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導遊詞精選 >

橫店明清宮苑導遊詞

橫店明清宮苑導遊詞

××的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江南紫禁城參觀遊覽,我是景區的導遊員,我姓×,大家就叫我小×吧,小×給各位請安了,您吉祥!下邊就由我為大家進行景區的導遊服務,希望您高興而來滿意而歸。

橫店明清宮苑導遊詞

明清宮苑景區始建於1998年11月,佔地約1500畝,2019年元旦全面建成開放。它是以北京故宮為原型,參照了明清時宮廷建築手法,以影視城特有的營造方式,仿效了唐、宋、元等時期的禮制,又融入民國年間的建築風格,薈萃了禁城宮殿、皇家園林、王府衙門、景市廟宇、衚衕民宅等各種古建精華,再現了不同歷史時期的京都風貌。

【大明門】

大明門是皇城最南端也是最外的正門,遵照“天子五重門”的古制,大明門就是進入皇宮大內的第一道門,也可以叫“頭門”。過去人認為五重天以上才是天庭,這種理念落實到地面就演變為五重門了。

大明門是明代的叫法,清朝就改叫大清門,民國年初又改叫中華門。通過這三次命名,兩次改動,我們不難看出,這座門實際上就是明清及民國時期的國門。

大明門原來的位置是現在的前門(正陽門)與“人民英雄紀念碑”之間,只可惜建國後不久,因擴建天安門廣場把它拆除了。拆除它還有另外一個原因,1950年國慶節,外國特務在大明門南面的“前門”城樓架炮,企圖在國慶十點鐘趁禮炮的轟鳴發炮刺殺毛主席。偵破這一陰謀後,公安部門從安全保衞角度考慮,認為此門影響觀察視線,建議中央政府拆掉。

但非常值得慶幸的是,消失了半個世紀的大明門,在我們橫店以它豔麗的新姿,又巍然屹立在世人面前了。

【御路】

走進大明門,正中有一條拱起的路叫御路。正南正北朝向,這是紫禁城建築佈局的中軸線,是專供皇帝行走的路,除天子外,皇后大婚當天入宮的鸞輿也由御路進入,但她一生只有這一次機會。還有一種人也可以走這條路,那就是金殿傳臚高中的三甲進士:狀元、榜眼、探花,他們春風得意,要從這條路走出到“龍棚”去觀榜,他們當然一生也只有一次。翻雲覆雨的“慈禧”統治中國近50年,但她卻有幾件遺憾之事,其中一件就是她從未走過這條御路。

大明門兩旁有兩個古戲台,東叫文德台,西叫武功台,這是文武舉子們顯示才藝的地方。另外每遇大典,東邊唱文戲,西邊唱武戲,屆時文武百官及應邀的臣民會同在這裏觀賞喜慶演出。

再看兩邊遠處各有一趟連廊,名為千步廊,就是政府機關辦公處。這裏有吏、户、理、工、刑、兵六部的部衙,過去刑部秋審“勾到”就在西千步廊。以上説的這些地方北京已經拆除了,但西南角的“六部口”至今仍在,現在這兩個地方的東邊是歷史博物館,西邊是人民大會堂。

【長安街】

承天門的玉石橋前,有一條與皇宮中軸線成正十字交叉的街,叫長安街。原是紫禁城中的御街,現在早已成為綿延三十幾公里,貫穿京城東西的主幹道了。東西的兩座門分別叫長安左門、長安右門。長安兩字十分吉利,寓意着長治久安,這條街這兩門因此得名。

長安左右門俗稱都叫“三座門兒”,打聽老北京沒有不知道的,因為這兩門是皇宮與百姓信息溝通的地方,還因這裏很多事給人的印象深刻。

明清兩朝科考“殿試”後張貼喜榜的“龍棚”就設於此二門兩側,文榜於東武榜於西,觀榜得中的進士喜氣洋洋,圍觀的百姓人山人海,熱鬧非常,堪稱京城盛景。另外皇帝的詔書、朝廷的法令、告條也都公佈於此。西三座門兒還是推出午門問斬,死刑犯出刑必經之門,百姓叫它“死門”,路過這裏的人總會有一種畏懼、膽寒的感覺。

原兩個三座門兒前還各有一道非常壯觀的木製大牌樓,分別叫“東單牌樓”和“西單牌樓”,這兩個非常搶眼的牌樓也和兩個門一起成了人們永遠的記憶。但“東單”和“西單”卻因此得名,並一直沿用至今,且仍然是北京兩個最繁華的地段。

【華表】

承天門前有一對高三丈三的華表,它是一根盤龍的石柱,雲朵之上蹲坐一神獸叫“望天犼”。傳説它於高處可以看到在外巡幸皇帝的一舉一動,還能把宮裏的情況隨時託夢給皇帝,並盼他能早日回朝親政,因此它又叫“望君歸”。可老北京人只知道叫他“望天犼兒”或叫“犼兒望天兒”。

傳説有一次康熙皇帝南巡迴宮,到這裏獨自走下龍車,揹着雙手走到華表下邊,不遠處跑過來一個平時他很喜歡的小太監,邊行着大禮,邊説:“哎喲我的佛爺祖宗!您可想苦了我了,我可是天天掉眼淚,連枕頭都濕了。”康熙聽到這,淡淡地一笑説:“得啦!起來吧,猴崽子你就會耍嘴皮子,眼淚在哪吶。”小太監像受了委屈似地説:“萬歲老爺子,您怎麼不信奴才的話呀,這宮裏誰不想您吶。”説着指了指華表上邊説:“不單我掉淚,就連望天犼兒這不也掉淚了嗎?”康熙皇帝聽完抬頭一看,嘿!奇怪,望天犼臉上還真有兩道濕漉漉的淚痕,再一細想:“對呀,朕乃萬乘之尊,天下萬物有靈,石犼思朕落淚本在情理之中。”想到這裏心中溢美非常,用手指點了點小太監的鼻子,又指了指華表上的望天犼説:“你掉眼淚我沒看到,它可是真掉淚了,足見它也一片忠心,從今往後不準再叫它望天犼!朕封它為‘望天侯’”。金口一開,從此這對靈獸就有了官誥(gào,誥音告)。誰想眾口難調,百姓們叫來叫去,還覺得叫望天犼是既順嘴又親切,年深日久,就連“望天侯”的爵位也被人們忘得一乾二淨了。

犼,俗稱為望天吼,朝天吼,傳説是龍王的兒子,有守望習慣。華表柱頂之蹬龍(即朝天吼)對天咆哮,被視為上傳天意,下達民情。又有文獻記載,地藏王菩薩的坐騎即為“朝天吼”。

【金水河、御路橋】

承天門前有條河叫金水河,河水源於京西玉泉山,按五行八卦説,西方屬於金,所以西方來的水叫金水。河上有五座橋直對承天門的五個拱形門洞,中間這座橋叫御路橋,它和御路一樣是專供皇帝行走的,因此它比其它橋高、寬、長,而且橋欄杆柱頭雕有龍紋。靠中間的兩座叫王公橋,只能王公貴族行走。最外側叫品極橋,是供三品以上的大員們行走的。走這四座橋要文東武西,四座橋柱雕有荷花蓮子圖案,這是警示王公大臣,做人要做荷花一樣的純美,為官要像蓮子般的清廉。

【承天門】

承天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曾因失火被毀,僅留下城牆和五個門洞。清順治十八年重建,改稱“天安門”。

明清兩朝這裏是金鳳頒詔的地方,所謂金鳳頒詔就是把皇帝的詔書放在一個由金絲楠木雕成的金鳳口中,由城樓上緩緩系下,城下有位重臣用一銀製露盤跪接,然後高聲讀給跪在丹墀(chí,墀音池)的眾位大臣,再謄寫多份頒發各地。這種儀式是極為隆重的。當然也不是皇帝所有詔書都如此這般,只是在新主登基、改元(這兩項往往同頒一詔)、冊立皇后、冊封太子等重大事宜才用金鳳頒詔。

最後一次金鳳頒詔是192019年2月12日,內容是隆裕太后代皇帝簽發的退位詔書,從而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

退位詔書的內容為(節選):前因軍民起事,各省響應,九夏沸騰,生靈塗炭,今全國人民心裏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導於前,北方諸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用是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歸公之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

天安門前還是大將出徵的餞行地,眾將士要在這裏豪飲御賜的出征酒,要殺牲濺血染徵袍,舉行祭旗禮,以壯行色。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登上天安門,向全世界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

【午門】

到了午門大家會不約而同地想到一句話:“推出午門斬首,”但這裏要抱歉地告訴大家,您誤會了。大家看門洞上的橫木,它已不再是拱形的,而是長方形的,門框上面有塊橫木叫門楣,説明此門是皇帝的“家門”。在自家門前殺人是不吉利的,所以犯人被推出午門後,再到城西南宣武門外的菜市口行刑。明朝行刑之地為柴市,即今天北京的西四十字路口。

午門是禁城內十分雄偉的一座門,形狀很像倒過來的“凹”字,城上五座連樓恰如展翅的綵鳳,所以又稱“舞鳳樓”,其實正確的名稱應叫雁翅樓。

午門有三座正門,東西各有一道掖門,形成五門三朝之勢,即朝天、朝地、朝人之意,加之上邊齒形的城牆都是有防禦性能的,因此明初建時又叫它“衞門”。

午門還有幾大作用,大將出徵得勝還朝,要在午門舉行獻俘禮,重要的俘犯要皇帝親自發落。“香妃”的故事就是在“獻俘禮”中拉開帷幕的,乾隆年間,回郡叛亂被平定,大將軍帶回了數名叛匪,其中就有香妃,眾人齊跪於城下,只有香妃不謝不跪,最後女官強按三下跪倒在地,她的美貌和倔犟的性格吸引了皇帝,於是説道:“這麼漂亮的女子怎麼會是叛匪呢?赦了吧!”旁邊大臣提醒皇上:“只赦一人恐有不妥”,“那就全赦了,全赦了”。所有回部族人都沾了香妃的光,撿回了一條命。據説是和珅看出了其中的奧妙,把香妃弄進宮,獻給了皇帝。

午門作為皇帝家門,每年農曆十月七年級,要在這裏頒佈第二年的“曆法”,這個儀式叫頒朔之禮。正月十五這裏要大放花燈,屆時午門上下張燈結綵,高搭戲台,熱鬧非凡,底下還要放幾口大鍋煮元宵。皇帝還會邀請京城德高望重的臣民來這裏觀花燈、猜燈謎、品元宵、聽大戲,等皇上登上午門會有燈官給皇帝報花燈。花燈是這麼報的,請大家聽好:

尊聲萬歲,您在上聽,聽我這燈官報花燈:一團和氣燈,和合二聖燈,三羊開泰燈,四季平安燈,五子奪魁燈,六國封相燈,七彩子祿燈,八仙過海燈,九子十成燈,十面埋伏燈,這些個燈,那些個燈,燈官我一時報不清,往後瞧又一層,呂布戲貂蟬,大鬧鳳儀亭。

作為明清宮苑的午門,它既不用辦花燈,也不用舉行頒朔禮,而是明清宮苑景區的一個節目表演現場,每個星期天的上午九點半都有一場明星見面會,大家可以來這裏和明星來一場零距離的接觸。來過這裏的明星有很多,劉燁、陳寶國、蕭薔、焦恩俊、陳坤、何潤東等等。

走過午門請大家回頭再看看,剛才前面是三座正門,現在已經是五座了,這叫明三暗五。過去有首兒歌:“明是三暗是五,前掛朝珠後帶補,早習文晚練武,一步三搖像只虎,出門開道響大鑼,老爺升堂打大鼓。”

這五個門洞都有各自的用處,中門同御路,是皇帝專用的。皇后大婚,及科考三甲也可以從這裏進入。平時文武百官走左門,宗室王公走右門,兩邊的掖門只有在大型活動的時候打開,三品以下的官員按照文東武西的分別通過東西掖門。外國使節面聖要從西掖門進入。殿試時,考生分單雙號,也從東西掖門進入。

【太和門】

走過內金水橋,穿過太和門廣場就是“太和門”,這是進入紫禁城的最後一道門。所謂的“天子五重門”,過去古人認為五重天之上才是“天庭”,反映在地面就是五重門,即大明門、承天門、端門、午門、太和門,走過五重門方如登上了五重天就可以見到天子了。

太和門明朝時是早朝的地方,過去叫“御門聽政”,按現在的時間説相當於早晨六點、七點鐘,大臣們在這裏向皇帝彙報最新的國情動態,要把奏摺面呈當今。但這裏是長話短説的地方,更多的話要到乾清宮或某宮、某殿、某暖閣細談。

御門聽政是這樣進行的:每早太監們要在太和門中央提前擺好龍椅、腳墊(或暖爐),後面架道屏風,大臣們文東武西站好,萬歲出朝之前有一太監手執靜鞭連甩三下,後引路太監手拿一把用紅綢包好的扇子喊到:“萬歲爺駕到!”眾臣山呼萬歲行“趴馬禮”,皇帝升座後説:“眾位愛卿平身!”大臣們再呼“謝萬歲”,然後立於兩旁。如果哪位大臣要奏事或奏本再單獨行“三拜九叩”之大禮。

前邊講的靜鞭是壓音用的,紅綢包着的扇子主要為驅邪祟,因為往往晨時天還很黑,這時的神鬼還沒歸位,所以這扇子除了用綢子包上外還要寫上“太公在此”。姜太公曾代天封神,對鬼神有封殺之大權,故眾鬼神都敬畏至極,太公在那他們會退避。

【太和殿廣場】

在將進入太和殿之前,我們首先來到的是太和殿廣場,我們看到東西兩邊有兩個相同的建築,東邊的叫體仁閣,西邊叫弘義閣。

體仁閣在明朝是編修、存放永樂大典的“文閣”。清朝在這裏有一項重要的文事活動,叫“博學鴻詞考試”,目的是為了招攬滿腹經綸的國學人才。過去很多文人不願為官,也有人沒錢入考場,故朝廷在這裏開設“恩科”給他們機會,清史中這裏出了很多大家,如尤桐、湯斌、嚴繩孫等成為重臣。此樓雖為文樓,但清朝很多君王在這裏存放着他們用過的甲胄、兵器,這叫文中有武。

西邊的弘義閣則是皇家存放奇珍異寶的地方,在這裏任取一件都價值連城,所以對存寶、取寶出入的太監做了嚴格的規定,如必須兩人以上。出入的人員、時間、存取何物等等都須登記備案,還有一個很特別的規定就是必須赤身裸體。

【大銅缸】

紫禁城內有大、小銅缸共308口,大的盛水三噸,小的也有一噸。這些銅缸又叫“門海”、“吉祥缸”,是消防用的,都不直接落地,下用石磚墊起,備冬天架火除冰用。分鐵、銅、銅鎏金三種,每個鎏金缸用金一百兩。八國聯軍打入北京,窮兇惡極的用刺刀將金層颳走,至今尚有斑斑痕跡,控訴着這幫強盜的醜惡行徑。

【太和殿丹陛】

太和殿是座落在三層石基上的,叫“三台”,共高兩丈七尺,每層四周都有龍頭石欄叫“望柱”,每根望柱下都有一個伸出的龍頭叫“螭”,是龍的九子之一,放在這裏不僅為好看,更主要是排放雨水用的。每到雨天會千龍吐水,小雨如注,大雨如瀑,十分好看,家裏的水龍頭因而得名。

三層石基上擺放着十八樽銅鼎爐,寓意着定鼎天下。明初全國有十八省份故設十八樽。每遇大典,銅爐內裝滿香草,再放一塊燒紅的木炭,這種草不燃燒,只會煙雲靄靄,且香氣襲人,看上去大殿恰入仙境一般。

丹陛上銅鶴、銅龜各一對,鶴寓意着青春長在,有詩説:“老鶴無衰貌。”龜則是象徵着江山永固。大典時它們與銅鼎有同樣的作用,口吐香煙尤如活物一般。

丹陛上左陳日晷(guǐ,晷音軌),右值嘉量,日晷是以太陽照射方向不同測定晝時,這是國家權力的象徵,嘉量是度、量、衡的總稱,陳列於此代表了國家的統一。

【太和殿】

太和殿就是世人仰慕的金鑾寶殿,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初建時叫“奉天殿”,後改成“太和殿”,明清兩代有24位皇帝在這裏登基執政(順治登基時,太和殿因被李自成焚燬,暫在太和門典禮,修復後既到太和殿執政。)。

太和殿面闊十一間,進深五間,全殿直徑一米的頂樑巨柱七十二根,代表着七十二個地煞星,用於烘托金殿的恢宏與神密、威嚴與霸氣。中間的六根是金漆盤龍柱,金台之上設“九龍金寶椅”,後設“百龍金屏風”。 百龍,百龍,顧名思議就是一百條龍,故宮的工作人員專門為這百龍進行鑑定,數來數去就是九十九,那另一條龍跑哪兒去了呢?對,他就是皇帝,加上皇帝就是百龍了。

然後再請各位往後上方看,上面掛了一塊匾額,寫着“建極綏(suí,綏音隨)猷(yóu,猷音由)”四個字。“建極綏猷”可以説是皇帝的座右銘,這四個字是什麼意思呢?“建”是建立、建設;“極”原指屋脊之棟,在這裏引申為治國的最高準則;“綏”有安撫的意思;“猷”是計劃、謀劃,四個字合起來,就是説天子要上體天道,下順民意,用中正的法則治理國家。

殿頂正中飾有“蟠龍藻井”,另掛“軒轅寶鏡”。古樸典雅的蟠龍藻井據説有鎮火的功能,懸掛的軒轅寶鏡相傳是上古時軒轅黃帝創制,能驅邪除祟,並能辯別真假。懸在皇帝寶座上方的寶鏡據説會砸向假的天子,竊國大盜袁世凱篡位稱帝,怕受到寶鏡的懲罰,將寶座向後移到了現在這個位置。

皇帝登基、元旦、萬壽節、冬至、派將出徵都要在這裏舉行隆重典禮,廷宴(壽宴、賀宴、賜宴)也多在太和殿進行。

三年一度的科舉考試最後皇帝經常要在太和殿進行殿試,叫金殿傳臚,然後欽定三甲進士,狀元、榜眼、探花,他們春風得意地率眾舉子出殿到龍棚觀榜,這叫“英雄三百輩,隨我步瀛州。”

【太和殿後側】

現在我們所站的位置是太和殿的後側,眼前的視野非常開闊。這一片建築羣就是皇帝的三宮六苑,現在看到自東而西的叫橫街,它是前朝與後廷的分界線,前朝是皇帝和大臣們商討國家大事的地方,後廷是皇帝的起居之地。我們眼前就是後三宮的建築,分別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東西兩邊應該是東、西六宮,作為影視城為了更加豐富影視拍攝的需求,所以我們把東六院省下來,建了皇宮以外的建築,綠色瓦片的是恭王府,如果在北京,離開皇宮大概三裏地,灰色的有公主府和府衙等等。後面山上是影視城中的另一個景點——屏巖洞府,是道教聖地。

都説後宮中美女如雲,皇帝到底有沒有這麼多妃子呢?

皇上、皇后起駕回宮,一探究竟?

【乾清門與乾清門廣場】

乾清門是清朝皇帝御門聽政的地方,它的前面有一個廣場叫乾清門廣場,這裏是前朝後廷的分界線。前朝是皇帝和大臣們辦公的場所,後廷則是皇帝與后妃們的起居之地了。當然皇帝更多的是在後殿處理朝政、接見臣子及外邦使官,但只限在乾清宮、養心殿,它處大臣們走動是不允許的。

廣場東是景運門,西是隆宗門。清嘉慶十七年這裏發生了有名的“林清事件”,一百多名崇信“天理教”又崇尚武功的流民,勾結宮中太監,趁嘉慶皇帝在熱河巡遊之際,由東、西華門闖入宮中企圖縱火、打劫。正在上書房讀書的皇子旻(mín,旻音民)寧(即後來的道光皇帝)聞訊後,拿起一把鳥槍衝到養心殿去守衞父皇的寢宮,他站在台階上向武裝的亂民射擊,並親手打死一人。守宮的王公又調來了演武場練兵的火槍營,平息了這次判亂。至今隆宗門的額匾上還留有一支生了鏽的箭頭,就是這次事件遺留的痕跡。

乾清門東西兩側的北牆根兒各有一排較矮的排房,明時都叫九鄉房,是明初接待鄉親們的“招待所”。後來長期閒置,到清早期由雍正皇帝將西九鄉房闢為軍機處,開始只為商討軍務事宜,後來軍事、政事都在這裏商討,成了日常辦公的長設機構,東邊的東九鄉房就成了九卿值房。

【乾清宮前甬路及東西廊房】

由乾清門到乾清宮,有一條長約50米兩邊帶望柱(欄杆)的甬路,皇帝在這裏不用代步車轎,都是自己行走,所以這條路高於其它路面,台階很少。

甬路東叫東廡(wǔ,廡音五)房,這裏有御茶房、御藥房、祀孔處、上書房。上書房是太子讀書的地方,東宮門叫日精門,可通往內宮。西邊的廊房有懋(mào,懋音茂)勤殿,是秋審勾到的地方,奏事處、批本處。另外還有皇帝讀書的南書房,也是御用文學侍從的值公處。當年年僅14的康熙皇帝就是在南書房智擒鰲拜的。還有總管太監辦公的敬事房,它職責廣泛,有承傳內務府各衙行文,收取外庫錢糧,儀導平時應行的禮典,受諭辦理宮中的事務,甄別、補調監查宮內太監,收存信印,巡查火燭,各門起閉等等。清代為保滿裔種羣規定,太監都由漢人擔任,那時有“漢女不選秀,旗兒不為宦”之説。西宮門叫月華門(月華門故事附後)。

清祖制規定宦官最高可封正四品,但慈禧掌權後她使用“秦趙高指鹿為馬試羣臣”的辦法,把自己寵信的太監李蓮英封正二品,並加封雙眼花翎,結果她成功了,開始一手遮天。

【乾清宮】

乾清宮是皇帝的寢宮,乃後宮廷的正殿,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的主要宮殿,皇帝接受朝賀、接見藩王及外邦使節、賜宴也在這裏進行。另外無論皇帝死於何處,如順治崩於養心殿、雍正崩於圓明園、咸豐崩於避暑山莊,但他的梓(zǐ,梓音仔)棺最後都要停靈於乾清宮,以示壽終正寢。

乾清宮東暖閣是皇帝與皇后的同寢室,皇帝召幸其他妃嬪只能在西暖閣。兩暖閣內存有清朝歷代的“朝實錄”,皇帝在每日早朝前恭讀前朝朝實錄一卷。每年四月(農曆)小滿、芒種兩節氣之間的某一天,要由三品以上的滿漢各兩名文職命官和太監一起,為實錄撣塵、抖書頁。

明萬曆皇帝十歲登基,貪睡懶覺不早朝,其母慈聖太后得知後,搬入乾清宮,每早催皇上起牀,説:“皇上天不早了,該起了。”然後由兩太監各扶一支胳臂,晃晃悠悠由一個太監給洗臉,一個太監穿戴,在太后的督促下太監們連拉帶抱將這位童皇帝抱上龍輦,嘴裏始終叨嘮着:“老爺子您醒醒,老爺子您醒醒。”趕到太和門,經風一吹皇帝已經清醒,便開始“御門聽政”,此舉一直延續多年。萬曆大婚後,慈聖太后認為皇帝已經成龍,便搬出了乾清宮。這位太后雖居正宮數年,但從未乾涉朝政,是位賢后。

後面掛了一塊牌匾,寫的“正大光明”四個字。它是清朝入關以後的第一位皇帝順治所寫,後來他的兒子康熙認為他父親的這幾個字“結構蒼秀,超越古今”,於是臨摹了之後,製成匾額掛在上面,以做自己的為君之道。從雍正起,這塊匾額又肩負着重要的歷史使命——祕密立儲。

康熙皇帝是位聖君,一生豐功偉績,少年智擒鰲拜,統一台灣,平定葛爾丹,簽訂了中俄兩國締結的第一個條約《尼布楚條約》。但他晚年有件事沒做好,就是在立儲君的事上猶豫不定,導致朝綱混亂。康熙皇帝有36個兒子,曾兩立兩廢太子,導致雍正繼位後受到大家的非議。雍正繼位後認識到了自己的危機,他認為立太子是一件重大的事件,所以繼位後一個月就在西暖閣制訂了“祕密立儲”的制度。所謂“祕密立儲”就是皇帝在有生之年選好接班人,不予公佈,寫在詔書上,一式兩份,滿漢兩種文字,寫好後把一份放在儲匣裏面存放在正大光明匾的後面,另一份皇帝隨身攜帶。為什麼要這樣做呢?最主要就是避免阿哥爭奪皇位和依附太子黨,皇帝駕崩或退位之後由皇帝身邊的顧命大臣把兩份詔書一對照,新的皇帝順理成章登基。歷史上第一位用立儲制繼承的皇帝就是乾隆皇帝。這個方法雖好,但只傳了四代,分別是雍正傳乾隆,乾隆傳嘉慶,嘉慶傳道光,道光傳咸豐。之後,咸豐就一個存活的兒子,同治理所當然當上了皇帝,同治沒有兒子,由慈禧選定皇位繼承人,光緒繼位後也沒有兒子,末代皇帝溥儀只當了三年,大清朝就完了。現在在北京故宮博物館裏還存有一份詔書,就是道光傳咸豐。

都説多事乾清宮,在乾清宮裏有好事,也有壞事。先説好事,康乾盛世曾舉行過多次千叟宴,據史書記載有三次在乾清宮舉行,其中最大的一次就是乾隆年間。當時邀請了3000多人,得詩3400餘首,其中最老的一位就是福建老人鄧鍾嶽,他當時105歲,在子孫的攙扶下身帶國子監貢士職銜前來登殿赴宴,乾隆皇帝開恩特設旁席,期間給他佈菜斟酒,一時傳為佳話。千叟宴中,前來赴宴的人皇帝都會賞賜壽桃,壽銀各一份,壽杖一根,如意一柄,朝珠一串,綢緞一匹,以示尊敬。

除了好事還有壞事,如明末三大疑案中的紅丸案、移宮案都發生在乾清宮。另外,明朝嘉靖年間“壬寅宮變”也是發生乾清宮,嘉靖皇帝昏庸無道,為了煉製長生不老的仙丹,讓宮女們不論夏秋冬都沐浴更衣換上薄紗到露台承接露水,再加上種種凌辱,這些宮女不堪忍受。在楊金英的帶領下,十多名宮女聯合起來,趁皇帝熟睡之時,想用繩子將嘉靖勒死,慌忙中繩子打了死結,宮女見情況不對就跑去告訴皇后,皇后急忙帶人趕到救下了皇帝,結果這批宮女一起被凌遲處死。因為這件事發生在壬寅年間,因此稱為“壬寅宮變”。

【交泰殿】

交泰殿取乾坤交泰、天地合一、帝后合美之意,皇后在這裏統領六宮,母儀天下。此殿前是乾清宮,後是坤寧宮。殿中央也設有龍椅,但這條龍椅不同於其他的龍椅,這裏的龍沒有龍鬚又沒有明顯的龍角,説明它是雌龍。這張龍椅皇帝是不坐的,而其他妃嬪也是不能坐的,只能由皇后坐。一手遮天的慈禧,統治中國近50年,但她從未坐過這張龍椅,因為她是沒有資格坐在這張龍椅上的。

每年元旦(正月七年級)、萬壽節、千秋節、冬至,皇后要在此殿接受福晉、妃嬪、公主、命婦們的朝賀。萬壽節是當今萬歲的生日,千秋節是皇后的生日,冬至是太陽的生日,元旦是大地的生日,這四個節日的慶典在明清兩代是最隆重的。

交泰殿裏存有由乾隆皇帝親選的25方御用金印,如“皇帝行寶”、“皇帝信寶”、“欽文之寶”、“廣運之寶”等等不一而足,後作為皇帝內助,她有為皇帝、為江山護印的天職。其它印則存於盛京(瀋陽)。25是“天數”,是陽數1、3、5、7、9之總和。

交泰殿龍椅後屏風上掛有康熙大帝御書的“無為”二字。古時有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説法,“無為”二字已有此意,但更重要的是警示皇后及後宮不得干預朝政。

交泰殿可以説是陰陽五行在紫禁城宮殿建築上的體現,前朝屬陽,後廷為陰,八卦符的雙魚圖案的黑白二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故太和殿為陽中之陽,保和殿為陽中之陰,後宮的乾清宮則是陰中之陽,坤寧宮是陰中之陰,而交泰殿則是陰陽之合體。

【半鬥】

交泰殿兩側有兩排低矮的房子,我們腳下踩的是它們的頭頂,它幾乎沒有正式的名稱,過去宮裏人都叫它半鬥,這是太監們居住的地方。太監是刑餘之人,他們既無兒時的歡樂,更無花前月下的浪漫,心靈扭曲,精神壓抑,地位低下,特別是挨打受罵之後,往往會躲在這矮檐之下悽悽慘慘的哼唱着屬於他們自己的歌:“花兒盼雨雨盼風,五更兒盼天明,小奴才我也盼着一件大事情,要問我盼的是個什麼事兒(哎),諸葛亮那個老先生他也説不清。”

【坤寧宮】

坤寧宮是皇后的寢宮,但到清雍正開始寢宮遷至養心殿,故皇后也就隨之將寢宮移到其它宮殿了。如乾隆帝后孝賢皇后居長春宮,嘉慶帝后喜塔臘氏居儲秀宮等等。於是坤寧宮的西面便成了專供薩滿教祭神的場所,過去滿族篤信的薩滿教,所祭之神雜多,有釋迦佛、關帝君、滿族始祖、蒙古佛及天神、地神,並崇尚黑白二色。每年正月八年級皇帝要率大臣到這裏祭神“吃肉”,這種肉是不放任何佐料的白煮肉。來這裏吃肉是種殊榮,但實在難以下嚥,因此來吃肉的大臣身邊都帶些碎銀,進門時給經管太監道聲辛苦,然後把銀子悄悄遞上,太監會給你加些鹽,吃過肉的大臣去世後,其後輩可在其棺上貼張紅紙條,上寫“坤寧宮吃肉”以揚祖榮。

坤寧宮的東間是皇帝大婚時的“洞房”,用溥儀的話説:“那天這裏就像一堆燒攤了的紅蠟燭。”除四個特大的黃色雙喜字、百子帳及百子被上的一些花色外,其餘都是紅彤彤的一片。帝后要在這裏舉行合巹(jǐn,巹音緊)禮:皇后先對皇帝行跪接的君臣大禮,然後帝后對拜,拜畢完坐帳,喝交杯酒,吃子孫餑餑、長壽麪。子孫餑餑就是特製的小餃子,長壽麪是一根麪條裝滿一金碗,以示今生長壽。晚上兩人還要面對面坐在“坑桌上吃一餐”合巹宴,一夜過後第二天一早再吃一次團圓宴,至此合巹禮圓滿結束。

清朝第一位在這成婚的皇帝是康熙,年十二歲,後十三歲,此後又有同治、光緒,最後是遜位皇帝溥儀。光緒大婚用銀最多,耗銀五百萬兩,是規模最大的一次,其他清帝登基前已成婚,故坤寧宮無史記載。

聽喜閣的故事:帝后大婚洞房外邊有一狹小的房間叫聽喜閣。當晚賓客散去,老太后會派一兩個年長的太監到這裏聽喜,第二天一早太監會歡天喜地地跑到太后那裏報告喜情。可他一夜要是什麼動靜都聽不到,就會十分着急,甚至會抓耳撓腮,滿頭大汗,心想“我的祖宗您怎麼不着急呀?可急死奴才了!”因此後來民間留下了一句話叫“皇帝不急太監急”。

【坤寧門】

坤寧門是皇宮內廷的後門,明清時此門戒備森嚴,出入要查看腰牌,熟人亦是如此。

【神武門】

明代時原叫玄武門,清初康熙帝名玄燁,為避諱其“玄”字故改稱神武門,門樓上設有鐘鼓,專司宮內巡更守漏,傳點報卯事宜。

東區

【遊覽線路】

恭親王府——王府花園——後庭院寶約樓——豪客李廣建豪宅——銀安殿——恭親王奕?——府衙——公主府——可園——宮市街——永定門——廣濟寺

【文化寶藏——恭王府】

清建都北京後,分封諸王,三百年間所建王府不下百座,但隨歷史變遷,加之自然與人為的破壞,大多已蕩然無存,餘下有限的也是被佔、被改面目全非。可喜的是恭王府歷五百年至今風采猶存,我們應感謝先人的惠贈,使今天我們能看到像博物館櫥窗內古玩一樣的珍貴文化寶藏。

古制王府是僅次於皇宮的建築,但它又絕對高於其它豪宅,不管你權力多大、地位多高,即便你有鉅富萬資,只要不是王爺,住處只能稱“宅”或“第”。而恭王乃是老皇爺親封,又是皇兄所賜的府邸,當然就更與眾不同了。可以説恭王府是所有王府中的佼佼者,進進出出的幾代主人也盡是史冊中的重型人物,這就更激活了我們探知的慾望,簡單説這裏曾住過三大兩王,三大即:大太監李廣、大學士宋權、大貪官和珅,兩王即嘉慶皇帝的同母弟慶郡王永璘、咸豐弟恭親王奕?。好!讓我們走進恭王府,踏賞它多姿的古貌,尋找一下先人的足跡,順便偷看一眼王府封存多年的檔案。

【王府花園】

恭王奕訁斤 曾為這所花園取名“萃錦園”,水池型似蝙蝠,故取名“蝠池”,池中放養金魚,又因有的太湖石可擊打出聲,又叫馨石,故可聯想成“福慶有餘”。

下邊我把各處名稱、用途做一介紹:

天圓地方的妙香亭是“手談”的寶地,它和“曲水流觴”亭之間有一獨立石峯,叫“獨樂峯”,當你瞭解了恭王的身世就會了解他那無奈的自我解嘲的心情。

正面“安善堂”是賞戲樓,後面叫“方堂水榭”,它立足於水中,是暑夏納涼之處,東邊垂花門裏是“竹子院”、荷花院”,院西是怡神所。奕訁斤 在無官一身輕時經常到這裏閒住、讀書。走過渡鶴橋可以進入密雲洞和水簾洞府,最上邊的樓台叫“邀月樓”和“邀月台”,這可是飲酒、賞月的好地方,據説在這裏喝酒是不醉人的,特別是八月十五明月滿樓,可從皓月當空直喝到羞月赧顏,痛飲通宵。這夜要能在這裏睡上一覺,月宮嫦娥會如期而至的進入你的夢鄉。

西邊小樓叫棣華軒,府中年長或輩份高的福晉、格格們不登高、不爬樓也不追跑嬉水,便坐在這裏看晚輩們快活也很是開心。她們就像開滿黃花的棣華樹,高貴、美麗、穩重,故起名叫棣華軒。也有人説,道光皇帝希望四子、六子能“棣華協力共撐大清”。

下邊有“觀魚台”,後邊叫“養雲精舍”,是修身養心之地。

引以自豪的還有“紅學家”引經據典的論證,認為這裏就是“大觀園”的原型。其中有力的證據就是“紅書”作者曹雪芹,被抄家後曾在府內“水房子”裏隱居。還有人認為“紅樓夢”有關花園描寫的依據就是這座王府花園。更有學者説,和珅把鮮為人知的手抄本紅樓夢,用由他主管的宮內活板印刷方法,印成大量線裝本大肆推廣,也是出於為私宅揚名的考慮。但究竟如何還是留給專家去研究吧!

通往庭院的地方有一小段城牆開玩笑一樣遮住了我們的視線,它叫“榆關”,這是山海關原來的名字,借用此名無非是警示後人要“廕襲祖榮”。穿過榆關是後罩樓叫寶約樓,請看窗子很有特色,各式各樣,為什麼這樣?這裏有個祕密,我們先賣個關子,到裏邊講。

【後庭院 寶約樓】

後庭院是四合院的最後一道宅院,正堂就是樣式新穎的“寶約樓”,也叫後罩樓。它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有兩道式樣別緻的封閉式的“步雲廊”,東是阿哥樓,西是公主樓,形成“一堂雙耳,兩臂分”極為嚴格的禮教格局;二,大殿內樓梯台階用假山形式配置,可為別出心裁,每間屋都有後窗,一層均為方窗,上層則樣式多變,不拘一格,但不失古色古香。

現在我們介紹一下乾隆年間一位頗有名氣的人——大貪官和珅。他出生於公元1750年,中等官吏出身,其父一生為官清廉,並無積蓄。父母死後,和珅和弟弟相依為命,一貧如洗,飽受風霜及世態炎涼。但和珅發憤讀書,人十分聰明,且記憶驚人,很多繁雜詩賦倒背如流,通曉多種語言文字,善於騎射,而且人品俊麗,相貌出眾,是當時八旗子弟中出類拔萃的英武后生,初登仕途便當了一名“御前侍衞”。和珅抓住了這個算不上什麼機會的機會,平步青雲,説到這裏我給大家講個故事。

乾隆在做太子時,一次見父皇的“美妃”正在梳粧,覺得她很動人,便悄悄過去用雙手矇住了她的眼睛。美妃不知是太子弘曆,用梳子向後一甩,可巧弘曆向前俯身,一下劃破了臉,太后萬分疼愛這個孫子,説是美妃勾引太子,賜其自縊。弘曆心中深感不安,自知是自己害了美妃,到屍前在其頸部按了一個紅指印,並祈念“如有緣二十年後再相遇,我一定補償以報,我會好好待你。”一直到他坐上皇位,這事一直縈繞心中。有一次,乾隆傳旨“明早巳時朕出紫禁城。”可第二天辰時未到,乾隆輿駕已至宮門,掌門太監一點準備沒有,慌忙中鑰匙都找不見了,無意中説了一句“萬歲爺不是巳時駕到嗎?”皇帝還沒説話,只聽後邊有人説道:“放肆!疏於職守安敢強詞?”聲音清亮,義正詞嚴,乾隆聽得很順耳,但皇帝身邊的侍衞是不能隨便講話的,於是問了聲“何人答話?”這人也自知失言,出班奏道:“奴才御前侍衞和珅有罪。”“近前答話!”“喳!”乾隆叫和珅抬頭,一看竟和二十多年前死去的美妃相貌相同,而且脖子上也有一塊紅記,一下勾起了陳年往事,不由自主雙手抱住和珅,説到:“愛卿,朕好想你!”説完自知失儀,傳旨:“身邊侍候。”

從此乾隆對和珅格外施恩,和珅也就挖空心思,下大力氣,投其所好。他關心皇帝的身體,過問起居,摹仿乾隆字體,尋送名人字畫,很快得到擢升,像天上掉下來似的一下得了很多官銜:户部侍郎、軍機大臣、內務府大臣兼步兵統領、總理行營事務,連崇文門“税門監督”這樣的美差也都給了和珅。“梅花香自苦寒來”,他書沒白讀,功夫沒白下,後來還當上了“四庫全書總裁官”,熬到文華殿大學士,封為“一等忠襄公”。乾隆還把最喜歡的小公主下嫁給和珅的兒子,不僅集軍、政、財、外交、文化、教育大權於一身,而且還是皇親,達到了人臣的頂峯。

有了乾隆的保護傘,和珅便膽大妄為的聚斂財富,很快有了富可敵國的家資,於是大興土木工程,使這所豪宅又錦上添花。一次他和一個同僚酒後誇口説:“不瞞你説,皇上有的我有,皇上沒有的和某也有。”沒想到幾年後這句話叫他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後邊的窗子各式各樣那是和珅藏寶的暗記,他一看窗子便知裏邊藏的是什麼寶貝。

【豪客李廣建豪宅】

明朝中葉,由“英宗”朱祁鎮、“代宗”朱祁鈺始逐漸走向衰敗,皇帝也是一個不如一個。孝宗朱祐樘(chēng,樘音撐)登基後,重用賢臣、節慾愛民、提倡節儉,多少有些政績,但由於幼年聽鬼神故事太多,至十八歲執政還是整日疑神疑鬼。太監李廣投其所好,因獻驅邪、降妖的“符籙(lù,籙音錄)”得到了孝宗的寵信,一時權傾朝野。孝宗把最肥的“鹽務督辦”給了他,私下他收受賄賂,結黨營私,權勢越來越大,文武官員都要拍他的馬屁,有的叫他“李公”,有的稱他“乾爹”。很快他家便有金銀大小庫房,屋裏屋外躺箱立櫃裝得滿滿的,最後只能放在竹筐裏,多得數也數不清。於是又大興土木,破費大量金銀,營造了這座豪宅。按理御河水只能皇宮獨用,但他膽大包天,竟將金水引入私宅。為鎮壓輿論,他請來皇帝在他家池水中泛舟遊玩。樹大招風,最後被抄家問斬。

我們現站的地方是這座豪宅的中庭院,正北堂屋就是“安福堂”,乾隆曾親賜匾額懸於正中,曰:“嘉樂堂”,這是主人的寢室。傳説在抄太監李廣家時金銀無數已不為怪,可居然發現他妻妾成羣,一貫反對淫慾的孝宗聞報後,又是奇怪又是憤恨,連説“成何體統,成何體統”。

【銀安殿】

恭王府始建於公元152019年左右的明孝宗時代,佔地六萬平方米,佈局分兩大部分,中軸線上四合院的建築是其主體,進門首先看到的是它的正殿,即“銀安殿”。雖然關起門來儼然也是個小朝廷,但從諸多方面看,比較皇宮還是有一定差距的,如綠色殿頂,不開正門,清末有首歌謠唱道:“青磚綠瓦兩側門,王爺是天下第一臣,住王府騎大馬,敢跟皇上打哈哈。”道出了王爺及王府的特殊地位。殿堂上下也經常可看到金龍紋飾,因為王爺也都是金枝玉葉,使用這種圖案是符合他們身份的。

銀安殿就是清晚期的總理衙門“中堂”,和現在總理不一樣,他只經管外交及對外商務事宜。這裏曾來過英法聯軍的代表,簽定過《北京條約》,這是舊中國的悲劇,也是王府的恥辱。

但這裏也策劃過抗擊英法聯軍的戰鬥,大沽口炮台保衞戰,決定過抓捕英國公使“巴廈裏”和抗擊倭寇等重大舉措。當然這和當時政治上、外交上的重大失敗來比很是微不足道,但它必定是子寅長夜中的一個亮點。

【恭親王——奕?】

有人説:“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之所以這樣評述是因為此處曾住過清代舉足輕重的權貴,特別是晚清婦孺皆知的“六王爺”。

恭親王奕?生於公元1832年,卒年67歲,是道光皇帝的六子,異母四兄就是咸豐皇帝。哥倆兒時情感篤厚,是道光同樣疼愛的一對“寶貝兒”,所以在密立儲君的昭書上,先後寫上了兩個人的名字,即立四子為嗣,立六子為親王。這種做法在清皇室中是從未有過的。

六王爺奕?文武全才,在風雨飄搖的清末,是個譭譽摻半的“亂世英雄”。他對皇兄咸豐、對大清江山忠心耿耿,可登上龍位的咸豐對這個才華橫溢的御弟卻戒心十足,但當關鍵時刻還要啟用他,叫恭親王去獨擋一面,事後再過河拆橋。如咸豐三年,洪秀全帶領太平天國造反,圍剿的清軍屢戰屢敗,無奈調二十歲剛出頭的恭王為“領班軍機大臣”。奕訁斤 不負聖望,控制了局面,使戰機好轉,可事過兩年咸豐便找個藉口革去了他的職務。咸豐十年英法聯軍攻至北京,皇帝逃往熱河。敗軍之際,恭親王再次臨危受命,被封為“欽差大臣”“便宜行事”,負責留守及談判事宜。他忠實的貫徹了咸豐“委曲將就,以期保全大局”的指示,簽定了《北京條約》。同年十二月受命掌管“總理各國通商事務衙門”,轉年咸豐病故,臨終前挑選了扶保幼主的八個顧命大臣,但肩負重任的恭親王卻排在了八臣之外。後他夥同慈禧起事,除掉了八大臣,立幼主載淳為“同治”皇帝,由東、西兩宮“垂簾聽政”,恭王也因此官運亨通,“加號議政王”、“賜親王雙俸”、“受命軍機大臣”,兼管“宗人府”、“銀庫”、“兼領神機營”以及“弘德殿行走”等等重職於一身。同治大婚後他又因反對慈禧繼續垂簾,再次被革職,直到光緒年間仍有升有降。他的一生為大清立下了汗馬功勞,幾起幾落,飽經戰事,幾赴國難。他長期與各帝國代表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周旋,時爾點頭哈腰,時爾吹鬍子瞪眼,罵罵咧咧,喜怒無常,叫洋鬼子摸不清頭腦,覺得很難對付。晚年他開創了洋務先河,辦外語學校,建兵工廠,開礦山,促成中國首批留學生出洋。他很想找到挽救中國的“靈丹妙藥”,但最後他感到大廈將傾,也備感無力迴天,最後翻雲履雨的六王爺看破紅塵,便古剎青燈,一卷經,在京西戒台寺走完了最後的人生之路。

有志難酬的光緒皇帝和這個叔王有着同病相憐的遇境,故親自弔唁,持服二十一日,輟朝五天。百姓對恭王也是褒貶不一,但死後百年京城人一提“鬼子六”沒有不知道的。

【府衙】

衙署一般可分為:府衙、州衙、縣衙三等,當然也有我們常聽到的道台衙門、司吏衙門、行署衙門等等,它們作用不同,但有與其相對應的等級。這三等衙老爺常升堂問案,百姓有事可以出入,是告狀申冤的地方,但過去有句“衙門八字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的話最概括不過了。金錢的驅動下清官屈指可數,包公、海瑞之輩難得,貪官污吏多如牛毛。據載大貪官和坤的父親常保是位清官,死於任所無任何遺產,使和坤兄弟二人童年備受艱難,從而更激發後來他斂財的貪婪,所以那時基本是有權便貪,有權不貪過時作廢。又有人説“一任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這是對各衙門的真實寫照。

我們面前是較高級別的“府衙”,門前照壁繪有麒麟,以示虎狼之威,衙對面照壁上配有暗八仙圖案,暗示府台大人料事如神,辦事公允。衙前建有鐘鼓二亭,有傳更報卯的作用,石獅一對以顯威武。過垂花門有牌樓一座,一般情況都由子民贈送,如“愛民如子”、“清正廉明”、“賽青天”等等,但也有自立的,自己不得人心便想“老王賣瓜”。正面就是大堂,也叫明堂,是接旨、審案的地方。太爺審案有時可準百姓在廊下“旁聽”,但裏邊的二堂則警備森嚴,也可叫內堂或暗堂,很多細案、花案及私話是要到二堂辦理的,再往後是內衙。古時衙、監不分,南面屋子是關押案犯的地方,叫南牢。

【公主府】

此位公主是乾隆帝的第三個女兒,生於公元1731年,其母孝賢純皇后。乾隆皇帝登基時,四歲的格格被封為“固倫和敬”公主,十六歲父王主婚下嫁輔國公巴爾珠爾,得以留住京師。乾隆二十年,皇帝大赦天下,滿朝晉爵其夫得升親王,奈官運不濟,時升時降,至乾隆四十年卒於任所,死後追諡為毅親王。公主獨守十八年後辭世,終年62歲。

【可園】

這是一座頗具規模又非常典型的深宅大院,朱漆大院進門影壁,雙重垂花門。內分五層三禁院落,遊廊、跨院兒、繡樓、涼亭、假山、花園,無一不顯出院主人的富有、排場。過去説“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反映了貧富的懸殊,人間的不平,但今天卻給我們留下了遊覽觀光的好去處。

【宮市街】

富麗堂皇的禁城四周店鋪林立,市井繁華,買賣人家,投機商人,想盡辦法來這裏淘寶,他們認為皇城內外遍地黃金,這裏“錢好賺,活好乾”。宮中太監經常內外勾結弄點“宮中物”換點“手頭寬”(銀子),所以這一帶生意興隆,就連皇家也在“城根兒”開起了皇店(字號有寶和、福寧、福吉等),做起了無本生意,如賣酒、茶、藥、藕、絲綢、玉器等等。明武宗皇帝朱厚照無道,經常來市井閒遊,有時還俗扮,來這裏跟人討價還價,貽笑於後人。

清晚期這裏生意開始蕭條,老闆們為促銷商品編出了生意歌叫夥計們學唱,有一首是這樣唱的:“買賣能忍,和氣生財,無論(那個)窮富一個樣的看待,買賣賣的是熟主顧,進門來,你笑顏開,休要發睏你莫要發呆,向你這買賣怎麼能夠不發財。”

【永定門】

永定門是老北京外城的中門。此門前還有一道門叫“箭樓”,是禦敵用的敵樓。兩門用一圈封閉式的城牆連接形成沙場,它叫甕城,一但守城失利會退到城牆之上,誘敵深入,再關上箭樓閘板形成甕中捉鼈之勢。

永定門位於京正南前門約兩公里的地方,是通往津、唐及南方各地的必經之門,解放後不久在城市擴建工程中被拆除,但2019年又於原址南一公里處重建了此門,以慰京民懷古之情,又平添了幾分京城濃郁的古色,可謂一舉兩得。

【廣濟寺】

這是一座歷史悠久的皇家敕建寺院,原為廣濟災民而建。民國以前每到冬至始這裏開設粥廠舍粥於貧苦饑民,排隊領取每人一勺,是可維持生命,無家可歸生活無着的難民都叫他救命寺。寺址在北京西四的西街,至今仍香火旺盛,是全國佛教協會所在地。

西區

【遊覽線路】

儲秀宮——麗景軒——暢音閣——閲是樓——古華軒——漱芳齋及漱芳齋戲台——怡情書史——長春宮——體元殿——太極殿——養心殿——御花園——蟠龍軒——藻堂和澄瑞亭——堆秀山——欽安殿——延輝閣——流杯亭——千秋亭——養性齋——九龍壁——演武場——絳雪軒——西華門——角樓——老北京四合院

【儲秀宮】

這個宮殿和庭院是皇帝儲備秀女的地方,秀女初選入宮多年僅十三、四歲,尚未育成婦,因此就先住在這裏,待妙齡以充後宮。清晚期葉赫那拉氏女即後來的慈禧入宮時被選為蘭貴人,品級較低,就曾在此宮居住。

這裏的最後一位主人是宣統皇后婉容,蒙古族人。婉容姿容出眾,通文墨,與溥儀同更,情感融洽。溥儀英文老師莊士敦為溥儀起的英文名字叫亨利,溥儀給自己愛妻取名叫伊麗莎白,兩人在宮中常用書信交談,後工作人員在養心殿和儲秀宮查找出兩人大量的情書、情詩。

同治皇帝駕崩後其堂弟光緒繼位,同治後“阿魯特”氏受徽號為孝哲皇后,移居儲秀宮,但她過度悲傷追思大行皇帝,僅兩個月後在這裏殉情自殺。有史人説是受到了慈禧的逼迫,這是很有可能的。但在此以前她早已有兩次吞金都被救活,即使沒有任何壓力她遲早會走上此路的。

【麗景軒】

慈禧初入宮封為蘭貴人居於儲秀宮,後被咸豐皇帝召幸晉升為妃、貴妃,入宮四年後育成龍種便移於麗景軒,並在此生下了咸豐唯一成活的兒子,即後來的同治皇帝“載淳”。從此慈禧母以子貴平步青雲,開始走上了她的政治生涯。載淳繼承皇位、承繼大統沒有任何競爭對手,也不用祕密立儲便順利登上了皇帝寶座,慈禧借垂簾聽政之名開始了她對中華長達48年的獨裁。也正是由她開始把中國拖入了真正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苦難深淵。她對皇帝欺挾,對王公大臣強霸,對百姓壓榨,對帝國強權卻十分害怕。她對列強屈尊退讓,忍辱逃跑,對各帝國的談判方針是“量我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賣國求榮可恥到了極點,結果幾十億兩的白銀做為賠款運往各國,可我國內百姓飢寒交迫,餓殍(piǎo,殍音瞟)四野。有人歎到:“哀哉流民如鬼非鬼如人非人,男子無襤袍,女子無完裙,死者已滿路,生者與鬼鄰,一女易鬥粟,一兒錢數文,哀哉流民。”

【暢音閣】

暢音閣是禁城內規模最大、設備最完善的戲台,很多重大慶典演出都在此進行,暢音閣分上、中、下三層,分別叫福台、祿台、壽台,三台都能演出。中間有天井,上有升降絞盤,在演神鬼戲時演員可自然升降,尤神似仙十分逼真。另外台板下有三口井,其中一井內有水,這是為制音擴音而設置的,後台扮戲樓很寬綽,可供多個戲班同時扮戲。清乾隆年間的南府、道光年間的昇平署都是管理編、排、演的文藝機構,除社會藝人常入宮演出外,更多的演出都由太監擔任。清晚期太監小德張在一次“打出手”的演出時,配合的演員失誤把槍踢的過遠,就在即將落地的一剎那,小德張一個跟頭翻過去把槍接住,救了場。諳熟劇情的慈禧看後特別高興,誇小德張:“今格當差當得不錯。”從此小德張展露頭臉,後一直升為總管太監。

清遜位皇帝溥儀大婚,此台演出的最後一出是梅蘭芳的《霸王別姬》。有人提出該劇結局不好,不適宜佳期上演,最後請示溥儀,此時他已接受了其英國老師很多的西方文化,有了一些維新思想,説:“戲是戲,事兒是事,無礙演。”結果演出成功,劇情更是十分感人,演到最後虞姬怕連累霸王突圍,自刎身亡。霸王撫屍痛哭,至此台下上至兩太妃下至所有命婦們一起失聲,至演出結束還不能自拔。大臣們都認為這是不祥之兆,可溥儀卻心滿意足,過足了戲癮,事實是最後他也上演了“霸王別姬”。

【閲是樓】

閲是樓分上下兩層,上層是專供皇帝、皇后、太皇、太后看戲的“包廂”,下層是阿哥、格格、妃嬪們看戲的地方。東西兩回廊是王公大臣們陪觀的坐席,被邀至此看戲是非常榮耀的,但又是十分受罪的差事,要盤腿而席地(地上有竹蓆),坐3 ~ 6小時,其間不吃、不喝、不能去衞生間。那時雙腿由酸轉痛,由痛轉麻,由麻到無知覺,可想對大多已年過半百的臣僚們是何等的痛苦難耐,儘管如此臉上還要露出輕鬆快樂的神態,呲牙咧嘴在皇上、皇后面前是大不敬,掃了君主的興更是罪過,所以人人都是面帶微笑,搖頭晃腦的欣賞戲文的表情,反正誰難受誰知道。

散戲後誰也不能馬上站立,更不用説走了,一個個扒在席上很長時間不能轉動,剛好這時皇帝起駕需要跪送,這時他們才是心甘情願跪在這裏的。

【古華軒】

古華軒是供皇室成員們自娛自樂的地方,也是聽“古詞”、“古書”的場所,即像現在的“票房”,又像“書場”(古華與“古話”即古書諧音)。它和暢音閣、閲是樓同屬東外宮建築,我們明清宮苑如此佈局,目的是便於影視的拍攝、調度,也不失原貌的和諧,體現了設計者獨具匠心之妙筆。

古華軒原處有一古楸村,清人視楸(qiū,楸音秋)樹為神樹,十分珍重,樹根每年春季都要培新土,黃土採自聖京(清發祥地瀋陽)稱為聖土,上邊不能潑廢水,倒雜物。

傳説此樹曾死而復生,宮中認為吉兆。故乾隆命人於樹側蓋建一軒,取名古華軒,千年楸樹可為“古”,古樹之花可為“華”,軒字有誇大、發揚、渲染之褒義。

【漱芳齋與漱芳齋戲台】

康熙爺有一支筆,筆管噴塗丹沙,上繪金龍圖案,這支大的御筆取名“賜福蒼生”,這支筆一直存於該宮。自康熙始歷代清帝,包括後來的慈禧都用這支筆,於每年七年級在漱芳齋書寫福壽字賜給文武大臣。七年級這天叫“開筆日”,等候外面的大臣叫祈福祈壽,皇帝在裏邊叫賜福、賜壽,大臣們得字後心滿意足,高掛“正堂”,並以此為殊榮。

漱芳齋後連一內室叫“金昭玉粹”。這有個故事説:有一小太監路過這裏,自識認點文墨,脱口唸到“今昭玉碎”。這一念不要緊,被慈禧得知後大怒説:“好你個小短命鬼兒,你叫我今朝玉碎,我現在就讓你死,來人把他給我打死。”可憐無知的小太監,因一字之差丟了性命。

漱芳齋民國時期曾接待過大總統蔣介石,在其請求下,工作人員經請示主管後辦理了相應手續,蔣以“理事”身份入內參觀。

對面的漱芳齋戲台雖不甚華美,但它是皇宮內演出較為頻繁的戲台,早期的京劇名家譚鑫培、楊小樓、梅蘭芳都曾在此登台獻藝。

【怡情書史】

這裏是后妃嬪女們經常集散的活動場所。有句戲文唱道:“百姓們閨房樂如花美境,帝王家深宮院似水流年。”唱出了皇宮大內與外界隔絕,不通世俗的孤寂,她們雖終日養尊處優,錦衣玉食,卻空虛無顧。如此一生一世也是很無聊的,有這麼一塊“寶地”,對這些年輕貌美的女子們來説是很喜得的,因而她們常湊在這裏唱小曲、聽笑話兒、猜悶兒、鬥梭胡兒(注)、聊天兒、看書或習學針織。

注:猜悶兒即猜謎語。鬥梭胡兒是同麻將牌近似玩法的一種紙牌,這種紙牌是專供婦女玩的,而且一直流傳到民國末期。

【長春宮】

長春宮在後宮中地位比較高,史載頗豐。明清兩代有很多知名的后妃長居於此,清晚期慈安、慈禧兩宮太后開始垂簾關係十分融洽,就同居於長春宮。這裏的最後一位主人是遜位皇帝的淑妃——文繡。

這裏常掛一卷圖,名曰“太姒(sì,姒音四)誨子圖”。太姒,文王之妻,武王之生母,賢且慧。在她的慈育下,文王近百子個個成器,兄仁弟恭,合睦親親。乾隆皇帝親自為此圖寫“贊”,以揚太姒之德,勵后妃及子女們效之。

乾隆帝后孝賢皇后富察氏就是這樣一位賢淑的皇后,她出身高貴,十五歲入宮,僅守後德,長居長春宮內,平時不穿珠帶玉,不飾重粉,素常只用花草點裝而已。作為後宮之主生活十分儉約,侍婆母大孝,平時愛用絨線、羊毛或草枝編些荷包、玩具送於皇帝及妃嬪,哪位妃嬪身懷六甲她更是特別體貼,種種範舉使乾隆對她十分禮敬、珍愛,眾多佳麗對這位主母更是恭敬萬分。只可惜她一生短暫,就像有預感。有一次乾隆給一位剛去世的妃子加諡號,寫得是“慧賢”二字。富察氏在旁看到脱口説:“吾它日期以‘孝賢’可乎?”乾隆聽後立即用手捂其嘴。誰想乾隆十三年,後隨帝東巡,回來路過德州,皇后不幸離開人世。乾隆帝萬分悲痛,日夜兼程返回京城,於長春宮停放梓宮。乾隆每天哭奠,安葬後又傳旨將長春宮長期封宮,保持原貌,內陳孝賢后用過的朝珠衣冠等物,每遇年節要懸其像,做道場。當然孝賢的死有很多傳説,這也是宮中一謎,我們不去探究,把這問題留給史學家吧。

【體元殿】

體元殿是清晚期拆除宮門改建而成的,它的主要功能是長春宮戲台的扮戲樓,慈禧長居長春宮,所以這裏演出十分繁忙。如光緒十年,慈禧在這裏慶五十大壽,前七後八共演出十六天。她還請來了很多妃嬪、福晉及各大臣內眷到此同慶同樂以示慈恩,此次花銷用銀可供全國四億人一年的生活用度,而其實此時國力已很空虛了。

【太極殿】

古人認為乾坤在未形成之前宇宙是混沌的,而這種混沌體就叫太極,故“太極”一詞包涵了向上發展、向前變化之褒義。

此殿明朝時叫未央宮,明嘉靖皇帝的父親就出生於此殿,後封為藩王。後嘉靖由藩邸接到先皇遺詔,入京承繼大統。他繼位後把未央宮改為啟祥宮,清後期又改稱太極殿。

太極殿是一座幽靜的宮殿,就像一位恬靜秀氣的江南女子安坐其中。在明代確實有兩位出生於江南的妃子,明憲宗成化帝的邵貴妃和崇禎帝的田貴妃,先後居住在這座宮殿裏。其中很具傳奇色彩的邵貴妃,從浙江赴京入宮,被明憲宗所寵幸,並在這座未央宮為皇上生下了皇子朱祐杬,後來朱祐杬(yuán,杬音原)的兒子朱厚熜(cōng,熜音聰)繼承了皇位,成為明世宗嘉靖帝。嘉靖帝因為“未央宮”是自己祖母居住和父親出生的地方,所以決定改一個吉利的名字,叫“啟祥宮”。

關於邵貴妃,還有一個與宮廷選美有關的故事:在明代,選女入宮不像清朝,只在一個級別的八旗官員的女兒中挑選,而是在民間廣採“良家美女”,搜尋範圍遍及全國城鄉。所以,每當皇帝下令選婚的時候,民間就騷動起來,紛紛把女兒趁早嫁出去。由於時間倉促,往往“閃電結婚”,演出了一幕幕亂點鴛鴦譜的悲喜劇。著名黃梅戲《拉郎配》,就是戲劇化地表現了這段歷史。

邵貴妃自己是從江南民間被選入宮的,雖然很幸運受到皇帝的寵幸,生了皇子,做了太后,但她對深入宮門的種種苦楚依然刻骨銘心,深知“宮中怨婦無聲淚”的幽怨。因此,邵氏在做了太后後,下令以後選宮女,不得下江南。明代有詩人寫了“一語宏恩留故國,不教選女到江南”的詩句,專門記載了這件事。

【養心殿】

雍正帝繼位九年級年曾在養心殿為其父康熙帝守孝,三年後他認為先王一直居乾清宮六十一年,堪稱聖地,自己不忍心居住,於是就決定以此殿為寢宮處理日常政務,從此始清歷代皇帝便都以養心殿為寢宮了,直到末代皇帝溥儀至遜位後也仍居此殿。袁世凱就是在該殿東暖閣逼宮,迫使隆裕太后在退位詔書上簽字的,並答應今後仍會天天到此上朝奏事。第二天隆裕太后帶着小皇帝坐在殿裏一直等到十點多還不見袁的影子,就問了一聲身邊太監:“今兒格軍機大臣怎麼還不上朝哇?”值事太監答道:“昨兒格袁大人説了,從今往後再也不來這兒了。”太后聽完才恍然大悟,歎道:“哎!又上了他的當了。”

養心殿東暖閣就是大家都熟知的“垂簾聽政”的地方,開始是慈安、慈禧“同治”天下,後來就剩慈禧一人了。到溥儀當皇帝年僅三歲(光緒四歲,同治六歲),所有一切軍國大事都由太后説了算,皇帝的任務就是坐在這裏別哭別鬧,別下地亂跑。末代小皇帝共三位,相加五十多年,幾乎佔了整個清史的五分之一。

這裏原掛有一張圖叫九九消寒圖,實際就是九個字“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這九個字每字都是九劃,由每年冬至之日起每天寫一筆,九天寫成一個字,九九八十一天九個字寫完,寒冷的冬天過去了,和煦的春天到來了,這個消寒方式始於道光皇帝,後傳入民間,文人墨客紛紛效仿。

【御花園】

在觀賞過莊嚴雄偉、氣勢磅礴的皇宮大殿後,我們現在來到了古樸典雅的皇家園林,紫禁城裏最古老的景點——御花園,它佔地一萬兩千多平方米,與主建築同時竣工

來這裏參觀的一位遊客説過這樣一句話:“不到金鑾殿是少見,不來御花園太遺憾。”一會兒您會看到鋪滿石子的甬路,彎延曲折,它會伴您走遍分佈在這裏的所有景觀,這裏有四季不敗之花,冬夏長青之草,蒼松翠柏盤根錯枝,小橋流水時隱時現,亭台樓閣美不勝收,堪稱人間佳境。王母娘娘御桃園不過如此,能來這裏走一回是客官們的福份,小女子(小生)建議各位多做幾次深呼吸,多品味一下這裏沁人心脾的清馨。

看?您是否已經隱約聞到了娘娘、妃嬪、公主格格們身上的流蘭之香了。這裏是他們經常遊玩戲耍的地方,如果在這裏發現了男性,那他一定是皇帝,要不就是阿哥們了。

【蟠龍軒】

大家首先看到的這個建築叫蟠龍軒。它很像一條巨龍蟠棲在這裏,此處也因此得名。軒堂像龍頭,伸展的長廊很像巨龍擺動的尾巴,看來當皇帝有時也很累,他要勞逸結合,忙裏偷閒,伸伸懶腰,打打瞌睡。

有蟠龍必有伏鳳,這裏就是妃嬪格格們遊戲的場所。大家來這裏排解深宮的鬱悶,打發她們似水流年的時光,享受一下兒女情長的快活。她們經常做的遊戲有投壺、蹴鞠、託紙球、疊手絹,也有流傳至今的踢毽、跳繩,累了就坐在遊廊的靠椅上休息,因此靠椅有了動聽的名字,叫“美人靠”。瞧,即使沒人坐看上去也很像美女的倩影,更何況靠在這裏的都是如花似玉的芳齡秀女,哪個不是萬里挑一、體態婀娜、眉清目秀、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加上她們那纖細的腰肢、動人的曲線,這不活脱脱的一幅令人陶醉的麗人圖嗎?

【摛藻堂和澄瑞亭】

如果您剛才還沒有看清御花園的廬山真面目,這回進了御花園的大門是不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啦?大家往北看這裏有一溜別緻的殿堂叫“摛(chī,摛音吃)藻堂”。

史載乾隆下旨編纂《四庫全書》時已是63歲的暮年老人了,書的內容對他的吸引力是極大的,但他很怕自己朝不保夕,看不到編成的那一天。於是他叫人選出該書的經典彙集成冊,取名《四庫全書薈要》。只用五年,全集告成,共一萬兩千冊,就存於摛藻堂。摛藻就是撥弄文采之意。

摛藻堂前是古樹參天、環境清幽的“臨軒榭”。為影視拍攝的需要,我們這裏建了“澄瑞亭”,也不失建築形勢的和諧統一。這是一座供皇帝讀書、思慮國政休息散步的涼亭。兩邊池水清沏,魚遊淺底,水聲潺潺,是頤養修身的好地方。

【堆秀山】

這個以太湖石為基座、山頂建亭的假山叫堆秀山。萬曆十一年拆除了原地的觀花殿,用太湖石在上面巧堆成山取名堆繡,太湖石素以皺、瘦、漏、透聞名,擺在這裏參差不齊,錯落無序,好象每一堆石、每一個角落都有故事在演繹。十二生肖也暗藏其中,不管你屬什麼,只要你發揮想象都可以找到它們的身影。有的在思鄉,有的在望月,有的竊竊私語,有的對鏡梳粧,有的奔跑如飛,有的躲躲藏藏,形態萬千,神采各異,山上湧泉順勢而下,看上去生機勃勃,別有情趣。

堆秀山搶眼之處不僅於此,我們中華民族素有九九登高的習俗。這一天已是深秋之時,秋高氣爽,空氣清沏,登高遠望使人目窮至極給人心曠神怡的愜意。皇室也不例外,這天皇帝要帶着他所有的后妃們登上御景亭遠眺美景,再看此山已是滿山秀色,堆秀山因而得名。既稱堆秀山,除皇帝之外,其他男人不經特批是不能到此一遊的。

這裏有個傳説:乾隆年間有個劉羅鍋,此人才高八斗,得到皇帝的重用,君臣之間經常一起吟詩、答對,彼此欽佩,同時還有點嫉妒,不時還要開點玩笑。有一次他被宣到此,乾隆約他一同上山走走,他不敢去,皇帝説:“沒事,我已傳旨內宮今天不準遊園,赦你無罪,跟我來吧!”此言正合劉羅鍋的心意,謝恩之後便跟皇帝上山了。剛走幾步,乾隆對劉説:“這麼上山太乏味,你倒説幾句吉祥話呀!”“是”劉墉不假思索説到,“萬歲爺您步步登天,壽比天齊,”皇帝聽完哈哈大笑。君臣在山上呆了一會兒下山了,剛走兩步乾隆又説了,“這麼下來欠風雅,你再説兩句吉祥話!”羅鍋一下難住了,這怎麼説呀,仗自己才思敏捷,看着乾隆爺下山的姿勢,略一思考説,“萬歲爺您後輩倒比前輩高,輩輩都高,”乾隆聽完把笑臉一收拿摺扇一打劉墉的後背説:“背背都高?這不都成了羅鍋啦!文不順,理不通,你這官是怎麼當的,今天我得打你以警下次,來人,打他五板。”宮裏的太監平時看不慣劉墉的儒酸,劉墉平時也不買他們的帳,這時可來了機會,大小太監一起上,嘴裏説着“劉大人得罪了”,按倒在地扒下褲子,打了五板。劉墉一輩子沒栽過這麼大的跟頭,從此他恨上了這幫太監,還要想辦法報復皇帝,把面子找回來,後面故事很長,我們賣個關子,請聽下回分解。

【欽安殿】

欽安殿建於明朝,原是在竹林之中拔地而起的,嘉靖十四年,四周邊建矮牆,使它又成了園中院的形式,正門叫“天一門”。這裏是道教的仙家之地,殿內供奉玄武大帝,身邊伴駕的有銅製的眾仙官,右玄銅鐘,左設金漆龍皮大鼓,是一座標準的道教廟宇。每年正月、二月、四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都是辦道場的月份,每月還有拜斗日。每年正月七年級,皇帝還要親自隨法師登壇踏罡布鬥,占課拈香,敬參玄武大帝。玄武是水神,祈求他保護皇宮,保護百姓免受火災之劫。

玄武大帝還是道家問卜占卦的供神,過去有玄武之機的説法,據説只要掌握了天干、地支和八卦的乾、坎、艮(gèn,艮音亙)、震、坤、巽(xùn,巽音訊)、離、兑,還有金、木、水、火、土五行,天、地、人三才的玄妙搭配和演算及相生相剋的變通,就能呼風喚雨,撒豆成兵,天文地理無一不精,諸葛亮借東風就是借用了道教的妙法,當然這都是迷信傳説,可道教創始人老子卻給了我們況世警句“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來這裏進行最後一次隆重參拜的是下了台的溥儀皇帝。民國五年張勛復辟,宮內傳説“辮帥”打了勝仗,皇室成員看到復清有望,便在溥儀率領下登上欽安殿。但第二天一早,得到了確切消息,張勛全軍覆沒,他自已也躲到了外國公使館避難去了。

【延暉閣】

延輝閣在清朝是皇帝大臣們由衷喜歡光顧的地方,奉昭進入樓閣的王公大臣能和當今萬歲對坐,吟詩答對,除有無尚榮耀,另還有一種説不出的愜意,為什麼呢?原來這裏本不是這個名字,在大明時期它的原名是“望清閣”,有人説明朝倒黴在這名字上了,好好的大明不望,為什麼要望清!結果望來望去把大清朝望來了,大明卻壽終正寢了,都怪這名字不吉利,所以清朝一建立,馬上把名字改了,改為延暉閣,意思是什麼都不希望,只希望大清朝永延光輝。乾隆更是提筆寫匾掛於延暉閣正堂赫然曰“凝清室”,意思是把我大清望來了,我們就要凝固在這裏永恆不變了,皇帝都如此,王公大臣們來這產生的那種勝利者的歡心也就不難理解了。

但歷史的規律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清朝晚期危伏四起,統治者採取了對內鎮壓、對外妥協的辦法,慈禧更是“量我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賣國求榮的國策致使國力空虛,民不聊生,就連最後的兩代皇帝也絕了後代根苗,延輝不成,凝清不住,最後還是被翻過了這歷史的一頁。清晚時期這裏是選秀女的地方,慈禧就是在這裏被選為蘭貴人的。

【流杯亭】

流杯亭基面應是一塊完整的大理石,石面平整光滑,上刻有約10公分寬的水槽,彎彎曲曲,形態猶如一幅迷宮圖,泉水緩緩從槽內流過,到這玩的三五不限,每人自選一位置落座,倒上酒,把杯放在水槽之中,任其自流,名曰“流水傳杯”。如果流到誰坐的位置被水槽阻住,他就要把酒喝乾,還要吟詩一首。通過了,還要起身倒酒再放入水槽中,任其自流。推推讓讓,場面很熱鬧。

這要給大家講個故事:退位的溥儀在後宮仍享有民國的優待政策,還在以皇帝自居一隅。外邊已民國好幾年了,他還以為明黃色是自己獨享,但他畢竟是孩子,在宮裏和太監們玩膩了,就召比自己小几歲的弟弟溥傑進宮。溥傑開始會很拘謹,一會兒就忘了君臣之分,開心的追跑起來。一天哥倆來到流杯亭,也玩流水傳杯的遊戲,但倒的不是酒,是宮裏自制的酸梅湯,倆孩子一搶湯,不小心灑了溥傑一身,太監們趕忙過去給他脱長衫,露出了裏邊的汗溻兒(襯衣)。溥儀一看本能的跳起來,怒吼道:“啊!你敢用明黃!反了!反了!”溥傑卻不知發生了什麼事,嚇得哇的一聲哭了,此後很長時間沒敢進宮。

【千秋亭】

千秋亭是嘉靖年間建造用來供奉佛祖的宮內廟宇,清朝初改供護國神關羽像取意為“義氣千秋”。後關羽像移居萬壽亭,晚清同治皇帝死後,慈禧命人把這個苦命短壽的兒子牌位供在這裏長達幾十年,她為什麼破例這麼做呢?叫我們看看這段歷史也從中瞭解一下慈禧。

同治死因從當時御醫的診脈和處方上看是“天花”,但更多的人認為是受命改寫的,其實同治死於性病,死時下身潰爛惡臭難聞,是典型的梅毒症狀。同治的皇后阿魯特氏是慈安太后選中的,慈禧對她極為不滿,經常找岔辱罵,不叫她和皇帝接近。這回生離死別之際,她不顧慈禧再三警告和丈夫來做最後的哭別,期間曾説到婆婆對她非常兇狠,你死了我也活不了啦!同治更是難過只能安慰説熬着吧,慢慢就好了。此時阿魯特氏已身懷有孕,沒想到小兩口的私房話被慈禧安插的耳目竊聽彙報給了慈禧,她立刻氣沖沖跑到這裏,抓住皇后頭髮上去一記耳光,嘴裏罵着:“騷狐狸,你還怕我兒子死的不快嗎?來人!傳家法。”聽到這裏同治用盡最後力氣爬起來,跪在牀上哭道“親爸爸您饒了她吧,兒子給您磕……”話沒説完便昏死過去。當天下午,同治皇帝駕崩。皇后悲痛欲絕哭昏多次,後來吞金自殺又被救活,皇后腹內已有同治的骨血,按説是好事,可這也正是慈禧的心病,一旦生了兒子,阿魯特氏就是皇太后,慈禧這個太皇太后就得靠邊站。權欲極大的她早已下了狠心,所以當有人請示她“皇后不吃不喝,多次尋死,怎麼辦?”慈禧極為明確地回答:“叫她隨大行皇帝去罷。”幾天後皇后暴崩,給清廷史又增加了一謎。兒子死了,兒媳死了,沒見世的孫子也沒了,慈禧心裏深知這是誰的過錯,所以她長期供奉着同治的牌位。她也經常到這裏叩問一下自己的良心,落下幾滴與其説是悔痛更不如説是恐懼的眼淚。

【養性齋】

養性齋,顧名思義就是修身養性的意思,明時叫“樂志齋”。此齋坐西面東,分兩層,上下共三十間,樓側有太湖石假山,另有風味。乾隆四十一年,把全國各地找來的書籍存放於齋中,並常來這裏讀書,沉思、反省自己奢靡的一生,故給此齋改名為養性齋,他的晚年很長時間是在這裏度過的。

溥儀遜位後,民國政府給他請來了英國人莊士敦在此給他上英語課。這個英國老人崇拜中國文化,精通四書五經、唐詩宋詞,走遍中國的名山大川,熟悉各地的民俗民風,是個不折不扣的中國通、中國迷。退休後,他回到蘇格蘭,在家裏單闢一室,陳列中國皇帝恩賜的珍寶,在自己私人小島上高掛大清國旗,表示永遠效忠大清。

這裏還要提一個人,那就是珍妃的姐姐瑾妃。溥儀繼位後,光緒後隆裕當上了皇太后,她和既是婆婆又是姨母的慈禧相似,根本不把其他皇妃放在眼裏,就是同治皇妃也不例外。四年後在袁世凱的干預下,瑾妃當上了皇太妃。這時的小朝廷已經沒有什麼國事了,剩下的只有禮儀性的社會活動和宮中的日常生活瑣事。可這位瑾太妃依然承襲了慈嬉、隆裕的那一套,嚴厲地管理着宮中的一切,對已有十幾歲的溥儀也十分嚴格,就是平時上課也要派太監監視。這在中國師傅們(清朝管教課的老師叫師傅)眼中是習以為常的,可莊士敦認為這是異乎平常,他很快發現身旁站的是特務,當即紅着臉説:“我抗議,這是侵犯我的人權,我要報告給共和國總統。”果然第二天,課堂上的太監不見了。這可給了溥儀很大的啟發,找機會他也和這位皇額娘大鬧了一通。瑾太妃氣得死去活來,立刻傳來了溥儀的生母、祖母,向她們大哭大鬧。最後這兩個老太太跪在溥儀面前叫他給瑾太妃認錯,溥儀無奈照辦了。瑾太妃找回了面子,從此對溥儀放鬆了很多。可第二天傳來消息,溥儀那從未受過任何非議的母親含羞自殺了。

【九龍壁】

紫禁城九龍壁位於東六宮的南面,是皇極門的照壁,坐南朝北。乾隆三十六年建造,是用五種彩色燒成的270塊琉璃瓦互拼組成,壁高3.5米,寬30米,面積105平方米。九條飛龍體態矯健。黃龍雄居九龍中央,無論從哪邊數黃龍都在第五,向世人再次申明xx之尊不可動搖的位置。其他八條龍姿態各異,翻滾於海濤之中,又以海水江崖、雲騰之氣為襯景,一派九龍鬧大海的磅礴氣勢、生機勃勃、呼之欲出,給人以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美感。

這樣的照壁全國有三座,紫禁城一座,禁城西北不遠的北海有一座,第三座在山西大同的朱桂代(朱元璋第十三子)王府。現在有了第四座,就是橫店明清宮苑的這座。不過年齡比它們至少小了二百三十歲左右。

紫禁城九龍壁左數第三條白龍,龍身最下的一塊瓦是暗而無光的木質瓦。據傳有一工匠拼接時失手把原瓦摔碎了,這可是殺頭的罪名,弄不好所有的工匠都要遭殃。於是大家連夜動手,用棗木雕刻了同樣花紋、同樣尺寸的一塊木瓦,漆上白漆,又輪班用扇子扇幹,鑲在原處,居然矇混過關。多年過後,油漆剝落,木瓦顯出了原形,可也再也沒人追究了。

【演武場】

清朝早期的統治者是最尚武的。勇猛剽悍是他們武奪天下的根本,可幾十年過去,戰事減少,四海昇平,王公貴族貪圖安逸不習刀馬,這使乾隆非常擔心,所以他命人在宮中建了比武場、箭亭,並立警牌,諄諄告誡:“滿州風俗素以尊君親上、樸誠忠敬為根本,自騎射之外,玩物喪志皆無漸染,乃近來多效漢人習氣,動以浮誇相尚,此等弊俗斷不可長!”他親作表率,時到演武場騎馬射箭、舉刀弄槍,並把射箭作為武舉考試的頭等項目,然後還要考馬、步、刀、石等技勇,還規定皇親國戚、皇子皇孫所有男成員必須定時到校場練武。

演武場正台是皇帝或主考官的座位,兩旁是負責監考、抱號、審錄、傳令官員或軍校的值桌(沒有椅子)。左右兩個台相當於現在的觀禮台,坐着三品以上的大員、貴族成員,還有武進士們的師父。當然演武場正台後面少不了要供的是武學的祖師爺——達摩老祖聖像。演武的舉子分兩次參拜,首先拜祖,再拜主考官。

演武場四周有醒目的八個嘹望亭,如果皇帝駕到,上邊的軍校首先要保障聖駕的安全。演武起來人聲噪雜,刀槍無數,這裏站的高,可看每個角落的各種舉動。這上應設鼓鑼各一面,演練的軍士聞鼓則進,聽鑼收兵。另外軍校手中各有角旗兩面,可以靠旗語相互聯絡或傳達命令、傳遞信息。

【絳雪軒】

絳雪軒坐落在御花園欽安殿東南方,是清乾隆年間所造,房寬五間,前有三間出廊,門窗均為楠木本色,窗格花樣圖飾中隱有“福”、“祿”、“壽”、“和”等字。樑和柱用翠綠彩色繪出斑竹形態,別具一格,尤為素雅,庭前海棠樹開花白紫二色,素白似雪、絳紫如塗,絳雪軒因而得名。

軒前襯有五色花池,種滿由四川移植的太平花,會使人感到一種淡淡的鄉土氣息。原花池前有一根四米多高的木化石矗立軒前,見證着歷史的變遷,勾引人們迴歸的思緒。今天我們來這裏尋找古人的足跡,可古人又何曾想過今天,想到站在這裏的我們呢?正所謂“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多麼奇思妙想的佳句!我們再看看奇思妙想的人吧!

遜位的溥儀,身處深宮對一個孩子來説也是很苦悶的,百無聊賴,拾落葉、找螞蟻、挖蚯蚓、抓蛐蛐。長大後他學會了騎剛由國外引進的自行車。為騎車方便,他令太監把由乾清宮穿過西一長街、西二長街到御花園所有的門坎兒鋸掉。後來又教會了皇后婉容,兩人都對騎車着了迷,於是就又買了幾輛各式各樣的自行車,全部存放在絳雪軒內。隨騎隨存,騎完再存放在這裏。請各位想想看誰見過這樣古樸典雅、造價極其昂貴的“存車處”。

【西華門】

西華門是紫禁城的正大門,門樓高33米,由於它是通往京西至西苑(中南海)遠到萬壽寺、頤和園、圓明園的必經之門,所以在清朝它是太后們經常出入的大門。如光緒十九年,慈禧在頤和園慶六十大壽,出入宮就走此門,光緒皇帝在這裏跪送跪接。

西華門兩側立有大石碑,用滿、蒙、漢、回、藏五種文字刻着“官員下馬”。明朝時,在西華門前橋上另建三座門的門樓名曰下馬門。不管下馬碑還是下馬門,都顯示皇權是至尊的。

西華門城樓上平時是貯存閲兵用的棉甲和盔甲的地方。現在西華門以裏的幾個宮殿是貯藏明清檔案的地方。這裏是不開放的,遊客不能參觀,特殊情況得持三級介紹信方能進入,門口有武警戰士站崗,這門對面就是中共中央、國務院所在地中南海。

【角樓】

角樓在紫禁城是最別具一格的古建築,用獨具匠心讚譽它是最合適的。傳説永樂皇帝朱棣夜得一夢,夢見皇宮四角的嘹望亭台忽然變成了九樑十八柱、七十二道脊的新奇小樓,樣式別緻新穎。第二天找來工匠,描繪了夢中所見,叫他們加速趕造。工匠們不敢怠慢,又是繪圖,又是做“大樣”,可叫皇帝一看,總是不對心思。正在大家冥思苦想時,不遠處來了一個老頭兒,手裏提個蟈蟈籠子叫賣,小巧玲瓏的蟈蟈籠一下吸引了眾人的目光,一個工頭伸手去搶,忽然連人帶籠不見了。啊!原來是魯班爺爺顯靈,大家於是七手八腳憑着記憶很快做成了模型,這回皇上點了頭。開始工程很順利,可落頂封檐後,再請皇帝御覽,皇帝又搖了頭,認為沒有氣派。這樣工匠們拆了蓋,蓋了拆,反覆多次,皇帝發了火,最後給了百日之限,再不使龍顏大悦,所有匠人一律斬首。大家愁眉苦臉,都為自己的命運擔心。吃飯時仍圍坐一起想辦法。這裏,又來了一個役夫模樣的人,手拿飯菜,向工頭們説,飯沒味兒加點鹽。一個工頭回首給加了一點,一會兒老人又回來了説再加鹽,工頭就又給加了點。可一會老頭又回來了,説加大鹽。這回工頭急了,你怎麼總加鹽啊,只見老頭大喊一聲“對了”就消失了。工頭們忽然領悟了,對呀,加大飛檐,又是魯班顯靈救了大夥。就這樣,人力、神力的合一給我們留下了這巧奪天工的角樓。

很多外國人包括我們的同胞到故宮參觀,你要問他為什麼到這裏來?他會很直截了當地告訴您,從外面很遠的地方就看見這個角樓,覺得它非常漂亮,非常吸引人,肯定裏面會更漂亮,所以我們就來了。看!角樓居然成了招牌,成了無聲的廣告,有這樣的作用,大概連魯班爺爺也沒想到吧!

【老北京四合院】

提起北京四合院,可説是世界馳名,朱漆大門的富麗,青堂瓦舍的恬靜,深宅大院的嚴謹,垂花門內的清規,無不留下説不完的話題,令人嚮往,令人痴迷。現在的老北京除少數保留衚衕民宅原樣外,絕大部分已經是現代化了,幾十層高的大廈、廣闊的辦公樓、氣派的購物中心早以失去了古老,當然有很多人在惋惜,他們思古、懷舊。為了突出皇城的氛圍,我們景區也單獨開闢了一塊區域,選擇了清末民初時期的北京城中典型的街道、建築,建造了老北京四合院區。來到這裏的老北京都會驚歎“太像啦!”他們説來這裏彷彿又回到了童年,又找回了失去的記憶。

過了這道穿牆門,我們就來到了北京四合院羣,大家左手邊看到的是公寓宅,相當於退休老幹部的休息活動中心。右手邊的是將軍樓,將軍樓再往前就是賽金花館。賽金花是誰呢?民國時期,一位著名學者劉半農在《賽金花本事》中講到,説“中國有兩個‘寶貝’,慈禧與賽金花,一個在朝,一個在野;一個賣國,一個賣身;一個可恨,一個可憐”。能夠與慈禧進行比較,這賽金花到底是怎樣一個女性呢?

賽金花其實是清末民初的名妓,但是她的一生卻極其富有傳奇色彩,一生中兩次與歷史風雲際會。她從小淪落風塵,15歲嫁給狀元洪鈞為妾,成為狀元夫人。同年,隨洪鈞一起出使歐洲,結果她的才能明顯蓋過了她的狀元丈夫。在歐洲三年,賽金花不僅與德國的皇帝與皇后成為朋友,還學會了一口流利的德語。這是她人生傳奇中的第一次高潮。後來,洪鈞去世,賽金花重抄舊業。促成賽金花再次成名的是庚子風雲。

192019年,在慈禧的暗示下,義和團殺死了很多在華洋人,這其中包括德國公使克林德。列強以此為藉口,進攻北京,慈禧和皇帝逃往陝西。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後,奸、殺、掠、搶無惡不作。賽金花因為精通德語,她用德語告訴德國士兵:我是你們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和皇后維多利亞的好朋友,並拿出了她當年同德國皇帝和皇后的合影。德國士兵認出了他們的皇帝和皇后,立即舉手行禮。第二天,德國士兵便開來一輛轎車接賽金花去見她在西洋時就認識的八國聯軍總司令瓦德西,兩人親密異常。也憑藉這一層特殊關係,賽金花藉機為慈禧求情,又勸瓦德西整肅軍紀,少侵擾百姓,下令安民。瓦德西第二天便下令禁止士兵違紀妄為。但瓦德西對戰爭賠款一事卻開價很高,談判一開始,他便提出要慈禧太后賠克林德公使的命,要皇帝道歉。當時,李鴻章卧病在牀,他便對慶親王説:只有試用賽金花了。賽金花奉命又再一次展開外交手段,對瓦德西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並説服了克林德夫人。在她的遊説下,八國聯軍同意議和。辛丑和議成功,賽金花功勞自然不小。因此京城人對她多有感激,加之她經常喜歡穿男裝,稱之為“議和人臣賽二爺”,民間還稱她為“護國娘娘”。這類傳説也正是賽金花故事中最引起爭論的地方。

她的一生充滿了傳奇的色彩,她出入豪門,淪落風塵,命中剋夫(三次嫁夫,三次孀居),無有兒子,於1936年去世,終年67歲。著名畫家張大千為她作肖像畫,齊白石為她題寫墓碑。她親筆題寫的“國家是人人的國家,救國是人人的本分”至今猶存博物館中。賽金花她那愛國之心,比起當時賣國賊、漢奸猶勝千萬倍。“自古風塵出俠女”可以説是對賽金花一生的真實的寫照。

賽金花館再過去就是武館、會館,以及一些鏢局、作坊,等等。

老北京人的生活是慢節奏的恬靜、安詳的,他們祖祖輩輩都過着關門閉户,近乎與世隔絕的蝸居生活(鄰里間除外),特別是青年女子,她們大門不出,二門不邁,足不出户,吃水院內有水井(也有勤工送水的),吃糧老闆會打發夥計送貨上門,吃菜更方便了,推車的、挑擔的隨處可見,吆喝起來一套一套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jingxuan/396el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