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江蘇導遊詞 >

江蘇七裏山塘景點導遊詞(通用18篇)

江蘇七裏山塘景點導遊詞(通用18篇)

江蘇七裏山塘景點導遊詞 篇1

民歌唱道:“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有西湖,蘇州有山塘。兩處好地方,無限好風光。”這裏的山塘就是七裏山塘古街,既有江南水鄉的柔美,也有傳統古鎮的質樸。漫步在七裏山塘街,大紅燈籠高高掛,小橋流水人家,感覺穿越到了古代的小集鎮。

江蘇七裏山塘景點導遊詞(通用18篇)

到了山塘街遊覽,西洋鏡可絕對不能錯過。西洋鏡是一種民間遊戲器具,匣子裏裝着畫片兒,匣子上裝有放大鏡,透過放大鏡可以看到放大的畫片兒,因為最初畫片多是西洋畫,所以稱西洋鏡。幾個人一溜煙地坐在看筒前,當匣子裏的燈光倏地打開,伴着一旁放映人的唸唸有詞,眼前儼然是另一副風光-----有水滸裏的梁山好漢,有精忠報國的嶽武穆,有遺臭萬年的陳世美......那詼諧幽默的語音語調更是會讓你忍俊不禁,看了一遍還想再來一遍哦!

走累了,在寒冷的冬天,手捧熱氣騰騰的海棠糕,輕輕咬上一口,讓那香甜的味道溢滿口腔,應該是最美的享受吧!海棠糕可是蘇州有名的小吃呢!

江南風景無限好,七裏山塘難忘懷!如果你也想感受江南的歷史文化,那就來蘇州七裏塘看看吧!

山塘街不僅是一個旅遊勝地。更是一個商貿重地。明清時期,隨着資本主義萌芽在中國的發展,蘇州逐漸成為我國東南地區的經濟中心(中國台灣“中研院”劉石吉)。而山塘作為溝通蘇州城與京杭運河的要道,也一躍成為蘇州比較繁盛的商貿重地。乾隆年間畫家徐揚的《盛世滋生圖》生動再現了當時蘇州的繁榮市面。此圖重點描繪了一城、一村、一鎮、一街。其中的一街就是山塘街。隨着歲月的流逝,山塘街逐漸被歷史湮沒,不復歷史的繁盛。20_年,蘇州市政府為保護山塘歷史文化遺產、再現山塘繁榮景象,由市長掛帥,組織專家小組進行專題研討,恢復了山塘歷史文化保護區。並將山塘建成一個集中展現吳文化精髓的旅遊景區。

江蘇七裏山塘景點導遊詞 篇2

山塘街位於古城蘇州的西北部,全長3600米。因此被稱作“七裏山塘”。風景名勝山塘街和山塘河有典型江南水鄉的風貌,家家户户前街後河,河上小船來往如梭,街上店鋪林立。

橫跨河上的古橋有7座:山塘橋、通貴橋(又名瑞雲橋)、星橋、彩雲橋(又名半塘橋)、普濟橋、望山橋(曾名便山橋)和西山廟橋,豎貫堤上的古橋有8座:白姆橋、毛家橋、桐橋(曾名洞橋、勝安橋)、白公橋、青山橋、綠水橋、斟酌橋和萬點橋,而對岸豎貫之橋也是八座,有同善橋(小普濟橋)、引善橋等。其中山塘橋、彩雲橋、便山橋和洞橋四座橋建於宋代以前。

其中通貴橋旁是明代南京吏部尚書吳一鵬的府第。星橋是昔日商業較為繁盛的所在。西山廟橋南北兩堍分別是花神廟和西山廟。而斟酌橋是山塘河、東山浜、野芳浜的交匯處,是當年畫舫雲集的所在,橋東堍的花園弄花香襲人,有不少詩詞讚美斟酌橋畔的風光,例如:“斟酌橋頭花草香,畫船載酒醉斜陽。橋邊水作鵝黃色,也逐笙歌過半塘。”、“半塘春水綠如澠,贏得橋留斟酌名。橋外酒帘輕揚處,畫船簫鼓正酣聲。”

適宜旅遊時間山塘街地處温帶,四季分明,氣候温和,雨量充沛。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温15.7℃,1月均温2.5℃。7月均温28℃。四季皆適宜旅遊。歷史文化山塘街始建於公元820_年,距今已有千餘年的歷史。唐朝寶曆元年(825)大詩人白居易來蘇州擔任刺史。他組織民工疏通山塘河並順勢拓展了河提,供車馬往來驅馳。自此,兼具交通旅遊雙重功能的山塘街就橫亙在市區和虎丘之間了。蘇州人民為了感謝這位為民造福的大詩人,將山塘街稱為“白公堤”。

江蘇七裏山塘景點導遊詞 篇3

唐寶曆二年(825年),大詩人白居易從杭州調任蘇州刺史,為了便利蘇州水陸交通,開鑿了一條西起虎丘東至閶門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稱為“山塘街”,山塘河和山塘街長約七裏,叫“七裏山塘”。自古山塘街有“姑蘇第一名街”之稱。清乾隆帝壬午年(1762年)遊江南,到七裏山塘曾御筆書寫“山塘尋勝”;如今山塘尋勝御碑亭仍然保存完好。乾隆帝對七裏山塘情有獨寵,回京後在頤和園後湖仿照七裏山塘的模樣修建了蘇州街。

七裏山塘是蘇州古代的金粉地、鬧市區(類似南京的夫子廟),是近年開發的新景點。雖然往日的繁華難以複製,但經過政府的努力,總算恢復了一條小河,幾座彎月般的石橋,和兩岸各一片白牆灰瓦的古宅。我們到的時候正是傍晚,河邊的宅院都依次掛出紅燈籠,紅色的燈火同拱橋的身影一起映照在河水裏,輕輕地盪漾着,讓你不由得一聲輕歎:這就是蘇州。

名稱來源

山塘街位於古城蘇州的西北部,東連“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閶門,西接“吳中第一名勝”虎丘。全長3600米。因此被稱作“七裏山塘”。

歷史沿革

山塘街始建於公元825年,距今已有千餘年的歷史。唐朝寶曆元年(825)大詩人白居易來蘇州擔任刺史。他組織民工疏通山塘河並順勢拓展了河提,供車馬往來驅馳。自此,兼具交通旅遊雙重功能的山塘街就橫亙在市區和虎丘之間了。蘇州人民為了感謝這位為民造福的大詩人,將山塘街稱為“白公堤”。

山塘街自建成以來,便以其秀麗的水鄉風光成為旅遊勝地。整個街道呈河路並行的格局,建築精緻典雅、粉牆黛瓦、體量協調、疏朗有致,是蘇州古城風貌精華之所在。山塘街在明清時期就是我國名勝古蹟最密集、門類最多的街區。據清代《桐橋倚棹錄》記載,道光年間山塘一帶的山水古蹟達500多處。直至今日,山塘街仍是蘇州古蹟最多的街區。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

山塘街不僅是一個旅遊勝地。更是一個商貿重地。明清時期,隨着資本主義萌芽在中國的發展,蘇州逐漸成為我國東南地區的經濟中心,“堪稱彼時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中國台灣“中研院”劉石吉)。而山塘作為溝通蘇州城與京杭運河的要道,也一躍成為蘇州最繁盛的商貿重地,被譽為“神州第一街”。乾隆年間畫家徐揚的《盛世滋生圖》生動再現了當時蘇州的繁榮市面。此圖重點描繪了一城、一村、一鎮、一街。其中的一街就是山塘街。

隨着歲月的流逝,山塘街逐漸被歷史湮沒,不復歷史的繁盛。20__年,蘇州市政府為保護山塘歷史文化遺產、再現山塘繁榮景象,由市長掛帥,組織專家小組進行專題研討,恢復了山塘歷史文化保護區。並將山塘建成一個集中展現吳文化精髓的旅遊景區。

20__年8月23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旅遊景區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與《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管理辦法》,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推薦,全國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組織評定,蘇州市七裏山塘景區達到國家4A級旅遊景區標準的要求,經全國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研究決定,批准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主要特色

山塘街和山塘河有典型江南水鄉的風貌,家家户户前街後河,河上小船來往如梭,街上店鋪林立。橫跨河上的古橋有7座:山塘橋、通貴橋(又名瑞雲橋)、星橋、彩雲橋(又名半塘橋)、普濟橋、望山橋(曾名便山橋)和西山廟橋,豎貫堤上的古橋有8座:白姆橋、毛家橋、桐橋(曾名洞橋、勝安橋)、白公橋、青山橋、綠水橋、斟酌橋和萬點橋,而對岸豎貫之橋也是八座,有同善橋(小普濟橋)、引善橋等。其中山塘橋、彩雲橋、便山橋和洞橋四座橋建於宋代以前。其中通貴橋旁是明代南京吏部尚書吳一鵬的府第。星橋是昔日商業最繁盛的所在。西山廟橋南北兩堍分別是花神廟和西山廟。而斟酌橋是山塘河、東山浜、野芳浜的交匯處,是當年畫舫雲集的所在,橋東堍的花園弄花香襲人,有不少詩詞讚美斟酌橋畔的風光,例如:“斟酌橋頭花草香,畫船載酒醉斜陽。橋邊水作鵝黃色,也逐笙歌過半塘。”、“半塘春水綠如澠,贏得橋留斟酌名。橋外酒帘輕揚處,畫船簫鼓正酣聲。”

主要景點

通貴橋

通貴橋是一座橫跨山塘河的單孔拱形環洞石級橋,扁砌青磚壓條石欄杆。清朝顧公燮《丹午筆記》有記載雲:“山塘吳文端公一鵬與薔提庵前郭方伯某友善,朝夕過從,明隆慶二年(1568)橋上首出現五色彩雲,古又名瑞雲橋。崇禎十三年(1640)曾修整,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重建,光緒六年(1880)五月再修。橋跨徑7.2米,寬2.3米,長19米。

通貴橋宛如彎月,橋洞和水中倒影連成了一個規則的圓。過街樓道、沿河的石欄杆、水碼頭,有的挑前,有的縮進;那河灘踏步是用石條凌空架起的,石條的半截砌在駁岸裏,半截露在外面,略有點參差,顯得玲瓏古拙;臨水而築的破舊小樓,前門是街,後門是山塘河,是典型的“水陸相鄰、河街平行”的雙棋盤格局……你看,高與低,曲與直,虛與實,藏與露,明與暗,和諧統一,相映成趣。這裏是欣賞蘇州水鄉風貌的佳絕處,是堪稱經典的油畫、水彩畫取景處,一切都是原汁原味,渾然一體。

通貴橋在七裏山塘的古代橋樑中並不顯眼。但這座古橋究竟上了多少攝影作品?通貴橋一帶的典型水巷風貌究竟上過多少影視作品?已經無法統計了。早年,資深影人張良導演的電影《梅花巾》就在通貴橋頭取景。隨後一發不可收拾,拍片子的接踵而來。1994年導演李少紅的《紅粉》還得了柏林電影節銀熊獎和最佳視覺效果獎。《紅粉》把蘇州介紹給了世界,同時通貴橋的魅人風姿在人們心中定格。

山塘老街

山塘老街全長360米。雖僅有七裏山塘的十分之一,卻是山塘的精華所在,被稱之為“老蘇州的縮影、吳文化的窗口”。

老街重現了當年山塘的繁盛,店肆林立、會館齊聚。既有蘇州老字號採芝齋、五芳齋、乾生元等小吃店;也有吳韻茶莊、蘇州桃花塢木刻年畫、紫檀木雕、石雕、刺繡等特色商鋪。

橫跨在山塘河的通貴橋橋孔與水中的倒影,渾然一圓,曾讓建築大師貝聿銘為此擊節叫好。乘一葉畫舫,聽一曲絲竹,真可謂“一聲柔櫓一銷魂”。

通貴橋下塘是蘇州的時尚之都,一系列風格各異的茶館、酒吧、西餐廳等,一到晚間便熱鬧非凡。古老的山塘吟唱着一首和歷史應和、與時代合拍的讓人酒酣搖曳的歌謠!

蘇州商會博物館

所謂會館就是外地駐蘇的辦事處。主要用於供同鄉人聚會、祭祀,是提供幫助、暫存貨物、交流商貿信息的地方。會館的建築一般都設有戲台、大殿、廂房等,有的還辟有花圃、園林供人遊賞。從會館的規模可以推測其經商的實力。由於山塘街東起閶門,西至虎丘,在清朝康熙、乾隆年間是我國東南部最大的商貿中心。全國各地的貨物都在此中轉,通過鬆江和太倉瀏家港運往世界各地,因此,各地商人紛紛在山塘街建立自己的會館。

山塘街曾建有大小近十四處會館。20__年,正值蘇州商會成立一百週年。由蘇州市政府發起,金閶區政府、蘇州檔案館、蘇州市工商聯三家共同承辦籌建了這座商會博物館。

泛舟山塘

千年的山塘街,千年的河水依然流淌。如果你到山塘街卻不登一葉畫舫,確為一大憾事。自古戲台登舟,安靜的電瓶船將為你開創另一段思緒,穿過古老的橋洞,看着枕河人家的生活,粉牆黛瓦,斑駁的歷史痕跡在你身邊流淌,忘卻了都市的喧囂,無謂人生的煩憂。“吳中第一名勝”的虎丘塔將三次讓你遠眺。

入夜的山塘河更值得你流連,兩岸唯美的燈光,不但映射着山塘河的美景,更加映射出昔日山塘的繁華,凝神細聽,那古老悠遠的吳韻彷彿就在你耳邊輕響,一條山塘河,一艘畫舫,一杯香茗,點點的燈光,讓你不知身處何年。美景醉人,柔櫓銷魂。

傳説故事

根據民間傳説,明朝劉伯温為破風水,沿山塘安放七隻石狸。一些作者甚至認為“七裏山塘”乃“七狸山塘”所訛,不過這種説法並無史書根據。20__年,七裏山塘重新安放七隻石狸。這七隻石狸從東到西依次是:美仁狸(山塘橋)、通貴狸(通貴橋)、文星狸(星橋)、彩雲狸(彩雲橋)、白公狸(普濟橋)、海湧狸(望山橋)、分水狸(西山廟橋)。

發展建設

素有“東方水街”之譽的蘇州七裏山塘,已經基本完成了保護性修復工程,試驗段和一期工程部分昨日對外開放。在昨日舉行的山塘歷史街區修復工程的情況通報會上,蘇州市副市長姜人傑宣佈,七裏山塘將成為第28屆世遺大會上,蘇州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重點推薦線路。

七裏山塘現有國家、省、市級文物單位,市級控保建築13處,古牌坊9處,各類會館8所,各類文獻可查的近300處。其中玉涵堂為明代大學士吳一鵬故居,佔地5000多平方米,是蘇州城區最大最完整的一片明代古建築羣。

自20__年6月,蘇州市政府和金閶區政府投入巨資,實施山塘歷史街區保護性修復工程,總規劃用地136.75公頃。已實施的保護性修復試驗段工程和一期工程東起山塘橋,西至新民橋,長約360米,建築面積約2.6萬平方米。

這項修復工程規模巨大,完全採取了保護風貌,修舊如舊的原則,有針對性地修繕、移建或新建。在已經修復的2.6萬平方米建築中,修繕的玉涵堂等古宅民居大於80%%,移建的汀州會館、古戲台等古建築達15%。20__年9月30日,修復一新的山塘歷史文化保護區正式開街。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世人的面前。

江蘇七裏山塘景點導遊詞 篇4

山塘街東起閶門渡僧橋,西至蘇州名勝虎丘山的望山橋,長約七裏,所以蘇州俗語説“七裏山塘到虎丘”。山塘街歷史悠久,它始建於唐代寶曆年間,至今已有一千一百餘年。據傳説乃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所建。山塘街一直被譽為“姑蘇第一名街”。

蘇州玄妙觀

簡介

玄妙觀,位於蘇州市中心的觀前街,創建於西晉咸寧二年(公元276年),《吳郡圖經續記》謂“唐置,為開元宮”,明盧熊《蘇州府志》謂“晉時號真慶道院”,宋稱天慶觀,元至正元年(公元1335,一説元貞元年即1295)始名玄妙觀,明代稱正一叢林,清代為避康熙帝玄燁之諱,一度改“玄”為“元”或“圓”,稱“圓妙觀”,後歷遭毀壞,歷經整修,民國元年(公元1920xx年)恢復“玄妙觀”舊稱。正中及西廂有大小殿宇26座,連綿不絕。

玄妙觀極盛時有殿宇30 餘座,是當時全國最大的道觀。現有山門、主殿(三清殿)、副 殿(彌羅寶閣)及21座配殿。 山門雄偉高聳,上懸康熙帝御筆賜額“圓妙觀”。南宋淳熙 六年(1179年)重建的主殿三清殿面闊9間,進深6間,高約30米, 建築面積1125平方米,重檐歇山,巍峨壯麗,是江南一帶現存最 大的宋代木構建築。殿中須彌座上供高17米泥塑貼金的3尊神像, 正中是元始天尊,兩旁是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俗稱三清。神像 高大莊嚴,是宋代道教塑像中的上品。三清中道德天尊又稱太上 老君,傳為老子李耳。其像座有老君像石刻,為唐吳道子繪像, 唐玄宗題贊,顏真卿書,由宋代刻石高手張允迪摹刻,可稱“四 絕”碑,是目前國內僅存的兩塊老子像碑之一。 三清殿西山牆有60根大青石六面柱,每面刻有一天尊像,共 刻360天尊像,合週年數。 玄妙觀前一條街名觀前街,為蘇州的主要商業街之一。

蘇州香火最盛的地方並非佛教寺廟,而是道教的玄妙觀。

玄妙觀始建於西晉,已有1700餘年的歷史。觀內建於南宋的三清殿是江南最大的木構古建築。殿內供奉的高達17米的三清(上清、玉清、太清)塑像,堪稱宋代雕塑的上佳之作。玄妙觀中現存有唐吳道子畫老君像、玄宗贊、顏真卿書法等碑刻,彌足珍貴.

除三清殿和正山門外,玄妙觀還有歷代建成的副殿和二十四座配殿,從東腳門依次為:神州殿(元)、太陽宮(清)、天醫藥王殿(宋)、真官殿(元)、天后殿(清)、文昌殿(清)、祖師殿(元)、鬥姆閣(清 )、火神殿(清)、三茅殿(宋)、機房殿(明)、關帝殿(元)、東嶽殿(宋)、痘司殿(宋)等十四處,西腳門配殿依次為:雷尊殿(元)、壽星殿(宋)、水府殿(清)等七處。三清殿後為彌羅寶閣,再後面是蓑衣真人殿(宋)、肝胃殿(清)、薩祖方丈殿。各殿所供神像大都出自神話傳説,如太陽神、雷神、火神、關帝、文曲星、灶神、土地、八仙、壽星、觀音等,體現了蘇州地方文化特色和民間信仰的色彩,曾是城鄉老百姓精神寄託和休閒娛樂的去所。從康熙十三年(公元674年)玄妙觀建築羣圖上可以看出東至洙泗巷, 西臨大成坊,北至舊學前河,南面有黃色照牆橫亙正山門兩側,整個建築羣十分壯觀。彈丸之地集中了宋元明清歷代殿宇,真可謂是一座古典建築的博物館。

據道光《元妙觀志》圖載,清代玄妙觀盛時佔地5.5萬平方米,共有30多座殿閣。中軸線上

自南而北依次為正山門、三清殿、彌羅寶閣,其他殿閣分佈在25處自成院落的“子院”內,如眾星拱月般從東、西、北三面圍繞着中軸線上的主要殿閣,形成一片巍峨壯麗的建築羣。但自咸豐、同治之際遭受戰火後,即漸趨衰落,未能恢復舊觀,宏偉的彌羅寶閣也於民國元年(1912)8月28日失火焚燬。1956年,整修三清殿、 正山門及東、西諸殿門牆,清理廣庭。同年,玄妙觀三清殿被列為省文物保護單位。1966年後遭受損壞,1981年再修三清殿及正山門。1982年,玄妙觀三清殿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近年蘇州市政府又連續撥鉅款重修玄妙觀正山門和三清殿,殿內佛神重塑金身,已於1999年元月開光慶典。

玄妙觀多數殿宇各有山門、照牆,觀內廣場商販與百戲雜陳。觀內方丈殿為穹窿山上真觀下院,直至民國初,該殿振法堂內高懸戒規,內容主要有不準娶家室、不準目無師長等。違反戒規者,輕則重責、重則開除(俗稱“貼革條”)。方丈為一觀之主。民國元年8月28日, 大廈三層、飛甍隆棟的彌羅寶閣失火焚燬,內僅金身神像就有380餘尊,閶門外十房莊淘沙户曾擬出資1萬元承包清除火場垃圾。方丈倪仰雲因失火被提出公訴並辭職,自此方丈威信大降,戒規鬆弛。方丈管2房、6殿。至北伐時,方丈殿還有五六處山房,近百間屋。各房輪流執管殿事,有帳房、文書及香工10餘人,廚師2人。其餘12房分掌一至二、三座殿,實各為一獨立道院。20xx年太陽宮住持許鶴梅曾去上海合夥開設玄妙觀分院,一年後因生意不好而收歇。20xx年代至抗日戰爭中,祖師、灶君、八仙、壽星、水府、關帝諸殿相繼圮廢、改建或被日機轟炸震坍。三清殿內擺滿字畫攤,屋面被敵偽人員捉鴿子踐踏得嚴重漏雨。機房殿曾開設賭場,長期出租和被典賣的有神州殿和痘司殿。民國6、32、33和35年曾先後修葺東嶽、真官、雷尊和觀音殿,但其餘諸殿日趨破敗。近解放時正山門淪為銀元市場。至1949年存正山門及殿17座(即三清、方丈、 真人、肝胃、藥王、東嶽、火神、三茅、天后、真官、文昌、機房、三官、雷尊、觀音諸殿及鬥姆閣、太陽宮)。1952年有道士33人,家屬83人,香工6人;有屋523.5間,內自用200間,餘多出租。1956年統計,佔地51.72畝,神像519尊,同年將廣場周圍600餘户店攤居民遷出,鬥姆閣改建為書畫店。1957年全觀收入:房地租454元,香火94元,法事29元,其他343元。1958年11月道教學習會直接掌管三清、星宿(原屬觀音殿,1956年將在清殿花甲星宿塑像遷入,故名)兩殿及雷尊、 火神的大殿部分,餘殿除留少量道士自住外,都交給房管局管理,13道房至此消失。1959年東嶽殿焚燬。該殿內的五嶽樓,構建工巧,四面殿宇,中峙一樓,“大躍進”中全殿拆去。1964年市政府又撥款整修,三清殿與正山門油漆一新,廣場中遍植綠樹草茵。“文化大革命”起,除三清殿神像幸獲保存(“玉清”神像的頭部被砍)外,其餘神像、道經、科書被焚燒數晝夜,銅像8尊亦被毀,三清殿一度改為收租院泥塑展覽會,兩廊各配殿在 60~70年代陸續改作商店、倉庫、菜場。

其間失去的殿宇分別為彌羅寶閣,1920xx年失火焚燬,原地改建中山堂;灶君殿,1920xx年出借給同仁救火會,1930年被會擅自拆除改建,後為勞保用品商店;太陽宮,1920xx年為吳縣黃天源糕團店門市部;東嶽殿,1920xx年出租給崑劇業餘劇團,1959年東嶽殿失火燒燬,1961年該殿山門及殿址由影劇公司使用;鬥姆閣,解放前為攤販公會使用,抗戰勝利後被典賣給居民,現為民居;祖師殿,1937年蘇州淪陷時毀,現為輕工門市部;八仙殿,1931年坍毀,現為菜場;三官殿,1931年借給春苑茶館,現為茶場;水府殿,1931年造國貨公司時,將北局觀前菜場遷移至此,殿被拆掉;關帝殿,1937年日機轟炸被震坍,現為花木盆景公司;痘司殿,30年代被典押後成為民居。目前仍屬道教使用的除正山門、三清殿外,尚有火神殿、財神殿、星宿殿、雷尊殿,其餘的則後

來又被有關單位佔用或拆除。

玄妙觀內文化積澱深厚,民間傳説動人,舊有十八景之説,分別為元趙孟頫所書玄妙觀重修山門碑、麒麟照牆、朝北玄帝銅殿、六角亭、釘釘石欄杆、一步三條橋、無字碑、海星壇、一人弄、楊芝畫、運木古井、妙一統元匾額、靠天吃飯圖碑,如今十八景中還保存九處。玄妙觀文物中著名的還有歷代碑刻,有老子像碑、永禁機匠叫歇碑等等計有八十一塊。除部分收藏在文廟外,還餘下不少成為碑廊,現藏在輕工門市部夾弄內,歷劫不滅,彌足珍貴。

玄妙觀值得一提的還有正山門八字照牆,當年為此還掀起過一場軒然大波。照牆前原有一排平屋,有七、八家商鋪,1930年觀前街拓寬,影響這些商鋪,德記地產公司出面向玄妙觀方丈顏品笙協商拆除照牆,租用兩側地基,搭屋經商,條件是訂約十五年,付給押金一萬元。此舉一出,引起地方人士反對,形成“保古派”與“保商派”之爭,後經江蘇省建設廳批准,正山門兩端建起了與玄妙觀極不協調的三層樓房,道觀古樸肅穆的風貌從此不復再現。

江蘇七裏山塘景點導遊詞 篇5

民歌唱道:“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有西湖,蘇州有山塘。兩處好地方,無限好風光。”這裏的山塘就是七裏山塘古街,既有江南水鄉的柔美,也有傳統古鎮的質樸。漫步在七裏山塘街,大紅燈籠高高掛,小橋流水人家,感覺穿越到了古代的小集鎮。

到了山塘街遊覽,西洋鏡可絕對不能錯過。西洋鏡是一種民間遊戲器具,匣子裏裝着畫片兒,匣子上裝有放大鏡,透過放大鏡可以看到放大的畫片兒,因為最初畫片多是西洋畫,所以稱西洋鏡。幾個人一溜煙地坐在看筒前,當匣子裏的燈光倏地打開,伴着一旁放映人的唸唸有詞,眼前儼然是另一副風光-----有水滸裏的梁山好漢,有精忠報國的嶽武穆,有遺臭萬年的陳世美......那詼諧幽默的語音語調更是會讓你忍俊不禁,看了一遍還想再來一遍哦!

走累了,在寒冷的冬天,手捧熱氣騰騰的海棠糕,輕輕咬上一口,讓那香甜的味道溢滿口腔,應該是最美的享受吧!海棠糕可是蘇州有名的小吃呢!

江南風景無限好,七裏山塘難忘懷!如果你也想感受江南的歷史文化,那就來蘇州七裏塘看看吧!

江蘇七裏山塘景點導遊詞 篇6

明清民居豎為路,橫為進,進與進之間往往有天井使每進都保持一定的距離。

天井是中國民居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天井的表層功能是通風、採光、排水。其深層功能則是精神上的要求。天井把人們的視線觀念引至蒼天,天、地、人三者在視線和思維上成一直線,從而產生天人共在的感覺。

在中國,南方和北方都有天井。但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道路兩旁的小天井卻是蘇州特有的。她叫蟹眼天井。小巧玲瓏而別開生面。你們看,在咫尺隙地上種着幾叢青篁,形成一個小小的天井,陽光從上面漏下來,照得簇簇竹葉生氣勃勃,如同一幅充滿生趣的小品畫。蟹眼天井體現了蘇州人的生活情趣和巧思妙想,就像一張報紙的版面,大塊文章中嵌入一方小小的圖案,使本來顯得沉悶的版面有了生氣,有了靈氣。

042升官發財梯---------在玉涵堂景點內

走出天井右轉我們上樓,那麼我們發現這個樓梯是兩邊的,左右是有含義的:左升官右發財所謂升官發財梯。

043魁星踢鬥圖---------在玉涵堂景點內

魁星就是文曲星,文曲星是主科舉的,而“踢鬥”就是踢中北斗星,有“獨佔鰲頭”的意思。這也是趕考的舉子們玩的一種藏字圖遊戲。

044一門三鼎甲---------在玉涵堂景點內

我國的科舉制度是從隋朝開始,到清末結束的。科舉考試的前三名稱之為三鼎甲,也就是狀元、榜眼和探花。在一千多年的時間裏,全國共出了711名狀元,而蘇州就有50名。尤其是清代,蘇州佔全國狀元總數的近四分之一。所以,有人開玩笑説,蘇州的土特產之一就是——狀元。蘇州不僅狀元多,而且父子、兄弟都考中進士的情況也很多。比如這幅一門三鼎甲圖,講的就是蘇州崑山的徐氏三兄弟“三鼎甲”入仕,他們的母親顧氏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顧炎武的妹妹,丈夫遊學在外,她督促3個兒子“課誦恆至夜午不輟,”3兄弟早年即以才學聞名鄉里,後來徐氏3兄弟同時考中狀元、榜眼和探花,這在整個中國科舉考試史中實乃罕見。

045文武升官圖---------在玉涵堂景點內

這是當年趕考的舉子們玩的一種遊戲,遊戲方法有點象現在的飛行棋。從白丁開始,武官一直升到公爵,文官一直升到太師。

046狀元及第圖---------在玉涵堂景點內

古時讀書人新結婚時,都會在家裏掛這樣一座“對屏”,稱之為狀元及第圖(左邊的是武狀元,右邊的是文狀元)。希望新郎能夠高中狀元。

047玉涵堂模型---------在玉涵堂景點內

這是按玉涵堂的原貌做的模型。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封閉式的院落。房屋前低後高,寓意步步高昇,一代勝過一代。這裏的每幢住宅的房屋間數都是奇數,表示吉利。單檐翹角、斗拱重昂的磚細門樓、各種自然物象的寓意、諧音及附加文字表達吉祥之意。頂脊正中設置萬年青聚寶盆,並塑有“獨佔鰲頭”、“招財利市”的主體雕塑。蘇州建築裝飾,最大特點是將民間傳統畫與高升富貴意識巧妙地揉合在一起,如:瓶插三戟——平升三級,金錢雙斧——富貴雙全等等,使人獲得心理安慰。

修復後的玉涵堂分為“四路五進”,總面積有六千平方米。

中一路:前為官宦人家,後設高級會館。

西一路:為山塘人文風情館

048清朝官吏補服---------在玉涵堂景點內

清朝官吏的等級制度非常森嚴,官吏的補服、朝珠、補子(就是縫在官袍胸前、背後的圖案)因為品級的不同而不同。尤其是補子,每個品級的圖案都不一樣。而且文官和武官的也不同。文官的圖案是鳥,而武官的圖案是獸。所以,今天把腐敗分子稱之為“衣冠禽獸”,大概就是從這裏衍生而來的。

049幻影成像---------在玉涵堂景點內

為了能讓大家更加直觀的瞭解山塘當時的繁盛景象,我們還特意花了百萬巨資製作了8分鐘的幻影成像《山塘繁盛錄》。請大家欣賞。

050山塘畫舫---------在玉涵堂景點內

大家看到一個船的模型,這叫畫舫是古代吃船菜遊玩用的,大家可以站在船的後面,在船前的人就可以看到站在船後的人彷彿在水上行走,大家可以拍照留念!

那麼看完畫舫我們就下樓了,在下樓的時候請注意當心碰頭

各位遊客,到這裏為止,我們就一起簡單的瀏覽了這本鮮活的山塘字典。我們相信,在今天山塘的遊玩中,大家所能感受到的不僅僅有昔日山塘的繁華,還有今日山塘的許多美麗與祝福。山塘的輝煌屬於歷史,山塘的輝煌更屬於現在和將來。

052後花園---------在玉涵堂景點內

當年吳一鵬的兒子吳子孝為了孝敬父母,在山塘曾築有“真趣園”,但早無遺蹤可尋。現在這座真趣園重建於20__年。主持修建“真趣園”的是蘇州著名的園林古建大師薛福鑫。薛福鑫曾經主持修復了拙政園和留園。尤其是拙政園裏的遠香堂更是大師的驚世之作。

薛大師依據傳統造園手法設計園內景點,根據地形特點,以植物將真趣園分為春夏秋冬4個景區,梅林春曉、玉溪風荷、金秋待月、舒影亭等景點散佈其間,凸現了園林真意。

其中五亭建築是蘇州古典園林中沒有的,表示五子登科、五穀豐登、吉祥圓滿的意思。

荷花池旁是座梅花草堂,又名花籃廳。草堂屏風上刻一幅淺雕老梅,虯幹蒼勁,疏枝橫斜,是承建玉涵堂的太湖古建公司總工程師、七十多歲的薛福鑫老先生畫的,可見他是個很有學問的工匠師。背面是明代文徵明的梅花詩,書法瀟灑閒雅,舒捲自如。

七裏山塘講解,到此全部結束,感謝您的參觀。祝您旅途愉快。

江蘇七裏山塘景點導遊詞 篇7

山塘街東起閶門渡僧橋,西至蘇州名勝虎丘山的望山橋,長約七裏,所以蘇州俗語説“七裏山塘到虎丘”。山塘街歷史悠久,它始建於唐代寶曆年間,至今已有一千一百餘年。據傳説乃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所建。山塘街一直被譽為“姑蘇第一名街”。

蘇州玄妙觀

簡介

玄妙觀,位於蘇州市中心的觀前街,創建於西晉咸寧二年(公元276年),《吳郡圖經續記》謂“唐置,為開元宮”,明盧熊《蘇州府志》謂“晉時號真慶道院”,宋稱天慶觀,元至正元年(公元1335,一説元貞元年即1295)始名玄妙觀,明代稱正一叢林,清代為避康熙帝玄燁之諱,一度改“玄”為“元”或“圓”,稱“圓妙觀”,後歷遭毀壞,歷經整修,民國元年(公元1920xx年)恢復“玄妙觀”舊稱。正中及西廂有大小殿宇26座,連綿不絕。

玄妙觀極盛時有殿宇30 餘座,是當時全國最大的道觀。現有山門、主殿(三清殿)、副 殿(彌羅寶閣)及21座配殿。 山門雄偉高聳,上懸康熙帝御筆賜額“圓妙觀”。南宋淳熙 六年(1179年)重建的主殿三清殿面闊9間,進深6間,高約30米, 建築面積1125平方米,重檐歇山,巍峨壯麗,是江南一帶現存最 大的宋代木構建築。殿中須彌座上供高17米泥塑貼金的3尊神像, 正中是元始天尊,兩旁是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俗稱三清。神像 高大莊嚴,是宋代道教塑像中的上品。三清中道德天尊又稱太上 老君,傳為老子李耳。其像座有老君像石刻,為唐吳道子繪像, 唐玄宗題贊,顏真卿書,由宋代刻石高手張允迪摹刻,可稱“四 絕”碑,是目前國內僅存的兩塊老子像碑之一。 三清殿西山牆有60根大青石六面柱,每面刻有一天尊像,共 刻360天尊像,合週年數。 玄妙觀前一條街名觀前街,為蘇州的主要商業街之一。

蘇州香火最盛的地方並非佛教寺廟,而是道教的玄妙觀。

玄妙觀始建於西晉,已有1700餘年的歷史。觀內建於南宋的三清殿是江南最大的木構古建築。殿內供奉的高達17米的三清(上清、玉清、太清)塑像,堪稱宋代雕塑的上佳之作。玄妙觀中現存有唐吳道子畫老君像、玄宗贊、顏真卿書法等碑刻,彌足珍貴.

除三清殿和正山門外,玄妙觀還有歷代建成的副殿和二十四座配殿,從東腳門依次為:神州殿(元)、太陽宮(清)、天醫藥王殿(宋)、真官殿(元)、天后殿(清)、文昌殿(清)、祖師殿(元)、鬥姆閣(清 )、火神殿(清)、三茅殿(宋)、機房殿(明)、關帝殿(元)、東嶽殿(宋)、痘司殿(宋)等十四處,西腳門配殿依次為:雷尊殿(元)、壽星殿(宋)、水府殿(清)等七處。三清殿後為彌羅寶閣,再後面是蓑衣真人殿(宋)、肝胃殿(清)、薩祖方丈殿。各殿所供神像大都出自神話傳説,如太陽神、雷神、火神、關帝、文曲星、灶神、土地、八仙、壽星、觀音等,體現了蘇州地方文化特色和民間信仰的色彩,曾是城鄉老百姓精神寄託和休閒娛樂的去所。從康熙十三年(公元674年)玄妙觀建築羣圖上可以看出東至洙泗巷, 西臨大成坊,北至舊學前河,南面有黃色照牆橫亙正山門兩側,整個建築羣十分壯觀。彈丸之地集中了宋元明清歷代殿宇,真可謂是一座古典建築的博物館。

據道光《元妙觀志》圖載,清代玄妙觀盛時佔地5.5萬平方米,共有30多座殿閣。中軸線上

自南而北依次為正山門、三清殿、彌羅寶閣,其他殿閣分佈在25處自成院落的“子院”內,如眾星拱月般從東、西、北三面圍繞着中軸線上的主要殿閣,形成一片巍峨壯麗的建築羣。但自咸豐、同治之際遭受戰火後,即漸趨衰落,未能恢復舊觀,宏偉的彌羅寶閣也於民國元年(1912)8月28日失火焚燬。1956年,整修三清殿、 正山門及東、西諸殿門牆,清理廣庭。同年,玄妙觀三清殿被列為省文物保護單位。1966年後遭受損壞,1981年再修三清殿及正山門。1982年,玄妙觀三清殿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近年蘇州市政府又連續撥鉅款重修玄妙觀正山門和三清殿,殿內佛神重塑金身,已於1999年元月開光慶典。

玄妙觀多數殿宇各有山門、照牆,觀內廣場商販與百戲雜陳。觀內方丈殿為穹窿山上真觀下院,直至民國初,該殿振法堂內高懸戒規,內容主要有不準娶家室、不準目無師長等。違反戒規者,輕則重責、重則開除(俗稱“貼革條”)。方丈為一觀之主。民國元年8月28日, 大廈三層、飛甍隆棟的彌羅寶閣失火焚燬,內僅金身神像就有380餘尊,閶門外十房莊淘沙户曾擬出資1萬元承包清除火場垃圾。方丈倪仰雲因失火被提出公訴並辭職,自此方丈威信大降,戒規鬆弛。方丈管2房、6殿。至北伐時,方丈殿還有五六處山房,近百間屋。各房輪流執管殿事,有帳房、文書及香工10餘人,廚師2人。其餘12房分掌一至二、三座殿,實各為一獨立道院。20xx年太陽宮住持許鶴梅曾去上海合夥開設玄妙觀分院,一年後因生意不好而收歇。20xx年代至抗日戰爭中,祖師、灶君、八仙、壽星、水府、關帝諸殿相繼圮廢、改建或被日機轟炸震坍。三清殿內擺滿字畫攤,屋面被敵偽人員捉鴿子踐踏得嚴重漏雨。機房殿曾開設賭場,長期出租和被典賣的有神州殿和痘司殿。民國6、32、33和35年曾先後修葺東嶽、真官、雷尊和觀音殿,但其餘諸殿日趨破敗。近解放時正山門淪為銀元市場。至1949年存正山門及殿17座(即三清、方丈、 真人、肝胃、藥王、東嶽、火神、三茅、天后、真官、文昌、機房、三官、雷尊、觀音諸殿及鬥姆閣、太陽宮)。1952年有道士33人,家屬83人,香工6人;有屋523.5間,內自用200間,餘多出租。1956年統計,佔地51.72畝,神像519尊,同年將廣場周圍600餘户店攤居民遷出,鬥姆閣改建為書畫店。1957年全觀收入:房地租454元,香火94元,法事29元,其他343元。1958年11月道教學習會直接掌管三清、星宿(原屬觀音殿,1956年將在清殿花甲星宿塑像遷入,故名)兩殿及雷尊、 火神的大殿部分,餘殿除留少量道士自住外,都交給房管局管理,13道房至此消失。1959年東嶽殿焚燬。該殿內的五嶽樓,構建工巧,四面殿宇,中峙一樓,“大躍進”中全殿拆去。1964年市政府又撥款整修,三清殿與正山門油漆一新,廣場中遍植綠樹草茵。“文化大革命”起,除三清殿神像幸獲保存(“玉清”神像的頭部被砍)外,其餘神像、道經、科書被焚燒數晝夜,銅像8尊亦被毀,三清殿一度改為收租院泥塑展覽會,兩廊各配殿在 60~70年代陸續改作商店、倉庫、菜場。

其間失去的殿宇分別為彌羅寶閣,1920xx年失火焚燬,原地改建中山堂;灶君殿,1920xx年出借給同仁救火會,1930年被會擅自拆除改建,後為勞保用品商店;太陽宮,1920xx年為吳縣黃天源糕團店門市部;東嶽殿,1920xx年出租給崑劇業餘劇團,1959年東嶽殿失火燒燬,1961年該殿山門及殿址由影劇公司使用;鬥姆閣,解放前為攤販公會使用,抗戰勝利後被典賣給居民,現為民居;祖師殿,1937年蘇州淪陷時毀,現為輕工門市部;八仙殿,1931年坍毀,現為菜場;三官殿,1931年借給春苑茶館,現為茶場;水府殿,1931年造國貨公司時,將北局觀前菜場遷移至此,殿被拆掉;關帝殿,1937年日機轟炸被震坍,現為花木盆景公司;痘司殿,30年代被典押後成為民居。目前仍屬道教使用的除正山門、三清殿外,尚有火神殿、財神殿、星宿殿、雷尊殿,其餘的則後

來又被有關單位佔用或拆除。

玄妙觀內文化積澱深厚,民間傳説動人,舊有十八景之説,分別為元趙孟頫所書玄妙觀重修山門碑、麒麟照牆、朝北玄帝銅殿、六角亭、釘釘石欄杆、一步三條橋、無字碑、海星壇、一人弄、楊芝畫、運木古井、妙一統元匾額、靠天吃飯圖碑,如今十八景中還保存九處。玄妙觀文物中著名的還有歷代碑刻,有老子像碑、永禁機匠叫歇碑等等計有八十一塊。除部分收藏在文廟外,還餘下不少成為碑廊,現藏在輕工門市部夾弄內,歷劫不滅,彌足珍貴。

玄妙觀值得一提的還有正山門八字照牆,當年為此還掀起過一場軒然大波。照牆前原有一排平屋,有七、八家商鋪,1930年觀前街拓寬,影響這些商鋪,德記地產公司出面向玄妙觀方丈顏品笙協商拆除照牆,租用兩側地基,搭屋經商,條件是訂約十五年,付給押金一萬元。此舉一出,引起地方人士反對,形成“保古派”與“保商派”之爭,後經江蘇省建設廳批准,正山門兩端建起了與玄妙觀極不協調的三層樓房,道觀古樸肅穆的風貌從此不復再現。

江蘇七裏山塘景點導遊詞 篇8

唐寶曆二年(820xx年),大詩人白居易從杭州調任蘇州刺史,為了便利蘇州水陸交通,開鑿了一條西起虎丘東至閶門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稱為“山塘街”,山塘河和山塘街長約七裏,叫“七裏山塘”。自古山塘街有“姑蘇第一名街”之稱。清乾隆帝壬午年(1762年)遊江南,到七裏山塘曾御筆書寫“山塘尋勝”;如今山塘尋勝御碑亭仍然保存完好。乾隆帝對七裏山塘情有獨寵,回京後在頤和園後湖仿照七裏山塘的模樣修建了蘇州街。

七裏山塘是蘇州古代的金粉地、鬧市區(類似南京的夫子廟),是近年開發的新景點。雖然往日的繁華難以複製,但經過政府的努力,總算恢復了一條小河,幾座彎月般的石橋,和兩岸各一片白牆灰瓦的古宅。我們到的時候正是傍晚,河邊的宅院都依次掛出紅燈籠,紅色的燈火同拱橋的身影一起映照在河水裏,輕輕地盪漾着,讓你不由得一聲輕歎:這就是蘇州。

名稱來源

山塘街位於古城蘇州的西北部,東連“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閶門,西接“吳中第一名勝”虎丘。全長3600米。因此被稱作“七裏山塘”。

歷史沿革

山塘街始建於公元820xx年,距今已有千餘年的歷史。唐朝寶曆元年(825)大詩人白居易來蘇州擔任刺史。他組織民工疏通山塘河並順勢拓展了河提,供車馬往來驅馳。自此,兼具交通旅遊雙重功能的山塘街就橫亙在市區和虎丘之間了。蘇州人民為了感謝這位為民造福的大詩人,將山塘街稱為“白公堤”。

山塘街自建成以來,便以其秀麗的水鄉風光成為旅遊勝地。整個街道呈河路並行的格局,建築精緻典雅、粉牆黛瓦、體量協調、疏朗有致,是蘇州古城風貌精華之所在。山塘街在明清時期就是我國名勝古蹟最密集、門類最多的街區。據清代《桐橋倚棹錄》記載,道光年間山塘一帶的山水古蹟達500多處。直至今日,山塘街仍是蘇州古蹟最多的街區。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

山塘街不僅是一個旅遊勝地。更是一個商貿重地。明清時期,隨着資本主義萌芽在中國的發展,蘇州逐漸成為我國東南地區的經濟中心,“堪稱彼時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中國台灣“中研院”劉石吉)。而山塘作為溝通蘇州城與京杭運河的要道,也一躍成為蘇州最繁盛的商貿重地,被譽為“神州第一街”。乾隆年間畫家徐揚的《盛世滋生圖》生動再現了當時蘇州的繁榮市面。此圖重點描繪了一城、一村、一鎮、一街。其中的一街就是山塘街。

隨着歲月的流逝,山塘街逐漸被歷史湮沒,不復歷史的繁盛。20xx年,蘇州市政府為保護山塘歷史文化遺產、再現山塘繁榮景象,由市長掛帥,組織專家小組進行專題研討,恢復了山塘歷史文化保護區。並將山塘建成一個集中展現吳文化精髓的旅遊景區。

20xx年8月23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旅遊景區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與《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管理辦法》,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推薦,全國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組織評定,蘇州市七裏山塘景區達到國家4A級旅遊景區標準的要求,經全國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研究決定,批准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主要特色

山塘街和山塘河有典型江南水鄉的風貌,家家户户前街後河,河上小船來往如梭,街上店鋪林立。橫跨河上的古橋有7座:山塘橋、通貴橋(又名瑞雲橋)、星橋、彩雲橋(又名半塘橋)、普濟橋、望山橋(曾名便山橋)和西山廟橋,豎貫堤上的古橋有8座:白姆橋、毛家橋、桐橋(曾名洞橋、勝安橋)、白公橋、青山橋、綠水橋、斟酌橋和萬點橋,而對岸豎貫之橋也是八座,有同善橋(小普濟橋)、引善橋等。其中山塘橋、彩雲橋、便山橋和洞橋四座橋建於宋代以前。其中通貴橋旁是明代南京吏部尚書吳一鵬的府第。星橋是昔日商業最繁盛的所在。西山廟橋南北兩堍分別是花神廟和西山廟。而斟酌橋是山塘河、東山浜、野芳浜的交匯處,是當年畫舫雲集的所在,橋東堍的花園弄花香襲人,有不少詩詞讚美斟酌橋畔的風光,例如:“斟酌橋頭花草香,畫船載酒醉斜陽。橋邊水作鵝黃色,也逐笙歌過半塘。”、“半塘春水綠如澠,贏得橋留斟酌名。橋外酒帘輕揚處,畫船簫鼓正酣聲。”

主要景點

通貴橋

通貴橋是一座橫跨山塘河的單孔拱形環洞石級橋,扁砌青磚壓條石欄杆。清朝顧公燮《丹午筆記》有記載雲:“山塘吳文端公一鵬與薔提庵前郭方伯某友善,朝夕過從,明隆慶二年(1568)橋上首出現五色彩雲,古又名瑞雲橋。崇禎十三年(1640)曾修整,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重建,光緒六年(1880)五月再修。橋跨徑 7.2米,寬2.3米,長19米。

通貴橋宛如彎月,橋洞和水中倒影連成了一個規則的圓。過街樓道、沿河的石欄杆、水碼頭,有的挑前,有的縮進;那河灘踏步是用石條凌空架起的,石條的半截砌在駁岸裏,半截露在外面,略有點參差,顯得玲瓏古拙;臨水而築的破舊小樓,前門是街,後門是山塘河,是典型的“水陸相鄰、河街平行”的雙棋盤格局……你看,高與低,曲與直,虛與實,藏與露,明與暗,和諧統一,相映成趣。這裏是欣賞蘇州水鄉風貌的佳絕處,是堪稱經典的油畫、水彩畫取景處,一切都是原汁原味,渾然一體。

通貴橋在七裏山塘的古代橋樑中並不顯眼。但這座古橋究竟上了多少攝影作品?通貴橋一帶的典型水巷風貌究竟上過多少影視作品?已經無法統計了。早年,資深影人張良導演的電影《梅花巾》就在通貴橋頭取景。隨後一發不可收拾,拍片子的接踵而來。1994年導演李少紅的《紅粉》還得了柏林電影節銀熊獎和最佳視覺效果獎。《紅粉》把蘇州介紹給了世界,同時通貴橋的魅人風姿在人們心中定格。

山塘老街

山塘老街全長360米。雖僅有七裏山塘的十分之一,卻是山塘的精華所在,被稱之為“老蘇州的縮影、吳文化的窗口”。

老街重現了當年山塘的繁盛,店肆林立、會館齊聚。既有蘇州老字號採芝齋、五芳齋、乾生元等小吃店;也有吳韻茶莊、蘇州桃花塢木刻年畫、紫檀木雕、石雕、刺繡等特色商鋪。

橫跨在山塘河的通貴橋橋孔與水中的倒影,渾然一圓,曾讓建築大師貝聿銘為此擊節叫好。乘一葉畫舫,聽一曲絲竹,真可謂“一聲柔櫓一銷魂”。

通貴橋下塘是蘇州的時尚之都,一系列風格各異的茶館、酒吧、西餐廳等,一到晚間便熱鬧非凡。古老的山塘吟唱着一首和歷史應和、與時代合拍的讓人酒酣搖曳的歌謠!

蘇州商會博物館

所謂會館就是外地駐蘇的辦事處。主要用於供同鄉人聚會、祭祀,是提供幫助、暫存貨物、交流商貿信息的地方。會館的建築一般都設有戲台、大殿、廂房等,有的還辟有花圃、園林供人遊賞。從會館的規模可以推測其經商的實力。由於山塘街東起閶門,西至虎丘,在清朝康熙、乾隆年間是我國東南部最大的商貿中心。全國各地的貨物都在此中轉,通過鬆江和太倉瀏家港運往世界各地,因此,各地商人紛紛在山塘街建立自己的會館。

山塘街曾建有大小近十四處會館。20xx年,正值蘇州商會成立一百週年。由蘇州市政府發起,金閶區政府、蘇州檔案館、蘇州市工商聯三家共同承辦籌建了這座商會博物館。

泛舟山塘

千年的山塘街,千年的河水依然流淌。如果你到山塘街卻不登一葉畫舫,確為一大憾事。自古戲台登舟,安靜的電瓶船將為你開創另一段思緒,穿過古老的橋洞,看着枕河人家的生活,粉牆黛瓦,斑駁的歷史痕跡在你身邊流淌,忘卻了都市的喧囂,無謂人生的煩憂。“吳中第一名勝”的虎丘塔將三次讓你遠眺。

入夜的山塘河更值得你流連,兩岸唯美的燈光,不但映射着山塘河的美景,更加映射出昔日山塘的繁華,凝神細聽,那古老悠遠的吳韻彷彿就在你耳邊輕響,一條山塘河,一艘畫舫,一杯香茗,點點的燈光,讓你不知身處何年。美景醉人,柔櫓銷魂。

傳説故事

根據民間傳説,明朝劉伯温為破風水,沿山塘安放七隻石狸。一些作者甚至認為“七裏山塘”乃“七狸山塘”所訛,不過這種説法並無史書根據。20xx年,七裏山塘重新安放七隻石狸。這七隻石狸從東到西依次是:美仁狸(山塘橋)、通貴狸(通貴橋)、文星狸(星橋)、彩雲狸(彩雲橋)、白公狸(普濟橋)、海湧狸(望山橋)、分水狸(西山廟橋)。

發展建設

素有“東方水街”之譽的蘇州七裏山塘,已經基本完成了保護性修復工程,試驗段和一期工程部分昨日對外開放。在昨日舉行的山塘歷史街區修復工程的情況通報會上,蘇州市副市長姜人傑宣佈,七裏山塘將成為第28屆世遺大會上,蘇州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重點推薦線路。

七裏山塘現有國家、省、市級文物單位,市級控保建築13處,古牌坊9處,各類會館8所,各類文獻可查的近300處。其中玉涵堂為明代大學士吳一鵬故居,佔地5000多平方米,是蘇州城區最大最完整的一片明代古建築羣。

自20xx年6月,蘇州市政府和金閶區政府投入巨資,實施山塘歷史街區保護性修復工程,總規劃用地136.75公頃。已實施的保護性修復試驗段工程和一期工程東起山塘橋,西至新民橋,長約360米,建築面積約2.6萬平方米。

這項修復工程規模巨大,完全採取了保護風貌,修舊如舊的原則,有針對性地修繕、移建或新建。在已經修復的2.6萬平方米建築中,修繕的玉涵堂等古宅民居大於80%%,移建的汀州會館、古戲台等古建築達15%。20xx年9月30日,修復一新的山塘歷史文化保護區正式開街。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世人的面前。

江蘇七裏山塘景點導遊詞 篇9

小鎮是美麗的,七裏山塘就是一個古色古香的地方。

自古山塘街有“姑蘇第一名街”之稱,於是,我和爸爸在金秋十月來到這個美麗的小鎮。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山塘街”幾個大字,再往裏走沿街擺着很多特色的小店鋪,吆喝客人,很是熱鬧。

走着走着來到了白居易紀念館。我一邊參觀,爸爸一邊告訴我:“唐寶曆二年,大詩人白居易從杭州調任蘇州刺史,為了便利蘇州的水路交通,開鑿了一條起虎丘至閶門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稱為“山塘街”。我不禁感歎:“白居易真是一位偉大的人”。

走在一塊塊青磚鋪成的小路上,放眼望去兩旁是各種紀念品的店鋪,有小巧玲瓏的草包,各色的糖果糕點,絲巾和旗袍~~~~~~

在熱鬧的街道旁是一條蜿蜒的小河,兩旁的樹木倒映在河中,波光粼粼的河面上灑着金色的陽光,幾座古老的石橋橫在小河的中央,橋上的石獅子栩栩如生,幾條小木船停靠在岸邊。

山塘街果真是名不虛傳,真是個美麗的小鎮!,是開發的新景點。

雖然往日的繁華難以複製,但經過政府的努力,總算恢復了一條小河,幾座彎月般的石橋,和兩岸各一片白牆灰瓦的古宅。我們到的時候正是傍晚,河邊的宅院都依次掛出紅燈籠,紅色的燈火同拱橋的身影一起映照在河水裏,輕輕地盪漾着,讓你不由得一聲輕歎:這就是蘇州。

山塘街和山塘河有典型江南水鄉的風貌,家家户户前街後河,河上小船來往如梭,街上店鋪林立。橫跨河上的古橋有7座:山塘橋、通貴橋(又名瑞雲橋)、星橋、彩雲橋(又名半塘橋)、普濟橋、望山橋(曾名便山橋)和西山廟橋,豎貫堤上的古橋有8座:白姆橋、毛家橋、桐橋(曾名洞橋、勝安橋)、白公橋、青山橋、綠水橋、斟酌橋和萬點橋,而對岸豎貫之橋也是八座,有同善橋(小普濟橋)、引善橋等。其中山塘橋、彩雲橋、便山橋和洞橋四座橋建於宋代以前。其中通貴橋旁是明代南京吏部尚書吳一鵬的府第。星橋是昔日商業最繁盛的所在。西山廟橋南北兩堍分別是花神廟和西山廟。而斟酌橋是山塘河、東山浜、野芳浜的交匯處,是當年畫舫雲集的所在,橋東堍的花園弄花香襲人,有不少詩詞讚美斟酌橋畔的風光,例如:“斟酌橋頭花草香,畫船載酒醉斜陽。橋邊水作鵝黃色,也逐笙歌過半塘。”、“半塘春水綠如澠,贏得橋留斟酌名。橋外酒帘輕揚處,畫船簫鼓正酣聲。”

江蘇七裏山塘景點導遊詞 篇10

唐寶曆二年(820xx年),大詩人白居易從杭州調任蘇州刺史,為了便利蘇州水陸交通,開鑿了一條西起虎丘東至閶門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稱為“山塘街”,山塘河和山塘街長約七裏,叫“七裏山塘”。自古山塘街有“姑蘇第一名街”之稱。清乾隆帝壬午年(1762年)遊江南,到七裏山塘曾御筆書寫“山塘尋勝”;如今山塘尋勝御碑亭仍然保存完好。乾隆帝對七裏山塘情有獨寵,回京後在頤和園後湖仿照七裏山塘的模樣修建了蘇州街。

七裏山塘是蘇州古代的金粉地、鬧市區(類似南京的夫子廟),是近年開發的新景點。雖然往日的繁華難以複製,但經過政府的努力,總算恢復了一條小河,幾座彎月般的石橋,和兩岸各一片白牆灰瓦的古宅。我們到的時候正是傍晚,河邊的宅院都依次掛出紅燈籠,紅色的燈火同拱橋的身影一起映照在河水裏,輕輕地盪漾着,讓你不由得一聲輕歎:這就是蘇州。

名稱來源

山塘街位於古城蘇州的西北部,東連“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閶門,西接“吳中第一名勝”虎丘。全長3600米。因此被稱作“七裏山塘”。

歷史沿革

山塘街始建於公元820xx年,距今已有千餘年的歷史。唐朝寶曆元年(825)大詩人白居易來蘇州擔任刺史。他組織民工疏通山塘河並順勢拓展了河提,供車馬往來驅馳。自此,兼具交通旅遊雙重功能的山塘街就橫亙在市區和虎丘之間了。蘇州人民為了感謝這位為民造福的大詩人,將山塘街稱為“白公堤”。

山塘街自建成以來,便以其秀麗的水鄉風光成為旅遊勝地。整個街道呈河路並行的格局,建築精緻典雅、粉牆黛瓦、體量協調、疏朗有致,是蘇州古城風貌精華之所在。山塘街在明清時期就是我國名勝古蹟最密集、門類最多的街區。據清代《桐橋倚棹錄》記載,道光年間山塘一帶的山水古蹟達500多處。直至今日,山塘街仍是蘇州古蹟最多的街區。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

山塘街不僅是一個旅遊勝地。更是一個商貿重地。明清時期,隨着資本主義萌芽在中國的發展,蘇州逐漸成為我國東南地區的經濟中心,“堪稱彼時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中國台灣“中研院”劉石吉)。而山塘作為溝通蘇州城與京杭運河的要道,也一躍成為蘇州最繁盛的商貿重地,被譽為“神州第一街”。乾隆年間畫家徐揚的《盛世滋生圖》生動再現了當時蘇州的繁榮市面。此圖重點描繪了一城、一村、一鎮、一街。其中的一街就是山塘街。

隨着歲月的流逝,山塘街逐漸被歷史湮沒,不復歷史的繁盛。X年,蘇州市政府為保護山塘歷史文化遺產、再現山塘繁榮景象,由市長掛帥,組織專家小組進行專題研討,恢復了山塘歷史文化保護區。並將山塘建成一個集中展現吳文化精髓的旅遊景區。

X年8月23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旅遊景區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與《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管理辦法》,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推薦,全國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組織評定,蘇州市七裏山塘景區達到國家4A級旅遊景區標準的要求,經全國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研究決定,批准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主要特色

山塘街和山塘河有典型江南水鄉的風貌,家家户户前街後河,河上小船來往如梭,街上店鋪林立。橫跨河上的古橋有7座:山塘橋、通貴橋(又名瑞雲橋)、星橋、彩雲橋(又名半塘橋)、普濟橋、望山橋(曾名便山橋)和西山廟橋,豎貫堤上的古橋有8座:白姆橋、毛家橋、桐橋(曾名洞橋、勝安橋)、白公橋、青山橋、綠水橋、斟酌橋和萬點橋,而對岸豎貫之橋也是八座,有同善橋(小普濟橋)、引善橋等。其中山塘橋、彩雲橋、便山橋和洞橋四座橋建於宋代以前。其中通貴橋旁是明代南京吏部尚書吳一鵬的府第。星橋是昔日商業最繁盛的所在。西山廟橋南北兩堍分別是花神廟和西山廟。而斟酌橋是山塘河、東山浜、野芳浜的交匯處,是當年畫舫雲集的所在,橋東堍的花園弄花香襲人,有不少詩詞讚美斟酌橋畔的風光,例如:“斟酌橋頭花草香,畫船載酒醉斜陽。橋邊水作鵝黃色,也逐笙歌過半塘。”、“半塘春水綠如澠,贏得橋留斟酌名。橋外酒帘輕揚處,畫船簫鼓正酣聲。”

主要景點

通貴橋

通貴橋是一座橫跨山塘河的單孔拱形環洞石級橋,扁砌青磚壓條石欄杆。清朝顧公燮《丹午筆記》有記載雲:“山塘吳文端公一鵬與薔提庵前郭方伯某友善,朝夕過從,明隆慶二年(1568)橋上首出現五色彩雲,古又名瑞雲橋。崇禎十三年(1640)曾修整,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重建,光緒六年(1880)五月再修。橋跨徑 7.2米,寬2.3米,長19米。

通貴橋宛如彎月,橋洞和水中倒影連成了一個規則的圓。過街樓道、沿河的石欄杆、水碼頭,有的挑前,有的縮進;那河灘踏步是用石條凌空架起的,石條的半截砌在駁岸裏,半截露在外面,略有點參差,顯得玲瓏古拙;臨水而築的破舊小樓,前門是街,後門是山塘河,是典型的“水陸相鄰、河街平行”的雙棋盤格局……你看,高與低,曲與直,虛與實,藏與露,明與暗,和諧統一,相映成趣。這裏是欣賞蘇州水鄉風貌的佳絕處,是堪稱經典的油畫、水彩畫取景處,一切都是原汁原味,渾然一體。

通貴橋在七裏山塘的古代橋樑中並不顯眼。但這座古橋究竟上了多少攝影作品?通貴橋一帶的典型水巷風貌究竟上過多少影視作品?已經無法統計了。早年,資深影人張良導演的電影《梅花巾》就在通貴橋頭取景。隨後一發不可收拾,拍片子的接踵而來。1994年導演李少紅的《紅粉》還得了柏林電影節銀熊獎和最佳視覺效果獎。《紅粉》把蘇州介紹給了世界,同時通貴橋的魅人風姿在人們心中定格。

山塘老街

山塘老街全長360米。雖僅有七裏山塘的十分之一,卻是山塘的精華所在,被稱之為“老蘇州的縮影、吳文化的窗口”。

老街重現了當年山塘的繁盛,店肆林立、會館齊聚。既有蘇州老字號採芝齋、五芳齋、乾生元等小吃店;也有吳韻茶莊、蘇州桃花塢木刻年畫、紫檀木雕、石雕、刺繡等特色商鋪。

橫跨在山塘河的通貴橋橋孔與水中的倒影,渾然一圓,曾讓建築大師貝聿銘為此擊節叫好。乘一葉畫舫,聽一曲絲竹,真可謂“一聲柔櫓一銷魂”。

通貴橋下塘是蘇州的時尚之都,一系列風格各異的茶館、酒吧、西餐廳等,一到晚間便熱鬧非凡。古老的山塘吟唱着一首和歷史應和、與時代合拍的讓人酒酣搖曳的歌謠!

蘇州商會博物館

所謂會館就是外地駐蘇的辦事處。主要用於供同鄉人聚會、祭祀,是提供幫助、暫存貨物、交流商貿信息的地方。會館的建築一般都設有戲台、大殿、廂房等,有的還辟有花圃、園林供人遊賞。從會館的規模可以推測其經商的實力。由於山塘街東起閶門,西至虎丘,在清朝康熙、乾隆年間是我國東南部最大的商貿中心。全國各地的貨物都在此中轉,通過鬆江和太倉瀏家港運往世界各地,因此,各地商人紛紛在山塘街建立自己的會館。

山塘街曾建有大小近十四處會館。X年,正值蘇州商會成立一百週年。由蘇州市政府發起,金閶區政府、蘇州檔案館、蘇州市工商聯三家共同承辦籌建了這座商會博物館。

泛舟山塘

千年的山塘街,千年的河水依然流淌。如果你到山塘街卻不登一葉畫舫,確為一大憾事。自古戲台登舟,安靜的電瓶船將為你開創另一段思緒,穿過古老的橋洞,看着枕河人家的生活,粉牆黛瓦,斑駁的歷史痕跡在你身邊流淌,忘卻了都市的喧囂,無謂人生的煩憂。“吳中第一名勝”的虎丘塔將三次讓你遠眺。

入夜的山塘河更值得你流連,兩岸唯美的燈光,不但映射着山塘河的美景,更加映射出昔日山塘的繁華,凝神細聽,那古老悠遠的吳韻彷彿就在你耳邊輕響,一條山塘河,一艘畫舫,一杯香茗,點點的燈光,讓你不知身處何年。美景醉人,柔櫓銷魂。

傳説故事

根據民間傳説,明朝劉伯温為破風水,沿山塘安放七隻石狸。一些作者甚至認為“七裏山塘”乃“七狸山塘”所訛,不過這種説法並無史書根據。X年,七裏山塘重新安放七隻石狸。這七隻石狸從東到西依次是:美仁狸(山塘橋)、通貴狸(通貴橋)、文星狸(星橋)、彩雲狸(彩雲橋)、白公狸(普濟橋)、海湧狸(望山橋)、分水狸(西山廟橋)。

發展建設

素有“東方水街”之譽的蘇州七裏山塘,已經基本完成了保護性修復工程,試驗段和一期工程部分昨日對外開放。在昨日舉行的山塘歷史街區修復工程的情況通報會上,蘇州市副市長姜人傑宣佈,七裏山塘將成為第28屆世遺大會上,蘇州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重點推薦線路。

七裏山塘現有國家、省、市級文物單位,市級控保建築13處,古牌坊9處,各類會館8所,各類文獻可查的近300處。其中玉涵堂為明代大學士吳一鵬故居,佔地5000多平方米,是蘇州城區最大最完整的一片明代古建築羣。

自X年6月,蘇州市政府和金閶區政府投入巨資,實施山塘歷史街區保護性修復工程,總規劃用地136.75公頃。已實施的保護性修復試驗段工程和一期工程東起山塘橋,西至新民橋,長約360米,建築面積約2.6萬平方米。

這項修復工程規模巨大,完全採取了保護風貌,修舊如舊的原則,有針對性地修繕、移建或新建。在已經修復的2.6萬平方米建築中,修繕的玉涵堂等古宅民居大於80%%,移建的汀州會館、古戲台等古建築達15%。X年9月30日,修復一新的山塘歷史文化保護區正式開街。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世人的面前。

江蘇七裏山塘景點導遊詞 篇11

山塘街位於古城蘇州的西北部,東連“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閶門,西接“吳中第一名勝”虎丘。全長3600米。因此被稱作“七裏山塘”。

七裏山塘 唐寶曆二年(820xx年),大詩人白居易從杭州調任蘇州刺史,為了便利蘇州水陸交通,開鑿了一條西起虎丘東至閶門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稱為“山塘街”,山塘河和山塘街長約七裏,叫“七裏山塘”。自古山塘街有“姑蘇第一名街”之稱。清乾隆帝壬午年(1762年)遊江南,到七裏山塘曾御筆書寫“山塘尋勝”;如今山塘尋勝御碑亭仍然保存完好。乾隆帝對七裏山塘情有獨寵,回京後在頤和園後湖仿照七裏山塘的模樣修建了蘇州街。

七裏山塘是蘇州古代的金粉地、鬧市區(類似南京的夫子廟),是開發的新景點。

雖然往日的繁華難以複製,但經過政府的努力,總算恢復了一條小河,幾座彎月般的石橋,和兩岸各一片白牆灰瓦的古宅。我們到的時候正是傍晚,河邊的宅院都依次掛出紅燈籠,紅色的燈火同拱橋的身影一起映照在河水裏,輕輕地盪漾着,讓你不由得一聲輕歎:這就是蘇州。

山塘街和山塘河有典型江南水鄉的風貌,家家户户前街後河,河上小船來往如梭,街上店鋪林立。橫跨河上的古橋有7座:山塘橋、通貴橋(又名瑞雲橋)、星橋、彩雲橋(又名半塘橋)、普濟橋、望山橋(曾名便山橋)和西山廟橋,豎貫堤上的古橋有8座:白姆橋、毛家橋、桐橋(曾名洞橋、勝安橋)、白公橋、青山橋、綠水橋、斟酌橋和萬點橋,而對岸豎貫之橋也是八座,有同善橋(小普濟橋)、引善橋等。其中山塘橋、彩雲橋、便山橋和洞橋四座橋建於宋代以前。其中通貴橋旁是明代南京吏部尚書吳一鵬的府第。星橋是昔日商業最繁盛的所在。西山廟橋南北兩堍分別是花神廟和西山廟。而斟酌橋是山塘河、東山浜、野芳浜的交匯處,是當年畫舫雲集的所在,橋東堍的花園弄花香襲人,有不少詩詞讚美斟酌橋畔的風光,例如:“斟酌橋頭花草香,畫船載酒醉斜陽。橋邊水作鵝黃色,也逐笙歌過半塘。”、“半塘春水綠如澠,贏得橋留斟酌名。橋外酒帘輕揚處,畫船簫鼓正酣聲。”

江蘇七裏山塘景點導遊詞 篇12

唐寶曆二年(820xx年),大詩人白居易從杭州調任蘇州刺史,為了便利蘇州水陸交通,開鑿了一條西起虎丘東至閶門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稱為“山塘街”,山塘河和山塘街長約七裏,叫“七裏山塘”。自古山塘街有“姑蘇第一名街”之稱。清乾隆帝壬午年(1762年)遊江南,到七裏山塘曾御筆書寫“山塘尋勝”;如今山塘尋勝御碑亭仍然保存完好。乾隆帝對七裏山塘情有獨寵,回京後在頤和園後湖仿照七裏山塘的模樣修建了蘇州街。

七裏山塘是蘇州古代的金粉地、鬧市區(類似南京的夫子廟),是近年開發的新景點。雖然往日的繁華難以複製,但經過政府的努力,總算恢復了一條小河,幾座彎月般的石橋,和兩岸各一片白牆灰瓦的古宅。我們到的時候正是傍晚,河邊的宅院都依次掛出紅燈籠,紅色的燈火同拱橋的身影一起映照在河水裏,輕輕地盪漾着,讓你不由得一聲輕歎:這就是蘇州。

名稱來源

山塘街位於古城蘇州的西北部,東連“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閶門,西接“吳中第一名勝”虎丘。全長3600米。因此被稱作“七裏山塘”。

歷史沿革

山塘街始建於公元820xx年,距今已有千餘年的歷史。唐朝寶曆元年(825)大詩人白居易來蘇州擔任刺史。他組織民工疏通山塘河並順勢拓展了河提,供車馬往來驅馳。自此,兼具交通旅遊雙重功能的山塘街就橫亙在市區和虎丘之間了。蘇州人民為了感謝這位為民造福的大詩人,將山塘街稱為“白公堤”。

山塘街自建成以來,便以其秀麗的水鄉風光成為旅遊勝地。整個街道呈河路並行的格局,建築精緻典雅、粉牆黛瓦、體量協調、疏朗有致,是蘇州古城風貌精華之所在。山塘街在明清時期就是我國名勝古蹟最密集、門類最多的街區。據清代《桐橋倚棹錄》記載,道光年間山塘一帶的山水古蹟達500多處。直至今日,山塘街仍是蘇州古蹟最多的街區。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

山塘街不僅是一個旅遊勝地。更是一個商貿重地。明清時期,隨着資本主義萌芽在中國的發展,蘇州逐漸成為我國東南地區的經濟中心,“堪稱彼時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中國台灣“中研院”劉石吉)。而山塘作為溝通蘇州城與京杭運河的要道,也一躍成為蘇州最繁盛的商貿重地,被譽為“神州第一街”。乾隆年間畫家徐揚的《盛世滋生圖》生動再現了當時蘇州的繁榮市面。此圖重點描繪了一城、一村、一鎮、一街。其中的一街就是山塘街。

隨着歲月的流逝,山塘街逐漸被歷史湮沒,不復歷史的繁盛。20xx年,蘇州市政府為保護山塘歷史文化遺產、再現山塘繁榮景象,由市長掛帥,組織專家小組進行專題研討,恢復了山塘歷史文化保護區。並將山塘建成一個集中展現吳文化精髓的旅遊景區。

20xx年8月23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旅遊景區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與《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管理辦法》,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推薦,全國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組織評定,蘇州市七裏山塘景區達到國家4A級旅遊景區標準的要求,經全國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研究決定,批准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主要特色

山塘街和山塘河有典型江南水鄉的風貌,家家户户前街後河,河上小船來往如梭,街上店鋪林立。橫跨河上的古橋有7座:山塘橋、通貴橋(又名瑞雲橋)、星橋、彩雲橋(又名半塘橋)、普濟橋、望山橋(曾名便山橋)和西山廟橋,豎貫堤上的古橋有8座:白姆橋、毛家橋、桐橋(曾名洞橋、勝安橋)、白公橋、青山橋、綠水橋、斟酌橋和萬點橋,而對岸豎貫之橋也是八座,有同善橋(小普濟橋)、引善橋等。其中山塘橋、彩雲橋、便山橋和洞橋四座橋建於宋代以前。其中通貴橋旁是明代南京吏部尚書吳一鵬的府第。星橋是昔日商業最繁盛的所在。西山廟橋南北兩堍分別是花神廟和西山廟。而斟酌橋是山塘河、東山浜、野芳浜的交匯處,是當年畫舫雲集的所在,橋東堍的花園弄花香襲人,有不少詩詞讚美斟酌橋畔的風光,例如:“斟酌橋頭花草香,畫船載酒醉斜陽。橋邊水作鵝黃色,也逐笙歌過半塘。”、“半塘春水綠如澠,贏得橋留斟酌名。橋外酒帘輕揚處,畫船簫鼓正酣聲。”

主要景點

通貴橋

通貴橋是一座橫跨山塘河的單孔拱形環洞石級橋,扁砌青磚壓條石欄杆。清朝顧公燮《丹午筆記》有記載雲:“山塘吳文端公一鵬與薔提庵前郭方伯某友善,朝夕過從,明隆慶二年(1568)橋上首出現五色彩雲,古又名瑞雲橋。崇禎十三年(1640)曾修整,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重建,光緒六年(1880)五月再修。橋跨徑 7.2米,寬2.3米,長19米。

通貴橋宛如彎月,橋洞和水中倒影連成了一個規則的圓。過街樓道、沿河的石欄杆、水碼頭,有的挑前,有的縮進;那河灘踏步是用石條凌空架起的,石條的半截砌在駁岸裏,半截露在外面,略有點參差,顯得玲瓏古拙;臨水而築的破舊小樓,前門是街,後門是山塘河,是典型的“水陸相鄰、河街平行”的雙棋盤格局……你看,高與低,曲與直,虛與實,藏與露,明與暗,和諧統一,相映成趣。這裏是欣賞蘇州水鄉風貌的佳絕處,是堪稱經典的油畫、水彩畫取景處,一切都是原汁原味,渾然一體。

通貴橋在七裏山塘的古代橋樑中並不顯眼。但這座古橋究竟上了多少攝影作品?通貴橋一帶的典型水巷風貌究竟上過多少影視作品?已經無法統計了。早年,資深影人張良導演的電影《梅花巾》就在通貴橋頭取景。隨後一發不可收拾,拍片子的接踵而來。1994年導演李少紅的《紅粉》還得了柏林電影節銀熊獎和最佳視覺效果獎。《紅粉》把蘇州介紹給了世界,同時通貴橋的魅人風姿在人們心中定格。

山塘老街

山塘老街全長360米。雖僅有七裏山塘的十分之一,卻是山塘的精華所在,被稱之為“老蘇州的縮影、吳文化的窗口”。

老街重現了當年山塘的繁盛,店肆林立、會館齊聚。既有蘇州老字號採芝齋、五芳齋、乾生元等小吃店;也有吳韻茶莊、蘇州桃花塢木刻年畫、紫檀木雕、石雕、刺繡等特色商鋪。

橫跨在山塘河的通貴橋橋孔與水中的倒影,渾然一圓,曾讓建築大師貝聿銘為此擊節叫好。乘一葉畫舫,聽一曲絲竹,真可謂“一聲柔櫓一銷魂”。

通貴橋下塘是蘇州的時尚之都,一系列風格各異的茶館、酒吧、西餐廳等,一到晚間便熱鬧非凡。古老的山塘吟唱着一首和歷史應和、與時代合拍的讓人酒酣搖曳的歌謠!

蘇州商會博物館

所謂會館就是外地駐蘇的辦事處。主要用於供同鄉人聚會、祭祀,是提供幫助、暫存貨物、交流商貿信息的地方。會館的建築一般都設有戲台、大殿、廂房等,有的還辟有花圃、園林供人遊賞。從會館的規模可以推測其經商的實力。由於山塘街東起閶門,西至虎丘,在清朝康熙、乾隆年間是我國東南部最大的商貿中心。全國各地的貨物都在此中轉,通過鬆江和太倉瀏家港運往世界各地,因此,各地商人紛紛在山塘街建立自己的會館。

山塘街曾建有大小近十四處會館。20xx年,正值蘇州商會成立一百週年。由蘇州市政府發起,金閶區政府、蘇州檔案館、蘇州市工商聯三家共同承辦籌建了這座商會博物館。

泛舟山塘

千年的山塘街,千年的河水依然流淌。如果你到山塘街卻不登一葉畫舫,確為一大憾事。自古戲台登舟,安靜的電瓶船將為你開創另一段思緒,穿過古老的橋洞,看着枕河人家的生活,粉牆黛瓦,斑駁的歷史痕跡在你身邊流淌,忘卻了都市的喧囂,無謂人生的煩憂。“吳中第一名勝”的虎丘塔將三次讓你遠眺。

入夜的山塘河更值得你流連,兩岸唯美的燈光,不但映射着山塘河的美景,更加映射出昔日山塘的繁華,凝神細聽,那古老悠遠的吳韻彷彿就在你耳邊輕響,一條山塘河,一艘畫舫,一杯香茗,點點的燈光,讓你不知身處何年。美景醉人,柔櫓銷魂。

傳説故事

根據民間傳説,明朝劉伯温為破風水,沿山塘安放七隻石狸。一些作者甚至認為“七裏山塘”乃“七狸山塘”所訛,不過這種説法並無史書根據。20xx年,七裏山塘重新安放七隻石狸。這七隻石狸從東到西依次是:美仁狸(山塘橋)、通貴狸(通貴橋)、文星狸(星橋)、彩雲狸(彩雲橋)、白公狸(普濟橋)、海湧狸(望山橋)、分水狸(西山廟橋)。

發展建設

素有“東方水街”之譽的蘇州七裏山塘,已經基本完成了保護性修復工程,試驗段和一期工程部分昨日對外開放。在昨日舉行的山塘歷史街區修復工程的情況通報會上,蘇州市副市長姜人傑宣佈,七裏山塘將成為第28屆世遺大會上,蘇州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重點推薦線路。

七裏山塘現有國家、省、市級文物單位,市級控保建築13處,古牌坊9處,各類會館8所,各類文獻可查的近300處。其中玉涵堂為明代大學士吳一鵬故居,佔地5000多平方米,是蘇州城區最大最完整的一片明代古建築羣。

自20xx年6月,蘇州市政府和金閶區政府投入巨資,實施山塘歷史街區保護性修復工程,總規劃用地136.75公頃。已實施的保護性修復試驗段工程和一期工程東起山塘橋,西至新民橋,長約360米,建築面積約2.6萬平方米。

這項修復工程規模巨大,完全採取了保護風貌,修舊如舊的原則,有針對性地修繕、移建或新建。在已經修復的2.6萬平方米建築中,修繕的玉涵堂等古宅民居大於80%%,移建的汀州會館、古戲台等古建築達15%。20xx年9月30日,修復一新的山塘歷史文化保護區正式開街。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世人的面前。

江蘇七裏山塘景點導遊詞 篇13

山塘街東起閶門渡僧橋,西至蘇州名勝虎丘山的望山橋,長約七裏,所以蘇州俗語説“七裏山塘到虎丘”。山塘街歷史悠久,它始建於唐代寶曆年間,至今已有一千一百餘年。據傳説乃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所建。山塘街一直被譽為“姑蘇第一名街”。

蘇州玄妙觀

簡介

玄妙觀,位於蘇州市中心的觀前街,創建於西晉咸寧二年(公元276年),《吳郡圖經續記》謂“唐置,為開元宮”,明盧熊《蘇州府志》謂“晉時號真慶道院”,宋稱天慶觀,元至正元年(公元1335,一説元貞元年即1295)始名玄妙觀,明代稱正一叢林,清代為避康熙帝玄燁之諱,一度改“玄”為“元”或“圓”,稱“圓妙觀”,後歷遭毀壞,歷經整修,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恢復“玄妙觀”舊稱。正中及西廂有大小殿宇26座,連綿不絕。

玄妙觀極盛時有殿宇30 餘座,是當時全國最大的道觀。現有山門、主殿(三清殿)、副 殿(彌羅寶閣)及21座配殿。山門雄偉高聳,上懸康熙帝御筆賜額“圓妙觀”。南宋淳熙 六年(1179年)重建的主殿三清殿面闊9間,進深6間,高約30米,建築面積1125平方米,重檐歇山,巍峨壯麗,是江南一帶現存最 大的宋代木構建築。殿中須彌座上供高17米泥塑貼金的3尊神像,正中是元始天尊,兩旁是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俗稱三清。神像 高大莊嚴,是宋代道教塑像中的上品。三清中道德天尊又稱太上老君,傳為老子李耳。其像座有老君像石刻,為唐吳道子繪像, 唐玄宗題贊,顏真卿書,由宋代刻石高手張允迪摹刻,可稱“四 絕”碑,是目前國內僅存的兩塊老子像碑之一。三清殿西山牆有60根大青石六面柱,每面刻有一天尊像,共 刻360天尊像,合週年數。 玄妙觀前一條街名觀前街,為蘇州的主要商業街之一。

蘇州香火最盛的地方並非佛教寺廟,而是道教的玄妙觀。

玄妙觀始建於西晉,已有1700餘年的歷史。觀內建於南宋的三清殿是江南最大的木構古建築。殿內供奉的高達17米的三清(上清、玉清、太清)塑像,堪稱宋代雕塑的上佳之作。玄妙觀中現存有唐吳道子畫老君像、玄宗贊、顏真卿書法等碑刻,彌足珍貴.

除三清殿和正山門外,玄妙觀還有歷代建成的副殿和二十四座配殿,從東腳門依次為:神州殿(元)、太陽宮(清)、天醫藥王殿(宋)、真官殿(元)、天后殿(清)、文昌殿(清)、祖師殿(元)、鬥姆閣(清)、火神殿(清)、三茅殿(宋)、機房殿(明)、關帝殿(元)、東嶽殿(宋)、痘司殿(宋)等十四處,西腳門配殿依次為:雷尊殿(元)、壽星殿(宋)、水府殿(清)等七處。三清殿後為彌羅寶閣,再後面是蓑衣真人殿(宋)、肝胃殿(清)、薩祖方丈殿。各殿所供神像大都出自神話傳説,如太陽神、雷神、火神、關帝、文曲星、灶神、土地、八仙、壽星、觀音等,體現了蘇州地方文化特色和民間信仰的色彩,曾是城鄉老百姓精神寄託和休閒娛樂的去所。從康熙十三年(公元674年)玄妙觀建築羣圖上可以看出東至洙泗巷,西臨大成坊,北至舊學前河,南面有黃色照牆橫亙正山門兩側,整個建築羣十分壯觀。彈丸之地集中了宋元明清歷代殿宇,真可謂是一座古典建築的博物館。

據道光《元妙觀志》圖載,清代玄妙觀盛時佔地5.5萬平方米,共有30多座殿閣。中軸線上

自南而北依次為正山門、三清殿、彌羅寶閣,其他殿閣分佈在25處自成院落的“子院”內,如眾星拱月般從東、西、北三面圍繞着中軸線上的主要殿閣,形成一片巍峨壯麗的建築羣。但自咸豐、同治之際遭受戰火後,即漸趨衰落,未能恢復舊觀,宏偉的彌羅寶閣也於民國元年(1912)8月28日失火焚燬。1956年,整修三清殿、正山門及東、西諸殿門牆,清理廣庭。同年,玄妙觀三清殿被列為省文物保護單位。1966年後遭受損壞,1981年再修三清殿及正山門。1982年,玄妙觀三清殿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近年蘇州市政府又連續撥鉅款重修玄妙觀正山門和三清殿,殿內佛神重塑金身,已於1999年元月開光慶典。

玄妙觀多數殿宇各有山門、照牆,觀內廣場商販與百戲雜陳。觀內方丈殿為穹窿山上真觀下院,直至民國初,該殿振法堂內高懸戒規,內容主要有不準娶家室、不準目無師長等。違反戒規者,輕則重責、重則開除(俗稱“貼革條”)。方丈為一觀之主。民國元年8月28日,大廈三層、飛甍隆棟的彌羅寶閣失火焚燬,內僅金身神像就有380餘尊,閶門外十房莊淘沙户曾擬出資1萬元承包清除火場垃圾。方丈倪仰雲因失火被提出公訴並辭職,自此方丈威信大降,戒規鬆弛。方丈管2房、6殿。至北伐時,方丈殿還有五六處山房,近百間屋。各房輪流執管殿事,有帳房、文書及香工10餘人,廚師2人。其餘12房分掌一至二、三座殿,實各為一獨立道院。22年太陽宮住持許鶴梅曾去上海合夥開設玄妙觀分院,一年後因生意不好而收歇。20年代至抗日戰爭中,祖師、灶君、八仙、壽星、水府、關帝諸殿相繼圮廢、改建或被日機轟炸震坍。三清殿內擺滿字畫攤,屋面被敵偽人員捉鴿子踐踏得嚴重漏雨。機房殿曾開設賭場,長期出租和被典賣的有神州殿和痘司殿。民國6、32、33和35年曾先後修葺東嶽、真官、雷尊和觀音殿,但其餘諸殿日趨破敗。近解放時正山門淪為銀元市場。至1949年存正山門及殿17座(即三清、方丈、真人、肝胃、藥王、東嶽、火神、三茅、天后、真官、文昌、機房、三官、雷尊、觀音諸殿及鬥姆閣、太陽宮)。1952年有道士33人,家屬83人,香工6人;有屋523.5間,內自用200間,餘多出租。1956年統計,佔地51.72畝,神像519尊,同年將廣場周圍600餘户店攤居民遷出,鬥姆閣改建為書畫店。1957年全觀收入:房地租454元,香火94元,法事29元,其他343元。1958年11月道教學習會直接掌管三清、星宿(原屬觀音殿,1956年將在清殿花甲星宿塑像遷入,故名)兩殿及雷尊、火神的大殿部分,餘殿除留少量道士自住外,都交給房管局管理,13道房至此消失。1959年東嶽殿焚燬。該殿內的五嶽樓,構建工巧,四面殿宇,中峙一樓,“大躍進”中全殿拆去。1964年市政府又撥款整修,三清殿與正山門油漆一新,廣場中遍植綠樹草茵。“文化大ge命”起,除三清殿神像幸獲保存(“玉清”神像的頭部被砍)外,其餘神像、道經、科書被焚燒數晝夜,銅像8尊亦被毀,三清殿一度改為收租院泥塑展覽會,兩廊各配殿在60~70年代陸續改作商店、倉庫、菜場。

其間失去的殿宇分別為彌羅寶閣,1912年失火焚燬,原地改建中山堂;灶君殿,1917年出借給同仁救火會,1930年被會擅自拆除改建,後為勞保用品商店;太陽宮,1914年為吳縣黃天源糕團店門市部;東嶽殿,1922年出租給崑劇業餘劇團,1959年東嶽殿失火燒燬,1961年該殿山門及殿址由影劇公司使用;鬥姆閣,解放前為攤販公會使用,抗戰勝利後被典賣給居民,現為民居;祖師殿,1937年蘇州淪陷時毀,現為輕工門市部;八仙殿,1931年坍毀,現為菜場;三官殿,1931年借給春苑茶館,現為茶場;水府殿,1931年造國貨公司時,將北局觀前菜場遷移至此,殿被拆掉;關帝殿,1937年日機轟炸被震坍,現為花木盆景公司;痘司殿,30年代被典押後成為民居。目前仍屬道教使用的除正山門、三清殿外,尚有火神殿、財神殿、星宿殿、雷尊殿,其餘的則後

來又被有關單位佔用或拆除。

玄妙觀內文化積澱深厚,民間傳説動人,舊有十八景之説,分別為元趙孟頫所書玄妙觀重修山門碑、麒麟照牆、朝北玄帝銅殿、六角亭、釘釘石欄杆、一步三條橋、無字碑、海星壇、一人弄、楊芝畫、運木古井、妙一統元匾額、靠天吃飯圖碑,如今十八景中還保存九處。玄妙觀文物中著名的還有歷代碑刻,有老子像碑、永禁機匠叫歇碑等等計有八十一塊。除部分收藏在文廟外,還餘下不少成為碑廊,現藏在輕工門市部夾弄內,歷劫不滅,彌足珍貴。

玄妙觀值得一提的還有正山門八字照牆,當年為此還掀起過一場軒然大波。照牆前原有一排平屋,有七、八家商鋪,1930年觀前街拓寬,影響這些商鋪,德記地產公司出面向玄妙觀方丈顏品笙協商拆除照牆,租用兩側地基,搭屋經商,條件是訂約十五年,付給押金一萬元。此舉一出,引起地方人士反對,形成“保古派”與“保商派”之爭,後經江蘇省建設廳批准,正山門兩端建起了與玄妙觀極不協調的三層樓房,道觀古樸肅穆的風貌從此不復再現。

江蘇七裏山塘景點導遊詞 篇14

小鎮是美麗的,七裏山塘就是一個古色古香的地方。

自古山塘街有“姑蘇第一名街”之稱,於是,我和爸爸在金秋十月來到這個美麗的小鎮。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山塘街”幾個大字,再往裏走沿街擺着很多特色的小店鋪,吆喝客人,很是熱鬧。

走着走着來到了白居易紀念館。我一邊參觀,爸爸一邊告訴我:“唐寶曆二年,大詩人白居易從杭州調任蘇州刺史,為了便利蘇州的水路交通,開鑿了一條起虎丘至閶門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稱為“山塘街”。我不禁感歎:“白居易真是一位偉大的人”。

走在一塊塊青磚鋪成的小路上,放眼望去兩旁是各種紀念品的店鋪,有小巧玲瓏的草包,各色的糖果糕點,絲巾和旗袍~~~~~~

在熱鬧的街道旁是一條蜿蜒的小河,兩旁的樹木倒映在河中,波光粼粼的河面上灑着金色的陽光,幾座古老的石橋橫在小河的中央,橋上的石獅子栩栩如生,幾條小木船停靠在岸邊。

山塘街果真是名不虛傳,真是個美麗的小鎮!,是開發的新景點。

雖然往日的繁華難以複製,但經過政府的努力,總算恢復了一條小河,幾座彎月般的石橋,和兩岸各一片白牆灰瓦的古宅。我們到的時候正是傍晚,河邊的宅院都依次掛出紅燈籠,紅色的燈火同拱橋的身影一起映照在河水裏,輕輕地盪漾着,讓你不由得一聲輕歎:這就是蘇州。

山塘街和山塘河有典型江南水鄉的風貌,家家户户前街後河,河上小船來往如梭,街上店鋪林立。橫跨河上的古橋有7座:山塘橋、通貴橋(又名瑞雲橋)、星橋、彩雲橋(又名半塘橋)、普濟橋、望山橋(曾名便山橋)和西山廟橋,豎貫堤上的古橋有8座:白姆橋、毛家橋、桐橋(曾名洞橋、勝安橋)、白公橋、青山橋、綠水橋、斟酌橋和萬點橋,而對岸豎貫之橋也是八座,有同善橋(小普濟橋)、引善橋等。其中山塘橋、彩雲橋、便山橋和洞橋四座橋建於宋代以前。其中通貴橋旁是明代南京吏部尚書吳一鵬的府第。星橋是昔日商業最繁盛的所在。西山廟橋南北兩堍分別是花神廟和西山廟。而斟酌橋是山塘河、東山浜、野芳浜的交匯處,是當年畫舫雲集的所在,橋東堍的花園弄花香襲人,有不少詩詞讚美斟酌橋畔的風光,例如:“斟酌橋頭花草香,畫船載酒醉斜陽。橋邊水作鵝黃色,也逐笙歌過半塘。”、“半塘春水綠如澠,贏得橋留斟酌名。橋外酒帘輕揚處,畫船簫鼓正酣聲。”

江蘇七裏山塘景點導遊詞 篇15

唐寶曆二年(820xx年),大詩人白居易從杭州調任蘇州刺史,為了便利蘇州水陸交通,開鑿了一條西起虎丘東至閶門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稱為“山塘街”,山塘河和山塘街長約七裏,叫“七裏山塘”。自古山塘街有“姑蘇第一名街”之稱。清乾隆帝壬午年(1762年)遊江南,到七裏山塘曾御筆書寫“山塘尋勝”;如今山塘尋勝御碑亭仍然保存完好。乾隆帝對七裏山塘情有獨寵,回京後在頤和園後湖仿照七裏山塘的模樣修建了蘇州街。

七裏山塘是蘇州古代的金粉地、鬧市區(類似南京的夫子廟),是近年開發的新景點。雖然往日的繁華難以複製,但經過政府的努力,總算恢復了一條小河,幾座彎月般的石橋,和兩岸各一片白牆灰瓦的古宅。我們到的時候正是傍晚,河邊的宅院都依次掛出紅燈籠,紅色的燈火同拱橋的身影一起映照在河水裏,輕輕地盪漾着,讓你不由得一聲輕歎:這就是蘇州。

名稱來源

山塘街位於古城蘇州的西北部,東連“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閶門,西接“吳中第一名勝”虎丘。全長3600米。因此被稱作“七裏山塘”。

歷史沿革

山塘街始建於公元820xx年,距今已有千餘年的歷史。唐朝寶曆元年(825)大詩人白居易來蘇州擔任刺史。他組織民工疏通山塘河並順勢拓展了河提,供車馬往來驅馳。自此,兼具交通旅遊雙重功能的山塘街就橫亙在市區和虎丘之間了。蘇州人民為了感謝這位為民造福的大詩人,將山塘街稱為“白公堤”。

山塘街自建成以來,便以其秀麗的水鄉風光成為旅遊勝地。整個街道呈河路並行的格局,建築精緻典雅、粉牆黛瓦、體量協調、疏朗有致,是蘇州古城風貌精華之所在。山塘街在明清時期就是我國名勝古蹟最密集、門類最多的街區。據清代《桐橋倚棹錄》記載,道光年間山塘一帶的山水古蹟達500多處。直至今日,山塘街仍是蘇州古蹟最多的街區。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

山塘街不僅是一個旅遊勝地。更是一個商貿重地。明清時期,隨着資本主義萌芽在中國的發展,蘇州逐漸成為我國東南地區的經濟中心,“堪稱彼時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中國台灣“中研院”劉石吉)。而山塘作為溝通蘇州城與京杭運河的要道,也一躍成為蘇州最繁盛的商貿重地,被譽為“神州第一街”。乾隆年間畫家徐揚的《盛世滋生圖》生動再現了當時蘇州的繁榮市面。此圖重點描繪了一城、一村、一鎮、一街。其中的一街就是山塘街。

隨着歲月的流逝,山塘街逐漸被歷史湮沒,不復歷史的繁盛。20xx年,蘇州市政府為保護山塘歷史文化遺產、再現山塘繁榮景象,由市長掛帥,組織專家小組進行專題研討,恢復了山塘歷史文化保護區。並將山塘建成一個集中展現吳文化精髓的旅遊景區。

20xx年8月23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旅遊景區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與《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管理辦法》,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推薦,全國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組織評定,蘇州市七裏山塘景區達到國家4A級旅遊景區標準的要求,經全國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研究決定,批准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主要特色

山塘街和山塘河有典型江南水鄉的風貌,家家户户前街後河,河上小船來往如梭,街上店鋪林立。橫跨河上的古橋有7座:山塘橋、通貴橋(又名瑞雲橋)、星橋、彩雲橋(又名半塘橋)、普濟橋、望山橋(曾名便山橋)和西山廟橋,豎貫堤上的古橋有8座:白姆橋、毛家橋、桐橋(曾名洞橋、勝安橋)、白公橋、青山橋、綠水橋、斟酌橋和萬點橋,而對岸豎貫之橋也是八座,有同善橋(小普濟橋)、引善橋等。其中山塘橋、彩雲橋、便山橋和洞橋四座橋建於宋代以前。其中通貴橋旁是明代南京吏部尚書吳一鵬的府第。星橋是昔日商業最繁盛的所在。西山廟橋南北兩堍分別是花神廟和西山廟。而斟酌橋是山塘河、東山浜、野芳浜的交匯處,是當年畫舫雲集的所在,橋東堍的花園弄花香襲人,有不少詩詞讚美斟酌橋畔的風光,例如:“斟酌橋頭花草香,畫船載酒醉斜陽。橋邊水作鵝黃色,也逐笙歌過半塘。”、“半塘春水綠如澠,贏得橋留斟酌名。橋外酒帘輕揚處,畫船簫鼓正酣聲。”

主要景點

通貴橋

通貴橋是一座橫跨山塘河的單孔拱形環洞石級橋,扁砌青磚壓條石欄杆。清朝顧公燮《丹午筆記》有記載雲:“山塘吳文端公一鵬與薔提庵前郭方伯某友善,朝夕過從,明隆慶二年(1568)橋上首出現五色彩雲,古又名瑞雲橋。崇禎十三年(1640)曾修整,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重建,光緒六年(1880)五月再修。橋跨徑 7.2米,寬2.3米,長19米。

通貴橋宛如彎月,橋洞和水中倒影連成了一個規則的圓。過街樓道、沿河的石欄杆、水碼頭,有的挑前,有的縮進;那河灘踏步是用石條凌空架起的,石條的半截砌在駁岸裏,半截露在外面,略有點參差,顯得玲瓏古拙;臨水而築的破舊小樓,前門是街,後門是山塘河,是典型的“水陸相鄰、河街平行”的雙棋盤格局……你看,高與低,曲與直,虛與實,藏與露,明與暗,和諧統一,相映成趣。這裏是欣賞蘇州水鄉風貌的佳絕處,是堪稱經典的油畫、水彩畫取景處,一切都是原汁原味,渾然一體。

通貴橋在七裏山塘的古代橋樑中並不顯眼。但這座古橋究竟上了多少攝影作品?通貴橋一帶的典型水巷風貌究竟上過多少影視作品?已經無法統計了。早年,資深影人張良導演的電影《梅花巾》就在通貴橋頭取景。隨後一發不可收拾,拍片子的接踵而來。1994年導演李少紅的《紅粉》還得了柏林電影節銀熊獎和最佳視覺效果獎。《紅粉》把蘇州介紹給了世界,同時通貴橋的魅人風姿在人們心中定格。

山塘老街

山塘老街全長360米。雖僅有七裏山塘的十分之一,卻是山塘的精華所在,被稱之為“老蘇州的縮影、吳文化的窗口”。

老街重現了當年山塘的繁盛,店肆林立、會館齊聚。既有蘇州老字號採芝齋、五芳齋、乾生元等小吃店;也有吳韻茶莊、蘇州桃花塢木刻年畫、紫檀木雕、石雕、刺繡等特色商鋪。

橫跨在山塘河的通貴橋橋孔與水中的倒影,渾然一圓,曾讓建築大師貝聿銘為此擊節叫好。乘一葉畫舫,聽一曲絲竹,真可謂“一聲柔櫓一銷魂”。

通貴橋下塘是蘇州的時尚之都,一系列風格各異的茶館、酒吧、西餐廳等,一到晚間便熱鬧非凡。古老的山塘吟唱着一首和歷史應和、與時代合拍的讓人酒酣搖曳的歌謠!

蘇州商會博物館

所謂會館就是外地駐蘇的辦事處。主要用於供同鄉人聚會、祭祀,是提供幫助、暫存貨物、交流商貿信息的地方。會館的建築一般都設有戲台、大殿、廂房等,有的還辟有花圃、園林供人遊賞。從會館的規模可以推測其經商的實力。由於山塘街東起閶門,西至虎丘,在清朝康熙、乾隆年間是我國東南部最大的商貿中心。全國各地的貨物都在此中轉,通過鬆江和太倉瀏家港運往世界各地,因此,各地商人紛紛在山塘街建立自己的會館。

山塘街曾建有大小近十四處會館。20xx年,正值蘇州商會成立一百週年。由蘇州市政府發起,金閶區政府、蘇州檔案館、蘇州市工商聯三家共同承辦籌建了這座商會博物館。

泛舟山塘

千年的山塘街,千年的河水依然流淌。如果你到山塘街卻不登一葉畫舫,確為一大憾事。自古戲台登舟,安靜的電瓶船將為你開創另一段思緒,穿過古老的橋洞,看着枕河人家的生活,粉牆黛瓦,斑駁的歷史痕跡在你身邊流淌,忘卻了都市的喧囂,無謂人生的煩憂。“吳中第一名勝”的虎丘塔將三次讓你遠眺。

入夜的山塘河更值得你流連,兩岸唯美的燈光,不但映射着山塘河的美景,更加映射出昔日山塘的繁華,凝神細聽,那古老悠遠的吳韻彷彿就在你耳邊輕響,一條山塘河,一艘畫舫,一杯香茗,點點的燈光,讓你不知身處何年。美景醉人,柔櫓銷魂。

傳説故事

根據民間傳説,明朝劉伯温為破風水,沿山塘安放七隻石狸。一些作者甚至認為“七裏山塘”乃“七狸山塘”所訛,不過這種説法並無史書根據。20xx年,七裏山塘重新安放七隻石狸。這七隻石狸從東到西依次是:美仁狸(山塘橋)、通貴狸(通貴橋)、文星狸(星橋)、彩雲狸(彩雲橋)、白公狸(普濟橋)、海湧狸(望山橋)、分水狸(西山廟橋)。

發展建設

素有“東方水街”之譽的蘇州七裏山塘,已經基本完成了保護性修復工程,試驗段和一期工程部分昨日對外開放。在昨日舉行的山塘歷史街區修復工程的情況通報會上,蘇州市副市長姜人傑宣佈,七裏山塘將成為第28屆世遺大會上,蘇州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重點推薦線路。

七裏山塘現有國家、省、市級文物單位,市級控保建築13處,古牌坊9處,各類會館8所,各類文獻可查的近300處。其中玉涵堂為明代大學士吳一鵬故居,佔地5000多平方米,是蘇州城區最大最完整的一片明代古建築羣。

自20xx年6月,蘇州市政府和金閶區政府投入巨資,實施山塘歷史街區保護性修復工程,總規劃用地136.75公頃。已實施的保護性修復試驗段工程和一期工程東起山塘橋,西至新民橋,長約360米,建築面積約2.6萬平方米。

這項修復工程規模巨大,完全採取了保護風貌,修舊如舊的原則,有針對性地修繕、移建或新建。在已經修復的2.6萬平方米建築中,修繕的玉涵堂等古宅民居大於80%%,移建的汀州會館、古戲台等古建築達15%。20xx年9月30日,修復一新的山塘歷史文化保護區正式開街。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世人的面前。

江蘇七裏山塘景點導遊詞 篇16

山塘街位於古城蘇州的西北部,全長3600米。因此被稱作“七裏山塘”。風景名勝山塘街和山塘河有典型江南水鄉的風貌,家家户户前街後河,河上小船來往如梭,街上店鋪林立。

橫跨河上的古橋有7座:山塘橋、通貴橋(又名瑞雲橋)、星橋、彩雲橋(又名半塘橋)、普濟橋、望山橋(曾名便山橋)和西山廟橋,豎貫堤上的古橋有8座:白姆橋、毛家橋、桐橋(曾名洞橋、勝安橋)、白公橋、青山橋、綠水橋、斟酌橋和萬點橋,而對岸豎貫之橋也是八座,有同善橋(小普濟橋)、引善橋等。其中山塘橋、彩雲橋、便山橋和洞橋四座橋建於宋代以前。

其中通貴橋旁是明代南京吏部尚書吳一鵬的府第。星橋是昔日商業較為繁盛的所在。西山廟橋南北兩堍分別是花神廟和西山廟。而斟酌橋是山塘河、東山浜、野芳浜的交匯處,是當年畫舫雲集的所在,橋東堍的花園弄花香襲人,有不少詩詞讚美斟酌橋畔的風光,例如:“斟酌橋頭花草香,畫船載酒醉斜陽。橋邊水作鵝黃色,也逐笙歌過半塘。”、“半塘春水綠如澠,贏得橋留斟酌名。橋外酒帘輕揚處,畫船簫鼓正酣聲。”

適宜旅遊時間山塘街地處温帶,四季分明,氣候温和,雨量充沛。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温15.7℃,1月均温2.5℃。7月均温28℃。四季皆適宜旅遊。歷史文化山塘街始建於公元820_年,距今已有千餘年的歷史。唐朝寶曆元年(825)大詩人白居易來蘇州擔任刺史。他組織民工疏通山塘河並順勢拓展了河提,供車馬往來驅馳。自此,兼具交通旅遊雙重功能的山塘街就橫亙在市區和虎丘之間了。蘇州人民為了感謝這位為民造福的大詩人,將山塘街稱為“白公堤”

山塘街不僅是一個旅遊勝地。更是一個商貿重地。明清時期,隨着資本主義萌芽在中國的發展,蘇州逐漸成為我國東南地區的經濟中心(中國台灣“中研院”劉石吉)。而山塘作為溝通蘇州城與京杭運河的要道,也一躍成為蘇州比較繁盛的商貿重地。乾隆年間畫家徐揚的《盛世滋生圖》生動再現了當時蘇州的繁榮市面。此圖重點描繪了一城、一村、一鎮、一街。其中的一街就是山塘街。隨着歲月的流逝,山塘街逐漸被歷史湮沒,不復歷史的繁盛。20_年,蘇州市政府為保護山塘歷史文化遺產、再現山塘繁榮景象,由市長掛帥,組織專家小組進行專題研討,恢復了山塘歷史文化保護區。並將山塘建成一個集中展現吳文化精髓的旅遊景區。

江蘇七裏山塘景點導遊詞 篇17

蘇州山塘街歷史悠久,它始建於唐代寶曆年間,至今已有一千一百餘年。據傳説乃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所建。古城蘇州是著名的江南水鄉,城內水港交錯,街衢縱橫,晚唐詩人杜荀鶴有詩云:“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閒地少,水巷小橋多。”在蘇州眾多的街巷之中,名勝山塘街,地位僅次於觀前街,被稱譽為“姑蘇第一名街”。一是因其歷史有1100多年;二是格局最具代表蘇州街巷的特點;三是它與許多名人、名事相關。山塘街一頭連接蘇州繁華商業區閶門,一頭連着花農聚集的虎丘鎮和名勝虎丘山,自唐代以來它一直是商品的集散之地,南北商人的聚集之處。以半塘橋為界,分為南北兩段。南段以市井勝。從起點閶門渡僧橋起至半塘橋,商鋪鱗次櫛比; 北段以風景勝,從半塘橋至虎丘山門,水面漸寬,河邊村舍簡屋,綠樹成陰,頗有野趣。

目前的山塘老街從渡僧橋到廣濟橋段共360米長,重現了當年山塘的繁盛。堪稱“老蘇州的縮影,吳文化的窗口”。有民歌唱道:“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有西湖,蘇州有山塘。兩處好地方,無限好風光。” 街區店肆林立、會館齊聚。既有蘇州老字號採芝齋、黃天源、五芳齋、綠楊餛飩店,也有藝術家的工作室,還有刺繡、紫檀木雕、石雕、玉雕、藍印花布等傳統工藝品前店後坊式的店鋪,盡展江南水鄉和蘇州街巷的特殊魅力。

江蘇七裏山塘景點導遊詞 篇18

山塘街位於古城蘇州的西北部,東連“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閶門,西接“吳中第一名勝”虎丘。全長3600米。因此被稱作“七裏山塘”。

七裏山塘 唐寶曆二年(820xx年),大詩人白居易從杭州調任蘇州刺史,為了便利蘇州水陸交通,開鑿了一條西起虎丘東至閶門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稱為“山塘街”,山塘河和山塘街長約七裏,叫“七裏山塘”。自古山塘街有“姑蘇第一名街”之稱。清乾隆帝壬午年(1762年)遊江南,到七裏山塘曾御筆書寫“山塘尋勝”;如今山塘尋勝御碑亭仍然保存完好。乾隆帝對七裏山塘情有獨寵,回京後在頤和園後湖仿照七裏山塘的模樣修建了蘇州街。

七裏山塘是蘇州古代的金粉地、鬧市區(類似南京的夫子廟),是開發的新景點。

雖然往日的繁華難以複製,但經過政府的努力,總算恢復了一條小河,幾座彎月般的石橋,和兩岸各一片白牆灰瓦的古宅。我們到的時候正是傍晚,河邊的宅院都依次掛出紅燈籠,紅色的燈火同拱橋的身影一起映照在河水裏,輕輕地盪漾着,讓你不由得一聲輕歎:這就是蘇州。

山塘街和山塘河有典型江南水鄉的風貌,家家户户前街後河,河上小船來往如梭,街上店鋪林立。橫跨河上的古橋有7座:山塘橋、通貴橋(又名瑞雲橋)、星橋、彩雲橋(又名半塘橋)、普濟橋、望山橋(曾名便山橋)和西山廟橋,豎貫堤上的古橋有8座:白姆橋、毛家橋、桐橋(曾名洞橋、勝安橋)、白公橋、青山橋、綠水橋、斟酌橋和萬點橋,而對岸豎貫之橋也是八座,有同善橋(小普濟橋)、引善橋等。其中山塘橋、彩雲橋、便山橋和洞橋四座橋建於宋代以前。其中通貴橋旁是明代南京吏部尚書吳一鵬的府第。星橋是昔日商業最繁盛的所在。西山廟橋南北兩堍分別是花神廟和西山廟。而斟酌橋是山塘河、東山浜、野芳浜的交匯處,是當年畫舫雲集的所在,橋東堍的花園弄花香襲人,有不少詩詞讚美斟酌橋畔的風光,例如:“斟酌橋頭花草香,畫船載酒醉斜陽。橋邊水作鵝黃色,也逐笙歌過半塘。”、“半塘春水綠如澠,贏得橋留斟酌名。橋外酒帘輕揚處,畫船簫鼓正酣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jiangsu/kqpx0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