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江蘇導遊詞 >

江蘇蘇州拙政園導遊詞(通用5篇)

江蘇蘇州拙政園導遊詞(通用5篇)

江蘇蘇州拙政園導遊詞 篇1

尊敬的遊客,今天我們來到的是蘇州古典園林之一 ——拙政園。拙政園有着非常悠久的歷史。佔地78畝,全園分東、中、西三部分,始建於明代正德四年。相傳王獻臣以晉代潘岳自比,潘岳的《閒居賦》中有這樣一段文字:“庶浮雲之志,築室種樹,逍遙自得。池沼足以漁釣,春税足以代耕。灌園粥蔬,以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以俟伏臘之費。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此亦拙者之為政也。”王獻臣取其中“拙政”二字為園名,藉以發泄胸中之鬱憤。這樣美麗的環境,請遊客們注意衞生、保持清潔。

江蘇蘇州拙政園導遊詞(通用5篇)

遊客們,我們現在來到的是十景塘,相信大家已經看到了,滿池荷花齊開放,非常的美麗,稍後大家可以在這裏拍照留念。這些荷花有的還是花苞,圓鼓鼓的,有些荷花已經長出了小蓮蓬,還有的是新長出的嫩芽。請大家愛護這些荷花,不要向水塘裏拋垃圾。

遊客們,我們現在來到的是伊人園。伊人園裏有許多奇花異草,還有各種形狀怪異的石頭。這裏的花五顏六色,真可以稱得上是人間仙境啊!大家可以站在這塊石頭上拍照,可以拍到全景。

遊客們,現在我們來到的是拙政園中唯一的一座廊橋——小飛虹。硃紅色的廊橋倒映在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飛虹。虹,是雨過天晴後橫跨大地的一架絢麗的彩橋,古人以虹喻橋,用意絕妙。它不僅是連接水面和陸地的通道,而且構成了以橋為中心的獨特景觀,是一座精美的廊橋。

好了,遊客們,今天我的導遊任務到此結束,下面給大家一個小時的時間,大家可以在拙政園中拍照留念、細細遊賞。祝大家玩得盡興。

江蘇蘇州拙政園導遊詞 篇2

大家好,歡迎來到蘇州,我叫華瀚韜,大家叫我小華或華導遊,蘇州有許多園林,其中拙政園是我國“四大名園”之一,也是江南古典園林中的佳作,今天,我先帶你們遊覽拙政園,大約要兩個小時左右。

拙政園是我國私家園林代表作品,在1961年3月4日由國務院頒佈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它是我國民族文化遺產中的瑰寶,被譽為“天下園林之母”。

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拙政園的正門,大家可以看到正門上方有“拙政園”三個大字,拙政園始建於明代正德四年,御史王獻臣因官場失意而返鄉,以大弘寺原址拓建為園,園內亭台樓閣,小橋流水,古木參天。拙政園的園名是由《閒居賦》中的“此亦拙者之為政也”一句縮寫而成的。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一座三開門的堂屋就是蘭雪堂。“蘭雪”兩字出自李白“春風灑蘭雪”這句,象徵着主人瀟灑如春風,潔淨如蘭雪的高尚情操。中間屏門上有一幅漆雕畫,是拙政園的全景圖。

下面,我們去遊覽“梧竹幽居”,它位於花園的最東面,俗稱“月到風來亭”,它的造型非常別緻,四個大大的圓洞門使我們聯想起了八月十五晚上的月亮。如果你們站在亭子裏往外看,這四個圓洞門又恰似四個巨大的鏡框。

這就是聞名天下的蘇州拙政園,歡迎大家以後再來蘇州遊玩,再見。

江蘇蘇州拙政園導遊詞 篇3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叫蘇杭,是你們拙政園的導遊。

現在我帶大家去遊覽一個大户人家的私家花園-世界文化遺產拙政園。它在我國是唯一同時擁有四項頭銜的景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國特殊旅遊參觀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一個曾經的私家園林為什麼會有如此的榮譽呢?我們就去探訪個究竟吧?

這高高的清水磚砌牆門的正門上方有磚雕貼金的門額“拙政園”三個字。拙政園的建造者名叫王獻臣,他是明朝的一位高管,因官場失意回到故里,以一座寺廟的舊址為基礎,開始興建拙這座宅園。為了使宅園更賦文化品味,他邀請了吳門畫派的代表人物文徵明為首席設計師,參與設計藍圖,並留有《文待詔拙政園圖》。江南四大才子的文徵明以一個畫家的審美情趣,用傳統的筆墨勾勒出了整個園林的總體佈局,歷時十多年,終於建造完成這座後來名冠江南的傑作。

文徵明的設計,以水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的園林風格,強烈地表現出中國山水畫中審美意境。至此,以真實的自然山水為藍本,融入中國畫的藝術再現手法,成為了蘇州古典園林佈局的一大宗旨。園子取名拙政園是借用西晉文人潘岳《閒居賦》中“築室種樹,逍遙自得……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為政也,”之句取園名。暗喻自己把澆園種菜作為自己(拙者)的“政”事。園建成不久,王獻臣去世,其子在一夜豪賭中,把整個園子輸給徐氏。500多年來,拙政園屢換園主,歷史上曾一分為二,又一分為三,再合而為一,滄桑變遷,園名各異,或為私園,或為官府,或散為民居,直到上個世紀50年代,才完璧合一,恢復初名“拙政園”。在拙政園眾多的歷史人物中,文徵明、曹雪芹、李秀成等格外引人注目,我們在遊覽景點時會一一向大家介紹的。

蘭雪堂是東部的主要廳堂,堂名取意於李白“獨立天地間,清風灑蘭雪”的詩句。堂坐北朝南三開間,環境幽僻。堂正中有屏門相隔,我們來看屏門南面的這幅採用蘇州傳統的漆雕工藝製作的漆雕作品《拙政園全景圖》。

拙政園始建於公元十五世紀的明代正德年間,是現存蘇州古典園林中最大的一個,佔地面積78畝,以水為主,建築多臨水而建,山地水廊起伏曲折,處處流通順暢。這一大觀園式的古典豪華園林,以其佈局的山島、竹塢、鬆崗、曲水之趣,被勝譽為“天下園林之典範”。全園分為東、中、西和住宅四個部分。住宅是典型的蘇州民居。拙政園中現有的建築,大多是清咸豐九年(1850年)拙政園成為太平天國忠王府花園時重建。

東部佔地約31畝,原稱“歸田園居”,是因為明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園東部歸侍郎王心一而得名。這裏呈現的是一幅田園風光,建築點綴在河岸與樹叢之中,溪流在假山的腳下穿行,構建出一個充滿山林野趣的開闊空間。

中部佔地約18畝,花木繁茂,山水秀麗,亭榭典雅,是拙政園的精華所在。總體佈局以水為中心,各式建築傍水安置,造型古樸典雅,亭台樓榭均臨水而建,有點亭榭則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鄉的特色。假山四周,池水環繞,山頭高低錯落,宛如湖中的島嶼,整個空間充滿了自然的風韻,氣氛寧靜而又幽遠,顯示出十六世紀中國明代的造園格局,基本保持保持了明代園林設計者文徵明時的園林藝術風格-渾厚、質樸、疏朗。

西部原為“補園”,面積約12.5畝,其水面迂迴,佈局緊湊,依山傍水建以亭閣。因被大加改建,所以乾隆後形成的工巧、造作的藝術的風格佔了上風,但水石部分同中部景區仍較接近,而起伏、曲折、凌波而過的水廊、溪澗則是蘇州園林造園藝術的佳作。現在的格局維持着晚清園主富商張履謙的風貌。

“綴雲峯”是明代遺留下來的歸田園居名峯,當年由疊山大師陳似雲堆疊。它聳立於蘭雪堂後的假山上,猶如一朵雲彩降落凡間,點綴着園景,也象一道屏障,將誼大的花園與無限畫意隱在了背後。"綴雲峯"擋住來賓們的視線的這種"開門見山"的造園手法,被稱作為"障景",起着引人入勝的作用。

我們一進花園,看到的不是一覽無餘的池塘,而是這塊巨大的湖石。這恰似那欲迎還羞的少女,"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情懷,東方女性獨有的魅力就在這裏吧,留有一份神祕,一份令人前去探幽的期待。

王心一《歸園田居記》,蘭雪堂前有池,“池南有峯特起,雲綴樹杪,名之曰綴雲峯。池左兩峯並峙,如掌如帆,謂之聯壁峯。”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綴雲峯和聯壁峯,兩座湖石站在路口象守護神一樣,正好和書中描述的大觀園門口的情況一致,一象猛獸,一象鬼怪。右面這鬼怪石,藤蘿似散發,有耳有鼻,形神兼備。兩峯為明末疊石名家陳似雲作品,所用湖石,玲瓏細潤,以元末趙鬆雪山水畫為範本。1943年夏夜,綴雲峯突然傾圮。後來,在園林專家汪星伯的指導下,重新堆成了這座高達兩丈、玲瓏夭矯的奇峯,如今此峯苔蘚斑駁,藤蔓紛披,不乏古意。

江蘇蘇州拙政園導遊詞 篇4

拙政園。拙政園始建於明代,王獻臣是該園第一位主人。他在嘉靖、正德年間官居監察御史,晚年仕途不得意,罷官而歸,買地造園,借《閒居賦》“拙者之為政”句意,取名為拙政園。園內主要景點有:蘭雪堂、芙蓉榭、秫香館、放眼亭、遠香堂、小滄浪、留亭閣、浮翠閣等。

全園分東、中、西、住宅四部份。住宅是典型的蘇州民居,現佈置為園林博物館展廳。東部明快開朗,以平岡遠山、松林草坪、竹塢曲水為主。主要景點有:蘭雪堂、綴雲峯、芙蓉榭、天泉亭、秫香館等。中部為拙政園精華所在,池水面積佔1/3,以水為主,池廣樹茂,景色自然,臨水佈置了形體不一、高低錯落的建築,主次分明。主要景點有:遠香堂、香洲、荷風四面亭、見山樓、小飛虹、枇杷園等。西部主體建築為靠近住宅一側的卅六鴛鴦館,水池呈曲尺形,其特點為台館分峙、迴廊起伏,水波倒影,別有情趣,裝飾華麗精美。主要景點有:卅六鴛鴦館、倒影樓、與誰同坐軒、水廊等。

東園介紹

蘭雪堂:是東部的主要廳堂,堂名取意於李白“獨立天地間,清風灑蘭雪”的詩句。始建於明崇禎八年(1635),據園主王心一《歸園田居》記載,蘭雪堂為五楹草堂,“東西桂樹為屏,其後則有山如幅,縱橫皆種梅花。梅之外有竹,竹臨僧舍,旦暮梵聲,時從竹中來”,環境幽僻。堂前兩棵白皮松蒼勁古拙,牆邊修竹蒼翠欲滴,湖石玲瓏,綠草夾徑,東西院牆相連。堂坐北朝南三開間,“蘭雪堂”匾額高掛,長窗落地,堂正中有屏門相隔,屏門南面為一幅漆雕《拙政園全景圖》,屏門北面為《翠竹圖》,全部採用蘇州傳統的漆雕工藝,屏門兩邊的隔扇裙板上刻有人物山水。

綴雲峯:蘭雪堂北,山峯高聳在綠樹竹蔭中,山西北雙峯並立,取名“聯璧”。綴雲峯、聯壁峯為歸園田居的園中景點。王心一《歸園田居記》,蘭雪堂前有池,“池南有峯特起,雲綴樹杪,名之曰綴雲峯。池左兩峯並峙,如掌如帆,謂之聯壁峯。”兩峯為明末疊石名家陳似雲作品,所用湖石,玲瓏細潤,以元末趙鬆雪山水畫為範本。綴雲峯的形態自下而上逐漸狀大,其巔尤偉,如雲狀,巋然獨立,旁無支撐。1943年夏夜,綴雲峯突然傾圮。後來,在園林專家汪星伯的指導下,重新堆成了這座高達兩丈、玲瓏夭矯的奇峯,如今此峯苔蘚斑駁,藤蔓紛披,不乏古意。

芙蓉榭:榭是我國古代一種很美的建築形式,憑藉周圍風景而構成,形式靈活多變。芙蓉榭屋頂為捲棚歇山頂,四角飛翹,一半建在岸上,一半伸向水面,靈空架於水波上,佇立水邊、秀美倩巧。此榭面臨廣池,池水清清,是夏日賞荷的好地方。漫步芙蓉榭,憑欄四顧,可見滿池青翠,粉黛出水,風流麗質似亭亭玉立的仙子在碧波中美目流盼,微風驟起,掀起一片綠浪,送來陣陣荷香,……盡情領略荷花的嬌美、幽雅和高潔的風骨。

天泉亭:是一座重檐八角亭,出檐高挑,外部形成迴廊,莊重質樸,圍柱間有坐檻,可以坐歇欣賞。四周草坪環繞,花木扶疏。亭北平崗小坡,林木葱鬱。亭子之所以取“天泉”這個名字,是因為它的下面有一口井,此井終年不涸,水質甘甜,因而被稱為“天泉”。據《乾隆長洲縣誌》記載,元朝大德年間,這一帶有一座寺廟叫大宏寺。又過了百來年,餘澤和尚居住在這裏,並建了一所“東齋”。齋前有井,稱“天泉”。蘇州是個水鄉澤國,河多、橋多、井也多,但被載入史冊的則不多見。王心一建“歸園田居”時,保留了這井,也使園中平添幾許田園風光。

秫香館:秫香,指稻穀飄香,以前牆外皆為農田,豐收季節,秋風送來一陣陣稻穀的清香,令人心醉,館亦因此得名。秫香館為東部的主體建築,面水隔山,為單檐歇山結構,室內寬敞明亮,長窗裙板上的黃楊木雕,共有48幅,緣據行家考證,一部為《西廂記》,另一部為《金玉如意》。其中《西廂記》一出中,有“張生跳牆會鴛鴦”、“拷紅”、“長亭送別”等場景,雕鏤精細,層次豐富,栩栩如生。夕陽西下,一抹餘輝灑落在秫香館的落地長窗上。加上精緻的裙板木雕,把秫香館裝點得古樸雅緻,別有情趣。

涵青亭:園林建築,以亭的變化為多。亭是一種只有屋頂而沒有牆的小屋,玲瓏輕巧,一般由屋頂、柱身和台基三部分組成。在園林中可點景、觀景,又可供人小憩、納涼、避雨。拙政園不僅亭多,而且形式不一。涵青亭居於一隅,空間範圍比較逼仄。但造園家以高大的白牆作底,建了一座組合式的半亭,一主二從,主亭平座挑出於水面之上,猶如水榭,兩側副亭略向後退,朝左右展開,似廊又非廊,主亭發兩隻戧,副亭發一隻戧,整座亭子猶如一隻展翅欲飛的鳳凰,給本來平直、單調的牆體增添了飛舞的動勢。斜倚亭邊美人靠小坐,天光雲影水間,錦鯉遨遊,荷蓮輕蕩。

中園介紹

倚虹亭:在復廊西面的直廊上,坐東朝西,身後長廊迤邐,面前水木曠遠,是進入中花園後一個極好的觀賞點。亭右是梧竹幽居,亭前有一座青石小橋,名“倚虹橋”,橋欄、石質都體現了明代風格,似是明代拙政園的遺物。站在亭內,中間開闊的池水,曲橋分割水面。盛夏,滿池的荷花紅裳翠蓋,一片江南風情。綠蔭深處,隱約可見一座秀美、玲瓏的寶塔,這是運用借景的手法,將園外千餘米之遙的北寺塔借入園中。是“借景”中“遠借”的佳例。

梧竹幽居:建築風格獨特,構思巧妙別緻的梧竹幽居是一座方亭,為中部池東的觀賞主景。此亭外圍為廊,紅柱白牆,飛檐翹角,背靠長廊,面對廣池,旁有梧桐遮蔭、翠竹生情。亭的絕妙之處還在於四周白牆開了四個圓形洞門,洞環洞,洞套洞,在不同的角度可看到重疊交錯的分圈、套圈、連圈的奇特景觀。四個圓洞門既通透、採光、雅緻,又形成了四幅花窗掩映、小橋流水、湖光山色、梧竹清韻的美麗框景畫面,意味雋永。“梧竹幽居”匾額為文徵明體。“爽借清風明借月,動觀流水靜觀山”對聯為清末名書家趙之謙撰書,上聯連用二個借字,點出了人類與風月、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親密之情;下聯則用一動一靜,一虛一實相互襯托、對比,相映成趣。

雪香雲蔚亭:雪香,指梅花。雲蔚,指花木繁盛。此亭適宜早春賞梅,亭旁植梅,暗香浮動。周圍竹叢青翠,林木葱鬱,繞溪盤行,頗有城市山林的趣味。亭為長方形,在池中西部土山上,外觀質樸而輕快,亭內匾額“山花野鳥之間”為當代書畫家錢君陶所書。

嘉實亭:園內種植許多枇杷樹,枇杷秋天孕蕾,冬天開花,春天結果,夏天成熟,藴含四季之氣,結成累累金丸。嘉實亭,既有對江南名園的讚揚,又寓意收穫的喜慶。亭牆正中開有方形窗洞,窗洞外一側是太湖石,石旁冬有臘梅,夏有芭蕉,組成一幅天然的立體圖畫。通過枇杷園洞門,嘉實亭與雪香雲蔚亭形成一組對景,這是造園的藝術手法之一。

聽雨軒

在嘉實亭之東,與周圍建築用曲廊相接。軒前一泓清水,植有荷花;池邊有芭蕉、翠竹,軒後也種植一叢芭蕉,前後相映。五代時南唐詩人李中有詩曰:“聽雨入秋竹,留僧覆舊棋”;宋代詩人楊萬里《秋雨歎》詩曰:“蕉葉半黃荷葉碧,兩家秋雨一家聲”;現代蘇州園藝家周瘦鵑《芭蕉》詩曰:“芭蕉葉上瀟瀟雨,夢裏猶聞碎玉聲。”這裏芭蕉、翠竹、荷葉都有,無論春夏秋冬,只要是雨夜,由於雨落在不同的植物上,加上聽雨人的心態各異,自能聽到各具情趣的雨聲,境界絕妙,別有韻味。

海棠春塢:倚虹長廊蜿蜒,玲瓏館東側花牆分隔的獨立小院是海棠春塢。造型別致的書卷式磚額,嵌於院之南牆。院內海棠數株,初春時分萬花似錦,嬌羞如小家碧玉秀姿豔質,有超羣絕類之美。文人墨客為之動情謳歌。庭院鋪地用青紅白三色鵝卵石鑲嵌而成海棠花紋。院內茶几裝飾圖案均為海棠紋樣。處處有景點題,庭院雖小,清靜幽雅,是讀書休憩的理想之所。

遠香堂:遠香堂為四面廳,是拙政園中部的主體建築,在原明正德若墅堂的舊址上,為清乾隆時所建,青石屋基是當時的原物。它面水而築,單檐歇山頂,面闊三間。堂北平台寬敞,池水曠朗清澈。荷池寬闊,紅裳翠蓋,清香宜人。堂名取周敦頤《愛蓮説》中“香遠益清”的名句,水中遍植荷花,因荷得名。夏日池中荷葉田田,荷風撲面,清香遠送,是賞荷的佳處。園主借花自喻,表達了園主高尚的情操。堂內裝飾透明玲瓏的玻璃落地長窗,規格整齊,由於長窗透空,四周各具情趣的景物,山光水影,盡收眼底,猶如觀賞山水長卷。室內陳設典雅精緻。

小飛虹:蘇州是水鄉,拙政園是水園,有水必有橋。拙政園裏有石板橋、石拱橋等,小飛虹的型制很特別。是蘇州園林中唯一的廊橋。取南北朝宋代鮑昭《白雲》詩“飛虹眺秦河,泛霧弄輕弦而命名”。硃紅色橋欄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飛虹,故以為名。虹,是雨過天晴後橫跨大地的一架絢麗的彩橋,古人以虹喻橋,用意絕妙。它不僅是連接水面和陸地的通道,而且構成了以橋為中心的獨特景觀。小飛虹橋體為三跨石樑,微微拱起,呈八字型。橋面兩側設有萬字護欄,三間八柱,覆蓋廊屋,檐枋下飾以倒掛楣子,橋兩端與曲廊相連,是一座精美的廊橋。

小滄浪:小滄浪取北宋?蘇舜欽“滄浪亭”名為閣名,寓意遁世歸隱。小閣面闊三間,南窗北檻,兩面臨水,外形十分別致,似房非房,似船非船,似橋非橋,完全是架在水面上的一座水閣。水閣橫跨池上,將水面再度劃分,把到此結束的中園水尾營造得貌似綿延不斷,藝術手法高超。亭廊圍繞,構成開敞的幽靜水院。從前蘇州古城文人雅士、官宦人家眾多,無論是華屋巨宅還是一般住房,都特別注意小空間的修飾,這小空間就是庭院,而水庭院則是這絕無僅有的小滄浪,一方面,它體現了江南水鄉風情,另一方面,因水造景,院落內外互相借景而構建了一個特別清涼的環境。

松風水閣:鬆、竹、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被稱作“歲寒三友”,在文人寫意園中,尤愛栽種這類用以“比德”的植物,來表達主人的思想感情。松樹經寒不凋,四季常青,古人將之喻作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者。鬆之蒼勁古拙的姿態常被畫入圖中,是中國園林的主要樹種之一。松風水閣又名“聽松風處”,是看鬆聽濤之處。這座水閣攢尖方頂,空間封閉,由廊間小門出入,其餘三面採用半牆加半窗的結構。屋頂出檐特大,飛檐起翹尤高,表現出翩翩欲飛、飄逸輕靈的風采,整座建築不是採用規整的正南正北方向,而是斜過45度角,凌空架於水上,可避陽通風,最適宜於夏天觀景。亭側植有黑松數株,有風拂過,松枝遙動,松濤作響,色聲皆備,是別有風味的一處景觀。

香洲:香洲為“舫”式結構,有兩層艙樓,通體高雅而灑脱,其身姿倒映水中,更顯得纖麗而雅潔。香洲寄託了文人的理想與情操。香洲,用的是屈原筆下“芳洲”的典故,《楚辭》中有“採芳洲兮杜若,將以遺兮下女”的句子。古時常以香草來比喻清高之士,此處以荷花景觀來喻意香草,也很得體。在中國古典園林眾多的石舫中,拙政園香洲大概稱得上是造型最為美觀的一個。船頭是台,前艙是亭,中艙為榭,船尾是閣,閣上起樓,線條柔和起伏,比例大小得當,使人想起古時蘇州、杭州、揚州一帶山温水軟、畫舫如雲的景象。香洲位於水邊,正當東、西水流和南北向河道的交匯處,三面環水,一面依岸,由三塊石條所組成的跳板登“船”,站在船頭,波起漣漪,四周開敞明亮,滿園秀色,令人心爽。烈日酷暑,此地卻荷風陣陣,舉目清涼。香洲船頭上懸有文徵明寫的題額,後人還專門為之題跋。香洲這條旱船,建築手法典雅精巧,引人入勝,使人感到一種對高潔人格的追尋。

荷風四面亭:亭名因荷而得,座落在園中部池中小島,四面皆水,湖內蓮花亭亭淨植,湖岸柳枝絲絲婆娑,亭單檐六角,四面通透,亭中有抱柱聯:“四面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用在此處十分貼切。尤其是聯中的“壁”字用得好,亭子是最為開敞的建築物,柱間無牆,所以視線不受遮擋,倍感空透明亮,雖然無壁,然而三面河岸垂柳茂盛無間,四周芙蓉偎依簇擁,不是密密匝匝地圍成了一道綠色的香柔之牆嗎?動人的誇張和豐富的想象,使這座島上的小亭愈發顯得多姿多彩,亭亭可人。風吹牆動,綠浪翻滾,清香四溢,色、香、形俱佳。春柳輕,夏荷豔,秋水明,冬山靜,荷風四面亭不僅最宜夏暑,而且四季皆宜。若從高處俯瞰荷風四面亭,但見亭出水面,飛檐出挑,紅柱挺拔,基座玉白,分明是滿塘荷花懷抱着的一顆光燦燦的明珠。

見山樓:見山樓三面環水,兩側傍山,從西部可通過平坦的廊橋進入底層,而上樓則要經過爬山廊或假山石級。它是一座江南風格的民居式樓房,重檐捲棚,歇山頂,坡度平緩,粉牆黛瓦,色彩淡雅,樓上的明瓦窗,保持了古樸之風。底層被稱作“藕香榭”,沿水的外廊設吳王靠,小憩時憑靠可近觀游魚,中賞荷花,遠則園內諸景如畫一般地在眼前緩緩展開。上層為見山樓,陶淵明有名句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樓高敞,可將中園美景盡收眼底。春季滿園新翠,奼紫嫣紅;夏日薰風徐來,荷香陣陣;秋天池畔蘆荻迎風,寒意蕭瑟;冬時滿屋暖陽,雪景宜人。原先,蘇州城中沒有高樓大廈,登此樓望遠,可盡覽郊外山色。相傳此樓清咸豐年間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的辦公之所。見山樓高而不危,聳而平穩,與周圍的景物構成均衡的圖畫。

玉蘭堂:玉蘭堂,是一處獨立閉的幽靜庭院,它處在拙政園主人居住區與花園的交界部位,是園主會見賓客與處理日常事務的主要場所,玉蘭堂高大寬敞,院落小巧精緻。南牆高聳,好似畫紙,牆上藤草作畫,牆下築有花壇,植天竺和竹叢,配湖石數峯,玉蘭和桂花,色、香宜人。玉蘭堂曾名“筆花堂”,與文徵明故居中的“筆花堂”同名。這顯示了當初園主王獻臣與文徵明之間不同一般的親密關係;再則,“夢筆生花”也是古時文人對創作靈感的一種追尋。在此讀書作畫,實是人生的莫大享受。

西園介紹

宜兩亭:在別有洞天靠左,疊有假山一座。沿假山上石徑,有一座六角形的亭子位於山頂,這就是“宜兩亭”。它踞於中園和西園分界的雲牆邊,亭基較高,六面置窗,窗格為梅花圖案。登上宜兩亭,可以俯瞰中部的山光水色。從中花園觀景,從層層遞進的景色展開後,宜兩亭突出於廊脊之上,使整個中花園的景色變得綿延不盡,形成非常深遠的景觀空間,這是造園技巧上“鄰借”的典型範例。“宜兩”出自一個有趣的故事。唐代白居易曾與元宗簡結鄰而居,院落中有高大的柳樹探出圍牆,可為兩家共賞。白居易寫詩讚美道:“明月好同三徑夜,綠楊宜作兩家春”,以此來比喻鄰里間的和睦相處。當年,拙政園的中園和西園分屬兩家所有,西園主人不建高樓,而改為堆山築亭。西家可以在亭中觀賞到他十分羨慕的中園景色,而中園主人在中花園亦可眺望亭閣高聳的一番情趣,借亭入景,豐富景觀,豈不妙哉!一亭宜兩家,添景更添情,就這樣,一句好詩,一段佳話,造就了一個妙亭,一道風景。

波形廊:在西花園與中花園交界處的一道水廊,是別處少見的佳構。從平面上看,水廊呈“L”形環池佈局,分成兩段,臨水而築,南段從別有洞天入口,到卅六鴛鴦館止;北段止於倒影樓,懸空於水上。這裏原來是一堵分隔中、西園的水牆,作為兩園之間的分界橫在那裏,如何規劃成景頗費躊躇。聰明的工匠借牆為廊,淩水而建,以一種絕處求生的高妙造園手法來打破這牆僵直、沉悶的局面,將廊的下部架空,猶如棧道一般,依水勢作成高低起伏、彎轉曲折狀,使景觀空間富於彈性,具有韻律美和節奏美。由南往北,經過一系列形態變化之後,突然出現大幅度轉折,把它拉離園牆一段距離,使之突出於水池之上,低貼水面,左右凌空,廊頂變化如亭蓋,臨水處立小石欄柱兩根,猶如釣台一般,在波形廊靠近倒影樓的近終點處,在其下部設一孔水洞,讓廊跨越而過,使園的中、西部水系相通,廊體也拔高至最高點。若遠看水廊,便似長虹卧波,氣勢不凡。

卅六鴛鴦館:是西花園的主體建築,精美華麗,南部叫“十八曼陀羅花館”,北部叫“卅六鴛鴦館”。一座建築同時有兩個名字,這是古建築中的一種鴛鴦廳形式,以屏風、罩、紗?將一座大廳分為兩部,樑架一面用扁料,一面用圓料,似兩進廳堂合併而成,其作用是南半部宜於冬、春,北半部宜於夏、秋。鴛鴦廳面闊三間,外觀為硬山頂,平面呈方形,四隅均建有四角攢尖的精巧耳房,又叫暖閣。北半部挑出於水面,由8根石柱撐住館體架於池上。館之中央的銀杏木雕玻璃屏將大廳一隔為二。北廳(後廳)臨清池,夏、秋時推窗可見荷池中芙蕖浮動,鴛鴦戲水,東漢時大將軍霍光“(在)園中鑿大池,植五色睡蓮,養鴛鴦卅六對,望之燦若披錦”,館名取其意,匾額為清同治年間蘇州狀元洪鈞題寫。蘇州自古出人才,明清時期狀元人數居全國前列,洪鈞就是其中之一。他在民間傳説中成了一個帶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大多是因他娶了一代名妓賽金花為妾。賽金花的故事後來被人寫成小説,洪鈞也就更加出名了。南廳是十八曼陀羅花館,宜於冬、春居處,廳南向陽,小院圍牆既擋風又聚曖,並使室內有適量的陽光照射。曼陀羅花即山茶花。清代末年,張履謙建此館時曾栽種18株名貴的山茶花,冬季百花凋零,山茶卻如傲雪的臘梅嫣紅鬥雪,“樹頭萬朵齊吞火,殘雪燒紅半個天。”表現出蓬勃的生命力,展示着獨特的美,此館匾額是晚清蘇州的另一個狀元陸潤庠所題。陸狀元和洪狀元在蘇州話裏洪、陸諧音“紅、綠”這一紅(洪)一綠(陸)同邑兩狀元為同一建築寫匾額,為廳堂增色不少。卅六鴛鴦館內頂棚採用連續四卷的拱型狀,既彎曲美觀,遮掩頂上樑架,又利用這弧形屋頂來反射聲音,增強音響效果,使得餘音裊裊,繞樑縈迴。主人在此宴友、會客、休憩,環境優雅,在廳中鋪就一方紅氍毹,吹笛弄簫,吟歌唱曲。陳設古色古香,書畫掛屏、傢俱擺設配置精當。

倒影樓:倒影樓以觀賞水中倒影為主的景點。樓分兩層,樓下是為“拜文揖沈之齋”,文是指文徵明,沈是指沈周(石田),這兩位均是蘇州著名的畫家,沈周還是文徵明的老師。拙政園之蜚聲江南,是與大畫家、大詩人文徵明分不開的。當年,西園園主張履謙為表達自己的景仰之情,於光緒二十年(1894)特建此樓以資紀念,他將自己收藏的文徵明、沈石田畫像和《王氏拙政園記》拓片以及俞粟廬書《補園記》石刻嵌在樓下左右兩壁。中間裙板上刻有鄭板橋的書畫真跡。面水的一側於柱間安裝通透玲瓏的長窗,窗內有木質低欄。倚欄而立,可憑水觀景。左有波形長廊相伴,右有“與誰同坐軒”,尤其是這些景物的倒影如畫,盡入眼中。水底明月,池中雲彩,波影浮動,景色絕佳。樓上原是園主兒媳王氏的書房。此樓四周遍植桂花無數,入秋賞罷殘荷賞金桂,桂香如酒令人醉。無論是讀書習字,還是吟詩作畫、觀景自娛,皆環境可人,幽香可愛。

與誰同坐軒:小亭非常別緻,修成摺扇狀。蘇東坡有詞“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故名“與誰同坐軒”。軒依水而建,平面形狀為扇形,屋面、軒門、窗洞、石桌、石凳及軒頂、燈罩、牆上匾額、鵝頸椅、半欄均成扇面狀,故又稱作“扇亭”。軒內扇形窗洞兩旁懸掛着杜甫的詩句聯“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私。”扇亭地處山麓水邊,地理位置甚佳,樹高而雄,石幢靜立,人在軒中,無論是倚門而望,憑欄遠眺,還是依窗近視,小坐歇息,均可感到前後左右美景不斷。在扇亭後的土山上還有一小亭,稱“笠亭”。“笠”即箬帽,亭作渾圓形,頂部坡度較平緩,恰如一頂箬帽,掩映於枝繁葉茂的草樹中,摒棄了一切裝飾,樸素無華。山小亭微,搭配勻稱,襯以亭前山水,儼然一戴笠漁翁垂釣,悠然自得。前人曾寫詞讚道:“花間蘿蹬一痕青,煙稜雲罅危亭。笠檐蓑袂證前盟,恰對漁汀。紅隱霞邊山寺,綠皺畫裏江城。槐衙柳桁繞瓏玲,坐聽啼鶯。”與誰同坐軒和笠亭是兩種不同的園林建築藝術造型,也是在古典園林中較少見的象形建築。亭、軒結合,渾然一體。笠亭山上有一座八角形雙層建築,高大氣派,煞是引人注目。山上林木茂密,綠草如茵,建築好像浮動於一片翠綠濃蔭之上,因而叫做“浮翠閣”。造型高聳凌空,立面?扇飾有精美圖畫。登閣眺望四周,但見山清水綠,天高雲淡,滿園青翠,一派生機盎然,令人心曠神怡,樂不思返。扇亭、笠亭、浮翠閣,地理位置依次是臨水、山中、山巔,它們形態各異,大小不一,由低至高,循序漸進,猶如音階中的哆、?、咪,一氣呵成,使人陶醉在這動聽的旋律裏。

留廳閣:為單層閣,體型輕巧,四周開窗,閣前置平台,閣內最值得一看的是清代銀杏木立體雕刻鬆、竹、梅、鵲飛罩,浮雕、鏤雕、圓雕相結合,刀法嫻熟,技藝高超,構思巧妙,將“歲寒三友”和“喜鵲登梅”兩種圖案柔和在一起,接縫處不留痕跡,渾然天成,是園林飛罩不可多得的精品。從整體外形看,留聽閣是一個抽象化的船廳,廳前平台如船頭。左側池塘中種滿了荷花,荷花生長期間其葉、蕾、花、果皆有姿有態,觀賞期特長,從春末夏初池面冒出點點綠錢到盛夏時節的滿池華蓋,直至秋意濃濃的枯葉殘花,每一個階段都有其獨到的美。俗話説,花無百日紅,再美的鮮花最終也是“零落成泥碾作塵”,殘花敗葉的淒涼晚景讓人不忍卒睹,唯獨秋塘枯荷卻別有一種殘缺美的意境,李商隱有“留得殘荷聽雨聲”的名句,留聽閣就是取此詩意而名。花謝了,人已老,景猶在,情難忘,觸人心境,發人幽思。《紅樓夢》第四十四回裏,賈寶玉與林黛玉乘着姑蘇駕娘撐動的木舫在水中游賞,黛玉看到滿池荷花時説,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林黛玉是個極有文化修養的姑娘,多愁善感,聰明絕頂,但又孤傲清高,不願隨波逐流,所以才會對李商隱這句表達冷寂清幽之美的詩句產生共鳴。這雖然是文學作品裏的描述,但她所欣賞的如此富有詩意的境界也出現在拙政園的西花園裏。大自然的天籟之音,在中國園林中奏出了或恢宏或歡快或喜悦的美妙樂章。

塔影亭:此亭從頂部到底座及四周窗格均為正八角圖案,是園中最精緻華麗的建築物之一。在留聽閣船台,回頭望塔影亭,頓覺美妙至致。狹長的縱向水系拉開了層次,隔了一定的距離,水灣的縱深感就增強了,那攢尖的八角亭印入水中,宛如寶塔,端莊怡然。真亭假塔,虛實相連,不失為西部花園中一個別致的景觀。在拙政園中,有兩處景觀與寶塔有關。一處是在倚虹亭看遠借的園外北寺塔,還有一處便是這借水景而成的塔影亭。在中花園中看到的寶塔是實體,而在西花園中看到的寶塔是虛體。不論是真塔遠望,還是假塔近觀,都讓人產生豐富的聯想,留下深刻的印象。塔影亭所處的位置並不顯眼,已到了花園的盡頭。聰明的主人在水源將盡處築了一個小亭,若將整個西園比作一首旋律優美的樂曲,那麼塔影亭就是最後一節音符。嘎然而止的樂曲讓人覺得突兀,而此處有了塔影亭則組成了完整的樂章。更妙的是,不光有亭,還有影,就如曲終遺音餘韻不絕,讓人回味。

在拙政園裏面走走,感覺真不錯,景色很美,不管在哪個角度看都是一幅圖畫。

江蘇蘇州拙政園導遊詞 篇5

各位遊客朋友:

大家好!歡迎遊覽我國四大名園之一的——蘇州拙政園。是我國私家園林的代表之作,並且拙政園被稱為“天下園林之母”。

好,現在就讓我們走進園林。拙政園分為三部分,其中精華部分在中間一部分。為什麼取名為拙政園呢?因為拙政園的主人是王獻臣,他的意思就是説:我不適合當官,當官的我是個傻傻的人。 經過拙政園的牆門和“通幽”“入勝”腰門,我們就來到了拙政園的東部。東部花園的南部有一座三開間的堂屋,名為“蘭雪堂”。“蘭雪”兩字出自李白“春風灑蘭雪”之句,象徵着主人瀟灑如春風,潔淨如蘭雪的高尚情操。除了“蘭雪堂”,還有"秫香館"、"天泉閣"、"芙蓉榭"等。

現在我們將走進精華部分。走廊牆壁上有的各式各樣的窗花,如果往裏看的話,將會看到25幅不同風格的畫。現在,我們繼續向前走,前面的是“倒影樓”。"倒影樓"前面有一條曲折婉蜒的水廊。池面上波光粼粼。看看樓頂,好像一把扇子,樓頂的瓦面像摺扇的扇面,後面"笠亭"的尖頂恰似摺扇的扇把,簡直連接得天衣無縫。

這次的遊覽到這就結束了,遊客朋友們再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jiangsu/9j8qw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