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江蘇導遊詞 >

江蘇導遊詞該怎麼寫

江蘇導遊詞該怎麼寫

江蘇導遊詞該怎麼寫?看看小編為大家準備的範文吧,説不定能幫到你呢。謝謝閲讀支持。

江蘇導遊詞該怎麼寫

江蘇揚州何園導遊詞

各位遊客:“園林之妙在於借”,這是中國園林常用的造園手法之一,可是當我們踏上位於揚州市古運河畔的徐凝門街77號時,卻發現這裏民宅林立,遠處無山,近處無水,周圍光景可惜,可見在這裏造園是多麼的艱難啊!整個何園佔地面積為l.4萬平方米,要想在江南園林中獨樹一幟,只有充分顯示自己的特色。那麼何園到底有哪些造園手法呢?請遊客們跟我前去遊覽。

【何園概況—何園的佈局】

各位遊客:何園,原名“寄嘯山莊”,是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湖北道台何芒艦離任後歸隱揚州,購得“片石山房”舊址進行擴建,歷時20xx年而建成的一座大型住宅園林。建成後,取陶淵明《歸去來辭》中“倚南窗以寄傲,登東皋以舒嘯”的意境,題名為“寄嘯山莊”,又因為園主人姓何,故俗稱何家花園,簡稱“何園”。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何園吸取了中國傳統造園藝術的精華,又融入了西洋建築的格調,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全園空間有東西花園、住宅庭院和片石山房三部分組成,建築總面積7000多平方米,廳堂98間,主體建築前後三進,全部用水磨磚砌成。《揚州攬勝錄》一書,稱其為“鹹(豐)同(治)後城內第一名園”,是清代後期揚州園林的代表作。

【東園:牡丹廳—船廳】

穿過一片建築羣,迎面看到一幢磨磚門樓,這就是何園大門,進入大門,就來到何園的後花園,整個後花園可分為東、西兩部分。現在我們所站的位置就是東花園的過院,穿過“寄嘯山莊”圓洞門就來到東園部分。東部以廳堂為中心構成一組院落,前面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有兩座廳,南面嵌有“鳳穿牡丹”磚雕的廳,我們稱其為“牡丹廳”。這幅磚雕是揚州晚清時期一件不可多得的磚雕工藝品,正中還刻有牡丹、鳳凰等圖案,四周牡丹枝葉的形狀有正有反,花紋有疏有密,刀工明快,線條流暢,整幅畫面造型豐滿,主題突出,層次分明,錯落有致。

在東部所有建築羣中,最精緻的要數北面的船廳了,廳似船形,台階前以鵝卵石、瓦片鋪地,花紋作水波狀,給人以水居的意境,北面鋪設丹鳳朝陽,象徵着吉祥、長壽。在船廳正廳兩旁柱上有對濫聯:“月作主人梅作客,花為四壁船為家。”遊客們,當您看了這幅祖聯後,你或許已忘卻這是一個陸上園林,彷彿漫步在湖濱,坐在腦內蕩槳。我們不得不讚歎構園者在東園的山水樓閣中居然能使“無水而有水意,無山卻有山情”。在船廳後側風火牆上是一座秀麗的假山,長約60餘米,上有盤山磴道,下有空谷相通,水繞山行,遍植梅樹,山上有座小亭,過小亭可登串樓。遠遠望去,假山就像一幅祖國的大好河山圖。如果把風火牆比作畫家筆下的宣紙,那麼眼前的貼壁假山就是剛畫好的山水畫,拐彎處給人以悠遠的感覺,令人無限通思。

【兩園:水心亭—蝴蝶廳—桂花廳—太湖石假山—複道迴廊—漏窗】

遊客們:如果説東園是何園的序幕,那麼西園就是何國的主體。樓台的豪華,層次的深密,復廊的透迄曲折,山石的深幽空靈,在中國園林中也的確是獨樹一幟。西園以水地居中,空間開闊,四面設景,都以申樓為主體,並有石板曲橋延伸至水池中央的水心亭。水心亭是什麼意思呢?“亭”者停也,是停留休息的地方,水心亭,顧名思義,是在“水中央”休息的地方。此亭是為了巧用水面和環園走廊的回聲,增強其音響的共鳴效果而建,供園主人觀賞戲曲、歌舞和“夏日招涼”之用。這種水心方亭,在揚州園林中稱作“小方壺”,“方壺”即海中仙山。電影《紅樓夢》、《畢昇》,電視連續劇《青青河邊草》等影視劇都把它作為拍攝的場景。

西園樓台極富層次,在水池北面,有上下兩層的七楹樓房,中間三間稍突,兩側兩間稍斂,歇山頂式建築四角昂翹,就像振翅起舞的蝴蝶,我們稱之為“蝴蝶廳”。這裏原為園主人接待宴請賓客之處,所以也稱“宴廳”。這些廳堂一個個都裝扮得極為富麗,廳內術壁上雕刻有歷代名碑字畫。如蘇東坡的竹,鄭板橋的蘭,唐寅的花鳥,曹操的詩等,雕刻面積達140平方米,從這些書畫作品美術工藝中,可以看出畫家飛逸的翰墨,雕刻家明快的刀刃,流暢的線條,都得到了極為細緻的體現。

在水池的西面古木相映,綠意盈野,花叢中矗立三門廳房,這就是桂花廳。廳前種有大量的金桂、銀桂、丹桂、四季桂等,每當中秋佳節,桂子月中落,花香雲外飄,此廳是賞桂的最佳處,因此稱之為“桂花廳”。

在水池的南面有太湖石假山一座,峯高約14米,是全園的最高處,有險壁,懸崖,奇峯,幽巖,或如一人,或似一物,或像羣猴戲鬧,或如雄鷹高踞,底部還有梅花三洞,互相串聯,碧水貫注其中,遠遠望去,顯得幽深清冷。此處構山極為適宜,為什麼呢?因為這裏是何園的邊緣,僅一牆之隔就是園外,而遊客們看着眼前高聳的假山邊緣,定會產生“正人萬山圈子裏,一山過後一山攔”的感覺,這就增加了景深,開拓了意境。而整座假山既有盤山曲道,直達山頂,又與山腳空谷相連通。園主人在工作之餘,來此散步之際,既可沿山道玩味山石奇趣,又可登山頂俯視全園美景,還可來到山谷品味納涼,敍談話舊。

另外,在水池西牆壁上刻有王羲之的《十七帖石碑》,顏真卿的《三表真跡》,蘇武的《海市並敍》等石刻文物,由於時間關係,今天我就不—一展開講解了。

各位遊客:西花園的樓台雖然參差不齊,但卻極富層次,雖為單體建築,卻也渾然一體。其中起紐帶作用的就是復廊了。廊是中國園林中最富有可塑性與靈活性的建築,在園林中不僅有交通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有觀賞的作用,對於我們旅遊者來説、廊是一條生動活潑的旅遊線路。複道迴廊是何園建築的一大特色,全長430米,並把整個後花園的主要景點和玉繡樓貫穿起來。它分上下兩層,形成立體面,起到分離客流的作用。可見,3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有建造立體交通的思維。漫步復廊裏欣賞全國美景,還可以觀賞到水心亭上的戲曲表演。即使在下雨天,也能免遭淋雨之苦,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構園者用心良苦,獨具匠心。

遊客們:請看廊的東南兩面都開有漏窗,有的用水磨花花窗作為分隔,有的直接開成空心窗洞,置兩排平行12個什錦花盆,有摺扇形、花瓶形、梅朵形、海棠形。這樣我們在廊上走,就可以看到外面的景色,加深了園林的層次,使花園與住宅相互關照,增加了園林內部環境氣氛的曲折變化,各景之間相互呼應。從復廊曲折南行,我們看到的這幢重檐歇山頂建築便是“賞月樓”,這裏是主人母親居住的地方,廊旁鐵欄花案刻有“延年益壽”的字樣。

【住宅區:煦春堂—玉繡樓】

住宅區主要由一座面積約160平方米的煦春堂和兩座七開間的西洋樓組成,是一幢單檐歇山頂建築,整座煦春堂大廳分正廳、耳廳,是目前揚州市保存最大最完整的楠木廳。正廳大門兩側,融合了西方建築方法,選用整塊4平方米玻璃配成窗,有利於採光。在朝南一面走廊上有13個西式木雕月牙門,上面雕有折枝、牡丹花和牡丹花籃,象徵着主人對如意、美好、吉祥、富貴生活的神往。

在楠木廳後面有兩進具有異國風格的雙層樓房,叫玉繡樓,共有28間,中西合壁,新穎別緻。這裏曾是小姐閨房,是園主人女兒居住的地方,在封建社會,小姐是不可以輕易與人見面的,因此園主派“重兵”把守,客人也不敢越雷池半步。遊客們:請抬頭往上看,頂上廊板中有個方孔,配有滑輪升降,這是專為小姐輸送食物和茶水之用的。

遊客們:剛才我們遊覽了庭院區的各棟住宅,不知有沒有發現,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帶有西方建築特色,這是因為國主人從小留學過歐洲,接受了外來文化的影響。

【片石山房:石濤的疊石—楠木廳—不繫舟】

在何園東端還有一個規模不大的“片石山房”。何園自古就有大花園、小花園之説,如果把何園比作大花園,那麼小花園就是園中之園片石山房了。

片石山房,原名“雙愧園”,是清朝初期畫壇巨匠石濤疊石造園的惟一遺蹟。後因年久荒廢,僅有假山主峯殘石倚牆而立。1989年底進行了修復,使勝景得以再現。石濤是清代著名的山水畫家,明朝宗室的後裔,明朝滅亡之後,為避免清統治者的迫害,出家為僧,亡國之痛使之寄情山水,並在疊石時將胸中鬱憤轉化為佳山秀水。石濤死後葬在揚州蜀岡。

古人云:“揚州以名園勝,名園以疊石勝。”揚州無山,園林中常採用平地疊石之法,而疊石增山是很講究的,必須運用高度技巧,那麼它究竟有哪些奧祕呢?請遊客們繼續跟我往前走。請看前面片石山房門廳處置有一滴泉,形成“注雨觀瀑”之景。水池前一廳為復建的水謝,廳中以石板進行空間分隔,一邊為書屋,另一邊為棋室,中間是湧的泉,並配置琴台,琴棋書畫合為一體。在池的南面有三間水村,與假山主峯遙遙面對,高山流水,此情此景正能體現石濤的詩意:“白雲迷古洞,流水心檐然;半壁好書屋,知是隱真仙。”

在園中之園的東面那幢楠木廳,是整個何園保存年代最久的一幢建築,距今已有400多年曆史,現在經過裝修重新對外開放。它結構嚴謹,典雅端莊。在楠木廳西側有一“不繫舟”,臨池停泊,坐在船上俯視池中游魚,就像遊船正從外面野航回來,其樂無窮。楠木廳東院牆上嵌有磚刻“片石山房”四字,是後人臨摹石濤真跡而放大的。

遊客們:分峯疊石當為揚州造園的一大特色,而何園現存的湖石假山保持了基本原貌,今天我們有機會領略它的風采。請看.假山之上,用連皮杉木新建的半亭,名為“葫蘆亭”,充滿野趣。假山丘壑中的“人工造月”堪稱一絕,光線通過留洞,映入水中,宛如明月倒影。在西廊壁上新刻了碑文,選用石濤詩文等九篇。壁上還嵌置一塊碩大鏡面,整個園景可通過不同角度映照其中。

片石山房雖佔地不廣,卻使廊、廳、亭、假山與水達到有機的統一,給人以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意境,在有限的天地中給人以無限的通思。

各位:假如在皓月當空之際來到何園,水心亭籤歌悠揚,湖心亭上身着長袖舞衣的少女撥動琴絃,倩影映入湖水之中,湖中游魚自由暢遊,置身其中,您哪裏會以為這是何園,分明是瑤台仙境。著名造園家陳從周教授遊園後曾賦詩一首:“江南園林甲天下,二分明月在揚州。水心亭上看波綠,覽勝來登一片樓。”

何園的講解就到此結束,但願何園這輪揚州的難保的明月,永遠留在您的心裏。

南京瞻園導

各位遊客:南京有兩座保存完好的古典名園,一座是曾經作為太平天國天王府的煦園,另一座是建於明朝初期,距今已有600多年曆史的瞻園。現在我們將去參觀的是瞻園。

【歷史沿革;明朝王府—楊秀清東王府—“中統局”雜院】

在前往瞻園途中,我先來介紹一下瞻園的歷史:瞻園位於南京夫子廟西瞻園路。初建於明代洪武年間,原為朱元璋稱帝前的吳王府,後賜給明初開國功臣中山王徐達,作為他安度晚年的府邸花園。

在600多年的歷史經歷中,瞻園幾易其主。清代,中山王府改成江寧布政司所在地,瞻園由私家花園變成行署園林。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先是作為東王楊秀清的東王府,繼而又成了夏宮副丞相賴漢英的鄰國。太平天國失敗後,遭到清軍破壞。同治四年、光緒二十九年曾兩次重修。國民黨統治時期,這座江南名園曾是國民黨“中統局”的雜院,荒蕪不堪。新中國成立後,1960年在劉敦楨教授的主持下開始整建,歷時六年,到1966年,建成目前所見的面貌。

【乾隆與瞻園—瞻園總體概況】

瞻園到了。各位現在看到的贍園大門上的磚刻,“瞻園”二字,是清高宗弘曆(即乾隆皇帝)的手跡。據歷史記載,乾隆下江南時來到江寧(南京)曾駐此,並題有“瞻望玉堂”四字,瞻園之名也由此而來。乾隆對瞻園風光十分垂青,回京後還命人在京城北郊長春園中仿照瞻圓形式建造瞭如園,足見瞻園園藝的精湛。

的確,瞻園作為江南名園,風景優美,佈局合理。整座園林既有人文景觀,又有自然景觀,遊人到此,定會心曠神怡,賞心悦目。

瞻園分為兩大遊賞區,東面為南京太平天國曆史博物館,共分五個館,分別是序館和一至四館,1958年開始在此舉辦太平大國革命歷史展覽。南、北、西三面為假山,主體建築靜妙堂把園林分成南面小北面大的兩個空間,各成環遊路線,成功地彌補了南北空間狹長的缺陷。下面就請大家進內參觀。

【仙人蜂—綺雲峯—南石山】

各位遊客:山、水、石是瞻園的主景。進入園內,我們首先看到這南門後的庭園中置立着一塊玉立多姿的太湖石,這就是仙人峯。此處前有落地漏窗作框景,從暗窺明,恰似一幅山水條幅畫卷,用以作為人口的對景和障景,十分恰當。仙人峯是瞻園名石的代表,瞻園的奇石還有締雲峯、友松石、步石、炸石等,為江南園林山石之珍品,有些還是宋徽宗花石綱遺物。

步入迴廊,曲折前行,經海棠院,只見在花籃廳東南角的桂花叢中一塊突兀靈秀的太湖石又呈現在我們面前,這便是和仙人峯齊名的綺雲峯。

看完石景,我們再去看山景。瞻園分為南石山和北石山兩組,全系假山堆疊而成,但堆造之精,面積之大,確是巧奪天工。有人説瞻園是著名的假山園,全園面積僅8畝,假山就佔3.7畝。

現在我們來到了南石山。它給人的總體感覺是氣勢雄渾,山峯峭拔,洞壑幽深。只見假山上伸下縮,形成蟹爪形的大山岫,鉗住水面。進人假山內,我們還可看到暗處有仿自然石灰巖的溶蝕景觀,懸墜了幾塊鐘乳石,造成實中有虛,虛中有實,層次豐富,主次分明的山水景觀。山上的植物讓這座假山透出了勃勃生機,請看水池東北各有古樹兩株,栽種於明代,已飽經620xx年風霜,只見紫藤盤根錯節,女貞翠綠豐滿。另有牡丹、櫻花、紅楓等點綴其間,襯托了南石山秀麗多姿的特色。

【靜妙堂一北石山】

遊客們:現在我們來到了靜妙堂。靜妙堂是全園的中心,系一座面臨水池的鴛鴦廳,它將全園分成南北兩大空間,並置有南北兩大水池。我們先來看一下南水池,它緊接靜妙堂南沿,略呈葫蘆形,靠近建築一面大而南端收小。再看北水池,空間比較開闊,曲折而富變化。東臨邊廊,北瀕石磯,西連石壁,南接草坪。在靜妙堂西側,有一泓清溪溝通了南北兩大水池,使南北兩個格調鮮明的空間有聚有分,相互聯繫。

下面讓我們去參觀一下北石山。北石山坐落在北部空間的西面和北端。西為土山,北為石山。兩面環山,東抱曲廊,夾水池于山前。山中還有著名的普靜泉,水面清澈澄靜,宛若明鏡。在水池的北部,有一座緊貼水面的石平橋,溝通了東西遊覽路線。石山體積雖大而中空,山中有瞻石、伏虎、三猿等洞壑。遊客們:北石山頂是全園的制高點,有興趣的朋友還可登高一望,體會風光旖旎的山前景色,讓瞻園全景盡收眼底。

各位遊客:瞻園的自然景觀部分就欣賞到此。東部還有太平天國曆史博物館,裏面陳列了許多珍貴的太平天國革命史料和實物,請大家自由參觀。

無錫寄暢園

各位遊客:在無錫有一座近520xx年曆史的名園,它不僅體現了我國明清兩代造園藝術的高超水平,而且文物也十分豐富,這就是我們即將前去遊覽的寄暢園。

寄暢園是中國山麓別墅園林的代表。它位於惠山東麓,佔地I4.85畝。該園雖小,卻能利用山水地形,精心佈局,巧妙運用借景,將惠山、錫山秀色攬人圍內,以有限的空間,造無盡的意境,從而成為中國古典園林的傑出典範。1988年寄暢園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寄暢園歷史沿革和得名由來】

關於寄暢園的創建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它的前身是秦氏家園,故名“秦園”。此園第一代園主秦金,號鳳山,是宋代著名文學家秦觀的後裔。在明嘉靖年間,他曾先後任吏部、户部、禮部、兵部、刑部等五部尚書,為告老還鄉,頤養天年,利用原惠山寺“南隱”和“匯寓”兩僧舍,初步奠定了園林的雛形,因秦金號“鳳山”,故初名“鳳谷行窩”。

到了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第三代園主秦耀因失意於官場而被解職,從而驅使他寄情于山水之間,先後花了七年時間,在“民谷行窩”的基礎上建成20景。新園建成後,取王羲之的詩句“取歡仁智樂,寄暢山水陰;清冷澗下瀨,歷落松竹林”,而命名為“寄暢園”。

清代順治十四年(1657年),秦氏後裔秦德藻專門請了造園名家張南垣設計改造,並由他的高徒侄子張武負責施工,在園內精心疊石,引入惠山泉。經一代名家張南垣的創意,寄暢園的風光更美了,名聲也更大了。

康熙、乾隆兩朝帝王對寄暢園更是十分垂青,在120xx年間,他們祖孫兩人分別六下江南,每次都要到奇暢園遊覽。康熙還特意為寄暢園題寫了“山色溪光”、“松風水月”刻石。乾隆更是不惜耗費巨資,以寄暢因為藍本,在北京萬壽山建了一座“惠山園”,就是如今在頤和園中的“諧趣園”。

各位遊客:寄暢園的歷史就介紹到這裏,下面隨我到園中去參觀。

【鳳谷行窩大廳—秉禮堂—含貞齋—九獅台—鄰梵閣】

各位:在門廳右側牆壁上,嵌刻的是明代石刻《寄暢園記》。過門廳,天井裏兩塊刻石,右邊是康熙題寫的“山色溪光”,概括國內景色;左邊是乾隆題寫的“玉戛金從”,讚美園內八音洞的美妙泉聲。往前是“民谷行窩”大廳,三門敞廳正中懸掛朱妃瞻所題寫的匾額。鳳谷行窩是寄暢園最早的名字。寄暢園第一代主人秦金,號“鳳山”,惠山俗稱龍山,以“鳳山”相對,指出此地是“鳳藏龍山”的風水寶地。現在的大廳是清雍正年間改建的,廳前柱子上掛着無錫金石家高石農篆書翁同龢的楹聯:“雜樹垂蔭,雲淡煙輕;鳳澤潔暢,氣爽節和。”走廊東門叫“侵雲”門,“侵雲”為錫峯塔的別名,出此間可望錫峯塔影。酉門為“礙月”門,可眺望九龍山峯,因峯高阻礙月色,故名“礙月”。

從“礙月”門出來,是一座蘇式小庭院,中間是小水池,用太湖石圍砌。周圍紅柱迴廊連接整個庭院,廊的兩端各有一個月洞門,分別叫“凝翠”和“含秀”。在廊壁上嵌有一部分《寄暢園法帖》石刻。院子南面的“秉禮堂”,古樸典雅,裝飾扇木格子落地長窗,共有18扇。這裏是執掌禮儀的場所,據説此堂題名是為紀念關公。關羽被曹操軟禁後,為試探關羽,只給他一間房,關羽把房讓給嫂嫂,自己站在門外,借月光讀書到天明。曹操為此佩服至極。園主人更是敬佩關公,題名“秉禮”,即秉燭達旦,遵守禮節之意。

從北面出小院,坐西朝東的三門古屋,是“含貞齋”,這裏原是明代園主秦耀讀書處,這位官場失意的園主喜歡吟詠“盤桓撫古鬆,千載懷淵明;歲寒挺高節,吾自含我貞”的詩句,因此齋名也就叫作“含貞齋”。屋前兩棵銀杏樹,高大挺拔,在它的後面種植着大片桂花樹。穿過樹林,看到的是“九獅台”。

九獅台是座大型假山,整座假山看上去像九隻用太湖石疊成的巨大的雄獅。據説這是根據元代無錫大畫家倪雲林的《九獅圖》畫稿堆砌而成的。登上獅首,是全國最高點,整個園林一覽無餘。

從九獅台南行,不遠就到了“鄰梵閣”。梵界即為佛界,閣建在假山上,因緊靠惠山寺,故名“鄰梵閣”。原來的建築已毀,現在的閣是在80年代初根據明代王稚登《寄暢園記》的記載重建的,遊人登臨眺望,錫山風光盡收眼底。

【美人石—錦匯漪—鬱盤亭—鬱盤長廊】

各位遊客:我們繼續向東走,在快到盡頭的高牆前,這座三米多高的湖石,它倚牆而立,像窈窕淑女,在方池前以水為鏡,梳理髮粧。所以人們都叫她“美人石”。石前這個長方形的池塘,叫“鏡池”。遊客欣賞“美人石”一定要站在方池的西南角,少女楚楚動人的神態才能惟妙惟肖地展現在您的面前。石前的御碑亭裏有乾隆的御筆。乾隆來此遊覽時,認為此石巍然昂首,有大丈夫氣魄,將它改名為“介如峯”。園主人為此特意把乾隆的題字和題詩刻成石碑,立在鏡池前面。各位遊客,大家看一下石的南牆角,有一塊不顯眼的石頭,好像一隻癲蛤蟆,對着美人石張口垂涎,真像癲蛤模想吃天鵝肉。

從美人石的碑亭向北看,這片碧波盪漾的水面是“錦匯漪”,因為它彙集全國錦繡景色而得名。而整個寄暢園的風景正是圍繞着這一流池水為中心而展開的。“錦匯漪”南北長,東西狹,面積僅有2.5畝,卻顯得開闊明朗。東面是臨水亭廊,西面地勢高處造假山,水面上築有石橋,使水面成為不規則的巨大鏡面,把周圍的山影、塔影、廊影、亭影、樹影、花影和人影彙集在池中。

從“錦匯滿”東岸沿長廊向北,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六角小亭,亭名“鬱盤”,取自王維《輔川園記》中“鬱郁盤盤,雲水飛動”之句。亭中青石圓台和石鼓凳是明代遺留下來的秦氏舊物。鬱金亭還有一個民間傳説:清朝惠山寺有位老和尚,棋藝高超。乾隆遊惠山時,便和他在青石圓台上對弈。結果,乾隆連連得勝、他想:我的棋藝遠不如老僧,為何反而連連得勝?無非我是皇帝,他不敢取勝罷了。後查明果然不出乾隆所料,因此乾隆雖然獲勝,仍鬱郁不歡,後人就把此回台取名“鬱盤”,亭就叫一鬱盤亭”了。

由鬱盤亭向北的長廊叫“鬱盤長廊”,為秦耀改造園林時所建。舊廊前後古木成蔭,鬱鬱葱葱,牆上漏窗外竹石花木若隱若現。遊客仔細看會發現,這裏的廊柱特別高,這條長廊也特別高敞。因此在廊內舉目四望,“錦匯漪”對面的高大樹木,以及雄偉的惠山也能一覽無遺。

【知魚檻—鶴步灘—七星橋—涵碧亭】

順着長廊向北,只見有一方亭伸入水中,此亭名叫“知魚檻”。它三面環水,是當年秦耀改建寄暢園時建造的。建成以後言主人常常在此憑檻觀魚,怡然自得。亭中的匾額是張辛稼所書,中間懸掛着吳永康畫的觀魚圖。

“知魚檻”對面是“鶴步灘”。它是園中的主山,用當地山石圍疊,並用土夯實。造園者把這裏的假山當作惠山餘脈來處理,使它們氣勢相連,假山腳下有彎曲穀道,洞水順流而下,水石相諧,情趣盎然,好似成羣白鶴棲息漫步,因此取名“鶴步灘”。

“錦匯漪”上的石橋,用7條石板直鋪而成,因名“七星橋”。七星橋東面臨水的是飛檐翹角的“涵碧亭”。亭後的古樟,已有400多年曆史。

【嘉樹堂—八音澗—明清古樟—《寄暢園法帖》石刻】

嘉樹堂是寄暢園最北面的一座建築,1993年全面翻修,恢復明代硬山式建築風格。遊客站在堂前,南面秀麗的錫山,山頂的龍光塔和園中的知魚檻、鬱金亭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山地塔影”的奇妙景象。這是寄暢園小中見大建園風格的體現。

嘉樹堂東面是“浣綠”廊門,而出西邊“聞韻”廊門,便到了“八音澗”。此澗是根據晉代左思“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的名句而命名的。八音洞用黃石堆砌而成,上面種古樹,下面清泉流淌,洞水引自“二泉”水,人行其中如行幽谷中。

八音澗邊假山羣中的這些古樹,都是有二三百年樹齡的古樟,它們枝繁葉茂,最大的胸圍有4米。

在遊覽寄暢園中,我們還可欣賞到《寄暢園法帖》石刻,一共200多方,分佈在鬱盤亭長廊、秉禮堂、含貞齋的牆上,以及鄰梵閣、嘉樹堂中。這些法帖是清嘉慶年間秦氏家族在乾隆所賜《三希堂法帖》的基礎上,蒐集宋、元、明、清名家,如秦觀、文徵明、董其昌、劉塘等的墨跡,精雕細刻而成。現在看到的是1981年根據舊拓本重新摹刻的,基本再現古時風采。在含貞齋南側圍牆上,還保存着零星殘存的原有石刻。如果客人中有書法愛好者,可以慢慢瀏覽欣賞。

各位遊客:寄暢園的遊覽已經結束了。通過剛才的遊覽,使我們感到此園面積雖小,卻能巧用借景,小中見大,達到咫尺園林,多方勝境的效果。

標籤: 導遊詞 江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jiangsu/v9er6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