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江蘇導遊詞 >

介紹江蘇靈谷寺的導遊詞範文(通用3篇)

介紹江蘇靈谷寺的導遊詞範文(通用3篇)

介紹江蘇靈谷寺的導遊詞範文 篇1

各位遊客:靈谷寺,這是一個由寺廟建築、國民革命陣亡將士公墓和靈谷公園組成的風景名勝區。由於歷史的原因,人們還是籠統地稱它為靈谷寺。我們的車正在行駛,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車窗兩側,沿途玉蘭挺立,林木茂密,曲徑通幽,我們彷彿置身於仙靈境地。我先來介紹一下靈谷寺的創建歷史。

介紹江蘇靈谷寺的導遊詞範文(通用3篇)

靈谷寺地處紫金山東南麓,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紫金山早在六朝時就已是佛教聖地,梁武帝時,其周圍大小寺院已達70多所。到了明代,這些寺院歷經滄桑,大部分被毀,只有南麓獨龍崗一帶的蔣山寺、定林寺、宋熙寺等少數幾座保存完好。靈谷寺前身就是處於獨龍崗的開善寺,南朝天監十三年(520xx年)梁武帝為埋葬寶誌和尚,在獨龍崗建開善精舍和志公塔。唐代改稱寶公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間,改稱太平興國禪寺,明初改為蔣山寺。朱元津為建明孝陵,命人選中獨龍崗這塊風水寶地,於是就下令將這一帶包括蔣山寺在內的所有寺院都遷往紫金山東麓,合為一寺。因為靈谷寺的地形是“左羣山右峻嶺”之間的一片谷地,所以命名為“靈各專”。靈谷寺初建時,規模宏大,殿宇林立,佛塔矗立,從山門到大殿,長2.5公里,佔地約500畝,僧人L千。難怪朱元津將它看成傑作,並御筆題額“第一禪林”。可惜後來因遭兵火劫難,只有無樑殿得以倖存。到清同治年間重修靈谷寺,規模已遠不如當年,然而紅牆黃瓦、鬆翠林茂、鳥語花香、環境幽靜,仍不失“靈谷深秋”的佳景。

【紅山門—陣亡將士牌坊—無果殿—陣亡將士紀念碑】

各位遊客:我們已來到了靈谷寺的山門前,山門是寺廟大門的通稱。這山門也就是靈谷公園的大門。各位請看:這座仿古建築的山門是30年代重建的,其形式為三拱門,綠色琉璃瓦檐頂,外牆為紅色,所以也叫紅山門。門額上有“靈谷勝境”四字,是現代書法家錢鬆嶽先生的手筆。門外的一對石獅,是建造陣亡將士公墓的北平軍分會贈送的。

進入紅山門,我們走上了一條青石鋪就的兩道。而道的盡頭,矗立着一座高大的陣亡將士牌坊。牌坊的台基長32.7米,寬16.6米,高10米,共五間,全部用鋼筋水泥構築,座基外鑲花崗巖,綠色琉璃瓦覆頂。牌坊前中門門額上橫刻“大仁大義”四字,背面刻“救國救民”四字,”都是國民黨元老張靜江題寫的。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來到了靈谷寺最的景點無樑殿。無樑殿是明代靈谷寺僅存的一座建築,因殿內供奉櫱渴俜鴝得名S捎謖庾殿是磚石拱券結構,不用梁木,所以俗稱“無樑殿”?/P>

無樑殿建於明朝洪武十四年(138年),迄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大殿的東西長53.8米,殿前露台寬敞,面闊5間,進深3間。雖然經過多次重修,但其結構始終沒變。殿頂是重檐九脊琉璃瓦,屋脊上的3個琉璃瓦塔是喇嘛塔。其建築結構改變了我國古建築樑柱結合框架式的建築傳統。整座建築找不到樑柱,全部用磚砌造而成。它採用了中國古代石拱橋的建造方法,由基層用磚先砌5個洞,合縫後疊成一個大型的拱形殿頂。我們看到這5個開門的每一間就是一券,每排為5券,正中一間券洞,寬11.4米,高14米。內部雖為券洞結構,外部卻仍以仿木結構的形式出現,檐下有出挑的斗拱,正面還設有門窗,是一座採用多樣券法,錯綜連接後構成的建築。其結構之堅固,氣勢之宏偉,技法之精湛,堪稱一絕。雖説在我國其他的地方也有類似的無樑殿建築,如浙江寧波保國寺。山西五台山顯通寺、太原水作寺、四川峨眉山萬年寺及蘇州開元寺等,但在建築結構和技法上,靈谷寺的無樑殿更顯獨特、完善。它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高超建築藝術。

遊客們:看了無樑殿的外觀,接着隨我進殿內參觀。據史料記載:無樑殿自明代興建後,供奉着無量壽佛等大小佛像。,國民黨政府花了12萬元工程費用,把它改為陣亡將士公墓的祭堂。原來的佛龕被改成3個大磚台,作陳放祭器用的祭壇,每座祭台都有一方石碑。請看:中碑為“國民革命烈士之靈位”,左碑為“國歌”,右碑為“國父遺囑”。祭堂四周壁上,嵌有有110塊太湖青石碑,鐫刻陣亡將士姓名,全部碑文共165000字,祭堂修復竣工後,定名“正氣堂”。

下面我們繞家堂一週,參觀一下辛亥革命名人蠟像館。這裏展出了辛亥革命前後57位名人的蠟像,這些蠟像是依據當時的歷史照片、資料,參照人物各種角度的鏡頭,按真人大小1:1製作的,共組成22組帶有故事情節的動態畫面,蠟像造型形態逼真,栩栩如生,再現了革命先驅叱吒風雲的生動場面。

參觀完無樑殿,我們來到了半圓形的花壇草坪前,這裏已成為陣亡將士公墓第一公墓的墓地。現在請大家來參觀一下這座公墓,其實這裏有3座墓,這是居中的一座,還有兩座分別處於免樑殿東西兩側的山坡上。當時由於陣亡將士之多,公墓沒能全部容納,採取以師為單位,用抽籤方法,從每一軍階將士中抽一名代表安葬。墓地北側墓牆東、西兩端各有

介紹江蘇靈谷寺的導遊詞範文 篇2

各位遊客:靈谷寺,這是一個由寺廟建築、國民革命陣亡將士公墓和靈谷公園組成的風景名勝區。由於歷史的原因,人們還是籠統地稱它為靈谷寺。我們的車正在行駛,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車窗兩側,沿途玉蘭挺立,林木茂密,曲徑通幽,我們彷彿置身於仙靈境地。我先來介紹一下靈谷寺的創建歷史。

1、靈谷寺——地處紫金山東南麓,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紫金山早在六朝時就已是佛教聖地,梁武帝時,其周圍大小寺院已達70多所。到了明代,這些寺院歷經滄桑,大部分被毀,只有南麓獨龍崗一帶的蔣山寺、定林寺、宋熙寺等少數幾座保存完好。靈谷寺前身就是處於獨龍崗的開善寺,南朝天監十三年(520_年)梁武帝為埋葬寶誌和尚,在獨龍崗建開善精舍和志公塔。唐代改稱寶公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間,改稱太平興國禪寺,明初改為蔣山寺。朱元津為建明孝陵,命人選中獨龍崗這塊風水寶地,於是就下令將這一帶包括蔣山寺在內的所有寺院都遷往紫金山東麓,合為一寺。因為靈谷寺的地形是“左羣山右峻嶺”之間的一片谷地,所以命名為“靈各專”。靈谷寺初建時,規模宏大,殿宇林立,佛塔矗立,從山門到大殿,長2.5公里,佔地約500畝,僧人上千。難怪朱元津將它看成傑作,並御筆題額“第一禪林”。可惜後來因遭兵火劫難,只有無樑殿得以倖存。到清同治年間重修靈谷寺,規模已遠不如當年,然而紅牆黃瓦、鬆翠林茂、鳥語花香、環境幽靜,仍不失“靈谷深秋”的佳景。

各位遊客:我們已來到了靈谷寺的山門前,山門是寺廟大門的通稱。這山門也就是靈谷公園的大門。各位請看:這座仿古建築的山門是30年代重建的,其形式為三拱門,綠色琉璃瓦檐頂,外牆為紅色,所以也叫紅山門。門額上有“靈谷勝境”四字,是現代書法家錢鬆嶽先生的手筆。門外的一對石獅,是建造陣亡將士公墓的北平軍分會贈送的。

進入紅山門,我們走上了一條青石鋪就的兩道。而道的盡頭,矗立着一座高大的陣亡將士牌坊。牌坊的台基長32.7米,寬16.6米,高10米,共五間,全部用鋼筋水泥構築,座基外鑲花崗巖,綠色琉璃瓦覆頂。牌坊前中門門額上橫刻“大仁大義”四字,背面刻“救國救民”四字,”都是國民黨元老張靜江題寫的。

介紹江蘇靈谷寺的導遊詞範文 篇3

各位遊客,我們現在前往南京東郊三大景區之一的靈谷寺遊覽。車行下坡,我們看到一處面積不大的湖面,水平如鏡,山光樹影,十分緩麗。湖邊一座臨水而建乳白色琉璃瓦覆蓋的捲棚歇山頂的開敞建築叫流徽榭,是1937年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捐資建造的,用以紀念軍校創始人孫中山先生。由黃埔一期學員,後成為開國元勛之一的徐向前元帥題寫“流徽榭”楷書匾額。再向前,繞過靈響亭即到了靈谷寺大門萬工池停車場。我在門口廣場向大家介紹一下靈谷寺的歷史概況。

明朝初年,鐘山西側的蔣山寺搬遷至此,改名為靈谷寺。它最早建於南朝梁天監十五年(520xx年)。梁武帝女兒永定公主在高僧寶誌(濟公原型)圓寂後,於此建五層琉璃珠寶塔,第二年武帝擴建造寺,名開善寺,為南朝四百八十寺中卓有聲名的大寺。朱元璋在南京建立大明王朝,選中寺址為陵寢吉地,並利用皇上權威迫其二次搬遷,於1381年(洪武十四年)在現址復建。這位和尚出身的太祖皇帝,為避遷寺建陵不敬之口實,親自賜名為“靈谷禪寺”,書寫“天下第一禪林”匾額懸於寺門。當初養寺僧千餘名,下轄12座佛寺,包括棲霞寺、定林寺等大寺廟,佔地500餘畝,擁有廟產三萬四千多畝土地山林,可謂盛極一時,名噪佛界。數百年間,屢有修茸,景況不衰,康熙南巡,遊寺題聯,韓隆駐闢,作詩賜寶。可惜到了太平天國時期,清軍鎮壓太平軍,在此幾次擺開戰場,巍峨殿宇,付之一炬,僅剩下燒不掉的無樑殿。太平天國失敗後,兩江總督曾國藩雖重建少部分建築,但也絕非前貌了。

北伐勝利後,南京國民政府為紀念北伐犧牲的將士,選定靈谷寺舊址建陣亡將士公墓,在原寺廟佈局上略加改造形成公墓格局,中軸線上為第一公墓,兩翼距中軸300米分別建第二、第三公墓,建門、樹坊,改造無量殿,興建紀念館、紀念塔,成為民國時期一處重要的中山陵園附屬紀念區。這裏安葬了數以千計的國民黨部隊官兵的遺骸,每逢紀念日都有祭祀活動。

新中國成立後,改名靈谷公園,栽植樹木花草,維護舊觀,繼續開放遊覽。現第一公墓改為草坪,第二公墓修建了鄧演達烈士墓,第三公墓培育成茂密的樹林。儘管這裏是寺廟、公墓、公園的混合體,但人們還是把這一帶稱為靈谷寺,可見靈谷二字的魅力。它是朱元璋親自命名,來歷有多種説法,但都為山有靈氣,谷有合水之意。

各位朋友,我們面前的半圓形面積數畝的水池,叫萬工池,也叫放生池。相傳朱元璋見這裏有景無水,命一萬軍工築池,栽植白蓮。應該説,寺前放生池也是一般寺廟的傳統佈局,搬來皇上,實為景點增色吧。池的西端不遠有一小石橋,叫迎駕橋,傳説是眾僧迎接乾隆聖駕的地方。

廣場北面有一座大門,綠色琉璃瓦虎殿頂,下闢三個拱門,花崗巖基座。這種門的形式穩重氣派,用的是皇家規格。原來門額上是蔣介石手題“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現改為著名書畫家錢鬆巖先生書寫的“靈谷勝境”。門外一對石獅是建造公墓時北平軍分會所贈。門牆為紅色,故名紅山門。紅牆左右延伸又闢有二門,方便車輛通行,門額上分別為“鬆聲”“泉濤”。它雖叫山門但不是原靈谷寺大門,而是原金剛殿的位置,大家看到的門外柱礎的痕跡就是原殿殿基的範圍。

進入山門,步過青石甬道,前方42層台階上,原天王殿舊址,聳立着一座六柱五門十一樓的大牌坊,高10米,鋼混結構,頂覆綠琉璃瓦,柱石是二道四方須彌座,樑枋仿彩畫淺刻紋樣,斗拱挑檐,氣派不凡。這是仿北京十三陵入口大牌樓的形式修造的。五間坊門的上端石坊上都嵌有瓷質國民黨黨徽,中間夾枋上刻有四朵梅花圖案,正面梅花中間寫有“大仁大義”四字,背面是“救國救民”,都是國民黨中常委主席張靜江書寫。大家細看,上面的瓦當都是國民黨黨徽圖案,體現了設計者的良苦用心。

坊前石台上立有一對高檔漢白玉雕刻的貔貅。神話傳説貔貅是黃帝作戰陣前衝鋒陷陣的兇猛神獸,每至陣前,一往無前,所向披靡,此物放在這裏象徵陣亡將士的忠勇威武,是陸軍第十七軍所贈。這對石刻肌肉橫暴,矯健奮進,從雕刻藝術手法看,是一件精美獨特的作品。

各位遊客,前方有一古老面龐大的建築,請哪一位朋友猜一猜它是什麼樣的結構。好的,幾位朋友都搶先説是無樑殿,非常正確,好眼力。它通體是磚石拱券結構,不用一寸梁木,叫無樑殿,用其諧音,又叫無量殿,原來供奉無量壽佛。正因為無樑所以它才得以在戰火中倖存,但僅殘留拱券,在造公墓時加修重檐屋頂。它是我國最古老,規模最大的一座拱券結構建築,比蘇州開元寺、寶華隆昌寺、山西顯通寺、峨嵋山萬年寺的的無樑殿大得多。現殿東西長54米,寬38米,高22米,重檐九脊,正脊上置有三座復體式喇嘛塔。外觀面闊五間三門。室內進深三間,實際是三排筒子券,中券最高大,寬11.4米,高14米,前後券寬4.8米,高7米,側面為縱連三間的大簡卷,兩側山牆用磚垛出挑,逐層弧形上伸1米多。施工過程中木模架券,砌成凝固拆模。中券正中三個券龕內,原供奉無量壽佛居中的西方三聖,頂上直至屋脊有一亮孔,據説是昇天孔。其實可能一方面是造成頂上佛光的效果,一方面是用於通風采光。造公墓時,請走佛像,代以石碑。中碑由張靜江書寫“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之靈位”,左碑刻蔣介石所書北伐誓師詞,右碑刻陳果夫所寫國民黨中執委祭文。建國後碑文被磨去。1981年辛亥革命70週年重修改刻,中為“國民革命烈士之靈位”,左碑為民國國歌,右碑為“國父遺囑”。祭堂四周嵌有110塊青石碑,刻有按戰役地點、軍階職務分類的陣亡將士姓名33224人,共十六萬五千字。殿內前二券還佈置有辛亥革命名人蠟象館,展出了以孫中山為首的當時名人57位,組成22組場景,再現了辛亥革命的重要人物和歷史事件。

無樑殿後有一片半圓形的大草坪。各位朋友,能看出這塊地是幹什麼用的嗎?好,這位遊客反應快,已看出是一座墓。這就是位於中軸線上的第一公墓。它就是靈谷寺五方殿遺址,供奉五方五智大佛。作為公墓,主要安葬北伐戰爭及1932年上海淞滬抗戰的十九路軍和第五軍的陣亡將士,按編制軍階抽籤實行“代表葬”,共有大小墓穴1624個。在公墓北側東西兩頭各立紀念碑柱,紀念這二支抗日部隊的犧牲官兵。現這兩座碑成為南京抗日戰爭紀念地之一,用來向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現在墓地已成草坪,請大家仔細看,還可見按放射形劃塊的分格,有似國民黨徽。背向數百米長的半圓形墓牆,弧形起伏,這是設計者美國工程師茂菲為益求古典莊重的效果,模仿文藝復興時期的巴洛克弧形卷波的手法而採用的形式,這種形式在閩南廣東沿海也經常能看到。

各位遊客,在高大櫟樹的濃蔭覆蓋下,繞過墓牆,我們看到陡階高台之上,有一寬闊恢宏的殿宇,現在叫松風閣。原是明初律堂的位置,清代復建為觀音殿,重檐廡殿,綠色琉璃瓦,面闊連廊共11開間,紅柱列繞,雕樑畫棟,是古典建築中最高規格形式,按帝王陵墓中供奉靈位的主體建築享殿的形式設計,反映出其當時受推崇的地位。民國時建成“陣亡將士紀念館”,由蔣介石題寫館名。內部佈局作了一些變化,改單層為二層,是走馬樓式串廊,中間為單層穿堂,寬敞明亮。樑架為鋼筋混凝土結構,仿古裝修。原內設許多陳列櫥架,展出陣亡將士遺物,舉辦專題展覽。抗戰中遭到嚴重破壞,室內物品損失一空。現在開設了小商店,各位可以在舒適的大堂中小飲休憩,也可選購一些你所喜愛的紀念品。

閣後廣場中央,立一石鼎,上刻六角重檐亭式鼎蓋,四面鼎身刻有狻猊獸頭,乃龍之九子之一,中刻“垂勛銘鼎”,是當時安徽省主席劉鎮華獻給公墓的紀念物,它是眾多贈品中存世不多的遺物。大家可在鼎前以塔為背景留影,效果絕佳。

各位朋友,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要想領略靈谷深鬆、濤聲依舊的風光,不登九層塔,是不能如願的。前方100米,巨塔巍然,就是公墓中軸的終點靈谷塔,即陣亡將士紀念塔。它建成於1933年,塔基正面有丹陛石階,中間的日照山河圖,長5.2米,寬2.8米,象徵氣壯山河,與日月同輝,用的是白色花崗巖石料。上面是直徑30.4米的花崗巖平台。四周是雲頭雕花石欄。塔高60米,九層八面,鋼混及花崗巖結構,外形是樓閣式塔樣式。底層直徑14米,向上逐層收分,頂層寬9米,每層挑出綠瓦披檐,上置迴廊護以石欄,供遊人憑欄遠眺。塔頂綠瓦攢尖,中豎塔剎,運用佛家的台座、覆缽、寶匣相輪的形式,金光熠熠,直刺青天。整座塔造型優美,堅固穩重,雕欄玉砌,綠白相間,真是第一流的紀念塔。

底層外壁刻有蔣介石手題“精忠報國”,前門橫楣上書“靈谷塔”,後門是“有志竟成”,側門分別是“成功”、“成仁”,塔內中立巨柱,螺旋扶梯,盤旋而上,共252級。從二層至四層,各位可以看到內壁上刻有灑脱如瀉,奔騰似龍的草書,是國民黨元老、監察院長於右任所書的孫中山先生在黃埔軍校的北上告別辭。于右任是民國四大書法家之一,才華橫溢,精於詩書,魏、草有名,更擅草書,時稱“一代草聖”,又因長鬚飄髯,人呼“於大鬍子”,晚年居台,其思鄉盼歸之情溢於言表。五層至八層是另一元老吳雅暉篆書孫先生黃埔開學訓詞。吳為篆書大家,其字謹嚴精妙,端莊秀麗。原在塔身外壁刻有當時要人手跡,現用水泥覆蓋,尚未恢復舊貌。

登臨九層,極目四野,爽風萬里。遠方山巒起伏,近依鐘山屏障,環顧林海松濤,腳下諸景環抱,春日嫩綠如絨,夏季蒼翠欲滴,秋色金黃交映,冬景莽莽似煙,西望遙見中山陵堂,下俯歷數門坊殿閣。各位朋友,遊覽至此,豈不快哉!

靈谷塔西南側林中,有一覆缽式塔,上置相輪寶瓶和須彌座,人們稱為寶公塔,是南朝高僧寶誌和尚的舍利塔。最初在現今明孝陵的位置,民國改建公墓時,原想保留不動,但在陣亡將士中摻進一個老和尚,很不相宜,也就委屈遷移至現在位置。十年動亂中,塔中靈骨石棺均遭毀壞無存,後又重修,僅是象徵之物了。塔前嵌有一黑色石碑,刻有吳道子所畫寶公像,李白所作畫像贊詞,顏真卿所書讚詞,三人皆為唐代頂級大師,人稱“三絕碑”,被視為國寶。此碑也四毀四刻,在第三次復刻時。乾隆皇帝也來湊熱鬧,在碑首題了“淨土指南”四字。

各位朋友,觀碑懷古,我不得不介紹寶誌和尚其人其事。在1400多年之前的南朝,他是一個赫赫有名無人不知的人物。他七歲出家,成年得道,行為靈異。所作預言,皆有應驗,還戲弄皇帝,被請入宮中上座。他手持的法器是禪枝上掛着刀、尺、拂塵,暗喻南朝劉宋之後的王朝,即齊(刀)樑(尺)陳(拂塵)。所以李白讚詞“水中之日,了不可取,靈空其心,寥廓無主,錦蒙鳥爪,獨行絕侶,刀齊尺樑,扇迷陳語,丹青聖容,何往何所”,就是這位大和尚的寫照。樑代開善寺直至明代靈谷寺都是為紀念他而造,連貴為開國太祖的朱元璋,遷他的靈塔,還要上香祈禱賠禮,許願在自己的陵墓禁區內再造更大的寺塔來補償,地位真是不一般。也許應了“何往何所”,他的墓塔三遷四建,顛沛流離,最後靈骨無存,真是“水中之日,廖廓無主”了。

塔基正前方,有一三開間小殿,硬山頂接一架廊廡,叫志公殿,是造公墓時為保存一些寶誌遺蹟特地建造的。原內供志公及侍者弟子之像,兩側有歷次遷葬的碑文,記述轉遷經過。

各位遊客,我又要出一道問題,請大家回答,殿前的叉形鑄鐵件是什麼名稱?幹什麼用?大家討論很熱鬧,但都沒説準。請看旁邊景點説明碑文。這叫“飛來剪”,民間傳説是孫權用來剪蟒鎮妖的,其實它是明代造寺用的起重機械的部件,就像今天的吊車。旁邊還有一塊巨石,二條巨龍盤繞,人稱蟠龍石,高2.4米,有傳説飛來剪拿住蛟龍,此石鎮住二龍。實際上這塊巨石是碑帽。大家知道,我國古碑都有帽、身、座三部分,現在是身、座不知何處去,此地空餘碑帽頭,給我們留下了不解的話題。

各位朋友,向西南看去有一小石橋,叫玉帶橋。傳説朱元璋在此封大銀杏樹為樹王並賜以玉帶。山坡上有一方亭叫進思亭,亭西為第三公墓址,原有墓穴2268個。1946年軍統頭子戴笠空難摔死,蔣介石親選第三公墓為戴入葬。1950年被炸成廢墟,僅有園路成了痕跡。

靈谷寺公園我們遊了一大圈,靈谷寺內不見寺,寺在哪裏呢?請跟我從無樑殿後穿過,就會看到一座黃牆碧瓦的寺廟,這就是現在的靈谷寺。廟前迎面立有大照壁,上有“普濟聖師應化真身道場”十字,點出該寺與寶誌大師的緣脈關係。大門門楣上有于右任寫的“靈谷寺”三字。各位朋友,此靈谷寺非彼靈谷寺,彼寺已毀,此寺乃重建物。這裏是清代同治六年(1867年),曾國藩在“八功德水”處焚香祈雨,求有靈驗就造龍王廟還願,後來又有增修。民國時,把無樑殿中佛像歸併龍王廟,改名靈谷寺,所以前後二寺不可相提並論。

進了山門是一般佛寺的格式,迎門是笑口常開、袒胸露腹的彌勒佛,是按五代奉化的契此和尚(布袋和尚)的形象塑就,相傳是彌勒在東土的顯身。佛經所説,彌勒要在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的華林園繼承佛位,又稱未來佛。背後是身披甲胄,手執降麾杵的護法神韋馱,在警視四眾,懲戒犯禁。山門內壁東側有“靈谷寺龍王廟碑記”。西側有“祈雨碑”。前庭中立1983年鑄萬年寶鼎。正面主體是近年重建的大雄寶殿,重檐歇山,樓閣相依,殿內幡幢懸垂,華燈長明。黑花崗石鋪地,深沉明亮。中間高台座上一尊主供釋迦牟尼佛,鎏金裝彩,阿難、迦葉侍奉左右。東西兩側貼壁而立的是二列像設,一列為十八羅漢,一列為二十諸天,把二種常見而又極易混淆的供像集中在一起,兼收幷蓄,統而有之。主台背面是大悲菩薩海島觀音,腳踏鼈頭,手持淨瓶楊枝,左右為善財童子和龍女。後壁東為大智文殊菩薩,座騎青獅,西壁為身跨六牙白象的大行普賢菩薩。殿後為宏大高敞的觀音堂。底層供奉開山祖師寶誌銅像,上供觀音銅像。1994年,觀音閣落成,舉行了真慈法師升座儀式,這是自太平天國以來的首次升座。

東首院落現為“大遍覺堂”,是玄奘法師的紀念堂。中供法師譯經坐像,前有十三層木質密檐式塔,塔內供奉法師頂骨舍利。講到這裏,有的遊客肯定產生疑問,玄類法師在西安住錫、圓寂,靈骨怎麼會轉到這裏呢?各位,説來話長,這其中又有一段曲折而又與國運共興衰的故事。

唐高僧玄奘,就是小説《西遊記》中唐僧的原型,俗名陳禕.他13歲出家,21歲受戒,精通經論,公元620xx年曆經艱辛,西行天竺20xx年,帶回經卷657部,創唯識宗,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著名使者。664年圓寂於長安慈恩寺,初葬白鹿原,繼改樊川興教寺,又因黃巢義軍起事遷葬終南紫閣寺。至宋金陵天禧寺可政法師在終南見塔毀寺廢,就迎奉至天禧寺,在東崗造塔安葬。明初遷南京名揚中外的大報恩寺。太平天國時期戰火紛飛,寺塔又湮沒無存。抗日戰爭期間,日寇擴建軍工廠,施工挖出石函及珍貴器皿,還有遷葬碑文。日軍妄圖封鎖消息盜走諸物,後迫於國人壓力和出於粉飾汪偽政權的政治需要,除在九華山造塔安葬一部分,其餘瓜分存於多方佛寺。這裏供奉的是當初存於博物院的一部分,幾經周折,輾轉至靈谷寺供奉。1998年8月,中國台灣玄奘大學法師了中住持向大陸申請分供舍利,經批准,取出2.8863克一粒分供,由兩岸僧眾護送至台,成為兩岸交往,促進統一的盛事。

紀念堂前存一座三聖殿,中供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無量壽佛)及脅侍觀音和大勢至菩薩,是屬淨土宗的特色。

寺的最東側為素菜館,供應素食齋飯,選料素淡,做工精細,口味鮮美,各位不妨一嘗。

各位朋友,鐘山之麓,還有一些民國要人之墓,從前面“八功德水”開始就是譚墓的墓道了。“八功德水”現用石欄圍護,清泉從二龍頭中流出,自古相傳此水對人體有八種有益功能,是優質礦泉水。泉後路中有一漢白玉贔屓,上馱一碑,現刻“靈谷深鬆”,原為譚延闓的墓碑。可能在場的朋友們大多不瞭解這個人,他出身清代大官僚家庭,父官至巡撫(省長),本人為光緒進士,點了翰林,宣統元年任湖南諮議局長,此公精明圓滑,審時度勢。辛亥革命爆發趨附革命,又殺害革命黨人,奪任湖南都督,又追隨孫中山和蔣介石,歷任內政部長、國民黨中政委主席、黨部主席、國民政府主席,他縱橫捭闔,官運亨通,1932年病故,享年52歲。國民政府下令國葬,蔣介石親選墓地。譚墓依山帶水,曲折幽深,具濃厚的江南山水園林風格。第一段墓道350米長,盡頭是一圓形廣場,中間有一圓形花壇,上植松竹梅歲寒三友。坡道入口有一回柱三門漢白玉石坊,清代式樣。柱頭有石獅雲板,三門橫枋上有佛焰背屏立於須彌座上,柱基夾有抱柱鼓石。東南有一石碑,原為國葬令碑;南面有一方石碑,原刻譚的生平,現碑坊上文字都已不存。牌坊內坡道有石馬一對,是第二段200米水泥墓道的起點。右轉上坡即為祭堂,歇山重檐。面闊五間,樑柱藻井飾以描金彩繪,原門窗鏤花金釘。堂前為花崗石祭台,台二例有方形經幢兩柱,彷彿教之物。祭堂內原有許多珍稀祭器祭台,抗戰期間流失殆盡。台東有一漢白玉牡丹花壇,刻有三圈飛龍圖樣。順坡上行,右下方是曲水流觴出自景區。曲水流觴東晉時海西公宴請羣僚的流杯渠,又取王羲之蘭亭序中臨溪飲酒作詩之趣。流瀑閣上有千秋坊、水亭、心亭、香竹芳亭,流水跌宕,層台錯落,小橋越溪,林路盤折,完全是山水園林的文人寫意,幽雅至極,在墓園中獨樹一幟。

再向西行一段,到了二側休息亭,便是墓地。主軸南向通直,緩坡開闊,綠草如茵,綠樹屏繞,入口平台是漢白玉圓壁的睡蓮池,素白蓮花照水開放,殊顯清幽。坡上有清式雲紋華表一對、石獅一對、花缸一對。墓前平台陛石刻有五福捧壽和八面玲瓏的圖樣。墓塋半圓高3.5米,直徑9.5米,十年動亂中墓被炸燬夷平,1983年以骨灰罐重葬。墓前祭台刻有西洋古典花紋,原為圓明園遺物,法國人進貢,尤其珍貴。墓後有十幾米高的山茶花樹,是金陵之首。春天紅花滿樹。

譚墓石刻,似是宮廷之物,牌坊一組還來自咸豐顧命大臣肅順的墓園,用料上乘,刻工高超,非其他民國墓可比。説是來自圓明園,無法使人不信。再和中山陵的豪放氣勢對照,譚墓的婉約幽深,不能不令人歎服。遊覽這樣的墓園真是一種精湛的園林藝術和雕刻藝術的審美享受。

從譚墓墓道起點向東上坡,是民國著名人物鄧演達烈士墓。鄧14歲加入同盟會,是頗有名望的左派領袖,其短暫一生充滿悲壯奇事。他追隨孫中山籌辦軍校,任黃埔教育長,後歷任北伐軍政治部主任、總司令部武漢行營主任、國民黨中央執委。蔣介石4.12政變後,他開始從事倒蔣革命活動,被迫流亡莫斯科,又因反對斯大林干預中國革命,差點被祕密處死,連夜逃出蘇聯,前往柏林,歷訪歐亞十餘國。1930年回國在上海組織“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即“中國農工民主黨”前身,是該黨創始人。因策劃軍事倒蔣,不幸於1931年因叛徒出賣在上海被戴笠密捕,蔣介石誘降不成,並置宋慶齡、何應欽等眾多要人營救而不顧,下令祕密殺害於麒麟門外沙子崗,年僅36歲。遇害後家屬尋獲遺體由好友時任京滬衞戍司令的陳銘樞為他具棺入殯。建國後兩遷葬址定在第二公墓。1955年墓建成,舉行了安祭安葬儀式。

鄧墓開闊寬宏,肅穆幽靜。墓道入口有圓形花壇,十字形通道柏樹成行,芳草鮮花鋪滿墓地,兩側是花架亭廊,紫藤覆蓋,很是幽雅。平台中央圓頂墓高4.5米,直徑9.5米,墓圈飾有月桂葉圖案,墓碑花崗石高達4.8米,寬1.2米,正面為何香凝書寫“鄧演達烈士之墓”,背面是農工民主黨中央委員會的銘文,記述了鄧生平事蹟。碑前小平台上橫卧一西式桂葉花圈,寓長青留香之意,以寄託對烈士的哀思。平台上還擺有花缸八隻,可裝點盆花。

各位朋友,靈谷寺景區遊覽到此即將結束,希望各位能在此次遊覽後得到許多的回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jiangsu/lqrgj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