千年古郡,百年城市”。

台兒莊是棗莊市下轄的縣級行政區,位於棗莊市最南部。歷史上的台兒莊只是一個城鎮,乾隆皇帝御筆欽賜“天下第一莊”。明清兩代和20世紀的文化積澱,又為這座城市賦予了歷史的厚重。途經台兒莊的運河,是三千華里運河上保存最為完好的一段,是“活着的古運河”,有人説,“觀長城上八達嶺,看運河到台兒莊”,可謂真知灼見。

1938年春天,這裏發生了震驚中外的台兒莊大戰.,所以,台兒莊是運河文化古城,是民族揚威之地,是南北水運交通樞紐。

説話間,我們已經快進入台兒莊古城景區了,請大家記住我們紅色旅遊車的車牌號:123456,我的手機號碼是,有什麼問題,您可以及時與我聯繫,現在請大家帶好隨身物品,隨我下車參觀!

現在我們參觀遊覽的是重建之後的台城舊志景區,佔地面積38155平方米,建築面積30295平方米,約佔古城一期核心區的十分之一。主要有參將署、天后宮、翠屏學館、台莊驛、日升昌記、文匯酒樓、謝裕大茶行、扶風堂、天水堂、三恪堂、魯南民居、閩南民居、久和客棧、臨水商鋪等不同風格的明清建築。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官式建築是參將署,俗稱大衙門,始建於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為清朝正三品參將行署。參將統領600兵馬,負責管轄220華里運河河道的工程防護和漕運治安。1937年1月,國民政府在此設立山東嶧縣警察局台兒莊分局。1938年初,成為第3集團軍副司令沈鴻烈的軍火庫,在台兒莊大戰中,這批軍火發揮了作用。現為“台兒莊古城重建博物館”。

前面這座牌坊為台兒莊“水陸通衢”牌坊,她見證了台兒莊往日的繁榮。這條街道被稱為大衙門街,1947年,駐守在這裏的國民黨軍隊,把大衙門街改為繁榮街,建國後繼續沿用這一街名。重建古城時,恢復大衙門街的舊名。

這座拐角摟,為京津冀地區的建築風格,南北兩側的弧形捲棚,體現了這種建築的開放性。拐角樓佔地766平方米,建築面積1514平方米,南樓經營珠寶,北樓經營茶藝。

這座白牆黛瓦、馬頭出牆的徽派建築,名叫久和客棧。清代康熙三十年(1691年),由徽商胡文廣建造。重建後的久和客棧,佔地2415平方米,建築面積3554平方米,作為快捷客棧使用。古城內有許多店鋪、民居為這一風格,見證着徽商在台兒莊的創業歷史。

胡文廣原先是一位書生,乘船去北京參加科舉考試。途經台兒莊,看到了這裏的商機,於是放棄科考,留在這裏經商。他的經商理念是“和為貴”、“和氣生財”,沒過幾年,就成為台兒莊的富商。他把堂號取名“久和”,希望後人永遠恪守和為貴的理念。

大家看我右手邊的這兩座商鋪,是典型的南面臨水、北面臨街的江南水鄉建築,佔地面積1092平方米。左邊這座名為“可意樓”,通過這幅“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的楹聯,我們能夠猜到這是明清時期的青樓。右面這座名為“可風樓”,告訴人們這座商鋪雖然緊靠青樓,它的主人仍然潔身自好,“可作風範”。

好了大家請跟緊我,注意腳下的台階,我們現在所經過的這座橋就是廣源橋,又稱“玉帶橋”,始建於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由時任參將趙登高主持興建,寓有“財源廣進、興旺發達”的之意,故稱“廣源橋”。橋長13.9米,高3.25米,跨度6.2米,橋面寬2.2米,是古城所有拱橋中跨度最高的單孔石拱橋。

好了大家看,我右手邊的這個座建築就是扶風堂,這處宅院為晉派建築,俗稱萬家大院,由台兒莊四大家之一的“四十萬”興建。萬家在清朝康熙年間由山西遷至台兒莊,因漕運而發跡,鼎盛時期有店鋪商號20餘家,官銀40萬兩,被稱作“四十萬”。這座建築,以四合院為基本結構,採用青磚青瓦的樑柱式磚木體式,樓高院深,牆厚基寬,設計精巧,雕刻考究。有四合院、過庭院、偏正套院,60多間房屋,其豪華程度為台兒莊之最。台兒莊大戰期間,一度成為我軍掩體,戰役打到第四天,遭到日軍轟炸。現在我們看到的扶風堂,是在原有的地基上重建的,被稱為“文化基因復活的成功範例”。

前面這條河就是古運河,明萬曆二十一年動議開挖,三十二年通航,400年來未曾斷流。台兒莊大戰期間,池峯城破釜沉舟,下令炸掉的浮橋,就在前面這個位置。1959年,國家對京杭運河進行改造,將原運河取直,這段運河保留在舊城內,成為景觀河。

四十萬碼頭:為萬家私人碼頭,建於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用於貨船裝卸貨物,兼具汲水、洗菜、洗衣等生活功能。古城內現有此類碼頭13座,這些古碼頭,在準備拆除的時候,因為陳偉市長的發現,才被保留了下來,成為見證“活着的運河”的歷史遺存。

廣濟橋,俗稱“丁字橋”,原為木橋,清咸豐七年(1857年)由萬家出資修建為石橋。橋長11.8米,高3.1米,跨度5.8米,橋面寬2.7米,橋石為皇宮專用的蘇州木瀆金山石。街坊鄰居感念萬家賙濟大眾的慈善之情,稱其為“廣濟橋”。

三恪堂與運河税史館,為魯南風格的民居,是台兒莊富商陳家的府第,建於清朝末年,名為三恪堂,俗稱陳家大院。陳家對三恪的解釋是,對待天、地、人,都要謹慎恭敬。陳家先祖從安徽涇縣遷來,主人陳扶清官至六品,清末時出任税務官。陳家在台兒莊大戰前達到鼎盛,現存“陳萬祥”商號。

這樣的私人府第,只有大户人家才能建成。一般的魯南民居,是土牆草頂,冬暖夏涼,適宜居住,只是不堅固,每隔幾年就要維修。那些經商賺了大錢的,往往大興土木,建造豪宅。魯南民居,宅院無論建得多大,門頭都要收斂。陳府的門頭不大,可是在大門西旁,建了幾間面朝衙門街的門市,使院落與院門保持勻稱。這臨街的門市,如今成為運河税史館。

這座建築為台莊驛站,是京杭大運河上一處重要的水驛。驛站是古代飛報軍情、接送客人、運輸軍需的中轉機構。歷代王朝都十分重視郵驛,稱之“國之命脈”。驛站的功能,一是供過往使臣投宿,相當於現代的機關招待所。凡持有“驛關”證件的官員,可按官階高低及僕從多寡,免費享受驛站提供的住宿、膳食、舟車、夫馬。二是郵送過境公文。在主要郵路上,一般每隔十華里設有一個郵鋪,次要郵路間隔二三十里。台莊驛為水驛,是伴隨着漕運發展而設立的。明朝萬曆三十四年,河漕總督御史曹時聘在台兒莊設立驛丞一人。清乾隆七年,編制增加到五人。

台兒莊水驛佔地面積1108平方米,建築面積530平方米,為蘇州園林風格。現在作為驛站文化展示區,以詳實的資料、豐富的圖片、真實的文物,向遊人展示中華民族三千年郵驛文明史及地方驛站發展歷程。

這座廟堂式建築是古城的一所私塾學校,名為翠屏學館,始建於清乾隆八年(1743年),為義塾,對外收徒。該私塾1938年毀於戰火,現在原址重建。

這個大院為日升昌票號的分號——日升昌記。為典型的北方建築風格。據文獻記載,清光緒年間,山西人吳玉章從太原陽谷帶職來台兒莊,開設“日升昌”分號,俗稱吳家票號,為各路商賈辦理匯兑和存放金銀業務。這樣的票號,在台兒莊有七家之多。吳家票號雖為山西人所建,卻是典型的魯南風格。

現在主要通過實物、圖片陳列、多媒體場景再現等手法,用貨幣、契約、商標、印鑑、戥(deng)秤、税單、股票等商業實物和資料,展示明清到民國時期的台兒莊商貿文化,講述台兒莊的商業文化變遷,特別是票號發展的歷程,從不同角度折射台兒莊商業文化的流金歲月。

廣匯橋,俗稱“拱橋”,系花崗巖單孔全環形石拱橋。清順治五年(1648年),由趙家出資興建,橋長11.5米,高3米,跨度5.7米,橋面寬2.96米。1938年毀於戰火,後搭建為簡易石板橋供人行走,現在原址復建。這座“廣匯橋”,取“匯八方商賈”之意。

乾隆二十二年,乾隆皇帝第二次下江南,駐台參將趙登高陪同他遊覽了台兒莊城。

當乾隆皇帝一步步走上這座拱橋時,一位女子説:“步步高。”

乾隆皇帝走到橋上,問:“這‘步步高’是什麼意思?”

這女子説:“萬歲爺洪福齊天,國運步步高揚,我們這些黎民百姓跟您享福。”

乾隆皇帝狡黠地一笑,問:“再往前走又有什麼説法啊?”

女子脱口而出:“萬歲爺,後頭更比前頭高啊!”

乾隆皇帝説:“你真是一張巧嘴。”

後來,城裏人把這位蘇州女子稱為“巧嫂子”。

謝裕大茶行,是座木雕茶樓,最初由浙江茶商沈綺於雍正十年(1732年)建造,名為蘇杭茶樓。沈綺有茶園百畝,因台兒莊商運興盛來這裏銷售茶葉,兼開茶館。咸豐七年(1857年),徽州茶商謝正安收購了蘇杭茶樓,改名謝裕大茶行。原建築毀於1938年的戰火,因為是全木質結構,大火三天不滅。現在原址復建,為茶藝文化展示區。

這座京派建築名為文匯酒樓,原名“聚奎樓”,為守備署守備瞿翼龍的後裔於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建造,經營沿運地方名吃,因乾隆第五次下江南時在此用膳而名聲大振。台兒莊大戰勝利後,更名為文匯酒樓,現為大戰文化展示區。

到此我們今天的遊程也就結束了。感謝大家對我工作的支持!不周之處還請各位提出

二百字的導遊詞 篇5

現在請各位回過身來,看左右兩邊,分別是鐘樓和鼓樓,佛家弟子講究晨鐘暮鼓,從早上敲鐘開始到晚上撞鼓結束一天佛事,也稱功課。每早每晚要各撞108下,為什麼呢?對此持有兩種看法,第一種是説,一年有12個月、24個節氣、72侯,古代五天為一侯,按360天計,一年分72侯,大家加一下,是不是正好是108?那麼另一種説法是眾生界有108個煩惱,撞一下就解一個煩惱,常言道: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生。若大家有機會不妨親身嘗試一下。

“遠燒香,近拜佛”請各位隨我入前殿一彌勒天王殿,各位團友,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這位笑口長開,大肚寬懷的佛像,他叫彌勒佛,根據佛教説法彌勒佛是釋迦牟尼的“法定”接班人,不過它要在56億萬年後才能降臨人間,菩渡眾生,所以彌勒佛就是人間崇拜的未來佛,我們現在看到的彌勒佛,大耳垂肩,橫額方面,一副喜眉善目的笑模樣,眼前皆是有緣人,相親相近,怎能不滿腔歡喜?有道是,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世間可笑之人,看到他,天下還能有什麼不能寬懷的呢?來來來,讓我們在彌勒佛前拜一拜願各位萬事如意,笑口常開!面前的相對而立,各個好似我國古代的將軍,這就是四大天王,俗稱四大金剛,他們手持的法器通過諧音和聯想分別象徵着“風調雨順“,手持青鋒寶劍的是守護南方的增長天王,“峯”和“風”同音,手持琵琶而沒有弦,需要調音,表示“調”的是東方的持國天王,守護北方的多聞天王,手持雨傘顯示“雨”,而西方廣目天王手繞纏龍,降魔降妖,保護眾生,他是羣龍之首,眾龍都順從他,合起來就譽為: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二百字的導遊詞 篇6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涼山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

東方古老神祕的“女兒國”輕啟面紗,便征服了來自世界各國的獵奇探勝者。1992年,高原明珠瀘沽湖正式開始接待國內外遊客,短短几年間,她便以其獨特秀美的自然風光名揚天下。

世界各國民間傳説中的女兒國,存在至今的,恐怕只有摩梭人這一族了。滇西北高原川滇交界處的雲南寧蒗彝族自治縣境內有一片美麗的瀘沽湖,摩梭人世代生活在瀘沽湖畔,他們至今仍保留着“男不婚、女不嫁、結合自願、離散自由”的母系氏族婚姻制度。 現瀘沽湖沿岸居住有摩梭人和彝、漢、納西、藏、普米、白、壯等7種民族,約1.3萬人,其中摩梭人約6000人(四川瀘沽湖沿岸摩梭人5000餘人)。瀘沽湖風景區以其典型的高原湖泊自然風光和獨特的摩梭母系民族文化形成了特色突出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四川省於1993年將瀘沽湖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瀘沽湖景區位於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縣西南川、滇兩省交界處,距縣城約170km,海拔2,700m。景區面積 238km2,湖面面積58km2,與雲南省共有,其中位於四川境內33km2。整個湖長955km,寬6km,平均水深40m,最深處達73m,屬橫斷山脈中段的大型高原淡水湖泊。

瀘沽湖區生態環境良好,湖周羣山環抱,湖水清澈透明,湖面似一彎新月,恬靜秀麗。湖中分佈着6個形態各異的島嶼,島上多為石灰巖,怪石嶙峋,灌木、藤蔓叢生。當地羣眾敬奉的神山——獅子山聳立在湖邊,雄偉壯麗,山上分佈着茂密的原始森林。由於景區地曠人稀,交通閉塞,生態環境未受大的破壞,整個景區保持了原始的、粗獷的格調,是藏在深山裏的一顆旅遊資源明珠。

瀘沽湖地區居住着蒙古、藏、彝、普米、納西、白等少數民族,民風民俗多樣,尤以土著摩梭人(蒙古族的分支) 至今保存着母系家庭和“走婚”習俗最為獨特。

瀘沽湖山美水美人更美,除奇特的婚姻和風俗外,瀘沽湖畔姑娘小夥那一身獨特的服飾更是令人矚目。瀘沽湖即是女兒國,又是歌舞的王國,一經踏上這片熱土,遊人無不為那遠遠近近、悠悠揚揚的“阿哈巴拉”所動容,無不為那如巨龍滾動的甲搓所誘惑。看吧,那遠方漂來的豬槽船,載着阿妹,向您招手,向您放喉:“呵,朋友,來了就莫走,阿妹陪您到月落西山頭”。

瀘沽湖的人文景觀十分獨特而又豐富多彩。它至今仍然保留着古老的“母系”社會,一家之中以“母親”為首,以“女性”為主,它獨特的“走婚”風俗決定了它獨特的社會背景。滬沽湖養育的摩梭女兒,個個美麗健壯、勤勞善良、情深似海。她們在屬於自己個人所有的花房裏編織少女的夢,實現她的情真意摯的愛。她們沒有古聖先賢留下的清規戒律,沒有孤寂、失落的煩惱、憂傷。她們不奢求不屬於自己的一切,她們不會做金錢、物質和權力的奴隸;她們按照自己的質樸本性,遵循自己心的指引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無憂無慮地勞動、生活、戀愛,在母親湖的山光水色中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純樸的本色。被世人稱為“現代的女兒國”。

二百字的導遊詞 篇7

靈巖寺所處的這座秀麗的山巒,名叫靈巖山,使泰山的十二支脈之一。海拔687.3米,大家請看靈巖山與其他有什麼不同呢?唉,對了,他的頂既不是園的也不是尖的而是方的,因此它又叫方山。又像一方官印,因此又叫玉符山。靈巖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具有“海內四大名剎之首”(天台國青寺,江陵玉泉寺,南京棲霞寺)的盛名。明代文學家王世貞曾説“靈巖是泰山背最幽絕處,遊泰山而不至靈巖,不成遊也。”現在就讓我們去感受一下靈巖寺的風韻吧。

我們現在來到山門金剛殿,殿內塑有“哼哈二將”,專為把手大門守護寺院的安全,走過“聚美”小橋。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二門山”,他建於明代,又叫天王殿,殿內望有四大天王,建築風格為單檐硬山頂,殿內有唐,宋,金,元,明,清碑碣十七塊。記載了靈驗的歷史沿革及影響。(東邊為鐘樓,西邊為鼓樓,因為“晨鐘暮鼓”之説)。

朋友們現在我們就來到了大雄寶殿,原為宋代的獻殿,明清重修。建築風格前後是不一樣的,前為外廊式捲棚頂,後為硬山頂。造型精巧玲瓏顯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藝術才能。現在殿內的石柱及柱礎,還是宋代的遺物。上額的彩畫邊很生動逼真,充滿生活氣息。

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座宏偉壯觀的大殿就是千佛殿,它是靈巖寺中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宏大的主體建築。(建築風格為單檐殿頂,面闊七間,進深四間,給人的感覺是非常宏偉壯觀的)。這座大殿是唐代高僧惠崇創建的,宋代擴修,(唐宋時為寺中主殿,成為大雄寶殿),現在殿宇為明代的建築,雖然自創建以歷代重修,有些已非原物,但現在仍保存着唐宋的建築風格。進到殿中,中置長方形須彌座座上有三尊大佛,中間為吡户遮那佛(藤胎),東為藥師佛(明成十三年)西為阿彌陀佛(明嘉靖二十二年),大家也許都看到西殿上有許多高30釐米的銅鑄和木雕小佛,“千佛殿”的名字也是由此而來的。

現在我們再來看一下大殿四周的四十尊羅漢泥塑,(據佛學文獻記載,為眾生造福。不知大家又沒有看到千佛山的十八羅漢,千羅為花崗巖),而靈羅為藤木所制,顯得非常栩栩如氣。他擺脱了佛教塑像的固定形式,每個塑像都以現實人物為基礎,神情狀貌非常生動,喜怒哀樂俱形於色,動態變化各有特徵,堪稱海內無雙。看,老者手上的青筋;那個憤怒者脖子上的青筋,個個口目傳情,沒有一個相同的。羅漢身上用的是硃砂江,黃丹,雄黃,石綠,大青,天藍,茄皮紫等礦物質顏料。因此雖然年代已久,但顏色還是那麼逼真。(這些羅漢的塑造年代,史料記載不詳),根據資料分析,可能是宋代塑造的。這些羅漢對我們現在研究古代雕/塑,佛學有非常高的價值,是中國泥塑遺存的藝術瑰寶之一。清末學者梁啟超為“靈巖泥望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靈活現”。

二百字的導遊詞 篇8

各位貴賓:

大家好,歡迎大家到華山旅遊!

我是西安神奇旅行社的導遊林蕊,大家我小林就可以,有幸成為大家的導遊,我非常高興,俗話説十年修的同船渡,百年修的共枕眠,估計已經修了50年我們才能同遊華山,希望在小林的帶領下,華山能給大家留下美好的回憶!

首先我要講一下注意事項:

第一點:我們今天要參觀的華山是以險峻著稱天下,一定要注意安全。最主要是記住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不要翻閲護攔,不要到懸崖邊等危險的地方去遊覽或者照相。不要刻意的追求攝影家的效果。帶小孩子的遊客,一定要把孩子看好。

第二點:大家要注意集合時間,地點,以免耽擱行程。記住我的電話,隨時保持聯繫。華山的除了黃埔峪旅遊進山公路30分鐘沒有信號外,基本都有信號,有的地方信號好點,有的要差點的。

現在我給大家説説華山的概況。華山是秦嶺山脈的一部分,形成於距今7億年前,俗稱“西嶽”。漢武帝把地處五個方位的山封為神山,華山地處西方,故名“西嶽”。古代還為這5大名山對應了中國古代的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華山在西方,屬金,華山的形狀剛好象是一個金元寶,到了華山北峯我讓大家在金庸華山論劍的地方和華山這個元寶合影。

華山得名北魏地理學家儷道元《水經注》裏所説是因為遠而望之,有若花狀,古代花和華通用,故名華山!

1996年華山的纜車的通車,結束了自古華山一條路的歷史,我們今天就是乘坐纜車登山。我們先要換乘華山進山專線車進山,我們現在車子行駛的是黃埔峪旅遊專線公路,大家有沒有看過電影《智取華山》這就是當年的尋找嚮導之路,從檢票處到華山索道的黃埔峪旅遊公路全長7.66公里,花費20_年華山解放了,胡宗南保安6旅的旅長韓子佩帶領縣鄉民團400多人佔山為王,我們解放軍從正面根本打不上去,繞道後山,奇襲成功,根據這一事件拍的電影就叫做《奇襲華山》,後來周總理看了,説這件事情充分的表現瞭解放軍的智勇雙全,後來就改名《智取華山》。

我們現在可不要走平坦的路上北峯智取華山紀念亭,我們走智取華山路,也就是那邊的步行路一部分,我要看看大家有沒有恐高症,可不可以上華山的蒼龍嶺等的線路,他和其他路的坡度差不多,但是要短的多,你的身體如果適合爬山那我就讓你去,連這裏都征服不了,那上了北峯拍張照片我就要勸你下山了。

上山要走直線,感受華山的險,俗話説上山容易下山難,下山要走之字型的路,安全容易掌握身體平衡。

到了北峯我們先穿過北峯飯店,可不要太着急,北峯飯店有張華山的地圖,我要給大家講講,一會上山的時候可能就走散了,我們要先熟悉一下地形才能夠征服華山呀!

這裏就是看地圖的位置,大家先不要着急,先不要看地圖,兩個屋檐之間看華山的東峯象一個禿頭的老鷹,那裏是觀日出的最佳地點,一早擠滿了遊人,又稱朝陽峯。旁邊的哪個就是西峯,直直的,好象刀削的一樣,在智取華山的電影裏,是敵軍指揮部。也是神話傳説《寶蓮燈》的發生地。

現在我們大家轉身過來看這個地圖,看看華山頂部,是不是象個元寶。兩邊的突起就是東西二峯,中間突起就是華山的最高峯南峯,是傳説中的武林高手比武論劍的地方,還有華山第一險長空棧道。

我們所處的位置就是北峯,經過擦耳巖,天梯御道就到了蒼龍嶺,過了蒼龍嶺就是五雲峯金鎖關。金鎖關就是上面的四個峯東.西.南.中峯的必經之路。到了那裏你可以決定去看任何一個峯,也可以順道把四個峯都逛完。

我們是從黃埔峪進上來的,另外一條路叫做自古華山一條路。大家跟我再上幾個台階就可以看見自古華山一條路了。

大家現在往下面看,下面的羊腸小路就是從前上華山的畢竟之路了,從山腳走到北峯,大概要三四個小時呢!

二百字的導遊詞 篇9

位遊客,大家好,歡迎大家遊覽閬中古城。閬中古城位於閬中市城區南側,是四川省唯一完整保存下來的古城。在遊覽過程中請大家注意安全,緊跟團隊,以免走失。今天,我們將依次參觀張飛廟、錦屏山和極富特色的古城保護區。兩小時後,我們在古城保護區大門前集合等車。

閬中縣始建於,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時期,閬中古城和同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山西平遙、雲南麗江、安徽歙縣並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閬中古城 山圍四面,水繞三方,天造地設,風景優美 素有“閬苑仙境”、“巴國蜀國要衝”之譽,唐代詩人杜甫在這裏留下了“閬州城南天下稀”的千古名句。

閬中之古,首先是古城歷史悠久。僅以建縣的歷史計算,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

第二是對中國的歷史文化發展具有影響的名人輩出,古蹟猶存。同時閬中又是革命老區。第三是古城保存比較完整,文物價值很高。好,各位遊客朋友,説到這裏,張飛廟就到了。

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聞名遐邇的漢桓侯祠,亦稱張飛廟。張飛,字翼德,東漢末年跟隨劉備起兵。劉備稱帝后,張飛鎮守閬中前後七年之久。公元221年,張飛被部將範強、張達殺害,葬於閬中,被追封為桓侯。閬中人民追慕張飛英勇忠誠,於墓前建闕立廟。現存的張飛廟是一組唐代風格的明、清建築—四合院,由山門、敵萬樓、牌坊、大殿、廂房等組成,佔地5000多平方米,規模宏大,建造精美。

走過山門。穿過敵萬樓。現在來到張飛廟大殿,大家請看,中間端坐一尊豎眉瞠目,狀貌威猛的張飛,卻怎麼是頭戴王冠,身着錦袍,手捧玉笏的塑像呢?原來在嘉慶年間,張飛被追封為"桓侯大帝",殿上塑的是他的冠冕文身坐像。塑像兩邊是長子張苞—執蛇矛、功曹馬齊—捧丹書。左右兩壁是岳飛草書的諸葛亮"前後出師表",將大殿烘托出一派威嚴而儒雅的氣氛。

大殿後實為墓亭,古雅簡樸,肅然卓立。亭柱一副對聯: 隨先主逐鹿中原,北征南戰,地只西川稱帝業; 剩殘軀付諸荒冢,春去冬來,人猶千古吊忠魂。

上聯寫張飛追隨劉備一生征戰,但實現統一全國的壯志未酬,英魂仍存遺憾。下聯説他死後,此墓雖只埋了無頭之軀,但人們紀念其忠勇的情懷千古不衰。

無頭之軀有一個民間傳説,據説張飛被殺後,兇手範、張二人割下頭顱,想拿到東吳獻給孫權,他們乘船時聽説:孫權正向劉備求和,二人驚惶無措就把張飛的頭拋入江中,浮到雲陽地界被一位漁翁撈起,葬在雲陽鳳凰山麓。這就是張飛"頭葬雲陽,身葬閬中"的悲壯故事。

大家請看,張飛墓,高約6米,方圓100多平方米,全用黃土壘成,宛如一個橢圓形的小山巒,歲月滄桑,墓穴仍安然無恙。墓上古木森森,碧草叢生,似乎印證出千百年來無數後人對這位勇猛剛強、嫉惡如仇的"張三爺"的敬愛。

墓亭下 拱穴內,端坐着張飛的武身像。像前 盤龍石鬥窩叫"長明燈"。據説,張飛駐守閬中時,在瓦口隘,大敗張合,取得勝利,閬中人感激他。在他死後,特意選取最好的石頭雕成"長明燈"。千百年來,每到清明節,人們都要為張飛掃墓,給長明燈獻油,紀念這位為閬中做出偉大貢獻的“桓侯大帝”。

好了,遊客朋友們,張飛廟我們就説到這兒了,請大家跟隨我的腳步前往下一個景點——錦屏山吧!

二百字的導遊詞 篇10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鍾祥明顯陵,我是你們的導遊。

明顯陵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湖北省鍾祥市城東郊的松林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親恭壑獻皇帝和母親章聖皇太后的合葬墓,是我國數千年曆史長河中最具特色的一座帝王陵寢。

顯陵始建於明正德十四年(1520xx年)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建成,前後歷時共47年,其圍陵面積183.13公頃,整個陵園雙城封建,外邏城長 3600餘米,牆高6米,牆體厚1.8米,紅牆黃瓦、金壁輝煌、蜿蜒起伏于山嵐疊嶂之中,雄偉壯觀,是我國曆代帝王陵墓中遺存最為完整的城牆孤品,陵園由內外邏城,前後寶城、方城明樓、稜思殿、陵恩門、神廚、神庫、陵户、軍户、神宮監、功德碑樓、新紅門、舊紅門,內外明塘、九曲御河、龍形神道等30餘處規模宏大的建築羣組成,其佈局構思巧奪天工,殿宇樓台龍飛鳳舞,工藝浮雕美絕倫、一陵雙冢舉世罕見,是我國古代建築藝術中的瑰寶。

顯陵之奇特主要源於王墓改帝陵而形成的一陵雙冢舉世無雙的孤例而彌足珍貴。顯陵的墓主朱佑杬生前為興獻王,死後葬於松林山,明正德20xx年武宗駕崩,因其無子嗣,慈壽皇太后與首輔大學士楊廷和遵奉“兄終弟及”之祖訓,遺命“興獻王長子朱厚熜”嗣皇帝位。年號為嘉靖,後朱厚熜為自立體系,用武力平息了長達3 年之久的“皇考”之爭,其間廷杖致死17人,入獄、奪俸、充軍、戎邊、革職等官員達115餘人,從而完成了自己的昭穆體系,這一重大事件歷史上稱之為“大禮儀”之爭。此後嘉靖皇帝朱厚熜便將其父追尊為恭壑獻皇帝,並將王墓改為帝陵,開始了大規模的改建擴建工程,直至嘉靖駕崩建設才停止。

顯陵是明嘉靖初期重大歷史事件“大禮儀”的產物,規劃佈局和建築手法獨特,在明代帝陵規制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其陵寢建築中金瓶形的外羅城、九曲河的御河、龍鱗神道、瓊花雙龍琉璃影壁和內外明塘等都是明陵中僅見的孤例,尤其是“一陵兩冢”的陵寢結構為歷代帝王陵墓中絕無僅有,由瑤台相連而成啞鈴狀的兩座隱密的地下玄宮神密莫測,一直為世人稱奇。

顯陵規劃佔地183公頃,其中陵寢部分佔地52公頃,在這廣闊的區域內,所有的山體、水系、林木植被都作為陵寢的構成要素來統一佈局和安排。陵區後部的自然山丘為祖山,作為陵寢的依託,兩側的山體作為環護,中間台地安排建築、九曲河婉蜒其間,前面山丘為屏山,構成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的風水格局,體現了“陵制與山水相稱”的原則。陵墓的最南端建有敕封純德山碑亭一座,平面呈方形,亭已毀,內供漢白玉石碑一通,通高3.59米,寬1.15米,上書“純德山”三個大字,碑座、碑身、碑文和碑額保存完好。純德山東側天子崗建有龍首龜蚨碑亭一座,俗稱“山曲碑”亭,記載着陵區的範圍及管理方面的內容。

陵寢外圍建有高6米,厚1.6米,長達4730米,平面呈“金瓶”形狀的外羅城。外羅城前端因池塘和東南砂山影響,依山就水建造歇山頂宮門一座,名新紅門,面闊18.5米,進深8米,有券門三洞。門前有下馬碑兩座,上書“官員人等至此下馬”。新紅門右側依原有天然池塘建有外明塘,外明塘後為三道御橋。過御橋為正紅門,正紅門紅牆黃瓦,歇山頂式,面闊18米,進深7.8米,有券門三洞。進正紅門神道正中毫立着高大的睿功聖德碑亭,平面佈局為方形,面闊進深均為 18.3米,佔地334平方米,漢白玉台基,下設石須彌座,上為重檐歇山頂,四邊各開有券門,正中立龍首龜蚨睿功聖德碑。碑亭後63米處設御橋三座。

過橋便是陵區最主要的墓飾建築,迎面為漢白玉望柱,通高12米,下為方形須彌座,柱身為六稜形,二層束腰雲盤託着圓柱形有云龍紋浮雕望柱頭。望柱後排列着石像生羣、計有獅子、懈貂、卧駱駝、卧象、麒麟、立馬、卧馬各一對;武將二對,文臣、勛臣各一對,造型生動,排列有序。其後為龍風門,作為石像生的依託,龍風門設計十分精巧,為六柱三門四樓沖天式牌樓,方柱上懸出雲版,上覆蓮座,蓮座上各雕有一尊朝天吼、正身立火焰寶珠,石墩,坊身仿木作設額枋、花板、抱框,上額枋設有門簪,方柱前後夾有抱鼓石,影壁牆下設須彌座,上蓋黃色琉璃瓦,整個龍鳳門不僅潔白耀眼而且金碧輝煌。

從龍鳳門再越御橋便是一條長達290米的神道,該神道一反左右對稱和通直的原則,作彎曲龍行狀,是為龍形神道。接龍形神道是最後三座御橋。九曲河由東北向西南蜿蜒而過,河道為磚石結構,河中根據高差建有九道攔水壩。過九曲河最後一道御橋為內明塘,內明塘為圓形,直徑33米,周邊砌有青石護岸。塘兩邊各設有碑亭一座,分別為“純德山祭告文”碑亭和“瑞文碑”亭。內明塘後,為祾恩門,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建有月台,前後三出雲龍丹陛,門兩邊有琉璃影壁,影壁正面為綠色琉璃的蟠枝圖案,背面為雙龍騰躍,喻意藏龍護生。祾恩門外東側,建有神廚、神庫、宰牲亭等。

西側建有神宮監,禮生樂户直房等。祾恩門後,左右為配殿,面闊五問,進深二間,前出廊。再後為稜恩殿,歇山後抱廈宮殿式建築,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前出月台,石雕須彌座台基,雕欄龍風望柱。祾恩殿後為陵寢門,面闊三間、磚石琉璃結構。陵寢門後為二柱門,現僅存石柱,蹲龍戰鼓,木構無存。二柱門後為石五供,現存供案和部分石雕供器。供案兩側各有碑亭一座,分別為御賜祭文碑亭和御賜諡冊志文碑亭。供案後是方城明樓,方城面闊、進深皆為22.2米,設券門一道,門前有御道踏跺。門後左右設有御道台階以供上下。方城上建有明樓,面闊、進深均為17米,重檐歇山頂,石須彌座基礎,四道券門。內供“大明睿宗獻皇帝之陵”聖號碑,通高4.69米。

方城後左右連接着前後寶城,前寶城呈橢圓形,東西寬112米,南北長125米。寶城內為寶頂,寶頂下為1520xx年(正德十五年)所建玄宮。寶城與方城之間建有月牙城,內有琉璃影壁一座。前後寶城由瑤台相連。瑤台為長方形,面闊11.5米,進深40.5米。後寶城為圓形,直徑110米。內為寶頂,寶頂下為 1539年(嘉靖十八年)所建地下玄宮,玄宮內停放着恭喜獻皇帝和皇后棺停。後寶城與瑤台之間建有月牙城,內有琉璃影壁一座。兩座寶城上共有向外懸挑的散水螭首16個,設計精巧,為獨特的排水系統。陵區外圍沿祖山、東西砂山、案山建有顯陵衞、東果園、西菜園、更鋪及巡山鋪等。 明顯陵原始建築和環境風貌保存完好,建築規模宏大,陵寢結構獨特,文化內涵豐厚,堪稱中國帝陵的璀璨明珠。

顯陵以其獨特的環境風貌、精巧的佈局構思、宏大的建築規模、豐富的地下寶藏及其珍貴的歷史價值而受到國家文物專家的高度重視,八八年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九九年三月國家文物局又將其作為明代唯一的一座帝陵,向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委員會已投票通過,將我國湖北鍾祥縣的明顯陵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項目。

聯合國專家讓.路易.盧森先生視察顯陵後感到十分驚訝,將顯陵稱之為“神奇的明顯陵”,對至今已歷時120xx年仍保持完好的外邏城感到“簡直不可思議”。同時對顯陵的保護維修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

好,遊客朋友們,鍾祥明顯陵就為大家講解到這兒,謝謝各位的支持!

二百字的導遊詞 篇11

黑山谷景區位於萬盛黑山鎮境內,距萬盛主城區23公里。集渝黔山水幽、秀、險、奇於一體的黑山谷,沿大婁山北麓蜿蜒南行,在莽莽叢林中把重慶市和貴州省截開,河東是貴州桐梓柏箐自然保護區,河西是萬盛黑山山脈,彙集了渝黔喀斯特地貌風光之精華,黑山谷則是其中一顆熠熠閃爍的“明珠”。

這裏山高林密、人跡罕至,保存着地球上同緯度為數不多的亞熱帶和温帶完好的自然生態,森林覆蓋率達97%,現存有銀杉、珙桐、高山杜鵑等植物1800餘種,以及黑葉猴、金絲猴、穿山甲等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被專家譽為“渝黔生物基因庫”,是目前重慶地區最大的、原始生態保護最為完好的自然生態風景區。

景區規劃面積10.08平方公里,全長13公里,其中1公里的上山觀光索道,6公里的棧道和浮橋,6公里的電瓶車車程。考慮到我們這個團隊中有老人和孩子,所以我們選擇一方面乘坐觀光車和電瓶車、一方面步行遊覽。

黑山谷景區的步行路程有一部分不太好走。從景區大門進入,沿河而下至響水村一段,河谷寬約40—50米,沿河有平緩地,上面是森林和山地,呈階梯狀地形河谷斷面呈“V”字形,河面狹窄。以下河段寬度一般約20米,有的河段僅幾米,其中,魚跳峽、野豬峽、猴跳峽,最寬不足10米,最窄處僅兩米,採取浮橋、吊橋方式通行,極富挑戰性。黑山谷頂底高度在400—600米之間,河谷兩岸谷坡陡直,坡度一般在70—80度,部分坡岸直立在90度以上,高在1200米左右,看上去很奇妙,但走起來也比較驚心,所以遊客朋友們一定要注意安全。

二百字的導遊詞 篇12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鍾祥明顯陵,我是你們的導遊克塞。

明顯陵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湖北省鍾祥市城東郊的松林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親恭壑獻皇帝和母親章聖皇太后的合葬墓,是我國數千年曆史長河中最具特色的一座帝王陵寢。

顯陵始建於明正德十四年(1520xx年)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建成,前後歷時共47年,其圍陵面積183.13公頃,整個陵園雙城封建,外邏城長 3600餘米,牆高6米,牆體厚1.8米,紅牆黃瓦、金壁輝煌、蜿蜒起伏于山嵐疊嶂之中,雄偉壯觀,是我國曆代帝王陵墓中遺存最為完整的城牆孤品,陵園由內外邏城,前後寶城、方城明樓、稜思殿、陵恩門、神廚、神庫、陵户、軍户、神宮監、功德碑樓、新紅門、舊紅門,內外明塘、九曲御河、龍形神道等30餘處規模宏大的建築羣組成,其佈局構思巧奪天工,殿宇樓台龍飛鳳舞,工藝浮雕美絕倫、一陵雙冢舉世罕見,是我國古代建築藝術中的瑰寶。

顯陵之奇特主要源於王墓改帝陵而形成的一陵雙冢舉世無雙的孤例而彌足珍貴。顯陵的墓主朱佑杬生前為興獻王,死後葬於松林山,明正德20xx年武宗駕崩,因其無子嗣,慈壽皇太后與首輔大學士楊廷和遵奉“兄終弟及”之祖訓,遺命“興獻王長子朱厚熜”嗣皇帝位。年號為嘉靖,後朱厚熜為自立體系,用武力平息了長達3 年之久的“皇考”之爭,其間廷杖致死17人,入獄、奪俸、充軍、戎邊、革職等官員達115餘人,從而完成了自己的昭穆體系,這一重大事件歷史上稱之為“大禮儀”之爭。此後嘉靖皇帝朱厚熜便將其父追尊為恭壑獻皇帝,並將王墓改為帝陵,開始了大規模的改建擴建工程,直至嘉靖駕崩建設才停止。

顯陵是明嘉靖初期重大歷史事件“大禮儀”的產物,規劃佈局和建築手法獨特,在明代帝陵規制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其陵寢建築中金瓶形的外羅城、九曲河的御河、龍鱗神道、瓊花雙龍琉璃影壁和內外明塘等都是明陵中僅見的孤例,尤其是“一陵兩冢”的陵寢結構為歷代帝王陵墓中絕無僅有,由瑤台相連而成啞鈴狀的兩座隱密的地下玄宮神密莫測,一直為世人稱奇。

顯陵規劃佔地183公頃,其中陵寢部分佔地52公頃,在這廣闊的區域內,所有的山體、水系、林木植被都作為陵寢的構成要素來統一佈局和安排。陵區後部的自然山丘為祖山,作為陵寢的依託,兩側的山體作為環護,中間台地安排建築、九曲河婉蜒其間,前面山丘為屏山,構成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的風水格局,體現了“陵制與山水相稱”的原則。陵墓的最南端建有敕封純德山碑亭一座,平面呈方形,亭已毀,內供漢白玉石碑一通,通高3.59米,寬1.15米,上書“純德山”三個大字,碑座、碑身、碑文和碑額保存完好。純德山東側天子崗建有龍首龜蚨碑亭一座,俗稱“山曲碑”亭,記載着陵區的範圍及管理方面的內容。

陵寢外圍建有高6米,厚1.6米,長達4730米,平面呈“金瓶”形狀的外羅城。外羅城前端因池塘和東南砂山影響,依山就水建造歇山頂宮門一座,名新紅門,面闊18.5米,進深8米,有券門三洞。門前有下馬碑兩座,上書“官員人等至此下馬”。新紅門右側依原有天然池塘建有外明塘,外明塘後為三道御橋。過御橋為正紅門,正紅門紅牆黃瓦,歇山頂式,面闊18米,進深7.8米,有券門三洞。進正紅門神道正中毫立着高大的睿功聖德碑亭,平面佈局為方形,面闊進深均為 18.3米,佔地334平方米,漢白玉台基,下設石須彌座,上為重檐歇山頂,四邊各開有券門,正中立龍首龜蚨睿功聖德碑。碑亭後63米處設御橋三座。

過橋便是陵區最主要的墓飾建築,迎面為漢白玉望柱,通高12米,下為方形須彌座,柱身為六稜形,二層束腰雲盤託着圓柱形有云龍紋浮雕望柱頭。望柱後排列着石像生羣、計有獅子、懈貂、卧駱駝、卧象、麒麟、立馬、卧馬各一對;武將二對,文臣、勛臣各一對,造型生動,排列有序。其後為龍風門,作為石像生的依託,龍風門設計十分精巧,為六柱三門四樓沖天式牌樓,方柱上懸出雲版,上覆蓮座,蓮座上各雕有一尊朝天吼、正身立火焰寶珠,石墩,坊身仿木作設額枋、花板、抱框,上額枋設有門簪,方柱前後夾有抱鼓石,影壁牆下設須彌座,上蓋黃色琉璃瓦,整個龍鳳門不僅潔白耀眼而且金碧輝煌。

從龍鳳門再越御橋便是一條長達290米的神道,該神道一反左右對稱和通直的原則,作彎曲龍行狀,是為龍形神道。接龍形神道是最後三座御橋。九曲河由東北向西南蜿蜒而過,河道為磚石結構,河中根據高差建有九道攔水壩。過九曲河最後一道御橋為內明塘,內明塘為圓形,直徑33米,周邊砌有青石護岸。塘兩邊各設有碑亭一座,分別為“純德山祭告文”碑亭和“瑞文碑”亭。內明塘後,為祾恩門,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建有月台,前後三出雲龍丹陛,門兩邊有琉璃影壁,影壁正面為綠色琉璃的蟠枝圖案,背面為雙龍騰躍,喻意藏龍護生。祾恩門外東側,建有神廚、神庫、宰牲亭等。

西側建有神宮監,禮生樂户直房等。祾恩門後,左右為配殿,面闊五問,進深二間,前出廊。再後為稜恩殿,歇山後抱廈宮殿式建築,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前出月台,石雕須彌座台基,雕欄龍風望柱。祾恩殿後為陵寢門,面闊三間、磚石琉璃結構。陵寢門後為二柱門,現僅存石柱,蹲龍戰鼓,木構無存。二柱門後為石五供,現存供案和部分石雕供器。供案兩側各有碑亭一座,分別為御賜祭文碑亭和御賜諡冊志文碑亭。供案後是方城明樓,方城面闊、進深皆為22.2米,設券門一道,門前有御道踏跺。門後左右設有御道台階以供上下。方城上建有明樓,面闊、進深均為17米,重檐歇山頂,石須彌座基礎,四道券門。內供“大明睿宗獻皇帝之陵”聖號碑,通高4.69米。

方城後左右連接着前後寶城,前寶城呈橢圓形,東西寬112米,南北長125米。寶城內為寶頂,寶頂下為1520xx年(正德十五年)所建玄宮。寶城與方城之間建有月牙城,內有琉璃影壁一座。前後寶城由瑤台相連。瑤台為長方形,面闊11.5米,進深40.5米。後寶城為圓形,直徑110米。內為寶頂,寶頂下為 1539年(嘉靖十八年)所建地下玄宮,玄宮內停放着恭喜獻皇帝和皇后棺停。後寶城與瑤台之間建有月牙城,內有琉璃影壁一座。兩座寶城上共有向外懸挑的散水螭首16個,設計精巧,為獨特的排水系統。陵區外圍沿祖山、東西砂山、案山建有顯陵衞、東果園、西菜園、更鋪及巡山鋪等。 明顯陵原始建築和環境風貌保存完好,建築規模宏大,陵寢結構獨特,文化內涵豐厚,堪稱中國帝陵的璀璨明珠。

顯陵以其獨特的環境風貌、精巧的佈局構思、宏大的建築規模、豐富的地下寶藏及其珍貴的歷史價值而受到國家文物專家的高度重視,八八年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九九年三月國家文物局又將其作為明代唯一的一座帝陵,向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委員會已投票通過,將我國湖北鍾祥縣的明顯陵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項目。

聯合國專家讓.路易.盧森先生視察顯陵後感到十分驚訝,將顯陵稱之為“神奇的明顯陵”,對至今已歷時120xx年仍保持完好的外邏城感到“簡直不可思議”。同時對顯陵的保護維修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

好,遊客朋友們,鍾祥明顯陵就為大家講解到這兒,謝謝各位的支持!

標籤: 導遊詞 二百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jingxuan/7qlw8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