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貴州導遊詞 >

介紹貴州甲秀樓的導遊詞範文(精選15篇)

介紹貴州甲秀樓的導遊詞範文(精選15篇)

介紹貴州甲秀樓的導遊詞範文 篇1

各位團友大家好,今天我們要遊覽的是貴陽著名風景區——甲秀樓。甲秀樓位於貴陽市南部的南明河上,是市內的一座人文景觀,猶如西安的大雁塔、武漢的黃鶴樓、成都的望江樓一樣,它是貴陽市的市徽和標誌。

介紹貴州甲秀樓的導遊詞範文(精選15篇)

甲秀樓始建於明萬曆20xx年,也就是公元1598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最先倡導修建甲秀樓的是當時的貴州巡撫江東之,他很重視文化教育,建樓的用意深遠,不但刻意點明貴陽山水秀甲黔中,而且激勵人們努力學習,使貴陽科甲挺秀,人才輩出。自此之後,貴陽確實出了一些名人:例如《康熙字典》首席修撰官周起渭(漁璜),戊戌變法中保舉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李端芬,清朝的兩個狀元文狀元趙以炯和武狀元曹維城。在甲秀樓裏你還可以看見貴州的許多名人以及他們的生平介紹。所以説甲秀樓是貴陽人傑地靈的象徵,是貴陽山水與文化的精華。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甲秀樓的簡介,介紹了甲秀樓的由來,抬頭便是石牌坊,上面題詞城南勝蹟,大家往下看,就可以看到牌坊前後共有8個石獅子,它們不是通常見到的坐獅或卧獅,而是從高處俯衝下來的雄獅。在貴州的古建築中您經常可以看見這樣的下山獅,顯得虎虎生氣,好不威風。遊客朋友們,有興趣的不妨去留個影,做個紀念。

我們腳下的這座橋叫浮玉橋,它的橋面並不是平直的,而是有一個起伏,像一條浮在水上的玉帶,增加了橋樑造型的美感。它可以與杭州蘇堤上的“六橋煙雨”和揚州瘦西湖上的五亭橋相媲美。浮玉橋橫跨在明淨的南明河上,兩岸楊柳依依,十分美麗。它原先有九個橋孔,橋下的涵碧潭在此迴旋盪漾,形成長江水倒流,九眼照沙洲的奇觀。橋上的這個亭子叫涵碧亭。清晨和傍晚,有人從橋上悠然走過,從遠處觀看,彷彿是在水上行走,詩人用水從碧玉環中流,人在青蓮瓣裏行的詩句點出了它的神韻。 浮玉橋上的甲秀樓是三層三檐九角攢尖頂,高約20米,九個角上刻有珍禽異獸的圖案,底層有12根石柱託檐,四周護是雕花漢白玉欄杆,充分體現了中國古建築的美感。現在我們走進甲秀樓中,過去這裏是文人雅士的雲集之所,其中以清人劉玉山的長聯最為著名,全聯一共174字,凝結了貴州的歷史文化。開頭便是:“五百年穩佔鰲磯,獨撐天宇,讓我一層更上,眼界開拓。”

現在我們遊覽的是貴陽僅存的一座始建於明宣德年間明代建築——翠微園。 走進大門,聳立在台階上的大殿是南明時期永曆王朝修建的拱南閣,明代時期所留下的橫樑至今仍完好無缺地保存在裏面,大梁上“永曆己未孟秋月吉旦”的字樣還清晰可見。南閣右側的澹花空翠園林內有花牆、洞門、長廊、水榭、樓閣,是典型的江南庭院,昔日的翠微閣臨水而建,“半面山樓,半面水樓”,顯得頗有詩意。拱南閣南閣內陳列着貴州的各種民族工藝品,可供遊客自由選購。翠微閣內還開闢了肖嫻書法作品陳列館,肖嫻是貴陽人,她是康有為的弟子,是中國當代著名的女書法家。她的手跡在氣勢宏大的筆觸中顯出雋秀,“清風待客,明月留人”,表達了貴州人民殷勤好客的情懷,歡迎天下游客來貴州,到甲秀樓做客。

甲秀樓是鬧市中一處不可多得的清幽之地,景區內古色古香,景區外高樓林立,入夜後燈火輝煌,人影晃動,成為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的聚焦點,在現代文明中閃爍着歷史的光芒,昂揚着甲秀天下的精神風貌,引導人們走向美好的未來。遊客朋友們,我們的行程即將結束,歡迎大家再聚貴陽。

介紹貴州甲秀樓的導遊詞範文 篇2

相傳明朝年間,貴陽這個地方出了一位狀元②。官府為了討好他,願出巨資修一座藏書樓,作為他讀書遊藝的地方。為此,知府大人請了三位風水先生,在全城察看了一番之後,認為南明橋那裏是塊風水寶地,回來向知府大人稟報,確定就將藏書樓修在南明橋上,並且取名叫“甲秀樓”。 地點確定後,知府大人又請來了本地最有名的一位石匠和二位木匠,帶着他們來到南明橋上看一回,便下令選個黃道吉日動工修建。 知府走後,石匠師傅打了一壺酒,把木匠師傅請到家裏,兩個人喝了三盅之後,石匠歎口氣對木匠説;“兄弟,知府大人下令造樓,哪個敢違抗。只是這南明河上,眼下就只有這一座橋貫通南北,橋上要是再修了藏書樓,這橋就成了狀元公的地盤,交通要道不就成了一塊禁地嗎!日後哪個還敢從橋上經過?有錢的倒可以坐船擺渡,沒錢的呢,就只好望河興歎了。尤其是那些進城賣菜的、推車挑擔的,就更不方便了。 木匠説:“大哥説得有道理,這南明橋確實是個交通要道;只是知府大人已經畫好了圈圈,你我兄弟二人又怎敢不照辦呢?” 石匠説:“顧不得知府大人了。我們還得替百姓着想,不然,日後你我世世代代都要背罵名。” 木匠説;“聽大哥的意思,這藏書樓不修了?” 石匠説:“當然要修,只是換個地方就是了。” 木匠問:“換在哪點?” 石匠説:“沿河下去一百二十步,就是塊好地方。” 木匠覺得這主意好,就決定這樣辦。 當天晚上,貴陽城內陰雲密佈,大雨瓢潑。這兩位能工巧匠把自己的師兄師弟,徒子徒孫召集到南明河邊,連夜攔河修橋,鑿木造樓。遠近的居户人家本來就擔心知府大人在南明橋上造藏書樓,斷了日後過河的通路,現在聽説兩位匠人另選了一塊地方造樓,一個個都冒着風雨,趕來相助。那天晚上,也不知道有多少男女老少在河岸邊擔石挑土,架樑立柱,只聽到人聲沸騰,驚天動地。等到東方發白,大雨停了的時候,一座精巧玲瓏飛雕樑畫柱的樓閣已經矗立在碧波盪漾的南明河新橋的鰲磯石上了。 當“甲秀樓”三個金光閃閃的大字出現在樓閣上之後,知府大人才聞訊來到南明河邊。他見藏書樓沒有建在南明橋上,十分惱怒,立刻傳令叫兩個匠人來回話。衙役們四處尋找,就是找不到那個石匠和木匠的蹤影。知府大人沒有辦法,只好將就拿這座九眼新橋上的藏書樓給狀元公了。 後來人們才知道,這兩位匠人因為害怕官府追究,造完樓後,就帶着妻子兒女遠走他鄉了。所以直到今天,人們一直不知道修造甲秀樓的兩位匠人倒底姓什麼,叫什麼。 注: ①甲秀樓,位於貴陽市城南,南明河中鰲磯石上。初修於明代,後經多次改建和重修。 樓與浮玉橋相連,柳岸堆煙,風景十分秀麗,是貴陽一大風景名勝。 ②貴陽在清光緒年間出了個趙狀元。所謂明朝年間出了狀元,實系訛傳。

介紹貴州甲秀樓的導遊詞範文 篇3

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各位來到爽爽的貴陽。我是你們今天的導遊,你們可以叫我,今天就由我帶領給位領略貴陽的風采,我們今天要去的地方是“鰲礬浮玉”甲秀樓。

甲秀樓,猶如西安的大雁塔、武漢的黃鶴樓、成都的望江樓、昆明的大觀樓都是這些城市的標誌一樣,甲秀樓是貴陽的標誌,是貴陽的徽章。

甲秀樓始建於明朝萬曆20xx年(1598),至今已有400多年曆史。最先昌導修建甲秀樓的是當時的貴州巡撫江東之。他很重視文化教育,建樓的用意深遠,不但刻意點明貴陽山水秀甲黔中,而且激勵人們努力學習,使貴陽"科甲挺秀",人才輩出。

自此以後,貴陽果然出了許多著名人物。例如:明末以"詩書畫三絕"聞名於世的楊龍友,被江南文士譽為"天末才子"的謝三秀,等。清代還出了兩個狀元,一個是武狀元曹維城,另一個是文狀元趙以炯。甲秀樓是貴陽"人傑地靈"的象徵。最先看到的是甲秀樓的石牌坊,上面題詞"黔南勝蹟",遊客們都會在這裏留影。牌坊前後有8個石獅子,它們不是通常見到的坐獅或卧獅,而是從高處俯衝下來的雄獅。在貴州的古建築中;您經常可以看見這樣的下山獅,顯得虎虎生氣,好不威風。

腳下的這座橋叫浮玉橋,它的橋面並不是平盲的,而是有一個起伏,像一條浮在水上的玉帶。建築家在此煞費苦心,因兩岸地勢高低不同,於是在對岸建起一個大拱,形成一條曲線,增加了橋樑造型的美感。 橋的兩端,前面有拱南閣、觀音閣、翠微閣,後面原有武侯祠。河中有一巨大礁石矗立,名為鰲磯石。河水到了這裏,形成了一個漩渦,稱為涵碧潭。

在全國的風景橋中,浮玉橋是有名的,它可與杭州蘇堤上的"六橋煙雨"、揚州瘦西湖的五亭橋相媲美。雖説北京頤和園的玉帶橋比它長,比它雄偉,但這種橋型出現的時間比北京的玉帶橋要早兩百多年。

浮玉橋橫跨在明淨的南明河上,兩岸翠柳煙籠。它原先有九個橋孔,橋下的涵碧潭在此迴旋盪漾,形成"長江水倒流,九眼照沙洲"的奇觀。橋上的這個亭子叫涵碧亭。清晨和傍晚,有人從橋上悠然走過,從遠處觀看,彷彿是在水上行走,詩人把這種感受寫成了一幅楹聯,用"水從碧玉環中流,人在青蓮瓣裏行"的詩句點出它的神韻。

甲秀樓巍然屹立在橋邊的鰲磯石上,把人帶入了"宛在水中央"的詩情畫境。從遠處眺望,半圓形的橋孔與它在水中的倒影合在一起,剛好是個正圓。橋、亭、樓的影子一齊映在水中,恍恍漾漾,給人以"鏡中景,水中樓"的朦朧感覺。甲秀樓建在蓬礬石上,還有深一層的意思,意在"獨佔鰲頭",人才出眾。清人劉玉山寫了一幅《甲秀樓長聯》,共174字,凝結了貴州的歷史文化。開頭便是:"五百年穩佔鰲磯,獨撐天宇,讓我一層更上,眼界開拓。"

過樓抵南岸可遊覽貴陽僅存的一座始建於明宣德年間,距今560多年的明代建築"翠微園"。這裏原先是一片寺廟和園林,王陽明普經遊覽過的南庵便在這裏。他在《南庵次韻二首》詩中寫道:"松林晚映千峯雨"'"漁人收網舟初集"。近年來改建為翠微園,把寺廟建築與園林庭院合為一體。 走進大門,聳立在台階上的殿,是南明時期永曆王朝修建的拱南閣。永曆王朝,最初建都在廣東肇慶,以後輾轉遷到貴州,在安龍駐了4年。拱南閣就是這一時期所建,大梁上至今還保留着"永曆己未孟秋月吉旦"的字樣。

供南閣內陳列着貴州的各種民族工藝品,可供遊客自由選購。在它的右側,翠竹請幽,從前在此建有"龍門書院"。"龍門"二字寄託了一個良好的願望,希望學生們有朝一日能夠像鯉魚跳龍門一樣,高中舉人、進土。

翠微閣內,開闢了蕭嫻書法作品陳列館。蕭嫻是貴陽人,她是康有為的弟子,是中國當代著名的女書法家。請看她的手跡,在氣勢宏大的筆觸中顯出售秀,"飛檐甲天下,落影秀寰中"的條幅,詩句中隱言"甲"與"秀"的意思。"清風待客,明月留人",運筆飛動,詞意清雅,表達了貴州人民殷勤好客的情懷,歡迎天下游客來貴州,到甲秀樓乍客。 甲秀樓是鬧市中一處不可多得的清幽之地,景區內古色古香,景區外高樓林立,入夜後燈火輝煌,人影晃動,成為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的聚焦點。

好了,各位親愛的遊客,我們今天的遊覽到此結束,現在剩下的時間呢,各位可以隨意的參觀拍照留戀,我們的集合時間是x時x分,我們集合地點就在門口處的大石牌坊處,請大家記住集合時間和地點我將在哪裏等候各位,謝謝大家。

介紹貴州甲秀樓的導遊詞範文 篇4

著名古樓閣甲秀樓位於貴陽市濱河路與西湖路交叉處,南明河中的一塊巨石--萬鰲頭石磯之上(這塊石頭酷似傳説中的巨鰲),始建於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樓高約20米,為三層三檐攢尖頂,這種構造在中國古建築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畫甍翹檐,紅櫺雕窗,白石巨柱託檐,雕花石欄相護,華麗宏偉。12根石柱託檐,護以白色雕塑花石欄杆,翹然挺立,煙窗水嶼,如在畫中。登樓遠眺,四周景緻,歷歷在目。樓下浮玉拱橋飛架南北,橋下清流回環,形成涵碧潭。入夜,華燈齊明,樓橋亭台映現其中,恍若仙境。

此樓為貴州巡撫江東之所建,取名“甲秀樓”,意為“科甲挺秀”、人才輩出之意。

甲秀樓內,古代真跡石刻、木皿、名家書畫作品收藏甚多,其中清代貴陽翰林劉玉山所撰長聯,比號稱天下第一長聯的昆明大觀樓長聯還多26個字,洋洋灑灑206字入聯,長短相見,妙語連珠。

甲秀樓長聯:

“五百年穩佔鰲-磯,獨撐天宇,讓我一層更上,茫茫眼界拓開。看東枕衡湘,西襟滇詔,南屏粵嶠,北帶巴衢;迢速關河,喜雄跨兩遊,支持那中原半壁。卻好把豬拱箐掃,烏撒碉隳,雞講營編,龍番險扼,勞勞締造,裝構成笙歌閭,錦繡山川。漫雲竹壤偏荒,難與神州爭勝概。

數千仞高凌牛渡,永鎮邊隅,問誰雙柱重鐫,滾滾驚濤挽住。憶秦通棘道,漢置戕河,唐靖且蘭,宋封羅甸;悽迷風雨,歎名流幾輩,銷磨了舊跡千秋。到不如成月喚獅岡,霞餐象嶺,崗披鳳峪,霧襲螺峯,款款登臨,領略這金碧亭台,畫圖煙景。恍覺蓬州咫尺,頻呼仙侶話遊蹤”。

南明河入貴陽城後,至大南門外,出霽虹橋下,曲折而西,澎湃之勢大減,積流成潭,此即涵碧潭。潭中有巨石如鰲,平坦廣闊,是為鰲頭磯,或稱鰲磯石。甲秀樓,被譽為貴陽市徽,就建在鰲磯石上。明萬曆二十五年(公元1598年),貴州巡撫江東之在鰲頭磯上建閣,名曰“甲秀”。後人續修一帶九孔白石橋於樓下,貫通南北兩岸,名曰“江公堤”,後改稱“浮玉橋”。橋上又建一方亭叫做“涵碧亭”。甲秀樓屢遭兵燹,在明末和清代多次增修或重建。

甲秀樓是三層三檐四角攢尖頂,高約二十米,石柱託檐,護以白色雕花石欄杆。浮玉橋為九孔,稱“九眼照沙洲”。解放後臨河修公路填埋二孔,現能見七孔。樓基和橋雖經多次洪水衝擊,歷近四百年,仍然砥柱中流。樓前原豎有鐵柱二根:一為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鄂爾泰鎮壓古州(今榕江)苗民,收聚兵器,鑄鐵柱標榜功績;二為嘉慶二年(1797年),勒保鎮壓興義布依族王囊仙起義,收聚兵器又鑄鐵柱立於樓下。解放初,政府維修甲秀樓,拆除鐵柱,移存省博物院。十年動亂中,樓危亭毀。1981年,按原式樣重修,樓基部分,採用現代建築材料和技術。重建涵碧亭,重修過程中,發現樓閣底層石牆中嵌有詩碑,重修後有八塊詩碑復嵌於底層樓壁。樓額“甲秀樓”三字,系宣統年間謝石琴所書。十年動亂中散失,後尋回刻有“秀”、“樓”二字的兩塊,另據過去照片,配寫“甲”字,按原式樣懸掛樓頂層外面。

自明清以來,甲秀樓就是貴陽人遊宴之所。登樓眺望,眾山環抱,近者為觀風台,林木茂蔚;遠者為黔靈山,青山一髮。棲霞、扶風、相寶、南嶽諸峯,羅列左右,如笑如粧,令人心曠神怡。下視城郊,早午炊煙飄散,數十萬人家飯熟時。四時朝暮,風景無限,山城氣象,歷歷可觀。所以文人雅士題詠甚多。劉春霖(字雨三,貴陽人,同治戊辰進士,官江西布政使)仿昆明大觀樓長聯,作甲秀樓長聯共一百七十字,概述了貴陽市的地理形勢及歷史變遷。該聯胸襟開闊,氣魄雄偉,甲秀樓美景於眼前。許芳曉《芳杜洲》:“芳杜洲前春水生,碧潭相映數峯青。盈盈細草裙腰色,隨着遊人綠進城”。

漫步河濱,垂柳輕拂,花色撩人。入夜,燈光水色交相輝映,人影散聚樓橋,遊艇飄蕩波心。舞廳傳出的音樂,如夜霧一般,撒在碧波古樓之上。

翠微園,與甲秀樓相毗鄰,是一組較大規模的古建築羣,佔地4000多平方米,始建於明弘治年間(1488年--1520xx年),前身為南庵,後改名為武侯祠,觀音寺,1993年經維修後改名為翠微園。園內拱南閣造型敦樸生動;翠微閣端莊秀麗;清花空翠園修竹婆娑;龍門書院濃蔭幽靜。整個古建築羣古樸雄偉,庭院幽雅,不愧為建築珍品、遊覽勝地。

介紹貴州甲秀樓的導遊詞範文 篇5

甲秀樓位於貴陽市南部的南明河上,是市內小型人文風景區,猶如西安的大雁塔,武漢的黃鶴樓,成都的望江樓,昆明的大觀樓一樣,甲秀樓是貴陽的市徽和標誌。

甲秀樓始建於明萬曆20xx年,也就是1598年,至今已有400多年曆史。最先倡導修建甲秀樓的是當時的貴州巡撫江東之,他以河中的一塊形狀像鰲的巨石作為基礎,修建一座橋連接兩岸,並築一樓用以培育風水,取名“甲秀樓”。建樓的用意深遠,不但刻意點明貴陽山水甲秀黔中,而且激勵人們努力學習,使貴陽“科甲競秀”,人才輩出。

自此以後,貴陽果然出了許多著名人物,如明末以“詩書畫三絕“聞名於世的楊世友,清代的兩個狀元,文狀元趙以炯和武狀元曹維城。所以甲秀樓是貴陽人傑地靈的象徵,是貴陽山水與文化的精華。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甲秀樓的石牌坊,上面題詞是“城南勝蹟”,各位朋友可以在這裏留影。我們腳下的這座橋叫浮玉橋,它的橋面並不是平直的,而是有一個起伏,像一條浮在水上的玉帶,增加了橋樑造型的美感。在全國的風景橋中,浮玉橋是有名的,它與杭州蘇堤上的“六橋煙雨”,揚州瘦西湖的五亭橋可以媲美。浮玉橋橫跨在明淨的南明河上,兩岸楊柳依依,非常美麗。

浮玉橋上的甲秀樓是三層三檐四角攢尖頂,高約20米,四個角上刻有珍禽異獸的圖案,底層有12根石柱託檐,四周護以雕花漢白玉欄杆,充分體現了中國古建築的美感。浮玉橋原先有九個橋孔,橋下的涵碧潭在此迴旋盪漾,形成“長江水倒流,九眼照沙洲”的奇觀。橋上的這個亭子叫涵碧亭,從遠處眺望,半圓形的橋孔與它在水中的倒影合在一起,剛好是個正圓,橋、亭、樓的影子一齊映在水中,恍恍漾漾,給人以“鏡中景,水中樓”的朦朧感覺。詩人更把這種感受寫成了一幅楹聯,用“水從碧玉環中出,人在青蓮瓣裏行”的詩句點出了它的神韻。

甲秀樓為貴陽主要名勝,素有“小西湖”之稱,歷代文人墨客往來於此,觸景生情,留下很多墨寶,其中尤以清人劉玉山所撰長聯最為著名,洋洋灑灑174個字,凝結了貴州的歷史文化,開頭便是:“五百年穩佔鰲磯,獨撐天宇,讓我一層更上,眼界開拓。”

介紹貴州甲秀樓的導遊詞範文 篇6

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各位到荔波旅遊觀光,很高興那能夠陪同大家一起領略荔波的山水風光和民族風情。現在我們的汽車從荔波縣城出發,前往小七孔景區,藉此機會,我給大家介紹一下荔波的基本情況。

初到荔波,我想每一位朋友都想知道荔波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在此,我告訴大家,荔波的得名源於布依族語言的音譯。在布依話裏,美麗、漂亮叫做“lijie”,“波”則是山坡的坡的諧音,所以組合起來。就是美麗的山坡,美麗的地方之意。

荔波地處貴州省最南部。自古以來,就是西南內陸通往南部沿海古驛道上的重鎮,全縣總面積2431.8平方公里,總人口18萬人,有布依、水、漢、苗、瑤、侗、壯等世居民族22個,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92%。因為地處貴州高原南部向廣西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所以荔波的平均海拔只有758.8米,氣候也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均氣18.3℃,非常適宜居住和旅遊。

因為資源的獨特性和豐富性,荔波曾先後獲得了許多誘人的光環和稱號,如世界自然遺產地、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網絡成員、國際王牌旅遊目的地、世界最大的喀斯特原始森林、國家級生態示範區、中國最佳山水文化旅遊名縣、全國科普示範縣等。特別要告訴大家的,是“地球腰帶上的綠寶石”這個美譽,如果我們從地球北緯25度的上空從西向東俯瞰地球,您會驚奇地發現,自撒哈拉沙漠,經阿拉伯半島,到墨西哥灣,都已經或正在沙漠化,幾乎見不到綠色。只有中國華南貴州荔波這方圓兩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還有鬱鬱葱葱的森林,猶如一顆璀璨奪目的綠色寶石,彌足珍貴。所以,“地球腰帶上的綠寶石”也就由此而來了。

此外,在《國家地理雜誌社》20__年組織的“中國最美的地方“選美活動中,荔波還以較大的優勢獲得了首屆“全國網絡手機人氣獎”第二名及單項獎“最美的森林”,與此同時,荔波還是全省首批優先發展重點旅遊區,是貴州省打造100個旅遊景區中的21個重點示範景區之一。

荔波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可以用“綠色、紅色、特色”六個字來概述,堪稱“三色級”旅遊天堂。

走進荔波就是走進了綠色王國,全縣森林覆蓋率64%,景區和保護區森林覆蓋率達92%。風景區面積佔全縣總面積的近四分之一,可以説山清水秀,步步是景。綠色資源主要包括兩大塊:一個是樟江景區,另一個就是茂蘭保護區。

樟江景區是國務院1994年公佈的第三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總面積118.8平方公里,由小七孔、大七孔、水春河和樟江風光帶組成,有代表性景源48處,其中特級和一級景源就有10處之多,20__年正式獲批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現在,正在舉全縣之力創建5A。20__年,還在縣城樟江河段成功開發了竹筏漫遊樟江、舢板船體驗旅遊及樟江經典文化遊旅遊項目,深受遊客歡迎。

荔波綠色資源的另外一大塊是茂蘭保護區,茂蘭喀斯特森林自然保護區總面積21285公頃,是地球同緯度唯一僅存、集中連片、保護完整、原始生態性強的喀斯特生態系統。1996年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納入“國際人與生物圈保護網絡”,並載入世界吉尼斯記錄大全。

正是由於具有特殊的喀斯特森林生態系統與顯著的生物多樣性,包含眾多特有和瀕危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在世界範圍內具有唯一性和獨特性,具有突出的世界價值。荔波於20__年6月27日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六個、貴州省第一個世界自然遺產地,成為多彩貴州的典型代表。

特色資源上,荔波民族風情濃郁,以布、水、苗、瑤為主體的每個民族都擁有自己絢麗多姿的民族服飾、傳統文化和嫁娶習俗,別具情趣,形成了一道道迷人的風景線。在此我就不多説了,有興趣的朋友晚上可以從大型實景演藝《水韻樟江》中慢慢體會。

荔波還是一方孕育了中國革命的紅色寶地,革命老區,有着豐富的紅色旅遊資源和眾多的革命遺蹟。是中共“一大”代表鄧恩銘的故鄉,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戰鬥過的地方。綠色資源、特色資源和紅色資源相互交織,交相輝映,堪稱“三色級”旅遊天堂。

就讓我們從這裏開始,慢慢探尋,細細品味荔波帶給我們的美麗和思考。祝各位在荔波旅途愉快!

張家界願意與荔波漳江共同合作,共圖旅遊發展!張家界海外國際旅行社是荔波人民來張家界指定接待旅行社!

5篇介紹貴州樟江的導遊詞範文(二)

荔波漳江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由小七孔景區、大七孔景區、水春河景區、漳江風光帶組成,總面積273.1平方公里。以典型、豐富、集中的喀斯特原始森林為基礎,以千姿百態、獨具特色的地貌景觀、神奇茂密的原生植被、珍惜罕見的生物種羣、絢麗多姿的真山真水為特色,以田園風光和古樸濃郁的少數民族風情為補充,特色鮮明、神祕奇特;集山、水、林、洞、湖、瀑、險灘、急流於一體,匯峻、險、奇、秀、幽、美於身,極具觀賞價值。 20__年6月27日第3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被譽為地球腰帶上的“綠寶石”—. 小七孔景區位於荔波縣西南部,距縣城28公里,景區北首有一座建於道光15(1836)年的小七孔古橋,景區之名由是得之。

銅鼓橋

該橋位於小七孔景區東大門處,橫跨在樟江河,銅鼓橋長126米,淨跨60米,寬2.4米,高25米,橋身兩端採用瑤山銅鼓造型,故稱此橋為“銅鼓橋”。 瑤山瑤族將銅鼓視為神賜之物,鎮寨之寶,是權力的象徵。橋頭設立的圖騰柱象徵着瑤族的尊嚴,對祖先、神靈的崇敬,征服自然的信心和力量,柱身上的浮雕圖案展示了瑤族傳統、獨特而古老的民族文化,具有濃郁的地方民族特色。

小七孔古橋

位於景區之首,景區之名由橋而得。這是一座小巧玲瓏的七孔古石橋,橋由麻石條砌成,橋身爬滿藤蔓和蕨類;古色古香的橋下是綠得令人心醉的涵碧潭。兩岸古木參天,巨大的虯枝沿着橋伸臂,宛如巨傘撐在橋上。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向當地的瑤族姑娘小夥打聽打聽關於小七孔橋的傳説,回來和我們分享。" 羣山巖浪千千歲,響水河畔萬萬年”

涵碧潭上游長1.6公里的狹窄山谷裏,沿高高低低的河牀,錯落着68級瀑布和跌水。一路但見高山流水、綠樹紅花,但聞泉鳴瀑響、鳥啾蟲吟,便油然想起伯牙、子期的知音逸事,更覺眼前詩意盎然,美不勝收。遂為文人墨客冠以“知音谷”的雅號。

過小七孔橋,曲行百米許,即見拉雅瀑布。可見瀑首懸藍天,旁綴白雲,幾疑天河自空而降。瀑勢如山倒,吼聲狀雷,頗為壯觀。瀑布騰空噴瀉,橫向墜落,同響水河縱向錯落的68級跌水瀑布構成一幅絕妙的立體交叉瀑布羣景觀。瀑在路側,人在瀑下,倍覺暢酣和親切。瀑布濺噴的水霧飄飄灑灑,紛紛揚揚,給遊客以撲面涼爽和美的享受,可一洗征塵的暑熱和勞乏,頓覺輕鬆和振奮。

龜背山原始森林

漫山野生着無數龜背竹,故名。巖石崢嶸,怪石嶙峋,古木參天,藤蘿纏繞。此山有二絕:一是林中的古藤纏繞,恰似人工搓絞 的麻繩,殊為奇特;二絕乃山林上端入口處有一條樹根碗口粗,沿路伸延數十米,如遊動的巨蟒,令人咋舌;龜背山上隨處可見不屈的樹根如蛇蟒似蚯蚓,執着地在巖石上尋找土壤和水份。它們或盤根錯節,插入深深淺淺的裂隙孔竅;或抱着巨石生長,把頑石拱離地面;或把巖山擠破,達到石破天驚的地步,令人驚奇和歎服。

小七孔水上森林——亦名瑤池,長約600米,分上下兩段。河谷裏叢生着茂密的喬木和灌木,形成一道翡翠屏障。清澈的河水從河牀的雜木林中穿湧而下。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衝涮,河牀已沒有了一粒泥沙,連磐石也被激流磨光了稜角而變得“圓滑”起來,但樹木卻象多情的漢子,死死紮根在河牀妻子的懷抱裏,紋絲不動。美麗的愛情之樹四季常青。這種“水在石上淌,樹在水中長”的奇景,人見人歎。(小七孔水上森林中,石上盤根錯節,枝間古藤纏繞。遊人手攀曳藤、足踏盤根,沿河穿行,踩瀑踐浪,有驚無險而趣味無窮。) 鴛鴦湖

由兩個大湖、四個小湖串聯組成的一個奇妙的水網,是一組高原喀斯特湖泊。湖泊最深處達38米,湖岸嶙峋、犬牙交錯,濃蔭圍匝。湖水如茵,深不可測,湖水四季恆温。綠島之間,

港汊交錯,水面迂迴交合,形成一座水上迷宮。狹窄處如水上林蔭巷道,開闊處似水上森林巨窗,清晨和傍晚時分,濃霧似乳,籠罩湖面,朦朦朧朧,愈覺野趣無窮。卧龍潭

原名翁龍潭。喀斯特暗河——卧龍河的出口處。從地表看它只是卧龍河的源頭,近年又從這裏築壩引水發電後入響水河,成兩河的總水源。暗河從崖底湧出,潭面上不見蹤影,只有壩上雪崩似的滾水瀑布,潭外流不息的渠水,才感到卧龍河在潭底翻動,潭邊怪石奇樹林立,古木森森,潭外水聲轟鳴,霧雨濛濛,四周高山緊鎖,水潭猶如地底深淵,即便是發洪水時,潭面也猶如鏡子般平靜。

大七孔

大七孔景區與小七孔景區遙相呼應,以進入景區的一座大七孔古橋而得名。説了那麼多美景,現在來説一下這裏的少數民族風情吧,荔波瑤族是開拓荔波的最早居民之

一。遠在殷周之前,他們就披荊斬棘、繁衍生息在荔波這塊沃土上,從三支瑤族現存幽崖葬中,清楚地展現了遠古瑤族的葬俗和民族意識。懸棺葬、幽崖洞葬是遠古時代我國南方民族的一種葬俗,時至今日,瑤麓瑤族仍完好的保存着這一遠古遺風。各部落有自己的土語;有自己的特殊裝扮;有自己的習俗;有自己的自然宗教儀式;有自己的領地;有正副大頭人,有議榔會議和部落大會;有自己的石碑律和習慣法;實行部落內通婚聯姻,用親屬和姻親關係維繫全部落。天生橋 方村河伏流出露不遠,有一橫跨河兩岸的天然巨巖,是喀斯特是貌奇觀之一,谷稱天生橋,又謂仙人橋。

婦女上裝有短衫和背牌兩種,短衫與男裝相同,但胸前無花。夏時穿背牌,背牌用蠟染布做成貫首衣,前後二塊,花有多層,精心刺繡而成。下着白褶裙,裙用蠟染土布製成,裙邊繡花,腳裹綁腿。婦女頭包青帕,別銀簪,身着右衽無扣短農,再穿背牌。背牌繡有大方形圖案,胸佩五至九根扁形項圈,下圍蠟染繡花百褶裙,後套圍片,腳套腳籠,又繫有繡球腳帶。

介紹貴州甲秀樓的導遊詞範文 篇7

肇興寨面積0.32平方公里,轄三個行政村,即肇興村、肇興中寨村、肇興上寨村,22個村民小組,全寨有867户,3640人,均為侗族。就侗族南部而言,肇興侗寨是屈指一數的,有“千家肇洞”和“侗鄉第一寨”之美譽。肇興侗寨四面環山,寨子建於山中盆地,一條小河穿寨而過。寨中房屋為幹欄式吊腳樓,鱗次櫛比,錯落有致,全部用杉木建造,硬山頂覆小青瓦,古樸實用。

肇興侗寨建寨歷史悠久,據民間相傳的族譜記載:在南宋正隆五年,也就是公元1160年間,肇興的先民就在這裏建寨定居,距今已有840多年的歷史。 一九九三年,貴州省文化廳命名肇興為鼓樓文化藝術之鄉。

20xx年,肇興侗寨及鼓樓羣列入大世界基尼斯記錄。

一九九九年,省政府將肇興列為全省9個重點民族村寨保護之一,20xx—20xx年列為全省十三、二十個重點民族村寨保護之一。

20xx年一月,國務院已批准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在20xx年《中國國家地理》主辦的“中國最美的地方”評選活動中,被評為中國最美六大古鎮古村之一。

鼓樓具有歷史悠久、造型美觀、結構獨特、用途多樣等特點,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和民族民俗文物價值。 鼓樓的來源,眾説紛紜。民間傳説三國時,諸葛亮南征,曾紮營侗鄉,為方便指揮,在營寨中修築高亭,內置銅鼓,以鼓聲傳令,遂流傳成為鼓樓。另有一種説法更加神奇,傳説鼓樓乃外星人留在地球上的遺蹟。古代外星人來過侗鄉,曾修建火箭和飛碟發射架。鼓樓外形頗似發射火箭的支架,頂層閣樓的剖面恰如飛碟的造型,是侗族先人按照外星人的建築模式建造的。在侗族歌師讚頌鼓樓的歌詞中,就有“那天神仙下界送禮錢”的句子,耐人尋味。

肇興侗寨人居“幹欄”樓房,樓下安置石碓,堆放柴草、雜物,飼養牲畜。樓上住人,前半為廊,寬敞明亮,光線充足,為一家休息或手工勞動之所;後半部為內室,其中設有火塘,這是祖宗之位,也是取暖、炊飯的地方,兩側或第三樓上設卧房。一般一家一幢,也有的聚族而居,將同一房族的房子連在一起,廊檐相接,可以互通,喜慶佳節聚居於此,設宴接待賓客。

肇興不僅是鼓樓之鄉,而且是歌舞之鄉,寨上有侗歌隊、侗戲

班。每逢節日或賓客臨門,侗族羣眾歡聚於鼓樓、歌坪,舉行“踩歌堂”、“抬官人”等民族文娛活動。歌類尤其出名,有侗族大歌、蟬歌、踩堂歌、攔路歌、琵琶歌、牛腿琴歌、酒歌、情歌、山歌、河歌、敍事歌、童聲歌等。侗歌聲調婉轉悠揚,旋律優美動聽,尤以多聲部混聲合唱扣人心絃,轟動海內外。每隔一年於中秋節舉行一次的蘆笙會,主、客竟相吹奏比賽,笙歌陣陣,熱鬧非凡,極為壯觀。

肇興侗寨侗族文化底藴深厚,侗族風情原始、古樸。佳節期間,好客的侗家人有一種叫“或夜”的活動。這是村寨與村寨之間的大型社交活動,甲寨舉寨前往乙寨做客,當客人臨進寨邊時,主寨的姑娘們早已在寨門前擺起了攔路凳,唱起欄路歌。客人聞歌而對,一唱一應,幾個回合下來,喝了攔路酒,才肯放客人進寨。寨中男人吹蘆笙放鐵炮鞭炮,敲鑼打鼓將客人迎進寨子的鼓樓內。人們聚居在鼓樓旁的歌坪上,踩起歌堂,舉行盛大的祭祀祖母“薩歲”的儀典。兩寨的男女青年在寨老的帶領下,擁着“薩壇”繞寨一圈。然後在蘆笙曲中進入歌坪,手拉手圍成男外女內兩圈,邊舞邊唱,是為“哆也”。

夜幕降臨,男女青年們意猶未盡,又集於鼓樓圍坐,火塘燃起旺旺的篝火。人們唱起了大歌,如痴如醉,不知天之將明。

介紹貴州甲秀樓的導遊詞範文 篇8

歡迎大家來到這裏,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天河潭距貴陽24公里,景區內有一座天然生成的溶巖大石橋,高20米,寬約35米,足有8、9層樓房高。與貴州眾多的天生橋不同的,是橋旁有一個直徑50米的地穴,絕壁環繞,穴底是一潭深水,使得這天河潭更離奇。

在天生橋下不到50米就能聽到好似牛叫的聲音,原來這是一組引天河潭推動的一連串水碾、水車、水磨和香粑車運轉時發出的聲音。所謂香粑,就是製作蚊香和敬神用香的原料。

龍潭洞是天河潭的暗河溶洞,以前洪水暴發時,水流無處可去經常造成天災,後來人工把溶潭鑿通,成為今天的水洞,洞中佈滿石幔、石瀑、石筍。

介紹貴州甲秀樓的導遊詞範文 篇9

天河潭山水相連,山中有水,水中有洞,洞中有潭,除了欣賞明媚多姿的湖光山色和神奇的溶洞景觀,還可領略景色景物藴藏的文化內涵,實為奇特的旅遊勝地。至景區,一彎天生石橋雄跨壁立的兩山之間,氣勢恢宏。過橋洞,河水似自天而降,濤聲轟鳴,飛珠濺玉,形成一泓深潭,以此得名“天河潭”。穿瀑布、鑽彎洞、過小橋、看水車、訪農家,觀賞苗家姑娘親手織的精美刺繡;或去參觀離潭不遠的石砌圓形屯堡,一座座古代戰爭中防禦工事,在那兒,可以引起您的懷古遐思。

景區內的山之顛,架着一條鋼索,遊人可乘溜索穿梭於藍天之間,既可俯視景區全貌,又可領略懸空飛馳之感。景區附近民族村寨的石板建築,一番農家異境,頗具情趣。沿着香粑溝走去,可以尋覓到古老的民族文化足跡——香粑車、水車、水碾、水磨等代表物。景區內的龍潭洞由水洞和旱洞組成水洞乘船遊覽洞內奇觀,有如置身仙境。該洞全長約1000米,最寬處80餘米,最窄處僅為20米,洞頂最高處50餘米,洞內暗河水深處21米。洞內有石鐘乳、石筍、石柱等KARST景觀。旱洞為三層,曲長200餘米,洞中有一天然石橋——奈何橋,它連續在洞裏兩座懸崖之間,橋下是深不可測的陰潭,堪稱鬼斧神工,令人叫絕。洞內滿布玲瓏剔透,形態各異的鐘乳石,千姿百態。

天河潭原名天生橋,以蘆荻河經暗湖形成豎井深潭,穿天生石橋流出而得名。一九九0年初,花溪區委、區人民政府決定開發天河潭為風景旅遊區。經過兩年多的開發和建設,於一九九二年三月八日正式對外開放。景區面積15平方公里,是典型的薄層碳酸巖裸露地塊,褶縐頻繁,斷裂交錯,節理髮育和巖溶作用十分明顯。因而形成了這一帶河谷拐曲,溝壑縱橫,整個景區分為鈣化灘的瀑布觀賞、香粑溝水文化、水洞遊船和旱洞遊覽四大遊覽系統。

天河潭風景區自開放以來,十多年來,共接待中外遊客170多萬人次。中央領導田紀雲、鄒家華、谷牧、姜春雲、萬國全、秦基偉等曾到天河潭觀光遊覽,亦有張汀、謝孝思等各類知名人士到過天河潭,並留下了不少墨寶。最早發現和讚美天河潭的是著名詩人吳中蕃,曾留下天河潭八景詩,現已整理編印成書的有《名人頌天河潭》、《洞橋天生----天河潭》和《吳中蕃詩萃詳釋》。尤以谷牧題寫的“黔中一絕”最為高度讚美天河潭之美景。現天河潭景區開發了中心區4.5平方公里範圍,隨着景區的不斷開發壯大和品位提升,全體幹部職工的素質也不斷提高,其知名度、美譽逐步擴大,天河潭的明天將會更美好。

天河潭風景區,自古山清水秀,氣候宜人,曾經是明末清初吳中蕃隱居之地,並留下了許多讚美的詩篇。但由於水患問題,一直沒能很好的開發利用。“最怕烏龍吹海螺,洪水灌滿木魚殼;牛馬衝進陰潭河,狗哭狼嚎鬼鬧坡。”這首民謠似乎已經慢慢遠去,但作為天河潭附近的村民對它仍然心有餘悸,它是天河潭1990年水利改造以前的真實寫照。

1990年起,花溪人民政府建立了天河潭開發工程指揮部,大力植樹造林,打通暗河通道,解決水患問題。

經過兩年多的開發和建設,於1992年3月8日正式對外開放。天河潭從此成為了大家旅遊的好去處。

介紹貴州甲秀樓的導遊詞範文 篇10

天星橋景區位於黃果樹大瀑布下游7公里處。這裏主要是觀賞石、樹、水的美妙結合,是水上石林變化而成的天然盆景區。如果説黃果樹大瀑布的特點是氣勢磅礴,天星橋景區則是玲瓏秀美。“風刀水劍刻就萬傾盆景,根筆藤墨繪製千古絕畫”的對聯,概括了天星橋景區的神韻。這裏有三個連接的片區,即天星盆景區、天星洞景區、水上石林區。

天星橋的景物,可以分為石景、水景、樹景、洞景。實際上又無法分開,因為它們是互相融合在一起的。而且這種融合不僅僅是形體的融合,更重要的是靈性的融合。天星橋是一個最具靈性的地方,山有靈性、水有靈性、樹有靈性,就連石頭也有靈性。

1999年夏天,我和烏拉山電廠的劉部長去昆明學習,回程路過貴州,前往黃果樹大瀑布遊玩,順便來到了天星橋。

那天,天星橋遊人寥落。因為連日大雨,景區漲水,旅行團為安全起見,不敢貿然率團進入景區。我們因為是散客,景區無圍牆,亦無人阻攔。

介紹貴州甲秀樓的導遊詞範文 篇11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於大家參觀遊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天星洞景區在天星橋景區中段。在五光十色、變幻無窮的奇峯異石之中,4根大石柱直抵洞頂,柱上石花叢生,如雕龍刻鳳,色澤豔麗,洞中主要奇景有佈滿碳酸鈣凝膠體、狀若成堆成串葡萄的葡萄廳;有散立在流石灘壩上若"八仙過海"的石筍羣;有色彩豔麗、形狀奇特的滴石、雲碟、雲盤,宛若一席金盃玉盞、佳餚瓊漿的"天國盛宴";此外,還有仿如"荷塘"、"萬里長城"、"冰山雪原"、"苗寨梯田"以及"鳥蟲魚獸、花草樹林、瓜果蔬菜"等造型,都異乎尋常的相似,彷彿世界珍奇、天國神物均聚於此,使天星洞更顯得玲瓏剔透,富麗堂皇。

天星洞

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溶洞。洞內自然形成若干大廳和側廳。在五光十色、變幻無窮的奇峯異石之中,4根大石柱直抵洞頂,柱上石花叢生,如雕龍刻鳳,色澤豔麗。溶洞內主要景觀以人工為主,造型奇特,顯得玲瓏剔透,富麗堂皇。

天星盆景區

位於三岔河的伏流表面和河道的兩側。這是一片水上石林景觀,面積0.19平方公里,這裏有大大小小的天然山石、水石盆景。彎彎曲曲的石板小道,穿行於石壁、石壕、石縫之中,逶迤於盆景邊石之上。沿小道遊覽,抬頭是景,低頭是景,前後左右皆成景,彷彿到了天上的仙境,地下的迷宮。主要景觀有步步景、一線水、空靈石、天星照影、長表峽、側身巖、歪梳石、尋根巖、鴛鴦藤、盤龍圖、美女榕、象鼻石、天星樓、雛鷹出山等。

在天星橋石林附近石頭山的半山腰間,有一溶洞叫天星洞,這是黃果樹風景區眾多洞府裏最美麗的溶洞。天星洞的鐘乳石以色彩斑斕稱著,洞裏的石頭,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俱全,幾乎成了太陽光譜的靈敏折光鏡,把大自然的色彩集中到溶洞裏了。洞時感覺 有一根25米高的天然石柱,名天星柱,直託洞裏頂穹。石柱周圍,有一組石頭,每一石頭都極像盛開的荷花,大小不一,若輕輕敲擊,這蓮花狀的石頭就會發出不同音色的樂聲,美妙動人。

水上石林區

水上石林區瀑布水自伏流湧出後,流淌一公里左右,便到了水上石林區。河水從石林的上面分開,環流兩側,又在下面交匯,把一座石林圍在水中,區內水流蜿蜒曲折,石林星羅棋佈,露出水面。水上石林景區主要景觀有銀練墜潭瀑布、星峽飛瀑布、羣榕聚會、根牆屏障、盤根壁畫等。由於長年累月的波浪衝擊和流水侵蝕,河牀形成無數小坑穴,流水漫頂而下,仿若滾珠落玉,陽光這下,閃閃發光,似無數銀練墜入潭中。較之雲南石林,天星橋的水上石林以"水"見長,大自然在"水"字上做很好的文章。河水在石林中時隱時現,穿行於石峯、石壕、石壁、石縫之間、石林間長着大片的仙人掌和小灌木叢及各種花草,使冰冷的石頭上終年綠蔭,展現出生命的繁榮。

介紹貴州甲秀樓的導遊詞範文 篇12

龍宮,位於貴州省安順市區西南二十七公里,距黃果樹瀑布三十多公里,屬安順縣馬頭鄉龍潭村。龍宮1980年發現,以暗湖溶洞稱奇,泛舟湖上,可作洞中游。

龍宮全長三千多米,由暗河連接五組溶洞組成。羣眾習稱“五進龍宮”。一進龍宮由宮門到蚌殼巖,二進龍宮由蚌殼巖到花魚塘,三進龍宮由花魚塘到青魚洞,四進龍宮由青魚洞到楓樹洞,五進龍宮由旋塘經觀音洞到小菜花湖。暗河水最深處二十八米,最寬處三十多米,最窄處只能容一小船出入。

龍宮前是一開闊深潭,名“天池”,又名“龍潭”,系高山小湖 泊,面積一萬多平方米,湖水澄碧,水深四十三米。池邊崖石壁立,為古樹藤蘿覆蓋。進入宮門,迎面是“羣龍迎客”,青黝的洞頂垂下十數條鐘乳石,張牙舞瓜,酷似龍形。暗河水平穩凝重,幽深莫測,水港曲折迷離。

龍宮與一般旱洞不同,它浸在一泓碧水中。泛舟穿行溶洞間,宛如盪舟“龍王水晶宮”。

面積約八平方公里的龍宮風景區裏,還有因巖溶發育形成的大小旱洞二十多個,有新寨洞、龍旗洞、天劍洞和虎穴洞。四洞中以新寨洞最大,又名“玉柱洞”,洞深一公里許,有七個洞廳和奇麗多姿的巖溶景 觀。玉柱洞、龍旗洞、天劍洞,因洞中有奇特的石柱、石幔、石筍,形似玉柱、龍旗、寶劍得名。虎穴洞得名,因附近有一山頭狀如猛虎。

龍宮外的風景點有龍門瀑布、蚌巖飛燕、花魚桃源、雲山石林、卧龍池、壩上橋等。龍門瀑布在龍宮宮門近旁,是由天池水通過洞窗直瀉而下形成。瀑布寬約二十五米,高達三十四米。瀑聲如雪崩雷鳴,寬度和高度為洞中瀑布所罕見。當地羣眾稱此景為“白龍出巢”。天池後山上建有石林公園。

旋塘在“四進龍宮”清水洞附近,系一水塘名,並以此作寨名。旋塘直徑一百二十米,塘水常年旋轉不停,從塘邊旋轉到塘的中心。旋轉不停的原因,是塘的中心有一消水坑,流水急速下潛,形成奇特景觀。寨子內有兩座秀麗石山,山、水、寨子映襯如畫。

“蚌殼飛燕”,位於蚌殼巖。蚌殼巖是一巨大的偏巖,上部前傾,形似蚌殼。巖上有大大小小的洞穴,燕子營巢其間。有數千只燕子頡頏上下,往來不息。蚌殼山下,開出“虎穴洞”,洞內有“重重山”、“面面景”、“上瑤台”等景觀。

龍宮 龍宮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距貴州西線旅遊中心城市安順市27公里,有高等級公路直達景區。

龍宮風景區以水溶洞羣為主體,更集旱溶洞、瀑布、峽谷、峯叢、絕壁、湖泊、溪河、民族風情、宗教文化於一身,構成一幅怡然自得的人間仙境畫圖。

龍宮風景區以奇秀著稱,尤以中心景區水溶洞全國最長,洞中瀑布全國最高,天然輻射率全國最低,被專家遊人稱為國內“三最”。毗鄰的漩塘景區,又以“三絕”聞名,即為漩水之奇,短河之多,洞中佛堂之大。步入龍宮,如入人間仙境、世外桃源,讓人留連忘返,樂不思歸。

介紹貴州甲秀樓的導遊詞範文 篇13

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在貴陽市武勝門旁修建了文昌閣,文昌閣選址在東門,高踞在武聖門旁,居高臨下,從大十字上東門,地形一路升高,體現辦教育的崇高地位,文昌閣成了貴陽城文氣最足的響噹噹的地名。文昌閣的出名,一是出在文人蔚起,二是閣樓建築的獨特性在全國絕無僅有。

文昌閣還以其獨特的平面形式和奇妙的結構在全國古建築界極負盛名:閣高20米,通圓闊11.47米,進深11.58米,為三層三檐九角翹檐,九面開窗,除底部為四方形外,二、三層皆為九邊形,屋頂為九角,樑為十八根、柱為五十四根,二、三層的楞木各為九根。底層為四方,二、三層為九方。九角亭閣,已屬罕見,更妙者是九角劃分,尤為獨特,它是在東、南、北三面90°內各劃成三等分,而西面(正面)的90°內劃成三等分,形成一個不等邊而又有規律的九角形。各檐的翼角挑枋,前挑翹角,後挑井口柱,中間以檐柱頂撐,起到“槓桿”作用。全國古建築名師考察文昌閣獨特的建築後,冠以一個地位很高的名字叫絕世奇樓。

介紹貴州甲秀樓的導遊詞範文 篇14

萬峯林包括東峯林和西峯林景區,目前對外開放的主要是西峯林。西峯林是一座座奇美的山巒,與碧綠的田野、彎曲的河流、古樸的村寨、葱鬱的樹林融為一體,構成大自然中最佳的生態環境,形成天底下罕見的峯林田園風光。根據峯林的形態,分為列陣峯林、寶劍峯林、羣龍峯林、羅漢峯林、疊帽峯林等五大類型,是中國喀斯特地質地貌中發育最成熟的錐狀峯林典型代表,每一類都各具特色,既獨立成趣,又與其他類型的峯林相輔相成,組成雄奇浩瀚的巖溶景觀。

興義萬峯林八卦田是一片天然形成的八卦田,平卧在納灰寨農田中央,其造型神奇迷離,如神匠打造,層疊有序。八卦田中有三個天然地漏,深不見底,被稱為地眼——大地的眼睛。這些納灰漏斗羣為寬而淺的碟型漏斗。農田耕地以漏斗為中心,弧型展布,構成了奇異的“八卦”圖案。據説踩一踩八卦田,升官又發財。還有一條納灰河在田中穿過,卻又消失在田野中。據考察,此河在地下穿延,在二十多公里外有重見天日,並匯入珠江。這種漏斗是在地下河局部坍塌和地表水溶蝕作用下形成的,納灰漏斗羣呈有序的帶狀分佈,揭示其下部為一條地下暗河。

萬峯林天坑:在興義的萬峯林中有非常多的天坑,而在這些天坑最著名的就要數雨古魯了,它至今都被稱為是華夏之最。這個天坑整體呈一個喇叭花的形狀,而高差大約擁有600米,換算成比較直觀的樓房來説的話,大概是要把一棟200層高的樓扔到天空中,才可以將它填滿。而在這個天坑的周圍,至今還生活着非常多的住户,他們使用的日常生活工具以及所建造的房屋都是由天坑旁的石頭所搭建而成的,因為有這個天坑在,所以大家從來都不用擔心喝水的問題。

萬畝油菜花:萬畝油菜花盛開在烈烈暖陽下,在層疊的峯林間,一座座峯林在初春的日光下延伸到天邊。山下是燦爛明黃的大海般的油菜花田,不知名的村寨掩映其中若隱若現。遠處青山如黛,近處大片大片的油菜花開得熱烈燦爛。

介紹貴州甲秀樓的導遊詞範文 篇15

各位遊客們,我是你們導遊,本次旅行的目的地是貴州的天河潭景區。天河潭風景區位於貴陽市花溪區石板鎮境內,距貴陽市24公里內兼具黃果樹瀑布之雄、龍宮之奇與花溪之秀,集飛瀑、清泉、深潭、奇石、怪洞與天生石橋於一身,渾然天成;農舍水車,小橋流水,野趣盎然,清幽宜人。天河潭[1]風景區,自古山清水秀,氣候宜人,曾經是明末清初吳中蕃隱居之地,並留下了許多讚美的詩篇。天河潭是典型的薄層碳酸鹽巖裸露地塊,褶縐頻繁,斷裂交錯,河谷拐曲,縱橫深切;河牀上堆積的二十多處鈣化灘壩,串連着二十餘個溶洞,形成明河、暗洞、橋中洞、洞中湖、天窗、豎井、絕壁、峽道等複雜紛紜、多姿多彩的巖溶洞景觀。河水被阻塞,產生旋迴流,在強烈的溶蝕作用下,經歷千百萬年的漫長歲月,形成的“腹中天地闊”的龍潭洞龐大空間---地下天樓、天橋樓、鵲巢樓、月牙樓、海螺宮、潮夕潭、木魚潭等地下暗湖溶潭。進入景區,呈現在你眼前的是210米的鈣化灘瀑布,也是目前國內最寬的鈣化灘瀑布。瀑布下游這一段河叫香粑溝。瀑布飛瀉而下,在香粑溝河段那星羅棋佈,奇形怪狀的石灰溶巖洞,或迂迴婉轉,或奔騰跳躍,形成美水、浣沙洲、綰髻園、仙女出溶等景點。豐水時,瀑布如脱韁的野馬轟鳴而下,勢不可擋,在衝坑溶潭下濺起漫天水霧,蔚為壯觀。枯水季節,瀑頂上掛下滴的瀑布如絲如綹,在微風吹拂下,揚揚灑灑,連接鈣化灘的是卧龍湖,長長的龍脊——百步石橋浮現在湖中,湖水清澈如鏡,湖岸上桃紅柳綠,猶如世外桃源。

天河潭山水相連,山中有水,水中有洞,洞中有潭,除了欣賞明媚多姿的湖光山色和神奇的溶洞景觀,還可領略景色景物藴藏的文化內涵,實為奇特的旅遊勝地。至景區,一彎天生石橋雄跨壁立的兩山之間,氣勢恢宏。過橋洞,河水似自天而降,濤聲轟鳴,飛珠濺玉,形成一泓深潭,以此得名“天河潭”。穿瀑布、鑽彎洞、過小橋、看水車、訪農家,觀賞苗家姑娘親手織的精美刺繡;或去參觀離潭不遠的石砌圓形屯堡,一座座古代戰爭中防禦工事,在那兒,可以引起您的懷古遐思。

天河潭景區中有特色項目:高空滑翔。高空滑翔天河潭滑索全長400米,飛架於景色秀美的天河流水,南北兩岸懸崖高峯之巔,氣勢雄偉,穿梭高空之中,盡攬天河風情,美妙無比之感覺,直叫人爽心悦目,拍手叫絕。遊客美其名曰:“天下第一溜”。空中飛越時間約40秒,傳説中后羿曾由起點處頂峯飛到對面日月譚與嫦娥相會。如今還隱約能夠看到小白兔在對岸睡熟的樣子,尤其當凌晨有大霧迷漫之時,彷彿還可聽見嫦娥后羿竊竊私語。今天人們終於可以憑藉滑索追憶傳説中這個美麗的故事,有傳人攜手放飛,更顯人間天上之情趣。天河滑索地理位置非常便利遊客交通,遊客在欣賞完水、旱洞奇觀之後,就近可乘座滑索飛行至對面停車場,即可免去旅途之累,正是“一索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guizhou/7wypn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