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廣西導遊詞 >

陽朔介紹導遊詞3篇

陽朔介紹導遊詞3篇

朔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桂林市南面。下面是本站為大家準備的陽朔介紹導遊詞,希望大家喜歡!

陽朔介紹導遊詞3篇
陽朔介紹導遊詞範文1

陽朔,因為美麗,因為別緻,千百年來這裏留下了許許多多文人墨客的讚美名名;因為奇特,因為非凡,使陽朔更富盛名。

“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堪稱甲桂林,羣峯倒影山浮水,無山無水不入神”高度概括了陽朔自然風光在世界上所佔有的重要位置。陽朔地處中亞熱帶季風區,氣候温和,四季宜人。屬典型的喀斯特巖溶地貌,境內山峯林立,平地拔起,千資百態,如人物、似走獸、若器皿、類飛禽,另具情趣,令人回味無窮,山上竹木繁茂,四季常青,山山有洞,洞洞奇美,洞中乳石遍佈,晶瑩剔透,如藝術長廊,似天然迷宮。陽朔的水清澈透明,綠水悠悠,如情似夢,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形容為“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是美麗的桂林山水之精華所在地,整個陽朔恰似一座瑰麗多彩的大公園。

陽朔具有豐富的旅遊資源且得天獨厚,其特別是:“山清水秀、洞奇石美。”有名的風景點達250多處,景觀集中,山川秀美,歷史悠久,民風淳樸;中西文化交融。

陽朔介紹導遊詞範文2

陽朔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桂林市南面。地處東經110°13′~110°40′,北緯24°38′-25°04′之間,東與恭城縣、平樂縣交界,南與荔浦相鄰,西與永福縣接壤,北與臨桂縣、靈川縣毗連。總面積1428.38平方千米。20xx年末有人口299434人,其中壯族、瑤族、回族等少數民族37760人。縣治地陽朔鎮。轄陽朔、白沙、福利、興坪、葡萄、高田等6個鎮金寶、普益、楊堤等3個鄉,110個行政村。

陽朔建縣始於三國吳甘露元年(265年)。在今陽朔地置尚安縣、熙坪兩縣,屬荊州始安郡,為陽朔建縣之始。

隋朝開皇十年(590年)縣治由陽朔遷至今陽朔鎮。唐朝武德四年(620xx年),分陽朔縣增置歸義縣,縣治在今白沙鎮舊縣村北側。與陽朔縣同屬桂州轄地。貞觀元年(620xx年),撤消歸義縣併入陽朔縣。為嶺南西道桂州轄地。

五代十國陽朔為楚、南漢治地,屬桂州所轄。北宋大觀元年(1120xx年),改桂州為靜江府,陽朔由靜江府所轄。元朝十五年(1278年),改靜江府為靜江路,陽朔屬靜江路。明朝洪武初年,改靜江路為桂林府,陽朔屬桂林府。清朝,陽朔仍屬廣西桂林府。

民國二年(1920xx年)廢府設道。陽朔屬灕江道,次年六月改桂林道。民國十九年(1930年)桂林道廢,陽朔屬桂林民團區。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三月改屬桂林行政監督區。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四月改屬第一行政督察區。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三月屬直隸省政府。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五月改屬第八行政督察區。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七月改屬第十四行政督察區。1949年11月25日陽朔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仍稱陽朔縣,屬桂林專區。1968年4月改稱桂林地區。1981年7月1日經國務院批准陽朔劃歸桂林市管轄。1978年國務院批准陽朔為對外開放。

陽朔東北部和西部地勢較高,為中山、低山盤踞,分佈有黃壤、黃紅壤、紅壤、紫色土,是我縣主要林產區。其中以東北部地勢較高,最高峯鬆坪龍海拔1701米;西部次高峯為木灣嶺,海拔1394米。石山星羅棋佈,約56%為喀斯特地貌,無數奇峯平地拔起,遍佈於江河兩岸。特別是灕江兩岸,山青、水秀、洞奇、石美,清澈見底的灕江水蜿蜒於叢山之中,江流成峽,山光水色相互輝映,景象萬千,構成綺麗多姿的山水美景,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堪稱甲桂林”之稱揚名於世界,成為祖國錦繡河山的一顆明珠,吸引着眾多的中外遊人。境內中部、東部、南部地勢平坦,水源條件好,是我縣最主要的產糧區。在縣內的中心地帶有一塊方圓150平方公里的丘陵,坡度較緩,土層較厚,土壤含鉀高,是我縣四大名果金桔的主要產區。

陽朔,中國旅遊名縣。歷史悠久,人居歷史逾五千年。隋開皇十年(公元590年)置縣,城史已有1410餘年。陽朔位於廣西東北部,桂林市區南面,屬亞熱帶季風區,年平均氣温為攝氏19度。全縣總面積1428.38平方公里,轄6鎮3鄉。全縣人口30萬,漢族佔87%,其他還有壯、瑤、回、洞、苗等11個少數民族。1987年經國務院批准對外開放。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首批風景名勝區。

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四大景觀特色,造就了陽朔這方人間仙境,上帝的特殊恩賜,給予了陽朔富甲天下的靈山秀水。全縣擁有奇特山峯2萬多座,大小河流17條,8大景區,250多個自然景點和人文景觀。迄今,已有世界上150多個國家,300多位總統、、首相、部長等到陽朔觀光考察。

陽朔介紹導遊詞範文3

陽朔,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屬桂林市管轄,縣城距桂林市區65公里,獨特秀美的山水風光得到了“陽朔山水甲桂林”的美譽(出自吳邁詩《桂林山水》)。建縣始於隋開皇十年(公元590年),距今已1400餘年。全縣總面積1428平方公里,有耕地2萬公頃。陽朔是漢族、壯族、瑤族聚居地,在數千年的歷史中,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民風民俗。

1960年,桂林市張益桂等在高田大壩巖、叫化巖發現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遺物陶沙片、石器、螺殼化石等。1982年桂林市文物考察隊和縣文物管理所開展文物普查,發現白沙鎮扶龍村塘後山洞、葡萄鄉下寨村英布山漏有新石器時代的夾砂陶片、打製石器、動物骨骼化石、螺殼、蚌殼化石堆積層。

熙平縣城遺址位於興坪鎮獅子嵅內,建予吳甘露元年(265年),廢於南朝梁代,前後共200多年。古城遺址羣峯環繞,如天然城牆。遺址中殘存的古磚古瓦碎片和牆基仍依稀可見。“老屋宅”、“跑馬道”的名稱也還在羣眾中流傳。

歸義縣城遺址位於白沙鎮新寨村旁。唐武德四年(620xx年)置,貞觀元年(620xx年)廢。遺址為正方形,有東、南、西3門。城牆為土築,現存高約3米,厚約6米,周長約800米。城內除東北角有2户人家和1個小果園外,其它開闢為農田,面積30餘畝。

古樂州城遺址在福利雙橋村南灕江邊數十畝稻田之處。置於唐武德四年(620xx年)。城南為白麪山,北為雙橋樹,西北臨馬頭江。城牆土築,除東西兩段崩塌外,其餘較完整,開東、西、北3門,城牆厚6米,高約5米,周圍長700米。古城北郊,現留存有有鑿馬槽10餘個。傳為當時的馬棚。

元至正七年(1347年)始筑陽朔城垣,開四門。明、清兩代繼續增高完善東、西,南、北城牆。民國拆城牆以築碉堡,至解放前夕,東城牆保全,南城牆基本完好,西城牆僅存一小段。當時縣城東西約500米,南北約900米,居民不滿300户。建國後,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多次撥款修繕,使城區擴大數倍,面貌煥然一新。東城牆予1979年拆除,闢為旅遊停車場和濱江大道,現保存南薰門和一小段城牆,青陽門照原樣東移8米,城門上用鋼筋水泥結構改建幟江樓。

標籤: 導遊詞 陽朔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guangxi/8ykx7n.html
專題