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湖北導遊詞 >

最新的湖北三峽人家導遊詞範文(精選20篇)

最新的湖北三峽人家導遊詞範文(精選20篇)

最新的湖北三峽人家導遊詞範文 篇1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你們到三峽人家來做客,我叫×××,非常榮幸,能擔任大家本次行程的導遊,同時我將全程陪伴你們,為你們的遊覽提供熱誠的服務,有服務不到之處盡請大家多提寶貴意見。

最新的湖北三峽人家導遊詞範文(精選20篇)

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就是胡金灘碼頭,是我們景區的始發站,我們將乘坐渡船到達對岸的三峽人家風景區。

三峽人家風景區位於長江三峽的西陵峽南岸,是長江三峽最美麗的景區,也是環壩集團歷經十多年精心打造的創新型景區。

三峽人家一肩挑兩壩(一個是世界第一大壩的三峽大壩,另一個是亞洲第一大壩的葛洲壩),一江攜兩溪(分別是可以體驗軍事漂流的楊家溪和美麗勝景龍進溪),保留着三峽工程蓄水後長江三峽唯一的三峽原始風貌和自然生態環境。石(燈影石、石令牌)、瀑(黃龍瀑、琴鷹瀑)、洞(燈影洞)、泉(天下第四泉)等多種自然元素在四平方公里內完美組合;山有山的偉岸,水有水的柔媚,洞有洞的神奇,瀑有瀑的壯麗,石有石的氣質。極致大自然之天工造化,這裏有洪荒之美、這裏有蒼涼之美、這裏有陰柔之美、這裏更有雄渾之美。

它又是大型三峽文化主題公園,古老的地質文化、巴人文化、楚國文化、土家文化、碼頭文化、軍事文化構成三峽的歷史人文景觀;走進三峽人家您將經受一次煙雨迷濛的文化夢幻洗禮。三峽人家融合三峽文化之精髓,巴風楚韻,峽江今昔,一覽無餘。壯偉的長江哺育了三峽文化,它是巴楚民族傳統藝術的精華,巴楚文化在這裏交融、繁衍、發展。當博大與神祕結緣,輝煌與厚重聯姻,三峽人家就註定是新三峽旅遊的古老傳奇。

白牆青瓦石板路,小橋流水吊腳樓,枯藤老樹喜鵲窩,機槍碉堡舊戰壕,奇石溶洞古城堡,當您進入景區的一剎那,您的心註定將永遠留在這裏,徜徉在仙境般的夢幻景緻,這裏的美讓你心悸,這裏的美更讓人窒息。

三峽人家,一網打盡三峽的自然元素和文化舊夢。

常言説,百聞不如一見,讓我帶領大家一起去體驗一場充滿夢幻色彩的大型生態文化之旅吧!

二、長江三峽與燈影峽簡介

(胡金灘候船或上船時講解)

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就是長江三峽的燈影峽,長江三峽東起湖北宜昌南津關,西至重慶市奉節縣白帝城,由西陵峽、巫峽、瞿塘峽組成,全長193公里。它是長江風光的精華,神州山水中的瑰寶,古往今來,閃耀着迷人的光彩,無數中外遊客為之傾倒。

過南津關西行約17公里,就到了我們現在所在的位置燈影峽。燈影峽又名明月峽,峽雖不長,但景緻不凡,可謂“無峯非峭壁,有水盡飛泉”。峽壁明淨可人,純無雜色,如天工細心打磨而出。當這明淨的峽壁被明淨的天空映襯着時,酷似一幅水墨國畫,崖壁映入江水中,靜影澄碧;江水瑟瑟,更添明麗之趣。如夜間經過時,月懸西山,月光之下的山光水色形成的那種“淨界”,難以言喻,所謂“明月峽”,由此得名。燈影峽得以以形取景,船左方(南岸)的馬牙山上有四塊奇石,酷似《西遊記》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高興歸來的生動形象:手搭涼棚、前行探路的孫悟空;捧着肚皮、一步三晃的豬八戒;肩落重擔、緊步相隨的沙和尚;安然坐騎,合掌緩行的唐僧。形象逼真、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妙不可言。每當夕霞晚照,從峽中遠望,極似皮影戲,當地人稱皮影戲為燈影戲,所以這裏得名燈影峽。在燈影峽下便是5A級景區“三峽人家風景區”,在這裏除了可以領略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外,還可以感受土家風情給你帶來的無限樂趣。

最新的湖北三峽人家導遊詞範文 篇2

快樂着你的快樂!幸福着你的幸福。我有幸被學校選拔在十一長假期間到湖北省宜昌市參加全省少兒游泳比賽。兩天的比賽結束後,10月3日一大早,我們從未到過宜昌的幾個小夥伴相約,在媽媽的陪同下準備遊覽宜昌的八大景點之一——三峽人家。注意已定,我們就早早地起來,稍作梳洗後就來到宜昌市區的一個地攤點上吃過早點便向我們約好的旅遊地出發了。

大約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車程就到了三峽奇石之鄉的停車場,停好我們自帶的小車,隨同人山人海的遊客一起在靜靜地等候旅遊車的接送。

等了大約20來分鐘,接送的客車來了,隨着擁擠的人羣,我們好不容易才擠上了旅遊的大巴車,上車之時也領略了擠車的不容易,看到了為上車而大打出手的不堪一幕。“大巴”經過20多分鐘(由於山路的彎曲,連我在內的幾個人都感到了嚴重的不舒服,就差一點要吐出來了)便到了旅遊的第一站——胡金灘碼頭。在碼頭等船之時,看着碼頭上的浮雕,不禁讓我想起了當年船伕拉縴的艱辛和縴夫生活的辛酸。

買好上“三峽人家”的旅遊票,登上船沿江直上在明月閣碼頭棄船上岸了。我們一路談笑風生,好不愜意。

看着景區三峽人家的田園生活:漁夫的捕魚,漁女亭亭玉立於船頭的迷人景緻。不禁勾起了我對古時山間人家的簡樸、舉世無爭、善良淳樸的無端的遐想。

一路迎着溪流緩緩而上,不時映入眼簾的是鸕鶿(俗稱魚鷹)立於船頭,肥鵝不時地嘻於碧水之間,多好的一副田園秋景圖啊!

三峽人家的節目表演:“鵲橋”之處的戀人幽會,三峽人家的古樸婚禮,媒婆的幽默逗笑,遊人的互動不時引起掌聲一片,笑語連連。好不心情舒暢!

歡愉之情,時間也跑得快。不知不覺之中已是下午的3點了,此時遊興未盡的我也不得不來到“龍進溪碼頭”準備侯船返程了。

最新的湖北三峽人家導遊詞範文 篇3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你們到三峽人家來做客,我叫×××,非常榮幸,能擔任大家本次行程的導遊,同時我將全程陪伴你們,為你們的遊覽提供熱誠的服務,有服務不到之處盡請大家多提寶貴意見。

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就是胡金灘碼頭,是我們景區的始發站,我們將乘坐渡船到達對岸的三峽人家風景區。

三峽人家風景區位於長江三峽的西陵峽南岸,是長江三峽最美麗的景區,也是環壩集團歷經十多年精心打造的創新型景區。

三峽人家一肩挑兩壩(一個是世界第一大壩的三峽大壩,另一個是亞洲第一大壩的葛洲壩),一江攜兩溪(分別是可以體驗軍事漂流的楊家溪和美麗勝景龍進溪),保留着三峽工程蓄水後長江三峽唯一的三峽原始風貌和自然生態環境。石(燈影石、石令牌)、瀑(黃龍瀑、琴鷹瀑)、洞(燈影洞)、泉(天下第四泉)等多種自然元素在四平方公里內完美組合;山有山的偉岸,水有水的柔媚,洞有洞的神奇,瀑有瀑的壯麗,石有石的氣質。極致大自然之天工造化,這裏有洪荒之美、這裏有蒼涼之美、這裏有陰柔之美、這裏更有雄渾之美。

它又是大型三峽文化主題公園,古老的地質文化、巴人文化、楚國文化、土家文化、碼頭文化、軍事文化構成三峽的歷史人文景觀;走進三峽人家您將經受一次煙雨迷濛的文化夢幻洗禮。三峽人家融合三峽文化之精髓,巴風楚韻,峽江今昔,一覽無餘。壯偉的長江哺育了三峽文化,它是巴楚民族傳統藝術的精華,巴楚文化在這裏交融、繁衍、發展。當博大與神祕結緣,輝煌與厚重聯姻,三峽人家就註定是新三峽旅遊的古老傳奇。

白牆青瓦石板路,小橋流水吊腳樓,枯藤老樹喜鵲窩,機槍碉堡舊戰壕,奇石溶洞古城堡,當您進入景區的一剎那,您的心註定將永遠留在這裏,徜徉在仙境般的夢幻景緻,這裏的美讓你心悸,這裏的美更讓人窒息。

三峽人家,一網打盡三峽的自然元素和文化舊夢。

常言説,百聞不如一見,讓我帶領大家一起去體驗一場充滿夢幻色彩的大型生態文化之旅吧!

最新的湖北三峽人家導遊詞範文 篇4

大家好!歡迎您走進三峽人家風景區。我叫,是各位的導遊,很高興與大家相遇相識。在此我衷心祝願峽江的青山綠水能帶給大家一份好心情,也希望三峽人家能給大家一種別樣的風情體驗!

各位朋友,我們的遊船現在是航行在燈影峽中,正在駛向龍進溪碼頭。藉此時間,我先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三峽人家的自然風光和淳樸風情。

三峽人家風景區位於長江三峽中最為奇幻壯麗的西陵峽境內,三峽大壩和葛洲壩之間,跨越秀麗的燈影峽兩岸,面積14平方公里。三峽人家石牌之美,美在“灣急、石奇、谷幽、洞絕、泉甘”,它包括龍進溪、天下第四泉、野坡嶺、燈影洞、抗戰紀念館、石牌古鎮、楊家溪漂流等景區,其旅遊內涵可以用“一二三四”來概括,即:一個館(石牌抗戰紀念館),兩個特別項目(三峽人家風情項目和楊家溪軍事漂流項目),三個第一(三峽第一灣——明月灣、中華第一神牌——石令牌、長江第一石——燈影石),天下第四泉——蛤蟆泉。其中三峽人家風情項目又分為水上人家、溪邊人家、山上人家、今日人家。古往今來,歷代文人騷客寫下了許多優美的詩文,如唐代李白,北宋歐陽修、蘇轍、黃庭堅,南宋陸游,清代張之洞,還有現代大詩人郭沫若等等。詩人們用他們的靈性之筆,或寫三峽人家,或寫櫓聲帆影,或寫蛤蟆甘泉,或寫青山飛瀑,或寫秀峯奇石……讀了這些詩篇,恍若身臨其境,飽覽了三峽人家石牌的神奇景色和濃郁風情。

到三峽人家石牌旅遊,主要有八大看點:

絕版峽江風情——三峽人家

傳統的峽江吊腳樓點綴於青山綠水之間,久違的古帆船、烏蓬船靜泊於碧波清溪之中,江面上悠然的漁家在撒網打魚,溪邊少女揮着棒槌在清洗衣服……水上人家、溪邊人家、山上人家,今日人家,一幕幕景緻如畫,千百年流傳不衰的習俗風情更是體現着峽江人民的質樸好客。

三峽宜昌第一漂——楊家溪漂流

楊家溪因宋朝楊家將的後裔曾移居於此而得名。神祕的楊家溪漂流以軍事漂流為主題,充滿了濃厚的軍訓色彩,它分為動水漂流和靜水漂流。在這裏漂流,遊人坐軍車,穿軍服,唱軍歌,劃皮艇,彷彿水上軍訓,一路搏激流,過險灘,既可領略衝浪闖灘的刺激,又可感受平湖盪舟的悠閒。

中華第一神牌——石令牌

據《東湖縣誌》載:江南有巨石橫六七十丈,如牌筏,故名石令牌,石牌地名即由此而來。石令牌高32米,頂部寬12米,底部寬13米,厚約4米,重達4300餘噸,遠觀之雄偉壯觀,氣勢非凡。五代後周時期,峽州州治一度設於石牌,南宋建炎(公元1127-1130年)年間,峽州夷陵郡“移治石鼻山,紹興五年(公元1135年)復舊”,在石牌設治六、七年。

長江第一石——燈影石

四塊兀立山巔的奇石,酷似《西遊記》中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形象,每當夕陽西照,晚霞映襯峯頂時,遠遠望去,它們彷彿燈影戲幕上的人物造型,惟妙惟肖,“燈影石”即由此得名。當年郭沫若先生遊歷燈影峽時,曾題詩讚歎:“唐僧師弟立山頭,燈影聯翩豬與猴”。

燈影石中最負盛名的是沙僧石,被譽為“萬里長江第一石”。它矗立在懸崖絕壁之巔,呈蘑菇狀,重達100餘噸,底部的承重截面僅200餘平方釐米,平均每平方釐米承載近半噸的重量,堪稱世界奇觀。

三峽第一灣——明月灣

浩浩長江奔湧至石牌河段時,在這裏向左急轉彎110度,改向東去,形成一個巨大的月牙形,這就是“長江三峽第一灣”。

船過明月灣,置身於遊船之上,眺望遠方江面,便會發現兩岸連綿不絕的山巒彷彿阻塞了滾滾長江,但船進山退,路轉峯迴,旋即又豁然開朗。故而當年郭沫若先生在過石牌遠眺第一灣時,發出了“山塞疑無路,灣回別有天”的感歎。

西陵第一洞——燈影洞

燈影洞幽深狹長,長約1500米,洞內巖溶地貌景觀奇特,洞道地形多變。洞內的“五色奇音石”是燈影洞最絕妙的景觀,它色彩豐富,呈黑、白、黃、灰、綠五色交織,明晰,用手敲擊,可聞鳴鑼擊鼓之聲,令人歎為觀止,洞內一條落差達30米的地下河,水流或緩緩無聲,或狀如洪鐘,或潺潺悦耳,或悠如琴鳴,行走在這夢幻般的地下世界,令人心醉神迷。

抗戰第一館——石牌抗戰紀念館

公元1943年5月,為保衞陪都重慶,15萬中國軍隊圍繞石牌與10萬日寇展開了殊死拼殺,取得了被譽為“中國的斯大林格勒保衞戰”的輝煌勝利,粉碎了日寇覬覦重慶的美夢,成功地阻截了日寇進犯大西南的鐵蹄。此戰是二戰期間中國抗日戰場以弱勝強的一次著名戰役。

石牌抗戰紀念館是三峽地區第一個綜合性抗戰紀念館,修建在當年抗戰的軍事遺址之上,館舍面積440平方米,由憑弔緬懷大廳、多媒體展覽廳、圖文展覽廳、實物展覽廳四部分組成,收藏珍貴實物200餘件,珍貴圖片近100幅。公元20xx年3月,宜昌市人民政府將石牌抗戰紀念館命名為首批國防教育基地。

天下第四泉——蛤蟆泉

燈影峽南岸扇子山下,原有一大石豁然挺立,好似一隻張口吐舌、睜眼鼓腮的蛤蟆,其背後的一股泉水四季長流不息,水清味甘,是烹茶、釀酒的上好水源,這就是著名的蛤蟆泉。“茶聖”唐代陸羽品盡天下名泉後,譽之為“天下第四”,陸游亦有詩讚其為“天下泉中第四泉”。除二陸之外,蘇轍、黃庭堅、王士禎、張之洞等都曾在此留下詠泉詩文。

神奇的石牌是長江三峽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一幅精彩的畫卷,是兩壩之間風景最為奇秀、風情最為淳樸的地方。20xx年6月三峽大壩下閘蓄水,石牌所在的西陵畫廊保留了唯一一段原汁原味的三峽風光,這顆明珠放射出更加奪目的光彩。今天,各位朋友離開城市的喧囂,忘卻工作的煩惱,一頭扎進三峽石牌的神奇山水之間,到天然氧吧裏作一次綠色深呼吸,去三峽人家裏感受一段厚重的峽江風情,您會真切地感受生命與自然貼近的意義,體味感悟自然、關愛生命的無窮樂趣。

各位朋友,我們航行的這段峽谷叫燈影峽,又叫明月峽,北宋時期稱作石牌峽。船行江中,兩岸的巖石色彩斑斕,黃、灰、褚等顏色兼有,不少地方呈銀白色,明淨可人,如天工細心打磨而出,這明淨的峽壁被明淨的天宇映射,酷似一幅水墨國畫,崖壁映入江水之中,靜影澄碧,江水瑟瑟,更添明麗之趣。若晚間過此,月落西山,月光之下的山光水色形成的那種“淨界”,難以言喻。唐宋以來的詩人,對此多有吟詠,李白的“春水月峽來”,歐陽修的“江上掛帆明月峽”等,都是對它極為生動而特有的描繪。

各位朋友,我們的遊船已到龍進溪碼頭了,請大家帶好自己的行李,準備下船。

〔龍進溪景區〕

朋友們,我們的遊船靠岸了,咚咚的鼓聲敲響了三峽人家的熱情和豪放,清幽的溪谷向我們露出了燦爛的笑容,請大家先按捺一下自己急切的心情,注意下船安全。

各位朋友,我們眼前的這條清溪叫龍進溪,她是三峽人家風景區最具風情的景區之一。溪口一座青瓦長廊石橋,掩映在搖曳的枝葉中,襯托出一種古樸幽深的意境。橋下一灣清水,清澈見底,波平紋靜,目之所視,温順如處。正對溪口的江北山崖上,一條帶狀石嶺從山頂蜿蜒而下,快臨江時向上高高翹起,活象一條巨龍,而看那龍頭所向,似要跳進南岸的清溪,回巢歇息去了。龍進溪因此而得名。

龍進溪裏,溪水碧綠,波光粼粼,林木蒼翠,枝繁葉茂。小路縱橫交錯,雞鳴狗叫相聞;古帆船靜泊水中,吊腳樓掩映竹林,水車“咿咿呀呀”在水中轉動,山民們怡然自得,自由自在,與世無爭,過着原始古樸的生活,唱着心中想唱的情歌,吹一段古樸的下里巴人曲,喊一支高亢的峽江號子。舞蹈還是那麼野性,菜餚還是那麼地道,山民的熱情還是那麼如酒般濃烈醇厚。走進這條清幽的溪谷,真有一種“步入桃源不知歸”的醉意。

水上人家

在龍進溪水與長江的交匯處,幾隻古帆船迎風而立,小漁船撒開了漁網,初峽亭精巧別緻,在近溪的一邊,一道水壩已築起,截住了清幽的龍溪水,使溪水抬高了1-2米,溪水碧綠,林木蒼翠,斑駁滄桑的龍溪橋橫跨其上,幾隻小漁船靜靜地泊在橋下,“龍溪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如夢似幻,令人如痴如醉。世世代代生息於峽江的人們,以一種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執着,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生存方式和勞動習慣,這其中最具特色的便是漁民的家了。許多三峽人祖祖輩輩生活在船上,常年以打魚為生,在水上流動,和風浪搏擊,與漁船為伴,形成了“水上人家”。現在漁民生活雖然改善了,但這種古老的習俗卻長久地保存了下來,年輕一代仍然撒網捕魚,風裏來雨裏去,延續着這種古老的漁文化。

大家請看前面的幾艘古帆船,過去它是峽江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三峽地區古老滄桑的歷史見證。大家可能已經看到了,每條帆船上都裝有兩個烏蓬,比較矮的那個烏蓬裏面是卧室,供主人睡覺休息之用,立於船頭比較高的另一個烏蓬是為主人推橈、搖櫓時遮風擋雨之用。過去,峽江一帶灘多水險,暗礁密佈,航道險惡,加之沒有現代化的動力設備,在江上行船則極其艱難。為此三峽人充分利用聰明才智,設計了風帆,巧借自然之力,利用風力推動船隻前行。順水順風時,升起風帆,利用風力鼓動風帆帶動船隻前進,則可安全順利到達目的地,成語“一帆風順”即由此而來;逆水行船時則要降下風帆,利用人力拉動船隻前進。一邊用人在船上推橈,一邊用人在江邊拉縴,兩方齊心協力,才能讓船隻前進。由此船工拉縴便應運而生,成為三峽地區獨具特色的風景線。留意一下峽江兩岸的峭壁,和江灘的礁石,你就會發現那上面一道道深邃而光滑的石糟,那是縴夫們拉縴時的纖索勒刻下來的,那是一代一代峽江人留下來的生活的痕跡。“可憐牽船人,水濕半頭褲,一步千滴汗,雙手攀石路。”“三尺白布四兩麻,腳蹬石頭手扒沙。一步一滴辛酸淚,恨得要把天地砸。”這是流傳在三峽地區的歌謠,是峽江縴夫自己的吶喊。長長的纖繩勒在縴夫赤裸的背,拉動着飄搖在波濤中的木船,江帆拉斷了桅杆,船工手中的櫓也折斷了,船卻依舊在灘前的急流中徘徊,有時乘船的旅人不得不捨舟登岸,踏上遙遠而坎坷的纖道,伸出手去拉一把纖繩……沒有人考究這歷史有多長,有了長江,有了舟楫,拉縴也許就相伴而生了,這勞動的習俗就沿襲下來。峽江人那執着頑強的抗爭精神足可與高山峽谷媲美。

船工們在拉縴時,為協調用力和減輕疲勞,便喊起了船工號子,高亢激昂的峽江號子,迴盪在高山峽谷之間,時而雄渾高昂,時而蒼涼悲壯,彷彿生命的吶喊,顯示了船工與大自然抗爭的偉力,更是船工悲苦生活的真實寫照。船工們在拉縴時,悽苦而悲涼,偏偏兩岸又時時傳來啾啾不住,哀囀不絕的青猿啼叫,猶如重傷口上撒把鹽,越發激起縴夫們的無限悽苦哀愁,使縴夫們禁不住摧肝裂膽,淚濕衣襟。北魏酈道元《巴東漁者歌》寫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啼三聲淚沾裳”;宋代歐陽修任夷陵縣令時也留下:“萬樹蒼煙山峽暗,滿江明月一猿哀”的詩句,表達了同樣的感受。

最新的湖北三峽人家導遊詞範文 篇5

三峽人家風景區,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西陵峽內,位於長江三峽中最為秀美壯麗的西陵峽境內,三峽大壩和葛洲壩之間,跨越秀麗的燈影峽兩岸,面積14平方公里。三峽人家石牌之美,美在"灣急、石奇、谷幽、洞絕、泉甘"。景區包括燈影石、明月灣、燈影洞、石牌抗戰紀念館、石令牌、楊家溪、蛤蟆泉等景點。

三峽人家風景區還獲得了"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旅遊目的地"稱號,湖北省首批"文明風景旅遊區"、"湖北省十佳景區"、"湖北省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基地"、"湖北省對外開放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吸引着中外各地的朋友前來觀光。

歷代文人騷客留下了許多優美的詩文,如李白的"春水月峽來",歐陽修的"江 上掛帆明月峽",陸游的"巴東峽裏最初峽,天下泉中第四泉",還有現代大詩人郭沫若的"唐僧師弟立山頭,燈影聯翩豬與猴",陳毅元帥的"三峽天下壯,請君乘船遊,西陵甲三峽,忘返興猶稠"等等,讀了這些詩篇,恍若身臨其境,飽覽了燈影峽的景點。三峽人家融合三峽文化之精髓,巴風楚韻,峽江今昔。

三峽人家,依山傍水,風情如畫:傳統的三峽吊腳樓點綴于山水之間,久違的古帆 船、烏篷船安靜地泊在三峽人家門前,溪邊少女揮着棒槌在清洗衣服,江面上悠然的漁家在撒網打魚……千百年來流傳不衰的各種習俗風情體現着峽江人民的質樸好客。走進峽江吊腳樓,峽江妹子載歌載舞,手中的紅繡球飄飄欲落,這時清秀的三峽少女為您捧上一杯峽州清茶,您會覺得如夢似幻、親切怡然。三峽人家石牌之美,美在"灣急、石奇、谷幽、洞絕、泉甘"。它包括龍進溪、天下第四泉、野坡嶺、燈影洞、抗戰紀念館、石牌古鎮、楊家溪軍事漂流等景區,其旅遊內涵可以用"一二三四"來概括,即:一個館(石牌抗戰紀念館),兩個特別項目(三峽人家風情項目和楊家溪軍事漂流項目),三個第一(三峽第一灣--明月灣、中華第一神牌--石令牌、長江第一石--燈影石),天下第四泉--蛤蟆泉。

其中三峽人家風情項目又分為水上人家、溪邊人家、山上人家和今日人家。古往今來,歷代文人騷客寫下了許多優美的詩文,如,唐代李白,北宋歐陽修、蘇轍、黃庭堅,南宋陸游,清代張之洞,還有現代大詩人郭沫若等等。詩人們用他們的靈性之筆,或寫三峽人家,或寫櫓聲帆影,或寫蛤蟆甘泉,或寫青山飛瀑,或寫秀峯奇石……讀了這些詩篇,恍若身臨其境,飽覽了三峽人家石牌的神奇景色和濃郁風情。三峽人家融合三峽文化之精髓,巴風楚韻,峽江今昔,一覽無餘。

壯偉的長江哺育了三峽文化,它是巴楚民族傳統藝術的精華,巴楚文化在這裏交融、繁衍、發展。當博大與神祕結緣,輝煌與厚重聯姻,三峽人家就註定是三峽旅遊的傳奇。水上人家在龍進溪水與長江的交匯處,幾隻古帆船迎風而立,小漁船撒開了漁網 ,初峽亭精巧別緻。在近溪的一邊,一道水壩已築起,截住了清幽的龍溪水,使溪水抬高了1-2米,溪水碧綠,林木蒼翠,斑駁滄桑的龍溪橋橫跨其上,幾隻小漁船靜靜地泊在橋下,"龍溪橋下春波綠,驚鴻照影來",如夢似幻,令人如痴如醉。世世代代生息於峽江的人們,以一種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執着,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生存方式和勞動習慣,這其中最具特色的便是漁民的家了。許多三峽人祖祖輩輩生活在船上,常年以打魚為生,在水上流動,和風浪搏擊,與漁船為伴,形成了"水上人家"。如今漁民生活雖然改善了,但這種古老的習俗卻長久地保存了下來,年輕一代仍然撒網捕魚,風裏來雨裏去,延續着這種古老的漁文化。

三峽人家"一肩挑兩壩,一江攜兩溪",這裏石、瀑、洞、泉……多種景觀元素巧妙組合,山有山的偉岸,水有水的柔媚,洞有洞的神奇,瀑有瀑的壯麗,石有石的氣質。極致大自然之天工造化,這裏有洪荒之美、這裏有蒼涼之美、這裏有陰柔之美、這裏更有雄渾之美。白牆青瓦石板路,小橋流水吊腳樓,枯藤老樹喜鵲窩,機槍碉堡舊戰壕,奇石溶洞古城堡,在您進入景區的一剎那,您的心將註定要長留此地,整個景區瀰漫如仙境般的夢幻景緻,這裏的美讓人心悸,這裏的美讓人窒息!

最新的湖北三峽人家導遊詞範文 篇6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您走進三峽人家風景區。我叫x x x,是各位的導遊,很高興與大家相遇相識。在此我衷心祝願峽江的青山綠水能帶給大家一份好心情,也希望三峽人家能給大家一種別樣的風情體驗!

各位朋友,我們的遊船現在是航行在燈影峽中,正在駛向龍進溪碼頭。藉此時間,我先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三峽人家的自然風光和淳樸風情。

三峽人家風景區位於長江三峽中最為奇幻壯麗的西陵峽境內,三峽大壩和葛洲壩之間,跨越秀麗的燈影峽兩岸,面積14平方公里。三峽人家石牌之美,美在“灣急、石奇、谷幽、洞絕、泉甘”,它包括龍進溪、天下第四泉、野坡嶺、燈影洞、抗戰紀念館、石牌古鎮、楊家溪漂流等景區,其旅遊內涵可以用“一二三四”來概括,即:一個館(石牌抗戰紀念館),兩個特別項目(三峽人家風情項目和楊家溪軍事漂流項目),三個第一(三峽第一灣——明月灣、中華第一神牌——石令牌、長江第一石——燈影石),天下第四泉——蛤蟆泉。其中三峽人家風情項目又分為水上人家、溪邊人家、山上人家、今日人家。古往今來,歷代文人騷客寫下了許多優美的詩文,如唐代李白,北宋歐陽修、蘇轍、黃庭堅,南宋陸游,清代張之洞,還有現代大詩人郭沫若等等。詩人們用他們的靈性之筆,或寫三峽人家,或寫櫓聲帆影,或寫蛤蟆甘泉,或寫青山飛瀑,或寫秀峯奇石……讀了這些詩篇,恍若身臨其境,飽覽了三峽人家石牌的神奇景色和濃郁風情。

到三峽人家石牌旅遊,主要有八大看點:

絕版峽江風情——三峽人家

傳統的峽江吊腳樓點綴於青山綠水之間,久違的古帆船、烏蓬船靜泊於碧波清溪之中,江面上悠然的漁家在撒網打魚,溪邊少女揮着棒槌在清洗衣服……水上人家、溪邊人家、山上人家,今日人家,一幕幕景緻如畫,千百年流傳不衰的習俗風情更是體現着峽江人民的質樸好客。

三峽宜昌第一漂——楊家溪漂流

楊家溪因宋朝楊家將的後裔曾移居於此而得名。神祕的楊家溪漂流以軍事漂流為主題,充滿了濃厚的軍訓色彩,它分為動水漂流和靜水漂流。在這裏漂流,遊人坐軍車,穿軍服,唱軍歌,劃皮艇,彷彿水上軍訓,一路搏激流,過險灘,既可領略衝浪闖灘的刺激,又可感受平湖盪舟的悠閒。

中華第一神牌——石令牌

據《東湖縣誌》載:江南芯奘?崍?呤?桑?緡品ぃ?拭釓疲頻孛?從紗碩?礎j?釓聘?2米,頂部寬12米,底部寬13米,厚約4米,重達4300餘噸,遠觀之雄偉壯觀,氣勢非凡。五代後周時期,峽州州治一度設於石牌,南宋建炎(公元1127-1130年)年間,峽州夷陵郡“移治石鼻山,紹興五年(公元1135年)復舊”,在石牌設治六、七年。

長江第一石——燈影石

四塊兀立山巔的奇石,酷似《西遊記》中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形象,每當夕陽西照,晚霞映襯峯頂時,遠遠望去,它們彷彿燈影戲幕上的人物造型,惟妙惟肖,“燈影石”即由此得名。當年郭沫若先生遊歷燈影峽時,曾題詩讚歎:“唐僧師弟立山頭,燈影聯翩豬與猴”。

燈影石中最負盛名的是沙僧石,被譽為“萬里長江第一石”。它矗立在懸崖絕壁之巔,呈蘑菇狀,重達100餘噸,底部的承重截面僅200餘平方釐米,平均每平方釐米承載近半噸的重量,堪稱世界奇觀。

三峽第一灣——明月灣

浩浩長江奔湧至石牌河段時,在這裏向左急轉彎110度,改向東去,形成一個巨大的月牙形,這就是“長江三峽第一灣”。

船過明月灣,置身於遊船之上,眺望遠方江面,便會發現兩岸連綿不絕的山巒彷彿阻塞了滾滾長江,但船進山退,路轉峯迴,旋即又豁然開朗。故而當年郭沫若先生在過石牌遠眺第一灣時,發出了“山塞疑無路,灣回別有天”的感歎。

西陵第一洞——燈影洞

燈影洞幽深狹長,長約1500米,洞內巖溶地貌景觀奇特,洞道地形多變。洞內的“五色奇音石”是燈影洞最絕妙的景觀,它色彩豐富,呈黑、白、黃、灰、綠五色交織,用手敲擊,可聞鳴鑼擊鼓之聲,令人歎為觀止,洞內一條落差達30米的地下河,水流或緩緩無聲,或狀如洪鐘,或潺潺悦耳,或悠如琴鳴,行走在這夢幻般的地下世界,令人心醉神迷。

抗戰第一館——石牌抗戰紀念館

公元1943年5月,為保衞陪都重慶,15萬中國軍隊圍繞石牌與10萬日寇展開了殊死拼殺,取得了被譽為“中國的斯大林格勒保衞戰”的輝煌勝利,粉碎了日寇覬覦重慶的美夢,成功地阻截了日寇進犯大西南的鐵蹄。此戰是二戰期間中國抗日戰場以弱勝強的一次著名戰役。

石牌抗戰紀念館是三峽地區第一個綜合性抗戰紀念館,修建在當年抗戰的軍事遺址之上,館舍面積440平方米,由憑弔緬懷大廳、多媒體展覽廳、圖文展覽廳、實物展覽廳四部分組成,收藏珍貴實物200餘件,珍貴圖片近100幅。公元XX年3月,宜昌市政府將石牌抗戰紀念館命名為首批國防教育基地。

天下第四泉——蛤蟆泉

燈影峽南岸扇子山下,原有一大石豁然挺立,好似一隻張口吐舌、睜眼鼓腮的蛤蟆,其背後的一股泉水四季長流不息,水清味甘,是烹茶、釀酒的上好水源,這就是著名的蛤蟆泉。“茶聖”唐代陸羽品盡天下名泉後,譽之為“天下第四”,陸游亦有詩讚其為“天下泉中第四泉”。除二陸之外,蘇轍、黃庭堅、王士禎、張之洞等都曾在此留下詠泉詩文。

神奇的石牌是長江三峽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一幅精彩的畫卷,是兩壩之間風景最為奇秀、風情最為淳樸的地方。XX年6月三峽大壩下閘蓄水,石牌所在的西陵畫廊保留了唯一一段原汁原味的三峽風光,這顆明珠放射出更加奪目的光彩。今天,各位朋友離開城市的喧囂,忘卻工作的煩惱,一頭扎進三峽石牌的神奇山水之間,到天然氧吧裏作一次綠色深呼吸,去三峽人家裏感受一段厚重的峽江風情,您會真切地感受生命與自然貼近的意義,體味感悟自然、關愛生命的無窮樂趣。

各位朋友,我們航行的這段峽谷叫燈影峽,又叫明月峽,北宋時期稱作石牌峽。船行江中,兩岸的巖石色彩斑斕,黃、灰、褚等顏色兼有,不少地方呈銀白色,明淨可人,如天工細心打磨而出,這明淨的峽壁被明淨的天宇映射,酷似一幅水墨國畫,崖壁映入江水之中,靜影澄碧,江水瑟瑟,更添明麗之趣。若晚間過此,月落西山,月光之下的山光水色形成的那種“淨界”,難以言喻。唐宋以來的詩人,對此多有吟詠,李白的“春水月峽來”,歐陽修的“江上掛帆明月峽”等,都是對它極為生動而特有的描繪。

各位朋友,我們的遊船已到龍進溪碼頭了,請大家帶好自己的行李,準備下船。

[龍進溪景區]

朋友們,我們的遊船靠岸了,咚咚的鼓聲敲響了三峽人家的熱情和豪放,清幽的溪谷向我們露出了燦爛的笑容,請大家先按捺一下自己急切的心情,注意下船安全。

各位朋友,我們眼前的這條清溪叫龍進溪,她是三峽人家風景區最具風情的景區之一。溪口一座青瓦長廊石橋,掩映在搖曳的枝葉中,襯托出一種古樸幽深的意境。橋下一灣清水,清澈見底,波平紋靜,目之所視,温順如處。正對溪口的江北山崖上,一條帶狀石嶺從山頂蜿蜒而下,快臨江時向上高高翹起,活象一條巨龍,而看那龍頭所向,似要跳進南岸的清溪,回巢歇息去了。龍進溪因此而得名。

龍進溪裏,溪水碧綠,波光粼粼,林木蒼翠,枝繁葉茂。小路縱橫交錯,雞鳴狗叫相聞;古帆船靜泊水中,吊腳樓掩映竹林,水車“咿咿呀呀”在水中轉動,山民們怡然自得,自由自在,與世無爭,過着原始古樸的生活,唱着心中想唱的情歌,吹一段古樸的下里巴人曲,喊一支高亢的峽江號子。舞蹈還是那麼野性,菜餚還是那麼地道,山民的熱情還是那麼如酒般濃烈醇厚。走進這條清幽的溪谷,真有一種“步入桃源不知歸”的醉意。

水上人家

在龍進溪水與長江的交匯處,幾隻古帆船迎風而立,小漁船撒開了漁網,初峽亭精巧別緻,在近溪的一邊,一道水壩已築起,截住了清幽的龍溪水,使溪水抬高了1-2米,溪水碧綠,林木蒼翠,斑駁滄桑的龍溪橋橫跨其上,幾隻小漁船靜靜地泊在橋下,“龍溪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如夢似幻,令人如痴如醉。世世代代生息於峽江的人們,以一種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執着,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生存方式和勞動習慣,這其中最具特色的便是漁民的家了。許多三峽人祖祖輩輩生活在船上,常年以打魚為生,在水上流動,和風浪搏擊,與漁船為伴,形成了“水上人家”。現在漁民生活雖然改善了,但這種古老的習俗卻長久地保存了下來,年輕一代仍然撒網捕魚,風裏來雨裏去,延續着這種古老的漁文化。

大家請看前面的幾艘古帆船,過去它是峽江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三峽地區古老滄桑的歷史見證。大家可能已經看到了,每條帆船上都裝有兩個烏蓬,比較矮的那個烏蓬裏面是卧室,供主人睡覺休息之用,立於船頭比較高的另一個烏蓬是為主人推橈、搖櫓時遮風擋雨之用。過去,峽江一帶灘多水險,暗礁密佈,航道險惡,加之沒有現代化的動力設備,在江上行船則極其艱難。為此三峽人充分利用聰明才智,設計了風帆,巧借自然之力,利用風力推動船隻前行。順水順風時,升起風帆,利用風力鼓動風帆帶動船隻前進,則可安全順利到達目的地,成語“一帆風順”即由此而來;逆水行船時則要降下風帆,利用人力拉動船隻前進。一邊用人在船上推橈,一邊用人在江邊拉縴,兩方齊心協力,才能讓船隻前進。由此船工拉縴便應運而生,成為三峽地區獨具特色的風景線。留意一下峽江兩岸的峭壁,和江灘的礁石,你就會發現那上面一道道深邃而光滑的石糟,那是縴夫們拉縴時的纖索勒刻下來的,那是一代一代峽江人留下來的生活的痕跡。“可憐牽船人,水濕半頭褲,一步千滴汗,雙手攀石路。”“三尺白布四兩麻,腳蹬石頭手扒沙。一步一滴辛酸淚,恨得要把天地砸。”這是流傳在三峽地區的歌謠,是峽江縴夫自己的吶喊。長長的纖繩勒在縴夫赤裸的背,拉動着飄搖在波濤中的木船,江帆拉斷了桅杆,船工手中的櫓也折斷了,船卻依舊在灘前的急流中徘徊,有時乘船的旅人不得不捨舟登岸,踏上遙遠而坎坷的纖道,伸出手去拉一把纖繩……沒有人考究這歷史有多長,有了長江,有了舟楫,拉縴也許就相伴而生了,這勞動的習俗就沿襲下來。峽江人那執着頑強的抗爭精神足可與高山峽谷媲美。

船工們在拉縴時,為協調用力和減輕疲勞,便喊起了船工號子,高亢激昂的峽江號子,迴盪在高山峽谷之間,時而雄渾高昂,時而蒼涼悲壯,彷彿生命的吶喊,顯示了船工與大自然抗爭的偉力,更是船工悲苦生活的真實寫照。船工們在拉縴時,悽苦而悲涼,偏偏兩岸又時時傳來啾啾不住,哀囀不絕的青猿啼叫,猶如重傷口上撒把鹽,越發激起縴夫們的無限悽苦哀愁,使縴夫們禁不住摧肝裂膽,淚濕衣襟。北魏酈道元《巴東漁者歌》寫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啼三聲淚沾裳”;宋代歐陽修任夷陵縣令時也留下:“萬樹蒼煙山峽暗,滿江明月一猿哀”的詩句,表達了同樣的感受。

峽江漁船

剛才大家對帆船有了一定的瞭解,如果説古帆船勾起了大家的滄桑回憶,那麼,峽江漁船則會帶您找回至真至淳的漁家之樂。峽江漁船,風情獨具。它既是漁民的“家”,又是古老三峽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歷數千年而不衰,有如活躍在峽江一帶的黑精靈。峽江漁船形如紹興烏逢船,大者可載一二十人,小者可載三四人。構造分為上下兩部,下為木舟,上為竹篷,篷有若干扇,形呈半圓,由竹絲夾竹箸編成,外表塗以煤煙和桐油,成黑色。每扇皆可隨意移動,合攏,可擋日曬雨侵,推開可採光透氣。篷內為艙,大者艙內人可直立,備有客座,小者人雖不可直立,但艙底鋪席,可枕蓆坐靠或卧躺。其動力裝置,大船為櫓,小船為槳,現在大多已裝有發動機,行船已十分容易了,但龍進溪的漁船仍需搖櫓划槳,保持着古老的樣式。坐漁船則更是一種至樂。推開半扇船篷,江上清風,泠然而來,憑眩遠眺,明月山水,幀幀丹青,聯翩而至,令人目不暇接。仰靠船艙、閉目養神,身心俱隨船體輕搖,飄然悠悠,如登太虛之境,胸中了無世情;平卧艙板上,船底流水潺湲,汩汩有聲,如琴如箏,至於在艙內圍桌把盞,品茗談笑,更是其樂融融,走遍世界,沒有比這更美的氛圍了。

“橋如虹,水如空,一葉飄然煙雨中”,“拈棹舞,擁蓑眠,不作天仙作水仙”,這是古人對漁船的謳歌和嚮往。而今,我們也禁不住它的誘惑了。有機會的話朋友們可登上烏蓬船,親自搖櫓划槳,體驗漁家之樂。

峽谷幽幽

各位朋友,今年是豬年,在龍進溪就生活着成羣的猴子。兩岸山坡林木葱籠,藤蔓交雜,兩百多隻猿猴,分成幾個部落,它們往來嬉戲,猿聲陣陣,歡迎我們這些稀客的到來,給清幽的溪谷增添了幾分生機。橋下碧波盪漾,溪水清澈見底,登上原始古樸的豌豆角或竹排筏,四面無遮無攔,抬頭可見山景,俯首能賞水色,側耳可聽溪聲,伸手能觸清流,好似在畫中游。幾隻小漁船安靜的泊在溪邊,船頭晾曬着破衣服、舊漁網,船尾飄起了裊裊炊煙,一種“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水鄉風情不覺恍入夢中,祥和而又寧靜。

搖櫓盪舟間,漁船就輕輕的拐了個彎,穿過了古樸的石拱橋。清幽的溪邊撐開了一張大漁網,斑駁的漁船,陳舊的木杆,破舊的漁網,令人不禁生出幾許滄桑感來。原來這是峽江一帶捕魚用的大漁網,俗名“扳罾”。它別具風情,是三峽人不可缺少的勞作用具,凝聚着三峽人的勤勞和智慧,現已難覓其蹤影了。

各位朋友,游完色彩斑斕的溶洞世界,今天的遊覽活動到此就結束了,相信神奇瑰麗的峽江風光,淳樸滄桑的三峽人家風情都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非常感謝各位對我工作的支持與配合,有服務不周的地方請多多原諒。中國有句古話叫“兩山不能相遇,兩人總能相逢”,我們衷心期待着與大家再次相逢,歡迎大家再到三峽人家來作客,祝大家旅途愉快,一路平安!

最新的湖北三峽人家導遊詞範文 篇7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您走進三峽人家風景區,

我叫_ __,是各位的導遊,很高興與大家相遇相識。在此我衷心祝願峽江的青山綠水能帶給大家一份好心情,也希望三峽人家能給大家一種別樣的風情體驗!

各位朋友,我們的遊船現在是航行在燈影峽中,正在駛向龍進溪碼頭。藉此時間,我先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三峽人家的自然風光和淳樸風情。

三峽人家風景區位於長江三峽中最為奇幻壯麗的西陵峽境內,三峽大壩和葛洲壩之間,跨越秀麗的燈影峽兩岸,面積14平方公里。三峽人家石牌之美,美在“灣急、石奇、谷幽、洞絕、泉甘”,它包括龍進溪、天下第四泉、野坡嶺、燈影洞、抗戰紀念館、石牌古鎮、楊家溪漂流等景區,其旅遊內涵可以用“一二三四”來概括,即:一個館(石牌抗戰紀念館),兩個特別項目(三峽人家風情項目和楊家溪軍事漂流項目),三個第一(三峽第一灣——明月灣、中華第一神牌——石令牌、長江第一石——燈影石),天下第四泉——蛤蟆泉。其中三峽人家風情項目又分為水上人家、溪邊人家、山上人家、今日人家。古往今來,歷代文人騷客寫下了許多優美的詩文,如唐代李白,北宋歐陽修、蘇轍、黃庭堅,南宋陸游,清代張之洞,還有現代大詩人郭沫若等等。詩人們用他們的靈性之筆,或寫三峽人家,或寫櫓聲帆影,或寫蛤蟆甘泉,或寫青山飛瀑,或寫秀峯奇石……讀了這些詩篇,恍若身臨其境,飽覽了三峽人家石牌的神奇景色和濃郁風情。

各位朋友,我們眼前的這條清溪叫龍進溪,她是三峽人家風景區最具風情的景區之一。溪口一座青瓦長廊石橋,掩映在搖曳的枝葉中,襯托出一種古樸幽深的意境。橋下一灣清水,清澈見底,波平紋靜,目之所視,温順如處。正對溪口的江北山崖上,一條帶狀石嶺從山頂蜿蜒而下,快臨江時向上高高翹起,活象一條巨龍,而看那龍頭所向,似要跳進南岸的清溪,回巢歇息去了。龍進溪因此而得名。

龍進溪裏,溪水碧綠,波光粼粼,林木蒼翠,枝繁葉茂。小路縱橫交錯,雞鳴狗叫相聞;古帆船靜泊水中,吊腳樓掩映竹林,水車“咿咿呀呀”在水中轉動,山民們怡然自得,自由自在,與世無爭,過着原始古樸的生活,唱着心中想唱的情歌,吹一段古樸的下里巴人曲,喊一支高亢的峽江號子。舞蹈還是那麼野性,菜餚還是那麼地道,山民的熱情還是那麼如酒般濃烈醇厚。走進這條清幽的溪谷,真有一種“步入桃源不知歸”的醉意。

最新的湖北三峽人家導遊詞範文 篇8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你們到三峽人家來做客,我叫×××,非常榮幸,能擔任大家本次行程的導遊,同時我將全程陪伴你們,為你們的遊覽提供熱誠的服務,有服務不到之處盡請大家多提寶貴意見。

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就是胡金灘碼頭,是我們景區的始發站,我們將乘坐渡船到達對岸的三峽人家風景區。

三峽人家風景區位於長江三峽的西陵峽南岸,是長江三峽最美麗的景區,也是環壩集團歷經十多年精心打造的創新型景區。

三峽人家一肩挑兩壩(一個是世界第一大壩的三峽大壩,另一個是亞洲第一大壩的葛洲壩),一江攜兩溪(分別是可以體驗軍事漂流的楊家溪和美麗勝景龍進溪),保留着三峽工程蓄水後長江三峽唯一的三峽原始風貌和自然生態環境。石(燈影石、石令牌)、瀑(黃龍瀑、琴鷹瀑)、洞(燈影洞)、泉(天下第四泉)等多種自然元素在四平方公里內完美組合;山有山的偉岸,水有水的柔媚,洞有洞的神奇,瀑有瀑的壯麗,石有石的氣質。極致大自然之天工造化,這裏有洪荒之美、這裏有蒼涼之美、這裏有陰柔之美、這裏更有雄渾之美。

它又是大型三峽文化主題公園,古老的地質文化、巴人文化、楚國文化、土家文化、碼頭文化、軍事文化構成三峽的歷史人文景觀;走進三峽人家您將經受一次煙雨迷濛的文化夢幻洗禮。三峽人家融合三峽文化之精髓,巴風楚韻,峽江今昔,一覽無餘。壯偉的長江哺育了三峽文化,它是巴楚民族傳統藝術的精華,巴楚文化在這裏交融、繁衍、發展。當博大與神祕結緣,輝煌與厚重聯姻,三峽人家就註定是新三峽旅遊的古老傳奇。

白牆青瓦石板路,小橋流水吊腳樓,枯藤老樹喜鵲窩,機槍碉堡舊戰壕,奇石溶洞古城堡,當您進入景區的一剎那,您的心註定將永遠留在這裏,徜徉在仙境般的夢幻景緻,這裏的美讓你心悸,這裏的美更讓人窒息。

三峽人家,一網打盡三峽的自然元素和文化舊夢。

常言説,百聞不如一見,讓我帶領大家一起去體驗一場充滿夢幻色彩的大型生態文化之旅吧!

二、長江三峽與燈影峽簡介

(胡金灘候船或上船時講解)

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就是長江三峽的燈影峽,長江三峽東起湖北宜昌南津關,西至重慶市奉節縣白帝城,由西陵峽、巫峽、瞿塘峽組成,全長193公里。它是長江風光的精華,神州山水中的瑰寶,古往今來,閃耀着迷人的光彩,無數中外遊客為之傾倒。

過南津關西行約17公里,就到了我們現在所在的位置燈影峽。燈影峽又名明月峽,峽雖不長,但景緻不凡,可謂“無峯非峭壁,有水盡飛泉”。峽壁明淨可人,純無雜色,如天工細心打磨而出。當這明淨的峽壁被明淨的天空映襯着時,酷似一幅水墨國畫,崖壁映入江水中,靜影澄碧;江水瑟瑟,更添明麗之趣。如夜間經過時,月懸西山,月光之下的山光水色形成的那種“淨界”,難以言喻,所謂“明月峽”,由此得名。燈影峽得以以形取景,船左方(南岸)的馬牙山上有四塊奇石,酷似《西遊記》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高興歸來的生動形象:手搭涼棚、前行探路的孫悟空;捧着肚皮、一步三晃的豬八戒;肩落重擔、緊步相隨的沙和尚;安然坐騎,合掌緩行的唐僧。形象逼真、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妙不可言。每當夕霞晚照,從峽中遠望,極似皮影戲,當地人稱皮影戲為燈影戲,所以這裏得名燈影峽。在燈影峽下便是5A級景區“三峽人家風景區”,在這裏除了可以領略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外,還可以感受土家風情給你帶來的無限樂趣。

最新的湖北三峽人家導遊詞範文 篇9

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就是長江三峽的燈影峽,長江三峽東起湖北宜昌南津關,西至重慶市奉節縣白帝城,由西陵峽、巫峽、瞿塘峽組成,全長193公里。它是長江風光的精華,神州山水中的瑰寶,古往今來,閃耀着迷人的光彩,無數中外遊客為之傾倒。

過南津關西行約17公里,就到了我們現在所在的位置燈影峽。燈影峽又名明月峽,峽雖不長,但景緻不凡,可謂“無峯非峭壁,有水盡飛泉”。峽壁明淨可人,純無雜色,如天工細心打磨而出。當這明淨的峽壁被明淨的天空映襯着時,酷似一幅水墨國畫,崖壁映入江水中,靜影澄碧;江水瑟瑟,更添明麗之趣。如夜間經過時,月懸西山,月光之下的山光水色形成的那種“淨界”,難以言喻,所謂“明月峽”,由此得名。燈影峽得以以形取景,船左方(南岸)的馬牙山上有四塊奇石,酷似《西遊記》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高興歸來的生動形象:手搭涼棚、前行探路的孫悟空;捧着肚皮、一步三晃的豬八戒;肩落重擔、緊步相隨的沙和尚;安然坐騎,合掌緩行的唐僧。形象逼真、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妙不可言。每當夕霞晚照,從峽中遠望,極似皮影戲,當地人稱皮影戲為燈影戲,所以這裏得名燈影峽。在燈影峽下便是5A級景區“三峽人家風景區”,在這裏除了可以領略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外,還可以感受土家風情給你帶來的無限樂趣。

最新的湖北三峽人家導遊詞範文 篇10

這裏豎家5A級旅遊景區,是宜昌三峽環壩旅遊發展集團傾情打造的集自然山水、影視科技與區域文化完美結合,全國獨樹一幟的創新型景區。三峽人家風景區——一網打盡了三峽的所有景觀自然元素與文化舊夢,是中國首創的原生態、場景式、體驗型大型旅遊區。

三峽人家位於長江三峽西陵峽段,居三峽大壩與葛洲壩之間,以其“一肩挑兩壩,一江攜兩溪”的獨特地理位置優勢,融合地質文化、巴文化、楚文化、土家文化、峽江文化、抗戰軍事文化,是長江三峽黃金旅遊線上的一顆璀璨明珠,走進三峽人家您將經受一次煙雨迷濛的文化夢幻洗禮。

這裏石、瀑、洞、泉......多種景觀元素巧妙組合,山有山的偉岸,水有水的柔媚,洞有洞的神奇,,瀑有瀑的壯麗,石有石的氣質,極致大自然之天工造化,這裏有洪荒之美、這裏有蒼涼之美、這裏有陰柔之美、這裏更有雄渾之美。

三峽人家融合三峽文化之精髓,巴風楚韻,峽江今昔,一覽無餘。壯偉的長江哺育了三峽文化,它是巴楚民族傳統藝術的精華,巴楚文化在這裏交融、繁衍、發展。當博大與神祕結緣,輝煌與厚重聯姻,三峽人家就註定是新三峽旅遊的古老傳奇。

白牆青瓦石板路,小橋流水吊腳樓,枯藤老樹喜鵲窩,機碉堡舊戰壕,奇石溶洞古城堡,當您進入景區的一剎那,您的心註定將永遠留在這裏。

最新的湖北三峽人家導遊詞範文 篇11

大家好!歡迎您走進三峽人家風景區。我叫,是各位的導遊,很高興與大家相遇相識。在此我衷心祝願峽江的青山綠水能帶給大家一份好心情,也希望三峽人家能給大家一種別樣的風情體驗!

各位朋友,我們的遊船現在是航行在燈影峽中,正在駛向龍進溪碼頭。藉此時間,我先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三峽人家的自然風光和淳樸風情。

三峽人家風景區位於長江三峽中最為奇幻壯麗的西陵峽境內,三峽大壩和葛洲壩之間,跨越秀麗的燈影峽兩岸,面積14平方公里。三峽人家石牌之美,美在“灣急、石奇、谷幽、洞絕、泉甘”,它包括龍進溪、天下第四泉、野坡嶺、燈影洞、抗戰紀念館、石牌古鎮、楊家溪漂流等景區,其旅遊內涵可以用“一二三四”來概括,即:一個館(石牌抗戰紀念館),兩個特別項目(三峽人家風情項目和楊家溪軍事漂流項目),三個第一(三峽第一灣——明月灣、中華第一神牌——石令牌、長江第一石——燈影石),天下第四泉——蛤蟆泉。其中三峽人家風情項目又分為水上人家、溪邊人家、山上人家、今日人家。古往今來,歷代文人騷客寫下了許多優美的詩文,如唐代李白,北宋歐陽修、蘇轍、黃庭堅,南宋陸游,清代張之洞,還有現代大詩人郭沫若等等。詩人們用他們的靈性之筆,或寫三峽人家,或寫櫓聲帆影,或寫蛤蟆甘泉,或寫青山飛瀑,或寫秀峯奇石……讀了這些詩篇,恍若身臨其境,飽覽了三峽人家石牌的神奇景色和濃郁風情。

到三峽人家石牌旅遊,主要有八大看點:

絕版峽江風情——三峽人家

傳統的峽江吊腳樓點綴於青山綠水之間,久違的古帆船、烏蓬船靜泊於碧波清溪之中,江面上悠然的漁家在撒網打魚,溪邊少女揮着棒槌在清洗衣服……水上人家、溪邊人家、山上人家,今日人家,一幕幕景緻如畫,千百年流傳不衰的習俗風情更是體現着峽江人民的質樸好客。

三峽宜昌第一漂——楊家溪漂流

楊家溪因宋朝楊家將的後裔曾移居於此而得名。神祕的楊家溪漂流以軍事漂流為主題,充滿了濃厚的軍訓色彩,它分為動水漂流和靜水漂流。在這裏漂流,遊人坐軍車,穿軍服,唱軍歌,劃皮艇,彷彿水上軍訓,一路搏激流,過險灘,既可領略衝浪闖灘的刺激,又可感受平湖盪舟的悠閒。

中華第一神牌——石令牌

據《東湖縣誌》載:江南有巨石橫六七十丈,如牌筏,故名石令牌,石牌地名即由此而來。石令牌高32米,頂部寬12米,底部寬13米,厚約4米,重達4300餘噸,遠觀之雄偉壯觀,氣勢非凡。五代後周時期,峽州州治一度設於石牌,南宋建炎(公元1127-1130年)年間,峽州夷陵郡“移治石鼻山,紹興五年(公元1135年)復舊”,在石牌設治六、七年。

長江第一石——燈影石

四塊兀立山巔的奇石,酷似《西遊記》中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形象,每當夕陽西照,晚霞映襯峯頂時,遠遠望去,它們彷彿燈影戲幕上的人物造型,惟妙惟肖,“燈影石”即由此得名。當年郭沫若先生遊歷燈影峽時,曾題詩讚歎:“唐僧師弟立山頭,燈影聯翩豬與猴”。

燈影石中最負盛名的是沙僧石,被譽為“萬里長江第一石”。它矗立在懸崖絕壁之巔,呈蘑菇狀,重達100餘噸,底部的承重截面僅200餘平方釐米,平均每平方釐米承載近半噸的重量,堪稱世界奇觀。

三峽第一灣——明月灣

浩浩長江奔湧至石牌河段時,在這裏向左急轉彎110度,改向東去,形成一個巨大的月牙形,這就是“長江三峽第一灣”。

船過明月灣,置身於遊船之上,眺望遠方江面,便會發現兩岸連綿不絕的山巒彷彿阻塞了滾滾長江,但船進山退,路轉峯迴,旋即又豁然開朗。故而當年郭沫若先生在過石牌遠眺第一灣時,發出了“山塞疑無路,灣回別有天”的感歎。

西陵第一洞——燈影洞

燈影洞幽深狹長,長約1500米,洞內巖溶地貌景觀奇特,洞道地形多變。洞內的“五色奇音石”是燈影洞最絕妙的景觀,它色彩豐富,呈黑、白、黃、灰、綠五色交織,明晰,用手敲擊,可聞鳴鑼擊鼓之聲,令人歎為觀止,洞內一條落差達30米的地下河,水流或緩緩無聲,或狀如洪鐘,或潺潺悦耳,或悠如琴鳴,行走在這夢幻般的地下世界,令人心醉神迷。

抗戰第一館——石牌抗戰紀念館

公元1943年5月,為保衞陪都重慶,15萬中國軍隊圍繞石牌與10萬日寇展開了殊死拼殺,取得了被譽為“中國的斯大林格勒保衞戰”的輝煌勝利,粉碎了日寇覬覦重慶的美夢,成功地阻截了日寇進犯大西南的鐵蹄。此戰是二戰期間中國抗日戰場以弱勝強的一次著名戰役。

石牌抗戰紀念館是三峽地區第一個綜合性抗戰紀念館,修建在當年抗戰的軍事遺址之上,館舍面積440平方米,由憑弔緬懷大廳、多媒體展覽廳、圖文展覽廳、實物展覽廳四部分組成,收藏珍貴實物200餘件,珍貴圖片近100幅。公元20xx年3月,宜昌市人民政府將石牌抗戰紀念館命名為首批國防教育基地。

天下第四泉——蛤蟆泉

燈影峽南岸扇子山下,原有一大石豁然挺立,好似一隻張口吐舌、睜眼鼓腮的蛤蟆,其背後的一股泉水四季長流不息,水清味甘,是烹茶、釀酒的上好水源,這就是著名的蛤蟆泉。“茶聖”唐代陸羽品盡天下名泉後,譽之為“天下第四”,陸游亦有詩讚其為“天下泉中第四泉”。除二陸之外,蘇轍、黃庭堅、王士禎、張之洞等都曾在此留下詠泉詩文。

神奇的石牌是長江三峽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一幅精彩的畫卷,是兩壩之間風景最為奇秀、風情最為淳樸的地方。20xx年6月三峽大壩下閘蓄水,石牌所在的西陵畫廊保留了唯一一段原汁原味的三峽風光,這顆明珠放射出更加奪目的光彩。今天,各位朋友離開城市的喧囂,忘卻工作的煩惱,一頭扎進三峽石牌的神奇山水之間,到天然氧吧裏作一次綠色深呼吸,去三峽人家裏感受一段厚重的峽江風情,您會真切地感受生命與自然貼近的意義,體味感悟自然、關愛生命的無窮樂趣。

各位朋友,我們航行的這段峽谷叫燈影峽,又叫明月峽,北宋時期稱作石牌峽。船行江中,兩岸的巖石色彩斑斕,黃、灰、褚等顏色兼有,不少地方呈銀白色,明淨可人,如天工細心打磨而出,這明淨的峽壁被明淨的天宇映射,酷似一幅水墨國畫,崖壁映入江水之中,靜影澄碧,江水瑟瑟,更添明麗之趣。若晚間過此,月落西山,月光之下的山光水色形成的那種“淨界”,難以言喻。唐宋以來的詩人,對此多有吟詠,李白的“春水月峽來”,歐陽修的“江上掛帆明月峽”等,都是對它極為生動而特有的描繪。

各位朋友,我們的遊船已到龍進溪碼頭了,請大家帶好自己的行李,準備下船。

〔龍進溪景區〕

朋友們,我們的遊船靠岸了,咚咚的鼓聲敲響了三峽人家的熱情和豪放,清幽的溪谷向我們露出了燦爛的笑容,請大家先按捺一下自己急切的心情,注意下船安全。

各位朋友,我們眼前的這條清溪叫龍進溪,她是三峽人家風景區最具風情的景區之一。溪口一座青瓦長廊石橋,掩映在搖曳的枝葉中,襯托出一種古樸幽深的意境。橋下一灣清水,清澈見底,波平紋靜,目之所視,温順如處。正對溪口的江北山崖上,一條帶狀石嶺從山頂蜿蜒而下,快臨江時向上高高翹起,活象一條巨龍,而看那龍頭所向,似要跳進南岸的清溪,回巢歇息去了。龍進溪因此而得名。

龍進溪裏,溪水碧綠,波光粼粼,林木蒼翠,枝繁葉茂。小路縱橫交錯,雞鳴狗叫相聞;古帆船靜泊水中,吊腳樓掩映竹林,水車“咿咿呀呀”在水中轉動,山民們怡然自得,自由自在,與世無爭,過着原始古樸的生活,唱着心中想唱的情歌,吹一段古樸的下里巴人曲,喊一支高亢的峽江號子。舞蹈還是那麼野性,菜餚還是那麼地道,山民的熱情還是那麼如酒般濃烈醇厚。走進這條清幽的溪谷,真有一種“步入桃源不知歸”的醉意。

水上人家

在龍進溪水與長江的交匯處,幾隻古帆船迎風而立,小漁船撒開了漁網,初峽亭精巧別緻,在近溪的一邊,一道水壩已築起,截住了清幽的龍溪水,使溪水抬高了1-2米,溪水碧綠,林木蒼翠,斑駁滄桑的龍溪橋橫跨其上,幾隻小漁船靜靜地泊在橋下,“龍溪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如夢似幻,令人如痴如醉。世世代代生息於峽江的人們,以一種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執着,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生存方式和勞動習慣,這其中最具特色的便是漁民的家了。許多三峽人祖祖輩輩生活在船上,常年以打魚為生,在水上流動,和風浪搏擊,與漁船為伴,形成了“水上人家”。現在漁民生活雖然改善了,但這種古老的習俗卻長久地保存了下來,年輕一代仍然撒網捕魚,風裏來雨裏去,延續着這種古老的漁文化。

大家請看前面的幾艘古帆船,過去它是峽江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三峽地區古老滄桑的歷史見證。大家可能已經看到了,每條帆船上都裝有兩個烏蓬,比較矮的那個烏蓬裏面是卧室,供主人睡覺休息之用,立於船頭比較高的另一個烏蓬是為主人推橈、搖櫓時遮風擋雨之用。過去,峽江一帶灘多水險,暗礁密佈,航道險惡,加之沒有現代化的動力設備,在江上行船則極其艱難。為此三峽人充分利用聰明才智,設計了風帆,巧借自然之力,利用風力推動船隻前行。順水順風時,升起風帆,利用風力鼓動風帆帶動船隻前進,則可安全順利到達目的地,成語“一帆風順”即由此而來;逆水行船時則要降下風帆,利用人力拉動船隻前進。一邊用人在船上推橈,一邊用人在江邊拉縴,兩方齊心協力,才能讓船隻前進。由此船工拉縴便應運而生,成為三峽地區獨具特色的風景線。留意一下峽江兩岸的峭壁,和江灘的礁石,你就會發現那上面一道道深邃而光滑的石糟,那是縴夫們拉縴時的纖索勒刻下來的,那是一代一代峽江人留下來的生活的痕跡。“可憐牽船人,水濕半頭褲,一步千滴汗,雙手攀石路。”“三尺白布四兩麻,腳蹬石頭手扒沙。一步一滴辛酸淚,恨得要把天地砸。”這是流傳在三峽地區的歌謠,是峽江縴夫自己的吶喊。長長的纖繩勒在縴夫赤裸的背,拉動着飄搖在波濤中的木船,江帆拉斷了桅杆,船工手中的櫓也折斷了,船卻依舊在灘前的急流中徘徊,有時乘船的旅人不得不捨舟登岸,踏上遙遠而坎坷的纖道,伸出手去拉一把纖繩……沒有人考究這歷史有多長,有了長江,有了舟楫,拉縴也許就相伴而生了,這勞動的習俗就沿襲下來。峽江人那執着頑強的抗爭精神足可與高山峽谷媲美。

船工們在拉縴時,為協調用力和減輕疲勞,便喊起了船工號子,高亢激昂的峽江號子,迴盪在高山峽谷之間,時而雄渾高昂,時而蒼涼悲壯,彷彿生命的吶喊,顯示了船工與大自然抗爭的偉力,更是船工悲苦生活的真實寫照。船工們在拉縴時,悽苦而悲涼,偏偏兩岸又時時傳來啾啾不住,哀囀不絕的青猿啼叫,猶如重傷口上撒把鹽,越發激起縴夫們的無限悽苦哀愁,使縴夫們禁不住摧肝裂膽,淚濕衣襟。北魏酈道元《巴東漁者歌》寫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啼三聲淚沾裳”;宋代歐陽修任夷陵縣令時也留下:“萬樹蒼煙山峽暗,滿江明月一猿哀”的詩句,表達了同樣的感受。

最新的湖北三峽人家導遊詞範文 篇12

各位旅客朋友: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秀麗的宜昌參觀遊覽!我姓黃,是大家此行的導遊,大家叫我小黃就能夠了,這天我們遊覽是秀麗的三峽人家。一路上如果大家有什麼要求,請儘管提出,我必須會竭誠為大家服務,最後預祝大家玩的開心、玩的愉快。

此刻我們的遊船已經行駛在燈影峽中,駛向龍進溪碼頭。此刻,我先給大家簡要介紹一下三峽人家。

三峽人家以其“一肩挑兩壩,一江攜兩溪”獨特的地理位置優勢,及原汁原味的西陵百里畫廊,融合地質文化,巴文化,楚文化,土家文化,峽江碼頭文化,抗戰軍事文化,是長江三峽黃金旅遊線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走進三峽人家您將經受一次煙雨迷濛的文化洗禮。

好啦,我們的遊船此刻已經到達了龍進溪碼頭,請大家帶好自己的隨身物品,準備下船。

看!咱們的溪邊人家正在舉行“娶親”儀式,咱們也一齊去湊湊熱鬧吧!聽!咱們土家姑娘正在吊腳樓上哭嫁呢!我想一時半會也出不來。藉此機會,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土家婚俗。

説到哭嫁,那麼有誰明白什麼是哭嫁呢對。咱們三峽人家的土家姑娘在出嫁時是必須要會哭,這個就叫做哭嫁。哭要哭得動聽,哭要哭得感人。關於哭嫁還有專門的“哭嫁歌”,這是一門傳統的藝術,土家姑娘從十二三歲時就要開始學習哭嫁。哭嫁是土家人婚禮的序曲,他們認為“不哭不熱鬧,不哭不好看”。親朋好友前來送別,哭是一種友好,哭是一種禮貌。悲中有喜,喜中有悲,亦悲亦喜,愛恨交織,能夠説哭嫁是豐富的人情美和人性美,是一種特有的審美方式和價值取向。

新娘一般在婚前一個月就開始哭嫁,也有在出嫁前二三天或前一天就開始哭的。孃家人邊為她置辦嫁粧,邊傾訴離別之情。會哭的姑娘一個月內不哭重複,要哭祖先、哭爹媽、哭兄嫂、哭姐妹、哭媒人、哭自己。哭的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其中哭嫁的歌詞有傳統模式的,也有聰明姑娘觸景生情的即興創作。土家姑娘用“哭”這一形式傾訴心中的情感,當然,也有真悲哀而哭的,多半是狠心的媒婆亂點鴛鴦譜,害了姑娘的一生。

哭嫁的高潮是在新娘出嫁的日子。在出嫁的前一天,親朋好友都前來祝賀和哭別。新娘家要邀請九位的未婚女伴,陪着新娘哭,叫“陪十姊妹”。這九位姑娘是陪哭的重要主角,因此無論她們的家是近還是遠,無論是風雨還是陰晴,新娘家都要打轎派專人去接。十姊妹聚齊之後,新娘家將兩張八仙桌拼在一齊,擺在堂屋的中間,比新娘年長的坐在上方,與新娘年齡一般大的姑娘坐在兩旁,新娘坐在姑娘們的中間。哭的資料主要是敍述姐妹友情,也有鼓勵、勸慰的話語。哭到半夜,新娘家裏擺上夜宵讓十姐妹吃,新娘以此為題還要哭一段,以感謝九姐妹的相陪。

在父母之合,媒約之言的婚配年代裏,媒人包辦婚姻很普遍,因此新娘常借哭嫁罵媒人,表達對舊式婚姻的不滿。

除了哭嫁以外,咱們三峽人家的“娶親”也是別具一格的哦。

當新郎來迎親的時候,媒人走在最前面,一隊人敲鑼,一隊人拿銃,先向舅家送上厚禮一份,這叫做“代還骨種”。另外咱們土家人的攔門禮也是獨有特色的,男女雙方各請一位能説會道的人當總管,男方的總管率領迎親隊伍到女方門口,女方則在大門前擺放一張桌子,雙方總管對歌,如果男方總管贏便可進門迎親,如果是女方總管贏,則只從桌子底下爬過去了。

在新娘出嫁的時候,鳳冠霞帔,百花襉裙,大紅繡鞋,由孃家的兄長就用七尺紅稜作“背親帶”,攔腰將新娘背起;嫂嫂打開新郎送來的紅傘,將新娘遮住送上花轎,這就叫“遮露水”;親兄弟要站在轎子兩旁,意為“守護”;孃家的總管則提着兩壺美酒,在周圍灑酒,意為“辭行酒”。這時新娘還要唱“哭上轎”。等新娘上路以後,如果遇到了別家的迎親隊伍,兩位新娘就要互換一隻露水鞋,以此來表示姊妹的友誼;新娘進新房要猛踩一下門檻,拜天地後要搶坐新牀,俗稱“守牀”,關於守牀的坐牀習慣是,以牀的中線為界,男的坐在左邊,女的坐在右邊,而有心計的新娘呢,常常搶坐在牀的中線上,以象徵日後新娘在婆家的地位,儘管如此,新郎也不甘示弱,彼此互不相讓,直到揭開蓋頭,新娘才嫣然一笑。

哭嫁”、“娶親”是三峽人家繁衍生命的儀式,是對生命的嚮往、對生命的重視、是人類永恆的主題。

各位朋友,鑼鼓已經敲響,娶親儀式即將開始了,新娘有許多嫁粧,需要人手去挑去扛,讓我們也過一把癮,去扛嫁粧,加入到娶親隊伍中去吧!

作別溪邊人家,魂兒卻丟在了吊樓裏。置身這一方瀰漫着風情的山水間,無須説話,就象溪谷裏點綴的一條漁船,一個棒棰,甚或一隻鴨,那種融合,只須用心體會。回到龍溪樓,依依不捨的感覺逐漸浸染了整個身心,潛意識裏的那種騷動與渴望,在這條風情的溪谷裏得到滿足,那段漸已逝去的歲月,在那裏重拾起。漫步溪邊人家,既是心靈的放鬆,更是風情的體驗,是令人魂牽夢繞的生命靈魂之旅。

好了,我們這天的行程到此就要結束了。這天遊覽了三峽人家的:一個館(石牌抗戰紀念館),兩個個性項目(三峽人家風情項目和楊家溪軍事漂流項目),三個第一(三峽第一灣——明月灣、中華第一神牌——石令牌、長江第一石——燈影石),天下第四泉——蛤蟆泉。其中三峽人家風情項目又分為水上人家、溪邊人家、山上人家和今日人家,親身體驗了一下三峽人家的的特色。感謝大家這天對我工作的配合和給予我工作的支持與幫忙,在這次旅遊過程中,如果有什麼做得不好的地方,還請各位多多包涵,期望這次完美的三峽之旅能夠在你們的記憶中留下秀麗的一幅夢幻的山水圖。

最新的湖北三峽人家導遊詞範文 篇13

三峽人家風景區,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西陵峽內,位於長江三峽中最為秀美壯麗的西陵峽境內,三峽大壩和葛洲壩之間,跨越秀麗的燈影峽兩岸,面積14平方公里。三峽人家石牌之美,美在"灣急、石奇、谷幽、洞絕、泉甘"。景區包括燈影石、明月灣、燈影洞、石牌抗戰紀念館、石令牌、楊家溪、蛤蟆泉等景點。

三峽人家風景區還獲得了"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旅遊目的地"稱號,湖北省首批"文明風景旅遊區"、"湖北省十佳景區"、"湖北省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基地"、"湖北省對外開放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吸引着中外各地的朋友前來觀光。

歷代文人騷客留下了許多優美的詩文,如李白的"春水月峽來",歐陽修的"江 上掛帆明月峽",陸游的"巴東峽裏最初峽,天下泉中第四泉",還有現代大詩人郭沫若的"唐僧師弟立山頭,燈影聯翩豬與猴",陳毅元帥的"三峽天下壯,請君乘船遊,西陵甲三峽,忘返興猶稠"等等,讀了這些詩篇,恍若身臨其境,飽覽了燈影峽的景點。三峽人家融合三峽文化之精髓,巴風楚韻,峽江今昔。

三峽人家,依山傍水,風情如畫:傳統的三峽吊腳樓點綴于山水之間,久違的古帆 船、烏篷船安靜地泊在三峽人家門前,溪邊少女揮着棒槌在清洗衣服,江面上悠然的漁家在撒網打魚……千百年來流傳不衰的各種習俗風情體現着峽江人民的質樸好客。走進峽江吊腳樓,峽江妹子載歌載舞,手中的紅繡球飄飄欲落,這時清秀的三峽少女為您捧上一杯峽州清茶,您會覺得如夢似幻、親切怡然。三峽人家石牌之美,美在"灣急、石奇、谷幽、洞絕、泉甘"。它包括龍進溪、天下第四泉、野坡嶺、燈影洞、抗戰紀念館、石牌古鎮、楊家溪軍事漂流等景區,其旅遊內涵可以用"一二三四"來概括,即:一個館(石牌抗戰紀念館),兩個特別項目(三峽人家風情項目和楊家溪軍事漂流項目),三個第一(三峽第一灣--明月灣、中華第一神牌--石令牌、長江第一石--燈影石),天下第四泉--蛤蟆泉。

其中三峽人家風情項目又分為水上人家、溪邊人家、山上人家和今日人家。古往今來,歷代文人騷客寫下了許多優美的詩文,如,唐代李白,北宋歐陽修、蘇轍、黃庭堅,南宋陸游,清代張之洞,還有現代大詩人郭沫若等等。詩人們用他們的靈性之筆,或寫三峽人家,或寫櫓聲帆影,或寫蛤蟆甘泉,或寫青山飛瀑,或寫秀峯奇石……讀了這些詩篇,恍若身臨其境,飽覽了三峽人家石牌的神奇景色和濃郁風情。三峽人家融合三峽文化之精髓,巴風楚韻,峽江今昔,一覽無餘。

壯偉的長江哺育了三峽文化,它是巴楚民族傳統藝術的精華,巴楚文化在這裏交融、繁衍、發展。當博大與神祕結緣,輝煌與厚重聯姻,三峽人家就註定是三峽旅遊的傳奇。水上人家在龍進溪水與長江的交匯處,幾隻古帆船迎風而立,小漁船撒開了漁網 ,初峽亭精巧別緻。在近溪的一邊,一道水壩已築起,截住了清幽的龍溪水,使溪水抬高了1-2米,溪水碧綠,林木蒼翠,斑駁滄桑的龍溪橋橫跨其上,幾隻小漁船靜靜地泊在橋下,"龍溪橋下春波綠,驚鴻照影來",如夢似幻,令人如痴如醉。世世代代生息於峽江的人們,以一種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執着,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生存方式和勞動習慣,這其中最具特色的便是漁民的家了。許多三峽人祖祖輩輩生活在船上,常年以打魚為生,在水上流動,和風浪搏擊,與漁船為伴,形成了"水上人家"。如今漁民生活雖然改善了,但這種古老的習俗卻長久地保存了下來,年輕一代仍然撒網捕魚,風裏來雨裏去,延續着這種古老的漁文化。

三峽人家"一肩挑兩壩,一江攜兩溪",這裏石、瀑、洞、泉……多種景觀元素巧妙組合,山有山的偉岸,水有水的柔媚,洞有洞的神奇,瀑有瀑的壯麗,石有石的氣質。極致大自然之天工造化,這裏有洪荒之美、這裏有蒼涼之美、這裏有陰柔之美、這裏更有雄渾之美。白牆青瓦石板路,小橋流水吊腳樓,枯藤老樹喜鵲窩,機槍碉堡舊戰壕,奇石溶洞古城堡,在您進入景區的一剎那,您的心將註定要長留此地,整個景區瀰漫如仙境般的夢幻景緻,這裏的美讓人心悸,這裏的美讓人窒息!

最新的湖北三峽人家導遊詞範文 篇14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你們到三峽人家來做客,我叫×××,非常榮幸,能擔任大家本次行程的導遊,同時我將全程陪伴你們,為你們的遊覽提供熱誠的服務,有服務不到之處盡請大家多提寶貴意見。

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就是胡金灘碼頭,是我們景區的始發站,我們將乘坐渡船到達對岸的三峽人家風景區。

三峽人家風景區位於長江三峽的西陵峽南岸,是長江三峽最美麗的景區,也是環壩集團歷經十多年精心打造的創新型景區。

三峽人家一肩挑兩壩(一個是世界第一大壩的三峽大壩,另一個是亞洲第一大壩的葛洲壩),一江攜兩溪(分別是可以體驗軍事漂流的楊家溪和美麗勝景龍進溪),保留着三峽工程蓄水後長江三峽唯一的三峽原始風貌和自然生態環境。石(燈影石、石令牌)、瀑(黃龍瀑、琴鷹瀑)、洞(燈影洞)、泉(天下第四泉)等多種自然元素在四平方公里內完美組合;山有山的偉岸,水有水的柔媚,洞有洞的神奇,瀑有瀑的壯麗,石有石的氣質。極致大自然之天工造化,這裏有洪荒之美、這裏有蒼涼之美、這裏有陰柔之美、這裏更有雄渾之美。

它又是大型三峽文化主題公園,古老的地質文化、巴人文化、楚國文化、土家文化、碼頭文化、軍事文化構成三峽的歷史人文景觀;走進三峽人家您將經受一次煙雨迷濛的文化夢幻洗禮。三峽人家融合三峽文化之精髓,巴風楚韻,峽江今昔,一覽無餘。壯偉的長江哺育了三峽文化,它是巴楚民族傳統藝術的精華,巴楚文化在這裏交融、繁衍、發展。當博大與神祕結緣,輝煌與厚重聯姻,三峽人家就註定是新三峽旅遊的古老傳奇。

白牆青瓦石板路,小橋流水吊腳樓,枯藤老樹喜鵲窩,機槍碉堡舊戰壕,奇石溶洞古城堡,當您進入景區的一剎那,您的心註定將永遠留在這裏,徜徉在仙境般的夢幻景緻,這裏的美讓你心悸,這裏的美更讓人窒息。

三峽人家,一網打盡三峽的自然元素和文化舊夢。

常言説,百聞不如一見,讓我帶領大家一起去體驗一場充滿夢幻色彩的大型生態文化之旅吧!

二、長江三峽與燈影峽簡介

(胡金灘候船或上船時講解)

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就是長江三峽的燈影峽,長江三峽東起湖北宜昌南津關,西至重慶市奉節縣白帝城,由西陵峽、巫峽、瞿塘峽組成,全長193公里。它是長江風光的精華,神州山水中的瑰寶,古往今來,閃耀着迷人的光彩,無數中外遊客為之傾倒。

過南津關西行約17公里,就到了我們現在所在的位置燈影峽。燈影峽又名明月峽,峽雖不長,但景緻不凡,可謂“無峯非峭壁,有水盡飛泉”。峽壁明淨可人,純無雜色,如天工細心打磨而出。當這明淨的峽壁被明淨的天空映襯着時,酷似一幅水墨國畫,崖壁映入江水中,靜影澄碧;江水瑟瑟,更添明麗之趣。如夜間經過時,月懸西山,月光之下的山光水色形成的那種“淨界”,難以言喻,所謂“明月峽”,由此得名。燈影峽得以以形取景,船左方(南岸)的馬牙山上有四塊奇石,酷似《西遊記》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高興歸來的生動形象:手搭涼棚、前行探路的孫悟空;捧着肚皮、一步三晃的豬八戒;肩落重擔、緊步相隨的沙和尚;安然坐騎,合掌緩行的唐僧。形象逼真、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妙不可言。每當夕霞晚照,從峽中遠望,極似皮影戲,當地人稱皮影戲為燈影戲,所以這裏得名燈影峽。在燈影峽下便是5A級景區“三峽人家風景區”,在這裏除了可以領略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外,還可以感受土家風情給你帶來的無限樂趣。

最新的湖北三峽人家導遊詞範文 篇15

這裏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是宜昌三峽環壩旅遊發展集團傾情打造的集自然山水、影視科技與區域文化完美結合,全國獨樹一幟的創新型景區。三峽人家風景區——一網打盡了三峽的所有景觀自然元素與文化舊夢,是中國首創的原生態、場景式、體驗型大型旅遊區。

三峽人家位於長江三峽西陵峽段,居三峽大壩與葛洲壩之間,以其“一肩挑兩壩,一江攜兩溪”的獨特地理位置優勢,融合地質文化、巴文化、楚文化、土家文化、峽江文化、抗戰軍事文化,是長江三峽黃金旅遊線上的一顆璀璨明珠,走進三峽人家您將經受一次煙雨迷濛的文化夢幻洗禮。

這裏石、瀑、洞、泉......多種景觀元素巧妙組合,山有山的偉岸,水有水的柔媚,洞有洞的神奇,,瀑有瀑的壯麗,石有石的氣質,極致大自然之天工造化,這裏有洪荒之美、這裏有蒼涼之美、這裏有陰柔之美、這裏更有雄渾之美。

三峽人家融合三峽文化之精髓,巴風楚韻,峽江今昔,一覽無餘。壯偉的長江哺育了三峽文化,它是巴楚民族傳統藝術的精華,巴楚文化在這裏交融、繁衍、發展。當博大與神祕結緣,輝煌與厚重聯姻,三峽人家就註定是新三峽旅遊的古老傳奇。

白牆青瓦石板路,小橋流水吊腳樓,枯藤老樹喜鵲窩,機槍碉堡舊戰壕,奇石溶洞古城堡,當您進入景區的一剎那,您的心註定將永遠留在這裏。

最新的湖北三峽人家導遊詞範文 篇16

三峽人家風景區,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西陵峽內,位於長江三峽中最為秀美壯麗的西陵峽境內,三峽大壩和葛洲壩之間,跨越秀麗的燈影峽兩岸,面積14平方公里。三峽人家石牌之美,美在"灣急、石奇、谷幽、洞絕、泉甘"。景區包括燈影石、明月灣、燈影洞、石牌抗戰紀念館、石令牌、楊家溪、蛤蟆泉等景點。

三峽人家風景區還獲得了"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旅遊目的地"稱號,湖北省首批"文明風景旅遊區"、"湖北省十佳景區"、"湖北省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基地"、"湖北省對外開放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吸引着中外各地的朋友前來觀光。

歷代文人騷客留下了許多優美的詩文,如李白的"春水月峽來",歐陽修的"江 上掛帆明月峽",陸游的"巴東峽裏最初峽,天下泉中第四泉",還有現代大詩人郭沫若的"唐僧師弟立山頭,燈影聯翩豬與猴",陳毅元帥的"三峽天下壯,請君乘船遊,西陵甲三峽,忘返興猶稠"等等,讀了這些詩篇,恍若身臨其境,飽覽了燈影峽的景點。三峽人家融合三峽文化之精髓,巴風楚韻,峽江今昔。

三峽人家,依山傍水,風情如畫:傳統的三峽吊腳樓點綴于山水之間,久違的古帆 船、烏篷船安靜地泊在三峽人家門前,溪邊少女揮着棒槌在清洗衣服,江面上悠然的漁家在撒網打魚……千百年來流傳不衰的各種習俗風情體現着峽江人民的質樸好客。走進峽江吊腳樓,峽江妹子載歌載舞,手中的紅繡球飄飄欲落,這時清秀的三峽少女為您捧上一杯峽州清茶,您會覺得如夢似幻、親切怡然。三峽人家石牌之美,美在"灣急、石奇、谷幽、洞絕、泉甘"。它包括龍進溪、天下第四泉、野坡嶺、燈影洞、抗戰紀念館、石牌古鎮、楊家溪軍事漂流等景區,其旅遊內涵可以用"一二三四"來概括,即:一個館(石牌抗戰紀念館),兩個特別項目(三峽人家風情項目和楊家溪軍事漂流項目),三個第一(三峽第一灣--明月灣、中華第一神牌--石令牌、長江第一石--燈影石),天下第四泉--蛤蟆泉。

其中三峽人家風情項目又分為水上人家、溪邊人家、山上人家和今日人家。古往今來,歷代文人騷客寫下了許多優美的詩文,如,唐代李白,北宋歐陽修、蘇轍、黃庭堅,南宋陸游,清代張之洞,還有現代大詩人郭沫若等等。詩人們用他們的靈性之筆,或寫三峽人家,或寫櫓聲帆影,或寫蛤蟆甘泉,或寫青山飛瀑,或寫秀峯奇石……讀了這些詩篇,恍若身臨其境,飽覽了三峽人家石牌的神奇景色和濃郁風情。三峽人家融合三峽文化之精髓,巴風楚韻,峽江今昔,一覽無餘。

壯偉的長江哺育了三峽文化,它是巴楚民族傳統藝術的精華,巴楚文化在這裏交融、繁衍、發展。當博大與神祕結緣,輝煌與厚重聯姻,三峽人家就註定是三峽旅遊的傳奇。水上人家在龍進溪水與長江的交匯處,幾隻古帆船迎風而立,小漁船撒開了漁網 ,初峽亭精巧別緻。在近溪的一邊,一道水壩已築起,截住了清幽的龍溪水,使溪水抬高了1-2米,溪水碧綠,林木蒼翠,斑駁滄桑的龍溪橋橫跨其上,幾隻小漁船靜靜地泊在橋下,"龍溪橋下春波綠,驚鴻照影來",如夢似幻,令人如痴如醉。世世代代生息於峽江的人們,以一種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執着,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生存方式和勞動習慣,這其中最具特色的便是漁民的家了。許多三峽人祖祖輩輩生活在船上,常年以打魚為生,在水上流動,和風浪搏擊,與漁船為伴,形成了"水上人家"。如今漁民生活雖然改善了,但這種古老的習俗卻長久地保存了下來,年輕一代仍然撒網捕魚,風裏來雨裏去,延續着這種古老的漁文化。

三峽人家"一肩挑兩壩,一江攜兩溪",這裏石、瀑、洞、泉……多種景觀元素巧妙組合,山有山的偉岸,水有水的柔媚,洞有洞的神奇,瀑有瀑的壯麗,石有石的氣質。極致大自然之天工造化,這裏有洪荒之美、這裏有蒼涼之美、這裏有陰柔之美、這裏更有雄渾之美。白牆青瓦石板路,小橋流水吊腳樓,枯藤老樹喜鵲窩,機槍碉堡舊戰壕,奇石溶洞古城堡,在您進入景區的一剎那,您的心將註定要長留此地,整個景區瀰漫如仙境般的夢幻景緻,這裏的美讓人心悸,這裏的美讓人窒息!

最新的湖北三峽人家導遊詞範文 篇17

下面由我來為您介紹一下———三峽人家。美麗的三峽人家,位於三峽大壩與葛州壩之間的石牌,在永遠的西陵峽谷之中,距宜昌市大約17公里,方圓大約14平方公里,是“兩壩一峽”黃金旅遊線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三峽人家其旅遊可以用“一、二、三、四”來説明。一個石牌,兩個特別的軍事漂流項目,三個第一,三峽第一灣—月月灣,中華第一—石令牌、燈影石;天下第四泉—蛤蟆泉。

走進三峽人家,只見溪水碧綠,波光粼粼,林木蒼翠,枝繁葉茂;縱橫交錯,雞鳴狗叫相聞;古帆船靜泊水中,吊腳樓掩映竹林,山民怡然自得,自由自在的,過着原始古樸的生活。

走進三峽人家,你會感受一段厚重的峽江風情,真切地感受生命與自然帖近的意義。

三峽人家到處有美麗的景色,説也説不完,希望您以後可以來細細遊賞三峽人家。

最新的湖北三峽人家導遊詞範文 篇18

從三峽全長七百里中看,兩岸山都是相連的,沒有中斷的地方。山嶺重重疊疊,連綿不斷,把太陽光和天空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晚上,絕看不到太陽和月亮。

到了夏天洪水暴漲滿上山岡的時候,無論是上行還是下行,都被阻絕了。有時皇帝的詔書急需傳達,那麼,從白帝到江凌,雖有一千二百里之多,早上出發,晚上便到,即使乘飛奔的馬,駕者烈風也沒這樣快,大家想想那船多快呀!

更神奇的在這,每當春冬的時候,白色的急流和碧綠的深譚,迴旋着清波,倒影着兩岸的景色。高高的山峯上生長着許多奇怪的柏樹,懸崖上流下的瀑布,飛花四濺,在山峯和樹林之間飛濺,水清、樹榮、高山、草盛,確有許多趣味。

到秋天初晴下霜的早晨,樹林蕭瑟冷靜,山澗寂靜,猿猴啼啼的長叫,持續有很久,悽慘的聲音異常,在山谷久久迴盪,所以打漁的人説:巴東三峽巫峽最長,聽見猿聲後,眼淚沾濕了衣服。

這就是美麗的三峽,神奇的三峽!

最新的湖北三峽人家導遊詞範文 篇19

各位朋友,下面就讓我們坐下來,“偷得浮生半日閒”,看看茶藝表演,喝幾杯清茶吧。

[野坡嶺景區]

各位朋友,剛才我們在峽州民俗表演廳盡情領略了背山的厚重與採茶的歡快,下面就讓我們登上野坡嶺,走進山上人家,去體驗一次山裏人的真實生活。

野坡嶺

沿着台階蜿蜒而上,看着路兩邊的花草樹木,聽着清脆的鳴叫聲,相信各位朋友會有“綠蔭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的真切感覺。各位朋友,大家請看前面的大石上刻有“野坡嶺”三字,這就是進入野坡嶺景區的第一道關口。據當地老人們講,原先這山坡嶺上人煙稀少,加上樹茂林密,經常有野豬、獾子、麂子、兔子等野獸出現,故名野坡嶺。而如今,住在深山裏面的人家陸續搬遷到峽江邊上,這裏成了上山勞作的必經之路,走的人多了,也不再是荒郊野外了,但這一帶卻保留了“野性”十足的勞作和生活習俗。

施鹽坡

沿着台階繼續登山,路兩邊的植被越來越茂密,這一帶就是“施鹽坡”了。從這裏到平善壩一帶背山面江的山坡,過去人稱“施鹽坡”,實為“私鹽坡”。這個名字大約起源於清代。據史書記載,清初規定,宜昌只准銷淮鹽。川鹽入境,以走私論處,並於雍正年間,在平善壩設川鹽卡,進行捕緝。據傳,在平善壩橫江設有鐵鏈條,天黑後將鏈條從江水中絞起鎖江,以防船隻偷渡。由於鹽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資,川鹽運鄂又是順江而下,因此,儘管官府嚴禁川鹽入鄂,但從四川偷偷運進的私鹽還是不少。鹽販通常先與湖北買主聯繫好,把鹽偷運到石牌一帶,請“背腳”沿着我們現在走的這條路,將鹽從江邊背到山頂,繞道出峽後,設法過江進城出售。久而久之,人們便把這個山坡叫“私鹽坡”,後避諱“私”字才傳為“施鹽坡”。

峽江揹簍

過去,山民們在這條路上運輸貨物,全靠雙肩和揹簍,人們將背鹽和背貨進山的人稱為“背腳”,也就是“腳伕”。峽江兩岸,崇山峻嶺,山隔水阻,老百姓世代與高山相伴,也與揹簍結下了不解之緣。過去,這裏是一片揹簍的世界,大背、小背、扁背、腳背、花背、三鬥背、五斗背,種類繁多,樣式精巧別緻。小夥、姑娘、老人、小孩,不論上山還是下山,都揹着揹簍,穿行在蜿蜒崎嶇的山路之間,成為一道流動的風景線。姑娘出嫁,要織“洗衣揹簍”作陪嫁,洗衣揹簍小巧玲瓏,蔑絲細膩,圖案別緻,花紋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勞的“招牌”;女兒生孩子,孃家要送一個“娘揹簍”(又叫“兒揹簍”),作為斟“粥米酒”禮行。揹簍成長筒形,腰小口大,專門用來背孩子;摘苞谷則用“高揹簍”,它口徑粗,腰細,底部呈方形,高過頭頂,象倒立的葫蘆;砍柴、扯豬草要用“柴揹簍”,它蔑粗肚大,經得住摔打。用揹簍必用打杵,有了打杵,隨時可歇肩。在道路兩旁,有許多天然的土石坎,可以墩背子歇肩,叫“懶凳”,但總趕不上打杵方便。打杵形如丁字,常叫“丁字打杵”,有的還在打杵腳上釘有鐵箍和鐵釘,一杵一個窩,用以防滑,所以又叫它“鐵打杵”。背腳要歇息時,隨時可用丁字打杵將簍底撐上,人作半卧勢,以稍事休息。揹簍,在山裏人看來,就象沙漠駱駝,江河之舟,是非常重要的交通運輸工具。揹簍,是峽江人民適應特殊地理環境的產物,是歲月的積澱,智慧的結晶,也是一副優美的民俗風情畫。多少年來,峽江人在此上山下山,來來往往,揹負着辛酸與苦楚,也揹負着喜悦與豐收,背出了三峽人特有的自信與剛強。

各位朋友,今天我們雖然無法親身體驗背揹簍的滋味,但經過這段台階的攀登,相信大家早已體驗到了背腳者的辛酸與沉重。

孤亭

各位朋友,現在出現在我們眼前的亭子名叫孤亭,大家可在這裏休息一下。亭子外邊的這塊石碑上,刻着南宋著名詩人陸游的《扇子峽》一詩:“絕境慰人心,誰家住玉岑?亂雲生翠竇,密雪灑青林。高閣臨空豁,孤亭陷邃深。定知非俗士,槽急不容尋”,“孤亭”的名字就是從詩中第六句而來。南宋著名詩人陸游遊覽三峽時,被這裏的秀麗風光所吸引,他觸景生情,揮豪寫下了這首詩。站在孤亭,向四周望去,遠處羣山蒼茫,雲霧繚繞,近處桔林簇簇,炊煙裊裊,腳下大江奔湧,百舸爭流,一幅巨大的峽江山水風光圖展現在我們眼前,讓我們目及千里,思接千載。

孤亭,還是中觀石令牌的絕佳之地。站在這裏,放眼望去,巍峨的石令牌矗立江邊,氣勢非凡,它與身後的山體有一道裂縫,寬3米有餘。據説是大禹治水時用神斧所劈,誰知石令牌堅不可摧,只劈開一道裂縫。從山頂上看,石令牌與其身後的山體恰似人的鼻子,因而此山叫石鼻山,南宋建炎年間峽州夷陵郡曾設治於石鼻山,達六七年之久。

天下第一桃

各位團友,大家請看道路左邊,這裏有“天下第一桃”桃園。石牌一帶,氣候宜人,土壤呈酸性,自古就為產桃之地,歷史上多有詩文吟唱:“山上層層桃李花,雲間煙火是人家”、“桃花飛綠水,三月紅江邊”等等。但由於歷史原因,歷史上桃花盛開的美景,已名不符實了。三峽人家風景區在開發和建設中,成功的引進了北京農科院培育的優良品種——大富豪雪桃,栽植面積達10多畝。這種桃花花期長,花瓣大,花色鮮豔,掛果週期長,從春季開花至冬季採果,長達200天左右,桃果在生長期呈青、黃、玫瑰紅三種顏色的神奇變換,令人驚歎!該桃果子大,平均單果重250克左右,最大的可達800克,因而被中國“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授譽為“天下第一桃”。該桃的另一獨特之處是為反季節水果,春季開花直到冬季方可摘果,期間花開花落,顏色變化,桃果滿枝又為峽江增添了一道美麗的風景。

沿着石板路前行,穿過一片樹林,十幾棟高低錯落有致的土屋出現在我們眼前,這就是山上人家了。屋上蓋着石板瓦或小青瓦,牆上掛着蓑衣、斗笠、揹簍,屋頂炊煙裊裊,四周鳴犬相聞,桔林掩映的田間不時傳來野味十足的峽江情歌。隨着腳步的移近,不知各位朋友有沒有一種恍若隔世的感覺?

山上人家民居

各位朋友,這種獨特的民居就是人們所説的“吊腳樓”,朋友們可能只從電視上見到過,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近它。山上人家的這種“吊腳樓”,被現代建築學家稱為“杆欄式建築”。峽江一帶地勢險峻,房屋多依山勢而建,木質結構,房前屋後,竹林芭蕉簇擁。遇到高坎地勢,則要立柱或築牆,才能與正屋跑平合檐,故稱“吊腳樓”。其獨特之處是前低後高,側面有走廊,後面有陽台,俗稱“走馬轉角樓”。一般分為上下兩層或三層,上層通風,乾燥,防潮,是居室,下層是豬牛欄圈或堆放雜物,還可防止毒蛇猛獸侵襲。吊樓有大有小,一般人家為一棟4排扇3間屋,或6排扇5間屋,大户人家則7柱4騎,四合天井大院。吊樓上有繞樓的曲廊,曲廊還配有欄杆。由於臨江,地勢險要,一户人家的一套居子,往往有三四個層次,似台階一樣。步入山上人家,幾步台階,便把你引進一個個原始淳樸的屋子,進入屋子,穿過一道門,又一架台階把你引入另一處居室,好像捉迷藏一樣,迴廊九曲八折,遮遮藏藏,外人進得去,卻難走出來。在這些老屋裏走一走,便可領略到峽江人順應自然,又不斷地與自然抗爭,執着地營造生活,又拼命地享受生命的個性。而屋頂上的遮蓋物,也是大有講究的,有蓋泥瓦的,也有蓋茅草、石板和青瓦的,各有所喜,也各有其説。蓋泥瓦的人家會説“黃土上了屋,家人都幸福”;蓋茅草的人家會説“茅草屋裏臘肉香”;蓋石板的人家會説“石板底下有福享”。但這都體現了峽江人民的樂觀、風趣和對生活的熱愛。走上吊腳樓,檐角高翹,曲廊盤繞,舉目四望,風光如畫,大有空中樓閣之詩畫意境,有詩讚歎道:“奇山秀水妙寰球,山上人家美盡收。吊腳樓上枕一夜,十年作夢也風流。”

最新的湖北三峽人家導遊詞範文 篇20

這裏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是宜昌三峽環壩旅遊發展集團傾情打造的集自然山水、影視科技與區域文化完美結合,全國獨樹一幟的創新型景區。三峽人家風景區——一網打盡了三峽的所有景觀自然元素與文化舊夢,是中國首創的原生態、場景式、體驗型大型旅遊區。

三峽人家位於長江三峽西陵峽段,居三峽大壩與葛洲壩之間,以其“一肩挑兩壩,一江攜兩溪”的獨特地理位置優勢,融合地質文化、巴文化、楚文化、土家文化、峽江文化、抗戰軍事文化,是長江三峽黃金旅遊線上的一顆璀璨明珠,走進三峽人家您將經受一次煙雨迷濛的文化夢幻洗禮。

這裏石、瀑、洞、泉......多種景觀元素巧妙組合,山有山的偉岸,水有水的柔媚,洞有洞的神奇,,瀑有瀑的壯麗,石有石的氣質,極致大自然之天工造化,這裏有洪荒之美、這裏有蒼涼之美、這裏有陰柔之美、這裏更有雄渾之美。

三峽人家融合三峽文化之精髓,巴風楚韻,峽江今昔,一覽無餘。壯偉的長江哺育了三峽文化,它是巴楚民族傳統藝術的精華,巴楚文化在這裏交融、繁衍、發展。當博大與神祕結緣,輝煌與厚重聯姻,三峽人家就註定是新三峽旅遊的古老傳奇。

白牆青瓦石板路,小橋流水吊腳樓,枯藤老樹喜鵲窩,機槍碉堡舊戰壕,奇石溶洞古城堡,當您進入景區的一剎那,您的心註定將永遠留在這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hubei/ypz3e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