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河北導遊詞 >

邯鄲叢台導遊詞

邯鄲叢台導遊詞

高台榭,美宮室”是春秋至魏晉時期的建築風尚。其中遺留後世、名聞遐邇者,是春秋趙邯鄲叢台。下面是本站帶來的邯鄲叢台的導遊詞,僅供參考。

邯鄲叢台導遊詞

邯鄲叢台導遊詞一:

各位遊客:

你們好,你們來到叢台公園,我是你們的導遊**。

叢台公園位於邯鄲市面上中華大街頭中段,是以武靈叢台為中闢成的一座大型園林,佔地面積360畝,園中亭台樓榭,掩映在蒼松翠柳中, 山色湖光,倒映出點點輕舟。這裏原為武靈王觀看軍事操演與歌舞的地方,現在成為邯鄲人民休息娛樂 的重要場所

叢台湖位於公園正中,面積約40多畝,湖中建成有苑在亭、曲欄橋、西湖亭,望諸榭,湖邊建有長廓,假山,花圃,茶亭,飯莊,湖中碧波盪漾,岸邊垂柳依依, 或臨湖垂鈎,或湖泛舟,均有無窮樂趣。

叢台北側有一座古樸典雅的古董建築七賢祠,是後為紀念春秋戰國時期傑出人物韓厥,程嬰,公追杵臼,藺相如,廉頗,李牧,趙奢而建成,大殿內七賢的塑像個個形態逼真,栩栩如生。七賢祠西院為歷代書家的撰書碑林,在此可以領略書法藝術的風采。

叢台東湖上的望諸榭,是為紀念戰國時期限的著名軍事家樂毅而建,樂毅原為燕國名將,擅長用兵,他本為魏將樂關羊之後,燕昭王下招求賢時, 樂毅自魏往, 被子留任為亞卿,曾率秦,韓、趙、魏、燕王之師代齊,克城70餘座屢立戰功,燕昭王死後,燕惠王誤信齊人田單的反間計,樂毅被迫交出兵權,出奔趙國,受封於觀津,號望諸君。 公園西部為動物園,北部為各類花圃和游泳池,東南部為露天劇場和兒童樂園。

好,遊客朋友們,叢台公園就為大家講解到這兒,謝謝各位的支持!

邯鄲叢台導遊詞二:

武靈叢台位於邯鄲市內中華大街中段西側,佔地360畝.相傳始建於戰國趙武靈王時期(公元前320xx年至公元前299年),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因為它由許多台子連接壘列而成,"連接非一,故名叢台"或稱武靈叢台。

趙武靈王是趙國曆史上一位很有作為的國君,為了使國家強大起來,他勇於革新,奮發 圖強。趙武靈王發現,趙國將士穿寬袖長袍,乘戰車作戰,行動不便,而胡人緊衣短袖,利箭快馬,行動靈敏。於是力排眾議,帶頭穿胡服,學騎射,對作戰方式進行改革,變車戰為騎戰,推行“胡服騎射”,軍隊的戰鬥力大大提高,終於成為戰國七雄之一。“胡服騎射”是趙武靈王順應歷史潮流、勇於學習外族長處的一大創舉,被傳為千秋佳話,歷來為人稱道。這座叢台,就是趙武靈王為休息娛樂和觀看操練兵馬而興建的。 據歷史記載,叢台上建有天橋、雪洞、粧閣、花苑諸景,結構奇特,裝飾美妙,在當時名揚於列國。古人曾用“天橋接漢若長虹,雪洞迷離如銀海”的詩句,描繪叢台的壯觀。歷史上的一些著名文人,如唐朝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曾多次遊覽叢台,賦詩讚詠。但是,在兩千多年的漫長歲月中,叢台經歷了無數次天災人禍的破壞,多次改修重建,有了很大變化。據地方誌載,自明朝中葉(約1520xx年)以來,就修復了十多次。其中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年)建行宮於台上,後在道光十年(1830年)遇地震連台毀壞。現在我們所見到的叢台,是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修建的,當時是為了瞭望遠方,以便統治縣城,以後又進行過重修.現在的叢台高26米,南北皆有門。從石獅雄踞的南門拾級而上,右側的台牆上嵌有“滏流東漸,紫氣西來”八個古體大字,展示了叢台的地理形態。

南門外,矗立的石碑上鐫刻着中國當代文豪郭沫若1961年秋登臨叢台時題寫的詩句;北門內,迎面立着清朝乾隆皇帝1720xx年登叢台的題詩刻石,都讚頌了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歷史業績.叢台的第一層是個院落。院內坐北朝南的亭屋叫“武靈館”,館前有“回瀾亭”,西屋為“如意軒”,東面是武靈台,從這裏進入叢台的最高層。在武靈台的入口處,嵌有一幅武靈王胡服騎射的壁畫。坐北向南的圓拱門的門楣上,題有“武靈叢台”四個古體大字,門裏邊刻有“夫妻南北,兄妹沾襟”的硃紅大字,流傳很廣的“二度梅”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裏。相傳,公元8世紀末葉唐朝德宗年間,忠臣梅伯高被奸相盧杞誣陷遇害。梅伯高之子梅良玉逃脱後,被陳東初招為家僮。陳與梅伯高結交甚密,終日尋梅子不見。後來梅花二度開放時,陳得知家僮即梅良玉,便將愛女杏元許配給他。盧杞又欲加害於陳,便奏明皇帝將杏元封為御妹嫁至外邦,並將陳東初夫婦下牢。到外邦和親的陳杏元由梅良玉相送,一程淚一程血行至邯鄲,攜手登上武靈叢台,由此哭別。這個宣揚忠孝節義的故事,為遊人平添了一段瞭解中國封建傳統的趣話。 登上叢台極目遠眺,西邊巍巍的太行山層巒起伏;西南趙王城遺址蜿蜒的城牆隱約可見;西北便是趙國的鑄箭爐、梳粧樓和插箭嶺的遺址。俯視台下,碧水清波,荷花飄香,垂柳倒影在叢台西邊的湖中有一個六角亭,名為“望諸榭”。

相傳很早以前,湖中有個小土丘,丘上有個小廟,是早年間修築的樂毅廟。樂毅是 燕國國君燕昭王(公元前311——前279年)“黃金台招賢”選中的大將,在燕、趙、韓、魏、楚五國伐齊時,擔任統帥,一氣攻下齊國的七十多座城池,幾乎亡齊。燕國封樂毅為昌國君。燕昭王死後,燕惠王(公元前278——前272年)聽信了齊國田單的反間計,召樂毅回燕都,陰謀殺害他。樂毅識破了燕惠王的圖謀,直回趙國,被趙王封為“望諸君”。後人為了紀念這位政治家、軍事家的功績,於是修建了“望諸榭”。現在的“望諸榭”是六十多年前重新修建的。據地方誌記載, 現在邯鄲市東南二十里的樂家堡,便是當年樂毅的宅院。 新中國成立後,以武靈叢台為中心,修建了人民公園。 佔地由原來的近28700平方米,逐步擴充為24萬平方米,其中水面佔將近2.7萬平方米。園中林木繁茂,花草繽紛,湖水盪漾,碧水藍天,與叢台古建築相映照,別有情趣。

邯鄲叢台導遊詞三:

各位遊客:

大家好!歡迎來到國家4A級景區叢台公園參觀遊覽。

叢台公園於1953年建成開放,是以趙文化遺址武靈叢台為中心開闢而成的一座大型公園。它佔地面積三百六十畝。園內亭台樓榭、曲橋長廊、綠樹掩映、萬花競放,是集古蹟遊覽、花卉欣賞、兒童遊樂為一體的綜合性休憩娛樂場所。 (門樓)現在我們眼前的這座公園門樓,是叢台公園的正門。它是1998年在原址上翻建而成的,建築風格為明清捲棚歇山式建築,紅柱綠瓦,氣勢雄偉壯觀。正面“叢台公園”四個大字是中國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郭沫若先生所書。背面“叢台公園”四個字是原人民日報總編輯邵華澤題寫的

(走在通往武靈叢台的路上)

請大家跟我往前走。在我們兩側分別是牡丹園和月季園,每到開花季節,萬花競放,爭奇鬥豔,走在中間通道上,香氣撲鼻,沁人心脾,使遊客一進公園,頓覺與外界紛擾世界的不同,心情自然就輕鬆愉快多了。在牡丹園的西側是盆景園,常年展出很多玲瓏小巧、景緻各異的盆景作品。盆景園內以仿古建築為主,與古叢台遙相呼應。在盆景園的西邊立有一塊碑,是我國著名書畫家範曾先生於20xx年來邯參觀叢台公園時所題。

(來到了武靈叢台下)

武靈叢台是古城邯鄲的象徵,是公園內的主體建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自叢台北側拾級而上,古氣氤氲,蒼松翠柏側裏立兩旁,一塊塊青磚如竹簡串起滄桑歷史,一級級台階似血脈貫通古今縱橫。關於這座傲然雄踞的古台,曾流傳着一些耐人尋味的故事。請大家跟我登上叢台。

叢台一名,始見於《漢書•高後紀》。“元年夏五月丙申,趙王宮叢台災。”記載了發生在公元前187年的一次叢台火災。而叢台的始建年代當然還要更早,相傳是戰國時期趙武靈王(公元前320xx年—公元前299年)所建,距今已有20xx多年的歷史了。提起邯鄲的歷史,便不能不提起這位勵精圖治、勇於改革、在我國曆史上頗有作為的趙國君主趙雍,也就是趙武靈王。

趙雍是趙國的第六任國君,於公元前320xx年即位。他雖然是趙國第六位國君,卻是趙國第一任國王,在他之前都稱侯或君。但他即位之初不稱王而令國人稱他為君,他説:“無其實、敢處其名乎!”。那時,趙國國勢衰弱,受到秦國和齊國的威脅,以及匈奴、林胡的侵擾,對外作戰屢遭敗績。趙武靈王想找出失敗的原因,就親自到戰場指揮作戰,他發現胡人穿的衣服短小,騎馬射箭非常靈便,而趙國將士穿的是寬袖長袍,乘的是笨重的戰車。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他意識到強國之本在於強兵,生存之道唯有改革。於是在公元前320xx年決定讓全軍將士改穿胡服,學習騎馬射箭。他的這一舉措遭到了守舊大臣的反對。為排眾議,趙雍親自上門説服以他的叔父趙成為首的保守派眾大臣:“法律禮節是根據需要而定,服裝器械是根據方便而制。堯、舜、禹之所以興盛,是因為他們沒有世襲王位,夏、商之所以衰亡,是因為他們遵循舊禮而不變通。”並率先穿上胡服,傳令全國改變裝束,學習騎馬射箭。大家請看亭樓內牆上的陶瓷壁畫,描述的就是這段歷史故事。 隨着軍事改革的深入,趙國在政治、經濟、文化、風俗各個方面也進行了改進,國勢日強,不僅打敗了經常侵擾趙國的中山國,而且還向北開闢了上千裏的疆域,到了現在內蒙古的呼和浩特一帶,使趙國躋身於戰國“七雄”之列。胡服騎射是對古代戰術的一大革新,標誌着我國由車戰時代進入了騎戰時代,在中國古代史上具有重要意義。一會兒我們去看兩塊碑,清朝乾隆皇帝和郭沫若先生都對趙武靈王給予很高的評價。

歷史記住了趙武靈王,同時留下了這座名台。趙武靈王修築叢台的目的是觀看歌舞和軍事操演。那麼“叢台”之名是怎麼來的呢?據唐顏師古《漢書注》説:“連聚非一、故名叢台。”説的是當時這裏有很多高台,互相連在一起,所以叫叢台。史載叢台上有天橋、雪洞、粧閣、花苑諸景,規模宏大,結構奇特,裝飾美妙,名揚列國。古人曾用“傳聞宮苑似蓬萊,叢台高聳雲霄外。天橋接漢若長虹,雪洞迷離如銀海”的詩句,描繪叢台的壯觀。直到盛唐,一直是中原地區的一處勝景。

(登上叢台)

漫長的歲月中,叢台雖多次改修重建,卻仍不失當年壯觀和韻致。現存古叢台,為清代同治年間重修,是一個方圓一千一百多平方米,高二十六米的兩層青磚高台。現在是第一層。大家看,北門高階上的這塊大石碑,是清朝乾隆皇帝1750年巡幸江南時路過邯鄲登上叢台親筆書寫的詩。我給大家讀一下:

傳聞好事説叢台,勝日登臨霽景開。

豐歲人民多喜色,高樓賦詠謝雄才。

襟漳帶沁真佳矣,雪洞天橋安在哉!

煙樹迷茫閭井富,為籌元氣善滋培。

詩中描寫了乾隆皇帝登叢台時看到邯鄲人民衣食富足,生活幸福,便聯想到趙武靈王的雄才大略;看到漳河、沁河似兩條錦帶環繞邯鄲,景色美麗,便懷念起古老叢台上的壯觀的雪洞和天橋。大家請注意,這裏有一個“人民”的詞。據專家稱,這是目前發現最早使用這詞的地方。也許乾隆皇帝是最早使用“人民”這個詞的人。

大家再跟我去看一下郭沫若先生的詩碑。1961年,現代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先生視察邯鄲時登上叢台,當看到乾隆皇帝的詩碑時,詩興大發,提筆和乾隆詩,寫下七律:

邯鄲市內趙叢台,秋日登臨曙色開;

照黛粧樓遺廢跡,射騎胡服思雄才;

太行陣地漳河外,烈士陵園滏水隈;

現代經營基礎厚,武安鐵礦峯峯煤。

詩中郭老也表達了對實行胡服射騎改革的“雄才”趙武靈王的景仰,又對邯鄲經濟發展前景寄予了厚望。

第一層台面距地表7米,東西59米,南北80米,其中向南突出一段長40米、寬10米,為明代城牆殘段。台北有五間大屋,名“武靈舊館”,是紀念武靈王的建築,裏面陳列着趙武靈王趙雍的塑像和古趙文物,展現着趙武靈王的事蹟。室前的小亭為“回瀾亭”,建於1931年。

我們看,這一層台牆周圍鐫有多塊詩文碑碣,均為明清時代的遺物。其實唐代著名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曾在此吟詩作賦,可惜碑碣都已散失。現存碑碣中的清末冀南丹青妙手李世昌的蘭花石刻、王琴堂的梅花石刻,是很有藝術價值的,請大家欣賞。

大家看,台南有一建築,叫如意軒,系後人為紀念在邯鄲為趙王的漢高祖之子如意而建。

武靈叢台,20xx多年來,經歷了時代的風風雨雨,歷盡了人間的變幻滄桑。它是邯鄲歷史的見證者,有許多重大的事件就直接發生在它上邊,最著名的當數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在叢台上收復大將馬武的事件了。西漢政權被王莽篡奪之後,劉秀開始了光復漢室的道路。公元20xx年,劉玄稱帝,年號更始。更始二年(20xx年)邯鄲之戰,效力於劉玄的劉秀打敗了在邯鄲稱帝的王郎,建立了自己的武裝,佔據了黃河以北幽、冀兩州的大部分地區。但是要稱帝,還必須消滅一個心腹之患,那就是劉玄派來監視他的謝躬。

一次,劉秀試圖在酒宴上圖殺謝躬,可沒成功。宴會結束後,劉秀單獨邀請謝躬的部將馬武登上叢台,籠絡馬武,結果馬武歸順了劉秀。這樣大大削弱了謝躬的力量,壯大了自己的勢力。之後,劉秀正式與更始政權脱離了關係。在此後的征戰中,馬武為劉秀立下了赫赫戰功。劉秀與馬武登叢台的第二年(20xx年),就建立了統一的東漢王朝。國民黨元老、詩人和書法大師于右任先生題於武靈舊館的楹聯中,用“風雲際會”來專指劉秀在叢台結交馬武之事。

1959年6月2日,來邯鄲視察的周恩來曾登上叢台。當發現是周時,緊鄰公園的市一中上千名師生湧入公園,在叢台下向表示熱烈的歡迎。

現在,我們來到了叢台的最上一層。門額上題有“武靈叢台”幾個大字。頂台呈圓型,直徑19米,距地表13.5米,原是平台,俗稱“武靈平台”,是趙武靈王觀看歌舞的地方。明嘉靖十三年始建亭於台上,取名“據勝亭”,其意是在防禦上據此者勝。據勝亭拱門門楣上有“夫妻南北、兄妹沾襟”八個鎦金大字,它來源於流傳很廣的“二度梅”的故事。《二度梅》是清末出版的小説,在戲劇中也是一出名戲。小説描述了一對夫妻悲歡離合的故事。

在唐朝末年,朝廷裏有一位姓梅的忠臣,因被奸臣陷害,家破人亡。其子梅良玉改名換姓扮作書童,隻身逃亡,流落到與其父親同年登科的好友陳東初家中,與陳家之女陳杏元以兄妹相稱。一天,陳東初懷念梅良玉的父親,在自家梅園祭奠,梅花盡落,傷感之餘,要去出家。女兒陳杏元痛哭挽留。陳東初説道:“除非梅花二度重開,否則,我定出家無疑”。於是女兒祈禱蒼天,感動花神,第二天陳家梅園果真梅開二度。陳東初認出他家書童就是梅家之子梅良玉,便將女兒陳杏元許配給她。因此,梅良玉和陳杏元既有兄妹名義,又有夫妻情分。正在他們準備成婚之時,又遭到奸臣陷害,陳杏元被迫和番到北國。夫妻二人走到邯鄲登上叢台訣別,抱頭痛哭,難捨難離。當陳杏元繼續往北走到一個叫落雁崖的地方時,因無法忍受對丈夫的思念,便跳崖自盡。沒想到被崖下昭君廟裏供奉的昭君娘娘所救。後幾經周折,除掉奸臣,梅良玉與陳杏元終於重逢得到團圓。這便是小説和戲劇“二度梅”的故事。

叢台上八個字“夫妻南北,兄妹沾襟”的前四個字,取自陳杏元贈梅良玉詩:“夫妻南北隔天遙”。後四個字“兄妹沾襟”取自《二度梅》這本書第十八回的題目:“叢台上兄妹沾襟”。“夫妻”和“兄妹”都是指梅良玉和陳杏元。

關於叢台的歷史故事就介紹到這裏,下面我們從南門下,繼續參觀。

我們看,東牆上鑲嵌着“滏流東漸,紫氣西來”八字石刻。這是民國十一年(1920xx年)國民第二軍軍長鬍景翼所書。“滏流東漸”指的是城南有滏陽河,河水向東流;那麼“紫氣西來”是怎麼回事呢?一般的説法是“紫氣東來”,代表吉祥如意。因為邯鄲城西有座山,叫紫山,所以説“紫氣西來”。説起這座紫山,它還是趙國七賢之一“馬服君”趙奢陵墓所在之地呢。據考證,姓氏中的“馬”姓便起源於此。20xx年4月5日,也就是清明節那天,由我國台灣、馬來西亞的馬氏後代一行60餘人組成的尋根團來到邯鄲尋根朝拜,在紫山馬服君趙奢墓前舉行祭祖儀式,並植樹紀念,其中還包括國民黨副主席、台北市長馬英久的父親。

(《亭台與城堡》郵票紀念碑)

20xx年,中國與斯洛伐克聯合發行了兩枚國際郵票,叫《亭台與城堡》。亭台選取的是“邯鄲叢台”,城堡為斯洛伐克的“博伊尼采城堡”。此套郵票的發行使叢台走向了世界,成為世界聞名的古老亭台之一。該碑是對這一國際活動的紀念。郵票的設計十分獨特,兩座古建築中間打孔分隔,合則是一幅完整的畫面,分則各是一枚獨立的郵票。大家可近前細看。 (望諸榭)

請大家繼續跟我走。湖中心這座小巧玲瓏的六角攢尖式建築,是望諸榭。望諸榭,原名“望諸君祠”,是清朝雍正年間,為紀念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樂毅而建的。榭是古建築中的一種,一般建於水邊,可欣賞水景。

(七賢祠門前)

七賢祠是為紀念趙國的韓厥、程嬰、公孫杵臼、藺相如、廉頗、李牧和趙奢而建立的。最早,在叢台之下建有“三忠”、“四賢”二祠。但隨着叢台建築的幾次被毀,二祠也不復存在,只是在後來重修叢台時,才重建這座七賢祠。

七尊栩栩如生的彩塑,使人追憶起這些古趙忠臣良將的文治武功。趙奢的“秉公執法”,廉頗、藺相如的“負荊請罪”以及韓厥、程嬰、公孫杵臼三義士拯救趙氏孤兒,並助其復位的歷史故事,早已在民間廣為流傳。在大型歷史電視巨片《東周列國》中就佔了一集的篇幅。

下面請跟我來參觀邯鄲碑林。

(邯鄲碑林)

邯鄲碑林,位於七賢祠西側,於1987年開始籌建,1991年正式對外開放。佔地二千七百多平方米,共藏碑四十四塊。現為第一期工程,二期工程正在籌建。主要存碑有:唐朝節度使何弘敬石刻墓誌銘、明朝刑部尚書張國彥和夫人蔚氏的石刻墓誌銘、清朝進士王琴堂梅花石刻碑、明朝邯鄲城門上“三輔鎖鑰”碑、天然巨石碑、太白醉題圖與呂洞賓畫像碑等。

大家請看,這就是全國最大的墓誌——何弘敬墓誌銘。此志為我國已出土中最大的唐代墓誌銘。墓誌有蓋,均為青石質。碑蓋呈盝頂式,頂面邊長1.00米,底邊長1.9米,厚0.88米。頂面正中篆刻25字“唐故魏博節度使檢校太尉兼中書令贈太師廬江何公墓誌銘”。墓誌鐫楷書60行,共3400字。

何弘敬,《新唐書》、《舊唐書》均有傳。據墓誌記載:“卒於鹹通六年(865年),享年六十”,可知其生於永貞元年(820xx年)。何弘敬十八歲從軍,唐文宗時曾為御史中丞、御史大夫。唐武宗時襲父位為魏博節度使,封遊擊將軍,金吾衞將軍、户部尚書等職。懿宗即位後又加兼侍中、中書令等。

何弘敬墓誌碑1973年由邯鄲大名縣萬堤農場挖掘出來,規模之大,雕刻之精美,文字之多為我國唐代墓誌碑之冠。被國家文物鑑定小組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這是“三輔鎖鑰”碑。它是明崇禎二年(1620xx年)邯鄲知縣趙振基題立的,這塊碑原是嵌在邯鄲舊城牆上的。“三輔”意為“京畿之地”,“鎖鑰”把邯鄲比喻為進入京師的一座有鎖的大門。可見邯鄲在地理位置上對於北京城的重要性。此碑為碑林今存不多見的明碑之一。

女士們、先生們,叢台公園的遊覽就要結束了,希望大家對我們的導遊服務工作多提寶貴意見。祝大家旅途愉快,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將相和:

戰國時候,秦國最強,常常進攻別的國家。有一回,趙王得了一件無價之寶,叫和氏璧(成語“價值連城”)。秦王知道了,就寫一封信給趙王,説願意拿十五座城換這塊璧。趙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來商議。大家説秦王不過想把和氏璧騙到手罷了,不能上他的當,可是不答應,又怕他派兵來進攻。正在為難的時候,有人説有個叫藺相如的,他勇敢機智,也許能解決這個難題。趙王把藺相如找來,問他該怎麼辦。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説∶“我願意帶着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來。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趙王和大臣們沒有別的辦法,只好派藺相如帶着和氏璧到秦國去。藺相如到了秦國,進宮見了秦王,獻上和氏璧。秦王雙手捧住璧,一邊看一邊稱讚,絕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藺相如看這情形,知道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就上前一步,説∶“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秦王聽他這麼一説,就把和氏璧交給了藺相如。藺相如捧着璧,往後退了幾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氣壯地説∶“我看您並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裏,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説着,他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把璧真的撞碎了,連忙説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圖,把允諾劃歸趙國的十五座城指給他看。藺相如説和氏璧是無價之寶,要舉行個隆重的典禮,他才肯交出來。秦王只好跟他約定了舉行典禮的日期。藺相如知道秦王絲毫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一回到賓館,就叫手下人化了裝,帶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趙國去了。到了舉行典禮那一天,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説∶“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去了。您如果有誠意的話,先把十五座城交給我國,我國馬上派人把璧送來,決不失信。不然,您殺了我也沒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國是從來不講信用的!”秦王沒有辦法,只得客客氣氣地把藺相如送回趙國。這就是“完璧歸趙”的故事。藺相如立了功,趙王封他做上大夫。

過了幾年,秦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見。趙王和大臣們商議説∶“去吧,怕有危險;不去吧,又顯得太膽怯。”藺相如認為對趙王不能示弱,還是去的好,趙王才決定動身,讓藺相如隨行。大將軍廉頗帶着軍隊送他們到邊界上,做好了抵禦秦兵的準備。趙王到了澠池,會見了秦王。秦王對趙王説:“聽説你鼓得一手好瑟,能為大家展示一下嗎?”趙王不好推辭,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記錄下來,説在澠池會上,趙王為秦王鼓瑟。藺相如看秦王這樣侮辱趙王,生氣極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説∶“請您為趙王擊缶。”秦王拒絕了。藺相如再要求,秦王還是拒絕。藺相如説∶“您現在離我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沒法,只好敲了一下缶。藺相如也叫人記錄下來,説在澠池會上,秦王為趙王擊缶。秦王沒佔到便宜。他知道廉頗已經在邊境上做好了準備,不敢拿趙王怎麼樣,只好讓趙王回去。這是澠池相會的典故。

藺相如在澠池會上又立了功。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卿,職位比廉頗高。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説∶“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台!”這話傳到了藺相如耳朵裏,藺相如就請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頗見面。有一天,藺相如坐車出去,遠遠看見廉頗騎着高頭大馬過來了,他趕緊叫車伕把車往回趕。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順眼了。他們説,藺相如怕廉頗像老鼠見了貓似的,為什麼要怕他呢!藺相如對他們説∶“諸位請想一想,廉將軍和秦王比,誰厲害?”他們説∶“當然秦王厲害!”藺相如説∶“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我所以避着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啊!”藺相如的話傳到了廉頗的耳朵裏。廉頗靜下心來想了想,覺得自己為了爭一口氣,就不顧國家的利益,真不應該。於是,他脱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從此以後,他們倆成了好朋友,同心協力保衞趙國。這就是負荊請罪成語的由來了。

趙氏孤兒:

以戰功起家的晉國貴族趙氏家族,權勢和聲望不斷膨脹,甚至讓國王晉靈公都豔羨恐懼不已。心高氣傲的將軍屠岸賈,一直遭趙氏的輕視和排擠,在國王的默許下將趙氏一家三百口誅殺。為了趙氏孤兒的安全,一批捨生取義的壯士犧牲了。先是趙氏孤兒的媽媽(晉靈公的女兒)把孤兒託付給一位經常出入駙馬府的民間醫生程嬰,為了消除程嬰對於泄密的擔憂,自己立即自縊身死;程嬰把趙氏孤兒藏在藥箱裏,企圖帶出宮外,被守門將軍韓厥搜出,沒料到韓厥也深明大義,在韓厥遲疑當中,他指揮程嬰把嬰兒帶了出去,為趙氏留下唯一的血脈放走了程嬰和趙氏孤兒,自己拔劍自刎;屠岸賈得知趙氏孤兒逃出,竟然下令殺光全國一月以上、半歲以下的嬰兒,違抗者殺全家誅九族;程嬰為了拯救趙氏孤兒,決定獻出自己的獨子,以代替趙氏孤兒,並由自己承擔“窩藏”的罪名,一起赴死;原晉國大夫公孫杵臼硬要以年邁之軀代替程嬰承擔隱藏趙氏孤兒的罪名,然後撞階而死„„20xx年後,程嬰告訴了趙氏孤兒這一切,他就把復仇的烈火射向了血債累累的屠岸賈。 叢台在20xx多年的漫長歲月裏,經過歷代的修繕和改建,已經失去原貌,但它仍然保存着古代亭榭的獨特風格。特別是解放後經過幾次大的維修,古老叢台的氣勢更加雄偉,建築愈臻精美,猶如一個昂首挺胸,坐北向南,拔地而起的“英雄武士”,聳立在邯鄲市中心,為中原地區一處遊覽勝地。1999年被推薦為百家“全國名園”之一。20xx年10月12日,我國國家郵政局與斯洛伐克聯合發行《亭台與城堡》特種郵票一套二枚,其中一枚為中國“邯鄲叢台”。這套郵票的發行,將大大提升邯鄲在世界的知名度。

好,遊客朋友們,武靈叢台就為大家講解到這兒,謝謝各位的支持!

奉公守法(秉公執法):

趙奢是趙國負責收税的官員。他到平原君家收取租税,但平原君家人不肯繳税,趙奢根據律法處治了他們,殺了平原君家九個管事的家人。平原君惱怒,要殺了趙奢。趙奢勸説道:“您在趙國是貴公子,現在縱容您的家臣不奉行公事,法律就會削弱。法律削弱,國家就衰弱。國家衰弱,諸侯就加強戰爭,諸侯加強戰爭,趙國就不存在了,您怎麼能夠得到這樣的富足呢?憑着你的尊貴地位,奉行公事,遵守法律,全國上下就太平,全國上下太平,國家就強大,國家強大,趙國就穩固,您作為趙國重臣貴戚,怎麼能被天下人輕視呢?”平原君認為趙奢是一個賢能的人,對國王説了這件事。趙王任用他管理國家的賦税,沒有多少時間,趙國百姓富裕而且國家府庫充實。

李牧:

戰國時期的趙國將領,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李牧戰功顯赫,生平未嘗一敗仗。李牧生平事蹟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先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以抵禦秦國為主。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並得到武安君的封號。前220xx年,趙王遷中了秦國的離間計,聽信讒言奪取了李牧的兵權,不久後將李牧殺害;3個月後趙國即滅亡。

標籤: 叢台 導遊詞 邯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hebei/y6k3z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